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加强司法宣传工作

2024-07-23

积极加强司法宣传工作(精选9篇)

积极加强司法宣传工作 篇1

天津市津南区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市委决策, 并结合市委十届三次全会《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津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美丽天津的决定》, 制定“美丽津南”建设实施方案, 努力建设美丽津南, 助力美丽天津、美丽中国建设。在美丽津南建设过程中, 津南区司法局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 强力推动“美丽机关”建设, 强化自身履职能力, 提升司法行政工作整体水平。

创建“美丽机关”

津南区司法局积极组织学习“美丽天津”和“美丽津南”建设实施方案, 对照《津南区“美丽机关”创建标准 (试行) 》的要求, 以实现“学习型机关”、“服务型机关”、“创新型机关”和“文明型机关”为主要目标, 认真组织开展“美丽机关”创建活动。

(一) 积极学习, 提升素质———思想美

按照“美丽机关”创建活动要求, 结合正在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积极组织全体干警认真学习、提升素质。局党组严格落实中心组学习制度, 树立带头学、深入学的良好典范。发挥政治学习会和文化育警阵地的平台优势,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 将学习内容真正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形成一个想学习、乐学习、比学习, 积极向上、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通过学习, 提高了干警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 为创建“学习型机关”打造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 整洁干净, 文明卫生———环境美

认真组织全体干警参与爱卫活动, 加大清理卫生死角的力度, 明确了环境卫生责任。楼道中设置具有司法行政文化特色的标牌, 营造文明高效、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对机关院内外环境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 营造了“文明、卫生、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 以实际行动助力“文明型机关”创建活动。

(三) 廉洁自律, 和谐奋进———风气美

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意见和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进行分解, 并层层落实到领导干部、各部门负责人。全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干部选拔任用环境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以此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在局党组的示范作用带动下, 全局干警切实加强自我约束, 自觉践行廉洁自律要求, 在全局上下逐步形成和谐奋进的工作氛围。

(四) 文明高效, 热情奉献———服务美

积极组织相关科室和窗口部门进行业务培训和工作礼仪培训, 切实提高工作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检阅, 全力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结合津南实际, 津南区司法局形成了具有津南特色的“六横六纵”普法网络格局;推动法律援助工作向社会薄弱环节倾斜;发挥公证服务作用, 疏导和化解土地整合工作中各种矛盾纠纷;在全区各社区和未整合村建立司法工作室, 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经过努力, 区司法局连续两年在津南区政风行风评议中取得第一的好成绩, 在天津市司法局组织的年度考核中, 获得全市第四的好名次, 实现了“定位前六”的工作目标。

“美丽机关”创建中存在的不足

(一) 对创建工作长期性认识不足

“美丽机关”创建工作不是一个短期的指标考核, 而是一个长期的、贯穿工作始终的活动。应该正确认识“美丽机关”创建活动的长期性和持续性, 将创建工作内化为提升自身履职能力的途径方法。

(二) 对创建工作的深层次要求认识不足

“美丽机关”创建工作不仅是要求提升机关自身形象, 更是通过“美丽机关”建设的示范作用, 推动“美丽津南”建设进程。“美丽机关”建设在改善工作氛围和工作环境的同时, 更重要的方面在于务实机关工作作风, 提升机关履职能力,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地行政服务, 弘扬社会和谐风气, 引导社会正确价值取向。

(三) 对创建工作中的自身定位不准

在思想上, 部分同志认为创建工作是单位领导考虑的事, 没有意识到自身在创建工作中的主人翁地位, 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意识。在行动上, 部分同志没有意识到自身履职情况对创建工作整体的影响, 没有高标准、严要求的执行创建标准, 对要求的工作存在落实上打折扣、不到位的情况。

“美丽机关”创建的完善措施和发展方向

(一) 加强学习, 思想认识到位

“美丽机关”创建工作不是一项表面工程, 而是一项扎根津南实际, 有着深远意义的工作, 这就决定了其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全局干警要加强对“美丽机关”创建工作的学习, 正确认识其长期性和艰巨性, 能够俯下身子, 踏实做好本职工作, 切实履行自身职责,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打持久战、攻坚战的准备, 将创建工作做好做实。

(二) 找准定位, 行动落实到位

针对创建工作中存在的自身定位不准的问题, 要求全局广大干警做到:一是知位而为, 强化使命意识, 始终保持履职激情;正确认识“美丽机关”创建工作和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意义, 不断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知情而为, 明晰着力方位, 切实增强履职实效;在创建工作中要切实践行“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促进发展”的基本工作原则。三是知责而为, 加强自身锤炼, 不断提高履职能力;正确认识自身服务主体地位, 牢记工作使命, 努力提高自身服务能力, 强化司法行政工作能力, 助推“美丽机关”创建。

(三) 建章立制, 注重强化落实

根据“美丽机关”创建活动要求, 结合单位实际, 津南区司法局拟定了创建规划, 制定了相关措施, 把争创活动纳入单位内部日常管理工作, 做到年初有计划、中期有督查、年底有考核。将创建活动与开展“津南新风尚”全民素质提升工程“共学、共创、共建、共享”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与文明单位创建相结合。在全局上下广泛宣传教育, 使全体干警进一步明确创建“美丽机关”的重要性和“深层次要求”。以做好本职工作, 创建“美丽机关”的实际行动, 助推“美丽津南”建设活动的开展。

(四) 明晰职责, 提升工作水平

针对“美丽机关”创建活动的深层次要求, 找准定位切实履职, 服务发展有效而为, 倾力打造服务百姓“5个窗口”, 以窗口下沉促服务延伸, 以精品创建促服务提升, 不断优化服务举措, 切实把惠民服务送到广大群众的家门口、心坎中。

一是创新“法律服务超市”社区服务窗口, 整合法律咨询、法制宣传、法律政策和技能知识普及、新法速递及法律援助等职能, 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菜单式”法律服务。二是打造“司法工作室”职能延伸窗口, 有效承担起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普法宣传、法律援助、综合治理等工作。三是优化公证处便民服务窗口。坚持“四个一”服务标准, 实施“两公开一监督”制度, 推行设立便民窗口、建立办证绿色通道、开展公证援助业务、建立双休日和节假日预约服务制度和坚持服务后回访制度等多条便民措施, 实现了公证服务的便民利民。四是拓宽法律援助惠民服务窗口, 依托津南区路网建设和各个法援联系点、工作站、服务站、流动站, 积极打造“15分钟法律援助服务圈”, 使群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援助服务。五是强化交通调解和谐服务窗口, 通过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 实现了调解部门职能融合、网络组合、力量汇合, 形成具有津南特色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开展美丽机关建设活动, 是建设美丽津南的具体行动之一。天津津南区司法局党组带领全体干警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学习, 周密部署, 积极营造创先争优的工作氛围, 让参与创建活动成为积极主动的自觉行动。津南区司法局找准定位, 切实履责, 服务发展, 有效而为, 为美丽津南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为人民群众提高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积极加强司法宣传工作 篇2

信息化应用工作

华阳司法所在基层司法信息化应用中,始终坚持以信息化工作来引领和记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在信息化工作中不断强化和拓展司法行政工作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一、用好“电子眼”。信息化应用工作是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时的“电子眼”。它反映迅速、更新及时、记录真实、查阅方便,一目了然。华阳司法所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中就充分利用好“电子眼”的作用,特别在系统各模块工作业务的使用中,勤于记录、更新及时,确保信息资料录入快、精、准,有效地节约了工作成本,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把好“源头关”。实事求是是信息化应用的灵魂。华阳司法所在基层司法信息化应用工作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始终坚持深入基层工作一线,以事实为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勤于走访,善于捕捉,贴近群众,把握细微。真正做到了让事实说话,用信息化工作记录和引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

