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就业的适应能力

2024-11-04

浅谈就业的适应能力(精选10篇)

浅谈就业的适应能力 篇1

浅谈就业的适应能力

一、新世纪对就业适应能力的要求

是什么原因使旧的就业契约像一份年代久远的文件一样褪了色呢?从宏观上看,这主要是因为一个新的纪元,即知识时代的诞生和工业时代这个旧纪元的消逝。

“这种重大变革是由于生产的基础从机器转向了大脑”,美国马萨诸塞州微辅导顾问公司总裁《学习型企业》一书的合著者埃里克说道“,这种转变带来了一种发展知识经济的新观念和不断流动的知识型员工。这些员工具备多种技能和能力,可以在各种不同环境中工作”。这一转变在企业组织上的主要表现就是学习型企业组织。埃里克把这种表现介定为这样一种企业文化:员工不断学习、企业奖励进步、共同分享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创造新的商业机遇使每个人受益。与此同时,员工也在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工作和事业的主宰者。

现在,许多的经济和商业因素使得员工更易流动、更灵活。考虑到这一点,上述转变尤显重要。外包使企业很多部门不复存在。在企业结构重组及扁平化过程中,许多管理层次已被铲除。跨部门培训和对员工的授权赋能更进一步削减了员工。当然,信息技术在当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变化越来越快、愈来愈强有力、新的 应用 软件越来越多、自动化又淘汰了一些工作。所有这一切使得无条件工作保障遥不可及。

新模式的支持者认为,在旧式的家长式雇用体制中,企业总是以“父母”的姿态承诺照顾自己的“员工孩子”以换取员工对自己企业的忠诚与服从。如今,这种模式正朝着一种平等的成人式合作伙伴关系演变。美国加州的一家顾问公司,事业发展活动中心的项目主管贝琦说“:企业会对员工说‘:我们保证给你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也会帮你发展就业适应力,但你必须付出自己的生产力和工作技能。’”企业不再有终生保障,而是推崇贝琦所说的“事业发展弹性”。它们为员工提供各种机会,使他们在现任工作中得到发展,同时也为自己的将来未雨绸缪。在这种企业工作的员工理应接受埃里克的信条:“我的工作保障就是我的应变和学习能力。”

二、新时期就业的优势

新就业契约的优势显而易见:精炼而灵活的组织结构、掌握一流技术的工作团队、在退休金和福利方面有可能减少开支。员工得到的好处不大能看到见摸得着,如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在公司内部找到更富挑战性岗位的机遇、在必要时另谋高就所需的知识。美国达拉斯德州仪器人力资源副总裁查克说:“如果做得好,这不会是由公司单方面说了算,然后交给员工。这是一种由双方共同完成的任务。”

不过,企业必须建立诚信、开放的环境,为员工提供一种变革机制。埃里克说:“人们日益清楚,只有在诚信的氛围中才会有创造力。”这就意味着要向员工如实转达企业对他们的期望,让他们及时了解那些可能影响他们将来的发展变化。员工必须坚信,无论他们的事业之路通向何方,公司总是把他们的利益放在心中。

诚信还意味着要授权于员工,鼓励大胆尝试,明白有些冒险不会带来收益。个人电脑硬件升级产品生产商金斯敦技术公司的营销总裁罗恩说“:我们可以把诚信的定义看作允许犯错。该公司的管理层是新就业契约的真正信仰者。他们认为,这种诚信对公司的底线收益十分关键。”金斯敦公司的创始人相信,建立一个没有争权夺利、相互猜疑的工作环境,会使员工更喜欢自己的工作,个人潜力得到更大的发挥,该公司的企业经营观中阐释道,“因此,员工也会更加努力工作并创造更高质量的产品”。

员工要做到自立,必须象经营小企业一样经营自己的事业。首先,他们要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关注所在行业的 发展 趋势,就算 目前 并不热衷于寻找新的工作,也要积极跟踪公司内部及外部新的发展机遇。

美国加州事业发展管理集团执行总裁、事业发展顾问朱迪思认为,各层次的员工都要认为自己拥有两份职业。“一份是你目前做的;另一份是你正在找的。一定要把触角竖起来,伸向公司的内部和外部。”一个真正做到诚信的企业不但要鼓励这种行为,而且要提供机制允许员工在上班时间进行这种活动。

三、新时期就业的劣势

这种新的环境有何不利?批评者列了很多。首先,总换工作不见得是件好事。波斯顿大学经济文化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劳娜认为,多数已步入中年的人依然很珍惜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预知性。她说:“人到35岁后就不希望频频换工作了,有谁乐意总换老板呢?”劳娜和另一些人同时还怀疑这种新型就业契约对企业文化造成的影响。她说:“这种新模式似乎把人与人之间为什么合作和怎样合作看得太简单。如果企业总是不断地换人,就必定会引发起内部员工和外来员工的文化冲突。”尽管企业不一定赞同,劳娜依然认为,这种新契约关系如果实施不好,就会使员工对自己的生活总是恐慌不安,使企业笼罩一种猜忌和混日子的气氛。“谁也搞不清什么时候轮到自己走。那怎么办呢?不如低调点,免得落得枪打出头鸟的下场。”她还补充道,这种新契约关系会酝酿出一种不安全感。企业只重视短期的小利益,而不给员工长期承诺。

