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学法考点

2024-06-15

职业教育教学法考点(精选7篇)

职业教育教学法考点 篇1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 第1章 教育基础 小学教育

1、小学教育的任务:

(1)根本任务:打好基础;

(2)具体任务:①进行系统的学习,但不应过度疲劳;②引导儿童观察事物的能力;③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④培养学生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逐渐发展对道德的理解。教育概述

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测试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做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是教育者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3)教育影响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3、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者间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4、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5、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它就存在。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6、教育的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教育学 教育学是以教学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

1、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萌芽阶段(1)《学记》(礼记,中的篇目)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步教育专著。《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反对司机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开导学生;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里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

(2)孔子,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提出学习过程包含“学、思、习、行”四个基本环节;提出“庶、富、教”的观点。(3)墨翟,“兼爱”“非攻”。(4)道家,顺其自然。

(5)苏格拉,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6)柏拉图,《理想国》。(7)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主张按照儿童心里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教育。

(8)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步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教育学创立阶段

(1)培根,近代实验科学家鼻祖,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学家,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3)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弥儿》,主张自然教育。

(4)康德,德国哲学家,把教育学作为大学一门课程在大学授课,《康德论教育》,认识为宜需要教育的动物。

(5)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6)洛克,英国教育家,提出“白板说”。(7)赫尔巴特,德国教育家,科学教育之父,《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8)杜威,美国教育家,《民主主义教育》,新三中心论,活动中心课程论。教育学发展阶段

(1)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2)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步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3)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4)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一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5)赞可夫,苏联教育家,《教育与发展》,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是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所有学生达到一般发展。

(6)布鲁纳,美国教育家,《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倡导发现教学法,学科中心课程论。

(7)瓦根舍因,德国教育家,《范例教学原理》。(8)皮亚杰,瑞士教育家,《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教学目的:发展学生的智力。(9)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家,认为全面和和谐是儿童个性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10)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我国近代教育家

(1)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独立思想。

(2)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三大方式。

(3)黄炎培,中国职业教育的领导者,主张“知行结合、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4)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提出生活教育思想。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这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1)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做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③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一、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小学教育的基本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根据;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四、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强调教育为社会建设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培养劳动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资本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课程

1、课程的作用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2)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4)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2、课程的类型

(1)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3)必学课程与选修课程;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5)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3、课程内容

(1)课程计划。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课程计划的内容: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作用: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2)课程标准。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指导教师工作,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和依据。

(3)教材。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作用:是学生获得知识进学习的主要材料;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知识;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提供基本材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2)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

(3)内容联系观,既课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4)学习方式关,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

(6)校本发展观,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3、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1)漫长性。

(2)生长性。

2、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的角色。(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3)示范者的角色。(榜样角色)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

(5)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的角色。

3、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机智。

(3)主体性和示范性。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长期性和间接性。长期性:培养周期长;间接性:不直接创造财富。(6)系统性。教师之间、年级之间相互协调配合。

4、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背(背过)(1)专业理念。

教师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提升自我的内在品格和德性。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2)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内容。(3)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创新能力。

5、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三阶段发展

关注生存。

关注情景。

关注学生。(2)四阶段发展

职前储备。

入职调整。

巩固稳定。创新成熟。(3)五阶段

新手、进步新手、胜任性、精通型、专家。

6、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小型课堂)(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7、《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1)师德为先。

热爱教学教育事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3)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4)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

1、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1)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2)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3)不断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

2、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1)确定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做出结论。(7)撰写成文。

3、教育文献的主要方法(1)顺查法。(2)逆查法。(3)引文查法。(4)综合查找法。

4、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教育观察法。(2)教育调查法。(3)教育实验法。(4)教育行动研究法。(5)教育叙事研究法。

(6)个案法。(7)历史法。(8)比较法

5、教育科研成果撰写要求 教育观察报告 ①题目 ②引言 ③正文 ④观察结果 ⑤附录

教育调查报告 ①题目 ②引言 ③正文

④讨论或建议 ⑤结论 ⑥附录

教育实验报告 ①题目 ②引言 ③实验方法 ④实验结果 ⑤分析与讨论 ⑥结论

经验总结报告 ①题目 ②前言 ③正文 ④结尾

教育科研论文 ①题目 ②内容提要 ③序言 ④正文 ⑤结论 ⑥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教学法考点 篇2

质量是自考的生命力, 在影响自学考试培养人才质量的要素中, 除了专业课程设置、助学活动外, 各级考生考试机构的考试组织工作质量也相当重要。作为重庆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园区设置考点工作试点的唯一区县, 经过近一年的试点,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单位 (园区) 设置考点不但没有陷入教考不分的困境, 反而实现了考试质量保证、考生满意、社会满意的多赢结果。这种多赢的结果源于该举措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时条例》的指导下, 充分体现了自考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是符合自学考试科学发展的科学探索。本文将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现状、在助学单位 (园区) 设置考点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 在助学单位 (园区) 设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点的提出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历史进程中, 旨在推进在学历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我国大力发展普通高等教育,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已经越来越多,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生源构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参加自考在职人员的比例逐年缩小, 在校中职、高职学生比例逐年增大, 且不同地区之间的考生分布极不均衡。以重庆为例, 从近几年参加自考的考生的构成上看, 在校的中职、高职学生占到了90%以上, 社会助学单位 (园区) 的考生已成为自考大军的绝对主力;从考生的分布上看, 40个区县中, 沙坪坝、九龙坡、永川等少数几个职业教育发达的区县, 自考考生人数占到了全市考生人数的七成以上。

