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心得体会

2024-08-16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心得体会(共7篇)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心得体会 篇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心得体会

2008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密切联系人民法院实际,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总结提出了司法工作应当坚持和遵循的理念和观点: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确立为人民法院工作指导思想,把“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确立为人民法院工作主题,把“从严治院、公信立院、科技强院”确立为人民法院工作方针,提出“公正、廉洁、为民”司法核心价值观,确立“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总体工作思路,提出“能动司法”的理念,确立“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原则,提出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等等。这些理念和观点,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本质特征的反映,有力促进了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今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再次掀起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的高潮,就是要求广大法院干警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切实整改审判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引导广大干警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审判工作实践。自己通过院里组织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的学习,就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如何坚持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的统一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把握政治性、树立大局意识,将法院工作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有机结合起来,保障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法院工作必须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历史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领导地位,党代表人民领导和治理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其中心任务就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围绕这一目标,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党会根据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作出相应的工作安排和战略部署,全国各级组织都应当围绕这一工作大局开展工作。人民法院作为专司国家司法权的国家政权机关自然也不例外。人民法院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具体体现就是忠诚于宪法和法律,紧密结合党和国家现阶段的中心工作,公正高效的履行司法审判职责,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司法环境。具体来说,应当作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的思想。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赋予的,它代表人民治理国家,是人民利益的代表。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司法权,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因此,人民法院的工作服从于党的领导就是服从于人民利益。具体讲,人民法院工作服从于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司法制 度,因为这一制度是根植于中国的具体国情这一深厚的土壤之上的,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需求。因此,我们支持并鼓励进行司法改革,以使司法审判工作更为公正高效,但是,司法制度的任何改革只能是在党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补充和完善,而不能是背离。

二是要敏锐的把握党的工作大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工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党和国家会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制定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应工作部署。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有极高的政治敏锐性,具有准确把握党的工作大局的能力,能够迅速把握新的变化,并能正确的理解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以及历史趋势,从而对法院工作作出及时的调整。

三是要围绕党委工作大局确定法院工作思路和重点。作为地方法院,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就是要服务于地方党委的工作大局,找准法院的审判工作与党委工作大局的结合点,真正做到部署工作、处理问题、审理案件、都置于大局中去思考,都要从有利于大局来把握,使司法审判工作与党委工作大局保持一致,形成合力,使法院因公正司法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成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强大助推力。

矿区法院在服务党委工作大局,推动科学发展方面曾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果。近几年来,矿区法院通过办理各类案件,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为矿区社会经济快速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们深切体会到,法院的工作一定不能局限在就案办案的狭隘范围内,而要紧贴党委的中心工作,服务于整个工作大局,案件审理要特别注重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三者的有机统一,缺失任何一个方面,案件的处理都是有缺陷的。因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司法机关并不是仅仅是一个审理个案的机构,而是要成为能够通过司法审判化解矛盾纠纷,保障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又快有好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坚定人民性,树立司法为民意识,以和谐司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人民性是司法的核心和根本。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理念是执政为民、我国的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真实体现,我们的法院是人民法院,等等,均突出体现了人民性。而司法的力量也只有建基于人民内心的尊崇,人民才可赋予司法真正强大而持久的力量,司法权威也才能真正树立。因此,只有人民才是司法真正的力量之源。这一切决定了司法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决定了司法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原则,也决定了人民群众满意与否是检验人民法院工作成败的最终标准。这就要求法院的工作作到以下三点: 一是从思想理念上确立人民性。法院工作追求的公正与效率不能仅以符合法律的规定为标准,而要考虑在全社会范围内,在广大人民群众范围内,对案件处理结果的评价;作为法官必须考虑该裁决的作出能否达到定分止争、平息纠纷的目的,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因为公正作为一个价值评价标准是存在于人民大众的内心,而非法律的条文规定。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就一个具体的个案来说,就可以说是当事人利益至上,平等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努力实现胜败皆明的终极目标是我们法官努力的方向。

二是从工作机制上保障人民性。一方面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要全面落实各项程序性规定,保障当事人程序权利的行使,推进司法民主和审判公开,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使整个审判工作置于阳光下,让当事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胜的在理,败的心服。另一方面,在案件的实体处理中,要大力强调诉讼调解工作。诉到人民法院的各类矛盾纠纷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具有可调和性,同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民群众“和为贵”的处世观念根深蒂固,调解处理不伤和气是其乐见的处理结果,而且调解在可执行性上也大大优于刚性的裁判,另外,也符合当前以和谐司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工作大局。因此,在案件审理特别是民事案件处理中我们应当坚持的原则就是:调解优先,调判结合。

三是从工作方式上落实人民性。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司法服务质量,是每位法官的一项长期工作。要求我们始终心怀人民,以谦和礼让的态度对待每位当事人,彻底改变“冷、硬、横、推”的粗暴方式,在接待来访、聆听诉求、协调和解、依法执行等诸方面改进工作方式,使当事人切实感受到人民法官是其诉求的忠实聆听者、纠纷的公正裁决者,人民法院是化解矛盾纠纷的最佳渠道,人民法院的裁判是最公正的处理方式,从而最终改变人民法院“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衙门形象。

