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适应能力

2024-10-02

大学生自我适应能力(精选8篇)

大学生自我适应能力 篇1

如何加强大学新生自我适应能力论文

【摘要】进入大学后,一些学生的思想、心理变化较大,部分学生出现明显心理不适。本文主要以“90后大学新生心理干预案例”进行剖析,总结了教育者应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新生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以适应大学生活。

【关键词】大学 新生 适应

1 案例内容

一个考生高考失利后,没能进入理想的重点大学,在家里人的再三考虑下,他最后来到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学习。该生来校报到后,经常无故旷课,严重违反校纪校规,影响相当恶劣,引起学院系部领导的关注。

辅导员观察到该男生精神面貌差,形象不佳,面容焦黄,目光散乱,表情非常迷茫,一身浓重的烟味,说话一直到处望,身子站立不直。

该生多次抱怨现在的环境与自己想象的相差太远,且管理太过严格拘谨,他找不到激情、目标,他很不情愿来到这所学校。

2 初步干预

(1)建立信任关系。此时对学生的接纳和倾听时非常重要的,不要批评他无故旷课的行为,不要指责他的人格或品质,也不要马上给他建议和意见,关键的是让他逐步倾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处理他混乱而迷茫的感受,使他体会到辅导员对他的接纳、关心和理解。最终让其无所顾虑,尽情的释放心里的压力,与辅导员建立信任关系,让辅导员清楚其内心最真实的情况。

(2)达成君子协议。该生承诺不再无故旷课,且用心感受身边的美好事物,与同学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为自己的集体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与辅导员及身边同学互换了电话号码,当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和大家联系。

(3)检验干预效果。谈话之后,表示愿意接受事实,不想放弃自己的大学生活,很希望有一个有意义、很充实的经历,会积极争取参加一些学院组织的活动。

3 跟进干预

(1)单独辅导。通过单独辅导,该生认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压力宣泄、学习态度等方面都有一些问题,也逐步调节心态,寻找新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2)团体辅导。针对他的问题,结合班上的实际情况,做了一系列安排,推选他做班上的体育委员,组织班上的.体育活动,在不长的时间里,发现他有很大的改变,极大地进步。

4 实操方法

和该生的家长联系,正面反应该生在学校的表现,不让家长担心,旁敲侧击了解到该生在家的生活习惯和细节。向该生高中学校了解情况,全方位了解该生,平时与班主任、班长经常沟通情况,相互配合,给予当事人支持。例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毽球比赛等,该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尤其在全校运动会中,在他的努力下,班集体拿到了“学院优秀体育风气奖”,他个人也在男子跳高运动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绩,所获得的奖金捐给了班费。因为他工作热情突出,系部预备推荐他作代表参加外出学习交流。让他参加各种活动以表现他的才干和能力,及时肯定他的成绩和表现,使他感到大学生活的美好,并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5 教育效果

通过一系列干预,对该生的教育收到了显著成效。

(1)解决困扰。该生决定勇敢的接受现实,端正自己的生活、学习态度,去积极参与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

(2)自我成长。该生不仅走出了迷茫,而且对自我有了重新的认识;改善了与人相处的方法,恢复了信心;改善了和室友的关系,和同学建立了友谊。

(3)风华正茂。全校运动会的工作结束后,该生以突出的贡献,优异的成绩,为系部、班级赢得了荣誉,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和能力,得到老师、同学的欣赏和认同。

6 经验总结

教育者应该通过动态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措施满足其需要以提高大学生积极性的过程。在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一方面应动态地掌握学生需要的变化,借鉴各种需要理论,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定期地了解每个大学生的不同需要,注意不同学生的需要层次的差异,以及同一学生在不同时期的需要层次差异,观察、了解不同学生或同一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对心理和行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灵活地运用激励手段,在集体内建立多种多样满足学生不同需要的方法,尽可能地采取相应措施使他们的需要得到合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的需要的内容和满足的方式要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人具体需要什么以及如何满足需要,并不能由个人主观上的随心所欲,它们受制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受制于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受制于他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实践。

6.1 大学生需要最大的是自我成长和发展条件等发展性需要

它主要指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委以适当的学习和科研任务,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可以将独立的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自主完成,还可以让学生协助自己开展科研,并指导学生的专业发展。

(2)鼓励学生参与完成,还可以让学生协助自己开展科研,并指导学生的参与感。

(3)运用信任、赞美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

6.2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友爱交友等情感需要

主要指大学生希望保持良好情绪和人格,渴望获得友谊,爱情,希望与他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关系。还可以采取如下激励措施:

(1)尽量满足学生合理的情感需要。大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有各种各样的需要,有些需要可能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抵触,需要制止和消除;而合理的需要,如尊重、求知、交往、信任、理解等需要,学校应该尽量地满足。合理的需要得到满足,学生积极情感也随之产生。

(2)对学生的期望要切合实际。教师要始终对学生充满期望,以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明确奋斗的方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我完善、发展的社会化过程中,顺利成长。期望过高,会导致学生身心负担过重,甚至会使学生产生焦虑和挫折感;期望过低,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情况,对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期望,并经常关注学生的发展,不断调整期望值。

(3)提供相应的情感指导。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程度不同的情感问题,教师和管理者应及时地提供心理指导,以帮助大学生顺利应对情感问题。要注重大学生“情商”的培养,塑造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大学生。

6.3 成就和尊重需要是大学生行为积极性的重要动力

应利用学生对成就感的追求来激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创造成果。自尊需要是大学生对自己在同伴集体中地位确认的反映,大学生为了追求和维护其在同伴集体中的相应地位,就会有强大的行为动力。因此,教师要组织大学生开展具有成就感和地位感的各项活动,并及时肯定大学生的行为表现对自尊的作用。

7 结语

为了使大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综合社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必须努力培养他们的自我适应能力,使其毕业之后能够尽快的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也应该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积家,陈俊.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7.

