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方向新要求

2024-10-03

新教材新方向新要求(共11篇)

新教材新方向新要求 篇1

新教材新方向新要求,重阅读重生活重实用

——2017年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沁源县冯村博爱学校:罗小敏

2017年8月17日晚7:30,“长治市2017年部编教材初中语文培训班”沁源站正式开课。参会教师共计380余人,分设三个分会场同时视频学习。教育部党组成员朱之文副部长开篇讲了《统一思想,抓细抓实——确保义务教育部编三科教材顺利使用》,之后重庆市教育科学研院的陈家尧教授就开始了第一讲——《新教材新在哪里——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介绍》,一口气讲到了晚上十点钟„„

2017年8月18日上午8:30,举行开班仪式,然后是第二讲;下午接着第三讲„„

朱之文副部长,程卫明局长,张峰副局长;陈家尧教授,赵艳萍老师,张金红老师;屯留老师,沁县老师,武乡老师„„

政策解读、编写意图、编写体系;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阅读教学建议及语文综合性学习建议;写作教学建议„„

闷热的天气是今年暴雨频繁的特点,我们沁源教师所属的第三分会场,因为既没有空调,视频声音又听不清,老师们便搬着椅子挤在了主会场的过道里„„

这便是我们两天一夜所经历的人、事。

在这次培训中,我意识到“部编本”语文教材所体现的某些教学理念,以及改革语文教学现状的某些动向。突出了“立德树人”“语文素养”“阅读体系”“多方共建”四个关键词,这些新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多年来语文教育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强调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更注重语文课的人文性,注重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这套新教材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帮助一线老师提升教学质量,我们要尊重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新版教材给我们的一线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来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我们必须得思想上跟上社会发展,脚步上跟上改革步伐:

一、多读书,作一名热爱阅读的老师。然后引领学生通过“教读课”授于学生方法,通过“自读课”训练学生能力,结合“课外阅读”让学生“连滚带爬”地大量阅读“海量”阅读,同时举行各种“师生共读”“读书交流”“读书会”等活动给学生提供阅读空间、展示舞台、分享渠道。很幸运,博爱学校从一建校就有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每天都会有一节课时间用于全校师生一起共读课外书籍。我想,结合部编版新教材的指导,我们的校内共读与读书活动还可以再改进与完善,使内容更丰富,方法更灵活,效果更明显。

二、把生活引进课本,把课本带进生活。作为一门国语课,语文不仅承担着它实用性的一面,同时也具有着重要的人文熏陶作用。“育人”功能是其不可逃避的责任。当然这种育人是文学性的,是潜移默化的,是生活性的。读文就是在读生活,读社会,读人生,读着别人的故事,做着自己的判断,引领着自己的成长。

三、要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它有自己独有的“干货”。想做一名语文教师,好像挺简单的,仿佛谁都可以;想做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语文教师,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语文要教什么?似乎无所不包,所以语文课经常被上成政治课,上成历史课,上成美术课„„慢慢语文变了味,仿佛它无所不能,又似乎可有可无。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更是语文老师的悲哀。语文是有它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魅力的,它有自己的“干货”,它需要种自己的田。部编版语文教材给我们语文老师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方式,相信大家会手握利器,找到语文的灵魂,让语文课散发出自己的独特馨香。

培训有时学习无限,面对新教材提出的新方向新要求,我知道自己要学习要研究的还有很多很多,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潜心阅读,不断实践,我将一直走在学习的路上„„

最后,真诚地感谢市教育局对本次培训的全面统筹,感谢沁源县教科局各位领导老师的周密安排,感谢各位专家悉心地给我们传经解惑与指导,我们将眼望星空,心存感恩,脚踏实地。

2017.8

新教材新方向新要求 篇2

广义的教材是指所有学生能够利用的学习知识或提高技能的材料。狭义的教材仅指课堂上使用的的纸质教科书。本文所指的教材系广义的教材, 包括纸质教材 (教科书) 在内的一切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技能的材料。高职学校的课程, 一般都是一年级开设公共外语、高等数学、思政课等所谓的“公共课”或者“基础课”, 进入高年级后, 开设直接或间接为某些岗位、岗位群服务的课程。文中所指“专业核心课新模式教材”, 即是某些岗位、者岗位群服务的广义教材。

2 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新模式教材的创新特点及要求

高职的教材通过课堂连接着学生和老师, 是课程的最重要的承载者, 于高职人才培养意义重大。然而传统的高职教材, 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教材的知识内容还可以, 但是知识的排序和架构, 是基于学科体系的, 不符合现代高职教育教学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

2.1 教材设计的动态化

教材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载体, 同时也是教学流程的设计, 通过一系列课程组织与实施,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隐含在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中。“工学结合”、“工学循环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组织与实施形式, 是高职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是以“行动导向”为特征的。所以, 职业教育教材必须将工作岗位实践活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等“还原为”活化的、动态化的内容。教材如何使用必须事前设计出来, 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要有一个系统设计。

