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教材适应

2024-09-23

物理新教材适应(通用12篇)

物理新教材适应 篇1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在我省试教后正式全面使用已二年多了,初中第一轮教学的实践,使这套教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大部分初中物理教师认为现行教材体现了改革精神,切实可用。但是,仍有一些教师对新教材茫然不适,觉得教材顺序乱了套,经验失灵,内容简单,没讲头。我省1996年初中毕业(开学)会考命题时,物理学科反映试题难命,按传统方式,拟题不是太容易就是太难,这说明现行教材的确不合应试教育的口味。因此,如何使教师尽快克服传统他一般学科的教师具有更丰富的目标语国家的民族、文化、历史,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知识,才能够处理好教材,使学生觉得更丰富、更全面。

针对我国外语教师目前的现状,在教师队伍中要大力提倡“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鼓励教师岗位培训、自修提高,大练“听、说、读、写、唱、画”六项基本功。

2.建立科学合理的测试评估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传统的教育评价将学生的学习作为唯一的评价对象,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素质教育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即把形成外语能力的各个要素及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评价对象。评价的内容除了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以外,还应包括品德与科学文化素养、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等。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层次和多种形式的,如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评价可采用问卷调查、教学观摩、采访、表演和课内外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的评价可采用观摩、写作文、口试、角色扮演和小组项目与研究等方式;对语言能力的评价则可采用客观测试、作文考试、口试及汇报表演等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整体性评价可建立档案,从而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公证性、发展性及有效性。评价的组织形式可以有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观众评价、教师评价,以及主观和客观测试等,使突出性的评价与整体性的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3.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外语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费时较多、收效较低”。在外语教学中只看重知识点的讲授和记忆,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与我们“强调基础性与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不同层次的外语人才”的原则相违背。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克服重教法轻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制造英语氛围,实现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再把语言技能转化为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高中英语新编教材

在社会上出现的各类教学书籍、资料,对英语素质教育都有许许多多很有实际价值的探讨研究。相对而言,笔者认为高中英语教材对实施素质教育是最好、最完善的。

1. 新编高中英语教材迫使广大的英语教师积极开展与新

教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提高英语教师的自身内在素质,如:在教材中的“Art and Literature:‘Harry potter’”、“Music:‘the sounds of the world’”、“Sports:‘Yao Ming’”、“the media:‘film’”中所包含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知识,有历史的,也有现代先进的信息知识,对广大英语教师提高知识层面,提出了更教育思想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惯性干扰,正确使用现行教材,使我省初中物理教学全面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是目前教材教法研究中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要真正用好现行教材,提高教学质量,根本在于转变教育观念,关键是熟悉、掌握教学内容,出路为教法改革。

一、转变教育理念和思想

柳斌同志讲过,教育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前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高的要求。教师若不加强自身的学习,是无法对自身都陌生的知识,准确地传授给他们的学生,更不用说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学的历史背景状况,以及文学中所包含的现实美,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参与性,甚至还可能会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产生误导。

2. 新编高中英语教材,更符合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听、

说为先,读、写跟上”的要求,新编高中英语教材的课文设计从“Warm up———Listening———Speaking———Reading(pre-reading,post-reading)———Writing”彻底摆脱了传统教科书中为应试教育而设计的只注重听、说、读、写某一方面的不足,注重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兼顾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又符合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原则。

3. 高中新编英语教材改善了师生的关系,由教学过程中

只有教师认识学生、对学生设疑解答,而没有学生认识教师、对教师提问设疑的“单向性认识关系”转化为“民主平等,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同学、共长的双向互动教学关系。由仅重视智力因素———知识传授、忽视非智力因素———学生全面发展,转化为师生双方通过相互间的激发、鼓励,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因而调动两个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

4. 新编高中英语教材能够对学生素质教育进行更为科学

合理化的评定,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仅仅依据一张考卷评定学生的评价体系。教师可以从课文设计的“Warming up———Lis-

———Writing”五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分别采取口试、观摩、表演、写作和课内外作业进行量化评定,突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评价,又体现出教师评价的公正、合理性。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以及我们全体英语教师共同努力。英语教师是素质教育中的排头兵,新编高中英语教材只是对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素质教育作了一个领先的尝试,以后还需要有进一步的改善、提高和发展,因此,我们广大的英语教学工作者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武存生,夏雅君.中国成人教育,2000.8.

[2]顾明远主编.素质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1996.7.

[3]易代钊主编.中小学外语教学.

[4]柳斌主编.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5]王斌华主编.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6]邓炎昌主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新教材.

从《故乡》看鲁迅小说的民族忧患意识

(贵州省内贸学校,贵州都匀

摘要:鲁迅一生为中华民族的觉醒而疾呼呐喊,他关心社会低层民众的生存现状,其作品以封建制度下旧中国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批判地揭露了愚昧陈腐思想对人们精神的束缚与摧残,具有很高的现实性和民族性,小说《故乡》就是其中的代表。

关键词:鲁迅小说《故乡》民族思想问题剖析与疗救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坛上有极大成就的作家之一。他出生在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旧中国,自幼跟随乡村保姆的生活,让他有机会接近并熟悉农民的困苦处境,更使得日后的从事文学创作中倍加关注受封建旧思想、旧观念影响最深的农村社会,对广大农民的生存疾苦倾注了最深切的关怀和最炽热的同情。鲁迅是一个善于把农民问题放在重大社会事变中表现的作家,创作了很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反映农民深受剥削压迫和急需革命又缺乏民主主义革命意识间的矛盾,提出一个摆在革命者面前的现实问题: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初中物理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课程,必须为实现这个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过去的许多年中,初中物理教学在改革方面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教学要求被不适当地拔高,讲授往往是“满堂灌”,作业训练又是“题海战术”,使本来有趣实用的初中物理,变成了对多数学生而言负担过重的课程。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惯性”极大,致使有的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喜欢用应试教育的眼光审视现行教材,结果是既不适应,又不放心,害怕现行教材降低难度,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升学率。可见,转变观念,是用好现行教材的前提。只要我们在观念上真正完成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跟上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步伐,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现行教材的使用必将既能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又能培养四化建设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包括在高级学校深造的人才)。

