数学教学设计

2024-08-27

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数学教学设计 篇1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要求, 培养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 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生今后学习发展的需要, 是培养人才的需要.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一册107页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1.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 我们一起猜个谜语:它是动物, 长着红眼睛, 三瓣嘴, 两只耳朵长长的, 爱吃萝卜和青菜. (兔子) 小明家养了一群可爱的兔子,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屏幕显示可爱的一群兔子在草地上游戏, 自然围成两圈.)

2. 探究例4

(1) 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2) 分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3) 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a.数出小兔的总只数, 1, 2, 3, …, 15, 一共15只.

b.按左、右两群计数, 用加法算:8+7=15 (只) .

c.按白、灰两种颜色计数, 用加法计算:10+5=15 (只) .

(4) 如果学生没按颜色把小兔分两类计数, 再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看看图中小兔有几种颜色?还可以怎样把小兔分成两部分?

(5) 让学生说说哪种方法好. (学生不管说哪种方法好, 教师都给予肯定和表扬.)

(6) 教师小结:“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兔子?”这个问题, 同学们有的用数的方法, 有的把小兔按群分成两部分用8+7计算, 有的按颜色分成两部分用10+5计算, 对于同一个问题,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 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评点首先创设一种生活情境:通过谈话引出一群可爱的兔子游戏的情景, 提出计算问题, 吸引学生进入角色, 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师生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最后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已的“成果”.让学生切实经历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并体验成功.使学生在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活动中, 逐步养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逐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

1. 动脑筋帮老师想办法

师:同学们, 老师想知道班上前两排一共有多少人, 你们可以帮帮老师吗?

(1) 学生思考.

(2) 交流解决方法.

a.数出人数.

b.第一排人数+第二排人数.

c.男生数+女生数.

d.扎辫子人数+不扎辫子人数.

(3) 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想出更多的方法.

2. 动脑筋帮强强小朋友想办法

师:强强的妈妈买回两袋苹果, 妈妈问强强这儿一共有多少苹果, 你能帮他解决吗? (贴上苹果图, 有红的、黄的、青的, 有柄上带叶子的和不带叶子的, 有大的, 有小的)

(1) 学生拿出学具分一分, 想一想.

(2) 学生交流解决方法.

a.按袋分:第一袋个数+第二袋个数.

b.按颜色分:红的个数+黄的个数+青的个数.

c.按大小分:大的个数+小的个数.

d.按柄上是否带叶分:柄上带叶的个数+柄上不带叶的个数.

(3) 有了上一题练习的经验, 学生每想出一种方法教师都给予表扬.

及时评价

师:你们不仅是热心帮助别人的好孩子, 更是会解决问题的聪明孩子, 老师和强强小朋友都谢谢你们.

评点低年级孩子普遍不知道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 所以教师设计帮老师想办法, 算算“前两排一共有多少人”和“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两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了许多解决方法.这是新内容的一个延伸, 又切实让学生感受到了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事, 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提高学习积极性.

4. 渗透加法与减法联系

师:现在用一道减法算式分别来表示第一袋苹果的个数、第二袋苹果的个数、红苹果个数……, 可以怎么移动苹果?

(1)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移动苹果, 一名学生列式

(2) 教师:初步小结加法与减法之间联系.

评点此环节渗透了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又是学习内容的一个小小提高.

三、完成课本107页的做一做

学生先说图意, 再列式解决.

四、拓展:让我考考你

师:同学们, 把你们生活中的事编成题目在小组之间互相考考.

如:早上我带了10元钱, 买早点用去2元, 还剩多少钱?

评点此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提高了学习兴趣.

五、师生总结

(1) 同学们, 你们今天都学会什么了?

(2) 把你们今天学会的知识告诉你们的家人好吗?

数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7页“镜子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

2.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难点: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师用的.示范镜子,图片、胶带、钟表,学生每人一面小镜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设趣导入

1.故事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的我们的老朋友机灵狗吗?它昨天下午要去看一场五点半的电影,可是没看成,你知道为什么吗?原来,机灵狗为了晚上看电影精力充沛,下午就睡了一阵,一觉醒来,估计时间差不多了,赶紧起床到镜子前梳妆,巧的很,它家的钟表在镜子对面的墙上,机灵狗从镜子中一看,刚好是5点,正好,路上用半个小时,现在出发正好。就在它兴高采烈地赶到电影院时,电影院却已经关门了。售票员阿姨说:“现在是7点半,电影早就散场了。”

咦,我明明从镜子中看到的是5点,怎么一下子变成7点多了呢?为什么晚了?同学们想知道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明白的。

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整个图形是什么?

2通过观察图片中小女孩照镜子及你亲自照镜子,你发现了什么?.

