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的新理念

2025-01-09

初中数学教学的新理念(精选10篇)

初中数学教学的新理念 篇1

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精髓,集中体现在重新确立课堂教学的价值观、过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注重学生的“活动”,“新课标”强调树立全新的价值观、教学观、学习观、过程观、评价观,对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价值观

1、课堂教学的知识与文化价值。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于与课本知识相关的信息,例如知识的发现过程;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和科学道德。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精神层面的熏陶,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课堂教学的能力与方法价值。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知识为载体渗透科学的思维和分析方法,这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价值所在。要让教师们明白:方法的教学是最终的教学。

3、课堂教学的道德与人格价值。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学生道德养成和人格健全的过程,职业规范要求教师“为人师表”,在很大程度上是指道德示范和人格展示,因此,教师负有“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这是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所要求的,是教师职业特定的职责所要求的。

4、课堂教学的生命发展价值。学生的生命发展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师的生命发展也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优秀教师的成长,必须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教学过程,通过良好的教学行为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教育的生命即生命的教育”,只有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学生生命成长的需求高度一致,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教学效能”和“教学质量”的真正含义。

(二)教学观

1、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与互动”,单方面的发送信息和单方面的接收信息(例如学生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等)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或者可以说,“没有师生交流的教学等于没有发生教学”。“交流与互动”是“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各学科新教材的“精神内涵”。传统教学观念中以教师单方的教学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单向传授式”教学形式必须废除。

2、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而不是学生的的“主宰”和“领导”;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和学术平等”是实施“新课程”的前提,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3、教师要从根本上改造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要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教学服务”意识,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

(三)学习观

1、学习的本质是“做”,没有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学习常常是无意义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活动”构成过程要素,学生的学习要在“活动”中进行,提出“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发展”的口号。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是成长中的生命。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对待。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

(四)过程观

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过程的特殊性,在许多教育活动中,“过程即目的,过程即结果”。

“新课标”将“过程与方法”列为课堂教学的三大目标之一,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和表现,在过程中形成能力,在过程中掌握方法,在过程中得到发展,在过程中培养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评价观

提倡建立多元智能评价机制,对于学生的评价和指导需要放眼于学生生命成长的全过程。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以及实践活动均成为评价要素。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甄别与选拔,而是为了鞭策与促进。

按照“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可以概括为“六度”,即:

1、学生思维的自由度:自主、开放、活跃、创新。2、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主动、体验、表现、感悟。3、知识技能的整合度:识记、理解、操作、训练。4、师生情感的亲合度:交流、互动、亲切、和谐。

5、学习目标的清晰度: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6、学生能力的延展度:再现、升华、迁移、构建。

初中数学教学的新理念 篇2

关键词:数学,教师,新理念,思想

日益加深的教育危机感和科技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推动了当前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学校教育已不再是单纯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更本质的任务是为受教育者打下受益终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万事万物是灵活多变的, 绝没有一定之规, 在解决问题时, 也不会有什么固定的方法, 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探究式学习, 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任何的知识都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想象力、创造力更为重要。在老师的教学中时刻注意鼓励学生的“异想天开”, 逐步锻炼学生的开拓性思维,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一、数学教学思想和方法新理念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 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操作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欧、美等国提倡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根据我教学的经验和从书籍中得到的数学教学思想方法, 大致有以下几种:数形结合思想方法、集合的思想方法、对应的思想方法、函数的思想方法、极限的思想方法、化归的思想方法、归纳的思想方法、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这几种教学方法对每一个数学教师来说并不陌生, 只要能够将这些教学方法灵活应用, 数学教学一定会达到一个新阶段。

数学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 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 还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这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感情交流

教师和学生是互为载体相辅相成的,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学生的成长和教师有密切关系。在成长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是关键, 有人把教师称为传教士, 他们为学生指明方向、纠正错误, 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成长、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最为默契的应该是相互之间要有心的交流和心的互动,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和教师的“感情”交流。

青少年是一个思想上很不成熟但有着强烈独立愿望的特殊群体, 有着很强的逆反心理, 很多孩子在思想上、行为上的错误很难向家长和老师当面说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交流是彼此间信息的交换, 其一般使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两种方式。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 通过高超的语言、肢体技能的灵活运用, 凝聚学生的听课注意力, 使学生不但注意接受、乐意接受, 而且热切地盼望接受, 从而高效率地完成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数学教学中增强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 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 还应考虑如何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爱国主义教育; (2)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 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教育。数学教师可以在教课过程中通过选择应用题等等方法来指导和激发学生的品德、素质。

在教学中, 我们还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中的广泛应用, 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 提出问题, 提高学生课堂上听课的激情, 并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 还应当注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

