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现状

2024-06-26

社会公德现状(精选12篇)

社会公德现状 篇1

社会公德主要是指人们在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中或与陌生的他者相处过程中所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社会公德作为公共生活准则, 是社会道德在人类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特殊表现, 是全民性的道德, 为社会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在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交往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 社会公德具有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 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也呈多元化发展, 在推进社会公德的建设进程中, 还面临一些道德滑坡与公德失范等现象的制约和挑战, 也就是说我们现今的社会公德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那么, 到底我们中国社会公德的现状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当今中国社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民生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依然是落后于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步伐, 尤其体现在社会公德的建设上。环顾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会发现人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的增长远远地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 社会公德并没有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而提升,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逐渐淡漠。

在日常生活中, 经常会听到一些老人谈论有关社会公德方面的问题, 他们会感慨当今社会公德确实问题很严重, 而我在社会中, 也是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非常愤怒而又无法改变的这种现象, 而这种现象不在少数, 比如说坐公交车让座问题。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每个人有义务社会公德发扬光大。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 我们都没有理由在面对老年人乘车没有座位的时候表现出无动于衷与漠视的态度。

类似这样的个例还表现在, 一些老人在马路上摔倒无人去扶的现象。我在课堂上曾问过学生这个问题, 如果一位老人摔倒了, 你会不会去扶, 结果会扶老人的占少数, 不会扶老人的占多数。而在网上也做过这样的调查, 结果也是如我调查学生的结果相同。之前发生过扶起摔到老年人却被反咬一口的彭宇案及许云鹤案类似案件, 这两例案件涉及的都是人性中最普遍和最基本的善与恶, 触碰着人们对于“助人为乐”这一词语的情感底线。但我认为, 这种事件在社会中毕竟只是个别现象, 可这并不代表今后我们碰到类似的事情也可以堂而皇之地不去扶。

不管是给老人小孩让座也好, 还是老人摔倒我们扶一把也好, 不过是牺牲一点自己的小小利益。多站一会儿或者伸出你的双手, 就可以为别人提供一份帮助;不过是举手之劳, 却可以温暖周围人的心灵。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刚才我谈到的是公交车上让座的问题, 以及做好事被诬陷的问题, 而我接下来讲的一个案件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在网络上, 网友“1Mar小豪”在优酷网上传一则名为“某些人龌龊的心才是真正恶心的东西”的视频, 视频上传3天, 已经有超过35万人次看过了这段视频。在视频上我们看到, 上海的一辆公交车上, 一位辛苦捡纸板与塑料瓶的头发花白的老人, 带着捡来的几大包物品登上公交车后, 遭到了公交车司机的驱赶及一名男乘客的谩骂, 最终, 老人携带的塑料瓶、纸张多数都被扔下了车。

说实话, 对于公交车司机和那名男乘客, 我是很不能理解, 凭什么那么野蛮地对待一个老人。正常来讲, 他也是一名乘客, 老人刷卡乘车没有触及什么法律和违反什么规定, 凭什么责骂老人, 驱赶老人, 扔老人的物品?对于一个拾荒的老人来说, 他只是想坐一下公交车, 难道这样的权利老人也没有吗?也要被无情地剥夺吗?我们国家一直都在强调构建和谐社会, 驱赶谩骂老人的野蛮行为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里该出现的吗?在网上我看到有句话写得特别好, “你可以选择不去帮助别人, 但是不能选择用这种方式伤害别人”。

如今中国的社会在不断进步, 人们的眼界逐渐开阔, 于是问题也就逐渐凸现出来。再如公共场所中乱扔废弃物、随地吐痰、损坏公物现象、盗窃现象日益严重、人们保护环境意识淡薄等问题都反映出了中国当前社会公德的现状。

二、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对策

培养社会公德最重要的是公民的内在的自觉性, 比如说树立道德信念, 培养公民公德观念的牢固性和履行公德的坚定性, 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 都能坚持自己的行为准则。还要善于运用社会当中, 我们身边的先进典型人物, 让人们从先进典型的人物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社会公德是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行为规范, 社会公德建设要从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角度出发, 培养公民的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习惯, 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德水平。在社会公德水平不高的情况下, 要想全面提升公民的社会道德素质, 靠自律很难达到。我认为需要通过制度化的公德规范, 公德意识和遵守公德的习惯是需要依靠法律和公德的制度化来培养的。需要各种完善的法律和制度, 相关部门应该用立法的形式将公德要求固定下来, 使某些社会公德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条文, 成为可操作的规范。

要建立人人理解、支持和保护公德行为, 谴责和制止违反公德的行为的社会评价机制, 要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团体的骨干作用、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 从具体事情做起、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 使道德实践活动与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 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 促进社会公德建设稳步向前发展。

道德建设是长期行为, 是一个艰巨的社会工程。道德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与反复性, 决定了道德建设的复杂性。没有坚定的道德信念, 没有强有力的措施, 没有永不松懈的努力, 没有全社会的协作, 就不可能收到如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华林.对构建社会公德新体系的思考[M].新视野, 2003 (2) .

