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育改革

2024-07-23

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精选12篇)

职业院校教育改革 篇1

会计信用是建设和谐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我国会计工作的中心任务, 而会计诚信缺失必然导致“会计欺诈”、“会计造假”等问题盛行, 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对建设和谐社会造成不利影响。因而强化会计诚信教育是当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必不可少的研究课题。

一、 职业院校会计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会计从业资格实行考试制度以来, 各职业院校开始重视会计诚信教育, 基本上都已开设与会计诚信教育相关的课程。然而, 不可否认的是, 会计诚信教育的效果却是如此的不尽人意。从对各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关于会计诚信教育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 多数学生表示就业后不能完全保证坚持准则, 可能有些情况不得不遵从领导的意志和决定。加上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并不十分清楚“违规作假”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甚至对可能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也是懵懂不知。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将是会计工作岗位的一线从业人员, 如此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如何能保证会计市场的“诚信”?

职业院校会计诚信教育的效果如此不理想与当前的诚信教育模式有关, 包括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和教学方法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据了解, 各职业院校开展会计诚信教育的模式基本上大同小异。第一, 从教学目标来看, 由于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并重, 学生在校期间更加关注的是如何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获取从业资格证书, 因此, 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忽略了会计诚信教育的本质, 教学目标定位为如何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 较少关注学生是否具备会计诚信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第二, 从开设课程来看, 主要有《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规》、《会计职业道德与法规》等, 基本上是纯理论课, 侧重于法规知识和条款的阐述介绍。第三, 从教材选用来看, 为了方便学生复习考试, 教师基本上都直接选用了应试类教材, 应对考试成了课程定位和教材选用标准。第四, 从开课时间来看, 都选择在入学第一年 (方便学生第一年就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 课程结束后,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就终止了, 后续的专业课程都没有再继续就会计诚信问题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内化。第五, 从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看, 大部分任课教师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下只采用灌输式的简单教学方法, 侧重于法规条条框框的解说和空洞的说教, 基本上没有情境案例分析和讨论, 缺乏网络多媒体等信息化的综合教学手段。而学生也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和从业资格考试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很显然, 这样的会计诚信教育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 根本达不到培养诚信会计人才的教学目标, 更不用说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并在以后的会计工作中坚持诚信原则了。

二、 重塑职业院校会计诚信教育目标——基于道德决策模型

关于道德决策, Rest (1986) 提出了一个个体行为四因素模型, 描述了当道德中介人遇到道德两难困境时所发生的心理历程。他指出一个人肯定会至少经历四个基本心理阶段, 并强调这里所说的是阶段, 而不是特点或特征。

在各个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复杂的联系, 但Rest认为这四个阶段是以一种合乎逻辑的顺序依次出现的, 并且这种逻辑顺序为预测道德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分析框架。将道德决策模型引入到会计诚信教育之中, 建立基于道德决策模型的会计诚信教育模式, 并试图应用于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 使之从职业教育开始培养良好的诚信职业素养和操守。从道德决策模型分析出发, 本文认为当前职业院校会计诚信教育应将重点放在道德问题的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判断上, 而非优先的法律法规遵从上。

职业院校学生来源于高考层层筛选后的高中毕业生 (包括高级职业中学) 或者是初中毕业生,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不仅文化基础比较薄弱, 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加上职业院校的学习环境明显不同于中学里高压、被动的学习氛围, 学生对会计这种较抽象的学科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 但是迫于学分的压力, 他们只能死记硬背知识要点应付考试, 根本不会去思考前因后果。如果会计诚信教育的目标定位为法律法规的遵从上, 必然使会计诚信教育成为空洞的说教, 难以树立会计诚信的观念, 更不可能内化为判断和行动上, 无法达到培养具备诚信职业素养和操守的会计人才目标。

职业院校会计诚信教育的重点应放在道德问题的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判断上是合乎道德决策模型的分析框架和逻辑顺序的。职业院校的生源虽然文化基础薄弱, 学习缺乏主动性, 但是他们的思维活络, 处世灵活, 对课堂学习以外的事物积极主动, 兴趣较高。在会计诚信教育的问题上, 侧重于道德问题的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判断上, 让学生在面临道德决策时, 能意识到诚信的道德问题本身, 然后在了解法律法规知识的基础上做出道德判断和引发道德行为。这是职业院校培养诚信职业素养和操守的会计人才首先必须厘清的思路。

三、构建多维会计诚信教育教学体系

1.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引入会计情景剧教学方式。情景剧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拟定某一主题, 指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一种情景短剧。情景剧教学法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通过情景选择、团队准备、课堂表演、考核评价等环节的训练, 能引导学生在模拟自然的语境中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将情景剧表演用到会计教学实践当中就形成了会计情景剧教学法。将会计诚信教育面临的道德识别问题和道德行为决策融入会计情景剧中, 使每个参与其中的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会会计诚信问题,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诚信意识的目的。教师可以根据班级人数进行分组, 每组人数以7至8人为宜, 不超过10人, 每组指定一名组长负责。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或根据具体的章节, 在课堂上布置情景剧的主题, 由同学们在课外进行剧本创作、排练。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 之后进行课堂交流和讨论。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 情景选择, 教师通过设置与会计诚信相关的问题, 提供相应会计情景的范围,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相关会计情景范围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其次, 团队准备, 让学生自编自导财务人员日常工作的细节, 编成小故事, 故事中包括违反会计诚信的错误做法、说法或想法和正确的观点或做法。再其次, 课堂表演, 每组表演时间为10至15分钟, 其他组的选手在观看过程中寻找违反会计诚信的错误做法, 认真记录并及时抢答。最后, 考核评价, 比赛完成后, 教师可以针对该情景剧的主题作点评, 引导, 同学们进行讨论、评析, 并根据相关评分标准, 由评委老师给出评分结果, 对疑难和有争议的问题由教师裁定。

2.利用典型案例,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目前的职业教育中, 普遍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在会计诚信教育中, 实践环节的缺乏导致课堂讲授的内容枯燥无味, 对学生而言, 会计诚信教育与实际生活偏离较大, 不能使学生直观、深刻的理解、思考会计诚信的重要性。会计诚信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不是几节课堂、几本教材的学习就能养成的。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缺乏会计实践, 对会计行业的现状不了解, 对违背会计诚信的法律后果认知不足, 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会计行业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及财产安全等。所以, 利用典型案例,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会计诚信教育尤为必要。比如, 选取现实生活中关于诚信的实例, 正面教育学生, 让其牢固树立做人要诚实、讲信用的观念, 进而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上出现的诚信危机现象, 使学生树立“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坚持准则, 不做假账”的行业理念, 并真正领会诚信理念是“会计执业机构和会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3.将诚信教育融入会计专业技能大赛中, 培养具有诚信素养的会计人才。职业院校通过开展专业技能大赛, 可以了解现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技术人才, 为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可以说, 在技能大赛中, 学校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接触, 贴近企业需求, 努力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将会计诚信教育融入会计技能大赛中, 不仅可以发现和解决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诚信素养和职业操守至关重要。利用技能大赛的引领、推动作用, 强化会计诚信教育, 形成专业课程改革的倒逼机制, 促进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 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诚信素养和职业操守的会计人才。

