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结构

2024-09-23

决策结构(精选9篇)

决策结构 篇1

资本结构是企业各种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 是企业筹资决策的核心问题。企业应综合考虑有关影响因素, 运用适当的方法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如果企业现有的资本结构不合理, 应通过筹资活动进行调整, 使其趋于合理化。资本结构的核心是负债资金的比例问题。

最佳资本结构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化时的资本结构。从理论上说, 最佳资本结构是存在的, 但由于企业内外条件经常发生变化, 因而寻找最优的资本结构十分困难。本文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 探讨最佳资本结构决策的方法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一、最佳资本结构决策的方法

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决策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 比较资本成本法

比较资本成本法是通过计算不同资本结构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并以此为标准, 选择其中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它以资本成本的高低作为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唯一标准。在资本结构决策中, 采用比较资本成本法确定最佳资本结构, 在理论上与股东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相一致, 在实践中则表现为简单和实用。其决策过程包括: (1) 确定各方案的资本结构; (2) 确定各结构的加权资本成本; (3) 进行比较, 选择加权资本成本最低的为最佳结构。现举例说明如下:

某公司欲筹资6000万元, 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两方案的筹资组合及个别资本成本资料如表1所示:

单位:万元

A方案的综合资本成本:

B方案的综合资本成本:

由于A方案的综合资本成本较低, 所以应该选择A方案, A方案所对应的资本结构即为公司筹资时最佳的资本结构。

比较资本成本法通俗易懂, 计算过程也不是十分复杂, 是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一种常用方法。但因所拟定的方案数量有限, 故有把最优方案漏掉的可能。

(二) 无差异点分析法

无差异点分析法也称为分析法。它是利用无差异点 (股份公司则为每股净收益) 的分析来选择和确定负债与权益间的比例或数量关系。所谓税后净资产收益率无差异点是指两种方式 (即负债与权益) 下税后净资产收益率相等时的息税前利润点。根据税后净资产收益率无差异点, 可分析判断在追加筹资量的条件下, 应选择何种方式来进行资本筹资, 并合理安排和调整资本结构。

从理论上说, 这种方法是从利润的角度来判断方案可行性的, 它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利润最大化即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 从而在原理上, 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中利润最大化目标一脉相承。其模型为:

式中:EBIT———无差异点;

I1, I2———两种筹资方案下的年利息;

C1, C2———两种筹资方式下的股权资本总额;

T———企业所得税税率。

企业管理者可依据上式计算出无差异点后, 再与预计的息税前利润比较, 决策如下:

(1) 若预计的息税前利润等于无差异点, 则选择股权筹资与选择负债筹资都是一样的;

(2) 若预计的息税前利润大于无差异点, 则追加负债筹资更为有利;

(3) 若预计的息税前利润小于无差异点, 则选择股权筹资更为有利。

例如:某企业目前的资本总额为1000万元, 其资本结构为:债务资本300万元, 股权资本700万元。现准备追加筹资200万元, 有两种追加筹资方案:A方案为追加股权资本;B方案为追加负债。已知增资前的负债利率为10%, 若采用负债增资方案, 则全部负债利率提高到12%;公司所得税率为33%;增资后息税前利润率可达20%。该公司应如何进行资本结构决策呢?下面, 让我们试作分析。

税后净资产收益率无差异点:

求得:EBIT=165 (万元)

因为预计的息税前利润为240万元, 大于无差异点165万元, 故应选择负债筹资, 即B方案更为有利。

不妨根据提供的资料, 列表 (如表2) 分析验证以上结论:

单位:万元

由表2计算可知, 当息税前利润率预计为20%, 追加负债筹资的税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 (为17.23%) , 也即息税前利润达240万元时, 采用负债筹资比追加股权筹资更有利。

对于股份有限公司, 在计算每股净收益的无差异点时, 只需考虑将上述模型中的分母“股权资本总额”替换为“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 并在分子中扣除“优先股股利”项即可, 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N1, N2———两种方案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D1, D2———两种方案优先股股利额。其计算原理类同, 在此不再举例说明。

无差异点法分析确定最佳资本结构, 以税后净资产收益率 (或每股收益) 最大为分析点, 它直接地将资本结构与企业财务目标、企业市场价值等相关因素结合起来, 从而是企业在追加筹资时经常使用的一种决策方法。

应当说明的是, 无差异点分析法只考虑了资金结构对每股利润的影响, 忽视了对风险的影响, 是不全面的。因为随着负债的增加, 投资者的风险增大, 股票价格和价值也会有下降的趋势, 所以单纯地使用这种分析方法, 有时也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三) 企业价值分析法

企业价值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和比较各种资金结构下企业的市场总价值, 进而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出发点是, 从根本上说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于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然而, 只有在风险不变的情况下, 每股收益的增长才会导致股价上升, 实际上经常是随着每股收益的增长, 风险也加大。如果每股收益的增长不足以弥补风险增加所需的报酬, 尽管每股收益增加, 股价仍可能下降。所以, 最佳资本结构应当是可使企业的总价值最高, 而不是每股收益最大的资本结构。同时, 企业的总价值最高的资金结构, 企业的资金成本也是最低的。

企业的市场总价值V应等于其股票的总价值S加上债券的价值B。即:

V=S+B

为简化起见, 假设债券的市场价值等于其面值。股票的市场价值可通过下式计算:

式中:EBIT为息税前利润;I为年利息额;

T—企业所得税税率;KS为普通股成本。

式中的普通股的成本 (率) 可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

KC=Ri=Rf+β× (Rm-Rf)

式中:Ri为第i种股票的预期收益率;Rf为无风险收益率;

Rm为平均风险股票的必要收益率;β为第i种股票的贝他系数。

而企业的资金成本则应采用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Kw) 来表示, 其公式为:

式中:KB为债务资金成本;为债务额占资金总额的比重;

KS为普通股成本;为股票额占资金总额的比重。为了更好地说明最佳资本结构的确定, 兹举例说明如下:

设某公司息税前利润为500万元, 资金全部由普通股资本组成, 股票账面价值2000万元, 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该公司认为目前的资本结构不够合理, 准备用发行债券购回部分股票的办法予以调整。经咨询调查, 目前的债务利率和权益资金的成本情况如表3所示。

根据表3, 可计算出该公司筹措不同金额的债务时的公司价值和资金成本 (见表4) 。

从表4中可以看出, 在没有债务的情况下, 企业的总价值就是其原有股票的市场价值。当公司用债务资金部分地替换权益资金时, 一开始公司总价值上升,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下降。当债务资金达到600万元时, 公司总价值最高,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当债务资金超过600万元时, 公司总价值下降,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上升。因此, 债务资本为600万元时的资本结构是该公司最佳的资本结构。

企业价值分析法充分考虑了公司的财务风险和资本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以公司价值最大为标准进行资本结构决策, 更符合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但测算原理及过程较为复杂, 通常适用于资本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

二、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负债筹资是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在企业的各项资金来源中, 由于债务资金的利息在企业所得税前支付, 而且债权人比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 要求的报酬率较低, 因此, 债务资金的成本通常是最低的。当存在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 负债筹资, 可降低综合资本成本, 增加公司收益。

2.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未必是最佳筹资方式。由于财务拮据成本和代理成本的作用和影响, 过度负债会抵消减税增加的收益。因为, 随着负债比重的增加, 企业利息费用在增加, 企业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在加大, 企业的财务风险在加大。这时, 无论是企业投资者还是债权人都会要求获得相应的补偿, 即要求提高资金报酬率, 从而使企业综合资本成本大大提高。

3.最优资本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负债筹资的资本成本虽然低于其他筹资方式, 但不能用单项资本成本的高低作为衡量的标准, 只有当企业总资本成本最低时的负债水平才是较为合理的。因此, 资本结构在客观上存在最优组合, 企业在筹资决策中, 要通过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使其趋于合理, 直至达到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 方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

4.资本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资本结构并非一成不变, 在实际筹资决策中, 企业应当根据内外环境及其变化, 运用多种方法确定公司最佳资本结构。但不同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是不一样的

参考文献

[1]王斌.财务管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6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3]罗嘉泉.论企业最佳资本结构的决策方法[J].大科技, 2010, (4)

[4]沈丽凤.论企业最优资本结构决策[J].市场周刊, 2009年, (3)

决策结构 篇2

中外行政决策体制比较研究-基于静态组织结构的视角

行政决策体制主要包括决策中枢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和决策信息系统三部分构成.本文对几个主要西方国家的行政决策体制考察,总结了其共性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现行决策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就西方国家政府决策系统的新动向,提出了值得我国政府改革借鉴的对策.