[2]宣云凤.论主体社会公德意识的他律[J].江海学刊, 2007 (3) .

社会公德现状 篇2

(现状原因及解决办法)

学号:1205616122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一班 姓名:马明辉

社会会公德

简称“公德”。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与“私德”相对,这里的“公德”是指与国家、组织、集体、民族、社会等有关的道德;而“私德”则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

商业伦理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重要内容,经营者伦理道德的高低,不仅影响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更重要的是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而当温总理也发出“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的感叹时,我们就不得不在再次来思考一下“人心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了。对于社会公德滑坡的现状,小到随地吐痰,破坏公物,大到食品中添加的各种违章添加剂。

有人说,我们应当感谢中国的食品行业,因为它让我们从大米中认识了石蜡、从火腿中认识了瘦肉精、从辣椒酱里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认识了福尔马林、从蜜枣中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从奶粉中认识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也有人调侃说,日本人一天一杯牛奶,振兴了一个民族;中国人一天一杯牛奶,震惊了一个民族。而如今,当我们日常消费的馒头也成为了有毒物品的

时候,我们实在是不晓得该继续“感谢”下去,还是该骂其“道德沦丧到了极点”?!

出现社会公德滑坡的原因

(一).功利主义的驱使和社会风气的败坏。

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有句话说道“上下争利,国将危矣”。这句古训归根到底在一个“利”字。利可以指金钱、权利、功名、也可以指一些便宜、好处等。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可以昧着良心踩在别人的身上追逐名利、践踏道德。一些社会学家把道德滑坡归结为传统文化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人的价值观发生转变,道德观念的迷茫,道德判断失去方向。由此,社会就形成了一种不良的风气,越来越多的人,搬出社会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等客观原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找借口,从而丧失责任心,负责任的氛围也就无法建立起来。社会正在形成一种不良的风气,由此导致人们责任心的丧失。一个丧失责任心的民族,是走向道德滑坡的重要因素,是出现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功利主义使得人们公德淡漠。公民的劣根性:自私,愚昧;多疑,冷漠。导致了我们社会道德的进一步缺失。如今的人们只是对自己的家庭、亲人、朋友讲求道德,一旦进入陌生的环境、进入公共的领域,人们就变得冷漠、不知道关心帮助他人,对他人的热情帮助始终持有怀疑的态度。在这里人们拥有的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面对乞讨者,人们不再伸出自己的手,面对受伤的人,人们不敢走近一步,怕连累自己。我们已经在道德滑坡的环境里越走越深,我们的

国民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不能正确的分析具体的情况,已经处于道德规范的迷茫期,困惑期,不知道,到底该不该坚持自己原有的价值观?那些冷漠的人,就是价值体系正在发生转变的人,就是道德判断上 网的一群人。由于公民文化的有待于提高,他们现在正处于十字路口。他们走向那一边将对社会公德的发展与否有着重要的联系。

(二).道德教育滞后--正面教育导向不明,反面警示教育不彰。道德教育滞后主要表现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在学校,教育过于功利性,关注的重点更多的在学校的升学率和学生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唯一的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忽视了学校的育人功能,致使学校德育教育滞后,学生德育水平底是“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方面,我们从小接受的道德观念都是父母传输给我们的,而父母的道德观是他们的父母灌输给他们的。如果父母自身的道德素质不高,不懂得教育或教育方式不足,就会影响下一代的品德素质。况且在当前社会,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和事业忽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更多地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和智能开发,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没有意识到对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社会方面,德育教育空白无力,没有形成主流,另一方面社会在对优良的道德行为、典型道德模范宣传不足。

(三)政治腐败

政治腐败主要的原因在于政治文明缺失。因为政治文明的缺失,意味着体制和制度的不健全;意味着权利缺乏有效地监督。诸如政治生活中的腐败、贪污、渎职、卖官买官;难以想象,一个在各个领域都不

遵守公共的道德、伦理、规范,没有共同权威的约束,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私德、行规盛行的社会会是健全的。中国社会仍然是“官本位”为主体的社会,权力对各种社会资源的过分控制、分配不同程度地存在,从而不同程度地扭曲了某些领域的公共道德、公共规范的公正性。比如在司法、科技、学术、文化、体育等领域,行政权力的过度干预都是明显的,而权力这只看得见的手在这些领域带来的消极后果也是明显的。

