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主义(共12篇)
新理念主义 篇1
一、引言
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以来, 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各地在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和现有条件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 采取了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并且涌现出了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秀典范与模式。比较有影响的有“赣州模式”等。
农民群体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的主要相关方与受益者, 他们该以怎样的形式, 在多大程度上参与新农村建设?关于这个问题, 当前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普遍的观点是: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他们的意愿应该得到表达, 他们应该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建设活动中去, 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叶敬忠指出, 新农村建设的“新”在于不仅提出农村建设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 更是农民主体性的体现和认同。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来自农村,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该以社区为单位, 注意社区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异质性, 避免线性化和单一化, 应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徐强认为, 将公众参与途径引入新农村规划势在必行, 它是进行村庄规划科学决策、保证村庄规划科学编制、有效实施的重要依据。
卢锐等人则提出在村庄规划中引入契合村庄发展的参与式发展理念, 村民主导规划和规划适度介入, 并以浙江海盐五圣村为例, 探讨了参与式发展理念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
龙腾飞通过研究后扶持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比较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交互式3种公众参与方式, 提出交互式参与是适合于后扶持项目规划的公众参与方式。
二、参与式发展理念与我国传统公众参与理念辩异
(一) 参与式发展理念
“参与式”作为一种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 将其引入中国已有近10年的历史。最初, 它是在一些有关农村发展的外援项目中作为项目的实施操作手段引入并得到应用。
1. 参与式发展的内涵
参与式发展理论认为, 农民是农村社区的主人, 农村发展的主体也应是农民。农村社区千差万别, 只有农民最了解自身情况, 他们的乡土知识值得尊重与学习。专家学者有其专业思想, 但不是万能的, 它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参与式发展从其内涵来讲, 是人们相互间的一种自愿贡献, 人们自主参与项目的决策、实施、利益分配与监测和评估, 社区的人们有权力和责任参与揭示自身的问题, 提出自身的需要, 评估自身的资源, 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有效组织和自身的努力, 形成有效的管理和创新。强调当地人的参与, 由专业人员指导与帮助, 当地人自主展开调查分析, 并根据分析结果作出判断和制定计划, 最终采取行动。
参与式发展强调参与的整个过程, 而不是参与的最终结果, 它注重目标群体和社区整体能力的提高, 而不是个别“能人”或“带头人”, 重视乡土知识、群众的技术和技能。参与式发展还注重机制化过程, 即从制度上保证参与的有效性。例如在具体发展项目中, 成立具备自我管理、实施、服务、监督等职能的自发组织, 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2. 参与式发展的途径
参与式发展的途径应该是发展的目标群体 (包括穷人和妇女) 全面地参与到发展项目和发展活动的规划、实施和监测与评价过程中。即从全过程的角度参与发展的整个进程。对目标群体尤其对弱势群体, 即穷人和妇女的知识、技能重新评估, 对造成人们贫困和欠发达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环境等原因进行全面诊断, 并充分考虑他们的观点与看法。
参与式发展途径的核心是赋权, 是对参与和决策发展活动全过程的权力进行再分配, 尤其是增加农村弱势群体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参与过程是赋权的具体实施过程,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发展途径。
3. 参与式发展的宗旨
“参与式”的宗旨是通过目标群体的决策性参与, 以及专家的辅助作用, 使目标群体公平地拥有发展的选择权、参与决策权和受益权, 并在以农民为主体的多方参与下, 共同发现、确认社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发展机制, 实现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与管理, 最终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 传统的公众参与观念
公众参与通常指的是群众参与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过程的权利。公众参与强调的是群众的权利与政府对此权利的保护, 是权利本位的体现。群众有权利参与关系自身利益的公共事务, 有权利对公共事务过问、咨询、提意见。公共事务是为群众服务的, 群众是公共事务的真正主人, 官员的权力只是义务, 而群众拥有的是权利。
公众有序和广泛的参与可使公众表达利益的渠道更顺畅, 各种冲突也更容易得到疏通和化解, 不同利益群体、政府与公众之间更容易沟通、理解或妥协, 从而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政策目标的实现。
因此, 政府在制定包括人口与就业、教育与文化、资源与土地、环保与生态、治安与稳定、医疗与交通等相关方面的公共事务政策时应该尊重农民意愿,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向全体公众公布方案, 征询意见, 体现公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 参与式理念与传统公众参与观念的比较
从上述对参与式发展理念与我国传统公众参与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 这两者有其共同之处, 也有其明显区别。
1. 相同点
参与式发展理念与我国传统公众参与观念的共同点主要有:他们都强调公众是公共事务主体, 公共事务的决定应该体现公众的参与权, 公共事务的实施应该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与监督, 体现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
2. 不同点
(1) 参与动机不同。参与式发展强调的是各相关方积极主动的参与, 尤其是最直接相关方, 如农民的主动参与,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发展方式。而传统意义上的公众参与更多的是被动的参与, 例如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是专家们占主导, 在规划过程中吸收相关方代表的意见, 并在根据自己的知识理解做出规划后征询公众的意见, 可理解为“自上而下”的发展方式。
(2) 决策权归属不同。传统的公众参与方式中最终决策权并不在公众, 而是集中在少数掌权者手中, 因此, 公众参与过程有时往往流于形式, 没有真正起到公众参与应有的作用。而参与式方法中, 强调公众为发展的主体, 他们对社区公共事务具有最终决定权, 因为公共事务的实施、管理和最终受益者都是他们。
(3) 参与者的代表性不同。传统的公众参与中真正能够参与事务过程及发表对最终结果的意见的往往只是极少部分公众代表, 确切地说, 有时他们并不能真正代表公众的意愿, 而只是他们自己的意愿。在参与式方法中, 强调了公众对社区事务发展全过程的参与, 整个事件的发展方向完全取决于参与各方的长时间平等磋商结果, 体现的是广大公众的集体意愿。
参与式方法与传统公众参与方法的比较归纳如表1。
三、参与式发展理念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公众参与的借鉴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公众参与, 这一点已经得到理论界和其他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但这种参与的方式方法、参与的程度却是决定最终结果的重要因素, 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参照参与式的发展理念与我国传统的公众参与的主要做法,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体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真正实现农民在农村发展决策、实施过程中应有的权利。
(一) 重视农村弱势群体意愿, 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民参与
农村弱势群体有两个层次的内涵, 狭义的农村弱势群体指的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农村社会地位、健康状况等因素处于社会中下层, 各种权利或利益受到限制的农民群体。从广义上讲, 它包括全体农民在内整体意义上的农民对“三农”问题的相关事务都缺乏有效的参与途径。从法律上讲, 全体农民被赋予对本社区发展事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但长期以来, 农村弱势群体在村级事务的决策、实施与管理中的话语权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体现。农村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项目 (或规划) 中, 有时甚至出现农民“集体失语”的现象。
重视农村弱势群体的意愿, 尊重他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看法、观点和参与, 使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除了体现相关行业部门的专业意见之外, 还体现了包括全体当地农民在内的广大村民的意愿。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的满意度是衡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听取百姓的意见, 真正实现农民的参与式发展, 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民参与。
(二) 加强农村培训推广工作, 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
当前在农村农民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的话语能力不强, 甚至“集体失语”, 一方面可能由于缺乏表达机会,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参与意识不强。
因此,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除了从机制上要建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的渠道, 也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与推广工作, 不断转变农民的发展观念, 实现从“要我发展”转变到“我要发展”的质变, 增强他们对于当地事务的主人翁责任意识、自身发展意识、自我服务意识、主动参与意识, 提高他们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事务的能力。