二、掌握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与原教材相比,现行教材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

现行教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现象、故事、实验引入课题、说明概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概念和规律的讲述简明轻快,不过分追求严格,浅显易懂;大量漫画式的插图启发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有的以图代文,寓教于乐。现行教材一般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安排内容;节前带问号,节后设“想想忆忆”;章后有总结“学到了什么”。编排灵活,不似以往那么刻板。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合理。

现行教材的编排是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热、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然后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学和能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现行教材的“章”小,包括的知识点少,两周左右换学一章新内容,初学者既有新鲜感,又容易把握各知识点的关系,形成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

3.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如何把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中国农民从混沌中解放出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因此,在他的作品里总能看到一幕幕“吃人”与“被吃”的人生悲剧,尽现旧中国“大小无数的人肉筵宴”(1),激发人们起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宴、毁坏这厨房”(2),体现了其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

下面就以《故乡》为例来看鲁迅小说中所表现出的强烈民族忧患精神。

《故乡》是一篇描写20世纪20年代辛亥革命前后农民生活和精神现状的作品,写于1921年1月,发表于5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作品取材于1919年返乡举家北迁时与童年时的农民朋友章运水见面的亲身经历。以进步知识青年“我”回故乡的见闻为线索,透过二十年间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性格的巨大反差,对比出两个不同时期的生活画面,同时又将这种差异加以烘托和渲染,反衬出现实故乡的萧条和惨败,揭示了动荡社会中人们精神面貌的可悲变化及造成这种变化的深刻社会根源。

从“致同学们”、“引言”,到各章中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想想忆忆”和“学到了什么”等内容,教材不断更换课堂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

4.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现行教材对有些知识的处理,只要求“知其然”,不需非要“知其所以然”;计算题明显减少,难度也有所降低;增加了声现象和原子能知识,使教材更加贴近素质教育的需要,知识体系趋于完整。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知识面却有所拓宽。

5. 加强了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

现行大纲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中的各类实验和实验性习题明显增多,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和按科学办事的良好习惯。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脱离不开教育观念和教学目的。素质教育旨在“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较陈旧,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现行教材的特点.应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学方法,变注入式教学、题海战术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行教材虽然降低了难度,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却有了更高的要求,照本宣科显然不行了。现行教材编者用心良苦,突出了物理知识的趣味性,旨在创造意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自觉学习。教学方法应该体现这个意图;知识的传授应该是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想一想、做一做扩大教学效果,而不能以偏题怪题让学生钻“牛角尖”;漫画或插图内涵丰富,相关的物理知识尽在其中,切不可走马观花,一晃而过;现行教材知识面广,伸缩性大,目的是要面向全体,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学中一定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上述种种,宏观上属教学方法的范畴,教学中非如此不可。至于每一个物理概念的具体教法,当因人、因教学内容而异,应该是百花开放,各显其能。但是,具体教法不能与基本教学原则相违背,否则又会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

物理新教材适应 篇2

本人任教初中物理多年,在过去的教学中,只是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愿望和学习方式的注重。自使用新教材后,我们普遍感到压力,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的精神就是把教师和学生从繁重的教学和学习中解放出来,给他们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新课程的要求教师能够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创新。以前教材中偏难,偏旧,没用的东西不少,而现在有用的有价值,有用的内容多了,并且在教学中能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说得多,做得多,学生说得少,做得少。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经常有“惊喜”的发现。过去老师讲,学生被动的听,效果不理想。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形式进行实验,开展学习。让学生自由探索,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也经常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新的发现,也有经常被学生难住的现象。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现在学生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了,经常开展讨论和交流合作学习。老师鼓励的话多了,比以前和蔼可亲了,上课经常能够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经常做家庭小实验,上网查资料,学生学习比以前更轻松了,更喜欢上学了,对学习也比以前更有兴趣,更积极了。

物理新教材适应 篇3

[关键词]数学;新教材;教学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教师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更应强化能力的训练和学法的指导。而数学学科具有极强的学科特点,教学不能单纯告诉学生命题结论,而是要让学生尽量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创造性的学习。为实现这个目标,新课改的实施就成为必然。但是农村的环境和条件对新课改的实施毕竟带来很大的困难。那么,农村数学教师应如何适应新课改、新教材呢?

一、初中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1.提升课堂的效率。课题研究的实践场所就是课堂,在课堂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后,我们就会分析问题的解决方法。比如“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象”的分层作业中,基础题重点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对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象的掌握情况,涉及应用的内容较少,难度较小,而对于优等生或提高生,我们的训练内容就重点训练学生对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象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通过应用不仅巩固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象的特点,更提升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促进学生的发展。课题研究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而课题研究的根本目标就是提升课堂效率,无论学生的原有基础处于什么层面,我们都要力求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都有所收获,有所提升,有所发展。比如在我们研究《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在人教版“一次函数”的第一课时中,教学就可以有效使每个层面上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升。可以通过启发式引导每个层面上的学生都能找出一次函数的一般关系式,列出自变量和变量之间的等式关系。通过学生的描点法作图,通过归纳法来发现一次函数的图象特点,在这个环节中,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通过启发式和类比法获取相应的一次函数的知识,而对于归纳法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来完成,对于优等生而言,他们能自己归纳出相应的知识;对于基础生而言,他们在小组的帮助下,也能获知相应一次函数的特点,从而达到我们全面发展的效果。

二、如何适应新课改、新教材

1.转变观念。更新对数学的认识。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应积极转变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灵活发挥教学素材,使教学内容更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作为相对闭塞的农村,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给搭建的各种平台,如外出学习培训、理论学习、校内比武练兵等更新教学理念,在不断实践和创新中提高自己。

