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实践化

2024-05-20

职业化—实践化(共12篇)

职业化—实践化 篇1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广东调研高等教育时强调, 高等教育要“改革创新, 办出特色”[1], 对不同地域、不同属性、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 要改变动辄“一流大学”、“国际知名”等“趋同”思路。不同院校要“办出特色”的首要条件是办学定位要准确, 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固然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但更要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 不同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层次不同, 其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不同。因此, 对于师范院校来说, 笔者认为, “以就业为本”的“职业化—实践化”人才培养方案也许更加实事求是:人才培养定位于“以就业为本”, 变革传统的职前教师培养模式, 强调“职业化—实践化”特色, 为农村地区和山区培养“管用”的从事基础教育的人才。

一、“职业化—实践化”教师培养的必要性

(一) 教师职业的属性

我国的《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表明教师不再是一般的职业人员, 而是专门的职业人员。这是国家对教师身份的认同和角色的定位, 所以, 教师必须具有专门职业的“从业资本”, 对于教育来说, 就是“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的工具、手段或素质、技能”[2], 即教师教育的从业资本是具有顺利展开教育活动所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教育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知识、人格、道德、信念处于辅助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认为, “教师是一种专业人员”[3], 这就意味着教师的知识、技能的特定性和专门性。所以, 对于师范院校来说, 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以追求教师职业的专门性、不可替代性为主题。

(二) 师范院校的职责

一般来说, 大学的职责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但是就特定的院校来说, 这些职责需要具体化。20世纪初,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转型, 对专门技术和管理的需求十分迫切, 于是, 范海斯校长提出了“大学应当成为服务于本州全体人们的机构”, 即“威斯康星理念”[4]。“威斯康星理念”的实质就是大学应该发挥其服务社会的职能。对于地方高师院校来说, 发挥这一职能直接实践就是面向农村, 培养适合本地区从事基础教育的人才。

二、“职业化—实践化”人才培养方案

本研究主要是面向高等师范院校, 提出“职业化—实践化”职前教师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定位于“以就业为本”, 变革传统的人才模式, 提高职前教师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适应性, 强调“职业化—实践化”特色。

(一) “职业化—实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 我国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多数师范院校采用“平台+模块”或“2+2”培养模式, 即前2年按学科大类 (平台) 进行通识培养, 后2年按学科专业方向 (模块) 进行专业培养, 这类培养模式使教师教育课程边缘化;另一类是“4+1”或“4+2”培养模式, 即在4年本科教育的基础上, 再接受1年或2年教育专业训练, 这类培养模式能够满足中心城市重点中学对“学者型”、“研究型”教师的需求, 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在农村中学 “留得住”。

针对上述两类培养模式的利弊, 笔者提出职业化—实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及配套的课程设置, 如图1。

其中, 教育技能实训:普通话、“三笔字”、教学技能、教案、中学数学解题等;

前后配套仿真:微格教学、讲课比赛、说课比赛、教育见习和实习;

顶岗实习见习:在真正的环境中得到真实的训练;

相关实践能力:教育技术、教育调查、教育论文、数学建模等。

(二) “职业化—实践化”人才培养的建设方案

1.方案设计目标:

本着循序渐进的、符合教师教育成长规律的教育链, 有效地交叉融合中学数学课程模块并与教育实践活动并重, 形成开放的、符合中学数学教师培养规律的课程教学体系, 以“实践化”贯穿“职业化”、“职业化”渗透“实践化”的职前教师教育过程, 通过“实践”促使学生对“职业”认知的内化。

2.方案设计思路:

(1) 在完成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上, 增设教育类课程, 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为主 (如中学数学解题研究、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微格教学、数学教育科研法、中学数学试题研究与设计、中学数学教育改革动态等) ; (2) 与基础教育改革紧密结合, 开设一些有助于师范生了解学生的成长、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和中学生交流的课程 (如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数学学习心理学、中学数学校本培训指导等) ; (3) 了解数学学科的知识, 开设诸如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及中、高考命题研究等; (4) 严格现有教材选用、编写、审核制度, 鼓励选用国家面向21世纪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 积极组织编写或更新自选课程教材; (5) 制定“职业化—实践化”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细则、管理制度与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通过增加实践时间, 以及强化管理制度来给予保障; (6) 进一步创设校内外教学实践平台, 加大对学生社团组织如“教育教学创新学会”、“数学兴趣协会”的正确引导,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创设校内外实践平台的积极作用, 采取各种激励措施, 以赛促练, 以练带学, 交叉办好“三笔一话”比赛、说课比赛、试讲比赛、课堂教学设计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等。

3.强调“实践”特色:

(1) 强化实践环节教学, 力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 采取“全程教育实践”的做法, 构建“职业化—实践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2) 开发暑假小学期, 小学期可用于实践教学体系、课外科研以及开放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实施。 (3) 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强化与中学互动, 加强高校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联系, 签订“师徒”合同, 使师范生教学实践的时间得到保障, 培养方案得到落实。 (4) 教育实习采用“顶岗实习”的办法, 时间延长至一学期, 让实习生全面介入中学的数学教学, 担任起作为一个教师的全部责任, 学习掌握学校各个领域的经验;不断总结和完善教育实习“前期培训—过程指导—后期检验”的三段式管理模式。同时通过实习和见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用小结的形式作书面汇报, 并给出解决方案。 (5) 建立试讲制度。安排教学法教师审阅备课讲稿, 并组织有关教师和学生听其试讲。在试讲中, 安排教师和学生共同评课, 给予指导。 (6) 加强微格训练。对于教师的教态、语言表达、板书等不恰当的表现通过重复录像给予纠正, 更直观, 效果更有效。扩充微格教学实验室, 以弥补学校公用实验室条件不足的限制, 加强人才培养的中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技能。

(三) 变革课程和教学

以贵州省为例, 由于贵州省是多民族聚居地区, 所以职前教师教育特别强调教育的国际化、跨文化的特征。在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 特别是加强适应农村地区教育现状的实践性很强的中学教师的培养。

1.强调职前教师的职业和专业并行发展。在课程和教材建设上, 一是要保证职前教师的专业能力, 在援引一些优秀的专业教材的同时, 也加强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 专业精品课程建设, 提升本校师资力量;二是要突出职前教师的职业能力, 出版一批指导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教材, 编写校本教材指导本地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2.开展“双课堂”教学, 构建中学数学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网络平台。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确立, 师范院校要研究发展中的基础教育对教师规格的要求, 使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网络平台的建设方案: (1) 在网上开通“中学数学在线学习中心”, 将“数学教学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史”、“初等数学解题研究”等课程搬到网上, 实现校内外专家讲座、校内课堂直播及资源点播; (2) 设立“数学教学论坛”, 为在校师生、成人教育学员、骨干教师学员以及中学的数学教师们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 (3) 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与各市、县教育部门合作, 围绕中学数学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方面来建设教师教育学习资源库, 实现教师教育课程、教案、课件、影像等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职业化—实践化”的制度革新

(一) 管理制度优化

在管理机制上, 实施弹性管理, 给予教师教学的充分自由。学院提高教师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 对于不能针对本学科特点、师资现状、学生需要等情况进行改革和创新。

1.教学制度。

目前, 师范院校没有形成一种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积极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 教师普遍重科研轻教学, 对科研与教学关系的理解存在偏差。国外对大学科研和教学关系的研究有许多不同的模式, 其中稀缺模式、个性差异模式、不同奖励机制模式都认为科研和教学是负相关, 科研挤占了用于教学的时间和精力, 削弱了教学。之所以重科研轻教学, 主要是学校的职称评审制度、聘任制度、考核制度、分配制度等鼓励教师从事科研而不是教学。但是, 对于地方高师院校来说, 其办学类型定位于“教学型”, 而非“科研型”或“教学科研型”。所以, 一味地强调科研显然不符合事实。

2.实验室管理。

对大型仪器采用“专门管理、共同使用”的管理模式, 对实验室采用“统一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全面开放”的管理模式, 切实加强师范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评价制度创新

“职业化—实践化”主要是为了更改传统的职前教师培养的弊端, 强调职前教师适应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提高职前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需要有配套的评价制度来监督和激励, 以便正确诊断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实际水平和发展状况, 从而有利于改进教学, 促进学习, 提高职前教师农村中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1.教学督导制度。

在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上, 长期坚持教学督导制度, 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熟悉教学规律、处事公正且享有较高威信的教学管理专家组成督导员队伍。教学督导以随机听课为主要形式, 定期深入教学第一线, 了解备课、上课、实训、考试等教学环节的实施情况, 随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等, 及时向教学主管部门反映, 做好有关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2.学生评教制度。

学院除了督导评课制度, 还要坚持每学期学生网上评教测评工作, 严格教学考核, 并将督导评课和学生评教结果纳入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之中。强调备课、备教材、备大纲、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予以督导, 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全面评估, 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重要的指标体系, 权重系数为0.8以上。严格教师教学纪律, 杜绝教学事故, 注重教学质量。

3.注重学习过程考核评价。

积极推进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注重过程考核。充分采用书面测试与考试以外的多样化评价方法, 除了传统的卷面笔试, 还采用撰写调查报告、阶段性总结、论文等作为评价学生的内容。

4.变革考试方式。

在考试方法上的变革, 除了实行“考”、“教”分离和书面测验为标准, 广泛聘请中学数学教学一线的名师和一些学科教育专家, 对学生的讲课、说课、中学数学解题等现场检查, 并将其合格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 以促进师范生对教育知识和教育技能的掌握。

总之, “职业化—实践化”人才培养的目的是增强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能力, 从而提高职前从事基础教育的“从业资本”。该方案突出的优点在于突显职前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 在严抓职前教师的毕业论文的同时, 强调调查和实证, 注重职前教师在面向农村基础教育的实践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摘要:师范院校一直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任务, 但是许多偏远山区都存在优秀师资严重匮乏的问题, 因此, 需要强调职前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职业化—实践化”人才培养体系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主要以“职业化”渗透“实践化”, 以“实践化”贯穿“职业化”, 突出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职业的实践性特征, 突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彰显师范院校的服务社会功能, 以及变革传统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和相应的管理和评价措施等。

关键词:职前教师,职业化—实践化,以就业为本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袁贵仁在广东调研高等教育时强调:高等学校要着力提高质量办出特色[EB/OL].http://www.cni-er.ac.cn/snxx/jyyw/snxx_20101116083553_11009.html.2012-03-20.