三、抓好“时间限”。更新及时是信息化应用工作的关键所在。华阳司法所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第一时间反映第一要务”为基准。司法所干警在深入基层一线工作同时,利用工作之余及力完善各类档案资料,用信息化应用工作及时反映各类业务开展情况。

积极加强司法宣传工作 篇3

自2010年以来,海北中院先后被授予全国法院“立案信访文明窗口”建设先进单位、全省政法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精神文明单位、全州“创建学习型组织”建设先进单位等殊荣;7名干警分别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工作者”、“全国法院审判监督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法院纪检监察先进工作者”、“全省法院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中院领导班子连续5年被州委考评为优秀班子,干部队伍连续20多年保持着行使审判权和执行权的“零违纪”。据省统计局、省委政法委2011、2012年度全省政法系统司法执法工作调查报告显示,在工作满意度群众测评、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群众评价等调查中,海北中院多项指标满意度均列全省法院第一。

多措并举,

强化执法办案第一要务

近年来,海北两级法院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强化执法办案第一要务,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近三年,海北中院和门源、刚察、祁连、海晏4个基层法院年均受理各类案件7100余件,年结案率95%以上。

在审判执行过程中,海北法院始终严格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坚持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依法严惩影响社会稳定的暴力犯罪、侵财型犯罪和职务犯罪;妥善调处各类民商事案件、行政案件,促进和谐稳定;强化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加大执行力度,维护法律尊严和当事人合法债权;高度重视涉诉信访工作,落实涉诉信访责任,全力化解涉诉信访纠纷。

为深入推进阳光司法、民主司法,海北两级法院在全省率先对减刑假释案件进行公开听证、审判,认真落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络制度和案件旁听制度,广泛听取代表和委员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建议,自觉接受监督,以公开、民主、监督促公正。全州开通了网络办案系统、OA办公系统、数字法庭系统、诉讼资产网和对基层法院的网络监控系统,实现了审判流程网络化管理和办公自动化。

三年来,在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海北法院突破性地实现了“三个100%、两个上升、两个下降”的可喜成绩,即立案审查准确率、法定审限内结案率、依法开庭率100%,调撤率、自动履行率不断上升,案件上诉率、执行案件受案率明显下降。同时,全州5个法院在全省率先创建了“无执行积案”先进法院,州中院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无错判赔偿案件、无重大涉诉信访案件、无超审限案件、无执行积案、无违法违纪事件、无重大安全事故”的“六无”法院创建目标。

创新服务载体,践行为民宗旨

近年来,海北法院以立案信访窗口建设、巡回审判和司法调解为核心,创新服务载体,强化服务职能,全力推进司法为民工作。

为给当事人诉讼提供便利,海北两级法院在立案大厅实行诉讼流程上墙,在农村牧区、田间地头积极开展巡回审判,二审民事案件的巡回审判率达75%。在调解工作方面,海北法院认真开展立案调解、庭前调解、联合调解,深化“三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向纵深迈进,案件调撤率、自动履行率逐年上升。

2012年,全州法院民商事案件调撤率达74.77%,二审民事案件经调解后自动履行率达85%。巡回审判和调解力度的加大,在方便当事人诉讼的同时,减轻了当事人诉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涉诉信访案件,有效缓解了执行难问题。

与此同时,海北法院认真开展法律咨询、判后答疑、明法晰理等法律服务,引导当事人合理表达诉求,健全司法救助制度,落实救助资金,使司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明显增强。三年来,为困难当事人减缓免诉讼费44.46余万元,发放救助金25.16万元,并能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深入厂矿企业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帮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特别是制定了《充分发挥审判职能积极参与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使法律服务工作日趋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深化机制创新,

加强法院文化建设

近年来,海北以抓规范、强管理、促落实、提效能为抓手,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了以强化审判管理、规范司法政务、细化绩效考评、深化廉政建设为核心内容的综合管理机制,并狠抓制度落实,切实增强制度的贯彻力和执行力,形成了以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工作格局。

当前,海北中院已制定实施了《加强审判管理的指导性意见》《案件审判流程管理规则》《案件质量评审办法》等20多项制度,形成了审判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并率先在全国法院推行办案法官签订一案一承诺、终身负责制的《公正司法承诺书》,得到了最高法院有关领导的肯定;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强全州法院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的意见》《全州法院队伍建设和党的建设五年规划》及干部年度培训规划,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创新干部培训方式、方法和内容,不断强化队伍建设。近三年来,全州举办各类培训班13次,参加各类培训1039人次,干警年均参训率达206%,队伍素质稳步提高。

此外,海北中院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科学设置了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针对档案、车辆与财务管理等司法事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绩效考核考评更趋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司法效能得到有效提升。

为建设好法院文化,近年来,海北中院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党员活动室、法官书屋、廉政文化活动中心、职工之家、健身房和职工食堂等,其中党员活动室、法官书屋分别被确定为全州党建工作示范点和全省“职工书屋”示范点;还举行了诗歌朗诵、法官宣誓、道德讲堂等活动,开展了职业道德教育、学雷锋活动和文明礼仪活动,用身边的人与事感染和熏陶广大干警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操;适时邀请医师专家开展心理辅导和养生讲座,长期坚持职工工间操活动,用法院文化构筑起广大干警的精神家园,为执法办案注入鲜活的激情和不懈动力。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人民法院规范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长效性工作,站在新成绩、新起点上,海北法院戒骄戒躁、务实进取,将坚持不懈地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不断开创法院工作新局面,为实现海北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先行区建设努力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 全照立

积极加强司法宣传工作 篇4

一、研究生党建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研究生党员的数量不断的增多,许多高校的研究生党员的数量接近或超过研究生总人数的50%,但是研究生党员群体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党性原则不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入党后缺乏再教育,出现不思上进、急功近利等现象,没能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甚至出现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还有极个别的研究生入党动机不纯,对党的认识模糊。这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招生规模扩大,带来的研究生差异化更加明显,高校党建工作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有些问题是个体现象,有的具有普遍性,都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1.研究生党建工作与研究生专业培养相脱节。目前研究生学制不尽相同,申请学位论文答辩需要2.5~5年时间。研究生普遍存在课程繁多、学习任务重、科研压力大,因而业余时间相对较少等问题,对研究生教育的着力点主要是研究生学习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缺少思想品质层面的投入,忽略党建工作;研究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科研任务较重,还要参与导师的项目和课题研究。在申请学位时还需要在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期刊杂志上,发表一定数量本专业领域的学术论文,科研和毕业的压力造成研究生更加注重专业学习,政治学习淡化。造成研究生支部开会时党员缺席现象严重,无法真正保证研究生党员思想教育的质量,影响了党建工作的效果。

2.研究生基层党组织重发展、轻教育管理的思想较严重。党员教育、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弱化,重视入党前的考察培养,缺乏入党后教育管理的现象。各个研究生支部对于党员的要求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个别支部把研究生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党员的唯一标准,盲目地追求党员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再加上目前面临着严峻的社会压力和就业形势,为了给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增强研究生就业优势,进一步提高学校就业率;多数研究生党支部把重点工作放在发展新党员上,忽视了入党后党员的再教育工作,导致部分研究生党员表现出党性原则不强,党员先进性体现不明显,大大影响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开展。