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矿区法院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推进司法为民,改进工作作风、树立法院形象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把办公室工作统一到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大局中来。

二是坚持办公室工作为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服务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保证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端正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办公室工作既负有管理职能,更负有服务职能,为审判工作服务是第一位的。

四是从自己做起,从小事抓起,严格要求自己,维护人民法院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司法,这就需要我们在法院工作中坚持将人民性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将人民性全面融入到工作理念、工作机制、工作方式中去,极力以和谐的方式化解群众之间 的纷争,这样,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期待就会不断得到满足,安定、有序、和谐的社会秩序才能真正得以实现。由此出发,我们原先奉行的着重裁判、一步到庭、严格证据规则等作法,是否有助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需要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因为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建立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之上的,它与我们民族的思想观念、文化习俗、社会发展程度是密不可分的,有着独特的生存土壤。因此,对于国外的司法制度,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但千万不可以脱离中国国情而照抄照搬,整体移植,因为它们生存的土壤不同,我们可以要求作物去适应土壤,但不可以要求土壤去适应作物。因此,任何司法改革都不可以脱离中国的现实国情,脱离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否则,将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

三、秉承法律性,忠诚于宪法和法律,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法院工作,不论是把握政治性,服务大局,还是强调人民性,为民司法,所有这一切最根本、最核心的实现载体是人民法院的司法审判工作,人民法院抛开高质量的司法审判工作,谈政治性、人民性都是毫无意义的。司法机关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忠诚于宪法和法律,公正裁决社会纠纷;人民群众相信司法,就在于相信法院能够依法办案,相信通过司法途径可以公正的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纠纷。因此,案件审判质量是人民法院的生命线,公正与效率是法院工作永恒的主题。基于这一点考虑,我想,我们作为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在工作中至少要作到以下三点:

一是忠诚于宪法和法律,依法裁判。“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任何时候,这一原则不能变。法官在审理案件中要确保做到两点:一是以程序公开保证程序公正。尽可能的借助于日趋完善的法律程序,通过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程序权利和对相关证据材料的充分质证,还原案件真实,当然法律真实无法作到与客观真实的完全重合,但一定要保证司法程序上的公正,以使当事人相信审判是公正的。二是,在实体处理上严格依法进行裁判,保证裁判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坚决杜绝枉法裁决和违法裁判。

二是注重司法裁判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防止就案办案,机械执法。司法工作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它首先要服务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因此,法官办案绝不能就案办案,机械执法,在依法审判的基础上,要兼顾案件裁判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对于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案件,要考虑调解作为结案的首选方案;调解无效的,要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作出妥善的裁决,减少对立,增进和解。

三是以服判息讼、案结事了为目标,追求矛盾纠纷的最终解决。判决的刚性特征不利于纠纷的最终解决,因此,我们应当争取通过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解决纠纷,而把判决作为一个最后的选项。对于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在 释法明理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当事人和解;在分析原因,权衡利弊基础上,力求调解化解争议;对于一些邻里纠纷,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对于在自觉自愿基础上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行政调解协议甚至当事人的和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赋予其强制执行力等,都是比较好的纠纷解决机制。较之于刚性的司法判决而言,这些机制更有利于平息纠纷、解决矛盾。

四、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

人民法院贯彻“三个至上”指导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应当是突出其实践性,即以公正高效的司法审判工作来实践“三个至上”指导思想,以高质量的审判工作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当前,全国法院系统大力开展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则为此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实践载体和平台。因为社会主义法治理体现了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的有机统一,是“三个至上”指导思想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现实体现。人民法官为人民司法的过程,就是在司法活动中发展党的事业、贯彻人民意志(法律性)、维护人民利益的过程。而开展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一心为民、公正廉洁的高素质的法官队伍。因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人民法院的工作能否作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从根本上取决于法官队伍是否政治坚定,有为大局服务的意识;是否心系人民,作到权为民所用;是否忠诚于宪法和法律,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否清正廉洁,恪守法官的道德与良知。

最后,表个态,自己作为一名法院干警,虽然能够积极参加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中来,但与上级法院的学习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今后,我将更加积极地投身到活动中去,牢牢把握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的实践性与长期性特性,坚定“三个至上”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加强法院工作,以公正高效的行政后勤工作为法院的审判工作大局服务,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并实现矿区法院自身的科学发展。

二0一一年十二月十六日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心得体会 篇2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它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依法治国是我党的基本治国方略

依法治国, 是我们党总结执政经验教训作出的必然选择, 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式的重大变革。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 就是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文化事务, 管理社会事务, 保障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依法治国与以人治国、依政策治国的最大区别就在于, 靠法制来治理国家, 由于法律具有稳定性, 法律所确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就会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而靠政策、靠个人意志甚至靠运动来治理国家, 政令就会朝令夕改, 就会因个人的看法、注意力甚至兴趣的改变而经常处于变动之中, 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性也就会失去了保障。因此, 只有实行依法治国, 才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 坚定不移地走法治的道路。

