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法研究

2024-11-24

新教材教法研究(精选12篇)

新教材教法研究 篇1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一项科研工程, 在实施过程中, 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 把握教学要求,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 同时还必须改进教学, 注意研究 “教”与“学”两个方面的问题, 切实抓好衔接工作, 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方法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力求知识的平稳过渡, 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供大家参考。

一、注意知识衔接, 做到稳步推进

新编高中物理教材与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教材相配套, 许多知识都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引入并深化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 我们对高一新生制定了新的教学原则, 即 “降低要求, 放慢进度, 单元过关, 稳步推进”的十六字原则。按照这一思路, 我们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了高、初中的衔接问题, 尽量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以减小知识跨度, 减缓高、初中的“台阶”, 使知识合理迁移, 在迁移中得到深化。如高一第一章中的力、重力、力的合成等知识点, 学生在初中就有初步认识, 只是理解上比较肤浅。对于这些知识的教学, 可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 使学生既不感到陌生, 又感到与初中不同。教师对这些知识的教学重点在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使知识扩展、深化。如讲力的合成时, 首先复习二力的平衡, 进而研究两个互成角度力的合成问题,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有利于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然后再进行图形变换, 把平行四边形变为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去讨论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关系, 使学生自己就能得出合力可以大于、等于、小于其中一个分力的结论。这样做既注意了知识的衔接,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减缓了知识梯度。

另外, 要注意物理与数学知识的衔接, 在力的合成一节中, 不宜用余弦定理求出合力的表达式。课本中只要求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合力问题。

二、分散教学难点, 适当放慢进度

对教材中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知识, 要注意适当放慢进度, 分散教学难点, 使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第一遍教学中不要操之过急, 不搞知识一步到位。只求学一点必须弄懂一点, 对基本知识要真正理解, 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高中物理的思维方法有所体会。如摩擦力的教学, 虽然初中有过接触, 但理解非常肤浅。教学中重点应该放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作用点上。而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是本节的难点。在教学上除适当增加课时外, 还应分散这一难点。只讲物体绝对静止的情况, 不讲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相对静止问题。重点讲清 “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和“静摩擦力”是个未知力以及它在0~fm之间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 随外力的减小而减小, 且始终等于外力的特点, 讲清最大静摩擦力可用公式计算。只要讲清上述问题, 学生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就容易掌握了。但不能再去扩展, 否则会导致学生认识上的混乱, 反而使学生糊涂起来。

三、开足演示实验, 充分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 做好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避免想当然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法, 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和物理模型, 从而得出正确的物理规律。在教学中,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设备, 想方设法开足演示实验, 实验开出率达到 95%以上, 我们自制了卡文迪许扭秤模型, 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扭秤的构造及测量原理, 从而学到了用光学知识显示微小的引力的方法。另外, 我们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物理现象, 利用电教手段进行演示。如飞行投弹问题, 人造卫星运行问题, 我们自制了教学软件, 用计算机进行模拟, 使学生一目了然, 豁然开朗。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形象, 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散教学难点。

四、发挥主体作用, 运用启发式教学

在新课程教学中, 教师急于赶教学进度, 难免产生用 “填鸭式”教学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心理, 总认为只要自己讲清楚了, 学生就会接受下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久而久之, 就会扼杀了学生主动求知的自觉性, 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 成为一只不会寻食的鸭子。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 利用设问、编制思考提纲或者提问、板演等手段, 创设物理情境, 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 并让其进行口头表述, 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评和释疑, 对步入错误的同学指出错误所在。

例如在讲 “加速度”的概念时, 有这样一道题:“物体做加速运动时, 加速度逐渐减小, 速度怎样变化?”“物体做减速运动时, 速度怎样变化?”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区分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物理概念。这对学生来讲是有一定困难的。起初, 我提问了一个同学, 结果答错了。进而我就提问:“在加速运动中, 速度怎样变化?什么是加速运动?”听了这个提问, 一些同学就知道速度一定增加。“那加速度减小是什么意思?”学生又陷入思考。这时我给他们打了一个比方:你爸爸今天给了你两元钱, 明天给了你一元钱, 后天再给你五角钱, 你手中的钱会怎样变化?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增多”。“你父亲每天给你的钱怎样变化?”回答为“减少”。通过这个事例, 使学生弄懂了问题。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后来我又提出后一个问题, 让学生先打比方, 再回答问题。学生举了一个花钱的事例, 然后回答速度应减小。可见, 运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必须要设计好问题, 这样才能起到点拨作用。

五、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数理结合能力

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两大困难是:⑴不知如何学习物理;⑵不会数理结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会学, 即教是为了不教。因此,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如我们在讲运动学时, 首先要教会学生根据物理情景去画草图的方法, 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待求物理量全部标在图上, 用图去进行思维, 思路很快就打开了, 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另外,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数理结合的示范训练。比如物理图象的教学, 要让学生细心体会坐标、原点、图线的截距的物理含义。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示范, 教会学生利用物理图象来创设物理情境, 使教学图象变为物理过程, 从而画出运动简图。对滞后于物理的数学知识要进行讲解 (如弧度的概念) 。在讲课中, 从审题、建立物理模型、分析物理过程到建立物理方程一定要细致, 解方程时必须让学生搞清哪些是已知量, 哪些是待求量。在解方程的技巧上加以示范, 这对提高学生的数理结合能力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新教材教法研究 篇2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实验总结

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初教室陈淑琴

99年秋季,在市教育学院初教室的组织指导下,我区教研室积极参与了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分别在集美二小、集美小学确立了实验班,实验教材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四年的实验,教师知识观、质量观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还学会了评价、质疑与反思;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下面谈谈实验的做法和体会。

一、实验的做法

1、组建班子。我们确立集美二小三个班和集美小学二个班为实验班级,由区教研室教研员和三位实验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制定了课题的实验原则、形式和方法,采用理论研讨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办法,依据教材内容,以发展、创新的观点展开全面研究。