(三) 建立农民自主发展机制, 在新农村建设全过程体现参与式
在新农村建设中, 著名的“赣州模式”成立了很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理事会由村民自主推选的有威望、有能力、公道正派的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工人、老教师和青年积极分子组成, 通过制定村规民约, 实现村民的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教育、自主服务、自我监督。村庄“三清三改”、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的建设都通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来组织实施, 做到建设资金由理事会管理、建设合同由理事会签订、工程进度由理事会督促、建设质量由理事会监管。这是一种很典型的参与式理念与方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实践证明, 这种全过程的参与方式可操作性非常强, 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自己做主, 效果也很理想。
另外, 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与后续管理, 它还包括实施之前的规划阶段, 因此, 在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规划中, 包括涉及农村、农民和农业的相关规划都应该实现农民的参与, 反映农民的意愿, 编制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参与式村级发展规划等。
只有包括了规划在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过程体现农民的积极参与, 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参与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农民群体作为主要相关方与受益者, 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他们的意愿应该得到合理表达, 他们的参与权也应得到充分体现。本文在分析参与式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与本质以及我国传统公众参与理念的主要思想的基础上, 比较了这两者的异同点, 并且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从参与式发展理念中得到启示:1.重视农村弱势群体意愿, 促进全民参与;2.加强农村培训推广工作, 提高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3.建立农民自主发展机制, 全过程体现参与式理念。
新理念主义 篇2
在现代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中,大概没有比自由主义更显得带有歧义和引起争议的了。不同时代、不同派别对自由主义的理解差异很大,基本态度上的褒贬也大相径庭。可是,自由主义毕竟是现代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想和倾向,无论差别和争议有多大,无论人们是赞扬还是拒斥,自由主义都是西方社会的一面思想旗帜。因此,了解、研究并把握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原则和结论,便是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一项基本任务。自由主义是一种基本的政治信念,一种哲学和社会运动,也是一种社会体制构建和政策取向。它还是一种宽容异己、兼容并包的生活方式。它把自由当作政府的基本方法和政策,社会的组织原则,以及个人与社区的生活方式。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价值诉求也是多元主义的。
在西方世界的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这三种粗略划分的大的政治思潮中,自由主义本身的含混性、内部不同派别的分歧与争论可以说决不亚于另外两者。而自由主义在东西方社会所遭遇的误解,在不同国度、不同时期所受到的抨击批判甚至比其自身的内涵还要丰富多样,大概没有其他一种政治理念会像自由主义那样被扣上如此多的“帽子”或不当的标签。在中国大陆,自由主义曾经是革命队伍内部所斥责的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自私自利、贪图小便宜的代名词,当然这与作为政治哲学的自由主义相去甚远。尽管如此,自由主义在西方乃至当今世界仍然具有基本的理论内涵和大致的原则界限,与其他政治理念和思潮有着重要的区别。而这些区别不是无足轻重的,因为直接关系到基本的政治价值观、体制构建和取向,甚至也涉及当今社会每个公民的生活方式和前景。
自由取向的经济政策只是自由主义基本理念的一个具体结论,而自由主义的方法、基本信念的核心理念才是其最具生命力的成分。这就是它对现代世界个人与集体生活所持的基本立场。那么,可不可以在此简单总结一下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呢?也许可以总结出数十条自由主义的原则,而且不一定能够对这些原则给出统一的解释,不同派别的自由主义者在这些方面同样会有所分歧。但大致说来,我们可以从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论述中总结出自由主义的若干基本原则。
一、自决原则:个人的生活只有在他们是自我决定的即自由选择的意义上才是有价值的;
二、最大限度的平等自由:国家应当保障每个人与他人的同等自由相容的最大的个人自由;
三、多元主义:由于个人确实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有可能作出不同的选择,简言之,存在善的观念的多样性;
四、中立性:从前三项原则可以推出,国家应当保持中立并且反对完美主义;
五、善的原则:应当公平分配资源,以使所有人都有追求其自身善的观念的公平机会;
六、正当对善的优先性:正义(正当)原则约束个人对其自身善的观念的追求。
另一位自由主义者斯皮兹(David Spitz)在临终前为自由派人士所写下的“信条”或许能更直观地反映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他说:自由主义者必须:(1)尊崇自由甚于其他价值,即使是超过平等及正义。(2)尊重“人”而不是尊重“财产”;但是不要忽视财产在促进人类福祉方面的积极作用。(3)勿信任权力,即使权力出自多数亦然。(4)不要相信权威。(5)要宽容。(6)坚信民主政治。(7)尊重真理与理性。(8)接受变迁的必然发生。(9)勿耻于妥协。(10)最重要的是保持批判精神。简言之,自由主义把自由价值置于其他价值之上,强调尊重人,不可轻信权力和权威,坚持宽容和民主政治,接受真理、理性和社会变迁,但也要学会妥协和保持批判精神。这些可谓自由主义之精华所在。
自由主义理论的出发点是个人主义的,这里的个人主义是中性的,并不包含价值判断,它指以个人作为其立论和论证的基点,其他的政治哲学与伦理原则都从此推导出来。因而理论家有时也称此种论证方式为方法论个人主义。由于这种理论将个人作为社会分析的最小和基本的单位,其他一切组织、团体、社群甚至国家都可归结为或落实到个人,这就如同科学和哲学史上出现过的原子论,因而有些理论家将这种个人主义称为原子主义。事实上,自由主义者并不排斥集体、社会乃至国家的价值,个人主义也不是利己主义,从个人主义并不必然得出排斥一切集体取向和选择的结论。它只是说,判断一种社会政策和价值观的最终标准只能是个人,个人自由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所有社会政策和立法的基础。由个人而构成人群和社会,在发生学和本体论的意义上,个人都具有优先性。自由主义者坚信判定社会政策必须有一个最终的立足点,早在古代希腊,哲人们即已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是判定一切事物的最终准则。而这个人首先是个人,个人以自己为尺度看待他人和外物;每个人具有一套完整的神经和感受系统,快乐和痛苦首先是、最终也是个人的。经验主义者坚信离开了这种苦乐感和趋利避害的本能,再崇高伟大的价值观都会失去其最终依托。因此,从认识论和价值论上说,个人也是基本的单位。
同理,当自由主义者谈论自由时,首要的立足点、判定起点和归宿也是个人,集体和社会的自由必须由个人的自由体现出来,否则便是虚幻的。很难设想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个人不自由而这个社会本身是自由的,这在法理上是自相矛盾的。当然,一个受到外族奴役的社会(比如被占领的国家)在整体上是不自由的,这并不排斥某些个人(比如侵略者的帮凶)表面上是自由的(实质上仍然是奴隶),但即使是在这种极端情况下,整体的不自由仍然由一个个单个人的受奴役表现出来。
这种个人主义尽管强调个人自由的优先性和基础性,但并不排斥社会性和人际互动性对个人的影响,以及集体或社会选择对个人选择的某些影响。然而,任何集体的选择最终仍然是权威人士个人及其团体的选择影响的结果,最终仍然表现为并起源于个人的选择。另一方面,在相同环境中人格与个性的差异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表明了个人主体性和独特性的意义和重要性。
个人自由的优先性并不必然排斥、否定人的社会性,把个人当作是孤零零的鲁宾逊(更何况鲁宾逊还有个星期五)。自由主义者从不否认人是社会的人,也不忽视个人受集体的某些影响,而只是强调人的社会性与个体性并不是完全对称的互动关系,因为社会性从根本上由个人的行动表现出来,而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的自由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反过来就不能说社会的自由发展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条件。自由主义者坚持认为,个人自由必须在经济上得到保障,没有经济的自由,其他的自由权便是空洞的。因此,保护个人财产是保障个人自由的重要条件。正如洛克所反复强调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这三者密不可分。
自由主义者强调,对个人自由的最大威胁往往来自政府,因而需要随时对政府权力保持警惕。政府是必要的祸害,尽管必要,但毕竟是祸害,因而随时需要以社会来制约政府,而不能让政府成为社会的主宰。社会人群(最终落实到个人身上)是主人,政府应当是公仆。因此,自由主义者一般对万能的政府保持警惕,因而提出最小意义上的政府权力之类的理论。此外,权力机构之间的牵制与平衡也是必要的。孟德斯鸠把限制政府权力、实现权力机构间的制衡当作保障自由的先决条件。
新理念主义 篇3
【关键词】新职业主义;护理高职;教育
一、前言
目前,我国劳动力现有的职业素质不能充分满足目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面临着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难就业,企业招聘不到合适人才的双重问题。失业人群的庞大成为经济运行的重大负担,这从侧面反应出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竞争与合作联系更为密切,虽然各国存在文化差异,但发展职业教育是各国共同的教育战略思路。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部分。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为争取在国际分工中争取主动权,需大力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教育,运用“新职业主义”的教育理念来提升我国护理高职教育的教学层次。“新职业主义”与众多的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区别在于产生时代背景的不同,“新职业主义”的产生背景是在现代化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提高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其职业观、职业人才观、职业教学观和职业课程观等方面都产生新的突破,具有新新思考、新变化的特点。“新职业主义”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职业准备的学习机会,在充分整合学校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构建情景化教学环境,促进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以推进我国护理高职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
二、缺乏“新职业主义”教育理念的对我国护理高职教育影响的分析