[2] 卢晓中. 高等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大学生自我适应能力 篇2

自我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在人的毕生发展中,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大学阶段正是人自我意识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大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有着重要影响。本文旨在探索高校拓展课程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影响和积极作用,为大学生的教育提供一种新的实践视角。

1 大学生拓展训练课程简介

20世纪70年代美国马萨诸塞州哈密尔顿韦恩哈姆高中校长皮赫将拓展训练引进了学校教育,并制定了拓展训练计划,最后发展为体育课程大纲在学校实施。拓展训练引入我国是20世纪,目前多作为商务公司的团队精神及个人能力的提升训练而被广泛使用,由一些专门的人力资源培训公司在运作。通过专门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课程,利用种种典型的场景和活动方式,让团队和个人经历一系列的考验,磨练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队意识的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3]。这种体验式学习,强调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人为的环境下让学习者亲身经历、体验、感受、觉悟、交流、分享、提升并产生迁移的学习方式。着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让学习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觉,觉悟并发现问题、使参加者之间交流并共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投入到应用实践中,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式学习强调共享和应用。体验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只有通过共享成果并应用于实践,才是体验式学习的目的。这种体验式学习的培训流程如下。

2002年在教育部体育卫生司的倡导下,我国7所高校进行了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尝试,首次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引进了拓展训练的内容。教育部体育卫生司计划经过几年试验后,于2007年将野外生存训练列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总体说来,拓展训练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手段在学校得到认同和应用,我国目前还在初级阶段,但前景相当明朗。

在我国许多高校中开设的拓展训练课程,基本保留了拓展训练的基本特征,即强调团队合作学习的综合活动性;设置挑战极限的环节以充分发挥参与者的体能和心理潜能;在强调集体参与的基础上重视个性地充分张扬;让参与者尽可能地领略各种高峰体验;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让参与者在受训中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课程的实施步骤也基本沿用拓展训练培训的流程:导入——体验——分享——总结——整合——提升——迁移。

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拓展课程充分开发利用学校已有资源,因势利导。课程主要由一系列精心挑选的游戏组成的,每一个训练科目都隐含着很深的生活哲理。一般都包括体验后的经验分享这一环节,学生能挖掘到游戏与自身学习、生活间的共同要素,并通过分享交流吸收别人成功的体验,这就大大拓宽了经验有效迁移的范围。旨在促使学生通过训练课程中的团结配合、交流互动,有效增进友谊、提高合作能力,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2 拓展训练课程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随机抽取中国计量学院2008、2009级5个班计190人,其中男100人,女90人。对参加拓展训练体育课的学生在第一次课课前发放问卷,再在拓展课程期末考试前一周结束进行第二次的数据采集,比较分析两阶段的数据,检测拓展训练前后的学生自我概念、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

学生自我概念的测量采用王海棠编制的《大学生自我概念问卷》[4],该问卷的编制以Sh-vae1Sno和Vispoel的自我概念多维度结构为理论模型,并参照了Masrh的自我描述问卷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问卷的部分条目。问卷共20个条目,包含情绪自我概念、体能自我概念、体表自我概念、社会自我概念和学业自我概念五个因子。社会适应能力测量量表采用《大学生心理诊断》中的《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5],该量表由华东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主编,已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水平的测量。两份问卷均采用5点记分,1表示完全不相同,2表示部分不相同,3表示部分相同部分不相同,4表示大部分不相同,5表示完全相同。

本研究采用SPSS16.0进行所有统计分析。

2.2 研究结果

为了验证拓展训练教学对学生的自我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效应,我们对前后两阶段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拓展训练课程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有着积极的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拓展训练课程对情绪自我概念(F=5.962,P<0.01)、体能自我概念(F=8.871P<0.001)、体表自我概念(F=4.951,P<0.01)均存在显著的影响,但对社会自我概念(F=1.818P>0.05)和学业自我概念(F=2.407,P>0.05)不存在显著的影响。拓展训练课程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F=0.614,P>0.05)。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拓展训练课程能显著改善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主要是通过改善大学生的情绪自我概念、体能自我概念和体表自我概念来实现的。拓展训练课程能促成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地提高但效应并不显著。

3 对高校拓展训练课程的建议

我们的实证研究表明,高校的拓展训练课程对改善大学生自我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是积极有效的。尤其是对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有显著的作用。因此,高校应积极推广拓展训练课程,充分挖掘拓展训练课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但就目前高校的拓展课程实施情况来看,仍存在诸多的局限性。从而限制了拓展课程功能的充分发挥,高校应在拓展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适时调整,逐步构建符合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特性的拓展课程体系。

3.1 内容设计应更有针对性

从目前各高校拓展课程的内容来看,基本是选用社会拓展训练课程的部分活动,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在高校拓展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了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和特性,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更加适合大学生的活动项目。与此同时,内容涉及还要兼顾学校资源,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相比,在开展拓展训练的场地、器材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与此同时,学校也拥有社会培训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在内容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扬长避短。