2.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执法为民,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是我们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 说到底, 就是要求法律工作者始终带着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去工作。一切为了人民, 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弃的根本立场。要始终带着甘当公仆的深厚感情去立法、司法和执法。

3.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公平正义, 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没有公正, 就不是法治;没有公正, 就谈不上和谐。法律工作者要着眼于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通过正确地执行法律来维护法律的公正, 通过正确地调节利益关系来实现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公正, 进而更好地发挥司法公正对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4.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服务大局,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 就是要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保障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只有这样, 法律工作才能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中找准定位, 有所作为。相反, 如果背离了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法律工作就会迷失方向, 难以取得大的进展。

5.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要自觉地把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 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严格执法统一起来, 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法律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统一起来, 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 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二、提高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认识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是各项科学理论得以实施的前提,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对深入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

1.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民主法治, 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当前, 面对民众民主诉求、法制观念不断增强, 更要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比如, 在处理群众信访问题上, 必须善于通过法律途径, 严格依法办事, 从根本上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在解决就业保障、分配差距等社会公平问题上, 必须逐步建立保障公平的机制和规则, 着力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和发展机会;在强化社会治安治理上, 同样要运用法律手段, 构建长效机制。

2.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法治建设, 既反映物质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又影响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进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需要广泛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也需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和谐社会是法制社会, 加强法制建设, 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 有利于更好地运用法律手段, 履行政府职能,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3.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

我们党依法执政, 就是要把党的执政活动纳入法治轨道, 依法掌权, 依法用权, 并依法接受监督。一方面, 要保障党对全局工作的领导, 这是依法执政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 要进一步改进党的领导方式, 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4.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 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不断增强, 迫切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 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增强广大群众依法办事的意识。要把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实现依法治理, 放到发展的大局中去研究和推进, 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 充分发挥法治的促进、保障、引导和规范作用。

三、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途径

1.以传统教育方式为基本方式

(1)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讲授者深入细致的讲解, 可以使受教育者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内涵。通过面对面的讲授, 还可以使受教育者及时提出疑问, 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掌握这项科学理论。

(2) 加强受教育者的交流讨论。

通过组织受教育者进行学习心得的交流和不同观点的讨论、辩论,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促进大家的思考, 从而为理论创新打好基础。

(3) 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受教育者形象、直观地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坚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信仰, 还可以促使大家发现问题, 促使解决方式、方法的产生。

2.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优势

(1) 网络可以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形式多样化。

信息网络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教育形式、教育手段更加灵活多样, 互动性更高。教育工作可以通过电子公告牌、“聊天室”、发送电子邮件、建“博客”以及制作网上主页等形式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内容传输给受教育者, 使之受到教育。

(2) 网络可以使教育内容更加快捷送达给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有选择地, 随时随地尽情浏览, 了解国内外、院内外的各方面信息和教育成果。

(3) 网络可以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范围更加广阔。

网络是开放的、自由的, 它不再有地域上的界限, 交互式远程教育为教育工作提供了广泛的传播途径, 使原来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立体式教育空间, 不同单位乃至不同国家的人们可通过网络共享教育资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新世纪社会与法制建设的科学指导思想, 认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 对于进一步促进法律知识学习, 增强法律意识, 树立法制观念, 不断提高依法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也能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心得体会 篇3

进一步提升队伍素质、审判质量和司法公信力

—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

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王胜俊(2011年10月10日)同志们:最高人民法院召开这次电视电话会议,主要任务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刚才,辽宁、上海、江苏,福建、四川高院分别介绍了他们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做法,希望各地法院认真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努力推动本地法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今年以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按照年初确定的‚扎实开展两项活动,有效推动三个提升‛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和‚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提升队伍素质,提升审判质量,提升司法公信力,各方面工作都有了新的发展进步。特别是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统一部署,各级人民法院将‚群众观点大讨论‛作为开展‚两项活动‛的重要内容,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创新形式,着眼于解决干警宗旨意识、司法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增强感情、改进作风、提高能力‛为重点,以争创‚人民满意的好法院‛、争当‚人民满意的好法官‛为载体,认真组织学习讨论,认真查摆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整改措施,引导全体干警进一步深化对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强化群众观念、增进群众感情,进一步端正司法理念,改进司法作风,进—步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切实把司法为民根本宗旨落实到执法办案各个环节,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人民法院在思想认识、司法理念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够适应的地方,还面临许多挑战和考验。从国际形势来看,虽然和平发展是主流,但东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攻击渗透活动从来没有停止。他们有的更加频繁地插手一般经济社会热点问题,更加直接地介入群体性事件,对人民法院依法化解社会矛盾造成极大干扰:有的借炒作司法个案,鼓吹西方式的‚三权分立‛和‚司法独立‛,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有的千方百计寻找和培植代言人,作为反华政治工具。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政治敏锐和警觉,不可掉以轻心。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加速,既处于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矛盾凸显期,还面临着如何避免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在这一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使思想认识问题与现实问题相互交织,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复杂。从法院工作来看,今年以来,一些法院审理的案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中暴露出一些法院工作和队伍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追根溯源,是我们的一些同志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入、贯彻不坚决的问题。这种现象在有的法院、有的法官甚至少数领导千部中仍然比较突出,影响了人民法院执法办案和其他工作的发展。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国际国内大的形势来看,还是从法院自身工作来看,继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解决好思想观念、司法理念问题,进一步增强抵御干扰、拒腐防变和公正司法的能力,仍然是当前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中央政法委关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以及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党组研究决定,于今年第四季度在全国法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对此,已经下发通知,提出明确要求,各地法院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08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密切联系人民法院实际,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总结提出了一些新的司法理念和观点: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确立为人民法院工作指导思想,把‚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确立为人民法院工作主题,把‚从严治院、公信立院、科技强院‛确立为人民法院工作方针,提出‚公正、廉洁、为民‛司法核心价值观,确立‚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总体工作思路,提出‚能动司法‛理念,确立‚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提出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等等。这些理念和观点,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本质特征的反映,有力促进了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中,各级法院要引导广大干警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这些重要理念和观点,进一步深化研究、深化教育、深化实践,努力推动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