作 者:易正春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2007 “”(6) 分类号:B602 关键词:行政决策体制   决策中枢系统   决策咨询系统   决策信息系统  

复杂弱链结构下群体决策实验研究 篇3

关键词:弱链博弈;竞争;群体决策;实验研究

一、 引言

人类决策行为既包括个体行为也包括群体行为,但经典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将决策制定者模型化为一个个体,因为完全理性假设下经济人是同质的,如果模型中存在一个博弈理论均衡或者一个最优选择,不管是个体决策者还是群体决策者①,其选择不会有根本性差异。但是当有限理性假设被广泛关注时,有必要区分决策者性质分别进行考察。近年来,经济学家利用行為和实验的方法对群体决策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在博弈过程中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存在显著的行为性差异,群体决策表现的更理性更符合博弈理论预测,其中对群体决策在协调博弈结构及其所产生的协调问题中的表现被广泛关注。

大多数的社会交往既有共同利益的一面,又表现出冲突的一面,可以将其归类为协调博弈。协调博弈分为三类:匹配博弈、不对称参与者博弈和不对称支付博弈。其中不对称支付博弈最具代表性,成为协调博弈的狭义代称。不对称支付博弈中不同均衡的支付总额不同,如弱链博弈,该结构中具有多个可帕累托排序的纳什均衡,此时参与人之间的非合作交往可能导致非帕累托最优结果的产生,造成协调失灵。

协调失灵是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且与企业绩效密切相关,即由于集体内成员没有同时做出相同方向或者相同程度努力的决策而导致协调的低效率进而影响集体绩效。对协调问题的研究适用于很多情境,如组织设计、技术革新、垄断竞争等。Feri等研究显示群体决策在标准弱链博弈框架下能更多的避免参与者不同选择这一非协调的情况并更快达到均衡状态,但是竞争环境下的群体协调行为还没有相关研究结论,为此我们构建了一个复杂弱链博弈框架对群体的协调行为进行实验研究。

二、 复杂弱链博弈模型的构建

一般将Van Huyck等学者提出的弱链博弈作为描述协调问题的典型结构,该结构中存在可帕累托排序的多重均衡,集体绩效取决于集体内各参与者的努力水平,尤其受到集体内最低努力水平的影响。具体的博弈过程是n个参与者在集合x∈{1,2,3,4,5,6,7}中进行选择,xi为参与人i的行动选择,x-i为其他参与人的行动选择,所有参与人的选择最小值为Min(xi,x-i),则个人收益为:

其中a是集体选择结果的系数,b是参与者的决策与集体选择结果的差异系数,c是常数。这一支付函数使参与者的收益随集体内选择的最小努力水平Min(xi,x-i)的上涨而增加,但当参与者的选择xi与最小努力水平Min(xi,x-i)的距离越大时该参与者的收益越小。在该博弈结构中存在7个帕累托纳什均衡,由于参与者对其他参与者策略的不确定性造成其最优反应应该是安全策略即选择数字1以避免受到因自身选择与最小值的差异而带来的损失,但如果所有参与者能够协调到一个较高的数字上则会使所有人的支付一起增加并实现社会总福利水平的提高。在博弈中协调的结果包括协调失败,即各参与者没有全部选择相同的数字;协调有(低)效率,即当博弈协调成功且最小数字较大(小),如全部参与者选择数字7(1)。在这样的结构中,参与人既可以选择“风险占优策略”(如数字1)以规避风险,也可以选择“支付占优策略”(如数字7)以最大化个人支付。实验研究中个体决策者的最初选择是分散的,但在重复博弈实验中可以收敛于接近1的位置,即博弈最终协调到了一个较低的效率水平。Feri等将决策者类型替换为群体决策者,结果显示三人群体比个体更容易出现高效率的大数字均衡,还可以比个体决策者更多的避免选择不同努力水平造成协调失败的情况,另外三人群体的社会总福利水平比个体平均要高出24%。

提高协调效率是弱链博弈研究中极受关注的主题,目前行为及实验研究中已经确定有助于解决协调问题的因素包括沟通与局部互动、激励与惩罚、组容效应、学习效应以及决策者性质等。但这些只关注集体内部协调问题的研究与现实世界的复杂状况并不相符,经济环境中还存在与本集体进行同质生产的其他竞争对手,这一竞争对手可能是同一企业内部的其他集体,也可能是企业外部的其他企业。对竞争结构的关注将使研究边界从集体内部扩展到集体外部环境,更真实的表达了企业所处经济环境的结构特征,该类研究中经常使用嵌套竞争的复杂结构进行描述,如Bornstein等和Weimann等利用嵌套竞争的弱链博弈实验考察竞争机制对协调的影响。我们借鉴前期研究构建复杂弱链结构下群体决策实验环境,以考察群体决策在竞争环境下的协调行为情况。

在复杂弱链结构中集体A和集体B进行互动,集体内为弱链博弈结构的协调过程,即n组参与者在集合e∈{1,2,3,4,5,6,7}中选择努力水平,ei为参与者i的行动选择,e-i为其他参与人选择的努力水平,根据所有参与人的选择确定最小努力水平为Min(ei,e-i),集体最终产出由集体内最低努力水平Min(ei,e-i)决定,集体内最低努力水平越高则集体产出越高,集体内参与者获取的收益越高,但同时集体内各参与者因自身付出的努力水平ei与集体内最低努力水平Min(ei,e-i)的差异而承担成本损失。在确定两个集体的最终产出后,集体间进行竞争,集体产出高的一方将获取胜利并获得额外奖励R。集体A内各成员的支付函数见(2)式,该博弈为对称结构,故集体B内各成员的支付函数与集体A成员一致:

其中参与者i为群体决策者,a是集体选择结果的系数,b是参与者的决策与集体选择结果的差异系数,c是常数。为了便于说明将由独立群体担任的决策者称为群体(Group)决策者,而将多组群体(Group)决策者组成的整体称为集体(Team)。在复杂弱链结构中竞争结果可能使参与者策略选择原则发生变化,如不再采取安全原则(最大最小策略)而考虑选择更大的数字以尽量获取额外的奖金,同时也会考虑自身选择与最小值不一致将受到的惩罚,但竞争并没有改变博弈结构,决策者仍然面临协调至较大数字以获取更高收益以及靠近最小数字以避免受到惩罚的两难选择。

三、 实验设计及实施

复杂弱链结构群体决策实验包括基准实验和复杂弱链结构实验。基准实验(NCG实验)中共有15人参加,随机组成5个三人群体进行无竞争的弱链博弈实验,单期实验过程如下:实验中每位参与者从数字集{1,2,3,4,5,6,7}中选择一个数字。当集体内所有5组参与者完成决策后,计算机将本期集体内选择的最小数字及群体内每位参与者本期的收益显示在屏幕上,每组群体参与者选择的数字越接近所在集体最小数字则收益越高,同时集体内选择的最小数字越大则收益越高。每一位参与者具体的收益计算规则如表1所示。

复杂弱链结构实验(CG实验)共有30人参加,实验开始时30位参与者被随机分为10个三人群体,并同时形成集体A和集体B,每个集体中包含5个三人群体,整个实验过程分组保持不变。实验中每个三人群体经过讨论形成一致意见从数字集{1,2,3,4,5,6,7}中选择一个数字,当集体内所有三人群体完成决策后计算机将本期集体内选择的最小数字及每位参与者本期的收益显示在屏幕上,计算规则见表1。接着系统将两个集体本期确定的最小数字MinA和MinB进行比较并将竞争结果及本期最终收益显示在屏幕上,最小值较大的集体将获得额外奖励的30个实验点数,较小的集体没有任何额外收益,如果结果相等则两个集体可以同时获得30点的奖励。实验中三人群体成员先通过电子聊天室沟通,之后每位成员分别在计算机中录入群体决策的数字,如果输入的数字存在差异则需要群体内进行讨论并再次录入决策结果,如果两次录入均存在差异则该群体本期实验无支付。

本实验被试来自南开大学泽尔滕经济学实验室被试数据库,所有被试均是自愿报名且没有参加过类似设计的实验。实验开始时由实验主持人首先讲解实验说明及计算机操作界面,在保证被试充分理解后进行上机实验。实验采取被试间设计,实验报酬以人民币当场进行支付。为了防止实验数据被污染,本实验采取计算机局域网进行,被试在被隔离的空间中利用计算机进行决策,实验中提供给被试的所有信息均通过局域网同时显示在被试的屏幕上。

四、 实验数据分析

本次实验有45名大学生被试参加,共产生300个群体决策数据,实验持续120分钟,每名被试平均支付为24元。复杂结构下群体决策实验分析选择了描述决策行为特征的变量Choice和Minchoice以及描述决策效率的变量Complete作为因变量。自变量包括实验设置变量Competition、实验期数Period。各变量具体情况见表2。

表3中利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显示Choice和Complete受到竞争设置Competition和期数Period的显著影响。

群体决策行为主要数据结果见表4,其中第一期选择均值NCG设置下均值为3.6,CG设置下为2.78,经Mann-Whitney U检验不存在显著差异(z=1.224,p=0.214>0.10),即群體决策在弱链博弈中的先验信念没有因为竞争机制的加入有显著改变,仍然倾向于风险占优策略。每期最小值Minchoice变量在20期实验中两种设置下没有差异,即群体决策的协调效率没有受竞争机制的影响。每期选择的数字均值在两种实验设置下存在显著差异(z=3.554,p=0.00<0.01),其中NCG设置下为1.43,CG设置下为1.25,即竞争设置下群体决策单期选择均值显著降低,群体表现的更为谨慎。分析各期所选择数字均值情况,NCG设置的趋势线一直处于CG设置趋势线之上,CG设置下群体决策一旦达到风险占优均衡就表现出极强的以上一期选择作为本期选择的行为特征,群体决策在竞争设置下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竞争性反而更为“懒惰”。

表5为对因变量Complete进行Probit模型计算的边际效用值,括号内数值为标准误,结果可知竞争机制对协调成功与否的影响显著且边际效用值为止,也就是说竞争机制使协调成功的可能性增加。

五、 结论与建议

对弱链博弈框架下群体决策的已有研究忽略了集体外的竞争环境,对竞争结构下的协调行为研究从未关注过群体决策者的行为特点。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群体决策情境下的复杂弱链博弈,考察竞争机制对群体协调行为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在有竞争设置和无竞争设置环境下,风险占优策略是群体决策者的稳定偏好,但相比于无竞争设置,在有竞争设置下群体决策协调成功比例更高。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通过对竞争机制进行分类,考察群体决策在不同竞争环境下的协调行为。

在政策建议方面,可将以上结论扩展到企业管理实践中,李晓义等研究认为在企业内部集体间进行绩效考核时奖励或惩罚机制的效果会受到集体内成员风险偏好的影响。当企业内参与竞争的主体由个体转变为群体,即针对群体进行激励时,由于群体自身较强的风险厌恶偏好可能使竞争作为提高协调效率机制的效果受到影响。因此在进行激励机制设计时要考虑组织决策结构和决策环境的匹配关系。

注释:

①本文群体决策指不用面对群体内再支付方面的利益冲突且必须形成统一决策的独立群体。

参考文献:

[1] Gary C.,Sutter M.Group Make Better Self- Interested Decision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2,26(3):157-176.