四、数学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数学实质就是一门培养思维的科学。发展学生的思维和空间观念, 并初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而数学学习又必须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交流反思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 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总之, 要搞好初中数学教学,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分析总结初中数学教学的各种规律, 并能在有效的教学方法上面灵活运用, 同时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下快乐的学习, 并且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智力, 也要提高学生素质, 还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唐瑞芬, 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林六十, 等.《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发展》, 武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年。

[4].孙瑞清.《数学教育实验与教育评价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新理念探索 篇3

关键词:初中科学 新理念 探索

第一次接触到华师大版初中科学这本教科书时,笔者就深深地体会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该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初中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与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科学、技术、社会”等阅读内容,同时在教材中添加了许多“活动与探究”。这些正是改变了以往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基础,真正体现了让学生“动”起来这个主题。以下是笔者在科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保障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最直接原因,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由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成就感所激发的。在教学目标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针对大气压的存在,我设计的探究性学习问题是:如何将整个剥了皮的鸡蛋放入瓶口小于鸡蛋的酸奶瓶中?在初中学生的常识中,鸡蛋大瓶口小,那么整个鸡蛋是不可能放进去的。这种“违反常理”的问题,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二、角色互换,信任学生

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下,教师只能扮演“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课程进度和应试取向的驱动下,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学得痛苦。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这正是教育家们“作中学,玩中学”所倡导的。在学习中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和在学习中探究的快乐。

例如,在教材中“钢铁生锈的条件”的探究实验,本来钢铁生锈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但钢铁生锈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并不清楚。我把钢铁置于不同环境下的生锈情况这个实验作为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回家进行,并让学生认真做好记录,同时还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干燥的地方和潮湿的地方谁先生锈、放在塑料袋里和暴露在空气中谁先生锈、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等。每个学生都很积极很有兴趣,这样就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轻松地掌握了知识要点。

再如在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我给同学们补充了“鸡蛋壳游泳”的实验。将一个鸡蛋壳放入盛有盐酸的烧杯中,可以看到鸡蛋壳先下沉,一会儿又上浮,到液面时又下沉,如此重复。这时,我给出探究目标:你看到哪些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为此:第一,请提出自己的假设;第二,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报告,写明实验步骤;第三,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用实验验证提出的假设;第四,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

该活动有别于以往的学生实验。一是学生并没有在课堂上见过教师的示范操作,又不知道实验结果,这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热情;二是实验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此探究活动中既有个体学习,也有小组学习,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同时发展了学生间的交往与审美能力;四是此探究活动既复习了二氧化碳检验的方法,也得知了鸡蛋壳的化学成分,同时为今后学习《物体的沉浮条件》作了很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三得的效果,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习变得更轻松、更快乐。

三、学法指导,注重效率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我们经常在说,而且我们也在这样做。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以便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基本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能自主、自如地学习。如在上面谈到的“鸡蛋壳游泳”的实验时,我并不急于小结,而是由学生总结得出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验证→科学推理得出结论。这样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又如,在学习物质性质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应用燃烧中的化学现象和气体密度的知识,学习作出科学假说和进行科学思维的方法,我向学生提出如下一个问题:放在同一平面上的两支蜡烛,一高一低,点燃以后,用透明塑料罩罩在蜡烛上,问哪一支蜡烛先熄灭。问题提出以后,学生们反应热烈。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紧接着我问有没有学生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只见有几个学生举起手来,说:“高的蜡烛先熄灭。”话音未落,两种不同意见的学生就争论起来,于是我借此成立“高灭组”和“低灭组”。为了证明自己提出的猜想是正确的,学生们开始实验。结果是高的蜡烛先熄灭了。绝大多数低灭组的学生对实验结果感到十分惊讶,为什么我们的判断错了?接下来展开讨论,低灭组的学生说,蜡烛燃烧需要氧气,而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助燃的性质,由此我们只能得到低的蜡烛先灭的结论。错在哪里呢?关键的问题在于二氧化碳气体究竟是上升还是下降?然后我引导学生阅读密度表,看清表上的说明,发现表上注明了温度条件。通过讨论,学生们了解了蜡烛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温度比周围空气的温度要高许多,得出二氧化碳气体上升。由此,学生们得到了统一认识。这个案例体现了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不能过度指导,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做决定。做自己学习真正的主人,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四、勇于探索,树立榜样