[2]陈晓端, 龙宝新.理解专业型教师:历史的视角与现实的观照[J].教育科学研究, 2008, (8/9) :5-9.

[3]刘秀江, 韩杰.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诠释[J].教育科学研究, 2003, (4) :5-8.

[4]刘献君.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J].教育研究, 2007, (7) :31-35.

职业化—实践化 篇2

近几年来,关于法官职业化精英化建设的提法引起社会的关注。高素质的法官队伍无疑是我国法院队伍建设所应追求的境界和目标。“公正与效率”这一法院工作主题,要靠公正、廉洁的审判工作机制和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来浇铸已成为共识。最高人民法院为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制订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但就世界许多国家为保障法官的高素质,造就一支精英化、职业化、廉洁、公正的法官队伍所实行的高薪制及高薪制对法官素质保障的问题却没有提及,也被关心法院队伍建设,关注审判事业的人们所忽略。当然,法官的高薪制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所限,肯定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话题。作为法官,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不容易实现的制度,但论述高薪制的必要性以期引起广泛的讨论,对实现人民法院改革的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法官职业的特殊性需要高薪制

法官是行使审判权的职业群体,其职业的特殊性在于:运用法律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对于诉至法院的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纠纷居中裁判进行处理,使社会各类纠纷得以化解,各方利益得到平衡和保护,社会秩序趋于稳定。法官通过其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为自己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民众心目中,法官是公正的化身,是社会正义的最终维护者。也正因为如此,法官职业对从事该职业者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要有全面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理念以保证正确适用法律;要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以保证对复杂的各类纠纷有正确的理性认识;要有较强的法律思辩能力对证据的分析和判断;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准,确保审判的公正和廉洁。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法官职业是一个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十分辛苦的职业。社会生活的各类纠纷集中表现了社会的复杂性。诉诸法院的案件是其他途径无法处理的最难最棘手的纠纷。法官作为专门从事解决纠纷的职业者,在裁判纠纷的过程中,代表正义与邪恶进行抗争,在繁重的办案任务面前,其承受的精神压力,面临的各种危险可想而知。有些法官被恶势力所害付出生命;有些法官,象海口中院陈援朝那样积劳成疾累死在审判岗位上。法官作为法律-社会发展的推动器,社会秩序稳定的调整器的忠诚捍卫者,其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而法官,尤其是生活工作在贫困市县、边远落后地区的基层法院的许多法官,收入微薄,工资未能按时足额发放,家庭生活还徘徊在温饱线上下。这样的境况,对法官是不公平的。基于法官的作用和法官目前工资低收入的境况,法官得以高薪,应当是合理的。今后,呼吁社会予以重视,也是必要的,法官职业的`从业者是在司法和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又在适用法律过程中用自己丰富的司法经验去造法的充满法律智慧的一个高素质的团体。霍尔斯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法律的生命从来就不是它的内在逻辑,而是适用法律的法官的丰富的社会经验。法官职业是关系到国家法律的适用和社会正义维护的特殊职业。法官通过法律的适用定纷止争,促进经济发展,为民众安居乐业提供保障,同时法官在运用法律中造法,促进法律的完善和推动法治的发展。因此它要求法官职业者具有比较高的素质。著名学者哈耶克说:“对正义的实现而言,操作法律的人的质量比其操作的法律的内容更为重要。”法律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人民意志的体现,法律重要,适用法律实现法所追求的价值和目标去体现法律最高意义的法官亦尤为重要。美国学者约翰?亨利则称法官的特点具体概括为:“年龄、经验、精英”是很有道理的:年龄有利于权威的树立;经验是对复杂的社会问题能作主客观分析,对当事人是非曲直判定的基础;精英则是法官这一崇高而充满智慧的职业的一个从业要求。英、美、日等国普遍认为,法官应当由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智商较高的社会精英担当。许多发达国家都规定从事法官职业的毕业生须通过特别考试并完成一定年限的特别司法训练才能从事法官职业。法官的地位是尊崇的,在美国,在公法或私法实践中,不少于有10年丰富办案经验的律师才有希望得到法官职业的提名人。英国、新加坡、印度要求担任律师7年以上才有可能被选任为法官。由此可见,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法官的素质要求是相当严格的,也是非常高的。给法官这一需要智慧才能完成好工作的高素质者以高薪,一方面是对具备高素质者长期专业训练的必要

职业经理人“档案化” 篇3

这种考核机制让我想起国内公司治理中的人才管理,不禁感慨良多。事实上,我经常为招聘人才而犯愁。在咨询行业,在营销职业经理人群体中,跳槽非常频繁。有时候好不容易招来几个稍微合适点的,干不长就跳走了。或者辛苦半天,招来的却不是人才,并且劣迹斑斑。浪费成本不说,还让企业陷入危险境地。

企业竞争激烈了,对于人才的需求和渴望更加紧迫,互相“挖墙脚”在所难免,而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供不应求,经常是多家企业争抢,于是流动就成了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在国内,我以为人才的流动大多是无序流动。大家跳来跳去,最后发现合心意的工作越来越少,而企业依旧觉得自己找不到满意的人才。

就目前而言,当一家公司去了解一个职业经理人时,其获取信息的渠道是非常有限的,不仅如此,即使获得了相关信息,甄别信息真伪也有很大的难度。一个“空降兵”到了公司,能力是一方面,忠诚度,与公司文化、团队的契合度也不能不察。细究起来,其中有非常多的标准,但是公司看到的可能仅仅是一纸简历,了解非常有限。简历上呈现的,面试交流时获知的信息大都是正面的,感觉不错招了进来,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考核、观察。如果不幸遇到一个“职业混混”,业绩做不上去,公司被搞得乌烟瘴气,那就追悔莫及了,尤其是机会成本就太大了,时间上耗不起。

问题是,这种情况很常见。我曾经随苏宁电器一起进行招聘。苏宁电器招聘人才时,有一道背景调查的程序,但是真要搞清楚应聘人才的背景是很困难的。电话打给应聘人才曾经工作过的公司的人事经理,很多时候得到的信息都不可靠。

事实上,职业经理人在国内兴起之初,确实出现过很多成功的案例,即使到今天也如是。但是,随着职业经理人阶层慢慢发展,开始变得泥沙俱下。职业经理人诸多出于人性的弱点,让公司在任用职业经理人时有很多顾虑。比如,有的职业经理人架子很大,目空一切,结党营私,吃里扒外,见到高薪就走,频频跳槽。更有一些缺乏职业道德的经理人完全将公司当成自己的跳板,四处演说混名气,利用公司的资源发展自己的人脉和事业,完全忘掉了职业经理人应该承担的信托责任,对于自己服务的公司没有归属感和使命感。

这正是苏宁电器一直强调职业经理人和事业经理人的区别,并且只用事业经理人,不用职业经理人的原因。

事业经理人能够立足公司的长远发展,即为企业付出也能分享企业的成长,有主人翁的价值观。而目前职业经理人在国内通常是干一天是一天,干好了当然能有更好的发展,干不好也不要紧,大不了换个地方再干。这种状况使得职业经理人给企业带来了很多短视行为或者阶段性的问题。事实上,在美国,市场成熟规范、分工明确,强调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职业经理人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只可惜职业经理人到了中国便“橘生淮北为枳”了。

在我看来,职业经理人的种种弊端,诸多职业经理人职业诚信缺失事件频繁出现,主要的原因还是信息不对称。企业对职业经理人了解有限,认识有限,对于人才考核的诸多信息不公开,才使得职业经理人群体中的“坏分子”屡屡得逞,也使得职业经理人阶层在频繁的流动中变得浮躁和不堪用。

过去,国内机构和公司有调档案的便利,调来档案一看,一个人过去做过什么,成绩如何,一目了然。现在没有了这种便利,致使诸多职业经理人可以通过“纸上作业”包装自己。因此,国内有必要构建一个社会化的人才诚信档案系统。这个档案系统可以由一个行业的许多公司结成联盟共同构建,逐步将很多行业的人才诚信档案系统联结起来。在这个档案系统中,每一个职业经理人都有自己的档案,其内容可以由其工作过的公司雇主的日常考评构成,形成规范化的文本。如此一来,职业经理人的人品、能力、业务表现也就有案可查了,人才的可鉴别性将大大提高,公司招聘人才时就不会两眼一抹黑。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于入职的员工来说,建立个人工作档案,不仅对员工是一种约束,同时也体现了公司对员工负责任的态度。