2.2 教材内容的可视化

高职教育培养对象是多元智能类型中的一个特定群体。他们以形象思维见长, 行为模仿力强, 实践性智力突出, 而不太擅长抽象的概念、原理、范畴等数字化、符号化的逻辑思维。因此, 我们必须结合课程建设, 在注重将更多的教学内容进行情景化设计的同时,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将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定义、定律、术语等内容, 通过图示、逻辑图、流程图等多种形式, 替代以往单纯的文字性抽象表述, 尽可能地将教材内容演绎、简化、诠释为可视化、形象化的学习内容, 从而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2.3 教材表现的立体化

立体化不仅是指用多媒体形式立体地、多角度地表现教材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要把教材设计成一个“教与学”的系统,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让多媒体学习资源立体地“交互”、“联动”起来。通过这些丰富的立体化学习资源让学生“穿梭”于“教学做”之间, 达到既按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学习知识与技能, 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兴趣、调动自身学习潜能的目的。

2.4 教材模式的体系化

工学结合新模式教材是一套系统化的教材, 以主教材为核心, 构建了主教材、自主学习手册、助学系统、助教系统和教材网站5个部分。这5个部分不仅表现形式不同, 更重要的是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和相互联动, 按照职业教育的职业成长规律和循序渐进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规律,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与学”的资源系统。

2.5 教材建设企业化

现在的高职院校, 许多都建设了很多的实训基地, 在很多方面, 尤其是学生实习实训方面有很深入的合作。但是, 在教材建设方面, 二者的合作少。高职的专业核心课程新模式教材应该有学校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 真正实现“企业岗位技能需求”。

结束语

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核心课程新模式系列教材”的研究与开发, 对于引导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推动高职教育模式的转型, 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是一项难度很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一个动态调整的长期过程来不断完善和提高。期望通过该系列教材的研究开发和编辑出版, 能够促进广大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该系列教材的探索与创新, 及时总结反馈教材规划设计和推广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带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材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摘要:教材是课程重要的载体和教学资源, 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界定了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的范畴, 指出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新模式教材应具有设计的动态化、内容的可视化、表现的立体化、模式的体系化等创新点。这种立体化教材的开发, 对于推动高职教育模式的转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职,型模式教材,创新,专业核心课程

参考文献

[1]乔立强, 童丽丽.新形势下职教教材的编写要求探讨[J].职业时空, 2014, (11) 15-16.

教师备课观念转变是新教材的要求 篇3

一、“挖掘生活常识”代替“挖掘教材”

物理学的课程内容的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的教学形式决定了教学的一部分内容是由师生的互动活动中产生的,学生来源于社会的不同家庭,对于同一知识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在学习中会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因而,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备课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基本点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素材,让学生从常见的生活现象走进物理课堂。

二、“开发教材”代替“挖掘教材”

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以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为蓝图,以指定的教科书为依据,教师遵照大纲和教科书所罗列的内容进行教学。而新的课程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决定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内容是教学的底线。使用教科书的理念不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去教。因而教科书的内容只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点,而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大部分内容需要教师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水平及当地各方面的情况去开发。

三、“搜索信息”代替“搜索习题”

传统教学内容的封闭性导致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环境,教科书上的知识点是师生的唯一目标,因而教师要用大量的时间去“搜索习题”,利用习题强化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效果,在这样的教学中培养了大量的“习题高手”和“高分低能学生”,使我们的教育走进了误区。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开放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当今因特网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形成了人们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时代。学生们必然会接触大量的新知识,引导他们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看待问题、研究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稚化”自己,探知学生想法和情感

传统的教育思想把学生当成容纳知识的容器,普遍流行“填鸭式”教学,上课前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掌握的如何,很少关注学生的想法和情感,经常以成人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以至上课时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强加给学生,泯灭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人本化”,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人的因素,他们在学习时会用想象去发现问题,会以自己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建立学习动机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学生是新课程课堂的主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故我们设计课堂教学时,要“稚化”自己,把自己当作学生,用一颗“童心”去设想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

五、备“导法”代替备“教法”

课堂学习方式的更新是新课程的显著特点,新课程的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学生的学习是创新性的学习,是探究式的学习。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探究、共同创新、共同进步的互动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职责的变化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互动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前要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有效的和创造性的活动,确保上课时能正确引导学生走进课堂;确保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实践;指导学生分析和交流形成自己新知。

总之,新的命题理念必将促进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不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教学的不同环节进行教学行为的转变。

(作者单位 河南省固始二中)

学习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 篇4

红安一中陈和器

〖内容提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教材,同老教材相比,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适合教学,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一是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在工具性之外,还体现了语文科基础性、实践性尤其是人文性的特点。二是突出了语文教学的能力要求,在完整的能力体系中凸现了口语交际能力、文学鉴赏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更新了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将阅读和口语、写作交际分开编排,形成既相互独立又彼此渗透的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知能体系,实现阅读和口语、写作交际的远距离结合;将课本和读本分开处理,有助于课内外结合,增加学生阅读量,加强积累感悟和熏陶;栏目设置科学合理,以方便学习为目的,操作性较强。四是开辟了语文能力提高的新渠道,体现了能力立意的意图,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方面,开辟了许多新的途径。十分注重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美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立足于学生学而不是老师教。因应教材体系的变化,教学中实行课文教学、读本处理、写作训练、课外活动和专题学五位一体、多头并进。要大胆革新教育观念,突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依据新大纲编写的一种新教材,该教材自小范围的试用编排方式、全新的版本面貌获得中学语文教学界的一致好评。同老教材相比,这套教材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适合教学,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现就结合新版教材第一册来谈谈这套教材的特点:

一是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

长期以来,语文学界一直存在“工具论”“人文论”的学科特性之争。叶圣陶等语文界前辈普遍认同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观点,叶老曾说过:“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①老教材更多的是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将语文单一视作重要的交际工具。重字、

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教学传授,忽视语文课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基本事实,在技术层次上作琐碎的传授和肢解的训练,强调所谓“双基落实”,使语文教学逐渐与自然学科趋同,丧失其应有的乐趣,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用韩军老师的话说就是“科学主义的泛滥,人文精神的丧失”②新教材注意吸取这一教训,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③这一观点出发,在工具性之外,还体现了语文科基础性、实践性尤其是人文性的特点。

所谓基础性,是指教材注意依据学生学习和应用的客观需要,传授最基本的知识,训练最基本的技能,以便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材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立最基本的内容,将“学得了,用得上,离不开”作为编选内容的重要原则。如

高中第一册关于阅读,就明确了“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质疑解难”等基本要求,关于写作,也提出了“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善于想象和联想,再现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情意,自由写作”等几项要求,这些都是阅读和写作的基本功。

所谓实践性就是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强调知识的实际运用,要求熟练掌握交际工具,从事语言实践。以高一为例,口语交际训练板块教材就安排了即席发言、演讲、辩论等最基本的训练形式,要求完成口语练习这是老教材中很少见的。所谓人文性是指将课文视作文化媒介和人文载体,借助语文教学达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目的。新教材编写过程中,课本尤其是读本的选文特别注重文章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一些文化气息浓厚、人文底蕴丰盈的文章或作品纷纷遴选入围,使教材真正能够发挥传播文明、陶冶情操的作用。第一册《语文读本》中余秋雨的《老屋窗口》、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季羡林的《法门寺》、王力的《请客》等都是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较高、能够给学生思想启迪和美感熏陶的好作品。

二是突出了语文教学的能力要求

依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要求是,培养学生具有:

①现代文阅读能力。

②写作能力。

③口语交际能力。

④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⑤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

⑥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

新教材的编写完美地体现了大纲的这些能力要求,尤其在完整的能力体系中凸现了口语交际能力、文学鉴赏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着“读写为主,听说跟上”的原则,新教材专门安排了口语的训练内容,这是前所未有的。新教材文学作品占全部课文的60%,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质,文学教育受到应有的重视。“创新能力”的提出更是革命性的变化,新教材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首先教材超前的编写理念、科学合理的编排体例、新颖考究的版本样式就是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其次课前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题的设计中着力培养学生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自主领悟理解,鼓励学生独辟蹊径,有一得之见。写作则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随时随地地把学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有个性,能创新。如《杜鹃枝上杜鹃啼》一课“自读提示”中只说“本文文短意长,要言不烦;笔底含情,涉笔成趣。阅读本文要注意体味作者的感情,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文后“练习一”要求“通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东扯西拉’,貌似纯知识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的感情”,这些提示和练习不提供画地为牢的现成结论,只

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指示思考方向,放手让学生质疑解难,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

三.更新了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

新教材的编写,突破传统,大胆革新,形式和内容都作了相当的调整,面目为之一变。

(一)将阅读和口语、写作交际分开编排,形成既相互独立又彼此渗透的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知能体系,实现阅读和口语、写作交际的远距离结合。

1.阅读版块,现代文按照能力培养目标和课文实际情况组织单元,文言文按语言的难易程度、结合年代顺序组织单元,都突破过去以文体组织单元的形式,将阅读所要达到的基本能力要求,通过最能反映这些要求的课文的集中编排体现出来。如第一册第一单元四课在思想内容的整体性和语言的独特风格上都具有鲜明特点,整体把握、揣摩语言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一单元的教学目的。如此一单元一得,渐次深入,必能形成完整的知能体系。

2.写作板块按照学生认识和反映生活思想的先后顺序,按写作过程进行写作能力的分解训练,体现了感性到理性、客观到主观、模态写作到自由创作的渐进趋势,符合写作能力提高的基本规律。

3.口语板块主要培养学生日常交际的能力,学习即席发言、演讲、采访、讨论、表演(对白)、辩论等几种形式,体现了由日常交际口语到专门交际口语,由单一技巧向综合口语技巧过渡的顺序特征。

4.阅读和写作分开编排,既便于形成各自不同训练序列,不致于使口语、写作交际地位式微,仅仅成为阅读的附庸,又便于挖掘读、写、说的共同资源因素,实现远距离的读写结合,使二者都得以兼顾。如第一册第四单元《战国策》的两篇文章,从阅读的角度,对比阅读、辨析异同可明确文章的思想内涵,了解《战国策》的史书性质和基本内容。从口语写作交际的角度,如再联系《语文读本》中的《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则邹忌、触龙、唐雎超人的说辩才能可为口语训练提供范本和启示。作文训练“要善于想象和联想”同样可从阅读中选材,如读《烛之武退秦师》后扩写“夜缒而出,见秦伯。”读《触龙说赵太后》后续写“那日,长安君听到太后让他到齐国做人质的消息,......”