2.了解学生,用活教材。在提高自己的同时,更需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农村学生由于环境条件限制,知识面相对狭窄,但对知识却表现出强烈的需求。这种需求诱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同时由于家庭教育水平和农村初中教师教学条件的影响,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方式单一,习惯了机械的“模仿”和“按部就班”的学习。这些,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向“知”“能”并举方向发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研究教材的结构、内容和体系,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变教材为“学材”。让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内容密切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用活教材还应注意衔接,注意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初中与高中乃至于以后的衔接。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衔接,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衔接,将前后知识融汇贯通,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转化到课堂中来。

3.不断学习,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过去,教师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教师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而是要拥有象河流一样的“长流水”才行,不断的充实自己,改变自己,“与时俱进”的拥有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加强学习,应阅读先进的教育理论文章,努力提高自己理论水平,从理论上吸收先进文化教育理念。要多参加教研,可通过走出去的形式,在一些重点中学,一些优秀教师课堂上去学习,去学习别人教学的优点,吸收别人的长处。再次是同科教师多交流教学体验,自己经常记一些自己教学的心得体会。最后,教师良好的师德、渊博的学识,也影响到教师的威信,从而影响教育效果。

4.“以人为本”。让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提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应注重能力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让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教师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问题关键,结合知识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创设问题情景,抓住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性及主动性。教学上应根据问题实质。本班学生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教学上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学生在比较活跃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会收到格外显著的效果,学生甚至会产生突想,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教学上采取游戏、竞赛,风趣的语言。分类要求,分类提高。

三、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

1.科学合理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结构。数学学习需要不断地归纳总结,例如在讲授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时,利用根的判别式△=b2-4ac,归类总结出三种情况,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安排复习内容和复习时间,通过复习使学生不断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将新知识成为现有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使所学知识牢固保持在记忆中,形成知识网络。

2.培养应用能力。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四、结语

要更新教学观念.数学的教学过程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发现的过程,把怎样思考、为什么这样思考的道理等,准确、鲜明、深刻地展示给学生,而且还要注重反馈教学,要增强新的教学意识.在教学中应严格按课标要求进行教学.还要有具体的目标体系意识,目标实现程度要清楚,便于测量、评价.同时,还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真正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里的参与主要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特别是差生参与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走出教学改革的不足之处,才能迅速推动教学改革向前发展.我们的教改之路才会越来越宽敞。

参考文献:

[1]王静,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情景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3.

[2]伍志文,浅析初中数学教育的教学情景创设[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

[3]刘家贵,初探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情景创设[J].新课程学习.2012.

物理新教材适应 篇4

一、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 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二、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 做出来的, 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挖掘学生的潜能。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 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三、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 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 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 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 关心学生, 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 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物理新教材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5

经过这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对这本教材有了一个比较直接的真切的感觉。总的来说,这一套教材和以前的老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知识的结构安排上,分层次分板块的进行设计,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这本教材在知识上的一些不足。现提出我的几点意见如下。

其一:对于位移时间图象,也就是s-t 图象,我发现这本教材仍然没有从老教材的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误区中跳出来。因为学生之前所学习的知识可以知道,位移是对应于一段时间的,需要一个过程;而位置是对应于某一时刻的。位移是一个反映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物理量。但是在s-t 图象中,我们发现,和横轴上表示时刻的一点所对应的纵轴上一点,反而成了一个位移,和横轴上表示时间的一段,成了位移的改变(如图1)。这显然和我们之前教给学生的知识有点冲突。

有些同志可能会说,我们把纵轴理解为物体对原点的位移就行了啊。但是结合现在中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实际,他们所学习的位移上描述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物理量,描述的是物体抹位置相对于初位置的改变。难道物体运动的初位置都必须在原点吗?显然不是的。

鉴于以上原因,我建议用x-t图象来代替s-t 图象,几点原因如下:

1、前面学习空间位置的的描述时,刚学习了用x轴来表示一维运动的物体的位置,后面学习位移,也同样是用x轴来表示的,即s=x1-x2。

2、学习位移的时候,学习了位移是表示位置变化的物理量,位置是和时刻对应的,而位移是和一段时间对应的,用x-t图象刚好可以把这一点反映出来。

其二:关于加速度的描述,课本上定义为末速度与初速度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公式表示为我们知道,vt和vo都是“瞬时速度”。是和公式中的t相对应的,分别是这段时间结束时刻的瞬时速度和开始时刻的瞬时速度。然而在后面实验探究物体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时(课本第40页),计算相临相等时间内的加速度,却是用的每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带入上面公式计算的,以判断这个物体的加速度是否恒定,即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这明显是不妥当的。

鉴于此,我建议根据我们实验的实际操作和实际判断方法来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即如果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在相临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是恒定的,即sn-sn-1=△s恒定成立;反之,如果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则上式不成立。以此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更合理,也更符合实际。

其三:关于平动和转动的物体能否视为质点的问题。

关于次问题,课本上讲的还是很好的,也没有把质点的判定和物体是平动还是转动扯上直接绝对的关系,并且也间接的举例说明了转动的物体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视为质点。比如说地球;平动的物体在某些问题中也不能视为质点,比如课本上在桌子上推书本的例子,还有课本后面子弹打纸牌的作业等。关键是看这个物体是否满足质点判定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于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者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在我们的《教师用书》的第23页反而提到“转动的物体不能被视为质点”,这就显得很不严密了。同样,在我们《学习手册》的第22页也提到,物体可以被视为质点的条件是“物体做平动”或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于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者可以忽略不计,这明显也是不妥的,会给学生误导的。

其四:课本在第48页作为信息窗的内容提到了重力加速度g随纬度的变化情况,同时又在第58页讲了g随纬度和海拔的变化情况,显得重复,第48页的内容完全可以放到58页来。

同样的问题,课本在讲《重力和重心》的时候提到了稳定,其实也就是稳度,并且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加以说明。然而在后面讲《力的平衡》的时候,在后面又花很大气力来讲“平衡的种类和稳度”,此处的“稳度”讲解就显得重复了,完全可以删除掉的。

其五:同样是在《力的平衡》这一节讲稳度的时候,说赛车有副“身矮轮宽”的怪样子就

是为了降低重心和增大支持面积来增加稳度。降低重心是正确没有问题的,但是增大支持面积显得就有些不妥了。支持面积应该是支持点所围成的面积,而非接触面积。所以赛车的支持面积并非四个轮子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如图3中的阴影面积),而应该是四个轮子所围成的面积(如图3中方框包围的面积S)。那么,轮子宽一点也就不见得能增大多少支持面积了。