职业化—实践化 篇4

一、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当前,多数职业学校尤其是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市场化意识相对薄弱,在专业布局上缺乏特色,大众化现象严重。虽然当前职业教育受到中央到地方各部门的重视,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但由于职业学校的体制机制缺陷依然困扰职业学校的发展。一是职业学校缺乏改革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多数职业学校还存在本位思想,始终从自身的资源和条件和办学理念去思考问题,专业设置和教育行为与市场需求脱节;三是服务意识淡薄,缺乏主动与企业沟通和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被动服务导致丧失了市场和发展的机会;四是发展观意识淡薄,盲目追求短期利益。

在现阶段国家利好政策下,各职业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多、全、新,但各专业之间彼此独立互不关联,使得专业发展不均衡,有些专业招生生源少,就业无门路,专业发展前景不明,动力不足,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有些学校在追求专业多而全的过程中,存在重复建设,资源分散或利用不充分,办学能力不足,办学力量不集中。

专业的杂散势必分散了资源有限的职业学校办学力量和资源,专业发展就会失衡,最终导致恶性发展。职业教育为经济服务最突出的体现是专业设置,通过设置专业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某方面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并因之与社会分工的职业岗位相对应,满足不同职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而专业设置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是学校建设的基本工程,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虽然已有许多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逐步实现了市场化,但所设置的专业是离散的,互不关联,专业设置与企业无法对接,使得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不科学,其深层次原因在于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不够融合。由于职业学校办学主要还是依赖国家政策和政府的扶持,依赖性严重,不愿、不想、不敢作为,尤其是公办学校,“公办”架势放不下,与企业沟通的主动性不强,不愿主动去适应企业,服务企业。

所以,新形势下的职业学校必须按需设置专业,专业的设置必须以全面服务学生和企业为出发点,依托企业生产管理链架构专业集群,强化专业关联度,建立专业协同机制,促进专业集群化协同发展,从而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二、职业学校专业集群化协同发展的意义

职业学校要发展,必须提高竞争力。职业学校的竞争力源于专业的竞争力,但仅靠一两个专业是无济于事的。要想提高职业学校专业竞争力,职业学校专业发展的模式必须从离散模式转变为集群模式,必须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构建适合产业和企业需要的专业集群体系,实现专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实现专业整体性优化发展。

专业集群是指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的专业,其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专业群体。专业集群协同发展,需要职业学校所设置的各个专业主动融入、适应、支撑和服务产业和企业发展与结构调整需求,整合资源,优化配置,集中财力物力,建立专业发展联动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并将服务同一产业链的关联专业组织为专业集群统筹管理,形成与地区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紧密对接、体现学校特色的专业结构和布局。切实改变专业设置盲目追求数量的倾向,集中学校资源建设好社会有需求、办学有基础的专业。通过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协调和统筹各专业全面发展,实现专业的集群化协同发展,专业集群的环境适应性、协调性不断增强,规模效应和整体优化明显,保证专业和职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专业集体竞争优势,职业学校学生的竞争力也相应得到提升。

在专业集群化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职业学校是按照产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的类型和目标,大力培养产业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技能人才,提高职业学校适应产业、企业人力资源市场变化的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为企业发展创造人才红利,从而促进校企良性互动,共同健康发展。

三、职业学校专业集群化协同发展实践

职业学校脱离社会和市场办学,学校自身适应市场竞争的自觉性和能力就会被削弱,其发展就不可能有活力。所以,职业学校必须面向市场,提高服务经济的意识和水平,特色化办学,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的培养目标为依据,将服务经济、适应市场需要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切实解决好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服务与提高自身的关系,做到“按需办专业”。作者所在学校在校企融合过程中专业科学布局和集群化协同发展工作方面有所成效,其经验具有参考价值。

该校通过不断探索,紧紧围绕“有什么企业就办什么专业”的办学思路,主动“走出去”和积极“引进来”,在校企合作中有了实质性、创造性进展,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各专业与企业实现了零距离对接。该校设有四大专业集群,各专业通过捆绑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各专业集群的各个专业与某一企业生产管理各个环节的岗位实现无缝对接,或者各专业集群的各个专业与某一个产业链的各个工种实现无缝对接。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该校与企业之间配合默契,校企相互促进,企业效益得到了保证,学校各专业均衡、健康发展,社会反响较好,招生和就业难问题不复存在。

1. 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学校服务能力。

职业学校要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和内涵建设,走符合时代要求的道路,增强发展内动力。这就要求职业学校改变过去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思维,转变观念,创新理念,改革机制体制和办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创建服务型学校,通过增强职业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牢记人民教师责任使命,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教师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爱岗敬业精神,并不断提高办学服务质量、教育教学效率和服务水平,一切以学生利益和社会责任为出发点,全心全意地为学生和企业服务。

2. 面向产业,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机制。

职业学校必须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有效对接产业、企业、岗位的专业建设机制,实现专业建设的协调性和整体性。建立和完善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专业建设组织和指导机构,形成完善的调研论证和校企联动制度,实现了专业建设和发展紧紧跟上产业、企业发展的步伐。加强校企互动,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理论和实践教学设计与衔接、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职业学校应主动与企业共同搭建信息、人才和技术交流平台,定期交流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以及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企业生产管理与职业学校教学实训相适应,打通校企供需链,打造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基础。

3.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发展的杠杆,要推进职业学校不断发展,必须深化校企合作。职业学校必须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实现校企合作,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同步协调,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紧密对接,实现学校发展与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服务企业相适应,促进企业效益提质增效升级。为促进校企合作深度,从构建专业集群建设的角度入手,形成学校、企业联动的专业建设格局,校企互动机制运行顺畅,学校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企业生产技术变革与创新,及时调整专业建设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从而解决了专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使产教融合,校企捆绑发展。

4. 优化专业设置,构建系统化专业集群体系。

随着产业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然不适应企业发展的新要求,所以职业学校在专业布局上必须走集群化道路,各专业通过以点带面,有机组合,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集中资源和力量,科学配置和利用资源,协同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联动效应。通过加强专业集群建设,形成自身的专业集群优势,合理谋划专业集群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在专业集群化建设过程中,将适应性、协调性、发展性的原则作为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加强专业集群化建设需要注重特色专业建设,带动集群化发展,并依托企业平台,构建专业集群化服务体系,创新专业企业化文化,提升专业集群建设软实力。

5. 科学统筹协调,实现专业集群的协同发展。

校企合作中,职业学校必须增强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契合度和依存度,提高专业对企业生产和管理发展的贡献率,提升专业的实用化品质。故职业学校在专业集群建设中,调整培养方案,明确专业集群总目标和任务以及各专业的目标和任务,科学统筹,建立健全协调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各专业的分工与合作,相互配合,共同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各类人才。专业集群建设是在既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调整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又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基础和平台,并能够促进企业发展,为企业提供发展动力。

摘要:针对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专业布局存在的问题,所在学校通过多年不断探索和实践,在专业布局上全面对接企业,围绕企业办专业,并通过科学统筹协调,各专业实现集群化联动,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经实践,该校校企合作不断深化,校企深度融合,各专业均衡协调健康发展,办学效益不断提升,其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职业学校,专业布局,专业集群,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日芬.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研究:以柳州市为例[J].产业经济,2015(15).

[2]苏志满.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4).

[3]孙峰.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7).

[4]朱艳,闻万春.我国开放大学专业建设的集群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4(5).

[5]赵昕,张峰.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基本内涵与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13(4).

[6]孙大许,黄文汉,陈纪钦,等.跨专业协同创新效果实证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4).

职业化—实践化 篇5

无论是面试、参会还是商务谈判等职业场合,职业女性的穿着要给他人的首要印象就是“职业”。什么是职业,它包含以下特质:理性、坚韧、干练……等等。职业女性需要让别人相信:你能快速反应、有效率的完成工作任务、并且能客服困难。以上的特质是非常抽象的,反应在着装上,需要具体到款式、颜色、材质等方方面面的细节。

让我们从西装开始,先从颜色说起。黑西装是很多人正装的第一选择,黑色的确是最显得庄重和具高级感的颜色。除了黑色之外,其他比较常见的西服颜色有灰色、深蓝、白色等。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深色系要比浅色系更显职业,浅色服装容易让人觉得轻佻。

文化产业化,不如产业文化化 篇6

作为一个西方工业化的后来者,意大利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多的世界名牌?答案很简单:这个国家的企业把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完美地融合进工业品中。

意大利的真正竞争力

当你走过罗马的西班牙台阶和梵蒂冈圣保罗大教堂、佛罗伦萨的乌菲奇博物馆和圣母百花大教堂、米兰的埃马努埃莱二世长廊和斯卡拉歌剧院,可以感受到文化的传承对这个国家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无所不在的影响。意大利人虽然吃着祖宗饭,但却不仅仅是在依赖文物古迹的门票和纪念品。他们继承的是祖辈对美的崇拜以及接受美学浸润和训练后诞生的技能——设计和制造。在传统的文化积淀下,所衍生出的对流行文化的驾驭和把握,便是众多名牌诞生于意大利的逻辑。

在米兰,我们一行人曾被盛情邀请去参观意大利著名的家具生产聚集地。长途跋涉之后,主人首先带我们去一家乡间的餐馆吃饭。进入外观古朴陈旧的小楼,里面的陈设也是普通的乡居风格,但铺上桌布,摆上餐具之后,餐厅里的氛围就完全改观了。虽然,这家餐厅,本质上就是“农家乐”,由一家人经营,餐厅就设在家里。但其在乡野风格的下面埋藏的精致和美观,北京的农家乐完全不可与之同日而语。席间,家具商自豪地告诉我们,意大利的产业看似由服装、家具、珠宝、汽车等领域构成,但其真正贩卖的是意大利的生活方式,这才是意大利制造的真正竞争力。