3.高校基层党务工作力量薄弱。随着高校研究生人数急剧攀升,导致研究生的管理工作量的增加,党员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不够健全、稳定,甚至有的研究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由本科生年级辅导员监管,这些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本科生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发展上,使得很多研究生党员失去再教育的机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淡忘自己党员的身份,更不用说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党建与科研工作结合不够紧密。研究生在校时间短、毕业论文要求高,导致其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关心实验的进展,从而忽视了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这样重专业轻思想的行为直接加大了研究生党建工作难度,使其难以实现量化管理。目前研究生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基本脱节,若这样下去,研究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将难以保证。

5.导师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条件,是因为导师在研究生们的生心目中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和威望,专业造诣较高,治学态度严谨,政治理论素养较高。导师通过在日常的课程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将学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开展党建工作更具针对性。但由于传统观念、制度评价体系等多种原因,导师把精力放在了“教书”和“科研”上,而忽视了“育人”;学校在研究生导师的评聘、考核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有效的惩戒措施,难以调动导师参与党建工作的积极性,致使人力资源的浪费,导师游离于研究生党建工作之外。

二、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对策

1.加强先进性教育,构建学习型研究生党支部。加强党支部建设,规范党务工作,加强党员教育,以开展“凝聚力—创新,五个一工程”为契机,增强研究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首先在教育机制上,要着眼于提高素质、增强党性、发挥模范作用的教育目标,各二级党组织负责人是关键,要深入研究生党支部,并带头学习交流,形成校、院、党支部三级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各学院研究生党支部要在工作中主动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校院两级党组织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以及党性教育,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使其政治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其次是在教育的形式与方法上,要注重多样化、常态化,在综合素质培养、社会实践、党性锻炼活动中进行研究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中更好的接受党性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合理定位和实现自我价值。

2.创新党支部活动形式与内容,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与战斗力。针对研究生科研任务重,学术活动频繁的特点,创新研究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可以从活动的形式与途径、内容与载体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活动形式与途径上,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化技术优势,克服时空限制,结合传统的工作方法,建立党支部网站、博客、QQ群、飞信等形式开展组织生活。在党支部网站上开设时事政治,热点难点问题,党史资料,专题学习等板块,利用业余时间自主进行学习和交流。通过网络在线交流、理论研讨、党员感言等网络形式,党务工作者和研究生党员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沟通,调动研究生党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拓展党建工作新阵地。二是,党支部也可依托研究生党员的专业知识优势,建立高校红色理论社团,构建研究生党员校外实践平台。通过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等校外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来开展组织生活,在实践中接受教育服务社会,培养其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3.创新党建工作机制,为党支部作用发挥提供制度保证。研究生的党建工作在遵循基层党建工作一般规律的同时,要根据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探究其独特的内在规律,来促进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在日常实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不断探索和完善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一是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教育管理制度。包括研究生党员的思想汇报、联系群众和学习考勤制度等,让研究生党员在提高学习和科研水平的同时,始终牢记组织的要求与党的宗旨,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二是完善研究生党支部工作制度。包括党支部大会制度、党员民主评议制度、“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制度和党员发展公示制度等。使研究生党支部工作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在开展工作时有方向,有目标,科学规范地开展支部建设。三是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包括党支部和党员的考核。在其内容方面,既要考核研究生党员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党支部常规工作的开展情况,又要根据研究生支部及党员的特点,把党员和党支部参与服务群众、社会实践、学术科研等活动方面的表现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采取党内自评、互评、群众评议以及公开答辩等多种形式,使评价更为全面,建立年度考核档案,将研究生党员党支部活动的参与度、平时学习和科研能力的表现等作为评优评奖的依据。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形成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促进党员队伍的优化和党支部工作的科学化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研究生党员在学风建设和科研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4.提高党建工作者的水平,发挥导师的作用。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党建工作越来越突显出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对庞大的研究生党员队伍进行有效的培养教育管理,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和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研究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关键是要建立一支政治上可靠、知识面广、能力素质强、业务水平精、作风正派的优秀专兼职党建工作队伍,这是提高研究生党建工作水平和保障党建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和加强研究生的党建队伍建设,形成党委书记、主管研究生教学工作的院长、辅导员、导师、党支部书记之间的互动协作机制。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使党建教育与科研创新相结合,导师不仅仅是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指导者,更是研究生人格魅力的培育者。在高校研究生培养阶段,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应当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他们不仅要成为专业的导师,而且要成为人生的导师,学校应加大力度建立和健全导师育人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加强对导师参与党建工作的正面引导。把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能力和表现,作为遴选和考核导师的必要条件与重要指标。规定导师在研究生党建工作中的具体内容,把党建工作和培养学术科研紧密结合,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党员的积极性,而且能充分发挥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作用。

新时期研究生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挑战,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是一项常抓不懈的任务。对于那些不断出现的新形势和新内容,我们应转变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满足研究生越来越多的成才需求。在理论和实践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以更加理性、科学、务实的工作态度,保证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正确导向。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还要根据研究生的时代特点,积极探索正确的高校组织生活形式,以科研学术活动为载体,形成研究生“党建带学术、学术促发展”的良性格局,提升研究生党员教育的有效性,引导研究生党员加强党性锻炼,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我们相信,只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内涵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才能开创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2012-01-13)[2012-06-11].http://graduate.sysu.edu.cn/Item/3288.aspx.

[2]梁飞琴,等.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医学院校研究生党建工作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2012,(9):28-31.

[3]李霞,等.浅议研究生党建工作建设[J].科学管理,2012:15-16.

[4]唐德先,等.强化到是责任扎实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华北师范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5):54-56.

积极加强司法宣传工作 篇5

改革

2010-04-01 15:51:00 作者:朱穗生 来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法工作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在司法领域得到充分体现。广东省政法系统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试验田”、“先行者”作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为广东的改革发展乃至全国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广东在司法改革领域的积极探索

(一)在建立新机制、探索新办法方面,创造了一系列“全国第一”,起到了“探路”作用

1、率先探索警务模式改革。1986年1月10日,广州市公安局开通全国首家110电话报警服务台,将“110”设为统一报警电话,24小时接受群众的报警救助。同年6月,公安部向全国公安机关推广了这一做法。20多年来,广东110报警服务台不断发展创新,并实现了“110”、“119”、“122”三台合一,在打击违法犯罪、处臵突发事件、维护治安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率先组建巡警队伍、打“两抢”等专业侦查队伍,探索跨境打击犯罪和追逃机制,推动精确打击犯罪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建设;积极探索治安管理改革,推行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在深圳蛇口工业区创办全国第一家保安服务公司;大力推进科技强警和信息化建设,构建全省统一的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和警务信息综合系统,率先初步建立起科学高效、运转协调的警务机制。

2、率先探索检察工作机制改革。1988年3月,深圳市人民检察院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接受群众举报的专门机构——经济罪案举报中心,开启了中国检察举报制度的先河。从举报中心成立到现在,广东检察机关受理的经济罪案举报线索达32万多件。率先成立反贪污贿赂工作局。1989年8月18日,经广东省委批准,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工作局宣告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反贪专门机构。反贪局的成立,使反贪污贿赂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和工作制度方面得到加强和完善,标志着反贪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率先探索审判工作机制改革。积极推行立审分离、庭前交换证据、再审申诉、知识产权“三审合一”审判模式等审判工作改革。加强审判质量管理,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制度,强化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职责,建立健全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打官司难”、“申诉难”、“执行难”问题,从2003年开始,先后推出远程立案、“一站式”立案、巡回审判、诉讼指导、风险提示等42项司法为民措施。推行执行实体审查模式改革,将执行程序中涉及到实体权利的审查事项从执行部门剥离,统一交由审判部门负责。这一举措是全国法院系统执行改革的首次试水。