三、交流反馈、得出规律

1. 通过反馈,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镜子内外,形状相同、互相对称,方向相反。这种现象称为镜面对称现象。

2.即时练习:(课件7-10)

四、联系生活,拓展知识

师:镜面对称现象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我们一起去欣赏祖国美丽的山水!感受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

课件演示:(11-17)介绍水镜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热爱祖国的品德教育,使学生再次体验镜面对称现象)

五、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课件(18-24)

六、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现在同学们知道机灵狗为什么去晚而没看到电影了吗?谁能给机灵狗解释一下 ?

七、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其实生活中处处是数学,让我们走进数学,学好数学,体验数学的奥秘。

八、作业

怎样保证机灵狗在镜子中看时间不耽误看电影,请同学们下课后研究解决。

附板书: 镜子中的数学

镜子内外 形状相同

镜面对称 水镜

数学与数学教学 篇3

关键词:兴趣;思维定势;交流合作;合理评价

数学是什么?人们一直在不停探索,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数学,1、2、3、4张口就来,但什么是1、2、3、4,它究竟是谁,不知道。世界瞬息万变,变化就是函数,但汽车依然在跑,太阳依旧东升西落,函数却看不见,摸不着。罗素说:“数学是一门科学,我们全然不知道我们在数学中谈论些什么,也不知道我们说的是不是真的。”撇开对象的具体内容,它是一种形式化的思维材料。其实,数学是一种思维的体操。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学生思维的发展,真正做到传授知识与智能和谐发展,它不仅是教学理论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学实践问题。成功的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学到一定的科学知识,又要能发展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针对这种局面,经过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现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充分利用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数学世界本来就是魅力无穷的,科学引导将使学生兴趣无穷,提高学生的思维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挑战。当今世界多元变化,知识爆炸,我们教给学生的微乎其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掌握广博的知识是必要的,兴趣激发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一个人对所学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而热情是一种魅力,它会创造出魔力。

二、打破思维定势

如果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哪两个连续的月份,每月都有31天?”

你一定会不假思索地说出7月和8月。其实,这个答案是不全面的,还有12月和1月。造成漏解的主要原因是人们习惯于按1月至12月的次序思考问题。像这样,人们在思考问题时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倾向,就叫做思维定势。特别是在较长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程序影响下,学生容易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问题程序化、规律化的固定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方式会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认为知识和技能的适用范围是定向的,表达方式是定向的,分析处理是定向的。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领会和掌握你的数学思维方法,使他们思路开阔,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科学的发明和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的。

三、指导学生交流合作

由于每个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等的不同,造成观察事物的角度和认知事物的角度也有差别。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理解事物,不同的人看到的往往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外国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表达和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数学思维过程也要借助数学语言才能

进行。

四、合理的评价

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是不成熟的,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作为教师要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多元化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没有思维就没有对与错,学生会在自我反思中学会思考。我们的教育应该从用“一把尺子”来评价和管理所有的学生中走出来,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既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看学生的特长发展。评价的作用在于鼓励与反馈,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只要学生有进步,就应该得到老师的表扬。适时的对学生作出中肯的评价,使他们在享受成功愉悦的同时,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给学生继续学习指点迷津,并提供激励性的评价,学生得到的将是滋润心灵的雨露和正确认识自我的阳光。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看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还要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提高思维水平。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责不仅仅是“传授”和“教导”,而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自主的類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把重心放在学生思维的提高上,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理想的思想氛围。

数学教学设计 篇4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数学化”概念内涵及意义

一般而言, “数学化”分为横向的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 一个是相对于基本的生活经验而言, 一个是相对于数学知识内部的组合和分化而言。在横向数学化体系中, 为了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需要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中的生活知识进行组合, 利用生活经验促进数学学习, 利用数学学习增长生活经验。比如在进行算术教学时, 让学生将自己的铅笔分为左手一支, 右手两支, 然后计算有几支铅笔, 这样可以加强他们的形象记忆;在纵向数学化中, 最重要的是将数学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机组合, 比如三角形的几何定理与多边形的几何定理, 数学的加减计算与在此基础上的其他复合运算, 纵向数学化指的就是数学知识本身内部的条理化和有序化。因此, 这两个层面结合起来, 可以说涵盖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 也可以非常有效地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顺利进行。之所以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贯彻“数学化”教学设计, 就在于一方面要使小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生活化和其中的乐趣, 一方面要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能力, 以便在日后的数学学习中增长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数学学习的基本能力。

