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实践

2024-09-01

职业实践(共12篇)

职业实践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对用人的要求日益提高, 而且在人才素质的关注方面, 更看重人才的品质与素养。因此, 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和育人目标也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作出调整和改变。

近年来, 我校通过走访、问卷调查、校企恳谈会等形式调研了一百二十余家企业, 发现现代社会和企业对用人的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 除了专业能力以外, 更提出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如有责任心、守时负责, 诚实正直、能够适应变化, 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具备善于与人交流、合作的精神,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等, 这表明现代企业更关注学生的职业素质。

所谓职业素质是职业人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 是职业内在的要求, 是一个人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及职业技能。

针对调研的结果, 我校对企业看重的职业素质进行归类, 并提出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思路及具体目标, 如表1所示:

围绕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路及所要达到的目标, 我校采取了以下三个步骤。

以教学为经, 以活动为纬, 明确职业素质的内涵

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以教学课程化的形式, 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对职业素质培养认知的深度, 避免肤浅;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对职业素质培养认知的广度, 避免狭隘。让学生以职校人的角色认知自己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培养立足教学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认知教育, 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 我校非常重视相关职业素质的培养, 立足教学, 构建了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1) 课堂教学。积极渗透职业素质培养教育, 如学期初始业教育课的开设, 要做到学科性、专业性、职业性的统一, 加强对学生职业岗位要求等的认知。 (2) 实践教学。积极倡导“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在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合作精神, 加强学生对与人沟通重要性的认识。 (3) 活动课教学。通过专业部、学校两个层面落实第二课堂教学, 通过讲座等形式, 将礼仪教育、心理调适、艺术熏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生涯设计、时间管理等纳入课程教学体系, 完成对学生职业素质认知的通识教育。

职业素质培养强化活动以活动为载体, 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认知教育, 贯穿学校德育工作的始终。 (1) 开展形式多样的认知活动。如开展班级竞赛活动, 加强学生对班级这个团队的认知;开展见习、参观、交流等活动, 加强学生对岗位、行业等的认识。 (2)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了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推出诚信试场;为了加强对学生合作精神的教育, 经常以专业部、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类活动, 如跑操比赛、大合唱比赛等;为了强化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 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比赛等活动;还开展了“三句半”表演, 通过邀请企业专家来校做讲座、优秀毕业生评选等活动强化学生对职业素质的全方位认识。

以训练为纲, 以实践为目, 强化职业素质的锻炼

职业教育本质上是就业教育, 因此, 我校鲜明地提出要将学生培养成“准职业人”的目标。所谓准职业人, 就是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 初步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 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能够适应在企业的发展。通过训练的方式强化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实现学生的就业观与自己的能力水平对接、用人单位的用人观与岗位的需要对接、学生的择业观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对接、学生的学业观与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对接的目标。为在训练中使学生成为准职业人, 我校采取了“以管理为保障, 以课堂为主阵地, 以实践为突破口”的举措。

以管理为保障, 全面推行“3Q7S”管理“3Q7S”管理是目前世界上在现代企业中比较盛行的先进、规范的管理理念与方法。“3Q”即好员工 (Qualityworker) 、好企业 (Quality compangy) 、好产品 (Quality products) 。“7S”即整理 (Seiri) 、整顿 (Seiton) 、清扫 (Seiso) 、清洁 (Seikeetsu) 、素质、 (Shitsuke) 、安全 (Safety) 、节约 (Save) 。将“3Q7S”管理移植到学校管理中, “3Q”即为好学校、好教师、好学生, “7S”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如表2所示。“3Q7S”管理的倡导者认为, 人可以改变环境, 环境也可以培养人。“3Q7S”管理强调的是人的品质。首先, 要革除做事马虎的毛病, 养成凡事认真的习惯, 即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其次, 要遵守规定, 养成按照规定办事的习惯。再次, 要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我校全面推行“3Q7S”管理, 就是要与企业的管理方式接轨, 营造仿真型的学习工作环境, 让学生在整理、整顿、清洁、清扫自己的寝室教室及学习资料、学习计划管理与职业规划管理的过程中体会职业素质养成的过程,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遵守规章制度, 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以课堂为主阵地, 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 创设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交往情境, 使学生形成会学的能力;强调学习的内在动机、利益动机及社会动机, 并学会展示学习成果。在教学实施上, 将课堂置于准职业人培养的教学情境中, 强调以能力为本位, 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 以职业活动为学习领域内容。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组织教学, 要以行为活动的方式引导教学全过程, 改变学生的行为活动及习惯, 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我校对一线教师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培训已经完成, 在各类公开课、竞技课的教学中, 教师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 常见的方法有项目教学、角色扮演、张贴板教学、“头脑风暴”法、模拟教学法等, 其显著特征是开展“职业活动”, 在“职业活动”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的职业技能可以得到训练。我校一位教师根据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组织教学的项目设置与能力目标及训练方式如表3所示:

以实践为突破口大力强化“职业素质实践周”活动学生“职业素质实践周”活动缘自企业对卫生问题的认识, 一流企业的员工会自觉维护环境的清洁, 没人乱扔垃圾。我校每周安排一个班级, 统一着装、统一规范、统一礼貌用语, 通过“职业素质实践周”活动的开展, 引导学生做人, 训练学生做事, 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1) 落实“五个一”的实践内容:塑造一名礼仪使者、行使一份准员工职责、设计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了解一个企业文化、体验一周劳动艰辛。 (2) 实施五项教育活动:礼仪教育、成才教育、生涯教育、就业教育及企业文化教育, 教育活动过程中将聘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专家、企业家对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和培训, 增长和提高学生有关职业素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以实习为契机, 以校企联动为保障, 确保职业素质的养成

在学生顶岗实习时, 为保证学生由准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学校出台制度、强化培训、落实机制, 强化职业素质培养成效, 使学生提前成为职业人, 实现名企就业, 高薪就业。

开展实习前培训, 明确企业用人之道学校每年对即将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为期3~5天的实习前培训, 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形势、劳动合同法、熟悉实习就业工作流程、掌握求职面试技巧和自荐书的撰写,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 遵守实习纪律, 不好高骛远, 恰当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 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念, 以百倍的信心、良好的心态做好充分的准备, 接受用人单位挑选, 找到适合的用人单位。实习前培训安排了就业形势分析、《劳动合同法》解读、创业与就业指导报告、学习实习纪律、安全教育、自荐书的撰写、应聘礼仪、模拟招聘、企业用工要求、《实习生手册》学习辅导等内容, 最后通过考核保证培训效果。

落实相关制度, 保障实习的规范性为了保障实习的正常有序进行, 学校出台了《上班制度》、《考勤制度》、《寝室制度》、《返校制度》、《实习单位变更制度》等。

实现校企联动, 确保职业素质养成的实效性 (1) 签订合作协议。为了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 实现校企优势互补, 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资源优势, 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中职毕业生, 经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协商, 本着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 就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一事, 达成协议, 签订《校企学生顶岗实习合作协议》, 明确职责和义务。班主任为学生实习管理第一责任人, 在学生实习前、返校期间、实习巡防期间进行有关安全、纪律、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实习单位负责业务技能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 (2) 推行《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实习生实习情况月报表》制度。明确规定每月实习班主任、实习指导师傅都要对学生的实习予以评定。 (3) 建立《富阳市职高实习成绩月度考核》制度。由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实习安全等进行考核, 学校还要对实习学生返校情况和平时实习汇报等情况进行考核。

以德育学分制为评价体系, 确保职业素质培养的可控性

在整个德育管理体系中, 学校以德育学分制为评价体系, 确保职业素质培养的可操作性, 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具有可控性。德育学分制旨在变管理为服务,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打破旧的主观评价学生的评价体系, 将德育活动制度化、学分化, 使德育目标详细化。将德育量化成学分制, 便于将口头说教变成行为教育, 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最终通过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使学生掌握做人的基本原则, 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铸就诚信、积极、独立、和谐的品性。

确立实施原则 (1) 德育学分制是用学分反映学校德育的要求, 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一种德育管理制度。 (2) 德育学分制以常规分评价为依据, 将德育的过程和结果量化, 通过对学生仪容仪表、出勤、文明卫生、纪律等各项内容的综合考评加以实施, 达到规定的德育学分是学生学期总评、评优、实习或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 (3) 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应在政教处的指导下, 由各部副部长、班主任、学生考核小组具体操作, 每月评价结果由各部副部长审核, 政教处抽查审核、汇总备案。

明确考核办法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 根据月度考核细则, 对照加分、扣分项目, 严肃认真、公正合理、一视同仁地予以执行, 实行每月测评、期终总评。总评将分四个等级, 即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 学期总分在90分以上者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及格;59分及以下者为不及格。

出台考核细则整个考核细则由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加分项目、减分项目等几大板块组成。

实践成效

我校在职业人视角下对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生很好地完成了由职校人向准职业人、由准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技能得到了很好的认知训练与强化。

2006年、2007年, 我校高三学生顶岗实习、就业的一次性安置率为70%, 原因是学生缺乏职业意识和基本的职业技能, 在实习就业期间, 一年内的实习就业稳定率仅为40%~45%左右, 机电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对口率为55%左右, 其他专业的学生专业对口率更低。

经过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近三年来, 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 2010届毕业生在当年6月份已有90%以上的学生经过学校推荐找到就业岗位, 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 其中机电类、汽修类实习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实现了广泛就业。通过名校名企的合作办学、订单培养、招聘企业的资格审查等, 能保证学生进入当地知名企业就业, 同时也实现了毕业生的高薪就业。如我校2008届的一个毕业生被浙江大学以年薪不低于5万元聘为高级工班的实习指导教师, 另一个毕业生目前已成为浙江三方集团的技术骨干。

目前, 我校已与中国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富春江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金火机床有限公司、杭州小拇指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惠宝机电有限公司等一百二十余家省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赴企业开展技能实习与实践性操作训练, 学生毕业后定向进入企业就业。2009年, 上述5家企业就以订单培养的方式从我校录取了三百余名优秀毕业生。

实践思考

在以职业人的视角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过程中, 也有诸多不足之处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 学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外在的方式, 学生自我内省意识的激发还存在不足,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职业素质培养的实效。

其次, 培养的机制还有待完善与改进。一个良好的机制是保障培养成效的关键。在实践过程中, 如何在培养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个性研究与评价的问题仍需继续探讨。

再次, 校企联动还需加强, 用企业用人标准驱动学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最直观、最有效的途径。学校要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 掌握企业用人的第一手资料, 在这个过程中, 学校必须主动出击, 同时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引导企业参与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

参考文献

[1]吕革新.与人合作能力训练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叶昌元, 李怀康.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与实践[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3]吴发明, 文菁华.7S推行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4]陈君伟.制造业6S管理实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5]童山东, 钟华, 吕革新, 黄亨煜.职业社会能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职业实践 篇2

就业形势总是那么的不容乐观,即使是依然身在校园的我们,也似乎能在空气中嗅到那充满压力的气息。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来袭,各国各大企业都纷纷裁员破产,渲染出的就业困难、就业低迷氛围,也更让我们这些“准应届毕业生”的心理忐忑不已——当我们跨出校园的那一天真的能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吗?这么多年的寒窗苦读又是否能物有所值,成功把自己推销出去呢?中国的传统观念里,信奉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宣扬的是“干一行,爱一行”的无私奉献。当然我并不是否认爱岗敬业是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但是从更加科学的角度来说,实现人员与岗位的完美搭配,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所在吧!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自己针对自己设计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有必要的。

“职业生涯规划”,听起来真的是很高深的词汇,但是我想比起一份辞藻华丽慷慨激昂的专业报告来讲,还是从更实际的角度出发,写出一份更具有可行性的操作指南更适合现在彷徨而无助的我们吧!以下是我在参考的一些资料以后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的规划。

找准定位

如果说找工作是一场博弈,那么“知己知彼”无疑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我是谁?我拥有什么?我想得到的又是什么?