4、率先建立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援助制度。1983年7月15日,深圳蛇口工业区律师事务所挂牌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首家挂牌“律师事务所”,标志着中国律师业开始与国际接轨。此后,广东律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呈现合伙所、合作所、国资所三足鼎立之势,律师事业蓬勃发展。1995年11月9日,广州市成立全国第一个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中心,之后广东很快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政府法律援助机构网络。1999年8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广东省法律援助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法律援助地方性法规,为完善司法救济体制、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6月,率先在全国设立公职律师事务所,实行公职律师制度。整合律师法律服务资源,率先成立面向中小企业、侨商、台商和“三农”的律师服务团。

5、首创中小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制度。1998年7月,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率先从政法部门聘请优秀干警到全区中小学校担任兼职法制副校长,这一做法在全国首创。2003年11月,中央综治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教育部、司法部等联合发文,把为中小学配设法制副校长作为对青少年普法和维护校园安全的一项重要制度。

6、率先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直是流动人口最多的省份,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率先出台有关管理规定,率先建立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机构,率先组建出租屋管理队伍,率先探索出租屋管理长效机制。2009年7月30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以“一证通”制度为框架内容的《广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2010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一证通”管理制度。

7、率先对基层综治信访维稳资源进行统一整合。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转发的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4号文)精神,2009年,广东省委1号文将镇街综治基础建设列为抓落实重点事项,开展以加强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为突破口的“强综治、创平安、促发展”主题活动。在调研和试点探索的基础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的意见》(粤办发„2009‟17号文),提出了“五个重在”、“四个一”的建设思路。这一做法得到了***、汪洋、孟建柱、黄华华、欧广源等中央和省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中央政法委组织十七家中央媒体进行采访报道,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反响。

(二)在办理案件方面,广东各级司法机关率先探索处理了大量新类型案件和复杂案件,为全国性立法和各地司法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省份,广东在经济社会发展先走一步的同时,也较早遇到各类新情况、新矛盾。一方面,许多新类型案件首先发生在广东,处理起来往往是“无法”可依或无先例可循;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一些法规制度、措施办法与形势任务不适应的问题日渐突出,客观上要求广东司法机关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处理各种新类型案件和复杂案件,率先摸索新的办案规律、办法。广东各级司法机关积极应对挑战,接连审理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类型案件和复杂案件,为全国性立法和各地司法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借鉴。

1、世纪大案——广东国投破产案。1999年,广东国投等四家企业先后向广东省高院,广州、深圳两市中院递交破产申请,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被称为“广信事件”,亦被称为“世纪大案”。该案是我国首例非银行金融机构破产案,创下了中国司法史上多个纪录:标的额最大、债权人分布地域最广、单笔破产财产拍卖价最高、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最多等。该案审理历时四年,广东法院坚持依法、依规、参照国际惯例审理案件,创造性开展工作,首创了债权人主席委员会以及界定破产企业投资权益追收范围等,最终顺利审结案件,使境内外债权人利益得到最大保护,维护了国家金融秩序,对我国破产法律制度的完善进行了实践探索,产生了积极影响。

2、广州第一黑帮案——周广龙案。2001年11月,广州市中院公开审理周广龙等24人团伙犯罪案。但审理中遇到如何定罪的难题:依照当时的司法解释,黑社会性质组织应同时具备有“保护伞”等四个特征,没有“保护伞”的周广龙团伙不构成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此案上报到全国人大常委会,2002年4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第294条第1款进行解释,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要件做了新的明确界定。本案直接推动了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立法解释。

3、“天字第一号案件”——世纪贼王“张子强案”。此案案值当时排世界第六、亚洲第一,因而被当时媒体称为“天字第一号案件”。1998年10月30日,广州市中院对被告人张子强以非法买卖爆炸物罪、绑架罪和走私武器、弹药罪数罪并罚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6.621亿元。1998年12月4日,广东省高院维持了对张子强的判决。此案的判决,不仅有力地震慑了港澳台黑社会势力,维护了香港和内地的稳定,同时也促进了粤港澳司法警务合作,为粤港澳三地进一步建立完善司法警务合作机制,联手打击跨境犯罪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4、恶性证券欺诈案——亿安科技案。1998年至2001年,广东亿安集团属下员工注册成立的7家炒股公司在自买自卖“亿安科技”股票交易过程中非法盈利人民币近5亿元。当这件恶性证券欺诈案件被揭露后,人们强烈呼吁司法机关重视此类案件,维护证券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保障投资者利益。广州市中院受理诉讼后,在证券虚假陈述与损害结果间的因果关系(即谁有胜诉权)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推动了类似案件审理依据的出台。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月9日出台《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证券市场法律体系。

5、销售、使用假药连带责任案——“齐二药”案。2008年12月10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亮菌甲素注射液假药”事件受害者赔偿案作出终审判决,判定齐二药是生产假药的责任人,应承担最终赔偿责任,用药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两家药品销售商则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共需赔偿350多万元。此案是首个医疗机构及销售商销售、使用假药须承担连带责任的案例,获评2008全国十大典型诉讼案件。以此案为肇始,确立了医院使用假药、销售商销售假药须承担连带责任的原则。

6、资本玩家第一案——顾雏军案。2005年4月,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2008年1月30日,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顾雏军被佛山市中院以虚报注册资本罪、违规披露和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挪用资金罪三罪并罚决定对其执行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80万元。2009年4月9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顾雏军案终审裁定维持原判。该案准确的法律定性及随后的健力宝张海案的成功办理,对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管理、推进股市发育、深化国企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7、非法出售个人信息罪第一案——出售私人电话资料获刑案。2009年12月,珠海市香洲区法院以非法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周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这是国内法院以侵犯个人信息安全新罪名追究刑事责任的第一案。法院审理查明,自2008年11月始,周某在广州市成立华探调查有限公司,非法获取他人电话清单、手机清单等资料,并以每份1200元或1500元不等的价格出售牟利。此案的判决,对推动两高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建立个人信息安全法规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广东推进司法改革的主要举措及实践

近年来,广东政法机关在省委领导下,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以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目标,以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为切入点,扎实推开了一系列司法改革。

党委政法委系统着力加强和改进对政法各部门的组织领导,重点抓了建立完善综治、维稳、610、禁毒工作机制,健全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办理机制,建立执法巡视制度,加强党委政法委机关自身建设等改革。突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在全省建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重大矛盾纠纷督办机制和涉群体性矛盾纠纷协调机制,推动全省乡镇街道建立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目标实现。深入推进平安创建工作,全力打造以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为标准的“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强化群防群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重点地区和重点问题的集中整治,平安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突出信息化建设,着力推进广东政法信息网和广东政法互联网门户网站建设,政法机关办公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

法院系统围绕“公正与效率”的工作主题,坚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作为改革重要原则,先后出台服务经济发展、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等多项制度。对劳动争议案件、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和“三费一金”(即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抚恤金)案件,建立快立、快审、快执制度。加强行政审判,积极运用协调方式解决行政争议,依法监督和促进依法行政。在执行阶段,采取指定执行、异地执行、提级执行等制度,并率先采用摇珠、抽签方式确定评估拍卖机构。2008年以来,法院系统重点推动和完善了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统一司法裁判标准;建立联动执行、主动执行的执行工作新机制;推行“诉调对接”,促进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完善;建立简易民事案件快速处理新机制;建立“五项廉政制度”,树立审判机关廉洁形象等改革措施。