由于考生地区分布的不平衡, 有的地区考生寥寥无几, 办考成本入不敷出;相反, 考生集中的地区, 因参考人数的大量增加导致中小学考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考试场地紧缺、考场设施不完备等问题自考组织工作变得越来越艰难, 上万人“赶考”让城市公共交通压力倍增, 学生赴考的安全形势也相当严峻。

为了解决“办考难”的问题, 将自考考点设置到助学单位 (园区) 的设想应运而生。

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单位 (园区) 设置考点的价值

社会助学是助学单位帮助自学者学习的教育活动, 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的重要环节。作为自考教育的旗帜和窗口, 社会助学单位 (园区) 根据自学考试大纲专业计划要求开展的助学活动, 能够更好地帮助自学者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提高自学考试的过关率。在保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考分离的前提下, 在信誉良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园区设置考点的具有种种优势:

(1) 社会助学单位 (园区) 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与基础教育相比, 大多数社会助学组织都具有良好的经济条件, 办学硬件水平较高, 配备的电子监控等设施能够为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提供网上巡查, 保证考试的公信度。

(2) 能够切实体现为考生服务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结合当前自学考试考生多数为助学单位的在校生的实际, 将考场设置在社会助学单位 (园区) 更能体现为考生服务的办考理念。

(3) 考生集中, 易于管理, 提高考试合格率。由于考点设置到助学单位 (园区) , 考生相对集中便于加强考生管理, 从考生考前教育到考试实施等都能做到规范有序。同时园区考生参考安排实行就近原则, 不仅减少了考生的赴考成本, 更让考生得到充分的休息, 有利于提高考试合格率。

(4) 能够促进助学单位规范办学, 减少安全隐患。选择在信誉良好的社会助学单位 (园区) 的设置考场, 即是对该助学单位的社会认可, 不但能够促进助学单位提高办学水平, 还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考生因赶考产生的安全隐患。

(5) 让社会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在助学单位设置自考考场能够解决政府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的压力, 使社会资源得到综合利用。

综上所述,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单位 (园区) 设置考点不但能够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考理念。

3 在高等教育自考考试助学单位 (园区) 设置考点的实践

助学单位 (园区) 在助学活动中是的办学主体, 如果助学单位 (园区) 既当老师又当考官, 势必会影响自学考试的质量与公信力。为了充分体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教考分离的原则, 确保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的生命线, 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单位 (园区) 设置考点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在考点设置上要选择硬件条件过关, 信誉良好的助学单位。为了保证考试工作的顺利开展, 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应对考区内的助学单位设置考场的条件进行资格审查并进行评估验收, 成立考场设置后备库。

(2) 在监考教师的选派上要坚持教考分离原则。区县招生考试机构要选派外校教师监考, 比如选派基础教育系统的教师担任社会助学单位 (园区) 考点监考员, 防止出现考试不公。

(3) 在考生编排上要体现考务工作的透明度。在助学单位 (园区) 考点的考生安排时, 在坚持就近原则方便考生的同时, 应在各助学单位考点穿插安排相应比例的外单位或社会考生, 增加考试组织的透明度。同时可以邀请新闻媒体加强舆论监督促进规范办考。

(4) 在考试过程管理上加大监督力度。招生考试机构应充分利用网上巡查系统实时远程监控, 确保考试成绩的真实性, 维护自学考试的公正与权威。

(5) 在考点评价上完善办考评估机制。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招生考试机构成立社会助学单位评估机构, 将自学考试考点组织工作组纳入助学单位 (园区) 进行日常监管, 加强对助学单位质量评估工作。对在办考实施过程中, 出现重大事故或者管理不到位的考点要给予坚决取缔, 切实保障自学考试的质量和信誉。

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单位 (园区) 设置考点的实践, 只是基于贴近自考办考实际的新思路, 只要我们坚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基本原则, 牢牢把握自学考试质量的生命线, 充分把握自考教育的发展形势,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事业就会有光辉灿烂的明天。

结语:

古诗课堂教学与高考考点的整合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高考衔接

在我国,古典诗词是文明史上最灿烂的文化,是古代文明的重要环节。学习古典诗词,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鉴赏能力,对于学生民族自豪感也是一种培养。学习古典诗词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对于民族精神以及传统文化也能够进行一定的了解。

近年来,高考对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表明学生需要进一步提高审美观以及感悟能力。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如何与高考考点衔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基于高考背景卜高中语文占诗词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历届高考在占诗词鉴赏方面给出的命题范围比较固定,导致教师教学时偏重考点内容的研究,而不是欣赏。经统计分析,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中,占诗词鉴赏的选材、体裁和题型设定比较稳定。在选材上,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朝代的作品出现频率比较高,名家诗歌考查有所降低,陌生作家的诗歌考查增多。体裁上包括七绝、词、律诗、占体诗和曲。在命题范围上,其主要涉及对诗词的关键词句、表达技巧,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及诗词意境等方面分析、基于高考命题这种稳定发展的情况,很多教师在高中阶段语文占诗词鉴赏教学中,对高考考点内容的研究远远超过对占诗词美感的体验教学,导致学生的占诗词素养普遍不高,当然得分率较低。