2、加强培训。实施课程改革,转变实验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关键。实验初始,市教院初教室就请来了省里的专家王永老师,给实验教师进行通识培训,使实验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思想上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观念上有了一个初步的转变。实验教师为自己能够成为课程改革的先行者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都深深地感到了课程改革所赋予自己的艰巨的历史使命。教研员和实验教师还分别到福州、吉林、深圳参加北师大课程中心举办的教材培训,与刘兼等专家进行了互动和交流,把自己对教材的认识、想法以及认为教材中值得商榷的问题提出来,与专家们共同研究、分析,加强了对实验教材的认识,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

3、交流协作。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市课题组每月1-2次的集中备课、听课、研究教材教法;市教研员精心指导,实验教师共同备课,共同研讨,明确思路,把握宏观导向。结合本区实际,区课题组每两周一次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思想;开展互动式教研,以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听课、评课,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经过个人的反思领悟,达成共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实验措施,不断提高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实验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实验研讨会,把实验研究的新思想、新经验,向全区数学教师进行横向渗透。

4、立足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阵地”,任何一种教育改革,最主要的还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贯彻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将课程改革落实到每一堂数学课上。根据新教材的“密切教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确立学生在数学教学的主体地位,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个特点,初步建立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流程为:问题情境——主动探究——归纳概括——实践应用。”我们还围绕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等专题,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努力做到:在以人为本的宗旨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手投足都是为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5、评价改革。改革评价制度,建立促进教师成长学生发展的评价体制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顺利进行课程改革的驱动器。在数学实验中,我们力求转变传统的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方式,以人为出发点,关注发展性评价,记录成长,促进个体和谐发展。我们从学习行为评价,学习效果等方面入手,开展了尝试性的研究。学习行为评价主要从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交流状态、思维状态、情感状态;课外作业——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课外实践——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后思考——主动与教师、同学、家长交流和讨论学习的情况等方面来评价。在学习效果评价中,讲究评价方式与方法的多样性。(1)笔试:考查知识技能情况,鼓励创新做法,如命题的开放性、综合性;(2)口试:考查口头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3)实践操作: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操作能力等。

二、实验的收获

四年来,我们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认真思考,把课程实施落到了实处,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实验教师在课堂上放下了教师的尊严,以平等、民主、和蔼的态度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教室内从以往的“教”堂变成了“学”堂,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实验年级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也普遍热爱学习数学,善于提出问题,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未参加实验的年级学生远不及的。实验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课堂教学凸显:

(1)创设良好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促进学生学习乃至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平等和谐、合作交流,求知进取三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教师首先做到的是:必须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感受,肯定他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尝试和创造欲望。尤其是对待学困生,教师不仅要付出爱心和关心,更多的是耐心,细心,为每个学生提供良好教学的机会和保证。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感,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并善于采用竞争策略,营造一种催人奋进的情景,如设计“插红旗、上光荣榜、建立智慧星簿”等形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造。

(2)创设问题情境。实验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践问题。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景,如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小故事,用小动物来作主人翁,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力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力量;如提供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布置开联欢会的会场,每把长椅最多坐3人,参加联欢会的同学有43人,至少要准备多少把长椅?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如将传统问题“比较4303和3034的大小”变成这样的问题情境:4、3、0、3这四个数所组成的四位数中最大和最小的数分别是多少?这样的问题更富有探索性,学生也更愿意去做、去探索。

(3)实施五大开放。“开放”就是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获得数学知识,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让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将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熟悉喜爱的情境中领悟、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在解决问题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经过学生自身积极地思考,探究发现数学结论,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如让学生在多次“分一分”中,明白“把整体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用除法”,通过“涂一涂”、分一分、围一围、折一折、拼一拼的实践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开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表现的机会。新教材安排了大量有趣、现实的数学,非常适合儿童的表演。如教师设计“模拟构物”,“小小导游员”、“走进大自然”等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愉快、轻松和谐的环境中主动探索新知、巩固新知,发展新知。

(二)教师素质整体提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验研究中一定强度和密度的教研活动给老师们带来了压力,但也推动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实验教师在教后记中写道:“非常惊讶于他们的想象,活跃的思维,有许多时候是我心悦诚服地向他们学习的,于是对孩子们的夸奖和赞美是发自我内心深处的,是充满激情的,正是这种情感给了孩子们学习热情和快乐。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或者说是一个工匠,仅是用他人设计好的方案去达到他人设计好的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很少成为主动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更难成为自觉的教学问题的研究者。在实验研究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实验教师走上了一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旅程。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书写教学随记,教学案例两方面有力地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教师课后都能做到三个自评:教案自评,课堂教学情景自评,学生活动设计自评,根据三项自评情况书写教学随记,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采取补救措施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习,不仅理论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逐渐增多,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新课程的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他们从普通的教师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验教师为课程实验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四年的实验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

1、乐学、爱学、兴趣浓厚。“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与动机”是实验教材较之以往教材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教师重视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和学生主动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其心灵的共鸣。教学中的精美教具和学具、生动画面、讲故事、猜谜语、集体抢答、小组竞赛让孩子们学得愉快、投入,使得学生在获得积极向上,活泼快乐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并使得他们的多种才能得以展现和培养,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快乐、有趣的。

2、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数学。有趣、来源于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学生打断教师的话并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我有问题想一问”,“老师,我还可以再补充2点……”,答案不唯一,解法最优后,学生思路逐步开阔,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数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以及提出的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灵活的解题能力,结合实际问题作出的合理解答无不让我们为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潜质所折服。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素材。在“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各个领域里所设计的情景,都是经常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实验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校园里、大街上寻找所学的数学。如学了第八册的统计后,布置学生实践活动:(1)调查本校1996—2001年每年入学的男生、女生人数(2)选定一个小卖店或小餐馆,询问每月的成本和营业额(3)将调查情况制成统计表及折线统计图;经常出现如“每张门票6元钱,40元钱能买多少张门票。”“说说你身边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举目望去,信手拈来,到处是数、形、大小、位置、统计、加减乘除关系等数学信息,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