其六:课本上讲“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趋向的方向相反”,这个地方应该强调的是,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而非受力物体。那么,在课本的第65页的图4——26(b)(如右图4)中的弹力的方向显得就有些问题了。根据课本上的讲解,弹簧在压缩状态把球弹出去,这个时候的弹力的方向应该是指向小球的,而非指向收缩方向的。同样,这时的受力物体应该是小球而非弹簧,那么力的作用点也应该在小球上。所以说这个图片是有一点问题的。应该把小球画在飞出去之前还和弹簧接触的时候,把这个力画在小球上,把方向也画正确。

同样的问题,在课本的第67页的例题中也出现了。例题中的图片上画的力应该是弹簧的弹力,那么它的作用点就应该在受力物体上了,而不应该在弹簧上。

[1] [2] 下一页

其七:课本的第65页最上面一段(如图6)在举例解释钢丝的弹性限度时,所讲解的知识明显对于高中生不了的,所以放在这里显得很没有必要。

现在的知识还是理解

其八:在课本的第70页的习题中,第二题(如图7)我认为放在这里不是很好,这里所学的知识是弹力,明显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用到的弹力知识其实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力的平衡的知识和牛顿第三定律中关于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所以说放在这里感觉不是很好。

同样的问题在后面也出现的有,比如说课本第88页的习题5,本节才学习了力的分解,用本节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显得很牵强(原因会在下面的问题中叙述),更好的方法是学习了力的平衡的知识再进行解决。同时,在课本的第96页的习题中,第5个习题又明显和这个重复,所用方法基本上是完全相同的,不过本节知识讲的是力的平衡条件的应用,显得更合理一点。(这个问题没能从网上找到图片,老的版本中没有)

其九:力是高中的重要物理知识。学习力,就离不开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但是在课本的第71页到72页讲“滑动摩擦力”的时候,始终没有提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但是在《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要求当中要求“认识滑动摩擦”。要认识肯定就要全面的认识,对于一种力,它的方向是必不可少的。

其十:关于形变,我提一点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不应该把形变的分类,特别是在此基础上对弹性体和非弹性体分类分的太清楚。发生范性形变的物体,同样也可以发生弹性形变。很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常见的橡皮泥,它是我们拿来讲范性形变常用的例子,但是它同样可以发生明显的弹性形变以产生弹力。比如像图8那样,把一本书放在四块橡皮泥上支撑起来,那么书难道没有受到橡皮泥的弹力作用吗?那么橡皮泥发生的不是弹性形变吗?

其十一:课本的第72页的实验(由于条件有限没能把图片贴上)有点小问题,也就是可操作性不强。木块和砝码以及勾码的质量都是一定的,这时候要求木块在水平面上匀速滑行,并要求在改变砝码和勾码的个数后依然能匀速滑行,那么就需要他们的质量比是满足一定关系的。显然,我们在作实验的时候很难实现这种比例关系,也会给学生造成老师“控制”实验的误解。所以,这个实验是要进行改进的。我在课堂上的做法就是直接拿弹簧测力计来测拉力,直观而且方便。

其十二: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教材上都说N表示压力。这时候我就有个疑问了:这个N是f是的施力物体受到的力呢,还是f的受力物体受到的力呢?即N和f是不是一个物体受到的力?课本上没有明确的说明,在具体题目中也比较混乱,认为是什么的都有,或者说按照哪个计算的都有。我个人意见,这个N应该和f是同一个受力物体,这样更有说服力,也更便于分析。

其十三:关于分力的叙述。我们知道,所谓的分力,只是按照力的作用效果,为了分析的方便,而采用的一个工具,分力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而不能把它等效成压力或拉力等。并且这个假想的力和我们原本研究的那个力,即合力应该是同一个物体受力物体受到的力,或者说是针对的同一个研究对象。但是,在我们的课本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些把分力当作实际作用力的习题。比如课本第88页的第4题,这里刚学习了力的分解,做题目明显也就是只能用分解的知识,但是求的问题却是“钢索和悬臂各受到多大的力?”。题目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让我们把重力在这两个方向上进行分解,求分力。但实际情况如我上面所说,明显是不可取的。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很多练习上,比如我们配套的《学习手册》上就有很多这样的题目,显得很不严密。

以上这些都是我个人的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由于是刚走上工作岗位还没有多少经验,所说的不足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各为老师能不吝赐教,给以批评和指正,我不胜感激。

注:(1)、本说提意见都是针对与最新的版本的,即2006年8月第3版,2006年8月第3次印刷的教材;

(2)、由于本人条件有限,文中所采用的图片都是从网上()所下载的老版本的图片,和我所描述的这本教材中的可能略有不同,还望各位见谅;

物理新教材适应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 新教材 教学方法

英语是一门语言,而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信息系统,是人们用来进行实际思维活动的有效工具。初中英语新教材突出交际性,它是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认知规律,促进中学外语教学和测试改革的基础上编写的。教师应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如教会他们怎样自觉地学习到以下几点:

一、以“本”为本,寓教于乐。

1、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精心备课,设计教学方案,做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度适当。

2、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其各个感觉器官的作用。

4、突出新教材的趣味性,兴趣具有动力功能,学生一旦有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英语就显得积极、主动,但是学习英语并不凭一时兴趣,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养成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

5、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如“唱英语歌”、“单词接龙”、“小对话”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这样既巩固了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新教材内容渗透思想教育,注意介绍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等思想教育,这样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还有助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的熏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二、听说读写,四项兼顾。

(一)听

新教材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训练,培养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是“融四项技能为一体”的训练。说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听的能力,听的技能也需要进行系统的训练。听作为教学手段,是掌握英语的必由之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对听的技能进行专门的训练,教师应学生多听,注意培养听英语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养成英语的习惯。