第二,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诗词鉴赏题目得分点的设定比较固定,教师强调的是对学生的答题训练,而不是品鉴。试卷一般注重考查表达技巧、意象意境、炼字炼句等,批改时按点给分。因此,教师在对占诗词的整体把握中,多从时代、体裁、作者、注释与考察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导,强调的是对答题模式的训练。例如对“这首诗的第三联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这种题目,教师的答题模式是:一是指出采用哪种表达技巧;二是指出这种技巧的表达效果或作用;三是指出这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这样做很容易忽略学生对诗歌木身情感上的共鸣,没有考虑学生的主观体验‘缺少整体感知和审美体验。

二、如何加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高与高考考点的整合

1、注重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整体规划。

(1)高一阶段。高一阶段应该注意古诗词必修课程教学的互动性,要让学生“动起来”,逐步形成探究、合作、自主的需求与意识。第一,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并且能够在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学习能力。第二,要让学生掌握个性化的阅读鉴赏方法,要将他们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充分调动起来,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和思维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感受。要教会学生掌握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以便发展批判能力、思辨能力和想象能力。例如学习《离骚》这首诗,先让学生默读,掌握生字、新词,疏通语脉,然后诵读,体味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通过诵读涵咏,情景镜头就一页一页地展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诗歌的意境也呼之欲出。

(2)高二阶段。高二阶段应该注意古诗词选修课程教学的民主性和开放性,以便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增强。学生可以基于诗体种类(如长调、小令、绝句、古风、律诗)、时代、题材(如登临、妇女、山水、边塞、田园)、风格(如典雅、豪放、但俗、婉约)、作家等对古代诗词作品进行自主选择,或比较不同特点,或把握共同特征,由分到合,由点到面,由此及彼,逐步展开。为了便于学生鉴赏古诗词,教师可以搜集历代曲话、词话、诗话等资料对古诗词作品品评,用来帮助鉴赏作品。学生应该熟读背诵喜爱的古诗词,增强文化底蕴。例如,当年引起全国轰动的南京十三中的蒋听捷写的《赤兔马之死》,作者以极为娴熟的文言文功底,以丰富的想象能力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陨身的感人故事,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晓畅,文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也与他在高二阶段的古诗词选修课程的熏陶密不可分,这篇文章成为当年轰动天下的高考满分作文。

(3)高三阶段。高三阶段应该注意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的操练,以便迎接即将来临的高考。在诗词表达方面,要重点抓修辞,抓表达方式、表现方法,抓意境、意象等;在诗歌内容理解方面,要重点抓注释、抓诗题、抓主旨、抓诗眼、抓对诗人了解,抓关键句。例如,要以历年来高考语文中的古诗词考题为基准,要练出方法、练出感觉,尤其是默写古诗词上要不漏字、添字、错字,力求高考默写6分全得。

2、培养学生的象境鉴赏能力。“象”是指意象,“境”是指意境。意象是指包含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作者创作时选取的对象是内心表达的需求。意境是指寄托了作者情感的物象,包括了境、景、情等。学生可根据这三方面的因素对古典诗词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技巧鉴赏能力。这个环节主要是要教给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技巧,还有专业术语等。通常从抒情方式(通常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表现手法(通常包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以及赋比兴等)以及修辞手法(包括夸张、对偶、比喻等)进行分析。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后,教师可结合历年高考的题型对学生进行教育。将古典诗词与模拟题型进行结合,由此实现两者的衔接。通常高考中出现的古典诗词的鉴赏是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的:赏析语言的特色、诗词主要表达中心思想为何、作者使用了哪种手法等。在课内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可适当向外延伸,以历年的高考题为两者衔接的渠道,提升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应对高考。

四、结语

在高考背景下,要走出高中语文占诗词教学的困境,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脱离传统观念束缚,还要从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激发学生对占诗词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发挥,这样才能从根木上提升学生的占诗词鉴赏水平。

参考文献

[1] 季卫华.对高中语文占诗词审美对策的研究[J]课外语文,2012,(09).

[2] 史道仁.中学语文占诗词教学研究[J].文教资料,2008,(14).

职业教育教学法考点 篇4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直接经验就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就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如磁带、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是学校教育为小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组成课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率地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继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原因在于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是以抽象的文字符号表示的.是前人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认识和概括,而不是来自学生的实践与经验。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有的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解决问题等思维方法的知识,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page] 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自己潜在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认识能力具有普遍的迁移价值.它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全的知识。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首先.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基础。其次。知识学习的本身是艰苦的劳动,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引导他们将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祖国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给学生学习以巨大的推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保证。

