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放思想谈自己

2024-06-30

从解放思想谈自己(通用8篇)

从解放思想谈自己 篇1

改变自己须从思想开始

一位哲人说过:“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而要改变行为,就要先改变思想。是的,若要改变自己,让我们从思想开始。、人要昂扬不要张扬

昂扬,是乘风破浪的船帆,张扬,是折戟沉沙的暗礁。人们常说:“人要斗志昂扬,切不可趾高气扬”,说明人活于世,还是要有点儿精神的。生活中,大凡张扬者,总是傲慢自恃,目空一切。由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必然遭人嫉恨,以致于众叛亲离,郁郁而不得志;而一个昂扬向上的人,由于心态积极,大气随和,且与人为善,一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大多都能一步步改变自己的命运,并最终走向成功。所谓“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2、人要执着不要固执

执着,说到底是对信念的不懈坚持,是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而固执属于非理性的,固执虽然也是坚持,但却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偏执。因此,我们切忌将坚持与固执划等号。许多时候固执是非理性的想当然,而坚持则是经过理性分析之后做出的理性决断。现实中,我们既要做到不因他人的错误劝解,而随意放弃自己的目标,也不要因为对方的善意且正确的提醒或规劝而固执己见。人要执着,只有执着才能成就人生;人不能固执,一旦固执,人生也必受困扰。

3、人要自信不要自负

自信与自负的区别在于:自信者相信自己的能力,既能恰当的评估自己,还能看到别人的自信和长处;而自负的人总是目空一切,习惯性高估自己,也不会尊重和采纳他人的正确主张或建议。可以这么说,人的一生自信是成功的起步,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人一旦没了自信,做起事来就会犹豫不决,瞻前顾后,不仅难以干好工作,也容易丧失机遇。当然,倘若自信过了头,也容易变成自负,因为盲目的乐观,也会让人一叶障目。因此,做人既不能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夜郎自大,也不能因为过往的挫折或不幸而丧失信心,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4、人要有骨气不要有傲气

徐悲鸿曾说:人不能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这傲骨指的就是骨气。做人绝对不能有傲气,因为,骄傲会使人变得无知。人一旦有了傲气,就会自命不凡,容易变成井底之蛙,从而目光短浅,目中无人,这无异于人生的“毒药”,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不幸;做人不可以没有骨气,因为,人有了骨气才会有原则和立场,才可以处理好身边复杂的事情,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因此,骨气,既是做人应有的风范,也是人性的大美。一个有骨气的人,不仅人格有高度,做人也有温度。

5、人要大气不要小气

大凡“小气”不外乎三种情形。一是对自己抠门却对外大方。这种人其格局也是大气的,无疑值得敬佩和交往;二是对自己大方却对外小气的人。这种人非常自私,时间久了朋友都会慢慢疏远或离去,自然难有真心朋友;第三种是对自己和外人都吝啬的人。这类人最为悲哀,既缺乏生活乐趣,也没有朋友难以享受人生。常言道:欲成大器,得养大气。大气之人不仅谈吐大方得体,处世自然和谐,还能海纳百川,高屋建瓴地看问题。就如一本好书,让人感觉厚重而爱不释手。

6、人要多些书卷气,少些书生气

显然,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有书卷气的人,身上不仅散发着一股淡淡的书香,带着纸的气息,透着墨的芬芳,千百年来,那一缕缕飘逸的书香,也把一批批文人志士,熏陶和浸润得文雅儒雅、优雅高雅。现实中,有些人虽然读书不少,由于不接地气,充其量也只是个“书生”.古人云: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为什么?因为,一旦读书读成书呆子,看问题就会简单片面,做人若不懂得变通,就容易活在真空和虚幻之中,以至于既成不了大器,也很难成大事。

7、人可示强不可逞强

示强,并不是看谁的嗓门大、音量高、话语狠。必要的时候,我们必须示强,可以说是一种智慧的运用。既是一个人坚强意志和顽强态度的对外宣示,也是一个人力量和立场的刻意表露。如果说逞强,是一种炫耀和显摆,是嚣张、狂妄的耍威风;那么示强,代表了秀肌肉、亮剑和示人心。生活中,真正的强者从不逞强,有一种说法,示强是力量的表露,逞强是自不量力的表演。在我看来,示强而不逞强,威而不怒,屈人而不以战,且懂得适可而止,才是最好的示强。

8、人可示弱不可软弱

虽然人的本能是不轻易向人示弱,但适度地示弱,既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气度。现实告诉人们,人可以示弱,决不可软弱。因为,人若软弱,就会扛不住事担不起责,就会习惯性仰人鼻息、寄人篱下而苟且,没志气没骨气没底气。而示弱则不同,很多时候,示弱者不显山不露水,不惹事不生非,给人的感觉不具挑战性和威胁性,既可以说是变通之计,也可以说是韬光养晦、养精蓄锐的一种策略。如果说不低头不屈服是有个性的话,那么示弱而不软弱,无疑是聪明的选择。

9、人可以示好不可讨好

人与人交往,若有矛盾和裂痕一直僵着,绷紧的关系不仅不能改善,还可能因绷而溃。示好与讨好的区别就在于:讨好是纯粹的取悦、迎合或迁就,是不讲原则的曲意逢迎和别有用心的假意奉承;而示好则是表达友善的一种语言与信号,不仅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修养,一种修为。喜欢讨好的人,千方百计揣摩别人的心思和脸色说话办事,没尊严没原则没底线;不懂示好的人一根筋到底,一条道走到黑,不懂得灵动善融,呆板而乏味;唯有懂得示好的人,才能审时度势,拿捏好火候,给人与人的关系抹上一道暖色,涂上一层亮色。

10、人可低调不可低声

说到底,低声就是在做“鸵鸟”,也是在低级做人。既是人格萎缩、精神萎靡的一种写照,也是缺乏骨气,不敢担当的一种表现。低调不等于低声,低调的人不仅深刻而不肤浅、不显山不露水,还能以平和的心态、不争的姿态待人接物。低调的人,不仅具备分析判断、把握分寸的能力和智慧,清楚何时何地、何种情形下需要隐忍;也知道在纷纷扰扰中留一份余地,留一份清醒,懂得择高处立,寻平处坐,向宽处行。因此,低调不仅是为人的一种内涵,更是一门学问。