二、“数学化”教学设计基础

要将“数学化”教学贯彻到具体的课堂实践活动中去, 首先要明了“数学化”教学设计的基础, 以及所需要借助的环境和资源。

(一) 综合分析课堂资源和环境

“数学化”教学设计是应用于具体的数学课堂实践活动的, 因此, 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熟悉课堂环境, 熟悉学生特点, 熟悉可以贯彻“数学化”教学方法的资源。比如学生手中持有的工具, 铅笔等等, 比如教室内部的环境, 可以用来举例的图画因素等等。这是进行“数学化”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因为小学生对周边环境是最为敏感的, 他们的关注点也往往在于身边的具体事物, 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课堂的综合环境, 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做到心里有数, 应用起来得心应手。

(二) 科学引导学生学习方向

“数学化”教学设计的第二个基础, 是要明确小学生学习的方向, 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只有确立了具体的方向, 比如这节课的目标是基本的算术练习, 那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的数字运算, 利用生活资源进行算术引导, 比如数铅笔、数鸭子等等。

(三) 建构平等的师生关系

“数学化”教学设计另外一个基础, 就是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已经是老生常谈, 但是不管是热河一种教学设计, 脱离了师生平等的基础, 也很难实现真正的效果。因此, 教师一定要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课堂中心放在学生本身, 努力获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 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数学学习, 乐于和老师交流, 乐于参与数学课堂。

三、“数学化”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

那么, 在具体的“数学化”教学实践环节, 如何才能将所设计的内容很好地推向课堂呢?具体言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 教学内容科学化

“数学化”设计的对象, 也即将要整合的内容, 就是基本的数学知识点, 因此只有确保内容的科学化, 才能确保方法的科学化。可以说数学教学内容科学化是课堂数学化的前提条件。比如, 教师需要将课本内容进行很好地梳理, 将知识点和生活趣味相结合, 举出合理的例子而不是过分的例子, 因为小学生的接受程度有限, 所谓“科学”最重要的就是贴近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理解能力, 将教学内容化解为他们所乐于倾听和接受的, 乐于去思考和关注的知识点, 从而消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二) 教学形式趣味化

上面已经谈到, “数学化”分为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 而这两个方面都不可缺少的, 就是将教学形式趣味化。不管是将生活只是引入课堂, 还是进行数学学习内部的组合和整理, 都需要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环节, 比如快速问答、小组学习等等, 只有这样, 才能满足小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满足他们参与数学学习的需要, 调动其积极性。因为小学生十分敏感, 对于有趣和无趣的方式有着非常直接的体悟能力, 因此教师一定要将教学形式的设计和小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 打造出属于他们的喜闻乐见的数学课堂, 也只有这样数学知识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所接受。

(三) 教学主线明确化

不管是横向数学化设计还是纵向数学化设计, 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数学课堂的顺利开展, 而课堂最重要的是掌握明确的进展顺序, 也即明确教学主线, 这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功用。只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明了数学课堂的主线, 将其贯彻到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当中, 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条不紊的、科学合理的设计。举例来说, 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章的时候, 主线就是要小学生明了图形的基本框架和线条组合, 因此在这一基础上, 推动学生对生活中其他线条和图形的认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之所以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贯彻“数学化”教学设计, 就在于一方面要使小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生活化和其中的乐趣, 一方面要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能力。“数学化”教学设计的基础是综合分析课堂资源和环境、科学引导学生学习方向以及建构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实施过程中, 要做到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形式趣味化及教学主线明确化, 只有这样进行的“数学化”课堂设计, 才是从数学学习本身的特点出发进行的合理设计, 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张景焕, 金盛华, 陈秀珍.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01) .

[2]戴建全.走向和谐:生活化与数学化的本色追寻[J].现代教育科学, 2010 (08) .

[3]戴祝荣.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1 (03) .

数学教学设计 篇5

1、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71页。

2、教学理念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它是能力发展的动力。以魔术的方法让学生置身游戏中开始学习,为理解抽屉原理埋下伏笔。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探究性学习把抽屉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教材中的结论“总有、至少”等字词作了充分的阐释,帮助学生进行较好的“建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充分体现了课标实验要求。

3、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实践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5.教学准备

每组都有相应数量的铅笔、盒子、书、扑克牌(一副)。

一、游戏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

这是一副扑克牌,抽掉了大王、小王,还剩多少张?

知道扑克牌有几种花色吗?(让学生明确有4种)哪四种?

那我们就用剩下的扑克牌来做游戏。谁愿意来帮这个忙?

请你们5位任意抽取一张牌,不要让老师看到。自己看好牌记在心里,记住了吗?把牌收好了,师:同学们,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师:在你这五张牌里,至少有两张是同一花色的。

师:把牌拿出来验证一下,同一花色的站到一起。

我猜对了吗?