一、要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三个至上‛工作指导思想,确保人民法院工作正确方向

‚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三个至上‛工作指导思想,解决的是人民法院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理念体系、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的原则性,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的有机统一。‚三个至上’’是人民法院审判理念的精髓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人民法院工作最根本的要求,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人民利益是根本归宿,公正司法是根本路径。坚持‚三个至上‛必须坚持‚三者统一‛,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涪独立行使审判权对立起来,把坚持司法为民与严格依法办案对立起来,或者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个,忽视其中任何一个人民法院工作都将偏离正确方向、遭受重大损失。应当指出,经过几年的教育和实践,绝大多数干警的认识是清醒的,但也有的认识不到位,甚至还有较大差距,各级法院要通过再学习再教育:引导广大千警进一步深化对‚三个至上‛工作指导思想的认识,切实增强贯彻‚三个至上‛工作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始终保持人民法院工作的正确方向,始终做到‚守土有责、守上尽责‛:在司法实践中落实‚三个至上‛,最重要的是坚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公正高效司法,确保宪法和法律正确实施,为推动党纯事业发展,为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二、要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谋划人民法院工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以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成功经验,科学借鉴人类法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司法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和法学理论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法治实践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完全适应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总体要求相适应,具有无可比拟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虽然我国现阶段的司法制度在体制机制方面尚存在一些不适应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不断改革完善,但必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的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现行司法制度的自我否定,更不是对西方国家司法制度的追仿。推进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依法有序进行;必须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作为认识和处理问题、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根本依据:深入研究,大胆继承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和司法制度中的优秀成果,大力弘扬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积累的宝贵司法经验;必须深入研究中国社会矛盾的发生、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如何用群众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方式处理矛盾纠纷;必须注重借鉴国外一切于我有益的经验做法和改革成果,推动建设完善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三、要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人民法院的人民性,自觉践行司法为民根本宗旨

人民性是人民法院的本质属性。人民法院的司法权源亍人民、属于人民、服务人民、受人民监督。人民法院的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民主政治制度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司法制度发展进步的经验总结,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必然要求,解决的是‚权从何来、为谁司法、为谁服务‛的根本立场问题。坚持人民法院的人民性,必须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感情认同和实践认同,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司法工作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最,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人民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重民生、排民忧、解民难作为人民法院确立工作思路、制定司法政策、谋划司法改革、加强自身建设的依据,真正使人民法院工作符合民情、体观民意、服务民生、赢得民心。必须把司法为民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妥善审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件,依法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大力加强司法便民利民工作,努力为群众诉讼提供便利,进一步落实司法救助制度,积极回应困难群众的司法需求;加强司法民主建设,大力推行阳光司法,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做好涉诉信访工乍,落实‚四个必须‛和‘‘五项制度‛,切实解决当事人的合法合理诉求。

四、要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能动司法理念,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能动司法理念的提出,是人民法院司法实践中的重大理念创新,深化了对人民法院司法理念和司法功能的认识,拓宽了人民法院的工作视野,对人民法院转变工作理念、完善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能动司法要求人民法院把各项工作自觉纳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服务型、主动型、高效型是能动司法的三个显著特征。坚持能动司法,是人民法院坚持司法为民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人民法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必然选择,是人民法院树立司法公信和司法权威的重要途径。当前,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各项部署,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准确把握大局工作对人民法院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人民法院服务大局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更加注重抓好执法办案第一要务,更加注重研究解决司法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加注重办案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为促进‚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需要强调的是,坚持能动司法必须严格遵守现行法律法规,必须坚持司法+公正,必须维护司法权威,坚决防止发生以‚服务大局‛为名,破坏法律实施。损害司法权威、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五、要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司法核心价值观,确保公:正廉洁司法