如今,曾经风靡一时的意大利电影早已风光不再,但意大利产品和意大利生活方式却横扫全球。也就是说,意大利的文化产业化并没有多大起色,但意大利的产业文化化却很成功。

美国文化产业化不可复制

从全球范围看,真正把文化产业做成支柱产业的恐怕只有美国。韩国和英国等少数几个国家虽然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很难与美国的文化产业抗衡。

近些年来火遍全球的电影《功夫熊猫》《贫民区的百万富翁》《里约热内卢》的故事发生地和主要文化元素虽然分别来自中国、印度和巴西,但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好莱坞电影,是美国文化的产物。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只有美国的电影是以全世界为市场的。除美国之外,所有国家的电影都是首先面向国内的。

美国主流文化之所以占据全球统治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在各大学推广原创性的研究;将公共资金的使用权力下放;倡导人才流动以发挥其能量;对艺术家高度信任;包容少数民族灿烂文化,以及用美国方式捍卫多元文化。显然,美国主流文化产业的胜利,不能仅仅解释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经济转型的自然结果,而是美国价值观、社会制度、教育甚至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的综合性胜利。曾经在工业革命中一直处于先导地位的欧洲,由于其文化的过度分割化而难以产生主流文化的合力,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也就是说,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产业化是很难效仿美国的。我曾经向一位文化产业的著名专家打听:中国的哪一项文化产业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他摇摇头说:一个也没有。这其实是我们所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在中国,不要说文化的产业化在短期内很难走向世界,即使在国内,形成真正的支柱产业也很难。虽然政府大力扶持,但从动漫等产业的发展路径来看,大量的补贴所生产的大多是连制作人都未必认真看过的“垃圾”。

设立首席文化官

从当下企业的发展路径来看,传统产业的文化化要比文化产业化有着更现实的意义。产业文化化源自对产品和企业从文化角度的思考。宝洁公司前首席执行官雷富礼对公司的改造就是一个十分有说服力的案例。2000年雷富礼上任时,宝洁公司正变得自满而迟钝,他希望彻底改造宝洁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他说:“速度和灵活比体重重要得多。”他孤身一人来到委内瑞拉一个生活窘迫的家庭,《华尔街日报》是这样报道的:“在女主人墙皮脱落的厨房里,雷富礼整整坐了一个小时,倾听这位母亲的讲述。女主人拿出31瓶面霜、乳液、洗发水和香水摊在桌布上。雷富礼悟出的道理是:这是她的乐趣。”雷富礼对记者说:“这些面霜和乳液并不在于我们自己说它是什么,关键在于用户说它是什么。如果她把它们看做是娱乐品,我们就一定也要把它们视做娱乐品,化妆品是一种流行文化。”雷富礼在任宝洁首席执行官的时候,显然同时也是宝洁的首席文化官——透过消费者的生活和文化去了解他们,这正是首席文化官的角色。如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恰好也是一位“首席文化官”,那么这家公司便可以拥有这样一种能力,真正了解文化并因此把握消费者需求。

红星美凯龙董事长车建新曾经写过一篇评论文章,他认为:乔布斯的苹果其实就是把握和顺应了流行文化的结果。在其近些年的经营实践中一直强调家居产品经营的文化化,通过卖场设计、营销策略强化,为消费者制造文化氛围,使红星美凯龙在同业的竞争中占了上风。

“现在需要的是一些拥有强大识别能力的人,这来自那些受过良好的自由主义艺术教育或者工程教育的人。这些人掌握了多种多样的解释框架,他们拥有强大的调查能力并富有穿透力的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不懂流行文化就不要谈创新》一书的作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格兰特·麦克拉肯这样写道。

在麦克拉肯看来,企业应当设立首席文化官。显然在绝大多数的快速消费品制造或者服务的公司中,市场总监和营销总监不符合这样的要求,首席文化官必须是一个站在CEO角度思考企业未来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位策划高手或者营销能人。而像乔布斯之于苹果那样,这个人通常就应当是CEO本人。

责任编辑:焦晶

职业化—实践化 篇7

近年来, 随着特高压骨干网架总体形成和智能电网全面建设, 电网生产力水平实现了质的提升。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层级多、链条长、效率低, 不仅无法适应电网日新月异发展的要求, 而且导致执行力衰减、管理成本增加, 已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障碍。在这样的形势下, 电力企业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 实现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战略转型, 才能适应电网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作为四川省电力公司“大检修”体系建设的省级层面支撑和实施机构, 国网四川检修公司 (以下简称公司) 面临着很多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由于四川电网地理结构复杂、管辖地域较大, 公司本部与生产一线现场时空距离远, 而以往层级化管理的模式需要将各项管理要求和规定逐级传递到基层一线班组。在传递过程不仅存在执行层层衰减、信息和要求解读存在偏差等问题, 而且由于不能实时掌握一线生产信息, 也对本部决策带来影响。另一方面“管理集约化、组织扁平化、业务专业化”是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建设方向。在“大检修”体系建设背景下, 省级检修公司不论是在组织机构设置, 还是在劳动定员测算等方面都较之以往更为精简。如何以精简的机构、有限的人员确保电网运维检修业务的有效开展和专业检修公司的科学管理, 需要在组织机构、管理流程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创新现有管理机制和业务流程, 构建“集约、扁平、精益、高效”的管理体系, 实现从本部到基层班组的纵向一体化精益管理, 才能适应“大检修”体系建设需要。

二、主要做法

1. 建设一体化精益生产管控体系, 确保电网安全生产

生产指挥是对生产工作的全过程管控。首先通过月、周计划的制定下达, 明确各单位的工作任务、时间节点等, 其次通过在线监测和监控系统应用、业务现场联系、到岗到位、专项督察等多种手段综合应用, 强化现场执行过程管理, 最后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小结, 实现生产工作全过程管理、提升生产指挥职能。

工作计划下达:根据设备健康状态 (缺陷、隐患情况) 、在线监测和监控系统采集的数据分析、停电检修计划以及例行工作安排等编制工作计划, 结合缺陷、状态评价、停电计划、大修技改、可靠性等因素对工作计划协同会审, 各单位按照审批后的工作计划执行。

执行过程监督管理:在生产计划实施过程中, 采取了以下手段实现对各项生产工作的全过程管理。一是通过生产指挥平台集中许可检修作业、带电作业等工作任务;二是联系现场工作负责人掌握工作情况和生产进度;三是通过GPS定位、视频终端等在线监测系统实时掌握现场工作开展情况;四是通过到岗到位、专项督察等对生产现场进行检查, 及时反馈现场信息, 实现对生产情况的集中掌握和发布。

结果评估:对工作计划完成情况或调整情况进行评估, 为后期业务开展提供经验。

技术支撑:公司现有大量输变电设施处于边远地区, 交通极其困难, 针对这一情况, 该公司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手段, 引进“远程可视化系统”来加强远端和后方的联系, 建立技术支撑桥梁。同时, 在一些特殊地段安装了等值覆冰、杆塔倾斜、污秽在线、山火图像等各类在线监测装置, 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生产辅助决策信息支撑, 提升专业化运维管理水平和劳动效率。

2. 构建一体化精益绩效管理体系, 强化班组绩效管理

在全员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基础上, 以“目标为导向, 业绩为基础”, 建立精细化绩效管理体系。根据“大检修”体系建设“绩效考核统一”的要求, 按照公司的生产、组织特点, 通过健全组织管理、绩效指标、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制度保障和过程监控“六个体系”, 实施全面应用目标管理, 全员实行量化考核管理, 全面推行绩效经理人管理, 全员实施绩效合约管理的“四全管理”, 加强单位量化考核、专业量化考核、部门量化考核、全员量化考核的“四维考核”, 形成了绩效管理长效机制, 实现了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目标。

按照绩效管理流程, 公司从以下四个方面完成了一体化精益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1) 绩效指标:在构建绩效指标体系时首先设定绩效指标目标, 通过对公司各层级和个体的安全管理、生产管理、人财物管理等指标的分解和量化考核, 最终进行加权汇总, 实现了绩效指标目标设定的科学、统一。在绩效指标目标设定的基础上, 根据年度考核指标体系, 整合国网总部和省公司同业对标指标体系, 建立公司、分部、班组和员工四个层级的绩效指标库。 (2) 绩效评价:按照“总体绩效最优”的理念, 以“公司层面协调, 同一层级统一”的原则为指导, 固化绩效评价流程, 按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形成统一、规范的绩效考核标准和评价制度。 (3) 结果应用:将绩效考核结果广泛应用到竞聘上岗、教育培训、推优评先、提拔任用等各个环节, 通过加强绩效考核结果应用, 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人才培养和晋升通道, 逐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 (4) 过程监控:在绩效监控环节建立绩效看板制度和绩效面谈制度, 进行绩效考核的辅导, 反馈员工在考核周期内的工作业绩状况, 了解员工在下一个绩效考核周期的打算和计划。

3. 统一资源配置, 实现岗位薪酬、资金一体化精益管理

(1) 规范岗位设置, 优化薪酬体系

为统筹优化资源配置, 公司按照“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有关要求, 统一了岗位设置规范, 优化了现有薪酬体系, 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在机构精简的基础上, 统一班组定员、班组岗位序列设置、岗位职数设置标准和岗位归级, 实现了公司岗位名称、岗位层级、岗位职责、岗位岗级“四统一”。全面实施定员贯标工作, 统一定员编制管理, 并将定员结果与用工计划、人员配置、员工薪酬挂钩, 进一步提升用工效率, 实现了机构编制的一体化管理。