(二)说

说的能力属口语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应加强说的训练。

1、操练。操练的目的是保证学生正确而迅速地说出新语言。全班或一个小组的学生齐声跟着教师说,会增强学生的信心,人人都能开口说。

2、对话。教科书里的许多口语练习都是采用对话形式,以便鼓励学生踊跃参加活动,能比较自然地使用语言。

3、正式的言语练习。正式的言语练习包括 使用录音带、 拼读和发音练习、重音和语调练习、歌曲和诗、交际活动。

(三)读。

阅读教学是通过学生课本和练习册里的练习进行的,是与其他技能训练紧密结合的。读能帮助理解、巩固和记忆所学的材料。学生既要学会朗读,又要学会默读,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羞于开口,故教师应主张学生多朗读,朗读时注意语音、语调,这样有利于培养语感,加强记忆。

(四)写。

写的技能主要是在练习册里培养。它紧密结合并加强口语和阅读训练。

1、书定技能训练。教科书很重视培养学生的书写技能,初中英语从第一册第一课起就教学字母的书定,在练习册里每个单元都有抄写练习,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练习书写技能。

2、有指导的写作。教科书鼓励学生使用他们已学的语言不仅做课堂里写的练习,而且要引导他们写真实的情况,例如写自己或同学的一天生活,或写自己的家庭、班组等情况。

听说读写的技能是在听说读珲的训练里培养起。这四方面相互紧密联系,缺一不可,贯穿于每节英语课。教师要注意如何全面训练,交替进行,既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注意减轻学生的疲劳,有利于提高训练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因人而宜

义务教育是普及教育,主要任务是提高民族的素质。三年制现行教材要求有些语法项目只要理解,不要求掌握,教师应灵活把握尺度。一般说来,对已学过的词汇、语法和句型要求学生复用,对新的重点语言项目要求学习使用,而对新的非重点语言项目,只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能够领会。

对于初一学生,教师首先应着重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初学英语者,一般怀有好奇、兴奋和期待的心情,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应介绍怎样学好英语知识的几种方法。

1、把好语音关。这是学好英语的基础,理由很简单,如果单词读不准,句子不能上口,那就无法学好英语。要学好英语,首先要用心听老师的发音或听正确的录音,听准了,就要大胆开口,反复模仿,耐心纠正,直到发准为止。不要怕错,开始模仿时不可能很正确,只要肯用心而又耐心,没有学不会的。

2、过好词汇关。英语用的是拼音文字,中国学生从习惯方块字到学习拼音文字,本来就不容易,何况英语单词的拼法又很不规则,困难就更大了。但是,大部分的英语单词的拼写和读音还是有规律可遁的,因此,从开始学单词起,就要注意单词的读音和拼法之间的关系,即拼读规则,切记不要像记电话号码那样去死记硬背单词的拼法,这样学习单词,不仅记住了读音,而且记住了拼法。逐步掌握了拼读规则后,遇到符合规则的单词,就可以举一反三,知道怎样读法,做到“见形知其音,听间知其开”。

3、怎样过语法关。要过语法关,就要掌握正确的学习语法的方法,要学好英语,语法是不能不学的。但是光听不懂老师讲的语法规则,或是能背诵语法规则,学不好英语的。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对于各种词开变化,不但要能辨认,而且要用得熟练准确。句法此词法更重要。不掌握句法就无从造句。不会造句,就不能表达思想,不能运用英语达到交际的目的。句法的重点是句子结构。对英语的常用基本句型要多练,达到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的地步。

物理新教材教法研究 篇7

一、注意知识衔接, 做到稳步推进

新编高中物理教材与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教材相配套, 许多知识都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引入并深化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 我们对高一新生制定了新的教学原则, 即 “降低要求, 放慢进度, 单元过关, 稳步推进”的十六字原则。按照这一思路, 我们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了高、初中的衔接问题, 尽量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以减小知识跨度, 减缓高、初中的“台阶”, 使知识合理迁移, 在迁移中得到深化。如高一第一章中的力、重力、力的合成等知识点, 学生在初中就有初步认识, 只是理解上比较肤浅。对于这些知识的教学, 可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 使学生既不感到陌生, 又感到与初中不同。教师对这些知识的教学重点在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使知识扩展、深化。如讲力的合成时, 首先复习二力的平衡, 进而研究两个互成角度力的合成问题,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有利于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然后再进行图形变换, 把平行四边形变为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去讨论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关系, 使学生自己就能得出合力可以大于、等于、小于其中一个分力的结论。这样做既注意了知识的衔接,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减缓了知识梯度。

另外, 要注意物理与数学知识的衔接, 在力的合成一节中, 不宜用余弦定理求出合力的表达式。课本中只要求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合力问题。

二、分散教学难点, 适当放慢进度

对教材中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知识, 要注意适当放慢进度, 分散教学难点, 使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第一遍教学中不要操之过急, 不搞知识一步到位。只求学一点必须弄懂一点, 对基本知识要真正理解, 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高中物理的思维方法有所体会。如摩擦力的教学, 虽然初中有过接触, 但理解非常肤浅。教学中重点应该放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作用点上。而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是本节的难点。在教学上除适当增加课时外, 还应分散这一难点。只讲物体绝对静止的情况, 不讲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相对静止问题。重点讲清 “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和“静摩擦力”是个未知力以及它在0~fm之间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 随外力的减小而减小, 且始终等于外力的特点, 讲清最大静摩擦力可用公式计算。只要讲清上述问题, 学生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就容易掌握了。但不能再去扩展, 否则会导致学生认识上的混乱, 反而使学生糊涂起来。

三、开足演示实验, 充分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 做好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避免想当然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法, 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和物理模型, 从而得出正确的物理规律。在教学中,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设备, 想方设法开足演示实验, 实验开出率达到 95%以上, 我们自制了卡文迪许扭秤模型, 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扭秤的构造及测量原理, 从而学到了用光学知识显示微小的引力的方法。另外, 我们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物理现象, 利用电教手段进行演示。如飞行投弹问题, 人造卫星运行问题, 我们自制了教学软件, 用计算机进行模拟, 使学生一目了然, 豁然开朗。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形象, 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散教学难点。