课堂上教师的言行能在学生的思想上留下烙印,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出勇于探索,要多思、多问。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例如,七年级科学下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如二氧化锰中滴加过氧化氢溶液过快可看到有较多的气泡冒出,但带出的水汽较多,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看不到复燃现象,这就没法让学生得出过氧化氢溶液分解能放出氧气的结论。于是我故意提出问题:该试管中放出的气体是不是氧气?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学生说,把气体收集在集气瓶里,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我问为什么,学生答:如果是氧气的话,气体会多一些,容易看清现象。紧接着我问那用什么方法收集呢?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提出两种方法:一是用排水法收集;二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紧接着我又提问用哪种方法比较好呢?学生们又开始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同学举手说用排水法比较好,可以除去反应产生的大量水蒸气,收集到的气体较纯净。这个回答使我感触颇深,可见只要教师给学生机会,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就可随处闪光。最后,我表明自己的观点,支持这位同学的方法,因为这样做更科学、更严谨。在学生的配合下,带火星的木条剧烈复燃了,教室里发出“哇”的惊叹声,此时,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

初中数学教学的新理念 篇4

唐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教学设计的新策略

(一)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的前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 我们的备课为什么千篇一律?我们的课堂为什么缺乏创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先去看教案、单纯依赖教参,毫无教师本人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的构想。有不少教师已成为教参(备课手册)“虔诚的崇拜者”、“忠实的执行者”,他们单纯依据教参确立教学目标,定位重点难点,构思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教参内容绝对化。实际上,教参仅仅是素材、例子、资料库,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论何时、何地、何学生群体都适应)的备课法宝。所以,要从教师本人解读文本入手,才能解决单纯依赖教参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化。

(二)目标设定——教学设计的方向。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要从“三个维度”出发,注重体现综合性和全面性。

【案例4】下面是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一(下)主题单元(2)中《小山村》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认识14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方法目标: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介绍事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小山村的美丽,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

(三)资源准备——教学设计的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实,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据研究,课程资源大致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态等因素。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准备,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⑴ 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⑵ 倡导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以讲授文本为主的教学模式,把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引进课堂。如自主学习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上网、读课外书、咨询、讨论,组织学生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举行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还可以指导他们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⑶ 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如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观察、调查,获得信息,学习语文。⑷ 因地制宜地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阅读栏”等。⑸ 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如“画与写”课程`、“每周一诗”等。

(四)教学流程——教学设计的关键。

1、教学流程要从传统的程序化的线性设计,向现代的人性化的板块设计转变。

【案例5】以《田忌赛马》为例(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是一个有关人生智慧的故事。文章以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历史故事,揭示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下面是传统的程序化的线性设计:

A、导入课文,介绍文中人物和历史背景;

B、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习生字新词;

C、学生自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解读教材,学生跟着教案走

D、逐段讲解课文,弄清两次赛马过程;

E、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简析:从上述教学流程看,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其量是对教材的解读;学生是被动听会的,被教师讲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下面是现代的人性化的板块设计:

A、导读板块:纸牌游戏,初涉文本。

B、初读板块:动画配音,进入文本。

C、精读板块:辩论比赛,深入文本。活用教材,教案跟着学生走

D、拓展板块:给齐王写信,超越文本。

简析:从以上设计的教学步骤可以看出,按这样的设计实施的教学进行过程是充满智慧、连接学生生活的生态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富有教学机智、充满教育智慧的人;在这样的生态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单单给予学生以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品质的提升、综合素养的增强。

2、教学流程要根据不同课型的性质和任务,既要体现针对性,又要注重操作性。【案例6】不同课型的性质、任务对教学流程设计有直接的制约作用。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需要,可将新的小学阅读教学划分为精读课、略读课、学习指导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四种类型。四种类型的课,其教学流程应该有所不同:

精读课:以读为基础,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特征的综合性课程;其教学流程大致为: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研读品读,深层体悟→熟读成诵,尝试运用。

略读课:主要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教学流程大致为:问题引路,略读课文,了解大意→围绕重点,以读为主,体会感情。

学习方法指导课:是为帮助学生适应和掌握新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新的学习方法而确立的一种“学会学习”的实践课;其教学流程大致为:提出操练任务,师生分头准备→教师扼要讲解,学生充分操练→学生交流心得,师生共同总结。

课外阅读展示课:是为推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确立的新课型,是一种“学会阅读”的实践课。其教学流程大致为:课前学生准备→课中交流展示。

(五)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的延伸。

1、为什么要重视教学反思?研究表明: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但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因为,通过反思,教师会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反思,教师能在学生的“错误”中寻求发展,在自身的“失败”中找到出路,在教材的“局限”中谋求进步;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从冲动的、例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意志的方式实施教学行为;通过反思,还可以使教师从教学主体、目的和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中、后等环节获得体验,变得更加成熟。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反思是教师取得特定实践成就、走向解放和专业自主的工具。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强化反思意识、知晓反思内容、掌握反思策略、形成反思习惯。