培养高职业素质的人才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目标,“新职业主义”的教育理念对我国护理高职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护理高职教育也有了新的突破,然而还存在系列有待改进的问题。
(一)缺乏职业课程和职业技能的培训
护理高职教育的变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知识经济结构转变的影响,知识构造逐步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因此需运用“新职业主义”的教育理念来提高护理高职教育人才的知识水平。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要提高其教育职能、服务职能和合人才培养绩效。然而由于部分护理高职院校教育发展存在阻碍问题,在职业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教育工作管理不到位,学生缺少具有时效性的职业培训,使得学生职业素养不足[1]。同时,教育理念尚未能够及时转变和更新,使得护理高职教育水平受到限制,不利于护理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不能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
(二)职业教育未能从人的终身发展角度出发进行教育
“新职业主义”教育理念提倡职业教育应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强调人的终身教育。目前多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盲目追求眼前利益,忽视对学生长远发展技能和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护理高职学生在面临毕业之际,就业能力和生存能力仍旧未得到有效的改善,不利于推进高职教育往更高层次发展。“新职业主义”教育理念对高职人才培养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有利发掘受教育人才的职业潜能,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并发挥出来。缺乏“新职业主义”教育理念的培养,学生在一定环境条件的制约下难以认清自身的发展潜能,对自身未来的职业规划也将难以有更准确的认识,学生毕业难就业或难创业将不利于社会的温定发展。
三、提高“新职业主义”教育理念积极影响的建议
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竞争和挑战,需及时转变教育思想和学习思想,寻求可满足个人发展的教育模式,提高护理高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新职业主义”教育理念有助于提高护理高职的教育层次,需科学合理地运用。
(一)明确“新职业主义”教育理念运用的规划
护理高职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学生不仅要进行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还要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期间内还要向学生输入“新职业主义”教育理念。因此,需要完善教学管理工作,安排科学合理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课程,借鉴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设计出较为恰当的的学习课程、教学模式和培训方法,并建立相应的监督体系,以此来促进我国护理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提高“新职业主义”的积极影响
运用“新职业主义”教育理念进行职业教育可更好地挖掘护理高职学生的职业潜能,学生在接受高职院校的技能教育的同时,还需接受先进的思想教育,转变传统守旧的思维。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同时还需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吸收有利的信息,以提高职业竟能能力和处理事情的辨别能力。“新职业主义”提倡以人为本,树立发展学生终身教育为目标,不仅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需要全方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生活能力[2]。积极运用“新职业主义”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可更好地促进学生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心态,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严峻的竞争和挑战。
四、总结
本文主要分析了“新职业主义”教育理念对我国护理高职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并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以供我国护理高职教育发展借鉴。“新职业主义”的教育理念对我国护理高职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面对社会新形势的挑战下,需要对我国护理高职教育进行创新发展,转变教育思想,根据自身教育发展的特色合理地借鉴国外成功的新职业主义教育经验,以提高我国护理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路宝利.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职业主义与民主主义之争:“普杜之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建构主义理念落实到高中数学教学 篇4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最先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之后维果茨基、奥苏伯尔、布鲁纳等人推动了建构主义理论发展与完善.建构主义的基本理念核心, 即知识是由人主动构建的, 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建构主义理念包括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生观、建构主义知识观三方面内容.第一, 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了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的情境性三方面内容.第二, 建构主义学生观.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与差异性.第三, 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它是一种解释、假设, 不是最终答案;知识并不能准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在具体问题中, 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 一用便灵, 而是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 甚至这些命题还得不到较普遍的认可, 但这不意味着学生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每名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二、建构主义理念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启示
1. 高中数学教师主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所了解.第二, 教师要对学生有关的先前知识有所了解.第三, 教师要对学生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以上三方面的了解, 可以更加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学习资料获得新意义, 并不断地修整以往的概念, 完善原来的知识体系.
2. 高中数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数学教师除了讲授最基本的数学知识记忆相关的学习资料之外,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即: (1)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帮助学生生成新的解题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新的解题能力的技巧. (2) 数学教师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 引导学生学会组织、评价、监督、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 掌握基本的数学学科学习技巧. (3) 通过师生间“引导———主动”的教与学模式, 最终使学生独立进行理解性的学习.
三、建构主义理念落实到高中数学教学的具体要求
1. 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 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专业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包括渊博的专业知识、演讲技巧、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亲和力等等.渊博的专业知识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基础;演讲技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是教师掌控课堂, 更好地完成知识共享和知识传递的手段;亲和力是老师和学生间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是建立平等朋友关系的基础.例如, 教师可以将一元函数、二元函数、反比例函数等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讲解, 并且将积累的教学技巧、创造性的教学方法等很好地融入课堂之中, 把握好课程进度及课堂秩序.
其次, 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教师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新课程改革以来, 素质教育与探究性学习等冲击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同时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数学教师作为新课改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需要把握住新课改的脉络, 与时代同发展, 争取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的数学教师.例如, 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当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发展趋势以及当前高考命题的动向, 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整体知识储备及数学素养做好指引.
再次, 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教师需要拥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信念与能力.教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 终身学习是工作之必需, 也是教育改革发展之必需.教师通过终身学习, 在实现他们自身发展的同时, 通过教书育人的过程培养社会建设者与接班人.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终身学习, 而实现终身学习的根本是教师拥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信念与能力.