实施岗位技能工资制向岗位绩效工资制转换的薪酬优化工作, 统一员工薪酬制度和薪酬标准, 实施员工薪酬由本部集中统一支付, 全面实现了员工薪酬一体化管理。建立奖励管理一体化机制, 统一奖项设置、奖励标准、管理流程, 实现了公司及基层单位各类奖励工作的一体化管理。建立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机制, 加大人力资源关键指标在薪酬分配中的权重, 理顺内部收入分配关系, 薪酬激励作用更加明显。

(2) 推进资金一体化精益管理

公司管辖资产多, 维护资产数量多, 资金需求量大。此外, 公司管理地域广、分支单位遍布全川, 资金管理风险大。为实现资金管理的“集中、统一、高效”, 在财务集约化基础上以精益化管理为理念, 狠抓银行账户管控, 全力推进资金一体化管理, 创建了资金一体化精益管理模式。

在资金一体化精益管理模式构建过程中, 公司进行了银行账号清理, 完善了相关制度流程, 以信息系统为支撑实现了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资金的一体化支付, 实施风险管控保障了资金支付的安全。 (1) 银行账号归并:对组织机构进行了精简, 撤销了各分部财务机构, 资金全部集中本部统一管理。在机构撤并后, 全面清理银行账户, 银行账户由集约化前的5个精简到1个, 提高了账户使用效率。 (2) 制度流程:根据业务需要及账户归并的状况, 及时完善了相关管控制度, 变更了资金结算系统的电子支付流程, 修订了岗位职责, 全面保证了资金的及时、准确、安全支付与归集。 (3) 信息系统支撑:依托成熟套装软件、财务管控系统、员工报销模块等信息系统实现了资金支付由经办部门发起, 按照流程设计自动生成会计凭证, 保证了可以从财务信息向前追溯到业务信息, 建成了资金、业务、核算一体化的信息处理机制, 实现了资金收支与业务的协同, 实现了公司资金专业化集中管控。 (4) 一体化支付:强化月度资金预算管理精度, 利用财务管控系统平台, 大力推进财务管控线上支付。 (5) 风险管控:为了保证资金一体化管理后资金支付的安全, 公司利用财务管控在线稽核、ERP平台, 实现银行账户实时监控, 结合内部控制制度, 大大降低了资金支付风险。

通过实施资金一体化精益管理, 实现了本部、分部一体化管理, 对公司每笔资金的审核, 全方位和全过程监督, 保证了每笔资金按预算、按项目使用,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流程优化和系统管控, 有效保证了资金安全, 全面提高了资金的计划性, 保障了检修业务有序、计划、顺利开展。

4. 统一工作制度标准和业务流程, 夯实一体化精益管理根基

为保障一体化精益管理实践落地, 公司按照一体化精益管理理念, 全面梳理业务流程、管理职责界面、岗位职责设置, 共优化业务流程175个、工作标准121项、三级职责近100条, 新编岗位职责260个、班组职责16个, 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的管理体系。

一体化精益管理需要通过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实现对检修业务更加有效的管控, 打破地域管理的惯性思维, 在这个过程中, 公司根据员工的不同层级以及所在岗位工作的特点, 对员工进行细分, 提出不同类型员工标准执行的行为要点, 并通过工作计划与标准执行要素的有效融合实现标准执行落地。

强化同业对标管理, 探索省级检修公司同业对标模式。公司全面分析同业对标情况, 与标杆单位对照查找差距, 提出年度重点提升指标, 制定具体目标和改善措施, 确保同业对标指标水平不断提升。完善二级单位同业对标体系, 建立了以管理对标为主线, 兼顾业绩对标的对标体系。

近年来, 公司以安全为导向, 通过一体化精益管理体系建设, 以先进技术装备为基础、以规范高效管理为保障、以优秀人才队伍为依托, 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大检修”体系探索, 这是该公司加快建设“大检修”体系的重大部署, 是“十二五”时期公司的重要任务, 也是公司专业化的一流省级检修公司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道路。

六年多来, 公司成功担负了四川超特高压电网运行维护专业化、集约化、扁平化管理的重任, 实现了高效率完成电网检修、大修、抢修等任务, 实现面对突发事故、自然灾害影响反应快速、调度有力、处置得当。几年来, 公司多次荣获国家电网公司、华中电网公司、四川省电力公司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四川省电力公司企业管理创新先进单位、课题研究、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等殊荣。未来, 公司将进一步完善自身, 创新探索, 实现四川超特高压电网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成为国网公司系统中设备先进、技术精湛、管理严谨的一流公司。

摘要:四川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作为四川省公司“大检修”体系建设的基础, 在积极实践“大检修”体系建设的基础上, 确立了构建“一体化精益管理体系”公司的工作目标。围绕这个目标, 公司不断创新突破, 在生产组织流程、安全生产管理等层面深入探索和实践一体化精益管理, 电网安全运行得到确保, 专业能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大检修,一体化精益管理,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刘振亚.转变电力发展方式推动电力工业科学发展[J].国家电网, 2012, (11) :8-9.

职业化—实践化 篇8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老师, 笔者于2011年2月通过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国家职业核心能力项目测评师认证考核, 并于当年4月取得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项目“与人合作能力”模块师资培训证书。笔者于2011年下半年开始了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工作, 共计4个班级的教学, 累计开展学生的“与人合作”版块教学时间长达一年, 略有心得, 抛砖引玉, 以资探讨。

1对与人合作能力培养的认识和理解

1.1与人合作的核心要素

合作, 译自英文cooperation。从英文构词来看, 词根co有共同之意, operation有操作、运行之意。合作即是共同做一件事。从管理学上讲, 与人合作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 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由此, 笔者理解的与人合作的核心要素包括以下几点。

1) 合作的参与者:个人与个人或者群体与群体。无论是哪种情况, 合作的参与者肯定是多人的, 而非单一个体。

2) 合作的动机:达到某种共同目的。由于不同个体的私利本性, 共同目的都是在对参与各方都有利的前提下建立, 即通常所说的双赢或多赢。

3) 合作的基础:彼此信任。由于合作中会出现阶段性的付出, 彼此信任是合作能够达成的重要基础。信任主要有感性信任 (亲密伙伴) 和理性信任 (一般伙伴的契约约束) 。

4) 合作的过程:配合和联合行动。

5) 合作的结果:达成共同目标, 实现双赢。

1.2与人合作的社会属性

纵观人类的起源与发展, 从使用工具开始到形成社会, 作为高级动物的人与一般动物的本质区别是其社会属性。微观角度看, 人的一生所知所为主要分为两部分:对自然、对物的认识和利用, 属于科学的范畴, 评价标准就是智商。对关系、人的认识和利用, 属于社会的范畴, 评价标准就是情商。

作为八项职业核心能力之一的“与人合作能力”, 是职业社会能力的重要部分。从前述分析中也可以看出, 与人合作强调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是“与人沟通能力”的延伸和提高。由此可见, “与人合作能力”具有天然的社会属性。

1.3与人合作的心理属性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中提出了人类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 (Physiological needs) 、安全需求 (Safety needs) 、爱和归属感 (Love and belonging) 、尊重需求 (Esteem) 和自我实现需求 (Selfactualization) 。爱和归属感, 是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本质上属于社会需求。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问题本质上就属于不同个体人的心理问题。

前面已述, 与人合作的基础是信任, 简单的说就是愿不愿意合作的问题。某种情况下, 合作参与方拥有良好的情感基础, 内心很乐意甚至不假思索的开展合作, 属于感性的信任。大多数情况下, 合作参与方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甚至敌人、对手之间在特定情况下需要进行合作的时候, 往往要通过契约来克服很大的情感上不信任的心理障碍。此外, 在合作的执行阶段, 参与各方还存在彼此博弈, 各自打小算盘, 也是个体心理变化的反复和磨合。

2对与人合作能力培养的实践和问题思考

笔者本人在中职学校从事与人合作能力培养一年多来, 培养对象涉及4个班级近200名学生。由于是首次从事该项工作, 培养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编写的《职业社会能力》一书中开展的课堂式互动游戏, 培养计划按照课时和教案序时开展, 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和职业学校采用的方法。从实践来看, 与人合作能力培养前后学生的社交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有较为明显的提升。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不断观察和思考, 笔者本人发现学生意识改变流于形式, 课堂上觉得轻松有乐趣, 便彼此协作良好, 但在课余的独自生活中, 面对实际问题, 有些问题很容易反弹和暴露。分析其原因, 是当前的培养方法尚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2.1学生成长环境导致的自我心理

目前, 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职生, 年龄均在18岁左右, 标准90后, 绝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21世纪以来, 社会层面的传统社会主义社会和集体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在经济活动中, 乡村农民由集体劳作变为承包单干, 城镇职工由分配工作到民营、私营。在这一形势下, 集体活动的缺失, 人的个体自我意识更加强烈。据国家职业核心能力专家团专家王士恒抽样统计, 9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除信息处理能力和数字应用能力之外的其他六大能力都很欠缺, 由此可见。尤其是90后出生的一代, 成长于2000年以后, 利己主义和自我意识更为严重。

此外, 由于是独生子女, 成长环境单一, 从小就缺乏与人合作、分享付出的习惯养成, 也导致当下学生青年在潜意识的心理上形成自我、独立的状态。

2.2心理状态的复杂性导致调整过程漫长

一个人的心理意识是长期形成的,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要改变、调整一个人的心理意识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 由于人内心深处潜藏的保护意识和排斥意识, 简单的说教和浅层次的意识植入难以取得明显的、持续的效果。