[2] 凯莫勒·C.行为博弈:对策略交互的实验研究[M].贺京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Feri F., Irlenbusch B., Sutter M.Efficiency Gains from Team-Based Coordination: Large- Scale Experimental Evidenc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0,100(4):1892-1912.

[4] Van Huyck J.B., Battalio R.C., Beil R.Tacit Cooperation Game, Strategic Uncerta- inty, and Coordination Failur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0,(80):234-248.

企业资本结构与融资决策问题研究 篇4

关键词:资本结构,融资决策,权益负债

各种因素分析, 指出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和最优融资顺序, 为分析国有企业的融资行为, 探索规范企业融资行为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本权益负债

结企业融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表现为既定目标下的企业融资结构的选择,

也就是说企业融资行为合理与否必须通

构过融资结构来反映, 合理的融资行为将形与■为必然导致融资结构的失衡成一种优化的融资结构, 不合。理的融资行融赵/一丽 (一、) 融资结构企业的融资结构和资本结构资红融资结构指企业在取得资金来源时通过不同渠道筹措的资金的有机搭配以, 决企业所有的资金来源项及各种资金所占的比例。具体地说目之间的比, 例关是指策系 (负, 债即自) 的构有成资态金势 (权, 它是资产负益资金) 及债借表入的资右金问负债和所有者方的基本结构, 主要包括短期负债权益等项目之间的比、例关长期题的系。产权归属和债务保证程度企业的融资结构不仅揭示, 而且反映了了企业资产研企业融资风险的大小, 即流动性大的负债究所偿企债业占风融比险资重越行越小为大。, 的结其从果偿本。债质企风上业险说融, 越融资大资是, 反结一之构则个动是态的过程, 不同的行为必然导致不同的结果, 形成不同的融资结构。企业融资行为的合理与否必然通过融资结构反映出来。合理的融资行为必然形成优化的融资结构, 融资行为的扭曲必然导致融资结构的失衡。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所处的阶段不同, 对资金的数量需求和属性要求也就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融资组合。对融资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进一步的划分:按资金来源不同可以划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按资金属性不同可分为债务融资和权益资本融资;按占用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融资和短期融资。

(二) 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指企业取得的长期资金的各项来源的组合及其相互关系。企业的长期资金来源一般包括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 因此, 资本结构主要是指这两者的组合和相互关系。对于资本结构的定义在西方财务金融界尚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 资本结构就是融资结构, 如 (香港) 巨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汉、汉英会计词典》中, 将资本结构定义为“公司权益的成分, 即短期负债、长期负债及业主权益的相对比例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 资本结构与融资结构之间, 虽然有许多共同点, 但却是两个不同的财务金融范畴。融资结构与资本结构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是各有侧重的。在现代企业融资活动中, 为了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 一般把资本结构作为研究的重点, 探讨资本结构变动对企业的价值及总资本成本率的影响, 相应形成了不同的资本结构理论。这样, 融资结构和资本结构结合运用, 有助于识别举债来源的变化、综合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 为科学地进行融资决策提供依据。

二、衡量资本结构的标准

企业的投资决策、融资决策都是围绕企业目标进行的。因此, 衡量企业资本结构好坏的标准就是看它能否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企业的目标在于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 企业的市场价值一般是由权益资本价值和债务价值组成的, 其大小受预期收益及投资者的要求收益率的影响。预期收益率通常与公司的息税前盈利有密切的关系。息税前盈利是由资产的组合、管理、生产、销售、经济状况等因素决定的。因此, 增减企业的债务不会影响息税前盈利。这就是说, 如果改变资本结构能够使企业的价值发生变化, 其影响不在企业的息税前盈利方面, 而在企业的资本成本方面。

三、企业资本结构决策

企业最佳资本结构是平衡节税利益和陷入财务亏空的概率上升而导致的各种成本的结果。企业因陷入财务亏空而产生的成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因亏空而导致破产的破产成本, 其中又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之分。二是破产可能性增大使代表股票所有者利益的经理采取次优或非优决策, 牺牲债券持有人利益, 扩大股东收益, 这类由于利益冲突而产生的成本称为代理成本, 代理成本会引起社会效益的绝对损失。此外, 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善, 也会对企业资本结构产生影响。

(一) 破产成本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企业破产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成本是财务亏空成本中最直接的部分。破产过程实质上是股票持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再分配。破产使股票收益为零, 代表所有者利益的企业经营者为防止破产发生而减少负债额, 尽管这样会减少因节税优惠带来的好处。这是抑制企业追求节税而扩大债务——权益资本比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破产发生后尽管重组成本比清算要小, 债权人往往倾向将企业推向清算。这是因为他们的优先权可以在清算过程中实现, 企业重组则使旧债券大幅度贬值, 这种利益冲突产生了另一种成本——代理成本。

(二) 代理成本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代理成本是由利益冲突引起的额外费用。与企业融资有关的代理成本有两类。一是由权益资本融资产生的代理成本。二是由债务融资产生的代理成本。

1. 权益资本的代理成本。

权益资本的代理成本是股东和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引起的, 一般来说, 权益资本的代理成本跟权益资本拥有量是成反比例关系的, 如果一个人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经营者, 则企业的利益就是他本人的利益, 这时他会采取一切手段使其财富最大化, 此时的代理成本将会减少到最小值, 因为由于机会主义行为而产生的成本将完全由从事该行为的人自己负担。但只要经理 (代理人) 持有的所有权少于100%, 股东与经理之间就会存在利益冲突。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经理作为代理人也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经济人”, 他的目标是追求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欲望而不是无条件地为他人服务。二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这种信息不对称来源于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行为和禀赋观察的不可能性。上述情况导致了经理可以从企业攫取财富而不付出应有的努力去经营企业。此外, 权益资本的代理成本中还包括由于代理制本身所引的机会成本, 例如, 代理制不允许公司经理同时以经营者和所有者的身份作出决策, 由于决策过程过长而丧失良机的机会成本。

2. 债务的代理成本。

债务的代理成本是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引起的。当债权人贷款给企业时, 贷款利率大致上是根据以下四项来确定:一是企业现有资产的风险大小。二是对企业即将新增资产风险大小的评估。三是企业目前的资本结构, 债务所占的比例。四是对公司未来资本结构变化的预测。但是如果贷款没有任何限制条件, 借款人存在着利用各种方式从贷款人身上获利的可能性。当然, 债券持有者也不是被动的。一旦债券持有者意识到企业经理人员会牺牲他们的利益而最大化股东的利益, 便会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 例如在贷款合同中设置若干保护性条款, 以防止企业通过股息或其它手段把财富转移到股票所有者手里。这样做是有代价的, 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经营的灵活性, 使企业的经营效率低;另一方面, 为了保证这些契约得到遵守, 必须监督企业的活动, 监督费用也以额外成本的形式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因此, 债务代理成本包括企业经营效率降低以及额外的监督费用。这种代理成本会提高负债成本, 从而降低负债对企业市场价值的有利作用。

(三) 最佳资本结构决策

综上所述, 企业债务———权益资本比例上升增加了企业陷入财务亏空的概率, 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破产本身会给企业带来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因此抑制了企业无穷借贷的冲动。破产可能性的存在, 即企业陷入财务亏空概率的上升, 也会给企业带来额外成本———代理成本, 这也是制约企业借贷冲动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对于债权人而言, 破产对股票持有者特别不利, 因为债务持有人在企业破产后还能利用优先权从企业实物资产清算中获得一些补偿, 股票持有者的投资则会丧失殆尽。因此, 当破产危机增加时, 代表股东利益的企业经营者会通过次优决策, 选择股票融资, 这样做固然会减少企业可能获得的节税利益, 使企业的市场价值下降, 但同时也降低了股票持有者的风险系数。代理成本不仅使财富在股票持有人和债务人之间再分配, 也带来了社会净收益损失。因此, 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的存在, 一方面使企业市场价值下降;另一方面, 当债权人把这些成本打入债务的预期收入后, 发行负债的成本也增加了, 这就增加了企业负债融资的困难。