4、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获得成功体验。“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实验研究中,教师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去教学:学生能读懂的,老师一定不讲,学生能通过小组研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去讨论,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进而逐步学会学习。教学设计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挖掘教材中的良好素材,给合作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群体协力。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活动中逐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在合作学习中又适当引进竞争机制,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鼓励小组内成员的合作配合。强调集体荣誉,把合作与竞争统一起来,并尽可能给予激励性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问题与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新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如第二册“估一估,量一量”中的m、cm对学生很抽象,要求过高。如元、角、分的认识、二十四时计时法等内容,对于学生是难点,课时又少难掌握。

4、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0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

新教材 新教法 新常态 篇3

【关键词】新教材 新教法 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86-01

《历史与社会》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文科课程。为了使教材更好地为课标服务,在新教材的教学中,笔者尝试方法创新,大胆地调整教材、勇敢地尝试新的教学手段、严谨地归纳知识点,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真正呈现“新教材、新教法、新常态”良好态势。

一、立足学生的基础上调整教材,关注课堂实效

新教材的编排大部分是采用归纳法。先学习具体的内容,然后提炼出基本工具和学习方法。这种编排对学生的要求高。因此教师按教材顺序进行教学和备课,感觉到难度大,教材比较混乱。如第二单元第一课大洲和大洋,在完成七大洲的分布活动内容时,学生对赤道、东西半球的概念模糊,第二课自然环境中气候的类型,如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更是晕头转向。如果教师固守教材,墨守成规,课堂根本不会有效果。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增加。

1.调整教材的顺序

学完“从社区看我家”内容之后,先学习综合探究一、二,掌握认识区域的两个基本工具。这样做的好处体现在两方面:(一)在了解地图的三要素后,通过综合探究一、二的学习,一方面全面地掌握确定地图上方向的方法,即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和经纬网定向法;另一方面学会从不同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整合了有关地图的知识。(二)先学习认识区域的两个基本工具—地图和地球仪,为第二课乡村与城市、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提供学习的工具,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地图进行自主运用地图学习,增强了教材活动内容的有效性。这样之后再来讲七大洲的经纬度位置,上课使就有水到渠成之感。

2.增加教材学习内容

在学习第二课乡村与城市之前,增加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和人文环境(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内容要素的学习。通过增加,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一定要立足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所教学生实际情况,可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增加,使教材真正成为落实课标,提高课堂实效的载体。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有效课堂的达成与一定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作为教师,应该认真思考怎样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运用丰富的课堂活动,加强师生互动沟通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培养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创设恰当、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历史课堂不断响起笑声,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讲故事、谈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历史人物的评价等方法走进历史、感知历史,通过课堂组织活动的形式,运用开展辩论、抢答来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在初中社会教学中,教师要能发掘历史教材中激趣、引趣的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深入了解事物,最佳办法是亲身参与、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社会学科教学的趣味性

历史与社会的新教材虽然内容很广泛,但语言精炼,内容篇幅都比较少,有许多典型的内容限于篇幅,均未能提供给学生。而多媒体的使用正好为教材弥补一些缺陷。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动画性等特点,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媒体充分显示出来,以其逼真的画面、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调动学生的视听直观功能,使学生见其形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为教学创造出良好的氛围,提高社会学科教学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人类共同的居住地——聚落,为了使这节课更加真实有效,笔者以视频“江南有座金华城”作为课堂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活跃了课堂,呈现了本节课的主题。然后图片呈现,展示身边的景观,学生很快就能分辨出城市与乡村的差异,非常直观,能帮助学生很快的打开思路。多媒体的直观性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视频图片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整理历社知识,增强课堂知识巩固率

《历史与社会》新教材不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而是构建了主题式的课程体系。为此在单元复习课上引导学生学习整理历社知识,一般沿着时间、空间两条线索按主题归纳整理。

如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主题,可归纳为资本主义确立的方式为革命和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包括俄国1861年农奴改革和日本的明冶维新,它们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师今天的教正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其实教学过程就是师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双边互动和探索最终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过程。教给学生一种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两年来,本人对《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有效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收效,使《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出现了新常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2.

[2]张小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新教材教学摭谈》2013.

[3]任龙. 浅谈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育星教育网. 2012.

新大纲 新教材 新教法 篇4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新教材,新教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实施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 (试行) 》的实施, 对提高教学质量, 形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业教育形势的变化, 中职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近年来职业学校规模快速增长, 生源质量有很大程度的下降;涌现出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多种办学模式;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求提高等。为更好地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突出素质教育, 教育部对中职学校数学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新大纲明确提出:中职数学课程的任务是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具备需要的相关技能与能力, 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 我们必须依据新大纲,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进一步优化数学教学。

二、《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的内容结构和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构建了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的内容结构。基础模块是必修模块, 内容为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学习各专业知识共同需要的基础知识。职业模块是学习相关专业所需的限定选修内容, 学习相应职业岗位中已被大量使用, 或正在被推广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拓展模块为任意选修模块, 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是专业课程学习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例如:和电子电工专业联系比较紧密的复数及其应用, 和计算机专业联系比较紧密的算法与程序框图等。

三个模块的设置增加了课程的可操作和灵活性。在内容上降低了起点, 化解了难点, 更贴近实际生活, 还培养了学生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计算器和一些软件) 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方式多样。