(二)将课本和读本分开处理,有助于课内外结合,增加学生阅读量加强积累感悟和熏陶。

1.课本将教读课和自读课分开标示,提出不同的知能要求,便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①教读课集中地体现单元教学的要求,教师应紧紧围绕这一要求作②自读课由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自学,亦可分组讨论或全班交流,重在运用和迁移。

2.读本选文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延伸扩展型,是课文内容的巩固和迁移,如读谢冕《永远的校园》一文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北大传统,巩固课内学习的江泽民同志的《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内容。学习胡青和舒乙写的《老舍和朋友们》,可和唐的《琐忆》

相参照,能帮助体会通过典型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此类文章可作为比较阅读材料。二是鉴赏型的,纯为文学作品,旨在通过阅读增加文学修养,丰富情感体验,如读本第一册中38─46课的诗和48─52课的`小说,此类文章宜于精读甚至背诵。三是知识型的,重在介绍读写常识、科技动态、思维方法等,可作为泛读材料。如《浅易文言文界说》《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

(三)栏目设置科学合理,以方便学习为目的,操作性较强。

新教材除课文外,还设置了下列栏目:

1.提示

提示分单元重点提示和课前提示两种形式,课前提示又因教读课和自读课不同,分别以“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形式出现。提示文字非常简约,与老教材不同的是,它一般不提供现成结论,不作分析讲解,不搞先入为主,限制学生思维。仅提供学习训练目标,提示思考方向,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启发性。

2.练习

习题2─5个,拟设时紧扣单元及课文教学目标,知能并重,思练结合,主观形式,点拔发问。除必要的字词句的训练外,题目的重点均涉及课文内容理解,艺术技巧体悟。如《烛之武退秦师》“练习一”提出4个问题:①秦晋两国为什么要进攻郑国?②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

的?③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④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这些问题涵盖全文,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问题答案明确,只要学生认真阅读,用心思考,找到答案所在并进而理解文章内容都是不难的。

3.资料卡片

资料卡片选材精要,目的性强,它一般介绍文章相关的背景资料、重难提示、文化常识等,或帮助理解,或延伸内容。如第一册第四单元对《左传》《国语》《战国策》的介绍,《季氏将伐颛臾》文后对“孔子的‘仁’”的解说、《胡同文化》一文中“‘胡同’一词的来源”的说明等。

4.知识短文

与老教材“知识短文”不同的是,新教材不求知识的系统完善和解说的详备细致,它一般只稍加点拨,举例精省,把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介绍上。如《怎样学习文言文》《怎样学习通假字》。

5.注释

新教材注释有两个特点,一是规范了,很少有注音释义错误,也几乎没有重复注释现象,二是注释比较充分,如文言课文中重要的词语、文化常识都能加注,极大地方便学生自学。

四.开辟了语文能力提高的新渠道。

新教材编写体现能力立意的意图,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方面,开辟了许多新的途径。

(一)十分注重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美感。课本中一些文质兼美的名篇佳构有明确的熟读和背诵要求,一般文学作品练习题中的思考题,注意创设情景,问题有张力,能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内部体会文学的意境美、形象美、构思美、语言美,在读中悟,悟中思,思中有得。避免纯技术性、操作性的驾空分析,分割肢解,搞繁琐、机械、单调的基本训练。

(二)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立足于学生学而不是老师教。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④。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新教材从栏目设置、提示的安排、习题的创设等方面都涉身处地地站在学习者的角度,从他们的

实际需要出发,设疑提问,辨难指津,始终把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作为目的之一。文言文课后练习题先要求熟读课文,从文中寻找原句答疑,后逐渐过渡到自己组织语言回答问题,使学生能够在训练中提高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文言语言知识的学习中重在介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分类整理,总结规律,使学生能够不断总结积累,举一反三。

针对语文教材的新变化,为真正发挥语文教材的功能作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有必要在教学观念、教法和要求上有一个新的变化,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为此,我们准备采取这样一些措施。(一)因应教材体系的变化,教学中实行课文教学、读本处理、写作训练、课外活动和专题教学五位一体、多头并进。以第一册为例。1.课本六单元按现代文、文言文穿插交错模式,成一四二五三六顺序依次上完,讲读课由各教师独立钻研,个人备课,实行个性化教学,自读课集体备课,指定中心发言人组织统一的备课和训练材料,备课组研讨,实行导读法──联锁模式教学。

2.每周安排一个早自习、一节语文课处理读本,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泛读和精读,每节课指定三至五名学生读后谈感受体会,作释疑点评,重难点问题由教师适时点拨。

3.口语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穿插进行,相互渗透,读写结合,形成由浅到深、口头作文和书面表达并重的训练序列。全期大作文不少于6篇,命题限时,小作文30篇,自由写作,定期交流。学期结束,各班选10篇优秀作文交备课组精选,编一本优秀学生习作辑评。