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教育性必须要经过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必须通过启发、激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时,教学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page]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教学经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交流思想、情感,实现培养目标。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善于从学生的年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关于教学过程阶段的划分,教育史上曾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见解。目前,我国教育界对教学过程阶段的划分,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好的学习愿望是进行学习的基本条件和心理起点。[page]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兴趣,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所学的内容及知识本身。如事实、现象、特点、逻辑等,具有吸引力;第二,要强调学生的活动;第三,要依靠教师的引导,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第一,感知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的基础并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感知的来源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观教具的演示、参观或实验,教师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学生的再造想象以及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第二,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引导学生在感知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的加工,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维途径: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三)巩固知识

巩固所学的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巩固知识的必要性在于: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是间接知识,容易遗忘,必须通过复习来加以巩固,第二,只有掌握与记住知识.才能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才能顺利地学习新知识、新材料。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应重视教材的识记与巩固。教学中用一段时间专门复习,定期复习,对巩固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四)运用知识

掌握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教学中,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如完成各种书面或口头作业、实验等。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形成技能,再从技能发展成为技巧,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此外,运用知识还包括“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五)检查知识

检查知识是指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的过程。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河南教师资格网 http://he.zgjsks.com/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职业教育教学法考点 篇5

这些经验性的知识被称为前科学概念或前概念,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有些是与新知识相一致的,能够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也有些是与科学观念相违背的,与所学的新知识冲突,会妨碍、干扰新知识的学习。当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没有冲突时,学习者可以利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固着点”吸收和整合新知识.从而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量”的扩充;当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存在矛盾时.这时为了获得新知识。学习者必须对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做出调整或改变,从而使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在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发展和完善。

因此.教师探查清楚学生头脑中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经验,利用与新知识一致的知识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与策略调整和改造与新知识不一致甚至冲突的知识经验,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丰富和发展,实现“概念转变”。教师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和手段来探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呢?传统的探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方法主要有:诊断性测验、布置作业、课堂提问等。现代的探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方法主要有:深层会谈——诱导法和设置认知冲突法,它们对于探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特别是揭示学生头脑中的存在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是十分有效的。

②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分析

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不同认知方式的人对于信息加工和处理的方式有差异,这种差异没有优劣之分,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言之.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主要是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先前经验)、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即自发动机)、学生能知道什么(即教学目标)、学生如何知道什么(即教学过程)。

3.教学目标设计(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确立合理、适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page] 务。而如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则要依靠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加工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组织。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设计教学评价.通过评价能衡量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为教学的反馈调控提供详实的信息。

内容标准是设计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分析《课标》中对有关教材内容的目标陈述.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能力,合理地确定具体课时目标,准确地陈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①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的变化,不应陈述教师的教学行为。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②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

③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④教学目标陈述应用《课标》“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中的行为动词。

(2)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是知识网络中的联结点,是设计教学结构的主要线索。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感到难理解或难接受的内容。这些内容,或是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复杂而难理解,或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接受,要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不一定是教学难点,难点也不一定是重点,有时两者是统一的。一般来说,每节教材都有教学重点,但却不一定有难点。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page] 教学设计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等。

(1)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包括问题或活动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各个阶段、各步骤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的设计.教学活动情境化的设计,以及设计意图等。形式不限,既可采取表格式也可采取文字叙述式。教学过程的表述比较简洁明了的方式是教学流程图,教学流程图是教学设计成果的主要内容,是教学策略的集中体现;教学流程图是教学活动的大纲、师生活动的线索;教学流程图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活动、相互交流的有效工具。

(2)学习活动设计

新课程倡导帮助学生自主生成知识或观念,重视生成的过程,活动是为学生创设的.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的时候,应该考虑活动主体——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开展各种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需要选择调查、实验、讨论等活动类型。教师在充分理解学生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所教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让活动流于形式,如在引发学生思考时。教学重难点其是教学难点的地方,设计活动帮助学生度过学习中的困难,或在形成后,帮助学生在实际应用活动中巩固、检测所学,体验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完成对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实现三维学习目标,精致的学习活动可以避免生硬的说教,可以节省繁复的训练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资源设计

确定学习本节课所需教学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明确从何处获取有关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包括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围绕三维目标是否达到要求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应尽可能多元化,如纸笔测验、活动表现、观察记录等。要尽可能设计出学生乐意参与,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page]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和学的效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多年来教学评价只关注教师行为表现,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评价方式也过分依赖纸笔测验,忽了其他质性评价方法,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把课堂教学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并采取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从形成科学素养的多个方面来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科学的评价。教师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评价,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教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教学评价上应体现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主体性的统一。

6.教学反思

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后,应该加强反思,从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后,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如何?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恰当以及所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否真正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取得了有效的学习结果,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和预期不一致的地方?自己是否采取了灵活的应对策略。修正完善既定的教学方案?取得的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对这些问题的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发现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处理教学事件时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促使教师将反思引向深入,找到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和教学实施能力的方法。

经过反思,教师的原始经验不断地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被加工。经验才得到提炼与升华。经过反思,教师更好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改善教学设计观,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其教学实践水平也会逐渐得到提升。教学反思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河南教师资格网 http://he.zgjsks.com/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职业教育教学法考点 篇6

关键词:中考;说明文;考点;结合

说明文是一种客观地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读者以知识。在表达方式上主要以说明为主,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具有生动准确性。