三、针对新教材的内容和要求, 老师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1. 在授课中以实例来引入课题, 优化传统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 很多时候都是把完美的数学体系展现给学生, 比如, 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等, 我们追求计算的精确、论证的严密, 很多概念性的东西学生不好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生活中的联系, 比如, 买1支铅笔5角钱, 买2支, 买3支……那么买x只需要多少钱?学生就可以列出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式子, 而且x的值不是随意取的, 引出了定义域的概念,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函数的概念了。用一个同学和所在班级的关系、所在班级和整个年级的关系来区分集合与元素、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把这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实例问题引入课堂, 使学生兴致盎然, 让课堂充满和谐氛围。

2. 改变抽象性和逻辑性, 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

原教材的教学方法, 追求“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从规定定义———设想命题———证明定理 (公式推导) ———变式训练, 抽象、严密、认真, 学生无法接受。所以要改革传统数学课程逻辑推理的思想体系, 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 教学中要求学生基本概念必须掌握, 对于定理、公式, 教师要强调使用的前提条件及方法, 免去推导过程, 学生在学习后即可通过模仿, 按步骤操作解题。

3. 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 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以前的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材的要求, 老师会用大部分时间讲解课本内容, 生怕漏掉一点点, 可是教师的苦心却地不到学生的青睐, 只有少数的同学能跟上老师的步伐。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较少的教学模式, 只能说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现在我们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给学生以更多的活动空间。课堂上用生动有趣的实例、问题引入, 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 教师讲解要点, 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或相互探讨的方式, 引导学生人人参与。这样教师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巡视、指导, 使学生注意力转向学习, 学生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这样, 大家在相互讨论中学到新知识, 同时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和谐氛围。

4. 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内容, 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 进行多种教学方法探索和试验。

我们数学教研组推广《几何画板》教学软件的使用, 这项工作的开展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比如讲椭圆、双曲线的时候, 利用动画设计非常生动、直观, 逐步改变了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的状况。

新教材新教法的一些思考 篇5

内容提要:

本文是作者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针对新教材的基本目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新教法的基本要求(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探索式学习方式:即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在具体操作中所产生的矛盾引起的一些思考所作的阐述,并提出了几点解决的意见与方案。

主题词:教材、教法

使用北师大版新教材已有两个多月了,在使用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困惑,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在旧教材体系中,应试教育的优势、特点、缺点,其实是合而为一的,那就是训练。刻苦的、重复的、机械的、年复一年的训练,直到这种训练成为你的本能。整齐划一的.训练虽然是痛苦的,但成品率极高。正常情况下,智力中等的学生在应试教育下是可以成材的,令人放心的。

在新教材体系中,简单的模仿与机械的重复训练恰为所忌。而不管何种教学方法,上选之材是不会埋没尘土的。智力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学生却令人担心。

在新教材中,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学习机会,展开数学探究。基于这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分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都是理想状态,具体操作起来,会遇到许多问题,稍不留意,就会造成失误,而矛盾主要集中在智力中等以及中等以下学生身上。

摒弃简单的模仿与机械的重复,代之以亲历数学活动,从而理解数学知识。这是一件说起来非常容易,想起来非常美好,做起来却非常难的事情

反思英语新教材教法 篇6

【关键词】 教改 英语教材 教学方法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0-025-01

自2008年新一套高中英语教材的全面推广,新一轮的高中英语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一股对新教材教法探索和实践的热浪也迅速波及开来。但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很多举措的效果却往往事倍半功半。因此,有的老师就干脆“绕道而行”,重新用老办法解决新教材中的新问题,即用旧的教学方法去实践新的教学内容,虽然能勉强过关,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对于新教材及新课标的把握还有欠缺,没有及时摆脱旧教本对于老师的束缚,没有及时调整好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置换,没有及时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要用心体会新教材特点,因势利导

要想更好地推广新教材,首先就要吃透教材。2008年的新版高中英语教材较之先前的内容而言 ,1. 知识面更广。包括电影·音乐·科技·历史·文学·体育·健康等多个话题,这就要求老师的涉猎面要更广。2. 词汇量增大,实用性更强。3. 结构更明晰,目的更明确。“听,说,读,写”的训练从Warming-up到Exercises贯穿到底。4. 知识的传授更灵活地穿插于任务的完成中,对师生教与学的综合能力要求都更强。总之,要想充分完成这些知识的传授靠个人独立操作是难以做到的。反之,如果我们能利用教材特点,因势利导,结合备课组集体备课,对教材内容做适当删减,灵活变动教学步骤和顺序,问题就会简化许多,既能统一进度又能集思广益,使课堂内容更丰富,更完善,课堂效果自然会好很多。

二、师生角色准确定位

传统教学中师生属于单向交流,即老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长期以来,社会和家长普遍认为老师应该知识渊博,对学生既要和蔼可亲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则应听从老师的教导,行为规矩,单纯接受。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狭窄的,单一的,课堂气氛也多以沉闷为主。而新教材因为内容广,形式活,参与性强而必将淘汰旧的教学方法。只有清楚了这一点,教师首先准确地自我定位,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一种对称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目的、动机及个性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拓展自己的角色范围,师生才能共同在处理和学习这套新教材的过程中游刃有余。

三、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教学手段

好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令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锦上添花。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是我们现阶段最便捷、最有效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1. 参加网上在线英语学习新闻组、网上聊天室、电子布告栏等都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英语学习交流的平台。

2.下载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更是一种普遍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但信息更新快,而且容量大,信息传播更逼真有效。如讲述Charlie Chaplin 一课时,我们可以先播放这位电影大师的影片《摩登时代》中的一些片段。那个身穿肥大裤子,蓄着小胡子,手挥拐杖的小个子迈着鸭子步的样子令人忍俊不禁;在教授Olympic Games 一课时,我们可将奥运会的历史、赛况及中国历届奥运会的成绩做出简要介绍或给出参考图片及录像。那些独具特色的奥运建筑,那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的激动人心的时刻足以让原本枯草无味的叙述说明变得饶有兴趣,这样,师生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教与学,效果难道不会更好吗?