3.2 训练形式应更加多元化

拓展训练课程根据目的不同、安排内容的不同等,充分利用学校已有资源,使课程在形式、组织等方面多样化;在课内课外组织一些小型的比赛,加深学生在练习训练过程中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让拓展训练课程延长其后续效应。

3.3 训练时间应更有灵活性

拓展训练时间安排上可以由原来的2课时,延长至半天或全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体验、感悟、分享;拓展训练课程安全问题要时刻监控。拓展训练课程延长其后续效应。

3.4 执教教师应更具专业性

执教教师不光要具有良好的拓展专业技能,还要具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对学生心理学有较好的了解,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学校健康教育的组织者,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拓展训练执教教师要营造一种自由、平等、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项目活动中,畅所欲言,无压力参与,真实的释放自己的情绪;教师不对组员的感情、思想、行为的好与坏,强加评估或批判,学员间相互接纳、每个学员可以自由地分享体验过程和表达情感。

摘要:以实证研究方法探讨高校开设的拓展训练课程对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和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高校拓展训练课程训练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和改善有较大作用,尤其是对学生体能自我概念、体表自我概念和情绪自我概念具有显著的影响,对大学生的社会自我概念、学业自我概念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效应不显著。

关键词:拓展训练,大学生,自我概念,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月娥,黄希庭.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多层次模型研究述评[J].心理学动态,2001(2).

[2]阳海英,张庆建.体育活动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3):15~17.

[3]刘永中.企业管理——户外体验式培训全案[M].广州:南海出版公司,2004(7):1 1.

[4]王海棠,等.体验式团队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建立自我概念的影响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5):97~100.

大学生自我适应能力 篇3

【关键词】中职生 学习适应性 自控力

1 问题提出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目前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主要方式之一。中职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学习上与普通高中学生存在着明显区别。学习适应性,即学习适应能力,指个体克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周步成,1991)。关于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白晋荣、刘桂文等人(1997), 王鹏、时勘等人(1996)均发现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不良比例较高,并存在性别、年级差异。关于学习适应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石常秀(2006)、王斌(2004)则发现,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的等级水平与学习成绩的等级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自我控制是指个体按照社会标准、长辈期望或自己的意愿,对自己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活动等进行约束和管理的能力,是意志品质的一种。张灵聪(2001)发现:初中学生的学习自控力在年级和性别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良好的学习适应性和较高的自控力与学业成绩有密切关系。研究大多数都是将二者分别进行研究的(王斌,2004),而且当前学习不良的研究对象大多数集中在小学和初中,其中又以小学居多(谢州燕,2008),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适应及自控力状况的研究甚少。那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和自控力情况又是怎样呢?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中职生的学习适应性和自控力现状及其关系,为中职生的教育提供借鉴。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山东民族技师学院07、08、09级中职生,男女生比例基本各半,各年级人数按学校各年级的学生比例抽取。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

该问卷由上海师范大学王红姣等编制(王红姣, 卢家楣,2004)。适用于初中到高中的被试,从行为控制、情绪控制和思维控制三个维度来考察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共36个题目。每个项目都有五个判断等级。此问卷的再测信度r=0.809,同质信度r=0.922,总体Cronbachα系数为0.814。

2.2.2 《学习适应性测验》(AAT)

该问卷由日本教育研究所学习适应性测验研究所编写,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人(1991)主持修订。该量表包括四个分量表,12个内容量表。四个分量表分别是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心身健康,每个分量表又由三个内容量表构成。每个内容量表包括10个测试题,共有120个测试题。该测验折半信度为0.71-0.86,重测信度为0.75-0.88,整体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为0.864。

3 结果

3.1 中职生在学习适应性及自我控制能力上与高中生、全国常模的比较

学习适应性与全国常模(表1)显示,中职生的学习适应性与全国常模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中职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心身健康各维度上均表现不良,总的表现为学习适应很差。

注:*P<0.05 **P<0.01 ***P<0.001 以下类同

3.2 中职生学习适应性的方差分析结果

为了解中职生的性别和年级对学习适应性上的作用,进行了方差分析。表2显示:年级上学习适应性主效应显著,具体表现在学习技术上主效应显著;经scheffe事后检验和描述统计得在学习适应性上三年级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在学习技术上三年级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在性别上学习适应性主效应显著,具体表现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技术上主效应显著;经scheffe事后检验和描述统计得在学习适应性上女生优于男生,在学习态度上女生优于男生,在学习技术上女生优于男生。

3.3 中职生学习适应性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关系: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中职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与学习适应性的Pearson积差相关表明,学习适应性与自控力相关显著。以自我控制能力各维度得分为预测变量,以学习适应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做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由表3可知:自我控制能力中的思维自控和行为自控可以预测中职生的学习适应性,其累积解释率是48.0%。其中思维自控解释率是36.0%,行为自控解释率是12.0%。此外,行为自控对学习适应性的各维度均有明显预测能力,思维自控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技术方面的适应有预测能力,情绪自控只对学习环境的适应有预测能力。

4 讨论

本研究发现中职生在学习适应性和自控力上均表现不佳。中职生底子差,使他们不能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中职生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普遍不够,对他们的教育缺乏热情。另外,来自单亲、父母离异、父母关系不合等环境中的孩子较多,家长疏于对孩子的管理,从小没有在生活和学习上养成良好习惯。

中职生在学习适应性有年级和性别差异。因为升学压力较小,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环境和身心健康与一、二年级学生没有显著差异。由于三年级认知能力以及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应用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技术。家庭和学校对男女生的期望不同,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女生较男生稳重、自控力较好。

中职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及其各维度与学习适应性之间存在紧密全面的相关,行为自控的解释率大于思维自控和情绪自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外在控制中职生的行为来达到改善其思维进而改善学习适应性的目的,但这种改善需要充分考虑思维自控这一问题。思维自控或许会成为一个中间变量,这或许是一个比较新的视角,需要做系统深入的研究。

5 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所选取的中职生群体在学习适应性和自我控制力上均表现不佳,学习适应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自控力对学习适应性有很好的预测能力。

注:本文的完成得到了司继伟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白晋荣,刘桂文,郭雪梅.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心理学动态, 1997:5(2),60-63.