关于我现在的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日语专业大三学生,拥有的证书也是基本的英语四六级证书和日语二级证书,实践经验更是相当贫乏的,应该是个最普通的大学生。在性格方面,我认为自己的性格是属于较开朗和亲切的,做事的耐心和毅力也还可以,但是在关键时候缺乏一些决断力,会过于在乎别人的意见。在做事情的时候,比较强调规划和细节,偏向准备充分,未雨绸缪。脾气比较好,虽然感情较为细腻,易受外界影响,但是自我调节能力不错。

关于我可以利用的资源:

家人: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虽然不能够给我提供特殊途径的就业机会,但是他们有各种保障还可以使他们可以安度晚年,所以我可以放心的做一些我想做的事,而且他们都很支持我,可以给我一些建议和安慰。

朋友:我的朋友大多和我一样都是学生,处在人生奋斗和拼搏的时刻虽然他们不能给我带来物质的帮助,但可以给我很多精神的鼓励,以后的路上我们也还可以互相帮助。

地域:我的家乡在一个小型城市,但一些资源的开发还发展的不错,目前整个城市正处在上升期。随着加工型企业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内陆迁移的趋势,会需要一定的人才,这也是一种潜在的资源。

关于我的价值理念和人生准则:这点上,我的观点十分明确,概括来说——我觉得不管站在人生和社会的何种位置,一个人的良知,他的善良和正直,既是人生的底线,也是他生存的全部价值。所以以后无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如何挣扎,也不要忘记自己的良知,要记得善良和正直。

关于我所期望的理想职业:

1、教育工作者。受到父母的影响,我一直对教育事业还有一种特殊的情节,虽然本科学习的专业是日语,但是研究生打算跨专业报考教育专业,当然如果能从事和日语有关的教育工作就更好了。这也是我个人很喜欢的工作,也较为适合我的性格。

2、进入日资企业。现在的日企数量虽然很多,但是竞争压力却也不小,作为一名普通的毕业生,在日企找到合适的岗位还是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所以算是难度较大,期待值较高的理想职业。

知己知彼

对于我理想中的两项职业,我也针对性得做了一些了解和调查。

教育:教育业从业者必须拥有教师资格证,其次至少拥有硕士文凭这是硬件。同时,必须自身的学术水平和道德修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再者,如果要作为一名日语教育者,作为基本日语的知识及水平也需要达到一定的高度。

日企:在日资企业的招聘广告中,“日语能力1级”或“日语能力2级以上”是最为常见的语言要求。然而,手持日语二级甚至一级证书者并非就能满足日企所需。HR说:实际上,具有语言和专业双重背景的人才最受日企欢迎。拿日企里生产调度一职来说,希望从事这个职位的人能够既懂日语,又对技术工艺和生产管理有所了解,而且要八面玲珑,会和人打交道。因此,技术过关,又有语言能力的高级人才成为目前日企的稀缺品。

其次,日语口语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由于在工作中,和日籍同事的交流必不可少,内部狠毒资料和文件也是日语书写的。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对日商务的基本礼仪等基本能力。

脚踏实地

由于我决定要跨专业考研,所以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准备。必须集中精力看专业课的书籍,当然是在保证自己的本科学业的基础上。

1、我需要列出一个详细的计划表,按时作息,改变自己懒惰的坏习惯。只有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才有可能取得考研的胜利。

2、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是必须的。希望自己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课上和课余时间,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与此同时还要多看新闻,多关注国计民生,开阔自己的视野,形成自己的观点,也要注意积极关注就业信息。

3、继续为大学里该拿下的证书而努力,如日语能力一级证书。同时也要加强自己一些具体能力的锻炼。比如计算机操作能力,不能一上网就是玩游戏聊天;还有,多练习日语的听力和口语

4、坚定自己的信念,提高自己的修养。保持平稳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勇敢承受压力并积极转化为动力。

结语

虽然我列出了这些规划,但是其实每一项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它们需要的是我从今天开始扎扎实实的努力。尽管看起来很难,还有很多是从来没有经历过,需要自己慢慢去摸索的。但是,现在我们还年轻,多吃点苦不算什么,总要试着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拼搏看看,才不会觉得人生有所遗憾。

职业实践 篇3

一、充分认识职业指导工作在职校中的重要性

加强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是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力措施,也是职校德育课的主要任务。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主要来自学校,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是由学校输送而来,这就决定了教育和社会的目标一致性。职业指导就像在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一个纽带,把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职业指导课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提高自己的素质。通过职业指导,学校可以了解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按照社会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培训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增强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针对性。开展职业指导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全面提高学校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实现自我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增强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的重要途径。

二、职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职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为学生顺利就业、创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其在融入社会的同时得到发展。

职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1.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提高择业过程中的抗挫能力和变换职业的适应能力;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职业道德的养成。

2.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制度。主要包括:先培训后就业制度、求职登记与职业介绍制度、工资福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职业安全卫生制度、劳动争议仲裁等制度。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就业方向,帮助学生了解本地、异地、国外的就业信息,提供择业咨询,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技能和方法。

三、职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基本原则

1.教育性原则。立足于教育与引导,突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知识的教育和求职就业、开拓创业能力的训练,注重与德育工作的结合。

2.援助性原则。为学生择业、就业、创业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不得无原则承诺“包分配”。

3.政策性原则。职业指导不少内容涉及各种政策,在具体指导时,一定要严格按政策规定内容讲,不得随意解释或引申。

4.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重视个别指导。

5.实践性的原则。加强与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和学校家庭的联系、合作与沟通,注重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四、职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途径

1.充分发挥《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学生面临就业问题,需要对社会有一定的认识。但因条件的限制,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因而有必要补充一些社会背景适应、时代形势、优秀人物的创业史等资料,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打开思路,从而加强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竞争、奋斗、开拓、进取、创新等良好意识;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进行个性化的指导。指导和帮助学生获取相关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写求职信,掌握求职技巧和进行必要的求职礼仪训练等,提高学生求职能力。

2.全面渗透在学校各项教育教学行动中。要通过专业课和文化课尤其是德育课教学、入学和毕业教育,班主任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等形式,实现职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

3.提供本地、异地、国外就业咨询服务。加强与劳动人事部门、就业中介组织等的联系与合作,广泛收集、提供就业信息。建立人才就业网络或利用现有的职业教育网站,发布毕业生信息和社会人才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招聘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4.组织供需见面会。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实现双向选择提供条件。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疏通毕业生就业渠道。

5.组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模拟创业、举办创业有成者的典型案例教学和报告会等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供创业信息和咨询,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创业提供有利条件和帮助。

五、职校职业指导课构建的思考

1.实用性原则。课程内容的实用,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和兴趣点。主要是指适合学生需要,满足学生要求,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等。做到既有理念的分析,又有思想的教育;既有实践操作,又有现实例证。

2.针对性原则。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是实用性的进一步深化。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理想、做人、创业、求职和就业等问题,并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3.阶段性原则。内容体系的阶段性、层次性,是逐步完成职业指导目标与任务的客观要求。这主要是指课程如何设置,具体指在每个年级实施的主要内容、完成的主要任务、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求根据学生学习和成长进程,不同时期的需要和困惑,分别进行指导,不能笼统的集中在某一阶段完成指导内容。

4.系统性原则。内容体系的系统性,是学生得到全面指导的保证。它主要指职业指导课程的完整、有序,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它不仅要求每个年级的指导内容要科学合理、自成一体,而且要求各年级指导内容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把职业指导工作贯穿到学校各年级教育的全过程。

职业实践 篇4

关键词:国际建协,职业实践,推荐国际标准

一、国际建协(UIA)及国际建协专业委员会(工作组)的现状

国际建筑师协会(Un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chitectes or UIA)成立于1948年,是一个非政府组织。目的在于联合全世界的建筑师,不论他们的国籍、种族、宗教或政治信仰、职业训练和建筑学方面的理论如何,建立起一个相互了解、彼此尊重的关系,交换学术思想和观点,吸取经验,取长补短,在国际社会代表建筑行业,促进建筑和城市规划不断发展。

国际建协按地理划分,共有5个区域,分别为:I区-西欧、II区-中东和东欧、III区-美洲、IV区-亚洲和澳大利亚、V区-非洲。具体包含国家如表一。

国际建协组织包括正式会员、临时会员及准会员,其中正式会员与临时会员有投票权,准会员无投票权。

国际建协共设有23个专业委员会(工作组),包括:建筑能源、人居持续发展、建筑遗产、教育与文化空间、体育、娱乐与旅游、城乡规划、工作场所与商业空间、热带建筑、建筑与森林保护、医疗卫生建筑、建筑与生态、宗教建筑、人类居住、无家可归者的居所、建筑职业实践、中等城市及全球城市化、城市居住与自然灾害、科学与高科技设施、建筑遗产信息中心、战后城市重建、国际竞赛、未来建筑,北京之路作为特别工作组(该工作组秘书处设在中国建筑学会内)已经完成了既定工作。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UIA官方网站整理)