四、企业所承担的风险

批评者还怀疑,在这种扼杀员工忠诚度的新契约关系中,企业能得到什么。世上毕竟没几个人会在一个随时有可能丢饭碗的环境中,对企业死守忠诚。这种新的关系最好是让双方在契约期内相互尊重共同达成的协议,同时又不把双方终生捆绑在一起。

随着忠诚的消逝,自然带来了企业的竞争财富外流的问题。例如,怎样才能够防止员工带着从企业培训中得来的东西、学来的技能,甚至企业的机密投奔出价最高的竞争对手呢?新模式的支持者把这种风险称为抛弃终身保障体制的一种必然代价。据几家实行新模式的公司透露,员工变节的情况并不多见,因为他们都看重这种开明的环境和各种新的机会。“我从没担心过这个问题”,一家以创新性员工管理模式闻名的食品生产商约翰逊食品公司的行政总监斯特耶说道。他的目标是通过比同行更好地对待员工以防止他们流失到竞争对手那里去。在拥有约350名员工的金斯敦公司,自1987年公司成立以来,因任何原因而辞职的员工不到10个。“我们不是特别担心员工外流的问题”,罗恩说,“只要合理地对待员工,企业就不会有员工流失的问题”。和其他人一样,这两位管理人员都认为,员工满意才会带来顾客满意,最终有利于公司的底线收益。斯特耶的公司自从让员工管理公司以来,有了很大起色。回顾成功的经验,他总结道:“在当今时代,要想找一个公司给你长期工作保障是不现实的。唯一的工作保障就是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使客户离不开你。有了这一点,你就可以走遍天下了。”□

(编辑/丹桔)

浅谈就业的适应能力 篇2

一、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意义

1. 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推进的要求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 掌握着现代化的知识和技术, 是未来国家和社会建设及发展的栋梁之材, 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履行这种神圣使命和光荣责任决不是空喊口号, 而必须投身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践, 必须适应社会。也就是说, 高校毕业生只有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 努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 从而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也才能把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目前, 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现状, 与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实践要求是不适应的。所以, 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2. 是实现自身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任何一个希望自己能够巩固和发展的社会, 都要努力使它的成员社会化, 使其成员心甘情愿地接受它的价值标准、优良传统和社会规范, 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义务。高校毕业生担负着继承上一代的事业、知识和优良传统, 开创社会发展新局面的历史重任, 需要实现自己的社会化。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 凡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 都可以说是社会化的内容。但是, 在这诸多的内容中, 都需要社会适应能力来把它变为现实。换句话说, 高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心理承受能力、应变能力、社会工作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适应能力等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大学毕业生社会化的保证。因此, 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实现自身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3. 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人的需要和发展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人的社会化程度越高, 其需要层次和水平就越高。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高于一般社会青年, 社会化过程和社会化发展目标也就相对较高。但是, 大学生只有把自己的事业目标与社会需要紧密地结合, 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社会, 才有可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自我才能得以体现和发展。因此, 培养当代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基本内容

当代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涉及的面非常广泛, 主要包括人际环境的适应、职业环境的适应、生活环境的适应和社会环境的适应等。这些不同的方面的适应要求又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1. 心理承受能力

社会与学校相比, 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都有着很大不同, 这些差别必然会使那些踌躇满志的毕业生感到巨大心理反差与不适。这时, 心理的承受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可以使之自觉地调节好心理状态, 克服和排除各种心理障碍和压力, 尽快使自己在心理意识上认同外部环境。高校毕业生所进行的这一自我心理调节过程, 就体现着一种能力。一个具有就业能力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思想修养、坚忍不拔的精神、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选择本领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等。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 才能做到正确认知社会, 合理定位自我, 学会与他人合作, 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这也标志着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2. 社会工作适应能力

工作适应能力, 是指在工作环境, 如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等发生变化时, 人们调节、控制自己作出正确恰当反映的能力。大学生社会工作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方面, 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等。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是对高校毕业生提出的一项基本的要求。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投身于社会实践, 参与社会工作, 而在参与社会工作中必然面对各种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 这些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又是不断变化的。只有较好地适应这些变化, 才能顺利地开展工作, 才能真正地适应社会。

适应和改造是紧密相连和不可分的。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 现实生活五彩缤纷, 复杂多变, 常常不尽如人意。面对这一现实, 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大学生首先是要适应, 这种适应是在改造中的适应。适者生存, 生存才谈得上发展。对社会、对环境的适应, 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 不是被动和消极的等待或妥协。应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将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 自觉地改造社会和工作环境, 不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3. 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 是指人们在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接触过程中, 调节、控制自己作出正确恰当反应的能力。人际交往作为人类的一项基本的实践活动, 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贯穿于人们的一生, 具有沟通人际信息、交流人际情感、协调人际行为的普遍作用。高校毕业生步入社会而成为社会成员以后, 必须进行各种交往, 必然要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解决由各种社会关系引起的实际问题。这就是说, 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是高校毕业生必备的一种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是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环境的关键。不善于与人交往, 难以与人沟通, 久而久之自觉不自觉地自我封闭起来, 导致诸多问题。