(四) 我国融资方式与资本结构的相互关系

因为我国银行及金融机构一般都由政府控制, 纯粹商业性的机构很少, 而且对金融市场有着严格的管制, 所以非金融性公司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并不紧密, 在业务往来中必然产生较大的交易成本。这也就造成了公司长期负债特别是债券的发行困难。因此, 一般来讲, 负债构成中短期债务高于长期债务;因而筹资方式也就较多的依赖于新股发行。就我国目前的增量调整渠道来看, 资金不外乎自有资金、债务性资金和主权性资金三类。我国企业筹资有着与西方企业截然不同的次序, 即按股票———债券———自有资金的次序来安排, 这是因为:一是我国的国有企业效率普遍低下, 靠自有资金来筹资几乎是不可能的。二是我国企业债务本已处于高风险区, 如再通过此渠道筹资, 会使资本结构更加恶化。加之我国金融体制的限制, 即使资本结构合理的企业, 也难以做到采取债券集资。而银行本已处于高不良债权的风险区, 对企业的贷款也会十分谨慎。三是只有主权性资本筹资方式最适合我国“优化资本结构”的现状。

资本经营的最终目的在于企业的财务目标, 从资本结构角度来看企业的融资决策, 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做出合理的融资决策。因而更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破产成本、代理成本的提出, 使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充分运用财务杠杆的作用, 作出有利于企业资本结构和企业发展的决策。

参考文献

〔1〕贝多广.中国资金流动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5.

〔2〕刘彪.企业融资机制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3〕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

探析筹资决策中资本结构的影响 篇5

一、对资本结构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

在特定的筹资环境和理财目标下, 受到企业避税收益及负债的因素、外加破产风险等多项因素都会对企业的资本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1]。

(一) 未来销售收入状况及稳定的程度

企业未来销售收入对企业获取债权的和权益资本有着密切的影响, 表现在当企业未来销售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时, 会有更多数量的资金流入, 显示出强大的获利能力, 将会对企业形象的塑造产生良好的、积极的影响, 继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如果未来销售收入状况不佳, 未来销售收入增长幅度较低或是几乎没有数值上的增长, 那么投资者对企业的投资就会失去信心, 在此情况下, 负债资本对资本结构的占用量会相对较小。

(二) 资产结构对资本结构产生的作用及影响

当流动负债呈现短暂的期限时, 流动负债将为较多流动资产行业的资金主要来源, 因为在偿付本息时需要动用一定的流动资产, 尤其需要现金进行支付。资金市场的形势对筹资方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例如, 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的企业, 尤其是销路有保障的企业, 固定资产带来的收益就成为企业偿还债务主要的资金来源。

(三) 股东和经营者的决策和态度

在小公司里, 股东和经营者在一定程度上把握着企业的盈利权, 因此股东和经营者会打算以承担债务的方式来进一步对企业实行控制。此外, 若股东及经营者以较为消极的态度应对企业的财务风险, 他们就会选择对权益资本进行使用, 这将导致负债占资本结构的比例较小, 反之, 若企业的经营者及股东以积极、激进态度, 企业自然会有较多的债务, 即充分获取财务杠杆的额外收益。

(四) 债权人的态度及税收情况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因为负债本息是免税的费用, 造成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与负债资本抵税利益成正比, 即当企业的所得税变现出较高的税率, 将会从中获取较高的负债资本抵税利润。其次, 税收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对负债资本的影响也日益增强, 税收的增加会起到激励作用, 导致负债资本占企业资本的比重增大。

二、资本结构类型对企业筹资产生的影响

在众多的资本结构类型中, 资本结构类型的不同, 对企业的财务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以筹资的角度对资本结构进行分析, 资本结构的类型有单纯普通股的结构、普通股加优先股的结构、普通股加优先股加负债的结构。

(一) 单纯普通股结构

单纯普通股结构的特点是无长期负债, 即也就没有定期还付本息的责任, 变现出较小的财务风险。当出现需要对资本进行追加的情况下, 筹资会倾向选择其他方式, 若当普通股需要较高成本的资金时, 并且获得财务杠杆带来的利益所剩无几时, 那么股东的管理权和控制权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 投资者将会承担较大的投资风险, 所以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对象时, 会重点考虑到企业的声誉状况。

(二) 普通股加优先股结构

一般而言, 普通股的股利与优先股的股利相比会较高一些, 但优先股的股利较为稳定, 因而从资金的投资成本上看, 普通股加优股会低于普通股, 此外, 优先股必须是用通过税后的利润进行支付活动, 因而不能免除较多税负, 当出现优先股股利比企业盈利更高的情况下, 财务杠杆将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 普通股加优先股加负债结构

在普通股加优先股加负债的资本结构下, 债务的资金成本与股权的资金成本相比会更低一些, 但是在这种资本结构类型下, 资金成本都会表现得较为固定, 有利于企业利用财务杠杆的调节作用。当债权人没有参与对企业的决策, 自然也不会对企业的决策权产生影响。普通股加优先股加负债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要求较为严格, 规定要定期对本息进行还付, 一旦企业出现盈利状况不佳, 或是目前拥有的现金不够对偿还进行债务的情况, 企业会较容易陷入财务危机的窘境。所以, 在普通股加优先股加负债的资本结构下, 债权人为企业提供信贷的同时, 会通过契约的手段向企业提出某些特定的条件或是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会制约企业的灵活性。

对企业资本结构类型进行利弊分析, 让企业能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企业发展的资本结构, 健康、稳健的资本结构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反之, 脆弱、畸形的资本结构将会让企业陷入财务困境。资本结构质量的好坏对企业的财务结构和企业价值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高质量的资本结构有助于企业的财务结构优化, 也是企业资金高效、长期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三、资本结构和杠杆作用的内在联系

(一) 资本结构和经营杠杆

在产品成本里, 企业的固定成本与销售量并不存在正比例的关系, 说明即使销售量获得增长, 固定成本并不会因此也增长, 所以, 在企业相关的销售范围之内, 销售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减轻其对固定成本负担, 促使企业获取更多的额外利益。在企业的固定成本有较大占有比重的情况下, 销售量的变化与息税前利润的变化密切相关。当企业的销售量超过其盈亏的平衡点, 企业经营杠杆的系数是根据销售量与盈亏平衡点之间关系而变化, 当销售量呈现出和盈亏平衡点十分接近时, 杠杆系数会据此而变大, 与此同时, 企业的经营风险与杠杆利益就会随之增大。

(二) 资本结构和财务杠杆

首先, 负债率和财务杠杆的关系。可以通过对息税前利润的变动率和分配权的利润的变动率两个数据之间的比值进行分析并从中呈现出财务杠杆作用。负债率和财务杠杆的系数存在着正比关系。然而当财务杠杆利益获得增加, 就将促进企业利息费用的增长, 导致企业现金偿付能力被削弱, 也加大企业在获取利益时的风险。企业可运用优化资本结构或是适度的负债的手段来对负债比率进行控制, 从而用财务杠杆获得的利益来对风险增大后的消极状况进行相互抵消, 使企业的资本结构达实现最优化。

其次, 资本结构的优化与财务杠杆效应的关系。财务杠杆像一把双刃剑, 带来正负两面效应, 关键在息税前负债利息率与资金利润率两数值之间的变化。如果企业负债占有的比重超过一定的限度, 所有者权益成本加与企业负债成本的增加, 及财务风险的增大, 一同作用于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重增长下的综合资金成本率, 将导致企业价值的停滞, 很难获得提升。企业在享受财务杠杆所带来的额外收益的同时, 要兼顾由财务杠杆而引发的财务风险, 在企业筹资决策时要综合企业价值的变化与综合资本成本, 要正确有效地确定资本结构的债务资金比例。

四、结束语

对筹资中的资本结构进行正确认识, 对资本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加以重视, 企业发展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资本结构类型, 把握资本结构与杠杆作用之间的内在关系, 利用综合杠杆程度, 通过杠杆作用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抵消企业投资发展中带来的消极影响, 使企业获得预期的利益, 通过对筹资决策的分析, 资本结构和杠杆作用对筹资决策的影响, 以及杠杆作用对资本结构最优化的确定, 企业要依据资本结构在企业市场价值和融资成本的影响作出筹资决策。

参考文献

[1]鲁宝琴, 胡然.论资本结构对筹资决策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22

[2]周建国.论资本结构与杠杆作用对筹资决策的影响[J].西部财会, 2007

企业资本结构与融资决策问题研究 篇6

1 企业的融资结构和资本结构

1.1 融资结构融资结构指企业在取得资金来源时, 通过不同渠道筹措的资金的有机搭配以及各种资金所占的比例。

具体地说, 是指企业所有的资金来源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 即自有资金 (权益资金) 及借入资金 (负债) 的构成态势, 它是资产负债表的右方的基本结构, 主要包括短期负债、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的融资结构不仅揭示了企业资产的产权归属和债务保证程度, 而且反映了企业融资风险的大小, 即流动性大的负债所占比重越大, 其偿债风险越大, 反之则偿债风险越小。从本质上说, 融资结构是企业融资行为的结果。企业融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不同的行为必然导致不同的结果, 形成不同的融资结构。企业融资行为的合理与否必然通过融资结构反映出来。合理的融资行为必然形成优化的融资结构, 融资行为的扭曲必然导致融资结构的失衡。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所处的阶段不同, 对资金的数量需求和属性要求也就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融资组合。对融资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进一步的划分:按资金来源不同可以划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按资金属性不同可分为债务融资和权益资本融资;按占用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融资和短期融资。