检察系统推进“三位一体”机制建设,这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建立健全了一批规范办案程序、保证办案质量和办案安全的制度,强化了对侦查、逮捕、起诉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案件远程汇报讨论、侦查指挥、审讯和出庭监督指挥等,较好的发挥了以信息化促规范化、以规范化促监督、促公正的作用。目前,广东省检察系统正全力推动和完善健全“阳光检务”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办案流程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配套工作机制,探索建立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处理和量刑辩论机制,建立健全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的内部优势互补、外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健全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执纪、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有效衔接机制,探索建立珠三角地区检察机关合作机制和粤港澳三地司法协作机制等工作和监督措施。

公安机关积极推动静态型警务向动态型警务、管理型警务向管理服务并重型警务、传统指令主导型警务向信息主导型警务的转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110为龙头、以情报信息为主导、以巡警为依托、各警种密切配合的快速反应机制。加大情报信息导侦力度,积极开展网上作战,加强流动人口、外国人、出租屋管理探索。为深化扩大“三基”工程建设成果,提升公安队伍素质和警务运作效能,从2007年开始,提出并实施公安信息化建设5年规划,强力推进“一平台三系统”和“五个一网”建设。“一平台三系统”,即:公安指挥中心平台和警务综合信息系统、政府各部门联网的信息系统、互联网虚拟社会管理系统;“五个一网”,即:视频监管一网控、办案办公一网通、工作执法一网考、服务措施一网办、信息情报一网综。目前全省已建成治安视频摄像头104万多个,80%以上的派出所建立了视频监控室;全省指挥中心、派出所、刑侦、经侦等11个警种已全面使用“一网考”系统,省公安厅情报信息平台完成了全省旅业、网吧信息等36类省级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实时更新工作。

司法行政机关大力推进人民调解,组织试点并全面推开社区矫正工作,深化普法宣传教育,加强律师管理和法援服务,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着力在监狱劳教工作改革上下功夫,加强羁押监管场所的规范管理,率先推行狱(所)务公开,对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社会关注、当事人关心的事项实行“四榜”公示(资格榜、推荐榜、呈报榜、裁定榜)。成立省监狱企业集团公司和分公司,基本实现监企分开、收支分开。加大监狱布局调整力度,部分监狱迁建工程完成并实现整体搬迁。深化劳教工作改革,劳教所建立康复戒毒机构、收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体制基本理顺。加强司法行政基层组织正规化建设,率先为司法所“立户定编”。探索建立对流动刑释解教人员“异地托管”、“两头管、双落实”工作机制等。

三、广东深化司法改革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从改革开放全过程看,我省司法改革工作成效显著。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相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与一些改革步子比较快的兄弟省份对照,我们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与当好“排头兵”的要求有差距。这其中,有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困难越来越大等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是影响改革深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主观上讲,我感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不足:

(一)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的劲头和锐气有所削减。省委汪洋书记曾深刻指出:我们当年敢于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有所消退!随着改革的发展,在我省一些部门和领导中,“老大”意识有所抬头。有的沾沾自喜取得的成绩,看不到差距;有的等待观望、墨守成规,缺乏敢闯敢试、敢担风险的精神和劲头。例如,2003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并决定于2004年5月正式实施。为贯彻落实好这个法律,省公安厅牵头组织起草了《广东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稿),但在2005年提交审议时,《条例》稿中有关机动车有偿选号所得资金纳入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加强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一些有广东特色的实质性改革措施被否决,使该条例的出台没收到应有效果。而与此同时,不少兄弟省市出台的贯彻《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意见思想较广东解放,改革力度比我们大,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二)政策法规滞后削弱改革创新优势。应当承认,我省有些法规政策的建立和调整是及时的,效果是好的。比如2006年初省委出台的维护社会稳定的7个配套文件,特别是打击“两抢”犯罪的法律适用意见,将飞车抢夺向抢劫靠,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但总体上因应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显得不够。比如,在盗窃罪的立案标准上,还存在同一经济水平的地区盗窃罪起刑点差距较大、无法统一;再比如,盗窃销赃沙井盖、消防龙头等是否能以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予以从重处罚,争论不休;又比如,1998年施行的《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和2003年出台的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规定不一,由于修订《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不及时,致使各地屡屡发生物业管理争执和案件。因此,如何统筹发挥广东司法改革先行先试的优势是一个需重新提高认识的现实课题。

(三)提高执法公信力与树立法律权威的自觉性还不够高。当前,各地执法司法标准不统一、自由裁量缺乏规范等类似问题,直接影响到法律权威的树立。如广东办理的许霆盗窃案就是有关司法裁量标准不规范不统一的经典案例。许霆从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到再审改判处有期徒刑5年,曲折的司法过程虽然最终有了相对合法合理的结果,但其过程本身就存在着裁判标准和裁判结果不当的问题,对树立法律权威产生了不利影响。近年来,类似问题在广东有先发的特点,但都是就事论事,没有充分发挥广东司法工作优势进行系统研究,探索提出相应对策,法律的防范功能没得到有效发挥。

(四)司法改革宣传及舆论引导工作有差距。涉警事件、涉法案件既是社会关注、网民议论的焦点,也是媒体炒作的热点。但由于我们在这方面总体上认识不够,对一些事件的反应慢、见事迟、应对不得当,往往是造成负面影响后才花很大力气以正视听。如2005年,东莞市法院在刑事审判中尝试“刑事和解”,一时间被社会炒之为“用钱买刑”、“花钱赎罪”。后来,最高人民法院经专题调研,肯定了东莞“刑事和解”试验,才平息这一议论。又如2008年底发生在深圳的“梁丽捡金案”,从事实上看,梁丽有盗窃嫌疑,其行为构成侵占罪,但由于一些媒体的炒作,司法机关在将梁丽羁押10个月之后,最后作了撤案处理。再如,2008年广州市黄埔区法院判决的一起普通的工伤赔偿行政诉讼案,被媒体渲染成所谓“中国宪法自由权第一案”,成为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鼓噪 “宪法司法化”的典型案例。媒体报道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惊动中央有关部门专门组织调查。

四、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争当新一轮司法改革排头兵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臵,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战略目标和部署。2008年底,党中央下发《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优化司法职权配臵、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加强政法经费保障等改革任务,掀开了新一轮司法改革大潮。

当前,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正步入全面进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中央在《珠三角改革纲要》中明确要求广东要当好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对此,省委汪洋书记强调指出:广东在30年前通过率先改革开放为中国杀出一条血路,今天必须把珠三角的发展放在全国和全世界发展的宏观大局中来考量,才能明确广东新的历史使命,从而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继续承担全国改革的“试验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新鲜经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充分把握和运用好“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尚方宝剑,按照汪书记的要求,解放思想而不墨守成规,开拓创新而不固步自封,坚持向改革找出路、要效率。政法战线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法治环境和稳定社会环境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一轮司法改革的部署,坚持改革,锐意创新,努力争当新一轮司法改革工作的排头兵。

1、提高认识,坚决落实中央提出的改革要求和部署。根据中央的部署,2010年是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攻坚年,将在2009年出台一系列改革意见的基础上,再出台30项左右的改革实施意见;2012年对司法体制改革进行评估和总结,确保党的十八大之前,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各项措施基本落实到位。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加强对司法改革工作的领导,正确处理改革创新与依法推进改革的关系,严格执行中央有关改革规定和工作纪律,加强组织协调,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凡是中央要求统一推行的改革项目,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凡是中央授权地方结合实际组织实施的,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