一、说明对象的特征

中考说明文要考查的不是说明文的概念,一般亦不会考查说明文的表达方式,对于说明对象考查也比较少。因为说明文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一般就是说明为主,除非在说明文中它的某段表达方式很特别。对说明对象考查也很少,因为一般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就是题目,或者在文章的开头语段中,但是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考查就比较多。例如,在2014年湖北咸宁中考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板块《细菌发电前进广阔》一文中就有这样的考题:“细菌发电具有三点优势,请结合全文,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其中两点优势。效率高、无污染、成本低。这个题目考查的就是细菌发电的显著特征,同时也考查了学生搜集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针对这一考点,在说明文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说明文时,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学生在浏览全文后,从文章第一自然段就找出了纪念碑特征的词语,巍峨、雄伟、庄严。《凡尔赛宫》《松鼠》也是这一类;与此同时,再让学生对我们学习的《巍巍中山陵》这篇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筛选,学生会发现文章的标题巍巍作为中山陵的定语,起到修饰中山陵的作用,那么中山陵的特点就和巍巍有关,《国宝——大熊猫》也是这一类。此刻,正是为学生指导说明文考点的绝佳时期,让学生思考,一般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我们应该如何下手?因为学生有了老师的指引,大多数学生能够归纳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一般就是在文章的题目或是在文章的开头语段中。但这是一般的情况,老师这时再由浅入深,结合有些比较难找的说明对象特征的文章,这就需要学生从文中筛选,务必使游览者站在哪个点上,眼前展现的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运用说明方法是为了把事物说明清楚,或是把事理阐明清楚。所以,理解和分析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制图表等,这类考题找说明方法比较简单,但是一般在中考中不仅仅要求学生只要写出说明方法,更要能够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总结、归类,和学生一起找出内在的规律。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说明方法,还要指导学生归纳出常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例如,我在教学《凡尔赛宫》时,老师找出一些句子,让学生说出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今日的凡尔赛宫已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各国游人络绎不绝,参观人数每年200多万,仅次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通过列数字、作比较,具体突出说明了凡尔赛宫在今天的主要地位和价值,使说明更具说服力;“他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凡尔赛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的特征;再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列数字,作比较,具体准确,突出强调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点,使说明更具说服力。通过这样对学生的训练,让学生比较容易发现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规律,运用怎样的格式。这样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准确率。

三、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简明、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征。说明文语言的特點是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和生动性,生动活泼的语言一般出现在文艺性说明文中,例如,《松鼠》《松鼠金龟子》《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等,这类文章既讲科学,也讲文学性。在中考中对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也是一个重要考点。如,2015宿迁中考语文试题第⑤段中加点词语“一定”能否换成“也许”?请说明理由。答题要点:不能替换,“一定”表示肯定,“也许”表示不确定,文中是一个肯定判断,去掉后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类题型的训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体现出来。例如,《松鼠》这篇文章中,出现了许多表程度的、表范围的、表修饰的、表限制的词语,我们老师要结合具体语段为学生作训练,只有平时的训练积累,才能够在中考答题中出类拔萃。

参考文献:

《教育法规》考点归纳 篇7

第一讲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法律干预

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法律作为国家规范力量介入高等教育是近代历史的一种创新。本讲通过对高等教育的起源的描述展开,认为法律最初是通过规范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资格来规范高等教育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法律对高等教育的干预逐渐加深。当代的高等教育的法律干预逐渐普遍化、规范化。可以说,法律渗透到高等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在法律干预高等教育的历史中,以特许状制度为代表的制度设计赋予高等学校合法的地位,在大学自治传统的界限如何认定方面,存在着诸多争议,达特茅斯学院诉伍德沃德案给高等教育自治和法治提供了具有划时代的智慧启迪。近现代西方国家对高等学校的法律干预领域主要包括:(1)政府管理权限。(2)大学自主权范围及行使方式。(3)大学公共责任。等。我国对高等学校的法律干预起源于近代。

第二讲 高等教育活动中的法律关系及法律责任

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法律关系是合乎法律规范的社会关系。高等教育领域的法律关系有着自身的特点,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因法律关系的性质不同而具有独特的权利义务主体、客体和内容。

在法律责任的分析中,我们以高等学校作为中心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高等学校存在着两类主要的法律关系,即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法律关系分析是确定法律责任的前提,也是确定具体法律适用的基础。如果以高等学校为中心,探讨其行政法律责任,则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高等学校法人作为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相对人时产生的行政法律责任;二是高等学校作为行政法律关系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时的行政法律责任。法律责任领域中的民事责任主要是平等主体之间由于违反合同或侵权导致的违约责任(或称为合同责任)或侵权责任。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但也不排除其他非财产责任。高等学校与一般权利主体之间在非教育领域所构成的法律关系受《民法通则》及其相关法律的规范,其民事责任不具有特殊性,但是,高等学校法人与教师、学生(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高等学校与外部权利主体基于教育服务所构成的法律关系则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第三讲我国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

分析我国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基本模型的基本要素,包括确立高校法人的公共利益目标;配置好法人内部治理结构的权利机制,即举办者权利和经营者权利之间的权利机制;完善法人外部治理结构的权利机制,即政府管理权、公众监督权、投资者权利和利益相关者权利;强化对高校法人内部权利主体的权利制衡。