目前,在国际建协各专业委员会任职的中方委员有7位,具体服务工作组及职务情况如表二。

二、国际建协(UIA)职业实践委员会(UIA-PPC)的发展及建筑实践的职业主义推荐国际标准

国际建协于1994年设立了职业实践委员会(UIA-Professional Practice Commission),由中国建筑师学会的张钦楠先生和美国建筑师协会的詹姆斯·席勒先生共同管理,执行委员会日常工作。在1994~1996年期间,委员会经过二十几个月的紧张工作,整理汇编出第一版《UIA建筑实践的职业主义推荐国际标准章程》,并在1996年7月的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建协(UIA)第20次代表大会上通过。自此,该章程被确立为国际建协(UIA)及国际建协职业实践委员会(UIA-PPC)工作的指导性方针。1997~1999年期间,职业实践委员会又根据UIA理事会、UIA成员组织和职业实践委员会成员对该章程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形成第二版,于1999年7月的中国北京国际建协(UIA)第21次代表大会上获得一致通过。

1999年,中国建筑学会推荐许安之先生接替张钦楠先生在职业实践委员会中联席主席的职务。为了更好地使UIA成员组织理解和执行《UIA建筑实践的职业主义推荐国际标准章程》,1999~2005年期间,国际建协通过了一系列与《UIA章程》配套的政策推荐导则,这些导则对《UIA章程》中的相关政策做了更加具体的规定和解释。在此期间,许安之先生将《UIA建筑实践的职业主义推荐国际标准章程》第二版翻译为中文,使得中国建筑师能够更好地理解该章程的内容以及国际建筑职业实践发展的趋势。

2005年,中国建筑学会推荐庄惟敏教授接替许安之先生担任职业实践委员会联席主席职务,获得UIA批准。2005年~2008年期间,委员会通过不懈的努力,完成了《UIA建筑实践的职业主义推荐国际标准章程》第三版的汇编和出版工作,并于2008年6月意大利都灵国际建协(UIA)第23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第三版《UIA建筑实践的职业主义推荐国际标准章程》新增加“建筑项目运作系统”政策一项,修订政策推荐导则两项,“实践范围”与“实践形式”,增加两项“职业团体的作用”与“建筑项目运作系统”。表三、四对比列出了第二版和第三版的具体内容。

自1996年7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建协(UIA)第20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第一版《UIA建筑实践的职业主义推荐国际标准章程》后,各国建筑师就有了一部共同认同的职业“宪章”——《UIA建筑实践的职业主义推荐国际标准章程》简称《国际建协认同书》。经三版修订和补充的17项UIA建筑实践的职业主义推荐国际标准政策,以公认条款的方式明确了UIA各成员国组织进行建筑职业实践所应遵守的原则。它们包括:

建筑学实践:建筑学实践包括提供城镇规划以及一栋或一群建筑的设计、建造、扩建、保护、重建或改建等方面的服务。这些专业性服务包括(但不限于)规划,土地使用规划,城市设计,提供前期研究、设计、模型、图纸、说明书及技术文件,对其他专业(咨询顾问工程师、城市规划师、景观建筑师和其他专业咨询顾问师等)编制的技术文件作应有的恰当协调以及提供建筑经济、合同管理、施工监督与项目管理等服务。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建筑学会提供材料整理)

建筑师:通常是依照法律或常规专门给予一名职业上和学历上合格并在其从事建筑实践的辖区内取得了注册/执照/证书的人,在这个辖区内,该建筑师从事职业实践,采用空间形式及历史文脉的手段,负责任地提倡人居社会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福利和文化表现。他们从事委托、保护、设计、建造、装修、理财、管理和调节我们的建造环境以满足社会需要。建筑师在多种状况和组织形式下工作。比如,可以自营或受雇于私营或国营部门。

对一名建筑师的基本要求:按以上定义的建筑师,其取得注册/执照/证书的基本要求是必须掌握下列各种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而取得可证明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经验,有从事建筑实践的职业资格。建筑师应具有如下基本知识和技能:

1.能够创造可满足美学和技术要求的建筑设计;

2.有足够的关于建筑历史和理论以及相关的艺术、技术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

3.与建筑设计质量有关的美学知识;

4.有足够的城市设计与规划的知识和有关规划过程的技能;

5.理解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以及建筑之间和建筑空间与人的需求和尺度的关系;

6.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的手段具有足够的知识;

7.理解建筑师职业和建筑师的社会作用,特别是在编制任务书时能考虑社会因素的作用;

8.理解调查方法和为一项设计项目编制任务书的方法;

9.理解结构设计、构造和与建筑物设计相关的工程问题;

10.对建筑的物理问题和技术以及建筑功能有足够知识,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室内条件;有必要的设计能力,可以在造价因素和建筑规程的约束下满足建筑用户要求的设计能力;

11.对在将设计构思转换为实际建筑物,将规划纳入总体规划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工业、组织、法规和程序方面要有足够的知识;

12.有足够的对项目资金、项目管理及成本控制方面的知识。

教育:建筑教育应保证所有毕业生有能力进行建筑设计,包括其技术系统及要求,考虑健康、安全和生态平衡,理解建筑学的文化、知识、历史、社会、经济和环境文脉,理解建筑师的社会作用和责任,并具有分析和创造的思维能力。按照UIA/UNESCO的《建筑教育宪章》,UIA提倡建筑师的教育(不包括实践经验/培训/实习)应不少于5年。

建筑教育的评估和认证:评估指的是确认某一教育计划符合已确定的成绩标准的过程,其目的是保证维持与改善适宜的教育基础。建筑学课程必须由本大学以外的一独立机构在通常不超过5年期内进行评估与认证。

实践经验/培训/实习:是指在建筑学教育过程中或者是在获得建筑学专业学位后,但在取得注册建筑师职业资格前的有指导性、组织性的建筑学实践活动。申请取得注册/执照/证书之前,应完成2年的合格的经验/培训/实习(今后目标是3年),才能作为建筑师执业。

职业知识和能力的证明:每名申请取得建筑师注册/执照/证书者,应向有关当局证明自已具有合格的职业知识和能力水平。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一名建筑师具有知识和能力。这种证明应当包括在实践/培训/实习后至少通过一次考试。

注册/执照/证书:注册/执照/证书是官方对一名个人具有作为建筑师实践资格的法律承认。法律同时禁止不合格者履行此种职能。

取得委托:是指建筑设计服务取得委托的过程。建筑师(通其行为准则)应当在自己利益之前首先坚持维护业主和社会的利益。为了保证按公众利益所要求的标准,完成建筑任务需要足够资源,他/她们通常按照规定的或推荐的职业收费标准取得报酬。取得委托可以通过UNESCO-UIA确定的有关国际竞赛导则,并由国家主管部门及/或建筑师职业协会所批准的建筑设计竞赛;或以一份完整的界定建筑师服务内容的任务书为基础的商务谈判;或按国家建筑协会有关导则进行基于质量的选择程序(QBS)。

道德与行为:道德与行为规范确立了建筑师在实践行为中指导其行为的职业标准。建筑师应当遵守在其执业的辖区内的道德和行为规范。道德和行为规范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公众,关心较弱小的阶层以及一般的社会福利,推进建筑师的职业利益。

继续职业发展:继续职业发展(CPD)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过程。它能维持、改善和增加建筑师的知识和技能,以保证其持久的职业能力。

实践范围:提供有关土地使用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项目的设计与管理服务。

实践形式:建筑师提供职业服务的合法实体。建筑师以个人、合伙人或受雇于公私机构的方式从事实践。

在东道国的实践:在东道国的实践指的是一名个体建筑师或建筑师的企业实体在另一个国家寻求任务委托或被委托设计某项目的情况。建筑师在他们未曾注册的国家提供一个项目的建筑服务时,建筑师应当与当地建筑师合作以保证恰当地和有效地理解当地的法律、环境、社会、文化和传统因素。合作的条件应当由双方依据UIA的道德准则和地方法律规确定。

知识产权和版权:知识产权包括了专利、版权和商标三个法律领域。它涉及(有的国家用法律来保证)设计师、发明家、作家和制造者对其概念、设计、发明、创作的权利以及对产品及服务的来源的识别。

职业团体的作用:职业通常由一制定标准(如教育、道德规则、职业标准等)的管理机构所控制。这些规则和标准是为公众利益而不是为成员的私人利益而制定的。在某些国家,由法律向某些职业保留某类工作,不是为了该职业的私利,而是为了保护公众。它们只能由已取得必要的培训、标准和纪律的人来承担。为推进建筑学的发展,提高知识水平并保证成员按一定的标准完成任务,保护公众利益,成立职业团体。

以上《UIA建筑实践的职业主义推荐国际标准章程》的政策以及相关的推荐导则已经成为国际建协所有成员组织公认的职业实践标准。

三、国际建协(UIA)职业实践委员会(UIA-PPC)的工作动向

《UIA建筑实践的职业主义推荐国际标准章程》及其推荐导则是各国建筑师共同努力的结果,建立在客观的标准和实践之上,服务于国际建筑领域。它的目的是规范建筑学专业的实践,谋求各国建筑师职业实践的全球化。和所有的章程一样,国际建协所制定的《UIA建筑实践的职业主义推荐国际标准章程》并非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的文件,将会不断地补充和完善。UIA职业实践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会议提出并讨论建筑职业实践相关的所有问题。针对重要的提议议案,委员会主席将在委员会各成员组织志愿的基础上指定政策导则草案起草人组成起草小组,对提案形成政策导则编写文件,在下一次的会议上进行审议。通常一项政策导则的出台需经历两到三年讨论和修订的周期。委员会通过后上报UIA,经UIA理事会及代表大会批准,正式成为《UIA建筑实践的职业主义推荐国际标准章程》的政策推荐导则。

在刚刚结束的UIA职业实践委员会2008年摩洛哥马拉喀什年会上,按照委员会2008~2011年工作计划,有4项政策推荐导则正在重订,包括:《实践范围》、《取得委托》、《职业团体的作用》及《道德与行为标准》;同时,增加9项新议题,分别是:改善建筑师与客户关系,谈判/调解/仲裁,增加建筑总承包中的责任,建筑师在公私合营企业中的作用,离岸和外包中的建筑服务,实践手册的制定,建筑公司国际并购的研究,国际建协会员组织在国家政府服务贸易总协定谈判中的角色和职责,建筑师的灵活性/国际合作等。