师:要不要再来一次。把牌交给学生

教师:如果让这5位同学反复抽牌,不管怎样,总是至少有2张牌是同一花色的,你们相信吗?,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数学广角》。展示课件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一)初步感知

1、教师引导:你们想不想自己通过动手实践来发现它?

每个小组拿出4枝铅笔,把它们放进3个笔筒中,怎么放?有几种方法?你有什么发现吗?

(提出要求:在动手操作之前分好工,有操作的,有负责记录的)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到前边给大家展示一下?

质疑:(4,0,0)这样放行不行?如果学生用图表示,问还有没有更简单的表示方法?

观察这四种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无论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有2枝铅笔)

问:总有是什么意思?至少有两支呢?

师:你们的发现和她一样吗?再找学生说。

全班明确:把4枝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枝铅笔,3、这是列举出所有方法之后得出的结论。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枚举法”(板书)这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方法。

4、还有其他方法吗?

(平均分)

5、说说你的想法?

为什么要平均分?

只有平均分才能使每个笔筒里的笔最少。

演示平均分的过程

7、师:既然是平均分,能用算式表示吗?生说,师板书。质疑:这两个1表示的一样吗?

8、师:如果把5枝铅笔放入4个笔筒里,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

(也存在着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铅笔的情况)

师;你们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6枝铅笔放进5个笔筒呢

师:把7枝铅笔放进6个笔筒呢?

把8枝铅笔放进7个笔筒呢?

把9枝铅笔放进8个笔筒呢?

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笔筒呢?

把1000枝铅笔放进999个笔筒呢?……

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铅笔的枝数比笔筒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还有想说的吗?加深记忆。

7、师:如果铅笔的数量不是比笔筒的数量多1呢?

把5枝铅笔放进3个笔筒,学生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动脑想

汇报交流。学生可能有两种意见: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3枝。让学生分别说想法。

只有把剩余的2枝分别放进不同的笔筒里,才能保证至少有几枝。

师:7枝铅笔放进4个笔筒呢?

9枝铅笔放进5个笔筒呢?

8、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明确:这些算式中,都是铅笔的数量比笔筒的数量多,商都是1,并且都有余数,说明不论余几,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商+1枝铅笔)

(二)激趣教学例2

1、出示课件例题2: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有()本书,为什么?

师;我们又该如何思考?教师点名说理。能用算式表示出你的思考方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板书:5÷2=2。······1

师:5是什么?2是什么?这个2又是什么?1呢?那么至少有多少本书放进同一个抽屉里?

师:如果一共有7本会怎样呢?9本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相应的除法算式。)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

2、学生汇报。(交流、说理活动)老师板书。

3、师:观察板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交流、说理活动:

4、解决问题。

8只鸽子飞进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为什么?

师: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相应的除法算式。)

5、总结规律:师: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情预设①:“商+余数”和“商+1”两种情况:师:验证一下,看看到底是商+1还是+余数?

学情预设②意见统一为“商+1”:师:为什么不管余几都是商+1呢?)

总结:物体的数量大于抽屉的数量,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商+1个物体。

(如果有学生提出没有余数的情况,可以让学生举例子验证,说明这个结论的前提是“有余数”)

6、介绍数学知识:

今天我们发现的规律就是有名的“抽屉原理”。最先发现这些规律的人是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人们为了纪念他从这么平凡的事情中发现的规律,就把这个规律用他的名字命名,叫“狄里克雷原理”,又把它叫做“鸽巢原理”,或者“抽屉原理”。之所以把这个规律称之为“原理”,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能用这个原理解决的问题,研究出这个规律是非常有价值的。老师上课时提出的生日问题,现在你能解释吗?

师:只要做个有心人,我们也能在平凡的事情中取得不平凡的成绩。

师:学到这里,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你们能自己出题验证你发现的规律吗?

三、拓展练习(课件展示)。

数学教学设计 篇6

关键词:动机 效率 关键

新课程改革以来,提的最多的就是理念,而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即从理念转化到实践。在教学中,要真正使用好新教材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还需要一个过程。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新的时期给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四十分钟内抓效率,提质量?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质量。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1.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辩、习惯于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

2.应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了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角度看,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控制。学生学习的情况怎样,这需要教师给予恰当地评价,以深化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矫正学习中的偏差。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而后,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技术性问题,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句话,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

二、增强课堂教学艺术性也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像姜太公钓鱼那样,“愿者上钩”,绝对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的.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发展呢?