2、积极探索,努力在司法工作机制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广东当前仍处在新问题新矛盾先发多发的时期,应继续充分发挥“试验田”、“先行者”作用,对中央尚未明确、而我省又亟需探索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的领域,按照中央有关政策,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重点应在创新司法为民举措,努力满足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上加强探索;在创新社会管理举措,实现从保稳定向创稳定的转变上加强探索;在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举措,努力提高政法工作公信力上加强探索;在创新改革保障举措,鼓励改革支持创新上加强探索;在创新政法协作举措,促进全省政法工作实现整体跨越上加强探索。

积极加强司法宣传工作 篇6

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 如果大量毕业生“毕业即失业”, 不仅是重要的社会问题, 而且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从1999年扩招以来, 我国高校在校生总数已从1998年的643万人增加到目前的2 000多万人, 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也从1988年的9.1%上升到22%, 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随着高校的扩招, 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攀升,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由2002年的145万增加到2009年的610万, 净增465万。不断增加的大学毕业生人数, 加重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和就业难度,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 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出现不少矛盾和问题。

1.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 劳动力就业矛盾突出。

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是由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密集与就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决定的。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来自四个方面:下岗职工再就业, 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大学、高中毕业生和转业军人就业。根据有关资料统计, 最近几年需要就业的人员保持在2 500万以上, 而我国现有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如此庞大数量的就业需求, 劳动力供求失衡的严峻局面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状况。

2.高校教育模式与市场错位, 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结构不相适应。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一直延用按专业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高校扩招后, 一些高校师资严重不足, 软硬件等教学条件跟不上, 所开设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 教学内容陈旧与现实社会需求相脱节, 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调整跟不上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需要的步伐, 大多数高校蜂拥而上热门专业, 不考虑办学条件和教学特色, 造成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量积压和过剩, 而一些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又一时之间难于培养, 造成了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

3.高校的教学层次和学科分类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我国有各类高等院校1 700多所, 其中专科和高职院校占60%以上, 其余为本科院校。普通本科院校中, 有一部分是研究型、综合性的重点大学。资料显示, 我国研究型大学承担了22%的本科生培养任务, 重点大学的本科生大多数会与其他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同时在就业市场上竞争。重点大学的学生相对一般院校来讲具有专业训练、学术熏陶、文化修养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而一般层次的本科院校无论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对学生综合训练等方面, 还是在毕业生就业竞争方面都与重点大学存在较大差距。重点大学本科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必定会对处于劣势的一般院校毕业生造成冲击。另一方面,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 学科专业结构上的矛盾突出, 大学生在选择学科专业时较多地集中在热门专业, 造成就业压力过大。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 使文学、经济学、教育学和管理类等学科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 而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 需要的工学人才则相对短缺。

4.大学生就业主观要求过高, 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客观原因外, 还有毕业生的主观因素。据调查发现:大学生大都只想去企事业单位, 不愿意到民营企业。但是现实情况是民营企业占招聘毕业生企业总数的46%, 在民营企业发达的江、浙地区, 这个比例就更高, 而国有企事业单位只占22%, 调查显示有35.4%的毕业生愿意去党政机关, 18.9%愿意去国有事业单位, 17.8%选择教学科研, 13.6%选择国有企业, 15%选择到外资企业, 只有1.3%选择去私营企业, 这种供需结构的差异必然加重就业的困难。调查还表明, 在已就业的大学生中, 有13.2%的毕业生由于不能满足企业对其工作技能的要求而遭到辞退, 有16.2%的因自觉能力差而主动离职, 也就是说, 每三名已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 就有一人因工作能力欠缺而被辞退或离职。在一些外资企业和股份制与民营企业中, 离职比率则更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 一是毕业生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二是在学校所学专业与技能并非企业所需;三是职业技能存在欠缺。

5.一些意外状况也将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国际金融危机而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已经冲击到了中国的实体经济, 对我国造成一定影响。这些影响在2008年下半年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由于我国前些年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 对外部依赖性很大, 现在国际市场订单少了、需求少了, 许多工厂有设备原料却没市场, 这就导致一些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企业的用工情况受到很大的影响, 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现在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甚至还在加剧, 对实体经济影响究竟有多大, 还未见底, 因而未来一段时间内给一些大学生的就业带来较大的麻烦。

二、高校思政工作要突出重点, 围绕就业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把就业问题列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近期召开的经济会议也重点讨论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足见中央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 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关注和积极探索开展毕业生就业思想工作的新方式和新机制。近年来, 高校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因就业问题而引起的大学生诸多思想问题, 都应受到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虽然客观上仅仅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解决不了学生就业的思想问题, 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突出适应大学生就业要求的针对性, 在思想认识上能为大学生就业解疑释惑、减轻压力。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难的现状, 从社会客观角度正确对待就业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原因, 我国人口基数大, 劳动力资源丰富, 每年新增劳动力超过2 000万, 而且人数还在逐年增多。专家预测21世纪前20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 但由于受人口基数、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21世纪前20年中国仍然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 这种供大于求、供求失衡的现象将持续数年。

2.强化大学生的主观就业意识, 教育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把握时机、准确定位、选择适合的职业。在个人求职就业的过程中, 就业观念的更新比技能培训更为重要。调查数据显示, 目前大学生就业观念中, 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愿意自己创业, 并敢于实践的人逐年递减;最愿意去的单位虽然近来有所变化, 非公有制与民办企业渐渐受到毕业生的认可, 到基层和较为艰苦地方去就业的意识也正在加强, 但一些传统的观念还有一定的市场, “吃皇粮”的部门和单位, 大城市、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仍然是大学生的首选, 而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却遭冷遇。

大学毕业生求职的期望值与单位的用人标准相比仍然偏高, 一些企业认为不少大学生仍抱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如希望单位提供管理部门岗位, 生产第一线则少有人选择。还有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诚信问题, 也给高校和用人单位带来困扰, 由于就业形势严峻, 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 给用人单位提供不真实的信息, 伪造个人档案材料。许多大学生在选择单位时想到的是先把户口等眼前利益解决了再说, 一旦找到更好的去处, 便随意毁约, 这样不但给企业带来损害, 影响自身形象, 也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因此在择业中加强对毕业生的诚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3.思政教育要帮助学生彻底转变就业观念, 正确面对当今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的现实, 切忌将择业理想化。

走出校门面对生存和发展问题时, 要首先解决生存, 其次才是发展。告诫毕业生千万要克服一步到位的思想, 树立“一切从零开始”、“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观, 帮助毕业生树立“择业过程是磨砺人生的必然过程和阶段, 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的观念, 鼓励广大毕业生勇敢地迎接挑战, 接受社会和市场的检验。

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心理、缓解心理压力, 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到学生对于就业问题的心理变化, 看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毕业生在思想和心理上产生的压力, 理解和分析一些大学生从刚进校门时的“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到面对如今就业难社会现实的心理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心理, 让他们有能力及时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解,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树立就业信心, 正确认识自我, 看到主流趋势的光明前景;二是未雨绸缪, 做好充分准备, 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去迎接社会的挑战, 这方面的工作从大一就应该开始进行渗透;三是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 积累工作经验, 促使在校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弥补工作经验的不足, 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掌握和提高就业的技巧、方法,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近年来, 人才市场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 而且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同时也是衡量学校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依据。在分析当前就业环境以及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相关因素基础上, 提出了高校思政工作在就业指导上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就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以和谐文化为精神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N].中国教育报, 2007-05-10.

[2]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理论界, 2008, (9) .

[3]用人文精神引领科学教育[N].光明日报:理论版, 2008-12-18.

[4]大学生就业遭遇“供需结构”的难题[N].中国教育报, 2007-05-17.