2.3目前的培养方法结合实际情况不够

前面已经论述, 与人合作具有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心理问题的调整需要漫长、持续的意识教育, 而在目前学生青年社会心理问题突出的情况下, 现有传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法, 大多采用课堂分组讨论、游戏互动等形式, 培养时间、地点均按照普通教学课程设置安排, 本质上仍然是教育模式, 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疲劳, 不足以有效解决问题。

3对与人合作能力培养的新方法的探讨

从上述分析来看, 要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效, 尤其是增强学生青年的与人合作能力, 必须要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和学生青年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必须改变传统方法。笔者经过实践和思考, 探索的新方法就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非教育化”。这里“非教育化”的“教育”指狭义的教育, “非教育化”实质上是超越现有“教育”范畴的广义教育。

3.1培养实施者的“非教师化”

由于历史原因, 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技能培训为主, 教师也主要是专长于自然科学的教学。然而, 前面已经分析, 以与人合作能力为代表的职业核心能力具有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 而非自然科学的属性。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来干。这就要求, 从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施者应当是具有良好的社会学和心理学专业素质的人。目前, 社会上有很多的专家、学者乃至社会培训机构, 有大量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专业人才, 可以聘请他们担任或者兼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项目的主要实施者。3.2培养环境的“非教育化”

目前的培养主要是以课时为主, 学生接受心理意识调整的时间和地点都有限。笔者认为, 应当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学生课堂学习和课余生活的全部范畴, 时间上扩大到从起床到就寝, 地理上超越课堂时间。这样, 就能在学生有思想意识活动的每一个时刻接受职业核心能力的潜在化、常态化培养。

3.3培养形式的“非教育化”

在培养时间环境和地理环境扩大后, 培养形式就可以打破现有的课堂活动方式, 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主要方法是制度安排和任务分配。课内的, 比如将专业课程学习进行分组, 组内实行彼此帮扶。课外的, 比如组织类似拓展训练、课题调研等团队协作活动等等。

3.4培养评价的“非教育化”

由于职业核心能力具有的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 培养过程就是调整心理状态的过程。一个人的心理发生变化, 往往是心灵上有所刺激。所以, 传统的得分、评先等正面激励的评价方式难以触及学生青年的心理底层。每一项培养项目或活动结束后, 要让与人合作好的团队感受到成功的好处, 让合作差的体会到失败的后果。比如, 对与人合作好的团队可以给予某种奖励 (比如一个礼物、奖学金、补助学费或是组织外出郊游) , 对合作差的团队实施安全合理的某种处罚 (比如安置工作没有优先权或者罚做清洁卫生等) 。而且这种评价考核应从制度层面赋予其强制性。

当然, 笔者探索的“非教育化”培养模式, 对现有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有较大的突破性, 还需要学校从顶层制度安排上进行设计, 可操作性难度较大。本文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新思路, 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社会能力:初级.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2]王士恒, 伍学雷.职业沟通与团队合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职业化—实践化 篇9

据悉, 来自移动设备的Google地图搜索量已经超过来自PC的, LBS也在我国开始流行。而人们在智能手机应用中寻求更多客户端应用这一习惯的形成, 也给LBS的商业定位带来了更多机会。

不仅如此, 由于用户规模决定应用发展潜力,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LBS这一移动互联网的典型服务模式将在移动互联网市场发挥更大的商业价值。

增强产品与用户需求互补性

早在2010年9月, 街旁网便在为中国市场推出的HTC手机上预装推出, 同年11月, 人人网发布“人人报到”业务, 仅仅6天之后, 百度便整合资源推出了百度身边, 同月内, 盛大将旗下游玩网更名为“切客网”, 确定LBS为其未来发展方向。而今年, 新浪又与捷步士联合推出了基于位置服务及社区互动的LBS产品——“微领地”, 并与新浪微博进行了融合。随后, 网易、腾讯等巨头也纷纷介入其中, 分别推出网易八方和腾讯手机QQ地图等产品。

随着各大互联网巨头的加入, LBS的发展也更加趋于平台化。据易观国际预测, 今后LBS将结合SNS、微博、团购、支付等技术, 向手机电子商务平台方向演进。在如今电子支付和团购的高速发展下, 其地域聚集性和交易时效性特点日益突出, 如何在特定地点和时间内将特定用户引导到交易中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服务的难点, 而LBS恰恰能解决“交易在哪里、交易潜在用户群在哪里、如何聚集用户群”等关键问题。这就增强了LBS与电子商务在产品层面和用户需求层面的互补性。

此前, 据CNZZ (由国际著名风险投资商IDG投资的网络技术服务公司) 人士估计, 至2011年中期, LBS在我国的服务商的数量将增至170~200家左右, 并以餐饮、娱乐、服务行业为主, 而这一数量还会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而快速增长。

解决盈利模式落地问题

“除了平台化外, API化和专业化也是LBS今后发展的方向。”易观国际分析师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 以开放API方式发展, LBS将成为所有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一个基础服务功能。就其优势而言, 一是可以降低技术门槛, 在B2C市场之外, 快速聚集B2B用户群;二是在微博、IM、游戏等主流手机应用已陆续实现了基于API的“签到”、“我的位置共享”等标注服务功能后, 因位置服务的引入, 上述手机应用将更具真实感、本地性和用户体验粘性。

除此之外, 基于车载导航、关爱服务、位置监控等细分市场的专业性开拓也是L B S今后发展趋势之一。对此, 易观国际分析师解释到, 因需求的差异化, 在车载导航、关爱服务、位置监控等领域, 其市场细分趋势十分明显。今后车载导航将融合Telematics技术, 向智能交通系统演进, 位置监控则面向交通、物流、安保、医疗等行业部门, 实现定位监控、调度管理等需求。

事实上, 企业无论选择侧重于哪个方向的发展, 都需要LBS产业链各环节, 特别是应用服务提供商在积累原始用户规模的同时, 认真尝试赢利模式的落地。只有这样, LBS才能从单纯的“基于位置的服务 (Location Based Service) ”进化成为“位置商业服务 (Location Business Service) ”。

记者观察

LBS巨大商机引来国际厂商

如今, 酝酿巨大商机的LBS领域不光被国内企业看好, 还吸引了众多国际厂商的目光。

2011年7月11日, 新西兰频率控制产品专业制造商Rakon公司宣布在成都开设新厂, 面对LBS等相关定位业务的大好前景, 该公司计划在华投入3500万美元用于相关模块的生产。

据悉, Rakon公司总部位于新西兰奥克兰市, 2010年实现总收入1.89亿新西兰元, 其中55%来自于亚洲市场。其产品主要应用于以下四个重点领域:定位服务 (GPS和个人导航) 、电信领域 (无线通信基础设施) 、移动通信 (智能手机) 、高可靠性领域 (航天、航空、军事和公共安全领域) 。就业务范围而言, 该公司约90%至95%的产品出口至全球50个国家, 其中对美国、英国和中国市场的销量尤为巨大。此外, 该公司的专业技术和市场份额均处于全球较领先地位, 其中GPS的全球市场份额达50%以上。

Rakon公司首席执行官布兰特·罗宾逊介绍到:“Rakon是世界上首家研制出0.5ppm温补晶体振荡器 (TCXO) 的公司, 这项技术为行业建立了新的价格及性能标准, 使得GPS广泛应用在手机等消费类电子领域成为可能。”

职业化—实践化 篇10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标准,骨干辅导员

2014年3月末,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出台《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 《标准》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划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 体现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渐进性和阶段性, 有利于广大辅导员根据自身的工作年限, 更清晰地对照自己当前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明确自身职业发展努力方向和目标, 按照人才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步提升。

在此背景下, 高校辅导员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认真思考、仔细衡量、创新设计出个性化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无疑是高校辅导员深刻理解《标准》基本理念, 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准确把握《标准》主要内容, 全面落实《标准》各项要求, 把《标准》作为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的行为准则, 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的集中体现。本文以宁波大红鹰学院骨干辅导员为案例对象, 研究骨干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更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1 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架构

1.1 职业专业化初级阶段———初级辅导员

一个职业如果是人人都可以担任的, 那么就会没有社会地位。因此职业专业化是所有职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具体到辅导员职业来讲, 就是辅导员队伍在发展过程中获得较强的专业素质, 合理规划辅导员的工作内容, 培养职业精神, 形成鲜明的专业标准, 拥有稳定的专业地位的过程。辅导员职业专业化的初级阶段主要是指辅导员群体经过一段工作时间后不断成熟, 逐渐符合辅导员职业标准, 辅导员岗位成为专门职业, 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

这个阶段的辅导员, 要完成入职之初到尽快适应岗位的过渡。因此规划重点是学习, 学会处理日常工作和所遇到的各种麻烦, 培养职业兴趣,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 这一阶段要找到自己的职业优势, 比如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党建团建工作、其他各项培训工作等, 确定自己能够承担的专项和责任等;但是对辅导员来说, 职业周期的阶段不是一成不变, 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做好自己每个阶段的规划重点。这个时候的规划目标切忌太高太远, 辅导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针对性地查缺补漏, 做出合理的、适合个人发展情况的职业规划。

1.2 职业专业化第二个阶段———中级辅导员

在这个阶段, 辅导员职业专业化的程度递进一步, 即该职业群体的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应有的水平, 拥有一套完善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体系, 作为这一群体从业的基本依据。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专门人员专门从事并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个阶段的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技能结构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与信息获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造能力。辅导员需将目标进行分解, 制定出较为详细的分时间段的计划与行动措施。可以从五个方面精进:一是能够与学生畅快谈话, 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 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辅导员的关怀与爱。二能够自觉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 时刻了解学生的动态, 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 自觉关注一些特殊学生的表现, 对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较为敏感。三是要有一定的公文写作能力, 能够较好完成工作汇报、学生评价等材料拟写。同时, 辅导员要善于总结, 能够随时记录自己开展工作的情况, 特别是对一些重要事件, 如安全教育、资助工作、学生谈话等, 要做好备忘记录。四是主动深入学生宿舍、教室等工作一线指导学生。五是有较强的工作悟性, 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头绪中归纳出思路, 形成自己的工作艺术, 不断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