1.2 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指企业取得的长期资金的各项来源的组合及其相互关系。

企业的长期资金来源一般包括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 因此, 资本结构主要是指这两者的组合和相互关系。对于资本结构的定义在西方财务金融界尚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 资本结构就是融资结构, 如 (香港) 巨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汉、汉英会计词典》中, 将资本结构定义为“公司权益的成分, 即短期负债、长期负债及业主权益的相对比例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 资本结构与融资结构之间, 虽然有许多共同点, 但却是两个不同的财务金融范畴。融资结构与资本结构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是各有侧重的。在现代企业融资活动中, 为了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 一般把资本结构作为研究的重点, 探讨资本结构变动对企业的价值及总资本成本率的影响, 相应形成了不同的资本结构理论。这样, 融资结构和资本结构结合运用, 有助于识别举债来源的变化、综合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 为科学地进行融资决策提供依据。

2 衡量资本结构的标准

企业的投资决策、融资决策都是围绕企业目标进行的。因此, 衡量企业资本结构好坏的标准就是看它能否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企业的目标在于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 企业的市场价值一般是由权益资本价值和债务价值组成的, 其大小受预期收益及投资者的要求收益率的影响。预期收益率通常与公司的息税前盈利有密切的关系。息税前盈利是由资产的组合、管理、生产、销售、经济状况等因素决定的。因此, 增减企业的债务不会影响息税前盈利。这就是说, 如果改变资本结构能够使企业的价值发生变化, 其影响不在企业的息税前盈利方面, 而在企业的资本成本方面。

3 企业资本结构决策

企业最佳资本结构是平衡节税利益和陷入财务亏空的概率上升而导致的各种成本的结果。企业因陷入财务亏空而产生的成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因亏空而导致破产的破产成本, 其中又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之分。二是破产可能性增大使代表股票所有者利益的经理采取次优或非优决策, 牺牲债券持有人利益, 扩大股东收益, 这类由于利益冲突而产生的成本称为代理成本, 代理成本会引起社会效益的绝对损失。此外, 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善, 也会对企业资本结构产生影响。

3.1 破产成本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企业破产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成本是财务亏空成本中最直接的部分。

破产过程实质上是股票持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再分配。破产使股票收益为零, 代表所有者利益的企业经营者为防止破产发生而减少负债额, 尽管这样会减少因节税优惠带来的好处。这是抑制企业追求节税而扩大债务———权益资本比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破产发生后尽管重组成本比清算要小, 债权人往往倾向将企业推向清算。这是因为他们的优先权可以在清算过程中实现, 企业重组则使旧债券大幅度贬值, 这种利益冲突产生了另一种成本———代理成本。

3.2 代理成本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代理成本是由利益冲突引起的额外费用。

与企业融资有关的代理成本有两类。一是由权益资本融资产生的代理成本。二是由债务融资产生的代理成本。权益资本的代理成本是股东和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引起的;债务的代理成本是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引起的。总体来看, 企业债务———权益资本比例上升增加了企业陷入财务亏空的概率, 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破产本身会给企业带来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因此抑制了企业无穷借贷的冲动。破产可能性的存在, 即企业陷入财务亏空概率的上升, 也会给企业带来额外成本———代理成本, 这也是制约企业借贷冲动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对于债权人而言, 破产对股票持有者特别不利, 因为债务持有人在企业破产后还能利用优先权从企业实物资产清算中获得一些补偿, 股票持有者的投资则会丧失殆尽。因此, 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的存在, 一方面使企业市场价值下降;另一方面, 当债权人把这些成本打入债务的预期收入后, 发行负债的成本也增加了, 这就增加了企业负债融资的困难。

3.3 我国融资方式与资本结构的相互关系因为我国银行及金

融机构一般都由政府控制, 纯粹商业性的机构很少, 而且对金融市场有着严格的管制, 所以非金融性公司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并不紧密, 在业务往来中必然产生较大的交易成本。这也就造成了公司长期负债特别是债券的发行困难。因此, 一般来讲, 负债构成中短期债务高于长期债务;因而筹资方式也就较多的依赖于新股发行。就我国目前的增量调整渠道来看, 资金不外乎自有资金、债务性资金和主权性资金三类。我国企业筹资有着与西方企业截然不同的次序, 即按股票———债券———自有资金的次序来安排, 这是因为:一是我国的国有企业效率普遍低下, 靠自有资金来筹资几乎是不可能的。二是我国企业债务本已处于高风险区, 如再通过此渠道筹资, 会使资本结构更加恶化。加之我国金融体制的限制, 即使资本结构合理的企业, 也难以做到采取债券集资。而银行本已处于高不良债权的风险区, 对企业的贷款也会十分谨慎。三是只有主权性资本筹资方式最适合我国“优化资本结构”的现状。

资本经营的最终目的在于企业的财务目标, 从资本结构角度来看企业的融资决策, 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做出合理的融资决策。因而更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破产成本、代理成本的提出, 使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充分运用财务杠杆的作用, 作出有利于企业资本结构和企业发展的决策。

参考文献

[1]贝多广.中国资金流动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2]刘彪.企业融资机制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决策结构 篇7

一组织结构改进:中小学中层执行力提升的现实保障

1. 中小学组织结构面临的冲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义务教育逐步普及, 高等学校急促扩招, 整个教育链条“前推后拉”的形势明显促使相对处在中间位置的中小学的外延增大。区域内不少有一定影响的中小学, 相继扩大办学规模, 以实现所谓“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 解决发展瓶颈”的目的。规模的扩大随即带来组织层级的增加, 年级组、备课组等原先尚处在“虚弱”层级的单元以不可阻挡的气势成为中小学内部组织的“实体” (准行政机构) , 传统的中小学组织机构体系受到冲击和挑战, 在夹缝和矛盾的节点上, 积极尝试, 不断前行。如在年级组与处室关系的布置中, 出现了从属式 (年级组接受处室的领导) 、平行式 (年级组与处室成平行关系) 、交叉式 (相关副校长兼任年级组主任, 处室干部兼任年级组副主任) 等主要方式;[1]在业务处室 (教务处、教科室) 、年级组与教研组、备课组等关系的摆布中, 出现了多重交叉方式。这些方式采用的效度, 固然因为受制于学校整体文化氛围的影响而表现出不确定性, 不可贸然断定其在具体学校中所发挥作用的大小, 但一个较为普遍的事实是可以基本肯定的, 即组织层级越多、层级交叉越多、层级关系越模糊, 就越影响组织效能的提高, 探寻简明高效的方式势在必行。

2. 中小学中层机构权责及利益的博弈

从静态的组织结构来看, 它形式的背后显然包含着权责乃至利益要件, 而一旦组织结构中注入“人”这个动态元素, 其间的权责纷争乃至利益索求便会显著增殖。因此, 现时中小学组织结构单位及其成员的增加, 自然会使内设中层机构陷入权责、利益的有意或无意的博弈。这种博弈, 自然也包含有利于工作的成分, 但其负面消耗远远大于正面效益。如此看来,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 尽量化解乃至消弭不应有的博弈, 才是提升学校管理内涵及管理绩效的应有选择。但目前我们所见的事实是, 某些规模较大的中小学, 随着机构层级的增加, 责权利的纷争愈演愈烈, 甚至陷入无休止的“明争暗斗”, 严重影响了事业进程。从组织结构的角度, 究其原因主要是:首先, 校内组织结构层级过多, 且关系模糊以至混乱, 造成处在不同层级尤其是处在中层地位的管理者无意之间的工作“缺位”和“越位”。其次, 校内组织结构更为真实的成分——机构成员, 整体素质偏低或过于参差不齐, 造成“有意”之间的名利之争, 浓厚了个人功利氛围。可见, 若要在现实背景下继续提升中层执行力, 单靠部分中层管理者自身的努力, 尚不足以达成期望的“效值”, 必须要有组织结构的有效改进。

3. 组织机构改进层面的中层执行力提升法式

中小学组织机构改进的目的在于通过形式的变革为内容服务, 但学校变革不等于学校改进, 学校变革的核心是通过变革组织模式和形态等来改变学校现状, 其变革过程具有局限性和不确定性。[2]因此, 作为学校组织机构改进层面的组织机构变革也具有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这往往导致人们在变革面前的担心、忧虑。但面对窘境, 采取“乐观主义准则”[3]是我们应然的选择。寻找适合自身实际的学校组织机构变革法式, 图谋中层执行力的提升成为摆在眼前的任务。为此, 根据理论导引和现实需要, 不妨在此提出组织机构改进层面的中层执行力提升的法式以供商榷:全面统筹, 精简层次, 明确权责, 得力选用 (干部) 。具体表现为, 可以精简校长室 (负责决策) 成员, 保留校长和常务副校长职位 (不设其他分管副校长职位) ;设立学校“大办公室” (相对于原“办公室”而言, 负责协调) , 设置“大办公室”主任和副主任职位 (不设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总务处主任和副主任职位) , 负责日常工作的安排与协调;学校“大办公室”直接管理年级组, 年级组在师生管理 (教育、教学、教研、服务) 的过程中直接对“大办公室”负责 (负责执行) , “大办公室”直接对校长室负责。如此一来, 学校组织机构整体看来好像仍有校长室、处室类单元、年级组等构成, 但其层级关系、成员职数、权责所属等已有“质”的变化, 成员精简和职责明确为其主要特征, 校长室处在“上层”, “大办公室”附着于校长室, 年级组成为实质意义上的“中层”, 实体地位更加突出, 这样客观上或能更好地保障学校的运行。但不容回避的是, “人”是决定性的因素, 再好的组织架构, 若缺乏“人”的能动支撑, 组织结构变革也只能是“变革”, 而不能算得上“改进”。所以, 所谓“得力选用”, 自然是指向组织结构中更为真实的成分, 即机构成员的选用。