从解放思想谈自己 篇2

关键词:女性主义,《一间自己的房间》,弗吉尼亚·伍尔夫

一、伍尔夫女性主义产生的源泉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西方现代女性主义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本文指在考察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以及女性文学创作的观念。

伍尔夫对女性身份的研究与探索都是基于对女性现状的揭露与考察, 女性的独特价值观和女性的自身意识是伍尔夫研究女性文学的基础, 女性的价值观以及区别于男性的女性特征影响并揭示了女性主义发展的独特历史。不同的女性对待女性主义方面有着不同的理解。伍尔夫在女性主义创作过程中所提出双性理论对理解和认识男性创作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女性主义创作过程中所出现的困境与阻碍是伍尔夫所特别强调的。期望女性有一个美好的适合女性创作的场所。

二、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主义

伍尔夫, 女权主义的倡导者和先驱, 她深入批评和深刻揭露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主义和男性社会, 对处于男权社会下和处在男权压迫下的女性给予了深深地同情和极大地忧虑。在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中, 伍尔夫猛烈的抨击并且犀利地批判了男权秩序的根基, 发展及其表现。也深入挖掘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秩序的根基及存在缘由。伍尔夫从经济, 社会, 政治三个方面对保护男权社会的秩序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与挖掘。这个首先体现在男性的着装方面, 揭示了男性的服装具有多重作用, 不仅用于蔽体还用于美观, 而且还在体现其社会地位方面有着微妙的表现, 男性的服饰还说明了男性的身份和社会阶层。但是, 女性的服饰除了基本的蔽体之外, 功能则更为单一, 那就是追求美感以及吸引异性, 这是区别于男性服饰的一个重要特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女性服饰更多的趋于私人化, 而男性的服饰则趋于社会化, 服饰的不同体现了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观念。

伍尔夫认为男尊女卑的真正根源是对弗洛伊德心理学说的歪曲, 认为俄狄浦斯情结和阉割情结是男尊女卑的根源, 这种理解缺乏现实依据和理论的支撑, 是错误的理论。男权社会中的男性独裁才是造成两性差别的根本原因。金钱在其中起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研究表明, 女性在社会中有着更多的牵累。男性的社会功能则很单一, 男权社会中的男性独裁有着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这种传统氛围对两性差异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双性同体理论的产生和女性创作的局限性

女性创作过程中的种种局限性和阻力使得女性文学的发展极其缓慢。女性创作者们憧憬着自己的创作未来和创作现状的改变, 她们坚持这一理想, 并投入极大地热情, 这使得女性能够不断地实践和体验创作中的失败与成功。

首先, 女性创作需要一间自己的屋子和连续不受打扰的写作时间。但是19世纪早期合用一间客厅是中产阶级家庭的一个重要特征, 由于空间的局限性, 在唯一的客厅进行创作成为女性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 女性只能忍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干扰。很多女性作家都是在如此相同的创作环境中写作。例如简﹒奥斯汀和夏洛蒂姐妹。在写作中, 她们都是如此的贫困, 以至于写作材料的缺乏和写作场所的狭小使她们连拥有自己独立的半小时都是奢侈。

其次, 在受教育所需要的资金方面, 女性和男性比起来相差太大, 男性的创作环境是如此优越, 他们根本不用担心自己创作环境的局限与创作材料的缺乏。女性急需足够的金钱, 基金和社会的资助来拓展自己的视野, 增加自己的阅历以及开展创作交流活动和丰富写作经验。伍尔夫非常遗憾女性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处的被动地位。相比男性, 她们有的甚至在一生的写作当中, 从来都没有进行过任何的旅行, 对于所处的周围环境也是知之甚少, 而写作则需要通过旅行和出游来丰富和刺激创作者的思绪和激情。夏洛蒂﹒勃朗特也在呐喊 :“我渴望具有比现在更多的实践经验, 渴望与我的同类人物有更多的交往, 超出我在这里的范围去结识各类性格不一的人物”。女性应该有着和男性一样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来扩充自己的眼界, 锻炼自己的能力, 更需要一席之地来展现自己的知识与力量。

还有, 女性在创作过程需要对女性自己的知识和积累的充分利用和发挥, 这个更要依赖于对前人学术的继承。女性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文学史, 有一系列的写作秩序与规则, 不应该由男性来指导和影响。社会环境的局限性以及男性社会的性别压迫使得女性创作者缺乏自己的文学传统, 很多作品当中的女性形象也都被扭曲为男性特征, 作品中的形象和现实生活的差距极其严重。

四、伍尔夫女性主义意识的局限性

伍尔夫女性主义的缺陷性和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其一是她着重说明和解释了双性理论的重要性, 对于两性差异的排斥使女性创作陷入了孤立和受限制的境地。其次, 伍尔夫淡化了政治观点对女性创作的影响, 使得女性在写作过程中缺乏实践指导和政治立场。但不管怎样, 伍尔夫都是非常卓越的女性主义创作的先驱, 她所提出的女性理论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理论者, 女性文学创作的37年间, 她从刚开始的提倡女权主义到后来的倡导女性主义, 一路上影响并沿途抛撒着散文大师, 小说名家和评论大家的花屑, 从中散发着的女性主义芳香, 至今犹存并将长存不散。

参考文献

[1]李乃坤《伍尔夫作品精辟》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2]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大出版社1992年1月.

[3]章国峰主编《二十世纪欧美文论名著博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8年1月.

从压力下解放自己 篇3

过劳死的罪魁祸首

我们每个人都会老。

从出生那天起,我们的三个标尺就缓缓启动:实际年龄、生物年龄和心理年龄。实际年龄不受人的影响,永远匀速向前,而生物年龄和心理年龄则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减缓,甚至停顿!