积极加强司法宣传工作 篇7

加强领导、规范机制, 积极构建普治工作大格局

一是领导重视、机构健全。2006年4月, 在天津市率先启动“五五”普法活动, 建立了区委书记为组长, 政府、人大、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 36个单位和5个驻区大企业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100多个单位也相应建立普治机构。

二是规范机制、强化考核。建立健全了《大港普治工作成员单位职责》等多项工作制度。每年对基层普法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考核, 并将考核情况, 纳入综治考核。

突出重点、强调实效, 全力谋求普治工作大发展

一是强化国家公职人员法制教育,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健全完善局、处中心组学法等多项制度, 5年举办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学法活动30多场次, 宣讲法律法规40余部。通过党校组织各类法制培训30多场次, 组织公务员大型法律培训考核5次, 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明显增强。

二是注重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 创新普治形式和内容。大港地区65所中小学、5所驻区高校全部配备了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建立和完善了4个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通过法制课堂, 现身说法报告会, 发送法制短信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宣传教育活动, 积极构建三位一体法制宣传教育网络。

三是深化村 (居) 民法制宣传教育, 探索普治工作新途径。加强村 (社区) 普法基础设施建设, 深化“民主法治村 (社区) ”创建。开辟并全面推行律师兼职村法制副主任工作。实施了村“两委”班子和居委会干部的全员法律知识培训, 村 (居) 干部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水平普遍提升。

四是突出企业法制宣传教育, 提升合作共为意识。五大国有驻区企业纳入了大港普治成员单位, 针对企业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 组织公证员、律师和普法讲师团深入企业开展法律培训和宣传咨询, 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五是延伸“法律六进”内涵, 送法“进军营”“进家庭”。与部队签署“双拥共建”协议, 建立法律援助服务站, 为军人和军属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并注重法制宣传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 发动多方力量到村 (居) 民家中普及法律知识, 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纵深发展。

创新载体、突出特色, 竭力求取普治工作大成效

一是多种活动筑法治文化底蕴。组织农村 (社区) 居民自编自演法制文艺节目, 5年累计2000多场次。征集法制书画、法制动漫、法制方面的好新闻作品近500件。法制书画《清莲》获第七届全国法制书画评选活动优秀奖, 《红灯行、绿灯停, 法不阿贵、依法治权》获2009年全国公务员学法用法征文活动一等奖。

二是突出大港特色打造工作亮点。建立推广普法电子档案和“大港普治工作电子管理系统”, 选派34名优秀律师担任74个村的兼职法制副主任, 组织法制副校长开展法制课比赛, 制作授课电教片等形成大港特色和亮点。

围绕核心、大力宣传, 努力营造普治工作大氛围

一是大力开展专项和主题法制宣传。5年间成功组织迎奥运, 交通安全治理、防范打击非法集资、村居换届选举、《条例》宣传、《城市管理规定》宣传以及“12.4”、“3.15”、“6.26”等专项和主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发放各类宣传资料近百万份, 组织法律宣讲万余场次。

二是打造“立体化”宣传模式。注重新闻媒体、信息网络与声像、文字的有机结合, 5年累积刊发法制信息数千篇次。播放法制节目几百期, 法制宣传触角不断延伸。

积极加强司法宣传工作 篇8

为重点规模企业做好服务

大港街辖区内有很多的企业,除了天津石化、中沙石化、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项目和中石化第四建设公司之外,大港街辖区还有127家规模以上企业(石化园区28家)。这些规模企业是我们在“解敢促”活动帮扶的重点。对它们的帮扶大港街努力做到千方百计、全力以赴,总体来讲是采取了“5+1”的帮扶模式:

(一)加强对行政审批事项的服务

今年以来,先后为中沙石化AMS碱洗系统改造项目、万全设备公司厂区改扩建项目协调办理行政审批手续,并抽调专职人员帮助联博化工办理在新三板上市所需的用地指标、会计、金融、投资、等方面的专业资质,加快了各种项目的审批时效。

(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今年6月份,从街道财政中拿出80万专项资金,扶持精华石化和津滨石化等企业进行环保设施更新和生产技术改造,有效弥补了企业技改资金不足的难题。

(三)解决企业重点问题

上半年,帮助天津石化公司协调解决了“四供一业”即:“供水、供电、供暖、供气和物业管理”移交地方的各项手续,其中涉及到大港街承担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如管网改造、物业提升等,我们都不推不让,全力配合,勇于承担。

(四)做好企业信访维稳工作

1-6月份,共接待天津石等国有企业的信访人员533人次,解决维稳事件17起,采取有效措施将安抚信访职工,没有出现大规模集访、超级访的事件。

(五)加强企业融资服务

上半年,认真落实“促惠上”政策,帮助众业石化等74家企业协调农业、建设、工商等银行完成融资贷款16.5亿元。

(六)加大企业科技扶持

近年来,先后帮助津滨石化、北斗星精细化工等105家企业通过科技认定,申报了鲁华化工、耀皮玻璃等23家小巨人企业和1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强了企业科技含量,助推了企业转型升级。

拓展合作平台,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大港街是城市街道,土地资源的匮乏和楼宇资源的紧缺是制约街道经济发展的瓶颈难题。为了有效破解难题,拓展合作平台,优化发展环境,大港街确立了“转型、拓展、创新”3个发展方向。

一是转型。近年来,大港街在区发改委、工信委等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帮扶精华、津滨、冠杰、长兴等46家规模企业完成了转型升级任务,同时结合大港街石化产业集聚的特点,大力引进人员、技术、项目和资金,推动了传统石化产业向智能石化装备、碳纤维和航空航天等石化新材料行业的转型。

二是拓展。积极与辖区海泰创E科技园、新天地大厦等多家楼宇单位合作,拓展出1.2万平方米的级制经济平台,1-6月份共引进楼宇企业342家,注册资金总额达3.62亿元。同时充分利用自贸区房号和优惠政策,引进了国家电网、长安租赁、保利基金等大型企业设立总部经济和现代金融中心。

三是创新。积极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先后扶持企业和辖区高校创建了天大求实、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玑瑛公社、海泰创E科技园等3家众创空间,共进驻创业团队27家,在节能环保、3D打印、车载自动巡航等技术领域取得多种专利成果。

加强社区服务站建设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港街一直是坚持以民生为本的,将全力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作为街道的核心工作。以往大港街在服务社区居民当中比较突出的短板就是社区服务站建设方面的不足,许多社区服务站面积只有50-60平方米,满足不了社区群众对新时期社区服务站各项服务职能的需求与期待。大港街牢牢抓住“集约高效、取悦百姓”两个关键词,大力加强社区服务站建设。

一是集约高效。自去年6月份以来,通过新建、租赁、改造等多种方式,先后对兴盛里、五方里、兴华里等20个社区服务站进行了改造提升,累计新增办公面积8824平方米,辖区33个社区服务站平均面积达500平方米以上。提升后的社区服务站一楼全部采用开放式、一体化办公模式,节约了办公场,提高了服务效率,同时又更加便于服务群众。

二是取悦百姓。提升后的社区服务站办公面积都在100平方米以内,其余的400平方米以上全部建成舞蹈室、阅览室、党员活动室、老年日间照料室等服务场所,并投资120余万元为这些场购置服装道具、书画、音响等保障用品,很好地提高了社区服务站的服务保障功能。现在大港街各社区服务站里都能看到群众文体活动的身影,听到百姓的欢歌笑语。

就社区服务站建设而言,其实是花小钱办大事。表面上街道财政支出不少,实质上却是真正把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了实处,只要群众能够得实惠,我们基层人员辛苦一点,财政收入付出一些都是理所当然的。