初中作文教学的新策略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新课改下的初中作文教学仍表现为:考什么就教什么,近几年话题作文成为作文主导,从高考流向中考,从初三涌向初一,学生被迫放弃了对生活的感受、思考和感悟,失去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创新力;受“文以载道”的思想影响,教师要求学生作文思想不仅正确,而且深刻,学生只好编故事、套情节,去渲染自己内心一点也没有的高尚情操,导致作文文非真文,言非真言,人非真人;作文教学中教师偏重于讲写的方法技巧,学生也偏重于学写的方法技巧,学生掌握了作文的方法技巧,却不能写出好文章。

反思作文教学现状,要真正提高作文教学效益,实现学生作文回归生活,重建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理念是关键,实施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策略是保证。

一、重建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理念

理念一:作文主体回归学生

作文教学是以教师的作文指导为主,还是以学生的作文实践为主,是作文教学必须思考和应予回答的问题。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是以学生为本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我、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写作不仅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手段。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作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出发,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尊重学生的生活,时时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发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产生写作的兴趣,从而达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真”。一句话,作文教学应以学生的作文实践为主要活动,学生是作文的真正主体,作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上来。

理念二:作文本源回归生活

作文离开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好比“关在屋子里放风筝,无论使用怎样的技巧,风筝是无法起飞的”。生活中,真正的作文产生过程常常是这样的:亲历事情有所感,觉得要写出来告诉别人;观察到一些事物

景象,读到一些书有所思、想把它记下来;或是通过想象,将现实生活的所悟,用虚构的方法以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写作过程告诉我们,生活才是作文的本源,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作文教学应当回归到学生因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为真情,为兴趣、为运用而写的生活状态上来,即回归到为生活而作文的状态上来。当学生的作文真正和生活联系起来之后,学生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享受。

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学生就应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更好地生活。作文教学目标上,把写作确定为学生与人沟通,表达思想感情,满足生活的需要。作文意识上,让学生在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和运用作文表现生活的本能,积累丰富的情感、思想。作文内容上,把能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历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总之,作文本源回归生活,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随着融入生活的广度的拓展,深度的开掘,随着学生思想的成熟,精神的发展,情操的升华,人格的成长而得以真正的提高。

理念三:素养提升回归实践

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写作素养,写作素养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具体而言包括思想修养、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写作习惯等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综合形成写作素养。写作素养的提升可以通过写作实践来实现,最典型的例证就是一个小说家可能没有多少写作理论,但他以丰富的写作实践,提升了写作能力。小说家的写作实践启发我们,写作素养的提升,写作实践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真正唯一有效的途径。长期的量的实践积累可以引发学生写作素养质的转变和提高。

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山川河流、四季更替、家庭故事、班级人物、社会热点、时政要闻、美好事物„„任何生活中的材料都可进入学生的视野,纳入学生的作文中来。我们可以少逼学生写可能说假话的命题作文,多抓从生活中汲取养料的动态作文训练,即让学生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之中,经常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充分接触社会上的各色人物,让学生经历写作的全过程,从搜集材料直至完成初稿,修改定稿,在丰富的写作实践中掌握表达思想、运用语言的规律,提升捕捉材料、思考表达的能力。

二、实施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策略

策略一:作文意识生活化

作文教学回归生活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生活的意识和习惯。

这种意识和习惯可以具体为:①擦亮关注生活的眼光。培养学生每天审视生活的习惯:留心身边的事,观察别人的行,倾听精彩的话,体味自我感受;阅读经典时政,考察民风民俗,关注北京奥运,记录嫦娥飞天,再忙也要对自己一天关注的生活进行梳理,做点实录。②养成记录生活的意识。让学生时常揣一个小笔记本,随时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一件新鲜的事,一点心灵的震颤,都及时予以简约地记录。③练就美现生活的习惯。生活只是素材,要把它变为文章,就需要学生靠感悟去开发、去消化、去利用。作文教学要经常引导学生对观察和记录的素材进行感悟和思考,进行构思和表达创新训练。策略二:作文内容生活化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作文内容生活化一方面指作文内容来自于生活,要反映生活,要围绕生活广开作文之“源”。可以每天读一篇文章,读后感受深,就写一则随笔;每天课前3分钟进行一次口头作文,题材不限,但必须来源于真实生活;每周搞一次社会热点问题播报,直击社会现实生活。另一方面是作文教学应该按照生活的顺序来安排作文序列。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大致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四个方面建构,具体又可划分为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阅读生活、自我生活等系列,每个系列下面又可划分为更为细小的一个又一个内容板块。