二.解决的相关对策

道德、伦理、信仰等精神方面问题的存在是多种复杂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其改善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何况以中国国家之大,人口之众多,又处于全球化的冲击之下,向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之中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格局之下。所以,重建一个道德中国需要从国家到社会,从干部到民众多方面的长期的持续努力。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良好的道德氛围。

有些时候,人们的本性还是那么的淳朴,但是,社会上发生的很多的有关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在给人们敲响警钟的同时,将人们乐于助人的热情同样浇灭了,由此导致了人们的冷漠性,不敢再去助人为乐,于是,社会上的人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对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关于乞讨内幕的揭露,是的人们对于弱小者不再抱有同情心。所有的事情都被人们蒙上了怀疑的面纱。我们已经“被冷漠”。

要提高公民的辨别能力和认识水平。孟子曾说,性本善。中国

多年沿袭下来的文化传统,在尊老爱幼、爱国主义等方面的还是可以的,但是,在社会大浪潮的冲击下,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引诱下,不少人已经开始动摇曾经的价值体系,开始出现动摇。所以,国家有必要采取合适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公民的认识水平,增强公民辨别是非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们这个社会缺少特立独行,不同流合污,不愿被世俗同化的人。所以,从根本上,必须提高公民的意识水平,提高他们看待问题的能力和鉴别能力。

(二)加强道德教育宣传,树立正确社会向导。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报刊等是重要传播工具,树立典型,加强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如 “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倡导、社会主义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学习、英模的演讲、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等。学校教育应该一改传统的理论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隐性教育法把德育内容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身上,并使其内化为其良好的道德素质。鼓励在家庭中营造良好德育环境,父母应以身作则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重视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做到教育从娃娃抓起。作为家长必须矫正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克服溺爱、粗暴等错误方法,要多与子女沟通交流。同时,家长的教育观念也要转变,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重视子女的思想品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社会上应加大宣传力度,媒体在做公益广告和宣传时应该更加注重平民化,亦需要注重宣传的多样化,把

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社会向导,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之下,自觉净化心灵,不做一个道德沦丧者。

(三)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中积淀着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一个传统文化代表着一种民族精神,是我们丢弃不得的。中国多年沿袭下来的文化传统,如尊老爱幼、爱国主义、诚实守信等都体现了社会公德的方方面面。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为我所用。用传统的力量从源泉上净化社会不良的风气。教育的功能在不断地强化,国家在教育方面必须统筹考虑。学会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来教育我们祖国的下一代。前段时间,就鲁迅的文章要不要加入教科书闹得纷纷扬扬,于我看来,鲁迅的批判精神同样适用于这个社会。鲁迅对冷漠、自私,麻木的看客的痛恨照样警惕着我们不能做新一代的看客。鲁迅关于国民革命的批判和经验总结,同样告诉我们要懂得群众的重要性。鲁迅是在用血的事实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去做。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教学方面引领好祖国的下一代,至此,我们的民族才会强大,才会具有凝聚力,才会不断进步。只有少年强了,我国才会强。

社会公德现状 篇3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31-01

90后大学生是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影响着民族、社会的未来与发展。社会公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性基础工程。社会公德发展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衡量着一个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建设及改革能否取得全面、持续进步的主观基础。

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好坏直接体现着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水平。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现在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偏差,不良社会公德行为突出。因此,深入调查分析90后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90后”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分析

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的水平有不断下滑的趋势,而且形势较为严峻。例如:自习室本来是一个供大家学习的地方,是一个安静的地方,但有些大学生在自习室中去不遵守自习室的规则,聊天,吃东西。在公共场合大声接打电话;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部分大学生不让座;还有比如考试作弊;食堂打饭不排队,乱插队等现象。

二、90后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原因分析

90后大学生自身具有独立自主,个性鲜明,自我评价较高的特点。他们自身有一套价值理念,对身边所发生的事物,往往不是按照社会公认的规范来看待,而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行事,在对于自身行为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家庭背景的不同,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成长和道德的培养都有重大的影响。学校教育的缺失也是大学生公德水平下滑的原因,虽然我们国家的教育正积极的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但仍然有部分学校以成绩论英雄。对于公德教育的投入也不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既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但不可避免的也使一些不好风气得以进入,再加上市场经济在国内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变得多元化,社会公德的标准也发生了改变。无论是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大学生自然也深受影响。

三、提高90后大学生社会公德对策分析

1.90后大学生自身要自觉强化社会公德意识。

90后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和标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规范和要求。多读一些传统文化的书籍,从中汲取养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文化道德修养。从身边的人学起,学习他们的优秀的品格和行为方式,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地提高自己。我们不仅要在学校内积极参加学校公益活动,而且要也去校外去社会中磨练自己,多多参加公益活动或志愿者活动,不断强化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让90后大学生真正地成为社会的榜样和社会的栋梁之才,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家庭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社会公德的教育不可或缺的,相信对于每个人来说,家庭在于自己的性格成长和行为方式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对90后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上,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首先,父母必要要为人师表,要起到示范作用。父母在日常生活的种种言语行为都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长远的影响,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在儿女面前,应该有一定规范而不是随意为之。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以身作则。再次,父母应该为儿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最后,父母应该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经济上支持儿女的教育,精神上也要强力地支持他们,鼓励他们,正确的引导他们。