二、校内决策授权:中小学中层执行力提升的有效动力

组织结构形式上的变革即或是实质上的改进, 也只能在中小学组织系统层面为中层执行力的提升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校内组织运行机制能否适合中层的成长与发展, 尤其是处在运行机制源头的决策机制是否能为中层施展才智提供支持, 才是中层执行力提升的更大动力。因而, 配合校内组织结构变革意见, 尚需提出校内决策机制建设的法式。

1. 决策主体由校级向中层转变

传统校内决策主体因受社会历史宏观影响和近现代企业管理科层化的束缚, 大多是校长为主的校长室一班人, 他们不光在学校宏观发展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还在学校管理中观以至微观方面层层施招, 这在有利于学校运行的同时, 也在相当程度上羁绊了中层的手脚, 不利于中层执行力的提升。中层不能直接参与决策, 只能被动执行, 往往导致执行中的“打太极拳”现象。他们对决策层可能要求的“理解的要执行, 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要在执行中理解”, 往往难以接受。因此最适宜的策略当是开辟途径, 让中层对“不理解的到理解后再去执行”, [4]或让“这种不理解尽可能地减少, 能尽量地达成共识”[5]以后再执行。而“让中层理解”的最适宜方式之一就是让他们参与决策, 如在校级与中层职位都精简的情形下, 将原来侧重于决策取向的校长办公会和原来侧重于任务安排的行政办公会合并, 校级与中层共同参与问题研究与决策, 即可从平台建设角度, 转变传统的决策主体, 增强中层对决策的认同感。

2. 决策内容由封闭向开放转变

因为学校工作的周期性、事务的循环性特征, 加之“多快好省”的要求, 校内决策当然不允许拖泥带水、耗费时日和付出过多的成本。因此, 某些事务的决策, 尤其是常规事务的决策, 仅仅止于校级领导或校长自身成为必然, 但并非所有事务的决策权都应由校长“独享”, 否则这种“封闭性”即可能有悖于合理化与合法化, 对学校愿景的实现造成屏障。如在常规之外, 学校常常会伴随形势的变化有新举措、新调整和新规划, 相应也就有了新决策, 像长期发展规划 (办学特色的目标确立、办学个性的形成方向和举措) , 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及其他规范性、激励性文件, 办学规模的改变 (扩大、压缩或新建、改建、重建、重组) , 财政收支预决算方案, 事关办学行为 (招生、办班、教育、教学、收费、教材使用) 规范的重大行政措施, 以学校名义签订的协议, 事关全体教职工的重要福利措施的制定等, 诸如此类, 均应注意自觉打破决策研究的“校长圈”, 为中层的进入参与留下“缺口”, 以便使决策结果在增强法理性、效益性、可行性、影响性的基础上, 增强处在学校中坚层面的中层干部的“执行性”。

3. 决策程序由独裁向民主转变

有的中小学建立了三个层次的民主决策程序:最高的是职代大会;第二层是行政会议, 除中层以上干部外, 有时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可列席;第三层次是校级领导之间的碰头会。[6]这种决策程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 当然也体现了校方将中层 (如年级组长等) 置于有话语权的地位。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民主不光要有其形式, 还必须有切实的内容和务实的作风加以体现。校内决策授权是否有真实的内容和真诚的态度, 关系到决策的科学程度和可执行度的大小甚或有无。只有真正把中层摆在决策主体的地位, 并真正将应该拿出来的事项亮给中层参与决策研究, 才可能真正实现民主的真切目的, 尤其是一些看来无所谓的细节, 有时可能就是需要民主参与的真实成分。如在年级组与处室、年级组与教研组和备课组、年级组与党工团组织等关系上, 彼此的主辅关系、协作关系究竟如何, 就不妨让大家集思广益, 建言献策, 各自找到自身的角色位置。再如在阶段计划的制订上, 也不妨打破“计划由上而下”的惯例, 先由中层“计划”, 再由校级“计划”, 这种计划或许更能体现“由中层中来, 到中层中去”的科学性, 或许更能激发中层为自身“量体”而作的计划的落实热情和力度。自然, 授权不是完全放权, 校级领导的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应是自身职能所在, 也是中层不应跨越的权限。

三、中小学中层执行力提升需要有系统思考

中小学组织结构改进及其决策授权只是提升学校中层执行力的层面之一, 它尚不能替代中层“专业情意”培养的作用, 尚不足以高度提升执行力。这也是人们注重中层“专业情意”研究的重要原因。但仅注重“情意”之“毛”而忽略现实“框架”之“皮”, 又缺失了本源要件。另外, 即使只是达成组织结构改进及其决策授权的推行, 也还必须有系统配套举措。故而须注意以下要点:

1. 组织结构改进及其决策授权受制于校长负责制的完善

21世纪以来, 校长负责制建设有了长足进步, 校长选拔机制、校长聘任制、校长任期制、校长职级制与校长负责制构成了一个制度系统。但校长负责制还没有真正完善, 一方面政府还没能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 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 从“窄职能、大政府”向“宽职能、小政府”转变, 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 [7]管得过多、过死、过细, 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意义上束缚了校长办学自主权的手脚;另一方面, 主要因为校长选拔机制建设的滞后, 致使一些校长自身的任职资格、职业理念、工作技能尚不能满足现代学校管理的需要。校长负责制外部及内部的缺憾, 制约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致使扁平化的组织呈现和民主式的决策行进任重道远。因此, 正视目前不少地方中小学管理执行力不足的弊端, 审视其中的原因并对症下药, 是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们应迫切思考的问题。近年来, 江苏睢宁等地推行的中小学校长公选制, 在努力保障校长选拔自身质量的同时, 还允许校长自行“组阁”, 将中层干部的任用权下放给校长, 对提升中层执行力当是有益的尝试。但这种改革是区域内校长负责制的深化, 离开政府的主导和分权难以企及。

2. 中小学中层执行力的提升得力于校长管理学校的德才

校长的涵养、作风、才干直接影响中层的“情意”及潜在与生发的执行力, 为此校长应注意充分发挥权力和非权力影响力, 强化对中层队伍的管理, 应注意把自己视为管理的“杠杆”, 把中层视为管理的“支点”, 以“稳准狠”的姿态, 撬动学校工作全局。应着力整合好人员、战略、运营三个核心流程, 用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将事做正确。应加强对中层的工作指导:一要详细介绍执行决策所应达到的要求, 提高其执行决策的自觉性;二要向中层管理者说明实施决策过程中各个部门的目标和责任, 并明确奖罚措施;三要深入基层, 帮助工作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层管理者, 拟定执行决策的具体方案;四要帮助中层管理者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应提升中层管理者的理解力, 在努力使他们在执行前理解的同时, 帮助他们不断增强执行过程中的理解力。应强化对中层的协调, 明确中层的责权利, 敢于授权和善于授权, 尤其要克服中层的“短板效应”。要建立科学的中层管理机制 (制度、督查、评估、奖惩) , 注意管理细节, 形成一种注重现实、目标明确、简洁高效、监督有力、团结紧张、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执行力文化。[8]

由此可见, 学校中层执行力建设是组织管理层面的系统工程, 既离不开组织改进和决策授权, 又不能对此完全依赖, 但必要的变革和改进以及必要的决策授权, 倒是要面对的真切课题。因此, 找寻一条特别而非普适、渐变而非突变、有效而非流于形式的途径, 是研究学校中层执行力提升问题的现实急需。

参考文献

[1]黄文健.年级组与各职能处室究竟应是怎样的关系[J].中小学校长, 2008 (7) :44-46.

[2]楚旋.学校改进基本问题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24) :37-40, 53.

[3]百度百科.乐观主义准则[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916277.htm.

[4][5]王笑梅, 芮火才等.话说中层执行力[J].江苏教育 (管理版) , 2009 (11) :4-13.

[6]华炜.中小学校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J].教学与管理, 2001 (7) .

[7]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21-22.