1.授前设疑,集中注意力,导入新课。如,在讲授数学中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进入新课前在黑板上板书了一首自编的顺口溜:“学生若干房若干,分配住房作了难。每间房子住4人,还有8人在外面;每间房子住8人,还有1间住不满。动动脑筋算一算,学生多少房几间?”学生看后,群情激奋,满以为不用吹灰之力,列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解出来的,结果一试,不行!于是就很顺利地导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新课,大家听起来格外起劲。

2.课中设疑,引发思维,培养能力。课中设疑一般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用讨论式,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单独提问,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感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也使一节课波澜起伏。

3.课后设疑,温故知新,巩固提高。课后设疑一般难度应大一点,使学生通过自学后又能够解决的问题。从数学教育的角度看,“解惑”的意义是:以积极探索的态度,综合运用已具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来自数学课或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新问题的学习活动。

三、狠抓落实三个“点”:即突出重点、排除难点、抓住关键点

难点是由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既有教学内容的原因,也有学生认识和接受能力方面的原因,因此,要分析难点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实施解决难点的对策。因素一:内容过于抽象,学生理解困难。对策:抽象理论具体化;因素二:知识的综合性强,学生掌握起来易出现“积累误差”。对策:分散难点;因素三:知识所及的过程复杂,学生不好把握。对策:理出线索,类比联想;因素四:新旧知识缺乏联系。对策:培植知识的“生长点”。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的基础上孕育产生的,教学必须利用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去培育新知识的“生长点”。

四、留有余味的课堂结局也有助提高效率

一个高明的设计,常把最重要、最有趣的东西放在“末场”,越是临近“终场”,学生的注意力越是被情节吸引,结局的形式有多种,常见的有以下类:一是总结式结局:将本课内容简明、扼要且有条理的归纳总结,指出重点、难点,引起学生注意。二是呼应式结局:以解答开局时所提问题的方式结束全课。三是衔接式结局: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急于求知下次课的内容。四是开放式结局:比如说讲完“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后,提出3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归纳: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数学有趣吗?你感受到数学美吗?这样将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数学素养统一起来,真正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启发式教学。

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生活教学化 篇7

—、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

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 将教学内容和它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已有的知识背景相结合, 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并且从中体会到探索地快乐。

1. 从生活背景入手, 诱发学习数学兴趣。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 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能诱发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元一次方程”时创设了打折、获利的问题, 学生通过认真思考, 体会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的影子, 只要用数学的眼光去搜寻、分析, 可使学生带着深厚兴趣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中时时刻刻在用数学, 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 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2. 从收集生活素材入手, 体验数学乐趣。

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搜集生活中的数学, 教师让学生根据收集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课堂教学时, 教师有目的地从学生收集的资料中提取与数学有关的资料, 并将它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例如:在学习“圆弧长”时, 教师以学生们熟悉而又喜爱的娱乐生活“荡秋千”为背景, 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让学生荡秋千, 体会荡秋千运动所经过的路径, 从而出示这样的题目:已知秋千拉绳长为3米, 静止时彩板离地面0.5米, 你荡秋千时, 秋千在最高处时彩板离地面2米 (左右对称) , 然后计算该秋千所荡过的圆弧长? (精确到0.1米) 解决此问题必须知道荡秋千运动所经过的路径的数学模型是圆弧, 因此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求出圆心角, 即可求得秋千所荡过的圆弧长。这道题中渗透了数学知识, 又具有生活性, 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学生通过收集材料、分析材料、设计方案, 激发了探索的欲望, 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从模拟生活情境入手, 渗透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创设表演情景, 使抽象的概念实际化、生活化。例如, 在教学“内错角, 同旁内角”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让大家看教师的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各组成一个角, 两食指相对成一直线, 两个大拇指反方向的时候, 这对角是什么角?注意两个角保持在同一平面内 (内错角) , 接着教师提问, 大拇指为相同方向的时候, 这对角是什么角?这时学生都学着教师的手势做实验, 进而全班同学的首势都比成一样了, 得出同旁内角。这样, 通过师生的互动, 学生的耳、眼、口、手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 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试验体会, 在活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学生自然对数学有了一种亲近感, 同时学生感到其味无穷, 兴趣倍增

二、借助生活实际, 科学使用教材

教材是“范本”, 是“载体”“材料”。不同时期, 受不同的教育思想的影响, 人们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和使用有着天壤之别。新课程理念主张我们用“教材教”, 而不是视教材为“上帝”。教材一经生成是“死”的, 而我们的教学主题却是活生生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 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联系生活, 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导入新课, 可以唤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 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 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 是他们觉得所学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 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小红妈妈下岗后开了一家糕点店, 现用10.2千克面粉, 10.2千克鸡蛋, 计划加工一般糕点和精制糕点两种产品共50盒。已知加工一盒一般糕点需0.3千克面粉和0.1千克鸡蛋, 加工一盒精制糕点需0.1千克面粉和0.3千克鸡蛋。问有哪几种符合题意的加工方案?请你帮助设计出来。这样联系生活, 设计问题, 大大唤起学生的探求欲望。