3.学校应加强公德教育。

一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和道德风气必然影响着在学校学习的各位同学。良好的学风和道德风气也会对90后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起促进作用,所以完善和提高学校在这些方面的教育就显得刻不容缓。首先,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利用各种手段,产生一种良好的舆论取向,形成一种人人讲公德,抵制不道德不文明行为的风气。学校的社团应该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社团要开展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寓教于乐,把社会公德教育融入在社团活动中,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提高90后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其次,学校必须要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90后大学生也少不了规章制度的制约,学校必须负起责任。一方面要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也应赏罚分明。最后,学校应加强自身的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

4.社会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自媒体,报纸、电视等媒介积极地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树新风,扬正气,加强优秀先进典型的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要加强法制建设和社会伦理道德建设。触犯法律的行为要严惩不贷。对于违反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用社会舆论给予相应的惩罚和谴责。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总之,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引导他们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规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多方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以促进90后大学生公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思.必须重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J].学校思想政治教育,2001( 4) : 1.

社会公德现状 篇4

对于这次调查, 大多数大学生对调查表所选的选项与现实中自己的作为大相径庭, 大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但是真正能够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人却不多。我们常说每人迈出一小步, 社会就会迈出一大步。几乎百分之百的同学对“宿舍中常流水常明灯”现象的看法是主动去关掉, 可是教学楼上卫生间里的水龙头经常在无人使用的情况下哗哗流水, 过往的学生却视而不见。调查显示: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主干群体, 80%左右的被调查同学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 仅有10%的同学公德意识薄弱。在这次调查中, 大学生对“公共场所插队现象”的看法, 来自学生的反馈是:上前“马上制止”的占31%, “心里抱怨”的占50%, ”心里谩骂”的占19%, 还有极其少数的“视而不见”群体。对于“在公交车上向老弱病残人让座”这一问题上, 大家几乎一致表态:主动让座;对“当乘手扶电梯, 怎么站”, 回答“自觉站在右边”的占80%, “随行人站的”占15%, “随便站”的占5%。在同学们回答“在外出遇到红灯怎么做”的一问中, “一贯遵守交通法规”的占97%, “偶尔闯红灯”的占2%, “经常闯红灯”的占1%。这表明, 在公德认识方面, 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 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 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但在具体行动的方面, 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 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 当“关于在校园内或其他公共场合乱扔垃圾的看法”中, 认为“很鄙视, 宁肯拿在手里也不乱扔的”占48%, 为“出于无奈, 周围没垃圾桶”的占50%, 为“怎么方便怎么来”的占2%。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 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 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 我们大学生还做的远远不够, 即不能做到“兼济天下”。比如“面对一些不良图片视频的做法”, 大部分选择“回避”, 只有极其少数选择“举报”。

二、大学生公德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1. 社会公德习惯缺失。

这主要包括在公共场合中不注意礼貌礼仪、行为举止、谈吐语言等方面, 有些大学生在公共场合仪表不整, 穿拖鞋、背心出入图书馆、教室、操场甚至老师办公室等公共场所;有些大学生在公共场合满嘴粗话, 和别人交流时指手画脚;个别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合举止不雅, 有伤社会风化;更有甚者上课接听手机或睡觉等。

2. 社会公德意识不够。

从调查中发现, 大部分大学生具有是非对错能力, 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不懂得遵守社会公德, 例如不爱护公共财物, 在教室桌椅上传播“课桌文化”, 在旅游景点随便留言, 在公共场所乱刻乱画、宿舍或教室内大声喧哗, 乘车不给老弱病残及孕妇让座, 乱扔垃圾, 不懂得节约水电资源等。

3. 诚信意识欠缺。

有些大学生思想浮躁, 不能脚踏实地, 在许多事情上希望不劳而获, 不求奉献只求索取, 缺乏诚信意识。主要表现在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就业违约、助学贷款到期不还等。

4. 法治观念缺失。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依法治国的社会,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 大学生应该算是一个高智商人群, 可是, 大学生违法的事件却时有发生, 更有名牌大学学生没有法治观念, 近年来高智商犯罪越来越多。例如, 个别大学生年轻气盛, 容易冲动, 一语不合就拳脚相向, 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也有个别人宿舍内赌博或看黄色录像等等。