最后, 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教师形成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与目标即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相联系在一起, 然后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及教学反思丰富理论, 并且将理论再次运用到新的实践中去.教师通过反复实践过程, 不断提升实际的教学水平, 更新教育观念, 逐步发展其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2.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进一步完善
在改善高中数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 数学教师需要改善以往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
(1) 在改善教学方式因素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即为合作学习的观点.合作学习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以小组互动的方式或者师生之间讨论、协作的方式, 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 在合作性的教与学的过程中,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为主要形式.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篇5
伐谈社套盆义法治理套与公安执法实线程保华刘刚 摘要:我们可以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定义为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所决定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规律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根本特征的,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关健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公安执法实践 通常所说的理念,是人们对某种事物价值和宗旨的承认和认可,并且在人们的主观世界形成了高度的信念。法治理念,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对法治原则的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属性、价值、作用等的科学理论、系统思想和基本观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理论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法治思想领域的具体反映,也是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法治思想领域的具体反映。人们对法治理念的研究与探索其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是按照这种理念回答并解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出现的理论和现实的问题。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 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公安机关是社会主义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深化“执法为民”思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社会主义法治们执法的一个根本问题。对此,若没有深理念对于指导当前公安执法工作有着十刻的认识,就会出现一些欺压百姓.藐视分重要意义。群众利益,对群众报警求助麻不仁,敷衍。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塞责的事件发生,这些事件在人民群众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中造成恶劣影响,严重损害了公安机关念的核心,是公安工作根本。胡锦涛总书记形象,降低了人民政府和我们公安机关记在首都各界纪念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的威信,伤害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也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党的领导是人民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要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求。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
二、坚持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理念的价值取向,是公安执法工作的重基本方略。”这是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要准则。社会主义的法律是体现广大人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特别是中国社会民群众共同意志的规范,是社会公平和主义民主建设、法制建设 的经骏,借鉴现正义的表现。社会主义法治既是公平正代法治理论合理成份的基础上形成的基义的重要载体,也是保障公平正义的重本理念。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法律要机制。只有公平正义,社会各方面的利至上的有机统一,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益关系才能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国体和政体的特点和要求。我们只有全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才能得到正确处理。面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才能真正理解社解决公正问题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内涵。济、行政等手段,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推进
我国的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法治进程,逐步建立并从法律工具,是党的“刀把子”、“枪杆子”,其任上保障公平的机制、公平的规则、公平的务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维护社会治安秩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发展的机会。序,预防和打击犯罪,保护国家、集体、个公平正义要求同样的事情按照同样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安的规则来处理,而且这种规则应能适用全和其它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于一切人,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应当明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可以讲,公安机关是确,任何法律都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才国家政治社会大局稳定的“保护神”,是能真正得以实施,法律程序包括实施执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护航员,只有在法行为时的方式、方法、步骤、顺序和时党的领导下,强化大局意识,政治意识,限等,其公正价值 则体现在它的独立、中群众意识,法制意识,才能切实担负起巩立和公开、公平_L。无程序即无法律,亦固共产党执法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无法治,如果说实体不公是个案正义的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和历史责任,泯灭,那么程序不公则是全部司法制度广大公安民警在执法的各个环节都应当正义性的普遍丧失。保持执法公正必须明确“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一方从执法规范抓起。公安机关应以深化“规面我们要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巩固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活动为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用法律武器打击专体,以容易发生执法问题的岗位和环节政对象;另一方面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为重点,坚持实体与程序统一、公正与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民执法,即打击率相统一,不断完善执法制度、严密执法犯罪,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生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产力的发展和先进文化的繁荣,这是我三、执法为民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2006"4 理念的精髓,是公安执法工作的灵魂。从公安执法活动的角度讲,执法理念直接左右和影响执法者的执法方式、行为规范和执法目的的实现;执法行为则直接反映执法者在组织实施执法时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态度立场。但由于我国封建传统的影响,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及民警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特权思想,残留着过去那种只强调国家公权力而轻视公民私权利的做法,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作为,随意扰民甚至侵害群众合法权益,一些公安民警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认识模糊,役有弄清楚到底是“为了治安管人民”还是“为了人民管治安”,不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答为谁掌权、为谁执法的问题。
要解决公安执法过程中的上述问题,首先必须解决执法思想、执法观念问题,这是前提和基础。执法为民思想是涉及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关系到公安机关党的先进性建设,关系到公安机关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的履行,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公安机关和人民替察在执法活动中必须牢固树立的思想和具有的意识。就现阶段而言,树立执法为民思想就是要深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牢固树立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意识,把“执法公正、一心为民”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把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落实到一切执法活动中。公安机关应当认真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真正做到用正确的执法理念指导执法活动,使“执法公正、一心为民”思想成为广大民警的政治信仰和自觉行动。要深人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等论述,全面、准确地把 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始终坚持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与对法律负责相统一,坚决纠正重处罚、轻服务,重打击、轻保护,重权力、轻监督,重实体、轻程序等错误认识和做法,力争通过教育和制度建设,有效克服根深蒂固的特权思想,有效消除粗暴执法、侵犯人权的现象,有效防止执法不严不公、扰民害民的 行为。
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公安工作的指导,把公正执法,一心为民思想真正落到实处,我省公安机关将突出强化五项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公安民警政治思想教育培训,落实执法为民思想。我们将结合公安一「作面临的形势,向广大民警讲清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他们自觉投身于法治理念教育的责任意识和学习热情,并将公安民警中的先进典型作为深化执法为民
思想教育的生动材料,切实作好宣传;把在专项整改活动中查摆出的反面典型案例进行深刻剖析,搞好警示教育,以塑造公安队伍道德高尚、作风优良、爱岗敬业、执法公正的良好形象。同时,认真制订实施方案,层层建立督查指导联系制度,不断推动法治理念教育在基层民警和办案一线得到落实。为我们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更好地履行维护战略机遇期社会稳定的职责,推进平安龙江、法治龙江建设,构建和 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进一步加强培训、考核,着力提高全警法律素质。
我们将紧紧抓住提高执法素质这个关键,建立一整套领导干部和民瞥主动学法、苦练内功的教育培训机制,使队伍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维护稳定和指导工作,切实履行好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要以全警参与、重在基层、立足岗位、注重实效为原则,深人贯彻公安部《公安机关领导干部法律学习培训规定》,结合各自实际,采取领导集中培训、一线执法民警分期培训及远程教育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科学安排、精心组织培训考核内容,着眼于法律法规、办案水平的提高,着眼于现代法治理念的确立,进一步建立培训考核长效机制。