四、发挥主体作用, 运用启发式教学

在新课程教学中, 教师急于赶教学进度, 难免产生用 “填鸭式”教学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心理, 总认为只要自己讲清楚了, 学生就会接受下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久而久之, 就会扼杀了学生主动求知的自觉性, 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 成为一只不会寻食的鸭子。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 利用设问、编制思考提纲或者提问、板演等手段, 创设物理情境, 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 并让其进行口头表述, 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评和释疑, 对步入错误的同学指出错误所在。

例如在讲 “加速度”的概念时, 有这样一道题:“物体做加速运动时, 加速度逐渐减小, 速度怎样变化?”“物体做减速运动时, 速度怎样变化?”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区分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物理概念。这对学生来讲是有一定困难的。起初, 我提问了一个同学, 结果答错了。进而我就提问:“在加速运动中, 速度怎样变化?什么是加速运动?”听了这个提问, 一些同学就知道速度一定增加。“那加速度减小是什么意思?”学生又陷入思考。这时我给他们打了一个比方:你爸爸今天给了你两元钱, 明天给了你一元钱, 后天再给你五角钱, 你手中的钱会怎样变化?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增多”。“你父亲每天给你的钱怎样变化?”回答为“减少”。通过这个事例, 使学生弄懂了问题。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后来我又提出后一个问题, 让学生先打比方, 再回答问题。学生举了一个花钱的事例, 然后回答速度应减小。可见, 运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必须要设计好问题, 这样才能起到点拨作用。

五、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数理结合能力

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两大困难是:⑴不知如何学习物理;⑵不会数理结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会学, 即教是为了不教。因此,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如我们在讲运动学时, 首先要教会学生根据物理情景去画草图的方法, 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待求物理量全部标在图上, 用图去进行思维, 思路很快就打开了, 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中学物理新教材解读 篇8

从教材编排顺序上来看, 老教材第1册的内容顺序是:力, 运动。而新教材必修1的内容顺序是: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 相互作用, 牛顿运动定律。

新课改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想。研究问题往往是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开始, 于是新教材在第一章内容中将生活中很多运动实例呈现出来, 然后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何科学准确地描述这些运动?于是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 可是确定研究对象时又发现了问题, 比如要研究飞机飞行的速度, 而飞机特别大, 形状也不规则, 如何研究?很自然, 学生就会想到, 可以忽略飞机的形状, 可以将飞机看作一个“点”来研究, 这就在学生思维里出现了一个物理模型———“质点”。然后, 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 就会发现描述运动的其他物理量:时间、时刻、位移、路程、速度、加速度等。

科学的研究往往从简单的形式入手, 于是, 新教材第二章在初中已经学过的匀速直线运动基础上, 让学生认识了变速直线运动, 进而让学生研究简单的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新教材第三章内容是相互作用的, 看似好像是与第一、二章没有联系, 实际上是为了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作铺垫。学习过第二章以后, 学生思想里会有两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一种是匀速直线运动, 一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但学生学习的同时也会产生疑问:匀速怎么会变成匀变速呢?它们之间是否有联系?而第四章恰好解答了学生的疑问———“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从整个必修1内容的编排顺序来看, 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1) 观察现象:生活中的运动; (2) 提出问题:如何描述运动、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3) 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4) 总结规律:牛顿运动定律; (5) 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必修1中对物体直线运动进行了研究, 在此基础上, 必修2引入了稍微“复杂”的运动———曲线运动。观察了生活中的曲线运动以后, 提出问题:曲线运动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入手, 对比直线运动进行思考。学生通过思考并进行演示实验, 很快发现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速度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而当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时, 物体就要做曲线运动, 而且曲线运动的轨迹特点也能很清晰地描述。而学生实际熟悉的运动是直线运动, 因此教材告诉学生, 为了方便研究曲线运动, 将曲线运动分解成熟悉的直线运动。很多学生学习运动分解都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这样编排让学生知道, 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凭空想象的, 而是缘于研究问题的需要。

必修2中的运动形式从一般到特殊。从一般的曲线运动到特殊的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 再到更加特殊的匀速圆周运动。学习的内容一步步加深, 而对于学生来讲却不是很难, 反而思路是一步步开阔, 越来越清晰。之后的万有引力定律, 整体来讲就是联系实际天体和卫星的运行, 对匀速圆周运动知识的应用, 这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真正地与实际联系、与科技发展接轨,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摘要:新课改强调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新课改有效地将教材结构调整,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联系, 使学生具有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同时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和能力。

物理新教材适应 篇9

1.调 查对象 、内容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松桃民族中学、松桃二中、孟溪中学盘信民族中学的四所高中的20名生物教师及520名学生。调查问卷共两份,其中“高中生物新教材在松桃苗族自治县适应性研究调查在(教师问卷)”和“高中生物新教材在松桃苗族自治县适应性研究调查在(学生问卷)”各一份。本次问卷调查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在调查中,发放教师问卷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发放学生问卷520份,收回有效问卷458份,有效回收率为88%。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松桃县高中生物教师对生物新教材的认知与评价

2.1.1高中生物教师对新教材的满意度

在“你认为生物新教材适合松桃苗族自治县的教学吗”的调查中,调查数据显示,有60%的生物教师认为生物新教材是适合松桃苗族自治县的教学的, 只有20%的教师认为生物新教材在松桃苗族自治县的教学是不适合的。由此说明生物新教材对于松桃苗族自治县教师的适应度还行, 部分认为不适合的可能是教师还很难把握新教材, 也可能是少族民族地区受到硬件设施的限制,不能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作用。

2.1.2现行教材的内容在民族特色方面的调查

在“现行教材的内容在民族特色方面的调查”中,48%的老师认为现行教材在民族特色方面“相当缺乏”,有52%的老师选择的是“有点缺乏”,没有老师选择“不缺乏”。由此可以看出,新教材编写在结合民族实际情况的选材方面做得不是很好。