从新增加的议题中可看出,委员会的工作重心越来越倾向于推动建筑师的国际合作与发展。在国际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有许多设计单位特别是大中型设计院,都已经开展了与国外或境外建筑师事务所的合作,或者有意向与国外或境外事务所合作。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各行业全面放开,会有更多的国外建筑师来到中国执业,当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师走出国门,提供跨境职业服务。对于这些设计单位和从事合作设计的建筑师,《UIA建筑实践的职业主义推荐国际标准章程》和推荐导则会成为双方合作的“桥梁”,对于认识、执行、操作和解决合作双方在职业实践中的各类问题都会有实质性的帮助和指导。

四、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建筑师职业实践所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对于注册建筑师的管理制订了相应的法规,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该《条例》经国务院批准,并于1995年9月由总理令颁布执行。根据《条例》规定,所有建筑设计文件须有许可的设计单位印章和注册建筑师的签字方能生效。根据我国的国情,确定了一、二级注册建筑师并规定其义务和要求、权利和责任、奖励和处罚。根据《条例》规定,一级注册建筑师应毕业于国家认定的五年制大学,取得建筑学专业,并有三年的建筑执业实践时间,方能申请参加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考试总体采纳美国注册建筑师委员会(NCARB)的考试科目和方法,同时吸收其它国家的经验。目前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分为九科,包括选择题和设计作图题。1994年我们在辽宁省举行了试点考试,在试点考试的基础上,于1995年11月,举行了全国第一次考试。中国建筑师注册制度l997年1月1日已开始实施,那些通过考试和评定的建筑师在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程序的基础上,取得一个有效期为2年的注册证书。2年后,此证书连同他们在执业中的有关实践材料、职业道德、继续教育等情况一起重新办理注册。

建设部与商务部于2002年9月颁布了《外商投资建设工程设计企业管理规定》,对国外设计单位进入中国执业进行了规定,中外合资经营建设工程设计企业、中外合作经营建设工程设计企业中方合营者的出资总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5%;外资建设工程设计企业申请建设工程设计企业资质,其取得中国注册建筑师、注册工程师资格的外国服务提供者人数应当各不少于资质分级标准规定的注册执业人员总数的1/4;具有相关专业设计经历的外国服务提供者人数应当不少于资质分级标准规定的技术骨干总人数的1/4。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建设工程设计企业申请建设工程设计企业资质,其取得中国注册建筑师、注册工程师资格的外国服务提供者人数应当各不少于资质分级标准规定的注册执业人员总数的1/8;具有相关专业设计经历的外国服务提供者人数应当不少于资质分级标准规定的技术骨干总人数的1/8等,并于2006年颁布了该《管理规定》的实施细则。

目前,在不同程度上,我国已经同美国、日本、韩国和泰国,以及其它APEC地区的建筑师专业组织建立了联系,已同香港建筑师学会签订了建筑师资格互认协议,至今双方已举办过多次资格互认培训及测试。2005年5月,中国正式加入了APEC建筑师组织,并于9月19日公布了首批中国APEC建筑师。我国正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寻求同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建筑职业实践互认关系。

但对照《UIA建筑实践的职业主义推荐国际标准章程》以及政策推荐导则,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国建筑师职业实践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还有相当多的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首先,我们必须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在行业的管理和约束下,在全国范围内对注册建筑师进行《UIA建筑实践的职业主义推荐国际标准章程》及政策推荐导则的普及教育,翻译出版《UIA建筑实践的职业主义推荐国际标准章程》的政策推荐导则中文版,作为我国建筑师参与国际和国内建筑职业实践的参考标准。

第二,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有组织有计划地参与《UIA建筑实践的职业主义推荐国际标准章程》及政策推荐导则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在相关国际政策的制定方面发出我们的声音,尽量避免不利于我国经济和建筑职业实践发展的条款。

第三,尽快学习并熟悉UIA关于职业实践网站(www.coac.net)的检索,建筑情报信息机构应定期将相关重要信息译成中文,发布公告。

第四,尽快补充UIA关于职业实践网站(www.coac.net)中关于中国建筑学会及中国建筑职业实践的有关信息数据,并建立一个维护更新平台,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平等沟通和资源共享。

第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注册中心、建筑学会等相关部门应共同研究,向UIA提供中国建筑师职业实践的相关法律文件和合同文本,研究UIA-PPC推荐国际标准中是否有与中国相关法律文件相矛盾之处,并探讨如何解决。

国际化的趋势已经将中国建筑师推上了国际大舞台,不管我们是否愿意,面对国际规则我们都必须给出回应。这是我国建筑业发展必须面对的,是我国当代建筑师必须经历的,是中国建筑师在职业实践中创作建筑精品的保障,当然这也更是我国建筑师走向世界的起点。

(注:以上部分资料数据由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提供,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许安之编译.国际建筑师协会关于建筑实践中职业主义的推荐国际标准章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

职业体验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5

在这一次的体验中我学到了许多,以前在初中也学过一点关于家庭电路的知识但到生活中好像完全用不起来。果然这些只不过是基础的知识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也不过是保护自身的.安全罢了。一开始我先学着怎么连接开关和插座。并见到了真正的测电笔于是我按照初中的知识按着笔尾金属体用笔尖触碰火线和零线,果然在触碰到火线时氖管发出了微弱的光芒。这时的我还害怕触电一下丢掉了测电笔,让一旁的叔叔笑得,唉。。。。。。果然初来乍到的我还是没适应着项工作啊。

看着,看着,我也跃跃欲试,于是跟叔叔申请要连接一个电灯的开关。一开始我因为我在不停地观察中一定能掌握了一些方法并成功地完成这一“重任”但过程的困难却使我望而生畏。首先我需要将被绝缘皮紧紧得包裹着的铜丝拉出来(即将那一段铜丝的外皮去掉。)但这一看似简单的步骤却消耗了我大量的时间。我手中拿着老虎钳却不知道该怎么操作。后来才知道原来有一种给新手用的专门用来去除绝缘皮的工具师傅们都叫它“剥皮夹”真是让人毛骨悚然的名字呢。但它的外表却和老虎钳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在中间有一些小孔罢了但正是这些小孔让它变得那么简单好用。但技术娴熟的人好像根本不需要它因为光凭一把老虎钳他们好像就可以完成它所能做的的一切真是技不如人啊。

好不容易完成了这一项艰苦的工作,接下来就是用老虎钳把将裸露在外的铜丝对折然后将其插入开关的小孔之中再将螺丝旋紧。但这对行家们来说是家常便饭的事但对我来说却难如登天。好不容易将电线插进去后却发现铜线之间的空隙太大使铜线无法到达螺丝所能固定的位置于是我只能讲电线拔出再钳紧铜丝。

接下来就是电灯了同样的找到与开关相对应的火线和零线然后再将他们剥皮将整流器上的火线与零线与它们缠绕在一起在贴上绝缘胶布就好了。听起来简单的工序却花了我很长的时间在这之中有着如绝缘胶布韧性很好不想一般的胶布好撕,而且在使用的时候还要一直拿着两条缠绕在一起的铜线于是只能通过手的旋转来使其成功得完全封住随时都可能漏出来的电流。终于可以接上电灯了。我兴奋地将整流器与电灯连接在一起然后打开开关,拉下电闸。于是这个世界上第一盏因我而亮起的电灯出现了。

校长职业化实践及其思考 篇6

关键词:校长;职业化;实践

说起校长,我们可能会想到校长是“官”,但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校长是一种职业。当前,虽然在校长管理制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校长职业化还需长期不断的努力。

一、校长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专业化程度不够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部分校长基础比较薄弱,思想偏守旧和狭窄,缺乏创新意识。部分校长由于要应付工作问题,没有精力研究问题。校长之间的科研能力差别很大。大部分的校长科研能力较强,但还有一小部分校长的科研能力还相对较弱,因此提升科研能力还是部分校长需要重视的事。

2.校长官僚化严重

根据相关制度,中小学等事业单位人员工资与行政级别挂靠。校长级别不与个人能力和业绩挂钩而是与行政级别挂钩,这强化了校长的官僚化,不利于校长正常进行工作,不利于校长队伍的发展和校长作用的发挥,也不利于提升校长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使各学校之间校长流通性降低,由于校长的官僚化,校长只能往好的学校发展,而不会向差一些的学校流动。

3.难以对校长进行监督

学校校长被赋予很大的权力,有些学校甚至变成了校长一个人说了算。在学校中,缺乏对校长进行监督的机制,而在学校外部也没有对校长进行有效地制约。因此,校长权力会失去平衡,校长权力过大也会损害学校其他人员的利益。

二、校长职业化的实践措施

1.完善职业资格书制度

资格书的获得需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到有关机构参加培训。资格书制度是每个行业的入行标准,从业人员经过大量的培训,可以增加入职人员的专业性,同时可以促进校长队伍建设。

2.加强校长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一般是入职和在职培训,使校长能够获取专业技能,不断学习和发展,提升校长队伍的专业素质。因此,必须要加强校长的职业培训,提升校长素质,促进校长更好地进行工作。

3.完善校长任用制

传统的校长上岗方式是委任制,这使得校长的选拔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应将竞争机制引用到校长竞聘中,使校长通过平等竞争,依靠能力获得职位。这有利于对校长队伍进行建设,促进校长素质的提高。

校长职业化对促进校长工作和提升教育质量非常重要,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褚宏启.校长专业化的知识基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

职业实践 篇7

液晶显示器正在以其低功耗、高性价比以及方便实用的特性而成为单片机系统的一个重要输出器件, 其在便携式计算机、彩色液晶电视、手机显示屏、示波器等各种电子设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者在下厂实习期间也曾参与研发一个液晶的显示模块, 了解单片机应用产品开发的典型工作过程, 即明确产品功能→准备技术器件、资料→硬件设计→软件设计→软件硬件联调→产品制作→产品测试。并且剖析了企业中从事单片机应用产品开发与生产相关工作岗位, 推衍出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有资料检索能力、技术集成能力、资源调配能力、电路设计与分析能力、编程及调试工具的运用能力、调试与分析能力, 这些职业能力都是基于单片机应用产品开发工作过程, 承担各工作环节中具体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中分解出来的。

2 以液晶显示为核心, 循序渐进地衍生扩展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源自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 是否能训练出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有赖于教学方法, 为此作者结合自己在教学和企业中的实践探索, 设计出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多功能液晶显示模块。最终能实现的效果是在12864液晶上实时地显示时间、当前温度、电压、中文字符和图片。所需要的主要器件有:12864液晶、ds1302时钟芯片、ds18b20温度传感器和ADC0809模数转换芯片。