4. 应变能力

高校毕业生从学校步入社会, 这无疑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当大学生怀揣知识和技能, 满怀信心和希望地走出校门, 到社会上选择自己的职业时, 首先面临的是对其学识和才能的一次考查和检验。大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学到工作岗位上所需的全部知识和能力, 也不可能学到社会需要的全部知识, 只有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 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思想行为方式, 才能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这也就是一种应变能力。大学生需要这种应变能力, 以保证自己尽快地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 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

5. 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 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断改造事物, 不拘泥于已有的现状, 敢于探索和发现新的问题, 敢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当代大学生要使自己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 需要有创造能力, 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际中, 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 这既是实际工作的要求, 也是自身顺利成长的基本条件。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两者是紧密联系的, 适应是为了创造。因此, 创造能力是毕业生适应社会必备的能力, 也是走向成功和成才之路所必不可少的能力。

三、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大学生自身具备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只是做好了准备工作, 而要真正实现就业创业, 还需要适当的引导和支持。笔者认为当前主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引导和支持:

1.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 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薪酬补贴、生活补贴等扶持政策。为更大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目前教育部正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落实办法, 对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毕业生, 由国家代为偿还其学费和助学贷款。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 教育部还与有关部门扩大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09年, 招募约3万名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同时, 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农村学校教师空岗空编时, 优先录用特岗计划服务期满的毕业生。

2.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 取消落户限制。支持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社会服务型等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 在新增就业岗位时优先聘用高校毕业生。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 按规定享受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并为在该类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

3. 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 更多地吸纳有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各类企业加强人才培养使用和储备。认真落实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单位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的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户口、档案管理、续聘、就业以及工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连续计算等政策。

4. 引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

将创业教育列入教学培训计划, 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构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绿色通道”, 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政策扶持、项目论证等“一条龙”服务, 落实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就业困难并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的, 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

5. 强化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浅谈技校生应具备的就业适应能力 篇3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高层次智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技工教育的培养目标必将随之高移:技校生要想在就业大军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就业适应能力。

一、技校生应具备的就业适应能力

1、岗位适应能力

本专业(工种)的岗位适应能力是技校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核心,也是用人单位接收学生的基本要求。企业都希望新招收的工人技术素质高,操作技能娴熟。因此,加强对学生操作技能训练,提高本专业(工种)的就业适应能力,是技工学校专业培养的首要任务和目标。

2、多工种适应能力

科技的迅猛发展,新产品开发加快,加上宏观产业调整和微观产品结构调整等影响,使企业的生产力布局和劳动力配置处在永无休止的调整中;其次是工程施工中往往是多工种交叉施工,要求就业人员不仅要掌握本专业(工种)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而且对相关专业(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理论常识也要了解。这样,就业职工岗位调整和工种更换的可能性就更多一些,这就要求技校毕业生必须具备多工种适应能力。那些精通某一工种,掌握相近工种,熟悉相关工种的“一专多能”型人才将以其独有的优势受到器重。

3、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学生出校门进厂门,身份、工作和学习生活环境等都发生了变化,常常不适应,这就要求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再就业适应能力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职工下岗已成为正常现象。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将保证人才合理流动。作为下岗职工面临着再就业和再择业,这就要求技校毕业学生要具备再就业的心理素质和实际能力。

二、提高技校生就业适应能力的措施

1、深化教学改革

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尽可能地适应人才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某一专业(工种)的理论教学水平、实际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还要有相关专业(工种)的理论常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应结合学校实际,采取“增、删、补、缩”等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合理开发教材。适当加大实习比例,强化实习教学内容。

2、拓宽专业设置

首先要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收集信息,掌握规律,搞好预测。其次,要处理好具有特色的专业和热门专业的关系。特色专业属长线专业,往往历史较长,相对稳定,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要巩固加强。而热门专业尽管底子薄,但属社会急需的短线专业,技术理论要求不高,操作技能较为重视。一般投资少,见效快,应采取“短、平、快”的打法。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要坚持长短结合。长线专业要更具有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热门专业,抓住机遇要迅速占领市场,不宜一次性投入过大。

3、拓宽择业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目前个别专业(工种)划分过细,单一专业课程开设过长,学生知识过窄,可以把相近专业放在一起,浓缩合并,扩大知识范围。实习中以一个工种为主,兼学其他工种。“一专多能、一人多技”的学生可以考两个以上工种的技术等级证,变持“双证”分配为持“多证”分配。

4、改革实习教学管理体制

实习教学要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实习工厂要企业化管理,要搞生产经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使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长才干。培养学生具有竞争和忧患意识以及适应社会环境的综合能力。实习教学要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习工厂要面向市场搞生产经营,其优点是:(1)降低实习成本,如果经营管理较好还可能收回成本略有盈利。(2)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动手机会多,领会快,掌握牢。(3)直接参与工程施工管理,掌握技术比较全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4)学生一言一行都受到企业规章制度的制约,可以培养良好的纪律观念和劳动态度。

5、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动手能力

根据实际调整教学计划,适当增加实习教学时间。可对个别专业搞2:1(实习教学时数比理论教学时数)的教学模式,提倡学校扩“特区”专业,实行一校多模式的办学机制。注重操作技能训练,强化生产实习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面向社会、面向企业,毕业生到企业就能上岗顶班的教学改革机制已成为技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技工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共识。