制度篇

第四讲 学业证书制度与学位制度

学业证书是指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在该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正式注册参加学习并完成规定学业的受教育者颁发的书面凭证。它表明受教育者完成了一定阶段、一定范围及程度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教育标准。学业证书的种类包括学历证书和其他学业证书两大类,其中学历证书,俗称“文凭”,它与国家的学制系统相联系,是学业证书的主要种类。它包括毕业证书、结业证书和肄业证书三种。其他学业证书是指除学历证书以外的学业证书,它不完全与国家学制中的学历教育相联系。它包括成人高等教育试行的《专业证书》和其他各种培训、学习计划完成后颁发的培训证书,职业技术教育施行的技术等级资格证书,写实性学业证书等。学业证书的颁发及认定是一项国家特许的权力,是一种代表国家行使权力,依法做出的行为;学业证书的持有者,在获得学业证书的同时可以获得相应的待遇,国家予以法律保障。

学位是国家或国家授权的教育机构授予受教育者个人,表明其所达到相应的专业水平的一种终身的学术称号。学位证书即是国家或国家授权的教育机构授予受教育者个人,表明其所达到相应的专业学术水平的一种凭证,我国学位设学士、硕士、博士三个等级,相应地学位证书也有学士、硕士、博士三个等级。另外,我国还设置了名誉博士学位,旨在表彰那些在学术、教育、科学、文化以及社会、人类进步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的人员。学位的门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目前我国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确定为12个。学位类型又可以分为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

第五讲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国家教育考试是指国家批准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根据一定的考试目的,对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的测定和评价。国家教育考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并由国家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

我国为规范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制订了《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对国家教育考试各项违规处理办法的统一规范,将高考、成人高考、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举行的教育考试纳入到国家考试管理范畴。

《处理办法》将违规行为分为“违纪”和“作弊”两类,并且详细规定了这两类违规现象的界定,提高了处理的可操作性。对监考等考试工作人员可能发生的违规行具体为分成违纪9种和作弊10种;对考试机构和考点因管理不善所产生问题的处理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加大违规处理力度,规范违规处理程序。呈现新特点:1对国家教育考试各项违规处理办法的同意规范2对当前形式所需违规处理条款的增加3对有关违规处理条款的可操作性的加强4对违规处理力度的加大5对违规处理程序的规范。

第六讲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职业教育,也称职业技术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发展需要,在一定的普通教育基础上,对受教育者进行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相比,具有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终身性和多证制的特征。

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类(区别:1教育对象不同2教育目标不同3教育内容不同,联系:1两者均以职业资格为导向2两者相辅相成);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层次。与普通教育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政府的统筹和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方面和公民个人举办,政府给予适当资助和扶持。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就办学主体(体制)而言,包括各级人民政府举办职业教育、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举办职业教育、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和各种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举办职业教育。

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制度,成人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所属社会承认的成人进行的、目的在于提高社会劳动者和工作人员的素质的教育活动。它是终身教育中成人阶段一切教育的总和,是与全日制学校教育相对称的一种独立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在现阶段的基本任务包括五方面:(1)进行基础文化补习教育。(2)进行岗位培训。(3)进行专业性的中等和高等学历教育。(4)进行大学后继续教育。(5)进行社会文化和生活教育。

我国现行的成人教育体系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网状结构体系。从教育对象来看,包括工人教育、农民教育、干部教育、军人教育、城镇居民教育以及离退休人员教育等;从层次上看,包括初等成人教育、中等成人教育、高等成人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从形式上看,包括成人学校教育、远距离教育和岗位培训教育等。从培养目标来看,包括成人学历教育和成人非学历教育两大类。

第七讲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

教育督导制度是我国重要的教育监督制度,主要是针对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质量监控而设计的制度。教育督导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为保证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对所辖地区的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制度。我国教育督导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中等和中等以下教育及其他有关工作。我国教育督导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⑴对所辖区域内教育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督导。⑵对地方下级教育行政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⑶对中小学和幼儿园工作进行督导。⑷对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进行督导和评估验收。教育督导分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和经常性检查,由教育督导机构根据本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上级督导机构的决定组织实施。综合督导是对被督导单位的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督导。专项督导指对教育工作的某一个侧面进行督导,针对教育的热点、难点,有计划地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工作。

教育评估制度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和估量,以保证办学基本质量的一项制度。评估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也是完整的科学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育评估主要有合格评估、办学水平评估、选优评估及学校内部评估等形式。教育评估是以科学的调查和分析方法为基础,评估的准则、内容、指标体系、方法及实施细则等都经过一定的论证。因此,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真实度、可信度和有效度,是政府进行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对推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起着推动作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针对本科教育设计的最重要评估制度之一。所有的普通高等本科学校都必须接受本项评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情况和办学特色等进行全面考察与评价的一项评估活动。

目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基本内容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等7个一级指标和特色项目。一级指标下设19个二级指标,设44个影响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作为主要观测点。

学校篇

第八讲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

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就是指法律所确认的高等学校在与其他法律主体发生联系时所形成的不同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从现行的法律规范看,我国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定位,在民事法律领域,我国高校是事业单位法人,在行政法律领域,则可以定位为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第九讲高等学校的设立