‚公正、廉洁、为民‛司法核心价值观,是根据加强七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根据人民法院的性质宗旨,在总结人民司法优良传统、遵循法院王作规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中,公正是灵魂,廉洁是基石,为民是主旨。三者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相辅相成,共同体现了人民司法的科学性、权威性、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司法领域的集中体观,是法院文化的精髓。在当前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新形势下,司法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于人民法院干警确立正确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各级人民法院要进一步深化对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和研究,将弘扬司法核心价值观与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与加强学习型法院建设相结合,确保司法核心价值观渗入干警思想和灵魂深处,融于干警言行之中,切实成为广大干警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要进一步加强对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将弘扬司法核心价值观与抓好执法办案第一要务紧密结合起来,真正用司法核心价值观指导审判和执行工作。要进一步加强以弘扬司法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人民法院文化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人民法院公正司法、廉洁司法、为民司法的良好作风和形象。

六、要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党中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形势下提出的一项重要司法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就是要根据犯罪的具体情况,实行区别对待,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打击和孤立极少数,教育、感化和挽救大多数,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刑事审判工作‚判罪之有无,决刑之轻重‛,刑事法官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历来为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稍有差池就可能造成恶劣影响。最近各类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上对李昌奎案的炒作,给人民法院工作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引发了一些人对刑事政策的质疑,给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工作特来巨大压力。对此,我们必须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宽严都要依法,宽严都要适度。要强化法治意识,准确理解法律精神,保证一切审判活动都是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和范围内进行,既不能搞‚法外施恩‛,也不能摘‚法外施刑‛;既要防止严得过头,也要防止宽得过分,另一方面,宽严要相济。要做到统筹兼顾,从宽的一面要充分考虑,从严的一面也要充分考虑,片面强调从宽与片面强调从严都是不行的。要通过综合考量宽与严两方面因素,切实做到定罪准确、量刑适当,这些年来各级法院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总体上理解和把握是好的,但从高起点,高要求出发,需要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法律政策水平,切实防止新形势下出现新的机械办案、机械司法现象。

七、要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全力促进社会和谐

‚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是最高人民法院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人民司法实践经验,深刻分析现阶段形势任务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人民司法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人民司法理论和审判制度的发展创新,对于充分发挥调解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实践证明,这一工作原则符合我国文化传统和观实国情,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原则和精神,符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有利于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必须贯穿执法办案全过程。要正确处理调解和判决的关系,坚持以有利于解决纠纷、有利于化解矛盾、有利于实现案结事了为标准,根据每起案件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处理案件,的方式。要坚持自愿合法原则,规范调解行为,提高调解质量,用调解案件的自动履行率检验调解效果,进一步完善能够真实反映调解工作质量的考评机制,促使调解方式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正确处理诉讼调解与非诉调解的关系,积极推动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的大调解工作体系,不断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合力化解社会矛盾,全力促进社会和谐。

八、要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不断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

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是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加强审判工作的实践要求,也是保证审判质量和效率的重要理念。在执法办案任务越来越重、群众对司法工作的要求和期待越来越高、人民法院社会责任越来越大的新形势下,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已经成为人民法院服务大局、公正司法、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去年全国大法官审判管理专题研讨班以来,经过全国法院的不懈努力,我们在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与确保司法公正的要求相比,目前审判管理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有些同志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加强审判管理就是利用行政手段干预审判,违背审判规律;同时,这项工作在各级、各地法院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有些法院在实践上仍然存在管理手段滞后、管理制度疏漏、管理效果不好等问题。继续深化审判管理研究,改革和实践,仍然是我们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人民法院要进一步深化对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坚持以审判为中心、以制度为途径、以统筹为方法、以创新为动力、以利-技为保障,创新和加强审判质量管理、审判效率管理。、审判流程管理,审判层级管理和审判绩效管理,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备、有效的审判管理体系,要进一步发挥审判管理‚规范、保障、促进、服务‛审判执行工作的作用,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形象,以管理保公正,以公正促公信。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处理好认识与发展、建设与应用、硬件与软件、审判管理与其他管理、,技术完善与制度建设‚五个关系‛,确保有序有效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审判管理和其他各项工作科学发展。

九、要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总体工作思路,全面加强人民法院党的建设

‚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是我们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加强人民法院党的建设中确立的重要理念和工作思路。这一思路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法院党的廷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审判工作的关系。加强法院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服务队伍建设、服务审判工作来开展,把落脚点放在提升队伍素质、提升审判质量、提升司法今信力上。既要防止片面强调队伍建设或审判工作,忽钡:党建工作的倾向,又要防止脱离审判工作、‚就党建抓党建‛的倾向,切实把党建工作融入队伍建设和审判工作之中,队伍建设和审判工作提出什么样的目标要求:党建工作就要及时去宣传、去推动:队伍建设和审判工作需要什么样的思想认识,党建工作就要努力去教育、去引导;队伍建设和审判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素质能力,党建工作就要努力去塑造、去培养。党建工作的计划方案,要从审判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实践中来,不能脱离实际:党建工作的形式载体,要适应审判工作规律和法院干警的需要;检验和衡量党建工作成效,要以促.进队伍建设、提升审判质量的效果为标准。各级人民法院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加强措施,扎扎实实抓好党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国法院系统‚条块结合、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党建工作格局,以此推动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和队伍建设实现新发展。