该如何影响自己的年龄发展速度?科学家们发现,压力是造成人体迅速变化的关键。

如果把一只老鼠放在电极板上加以电击,无须将电极提高到致命程度,就可以将老鼠置于死地。这是因为,不规则间隔的电击可以激发老鼠对压力的反应机制,从而每次电击时都将老鼠的生命打垮一点儿。由于电击强度其实并不大,所以老鼠最终是亡于自身的压力反应。

现代社会里,工作压力很大。翻看“过劳死和亚健康的27个危险信号”,很多人都不禁苦笑:怎么好像这27个毛病我身上都有呢?忘性大、头疼、失眠、喜欢吃油炸食品、经常不吃早饭……

人的大脑保留了按习惯应付紧张局面的原始记忆。这种记忆或许源自于我们的祖先——被老虎追得满地跑的时候,我们要绞尽脑汁让自己活下去。这也就决定了我会在什么时候变得亢奋起来:当老板拍着桌子说最近的销售量又下降了时,我会像那个遇到老虎的祖先那样,整个身体紧张起来。不管是决一死战,还是决然逃命,总之,我的身体会进入一种兴奋状态。

生活中有类似经历的朋友们可以仔细回想一下那种时候的感觉,是不是觉得整个人都好像要燃烧起来,生死存亡(或许夸张了点儿,但对于老祖宗来说,碰到老虎和碰到工作压力的感觉是一样的)的关头,眼睛似乎比平时更亮,呼吸更急促,氧气供应更充足,脑子也比平时更好用……

别惊讶,其实正是这种感觉,才是让人丧失活力的罪魁祸首。肾上腺素的一系列反应,让人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压力。但如果时间过度拖延,压力所造成的兴奋会导致各个方面的混乱。

研究压力兴奋的心理学家发现,兴奋状态只出现在压力的初期。如果所面临的威胁不能消除,那么兴奋就会变成疲劳。身体不能再回到正常的新陈代谢中,也不能继续组织肌体或储备能量。

当情况更严重时,人们会普遍呈现对压力反应逐步迟钝的状态。他们在遇到事情之后需要更久的时间才能恢复,同时,也越来越不能承受较大的压力。

压力来源于内心深处

不同的人受同一种压力因素的影响其结果会截然不同。在美国刚刚开展航天计划的时候,地面控制人员发现有几位航天员的心率在火箭升空时基本没有变化。而与之相对的,是大批人在坐电梯时却会因为重力的改变而心慌。很显然,是人们对一件事的认识,而非这件事本身,会给人造成压力。

为了减少压力,人们会用各种形之于外的方式来试图控制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人们控制食谱、跑步、练瑜伽、冥想、听音乐,或是干脆拿更多的时间出来睡大觉……这些手段并非不可以,但却是在用一种身体外部的东西来改变内部:其效果如何很难说。其实要想切实有效减缓压力,还是应该从自身心理上入手。我的经验是:放弃控制,承认事物的不确定性。

因为我发现,当人沉浸在一种相对混沌的状态中时,并不会感到太大的压力。然而当他试图控制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时,则会产生很大的压力,而且做事效果也会事倍功半。

每天在工作中面临1件事并不可怕,20天之内面临20件事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同一天之内得知,自己在接下来的20天之内要不停地做20件事。那种感觉,与其说是沮丧,倒不如说是震惊:人马上就会陷入一种因为压力而导致的应激状态中去,然后不停地念叨着:完了,完了,怎么这么多的事啊……

为什么当人们试图控制生活时,却会从中体会到很大的压力呢?这首先是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不可控的生命进程,任何企图把一切都掌控在手里的人,最终都会发现这是徒劳无功的。

其次,人的记忆在这个压力再生的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电击老鼠会让老鼠很快死于压力反应机制,但是电击青蛙却不会。这是因为青蛙的进化程度比老鼠低,它无法从隐性压力源中做出反应。而人则不然,他可以从任何与之相关的记忆中得到压力。就像一个牙疼的人坐在牙科诊所门口的长椅上,除了牙齿的疼痛外,电钻的声音也会让人蹦起来。这是因为电钻唤起了这个人对于疼痛的记忆和预期,而预期激活了疼痛的相应反应机制,从而引起了压力。

人们的记忆里面记载了所有那些让我们不快和生气的事情。每当一个情形让我们想起过去的失控和懊恼时,压力就油然而生。人无法体会区分这种记忆中的懊恼和现实中压力的区别,所以当人企图掌控“当下”时,他关于“过去”的挫败经验就会直接成为他的压力源。

人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单纯的压力,因为只要新事件产生,以往所有不快的烙印就都会启动,提醒人们曾经遇到也将要遇到的压力。因此,压力会成为一种自动实现的“预言”。

5步脱离琐事烦恼

人生活是否自由,取决于他对生活的感受,这或许就是“过去”挫败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所以要想摆脱生活中的压力,使自己从心理年龄和生物年龄上都显得活力十足,也应该从这一点出发。只要认识到人对每件事都会做出解释,就是朝着摆脱往事影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之前说过,如果人将某种局面视为危险(就像原始人把老虎视为危险),那么身体自然会做出反应。因此要想减轻压力,第一步就是要质疑自己的认识。通常来说,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法则,原有的认识在脱离原有范围后就失去其指导意义。所以要想终止压力,要首先把自己的“当下”感觉与“过去”感觉割裂开。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

①意识到“过去”经验的局限性。当面对问题的时候,一个人的观点总是有限的。过去对某件事的理解不能套用到当前经验上来。

②觉察到以往思维模式对现在的影响。要知道,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无限的。之所以感觉到压力,是因为原有的经验蒙蔽了自己的眼睛。所以当感觉紧张时,不要怀疑自己,而要将其视为一个信号,说明自己已经受到了原有经验的影响。

③从新的角度看待事物。这个新角度因人而异,没有一定之规。但要记得,遵从自己的感受,从自己习惯的方法出发,看看事情是不是有新的解答。

④对新认识提出质疑,看看是否站得住脚。我们常常异想天开,但也往往有好点子蕴涵其中。这就需要我们细心地甄别。

⑤说服自己把关注的重点从结果转移到过程上来。如果关注结果,那么新旧两种思维方式就没有可对比性。而关注过程,尤其是关注过程中自己的感受,就会减少可能的压力及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信当你看完这五个步骤以后,那些制造压力的日常琐事很快就会无影无踪。而整个人,也会从“过劳死”和“亚健康”的状态里很快解脱出来。如果在不经意间,你觉得自己又陷入了压力之下,那此时唯一明智的方法就是调整认识,静待压力反应的完结。