[2]石常秀.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南京师范大学,2006.

[3]谢州艳.学习不良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学习适应性特点及其关系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8.

[4]王斌.蒙汉初中生自我控制——学习适应性特点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5]王红姣, 卢家楣. 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其调查.心理科学, 2004:27(6),1477-1482.

[6]王鹏,时勘,左衍涛等.中学生适应性学习模型的发展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6:12(4),14-17,55.

[7]张灵聪.初中生学习自控力特点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26(4),476-479.

[8]周步成等.学习适应性测验[AAT].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1991.endprint

【摘 要】采用周步成等(1991)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和王红姣等(2004)编制的《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来探讨中职生自控力、学习适应性特点及其关系。显示:(1)中职生在学习适应性和自控力上均表现不良;(2)中职生学习适应性存在明显性别和年级差异;(3)自控力对学习适应性有良好的预测性。

【关键词】中职生 学习适应性 自控力

1 问题提出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目前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主要方式之一。中职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学习上与普通高中学生存在着明显区别。学习适应性,即学习适应能力,指个体克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周步成,1991)。关于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白晋荣、刘桂文等人(1997), 王鹏、时勘等人(1996)均发现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不良比例较高,并存在性别、年级差异。关于学习适应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石常秀(2006)、王斌(2004)则发现,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的等级水平与学习成绩的等级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自我控制是指个体按照社会标准、长辈期望或自己的意愿,对自己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活动等进行约束和管理的能力,是意志品质的一种。张灵聪(2001)发现:初中学生的学习自控力在年级和性别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良好的学习适应性和较高的自控力与学业成绩有密切关系。研究大多数都是将二者分别进行研究的(王斌,2004),而且当前学习不良的研究对象大多数集中在小学和初中,其中又以小学居多(谢州燕,2008),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适应及自控力状况的研究甚少。那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和自控力情况又是怎样呢?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中职生的学习适应性和自控力现状及其关系,为中职生的教育提供借鉴。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山东民族技师学院07、08、09级中职生,男女生比例基本各半,各年级人数按学校各年级的学生比例抽取。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

该问卷由上海师范大学王红姣等编制(王红姣, 卢家楣,2004)。适用于初中到高中的被试,从行为控制、情绪控制和思维控制三个维度来考察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共36个题目。每个项目都有五个判断等级。此问卷的再测信度r=0.809,同质信度r=0.922,总体Cronbachα系数为0.814。

2.2.2 《学习适应性测验》(AAT)

该问卷由日本教育研究所学习适应性测验研究所编写,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人(1991)主持修订。该量表包括四个分量表,12个内容量表。四个分量表分别是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心身健康,每个分量表又由三个内容量表构成。每个内容量表包括10个测试题,共有120个测试题。该测验折半信度为0.71-0.86,重测信度为0.75-0.88,整体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为0.864。

3 结果

3.1 中职生在学习适应性及自我控制能力上与高中生、全国常模的比较

学习适应性与全国常模(表1)显示,中职生的学习适应性与全国常模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中职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心身健康各维度上均表现不良,总的表现为学习适应很差。

注:*P<0.05 **P<0.01 ***P<0.001 以下类同

3.2 中职生学习适应性的方差分析结果

为了解中职生的性别和年级对学习适应性上的作用,进行了方差分析。表2显示:年级上学习适应性主效应显著,具体表现在学习技术上主效应显著;经scheffe事后检验和描述统计得在学习适应性上三年级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在学习技术上三年级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在性别上学习适应性主效应显著,具体表现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技术上主效应显著;经scheffe事后检验和描述统计得在学习适应性上女生优于男生,在学习态度上女生优于男生,在学习技术上女生优于男生。

3.3 中职生学习适应性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关系: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中职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与学习适应性的Pearson积差相关表明,学习适应性与自控力相关显著。以自我控制能力各维度得分为预测变量,以学习适应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做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由表3可知:自我控制能力中的思维自控和行为自控可以预测中职生的学习适应性,其累积解释率是48.0%。其中思维自控解释率是36.0%,行为自控解释率是12.0%。此外,行为自控对学习适应性的各维度均有明显预测能力,思维自控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技术方面的适应有预测能力,情绪自控只对学习环境的适应有预测能力。

4 讨论

本研究发现中职生在学习适应性和自控力上均表现不佳。中职生底子差,使他们不能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中职生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普遍不够,对他们的教育缺乏热情。另外,来自单亲、父母离异、父母关系不合等环境中的孩子较多,家长疏于对孩子的管理,从小没有在生活和学习上养成良好习惯。

中职生在学习适应性有年级和性别差异。因为升学压力较小,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环境和身心健康与一、二年级学生没有显著差异。由于三年级认知能力以及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应用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技术。家庭和学校对男女生的期望不同,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女生较男生稳重、自控力较好。

中职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及其各维度与学习适应性之间存在紧密全面的相关,行为自控的解释率大于思维自控和情绪自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外在控制中职生的行为来达到改善其思维进而改善学习适应性的目的,但这种改善需要充分考虑思维自控这一问题。思维自控或许会成为一个中间变量,这或许是一个比较新的视角,需要做系统深入的研究。

5 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所选取的中职生群体在学习适应性和自我控制力上均表现不佳,学习适应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自控力对学习适应性有很好的预测能力。

注:本文的完成得到了司继伟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白晋荣,刘桂文,郭雪梅.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心理学动态, 1997:5(2),60-63.