这个阶段的辅导员, 已经具备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经验, 甚至在某一条块工作上已经形成个人丰富的经验, 已经初步具备其辅导员职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个时候的规划目标要针对自己的岗位需求, 树立起清晰明了的职业目标, 如考证 (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等) 、科研 (申报辅导员专项课题、发表相关学生工作论文) 等。

1.3 职业专业化的第三个阶段 (专家化阶段) ———高级辅导员

辅导员职业专业化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辅导员专家化的过程, 是指高校通过培训、教育、激励、保障等长效措施, 使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辅导员成为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能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在学生工作领域取得优异成绩、在国内高校学生工作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工作专家而努力的动态过程。这个阶段的辅导员拥有相当高的社会声望和经济地位。

2 具体步骤

2.1 规划指导思想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 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 结合时代特点, 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 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 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 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 筹划未来, 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 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1) 选定发展方向、设定发展目标、考量发展因素、选择发展路径;

(2) 做好发展准备、摒弃干扰 (拟做专业教师的准备、拟走行政发展路线的准备) 拟作学生工作专家的准备;

(3) 评估发展前景、结合切身情况对发展路径评估、自我发展机会评估。

2.2 规划的方案制定和实施

制定计划。一个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自我分析、职业分析、职业定位、计划实施等方面。

(1) 自我分析:包括“我想干什么, 我能干什么, 我现在在干什么, 我将来要干什么?”“自己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有没有兴趣, 自己想不想为教育事业而奋斗?”等等。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性格、志趣、自身具有的知识与技能等来识别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兴趣是否能够培养, 知识和技能能不能通过学习积累提高等等, 从而确定自己是否适合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如果你认为自己适合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 就要确定发展目标, 即成为“教育者”而不是“事务管理者”。如果没有明达的职业发展目标定位, 职业发展规划将难以顺利实现。

(2) 应对目标规划拟定短中长期计划, 以标准中的辅导员分级类别:初级辅导员一般工作年限为1-3年, 经过规定入职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 中级辅导员一般工作年限为4-8年, 具备一定工作经验, 培养了较强研究能力, 积累了一定理论和实践成果;中级辅导员职业标准除涵盖初级辅导员的职业标准内容要求外, 在各项职业功能上有更高要求;高级辅导员一般工作8年以上,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修养, 高级辅导员职业标准除涵盖中级辅导员的职业标准内容要求外,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某一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具备有影响力的成果, 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基于宁波大红鹰学院的校情, 骨干辅导员群体认定特征包括:

(1) 拥护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热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 品行端正、师德高尚。

(2) 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连续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满4年以上, 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 扎实开展学生工作, 密切联系学生, 深入进行家访和谈心、谈话活动, 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主要组织者所组织的学生工作活动, 或作为主要指导者所指导的学生集体 (含学生社团) , 曾获得校级以上表彰, 所负责学生无重大违纪事件和重大事故发生。

(4) 深入开展学生工作研究, 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业指导、职业规划指导或学生事务管理等某一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近3年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过学生工作论文, 或获得校级及以上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

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规划, 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对工作进行分阶段的规划, 把握每一个阶段的重点、目标、任务, 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制定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努力向专业化、专家化的目标发展;为了达到近期和远期目标, 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规划, 其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会更强。

从表1可以看出, 骨干辅导员群体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更有目标, 并且各项条件均达到或接近《标准》所涉要求, 按照《标准》的分级分类, 骨干辅导员可以划到中级辅导员或高级辅导员行列。骨干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更强, 对提高职业技能的愿望更为迫切, 这些显然与宁波大红鹰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的辅导员职业保障体系分不开。

3 结语

辅导员的压力, 往往不是自己缺乏能力, 而是没有找到自身能力与适宜工作的契合点。如何使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沿着既定目标顺利发展, 需要强大的毅力监督自己的行动, 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同时需要强有力的外部保障体系。

高校辅导员在实现职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将长远目标分解成具体目标, 要达到具体的目标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内容, 参加何种培训等, 并付之于行动, 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控和调整, 并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 修正不适合的职业发展目标, 然后进入下一步的职业发展规划中。当发现不能实现自己既定职业发展目标时, 应该首先与学校的内部成员沟通, 并通过转换职位等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节省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与精力, 并且能够继续享用自己已经建立的良好沟通网络。辅导员职业发展或个人发展最终出路不一定是流向教学岗位做专职教师, 也不一定是流向行政岗位做领导, 而是要努力成为专家型的教育者。

此外在辅导员的选聘培养、工资待遇、职称晋升方面, 高校相关部门要有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 才能使得辅导员在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 安心踏实地坚持执行。

参考文献

[1]李卫东.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2010, (8) .

[2]向娴华.大学辅导员评价体系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0, (5) .

[3]王显尊.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探析[J].教育时空, 2012, (18) .

[4]赵敏, 张志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培养与发展机制初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6-12-12.

职业化—实践化 篇11

关键词:岗位化教学 职业教育 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焦点在如何将教学的核心迁移到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必须从职业教育与生产一线接轨上下功夫。岗位化教学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准确定位职业教育目标,立足于企业的需要、岗位的需要和就业的需要,将教学的核心对准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实现职业教育与生产一线职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一、优化课程结构,授课内容贴近岗位。

1.在课程设置上,瞄准学生就业岗位,进行合理调整。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有关专家认为“高等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职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而“区域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社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概括地说,在界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考虑人才层次的高等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和一线性等。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人的实用技术能力为目的。确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立足于为经济与技术的发展服务,了解实际岗位对人员能力的要求,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等实用型人才。因而,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当进行合理的调整,按照学生未来就业岗位必备的知识去开设课程;按照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去开设课程;增强课程的岗位针对性;构建起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模块。

2.在课程内容上,授课内容适应岗位实际需要。

教学内容应围绕如何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一中心,从社会调查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以切实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与就业岗位的要求实现“零距离”对接为标准。

在此,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在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以及岗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做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后发现,高职高专层次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吃的还是商务这口饭。他们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虽然有一些英语上的优势,可以在某些场合发挥一些没有英语背景的毕业生所不能发挥的作用,但是他们极少会像纯英语专业的学生那样靠英语谋生,因为他们的英语还达不到那个程度。由此,“英为商用”应该作为教学的指导方针。基于此,在课程设置中有必要补充商务的内容,例如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商务合同、进出口单证、商务谈判等。英语与商务要有机融合,同时要求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这对教材的使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目前在我国用英语编写的商务类教材不多,要找到一本既能满足英语与商务教学需要又注重能力培养的高职教材就非常困难。对此,除了尽力通过各种渠道引进比较合适的教材外,还应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从根本上解决教材使用方面的困难。组织教研室全体老师编写教材,真正把商务知识的传授、商务操作技能、英语语言能力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融合成一体。

综合来讲,要做好专业课教学的岗位化,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步是深入一线对就业能力和岗位能力进行具体的调查;第二步对就业和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要求进行综合分析;第三步是教学中依据就业能力的要求融入每门课程中,将与之对应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作为培养核心,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师重在指导。特别是在技能训练过程中采用“模拟岗位”训练,以实际岗位能力需要来培养和考核学生,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第四步是确立适应能力训练的考核机制和方法。考核的过程非常关键,须特别注意:

(1)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多注重实践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如旅游英語班学生的专业课考核,就可采用在实践基地进行模拟导游考试的形式,既对平常课程内容的选择产生影响,同时,使考试的过程也变为了学习提高的过程。

(2)职业技能的水平应该强调训练过程的考核,针对学生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将考核内容公开,学生公平竞争,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按实践项目进行考核,激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这种考核方式督促学生不断地向近期目标努力,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在这种项目式的考核中,每一个单元的成绩是独立的,即使有一个单元成绩不理想也不会影响其它单元的考核成绩,让学生通过近期努力的成功树立起自信,努力完成每一个实践项目。

(3)考核中以多元化能力考核每一个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成绩采用总成绩加评语的方法。总成绩为前面各项成绩的平均值。仅仅给出成绩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对每个学生做出综合的能力评价。训练中我们注重对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技能训练结束的时候,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反馈给学生本人。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对自己存在的能力上的不足在后面的训练中加以注意,这种做法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3. 实施“双证书”或“多证书”制度。

教学质量标准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对接,可以助成学生具备顺利进入行业企业所不可缺少的资本,不仅满足企业择优量才的需求,也能使这些未来就业者在人才市场竞争中拥有明显的优势和亮点。将职业资格认证的相关考核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内容中,使各专业学生在毕业时都拿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顺利上岗就业开辟“通路”。

二、开展“授人以渔”教育,突出实践性教学。

1.转变教学方式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开展“授人以渔”教育,实现教学方法的“六个转变”:由灌输式转向启发式,注重学习兴趣的提高;由统一性教学转向个性化教学,注重因材施教;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注重自主学习的提高;由单一传授转向双向互动,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由常规的实践转向创新实践,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由说教式转向体验式,注重情感的体验。