从解放思想谈自己 篇4

永安中心小学 王光雄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把“三教”(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思想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三教”思想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2015版)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识字和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而吕传汉教授提出了“三教”思想,即“教思考、教表达、教体验”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他为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借鉴。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

一些课堂上常常听见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请谈谈你的阅读感受。”“还有什么要说的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等等。师生就是在这样的“对话”中结束了40分钟。试想: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会收获什么?“知识与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性目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最显著的特征,它也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依据。不少教师上阅读课时还是教字词、分段落、归纳中心、找写作特点。一味的牵着学生鼻子步,不时间给学生思考、质疑、讨论、体验,不引导学生积累与运用。这样的课形式的东西多,实质的东西少,不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重视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夸夸其谈,课外不懂得怎样用“语文”,其实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非常低下的。

(二)学生缺乏良好阅读习惯和方法。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忽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缺乏重视。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阅读理解上花了不少工夫,却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少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由于没有及时得到指正和引导,养成了不少的不良阅读习惯:有的学生在阅读时还要用手指着读,更有甚者还不会很好的默读,造成阅读速度慢;有的学生阅读不分重点,没有目的,结果阅读效率低下;有的学生阅读时常常做小动作,注意力分散;有的学生阅读时坐姿不好,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有的学生阅读时不习惯动笔和思考,阅读质量和效果不能很好保证;有的学生阅读时没有计划性,总是半途而废;有的学生阅读时不习惯带工具书,一遇到生字就读不下去了;还有的学生不喜欢阅读,一碰到书本就头疼等等诸多的不良习惯。

(三)对课标解读不够,对文本理解不深。

《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教学的准则与方向,部份教师对课标的解读只是停留口头上,对新理念的实质一知半解。如《课程标准》对三个学段阅读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但他们却一概而论,导致阅读目标不明确,重难点不清。要让学生阅读有感受,教师首先要有感受;要学生阅读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体验;要学生阅读会表达,教师首先要会表达。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文本内涵,准确而灵慧地与文本对话,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但在当前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农村小学阅读教学,对文本的解读一直存在着欠缺。主要表现教师设计一堂课前,对文本的把握依赖教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的设计照抄“名师教学设计”。教师根本没有静下心来研究课标,研究学生、研读文本、体验文本、感悟文本、解读文本。即便解读也大都浅尝辄止,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更缺少对文本的批判性解读的能力。对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思路和对字、词、句的理解把把握不准、理解不够,看不出字、词、句和每段蕴含的深意,发现不了作者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方面的目的。甚至出现误读误解。由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文本解读不够,在课堂上就很难得心应手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很难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个更加自由、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的目标就难以达成。

(四)学校机制不健全,学生阅读环境不理想。

在大力发展教育的今天,上级部门对农村学校配备了大量的学生阅读书籍,但这些书籍在很多农村学校都成了装饰物,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学校对学生阅读也没有明确要求,学生没有阅读的氛围和阅读的兴趣。再加之大多数学校还在以学生成绩对教师进行考核,广大教师片面认为学生阅读会浪费教学时间,不能完成教学任务,都在利用课堂为学生“灌”知识,学生课堂阅读流于形式,更不要说让学生对文本的思考、表达和体验。学校、家庭是学生阅读的环境,由于农村家长文化底蕴不深,几乎没有读书看报的习惯,这对学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三教”思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教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语文更智慧。

叶圣陶老前辈曾经说过:“阅读不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重要的是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他的特性。”语文是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考和表达的学科。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考,并把思考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是语文学科最核心、最独特的教育功能。教学生阅读文本,就是要教会他们通过文本,了解文本中包含的人生智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得到培养,语文素养就能得到提高。总之只有在阅读中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才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的愿望才乐于表达,同时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学生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思考,会让语文更智慧!

(二)教体验,促进学生知识积累。

体验是学生亲身经历所得到的知识技能。语文来源于生活而又运用于生活,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无处不在,现行的小学语文阅读教材都是一些文质优美的课文,她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有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学生通过对文本的体验,能加深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写作方法、语言运用、逻辑修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进一步理解,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中进一步内化为自己所得。

(三)教表达,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阅读和表达都提出了要求。要求阅读是主动积极地获取信息、积累信息的过程。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表达运用的过程,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能进提高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加深对文本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学会倾听,懂得尊重别人的发言,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运用“三教”思想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呢?

一是激发兴趣,让学生想提问题。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儿童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要使学生对课文感兴趣,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放下教师的权威,关心和爱护学生,亲近学生,先让学生对语文老师感兴趣,而后对语文感兴趣,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悬念法、游戏竞赛法等,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有趣,从而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想向老师提出问题。

二是创设时机,让学生提出问题。美国心里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尊重学生的回答,并认真解答;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勇气。这样,学生才会敢于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语文课本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是你们学习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

(二)结合阅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是以阅读为奠基,以表达促能力。在五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几次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了一些必读的好书。每次我都结合教材,鼓励学生多读,多说,即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书,在获得了大量内容的基础上,利用早晨和中午的时间,在班级开展交流会,可以讲讲书中的故事,也可以交流读书感受,方式是自我推荐。发言的同学大大方方地站在大家面前讲一讲,说一说,听的同学有疑问的还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这样一来,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读书热情。在交流中,每位学生都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他们的积累也日渐丰厚。这学期的语文竞赛主要以学生的课外知识为主,我们班派去的四名选手不但都榜上有名,还包揽了第一名和第二名,真让我幸福至极。我知道,这就是阅读带给学生的益处,学生在阅读中羽翼变得丰满。

二是以活动为契机,挖掘学生的表现力,提高表达能力。针对本学期我校开展的晨读午读活动,结合我班的朗读状况——学生已有了较好的语感,我为学生设计了声情并茂的朗读。首先我节选一些优秀的课文片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当学生的情感达到饱满的时候,我请学生加上动作,配上神情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灵感喷涌而出,设计得恰到好处。在朗读的过中,他们的口动起来了,手动起来了,眼也动起来了,多种器官协调一致,情、意、志得以更好的表达。在这一项活动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再一次得到了提高,对文章的理解也更深了。