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新角色 篇7

一、学习新课标, 认知新教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试用了10年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它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修订.这里就简述一下课程目标、核心概念和一年级及二年级上册课程内容上的变化.

首先在课程目标方面明确提出了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将双基拓展为四基, 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 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明确提出了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是: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 对课程目标进行了完善.

其次在核心概念中新增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几何直观、创新意识”四个概念;名称或内涵发生较大变化的概念有“数感、符号意识、数据分析观念”;而“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则保持了原有内涵.

最后在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中主要的变化有:一年级上:《准备课》代替了《数一数》和《比一比》, 删去了《比一比》中的比高矮;《认识图形 (一) 》代替了《认识物体和图形》, 删去了认识平面图形.去掉了《分类》.一年级下:《认识图形 (二) 》代替了《位置》;《分类与整理》代替了《图形的拼组》.去掉了《认识时间》和《统计》两个单元.二年级上:《观察物体 (一) 》代替了《观察物体》, 去掉了关于对称图形的内容;《认识时间》代替了《统计》;《数学广角———搭配 (一) 》代替了《数学广角》;活动课《量一量比一比》代替了《我长高了》和《看一看摆一摆》.

二、挖掘新教材, 体验新教法

无论是《实验稿》还是新《课标》都是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尽量遵循这个目标, 首先, 是充分挖掘教材内涵, 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如第一册准备课的“开学图”, 我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 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使原本相对信息容量大的情境图, 转化成相对信息量单一, 利于学生理解的“分解内容”, 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按图中人物的年龄、性别、活动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 渗透分类思想.在以上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图中有几个学生?几个老师?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几个人?几棵树?……引导学生通过数数, 渗透自然数的概念, 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学生通过看看、数数、想想、有目的地观察画面, 感知事物数量特征, 使学生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与方法.

其次, 是教师适时引导, 把握教材的“度”.新课程提倡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教师有目的、有价值的、有针对性的引导能更好地为学生自主性发展服务, 切忌“放任自流”.如上《9加几》运动会的情境图时, 我让学生在同桌互说的基础上在全班交流看到了什么?在让孩子充分理解情境图的基础上思考: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若提出的问题能马上解决的就直接解决, 最后重点解决“9+7”怎样计算?有些问题若有一定难度, 就放在课的最后或者下一课时.

再次, 在日常教学中也逐步渗透数学的美.在新教材中, 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 它正确处理了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认知规律、德育与智育、教与学、减轻负担与提高素质等方面关系, 把数学的抽象美、符号美、数的神奇美、数的和谐美和概括美、猜想美、浓浓的时代生活气息美、开放灵活美等融入其中, 挖掘和提炼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让学生感知数学美的存在, 是激发学生情感, 陶冶学生心灵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 让学生扮演顾客和营业员表演一番, 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 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求参加, 我让他们分组, 每组都有不同商品的价格, 每个同学都配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活动开始后, 教室里买卖声不断, 就像生活中一样, 把既枯燥无味的又抽象的教学变得有声有色, 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美.

最后在日常教学中我也非常注重数学中的“听、说、读、写”.“听”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种手段.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让学生认真听老师讲, 还要让学生学会耐心听同伴讲.“说”是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的重要手段.我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及学具, 指导学生多进行看物说话、看式说题等训练, 通过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逻辑性的提升.“读”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主要方法.在新教材中, 可以给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或问题,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前预习;在授课过程中多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质疑, 以读促思, 在学完新知识以后, 多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查缺补漏, 巩固新知, 有利于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写”是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具体运用.它包括学生分析问题的条理性、解决问题的完整性等.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教给学生如何进行书面表达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策略.

三、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

传统的维持性学习方式已经向创新性学习转变,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局限于课堂40分钟传授角色, 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教师要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工作.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社会急剧变革,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来, 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 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 有时候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的还多, 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威胁,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 教师的角色也多元化了.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一专多能的能力和优良的人格, 是教师作为指导者的先决条件.教师具有丰富知识和多种能力, 不光能让学生敬佩, 还能对学生更具有感染力.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 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有:1.设计者: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 选择教材和教具, 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学生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2.指导者:一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活动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另一种是学生在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一些问题, 出现信息缺乏的情况, 这时候学生主动向教师寻求信息,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更为主动.3.促进者:教师要通过激发学习动机, 为学生提供支架, 提供必要的辅导、支持和示范等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使学生学习更深入.4.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要进行教学环境的控制和管理, 组织课堂教学, 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5.伙伴: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 了解学生的需要、学习特点、兴趣、个人爱好等, 以保证做到因材施教;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 共同解决问题.6.反思者和研究者: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 分析其中的不足, 提出改进方案;另外, 教师还要从事一些与自己的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 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高中数学新教材教法研讨 篇8

实施素质教育, 可以说教学是主渠道, 而课堂是主阵地, 因此, 为了使学生在学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 发展其探究能力, 培养其自学能力,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 这也是当前数学教学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几点认识

1.新教材体现学生的认识过程

新教材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思路, 让学生亲自理解知识的产生以及发展的过程, 使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经历一系列的质疑、比较、判断、选择和相应的综合、分析、概括等的认识活动, 进行多种观点的比较、论证和碰撞, 从而得出结论.这种方式的教学能使学生达到真正的理解和巩固.

2.新教材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更新

新教材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新教材下的教学要求教师从课程的阐述者以及传递者中解放出来, 转变角色, 成为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以及参与者, 使教学成为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的过程.

3.新教材下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教材要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 充分发挥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 使学习变成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升的过程, 成为一种自觉的精神解放运动.同时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培养良好的观察、自学、实验、思维、创新的学习方式.