下表是我平时对作文内容生活化系列做的一个很简要的勾画,还需要在大量的作文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做更加细化、有效的构建。

策略三:作文过程生活化

生活中的写作,比如要报道一个人物,记者们不是凭空杜撰,而是先要列出采访提纲,再对人物现场采访,还要从多方面了解人物,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才开始写作,并反复修改最后成文。作文过程生活化就是要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思考、腾挪的自由,还学生写作生活的真实状态,打破原来那种在时间上一节课左右,在空间上固定在教室里完成一篇文章的做法,几乎每一次生活化写作都是一个活动系列,每一次写作都能成为学生生活的强烈的印记,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比如我班曾组织了一次“走进班级名人”活动。活动缘起校刊《博海》要在我班拍摄封面人物。钮雪颖同学因演讲、主持、写作等突出,被推荐给了《博海》,拍照之后,效果很好。在为照片配文字说明的过程中,触发了我开展“走进班级名人”活动的想法,活动过程是:①为钮雪颖的照片配文字说明;②名人故事会:

初中地理课堂渗透出的新课程理念 篇6

案例一

课前, 同学们纷纷走进地理录播多媒体教室, 教室后面齐刷刷地坐着一排老师, 一前一后摆着两台摄像机, 这阵势真的是有点让人害怕, 就连我这身经百战的老师都有点腿软。 但是学生看起来一点都不紧张。 了解后才知道, 学生经常在这个教室上课, 有了这两个镜头反而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 这让我这个“乡下教师”多少有些汗颜。

上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 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并学以致用, 任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自己设计一条青藏地区的旅游线路:同学们, 现在老师有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帮忙。 这时, 学生满脸疑惑:老师竟然要我们帮忙? 于是, 任顺势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暑假来临, 有个旅行团想去青藏高原旅行, 不知道选择哪一个, 请四个小组讨论一下给出你的旅行方案, 通过宣传自己的旅行社;来获得“驴友”的认可, 好吗? 学生开始活跃起来, 纷纷给出了建议, 从而打破了刚才的沉寂。 通过这个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好地调动了气氛并给学生树立了“地理学习是有用的”意识。 接下来好戏开场:四个小组分别采用角色扮演、主题演讲、载歌载舞等方法推销自己的旅游产品, 台下学生掌声不断, 连听课教师也积极参与进来, 课堂气氛达到极致。

这样通过活学活用既巩固了旧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让学生体会到了地理学习的有用性。

案例二

“同学们,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中国的自然地理,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 对于八年级的中国地理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你能不能在图上落实下来呢? ”学生的胃口被吊了起来, 跃跃欲试, 摩拳擦掌。 于是, 我让同学们打开导学案并完成相关内容。

(1 ) 填注我国三级阶梯名称、 分界线和我国地势特点; (2) 填注我国的气候类型的名称和气候类型特点; (3) 填注我国重要的河流和湖泊名称; (4) 填注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界线名称。 经过了各组的讨论之后, 我从每个小组各抽出一名同学到讲台上来汇报本组的成果, 汇报的过程中手指着白板上的地图。 A图中阶梯的界限: 一二阶梯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二三阶梯的界限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B图中中国东部自北向南是三种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还有西北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青藏地区的高原山地气候;C图主要涉及中国的土地资源分布, 东部地区主要是耕地, 又分为南方的水田和北方的旱地, 西部地区主要是草地;D图中主要的河流长江、黄河和雅鲁藏布江是外流河, 塔里木河是内流河, 还涉及三大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 学生能够充分调用前面所学知识, 循循善诱, 进一步提出这几种地理要素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经过一步步启发和引导, 学生最终得出:我国大江大河流向 (自西向东) 主要和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有关。 进一步引发学生通过地理现象探索地理规律和地理本质。

二、案例反思

通过这几堂课的经历, 给我留下一些深刻启示。

1. 新课程理念第一个要求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案例一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出谋划策制定旅游线路, 学生积极性高涨, 气氛活跃。 我想, 难怪新课程要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地理教学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 培养良好的地理观。

2.学生的读图和作图能力要用心培养。 新课程倡导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读图和作图就是非常重要的地理能力, 值得用心培养。 案例二中将中国地理的复习以图为载体, 引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 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空间地域概念, 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 重视地图教学, 既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又是提高学生终身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3.体现了 “构建基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的理念。新教材吸收和应用了现代技术手段, 如地球卫星照片、台湾岛的卫星影像、卫星云图等, 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学内容, 开阔了学生视野, 富有时代气息。 通过运用的电子白板、概念图、Moodle平台等, 实现了课堂教学更好的师生交互、 生生交互, 及时了解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 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关注每个学生。