此教学情境采用以液晶显示为核心, 循序渐进地衍生扩展的教学方法, 从图1中可以形象地了解此方法的运行过程。

2.1 职业能力的训练

最初要求学生掌握12864液晶显示模块的简单应用, 能随意地根据需要在液晶上任意位置显示汉字、字母和符号。进一步要求学生能在液晶上显示图片, 当然12864不是彩色液晶, 只能显示单色位图, 但毕竟是生动的图片显示, 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上ADC0809模数转换模块用来显示电压, 依照此思路, 再逐个加上ds18b20温度传感器、ds1302时钟芯片模块。涉及到的模块较多, 所以需要学生自主地去搜索相关资料, 锻炼资料检索能力。每增加一个模块就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或者重新设计电路和调试电路, 有利于学生增强电路设计与分析能力。直接提供各个模块的子程序, 学生可以在12864液晶模块程序的基础上调用, 这样训练程序的编写和软件硬件联合调试的能力。模块增多之后I/O口 (输入/输出口) 就需要合理地分配, 这就需要具备资源调配的职业能力, 比如ADC0809数据传送用的是P3口, 那么液晶数据传送就得选择其它I/O口, 这里我们选择P0口, 原理图如图2所示。综上所述, 采用以液晶显示为核心, 循序渐进地衍生扩展的教学方法去培训的能力, 完全涵盖了基于单片机应用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

2.2 具体实施过程

在此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硬件部分采用的是我们实验室开发的一块单片机实验板, 在此实验板中具备单片机工作的最小系统, 即电源、晶振和复位回路。相对于一般的实验板, 我们这块实验板别具一格的地方是将编程器的功能固化在实验板上, 学生只要将实验板上的USB接口与电脑的USB接口相连, 通过软件就能将程序烧写进去, 简单易行。所以只要有电脑在身边, 无需配备编程电缆和编程器等设备, 学生就能将编好的程序下载到单片机上, 不断地做试验、写程序、下载程序, 观察现象、认真思考、修改程序、再下载程序、再观察现象…….如此重复。并且此实验板提供了一块扩展区, 在此扩展区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焊接其它模块, 结合自己的兴趣自由发挥, 给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提供良好的硬件平台。有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做依托, 核心扩展的教学方法应用起来就顺畅的多了。首先我们让学生在扩展区焊接液晶显示模块, 讲解液晶显示的基本原理和编程方法, 让学生能灵活应用, 随意支配液晶模块。然后以液晶显示为核心循序渐进逐个添加, 在模块逐渐增多的过程中, 学生重新调配资源进行硬件电路的设计与焊接。软件方面我们直接提供每个模块的子程序, 概略讲述这些子程序的作用和结构使其能会调用即可。接下来就是将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交错调用子程序, 下载到实验板, 反复测试, 反复修改, 通过不断的调试与分析, 最终能实现希望的效果。通过此方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学单片机不再是纸上谈兵, 可以说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3 结语

所谓法源于能, 能赖于法。教学方法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相互依赖, 相辅相成的。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源自于能力培养的需求, 而是否能培养出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能力有赖于教学方法。因此本文结合在教学和企业中的实践经验, 设计出一个多功能液晶显示模块教学情境。在此教学情境采用以液晶显示为核心, 循序渐进地衍生扩展的教学方法, 能培训学生基于单片机应用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 在实践的教学中效果良好, 为解决在单片机教学改革中如何训练出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些思路。

摘要:本文结合在教学和企业中的实践经验, 设计出一个多功能液晶显示模块教学情境。此教学情境采用以液晶显示为核心, 循序渐进地衍生扩展的教学方法, 此方法培训的能力, 完全涵盖了基于单片机应用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为解决在单片机教学改革中如何训练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些思路。

关键词:液晶显示器,单片机,核心扩展,职业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静霞, 张永枫.谈高职实践教材编写思路[J].北京: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5) :3031.

[2]周绍平.单片机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扬州: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4 (2) :6062.

基本职业卫生服务的实践 篇8

1 政府重视,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

在启动BOHS试点之初,宝安区就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相关两位副区长为副组长,包括卫生、劳动保障、工会、安监、人事、财政、妇联等十部门组成的项目领导小组,制定了《深圳市宝安区BOHS试点工作方案》。各政府相关部门如区卫生局、十个街道办事处以及各级职能部门如区疾控中心、区卫监所、街道防保所(卫监所)均制订了以单位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的工作方案。最终形成横向区政府和十个职能局、纵向政府与十个街道办的BOHS试点网络,确保了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2 确立民心工程,推进BOHS工作

每一年度,区政府均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征求与民生关系紧密且迫切解决的问题作为“十项民心工程”,重点投入,重点督导。BOHS试点在宝安区开展后的第二年(即2007年),区政府把“扩大劳务工职业卫生保健”作为当年的“十项民心工程”之一,主要内容:投入500万元,开展职业卫生知识健康宣传教育和职业病防治工作,扩大劳务工职业卫生保健。年底前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监测率达到80%以上,劳务工职业健康体检率达到80%以上,劳务工职业病防治知识普及率达到90%以上。随后两年,区政府相继投入1 600万元,三年一共投入2 100万,相当于每个劳务工3元,保证了BOHS工作的逐步展开。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宝安区的BOHS稳步推进,“民心工程”当年所要求的各项指标均按时达到或超额完成。

3 构建三级服务网络与两级监督体系

区卫生局是政府推行BOHS试点工作的主力军,针对宝安区职业卫生现状,卫生系统一班人按照BOHS试点原则有的放矢开展工作,多措并举稳步推进。首先完善机构配齐设备,区编办批准在区疾控中心对外悬挂“深圳市宝安区职业病防治所”,成为深圳乃至广东省区级单位唯一有此招牌的单位,对内增设职业卫生科,定编14人,使该科成为区疾控中心除检验科以外人员编制最多的科室。区卫监所和各街道卫监所(预防保健所)均设有独立的职业卫生科,增加职业卫生科人员编制。各级机构利用专项经费购置了能满足辖区内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职业健康检查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添置了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器材如DVD播放机,电影放映机等。其次在疾病控制系统建立区-街道-社区职业卫生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在卫生监督建立区-街道二级监督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广覆盖格局。最后对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的职能进行具体划分。疾病控制负责职业健康监护,开展常见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作业场所检测和职业病的诊断(职业健康筛检),负责职业卫生资料的收集和档案管理,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管理人员开展职业卫生知识教育和宣传。卫生监督负责对职业健康监护情况、作业场所职业卫生进行监督检查,负责职业危害申报,依法监督生产经营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情况;负责对直接管辖单位建设项目进行职业危害备案、预评价审核、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卫生审查和竣工验收;负责查处辖区内职业危害事故和有关违法、违规行为,并进行行政处罚。

4 一年一主题,三年见成效

依据宝安区试点工作方案,从2007年至2009年,每年一个主题,有条不紊地开展BOHS试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7年进行基础工作,完善机构,制定各项技术指标调查摸底;2008年积极探索劳务输入型BOHS模式,实施有效干预;2009年总结经验,全面评估,推广应用。

4.1 开展基础工作

2007年,启动试点工作并开展了一系列基础工作,包括完善服务资质、制定各项技术指标和摸底调查等。

4.1.1 完善职业卫生服务资质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必须要具备服务的资质才能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按法办事。宝安区在开展BOHS试点工作之初,区街道两级服务机构均获得广东省卫生厅颁发的职业卫生服务和职业健康检查资质,区疾控中心还具备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乙级)证书,在街道一级设置的医疗卫生单位拥有这两项资格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这为全面开展职业卫生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于与广大农民工接触机会最多,分布最广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采用三个步骤完善职业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宣传:对社康医生培训;设立职业病咨询室;发放一张职业病防治光碟在社康中心公共场所反复播放。

4.1.2制定规范实用可操作的技术指标

区疾控中心针对不同企业类别,按照BOHS的原则,制定出“企业作业场所常见有害因素监测项目表”和“职业卫生健康检查项目表”。区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根据该表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作业场所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对作业场所接触有毒有害因素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4.1.3 开展职业卫生摸底调查

首先区疾控中心负责全区职业卫生情况调查的牵头和技术指导工作,区卫监所配合各防保所负责组织实施。区疾控中心制定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方案,并对调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各街道、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数、分布情况、相应职能、人员基本情况调查。区疾控中心及各街道预防保健所职业卫生科室的设置、工作人员数量及构成,已开展的职业卫生服务项目和可能提供的职业卫生服务能力。

其次掌握辖区内中小企业的门类、分布和主要职业危害,分析职业卫生服务需求,建立辖区内工业企业基本情况档案和从事有毒有害作业劳务工的基本情况档案,为指导辖区职业卫生工作、制定职业卫生服务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在全国调查表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对调查表作进一步修改,设计专用计算机录入统计分析软件,培训调查人员。分街道、分居民小组、分工业区召开职业卫生分管与专业人员会议,通过行政渠道由其他部门逐厂分发调查表,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上交。通过摸底调查发现,全区共有企业10 840家,劳动者226万人,其中有4 093家企业存在职业病危害,13.6万名劳动者在工作时直接接触有毒有害因素。

4.1.4 量化督导试点工作

在试点初期如何达到低成本、广覆盖的目的,经过反复研究,充分调研,结合宝安实际,在众多复杂的指标中选择了三个指标作为开展BOHS的突破口,从而开创了BOHS工作新局面。三个指标即全区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监测率、职业健康体检率和劳动者职业病防治知识普及率。

各街道预防保健所每月将有毒有害场所监测资料和职业健康检查资料上报区疾控中心职业卫生科汇总。区疾控中心定期将所监测企业及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企业的资料抄送区卫生监督所。街道预防保健所不具备检测条件的检测项目,将样本送区疾控中心检测。区疾控中心负责全区企业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监测和职业健康体检的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区卫生监督所加大对各街道卫生监督所职业卫生监督工作的检查和督察力度,保证全区职业卫生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广泛宣传,营造了浓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氛围。利用报纸、电视、电台,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职业卫生知识;与当地电视台或广播电台联办职业卫生专题节目;与地方报刊联合举办职业卫生科普专栏,适时进行针对性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劳动者自觉增强职业危害防护意识。根据企业及劳动者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类别的不同,制作并发放具有针对性的职业卫生科普手册、光碟、宣传画等宣传资料。借助网站、电话语音系统建立职业卫生咨询信息平台。定期对平台内容进行更新和维护,及时回答咨询者相关问题。