[2]石常秀.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南京师范大学,2006.

[3]谢州艳.学习不良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学习适应性特点及其关系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8.

[4]王斌.蒙汉初中生自我控制——学习适应性特点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5]王红姣, 卢家楣. 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其调查.心理科学, 2004:27(6),1477-1482.

[6]王鹏,时勘,左衍涛等.中学生适应性学习模型的发展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6:12(4),14-17,55.

[7]张灵聪.初中生学习自控力特点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26(4),476-479.

[8]周步成等.学习适应性测验[AAT].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1991.endprint

【摘 要】采用周步成等(1991)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和王红姣等(2004)编制的《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来探讨中职生自控力、学习适应性特点及其关系。显示:(1)中职生在学习适应性和自控力上均表现不良;(2)中职生学习适应性存在明显性别和年级差异;(3)自控力对学习适应性有良好的预测性。

【关键词】中职生 学习适应性 自控力

1 问题提出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目前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主要方式之一。中职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学习上与普通高中学生存在着明显区别。学习适应性,即学习适应能力,指个体克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周步成,1991)。关于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白晋荣、刘桂文等人(1997), 王鹏、时勘等人(1996)均发现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不良比例较高,并存在性别、年级差异。关于学习适应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石常秀(2006)、王斌(2004)则发现,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的等级水平与学习成绩的等级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自我控制是指个体按照社会标准、长辈期望或自己的意愿,对自己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活动等进行约束和管理的能力,是意志品质的一种。张灵聪(2001)发现:初中学生的学习自控力在年级和性别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良好的学习适应性和较高的自控力与学业成绩有密切关系。研究大多数都是将二者分别进行研究的(王斌,2004),而且当前学习不良的研究对象大多数集中在小学和初中,其中又以小学居多(谢州燕,2008),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适应及自控力状况的研究甚少。那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和自控力情况又是怎样呢?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中职生的学习适应性和自控力现状及其关系,为中职生的教育提供借鉴。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山东民族技师学院07、08、09级中职生,男女生比例基本各半,各年级人数按学校各年级的学生比例抽取。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

该问卷由上海师范大学王红姣等编制(王红姣, 卢家楣,2004)。适用于初中到高中的被试,从行为控制、情绪控制和思维控制三个维度来考察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共36个题目。每个项目都有五个判断等级。此问卷的再测信度r=0.809,同质信度r=0.922,总体Cronbachα系数为0.814。

2.2.2 《学习适应性测验》(AAT)

该问卷由日本教育研究所学习适应性测验研究所编写,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人(1991)主持修订。该量表包括四个分量表,12个内容量表。四个分量表分别是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心身健康,每个分量表又由三个内容量表构成。每个内容量表包括10个测试题,共有120个测试题。该测验折半信度为0.71-0.86,重测信度为0.75-0.88,整体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为0.864。

3 结果

3.1 中职生在学习适应性及自我控制能力上与高中生、全国常模的比较

学习适应性与全国常模(表1)显示,中职生的学习适应性与全国常模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中职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心身健康各维度上均表现不良,总的表现为学习适应很差。

注:*P<0.05 **P<0.01 ***P<0.001 以下类同

3.2 中职生学习适应性的方差分析结果

为了解中职生的性别和年级对学习适应性上的作用,进行了方差分析。表2显示:年级上学习适应性主效应显著,具体表现在学习技术上主效应显著;经scheffe事后检验和描述统计得在学习适应性上三年级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在学习技术上三年级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在性别上学习适应性主效应显著,具体表现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技术上主效应显著;经scheffe事后检验和描述统计得在学习适应性上女生优于男生,在学习态度上女生优于男生,在学习技术上女生优于男生。

3.3 中职生学习适应性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关系: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中职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与学习适应性的Pearson积差相关表明,学习适应性与自控力相关显著。以自我控制能力各维度得分为预测变量,以学习适应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做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由表3可知:自我控制能力中的思维自控和行为自控可以预测中职生的学习适应性,其累积解释率是48.0%。其中思维自控解释率是36.0%,行为自控解释率是12.0%。此外,行为自控对学习适应性的各维度均有明显预测能力,思维自控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技术方面的适应有预测能力,情绪自控只对学习环境的适应有预测能力。

4 讨论

本研究发现中职生在学习适应性和自控力上均表现不佳。中职生底子差,使他们不能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中职生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普遍不够,对他们的教育缺乏热情。另外,来自单亲、父母离异、父母关系不合等环境中的孩子较多,家长疏于对孩子的管理,从小没有在生活和学习上养成良好习惯。

中职生在学习适应性有年级和性别差异。因为升学压力较小,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环境和身心健康与一、二年级学生没有显著差异。由于三年级认知能力以及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应用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技术。家庭和学校对男女生的期望不同,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女生较男生稳重、自控力较好。

中职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及其各维度与学习适应性之间存在紧密全面的相关,行为自控的解释率大于思维自控和情绪自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外在控制中职生的行为来达到改善其思维进而改善学习适应性的目的,但这种改善需要充分考虑思维自控这一问题。思维自控或许会成为一个中间变量,这或许是一个比较新的视角,需要做系统深入的研究。

5 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所选取的中职生群体在学习适应性和自我控制力上均表现不佳,学习适应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自控力对学习适应性有很好的预测能力。

注:本文的完成得到了司继伟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白晋荣,刘桂文,郭雪梅.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心理学动态, 1997:5(2),60-63.