十、要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建设基层‛方针,夯实人民法院工作基础

基层工作是人民法院全部工作的根基。化解社会矛盾,重点在基层;推进社会管理,难点在基层;确保公正廉洁执法,关键在基层。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建设基层‛,切实解决基层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基层法院的司法能力和水平,是最高人民法院一以贯之的工作方针。近年来,在各级党委,人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最高人民法院大力推动下,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基层法院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工作机制进—步完善,司法保障进—步增强,司法水平进一步提高。但同时也要看到,上级法院对下监督指导工作还有待强化,司法管理机制亟需完善;一些法官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不高,司法能力建设亟待加强;一些法官司法作风不够过硬,反腐倡廉任务依然艰巨;一些法院司法保障水平有待提高,司法环境仍需大力改善,等等。各级人民法院要以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基层建设的报告为契机,认真贯彻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认真贯彻《关于进—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建设的若干意见》,切实抓好执法办案第—要务,切实解决基层法院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推进基层法院工作机制创新,切实提升基层法院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夯实人民法院的工作根基。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是继‚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之后,全国法院系统深入推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又一重大举措。各级人民法院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再学习再教育活动扎实开展、取得实效。一是要联系实际。再学习再教育触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能否紧密联系实际,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根本目的是要进一步有效提升队伍素质,有效提升审判质量,有效提升司法公信力。要注重联系审判工作实际,特别是结合那些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不好的案件,在司法理念上查认识,找原因,以更有效地实现法治理念与审判工作的对接,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原则和精神真正贯彻落实到执法办案中。二是要突出重点。再学习再教育要突出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在内容上突出审判理念这个重点。各级人民法院领导班子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带头学习、带头宣讲,带头实践,同时加强组织领导,突出重点岗位、重点人员、重点环节,着力解决理念、制度、能力、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务求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决防止搞形式、走过场。三是要搞好结合。要把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与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以及即将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思想觉悟和理论素养。要把再学习再教育与抓好执法办案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两不误、两促进‛。特别是将近年底,各级人民法院都面临巨大的办案压力,必须 统筹协调、科学安排,妥善处理工学矛盾,以再学习再教育为契机,进一步转变司法理念,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促进审判工作健康发展。四是要加强指导。最高人民法院和各高级法院要率先垂范,着力抓好机关的再学习再教育活动,带头转变观念、带头完善制度、带头改进工作,同时要加强对下指导,注意总结推广各地法院开展再学习再教育活动的经验做法,表彰先进典型,加强分类指导,推进全国法院再学习再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确保达到预期目的。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心得体会 篇4

作为政法干警,首先要有明确的法治理念,要从意识形态领域正本清源,明确我国的宪法制度,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检察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保持清醒的头脑,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就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加强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的强烈呼声,就要用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去理解和把握“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这一检察工作主题,就要使检察工作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党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作为检察干警,首先要端正执法思想,做任何工作,思想是先导,正确的执法思想是做好检察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是“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就是要使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特别是执法者养成自觉准受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执法为民,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政法工作中以人为本、执法公正、一心为民。要从思想上解决“为谁执法”的问题。那种执法不公,以权谋私,以案谋私以及霸道作风,都是背离检察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要求的。坚持了依法治国和执法为民,才能做到公平正义。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政法机关的神圣职责。公平正义要求政法干警必须秉公执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公平与效率并重,维护法律的权威。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法机关理所当然地要为党的建设事业服务,服务大局是政法机关职责的根本,也是政法机关的重大政治责任。服务大局要求政法机关必须积极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小康社会的进程,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服务大局要求政法干警胸怀全局,立足本职,在执法和法律监督的各个环节发挥政法机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的整体效能,正确处理好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政法机关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检察机关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依法履行职责,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必须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关系,必须明确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关系是在党的领导下的相对独立。在我国特定的政治体制下,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党在国家政治生活和政权组织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宪法确定的,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是贯穿于中国检察制度的不能动摇地政治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篇5

全市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要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

第一,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一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追究;二是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坚决反对从本部门本地区利益出发破坏国家法制统一的行为,坚决制止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土政策”、“土办法”;三是严格依法办事。坚持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第二,要深刻理解和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能不能坚持执法为民,是衡量政法干警政治上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执法为民要做到“三个必须”:一是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必须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决不能用来谋取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不能只考虑自身工作方便而漠视群众的方便和利益;二是必须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三,要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必须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必须坚持合法合理的原则;二是必须坚持及时高效的原则;三是必须坚持程序公正的原则。

第四,要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这是政法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政法干警有效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服务大局与立足本职的关系;二是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三是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四是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要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第五,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的理念。政法干警要自觉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与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严格执法统一起来,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统一起来。

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体会 篇6

首先,我们应当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也就是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特别是执法者中养成自觉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的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