初中数学教学的新理念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中数学 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49-01

数学是初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学生们提高成绩的关键学科。新课改实行之后,很多教师都将对初中数学的改革倾注了很多的心血,纷纷寻求最好的教学改革方式。然而,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最好的突破口莫过于教学理念的转变,只有使教学的思想更加先进,教学理念更加符合教改需要,才能够真正推进数学教学改革。因此,教师首先要对自身提出新的要求,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水平,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启发式教学理念

最早应用启发式教学理念的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后或课间归纳出几个和所学内容有关的问题,用提问或讨论的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此种教学理念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引导作用的新课改理念。[1]但启发式教学要求更加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恰当的引导能够让学生自发地开动自己的大脑,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让其思维得到深度拓展。在运用此理念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学生能够敢于想、敢于说、敢于做,要注重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积极发表自己内心的想法。同时,教师也要注意不要过分强调学生答案的对与错,而要注重思考的过程,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这样学生才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敢于质疑权威,对问题答案展开更大范围的拓展和课外延伸。启发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颠覆,是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一种引导,应当得到教师的注重和发扬。

二、积极性调动教育理念

积极性调动的理念顾名思义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当前阶段很多教学方法的应用都是围绕这个目的来进行的,比如分组讨论方法,合作学习的方法,幽默教学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们相互交流、增加互动,使其学习情绪进入兴奋状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会让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和疲倦感。[2]”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中深入浅出的讲解数学难点并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出爱学数学的习惯。可以说,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在积极性的推动下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和能力。积极性推动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根本,也是教学效率获得提升的源泉,是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们在此方面应当加大研究的力度。

三、自主探究教学理念

其实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数学知识,但这些知识大多来自于家长的告知,或者来自教师的教学,或者通过各种途径间接获得的,很少有学生能够真正自己进行研究和探索,从中进行自我总结而形成内在的知识。自主探究教学理念便是对此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教育专家曾提出,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所进行探索形成的认识,能够让其脑中形成非常深刻的认识,能够让其记忆时间更加长久,其学习的效果也更好[3]。因此,教师要形成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通过自己的眼睛,通过自己的大脑探索未知的数学领域和知识,让学生感受探索知识过程中的苦与甜。此种教学理念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学习成效予以显著突出,可以让学生创造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带给学生更大的学习成就感。因此,需要教师采用相应的手段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推动,让学生从相对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中寻找相应的兴趣点,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水平。

四、实践教学理念

好的教学理念的形成离不开实践的参与,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实践结合理论可以开创新的发明创造,可以开创新的学习路线,可以让学习的内容获得质的飞跃。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教学理念的应用,要注重指导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到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性,了解数学学习的“有用性”[4],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实际生活的检验,能够了解到自身学习中的不足及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对于学生积极性的培养也具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实践教学理念的应用也会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具有一双发现的眼睛,逐渐具有一双创造的双手,能够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培养其自身的创新能力,感受到数学世界的奇妙和奥秘,更加积极参与相关的数学课外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实践教学进行逐步引导,让学生实践学习的习惯通过一点一滴的生活体验得到培养。实践教学理念的运用还需要教师注重生活现象,将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探索而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寻找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

五、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适应新课改对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理念,让新式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更好的帮助学生提升数学应用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通过对新教学理念的应用获得益处,为之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捷.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5:108.

[2]苏霍姆林斯基.瓦.阿, 杜殿坤. 给老师的建议[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吴仙霞.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J]. 时代教育,2014,20:169.

初中数学教学的新理念 篇8

英语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关注的话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能力。生活化的导入,可以是学生课余生活中喜爱的活动或人物,比如电脑游戏、足球、动漫、滑板、明星等,利用学生生活本身就十分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生活化的导入,还可以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社会现象、生活习惯或生活细节。

如外研初中起点版B6 Module 8 Unit 2“Acharityconcert”学习的是“people who need help”,老师可以直接谈论社会上一些因家庭贫困无法上学的孩子作为切入点,进入到新授知识“What kind of people need help?And how can we help them?”