目前笔者学校正在探索与试验对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培养。这种现实性、前瞻性的教育改革给笔者学校带来了生机和发展。当然要想保持大好形势,求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项制度。

浅谈就业的适应能力 篇4

社会适应能力是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它集中体现在人际之间的交往、合作,良好的道德和具有积极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而体育活动正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独特的作用。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看法在此谈谈。

一、提高学生适应各种自然环境的能力

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增强了体质,提高了人体免疫力,逐步适应户外运动时夏日骄阳的暴晒以及冬天刺骨的寒风。这就提高了学生对冷、热环境的适应能力。此外,学生的锻炼场所因运动项目的不同而改变,每个项目的锻炼场所对学生而言都是新的,这样,学生就经常去面对陌生的环境,不断地提高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

二、促进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沟通,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宜采用直接的语言类交流方式,才便于他做出快速、准确、及时、灵活的反应;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应该采取非语言类方式与他沟通,更容易做到默契,使学生在现实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较好地与不同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同学进行交往。通过组织球类比赛来促进学生们的互相理解和尊重。在比赛中每个人不仅要认真履行本角色的职责,而且还要顾全大局地和同伴协作配合,这就需要正确地理解同伴的意图,尊重同伴的个性,才能及时地发送信息给同学,以达到沟通及时,配合默契的效果。

三、培养正确的自我评价

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自我评价的有效手段,例如学生在进行400米测试时,由于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前半程跑得太快,以致后半程体力不支而影响成绩。教师应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分析失利原因,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在往后练习中注意合理分配体力,跑出较好的成绩。教师应对该生进行针对性辅导,使学生逐步建立自信,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发挥应有水平。

四、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体育教学是培养竞争意识的有效手段,教学中采用竞赛的办法来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在比赛中努力克服主客观困难去挑战对手争取胜利的过程,就是一种挑战自己的过程,也是一种和对手竞争的过程。而竞争离不开合作,即使是个人比赛项目,也需要他人的帮助和配合,这种合作在集体比赛项目中尤其突出和重要。

五、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

浅谈就业的适应能力 篇5

专业性学生活动依托的是专业,在活动的策划、组织、开展的全过程中,要配备专业教师来指导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尽力营造出职业氛围,在活动中体现最新的专业知识,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要在专业性学生活动的每个阶段指定不同的老师进行动员和指导,包括活动前期的动员,活动开始时学生选题的指导,参赛内容的准备和完善等,特别是在活动后的总结和导向.

4.2 充分体现学生做为活动的主体,提高综合能力

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加,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和发生改变,学生在学校期间要利用一切机会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参加专业性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现在多数活动由社团或教师组织,学生仅是被动参与活动,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到活动中每个环节,这样使得活动吸引力不足,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得不到更多的锻炼,要让学生在活动的策划、组织等环节都要进行参与,提出可行建议,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提升综合能力.

4.3 以就业能力为前提,提升活动质量

在活动主题,活动载体,活动形式上要有所创新,注重活动内容与职业环境无限接近,不断提升活动质量,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专业实践的机会,锻炼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特别是指导学生参加一些本专业省市高级别的比赛,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让学生在比赛活动中将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深化和升华.

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 篇6

国内外不少心理卫生专家认为,培养人具有良好的适应环境的心理和能力,是保护其心理健康的关键。

一般来说,儿童的生活环境在他们各个年龄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这相对的稳定阶段,他们的衣、食、住、行、游戏、求知、社交等方面都会产生相应的需要,形成相应的习惯。然而,儿童所处的环境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他们的家庭环境会发生变化,他们进入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后,环境的变化更大。新的环境必须会对儿童提出新的要求,于是,原有的需要和习惯与新的环境产生了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反映在心理上,必然是不满和不愉快。

甚至一些很细小的变化都会引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异常表现。有一个四岁的男孩子,进入幼儿园中班的第二天就不断哭闹,拒绝参加任何活动,整整折腾了五天。令人奇怪的是,这孩子在原来的托儿所表现却很好,活泼能干。按理说,托儿所的小朋友进入幼儿园,其适应能力应比不入托的孩子强,那么,这孩子是什么缘故呢?经过老师的了解,分析,发现这男孩子在托儿所时属地年龄较大的孩子,所以,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经常得到老师的赞扬,小朋友们也很顺从他;可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他就发现自己画、搭积木都比不上别的小朋友,于是,当“小大王”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心理便失去了平衡,只得以哭闹来表示他的极度不满。他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影响。由于气质、性格的不同,在遇到环境变化时,孩子表现内心矛盾和不满的方式也不同,有的以暴怒、哭闹、拒食、摔东西来发泄,有的则是抑郁、恐惧、不安,还有的甚至会自我伤害,抓破自己的脸皮,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适应能力?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总结那些成功的经验不外有如下几点:

(一)满足儿童的合理需要,不迁就其不合理的需要。

儿童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饮食、排泄、睡眠等生理上的需要外,还有各种心理的需要,如安全、爱抚、求知、独立、自尊、好奇等等。对于儿童正常的、合理的需求,应尽可能使他们得到满足。不仅在家庭里,就是在家庭以外的各个环境也应创造条件满足儿童的各种合理需要,使他们心情愉快,活泼开朗。这样的孩子就不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但是,过份溺爱孩子或者对孩子教育不当,会使孩子长期处在不正常的特殊环境里,产生种种不合理的特殊需要,养成不良习惯,如:挑食,饮食起居随心所欲,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服从别人的合理要求等等。一旦环境发生变化,这样的孩子就难以适应。我们经常看到那些受家庭溺爱的孩子,有的长时期不肯上托儿所、幼儿园,有的逃学,有的仅仅因为受到同伴的嘲笑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难以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在集体生活里很孤独,等等。

(二)鼓励引导儿童多参加社会集体活动

儿童不仅是家庭的成员,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长大后要与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和谐地生活、劳动,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多接触社会,多参加集体活动,鼓励他们和别的孩子玩。孩子们在一起,有共同的愿望和兴趣,知识水平、能力高低也基本相当,相互间容易培养互助互爱的感情。他们一起活动时相互制约,对培养自制力很有效。

有不少家庭主张让儿童闭门读书,或让孩子唯唯诺诺地跟着父母大人转,儿童积极活动的愿望受到抑制,性格也变得内向、敏感。据上涨精神卫生中心研究室调查,在追求升学率比较突出、鼓励学生埋头读书的学校和家庭中,孩子患“适应不良”方面的精神偏异症的比例较高。

(三)细心引导儿童顺利渡过生活的转折阶段

浅谈就业的适应能力 篇7

关键词:就业导向,调整教材,案例教学,促进就业

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社会各行业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在人才的需求方面, 将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作为录用职员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在医药领域, 不论是医疗、医护的辅助岗位和药品生产、营销的生产操作岗位都需要计算机技能和专业技能同样过硬的基础型人才。因此, 如何使得医药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能够尽快占领这一领域, 并且成为该领域的中坚力量, 则对医药类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当前就业市场对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医药类辅助型人才需求增大

众所周知, 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高等学历医学生的大量产出, 使得医药人才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矛盾突出, 导致众多没有学历优势的医药类中专毕业生丧失了应有的选择权, “双向选择”也近于“单向选择”。当然, 这些指的是医药领域的高中级应用型人才岗位, 但是对于医药领域中的各类辅助型技术岗位, 却对既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素养, 又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础型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缺口。

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高科技工作手段, 已经深入到医药领域的各个方面, 尤其在医药辅助型岗位中的应用尤为广泛。如:运用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系统进行医学图像检索和文本资料、图像信息数据的管理;用电子设备保存、管理、传输和重现数字化的病人的医疗记录, 取代手写纸张病案, 实现病人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和服务;药品信息的采集、处理、发布以及药品网上营销商务;药品生产车间流程控制以及质量鉴定;加工和交流护理服务以及管理领域内外的资料和数据等。以上这些技能都应用在医药基础岗位上, 既要求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医药学专业知识, 又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

2 目前中专医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中等医药类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医药类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 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 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1 目前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课作为一年级公共基础课之一, 目前主要内容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 Word、Excel、PowerPoint等Office软件以及网络基础知识和Internet的应用。以上内容大多数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就已经有所接触, 从内容上缺乏新意, 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在职业要求上也难以满足岗位需求。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 并且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和深入。从基础教学到临床诊断, 从远程医疗到虚拟手术, 计算机已成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必备工具。而目前医药类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材无法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同步, 并且“医学”特色也不突出。这就带来了教学与实际相对脱节的问题, 且未能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2.2 学生计算机基础不同, 对教学要求各异

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基础差别很大, 有的同学已经基本掌握了Windows和Office软件以及网络的使用, 但有的同学仅停留在会打字的水平。如仍按教材按部就班地讲课, 则有的同学“跟不上”, 有的同学“吃不饱”。

2.3 以讲为主、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时效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固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手段的落后也同样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黑板加板书”的教学方式已远远落后, 而且, 仅仅使用多媒体进行讲解和演示也是远远不够的。原有的以讲为主、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

2.4 毕业生计算机水平无法满足就业需求

许多考试优秀的学生不会用word制作患者体征信息检查表和患者病历, 不会用excel进行药品库房的进出数量的统计汇总, 甚至不会上网查资料, 更不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 不会换打印机的色带, 不会机关公文规定格式的排版, 不能胜任一个医务室助理、药房库管、营销开票的工作。针对学生就业中碰到的种种问题, 我对医药类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应该说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实践训练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根本无法适应当前学生的就业。

3 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职业技能培养, 突出医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医药类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和岗位实际操作能力, 便于他们在进入工作岗位后, 能够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和专业性质, 很快运用已有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投入工作, 并且能够利用计算机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医药类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研究, 希望对毕业生更好的就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1 以就业为导向, 调整适应医药类中等职业学生的计算机教学内容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软件和硬件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应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有所调整,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 对教学大纲也要不断适当修改, 使之不断趋于完善。大纲的编写应体现实用、实效性原则, 照顾到普及的需要, 又要兼顾先进性, 应反映出计算机领域新的科技成就及其应用水平。其次要重视选用合适的教材, 每一门课的教材选取既要保证基本的知识要点, 又要适合医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一些更为适用的教材或讲义。医药类中等职业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适应就业, 就应该注重符合学生就业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 教材的编写应该贴近就业岗位, 以训练学生实操能力为主, 贯穿计算机文化知识为辅的原则, 减少教师讲的内容, 增加实训的内容。如:尝试将计算机理论知识集中在第一章节, 其余各章节各知识点以参考的形式列出, 将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网络、数据库以及医药领域中常用的应用软件等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开发编撰成各种任务和专业岗位操作案例, 分布于整个教材。特别是一些新问世的优秀的工具软件, 可以用来充实教学内容。这些优秀的工具软件, 实用性较强, 而且简单易学, 便于掌握。教学实践证明, 从简单原理入手, 讲解应用性强、见效快的软件,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为了给毕业生在就业上增加更多优势, 可以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 围绕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作相应调整。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把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之中, 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计算机课程教学大纲相衔接, 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提高学生计算机考证的过关率, 培养双证型应用人才。