二、如何恰当使用新教材

教材是数学课程一个主要载体, 同时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 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根据.但是教师不能一味的崇拜教材, 依赖教材,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面对教材变化, 应思考在教材文本变化的情况下, 需要怎样对教材的地位、意图、作用以及整体布局有一定的了解.此外, 在教材的处理上也不应该是盲目的, 同时对教材中蕴涵的新课程理念也要有准确的领会和把握, 并能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三、数学新教材教法的实施

1.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目的在于保持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新异刺激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并进而训练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加速汲取知识的能力.

2.教材的每一节课需要从“思考”开始.“阅读与思考”可以使学生养成阅读自学的习惯.“实习作业”为学生形成积极多样的、主动的学习方式深层次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设置适当的问题情景, 从而引导学生去观察、归纳、猜想、推理, 进行自主探索.书中所设置的“探究”、“探究与发现”等项目可提供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可以促使他们在小组的讨论或者全班的交流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习.

3.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 应该应用于生活实践中.近年来在不断深化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 数学的应用意识也得到充分的重视.无论是在情境的创设上还是在引入课题以及例题的设计上, 与以前的任何一套教材相比都显得更加的贴近生活, 数学应用应该贯穿教材的始终.

(1) 在习题、例题中适当增加相关的应用问题, 用来提高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通过丰富的实例, 从实际背景引出数学新知识.

(3) 教材设计的“阅读与思考”涉及广告的数据的可靠性, 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等, 既让学生长了见识, 又能让学生深刻感觉到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妙用.

(4) 教材设置的“实习作业”, 使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学会应用, 从而使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困惑

1.由于高中数学新教材标准的原因,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能会对有些内容的安排感到不适, 例如不讲排列组合就讲概率等.

2.对于新教材中所增加的一些新内容, 比如算法、统计中的回归方程等, 在高考中有多高的层次要求等把握不好.

3.对于算法中有些案例的程序, 所编写的好像并不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习惯.

综上所述, 教师只有深刻理解了数学新教材内容的实际意图, 把握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才能不断更新教学的理念, 从而最终达到真正激活课堂、激活学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高慧明.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对人教A版数学教科书3 (必修) 的学习、教学与思考 (专稿) .2008.

[2]耿贵文.问题——阅读——研究:新教材的新教法尝试.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0 (6) .

[3]王丽.在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2009 (9) , 5卷.

[4]于秀兰.新教材研究性学习教学高中数学之我见.教学天地.

[5]吴杨.浅谈高中数学新教材“数列”一章.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5-2.

[6]张惠敏.如何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9 (7) .

[7]胡兰, 吕忠.适应新教材, 探索新教法——谈普通高中数学新教材的教学.江西教育科研, 2000 (12) .

[8]梁远榕.加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学习与研究, 2009 (9) .

[9]杨志文.高中数学新教材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认识.中国数学教学参考, 2009 (6) .

新教材教法研究 篇9

一、Go for it教材的特点

1.编排形式复杂多样

本书分为A、B两部分, A部分是基本的语言内容, B部分是知识的扩展和综合的语言运用。每个单元还附有Self Check, 学生可以用来自我检测对本单元所学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

2.画面内容生动有趣

翻开新教材就如同翻开了一本儿童动画书, 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新教材的好多画面采用了彩色的卡通人物, 配上各种情景对话非常适合刚上初中的学生的心理, 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仔细看看新教材的内容, 增添了许多游戏、说唱、绘画等能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内容。

3.学习内容贴近生活

如果光学习一些抽象的、陈旧的知识, 学生难免会感到学习很枯燥。新教材几乎就是一本生活百科书, 如“This is my sister”, “Where’s my backpack?”, “Do you have asoccer ball?”, “When is your birthday?”等内容关注了学生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学生们感觉到英语就在身边。

4.语言运用更为交际化

首先教材突出对学生英语使用能力的培养。其次教材以大容量、多渠道和宽领域的形式来加强对学生语言信息的输入, 如教材以打招呼、问候等为基础编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际语言材料。

二、教学方法

1.用图片优化课堂教学

Go for it教材涉及到的词汇量非常大, 而且覆盖面广。教师借助图片既可以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掌握新单词, 又可以设计学习任务, 让学生掌握重点语法。例如, 首先利用一个男孩图片向学生介绍:“This is Tom.”然后把图片贴到黑板上, 再拿出一个男人的图片介绍:“This is Tom’s father.”把图片也贴到黑板上……教完所有家庭成员的单词后黑板上出现了一张全家福。教师根据全家福再画出family tree, 把所有图片拿下来, 让学生根据family tree填写Tom家庭成员名称的单词。再例如, 利用图片教Unit 3“This is my sister”时, 我拿出教单词用过的图片问学生:“Is this Tom’s father?”学生回答:“Yes, it is.”再拿出mother的图片说:“This is his mother and this is his father.”然后把两张图片放到一起说:“These are his parents.”学生通过图片数量的变化很快理解了these, this, is, are之间的语法关系。

2.用口诀、顺口溜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学习Go for it教材中的英语语法、词的用法区别、发音规则等知识时常常感到迷惑, 因此, 我经常编一些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这些知识点, 降低学习难度, 使学生学英语的热情升温。例如, 对七年级的学生讲“be”的用法时, 我用了口诀:I用am, you用are;is跟着他、她、它。要问复数用什么, 其后全部都用are。有了趣味横生的口诀和顺口溜, 学生记住了一些难记的知识点, 学习英语的热情也随之升温了。

3.用小组学习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

在教学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 6中有关澳大利亚的文章时, 我对各学习小组布置了学习任务:分工搜集资料了解澳大利亚。学生上网查询、下载资料, 阅读报刊杂志, 跑图书馆、阅览室、书店、音像店, 忙得不亦乐乎。在汇报课上, 小组发言人用英语描述了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 涉及了sports, animals, weather, people等内容。有的同学甚至提出了澳大利亚的国旗、土著民族、鸟人大赛等, 内容之丰富、详尽让人吃惊, 可见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课堂上我设置了几道有关澳大利亚的知识竞赛题, 各学习小组基本上都答对了。小组学习培养了学生们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和精神。