4.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挖掘语文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语文课外活动,形成必要的氛围,促进课堂教学并让语文特长生脱颖而出。各班均要订阅一份报低,要开展图书角活动,要充分利用声像设备和网络,组织收听收看与语文学习相关的节目,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经常开展课外阅读、即席发言、演讲、辩论、作文竞赛、背书竞赛、自办报刊等课外活动,优化学生语文学习环境,多渠道、多途径地提高语文素质。课表安排每周一节课到阅览室进行课外阅读。

5.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形成特长,备课组将以兴趣小组形式利用节假日时间定期举办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主讲。高一上拟设两个专题,一是书法,二是工具书的使用。

(二)大胆革新教育观念,突破旧的教学模式,借鉴汲收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每个老师上一节多媒体教学观摩课,与信息技术老师合作制作一个课件,力图尽快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形势,丰富教学手段。

2.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拟定于第一册第五单元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组织教学。教师先花两节课时间让学生熟悉课文,疏通字句,然后布置若干道研究性课题(亦可自拟),让学生用四节课时间围绕课题进行阅读、准备资料、探究归纳、撰写研究报告,然后用两节课交流小结。全班交流材料用展板

形式发表,特别优秀的全年级交流。

研究性课题参考题目

1.诸子散文的形成和发展

2.诸子散文与“百家争鸣”

3.“仁”与“道”

4.先秦儒家比较研究

5.诸子散文风格漫议

6.儒道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7.儒家文化利弊谈

8.道家文化利弊谈

9.诸子哲学观点之比较

10.诸子散文与成语

.10.12

注:①吕叔湘《〈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

②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精神》--《语文学习》1993

年第1期

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熟悉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篇5

──浅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本的使用

(马文海 江汉油田教研室)

人教社“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地理教材,是在总结了近四十年的地理教材编写经验和教训,研究了美、英 、日、前苏联、德及港台的地理教科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同以前的教材相比,新教材不论内容、结构体 系,编排方式、装帧设计都进行了改革。它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师生面前,受到普遍赞许。

新教材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地理学是研究人 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中学生对于人与地的关系应有一个 基本的了解。过去的初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教学,以自然地理为重点,以区域地理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于 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的传授,而人文地理,人地关系方面的内容不足。旧教材中概念多,地理材料多,知识点多 ,不能很好地反映人类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重大问题,学生也难以理解,难以记忆。新教材注意克 服上述缺点。改为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组织教材。例如,新教材的`世界地理部分,打破了“总 论──分论──总论”的旧体系和以大洲为单元的框框,分为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球、世界的陆地和 海洋、世界的气候、自然带)、世界上的自然资源、世界上的人类以及自然、资源、人类三结合的分区地理( 如西亚和北非为一区)等几个大单元。这样,使形成了环境──资源──人类活动这一主线。

二、减少层次,降低难度。过去的教科书往往从本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出发。因此,篇幅长,分量多, 内容偏深偏难,脱离学生实际,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新教材注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在深入浅出地介绍 新的地理学科理论、观点、方法和问题的同时,删繁就简,适当降低难度,对于一些难点。或者舍去,或者改 为选讲。例如,世界地理内容结构由原来的四个层次减化为三个层次,讲授国家由40多个改为10余个,地名、数据也大大减少。这样,学生不必在有限的时间内花费过多的精力去记忆地理材料,而有较充足的时间学习地 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注重能力培养,加强技能训练。以前的大纲中虽然提出了能力、技能方面的要求,但不具体,由于教 材的关系,很难达到目的。义务教育大纲对各部分内容都提出了知识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基本技能训练要求(分为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和思想教育要求。为了达到把技能训练要求落实到各部分 教学内容中去的目的,新教材设立三个小栏目,分别为“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重 在思考、启迪。其中的问题,有的是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有的是为联系实际而设立的。通过“想一想”, 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知识。“做一做”重在实践、运用,其中的内容,主要是动手操作的小实验、小制作,以及 一些读图、计算练习。“读一读”重在拓宽知识、激发兴趣,选择的文章多为与课文密切配合、短小精悍的短 文。

四、图象的改进和创新。地理教材中的图象能够直观形象地显示地理景观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在帮助 学生理解基本概念的原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旧教材中的各类图象(彩色、黑色照片、素描画等) 有的配置重复,有的选图不当。有的描述文字与图象搭配欠佳。例如,世界地理讲述日本时,配置了一幅日本 富士山素描图,并配有文字描述,而课本封面也有一幅富士山的彩色图片,并且与课文中的素描图一样。图象 的重复出现,影响了文字与图象配合的效果。新教材注意了图象的改进和创新。首先,新教材体现了图象应有 的地位。图象在旧教材中被称为插图、附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新教材不仅用图象来说明文字,而且把它 们作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有许多教学内容就是通过读图、提问让学生掌握。其次,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 图象量大大增加,仅第一册就有图300余幅,彩色图50余幅;同时图的质量也有提高,图画简洁清晰,信息量多 ,重点突出。其三,图象形式多样。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配以地图;为了反映地