三、灵活运用知识, 解决生活问题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而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比如:在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中, 经常会遇到增长率的问题, 轮船定位问题要用到锐角三角函数和圆的知识。又如:新月旅行社为吸引市民组团去野三坡旅游, 推出了如下两种收费标准: (1) 如果人数不超过25人, 人均旅游费用为1000元; (2) 如果人数超过25人, 人均旅游费用降低20元, 担人均旅游费用不得低于700元。某单位组织员工去野三坡旅游, 共支付给新月旅行社旅游费用27000元, 请问该单位这次共有多少员工去野三坡旅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 这些知识从生活中产生, 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 又回到生活中去, 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设计 篇8

1. 生活数学, 强化学生数学实践

数学的教学不能脱离生活,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选择大部分都是带有生活情境在里面的, 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数学教学时, 要先弄清楚哪些数学知识要融到生活中来完成, 哪些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完成。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来完成的数学技能, 就不能把学生禁锢在教室内, 要让学生走进生活, 来完成数学任务,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数学知识, 形成数学技能。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一课时, 教材中只是形象地出示了几个情境图来让学生学习哪个长、哪个短, 哪个高、哪个矮,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较弱, 通过教材中的图案很难让学生体验长短、高矮的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有意地把一支粉笔放在窗户边上, 让学生来拿。结果有的学生可以拿到粉笔, 但是有的学生无论怎么踮起脚就是够不着, 这时, 我就问学生:“同学们, 为什么刚才有的同学可以拿到粉笔, 而有的同学拿不到?”这时, 学生由于有了自己的体验, 很快就能说出拿到粉笔的同学是因为他们的个子高。所有的这些内容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切合点, 把数学教学融入到生活中, 让学生自己去实践, 自己去感悟。这样得来的数学知识比我们单纯地以本为本的教学要牢固得多。

2. 体验数学, 丰富学生数学情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重视的往往是小学生数学技能的形成, 关注的只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了多少, 而很少让学生在体验数学的过程中来丰富自己的情感。小学生的数学情感带有深厚的直观情感色彩, 只有让学生自己来体验数学, 才能感觉到数学的亲切和数学的趣味, 才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才会步入数学的学习殿堂, 真正体验与感受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有趣的七巧板》一课时, 由于学生对七巧板的来历以及它的功能奥妙不了解, 我就先让学生观看七巧板的来历、如何运用七巧板来拼图案, 以及历史上运用七巧板的故事。这样, 学生由于在观看体验的过程中直观地体验到了七巧板的奥妙, 加深了对七巧板的认识, 同时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 也丰富了对祖国数学文化的情感。在具体的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3. 情境数学, 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翻开各种版本的数学教材, 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些七彩的图画, 这给逻辑性很强的数学教学内容赋予了生命, 让学生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教材中多数的例题都设置了一定的情境图, 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完美的资源。这些情境图既是编者对数学知识的呈现, 同时也是他们对人生的理解与看法,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形成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品质。所以, 我们要用好这些情境图, 让这些情境图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教学中, 我们要组织学生看图, 要学会用图、解图。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一课时, 教材中是“把6个桃子分成几堆, 可以怎样分?”它的情境图中有三种分法, 这时, 因为学生对情境图的直观理解还不到位, 所以, 我就在教学前先拿出真实桃子来让学生分, 先让学生分成2堆, 再让学生分成3堆, 由于学生是用真实的桃子来学习“平均分”的, 学生对于平均分是看得清、摸得着的, 兴趣非常高, 很快就进入到了学习的角色当中来。

数学教学设计 篇9

关键词:转变,教学策略,提高效率

一、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尤其在备课环节, 教师必须全方位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教师要充分熟悉掌握教学内容, 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还要加强与周围教师的交流, 积极吸收和借鉴最优秀的教法, 尽可能多的预设学生将会在课堂上出现的困惑, 并能设计出解决方案;最重要的是在备课过程中, 围绕教学目标中的三维目标, 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方法、和媒介, 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设计.

二、课堂教学必须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 教师在上课开始时, 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的写出来, 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 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 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 刺激学生的大脑, 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 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影响;对一些概念性强、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地定义或推理, 教师还可以演化成某些通俗的生活实例, 让学生获得自己的理解.

三、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多数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 多次强调的问题, 学生总是记不住, 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不切合学生的实际.课堂教学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让学生陶醉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数学课也一样, 要想让学生把简单枯燥的数学知识很轻松地接受理解, 教师就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适宜课堂教学的问题、游戏、故事等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效果就非常明显了.