经过分类培训,全面普及了BOHS知识。积极组织职业卫生工作人员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班。由区卫生监督所和区疾控中心负责对各街道卫生监督所(预防保健所)相关人员及辖区各公立、民营医院的医务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各预防保健所负责对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规模在千人以上的工厂的厂医进行培训。

各卫生监督所督促企业建立、完善职业危害因素防治组织;开展集体培训、板报、广播等形式多样的职业卫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企业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到2007年底,全区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监测率、职业健康体检率和劳动者职业病防治知识普及率分别达到87.1%、85.3%和96.5%,全面超额完成了年初的任务。

4.1.5 创新职业卫生监督模式

面对摸底调查得来的全区4 000多家有毒有害企业而执法监督员只有40多名的局面,全区职业卫生监督机构创造性地开展BOHS试点工作。(1)分类管理,突出重点。对已投产的企业,按照职业病危害轻微、职业病危害一般和职业病危害严重进行分类管理。重点监控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企业,尤其是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中小企业、家庭作坊,督促企业落实好工人的健康监护、防护设施、作业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卫生要求。(2)依法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行为采取以教育为主的方式,督促其限期整改。对于一些经限期整改,仍未达到卫生要求或拒不整改的企业,采取措施依法从重处罚,必要时进行媒体曝光或提请政府关停。(3)求真务实,深入开展宣传和培训。宝安区与全国一样职业病防治知识普及率低,不少的企业管理者还未真正了解《职业病防治法》。因此不断加大宣传和培训的投入,主要途径有:利用《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建立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培训上岗制度,规范培训教材、培训证书等内容;监督员监督检查时,利用5-10分钟的时间对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普法宣传。

4.1.6 部门联动,多措并举,合力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

区卫生部门先后与区安监局、区总工会、区劳动局一起,联合开展了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和劳动保护用品专项监督检查工作。通过联合执法,强化了企业的守法意识,提升了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水平,提高了劳动者安全卫生防护意识。

4.2 积极探索劳务输入型BO HS模式

4.2.1 加强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培训

要想把BOHS试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提高广大职业卫生服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水平是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先后邀请资深专家举办“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检测与评价培训班”、“BOHS基础知识及应用培训班”及“全区重点职业病危害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全区职业卫生骨干人员参加了培训,提高了职业卫生服务与监督水平;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也进行了职业卫生培训,提高了全区职业卫生整体水平,重点监管企业老总参加了培训,提高了企业遵守法律的主体职责。

4.2.2 探索职业卫生管理新模式

根据辖区内各街道的职业卫生工作特色,2008年分别在7个街道创新探索一项BOHS模式。由区疾控中心向各街道级防保所派出一名具有较高学历且工作经验丰富的职业卫生蹲点人员,指导各防保所制定BOHS模式方案,并邀请省、市专家对方案可行性进行评审、修订。在执行方案过程中,区疾控中心蹲点人员定期进行跟进和督导。中期邀请省、市专家对执行方案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估。后期进行经验总结,初步建立起富有特色的职业卫生服务模式,它们分别是:职业病防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模式、中小企业外聘职业卫生专家指导作业模式、互动式职业卫生档案管理模式、立体式职业病危害告知模式、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1-2-0)模式、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和职业卫生管理信息公示制度等七个模式。这些模式均以论文的方式在国家级杂志上得到发表。

4.3 全面评估与推广应用

按照《宝安区BOHS试点工作方案》,2009年BOHS进入总结评估阶段。结合之前全区BOHS开展情况,认真进行了总结、提出切实可行的推广方式,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4.3.1 认真总结BOHS模式并积极推广

首先在宝安区以举办BOHS首届职业卫生论坛形式让各街道进行各自模式介绍和相互进行交流,由国家、省、市职业卫生专家组成评审团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在国家、省、市职业卫生专家的指导意见下完善各自服务模式。然后在疾控中心组织下,由各街道职业卫生科科长参与的督导小组一个街道一个街道进行检查、对各街道模式的特色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重点对象是防保所、社康中心和含有医务室的企业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从而使各街道防保所开展BOHS模式得到推广与应用,完善了整个区的BOHS服务模式。

4.3.2 编辑试点内容归纳成册为BOHS模式推广提供相应教材

近三年来,宝安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积极探索开展BOHS的同时,以书籍的形式归纳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三年来形成的书籍类有:《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工业企业工作场所警示标识宣传手册》、《职业病危害警示标示应用手册》、《互动式职业卫生档案管理指引》、《劳务工职业安全卫生知识读本》、《职业危害1-2-0分类管理指引》、《工业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指南》、《深圳市宝安区2006-2009年职业卫生论文集》等八大类以及《BOHS探索与实践》总结性书稿。

4.3.3 DVD和书籍的出版

结合宝安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实际,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编辑了《常见职业病的预防与控制》DVD宣传片,该短片分六个章节介绍了基本的职业病防治知识,即“职业病防治基本知识”、“铅中毒的预防”、“清洗与黏胶工职业中毒的预防”、“苯中毒的预防”、“尘肺病的预防”、“噪声耳聋的预防”。以真实场景再现了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常见的职业病危害现场、相关职业病危害后果等基本职业病防治知识。该DVD已由中华医学会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公开发行。

针对宝安三年来BOHS试点工作的经验和成就,组织参与BOHS试点一线专家,编写出《基本职业卫生服务探索与实践》一书,该书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5 结论

三年的BOHS试点工作实践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借助试点工作的开展使得职业卫生服务机构不断壮大,服务能力明显加强。通过职业卫生网格化分级分类管理,为企业提供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基本项目的体检和重点项目的监测等三大低成本的服务,广覆盖的目标成功率达到90%以上,这样的实践最终得到政府、企业以及劳务工三满意。

参考文献

[1]刘益民,吴礼康,朱志良.基本职业卫生服务探索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

简述职业指导实践若干经验 篇9

关键词:职业指导,中职学校,实践经验,对策

当今社会就业问题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职学校的毕业生, 就业形势愈加严峻, 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从中职学校自身发展来说,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 它将直接影响到学校招生。在中职学校开展职业指导是全面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 也是加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的重要途径。

1 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实践主要经验

1.1“德育教育”与“职业指导”紧密结合

中职学校德育课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要途经, 也是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把学生的“德育教育”与“职业指导”结合在一起, 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1.2 通过社会实践和毕业生就业回访, 了解人才市场需求

中职学校通过社会实践, 组织参观和考察用人单位, 对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和回访, 了解当前市场的人才需求。根据人才市场需求, 强化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 准确把握市场供求的脉搏。

1.3 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关系, 走联合协作办学的道路。以惠州商业学校为例, 该校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开展校企合作, 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 鼓励毕业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顶岗实习”, 使校外实习基地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经。其中, “特蕾新”双语幼儿师范教育订单式培养[1]模式就是校企合作的典范。

1.4 开展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平台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 运用科学方法, 采取相应措施, 发挥个人专长, 克服职业生涯发展困难, 避免人生陷阱, 不断修正前进方向, 最终获取成功。惠州商业学校每年都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大赛,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学生通过设计职业生涯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同时, 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展现了自我, 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交流。

2 中职学校职业指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在职业指导课教学过程中, 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中职学校都设有职业指导的相关课程, 但是所用教材内容陈旧, 未能紧随市场需求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忽略实践教学, 单纯理论教学方法单一, 很难激发学生兴趣, 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职业指导中去, 造成了职业指导课程的虚设。

2.2 缺乏专业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职业指导虽然是中职学校一门重要课程, 但中职学校对职业指导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有限, 缺乏全面系统的职业指导方案和专业的教师队伍, 导致职业指导功能单一, 很难发挥职业指导的功能。

2.3 职业指导方法和手段简单[2]

目前,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及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等途径向学生“灌输”, 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学业专长等方面的个性化指导, 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

2.4 学生就业后职业指导匮乏

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他们的角色由在校生变成了企业员工, 在角色转变过程中, 由于没有对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后职业指导, 使得学生很难适应接下来的职业生活。

3 做好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对策措施

3.1 建立职业指导训练基地

建立职业指导训练基地, 开展学生求职和就业模拟训练, 提高学生就业面试能力和职业能力训练。通过面试模拟和反馈信息, 进行针对性求职辅导。求职成功后, 在学校推出的工作岗位上安排学生工作任务, 评定员工星级指数。通过星级指数评定, 找出学生工作过程中的优、劣势, 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对症下药, 进行个体重点辅导。

3.2 建立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平台

建立中职学校职业指导部门, 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 配备专职职业指导人员, 规范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和制度;加强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职业指导队伍素质, 充分认识到职业指导工作在中职生教育中的重要性。通过加强职业指导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为学生就业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职业指导贯穿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

职业指导应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在职业指导课程学习中, 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侧重教育,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素养。如对一年级新生开展入学教育, 培养学生自信心, 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清楚认知。在职业指导课程引导下, 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观和职业理想, 初步规划职业生涯。对二年级学生开展综合教育, 着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择业目标,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做好走向岗位的准备。对三年级学生, 主要进行适应职业生活的心理辅导, 加强以就业为重点的职业教育, 全面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为学生迈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做好准备。

3.4 建立中职学校学生就业信息网络

现在网络信息非常发达, 中职学校可以在网络上搜集、筛选相关的人才供求信息, 并与其他的中职学校共同建立中职学校人才就业信息网[3], 建立就业信息平台。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宣传中职教育, 及时发布毕业生信息和社会人才需求信息,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4 结束语

在中职学校开展职业指导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 通过职业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规划学生职业生涯, 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使学生毕业后, 更快地适应社会, 融入到工作岗位中。

参考文献

[1]徐健.职校职业指导的实然状态与应然思考[J].职教通讯, 2001 (10) .[1]徐健.职校职业指导的实然状态与应然思考[J].职教通讯, 2001 (10) .

[2]王蕾.浅谈如何开展就业指导工作[J].职业, 2009 (26) .[2]王蕾.浅谈如何开展就业指导工作[J].职业, 2009 (26) .