三、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公德差的原因分析

1. 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传统和现代的文明理念发生了更加激烈的碰撞或摩擦, 这种碰撞和摩擦使处于在校园和社会衔接处的大学生们迷茫和矛盾。学校的正面教育与社会现实的教育出现反差甚至截然相反的现象, 这就让部分大学生在进行公德意识塑造及人格塑造上缺乏了明确的标准, 从而陷入到了迷茫中, 以前我们说大一时代的迷茫, 现在有些大学生甚至迷茫了整个大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 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 也面临严峻挑战。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 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 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2. 不当教育目标的影响。

素质教育在中国已经推行了很多年了, 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作用还在继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高的“分数”一直是学生和家长孜孜以求的目标, 也是绝大部分家长对孩子评价的“重要指标”, 高的升学率更把中小学生绑在了“数理化”课本上, 近年来, 又出现了奥数, 虽然颇有争议, 但好多中小学一直把这种奥数教育或明或暗地拿来考验我们的学生。这种情况下, 多数教育者更看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另外,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较多, 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较严重, 他们缺少与人“分享”的意识, 缺乏社会公德心及团队精神, 养成了不会照顾自己、得过且过的懒散作风。

3. 缺乏意志力。

好的公德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要想养成学生成熟健康的公德意识, 家庭和学校需要完美配合, 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孟子说:“人性本善”, 其实许多大学生在接受到一些教育和事物时, 他们心里面完全知道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 并且都有把自己培养成具备良好素养的大学生的冲动, 也会付诸行动, 但大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恒定的意志力, 不能长期坚持下来。

4. 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激励机制。

思想上的教育不具有操作性, 我们一直追求让我们的教育讲到学生心里去, 使他们心灵上有感悟, 行动上有体现, 要想学生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并不容易。前些年, 许多人都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比起数学、英语真是简单多了, 所以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中很多都是不够专业的教育者, 自从2004年云南大学出现了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事件”, 大家才发现原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多么重要, 而社会公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之一, 它是一个无法量化的教育, 如果我们真要制定一个量化的考核方案, 有些时候会适得其反, 它只能是一种“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四、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公德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1. 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 提供道德楷模。

教育者要有无私奉献的师德。虽然教师这样一个职业是一个人的谋生手段, 但选择这样一个谋生手段的人比其他职业的人要有更高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境界。真正的教师必须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有春蚕的精神、园丁的品格、孺子牛的志向。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 不仅依靠科学真理的力量, 还要依靠教师自身的人格力量, 所以要有诚实正直的人格。英国教育家罗素曾说,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 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理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教育者要爱生重教。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2. 营造良好氛围, 提供优质外部环境。

在校园、教室、公寓、图书馆、餐厅等场所设立宣传标牌、警示语等标志, 给大学生营造出一种建设和谐校园的整体氛围, 把“要我做”的被动行为变成“我要做”的自觉行为, 唤起大学生内心的激情和上进心, 形成一种良性竞争, 使学生在校园中处处有压力, 处处有动力。

3. 建立相对完善的评价和考核机制, 激发学生的动力。

要建立完善的评价和考核机制, 比如, 建立大学生社会公益档案, 把这种考核结果纳入到学生的期末成绩, 召开年度表彰大会等活动, 树立起一批标兵和榜样, 激励大学生向榜样看齐, 向文明迈进, 让公德之花在校园盛开。

4.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是教师的首要责任。学生教育活动的主体, 而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 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不能充分发挥决定着学生主体地位能不能更好地体现。老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典范, 在潜移默化中要为学生树立起文明的标杆, 同时, 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荣辱观等, 进而健康成长成才。

5. 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

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要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同时以学生社团和班级为载体, 把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与学生对自己的考核结合起来, 把公德教育融合到活动中, 把自我评价及自我教育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

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 人员构成复杂, 素质参差不齐, 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 这就需要用纪律和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 熟知校规校纪, 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纪为耻”, 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律。然而, 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 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作弊现象的调查中, 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 同时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过早的世故圆滑, 有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 要改变这一现状, 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 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 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继红.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理性思考[J].江苏高教, 2003, (1) .

[2]龚海泉.走进新世纪的高校道德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45.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现状 篇5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现状;对策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和接班人,社会公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班以下发调查问卷、组织召开座谈会、深入班级走访等形式,在我院04级专科班中开展了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了我院大学生的一些思想规律和社会公德教育的一些问题。

一、基本情况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主流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认同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非常信任,对党和政府一年来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和建设取得的成绩高度肯定;关注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对我国保持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满信心;人生观、价值观主流积极向上、务实进取,爱国热情很高,竞争意识和维权意识明显增强,成才愿望非常强烈;整体心态平和,能够比较客观、理智地观察分析问题。

调查问卷的统计:

下列现象在你身旁是否存在,你的态度如何(表中数字为百分数)