(三)联系生活阅读,把阅读与体验结合起来。

从课程理念到阶段教学目标,“课标”有多处涉及课外阅读问题,凡是论及阅读教学,几乎都包括了课外阅读。在前言部分,就已经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又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里所说“综合性”、“实践性”和“语文实践”,自然都不限于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阅读,“课标”是从“语文生活”的角度来讲课程性质的。这让我们想起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一句流传甚广的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其实,我们国内的语文学界也有类似的表述,例如“大语文”、“语文生活化”等,“课标”指导下的语文课程是开放的、面向生活实践的,这种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应当伸展到课外,伸展到整个生活。以“课标”精神理解阅读教学,应当有新的思路,那就是: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课堂阅读教学往课外阅读伸展,让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联成一体。

学生有他们的“语文生活”,有他们的语文“圈子”与表达形式,包括他们的课外“闲书”的阅读交流、上网、博客、QQ等,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语文能力成长的重要方面,又关系到语文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我们也许不能完全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但应当给予尊重和必要的关照,尽可能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那肯定会加倍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起读书的习惯。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M]

[3] 刘毅。语文教改新趋势[M] 石家庄: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从解放思想谈自己 篇5

仙佛学校:徐开容

继教编号:o04232041 11月17日我有幸参加了泸县进修校组织的数学教研活动,这次教研中我参与设计并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西师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有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它是在学生认识了这些图形,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的,是整个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小学阶段中能较明显体现教学数学方法的一个章节。教学这个单元,一般是把将要学习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会的图形,在引导学生比较之后得出将要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随着教学的步步深入,转化思想从原先的陌生到最后的熟悉,越发显得重要。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以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基础,运用迁移和同化理论,使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中。另外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这一内容学习得如何,直接与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着直接的关系。课上我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在数方格法的基础上,用割补法,平移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并分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实例验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学生掌握了这种推导方法,也为后面学习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做了准备。本节课重点在剪拼转化,验证猜想活动环节。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由于前面在数格子时用到割补法来求面积,教师这时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两个图形重叠发现,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之后汇报。剪法可能有好多种,这时及时抛给学生问题“为什么要沿高剪开?”学生思考,再引导比较两个图形,“拼出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联系,长方形的宽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联系?”顺势引导学生得出推导过程:将平行四边形剪、拼后转化成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分公式用字母表示为S=ah同桌互说整个操作过程,真正理解。

最后让学生回顾推导过程,在闭上眼睛回想进一步深化公式的推导过程。

分层训练,理解内化新知及时巩固,才能得到理解与内化。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本练习正确分清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

第二层:综合练习

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动手操作量底和高,体现“重实践”这一理念。通过不同的高引起学生的混淆。在计算中让学生明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要注意底与高的对应,根据面积公式的灵活运用求平行四边形的底或高。

第三层次:拓展提高(深化学生的转化意识,为后面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的推导作铺垫

全课总结,质疑问难让学生说说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说说是怎样学到的。还有什么问题想与老师和同学商讨。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的收获颇丰:

1、导入部分能针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为引发学生学习求知的欲望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也揭示了知识产生的过程。

2、注重操作,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推倒出公式。课上我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给学生造成悬念,为探索新知创设了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生容易兴奋、有积极性,学生产生了我要学的欲望。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3、结合知识内容本身的灵活性,活动与习题的设计体现开放性和探索性。最后一道练习,体现了数学学习开放性、灵活性、发散性和挑战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落到实处。综观本堂课也有一些遗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注意:

1、语言组织的不是很严谨、到位!如在最后一道练习题的处理有些操之过急,今后还要在提高课堂的应变能力上下工夫,这种应变能力是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的基础之上的,把握住了这个关键点才能驾驭教材、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思维。

2、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在课堂操作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如何介入,何时介入,才能既节约时间,又充分保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与能力这些问题上加以研究,提高学生小组学习的实效性。

3、要重视对学生的即时评价,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想,不止“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今后的教学中,我在努力提高自己善于捕捉信息的能力的同时,更要提升自己判断、重组的能力,在新的水平上更好地胜任教学过程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这一重要角色。与此同时本节课应用到了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

在教学转化的过程中,我认为特别需要注意一个问题:谁在要求学生转化?

教材在编排“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比较两组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要求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在编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时,先让学生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一半(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如此的安排,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足够的警惕,照搬教材中的教法的话,那么,转化就成了教师的一个要求,学生的操作、思考都将处于被动的状态,对转化的理解则可能浮于表面。

转化应该成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内在的迫切需要,而不应该是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直接抛向学生,让学生独立自由地思考。陌生的题目,调动所有的储备,寻找可能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转化的思想也就随之潜入学生的心中。

当然,为了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对于转化过程中需要的基础性的知识,可以安排在这一课之前先行梳理,使诸多要用的知识成为学生熟知的内容,转化就能水到渠成。转化成什么?

学生将没有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的时候,需要让学生体会两个方面:一是在转化的过程,把平行四边形剪一剪、拼一拼,最后得到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等积转化)。在这个前提之下,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二是在转化完成之后应提醒学生反思“为什么要转化成长方形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先前已经会计算了,所以,将不会的生疏的知识转化成了已经会了的、可以解决的知识,从而解决了难题。其他图形的教学亦是如此。

从解放思想谈自己 篇6

我一直深深认同这样一个基本的教育信念:教育别人和自我教育,做人与教书,在本质上应该、也必定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教育者,在教育别人之前,首先要学会自我教育。或者,只有在生活中做好人,在教师工作岗位上才能教好书。不久前的两件小事再一次加深了我这样的教育信念。

哭笑不得的事:问路还是吵架?