房地产企业资本结构的决策方法 篇8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传统理论认为, 企业利用财务杠杆尽管会导致权益成本上升, 但在一定限度内并不会完全抵消利用成本较低的债务所带来的好处, 因此会使综合资本成本下降、企业价值上升。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 权益成本的上升就不再能为债务的低成本所抵消, 而且债务成本也会上升, 从而导致了综合资本成本的上升。综合资本成本由下降变为上升的转折点, 便是其最低点, 此时, 资本结构达到最优。

房地产企业的投资回收期长, 所需资金大都为数额巨大的长期资金, 房地产企业资本结构设计与管理的目标就是调整公司长期资金来源的构成, 寻求公司资本加权成本最低的融资组合, 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简单讲, 就是确定公司最优资本结构。

二、资本结构的决策方法

资本结构决策是房地产业筹资决策的核心问题。资本结构决策的目的是在可承受的风险的前提下, 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 从而降低资本成本, 获取杠杆收益, 促进房地产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

1.单项资本成本的计算方法

(1) 房地产企业简单债务的税前成本

债务的成本是使下式成立的Kd (内含报酬率) :

其中:P0-房地产企业债券发行价格或借款的金额, 即债务的现值;

Pi-房地产企业本金的偿还金额和时间;I0-债务的约定利息;

N―房地产企业债务的期限, 通常以年表示。求解Kd需要使用“逐步测试法”。

(2) 房地产企业留存收益成本

(1) 股利固定增长模型法: , 其中Ks—留存收益成本;D1—预期下一期股价;G—股利预期增长率。

(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Ks=Rs=RF+β (Rm-RF)

RF—无风险收益率;Rm—表示平均股票要求的收益率

β系数—表示相对于市场组合而言特定资产的系统风险;

(3) 房地产房地产企业普通股成本: , 其中:D1—预期下一期股价;G—股利预期增长率;P0—基期股价。

(4) 房地产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房地产企业的资本来源于各个方面, 以上是个别资本成本, 要计算整个企业的资本成本就需要利用计算公式:

其中:Kw—房地产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Kj—房地产企业第j种个别资本成本;Wj—房地产企业第j种个别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重。

2. 房地产企业经营杠杆系数

经营杠杆系数:是房地产企业计算息税前的盈余变动率与销售量变动率之间的比率。经营杠杆的大小一般用经营杠杆系数表示。

计算公式:DOL= (△EBIT/EBIT) / (△Q/Q)

式中:DOL—经营杠杆系数△EBIT—息税前盈余变动额

EBIT—变动前息前税前盈余△Q—销售变动量Q—变动前销售量

3. 房地产企业财务杠杆系数

计算公式:DFL= (△EPS/EPS) / (△EBIT/EBIT)

式中:DFL—财务杠杆系数△EPS—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额EPS—变动前的普通股每股收益△EBIT—息前税前盈余变动额EBIT—变动前的息前税前盈余

4. 房地产企业总杠杆系数

通常把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的连锁作用称为总杠杆作用, 表明销售额稍有变动会使每股收益产生更大变动。总杠杆作用程度 (D T L) 等于经营杠杆系数和财务杠杆系数的乘积。

计算公式:DTL=DOL×DFL= (S-VC) / (S-VC-F-I)

式中:S—销售额VC—变动成本;F—固定成本;I—债务利息;

三、房地产企业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分析是利用每股收益的无差别点进行的。所谓每股收益无差别点, 是指每股收益不受融资方式影响的销售水平。根据每股收益无差别点, 可以分析判断在什么样的销售水平下适于采用何种资本结构。

式中:S—销售额VC—变动成本;F—固定成本;I—债务利息;T—所得税率;N—流通在外的普通股数;EBIT—息前税前盈余。

四、典型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

数据来自于http://house.focus.cn/ztdir/fangchanshangshi/

以上是我国几家大型的上市公司最近两期财务报告的主要数据, 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相对于过去有很大程度的降低。房地产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保持适度的负债是必须的。房地产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性的行业, 净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 但是由于其整个资本的绝对额较大, 利润是巨大的。

摘要: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 房地产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产业, 合理的安排企业的资本结构, 从不同的渠道筹集资金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是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的重要内容。文章首先提出了资本结构的含义, 接着提出了资本结构的决策方法。建立一个可以进行量化分析的资本结构决策数学公式, 使其能够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本结构决策。

关键词:房地产,资本结构,决策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正山:房地产投资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决策结构 篇9

资本结构优化总是与特定的财务目标相联系, 西方财务理论界研究的财务目标有: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选择哪一种最大化目标作为资本结构的优化目标, 更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多年来一直是资本结构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资本结构优化的标准及资本结构优化模型的构建

资本结构优化标准, 也就是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标准。从理论上讲, 最优资本结构是指能使企业在一定时期最适宜其有关条件下, 使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 同时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资本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讲, 最优资本结构是一种能使企业财务杠杆利益、财务风险、资本成本及企业价值之间实现最优平衡的资本结构。在理论上, 把这个最优资本结构作为企业目标资本结构, 但在实践中很难找到这个最优点。

企业价值等于企业股权价值与企业债务价值之和, 即:V=S+B。

假定企业持续经营, 未来各期息税前利润为EBIT (t) , 所得税率为T, 期望报酬率 (考虑风险时资本成本) 为K, 负债为D (t) , 平均利息率为r, 企业第t期税后收益为[ (EBIT (t) -r·D (t) ] (1-t) +r·D (t) , 其中:[ (EBIT (t) -r·D (t) ] (1-t) 代表股票的净收益;D (t) 表示负债的净收益。企业第t期税后收益的现值为:, 则企业总价值为

从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以下分析:

其一, 企业价值受企业利润EBIT (t) 、期望报酬率K、所得税率T、债务总额D (t) 、时间t、利率r等因素综合影响。如果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即EBIT (t) 、K、T、t、r与D (t) 无关, 则负债越多, 企业价值越高。实际上企业负债多少对其他因素是有不同程度影响的。企业负债越多, 破产风险越大, 财务亏空成本越高, 期望报酬率K和利息率r都会相应增加, 因此就存在一个适度的问题, 即最优资本结构。但是由于影响企业价值的各因素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这样使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变得比较复杂。

其二, 假设企业价值影响因素中EBIT、T与债务数量D无关, r、k只是债务数量D的函数, 记为r (D) 、k (D) , 其中r (D) 为单调递增函数, 则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为:

对上式求导, 便得到:

若是企业价值达到极值, 必然有:

从理论上说, r (D) 、k (D) 函数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最优资本结构确定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最优资本结构的实际可操作性。

其三, 以上只是证明当所有的关系为确定关系时, 企业价值最大化或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过程。实际上, 期望报酬率K与D的关系、利息率r与D的关系以及企业价值与EBIT、r (D) 、k (D) 的关系都是不确定的。比如, r (D) 、k (D) 取决于对破产风险的估计, 这本身就是不确定或随机的, 这也给最优资本结构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 使理论上资本结构的评价标准受到现实的挑战。

综上分析, 使得以理论上的“最优资本结构”作为资本结构优化的目标值变得非常困难, 而且也不现实。

西方国家常用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优化的评价指标。从投资者角度, 若负债水平在适度范围内, 随着负债率提高, 节税利益增加, 权益资本收益率增加。如果超过这一范围, 负债率提高, 会使破产风险显著增加, 财务亏空成本显著增加, 从而削弱或抵消甚至超出节税所带来的利益, 这时随着负债率提高, 权益资本收益率是递减的。因此, 只能说负债率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应尽可能提高。

对于给定的时期, 每一个企业都存在一个最优负债率 (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优化应具有动态目标, 在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中去研究。

根据资本结构理论, 判断企业资本结构优劣的标准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对股份公司而言, 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每股净值最大化。这里以每股净值最大化为理论基础, 构建资本结构优化的数学模型。

以im表示权益资本的收益率, EBIT表示息税前利润, D表示负债总额, rd表示负债利率, T表示所得税率, S表示普通股本净值, P表示优先股资本净值, rp表示优先股固定股息率, V表示资本总额。由于优先股有类似于负债的性质, 因此, 在计算权益资本收益率时, 将优先股当作负债性质处理, 则权益资本的收益率为:

假设:资本总额V=S+D+P, 负债比d=D/V, 优先股比p=P/V, 营业利润率i=EBIT/V, 将以上V、d、p、i代入权益资本收益率的计算公式, 则有:

假设营业利润率服从正态分布, 其期望值为i, 标准差为δ (i) , 则权益资本收益率im也服从正态分布, 这时权益资本收益率期望值和标准差分别为:

所以, (上式计算过程中的E和D分别为期望值和方差的计算符号)

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计算权益资本成本, 得:

其中, Rf表示无风险报酬率, 表示平均投资报酬率, βm表示企业的投资风险系数。一般情况下, 企业的投资风险系数可以通过下式计算:

其中, δ (n) 表示平均投资报酬率的标准偏差。由普通股每股价值的计算公式:V=imb/Rm (其中, b为每股净值) , 将相应公式代入其中, 则有:

当V达到最大时, 企业价值最大, 此时资本结构为最优。

二、资本结构调整效果评价

企业资本结构优化调整的主要目的就是使企业的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保持一个合理的动态比例, 以满足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变动对企业资本结构提出的新要求, 不断完善企业财务状况, 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 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那么如何评价调整后的资本结构的效果呢?下面将结合资本结构调整对企业财务杠杆利益、资本成本和企业价值的影响, 对资本结构的调整效果做以下分析:

1、财务杠杆利益无差别点分析法。

现代企业利用负债的目的是为了筹集所需资金, 更重要的是利用负债的杠杆作用, 以获取节税利益。因此, 企业对财务杠杆的利用程度, 可以作为评价企业资本结构优劣的一个标准。

财务杠杆利益是指由于利用负债的抵税效应而给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带来的增减值。具体可以通过下式进行分析:

其中, R为权益资本期望收益率;i为期望息税前资本收益率;r为负债资本利率;D为负债资本总量;S为权益资本总量;T为所得税率。

上式中, P=D/S· (i-r) (1-T) , P=D (i-r) (1-T) /S为负债给企业带来的财务杠杆利益。若R>i (1-T) , 则有P大于零, 这时随着负债D的增加, 权益资本期望收益率R随之增加, 说明负债给企业带来的杠杆利益增加;反之, 若R<i (1-T) , 则有P小于零, 说明负债给企业带来负杠杆效应, 并随着负债D的增加, 负杠杆效应增大。

2、综合资本成本分析法。

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取决于负债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以及负债与权益的比例关系 (即资本结构)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K为综合资本成本;Ke为权益资本成本;Kd为负债资本成本;T为所得税率;D为负债总额;S为权益总额。设负债率d=D/ (D+S) , 则综合资本成本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图1说明了负债率与综合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 当d较小时, K值较大, 随着d值增加, K值会逐渐减小, 达到d0点后, K值最小;之后, 随着负债率d继续增加, K值将逐渐增加。 (图1)

假设资本结构的调整为存量调整, 负债率调整的百分比为△d, 调整前的资本成本为:K0=Ke0 (1-d) +Kd0×d, 调整后的资本成本为:K1=Ke1[ (1-d) -△d]+Kd1 (d+△d) , 则资本结构调整对资本成本的影响值为:

一般情况下, 当调整幅度较小时, 权益资本成本和负债资本成本相应变化不大, 可以忽略不计, 此时可认为ke1=ke0、kd1=kd0, 调整影响数则为△d (kd1-ke1) 。当企业资本结构进行较大幅度调整时, 将会引起负债资本和权益资本较大幅度的变化。一般地说, 企业负债资本成本要低于权益资本成本, 即:kd<ke。

(1) 当存量调整使负债率增加时, 则权益资本比例相应降低, 由于财务风险的加大, 债权人对企业提出的要求增加, 负债资本成本提高;同时, 由于股东承担较大的财务风险, 对公司的要求加大, 权益资本成本也相应提高。此时因为△d>0, Kd1>Kd0, Ke1>Ke0, W>0, M<0。若|W|>|M|, 则△K>0, 说明资本结构调整使综合资本成本提高;反之, 若相反, 则△K<0, 说明资本结构调整使综合资本成本降低。

(2) 当存量调整使负债率降低时, 则权益资本比例相应提高, 由于财务风险的降低, 债权人对企业提出的要求降低, 负债资本成本减少;与此同时, 由于股东承担的财务风险减少, 权益资本成本也相应降低。此时, 由于△d<0, Kd1<Kd0, Ke1<Ke0, |W|<0, |M|>0, 若W<M则△K>0, 说明资本结构调整使综合资本成本提高;若相反, 则△K<0, 说明资本结构调整使综合资本成本降低。

上述分析说明了资本结构存量调整时对综合资本成本的影响。当企业在进行资本结构的增量调整时, 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就不能按综合资本成本分析法做出简单的比较分析, 应该采用无差别点分析法比较选择最优的资本结构调整方案, 这方面可参照前述的财务杠杆利益无差别点分析法。

3、企业价值分析法。

现代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理想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对股份公司来说, 即指每股净收益最大。因此, 可以利用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来评价资本结构调整的效果。

根据权衡模型, 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VL为有负债企业价值;Vu为无负债企业价值;TD为负债节税利益;FA为财务危机成本及总代理成本。

假设资本结构的调整为存量调整, 这时资本结构变化会使TD和FA发生变化, 而且负债节税利益的变化量为△TD, 财务危机成本及总代理成本的变化量为△FA。

资本结构调整前:VL0=VU+TD0-FA0;资本结构调整后:VL1=VU+ (TD0+△TD) - (FA0+△FA) ;企业价值的变化量为:△VL=VL1-VL0=[VU+ (TD0+△TD) - (FA0+△FA) ]- (VU+TD0-FA0) =△TD-△FA。

由图2分析可知, 当企业原始负债率D0/ (D0+S0) 达到D*/ (D*+S*) 时, 企业价值最大, 此时若继续调整资本结构增加负债率, 会降低企业价值;当D0/ (D0+S0) <D*/ (D*+S*) 时, 企业原始负债率较小, 调整资本结构增加负债率至D*/ (D*+S*) , 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反之, 通过调整资本结构以降低负债率至D*/ (D*+S*) , 使企业价值最大。

三、资本结构优化模型的财务分析指标

从企业现实出发, 资本结构优化标准主要是看企业资本质量所达到的水平, 它可通过一整套财务评价指标来反映。

1、资本结构类别比率分析。

所谓资本结构的类别比率分析, 就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大类别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分析。主要有负债对总资产的比率、所有者权益对总资产的比率和负债对股东权益的比率。

(1) 负债对总资产的比率, 用以衡量企业总资产中由债权人提供的比率有多大。对债权人而言, 负债对总资产的比率越小, 表示股东权益的比率越大, 则企业的资金力量越强, 债权的保障越高。反之亦反。但对股东而言, 则希望以较高的负债比率扩大企业获利的基础, 并以较小的投资即可控制整个企业。但负债比率很高, 若企业状况良好, 当然通过财务杠杆作用可使股东获得较高的报酬率, 但是当企业状况不佳时, 利息费用将使之不堪重负, 得不偿失。

(2) 股东权益对总资产比率, 又称权益比率, 或净值比率, 是公司股东权益与总资产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为:权益比率=股东权益总额/资产总额, 即负债比率+权益比率=1, 权益比率是负债比率的反面, 两者表达相同的状况, 实际应用时仅求其一即可。

(3) 负债对股东权益的比率, 指负债总额与股东权益总额间的比例关系, 计算公式:负债对股东权益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总额。这一比率还表明了股东对企业乃至债权人承担的义务的大小。对债权人而言, 此比率越低, 则表示股东对债权人承担的责任越大, 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则债权人的权益越安全。在实际分析企业资本结构的时候, 权衡三个比例, 得出资本结构的优化与否, 从而做出定性的判断。

2、资本结构项目类别比率分析。

上述三个比率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总额为基础计算的。有时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各组成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分析, 对于了解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健全、长期偿债能力是否充分, 可能更有意义。

(1) 固定资产对总资产比率, 也称固定资产比率, 其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比率=固定资产/资产总额。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但它一般不直接用于偿还企业的债务。固定资产比率过高, 将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性, 并将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

(2) 长期负债对总资产比率, 也称长期负债比率。其计算公式为:长期负债比率=长期负债/资产总额。这一比率表明了企业长期全部资金来源中, 长期负债形式占多少, 也表示企业的总资产对长期负债的负担能力。此比率越高, 则总资产对长期负债的负担越高, 企业经营依赖外来资本的程度越深。但若该比率过低, 则说明企业可能缺乏举借长期资金的能力, 或不擅长利用长期借款的杠杆效应或原有资金的利用程度可能不高。

(3) 固定资产对股东权益比率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对股东权益比率=固定资产/股东权益。固定资产是供企业经营中长期使用的物质基础。为使企业能长期稳定经营, 固定资产一般由企业长期资金形成, 特别是由股东权益部分形成。对企业而言, 短期借款购入固定资产是否有可能全部由股东权益提供, 或者股东权益中有多少用于或可能用于固定资产, 股东权益扣除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后还剩多少可用于其他资产。固定资产由于长期使用, 市场价值有很大不确定性。因此, 若该比率过高, 则企业负债缺乏充分的保障。

3、纯益为利息倍数分析及扩展。

纯益为利息倍数, 指企业一个会计期间内获得的利润与固定利息费用的倍数关系, 表明了企业盈利能力与利息费用支付能力间的关系, 一般又称利息保障倍数。

前述的各种比率有一共同的缺点, 就是未能就企业每期支付固定利息费用的能力做出分析, 而仅提供一些结构性指标。企业负债比率越高, 则支付固定利息及到期偿还本金的负担越重, 因此必须有足够的利润作为支付利息的正常来源。利息保障倍数是以动态的盈利能力角度判断企业借债是否适当、资本结构是否优化的重要指标。

计算利息保障倍数时, 首先应确定企业纯益的数额。纯益并不等同于净利润。企业可供用于支付利息的纯益, 包括:税前利润、特殊损益项目、优先股股利、利息费用;其次, 计算利息保障倍数时, 还要确定企业的固定利息支出。这一项目通常包括下列内容:长期负债的利息费用、已资本化利息、未资本化长期租赁负债的隐含利息, 其他因长期负债或承诺而产生的具有固定性的利息费用, 及所有归属当期的负担的已支付或应付未付利息, 均应包括在内。企业每期不仅有利息费用, 还有许多其他的固定支出。因此, 可以将利息保障倍数予以扩展, 计算纯益为固定支出的倍数, 以衡量企业支付各种固定支出的能力。

摘要:本文阐述资本结构优化的标准, 构建资本结构优化模型, 并就资本结构调整效果评价方法及适用的财务分析指标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资本结构,资本成本,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美]汤姆·科普兰, 蒂姆·科勒, 杰克·默林.贾辉然等译.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和管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2][美]斯蒂芬·A·罗斯, 罗德尔福·W·威斯特菲尔德著.吴世农, 沈艺峰译.公司理财[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写字要从细微处抓起下一篇:物理新教材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