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对于百姓生活而言,安全为先、安全为天,所以保障居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是街道工作的重要职责。在平安社区建设上,我们做到了“五个全覆盖”:

(一)信息化技防全覆盖

与天津测绘院、科电石化公司共同研发建设了“慧?安大港”项目。简单来说,就是建立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慧安大港”信息化管理平台,利用三维地理信息技术,将全街道46平方公里、33个社区和252个网格全部采用三维地理的形式展现,同时以手机APP终端为枢纽,将社区居委会、保安、物管、片警、综合执法等融合起来,形成实时动态安全管理模式。

(二)微型消防站全覆盖

为了有效预防消防安全隐患,在所辖33个社区里全部建立了微型消防站,每个消防站配置6名专职消防员以及灭火器、防火服、应急箱等设备,确保把火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社区警备室全覆盖

33个社区全部设有警务室,配置1-2名专职警员,警械警具也一应俱全。

(四)电子门禁全覆盖

去年9月份以来,实施了楼栋门禁安装试点工程,现已投资105万元,安装近500个楼栋,有效阻止了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小区单位的现象。

(五)志愿者巡逻覆盖

在社区安全保障的各种体系当中,更加注重发挥由社区十大员、在职党员、退休干部等群众组成的小区治安志愿者队伍作用,他们住在社区,心系社区,对志愿巡查工作尽心尽力,可以说是小区安全的守护神。

通过以上“5个全覆盖”,有力地维护辖区的和谐稳定,大大提升了广大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加强社区环境治理

大港街老旧小区集中在石化公司的生活区,这些小区多是30年以上的老社区,里面违章建筑多,硬件欠帐多,群众反映比较突出。对此,大港街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打响“5场攻坚战”:

(一)拆除违建攻坚战

街道多次派出执法大队联合公安、消防、市容、综治等多个部门开展执法进社区。集中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四化里、前程里、兴安里等社区区进行违章拆除。一年来,累计拆除各类违章建筑470余所,治理小区花园菜地161处,清理小区建筑、生活垃圾1200余吨。同时,采用“拆违建绿”的战术,投资40余万元将兴安里、振业里等社区花园周边的违章建筑拆除后改建成社区花园,将朝晖里、前程里等社区多个楼栋前的荒地和菜地进行绿化改造,并在绿化后的地面上安装上了健身器械。这样,既有效防止了违乱现象的反复,又大力改善了社区绿化环境。

(二)异味治理攻坚战

一是加强重点危化企业管控,全天候进行城区空气质量监测;二是严控露天烧烤行为,投资60余万元为辖区95家烧烤店补贴环保烧烤设备,为140家餐饮商户安装了新型清洁油烟机;三是按照扬尘渣土控制五个100%的要求,苫盖治理裸露土地210余处,共计210余万平方米。

三是街域绿化攻坚战。花草绿地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为此,我们先后对育梁街、育秀街道路两侧和湿地公园部分裸露地面进行绿化修复,加快兴德里、福苑里等社区街心花园建设,同时动员居民广泛开展见缝插绿活动,辖区绿化面积增加20万㎡以上,在美化社区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大气污染治理成果。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在作风建设方面,大港街主要发挥了“三个影响力”:

1.领导干部示范影响力。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带队伍方面,首先要求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如:以班子成员周一社区坐班制度为契机,转变作风、身体力行地深入基层解决问题。上半年,街道领导班子成员累计到社区、企业等调研180余人次,解决党建、民计、民生各类问题95件次。

2.制度建设影响力。街工委、办事处将机关科室、石化园区和各社区的各项职责任务量化成册,与相应科室、园区和社区居委会主要负责人签订目标任务责任书和党风廉政责任状,使街道各级党员干部时时有目标,刻刻有任务,处处有监督。

积极加强司法宣传工作 篇9

搭建妇女学习与交流平台, 发挥激励示范作用, 提高妇女干部素养

一是召开“三八”表彰大会, 表彰77名先进个人、20个先进集体, 宣传先进事迹, 激励广大妇女争创佳绩;二是举办道德模范事迹宣讲会, 以模范事迹感动教育群众, 全面推进“文明家庭”建设;三是召开先进模范座谈会, 以先进模范事迹号召广大干部为推动大港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四是举办妇女干部廉政座谈会, 通过观看警示录, 反思自身, 提升防腐拒变能力;五是举办以案释法座谈会, 以实际案例解读法律条文, 提升基层妇联干部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六是举办社区妇女干部培训班, 交流工作经验, 学习妇联系统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七是举办女企业家座谈会, 组织女企业家与职能部门领导座谈, 畅通政企交流渠道, 争取政策扶持。

搭建妇女展示自我平台, 发挥宣传带动作用, 营造良好的精神风貌

一是与南开大学滨海学院联合创办《大港半边天》, 宣传妇女工作及各行各业涌现出的杰出女性, 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 搭建妇女交流学习阵地。二是与工会、团委联手合作, 举办两场“青春有约、牵手情缘”青年联谊活动, 来自大港地区30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近600名单身青年朋友参加了活动, 活动结束后有155对青年男女通过“红娘”牵线进行了约见。三是举办“和谐家庭才艺展演”晚会, 通过表演, 展现和谐家庭的精神风貌。四是举办社区“广场健身舞”培训班, 组织舞蹈爱好者参加培训, 培养广场文化带头人, 引导带领更多妇女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 促进广场文化发展。

搭建妇女参与经济建设平台, 发挥引导帮扶作用, 助推社会经济发展

一是举办手工编织作品大赛。通过大赛的形式宣传、推广手工编织作品, 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手工编织队伍中来, 推动大港地区手工编织业发展。二是积极筹建妇女手工编织中心。先后两次带领手工编织爱好者到宁河参观学习手工编织技术, 开阔眼界、拓宽思路。三是加大女子小额贷款的推广力度。2011年累计发放小额贴息贷款200万元, 帮助100名妇女解决生产发展中的资金困难问题, 极大地调动了大港地区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的创业热情。四是促成农超对接工程。天津市百瑞达商贸有限公司青年创业连锁超市与天津盛博源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在妇联的积极引导下, 就农超对接达成项目合作协议, 为更多的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 达到了农村城镇双增双赢的目的。

搭建妇女儿童维权帮扶平台, 发挥疏导调解作用, 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一是发挥“半边天家园”阵地作用, 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家园活动的积极性, 把家园建设成为妇女的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2011年全年共建成社区家园31个, 覆盖41个社区;农村家园30个, 覆盖44个村, 完成全年家园覆盖50%的工作目标。二是发挥志愿者队伍作用, 使其真正成为广大妇女认可和信赖的团体。组建了由律师、心理辅导师等专业人士组成的志愿者队伍22支, 在册志愿者近500人。在天津市首家成立了大港妇女维权调解服务中心, 并在8个街镇成立了妇女维权调解服务站, 聘请了37名律师、法律工作者和妇联干部作为维权调解中心志愿者。三是推行女性健康行动计划, 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提升妇女自我保健意识, 引导广大妇女树立良好的健康理念, 2011年为31000余名妇女免费查体。四是加大帮贫助困工作力度, 建立大港单亲困难母亲帮扶基金, 争取资金近20万, 用于单亲困难母亲创业帮扶。

搭建提升妇女素质平台, 发挥教育培植作用, 引导妇女增收致富

一是加强民营企业妇女组织建设, 举办了民营企业女工干部培训班, 畅通了政企联谊的渠道, 拓宽了妇联服务领域。二是加大设施农业和实用技术培训, 重点培训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反季节栽培、冬枣病虫害等实用新型技术, 培训达万余人次。

上一篇:发展性课程评价下一篇:职业院校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