3.2 以就业为导向, 调整适应医药类中等职业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目前医药类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主要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 以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或者以教师演示学生跟着练习为主的教学模式, 必然会导致只是教师讲授而学生不接受局面, 课堂上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听, 甚至只有几个学生听懂, 大多数学生跟不上,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教师教学积极性都会受到严重挫伤。学生学了知识后不知道有什么用, 更不知道将来如何跟工作、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如何就业, 如何胜任工作岗位, 如何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宗旨。

笔者在计算机教学实践过程中, 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切实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了一些探索, 发现在计算机教学中, 由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是一个实用有效的好方法。

项目教学法实际上就是以行为导向的职业技能教学法, 它是将这门学科知识结合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设计成大小不同的多个项目。将课程的内容分成若干个实践任务, 让学生分组完成, 并以答辩和实践报告的方式交流汇总, 最后将出现的问题和重点由教师突出讲解。任务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专业岗位, 如:病历的排版与制作, 患者的生理体征的跟踪检查表的制作, 收集和存储、处理患者信息的数据库软件使用, 药品营销系统的应用, 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搜集整理医药相关资讯, 各种常用外设的使用, 操作系统的修复和安装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完成各个项目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它的特点: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或事件, 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 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项目教学核心追求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 最终完成项目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 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 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

我们都知道计算机应用并不完全是学出来的, 很大程度上是用出来的。大量运用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方式, 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 内容要轻理论知识重实践操作。教学中尽量对难理解的理论不做太多的解释, 尽量把理论知识的程度降到最底。教学实践证明许多学生开始不理解或不完全明白的理论问题随着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知不觉的理解掌握。所以先实践探索研究后理论体会升华, 对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探索能力、适应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能力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3.3 以就业为导向, 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模式

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还应与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相结合,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例如, 对知识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可采用笔试;对具有一定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 采用笔试或上机相结合的方式;对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可尝试采取完全上机考核的方式;也可以设计医药类专业岗位计算机操作项目, 通过学生完成自选项目情况, 来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同时在考核中注重学生小组合作意识考核, 注重学生对项目总结报告考核;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得如何, 特别是综合能力如何, 除笔试、口试、上机考核外, 最好能再通过对岗位模拟操作和计算机课程设计进行考查和评价。教师应帮助、指导学生根据工作实际进行选题,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结合有关单位的岗位进行实操考核和课程设计, 这样, 既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在医药行业的最新应用状况和发展水平, 使之融会贯通, 灵活运用, 同时, 也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运用已有计算机知识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考核方法, 灵活应用多种考核机制的结合, 对培训学生职业能力, 促进学生的就业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4 培养责任心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医药类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的教学工作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 计算机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计算机技术及工具变化较快, 为了使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 学校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 必须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 建立和稳定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 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在新形势下对计算机教师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与时俱进, 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 了解学生专业领域的工作或任务中的相关知识, 开发和编撰适应学生就业的教学内容, 运用新型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 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每一个实训项目中去, 到仿真模拟室或生产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 以完成一定生产、或设计任务为目标, 通过项目制作, 使学生进而掌握操作技能, 提高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俊坤.现阶段中专学生就业探索与存在问题分析.郑州测绘学校, 决策探索, 2007.

[2]任懋榆, 王建民.临床医学信息学——由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2.

浅谈就业的适应能力 篇8

关键词:体育中考   临场   适应能力

初中“体育中考”的全面推广,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极大地鼓舞了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然而,历年来的体育中考成绩表明,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考试中尽管十分努力却达不到平时的水准,体育成绩并不理想。本文试图从与“体育中考”考试有关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培养学生体育中考临场考试的适应能力,这也是广大体育教师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对考试场地的适应

考前对场地进行有针对性的熟悉和训练是学生正常发挥的首要前提。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我发现如果学生对环境不适应,可能会导致其考试时出现心理紧张、情绪波动、烦躁不安等不良状态。因为各所学校的场地情况不同,特别是300米和400米跑道存在着差别,考生原先在自己的学校已经习惯了活动场所,到了考场如果未能及时适应,要想发挥出好的水平,考出好的成绩,可想而知并不是件容易之事。也有不少学校没有跑道,要到其他学校去参加体育考试,学生如果考前不事先训练一下,要想考出好成绩,也比较难。因此,在考前一段时间,教师应带领学生到考点进行适应性练习,使考生对考试场地有所了解,以便于到考场后能及时适应。我校2013届初三毕业生,体育中考成绩平均29.1分,居学区第一名,这就与当年考前多次帶学生去考试场地进行熟悉训练有很大的关系。我校的跑道是300米,学生初上400米跑道时出现了空间大、动作不协调的现象,无形中产生了恐惧心理。带他们去与考场类似的场地多次练习后,情况逐渐有了好转。到了考扬时,他们已经基本能适应,并发挥得比较好,考出了好成绩。另外,调查中还发现,只要有去熟悉场地的学生在1000米和800米考试中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其中的原因也与场地的熟悉性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体育教师在考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场地训练非常有必要,这是保证学生正常发挥的一个前提。