二、情境导入法。

根据青少年活泼好动、模仿力强、听觉灵敏等特点,在新课开始前设计一种情境来引入新课,能使学生把看到的与听到的英语直接联系起来,既形象、具体、生动,真实感又强。

如在教外研初中起点版B4Module6Unit1时,我事先安排一个学生(Tom)用绑带把手臂吊住,并且离开教室,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假装去学校医务室。这时我问学生:“Do you know where Tom is?Where has he gone?When will he come back?”并把“Where has he gone?”写在黑板上。等我问完后他出现在教室门口,这时我又问学生:“Where has hebeen?”他回答:“I have been to the hospital.”到这里,学生都能明白“have gone to”和“have been to”的区别。于是我又问他:“What happened?When did it happen?”并顺势引入了新课。

三、自由交谈导入法。

即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进行自由交流,或顺着值日生的DailyReport/FreeTalk进行交谈。这种方法过渡自然,能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的印象。此法多用于中、高年级,因为学生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听得懂,答得出。

如在教过去进行时这一新内容时,在值日生作了Report后,我随意地问道:“What are you doing now?”学生回答:“I’m giving a daily report.”我又问:“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is time yesterday?”为了引起学生注意,我又重复了两次,学生很容易地答道:“I was having a math lesson at this time yesterday.”我把这句话板书并在was having a lesson下划上横线,接着问:“What were you doing at ten yesterday morning at 12 yesterday morning?”学生很容易理解。随后,让全班的同桌学生组对,用过去进行时谈论昨天的活动,进行巩固性练习。这样引入,学生兴趣很浓。

四、利用发散思维导入法。

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环境——学校、家庭、社会,选择他们熟悉的环境设疑,能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使他们有话可说。如教学初三Unit5“The accident”Lesson 18时,我们学校门口刚修好了一条很平整的公路,但事故比以前多了。我就以这条公路设疑:“What’s outside our school gate?”学生回答:“A road.”我说:“It’s a new road,but it’s not wide enough.Do you think it is a gooddeed?”学生们立刻来了兴致,展开联想,各抒己见。在各位同学兴致盎然的时候,教师立刻导入新课:If drivers drive too fast,it’s very dangerous.There may be an accident.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内容。

五、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入,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多媒体导入新课也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多媒体导入是指用课件、录像、投影等电教媒体给学生提供逼真的画面,栩栩如生。

例如在学外研初中起点版B6 Module 4 Unit 2《The Life of Albert Einstein》时,先播放一段杨振宁教授和爱因斯坦在美国一所大学的录像,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充分渲染了课堂气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我利用当时的气氛,再简单地介绍了有关爱因斯坦的一些情况,就很自然地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初中化学新课程理念教学反思 篇9

下面就现行初中化学教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谈一些体会和反思。

一、“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初中化学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分为5个阶段:关注、参与;实验、探究;解释、推论;整合、精致;反思、评价。现以初中化学(全一册)第五章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为例,说明“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1、提出问题。首先向同学们提出: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提示同学们可找出课本中所有能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参考课本第五章第四节内容,探究课本中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否是最好的方法。要求同学们写出实验方案、实验过程、现象、结论及体会,每位同学都要参与其中,分工合作,用家中的小实验室制取出二氧化碳气体,下星期三各“科学小组”进行展示(班中共40位学生,根据住址自愿组成8个“科学小组”。

2、实验探究。周末的两天里,各科学小组都行动起来,我用电话摸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较弱的小组,到现场辅导和鼓励。

3、成果展示与交流,上课前要求各“科学小组”先把设计的实验方案先交上来。

上课开始后,各小组开始展示其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陈述探究的过程。八个小组实验方案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小组有多种方案,实验的用品更是五花八门,酒精灯有小药瓶做的,有玻璃胶水瓶做的;反应容器却用医用吊瓶、各式各样的玻璃食品罐;导气管用水笔芯、圆珠笔芯、自行车气门芯、细软管代替;而橡皮塞只有这些具有原创力的、可爱的学生想得出:用橡皮擦、捏成小动物的橡皮泥、小木块加橡皮筋代替。实验过程中针筒、衣服架、风钩、回形针、瓶盖等,都成了同学们手中的实验仪器,家里的醋、食用碱、装修用剩的大理石、蜡烛、泡沫、雪饼中的干燥剂等成了同学们实验用的药品,他们的实验橱更是哪个国家实验室也找不到的,用各种粘粘纸、彩笔画装扮得漂漂亮亮。

曾有一位科学院的院士说:能用最简陋的实验设备做出实验来是最了不起的。我们的学生不正是用最简陋的实验设备做出实验来的了不起的人吗?而且有的实验跟教材中的实验原理完全不同,当然不一定更好,但都是他们通过查资料想出的,这不仅使他们理解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和原理,而且回顾了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的装置,还掌握了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4、反思与评价。当一个“科学小组”展示完毕后,先由小组成员自我评价,后其他小组对展示小组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的总体评价。

经过前期的准备,学生已完全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并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二、体会