4.优化育人环境, 形成诚信校园氛围。近些年, 社会上不诚信现象比比皆是并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 这些社会现象使得学生在认知中产生了一种错位, 那就是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甚至是获得利益回报的一条途径。这种负面效应的影响, 对学生心灵的腐蚀是不可低估的。因此, 职业院校在会计诚信教育中要注意优化育人环境, 形成良好的诚信校园氛围。通过倡导、赞扬、鼓励坚持诚信的行为, 贬抑、鞭挞、谴责、查处各种造假等不良行为, 将有助于学生分清是非, 形成良好的风气,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同化。此外, 推行诚信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应努力从自身做起, 率先遵守诚信规范, 在教学、作业、考试等环节, 严格要求自己, 严格要求学生, 以诚信为本, 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诚信品格滋生的良好校园环境。

职业院校教育改革 篇2

摘要:“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响应国家从“效率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国家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热点话题。同时,围绕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分析当前“双创”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构建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发展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平台的建设,努力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关键词:多技能人才;“双创”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

随着创新型职业与素质教育结构发生改变,培养多技能交叉人才和高水平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热点话题,而“双创”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提出高标准与高要求。十八大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新世纪大众与万众创新创业的视域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基地,应推动区域内涵素养深入“双创”职业教育改革。而国家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双创”职业院校教育是一个不确定、非线性、复杂的控制平台内涵,共同努力实现与社会网络治理发展。在此基础上,利用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多融合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

一、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与“双创”职业教育概述

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是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提出来的。1975年初期,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学家哈肯提出社会网络治理论概述。其中,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分别利用的社会网络治理论是指三元素(如学生自己、社会组织、社会环境)内部呈不确定非线性的`复杂网络化控制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双输入输出的共享模式的应用平台。平台整体性功能的发挥程度是由平台内部各子平台或部分社会网络治理作用决定的。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理念,我国诸多学者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管理与分析,简称为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其中特别提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育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理念,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社会网络治理、行政人员与学术科研人员,综合学生等社会网络治理指标。”基于当代职业教育处于从过渡时期转为转型时期,不同网络应用技术快速的发展,生产方式走社会网络治理路径,提出不同岗位分工日益精细化,传统的以课堂灌输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求。而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必须立足于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结构治理,满足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员、科研人员、企业产学研、学生主体性提升自己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创新路径,科研路径、职业教育管理路径、后勤公司集团等多方面的服务职业教育平台的共享模式。

二、基于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建设文化创意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培养体系

(1)创建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平台,提出建立“慕课网络在线视频教学,云视频在线学习、云视频实践与仿真模型学习等,融为虚拟网络化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双创”职业教育理念。

(2)打造贯穿专业和年级的“双创”职业教育平台,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嵌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感知物理技术等部分专业,局限在高年级专科生,覆盖面有限,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3)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双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院校在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意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我国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有待优化。“双创”职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互嵌入融合多层次、交叉融合的新型教育产业模式,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双创”职业教育技能内涵的培养。

2.建设文化创意、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资源共享的培养机制

(1)指导师资和平台是“双创”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的师资力量是培育不同层次的“双创”职业教育能力核心问题。文化创意的师资队伍具有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基础知识宽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校外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的人员队伍具有贴近社会发展需求、行业种类多、实践经历丰富的优势。通过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双创”职业教育教学队伍,满足多元化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需求。在此基础上,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兵工企业家联盟”,汇总100多位优秀兵工企业家和各区县的政府孵化园区,共同组成不定期的教育与实践创新项目,进行研讨与服务,提升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专业治理建设,使高职教师融入国务院提出的“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实践中。

(2)实践平台的文化创意、社会网络治理优质的实践平台资源是保证学生“双创”职业教育实现的重要支撑。例如,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教学实验中心、科研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中心)相互支撑的实验室体系,组建面向实验教学和实践创新的电力电子技术、虚拟云计算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工程训练等学科大类实验中心,依托实验中心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常态化开放共享,吸引了罗克韦尔、赛灵思等企业联合共建,保障全体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行”的“双创”职业教育学习和实践。

三、结束语

“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响应国家从“效率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国家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热点话题。本文围绕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分析当前“双创”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构建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发展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平台的建设,努力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

[2]苏屹,周文璐,吴雷.自主创新的创新过程与概念辨析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3]李晓静,张沛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4]哈满林,吴一鸣.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建设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6[J].

职业院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篇3

【关键词】体育教育;职业院校;教学改革

在新时代教学改革纷至沓来的大背景之下,职业院校从各个专业到各个学科都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和探讨,相应获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教学改革过程中仍旧存在问题,改革步伐甚至停滞不前,教学改革内容缺乏时代性与创新性。

一、职业院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现状

职业院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的,应当是不同于全日制统招模式下的目的,职业院校更加注重学生应用性的培养,而不在单纯的只是将与体育相关的理论加之传授教导。现目前,许多职业院校为扩大生源,创造更多的利润价值,以囫囵吞枣的形式招收各种学生,不论这些学生是否具备可培养的体育意识和可塑造的体育天赋,针对基础不同的生源,学校采取的是同等规格下的同水平教学,往往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因了解课程内容而产生教学懈怠感,基础差的学生因课程复杂而产生教学厌烦感,甚至于放弃学习。这中现状,显然与体育教学改革目标相悖。

再者,经过多次研究调查结果发现,现如今职业院校中,体育老师皆是采用一种督促学生学习,学生也习惯了被监督学习的模式,诚然,这样一种被动教学模式,对于兴趣浓厚的学生来讲,自觉性和教学目的便于达到,然而对于大部分不具备浓厚体育兴趣的学生来讲,他们脑袋上的紧箍咒无疑是形同虚设。

二、职业院校体育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

当前教育改革逐步深入,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依旧遵循传统的守旧形态,教师只是将教学任务机械化的传达给学生,而学生吸收与否却不得而知。教学内容仅仅浮于表面的课本知识,缺乏对此加以延伸说明和实践探索的教学理念。学生被动的接受固化的知识,导致教师的教学模式只能局限在自我了解的层面,却不会出现分析课程接受者的概念。在这样一种缺乏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之下,尽管学生能够获得较高的考试测评分数,却难以将理论化的内容运用于实际,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实现质的提高和突破。这样一种牵引式、被动式的教学模式,严重阻滞了教学改革的步伐。

2、教学目标模糊,方法缺乏实用性

对于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师,他们所掌握的教学目标,皆是书本中宽泛性的内容,目标定义模糊,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教师因自身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制约,难以将教学目标加以量化。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被固化为传统的“示范——讲解——练习”,教师机械话的完成没有实质意义的教学目标,学生完成任务式的拼凑足够的学生,这种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方法,显然是难以适应新形式下的教学改革。

3、教学设施不齐全

在现目前的国内教学环境中,职业院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度是不够的,从课时安排方面来看,因为体育专业在学校中所占比重较低,故而课时相较之其他课程少一些。因为体育教育不同于很多专业,它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体能训练的培育,在课时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是难以两者兼顾的。而且,体能训练意味着需要配备专业的体育设施,很多职业院校基于成本的考虑,所置办的体育设置数量稀少、种类单一。俨然这对于落实体育教学任务,是极具备制约性的。