二、对考场气氛的适应

对于学生而言,中考是一次大型考试,他们离开家长与教师,独自进入严肃的考场,肯定会很紧张。另外,学生之间的传染又比较快,假如有一个学生考得不理想,其他学生也会出现消极情绪,可能就会出现动作变形、僵硬等状况。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学校应该举行一至二次的模拟考试,请本校其他体育教师或其他学校体育教师来本校监考,让学生现场感受考场的气氛,消除进入考场的紧张心理。而为了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还要指导学生把思维集中到具体的动作上去。比如立定跳远时,让学生想着各个环节的合理动作与它们之间的衔接,如何腾空、落地等,使他们没有时间去考虑某些消极因素,并且要教育学生在考场中互相鼓励,相互帮助,努力提高学生的勇气和信心。考务人员在严格监考的同时,不要过于严肃,态度尽量要和蔼,多用鼓励的目光和亲切的语言来感染考生,这样可能会及时缓和考生紧张不安之情绪,以便促进考生正常发挥。

三、对考试气候的适应

众所周知,天气情况是很难预料的。每年体育中考期间,总难免出现天气变化,遇到不好的天气时,学生的成绩总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比如下雨的天气,跑道的湿滑、实心球投掷区与立定跳远踏跳皮的湿滑;有风的天气,最显著的影响是对学生的投篮考试不利。另外,风、雨会使学生身体肌肉粘滞性增加,不利于肌肉的伸展与收缩。因诸多情况,在考试过程中,考生的动作可能走样变形,严重失常。2012年,我校初三毕业生体育中考时恰逢下雨天气,因为受气候变化,我校学生体育考试成绩不够理想。考试后很多考生当场就反映因为天气情况,影响了自己的考试情绪和成绩。其实,除了气候的变化对体育考试成绩会有影响外,也从其他方面暴露了当今大部分学生娇生惯养、怕脏、怕困难等意志的问题。鉴于此,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就不能因有风、雨等情况而改上室内课,甚至不上课,反而要针对相应的恶劣天气,提早给学生提示并做好防护准备,有意识地利用一些自然逆境,让学生进行室外课练习,以便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坚强不屈的意志,使他们不至于在考场中遇一些不良情况而紧张失常。

四、对考试程序的适应

日常的体育测验,一般一节课只能考一项,并且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领做准备活动,安排测验。在体育中考时,要求在50米、实心球、篮球运球投篮、仰卧起坐、引体向上、跳绳、立定跳远、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中选择四项在半天内连续考完,体育教师只能在学生进考场前统一提早做好准备活动。因为考试的学生人数较多,往往存在着准备活动与正式考试之间时间过长的缺点,导致准备活动所产生的生理效应已经减弱或消失。因此,在考试之前,教师要进行一次模拟考试,在模拟考试中教会学生自己去做准备活动的方法,使学生提高认识,明确准备活动的意义,比如为提高体温,避免肌肉僵硬,要养成在项目之间进行伸展与收缩运动的习惯,使参与运动的肌肉得到充分活动,从而使考生发挥出最佳的水平。

综上所述,以上几个方面谈的学生参加体育中考的临场适应问题,实际上就是学生心理与生理方面的适应。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把心理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比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心理稳定性等,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体育技能达到同步提升。最后,要强调的是,我们所追求的并非只是为了某一次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使其获得终身收益。

参考文献:

[1]杨远飞.如何提高体育中考成绩[J].学周刊,2014(2).

[2]王巧娟.运用多种心理训练方法调节学生体育中考心理状态[J].当代体育科技,2013(29).

关于新兵适应军队生活能力的研究 篇9

新兵作为部队的一个特殊群体,能否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新的工作环境,完成角色转变,关系着部队着长远建设。关于新兵适应军队生活能力的研究属于新兵心理状况研究的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社会活动的增多,对精神生活的要求增大使遭受心理刺激的数量增多和强度增大,这必然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和心理问题。例如新兵入伍后对于陌生环境的人际关系的处理,针对高强度训练身心承受能力的训练,入伍前与入伍后生活环境变化的接受程度都属于新兵适应军队生活能力的研究范畴。

1、新兵军队生活现状

1.1军队环境不适应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个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是生物因素,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诱发心理应激的因素更多的是与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有关。新兵入伍后即面临严格的军事管理、单调的生活节奏和新的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挑战。按时起床,准时训练,一切服从军队安排,没有往日多样的生活方式,多彩的生活娱乐,使新兵在进入部队后心理产生不平衡感,对军队枯燥的生活产生抵触心理,许多新兵不能够很快转变角色,适应军队管理,承担保卫国家,服务人民的重任。