[2]石常秀.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南京师范大学,2006.

[3]谢州艳.学习不良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学习适应性特点及其关系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8.

[4]王斌.蒙汉初中生自我控制——学习适应性特点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5]王红姣, 卢家楣. 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其调查.心理科学, 2004:27(6),1477-1482.

[6]王鹏,时勘,左衍涛等.中学生适应性学习模型的发展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6:12(4),14-17,55.

[7]张灵聪.初中生学习自控力特点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26(4),476-479.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 篇4

指导语: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下面这些问题能帮助你了解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情况。请您根据自身情况在每题后面的括号里填上A.B或C(其中:A.是

B.无法肯定C.不是)。感谢您的参与,现在就开始吧!

1.我最怕转学或转班级,每到一个新环境,我总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2.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很容易同别人接近。()

3.在陌生人面前,我常无话可说,以至感到尴尬。()

4.我最喜欢学习新知识或新学科,它给我一种新鲜感,能调动我的积极性。()

5.每到一个新地方,我第一天总是睡不好,就是在家里,只要换一张床,有时也会失眠。()

6.不管生活条件有多大变化,我也能很快习惯。()

7.越是人多的地方,我越感到紧张。()

8.在正式比赛或考试时,我的成绩多半不会比平时练习差。()

9.我最怕在班上发言,全班同学都看着我,心都快跳出来了。()

10.即使有的同学对我有看法,我仍能同他(她)交往。()

11.老师在场的时候,我做事情总有些不自在。()

I2.和同学、家人相处,我很少固执己见,乐于采纳别人的看法。()

13.同别人争论时,我常常感到语塞,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惜已经太迟了。()

14.我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即使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也能过得很愉快。()

15.有时自己明明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可在课堂上背的时候,还是会出差错。()

16.在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时刻,我虽然很紧张,但总能很快使自己镇定下来。()

17.我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

18.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我仍然能集中精力学习,并且效率较高。()

19.我不喜欢陌生人来家里做客,每逢这种情况,我就有意回避。()

20.我很喜欢参加社交活动,我感到这是交朋友的好机会。()

培智学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筛查表 篇5

1、生活自理能力

0分

生活自理能力很好,还能帮助老幼、弱者的生活事务。1分

自理个人生活全部事务,但有的事情做得欠好。

2分

自理个人主要生活事务,进一步的事务需要别人指导,如随季节换衣服、洗衣服,但质量不好。

3分

饮食、大小便自理不好,督促下方可洗漱,无人照顾难以独立生活。4分

个人基本生活事务(饮食、大小便)要全护、半护。

2、学习能力

0分

正常学习,可以考上初中以上的学校。

1分

只能读完小学,成绩一般或不好,考不上初中。

2分

只能上到小学2—3年级,算术不好,生活中常用的心算有困难。3分

只会简单词语,可辨自己的姓和名,完全无心算能力。4分

知或不知自己的姓名、不辨姓和名。

3、时空定向

0分

年、月、日等时间观念清楚,可单独出远门,很快掌握新环境的方位。1分

月、日清楚(有时差几天),上、下午有时分不清,可单独来往于近村、近街,到了暂住地,找不到回家的路。

2分

只知上半年、下半年,只能在熟悉的环境里行动,对暂居地,只知名称,不知方位,或不知方位的关系。

3分

只知上午或下午,只能在左邻右舍串门,不知暂住地的方位,或不知方位的关系。4分

无时间观念,不能单独出门。

4、人事定向

0分

知道爷爷、姥爷、叔、伯、姑、姨、表、侄等的意义,可以分辨陌生人的身份。1分

只知道家中人的关系,不会分辨陌生人的身份和年龄,也不会称呼陌生人。2分

只能称呼家里人,或只能照样称呼,不知其关系,不分辨长辈,同辈或晚辈。3分

只认识同住的亲人,只会叫父母,对生人熟人有不同反应。4分

只认识保护人,不辨熟人和生人(有不同反应)

5、社会交往

0分

待人接物应付自如。

1分

初见面时难发现智力上的缺欠,交谈中语无伦次,不理解隐喻语。2分

接触被动,谈话中很多词不适当,表情不当,容易受骗。

3分

勉强可交往,说话内容/口齿不清,仪表不端正,表情不适当。4分

难接触。

目的:筛查出智力落后者、智力分等。对象:学龄期儿童。

内容:从五个方面对社会适应能力进行评定,每个方面从最好到最差划分成五个等级。

1、生活自理能力:吃饭、穿衣、大小便、洗漱、做家务;

2、学习能力:指对语言、文字、算术的学习能力;

3、时空定向:对年月日等时间观念是否清楚,距离的空间感知;

4、人事定向:了解、分辨周围人的班辈关系或职务;