所谓“法治理念”,实际上就是人们的一种观念、认识和信念,或价值观。我们在行使司法权的过程中,法治理念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审判权是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每一种审判制度都蕴含着一种法治理念,法治理念通过审判制度得以具体的体现,并在这种

制度的实际运作中得到贯彻。其次,每一位审判人员在行使审判权中,都会按自己对法律制度的理解、对审判制度和诉讼制度的理解、对法律的本质、社会的观念甚至对人性善恶的理解,通过行使审判权来表现出他们的法治理念。再次,法治理念在社会上的推行或拥戴的程度可以直接表现为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的内涵、大小和强弱,从而关系到全社会守法、护法、爱法的程度,影响到国家的法治化的进程和审判改革的成败。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法治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审判制度。而有什么样的审判制度,也会引导人们形成什么样的法治理念。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先进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人民法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人民法官的头脑,保证人民法院队伍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政治本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是“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们要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的理念,始终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并自觉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实践。

其次,我们应当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严格依法履行审判职责。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新形势下人民法院行使审判职

能,开展审判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要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根本指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于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中,指导和推动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真正树立审判权威的前提条件。审判方式改革首先是理念的变革,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理念对其进行指导,容易导致改革的盲目性,理念的匮乏会造成思想的混乱、信仰的缺失,仅靠口号和群众运动式的动员不可能真正树立起司法的权威。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也是我们审判工作应当遵循的标准和追求的目标。在当前形势下,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尤其要注意紧紧依靠党的领导,主动接受人大的监督,接受政协、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人民法院的司法审判权,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方面,必须牢牢抓住这个根本。忘记了这一点,就忘记了人民法院审判权的来源,就会丧失正确的权力观。而牢记这一点,就可以有效抵御各种不正常的干扰,真正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另外,“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永恒的工作主题,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只有做到实体裁判公正,办案程序合法,裁判文书规范,努力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才能维护法律尊严,树立司法权威。

最后,我们应当结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操守和专业技能,为自己的人生划上一个圆满的句

号。在现代法治国家,法官是维系国家法治的特殊群体,法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法治的实现程度,对法律功能的发挥起着很大的作用。作为国家机关的司法人员,应该是遵守党纪国法的模范,要自尊、自省、自律。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打铁要靠自身硬,只有自己不违法乱纪,才敢同违法犯罪的行为作斗争,才能更好的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此外,如果只是懂得书本上的法律知识远远不够,必需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克服单纯执法观点,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法官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一项系统、艰难而长期的工程。但是,随着法院队伍建设的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必定能造就一支品质优秀、知识丰富、司法技能高超和法律人格健全的法官队伍,在依法治国的方略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肩负起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服务的历史使命,则司法公正亦将不断深入人心。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心得体会 篇7

按照上级院部署组织开阿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要求,积极认真参加院里组织学习胡锦涛、罗干、***等中央领导和高检院、省政法委领导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批示和中央政法委编写印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通过学习、深刻领会了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对

检察机关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检察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执法司法力量,肩负着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重要使命。作为检察干警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自觉用这一理念指导执法司法行为。

(一)认真学法,提高法律素养

努力提高法律素养,是检察干警实践依法治国理念的前提和基础。检察机关是专门的执法机关,几乎每天都在与法律打交道。检察工作这种专业性很强的特点,决定了检察干警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

第一,检察干警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学法、知法、懂法,是对每一个政法干警的基本要求。对于检察干警来说,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具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对国家的重要法律法规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二是对与自己履行职责有关的法律法规要熟练掌握、熟练运用。当前,从总体上来说,广大政法干警学习法律的风气很浓,政法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应当看到,一部分政法干警包括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匮乏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习惯于凭经验办事,有的把学习法律知识与工作对立起来,有的对自己工作领域所涉及的法律知识还不如当事人懂得多、掌握得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难以胜任工作。这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现在仍然有许多在政法机关工作的人员没有获得法律所要求的相应资格。这表明,我们政法队伍学习法律的任务还很重。因此,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打牢法律基本功,提高政法队伍的法律素养,是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基本任务。

第二,检察干警必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法制观念是人们尊重并自觉服从法律的思想意识。这是严格执法、正确履行职责的思想基础。一个执法者只有发自内心地尊重法律,自觉遵守和服从法律,才能真正做到严格执行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反之,执法者如果法制观念不强,对法律持一种可有可无甚至轻视的态度,即使法律知识再丰富,也不可能做到严格执法,因为他内心并没有把法律当一回事。经过二十多年的法制宣传教育,人们的法律意识普遍提高,以往那种公然蔑视法律的现象已经比较少见。但在现实当中,少数政法干警法制观念不强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甚至缺乏对法律最起码的尊重。广大干警一定要充分认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尊重和信仰法律的思想意识,做到不仅学法、懂法,而且要自觉依法办事。需要指出的是,增强法制观念的基本途径仍然是学习法律知识,法律知识学得越多、越扎实、越深入,就越有利于法制观念的养成。