1.2人际关系紧张

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军队要求每位军人要有较强的命令意识,有些新兵面临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和矛盾冲突。军队生活相对比较封闭,新兵之间产生摩擦在所难免,也容易造成不满和消极情绪,影响新兵的正常生活和训练。

1.3挫折认识淡薄

挫折,是指人们为实现预定目标采取的行动受到阻碍而不能克服的,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新兵入伍后挫折心理表现在生活、工作、训练等很多方面。新兵在遇到困难和高强度的训练时,因自身原因达不到满意的结果同时也怕被别人耻笑,导致情绪低落,逐渐形成“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新兵的心理状态,造成心理问题。

1.4生活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是由于某一明显生活变化或应激的生活事件引起的、以情绪障碍为主、伴有适应不良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以至明显影响社会功能的一种反应。新兵入伍后, 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强烈改变, 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容易诱发各种精神及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抑郁、烦恼焦虑、胆小害怕、接触被动、不愿与人交往、睡眠障碍, 少数出现突发暴力行为, 给新兵训练造成很大影响, 应引起重视。

2、新兵适应生活影响因素

2.1生活环境变化

新战士来自全国各地, 有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 有气候宜人的江南水乡, 还有人口稀少的雪域高原。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语音方言、饮食习惯等差别很大, 入伍初期往往难以适应。

2.2生活方式改变

新兵离开了父母, 离开了熟悉的人群, 进入陌生环境, 从自由天地到纪律严谨有序的军营生活, 从一名普通社会青年转变成合格军人, 对某些新兵可能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诱发适 应障碍。

2.3新兵自身心理素质:

首先, 生活自理能力差, 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坚强意志。例如独生子女发病率高于非独生子女。其次是部分新兵入伍动机不纯(把学技术、考军校、找出路、转士官当作入伍目标), 入伍后发现现实与愿望有很大差异, 失落感重。

2.4部队规定管理严格

首先,从部队管理教育的角度来看,新兵要完成强度极高的训练、较重的学业任务,新兵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其心理不能得到经常的反思和休息。其次,部队严格的纪律管理极其严格,有些部队还存在各种额外的训练,则可能更挫伤新兵积极性,导致新兵的逆反心理。最后,婚恋问题也是影响新兵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军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在婚恋问题上,无法回避国圆家不圆的矛盾,心理的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

3、新兵适应军队生活能力的对策

通过研究了解到影响新兵适应军队生活能力的因素有多个方面,因此要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解决对策。

3.1军队管理对策

3.1.1严把入伍关:

将心理卫生健康状况调查融入新兵体检工作中,对接兵干部进行短期心理卫生常识培训, 把好走访关, 掌握应征青年家庭成员背景、遗传病史、精神病史。体检机构增设精神心理检查项目, 防止易感素质和适应能力不强者进入部队。

3.1.2加强心理卫生教育:

在新兵营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及心理健康讲座, 培养基层心理卫生干部, 提高基层带兵骨干心理素质, 使他们掌握新兵心理活动的特点。活跃军营文化生活, 合理安排训练、学习, 逐渐增强训练强度和难度, 给新兵一个适应部队生活的空间, 降低军事生活事件对新兵应激的强度。同时, 依据每个新兵的人格特点进行入伍教育及行政管理。对个性内向的新兵, 由于他们承受力、容忍度小, 又不轻易暴露内心想法, 故应多关心照顾, 批评要适度。

3.1.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现代国防教育、我军光荣传统教育、战史教育, 增强新兵的责任感、使命感, 激发其爱国、爱军热情, 培养他们坚强意志及吃苦奉献精神, 使新兵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军营生 活节奏。

3.1.4调整新兵对挫折的认识:

在新战士入伍时, 要如实把部队实际情况说明, 使他们对艰苦环境有一定心理准备, 可减弱失落感。加强挫折的预先教育, 告诉新战士在任何环境下都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 艰苦的环境更能磨练人坚强的意志, 挫折和困难能促人成长。

3.1.5理顺人际关系:

通过开展各式各样互助活动, 帮助新战士融合兵兵关系、官兵关系, 使他们尽快从小家庭适应大家庭, 由家庭亲情变为同志友情。作为基层带兵骨干, 应以稳重的心态去看待新兵言行, 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过激言行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积极引导,这对调动新兵潜能有积极作用。另外, 做好新战士的家庭社会工作, 让新兵的父母、亲友共同帮助新兵度过适应期。

3.2 新兵自身调整

新兵适应训练是指提高新兵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适应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新兵心理承受能力即提高新兵对心理应激的承受和抵抗能力。新兵在训练中要经常完成超强度的体能任务,对这些应激情境,新兵应当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铁”的纪律是军队的重要特点,新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军人应有的纪律性,这就需要新兵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

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研究现状 篇10

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研究现状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现状进行了综述性分析,并对国内关于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研究现状作了总结.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研究仍以理论探讨为主,实验性研究不多.为使大学生尽早适应大学生活,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尤为重要.短期的适应不良可以通过自身的调适来完成,而心理适应能力的提升就需要借助心理学工作者的协助,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力度和广度.

作 者:邱君 彭跃红 宋丽虹 作者单位:南昌理工学院,心理学系,江西,南昌,330000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7)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适应能力 研究

上一篇:高中生新学期自我介绍下一篇:土豆是可数还是不可数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