5、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的能力。

评分量值

⑴正常

0——2分

⑵轻度弱智

⑶中度弱智

⑷重度弱智

⑸极重弱智

3——7分

8——13分 14——17分

大学生自我适应能力 篇6

摘要:文章通过对学校体育的作用,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质的理论分析来阐述学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及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社会适应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因此,分析和研究学校体育中如何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已经成为体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新问题。本文即通过对学校体育的作用、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质的理论分析,来阐述学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及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一、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问题的分析。

(一)学校体育的作用。

学校体育的目的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学校体育并不同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学校体育是讲团队,讲协作,讲平等的一种教育活动,其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教育属性。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不管是课堂体育教学或是课外体育活动,由于体育具有实践性、技能性、竞争性、游戏性的特点,往往需要同伴间互相配合,团结协作及一定的行为约束才能完成。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体验运动的愉快情感,对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遵纪守法,公平竞争、顺应社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社会适应过程的实质。

社会适应过程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社会适应过程实质是一个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必须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变化,他要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形成自我观念,协调人际关系;他要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学会承受各种挫折;他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各种冲突,并学会理解和妥协,合作与竞争;他要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调适的过程就是一个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体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三)学校体育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

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参加者往往要根据需要担任某项体育运动角色,并按照一定的体育规则和体育道德标准进行体育活动,而这实际就是一种社会活动的缩影,是学生最早接触的社交场所,这对学生尽早的接触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二、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

(一)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增强学生调控自己行为和态度的能力。

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参加运动竞赛中,学生往往情绪高涨,潜意识和潜在的思想作风很容易完全的表露出来,而在规则,裁判,舆论,精神文明规范等有效的教育措施下,学生就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规范的约束。学生的规范意识会逐渐增强,学生将逐渐学会在规范的约束中进行体育活动,而这种体育教学过程是在极为自然,生动活泼的运动中进行的,因此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运动场上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服从裁判,礼貌待人,顾全大局等好作风。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集体活动中形成的规范意识有助于学生一般行为规范意识的形成,因此,学校体育有助于学生法纪观念的形成,对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力。

当前,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的比例相当大。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致使这些独生子女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当他们在某一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导致人的性格偏离正轨,影响以后的生活和学习。而克服障碍和挫折正是运动行为的一个显著特征,同时体育的实践性、技能性、竞争性和规则性的特点也决定了体育活动更多的表现为不断遭遇障碍和挫折,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和提高的特色。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不单纯只是运动技能的传授,对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创新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也同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体育课程学习区别于其他许多课程学习的显著特征就是体育课程学习的集体性。因此,体育课程学习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团队行为具有特别的、其他课程学习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团队精神对于大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通过集体项目的学习和竞赛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团队的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正确的交友,正确的处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团结友爱、关心支持、鼓励帮助、尊重信任和理解体谅。对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一)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1、体育教学中常可以用到一些特殊的教法,如保护帮助, 双人练习与群体练习(合作与对抗的)等。在这些练习中,学生之间的接触程度是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学生随时会和一些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同学结为组合,进行对抗或是合作的练习,在练习中,学生扩展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学会互相协作,帮助,体验助人与被助的快乐。

2、利用体育的竞赛特点,要想在体育比赛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在同学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自由、坦诚的人际交往关系,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这些心理品质的培养,无疑会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3、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进行体育游戏就必然有同伴、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学生一方面表达自己意愿,另一方面也要理解他人的意思,并做出回应。学生在体育游戏中会形成两种类型的交往关系,一种是现实的伙伴关系,一种是游戏中角色关系,但无论哪种交往关系都为学生的社会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竞争是推动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学校体育教育在体现人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方面最具有说服力。

1、体育竞赛对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体育竞赛是最直接,最不加掩饰的竞赛方式,呼唤着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竞赛中,可以酿造一种紧张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对竞争的热忱,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潜力,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遵守规则,对学生个体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对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2、在一些集体项目的竞赛中,来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如球赛,接力跑,体育游戏等活动中,让同学之间互相理解、鼓励、配合与支持,切忌埋怨、责备,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良好的合作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感。

(三)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学校体育中的各种集体活动,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与要求,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服从法纪,约束自己,公平竞争,懂得必须克制越轨行为,必须在规则的约束下与他人进行竞争或协作。所有这些,对培养大学生的自制能力,遵纪守法,顺应社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结论。

大学生自我适应能力 篇7

完美主义也是影响学校适应的因素。完美主义是一种做事力求完美, 不断对自我进行批判的人格特征。黄洁婷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显示, 完美主义的担心错误对学校适应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条理性维度能够正向预测学校适应。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完美主义、自我妨碍与学校适应三者之间的关系, 并检验完美主义是否能在自我妨碍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对大学生的自我妨碍进行干预, 从而提高大学生学校适应水平。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某一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选取500 名在校大学生, 获得有效样本450 份, 男生170 人, 女生280 人。

1.2 研究工具

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中文版 (CFMPS) , 自我妨碍行为倾向量表 (SHS) ,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 (CCSAS) 。以上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

1.3 研究程序与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采取团体施测, 采集的数据用SPSS17.0 中进行数据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大学生完美主义、自我妨碍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 积极完美主义与自我妨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r=-0.12) ;消极完美主义与自我妨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r=0.54) ;自我妨碍与学校适应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r=-0.43) ;学校适应与积极完美主义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r=0.31) ;学校适应与消极完美主义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r=-0.17) 。