大约在几周前的一个星期五,下午放学回家时,我把车停在公路边,我边等人边看着车窗外。不一会儿,一辆小车慢慢地向我们的方向行驶,靠近之后,停住。和我猜测的一样,是为问路而来,常有的事。车里是两个年轻人,打开车窗,客气地向我打探,要如何到附近的一个村庄。能够为别人提供一点帮助——只是举手之劳的事,我总是很乐意的。于是,我就如何到达那个村子,向他作了尽可能详细而明白的讲解。然而,不知是我的语言表达还是他的理解力存在一些问题,他似乎听得不太明白,反复地问过我几次,虽然我仍然努力保持我的“耐心”解说着,但语气却渐渐显得不耐烦,甚至是——“不客气”。即将讲完时,爱人带着孩子过来了。他们走后,伊对我说,刚才那人是在问路吗?我点头。伊继续说,可是你自己不觉得吧,你的样子看起来好凶,我刚开始还以为你和什么人在吵架呢。我觉得伊有点夸大其词,有点不悦地说:怎么连你也这样说,因为跟他讲了几次,仍听不清楚,我有点急,所以说话大声点,至于用“凶”来形容吗?比起大人,我更相信孩子,于是我又问了车上的两个孩子,没想到竟证实了伊的说法。于是我信了——我刚才的样子确实凶,像在和别人吵架。这样的事实真让我有点哭笑不得——明明是在给别人指路做好事,却被说成“很凶”、“跟人吵架”。

在车上我想到,学会耐心的说话,这不是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吗?可为什么我现在没有做到这点而不自知呢?于是我不无担忧进一步想到:如果我对别人说话时总是哪些缺乏耐心?那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对孩子的讲话、教育时难道也是如此而不自知?用这样的说话方式来教育孩子不是也将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吗?在我的身上,还潜藏着多少我自己看不到的缺点……

我一直自认为是一个很有自知之明的人。这件事让我从旁观者的眼里再一次看到并证实了自己的不足。现在我想,要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看来还应该学会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

网购**:学会宽容

近两年来我越来越热衷网购,也向很多人推荐过这种新兴的购物方式,还从中得到许多乐趣。当然,也有过几次不愉快的网购经历。就在前不久,网购一茶具,按一般的购物程序,先和店主谈妥相关事宜,然后付款,等待发货。但是快一周过去了,还没收到东西,于是我上网查看了一下,却发现竟然还没发货。我非常生气,觉得店家太不讲诚信,让自己受了欺骗。于是上网留言,毫不客气地表达自己的失望和愤怒,还申请了退款。不一会儿,我接到店家的电话,听声音,应该是一个年轻的女人。她带着抱歉的语气向我耐心解释:因为出差在外,没有上网,虽然有把事情交待给员工,但是员工认为快递无法送到,没能及时和我联系等等。并且一再地表示道歉,最后问我是要立即申请退款还是选择发货都可以。她的解释没能让我消气,我仍然坚持着“不宽容”的态度,并毫地犹豫地选择立即退款。我认为这是他们的过失,应该给他们一点教训。按照我的要求,她立即给我退了款。退完款没多久,想想人家也挨骂了,生意也做不成了,我的气也消得差不多了,可没想到的是,她又打来电话,依然是耐心地解释,诚心诚意地为自己的过失地道歉,请求谅解。似乎求得我的原谅比做成一笔生意重要。

放下电话,不知为何,这时的我反而感到惭愧了,竟然感到不安起来,没想到自己的转变竟然这么快!因为后来的这个电话给我的感受是:她的解释道歉,不是为了挽回生意,而是为了自己的过失而请求原谅。即使生意没谈成,仍然要请求客户的原谅。于是我在电脑上给她写下留言:你的耐心解释让我看到你们的诚意,现在我接受你的道歉。以后需要东西会再找你们这家店……

一周过去的几天里,我常想起这件小事。推己及人,我不禁想到自己从事的育人职业。我不是常常教育孩子要做一个大气、善良的人,要学会宽容,不要为小事斤斤计较吗?可是在这件事上,我始终想着要为自己争一口气,在对方耐心地再三解释道歉后,仍然坚持不宽容,给对方一点教训呢?同样,对待孩子无心犯下的错误时,我们往往总是更多地迷信并采用惩罚的手段,却从没意识到,宽容其实比惩罚更有力量……

从解放思想谈自己 篇7

我国的人本思想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其后随着历史的发展, 人本思想也在不断地演化, 并在每一个时代都显示出它的特征。

(一) 我国传统人本思想概述

人本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春秋时期, 齐国政治家管子就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 传统人本思想提倡“惟人为贵”, 肯定人的价值。儒家创始人孔子在对人的自身力量的反思中, 发现了人的价值, 他的全部学说是围绕“人”展开的, 早期儒学可称之为“人学”, 而“人学”确立的基石就是“人本”观念。传统人本思想的核心首先就在于对人的价值的肯定, 即肯定人的地位, 强调人格尊严, 重视人的本性, 彰显人的能力。其次, 传统人本思想注重“保民爱民”, 突显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儒家“人本思想”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将“人本”发展为“民本”是孟子思想的重要内容。自孟子之后, “民本思想”便成了我国人本思想的主流。“民本”的“本”乃指客观的、必然的力量, 即民心、民意。孟子不厌其烦地告诫当时的统治者“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本”, 就是民心、民意, 即“道”。至此, “民本思想”发展成为了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客观决定力量, “民”体现了历史必然性的存在。这也是我国传统人本思想的深刻与独到之处。

(二) 我国当代人本思想的发展

我国当代人本思想是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为核心。它是对我国传统人本思想的取舍与扬弃, 是对传统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这是因为, 我国传统的人本思想始终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它不论如何宣扬“民重君轻”的思想, 其本质都是为了巩固君主的统治, 而非为了实现人的自由与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是我国当代人本思想的最新发展, 它既不同于西方一直传承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又与我国传统的人本思想有着不同的涵义。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它是以人民群众为实践主体, 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 以发扬人民民主为根本保障, 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目的, 以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为实现途径, 是对传统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 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内容的人本。它继承了我国传统人本思想中的精华———民本思想;它传承了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 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以及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它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因此, 以人为本的当代人本思想同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人本思想都有着本质的不同, 它不再是一个统治的工具, 而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存在的。

二、从我国人本思想内涵, 重拾社会保障要义

在总结概括了我国人本思想的历史发展和最新成果之后, 笔者发现在人本思想的内涵与社会保障要义之间存在某些必然的联系:

(一) 从“人”和“本”中, 发现社会保障要义

1、人本思想中的“人”, 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

现实的人, 既不是孤立的、彼此没有联系的个体的简单集合, 也不是排斥具体个体的抽象的类, 而是生活在社会之中, 具有各种社会关系, 创造着社会历史的主体。这样的“人”, 是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有机系统, 是个人、群体和类的统一。这表明任何个人都应享有作为人的权利, 对任何个人的权利都应给予合理的尊重。社会保障的要义之本, 就是尊重并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 给予每一位公民最后一张生存保护网。

2、人本思想中的“本”, 具有多层涵义:

首先, 有生命的人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因而“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 必须尽最大努力保护人的生命。社会保障要义的首要目标就是保证每一个公民的生存权利, 在确保了生存权之后才可能保障其他的权利。其次, 在人类社会中, 人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是值得关注的, 一切应当以人为根本, 本着人的价值和需求来决策和行事。社会保障的要义体现在社会保障制度中, 就是围绕人的价值与需要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保障。再次, 人民是“人”的主体和核心, 是人类文明和一切物质的、精神的、财富的创造者, 是改变世界、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而发展必须依靠人民, 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一切为了人民。社会保障要义的最终要求就是必须尊重和保障人权, 努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 从人本思想的涵义中, 发现社会保障要义。

人本思想,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涵义:首先, 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其次, 它是一种价值取向, 它强调尊重人的基本权利、解放人的自然束缚、依靠人的能动力量。再次, 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评价尺度, 它要求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 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 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既要有利于社会发展, 更要有利于人的发展。所以, 人本思想, 既是一个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世界观问题, 也是一种以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追求的价值观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曾说, “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人本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内涵与原则的最好体现, 也是社会保障要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最佳表达。它囊括了社会保障要义的各个方面, 各个层次, 是我们处理社会保障问题的最高准则。

三、从我国当代人本思想, 谈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发展

如今,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了广覆盖、多层次、省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社会保障体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空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就存在于这一空白之中。据调查, 在目前的失地农民中, 有60%的失地农民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 有稳定经济收入、没有因失地影响基本生活的只占30%, 而10年后, 随着失地农民总量的增加, 生活困难的失地农民则将高达8000万人。从地区分布看, 失地农民问题已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扩散到中、西部地区。截至2004年, 浙江省总共征用土地超过200万亩, 全省失地农民超过200万人。中部河南省每年约有20万农民失去土地, 失地农民数量增长迅速。西部四川省至2007年底, 全省有失地农民480万人。在这些严峻的数字面前, 笔者试运用我国当代人本思想, 对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发展出路给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这既是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又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建设的紧迫需要。

运用我国当代人本思想, 就是要将“以人为本”的科学观念作为一切行动的准则, 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用“以人为本”的制度观健全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制度, 弱化其“以地生财”的偏好。各级政府要根据城乡经济综合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特别是市、县、乡镇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改变那种过分注重经济指标甚至以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的状况。新的指标体系还应根据各个地区实际状况和发展要求, 在原有的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人均收入及其增长率之外, 再增加诸如能否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固定资产闲置率、环境保护、研究和开发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人均教育费等指标, 并将其具体落实到地方政府的长期规划中, 对于不同的指标给以不同的权数, 以加权平均的各项指标的变化率作为评价各届政府任期内工作业绩的依据, 防止部分官员通过“经营土地”的方式提高本地区的GDP水平, 为本部门和个人谋取私利。

第二, 用“以人为本”的补偿观完善对现有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制度。按照马克思地价理论, “土地价格无非是出租土地的资本化的收入”, 土地的历史收益对土地价格的影响并不大, 除非在交易前后土地的用途及使用状况等不发生大的变化时, 土地的历史收益才有可能被用来作为未来收益的参考依据。因此, 通过将土地征用后赋予土地的新用途带来的收益额还原求取征地补偿价格, 即土地收益按征用后的非农用途计算, 如按工业收益、商业收益或房地产开发收益计算, 才不失为一种较为合理的经济补偿方法。由此可见, 征地补偿标准的前提是正确认识地价的本质, 还征地费以地价的本来面目。此外, “以人为本”的补偿观要求, 仅仅按照地价对失地农民进行农地本身的补偿, 必然不足以持久地保障失地农民在生产、生活上无后顾之忧, 从而必须以安置性补偿为补充。

第三, 用“以人为本”的就业观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培训与安置服务。在上述两方面政策和制度保障的基础上, 应当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就业保障是失地农民最有效的保障方式之一。坚持把就业放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首位, 实行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政府应制定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 以就业服务、培训为主要内容, 凡是劳动年龄段内的地农民, 均可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 享受就业培训、择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改变先培训、后就业的模式, 采取先就业、后培训。由企业与学校或培训机构签定培训用工协议, 培训费用由政府、企业共同负担, 农民经培训后应聘上岗;运用社会保障政策调节和缓解就业压力。在促进就业的前提下, 辅之以必要的社会保障手段, 遵循“以土地换保障”的原则, 帮助失地农民中年龄较大、文化较低的就业特困群体,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第四, 用“以人为本”的保障观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总的来说, 需要着重解决设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

首先,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应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分担机制, 同时充分调动其他社会资源作为有益的补充。征地中土地补偿安置费以及土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为此, 必须改革现行的有关征地补偿和安置办法, 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提供法律上的依据。此外,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设计必须考虑基金投资运营问题, 确保未来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可以交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 并引入竞争机制来促进基金的保值增值。另外, 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 必须汲取经验教训, 加强基金的监管。需要尽快建立健全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 依法监管;必须依法赋予监督主体的监管职责。将来条件成熟时, 可以在全国联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 促进基金更好地保值增值。