为保证高等学校能顺利完成国家和人民赋予的崇高历史使命,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对高等学校的设立原则、条件和要求等作了严格具体的规定。设立高等学校的原则主要有三条: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设立高等学校的基本条件首先应当具备教育法规定的四个基本条件:(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师;(3)有符合规定标推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同时设立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应当具备法定的特殊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专业、科研教学水平、在校生规模、师资、图书资料、实训场所等要素。

为了使高等学校的设立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根据《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等学校的设立需要经过举办者的申请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两个阶段。

第十讲高等学校的权利与义务

高等学校的权利:

(一)作为一般民事主体的权利1高等学校的财产所有权2高等学校的债权3高等学校的知识产权4高等学校的人身权

(二)作为高等教育事业法人的特有权利1《教育法》规定的权利: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招收学员或其他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扰;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2《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权利:招生权;专业设置权;教学权;科学研究权;对外交往权;校内人事权;财产权。

高等学校的义务:一《教育法》规定的: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其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二《高等教育法》规定义务:1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2面向社会、依法办学3实施继续教育4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5接受监督和评估6进行人员考核7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8按照规定管理使用学费9依法管理财务。

第十一讲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高等学校内部的领导分工、机构设置、管理权限以及相互关系的根本组织制度。它直接支配着高等学校的管理工作,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制度。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的变迁大致上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一次改革都是对高等学校权利义务的重新配置。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前提下,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内部管理体制,合理配置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运行机制。

我国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依举办主体划分,可分为公办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和民办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两类。我国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为公办高等学校,其内部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党委领导、校长行政、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和监督四部分。而民办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与公办民办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最大的差异在于其决策机构为理事会、董事会、执行机构为校长。作为民办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者董事会的执行机构,民办高等学校的校长的职权与公办高等学校的校长的职权基本相同。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应正确理解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之间的关系,应认识到他们之间实际上是高等学校内部的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其次,要认真解决我国高等学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严重失衡的问题,加强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等学术机构在大学权力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通过建章立制明确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职权及其活动规则。

教师篇

第十二讲 高等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

《教育法》中的“教师”是指“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教师法》中的“教师”是指“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可以看出,教师在法律上的界定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教师是专业人员,其二教师以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为己任。

高等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高等学校教师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位置。主要涉及到高校教师与政府、高校教师与学校等的关系,以及高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等。

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为:

(一)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引路人;

(三)科学研究的生力军。

高校教师与政府和学校的法律关系。政府:行政法律关系,主导和服从,不对等;学校:平等民事法律关系,聘用关系。

第十三讲高等学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高校教师的权利是指高校教师在履行教师职务过程中,依照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根据自己的意愿实现自己某种利益的可能性。具体地说,高校教师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教育自由权;

(二)学术研究权;

(三)督导权;

(四)获取报酬待遇权;

(五)民主管理权;

(六)接受继续教育权。《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履行以下六项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及为人师表的义务;

(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义务;

(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

(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义务;

(五)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义务;

(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义务。

高校教师的权利救济目的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纠纷,从而使权益受到损害的当事人获得法律上的补救。对于高校教师而言,高校教师的教育法律救济是指当教育行政主体或其他的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在管理过程中侵犯了教师的权利时,教师可以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或调节的方式获得法律上的补偿。

高校教师的权利救济具有以下特征:①高校教师权利救济以其权利受到损害为其存在的前提,如果权利没有受到损害,也就无所谓权利救济;②高校教师权利救济具有弥补性,即通过权利救济,可以使受损害的权利得到弥补或者被破坏的法律关系得到恢复;③高校教师权利救济的根本宗旨是保障其合法权利的实现和保证法律义务的履行。

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特殊的权利救济制度,是教育申诉的一种。教育申诉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政府有关部门作出的影响其利益的处理决定不服,或者在其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依法行使申诉权,向法定的国家机关声明不服、申诉理由、请求复查或重新处理的一项法律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的具体内容包括:高校教师申诉制度中的申诉主体是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高校教师本人,特殊情况也可委托他人行使。申诉的客体即被申诉的主体,主要指教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以及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申诉的范围主要有:第一,教师认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第二,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第三,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申

诉的形式要求教师应以递交申诉书的书面形式向行政机关申诉。申诉书的内容包括:①申诉主体的姓名、年龄、民族、籍贯、职业、住址等;②申诉客体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性别、职务、住址等;③申诉的请求;④申诉理由;⑤附项(写明并附交有关的物证、书证或复印件等)。申诉的管辖主要有隶属管辖、地域管辖、选择管辖、移送管辖等。申诉的程序由申诉提出、受理和处理三个环节组成,并依次序进行。

此外,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提出的申诉,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诉书的次日起三十天内进行处理,在移送管辖的情况下,从有管辖权的主管教育部门接到移送的申诉案件的次日起计算期限。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逾期未作处理的,或者久拖不决的,其申诉内容涉及人身权、财产权以及其他属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申诉人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行政机关作出申诉处理决定后,应当将申诉处理决定书发送给申诉当事人。申诉处理决定书自送达之日起发生效力。申诉当事人对申诉处理决定书不服的,可向原处理机关隶属的人民政府申诉复核。其申诉内容直接涉及人身权、财产权及其他属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第十四讲高等学校教师管理的相关制度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资格许可制度,包括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作为准入的基本条件,高校教师必须首先符合《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资格条件,包括国籍要求、思想素养要求、业务能力要求、学历要求等。此外,《高等教育法》第46条对高校教师资格也作了相应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可以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不具备研究生或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公民,学有所长,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经认定合格,也可以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根据《教师资格条例》和《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主要包括了解信息、准备材料、个人申请、材料初审、教育教学能力考查、认定机构组织等六个主要流程。