2.2 完美主义的调节作用分析

本研究采用温忠麟等人的方法对完美主义在自我妨碍与学校适应之间的调节效应进行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分层次回归:首先, 对自我妨碍和完美主义各维度进行中心化处理, 然后, 第一步放入自我妨碍和完美主义的一个维度, 第二步放入自我妨碍与完美主义一个维度之间的交互项。分别对完美主义五个维度在自我妨碍与学校适应的之间调节作用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只有行动疑虑、担心错误、条理性三个维度在自我妨碍与学校适应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 具体如表1。

表2担心错误、条理性的调节效应分析

3. 讨论

3.1 大学生自我妨碍、完美主义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 消极完美主义与自我妨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积极完美主义与自我妨碍存在显著负相关, 这结果与郑应霞、王燕春、贾国敬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消极的完美主义与学校适应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这是因为消极完美主义者设置过高的评价标准、遭受过多的失败经验从而影响学校适应。学校适应与自我妨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这是因为过多使用自我妨碍会影响学生对生活的自信心, 从而影响在学校的适应。

3.2 完美主义在自我妨碍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发现, 担心错误、行动疑虑在自我妨碍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担心错误、行动疑虑会加速自我妨碍对学校适应造成的负性影响。这是因为自我妨碍者因为担心错误和行动的疑虑不能及时采取行动而学校适应水平更低。这一结果得到相关研究的支持。如Rice等发现在消极的完美主义学生群体中, 学校适应水平和主观幸福感都相对较低。

本研究还发现, 条理性在自我妨碍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 条理性能缓解自我妨碍对学校适应造成的负性影响。如已有研究认为, 积极的完美主义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会相对高。而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比较好的大学生, 能更好的适应学校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文道, 邹泓, 赵霞.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3 (73.81) .

中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研究 篇8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适应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182-02

职业适应是指毕业生个体结束学校教育,进入职业环境,与这一特定的职业环境进行互动、调整以达到和谐的过程。职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过渡过程中,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满足新的角色期望,使自己逐渐达到所从事职业的职业要求,顺利完成职业活动,并能够利用环境、创造条件使自己达到较高的职业发展目标的综合能力。职业适应能力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能力、合理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人际交往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等。职业适应能力决定学生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是学生实现理想与自我价值的阶梯。本文试针对中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现状,研究其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一、中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现状分析

(一)专业能力欠缺

从毕业生在企业工作的调查情况来看,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能较快地适应公司的工作,造成工作适应性偏低。主要原因是专业不对口,课程设置与企业要求脱节,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工作实际需要相差较大,新技术新方法掌握不够,没有在专业上的延伸拓展能力,没有触类旁通的能力,个人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二)职业规划能力较差

部分学生缺乏职业认知和职业规划,职业期望值过高,有明显的理想化倾向,在面临挫折与失败时缺乏自信,产生退缩倾向。调查中发现,造成学生转换工作单位或岗位的直接原因是工作报酬太低、工作环境太差、工作劳动强度太大、不喜欢所做的工作、生活环境太差。而影响学生转换岗位的深层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社会就业形势的了解,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不能够准确自我定位,缺乏明晰的职业理想,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没有中长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三)心理适应能力不足

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面对与校园环境差异较大的企业文化氛围,显得心理准备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要求,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学生角色很难转变为职业角色,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在团队工作环境中,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自我意识比较严重,个人的合作能力比较弱。主要原因是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缺少企业文化的渗透,未能根据中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素质训练。

(四)人际交往能力参差不齐

部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缺乏,在与人合作和沟通方面存在障碍,不能较快地适应职业人际关系。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校期间过少参加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活动,缺乏相关能力,如沟通能力、处世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耐挫能力的锻炼,使得人际交往能力参差不齐。

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一)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主要载体。专业能力的培养要建立在企业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企业、人才市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真实产品或生产任务为载体,以项目教学为主线,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教学各个环节,使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并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2.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主渠道,团队合作教学方式是培养职业适应能力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团队教学可以增加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使学生具备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的能力。通过以职业活动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的学习实践过程,开展行为导向的教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收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缩短职业适应期。

3.建立现代企业生产“场景式”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主要场所,建立现代企业生产“场景式”实训基地,营造真实工作情境,对学生进行与企业对员工要求相近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转换。在教学场所的布置以及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奠定基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

(二)开展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是指在整个中职教育期间,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并把它列入学生培养方案,以一定的学分加以保证。通过对中职学生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对就业有充分的认识,对自身准确定位,客观地评价自己,树立清晰的职业目标、正确的创业观和就业观,端正学习态度,产生学习动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环境,缩短职业磨合期。

(三)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提高其职业心理素质是核心。根据中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社交礼仪、有效的沟通技巧等相关的课程,教会学生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主动并乐于与人交往,学会与别人交谈和倾听的技巧和艺术,学会更好地与人相处以及处理、调节生活或工作压力的方法与技巧,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为走向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以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根据在校学生的不同阶段,组织开展各类学生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竞赛活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融职业精神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执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责任感和抗挫折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和荣誉感, 增强班级、团队的凝聚力,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素质。

【参考文献】

[1]金怡.中职毕业生职业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2]于淑霞等.把职业精神教育与培养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始终[J].职业,2008(7)

[3]韩金明.对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2008(9)

[4]米志强等.专业课程教学应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有效结合[J].福建电脑,2010(5)

【作者简介】蒙俊健(1962- ),女,广西北流人,广西机电工业学校教务处主任,高级讲师,工学学位,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

(责编 何田田)

上一篇:幸福是什么八年级主题作文下一篇:乡镇党委书记竞职演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