三、进一步加强执法制度建设,切实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我们要在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完整和统一的基础上,在制定制度和完善机制中,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精神落实到具体的条款中,创新思维,跳出执法看执法,把公安执法活动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思考,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去谋划,放到维护稳定的大局中去落实,建立一种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公安执法工作新机制,通过不断完善执法制度体系,努力把各项执法活动纳人制度、规范的有效约束之中。同时,立足制度层面解决执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积极探索和建立规范民警执法行为的长效机 制,有计划、分步骤地健全完善执法制度体系,并根据新形势的需要,深人调研,积极创新.努力用新的思路、新的办法解决执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遇到的新问题,从源头上保障执法质量,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四、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我们将按照公安部“狠抓基层基础建设,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坚持不懈,一抓三年”的总体部署,把基层公安机关和科、所、队执法质量建设作为重点,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打牢执法基础,苦练执法基本功,使基层民警的每一个执法环节、每一个执法行为都有章可循,切实提高公安机关整体执法质量和水平。一是把执法质量、执法水平作为考核班子、衡量基础业务工作、检验基层基础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使各级公安机关领导重视执法基础建设。二是完善统一考录选用制度,在省级公安机关统一考录民誓和选调民警工作中,加大法律知识的考试、考核力度,鼓励民替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不断提高执法能力。三是提高公安决策水平,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公安机关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实行决策论证制和责任制,推进公安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四是深人基层所队调研,积极提供法律服务,广泛听取执法一线民替、管理相对人及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执法需求,面对面的指导,手把手的帮教.帮助解决基层执法疑难问题,建立健全调研制度,切实提高调研质量。五是帮助、培养、创建“执法示范单位”,发现、推广执法先进典型,以点带面,引导、推动基层公安机关抓好执法工作。
经济法的人本主义理念 篇6
经济法即使起步相对较晚,但对时代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经济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其概念的统一性一直没有定义,人本主义作为经济法的核心理念,其加速阶段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旨在于强调人的重要性以及发挥人的主导作用。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是人本主义近代人本思想的代表,他降低了人对社会的作用与忽略了人的实践性,没有真正发现人的主导作用,直至后来马克思重新指出人是社会人提高了人的社会地位。因此人文主义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理念需要人们不断认识与了解。
人本主义概述及其真义
人本主义,即人文主义,其人文思想出现于古希腊时期,加速发展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泛指那些陶冶于经典之作并为著作事业奉献一生的思想以及人。著作事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拓展了人们的眼界而且提到了人们的认识,另外人本主义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其中理智、独立思考、辨别与自尊被定义为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内容。西欧大陆人文主义思潮的引进与发展使得人们对人文主义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并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即人文主义主张的平等、自由、博爱以及幸福的以人为中心逐渐取代了以神为中心的观念,且各种思想在人文主义者之间迅速流窜,设计到领域也随之扩大,主要应用于哲学、文学、音乐与艺术等多个领域。那时人文主义对人的定义为人是社会人,人既具备丰富的解释、判断与发明能力又具备聪慧与灵巧的能力,所以那个时期的人文主义已经发展为社会的新潮流,但是其发展较偏向于认识论与方法论。
从哲学方面理解,人文主义其实是通过人类文化中人的精神具体表现出来,人文精神每个人都需要掌握,它不仅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支撑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思想、行为、情感以及人生观,即人文精神对人类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文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体现了历史文化与精神面貌。
经济法以人本主义为理念
我国经济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其概念的统一性一直没有定义,且法的理念在不同时代人类的认识世界里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简述其理念。
一方面,从理论角度而言,人文主义是中国经济法发展的必然趋势,且经济法归纳于国家干预经济法逐渐得到教育界与人们的高度认可。我国经济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其干预经济的原因一直没有定义,大多数人认为人本主义理念是其影响因素,经济法发展以来所规范的关系基本都体现了人本主义理念,即充分尊重与支持人以及关心人,主要包括市场竞争与社会分配关系等。从世界范围而言,人类精神已经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人们明确认识与了解到人文主义理念,不断追求人类的共同利益与价值,且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的公约发展也逐渐受到影响。因此加强人为本的经济法发展,是国家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另一方面,从现实角度而言,我国经济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人文危机,即缺乏人文精神的体现,所以经济法中的以人本主义为理念的出发点应强调人的真实身份。现阶段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使中国经济领域以及人文危机最严重的问题,其社会不平等现象主要有:首先声际之间的不平等现象逐渐增加,社会的改革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各个地区存在差异性导致经济发展不能达到平衡;其次地区间发展的距离逐渐扩大,相关统计调查中国的贫富差距一直较大,所以会出现富的地区更富贫穷地区更贫穷的现象;最后地区的不平等现象涉及氛围十分广泛,不仅涉及经济指标与社会指标,而且基本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多多少少影响着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我国经济领域的人文危机现象较恶劣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相应的挑战,这就要求作为社会一员的我们应不断认识与创新人本主义思想,以及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综上所述,人本主义理念对经济法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即经济法应坚持人文主义理念,其贯穿于整个社会领域以及关系着整个社会利益,社会的主体是人,因此我们应积极发挥人的主导作用,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以及给予人充分的信任。
基于生态主义理念的园林设计策略 篇7
1 地形的生态美设计
园林设计实际上就是利用空间的排列组合, 在视觉上给人一定的冲击感, 在心理上给人一种满足感。想要设计出优秀的园林作品, 地形是需要考虑的必要因素。在园林的室外环境中, 地形是基础, 起着连接景观各要素和空间的作用。地形一般指地表的高低起伏, 换句话说, 地形就是地球的表面形态。地形在园林中的意义非常重大。
园林活动的基础是大地, 大地的万千形态是园林设计中最基础的元素。现代人对园林的要求是能够把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带给人们。我们应该营造高标准的景观环境, 要使人们能够取得精神、美学及生态的满足。如此, 地形就成为设计者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 要充分地利用地形的自然形态, 合理的建构园林的空间感觉和美好意境。要尝试各种从前所没有的表现方式, 使人与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2 植物的生态美设计
中国的园林建设中, 花草树木占有很大的比例, 它是园林中最灵活的部分, 可以根据不同人的审美要求进行不同的布局, 一草一木, 相互映衬、相互协调, 成为园林中变化无穷的动态景观。因此, 园林中的一花一草都是含义深刻、匠心独运的, 而不是随心所欲摆设的。园林中配置花草树木的学问很深, 包含了自然科学中的花卉学、植物学等, 甚至包含了人文科学中的绘画学、艺术学等, 它具有相当强的综合性。
人与自然的平衡是园林植物生态美的基础, 我们在研究园林植物景观的时候也不能忽视这种平衡, 人与自然的平衡不仅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 更需要人从宏观上把握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要从长远出发, 考虑整个环境的因素, 把植物作为考虑的主体, 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宏观调控, 使园林植物景观能够融入周围的环境, 使城市园林绿地环境能够成为一个设施完备的、功能多样的、具有良好的循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益民工程。这样才能顺应现代人的审美取向, 同时也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观。现代园林景观首先要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和心灵感受, 其次还要满足人们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的精神追求, 最好还能创造出经济价值。
3 水景的生态美设计
园林中唯一能够自由运动的要素便是水。现代园林对水的理顺, 一方面要继承传统的理水观念,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加入一些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景观元素。我们说传统理水观念把“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作为设计建造园林的最高目标, 在尊重水体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艺术上的改造, 使其能够更好地与整个园林景观相互协调, 相互融合, 达到虽出自人工, 却宛如天作的效果。人为的打造出一个集概括性、精炼性及典雅性于一身的园林景观。在设计园林时, 要考虑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还需要满足人们对园林的各种需求, 同时还要考虑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和节约各种资源和能源。水体景观设计则必须要考虑未来风景的质量、园林的使用功能及其生态功能等。园林景观需保证其在意境、形式和自然上的美感, 更需要追求生态美。
4 园路的生态美设计
园林绿地中的道路一般和广场等地的地面一样多采用地坪来装饰, 是园林的构成要素之一。园路就如同人体的脉络, 遍布园林的各个角落, 是园林中各个景点的桥梁和点缀, 是园林景观的基础。园路可以寓意丰富, 可以图案精美, 但是无一例外都带给人视觉的享受。园路可以被规划成各种大小不同的形状, 具有不同的功能, 它的作用是引导人流和疏导交通。园林建设中, 园路的作用非同一般。所以, 在园林的日常维护中, 要着重保护和管理园路的生态环境, 不断完善园路的状况, 加大园路的保护力度。在园路设计施工时, 不仅要考虑道路的功能性, 还要考虑道路的艺术性, 使道路能够最大限度地融入园林整体, 尽量避免影响环境。园路既要具有与整个园林和谐统一的特点, 又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这就是所谓的“生态园路”。另外, 修建园路也会影响到整个园林的生物情况, 比如路边会出现一些野花、草丛、灌木等等, 它们又会吸引来一些虫子或小动物等。这些景观在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园林管理者也可能在路边栽种一些观赏性较强的树木或花卉, 这也在客观上增加了园林的植物景观。
参考文献
[1] 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2] 王德胜.“亲和”的美学——关于审美生态观问题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1 (4)
新理念主义 篇8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它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依法治国是我党的基本治国方略
依法治国, 是我们党总结执政经验教训作出的必然选择, 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式的重大变革。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 就是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文化事务, 管理社会事务, 保障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依法治国与以人治国、依政策治国的最大区别就在于, 靠法制来治理国家, 由于法律具有稳定性, 法律所确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就会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而靠政策、靠个人意志甚至靠运动来治理国家, 政令就会朝令夕改, 就会因个人的看法、注意力甚至兴趣的改变而经常处于变动之中, 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性也就会失去了保障。因此, 只有实行依法治国, 才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 坚定不移地走法治的道路。