职业教育实践育人途径探究 篇10

一、我国传统职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 院校类型比例不均,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职业教育是为培养高质量技术型人才的, 与普通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有专业上的区别, 但目前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部分院校的专业设置也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 培养专业型技术工人的院校和专业较少, 而行政类、管理类的文科专业设置较多, 导致管理类人才输出多、技术型人才输出少的局面, 人才输出无法满足社会对技术型专业人才的需求, 许多企业甚至出现了技术型人才的“用工荒”。技术类专业设置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部分职业院校急功近利, 过多开设培养成本较低、产出速度较快的管理类专业。

(二) 职业技能培训较弱

职业教育应重视职业技能培训而非学历教育, 但部分职业院校对学历教育投入较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忽视了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显现教学特色并具有明显优势的部分, 且对人才储备具有关键的影响作用。

(三) 职业教育分配不均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等现实条件, 职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 专业技能培训机构与专业师资相对缺乏, 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上岗前未接受任何职业技能培训, 而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众多, 与农村匮乏的职业教育资源形成鲜明对比。

(四) 职业教育功能定位不清晰

相较于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需求功能和经济辅助功能, 能为社会与企业提供就业与人才指导。但现阶段职业教育的职业导向功能定位模糊, 对经济发展的反应过慢, 与产业发展缺乏互动与交流, 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

二、高职院校构建职业教育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实践育人教学模式即以学生获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为前提, 组织落实系统、开放、综合的专业技能实践项目, 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意识并促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主动创新、乐于实践于一体的实践精神, 满足社会发展所需人才资源的一种新型职业教育模式。构建实践育人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首先, 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符合人的社会发展规律, 适应社会需求。一方面人的社会化需要个人融入社会生活, 个体进入社会须经过教育或其它途径来持续性地获取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 从而逐渐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与素养;另一方面在社会发展的视角下, 社会要在维持稳定秩序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需要灵活运用教育机制或其它有效途径全面提升人的知识水平、技能操作水平等综合能力, 并且将其纳入规范标准的社会生活系统。人的社会化实质是一个体会、感悟、领略的过程, 而且这种体会、感悟、领略具备一定的潜移默化形态, 换言之, 任一课程内容、任一生活实例、任一交流信息、任一工作对话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操作与工作态度。

其次, 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符合职业教育育人规律, 实践育人主要是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树立正确观念, 持着认真负责的心态面对工作, 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念、职业道德行为以及文明的行为习惯, 从而使自身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当代社会需求。

再次, 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符合自我教育与发展规律。大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本身, 既是高职院校开展教学项目的主要对象也是参与教学的关键主体, 在实践育人教学项目中学生担任双重角色。生动高效的实践项目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主动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 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自律、自励、自勉、自强的品质, 增强自信与荣誉感。

最后, 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是与当代高职院校教学任务、办学目标相统一的教学理念。高职院校在开展日常教学的同时, 应始终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组织策划实践性项目, 由此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性项目, 能够使自身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知识素养与技能素养, 挖掘自身潜在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自主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

三、高职院校构建职业教育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作为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 实践育人教学模式应当在现阶段各高职院校广泛试点, 然而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 目前各高职院校有关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的落实仍然存在不足, 例如在落实形式与内容方面, 存在内容单一、缺少创新的现象;在教学项目组织安排方面, 则存在管理不科学、缺少规范标准化形式等。针对上述不足, 高职院校应当加快落实职业教育实践育人教学模式, 关注有效提高学生素质与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在指引学生了解与掌握专业化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的同时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社会项目、主动了解社会话题、认真为社会群众服务。

(一) 建立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的落实体系

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实践育人理念, 保证实践育人能够贯穿于人才培养教育全过程, 且要让它逐渐发展成为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素养等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高职院校应当为教学规划的落实制订标准化与规范化的具体要求, 严格遵循实践育人的教学要求, 使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模式有效地体现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的落实体系涉及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与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每一环节的贯彻落实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等各方面的提升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目标体系涉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专业技能掌握能力、学习接受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创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目标的达成;内容体系涉及教学过程、生产过程、管理过程、实践过程、科技开发过程、政策落实过程、文化传播过程等各方面, 唯有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才能让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教学模式高效运行;保障体系与教学考核体系是为保证以上各项教学项目得到实质的贯彻落实, 且能通过对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的评价, 实时监控实践育人体系的运转, 从而有针对地提出符合实践育人模式落实要求的应对措施, 提升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水平。

(二) 全面落实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实践育人学习模式

高职院校需将工学结合作为落实专业化、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的切入点, 根据实际情况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 对课程内容、教育模式、教学途径等实施深化改革, 建立专业化、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的重中之重是加强教学项目的实践性、科学性、针对性、专业性、有效性, 关键步骤是实践。要注重学生专业化学习内容和实际工作需求是否协调一致, 校内学习成果考核方式和企业生产实践考核是否统一, 教学课堂和实习基地是否实现一体化配置。深化校企合作, 探索工学交替、项目研究、顶岗实习等实践育人教学项目的有效开展形式,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巩固知识。为提升学生的实践性能力, 培养其创新思维, 高职院校应当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至少6个月的顶岗实习机会, 拓宽校企合作渠道。

(三) 建设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教学的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应调整基础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比例, 实时更新与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与理论成果, 尽可能让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系统、合理, 进行教、学、做一体化试验, 构建具备先进教学技术与设备且拥有良好的实践性教学环境的高职院校落实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的实训基地。拓宽校企合作渠道, 让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操作、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向产业化、技术化方向发展。加大对实践、训练、实习、课程设置、内容规划、毕业实习等实践育人教学环节的管理力度, 制订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等有关文件, 使实践教学项目的各个环节规范化、标准化, 严格落实实践项目成果评价, 以确保其质量与效率。

(四)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育人能力

高职院校应当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项目具体要求, 分析师资实况, 依据自身实力制订实践育人规划, 通过一系列具体、合理的措施, 构建实践能力强、创新素质高的专业教师队伍。除此以外, 高职院校还可聘请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 完善专业教师结构、弥补专职教师实战经验不足的缺陷。与此同时, 高职院校还应关注师德文化建设, 让全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 将育人的教学目标贯穿于实践教学全程。

(五) 构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保障机制

为落实实践育人教学项目高职院校应努力构建由校党委统一指导, 教务处、学工部、宣传部、财务部、工会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 教学办以及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的实践育人教学项目保障机制, 为实践性教学项目的开展提供保障。学校党委应当了解与掌握学生学习生活现状, 制订科学有效的实践育人教学规划, 做好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部署, 将实践育人和教学育人、管理育人、考核育人、评价育人有效结合, 坚持“实事求是、因材施教、合理规划、具体落实”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引进优质实践活动项目, 将各项实践活动项目归入教学方案, 并且为之配置具体的学分管理制度与奖惩激励制度, 定期对表现突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进行表彰。

实践育人教学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 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技能操作水平、道德素质水平的有效方法, 是开拓高职院校教学模式与教学渠道的新形式, 应当予以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应当深入了解与分析教学项目的实施现状, 依据实际情况制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实践育人教学方案, 积极构建实训基地, 建立实践育人保障机制, 从而为落实实践育人教学模式提供保障。

摘要:制定并落实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需求的实践育人教学模式, 已经成为现代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 最大限度利用实践项目积极落实实践育人教学理念, 是目前高职院校改进教学质量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实践育人模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积极构建职业教育实践育人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实践育人

参考文献

[1]刘竞.我国高校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定位刍议[J].文教资料, 2008 (11) .

[2]张思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6) .

[3]赵侠.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及其超越[J].江苏高教, 2007 (5) .

[4]李国荣, 焦娅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及实现机制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 2007 (Z1) .

[5]盖元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模式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 (3) .

[6]王雄.高校德育工作隐性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4) .

[7]李林英, 宋桂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

海运学校提升学生职业认知实践 篇11

关键词:学生 职业认知 提升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上海海运学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提升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4-D-104)。

“你了解海员吗?对航海专业喜欢吗?毕业以后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海员吗?” 今秋开学典礼上,上海海运学校校长向学生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没有为新生解答,又直接与他们一起温习了百年前我国第一所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吴淞商船学校校长唐文治为新生的开学致辞,新生们或许从中可以寻找答案。

吴淞商船学校于1911年7月招生,报名投考者达2000余人,但“取额及隘”最终被录取者不到十分之一。吴淞商船学校的开学典礼颇为隆重,唐文治监督身穿朝袍,带领全体人员朝拜至圣先师孔子。然后,唐监督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训词,他说:“诸生今日来校学习航海,日后个个要到海上做事,看大浪,吹巨风,航海生活是枯燥的,辛苦的!一船生命财产之安危均操在船长手中,试想所负这个责任,又何等重大!同时诸生亦应记得,商船驾到外国,实际是国家的势力所达到之处,此外还赚外国人的钱,以富裕自己的国家,试想这样的意义,更是何等重大!还有国家一旦有事,诸生即是海军,故东西洋各国,均特别优待商船人才。今朝朝廷效外国,亦决定优待你们,愿诸生学成致用,不负朝廷厚望。勉之!勉之!”

上海海运学校近年注重企业文化进校园研究,注重企业文化浸润下的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研究,从学生入校第一天起就对其进行职业认知的培养,期学生在校期间对职业形成较深刻的认识。

一、敬畏海员职业 立志成为职业海员

2012年1月13日,意大利科斯塔邮轮公司旗下排水量11万吨豪华邮轮“科斯塔-康科迪亚”号在地中海吉利奥岛附近海域触礁搁浅,船长因缺乏职业道德,在乘客尚未完全脱险的情况下弃船先上了岸。2014年4月15日,韩国“岁月”号客轮在该国西南海域发生浸水事故后沉没,事发当时7名船员包括船长置旅客的生死不顾先逃离了客轮,致使300名乘员丧失了最佳救助时机。学校利用课堂、讲座将这些案例中的“善恶美丑”、海员职业职责义务一一为学生展现出来,学校的很多教师都是曾经在船上工作过的,很多教师讲课时结合自身航海经验、体验在课堂上现身说法。

海员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对从业人员具有相当高的职业素养要求,其职业具有国际性、国防性、技术性、独立性、团队性、艰苦性和风险性。这些特点,确定了海员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服从意识、专业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目前,航海院校侧重文化考试选择生源的做法,使得 毕业生“出入口”大致等宽,不少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航海毕业生,因客观条件不适,或者主观上无意成为职业海员而被淘汰。其中有些海员因对海员职业的艰苦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经受不住船舶长时间封闭环境中航行的孤独,部分新船员生理上难以克服晕船关而决意改行者多。其次,海上运输环境恶劣、技术复杂以及战争、海盗等不测因素,也使得部分青年船员登岸另谋职业。因此,让学生形成“摆明问题、明确目标、崇尚敬业”的意识,才能在未来海员岗位上锻炼成才,这也是航海院校培养具有良好素质职业海员的可循路径。