分类你的态度:很普遍 普遍 不普遍 很少 非常反感 坚决反对 个人自由买饭乱插队28.736.319.415.160.719.618.1

用厕所不冲水19.239.62713.56829.31.6

常明灯、常流水12.128.23622.938.155.24.8

随地吐痰、乱扔杂物1742.427.911.959.335.63.5

楼内大声喧哗19.138.530.111.559.127.911.2

穿背心拖鞋进教室3.98.934.351.949.725.423.1

课桌上乱涂乱划26.943.418.81046.329.212.7

污损图书馆书籍10.826.1392.343.452.52.2

浪费粮食19.44825.46.437.546.514.3

乘车抢座位30.433.720.714.452.82222.9

乘车从不主动买票6.315.540.736.547.237.812.9

室内违章使用电器7.918.537.435.225.631.840.4

同时也针对:国际国内形势最关心的问题、目前中国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什么组织、团体最感兴趣、参加组织、团体的主要目的、人生的价值主要体现、你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做法、你如何看待考试作弊、你认为学习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对自己的作用、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的态度、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上大学的目的、学习动力的来源等问题进行了调研.二、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参与政治活动热情有所降温,主动性不强。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处于积极和不积极两极态度的人都较少,处于中间态度的人比例较高。我院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又有如下特点:一是文科生比理工科生、师范学生比其它学生的参与意识强烈;二是高年级学生的参与意识显得目的更明确、思想更深沉、愿望更渴求;三是党员、学生干部、团干部比一般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高。

2、当代大学生公德意识与公德行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对一些明显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大学生一方面表示“非常反感”、“坚决反对”,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承认这种种现象在他们身旁“很普遍”或“普遍”存在着。例如,有80.3%的学生对“买饭乱插队”的行为表示“非常反感”和“坚决反对”,但同时有65%的学生认为此种现象在其身旁“普遍存在”,甚至“很普遍”。又例如,对诸如“课桌上乱涂乱划”、“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和“楼内大声喧哗”等行为,有85-95%的学生表示“非常反感”或“坚决反对”,然而同时也有57.6-70.3%的学生承认以上种种现象在其身边“普遍存在”。事实上上述种种违反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在大学生中确实普遍存在。既然约大多数学生在理论上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是非观念,可为什么在实践中却有如此多的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呢!从分析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身上这种知行相背的现象使他们在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上形成巨大的反差,说明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与道德责任感方面的水平明显低与其道德认知与道德判断水平。尽管他们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分辨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是对错、美导,但是具体的道德践履中,却缺乏一种内在的强有力的自我约束力量,为人处世常出于自身的利益,仅仅考虑自己的得失与需要,而将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完全割裂开来。

3、在入党愿望和动机方面存在问题。当问到是否想加入党组织时,有48%的人没有入党愿望,有17%的人还没想好。再进一步调查其不想入党的原因时,有41%的同学认为党员干部腐败问题严重,37%的人认为身边党员先进性不强,分别有3%的认为对党的科学性不认可和对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感到失望,2%的人认为自己不够成熟失望,2%的人认为自己不够成熟,6%的人感觉自己不需要任何信仰,有8%的人对政治不感兴趣。在入党的主要动机上,有61%的人认为有利于将来就业和事业发展,17%的人认为父母老师的愿望要求,2%的人是寻求政治上的归属感,1%的人认为党员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可见,大学生的选择都直接指向了未来的就业,认为入党对就业和发展有帮助,对加入党组织存在片面的理解和误区。

4、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对社会认知失衡。在对一个人的价值主要取决于什么的调查中发现,有17%的认为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有27%的人认为人格高尚,20%认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有10%的人认为社会地位的高低,有11%认为生活得要潇洒、舒服,有9%认为金钱的多少,6%认为权利的大小;另外在调查到同学未来的愿望时,有52% 希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20%希望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16%希望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8%希望做坚定的共产主义者,4%选择其他,这其中包含着较为复杂的思想意识,从而反映出价值观有所转向。在对待毕业后的打算方面,有16%的同学希望考研,11%希望出国留学,11%希望去国有大中型企业,17%希望去外资和民营企业,7%希望从事党政事业,有8%希望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有11%想创办个体、私营企业,8%的同学还没想好,还有4%的随遇而安,反映了大学生对社会状态认知的失衡,对未来蓝图的描画,有一定的现实性,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5、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也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了不良影响。腐败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党的威信,给国家财产造成极大损失,也给高校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产生巨大冲击,一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有的厌恶政治,玩世不恭,有的则强化了当官发财的思想意识。