2.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执法为民,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是我们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 说到底, 就是要求法律工作者始终带着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去工作。一切为了人民, 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弃的根本立场。要始终带着甘当公仆的深厚感情去立法、司法和执法。
3.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公平正义, 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没有公正, 就不是法治;没有公正, 就谈不上和谐。法律工作者要着眼于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通过正确地执行法律来维护法律的公正, 通过正确地调节利益关系来实现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公正, 进而更好地发挥司法公正对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4.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服务大局,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 就是要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保障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只有这样, 法律工作才能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中找准定位, 有所作为。相反, 如果背离了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法律工作就会迷失方向, 难以取得大的进展。
5.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要自觉地把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 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严格执法统一起来, 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法律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统一起来, 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 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二、提高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认识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是各项科学理论得以实施的前提,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对深入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
1.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民主法治, 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当前, 面对民众民主诉求、法制观念不断增强, 更要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比如, 在处理群众信访问题上, 必须善于通过法律途径, 严格依法办事, 从根本上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在解决就业保障、分配差距等社会公平问题上, 必须逐步建立保障公平的机制和规则, 着力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和发展机会;在强化社会治安治理上, 同样要运用法律手段, 构建长效机制。
2.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法治建设, 既反映物质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又影响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进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需要广泛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也需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和谐社会是法制社会, 加强法制建设, 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 有利于更好地运用法律手段, 履行政府职能,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3.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
我们党依法执政, 就是要把党的执政活动纳入法治轨道, 依法掌权, 依法用权, 并依法接受监督。一方面, 要保障党对全局工作的领导, 这是依法执政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 要进一步改进党的领导方式, 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4.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 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不断增强, 迫切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 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增强广大群众依法办事的意识。要把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实现依法治理, 放到发展的大局中去研究和推进, 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 充分发挥法治的促进、保障、引导和规范作用。
三、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途径
1.以传统教育方式为基本方式
(1)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讲授者深入细致的讲解, 可以使受教育者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内涵。通过面对面的讲授, 还可以使受教育者及时提出疑问, 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掌握这项科学理论。
(2) 加强受教育者的交流讨论。
通过组织受教育者进行学习心得的交流和不同观点的讨论、辩论,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促进大家的思考, 从而为理论创新打好基础。
(3) 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受教育者形象、直观地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坚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信仰, 还可以促使大家发现问题, 促使解决方式、方法的产生。
2.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优势
(1) 网络可以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形式多样化。
信息网络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教育形式、教育手段更加灵活多样, 互动性更高。教育工作可以通过电子公告牌、“聊天室”、发送电子邮件、建“博客”以及制作网上主页等形式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内容传输给受教育者, 使之受到教育。
(2) 网络可以使教育内容更加快捷送达给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有选择地, 随时随地尽情浏览, 了解国内外、院内外的各方面信息和教育成果。
(3) 网络可以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范围更加广阔。
网络是开放的、自由的, 它不再有地域上的界限, 交互式远程教育为教育工作提供了广泛的传播途径, 使原来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立体式教育空间, 不同单位乃至不同国家的人们可通过网络共享教育资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新世纪社会与法制建设的科学指导思想, 认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 对于进一步促进法律知识学习, 增强法律意识, 树立法制观念, 不断提高依法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也能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从人文主义角度对奥运理念的思考 篇9
关键词:奥运理念,人文主义,竞技体育
1 前言
以现代奥与会为标志的竞技体育已经做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更高、更快、更强”,这一奥林匹克格言早已深入人心,似乎人人都在向着这个目标奋斗着,这早已成为人们参与奥运会的牢固信念。没有创新就谈不上“更高、更快、更强”,为了冲击这一目标,运动技术在不断发展,竞赛规则在不断完善,运动器材也在不断更新,运动成绩得到了不断提高,纪录也在不断的刷新着,为奥运会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作为人类文化尤为重要一部分的奥运会,在它辉煌的同时,在它蓬勃发展的同时,危机和挑战也悄然而生。从人文主义文化的视野下,结合当前的竞技体育的实际情况,探讨我们所追求的奥运理念与人文主义两者之间相存在的矛盾,研究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策略,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当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现状
奥林匹克格言——“更高、更快、更强”体现了人类对运动的不断追求,在其本质上树立了人类永无止境的进去目标,推动体育乃至人类社会快速向前发展。在奥运赛场上,运动员们竭尽全力
奋力拼搏,一次次冲击自己的身体能力极限,一次次改写新的世界纪录,并且乐此不彼,这种不断超越自我的进取,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观,向着理想的境界迈进的精神和品质是奥林匹克信奉的精神。人类有史以来所完成的任何竞技体育活动无不以“更高、更快、更强”为宗旨,这种崇尚进取的精神,展现了国家的富强与民族的力量。
在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里,在这奥运会迅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困惑:竞技体育成为了支配人的一种强制力,奥林匹克运动的部分参与者是在利益的诱惑下进行的,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世界体育的职业化、商业化,甚至是政治化的日趋明显,奥林匹克运动中商品意味日益浓厚,功利思想日趋严重。
2.1 政治参与
奥林匹克运动和政治的关系一直存在着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交织。奥运会从一开始就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现代奥与会的主题来看,“更高、更快、更强”已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政治问题。但体育不是政治,在过多强调其政治功能时,在过多追求运动成绩的“更高、更快、更强”时,必然会限制奥林匹克运动发挥和拓展,使国际大众体育被搁置因此也必然排斥商业化经营和市场机制,从而给竞技体育带来了诸如国家负担过重,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等弊端。
2.2 商业化和职业化的冲击
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缺乏雄厚资金支持的体育将是苍白无力的,不但难以发展,还难免逐步萎缩。很多国家在竞技体育职业化的道路上迅速发展起来,职业性的竞技体育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商机,在商业化的促进发展下,竞技体育也迅速发展起来,在社会群体中广泛传播。如此看来,商业化与职业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商业价值的体现是竞技体育的一大特点。商业化的运作给竞技体育比赛,给奥运会带来变革,但过度的商业倾向和商业操纵也给竞技体育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损害了竞技体育的最本质特征———公平竞争。当商业化发展到极致时,奥林匹克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便成了“竞赛表演业、广告业和拍卖业的混合体”。竞技体育最终的动力源泉却成为实实在在的利益因素。
3 对人文主义的理解
“人文主义”一词,是作为十五十六世纪新兴市民阶层———力图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自由地追求个人利益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出现在欧洲历史上的,是人民内心中关于“人应当怎样生活”的人生信念。
人文主义的核心在人。追求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实现,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人文主义与奥运的有机结合就是以人为本的奥运、以民为本的奥运,他追求的本质力量的自由实现,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它强调体育的人文价值,强调体育的真、善、美,强调体育应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进而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健康、和平的社会的建立。人文奥运追求的精神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尊重所有人的自由”、“公正对待每一个人”、“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这三个方面,诠释了人文主义这一人文奥运理念的文化核心。
4 对“更高、更快、更强”的思考
4.1“更高、更快、更强”理念中人文主义的缺失