新教材教法研究 篇10

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的处理,新课程教材安排较以前的教材变化很大,每期有两本书,分必修一和必修二,从教材的容量上看要比老教材多得多,那么如何给学生上完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就成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高中语文教材,我觉得一定要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作出适合学生认知和接受能力的处理。对于教材中的课文,你只要把它当做课堂教学所要用的文本就可以了,既然是教学所需的文本,那么就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出调整安排。

下面以高一语文上期为例,它包含必修一和必修二两本书共八个单元。我认为,高一学生文言文的功底相对较弱,因此教材中的文言文单元就应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具体在文言文单元教学的时候应有所侧重,那些涉及文言知识相对较多的文章要详讲,而涉及文言知识较少的就可以略讲。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把《烛之武退秦师》、《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作为文言重点篇目,讲解的时候按照相关的文言知识,如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逐一落实。其他的如必修一中的现代新诗单元则采用诗歌鉴赏的方法讲解,教会学生抓意象并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在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直到熟练背诵。必修一第三单元是现代文单元,这一单元主要是写人记事的散文,这些散文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和事。我在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同时看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如何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这个单元,我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以三篇文章为文本,把它按照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出题形式改编成现代文阅读题,从而既让学生熟悉了解了课文,又训练了学生的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必修一第四单元是新闻单元,本单元主要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主要介绍新闻的基本要素,并着重结合高考语言运用题,落实如何给新闻拟标题,拟新闻导语,概写一句话新闻等。

通过对教材的合理处理,我发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了,学生都能感觉到学习语文很实在,不空洞了,而且与过去相比时间上也较为宽裕,一学期教学内容虽多但并不感到紧张。

在教法上,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主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新形式。自主学习就是把简单的、能通过自学解决的问题先让学生完成,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留在交流时进行合作共学。合作学习通常针对的是导学问题里有一点难度的问题,这个环节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的,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各组汇报交流、补充和教师的讲授进行。探究学习是为解决在上一个环节中较难理解的问题和新发现的问题,通过利用已经学习的知识来逐步探究和解决。

下面我以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为例,具体谈谈其教法要求。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利用文言工具书,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较简单的文言基础知识。对学生自学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问题的提出可以通过学案导学,也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由教师分类整理,这样既可增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困惑的顺利解决,从而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甄别,选出那些有深度,更有价值的问题,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有针对性,才更有的放矢,才更能增强课堂的有效性。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思维反复碰撞才能折射出创造的火花,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该说,这是教师形成教学特色的重要一环。

学生合作互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把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分工合作,取长补短,进行思维碰撞。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中,我把学生在自学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分组落实,以知识竞答的形式,由一组同学提出问题,再由同学作答,其他学生作补充。这样既解决了课文中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小组讨论不能单纯追求课堂的热闹,往往课堂表面的热闹并不能掩饰教学内容的单薄,讨论要注意实效性。

探究释疑: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了解学情,明确学生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然后启发引导,把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总结方法,使学生在学好新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中,就文言知识,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如涉及词类活用,就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课中所有活用的知识点。涉及一词多义,就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相关例句加以归纳整理。同时在文章的内容分析上,可引导学生对烛之武这一人物进行分析,从烛之武的果敢、言辩、爱国等方面加以落实。也可以此材料为例引导学生话题作文的写作训练。当然,老师也可就这篇文章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讨论探究,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学生讨论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讨论的方向把控,讨论探究结束时,教师要辅以启发性的总结和指导,这样才能解决学生自主探究不流于形式或自主不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学到知识又充分调动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体验新教材,自创新教法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教材 新教法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78-02

“留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思维的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这就是新教材的特点,也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和尝试,我对新教材有了很深的体会。回想起一期课改的经历,应该说新教材的确体现了许多“新”的地方。

体验之一:让数学走向生活。

新教材十分重视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境。通过实际教学我们发现: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切实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从他们的身边挖掘和数学有关的数学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自主地找到数学知识和技巧。新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从学生的身边找到原型,把单纯的认知和计算变成学生的具体实践。例如:我在教学新教材《乘火车》的时候,就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小小火车站”,把同学们分成数目不等的小组,等在各个“站头”。然后我义不容辞地当起了“火车头”,领着孩子们在教室里不停地穿梭,同时各种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也在同学们“上车下车”的过程中,由他们自己表达和计算了出来,这样就在玩玩乐乐中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下课了,我发现同学们意犹未尽,在草地上自发地玩起了这个有趣的数学游戏,还大声地用今天的知识讲着数学故事和相关的算式。其实在我们的身边隐藏着许多数学问题,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做个聪明人,让数学走向生活!相对老教材,它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突破了生搬硬套和牵强的毛病。

体验之二:让语言充分表达。

新教材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以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自编成故事,从儿童化语言上升到社会化语言,再上升到数学語言。例如:今年我们的新教材第一次出现了“数射线”这个内容,要求学生在数射线上讲故事,并且要在数射线上建构加法和减法运算。就这样一根直线,几个数字,很简单也很枯燥。怎么办呢?我经过研究,请美术老师画了两只小青蛙来“帮忙”,力求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数射线的具体含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把加法算式编成了“小青蛙比跳远”的童话故事,他们天真可爱的描述引人发笑。这时候教师再适时指导学生联系故事,理解加法算式的各部分意义,用正确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加法问题,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老教材同样注重发展儿童的语言,但是我发现有千篇一律的弊病,学生容易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去表述数学问题,而新教材儿童的表达是活跃的,多面的,这也是一个成功之处。

体验之三:让思维尽量开放。

新教材十分重视思维的开放性,同一条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只要和实际相符合的都将得到教师的认可。其实我们的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容易想入非非,甚至想出教师在备课中根本考虑不到的结果。教师应该从积极的因素去对待学生的“奇思异想”,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思维,努力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在执教新教材《排序》这一内容的时候,就碰到了这样的情况。练习要求学生给6位同学按身高排序,要么从高到矮,要么从矮到高。可是有位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他把6位同学按衣服穿得多少来排序,他的回答让人吃惊不小。我马上表扬了这位爱动脑筋的学生,教师应该在平时多注意鼓励学生闪现的智慧火花,并让这样的智慧火花越燃越亮,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像上面这样的例子有许多,相信每位从事新教材教学的老师都有感受吧!