2.1.3生物新教材实现三维目标情况调查

在“你在课堂中实现三维目标有问题吗”的调查中,30%的教师选择“没有问题”,60%的教师选择“如果条件达到,在课堂中实现三维目标问题不大”,只有10%的教师选择“在课堂中实现三维目标问题很大”。通过分析发现,对于新课程改革,大多数教师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2.1.4对学生学习兴趣评价的调查

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价中,65%的教师认为学生在使用生物新教材后,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这刚好和学生自己选择的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吻合。

2.1.5高中生物教师对新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调查

在“您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删减吗”的调查中,83%的教师选择“经常”,他们补充的内容大多数为“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知识”,正吻合了新课程里所倡导的“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新理念,这是新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还是比较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

2.2中学生对生物新教材的认知与评价

2.2.1学生对生物新教材中图文内容的调查

在“你认为生物课本上的图文内容对学习会有什么影响”的调查中, 有76%的学生认为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让人接受,这部分内容对学习是有帮助的;有10%的学生认为它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有14%的学生认为它对生物的学习没太大影响。由调查数据反映出,大多数同学认为文字描述配以有关的图形,对生物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由此看出他们很喜欢现行新教材的排版。

2.2.2中学生对新教材中作业系统的态度

从调查结果显示:67%的学生认为教材中作业的形式很丰富,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不错;30%的学生认为新教材的习题中增加了许多开放性题目, 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调查结果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新教材的作业系统还是较为满意的。

2.2.3中学生对新教材内容的可学习性的调查

在“对新教材内容的可学习性的调查”中,有52%的学生认为新教材中的内容自学是很难学懂的。新教材的编写由于受到教材篇幅的限制,其中如科学家研究思路与过程、经典案例等介绍得非常有限,有些知识如果上课时老师不补充讲授,仅仅通过教材中的文本资料学习起来就很吃力。

2.2.4新教材贴近生活的调查

在“新教材的内容是否贴近生活”的调查中,调查数据显示,68%的同学认为新教材在内容上选择的案例都比较贴近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这样使学生感到学习生物有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

3.建 议

3.1提 高认识 ,转变观念

从“教教科书”变为“用教科书教”,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把以书本为中心,转变为以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动手实践的活动上来[2]。实现这些转变,为使用新教材创造条件。

3.2加 强师资培训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体, 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动新课程的前提[3]。在新课程改革中,必须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特别是对新教材的培训。在培训中,应指导教师真正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让教师转变教学思想,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积极接受新课程理念。

3.3开 发校本课程 ,弥补新教材的不足

高一物理新教材教学探究 篇10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涉及所有或大部分的要素的探究称为“完整的探究”,而只涉及少数要素的探究称为“部分的探究”.科学探究不全是实验探究,也可以是没有实验的理论探究.

一、完整探究

带有“探究”两字为标题的探究课,如,(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3)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4)探究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5)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二、局部探究

虽然没有“探究”两字,但具有探究要素.

如,必修(1)讲质点时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物体的运动是复杂的,如果物体都是一个个只有质量、没有大小的“点”,问题就简单了.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做这样的“点”呢?

如,必修(2)(潜移默化为后面第一宇宙速度的学习埋下伏笔)

思考与讨论:驾驶员与座椅间的压力是多少?

地球可以看做一个巨大的拱形桥,桥面的半径就是地球的半径.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速度大到一定程度时,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零?这时驾驶员与座椅之间的压力是多少?

如,必修(1)强相互作用的引入

说一说: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根据你的推测,原因可能是什么?(探究式学习——提出问题)

特别是必修(1)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学,教材的不同写法代表了不同的教学理念:原来的教材——侧重验证

图示为橡皮条GE在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沿着直线GC伸长,所以力F等于F1和F2的合力.

在力F1和F2的方向上各作线段OA和OB,使它们的长度分别表示力F1和F2.以OA和O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量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对角线OC表示出来.

新课标教材——侧重探究

图甲表示橡皮条GE在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沿着直线GC伸长……所以力F等于F1和F2的合力.

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合力F与分力F1、F2有什么关系?

探究时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 几个力的方向是沿着拉线方向的,因此要把拉线的方向描在木板的白纸上;

2. 几个力的大小由所挂砝码决定,用力的图示法在纸上画出表示几个力的箭头;

3.怎样表述合力的大小、方向与分力的大小、方向的关系?

建议用虚线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的箭头端连接,也许能够得到启示.

4.得出你的结论后,改变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重做上述实验,看看结论是否相同.

探究性的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结论是未知的.这样就增加了实验的难度.教材在适当环节给出提示,帮助学生沿正确的方向前进,但又不直接给出结论,以保持学习的探究性.

三、理论探究

从教学活动的角度讲,高中物理中的科学探究不全是实验探究.教材安排了几个典型的、没有实验活动的科学探究,如,必修(2)第五章第五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必修(2)第六章第六节“探究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等.

对于不涉及实验的探究活动,教材也在关键处用提示的方法,既使学生能够不太困难地走下去,又保持了教学内容的探究性.

探究教学理念为的是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深刻领悟科学本质,这样的目的,只通过少数几堂课,少数几次实践,是不可能达到的,应该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把探究式教学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去,用探究式教学的理念改造传统教学.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可以是每堂课安排部分探究要素让学生体会.比如某节课主要是安排如何提出问题的;另一节课安排如何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假说的;实验课上安排如何利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等.

科学探究的活力在于每个具体的探究都与另一个不一样,它不是僵死的教条,无论是科学研究中的探究还是科学课程中的探究,都是这样.因此,教材中不追求某种探究的“模式”.