更高、更快、更强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使得运动员缺乏了许多体育中本大量存在的人文精神,导致人们在竞技中视夺标为唯一目标。现在的奥林匹克运动中,特别是奥运会的实际发展中,人文主义越来越向着表象化发展。在物欲至上的热流推动下,一切都是以更高更快更强为目的。尽管世界反兴奋剂组织对使用兴奋剂的大力检测、打击,但按照目前人类科技的发展,将会有更加高科技的,难以检测出的兴奋剂用以提高运动成绩,以获取竞技优势。
这些现象违背了奥林匹克运动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被严重的泛化,泛化的结果是人们忘了关怀。
4.2“更高、更快、更强”与体育技术主义的结盟
体坛使用兴奋剂是由于竞技体育“更高、更快、更强”的要求和运动成绩不断提高越来越接近人的极限之矛盾所决定的,促进了兴奋剂问题的演变和前景。
面对奥运会不断刷新的成绩,不断改变的纪录,我们经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人类自身难道是一个无限的资源吗?人的身体有着挖掘不尽的运动潜力吗?运动成绩会不会无限的一直提高下去呢?现代运动员们超负荷、大强度的训练能不能实现自然恢复?当然,答案是否定的。既然人体资源的有限性无法保证运动成绩的无限提高,那么,为了满足对“更高、更快、更强”的超越的要求,人们只能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从而衍生了现代竞技体育竞赛逐步向科技比拼迈进的现象。
4.3“更高、更快、更强”鼓励了对运动伦理的过度遵从
运动员从接触竞技体育训练开始,就被灌输了这样的理念:要能够吃苦耐劳,要为到达优异的成绩而做出牺牲,胜利是永远的追求。脱离人文精神制衡的“更高、更快、更强”不仅鼓励运动员必须为比赛做出牺牲、必须把接受冒险和忍受痛苦视作当然。殊不知,在聚光灯下,被鲜花和掌声掩盖着的危险倾向就是体育精神的丧失。要知道,奥林匹克运动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凯旋而是奋斗,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是为了颂扬人的本质———健康、和平、尊重、了解、意志、善良和友爱。
5 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对“更高、更快、更强”理念的审视原则
人们为了使自己能够突破自身的极限,提高运动成绩争夺金牌,为了获得巨额奖金和利润,为了获得无上的名誉,不惜牺牲健康,各种丑闻屡见不鲜。人们对“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已经扭曲了原来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继承和发展的本质,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已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与人类的初衷相悖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奥林匹克运动会发展的毒瘤。
5.1 以人为本原则
人文主义是对人的道德属性高度肯定的思想指导下,开创的深度、构建人的道德精神世界的路向,是以人为本的理性精神。
从古代奥运会纯粹的人类运动技能的战士、较量,演变为现代奥运会战士科技“药物”和“器材”的科技大战,这到底是竞技体育的进步?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利用药物挖掘所谓的“人体潜能”,是对人的一种摧残,对竞技体育的一种诋毁和扼杀,它失去的是“体育”的真意。竞技体育是运动员竞技运动技术的比赛,更是运动员体育精神、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的较量。
据报道,针对不少冬奥会运动员带伤参赛的情况,德国奥委会总干事米夏埃尔?费斯佩尔对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就提出过质疑。他认为“应该‘放弃更高、更快、更强’的原则,回归到体育最基本的理念———安全第一”。
5.2 和谐原则
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理念。和谐原则是对以人为本原则的补充,只有以和谐为核心的以人为本才是我们需要的。和谐的生活方式,需要人自身内与外的和谐,也就是肉体与灵魂的统一。体育作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活动方式,他的目的也就是促进人的肉体与精神的和谐,这样的体育才具有属于人的性质。在《奥林匹克宪章》中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
5.3 公平公正竞技原则
人们在奥运会上寄托了关于以人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创造奇迹的梦想,奥运会承载了众多体育所无法承载的东西,比如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伴随着奥运经济模式的转变,高科技的发展,政治的参与,在不断向“更高、更快、更强”发起冲击的同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也出现了与自身精神的背离,继续承载着超越体育本身祈求,比如追求财富,比如展示国力。
设想一下,假如用高科技制造了穿上就可以飞奔的跑鞋,即使普通人穿上它,竞赛成绩也会以惊人的速度提高,那么竞技运动中的人,也就变成了一件附庸品。而且,由于各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经济能力的不同,他们的器材、设备肯定也有着天壤之差。随着体育科研耗资的增大,竞技体育已经变成富国的游戏,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日益遭到亵渎。运动的较量是新器械的竞争还是人的体能和技能的较量?如此下去,“公平竞争”的神圣原则岂不被抛之脑后或肆意践踏。
6 结论
体育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不断得到提升。人文体育观逐渐形成并深刻影响着体育实践的发展。体育人文精神是展现体育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回归以人为本的体育世界。要实现竞技体育的和谐发展,要实现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探索出一条实现人文主义精神与可信度精神有机结合的发展道路。奥林匹克运动在展示“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同时,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运动员的生命安全才有更大的保障、运动员的运动生命才能得到更大的延长和更好的发挥、体育魅力采可以得到更全面的体现和更完美的展示。
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优胜是暂时的,而竞争却是永远不能停止的,参与竞争仍然可以使人变得比以前更高更快更强,同时参与竞争者表现出来的更高尚的品质、更真诚的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这才是奥林匹克精神所反映的人生哲学。
参考文献
[1]喻坚.试论奥林匹克运动的诚信危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7).
[2]熊文,田祖国.竞技体育之伦理精神——善的导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03).
[3]隋竹丽.奥林匹克运动与民族精神[J].体育文化导刊,2004(12).
[4]王岗,梁维卿.科学与人文冲突视角下的奥林匹克运动[J].体育文化导刊,2005(07).
[5]李平,熊飞.和谐社会视角下体育伦理价值构建的理论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5(05).
[6]秦东宏,何洋.对奥铃匹克运动格言的哲学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02).
[7]王放.2008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7(02).
[8]科克利.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司法改革探讨 篇10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 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包括尊重和保障人权、公平正义、法律权威、监督制约、自由平等等内涵。
(一)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人权是人作为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 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对人的主体地位、尊严、自由和利益的最低限度的确认。人的主体地位、尊严、自由和利益之所以被宣布或确认为权利, 不仅是因为它们经常面临着被侵犯、被否定的危险, 需要社会道德的支持和国家强制力量的保护, 而且是因为人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和动力。现代法律就是保护人权的一种制度安排和强制力量。人权体现了现代法律的精神, 人权保障奠定了现代法律的合理性基础。
(二)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
现代法治既是公平正义的重要载体, 也是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机制。公平正义, 就是指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社会主义立法要体现全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要求和愿望, 使正义的要求法律化、制度化, 使实现正义的途径程序化、公开化。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
(三) 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任何社会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都要求有一定的权威, 而法治社会的政府权威是置于法律权威之下的权威。宪法和法律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是否真正享有最高权威则是一个国家是否实现法治的关键。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即“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的实质内涵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
(四) 监督制约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机制
实行法治就是要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防止国家权力的异化。在我国,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 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 接受其监督。
(五) 自由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和尺度
自由是人从自然力和社会关系的束缚下获得解放, 人的内在尺度与客体的外在尺度相互转化、相互统一的进步状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创造实现和保障人类自由的社会前提。社会主义法治就是创造和保障这种不断发展着的自由的社会控制系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才能保证人的尊严、价值和主体性得到尊重, 保证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才能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下推进司法改革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 是反映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的现代法治理念, 司法制度的发展以及司法改革的推进需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和支持。关于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 坚持公平正义, 确保司法独立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实现司法独立是我们实现法治、追求司法公正的必要前提。国家的司法审判权只能有国家的司法审判机关来行使, 其它任何机关均不得行使这项权力。
(二) 维护法律权威, 改革司法体制
创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可使司法机关免受利益诱惑和其他地方权力影响的司法体系, 同时还必须改革现行司法机关的财政、人事体制。
(三) 坚持监督制约, 改革司法人事制度, 提高司法审判人员的整体素质
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机制是监督制约, 司法人事制度的改革, 就是要从行政管理模式向依据审判规律而形成的监督模式转变, 全面提高司法人员的队伍素质, 建立严格的选拔、淘汰和监督制度:严格法官、检察官的任免程序, 把好选拔关, 要严格按照修正后的法官法、检察官法选拔、任用、监督管理法官、检察官, 要大力拓展经过正规高等教育的法律人才进入司法机关的渠道, 建立一套从律师队伍中选拔检察官、法官的制度, 实现法官、检察官精英化。二是要完善培训机制, 实行法官轮训制, 努力造就一批精通法律业务、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懂外语的专家型法官。
(四) 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
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 维护法律的权威, 使审判正义、高效、有序落到实处, 必须加快建立执行工作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设立独立执行局, 对执行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和协调, 统一调度指挥执行装备和力量, 组织进行集中执行;确定执行重点地区、重点案件, 组织、实施对重大案件的专项执行。
摘要:司法制度是整个国家上层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统治阶级为保证法律实施而制定的制度, 包括司法机关的设置及其任务、司法机关的组织体系、组织与活动原则及工作制度等。目前我国司法制度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而完善我国司法制度需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和支持, 即在社会主义法治视角下思考我国司法制度的改革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司法制度,司法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卫平.司法改革论评[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2]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
[3]贺卫方.运送正义的具体方式[M].上海三联书店, 2002.