4、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因学校体制和相关制度的缘由,专业的体育教师较少,甚至于部分职业院校为节约管理成本,而采取外聘兼职体育教师,进行临时教学,一定程度上难以保证教师的育人责任心和教学积极性。而对于学校在聘请体育老师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把关松懈的现象,所聘请的教师与职业院校所设立的体育岗位匹配度较低,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学校的体育班子不专业,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因而更难以实现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改进意见

1、革新教学模式

在现如今的教学改革形势下,更加注重的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关注学生个性心理和特点的发展,采用自主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在这种多元化的教学结构下,让学生跳出传统的被动学习的状态,反之积极投入整个教学模式当中,新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的主人公。

2、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对教学目标的认识

体育不仅仅只是单纯身体素质的锻炼,它同样可以作为一种学术性的知识加以研究学习,体育教学的目标不是局限在教授体育课本知识,也不是局限在加强学生体育训练。实际上,它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一批具备体育学术知识和体育专业技能的学生,缺一不可,明确这一目标,方能推动体育教改的发展。

3、丰富教学方式

在组织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始终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对于不同层次和不同基础的学生,予以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课程结构的设计,应当跳出传统的“示范——讲解——练习”的三段式,根据不同的课程进行采取分类别的教学方式。

4、壮大师资量

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需要掌握了新教学目标的教师加以实践。因此,壮大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师团队,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职业素养,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让其从中吸取自身在体育教学中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融化到整个体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是在新形势下实现教育改革目标的必经之路。

5、加强体育设施建设

在一切软件实力逐步提升的现状下,职业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离不开硬件设施的支撑,理论知识的实践,需要实际环境进行依托,方能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全面吸收和理解,所以职业院校应当大力建设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等各种球类运动场地,增加多样化的体育器材和设备,完善学校的基础建设器材,为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推行创造雄厚的硬件实力。

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教学改革的过程比较漫长,在当前教改形式大好的前提下,职业院校应当抓住当下的时机,革除自身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弊病,努力将时代性、创新性、实践性贯彻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来,切实实现培养具备研究性和就业性双重特征的应用型人才目标。

参考文献:

[1]孙飞,体育教学中的“多”与“少”[N],中国体育报,2009年

[2]倪晨瑾,让体育教学走近生活[J],辽宁教育,2011年Z2期

[3]孟令一,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2期

职业院校教育改革 篇4

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大多为素描、色彩、构成、透视、效果图、计算机基础等, 这些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基础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但是传统板书讲授教学方法缺少师生、同学间的交流与讨论;老师讲画、评画、改画这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死板枯燥;多媒体教学方法中学生大多被动学习, 无法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组讨论这样的教学方法又需要老师具有较强的课题把握能力, 课题的选择上需要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 使得课题既能竖向深入又能横向展开, 一旦这样的教学方法把握不好, 很难达到教学效果。以上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设计师极少有设计创新能力。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学习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老师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识与学习兴趣。

从近年职业院校入校的学生情况来看, 学生整体的艺术基础较差, 艺术修养不足, 设计创意能力薄弱, 文化素养参差不齐。环境艺术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学科, 但是很多专业学生对它的具体内涵理解不够, 在具体学习中, 一部分学生热衷于电脑制图这些设计软件的学习, 将较多精力放在环境设计软件的学习中, 忽视了手绘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导致了学生们的设计作品浮于形式, 没有内涵和深度, 学生只能在设计形式上徘徊, 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自我提高;一部分沉浸在环境手绘的学习中, 对于设计知之甚少, 更难有意识的用创意性思维设计作品;还有一部分学生喜欢讨论环境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 动手动脑设计能力弱;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意识到环境艺术设计学习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整体, 它涵盖了手绘、软件、理论、设计等,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们也是各自负责一部分课程, 课程之间的联系, 课程与专业的联系较少人提及, 导致学生盲目学习, 学习内容难以连贯。

第一, 培养创新型, 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课堂上,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将方法、原理以及思维方式传授于学生, 学生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的设计项目进行设计程序。如何立案、收集材料、构思、草图、电脑出图、设计作品评估等一系列问题, 都由学生单独或分组完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样相对自由的学习氛围, 同时能够提高学生自我管理, 独立学习以及自我约束能力。教师对学生设计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与其进行交流和讨论, 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 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给于支持和建议, 引导学生不断学习, 扩展知识面。

第二, 创造学习氛围, 改造教学环境。在大学里, 学生不应是只读课本, 只学教材, 图书馆才应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学校应逐步改善专业硬件设施, 逐渐增加图书馆资料, 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书籍不断增加, 知识内容逐步完善。与专业相关联的学科书籍也应不断完备起来。例如, 增加环境、建筑、景观、空间设计、人文社会等学科领域的学籍, 当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自由安排的时候, 鼓励学生进入图书馆阅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书籍, 了解专业的进展, 全面熟悉环境对当代社会人们工作与生活的影响, 掌握相关材料、建筑、室内、园林、社科等专业的知识。使学生在知识宽度和深度上能自我提升。设立专业实验室, 教师引导学生将理论与设计方法用于实践, 给学生时间与机会进行实训操作, 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第三, 课程与教学体系不断更新, 与时俱进。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设置应根据专业特点, 即环境艺术设计是以人、环境、建筑为研究对象, 综合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系统, 学生们需要学习和了解人文知识, 在知识储备上扩大容量, 熟悉生态、自然、社会知识, 在知识层面上深入钻研, 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学习中掌握对空间的处理, 对结构的设计和对形体的把握, 由此设计对应的理论与实训课程, 例如, 室内景观设计对应室内家具、灯光、地面、顶棚等设计课程, 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解能力和艺术想象力。

最后, 任何一门专业与传统文化融合才能具有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与传统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将传统的图样生硬的加入到设计中, 而是将传统的文化精髓与现代的思维创新理念融合。例如, 北京王府饭店的设计, 王府饭店地处首都北京繁华的商业区——王府井。在现代社会中, 地少建筑多是摆在设计者面前的难题, 因为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多为横向展开, 空间在水平面上实现建筑的穿插与透叠, 王府饭店占地面积小, 建筑数量多, 因此在空间组织和立面尺寸上都无法模拟传统建筑, 设计者既希望在较少的地面上达到使用功能的要求又希望借鉴传统建筑风格, 因此王府饭店在平面布局上继承了传统建筑布局设计文化, 即遵循一条南北轴线, 在外观造型上, 借鉴古城的城门楼, 红色墙面上开竖向柱状凸窗, 模拟城楼上的红漆木柱, 整个建筑在色彩和形式上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总之, 环境艺术设计只有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才能不被淘汰, 不断进步。由此, 必须重视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 艺术素质的培养, 教学体系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不断变化, 寻找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使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高校教育改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摘要:职业院校在培养输出应用型人才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因此跟随时代和社会变化教育改革被越来越多的人提起,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紧随社会发展的学科, 它的培养模式更有需要提高和改革的方面。

关键词:教学环境,教学方式,课程更新,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文会著.《环境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 2003年1月出版.

[2]马桂新著.《环境教育学》.科学出版社, 2007年4月1日出版.