6、部分大学生上网目的不明确,对网络功能利用不够。上网玩游戏、交友聊天是大学

生上网的一个普遍现象。QQ是大学生网民最主要的网聊工具,其次使用聊天室、BBS和其他网聊工具。话题大多是以情感、明星及校园生活等,同时也有少量的胡扯和对骂现象,污言秽语充斥其间。当然,并不是所有大学生上网都以聊天或玩游戏为目的,在网络上浏览信息、查看资料或者进行网上写作的大学生上网族也不乏其人。当问及一些大学生上网都做些什么时,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回答“搜集资料、浏览信息”等等,但当问他们如何搜集资料以及经常浏览的网站有什么特色、有哪些栏目时,他们往往一脸茫然地回答不出来。调查也表明,仅有3.8%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使用因特网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这说明,大多数上网的大学生把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聊天交友和游戏娱乐上了,他们没有很好地、充分地利用网络这个工具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开阔视野。

三、对策与思考

新的形势和教育对象变化的新特点为高校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上出现的新问题和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作为高校团的工作者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不仅仅是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更重要的是思考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建立一种新的高校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

1、加强大学生业余党校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层面存在的种种困惑与偏差,归结起来最根本的一点是由于他们对“特色理论”理解不够。因此,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大学生业余党校这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教他们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与看待社会主义现实问题,提高自己的鉴别力。

2、努力拓宽教育渠道,扩大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覆盖面。在加强团组织的基础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在学生社团和学生公寓中建立团组织,扩大覆盖面,消除空白点。

3、拓宽思想教育渠道,加强社会实践教育。重视和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定期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工厂、机关体验生活。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革命史迹、场馆、人物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和“有志大学生下基层”活动,为大学生实践教育搭建舞台。

4、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高校的学生干部主要包括党支部干部、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班级干部以及社团干部等,这五个群体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般而言,学生干部都是在德、智、体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他们有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较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他们面临着和普通学生一样的实际问题,普通同学也更愿意向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通过学生干部,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实际的思想状况。同时,学生干部也是联系学校各部门的纽带,传达各项任务的桥梁,贯彻和落实各项工作的骨干。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对周围的同学起着其它方式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政治上的核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学习科研上的标兵作用。进而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联系、团结、教育大学生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

选择报道角度应该遵守社会公德 篇6

在探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了这样一条新闻:《脚底一滑栽进高温碱池100℃碱水中还能游泳——专家说:人的应急潜力是不可估量的》。新闻中写道:“四川什邡一家化工厂的工人王某在工作时,不小心脚底一滑,栽进了温度高达100℃以上的高温碱水池。王某竟在高温的碳酸钾溶液中挥臂游起来,历时2分钟,最终从池中爬出来昏死过去。”新闻接着写道:“从心理角度来分析,患者能从100℃的高温碱水池中奋力游泳逃生,表明当时王某已经完全没有高温和烧伤的疼痛意识,脑中只有逃生的信念。这一点证明人的应急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后来有人批评说这真是一篇“奇文”, “仿佛变戏法一般,分明是一次惊人的工伤事故、一桩严重的人身伤亡案件,经过作者的生花妙笔,顷刻之间就变成了一份科学研究的材料。其角度之巧妙、用词之准确、描绘之生动,均堪称一流。可惜就是缺少了一点法制观念、民间立场、恻隐之心、同情之心、人道主义精神和保护弱势群体的意识。”

笔者认为,如此报道角度,说轻了,是拿别人的痛苦给自己解闷,冷漠又庸俗;说重了,就是不以人为本,毫无积极意义。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公德作为报道角度的前置门槛,不只是必要的,而是必须的。

再举一个例子:在阿富汗中国有11位民工被枪杀,很多记者敏感地想到了采访死难者的家属。有记者到山东去采访一位80岁的老太太,她的小儿子是死者之一,但老人不知道事情真相。当记者敲门的时候,被她的家人阻拦了,因为怕老太太受到惊吓。后来在村委会的协助下采访还是进行了,老太太哭天喊地非常悲惨。从报道角度说,老太太是核心新闻源,新闻价值很大,但是社会公德要求首先要尊重死难者家属的意见,不应该侵犯他们基本的权益,把他们最痛苦的场景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当时有放弃采访的记者后来给领导写情况汇报,得到老总的理解:你做得很对,因为首先你是一个人,你的选择无可厚非。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曾经面临着多次选择和取舍。印象很深的是一张图片:在不到3平方米的角落里,遇难的10多个小学生尸体横七竖八地倒卧在那里。这张图片让“见多识广”的编辑记者也忍不住掉泪。能不能在相关版面上发表?我们也曾经有过犹豫。单从新闻报道角度看,没的说,画面绝对够冲力、够震撼,但最后还是放弃了。为什么?他们认为,媒体不应为了吸引读者注意力而毫无尺度地展示悲惨,更不能用别人的不幸当资源。