体验之四:让德育有机渗透。

新教材还十分重视德育的渗透,采用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和角色情境来辨别是非。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数学学科同样肩负着德育教育的重任。在我们的实践工作中,要适时地挖掘思想教育因素,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买冰淇淋》就是一个生动有趣的例子。在教学的时候,我创设了一个“小超市买学习用品”的学习情境。我把从学生那里随机借来的学习用品组成了一个“小超市”,又请了部分学生当顾客和营业员。大家都在有秩序地排队买东西,同时让学生掌握了序数的概念。这时候由我扮演的顾客不客气地插队了,同学们意见纷纷。这时候我就组织学生讨论,你们会对我说些什么话?在同学们的规劝下,我回到了最后一个。通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没想到却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天中午给学生们分饭的时候,同学们秩序井然,还有的在小声地说着“我们要遵守纪律,不插队。”由此可见,我们的学生可塑性和模仿性极强,新教材就在这个方面给我们提出了要求,也是新老教材的不同之处。

体验之五:让思维过程充分展现。

新教材从计算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迁移原理自己去寻找结果。教材中多次出现“摆一摆、算一算、找规律”,通过寻找提包里隐藏的规律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知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从教材的编排上看知识点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他们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而且衔接性很强。例如:从《合在一起》到《小胖上车》;从《还缺几本还缺几个》到《小胖下车》等等,都体现了这方面的特点。老教材的知识点呈现块状的结合,而新教材的知识点之间可以是说是点线的结合吧!

新教材教法研究 篇12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理念和方法等方面有了很大变化。下面,我结合本校三年来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思考和体会谈些看法。

一、感悟教材新意,体会科学教法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变化。新数学教材强调注意从生活和学生的角度去选择内容,设计画面,编写例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新课程的核心是让学生参与,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新教材自始至终在引入部分设置了许多填空部分,让学生填空,让学生去做,练,探究,归纳,最终解决问题。学生学会了知识,同时这些知识来源的全过程是自己总结出来的,也加深了记忆。

新教材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合理使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知识的应用与方法。如,我在讲有理数乘法这一节时,从蜗牛的向左向右运动(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在前在后的位置(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让学生从数轴上很直观地看出这四种情况的位置,由此而归纳出法则。又如,“乘方”一节,先将一个负数的乘方转化为相同负数积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运算, 偶次方:(-7) 4=(-7)×(-7)×(-7)×(-7)=2401,奇次方:(-7) 3=(-7)×(-7)×(-7)=-343。学生通过已学过的知识运算后讨论并归纳总结出有理数的乘方的法则。

新教材注重应用,加强了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法没学的情况下,我先出示一道应用题,把每一个量都在课本上留出空白,让学生将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填出来,并问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的认识、理解最终找出了等量关系,列出了等式,进而引入方程的概念,又举出一个应用题……通过这两个方程的观察比较而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在讲方程的解法时我同样也利用应用题引入方程,利用等式的性质和运算定律逐步引出移项、合并的规律。

新教材注重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在新教材中设置了多处观察、探索、试一试、思考、探究的栏框,使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在观察、思考、探索的同时归纳总结出规律,掌握知识。我还设计了“读一读”“实践与探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新教材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不单纯地依赖于模仿和记忆,而是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创造能力。

二、自设研究课题,探究教学模式

一切教学活动围绕自学探究展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分为“自学预习、小组讨论展示、点拨引导、回顾反思”四个部分,学生在此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集体研讨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感受求知的激情和学习的快乐。

1. 自学预习。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教师把课本知识问题化,列出预习目标和自学导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使其对课堂学习的基本内容(包括概念、公式、定理、解题方法、知识应用等)有初步的了解,并做好自学笔记和部分达标检测,真正让学生自己走进课堂。教师可参与到学习小组中,通过观察、提问、抽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情况,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解答疑问,指导学生自学。

2. 小组讨论展示。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通过合作交流互相补充和完善,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各组要推举代表面向全班进行展示,其它小组可以进一步补充、评价,在学生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可同步点拨。

3. 点拨引导。

通过问题的讨论解决,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数学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指导和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感受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的美的熏陶,培养数学素质。通过适当评价和矫正,师生共同感受学习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和矫正,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概括总结,自我矫正,自我提高,自我激励。

4. 回顾反思。

“思”即反思规律方法,反馈练习,深化提升。对所学知识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带着问题思考,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实施“学、议、导、思”有几点要求: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水平,研究新课标准,处理好教学目标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关系,使设定的预习目标和自学导纲具有可操作性。小组捆绑,引入竞争,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实施“学、议、导、思”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改善课堂节奏,达到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鼓励独立思考,引导主动探索

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讨论。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例如,新课标七年级教材在探索日历中的规律时,先展示给学生熟悉的日历卡,提出问题:“卡中的正方形框中9个数字之和与正中间1个数的关系是什么?这样的关系对其它方框成立吗?同学们能用代数式表示吗?这个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日历都成立吗?为什么?同学们能发现方框中9个数字间的关系吗?可以用代数式表示吗?”这样提问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较大,同时也反映出问题逐步加深。学生可以观察—试验—探索—找规律—验证,充分参与教学活动。这就改变了以往以教为主的局面,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改变了以往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的状况。

上一篇:母猪的保健方案下一篇:补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