职业院校教育改革 篇5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摘要:本文在对入学教育的重要性和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职业院校学生入学教育必须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放在核心的位置,突出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职业院校 入学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入学教育就是学生一入校就从思想、能力、行为等各方面加强对他们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几年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入学教育除了校情校史介绍、专业介绍和《学生手册》的纪律教育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规划职业生涯。鉴于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在入学教育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尤为重要,要突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把它放到入学教育的核心位置上。

1.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入学教育是指根据新生的特点及发展需要,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他们开展一系列教育工作,使其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初步了解一些专业知识的一种启蒙教育。因此,充分认识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性,深入研究新生的思想特点,因势利导,及时细致全

面地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帮助他们第一步,具有重要意义。

1.1入学教育是稳定学生思想的关键

在职业院校中,大多数新生入学前对自己所填报的专业都是由家长或老师指导所填,不是凭经验就是根据近年市场人才需求来填,对自己所选的专业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因此,就导致了部分学生要求转系或调整专业,甚至有的学生干脆转校或退学,这对学校、学生都是一种重大损失。因此,新生入学后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专业介绍和实验室的参观,请各专业的老师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现状、就业状况、专业师资队伍和专业前景以及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等。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观,牢固专业学习思想,激发专业学习兴趣。

1.2入学教育是规范学生管理的重要方法

新生入校后,通过班主任或学生管理部门或学生群众性组织(学生会或团总支)来组织新生学习高校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如学籍管理制度,学生违纪处理条例,三好优秀评选办法,安全教育等相关规定要求等,提高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自觉守法的意识和自我保护与防范的意识,把规章制度内化为自觉行动,为后期管理打好基础。

2.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

2.1职业教育的特殊使命

早在 1913年,我国职业教育的理论家和奠基人黄炎培先生就提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他在《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明确指出,职业学校“从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

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发展和需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职业院校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从“学生”到“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社会基层岗位的教育,职业目的性很强。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求作为培养目标,它必须依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离不开社会,它必须紧密结合岗位实际需求,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直接输送到社会的基层岗位,毕业生能否在基层岗位实现自身发展是检验高职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标准。

2.2 职业院校学生特点

总的来讲,职业院校学生具有当代学生身上的共性特点。此外,职业院校学生又具有其他显著特点。

从客观上看,不同学校及同一学校不同专业间的层次更为明显,学生群体不断增多,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从主观上看,存在着“四强四弱”,即:求知欲强,辨析力弱;自主意识强,自律意识弱;成才愿望强,抗挫折能力弱;个人进取观念强,集体主义观念弱。

从生源上看,职业院校学生生源质量一般不甚理想。具体表现为:层次不齐,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偏低,分数不高,部分学生是未经中高考或中高考落榜者。

从学生个性特点看,职业院校学生大部分虽为中高考失利者,但也具有自己的个性优势。一般表现为:基础较差,但思想活跃;在自

我意识中,既有自我约束力差的弱点,也有依赖性少、自主性强的优点;学生抽象思维发展欠缺;形象思维、动手能力强,不少人在文学、艺术、技艺和动手能力上都有自己的爱好与特长;乐于交际,富有情感。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职业院校学生入学教育的核心

牢固抓住新生入学教育的良机,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和实践。在职业院校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1它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专业和职业的认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对职业的要素组成、职业的分类、职业的功能有所了解,才能明确自己以后要从事的职业,并对这一职业涉及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社会实践进行一些探索,他们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就不会盲目随波逐流,在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上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3.2它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认知,发掘和发挥自我潜能

职业与性格密切相关,职业影响性格,性格适应职业。对入校新生来说,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了解某一职业所要求的性格特征,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哪种职业,并注意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性格。

兴趣是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推动力,它能将一个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兴趣是一个人想从事某种职业的愿望。入校新生对某种职业感兴趣,就会对该种职业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并积极思考、探索和追求。入校新生如果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职业,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

3.3它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成功的机会,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

“机会只垂青有准备之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许多学生不是就业、择业前先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将找到理想的工作寄希望于运气。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更高效。

职业院校教育改革 篇6

关键词:职业院校 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社会各界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浪,这股热浪正在推动国家经济向前发展。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报告,我国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30%的创业比例。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从9个方面为大学生创业的实施提出意见。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职业院校应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进一步丰富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师资力量,培育创新型人才。

一、职业院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是职业教育是实现全民创业的主要方式。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成熟,像德国的职业教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遥遥领先于学历教育。西方国家职业教育的发达,使得就业率非常高。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教育是实现全民创业的主要阵地。

二是职业院校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可以为学生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创业实践是为市场提供顾客接受的产品或服务,这就要求创业者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职业院校恰恰能够满足创业对能力方面的要求,职业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实践,重在应用,理论知识为辅。职业院校开设创业教育能够满足对创业者的素质要求。

三是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最高。职业院校的教师都具备企业工作经历,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甚至有些教师已经在企业工作多年,是某一方面的专家、能手。

四是职业院校注重校企合作,构建真实的工作情景。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发展必须要具备的条件,校企合作频繁,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职业院校的专家深入企业为企业员工进行理论培训以及技术指导,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

五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创业意识强烈。据统计,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率远远高于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创业率。职业院校的学生头脑灵活,动手操作能力强,对于创业有很强的欲望。

二、进行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业教育要與职业教育相融合,不仅在校园中融合,还要在社会教育大家庭下融合。职业院校开设创业教育是一种思想、理念、思维习惯的改变,要和企业家、孵化器、社会投资、政府的号召联系在一起,才会真正发挥作用,否则它会变成一种从众、潮流的东西,很快就会过去。在这方面,如果职业院校和社会能够更多地帮助年轻人,未来他们就会走得更远更好。例如广州市技师学院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创业技能,创办了广州市技工院校中的第一个创业孵化基地,将创业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从职业教育的教学层面来讲,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技能,启发他们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让学生变得更加独立和适应社会发展。从深层次来讲,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为精神上更加独立、人格上更加平等、思维上更加自由、能够同世界接轨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才能真正推动我们社会的进步,才能与世界真正接轨。所以,当每个人都在谈论人才时,其实真正需要的是改变我们的教育,需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需要对我们过去的教育进行评估、反思和批判,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进步。只有当教育进步的时候,我们的人才才能进步。中国的创业教育正好给中国传统教育增加了一些新的活力、新的元素及同国际接轨的新的分量,在培养学生创业以及未来就业方面都是可喜的事情。

目前,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有很多创新创业的东西走在了我们前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发达国家有很多企业产业走进了校园。校园和产业园紧密联系在一起,校园里最新的研发走进产业园,很多学生就在产业园里里面体验社会的发展。所以,把产业园和校园结合在一起,可以大大缩短创新创业的时间和半径,增加学生接触最新技术的机会,创业成功的几率也就相应增加了。

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随着国家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很多职业院校紧跟时代步伐,创办各类创业讲座、创业设计大赛。现在广州已经成立了很多大学生创业基地以及创业孵化园区。不过,整体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是职业院校普遍缺乏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并没有真正融合到专业教育过程中,仅仅是在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加入了创业课程模块,停留在表面理论层面上,虽然增强了学生对创业意识的培养,但缺少对学生创业实践的指导。而且大部分职业院校现在仅仅指导有创业意向的少部分学生,并没有形成普遍的创业教育。