相对于其他教师资格而言,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聘请教师的人数较少,只有在某高校准备聘任某人担任教师工作时,该人才能申请认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依照《教师法》第14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另外,根据《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受委托的高校撤销其教师资格:第一,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第二,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设四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他们是根据高校教师所承担的教学、科学研究等任务而设定的。高等学校教师职务须具备法定的基本条件方可申请。从职务评审主体资格看,高校教师职务的评审主体是行政主体;从权力性质看,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审行为是行政权而非内部管理权;从法律效果看,教师职务评审行为具有行政法律意义。

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职务聘任以教师岗位设置为前提,依据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定编定员基础上,由行政领导在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定的、符合相应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聘任,有一定任期,在任职期间领取专业技术职务工资。聘任制度的要求:1科学设岗、按岗聘任2公开招聘、严格聘任3加大聘后管理力度。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继续教育四种形式:1教材培训2职后补偿性学历教育3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研讨4高校教师职务培训。《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1明确了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性质、方针、原则与目标2对培训的组织与职责作了具体规定3从权利与义务角度明确了不同职务教师的培训形式和规范要求4对培训考核与管理作了规定5明确了培训的保障与有关待遇。

学生篇

第十五讲高等学校学生的法律地位

高等学校学生的法律地位基本上体现于高等学校学生与其所就读的高等院校的关系。在学界,关于高等学校与其学生之间法律关系性质的探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

(一)行政法律关系说

(二)民事法律关系说

(三)教育法律关系说。学校与学生关系: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具体表现如下:1.学籍管理产生的法

律关系;2.颁发学业证书产生的法律关系;3.档案管理产生的法律关系;4.奖惩产生的法律关系;5.教育教学安排管理产生的法律关系。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具体表现如下:1.校园设施提供与使用产生的法律关系;

2.后勤服务产生的法律关系;3.侵权赔偿产生的法律关系。

第十六讲高等学校学生的权利义务

高等学校学生的权利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学生基于其学生的身份而依法享有的权利,高等学校学生的义务亦是指高等学校学生基于其学生的身份而依法承当的义务。

高等学校学生权利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1、高等学校学生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1)人身权。(2)财产权。(3)救济权。

2、学生在行政法律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1)高校入学权。(2)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3)参与有益活动权。(4)获得行政物质帮助权。(5)获得公正评价权。(6)获得学业证书的权利。(7)获得救济的权利。(8)法定其他权利。

高等学校学生应履行的义务可以归纳如下:

1、学生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应当履行的义务:(1)学生有爱护公共财物,保护校园公共设施的义务。(2)按时缴费的义务。(3)民事赔偿义务。

2、学生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应当履行的义务:(1)遵守法律与校规的义务。(2)接受学校监督的义务。(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4)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5)其他义务。

第十七讲高等学校学生的管理制度

依法治校理由:1依法治校是自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2依法治校是适应全球化和WTO规则的需要3依法致校是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目标的要求4依法致校是构建和谐学校的必由之路。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途径:树立法制观念,完善立法体系,改革管理体制,严格依法办事。高等学校校规的制定就是制定学校管理规则的活动。高校校规制定就是高等学校通过一定程式确立高等学校及其学生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的活动。它是高校办学自主权或者大学自治权的一部分。高校制定校规的权力源于法律的授权。高校校规制定基本原则:不得与法律规范相抵触、高校校规制定程序满足一定程序要求。

违纪学生处理是高校学生管理中最容易引起法律纠纷的一项事务。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我国高等学校对其违纪学生的处理制度存在如下问题:1.高校学生处分权的法律定位偏低;2.高校学生处分权行使程序不规范;3.高校学生处分救济制度不健全。

关于高校对其违纪学生的处分权在法律上的性质,目前大体上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认为高校学生处分权是大学的自主权,属于学校依据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做出影响学生权益的权利。另一种认为高校学生处分是一种行政处罚或行政制裁。我们认为,高校对其违纪学生的处分权属于行政处罚。高校对其违纪学生的处分行为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则为:处分依据合法、处分主体合法、处分内容合法以及处分程序合法。

学籍管理一般是指学校就其学生围绕学籍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取得制度、考核与成绩记载、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以及毕业、结业与肄业。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受教育权益救济制度,高校学生在其合法权益被侵害时,因其与学校的法律关系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可以采取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方式获得救济。

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可概括为:一类是校内学生申诉制度;另一类是校外学生申诉制度。申诉制度是指高校学生在其受教育权益被侵害时依法定程序向校内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请求,要求重新处理的制度。该制度具有法定性、专门性和非诉讼性特点的基本特征。

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包括如下内容:

上一篇:《建设慈孝文化特色学校策略研究》工作报告下一篇:电工作业高压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