[4]赵凌.司法酝酿重大变革[J].南方周末, 2003.8.14.
[5]陈卫东.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M].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新理念主义 篇11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职业教育理念 职教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3
一、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内在自发性以及多元性等特征。在当代职业教育体系和课程开发理念上呈现出课程目标取向的多元化、课程模式的多元整合开放灵活化、课程开发主体的合作化以及课程结构的生态化等方面的转变。后现代主义崇尚非理性、主张去中心化、强调多元性、倡导平等对话与关怀、鼓励创造的批判思维方式或价值取向,教育从“现代”向“后现代”转向,职业教育理应作出反思,即克服同质化、标准化发展方式,鼓励多元化、差异化发展;克服“不见人”的管理现象,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克服唯技能训练式教育,强化人文素质熏陶;克服封闭静态思想,设立开放式课程。[1]而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与学科教育双轨并行,相互支援,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上下衔接。台湾的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完善,包括高等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研究所。笔者研究发现,它与后现代主义结合得十分紧密,如技术教育不是职业教育的全部,它强调后现代文化中个性差异、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师生交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身学习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也由传统的知识、技术方法讲授向互动教学及探讨式教学转变。
二、台湾的职教体系
台湾的职教体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品行优先、技能扎实
一是注重学生品行教育。比如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倡导“精进教学品质,致力国际接轨,厚植就业能力,体现全人教育”的人才培育策略,达到培养专业知能与职业伦理兼备的优质人才,达成毕业即就业,上班即上手的目标;大仁科技大学提倡增进自我认知、重视群我伦理、胸怀国际视野、提升专业智能、强调生活美化;建国科技大学以培养高度专业性与实用性、具备运用科技资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富有社会服务之奉献精神,并为产业界所乐用之人才,进而成为社会之栋樑为教育目的等等,都反映了他们对学生品行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视。二才是强调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比如,台湾的科技大学都实行“一毕(一张毕业证书)、二语(两种语言能力)、三奖(三项获奖)、四证(四张相关证照)”,所有学生通过学校的技能培训,在毕业时都具有多种职业技能,能适应多个工作。三是倡导校企联合,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就业率。在校企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企业运用学校资源以促进发展;学校利用企业资源推动教学活动,将学生的学习环境扩展到工作场所,学生在校期间就练就了符合企业要求的技能,所以毕业生就业十分容易。
(二)强调素质、注重德才
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以适应将来工作需要,更重要的是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职业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台湾的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素质教育贯穿在各项教学之中。如: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培养,节能减排等观念的教育在宣传栏、作品以及校园文化展示中均可见到。台湾职业院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德行教育,并把德行考核成绩作为学生毕业的主要依据。如对学生文化成绩和德行表现两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价,只有两项都达到合格标准的学生才准予毕业。他们坚持以如何“做人”为起点,围绕礼义、廉耻、诚信等方面进行教辅培养。
三、对大陆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构建多层次职教体系
构建一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衔接、与终身教育有机统一的、开放的体系。既能满足学生的个人现时教育的需要,又能满足职业人才继续深造的需要。尽管大陆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台湾相比,大陆的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完善,还没有真正构建起这样的“教育体系。
(二)制定相关政策,营造双赢局面
1.推进产学研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办学
在台湾,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形式很多,成效显著。校企合作的形式包括:企业聘请学校教授担任企业顾问,企业委托学校进行技术和产品研发,企业向学校提供产品研究和开发的经验,企业向学校提供优秀学生奖学金,企业向学校捐赠仪器设备等。一方面,企业可以按给予学校的财力支持比例来分享教育成果;一方面,学校通过企业所需人才来接受企业的资金援助。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使得产学研制度化,使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援、共同受益。
2.多管齐下,切实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改善高职教师的待遇,增强高职院校的人才吸引力。加强对现有“单师型”教师的培训。对于来自普通高校、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应经常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其去企业实习,以提高其实践能力:对于来自企业、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可以采取到普通高校进修、教学经验交流等渠道,提高其教学水平。
帮助高职院校合理解决教职员工的历史遗留问题,以便学校有足够的编制招聘“双师型”教师;学校也可以从社会招聘一定数量的兼职“双师型”教师,以缓解燃眉之急;短期应对,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在有关高校建设若干高职师资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培养“双师型”教师;长期规划,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师范大学相对应,创建专门培养高职教育师资的大学,或从研究生层次的高职院校中招聘师资。
台湾职业教育一些可取的做法,无疑对职业教育有良好的借鉴作用。同时我们也感觉到,台湾的教育经验不可生搬硬套,海峡两岸制度和社会问题都相差很多,台湾技职教育的一些经验并不能完全解决大陆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我们还应依据国情、省情、市情、行业的需求办出具有特色的高职教育,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断闯出新路。
参考资料:
[1]《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哲学反思》《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17期 丁振中
[2]《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视野下职教课程开发新理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年18期 王庭之
新理念主义 篇12
201 1年消费电子行业的发展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令人眼花缭乱的万千产品,还有思想的交锋、理念的创新。在技术领域,智能、平板电脑、4G、3D电视、无线等成为关键词。4G通讯掀开物联网新时代,无线技术将嵌入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在高速、智能网络的支持下,所有视频消费与互动服务以及内容服务都可以在移动设备上实现,消费者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享用,人们管理家庭企业甚至治理国家都将呈现出新方式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国际消费电子行业呈现出新的合纵连横特征。强者愈强的发展逻辑,未来电子消费行业将主要由几个商业巨头把控,美国依然是领跑者。但从用户角度来看,各种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中央控制系统、数十种平板电脑、各具特色的3D电视、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开启,将永远不会关上了。
施乐公司首席执行官伯恩斯说:“更小型、更简便、更快捷、更加相互集成将是消费电子行业的潮流”这意味着将有更多无线应用、更多互联将所有技术整合到便于应用,打造生活不可或缺的设备与应用上。我坚信消费电子行业离不开“人性化数字主义理念”这个内核,新的技术突破还在于便捷化、个性化、开放化以及注重用户体验方面,呈现出现多元的电子消费格局。
【新理念主义】推荐阅读:
建构主义新理念09-09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07-06
建构主义理念07-17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09-20
人文主义理念12-01
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11-09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究09-22
法治理念的新民主主义12-02
江必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07-17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讲话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