二是创业师资力量不足。虽然职业院校的教师都具有企业工作经历,但是缺乏创业经验。如今,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着创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三是创业活动形式单一。职业院校的学生创业活动大都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学校帮扶力度不大。职业院校仅仅提供场地供给创业学生使用,真正指导的学生创业活动较少,创业活动大部分以创业大赛为主。

四、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创业教育应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发挥其自身的优势。职业院校每年都会培养数以千万的高技能人才,这些技能高手将成为创业的积极力量。

1.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大力发展创业课程

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创业教育应是全面的教育,创业教育在于挖掘出每位学生的创业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促进学生的创业能力,最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全体在校学生都能接受创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重点是指导和培训参与创业活动、实施创业项目的学生,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最后,为成功举办创业项目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聘请经验丰富教师或行业专家对其进行指导。

2.鼓励教师参加SYB创业师资培训班,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教师多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除了发现最新的制造技术与管理技术之外,还要加强对创业知识的学习。对教师进行创业师资培训,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创业,邀请创业成功的人士或企业家担任学校的创业导师等等,对有具体创业项目的团队进行专项指导。

3.推动创业教育全面展开

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应从发展模式、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教学改革、实践基地等多个层面,推进创业教育在职业院校专业教育中的全面发展

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创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岗位创业知识、岗位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课程,使全体学生接触到创业教育。鼓励专业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创业教育;并鼓励专业教师开设创业教育的选修课程,强化创业教育的影响力。

4.学校方面的支持

在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学校应在转变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鼓励教师探索创业教育教学方面提供支持。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到来,职业院校应推动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提升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进一步认识,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建立起一整套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机制。

职业院校教育改革 篇7

一、法律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教育教学的需要。法律教育教学只有进行不断的改革, 才能解决在社会发展、市场变化、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出现的问题, 才能克服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也只有改革, 职业院校才能根据基础法律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 做出针对性、具有实效的改进。如改变原来一些陈旧的课程内容、陈旧的教学方法, 以新思想、新内容、新方法提升基础法律教育教学质量。因此, 职业院校需要对基础法律课程进行改革, 提高教学水平, 这样才能实现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基础法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职业院校法基础法律教育教学中, 归纳问题,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设置陈旧。虽然目前职业院校对基础法律教材进行了改进, 但是过于突出课程的完整性, 强调了法律知识的专业性, 而没有将法律的实用性渗透于实现之中, 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够密切, 缺乏新的知识、新的内容;二是教学缺乏针对性。在基础法律教育教学中, 往往不了解学生的层次, 不掌握学生的需求, 千篇一律的教学设计, 盲目性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是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仍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形成。

三、基础法律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一) 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构建与法律教学相适应的理实一体化模块式的教学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 打破传统学科体系, 加强法律专业知识培养方案的优化与改革。在广泛调研现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的基础上, 针对基础法律教育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模块和任务, 并逐一进行优化, 把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课程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先进性, 突出教学任务, 增加新内容、新知识, 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合理设置。使学生既能掌握现代专业法律理论, 又能掌握专业技能, 成为高技能人才。

(二) 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法律教育教学活动中, 要自始至终把学生致力于主体位置, 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需求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训练机会,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和兴趣。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毕业后, 就走工作岗位, 因此教学重点要以就业为导向, 教育要从培养职业兴趣着手, 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少数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和有升造意想的学生, 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机会, 并通过他们的影响力, 帮助其他同学对法律学习产生动力, 在同学们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的氛围中, 提升法律课的教学效率。

同时,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 法律教学也应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 改变死记硬背的法律教育教学方法。要通过音频、视频、3D图像等先进技术教学, 让法律知识变的易记容掌握。采用模拟仿真的教学方法, 可以组织学生开庭, 让学生能够亲身体会法律的审判过程, 给学生配置各种角色, 进行实战演练,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法律知识, 让学生感受法律的重要, 这样学生就会对法律知识产生渴望, 教学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职业院校要正确对面所存在的问题, 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设计符合他们的教学内容, 探讨更多的教学方法, 要充分认识到为国家、社会培养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懂法守法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是职业院校的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1]国颖.法律教学中"案例辩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 2016 (16) .

[2]王莎莎, 周树杭.浅析法律教学实践性问题的反思与完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 (5) .

职业院校教育改革 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1 创业教育的概念

所谓创业教育, 指的就是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最基本的创业素质进行培养与提高的一种教育, 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具备一定的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与知识以及心理品质等。具体的来说, 创业教育作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 它不仅能够把素质教育的内涵全方位体现出来, 更重要的是还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充分突出教育创新。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需要重点强调改变学生以往那种非常传统的就业观念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创业能力等。随着时代的变化, 对创业教育全面进行加强已经成为了世界教育改革的一种新趋势。

2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2.1 把学生的就业路径扩大了。

现阶段下,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给社会带来了财富的同时, 还提供了就业机会。高职院校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融合, 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的自身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而且还能够对学生的创业竞争能力进行培养。学生只有对基本的创业知识与创业技术能力全面了解之后, 才会具有首创精神, 那么在面临就业这一大难题的时候就不会对现有的企业产生依赖性, 假如学生在求职的时候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就会选择自主创业这条道路。所以说,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把学生的就业路径扩大了。

2.2 让高职院校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也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除了需要专业素质能力高的人才之外, 更加需要那些敢于创新的创业型人才。如果高职院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一系列过程当中想要与人力资源的需求相适应的话, 那么就必须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 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全能型人才, 从而使得高职院校一直健康的发展下去。

2.3 提高了学生的竞争能力。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提倡的是创造和创新以及创业三种教育之间在本质上是没有很大差别的, 专业教育主要体现为创业教育。高职院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可以使得学生的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而且还能够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以及竞争意识进行培养, 从而提高了学生在社会当中的竞争能力。

3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有效措施

3.1 应当对适合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进行培养。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 教师作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有效融合的关键。所以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干部必须要对培养适合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进行高度重视, 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专业教育教师与创业教育教师之间进行有效整合, 在这个过程当中让教师深刻认识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高职院校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把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融合, 不断地对学生的创业精神进行培养, 然后带领学生们进行具体实践。

3.2 应当进一步引导校园文化氛围。

任何一所院校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且独一无二的校园文化氛围, 然而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等等, 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要努力营造出一种浓烈的创业文化氛围。高职院校相关领导与老师在平时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们对省和市以及学校当中所开展的技能大赛要踊跃进行参与, 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 学校应当给予奖励, 并且在校报与广播上对这些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报道, 从而鼓励高职院校所有的学生树立一种主动创业观念, 营造出有助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最终让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融合为一体。

3.3 应当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

高职院校必须要树立一种全方位发展的观念, 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 应该把创业教育合理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培养方案当中。高职院校需要把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培养创业型人才放在相同的位置上, 然后把培养具有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核心写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当中, 从而使得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的这一目的得以实现, 从根本上推动了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进行培养, 使他们从求职者转变成为了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不仅把自己的就业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而且还给社会提供了许多工作岗位, 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红艳.高师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6)

[2]张瑶祥, 蒋丽君.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 2015 (32)

[3]李涛.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创业经济, 2015 (18)