四、注意培养学生听课能力

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多数学生在听课时不懂方法, 学习效果不明显.针对这一问题,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其次要注重重点、记笔记.在上课时, 教师会强调某些问题, 这就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在听课时, 要将知识点记下来, 一边与复习和巩固.第三, 预习中对不明白的知识打上记号, 上课时应认真听, 常提问, 保证弄懂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 积极回答教师提问, 做到先思考, 后回答.第五, 认真完成课堂练习, 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 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的不足之处, 多想多问.

五、让学生扮演“小教师角色”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 我深刻的体会到做好学生“还课”活动是一条有效地数学学习策略.“还课”就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以讲课的形式, 将上一节或前面学过的数学知识, 如概念、命题或它们的应用 (如习题) 讲解给老师或学生听, 并力求用各种方法讲解, 以求达到使他们听懂的目的.

“还课”最终以“说”数学的形式呈现—它正是构设了一个“说数学”的情景, 指引一些“说数学”的方式方法, 让学生充分的去“说数学”, 锻炼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促进学生的思维条理化、灵活化、深刻化,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深思维的桥梁.

“还课”要求学生将外在的知识内化, 又将内化的知识外显于教师、学生面前.要“还”好一节课, 必须对前一节课或对在此之前学过的内容做充分的反思, 包括对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反思, 对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推理过程、运算过程以及其结果进行反思.因此, “还课”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优化,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六、培养学生坚持写数学日记

在数学教学中, 让学生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数学知识、提出的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的其情况等有关数学的内容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这就是数学日记.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 数学日记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和家长认可的一种数学学习方式.它还是学生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 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数学发展的重要环节.

七、精讲例题, 留给学生自学时间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 教师要精选例题, 可以按照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 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 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解答过程视具体情况, 教师可以完完整整的写出, 也可部分写出, 或者请学生写出.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 要让学生也参与进去, 而不是由教师一人承包, 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师应腾出一些时间, 留给学生自己支配, 或让学生做练习题或思考教师的问题, 或解答学生的提问, 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八、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数学教学设计 篇10

首先, 教师应将数学看作探索性的、动态的、进展的科学, 而不是看作僵死的、绝对的、封闭的一组组难以记住的定理去学习。也就是说, 将数学看作一门科学, 而不是教规。数学是研究关系的科学, 是研究关于客观世界模式和秩序的科学。数、形、关系、可能性、最大值或最小值、数据处理等, 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数学把握的最基本的反映。数学对象没有任何实物和能量的特征, 它们都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之中, 处于数量关系、空间关系等类似于这些关系的关系之中。数学思想体现了对一定质的量和一定量的质以及相互转化关系的把握。数学作为普遍的技术, 可以帮助人们在搜索、整理、描述、探索和创造中建立模型, 研究模型, 从而解决问题, 进行判断, 它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数学是研究方法的科学, 它是在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 逐步抽象、概括, 形成模型、方法和理论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如今, 观察、实验、猜测、调控等学习模式, 已成为人们发展数学和应用数学的重要策略。

其次, 应认识到数学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数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 数学学习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之间产生相互作用, 形成了数学知识结构、技能和能力, 发展了情感和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是人格平等的主体, 教学过程是师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动态的交流与对话活动, 其内容包括知识信息、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在这个活动中, 学生应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而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再次, 教师还应认识到尊重学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要求教师做到“关注、尊重、理解”。首先是“关注”, 即关注学生的发展, 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和长期发展。对学生的关注来源于“尊重”。“尊重”有着十分广泛的内容, 即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做到尊重自己, 强调自立自强;尊重他人, 强调平等;尊重社会, 强调规则;尊重自然, 强调和谐。

最后, 教师要认识到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 高中数学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参与教学研讨等方面, 都应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己任, 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把数学教学体现为: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同化新知识, 并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而达到实现课程目标的目的。

总之,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不断地积累经验, 切实加深对数学教学本质的认识, 并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同时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数学教学模式, 在不断反思与探索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数学教学设计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想;数学活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活动”,数学思想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数学思想是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对数学规律、本质的认识。而数学活动强调的是数学的实践性,是在实践应用中体现数学知识,或者是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简要探索了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教学的结合。

一、数学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

1.分类思想和统计思想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正确的数学思想,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化解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每个数学概念都有着独特本质,有着一定的变化规律可循,不同于其他数学概念。这些不同的数学概念,其理论基础也不一样,所以,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我们应该利用分组的方法,对于不同的概念进行分类思想研究。将简单的数据进行规划整理,获得有效的数据,就是统计思想。在表现形式上,统计思想或者是作为统计图的样式,或者是作为表格的样式出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小学生实际动手整理一些看似无关联的数据,以制作统计图的方式,或者制作表格的方式表现出来,其实,就是将统计思想在系统的学习统计之前,慢慢地渗入小学生的思想中,以教导小学生不要急于求成,应该循序渐进。