(一)学生探究的内容要视教学内容的价值性。本次课程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哪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探究,哪些内容要教师给出相关信息或启发讲授,我的体会是: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价值,选择具有核心地位和基础地位的、规律性的内容让学生探究。因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化学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二)帮助学生建立进行探究的条件。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尽量利用传统的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探究学习的方法,如把探究学习的5个基本阶段印成小册发给学生,让学生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帮助指导学生用家里的废弃物、儿时玩的玩具和少量化学药品建立小实验室,以便为开展完全的科学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三)教师应当做探究“向导”。在学生探究阶段,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巡视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如有的小组只是在盲目地做实验,没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更为后面的整合、精致及今后的教学安排提供具体的学生情况。

三、有待反思的问题

浅谈写作教学中的新理念 篇10

【关键词】写作;教学;理念

纵观过去的作文教学,一些陈旧做法,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写作欲望,而今,我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尝试的进行作文教学改革,所以我的教学理念发生了一些变化。

变化一,从理念本源趋向生活本源

为发适应统一考试的特殊需要,传统作文教学片面过度地强调“立意”这样,成功的作文往往多是沦为宣扬理念和翻版,这是写作教学本源上一种可怕的颠倒。一些语文教育家很早说过:只有生活充实,才会表白也,抒发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新课标也指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是写作之本源,先有生活的体验,然后才有文字操作。这种呼声与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界的历史转型是完全一致的,探究其实质,乃是从竭尽粉饰生活之能事的“大我”回归在显示生存之本相的“小我”,从作文的假大空的应试回归到真平实的朴素写作。由此可以引导写作题材的实有化,引导作文情思的真诚化。

变化二、从闭锁规束趋向多元创新

由于传统应试写作教学片面追求以文以载“道”,自然极大限制了写作个体心灵的自由活动。饱览学生作文,字里行间流动的几乎多是人云亦云的自制型思维。所以新课标也强调:鼓劲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是历史性的进步,这对21世纪写作教学树立新思维观,具有深远的启迪,首先鼓励作文主体在思想内容上趋向创新。其次鼓励作文主体的思维形式上趋向发散。同一个话题,同一个材料,倡导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去思考,从而突破作文传统思维形式的禁锢,引领学生走出作文思维上的定势。

变化三、从俗语套话趋向个性表达

语文试题是标准化,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标准化,而学生思维的标准化,又进一步导致其思维外化形式,即语言表达的标准化,课标呼唤,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所谓充满个性的语言实际上就是从作文主体和血管深处奔涌出来的生之灵泉,只有这样的语言才粘连着别具一格的气息,韵味和血性。才是有呼吸,有脉搏的活生生的语言,学生作文语言才有个性化,而这种个性化取决于为人的个性化,思想的个性化。

变化四、从保守狭隘趋向民主开放

目前,语文课标所体现的写作作教学价值观,已给走向民主开放,这具体表现在评价维度。评价维度是指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特别是要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自然包括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这是写作教学评价观,最具实质性意义的一个进步。这样一种评判标准,虽然具体操作上增加发散维度,但确能解放学生的心灵和语言,真能生发“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之积极效应。

总而言之,语文课标所体现出来的一系列写作教学新观念,代表以“立言——立人”为目标的写作教学新潮流,必将对写作教学实践产生切实的指导作用。那么,随着理念的转变,写作教学亦可采用一些新的方法来提出来高教学效果。在此,笔者仅谈几点教学心得:

(1)激发写作兴趣。建立作文题库的方法,首先将全班学生按照合作学习原则,异质组合,组内充分合作,在协商的基础上提供若干个备选题目,每个题目附上200字左右的简要说明,阐述出题的理由,根据以及写作思路,其次全班筛选,各小组所提供的备选题目都要经过全班讨论,咨询,获得90%以上的满意率方可入选。再次,正式建立作文题库,给全班学生每学期可以从中自由挑选题目进行习作。这无疑是激发兴趣的极好形式。

(2)导入生活体验。课标明确指出,写作的真正源头在生活。换言之,即学生的思想和感情源自其朴素而意蕴颇丰富的日常生活,因此,课标进一步要求学生“参与生活,发现生活。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认真落实好这一写作环节,必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积累运用。这里的积累除了上面提及的生活阅历和生活体验与积淀外,也指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拓展及相应练笔。课标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被列入推荐范围内。另外,建立在持续,大量课外阅读基础上的写作练笔,形式随意,短小轻松,对于丰富学生词汇量,提高驾驭语言能力,养成个性化的写作习作习惯,具有显著的功效,而且“读”与“写”相结合的积累,可以尊重学生写作基本素养。

上一篇:乡镇整治旧村工作总结下一篇: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校内选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