[4]赵丙阳.铁道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成因分析[J].西部皮革, 2016 (10)

职业院校教育改革 篇9

据了解, 行指委的主要职能是:分析研究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本行业职业岗位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影响, 提出本行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道德、知识和技能要求;指导推进相关职业院校与企业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校企一体化和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指导推进本行业相关专业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 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推进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实施“双证书”制度;研究本行业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 对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订、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提出建议;参与本行业职业教育教学基本文件、专业教学标准、实训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和教学评估标准及方案制订工作;参与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实施工作;组织本行业相关专业教学经验交流活动等。

各行指委主任委员由教育部聘任, 副主任委员、委员经教育部核准, 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聘任。

职业院校教育改革 篇10

一、当前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1. 专业设计不合理。

在现行的教材中, 由于学校为了压缩成本, 缺乏对教学工作的重视, 因此导致教材的版本较为落后, 无法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在前沿技术和专业术语等多方面并未及时更新, 使教材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同时由于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科学性, 导致教学计划和社会需求存在脱节。对于计算机教学而言, 由于其发展效率较快, 因此在研究前沿、课程设计等方面应具备高速发展的特点。但是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 由于学科设计缺乏前沿性, 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多数学校开设计算机专业仅仅是为了增加学科和招生名额, 缺乏对计算机专业的全面性了解, 导致培养目标宽泛, 专业设计盲目, 培养方向模棱两可等情况出现。

2. 动手能力不足。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和高等院校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虽然学校也强化计算机教学的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过度重视对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导致教学工作缺乏特色, 使在长期教学中, 缺乏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虽然接受了专业性教育, 但只是形成了空有理论, 缺乏实践的理论家。

3. 师资队伍有待完善。

在现有的职业院校而言, 在教师队伍呈现出参差不齐的问题, 学历无法达到教学工作的基本需求。甚至出现教师进行校外兼职, 并非专注教学工作。同时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缺乏创新性和创造性, 导致教学工作缺乏科学性。

4. 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在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盛行, 教师主要采用板书的方式进行授课, 使“填鸭式”教学模式大行其道, 学生在教学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由于教师缺乏对新技术和新科技的了解和应用, 导致课件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的改革策略

1. 结合学生实际, 完善课程体系。

现阶段,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已经成为教学的主体, 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理念,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课程体系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 只有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接受能力, 进而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程度进行相关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使教学模式逐渐的走向多样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将有关就业知识融入教学中,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转变教学方法。

在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育中, 要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根据当前社会和行业的具体需求对学生进行教学, 最终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同时, 要适当的扩大教学知识的范围, 利用各种资源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当前的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中, 师资队伍有着关键的作用, 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同时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 学校要积极的激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和进修, 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 同时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使教师可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同时鼓励教师进行不断的创新, 将一些比较先进的成果用于课堂教学中, 提升教学质量。

三、结语

当前随着计算机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应用的普及化, 行业和社会对于这方面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 对于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来说, 既是发展的机遇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重视技能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 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职业院校对此进行了一系列针对性地措施, 以期改善当前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提升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煌.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计算机职业教育改革[J].信息与电脑, 2013 (6) :243.

[2]刘莉莉, 孙锐锋.浅谈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改革[J].商品与质量, 2010 (S4) :93.

职业院校教育改革 篇11

关键词:转变 教育思想 探索 职业教育 模式

21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将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提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同年,温家宝总理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行教育合理分流。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求学愿望,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也才能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切说明了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进行职业教育改革的紧迫性,要意识到这一切,首先要大众对职业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社会意识氛围。

一、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引导公民建立一种正确的成才观

中国是一个有着漫长封建史的国家,官本位的思想严重,人们对“人才”的观念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今天的高考与古代的科举考试不能不说有异曲同工之处,金榜题名者,便是光宗耀祖之人。但今天的中国正从一个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从一个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社会化的大生产带来了分工的细化,新的职业不断诞生,我们对职业的观念、对人才的观念也该改变了。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已经足以道出职业的多样性和平等性,道出职业教育的必要性。有的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很多职业却不一定。但我国今天的“高职”发展给人一种感觉,是国家为了摆脱升学压力下的“权宜之计”而开展的“二流教育”,并且长期积淀下来的“轻薄职业教育”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对职业教育发展非常不利。因而需要树立新型人才观和教育观,让社会形成两个共识: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与研究型、设计型人才同样是宝贵的人力资本,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类型不同而已。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工艺、尊重工人的社会风气;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和让孩子主动选择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很实用,眼下“大学生就业难,职校生却供不应求”的事实,就是有力的证明,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有其可持续发展潜力,继续深造的渠道越来越宽,职业教育在一个人终身职业生涯中有不可替代作用。

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反思高职教育现状,转变教育思想

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总体上还是学科型模式,即三个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课程设置上是三段式: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处于为理论教学服务的从属地位,演示实验为主,实训实习不是真实岗位上的劳动,而是把理论课堂的讲授变成课外的观察或模仿,与真实的劳动始终隔离;实习实训设施和场所与理论教学脱节。这些教育思想观念都成为高职教育的诟病,成为创新高职教育模式的思想障碍。同时由于高职学生目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问题,这些学生希望能从职业教育中找到成功的出路,如果我们仍然沿袭普通教育中的学科中心的模式,教授大套大套的理论,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的理想失去信心。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所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然而技能型的人才不是课堂“灌”出来的,而是经过实际训练打造出来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但课堂教学不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途径和标志。因此应转变教育思想,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高职教育模式。

三、借鉴国际职业教育改革经验,探索高职教育新模式

为了实现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应具有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的重要模式,具有广阔的探索创新的空间和前景,将极大地丰富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职业教育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有许多高职教育新模式供我们学习、借鉴。

1.目前国际职业教育的五种培养模式。(1)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这是一种由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双方在国家法律、制度的保障下分工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培训体系;(2)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3)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这是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为推动力量,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相对独立、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4)以英国为代表的CBET模式,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政府组织专家界定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的内涵,设立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负责制订国家职业标准以及国家职业资格的认定标准,将职业教育设计成若干改善实际工作的职业资格项目,项目完成即学习过程完成。(5)国际劳工组织的MES模式,MES以为每一个具体职业或岗位建立岗位工作描述表的方式,确定出该职业或岗位应该具备的全部职能,再把这些职能划分成各个不同的工作任务,以每项工作任务作为一个模块。其中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是德国的“双元制”。

2.目前我国实践中的几种具体的职业教育模式:

经过20多年的借鉴、吸收和改革,我国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渐渐形成多样化的特色,笔者认为比较现实、有效的是以下四种:

(1)校企结合——学校企业“零距离”。

“校企结合”,是指学校和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利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

(2)半工半读——车间建在校园里。

半天在教室上课,半天在车间工作,“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即教师”的培养模式被称作“半工半读”。与此同时,工学班严格教学管理,以保障教学计划的完成。

这种模式不仅让家庭困难的学生上得起学、学得到本领,而且学生毕业后能很快成为企业的生力军。“校企结合”、“半工半读”不仅解决了农村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上不起学的难题,更是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教育一种新的育人模式,它所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尝试“引企入校”、“办校入企”、“生产教学一体化”等多种“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有效地变实训车间为生产车间,变实训作品为“订单”产品,既利用了资源,又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