2.符号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说明数学内容,用特定的符号(如说字母、数字、图形等)来代表,各种特定的符号,就是数学教学中的符号化思想。符号化思想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既简便又快捷。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形”的表现形态,将数学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例如,理解数量关系的知识,可以通过三角形的面积图,或一段直线长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理解。

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思想的意义

数学思想,就像一把钥匙,它开启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大门。数学思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就等于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一些数学思想,帮助学生把握一些基础的数学概念、公式等知识,以便于提高学生判断思维能力,促进其解题能力的提升。同时,让小学生通过有效的分析问题,将知识从课本延伸到书本外,进而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一些数学思想,还有利于帮助小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利用数学思想,深刻地记忆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帮助他们奠定好数学基础,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析能力,为将来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

1.小学数学活动的主要特征

小学数学活动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科学性,二是主体性,三是趣味性,四是实践性。科学性主要指数学活动与实际生活和乐趣相结合,偏向于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体性,数学活动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意识和自主能力,在数学活动中排第一位。数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在数学活动的设计上,要想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就一定要突出趣味性,使小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实践应用打基础,实践性是数学活动的根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让小学生动手实践,充分给予小学生实践的时间,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这样数学活动的学习,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广泛应用数学活动,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与传统的枯燥的数学教学相比较,数学活动更趋于实践类的学习,更有利于全方位培养小学生,对于提高小学生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教育的每一次改革,都比较注重实践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数学活动不仅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也符合教学目标,体现出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数学活动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对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学教育上,数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彰显学生的自我独特个性,更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活动具有重大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教育教学有很大的联系,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数学思想与数学活动,对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设计 篇12

一、积极解读教材, 开拓创新

教师要重新认识教材, 不断开掘教材中的素材, 积极发掘智力因素, 创设教学活动的情景, 积极激发教学兴趣, 进行实践创新探索, 培养创新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概念、公式和定理, 或者根据内容的相似, 或者形式的相近, 容易造成混淆, 教师重视运用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 积极促进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的联系中, 科学地发现问题, 客观地评价事物, 并重视对事物本质的全面理解.教师要能够运用类比的方法, 积极开拓思维, 实现思维的发展, 并重视向着知识的更深处发展, 实现向广阔的领域的转移和拓展.教师在教学中, 要重视知识的延续、从属、引申、相类似等方面的考虑, 并进行类比创新, 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积极性.

教师要创造教学命题, 重视对原有的条件或者结论的运用, 甚至重视用命题的形式, 实现新的题目的变换, 重视在教学中不断解决教学问题, 重视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中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解决问题, 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要重视教育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 改变思维定式, 探索各种结论或者未确定的条件的可能性.教师要积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 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教师要重视理清教学思路, 重视积极调动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不断增加知识的综合性, 不断拓展思维活动发展的多样性, 全面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积极教育学生提升创新能力, 积极挖掘引导, 重视在解题思路中不断开发智力因素, 积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以问题教学为突破口, 重视用问题促进思考, 以问题促进学生改变, 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重视问题的来源和选择, 并重视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不断发现书本中的问题, 重视不断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的问题, 并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科学全面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开掘问题的来源, 积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从教学的出发点出发, 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 教育学生不断发现问题, 并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向学生科学全面地展示问题, 重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不断解决问题.注重问题的解决,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提升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的学习能力, 积极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的作用, 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科学全面地解决问题, 并进行积极全面的小结活动.

三、在科学的学习方式中不断构建学生的创新方式

教师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重视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充分认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断发展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性, 积极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形成学生学习的空间, 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爱好、个性和人格特点, 实现学生平等的宽容的友善的学习态度, 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并重视在学生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和教师一起参与教学活动中, 成为学习的主人, 并科学地形成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积极进行合作探究, 实现教学的创新

班集体要积极增进集思广益, 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重视在班集体中, 积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 重视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增强合作的意识, 全面搞好合作教学, 重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之间的动态的转化和变化, 积极设计教学问题, 相互查找缺点, 实现问题的补充, 进行分组的操作, 并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重视不断解决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积极促进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集体讨论, 集体创造教学环境,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五、增强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全面促进教学的创新

教师要不断积淀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重视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 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内容, 重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探索知识, 强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积极围绕教学的主题, 增加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重视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不断解决数学问题, 重视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 重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断拓展学生的创新的途径, 并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保证学生更好地自由飞翔.

六、在积极评价中鼓励学生全面创新

上一篇:腹腔镜腹腔注药下一篇:干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