2.突出实践性教学

职业教育的理论告诉我们,职业能力的形成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专业知识,二是实践经验。要使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实践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体验式教学就是实践教学的一种方式,它是指由教育者根据培养人才的目标,设定并提供人才素质、能力形成的环境条件和活动内容,让受教育者亲身参与体验,从设定的环境和活动中理解知识,获取经验,形成能力的方式。

岗位化教学就是向学生提供体验的环境和活动的内容的一种体验式教学方式。如外贸英语专业岗位化教学,其教学平台的主要角色划分为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国内用户、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学生可作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在模拟环境中为了各自的经营目标主动完成工作。各角色可以在既定的规则下自由地进寻找业务伙伴、交易的准备、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等商务活动,最终达成目标。学生可以从几近真实的国际贸易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国际贸易的风险和乐趣。通过这样相互竞争和协作的角色扮演,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岗位化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训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巩固理论知识的训练:岗位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对具体的技能训练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在实体训练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与应用。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连接上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桥梁。

(2)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岗位化教学提供了一个接近实际岗位的对技术技能训练的良好环境。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仅是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应用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岗位化教学中,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

(3)灵活性训练:岗位化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校办工厂或实习车间。它面对的是社会上、市场上的真实工作对象,要灵活地根据实际要求确定所使用的工具,方法及办工程序。

(4)自信心培养:岗位化教学的岗位群环境的培养为学生就业增强了自信心。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有的门门功课都学得优秀,甚至一些传统实验也做得很好,但在就业求职,与用人单位谈话时,只能答出学过什么,而不能理直气壮地回答会什么,能做什么。而岗位化教学模式对学生就业自信心亦进行了培养。

(5)职业精神培养:岗位化教学的运行从形式上强调工位性,从运作上讲求职业性。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溶入了训练之中。如外贸英语类高职学生的相关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以及贸易的公平竞争、平等互利的实践训练,加深了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

三、结语

职业教育岗位化教学的实施可以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學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用人单位最欢迎无需培训,上岗就能操作,能解决实际问题,高质量地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毕业生。

岗位能力训练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将训练的最终目标分解为多个单元训练目标,强调训练过程的考核,将能力训练、知识学习与素质培养相结合。针对学生的现状在训练过程中为学生树立可实现的近期目标,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断树立自信,锻炼应具备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模拟岗位能力的训练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海峰.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3,(7).

[2]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

[3]卢晓中.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论纲,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2005年11月.

[4]朱懿心.高职高专教师必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上海),2004年10月.

农户兼业化问题与对策 篇12

一、孟津县十里村农户兼业化现状分析

(一) 十里村基本情况概述。

十里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全年四季分明, 热量、降水量随着时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点。全年日照时数2, 141.6小时。整体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十里村地理位置优越, 紧邻连霍高速和省道314线, 距离市区25公里;全村共有1, 971人, 400余户, 分为8个生产小组, 总耕地2, 686亩, 人均耕地面积1.362亩, 低于全国1.4亩/人的平均水平;人均收入7, 984.35元, 略低于河南省2014年农村人均收入的8, 475.34元。本村兼业人员共计831人, 占全村适龄劳动力的60.39%。

(二) 十里村人口情况概述。

从宋庄镇人民政府了解到, 本村人口结构为0~14周岁417人, 占总人口的21.12%;15~64周岁的有1, 376人, 占总人口的69.82%;65周岁及其以上的有178人, 占总人口的9.06%。人口总数处于正增长状态, 且人口增长属快速增长型, 老年人口和少年人口总和共占全村总人口数的30.18%。根据美国学者P.C.格里克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本村多数的家庭处于扩展和稳定期, 部分家庭向收缩期转变, 在这个期间里家庭支出固定、教育支出增加、保险需求高峰、整体家庭资金需求量大, 但并未到达收入巅峰状态, 需要家庭收入呈增加态势以满足增长的家庭需求。根据唐纳德·伯格的人力资源流动的“推-拉”理论, 在这样的家庭需求情况下, 农户外出兼业增加收入存在这较大吸引因素。全村适龄劳动力仍占总人口的69.82%, 共计1, 376人, 劳动力数量充裕, 大量的劳动力存在大范围兼业化的能力。

根据恰亚诺夫理论的农业生产追求的方向, 不是收益最大化, 而是风险最小化, 当家庭需要得到满足之后, 就不再有继续增加农业生产投入的动力, 较低的农村劳动力素质直接影响了农民在对农业生产环节上的选择, 多数的农户并不选择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 农户选择的是最保守稳定的生产方式, 使得土地的利用效率低下;同时, 较低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也使政府推广农业技术时面临推广困难。农业本身的低附加值加上较低的农业科技水平, 使得农民增收困难, 农民为增加家庭收入来补充家庭开支而选择兼业生产, 但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影响农户兼业过程中的兼业收入。

(三) 十里村农户兼业化现状。

通过实地采访询问并结合相关调查问卷得出, 本村的农民外出兼业的地点, 河南省内以洛阳、郑州、三门峡等地居多, 总计为541人, 占总体人数的65.1%;省外以广东、浙江、北京等发达地区为主, 共计285人, 占比34.3%。从农户兼业后的职业选择上建筑类的比重最大, 有340人, 占总人数的40.96, 其次是从事理发、厨师等服务行业, 共计269人, 占比32.34%;经商人数为98人, 占比11.77%。目前, 农村劳动力的兼业种类大多是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 一个共同的特点——兼业人员不需要高深的知识, 只需要通过自学或是别人的示范便可以掌握。这是由于劳动力普遍素质偏低的现实情况所决定的。

二、孟津县十里村农户兼业化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洛阳市具有典型性的十里村农户兼业化相关情况的了解分析可知, 农户兼业化在使得农户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 农业劳动力减少。

十里村农业劳动力的减少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较快的城市经济发展速度, 在城市从事工、商业的收入较从事农业生产所获收入有较大提高, 使得到城市就业长期以来都对农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加之十里村有着便捷的交通位置, 使得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降低, 使得获得的收入增多;另一方面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广后, 农民可以自由地协调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的时间, 由于农民进城务工所得的收入高于农业生产所得收入, 根据唐纳德·伯格的人力资源流动的“推-拉”理论, 农民受到的推动力大, 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人数快速减少。当前状况下, 十里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仅剩余400人, 且多为妇女和老人, 甚至出现了部分农田闲置的状况。

(二) 农户兼业人员工作环境差。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业普查的现有数据来看, 农户兼业的途径主要是进城务工, 而在现阶段到城市中打工的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低, 就目前全体就业情况而言, 农民工从事的大多是脏、累、险的工作, 危害着农民工的身体健康。据有关资料显示, 有86.18%的受调查农民工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 只有13.7%的农民工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下。在每周工作时间天数调查中, 仅有2.47%的农民工每周工作5天, 有16.67%农民工每周工作6天, 在每个星期中不足一天休息时间的有12.22%。还有近70%的农民工没有休息的时间, 兼业农户的身体健康难以保证。

(三) 农业劳动力素质降低。

农业劳动力素质低是洛阳市在农户兼业化上长期以来面临的突出问题, 通过对十里村农业劳动力素质情况的调查可以反映出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的问题较为严重, 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大范围兼业, 特别是知识层次较高的, 可以接受新技术、新思路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就业, 使得现在本村从事农业劳动生产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更低。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农业普查公告整理可知, 农户兼业人员的文化程度百分比为:文盲1.2%、小学18.7%、初中70.1%、高中8.7%、大专及以上1.3%。较低的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 直接限制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以及大范围机械化耕种收获的可能, 较低的农业技术转化率, 使得农民土地的亩产提高缓慢, 农民的收入增幅低于城镇人口, 兼业化生产便对农户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当农户兼业化比例过高会出现部分农田的弃耕, 粮食的生产难以保障。

三、对策提议

十里村作为典型的洛阳市农村, 其在的农户兼业化发展中出现的劳动力减少, 科技转化率低等问题, 代表了多数洛阳市农村存在的问题, 因而本文结合分享型经济发展的模式, 以应对农户兼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一) 分享型发展方式。

鉴于本村的大量劳动力外出兼业, 留守人员中多为未成年人或是老年人, 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数量少、质量低, 不足以满足家庭总可用耕地的种植要求, 出现了农户完全放弃农业生产, 致使部分农田荒废, 粮食生产总量下降状况的现实状况。分享型经济又可称为协作型消费或是共享经济, 其核心就是“使用而不占有”, 一个人的多余时间、拥有的技术都可以和其他人分享。在农村同族之间各家各户之间的关系紧密,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高。从而克服了分享型经济发展中容易出现的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本村可以组织一批年轻劳动力, 以短期劳动雇佣的形式, 向部分外出兼业打工的家庭出租短期劳动力, 由于农业生产行为的特点, 即在播种和收获时需要大量劳动力, 这时服务提供小组可以在不改变农业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 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在农田维护期, 可以向留守的农户提供社区类、家政类等服务, 并收取相关费用。

(二) 提高劳动力素质。

就目前十里村分映出的问题来看, 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 农民的整体素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之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使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增高, 因而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从而增加农民兼业化时对职业的选择。要完善农村的教育体系。加大中等专业技术教育的投入, 加快对中等层次技术人才的培养。洛阳市目前拥有中专及以上职业教育院校76所, 教育面向各种技术工种, 但多数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方向重复, 多而不精, 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 调整各类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院校布局, 争取做到一校一科, 促使其达成专业程度高, 师资力量强的特色, 推动农民工职业化教育, 方便其就业。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 1987.

[2]高强.中国农户兼业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96.

[3]李实.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增长和分配[J].中国社会科学, 1999.2.

上一篇:病理专业研究生论文下一篇:项目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