使用物理新教材,领悟新感受 篇11

关键词:物理教材;师生关系;教学方法

我有幸作为一名物理教学工作者亲身体验到了新教材带来的冲击波。新教材在编写体例、情景引入和图片选择等方面均有新意、思路清晰、有时代感,体现了“新”的特色。在知识水平把握上注意了降低知识难度,拓宽知识面,强调人文因素,重视科学方法培养,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我在教学实际中深切地感受到新的教材观念、教学观念、学习观念、评价观念带来的新理念,现在把它整理出来,供大家分享:

一、“新”之一——新的师生关系

新教材从学生的切身体会出发,密切知识与社会、科技、生活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新教材从多种层次、多种途径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对身边的、日常的现象所蕴藏的物理道理的成功探索,使得心里感到满足,增强了自信,在学习活动中取得身心愉悦,这有利于师生互相尊重、互相探索、真诚交往,共同获得知识的体验,有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新”之二——新的教学方法

新教材要求改变传统的单一“接受式”学习模式,而采用“探究式”与“接受式”相结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探究实验的教学中,我大胆地让学生自己从实验室用实验先去探究,从网络、图书馆去查阅资料,组成文稿,上讲台展示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让同学与自己一起分享自己的成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规定的展示时间结束了,但上台展示的同学往往还欲罢不能,台下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堂纪律比老师讲课时还要好。

我们平时说要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学生才能学好这门学科。这兴趣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兴趣的产生都是依附在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之中,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建立和发展的。新教材特别强调学生的体验与过程,哪怕是简单的现象也要去观察,简单的实验也要动手做一下,其目的就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感受、积累情感、培养态度。收获尽在过程中,教材推动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新教材不是一味排斥接受学习,而是有创新、有继承,是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状态。可以想象,一个学生如果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就必然使其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消失、冷落和忽视,创新和发展就没有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讲,新教材提倡的学习方法创建了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师生可以平等、民主地进行对话。学生可以在愉悦、积极的心态中接受新知识,通过动手实践、主动探究、交流合作的方式,亲身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这种方法对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深刻的影响。

三、“新”之三——新的评价体系

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的“考试是最为重要的评价方式”的评价体系,建立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静态与训练相结合、互评与自评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新教材带来的作业似乎少了,但这并不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和落实。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的评价,关注能力的提升、科学方法的培养、价值观的确定、个性的发展、创新的成就,但这一切并不能使我们忽视对物理学目标的认知和追求。离开了这一点,都会失去其改革的价值。

实践初步证实,学生的口头表达、自主设计探究方案、自主评价作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通过这些活动的锻炼,学生与他人的交往能力,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对有多年教龄且对老教材轻车熟路的中老年教师来讲,短时间内难免困惑、迷惘、举棋不定、不知所措,但是我相信随着新教材的实施,困惑的问题会越来越明朗化,思想也会解放许多。

四、“新”之四——创新思维遍地开花

学生在动手实践、主动探究、交流合作的方式中,主动、积极地学习,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感到自己与众不同。老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采取鼓励、启发的方式展示教学。因此,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学习,主体性也得到发展。学生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时,形式变了,方法变了,思路广了。通过观察学生的作业本及学生制定的实验探究方案,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的能动性调动起来了,创新思维的火花越来越多,这是老教材无法比拟的。

新教材带来了新局面,这是主要的,但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例如,如何更有效地控制教学、如何设计教案、如何有效地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验室标准有待提高,实验设备急需添置和补充完善。这些问题也恰恰是新一轮课改的课程资源和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物理新教材适应 篇12

一、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宽广的时间和空间。

就像生命离不开水、离不开阳光和空气, 学生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留足思维的时空, 让学生自由发展, 想象就能张开翅膀, 在学习的领空遨游。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 应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迅速转变观念,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提倡主动探究性学习。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求出发, 给学生尽可能地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 对知识而言, 学生独立思考, 相互讨论、交流、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的过程。给学生学习与探索的时空,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成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为交流学习的平等伙伴, 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 自主地获得信息, 积累知识, 解决问题, 培养能力,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二、积极开展多种教学形式的、循序渐进的探究活动

新课标中的科学探究, 并不同于我们过去所谓的“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比较注重实验的“学术性”, 它只是科学探究的一个环节, 新课标中学生课上的实际操作活动比过去多, 但并不怎么强调实验的“学术性”, 而注重的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识的方法和过程,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同时有助于形成同学对物理学科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 作为物理新课标的实施者, 我们物理教师都要认真理解“科学探究”的内涵,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 获得亲身体验, 学会合作与分享, 提高探究欲望;要通过对科学家探究过程的介绍、探究性实验的设计、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等, 有计划、有步骤并且结合当地条件和学生实际设计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 例如, 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实验制作、科学讨论、信息收集和整理等等。选择探究的课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多选择与学生身边有关的科技问题、生活问题、环保问题等。例如, 可选取“了解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素材,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科学探究中, 实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实验结论的过程中, 不仅能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 提高探究能力, 还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 应十分重视探究性实验的开发, 科学探究实验课题的选择以及活动的范围、层次都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应紧密结合物理知识的教学来进行, 注意循序渐进。课题应该从小到大, 活动要从简单到复杂, 要求从低到高, 要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整个探究活动中要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如“实验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探究焦耳定律”等科学探究活动。

三、创设情境, 提倡合作交流

提倡合作性学习, 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不是一种顺从, 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引导学生共同学习、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是教学活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 在现代社会里, 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是不可缺的一种基本素养。但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以单一的个体学习为主, 注重个人能力, 轻团体协同;重独立思考, 轻群体合作;重师生交流, 轻横向沟通。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彼此信任。没有信任, 就不会有真诚的合作;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三个和尚没水喝”, 不能相互依赖;在学生之间, 要有分工, 交流, 要能发挥各自的特长, 有荣辱与共的意识。例如:在进行“家庭电路”的教学时, 先将同学分成小组, 分头观察自己家中和邻居家中电路的联接、电能表和保险丝的作用。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归纳, 课堂上同学发言踊跃,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教学效果更是出人意料。

四、积极进行教学评价的探讨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对于课程实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努力将评价贯穿于物理学习的全过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例如,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学习档案评价, 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义的记录、调查报告、小制作的照片及学习过程的体验、科学探究中的闪光点及时记录下来, 入档存放。这就像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的相册, 记录下成长的过程, 从中可以看到过去的成绩与不足, 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教师也应该有一个教学过程的笔记本, 把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事件及时记录下来。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评价的操作, 有利于客观描述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

上一篇:决策结构下一篇:新课改下的教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