读新教材参加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6

-----------------------厦门六中吴佳良

体会

一、主张讲清思路,让学生学到研究、探究问题的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实际就是在教师指导下探索、研究客观事物的方法。方法对,就学得好而快,方法不对,就要走弯路。所以,我们在引入物理慨念、得出规律、分析例题的过程中,一定要讲清思路。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引入一个新慨念;为什么要建立一个物理模型;怎样在分析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得出规律;知道解决物理问题,首先要弄清物理情景,学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等。在物理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前提,培养方法是关键,提高能力是目的。要培养思维能力,关键就在于思路清晰。新教材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方法方面下了不少的篇幅、特别注重物理学史的应用。例如:新教材在《万有引力定律》一章中,与原教材比较,增加了开普勒第一、第三定律的内容。我们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证明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需要用到开普勒的这些规律,教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理清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科学思维的方法。我认为中学物理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掌握一些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不只对学好中学物理知识有好处,对学生毕业后的学习和创造性的工作也是有益的。

体会

二、新教材特点

高一物理新教材拿到手中,让人有一种爱不释手、想一口气读完的感觉,教材图文并茂,大量的彩色图片将生活中的物理图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新教材的特点之二是修改了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的编排顺序,将《直线运动》提到了第一、二章,《直线运动》初中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匀变速运动应该是比较顺畅的。老教材的第一章《力》,虽然教材内容挺简单,但受力分析太抽象,学生不易掌握,故这种调整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新教材的第三个特点是突出了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将学生实验穿插在教材的正文中,这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观,物理实验不是可做可不做的,教材中引用了科学家的名言“实验可以推翻理论,而理论永远无法推翻实验”,揭示了实验对物理研究的价值,教材最后还对学生实验的各个细节做了详细的交代。新教材的第四个特点是每章都有导入的主题说明,让教者学者更加一目了然。

体会

三、教师必须由居高临下的“知识垄断权威”转变为平等参与学生研究。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在“课改”中面临最大的挑战是角色的变化。为此,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认真学习,对过去那种“居高临下,惟我独尊”的旧观念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应当清醒的意识到:教师的授课不再是权威的理论,教师更不是理论的权威,而要放下架子,同学生交朋友,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同他们一道研究,一起探索,教学过程中,坚决改掉我“讲”你“听”,我“写”你“记”的那种陈规陋习,创设生动活泼、争议探索的新颖的教学氛围,重能力、轻知识,重过程、轻结果,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特别是物理这一学科,探究的内容特别丰富和有意义,这样方能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

新大纲 新教材 新教法 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新教材,新教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实施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 (试行) 》的实施, 对提高教学质量, 形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业教育形势的变化, 中职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近年来职业学校规模快速增长, 生源质量有很大程度的下降;涌现出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多种办学模式;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求提高等。为更好地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突出素质教育, 教育部对中职学校数学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新大纲明确提出:中职数学课程的任务是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具备需要的相关技能与能力, 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 我们必须依据新大纲,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进一步优化数学教学。

二、《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的内容结构和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构建了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的内容结构。基础模块是必修模块, 内容为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学习各专业知识共同需要的基础知识。职业模块是学习相关专业所需的限定选修内容, 学习相应职业岗位中已被大量使用, 或正在被推广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拓展模块为任意选修模块, 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是专业课程学习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例如:和电子电工专业联系比较紧密的复数及其应用, 和计算机专业联系比较紧密的算法与程序框图等。

三个模块的设置增加了课程的可操作和灵活性。在内容上降低了起点, 化解了难点, 更贴近实际生活, 还培养了学生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计算器和一些软件) 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方式多样。

三、针对新教材的内容和要求, 老师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1. 在授课中以实例来引入课题, 优化传统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 很多时候都是把完美的数学体系展现给学生, 比如, 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等, 我们追求计算的精确、论证的严密, 很多概念性的东西学生不好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生活中的联系, 比如, 买1支铅笔5角钱, 买2支, 买3支……那么买x只需要多少钱?学生就可以列出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式子, 而且x的值不是随意取的, 引出了定义域的概念,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函数的概念了。用一个同学和所在班级的关系、所在班级和整个年级的关系来区分集合与元素、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把这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实例问题引入课堂, 使学生兴致盎然, 让课堂充满和谐氛围。

2. 改变抽象性和逻辑性, 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

原教材的教学方法, 追求“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从规定定义———设想命题———证明定理 (公式推导) ———变式训练, 抽象、严密、认真, 学生无法接受。所以要改革传统数学课程逻辑推理的思想体系, 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 教学中要求学生基本概念必须掌握, 对于定理、公式, 教师要强调使用的前提条件及方法, 免去推导过程, 学生在学习后即可通过模仿, 按步骤操作解题。

3. 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 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以前的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材的要求, 老师会用大部分时间讲解课本内容, 生怕漏掉一点点, 可是教师的苦心却地不到学生的青睐, 只有少数的同学能跟上老师的步伐。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较少的教学模式, 只能说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现在我们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给学生以更多的活动空间。课堂上用生动有趣的实例、问题引入, 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 教师讲解要点, 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或相互探讨的方式, 引导学生人人参与。这样教师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巡视、指导, 使学生注意力转向学习, 学生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这样, 大家在相互讨论中学到新知识, 同时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和谐氛围。