(3)产教合一——围着专业办产业。

经费短缺是职业学院尤其是农村职业学院面临的难题,可推广德国“双元制”办学经验,一方面采取多种方式与企业联合办学,另一方面结合专业办企业,探索产教结合的新路子。

(4)“2+1”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制学生的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学生前两年在学校进行专业技术教育,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理论、基本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最后一年到企业,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习,接受职业培训。这要求校内进行教学改革,针对培养规格的要求,对原有课程进行重组,改变传统教学理论性、体系性强,而践行、探索性弱的弊端,根据不同专业所相对的职业岗位要求,组织模块教学。理论够用为度,实际应用能力被提到重要地位,这样就能减少课堂教学的内容,腾出时间到企业岗位去实习。在新模式下,学校和企业都成为育人主体,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以上几种职业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适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我们也可以把这几种职业教育模式统称为产学结合模式。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来说,产学结合模式是办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和高层次所决定的。它可以按照企业、社会的需要来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社会所认可的人才,同时通过产学结合的开展,职业教育还可利用企业、社会的资源,以弥补职业技术教学资源不足,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与职业教育的密切合作,从长远来看也会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据调查,目前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人才问题。如果与职业教育进行产学合作。企业则可以挑选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它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四、职业技术学院怎样做好产学结合

1.准确定位,坚持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研究需求,了解需求,适应需求,为需求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生命力所在。这里所讲的需求既有人才培养数量方面的,也有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既有教学内容方面的,也有教学方式方面的;既有用人单位的,也有人才自身的;既有近期的,也有长远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努力做到有什么需求,就提供什么服务,树立“你的需求就是我的任务”的理念。从地理位置来讲,职业技术学院属地方院校,其兴办应造福一方,为地方经济服务,为此,就要求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工作中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服务社会作为办学理念,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走产学结合之路,力求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生产、管理中问题的能力,作为自己的合理定位要求。

2.建立“双向进入、互助双赢”的产学合作模式。为保障产学结合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作为其重要实践者,职业技术学院应建立“双赢”的产学模式,激发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积极性,即应保障企业能从中获益。因为企业毕竟以利润最大化为其出发点,还要兼顾眼前利益。譬如职业技术学院可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企业在职人员提供培训,在人才培养上,学院应尽可能满足企业的希望与要求,参考用人单位对学院学生培养意见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安排等。

3.加大教学环节改革力度,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是要构建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是构建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重点。强调职业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都要根据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来设计,课程设置必须从学科体系向以职业导向和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转变。“课程开发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课程的整合要打破学科界限,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尊重认知规律、缩减课时的原则进行。不必考虑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应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就业岗位群的适应性。”

在高职专业设置上,要关注国家产业政策信息,要依据及时准确的产业信息,经过严密的市场调查研究,创办适销对路的新专业,同时优化课程结构。“突显市场性要求设置专业,是高职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依据,突显就业性要求确定培养目标,是高职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定位,突显开放性要求确定资源结合方式,是高职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途径,突显务实性要求建设课程,是高职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内核,突显综合性要求评估专业,是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要求”。

4.加快“双师型”教师队队伍的建设。皮亚杰明确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由此看来,培养大量优秀的教师理当是创新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前提。以往的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中,人为地分为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或实训教师),理论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往往容易忽视其针对性和应用性。而实习指导教师在进行实训教学时,又缺乏应有的理论指导,通过整合教师队伍,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任务于一身,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完成实训任务,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具体措施:鼓励教师继续教育、多参加各种培训及学习,教师自己也要自觉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切实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切实制订教师转岗位培训计划;改革完善教师的奖励机制等。

总之,产学结合是未来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探索高职教育新模式的产物,它将有助于改变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缺乏特色的窘境,改变职业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但同时我们应意识到诸多问题等待着解决,成功实施产学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

1.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11).

2.李立新.发达国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启示.职业教育研究,2006,(3).

职业院校教育改革 篇12

关键词:朱熹,教育思想,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朱熹, 字元晦, 号晦庵,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世称朱子, 是继孔子、孟子之后最杰出的儒学大师, 也是德育方法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 十分重视个人道德和修养, 并有所发展、创新。其思想精髓即“克己”、“主敬”、“存养”、“省察”, 他的德育过程理论和德育原则对职业院校的教学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克己

“克己”无疑是对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核心就是战胜私欲。

一方面, 社会化生产要求整体精神。根据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观点, 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现代工业区别于以往手工业的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独立工序完成的产品, 都要由各工序操作彼此配合, 相互协作。流水线作业中个体的熟练程度会不断强化, 但如果仅突出自己, 并不能多创造效益。同理, 自己不能融入整体, 就会成为整个生产链条最薄弱的环节。

另一方面, 企业文化强调团队精神。企业需要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组织文化和组织精神, 组织成员从不同角度协作认同形成立体化的有机整体。没有完美的个人, 只有完美的团队。职业院校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相比, 除了入学成绩的差异, 更重要的是在行为习惯养成上缺乏自制力。人际交往是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前适应集体生活, 培养集体观念, 学会与人合作, 克制自己以往的散漫和惰性, 应该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点课题。这也就是自律, 其中包括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的能力。朱熹说:“己私既克, 天理自复, 譬如尘垢既去, 则镜自明, 瓦砾既扫, 则室自清” (见《朱子语类》卷四十一) 。应使学生明白, 自私自利, 以“我”为中心的意识会损及班级、企业的整体利益, 是行不通的。针对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特点, 在职业院校学生管理中更应着重强调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 让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增加集体的归属感和凝聚力。特别是在新生入校初期就应积极介入和引导, 初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在短时间内组织兴趣团队, 纳入学生社团, 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使学生学会合作, 懂得容纳他人。要指导学生做情绪的主人, 明白自己的情绪不当会影响团队。管仲曰:“善气迎人, 亲如兄弟;恶气迎人, 害于戈兵” (见《管子·心术下》) 。尽管当前人们作为社会人的本质呈现出多层次的复杂状况, 但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为人的本质逐步发展积累着愈来愈充分的条件, 为先公后私、大公无私创造了社会氛围。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作风建设日益加强的今天, “克己”并非以牺牲学生个性为代价, 要赋予其新的内涵。集体要保证个人的正当利益和权利、维护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应把“克己”理解成一种人生态度, 一种处世哲学, 一种生活技能。

主敬

朱熹说:“整齐收敛这身心, 不敢放纵便是敬” (见《晦翁学案》) 。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主敬”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 “敬”体现在精神面貌方面, 培养学生严肃、不放肆的道德态度。所谓“不放肆”, 即是严谨守纪的态度。所以朱熹说:“敬只是收敛来”, “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处”。即是把以往放荡的心收敛起来, 做一身的主宰, 培养自我支配的能力, 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克己”。精神面貌的敬体现在习惯养成上, 叶圣陶说:“教育往简单方面说, 就是养成好习惯。”要使学生在职业院校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乐于助人的习惯, 严格要求自己, 展示新时期高技能人才的风貌, 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同时在待人接物的态度上, 要恭敬周到, 尊敬师长, 关爱同学, 谦虚谨慎, 培养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 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要致力于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促进质量的提高。提高质量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应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必要的文化基础, 熟练的职业技能, 健康的身心素质。要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全过程。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 更应重视加强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突出以诚信敬业和社会责任感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重视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