(二)要严格执法

严格执法是法治的基本内涵,是依法办事观念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一部法律,即使立法意图再美好、法律结构再严谨、法律规定再具体、法律条文再完善,但如果执法不严,在现实中得不到切实执行,等于一纸空文。不仅如此,如果执法不严成为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就会使社会公众普遍产生对法律的轻视和忽略心理,从而对法律的权威和尊严造成严重损害,依法治国也就无从谈起。政法机关严格执法具体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一切执法行为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这是依法办事原则对执法行为合法性的要求。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又包括实体合法和程序合法两个方面。所谓实体合法,就是在法律明确授权的前提下,执法机关对执法当事人作出的处理决定要严格符合法律的具体规定,而不能没有法律依据,也不能任意适用法律。现实当中,一些执法人员把自己和法律划等号,认为“我自己就是法律”,执法的随意性很大,如交警执法中的“开口罚”,有的审批部门“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等等,这些都是执法理念不端正导致的违法行为,应当按照严格执法的要求认真加以整改。所谓程序合法,就是执法行为应当严格遵守法定程序。法定程序既是严格执法的重要依据,也是严格执法的重要保障,同时还是遏制执法过程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的重要武器。在现实当中,由于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缺乏程序意识,不重视、不严格遵守执法程序,应当履行通知的手续而不通知,应当告知相对人的权利而不告知,应当举行听证的而不举行,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也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造成执法不公、引起执法相对人不满的重要原因。因此,执法人员应当切实增强程序意识,自觉做到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手续执法。

第二,所有执法结果都必须符合立法目的。这是依法办事原则对执法结果合理性的要求。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意志的体现,严格执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体到执行某一部法律,检验我们执法行为合法、正当与否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执法的结果是否符合这部法律的立法宗旨。强调执法结果符合立法目的,就要强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尤其要克服当前执法环节中存在的部门保护、地方保护、只重视单位利益和个人主义的倾向。比如,罚款作为一项行政处罚,其目的本

来是维护某一方面或者领域的社会管理秩序,但是有的地方和部门却将罚款作为创收谋利的手段,甚至强行制定并分配罚款指标,这就背离了法律设定罚款处罚的初衷。类似这种目的不正当的执法行为,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切实加以克服和纠正。

(三)要模范守法

模范遵守法律,是政法干警的应尽责任。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是模范守法的模范。政法干警模范守法对于培养整个社会依法办事的观念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普通社会公众眼里,执法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法律的地位、权威和形象,执法者就是法律的化身。如果执法者能够自觉尊重法律,模范遵守法律,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就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从而给社会和广大公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带来积极影响。反之,如果执法者不尊重、不遵守法律,甚至执法犯法,带头破坏和践踏法律,那么,也同样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恶劣的典型,普通群众也会不尊重、不遵守法律,并进而产生对法律尊严的轻视和对法律权威的怀疑。同时,政法干警模范遵守法律也是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尊重,是对自己的尊重。因为我们是执法者,法律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我们自己不带头遵守法律,不去维护法律的权威,导致整个社会轻视法律,到最后,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职业也就不会被社会所尊重,也就丧失了价值和尊严。因此,每个政法干警都应当保持清醒的角色意识,始终牢记自己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克服特权思想,从我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时时自觉遵守法律,努力维护法律的权威与尊严,以模范守法的实际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尊重和对执法者的信任,从而使依法办事的观念深入人心,有力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

(四)要自觉接受监督

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自觉接受监督,就是在行使执法司法权力的各个环节都要依法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制约,并把监督制约作为推动和改进工作的动力,保证和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第一,必须提高接受监督的自觉性。绝不能认为监督是不信任、“找碴子”.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应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接受监督既是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证,是防止和纠正执法不公、执法违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政法工作和政法干警的帮助、支持和关爱。一些干警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监督,结果是既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给自己及其家庭造成了追悔莫及的损失。因此,每个政法部门,每个政法干警,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监督就是爱护”、“严是爱、宽是害”道理,真诚欢迎监督,主动接受监督,自觉把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执法办案的全部活动置于各方面的监督之下。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和接受监督的关系。审判、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是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规定。但是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并不意味着不要监督,更不能以此为借口排斥监督,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监督,司法权力也不例外.实际上,政法各部门对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制高度重视,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很强,比如,有的政法机关就曾作出过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的规定,有的政法机关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各级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强化接受监督的意识。

与此同时,我们所主张和实行的监督,是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监督,这种监督是支持而不是干预,是督促而不是越俎代庖,是对办案过程中违法行为的监督、纠正而不是代替司法机关具体处理案件。因此,监督者也要掌握合法、正当监督与不正当、非法干预之间的界限,严格依法监督。总之,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和接受监督是有机统一的,共同目标是正确行使权力,保证执法公正。

第三,必须把各方面的监督制约作为推动和改进政法工作的动力。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特色政法工作监督制约机制,主要包括党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民主党派的监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诉讼参与人和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舆论监督等。上述各种监督形式都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面上对政法机关起着十分重要的监督作用。在政法组织体系内部,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它对司法工作、诉讼活动的监督有

上一篇:《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500字优秀作文下一篇:湖南初三语文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