4. 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内容, 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 进行多种教学方法探索和试验。

我们数学教研组推广《几何画板》教学软件的使用, 这项工作的开展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比如讲椭圆、双曲线的时候, 利用动画设计非常生动、直观, 逐步改变了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的状况。

新大纲 新教材 新教法 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 新教材 新教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实施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试行)》的实施,对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业教育形势的变化,中职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近年来职业学校规模快速增长,生源质量有很大程度的下降;涌现出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多种办学模式;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求提高等。为更好地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突出素质教育,教育部对中职学校数学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新大纲明确提出:中职数学课程的任务是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需要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我们必须依据新大纲,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一步优化数学教学。

二、《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的内容结构和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构建了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的内容结构。基础模块是必修模块,内容为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学习各专业知识共同需要的基础知识。职业模块是学习相关专业所需的限定选修内容,学习相应职业岗位中已被大量使用,或正在被推广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拓展模块为任意选修模块,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是专业课程学习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例如:和电子电工专业联系比较紧密的复数及其应用,和计算机专业联系比较紧密的算法与程序框图等。

三个模块的设置增加了课程的可操作和灵活性。在内容上降低了起点,化解了难点,更贴近实际生活,还培养了学生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计算器和一些软件)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方式多样。

三、针对新教材的内容和要求,老师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1.在授课中以实例来引入课题,优化传统教学。传统的数学教学,很多时候都是把完美的数学体系展现给学生,比如,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等,我们追求计算的精确、论证的严密,很多概念性的东西学生不好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生活中的联系,比如,买1支铅笔5角钱,买2支,买3支……那么买x只需要多少钱?学生就可以列出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式子,而且x的值不是随意取的,引出了定义域的概念,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函数的概念了。用一个同学和所在班级的关系、所在班级和整个年级的关系来区分集合与元素、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把这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实例问题引入课堂,使学生兴致盎然,让课堂充满和谐氛围。

2.改变抽象性和逻辑性,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原教材的教学方法,追求“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从规定定义——设想命题——证明定理(公式推导)——变式训练,抽象、严密、认真,学生无法接受。所以要改革传统数学课程逻辑推理的思想体系,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教学中要求学生基本概念必须掌握,对于定理、公式,教师要强调使用的前提条件及方法,免去推导过程,学生在学习后即可通过模仿,按步骤操作解题。

3.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的要求,老师会用大部分时间讲解课本内容,生怕漏掉一点点,可是教师的苦心却地不到学生的青睐,只有少数的同学能跟上老师的步伐。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较少的教学模式,只能说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现在我们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以更多的活动空间。课堂上用生动有趣的实例、问题引入,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教师讲解要点,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或相互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人人参与。这样教师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巡视、指导,使学生注意力转向学习,学生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这样,大家在相互讨论中学到新知识,同时也感受到老師和同学之间的和谐氛围。

4.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内容,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多种教学方法探索和试验。我们数学教研组推广《几何画板》教学软件的使用,这项工作的开展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比如讲椭圆、双曲线的时候,利用动画设计非常生动、直观,逐步改变了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的状况。

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心得 篇9

谭老师提示我们老师要用好“本节聚焦”,把握本节的重点和主干知识,编写上用了宽窄栏的形式排列,区分主干与拓展内容,用不同的字体区分层级,黑体字、宽栏、要重点讲,而楷字部分和窄栏部分属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拓展学习内容,同时要求老师要用好章末小结和章末习题,章末小结把本章内容核心提炼出来了,而章末习题代表了未来出题的趋势。要充分利用正文文字叙述和图表活动等,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便维持学习兴趣。

另外给我们展示了教材的主线,以让老师更好地整体性把每节知识的讲解,有利于给学生在脑袋里构建出思维导图,体现了系统性和整体性。谭老师以分子与细胞为例展现了新教的“新”,给我们讲解了新教材如何体现生物学的核心素养。通过谭老师近3小时的报告,我们老师能更好的开始即将到来的新教材之旅。

下午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胡学军研究员给我们上课一堂试题命制的课,让我们知道了试题如何命制才能更好符合教育教学与考试的要求,通过这堂课,我明白了如何科学命制试题、如何在试题中体现核心素养、如何控制难度和区分度,尤其是胡老师的理性思维模型的讲述,让我以后可以更好地教会学生答与理性思维有关的题目。

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体会 篇10

教育的现代化,不仅仅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为此,我们福田区在初一年级实施了新课程、新教材的实验。有了十几年教育教学经验的我也参与这场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新教材的实验的改革中来。在实验的前夕,自己虽然已参加过课程理论的学习研讨班,也参加了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实验培训班。在理论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是摆脱不了旧教材的束缚。通过近半年来的实践。自己无论是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自己深深的`体会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把原来的教学大纲换成课程标准、换换教材,而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知识内容的转变

1、 知识内容的安排体现了知识产生的“过程”