第二, “敬”体现在学习态度上。朱熹十分重视“居敬持志”的功夫, 所谓居敬, 即要求读书要有严肃谨慎的、认真与精神专一的态度。贯穿在整个技能、修养提高过程的始终。专心一处才能目无全牛, 就是术业有专攻。怎样修炼“敬”的功夫呢?朱熹说:“只是内无妄思, 外无妄动”。所谓“内无妄思”, 即是存天理而去人欲, 是对潜伏的内心精神生活的控制;所谓“外无妄动”, 是显著的外在身体动作的支配, 即在容貌、服饰、态度、动作上都要整齐严肃。“坐如尸, 立如斋, 头容直, 目容端, 足容重, 手容恭, 口容止, 气容肃, 皆敬之目也。”只要能支配身体的动作, 便能影响内心和生活。外无妄动, 便自然内无妄思;内无妄思, 便自然外无妄动。他把这叫做“内外夹持”。他的主敬修养吸取了佛教“入定”的因素, 这是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的特点。

第三, “敬”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敬业精神上, 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敬业爱岗精神。对每一种工作都要忠于职守, 服从大局, 不能懈怠。孔子提出“执事敬”也是说办事情要严肃认真。我国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 无不以敬为外在的表现形式。举例来说, 我们到生物制药企业参观, 一般要求穿隔离服、戴头套、踏鞋套, 而员工进出工作场所更要淋浴换衣, 这固然是防菌措施, 同时也体现了“敬”, 可以使员工精神集中, 一丝不苟。

第四, “敬”就是要树立危机意识, 灌输新的就业理念和创业意识。“不爱岗就下岗, 不敬业就失业”, “今日工作不努力, 明日努力找工作”, 要为下一步就业和职业流动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主敬也是培养谨慎小心的道德态度。朱熹说:“敬只是一个畏字”。所谓“畏”, “如居烧屋之下, 如坐漏船之中”, 可谓是“警惕的态度”。知道害怕, 在某些场合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可以使自己有所戒惧, 不逾矩。正如我们讲安全生产重于泰山, 如果对自然有了敬畏之心, 就会减少环境污染;如果对生命有了敬畏之心, 许多安全事故就可以避免。

存养

孟子提出过“养心莫善于寡欲”、“操者存舍者亡”的思想。朱熹继承了孟子的思想, 他从“性即理”的思想出发, 认为提高道德修养必须把“心”存养起来, 收敛身心, 使精神集中。他说:“如今要下工夫, 且须端庄存养, 独观昭旷之原。不须枉费工夫, 钻纸上语。待存养得此昭明洞达, 自觉无许多窒碍, 焦时方取文字来看, 则自然有意味, 道理自然透彻, 遇事自然迎刃而解, 皆无许多病痛。”他以为人的心中交杂着物欲和义理, 人心有私欲, 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 所以精微。因此, 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的欲望, 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 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认为“存养”就要收敛此心, 使它都安顿在义理上。“学者为学, 未间其知与力行, 且要收拾此心, 令有个顿放处。若收敛都在义理上安顿, 无许多胡思乱想, 想久久自于物欲上轻, 于义理上重。”所以, 他把存养和穷理联系起来, 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正气”。作为个体, 继承和发展孟子存其心、养其性的道德修养方法, 要守住人们固有的道德观念。要教育个体逐渐学会在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理想信念等方面采用明确的社会标准衡量、约束自己, 使其内化并与社会保持一致。我们可以不必是一个十分正统的人, 但也要秉承先人的传统, 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并推陈出新, 使自身富有时代气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作为德育工作者, “存养”就是要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有坚定的信念, 有高尚的志趣和追求, 这是相当重要的, 要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热心公益、见义勇为、生活俭朴、厉行节约、吃苦耐劳的品德。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 是产生思想的基础, 许多职业院校学生主动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 积极参加无偿献血, 这些应该是德育工作者最感欣慰的事。

现实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氛围的优劣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个体不能脱离社会存在, 如果要改造人们的思想意识, 使之成为善良的人, 就必须改造环境, 因此, 应不断优化社会环境, 形成良好的社会机制和社会规范, 唱响主旋律,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时刻弘扬正气。

省察

对天理而言, 朱熹主张立志、主敬、存养;对人欲而言, 他则提出“省察”的供夫。他同意他的学生的看法:“凡人之心, 不存则亡, 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顷, 不加提省之力, 则沦于亡而不自觉。”“省”是反省, “察”是检察。所谓“省察”的功夫, 就是要求学生对人欲之私在“将发之际”和“已发之后”进行反省和检察。朱熹的“省察”功夫, 即“求放心”的功夫, 即是随时清醒、谨慎从事, 把违反天理的言行压抑掉, 而且更要窒息这种思想在头脑中的任何萌芽。“省察”本心, 使心中的“理”永远保持通明, 这就是朱熹提出的道德教育与修养的重要任务。

朱熹说:“谓省察于将发之际者, 谓谨之于念虑之始萌也。谓省察于已发之后者, 谓审之于言动已见之后也。念虑之始萌, 固不可以不谨, 言行之著, 亦安得而不察” (见《性理精义》) 。“省察”可从两方面加以理解:

一方面, 是仔细考察, 不能偏听偏信。“弗省察而按实兮, 听谗人之虚辞” (见《楚辞·九章·惜往日》) 。对学生, 管理应贯彻到全过程, 从报名到入学教育, 直到毕业走向社会工作岗位, 甚至毕业后的调查反馈, 要求我们班主任在学生德育管理过程中深入学生的日常起居, 随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 要时时事事主动, 及时发现苗头, 正确引导, 果断处置, 防止造成严重后果。

另一方面, 是注意自省、内省。须小心谨慎防微杜渐, 就是在不良思想刚刚露头的时候, 加强自我反省检查, 把不良作风和习气消灭在萌芽状态;而在不良思想暴露之后, 则更深刻检查和改正自己的过失。朱熹说, 只要“一息之顷”或“一事之微”不注意省察, “则陷于恶而不自知”。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 做到曾子所说的“三省吾身”。要以尊重为前提, 淡化权威意识,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差异;要以关爱为核心, 注意培养民主作风,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 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 自觉率先垂范, 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 (见《江泽民文选》第二卷《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应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适宜的机会条件和更多的选择, 在学生学习生活中起引导和顾问作用, 同时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以新目标激励自己、省察自己, 才能不断提高和进步。

诚然, 朱熹的教育思想是具有浓重的封建礼教色彩的, 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但传统的“孝悌忠信”、“温良恭俭让”等儒家准则在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而得到肯定和弘扬, 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以借鉴。除了共同的行为准则外, 朱熹的德育方法更是为了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设计的, 鼓励人们多在内心上下工夫, 无疑对职业院校广大德育工作者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朱熹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宝库。因此, 认真研究朱熹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 不仅是研究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点, 也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源泉之一。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张立天.朱熹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3]王建军.中国教育史新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束景南.朱子大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5]米靖.现代职业教育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0.

[6]刘春生, 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7]李向东, 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积极加强司法宣传工作下一篇:一站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