其次,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内容。一是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是社会弱势群体, 享有最低生活保障是他们作为国民的基本权利, 因此必须重视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建立。对年满十六周岁以上的失地农民, 各地可参照本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程度由政府统一制定缴费标准以及最低生活补偿标准。二是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由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两部分组成, 个人资金主要来源于土地补偿费、增值费和集体资金, 地方政府根据集体经济实力确定集体与个人的出资比例;社会统筹部分由政府按照最低缴费标准的百分比给予专项财政补贴。超过劳动年龄和丧失劳动力的人, 在一次性交足保险金后, 可以直接享受养老保险;在劳动年龄内的失地农民, 没有就业之前, 由地方政府安排一定年限的就业过渡金, 征地补偿费出一部分, 集体和政府按一定比例出大部分;就业后转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 其个人账户资金按实际转移, 交费年限既可按比例折算, 也可以补足差额后按实计算。三是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险。实行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鼓励个人购买基本医疗保险, 凡是个人购买基本医疗保险的均享受统筹基金。个人账户部分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享受的额度按照不同的等级交纳。

四、结束语

失地农民问题的最终解决, 应立足于人本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即以失地农民利益为本, 以地方政府为主导, 以失地农民的生存保障为基础, 以促进城市化和失地农民的共同发展为目标, 建立起对失地农民全面保障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姚薇.“以人为本”对我国传统人本思想的超越[J].学习月刊, 2008 (5) .

[2]、陈晶.论经济转型期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基本经验[J].法制与社会, 2010 (3) .

[3]、夏华.人本思想在我国的发展轨迹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3) .

[4]、王海坤.中国4000万失地农民流荡城市[J].青年参考, 2004 (4) .

[5]、李亚华.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的几点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3) .

[6]、申晓梅.四川失地农民就业与保障问题的调查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 2005 (4) .

[7]、吴瑞君等.上海城市化进程中离土农民的安置和保障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导刊, 2004 (8) .

[8]、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从儒家教育思想浅谈合作教学 篇8

一、“仁爱”、“泛爱”贯穿合作教学始终

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讲究“仁爱”,主张实行礼治和德治,用礼乐和教化治理国家,注重情感和道德的力量,这影响到目前的“以德治国”思想。当前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国策,这同“仁治”一脉相承。和谐校园、和谐课堂,其中核心是建立和谐的关系,合作教学出发点也在此。前苏联、美国等教育家也明确提出重塑新型的人际关系是合作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阿莫那什维利认为,只有师生关系建立在人道原则基础上的教育过程,才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是对作为个性特点的认识积极性的发展最有效的教育过程。教学中的“人道”则体现在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和互动关系之上。

课堂中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前提条件。儒家的“和为贵”,认为古代圣王的治道,无不遵循这条原则。教学主体在“合作”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和谐的、師生间亲密无间的教学状态,学生才能在融洽的教学环境中积极主动的有效的合作,才可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效能。孔子温良恭俭,“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不安”,方能“问其政”,能让弟子无所不问。“亲其师而信其道”,也能看出教师人格魅力在“合作”中的作用。“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能做到师生关系和谐,方能独立思考,才能说是善诱导。教学中,教师并不是“中心”,更没有什么特权。在课堂中教师能与人为善,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创设良好的研讨合作学习的氛围,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泛爱”,是最广泛范围的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求待人诚实,遵守推已及人的忠恕之道,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现代的合作教学有一些共同的因素。教学要素之间的合作,是以教学主体(教师、学生)间情感融洽为基础,教师博爱每位学生,以“言传身教”的感染力量,激发诱导要素间自主的“合作”,而不是强迫、命令教学要素间表面上“合作”。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反对用政令、刑罚来整饬人民;合作教学中的“合作”,也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意愿的“合作”,更不只有合作形式,而无合作的实质内容的“完成任务”或“命令”式的合作。

二、“学友”式学习方式是合作学习的雏形

“相观而善之谓摩”,体现了学生相互观察学习的学习方式,虽然这只体现了较浅层次的合作学习,只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但也体现了合作的意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乐其友而信其道”,这些都谈到朋友间相互切磋问题。儒家的这些教育思想表明学习不是学生个体的独立活动,而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相互联结、相互交流的活动,这是现代的合作教学的基本思想。学生学习不是单极的活动,而是学生个体间、学生同其它教学要素间形成发散与聚合式的网状结构,从而进行信息的交流,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争论,在这种“交互”式合作中,活跃思维、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活动。在合作学习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会有全方位的交往,才有知识、情感的交流,才能有思维的互动。

三、“开而弗达”是合作教学追求的至高境界

“时而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指出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情况,不要急于灌输知识,培养学生养成用心思考的习惯;“慎思之,明辨之”“学而不思则罔”,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学生时,不能讲解无余,学生才会思考。教师在师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有其诱导、点拨的重要作用,但并不是包办代替,什么都讲得一览无余,结果学生一无所获;合作教学也而应“开而弗达”,激发学生同教师合作的诱因,让学生能自主地与他人合作,尤其是设法让学生思维动起来,与他人进行思维碰撞,思维交往与互动,才能有高效率的合作。

孔子的“不耻下问”“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告诉我们学习要多问,提问要先易后难,多让学生体会到“提问”的愉悦。“问”是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师生间、生生间的互问、互答活动就是较高层次的合作教学活动。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做到“必也其听语”,教师解答问题也要“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对学生的提问,教师不是直接给出学生问题的答案这种单极的问答式合作,而应善于从不同的方面加以启发诱导,多撞击提问者的心扉,在多层次的合作中,激起学生去探索,促进学生间、师生间思维的交互式合作。

四、“有教无类”是合作教学中的个性教育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学生有其个性差异,合作教学要有针对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者“及于教进而不顾其安”“教人不尽其材”就会让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教学如不针对学生情况,部分无兴趣的学生在一概而论的单纯的大众化的合作中会是多么痛苦!因此,合作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个性为目的,合作时也应尊重学生个性,尤其是学生的创造个性,使其个性得以最大发展。

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自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他赞同独立钻研,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教学要让学生“游其志”,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志趣从容地学习,“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强调发挥学生的长处。这些教育思想都体现了我国古代时期的个性教育。合作教学同样要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优势,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从而使学习群体间合作、互补,既注重了个性教育,又提高了教育的整体效应。

合作教学中的基本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及教学目标,或多或少都受到我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从很多方面体现了教育的继承性,也需要教师深入解读古代教育思想,结合当前教育实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效益。

上一篇: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下一篇:驻XX村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