二、依托航企 巩固航海职业素养

从走近海员、了解职业,到热爱航海事业,上海海运学校的企业属性,为人才培养深度融入中海集团生产环节奠定了有利的条件。企业有关航海人才的制度设计,使中海资深船长、航管经理、劳动英模、航海专家常态化进入课堂,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与航海界“名士”零距离接触。通过编排海员安全证书培训船员混班,让学生利用考证培训机会,在与船员的交流中,对海员职业的特性多一些比课堂学习更深刻的认识,尤其对海员职业的独立性、团队性、艰苦性、风险性做好思想准备,让学生在学校内即把自己定位为“准海员”,从而增长了以海员职业道德来规范学习生涯的自觉性。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已初具的航海职业素养,学校把“中海集团社会责任报告”作为“海员职业道德”系统性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分类,邀请企业管理和技术岗位人员担任教员。譬如:请企划部人员诠释“责任领航,追求卓越”的内涵,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奋发向上精神;邀生产船舶劳动英模介绍“诚信四海,创造价值”的实践体验,使学生更加坚信“唯有诚信,才能创造价值”的真谛;由公司海监室指导船长谈“平安为本,安全航行”,为学生今后的海员职业生涯树立“小心能驶万年船”的严谨作风。

中海集团始终把“提升服务能力、增强服从意识”作为海员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全国劳动模范杨怀远的先进事迹是中海集团宝贵的精神财富,自然成了海运学校德育教育“时讲时新”的精神食粮。学校引导学生学习杨怀远在船舶服务员岗位上的服务意识,学习杨老不止于停留在做好本职工作的思想意境,学习他能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论分内分外事都统揽的为人民服务精神。

三、资深船长引领 时刻准备跨过“五关”

1958年建校至今,上海海运学校始终重视发挥船长在航海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尤其几位曾供职于海校,在航海界享有盛誉的资深船长,在不同时期引领海校师生培育了特色鲜明的海校文化。譬如,创作《九级风暴》和《幸福的港湾》等长篇小说的著名海员作家陆俊超船长,随美国海军“永胜”舰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钮友伦船长、最早翻译《操船论》和《超大型船操纵要点》并在国内推广应用的周沂船长,以及近年来入驻海校船长/轮机长室工作的一批优秀船员。其中尤以网名“衣羊船长”的胡月祥船长最为学子关注,胡船长结合数十年的远洋经历,总结了从航海学生成长为职业海员必须过好的“五关”,即:“事业关”、“生理关”、“心理关”、“生活关”、“亲情关”。海校航海、轮机两系把“过五关”列为素质培养重要内容,由具有丰富海上阅历的高级船员进入课堂执教,巩固了航海学生对职业的向往。

(一)“五关”

1.事业关。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先要到船舶上做一年实习生,从敲锈、油漆、冲洗甲板开始航海生涯。一些经不起艰苦、孤单生活、风浪晕船的学生在初级实习阶段就被淘汰了,从实习生到船长的成长过程至少要十年,能坚持走上船长、轮机长岗位的只有30%左右,与吴淞商船学校要求的“今日学习航海,来日成为职业海员”相去甚远。

2.生理关。船舶在大风浪中、冰区中航行,海员常年处于冷热变化悬殊环境中工作,容易产生职业性的人体连续疲劳,生理素质低下的海员往往不堪重负,选择逃避船舶。所以,学生在选择航海类专业时,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3.心理关。海员的心理素质影响着海员自身的行为规范,职业的特点注定海员要接受复杂环境的考验。长期进行相似的重复性劳动、海洋恶劣环境、船舶远离陆地、远离家庭,让海员很容易情绪波动,进而在生理上出现或多或少的异常反应,一旦被消极情绪占领,就会产生哀叹吁嗟、灰心丧气、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的心理问题,且不易解脱。因此,心理素质的好坏,关系到船员应急应变的防线能否稳固不破。

4.生活关。船舶经常远航,在海上的航行时间远远超过靠泊码头的时间,人体所需的新鲜果蔬非常缺乏,常年累月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立志做海员的学生必须要有此思想准备。另外“万国”船员在同一船上工作,因文化背景、生活习性、餐饮要求的差异,船员之间偶尔会磕磕碰碰,也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5.亲情关。职业海员长年在外,牺牲了大部分的家庭生活,不少海员就是因为思念父母、妻儿而改行登岸。年轻海员谈情说爱、组织家庭,为了爱情宁可放弃海员工作的也不在少数。

(二)多管齐下跨“五关”

航海院校毕业生如果过不了“五关”,学校的人才培养也就半途而废了。针对“五关”的起因、现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追求的现实情况,学校组织专人攻关,探讨如何从思想上、生理条件上做好跨越“五关”的必要准备。

学校教务部门安排驻校船长/轮机长室高级船员参加班级周会,帮助学生细解疑惑。有些学生提出大人讲的晕船关是无法逾越的障碍,海员们则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只要经受住几次风浪考验就能逐步适应,关键是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有同学提问:如果船摇晃一周,吃不进食物怎么办?老海员说:一天不食,第二天一定会到厨房找东西吃的,这是人的本能。有时候老船长们还会给大家支几下冷招,譬如晕船呕吐时忌饮甜品,而喝杯啤酒即使吐出来也是很畅快的等等,互动中你问我答,场面总是非常热烈,每一次互动式周会同学们都感受到获益良多。

学校主管企业文化建设网页成了素质教育的资源库,文化导航、企业溯源、劳动英模、瞭望哨等栏目深受学生喜爱,海运报数字平台也成了海校人才培养的课堂,学生们在校期间逐步融入了中海企业文化,为毕业后适应岗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月祥.海盗在前家在后[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胡一民.航海企业与职业文化[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2.

简述职业指导实践若干经验 篇12

一、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做法与问题

(一)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是在大学二年级, 主要以讲授为主, 教授内容包括有职业知识、就业政策介绍和求职技能培训等。可是, 相当部分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二) 举行职业比赛等活动。

职业比赛活动有模拟职场面试大赛、一面之缘职场大赛、以及职业规划大赛。这些比赛不足之处在于职业指导的普及面不够广。

(三) 开展职业规划训练营。

职业规划训练营也是综合性的职业指导方式。经过多期的开展, 活动取得了一定的良好反应。但该种方式的职业指导同样存在着普及面不够广泛的问题。

(四) 开展就业指导和咨询。

该方式通过举办就业讲座、专题报告会、印发职业宣传手册等的形式为全体大学生提供政策、信息。唯一的不足是个别学生反映获取的信息和指导比较少。

(五) 多种方式推荐毕业生。

通过与企业的顶岗实习, 在校园内举行大型的人才专场招聘会和校园企业招聘周大力推荐学生。但是, 该方式存在着信息沟通不良的问题。

二、职业指导实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由于职业指导在实践中存在上述一些问题, 因此, 笔者在调查的基础上将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 职业指导课程内容和形式较枯燥。

调查中, 3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枯燥, 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可以说,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的职业指导课程基本流于说教, 内容空洞, 陷入枯燥的学分课的窠臼, 另一个现状是即使有职业指导方面的讲座, 能够主动参与的学生也不多, 经常要以签名的方式约束学生参加。

(二) 职业指导的理念不够深入。

26%的学生认为开展的职业指导停留在就业指导的层面上, 主要的指导活动还是围绕着帮助学生尽早地找到工作而已, 没有深入贯彻职业指导人职匹配的理念, 重就业轻能力, 缺乏指导的全程性和连贯性。职业指导不应该仅仅追求就业率而已。

(三) 职业指导的信息缺乏。

51%的学生认为学校主页所链接的职业指导提供信息较为有限。虽然这些内容主要包括了一些就业政策和法规, 就业公告, 用人单位信息和学生推荐就业信息, 还有一些就业相关的网站链接, 但是信息量较少, 实效性不高。

(四) 职业指导人员有限、个性化指导不足。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专门从事职业指导或就业指导的人员不多, 导致了在开展职业指导活动时捉襟见肘。在对个别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时, 由于指导人员的精力有限, 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 更多地倾向于择业心理的咨询。

三、职业指导实践的改进对策与措施

(一) 构建全程化的体验式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我们深知, 职业指导课程对学生的指导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仅凭一个学期开设的职业指导理论课程是不足以让学生们获得良好的职业指导的, 课程应当让学生走到社会去进行职业体验, 增加对社会职业生活的感性认识与深入了解。因此, 课程要注重职业指导的体验式特点, 通过班级的小组讨论、情境模拟、游戏活动以及案例分析等方法, 凸显情感学习, 使所有同学们都能够接触到深入的职业指导。

(二) 深入贯彻职业指导理念, 开展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活动

为了达到人职匹配的指导理念和让学生认清与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 笔者也进行了职业指导的课题研究, 制定出了相应的职业素质培养方案。职业培养方案涉及基本职业素质、岗位适应性素质和社会发展性素质三大模块素质的培养, 拟采用学分制的课程和活动参与方式来实现, 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 借助职业生涯测评系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为了弥补职业指导人员不足所带来的困惑, 学校可以引进职业生涯自我测评系统, 让学生进行自我职业测评, 让他们通过测评了解他们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此外, 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中心还要设立例如QQ在线咨询的服务平台, 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咨询服务。

(四) 构建学院有效的职业指导信息服务网络

职业指导信息服务网络应该运用最新的现代化手段和技术, 提供毕业生供需信息交流、政策咨询、用人单位介绍等各种就业信息的发布, 真正实现就业信息和政策法规、用人制度等资源共享, 使该信息服务网络能全方位、全天候地为学生及用人单位等提供交流和服务。

(五) 建设一支精明能干的职业指导人员队伍

加强职业指导人员的建设工作, 也是实现职业指导工作专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类旨在提高职业指导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素质的培训, 打造院系两级的职业指导机构。当然, 在打造和扩充职业指导人员队伍的同时, 要以“质”取胜, 而不能盲目地追求“量”的增加。

摘要:职业指导工作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求职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进行职业指导虽有各自的实践经验, 但是, 这些职业指导却存在着指导面不广、信息量缺失、学生不感兴趣等问题。究其原因, 笔者提出了几点改进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职业指导,高职院校,经验,对策与措施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等.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年第1版.

[2]魏苏宁.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现状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6.

[3]董绿英.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1) , 55-56.

[4]宝小清.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方法和内容[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125-128.

上一篇:姑息疗法下一篇:茵栀黄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