知识的内容安排尽可能的展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完成了从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到强调学生的学习的过程的转变。与旧教材不同的地方是:新教材是在学生现有的现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设置学生所熟知的、身边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去感知、去体验、去讨论。再将知识内化。更加强调了让学生们从直接经验获取知识,然后形成结构,再应用于实践。改变了以往的把理论知识(间接经验)直接灌输给学生。

2、 教学内容安排更加重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应用性的题目增加了许多。这些题目的安排,在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同时,进可能是学生身边的事情,而且是在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随学随用。比如:在学习有理数的时候,学生掌握了负数以后,学生就可以利用温差来估测山高;学习了平面图形,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所学,尝试平面设计;有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重点放在应用上。而且应用题也不人为地分出类型交代给学生,而是与现代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销售问题、储蓄问题等等。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的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

新教材 新教法 篇11

转变教师教的模式

参与——体验——内化——外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目标是以物理学科知识体系为载体,通过强化物理知识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过程,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体验、学会和运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励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最终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目的。因此,传统的“传播——理解——示例——练习”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正逐渐被“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新型教学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要做到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尽可能亲自体验、亲身感受所学的内容,通过连续不断地消化新知识,实现学习的内化,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自觉地向外延伸,去解决一些尚未认知的新问题,进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吸引——学生产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有一定的过程,笔者在教学中将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教师吸引——学生产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学习。如何吸引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真正的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虽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有个好的开头是非常关键的。如《功》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它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和学生谈理论。肯定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日常生活的一些场景出发,引入功的概念,同时借助各种手段。比如图例、多媒体等,做到直观、形象、易于理解、深入人心。此外,还应开展师生互动的实验、娱乐,从中探究规律,在对现象的解释、分析中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为主,教为辅。教师将学生领入门之后,就要侧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树立“学为主,教为辅”的理念。在物理学习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习,这些规律大多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因而在探究规律形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对科学规律进行再认识。比如教《曲线运动》一课,教师应从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些曲线运动现象导人,先用小球做实验,及时指导学生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鼓励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归纳,让学生自己去描述曲线运动的规律,对它进行再认识。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实践中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然,也可借助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彻底改变教师过去在黑板上辛苦地绘制小球的各种运动轨迹图像的窘境。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最终要使教学在如下几方面发生变化:创建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能在课堂上仔细观察,注意倾听,认真操作,积极思考,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平等的关系,在探讨问题,特别在解决问题方面能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留出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并让他们敢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质疑、发表独立见解,以体现教与学之间的交互性和创造性。

转变学生学的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他主的和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多样化的、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以知识为载体,开放学生的全部感官,把知识的学习变成他们生命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领悟提高技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主动性学习。学习不是接受,而是生活、生长;不是等待、观望,而是主动参与。主动性学习与传统的被动性学习最主要的差异表现就是:我要学和要我学。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体验性学习。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而产生的感悟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它已经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的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脑子思考,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获得个性化的享受。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和促使学生成长的需要。第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资源。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教师要做到“四不”:凡是学生能提的问题不要由教师给;凡是学生能解的问题不要由教师做;凡是学生能练的问题不要由教师写;凡是学生能表述的问题不要由教师说。物理实验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间接测量法、控制变量法、以大量小法、测量微小量的叠加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这些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些抽象的概念,只有经过动手活动,对间接知识进行改造转化为有型的、可操作的实验,间接知识才能整合、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成为组成学生素质的有机部分,否则,就会失去其教育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

小课题和长作业。长期以来,学生学习似乎与研究无关,搞课题是教师的事。其实不然,目前,进行小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学中作业布置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美国,教材中有很多小课题。小课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作业形式布置,即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来完成。这一段时间可以连续几周或者几个月,这就是长作业,长作业是课题学习在课外的延伸。小课题长作业注重发现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同时有助于激发其兴趣,从而能自主地进行主动性学习。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针对物理新课程特点,强化物理实验功能的开发也至关重要。由于实验情景和实验研究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观察、思维、操作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因此。在高一、高二物理学生实验中应增加探索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得出的过程中应增加有启发性的演示实验。要把一部分富有设计性、组装简单、效果明显的组合实验箱引入课堂,有机地将实验设计、实验制作、小科技制作、案例调查、实验探索、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纳入物理实验训练和功能开发的范畴,以此提高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当然,创新首先要从教师做起。不完全迷信教材,不完全迷信经验,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高一学生学习了摩擦力之后,可布置—个探索性实验,只给一把刻度尺、一块长木板、一个小滑块,请粗略测量长木板与小滑块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再实际进行操作。最终测出该值。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将有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动手的分组实验。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设计成探索性实验。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在实验设计的操作过程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创造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

改进教学评价方式。改革过去追求高分、高升学率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形成新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方式。就高中物理新课程而言。应努力实现:在课堂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中加强能力类、应用类、情景类、开放类、综合类试题的开发和应用;加强课堂效果的全面评价和过程评价。

除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外。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意志、良好的科学态度、勇于实践的精神应及时予以评价,以此鼓励和引导每一位学生全面均衡地发展。

上一篇:2022上学校工作总结下一篇:政务服务中心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