新闻角度取舍的过程是事实的筛选,更是导向的抉择。套用一首有名的诗歌:事实诚可贵,角度要更刁,若为公德故,二者皆可抛。

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品味的确立,是由长期正确的报道角度的选择塑造出来的,这种选择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尊重社会公德。让新闻以何种角度进入传播渠道,不仅反映了新闻媒体的立场观点,同时也决定了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品位。不负责任的低级趣味,或者一味迎合的猎奇、寻求刺激,可以在短时间内哗众取宠,但不会建立起公信力雄厚的权威媒体形象,而且可能会对社会良心造成不可估量的戕害。2005年5月9日,福建省厦门市风雨交加,一个骑车人过马路上的水坑时栽了跟头,摄影记者“有预谋地”连拍下摔跟头的场景,并在媒体上发布。照片忠实记录了整个新闻事件的过程,视觉冲击力强,从摄影角度来说是一个很成功的抓拍,但这组照片引发了争论——传播新闻与社会公德心之间如何平衡?

社会公德现状 篇7

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标准和需求不断增加, 只有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素质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因此, 在掌握本领的同时, 抓好技校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 是满足岗位需要、胜任一线工作的基础。

一、当代技校生思想道德基本现状

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 各技工院校对技校生的社会公德教育逐步重视并得以大力加强, 取得了明显成效, 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诚然, 大部分技校生能做到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现代公德的观念、意识、责任感等在一定程度上有较强的体现, 并以行动实践“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但仍存在着相当一部分社会公德失范的技校生, 并表现出许多社会公德不认可的做法。包括: (1) 卫生习惯差:乱丢垃圾、乱涂乱画现象比较严重; (2) 漠视规章制度:早恋、随意插队、抽烟喝酒、小偷小摸; (3) 学习目的不明确:迟到、早退、旷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成为习惯……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学习, 而且对健康成长也产生重大的影响, 后果令人担忧。加强和改进技校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因而显得重要而紧迫。

二、技校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探析

(一) 学校教育的缺陷

社会公德集中体现并反映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明礼仪、品德修养的重要内涵, 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教育的头等大事。但实际上, 传统的学校教育重分数轻素质, 以分数的高低来定义学生的优劣, 以排名来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思想教育、道德情操、政治觉悟等素质培养只停留于表面, 对社会公德的教育缺乏长远规划, 教育目标空泛化、理想化, 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教育过程抽象空乏, 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 没有道德实践的道德行为怎能提升个人能力?

(二) 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的制约

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 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强, 许多家庭都把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尤为重视, 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在孩子的学习上, 片面地追求分数, 忽略了孩子社会公德方面的教育。加上现今的“90后”多为独生子女, 他们是家庭的“核心”人物, 父母往往因溺爱而对他们的各类要求无条件地满足, 对孩子的错误无原则地原谅, 更不说教育引导了, 长期下来, 养成了孩子娇气、蛮横、不讲道理、不善沟通等性格, 并伴随孩子进入社会, 演变成骄傲、冷漠、自私、孤僻等不良习气, 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公德意识之上。此外, 父母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无时不在影响着孩子, 但由于他们很多时候不注重个人形象, 在孩子面前漠视社会公德, 甚至抱怨、指责, 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三)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社会公德认知出现偏差

青少年不断学习及不断适应各种社会规范, 为成为正式社会成员做准备。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很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而产生的负面效应, 扭曲了助人为乐、遵纪守法、尊老爱亲、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 良好社会风气受到污染, 弱化了人们在自我调节、自我约束方面的作用, 个别技校生自控力不强, 在社会上诸多不道德行为面前, 失去了判断力, 放弃了高尚精神的追求, 自我为中心、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评价利己化逐步取代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重利轻义、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长远的情绪在滋长, 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

(四) 技校生自身思想行为的弱化是其社会公德失范的内在原因

当代技校生朝气蓬勃、年轻活泼、思维活跃、积极上进、想象丰富、勇于创造, 但同时社会阅历浅、实践经验少、是非辨别弱、自控能力差,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成熟, 活泼与沉默、单纯与复杂、坚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矛盾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一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付出得不到肯定、生活不顺心等, 对社会某些现象和不良风气不能正确认识, 道德观念淡漠, 人生天平发生倾斜,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凸显, 消极不满、自暴自弃、冷漠自满、随波逐流等情绪也随之产生, 打牌、抽烟、逃课等不良恶习逐步显现, 更甚的部分学生由于家庭问题、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 自卑、沉默、消极、仇恨, 甚至出现严重心理问题, 这些, 都对他们如何正确地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及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公德行为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做好技校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 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 切实强化对技校生的公德教育

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良好的公德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无疑是积极的、促进的。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 只有优化公德环境, 让学生在和谐积极的公德环境中成长, 才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首先, 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其次,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并以实际行动维护自身形象, 提高公德修养;第三, 积极发挥新媒体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 通过学校公众号、学生电视台、校园广播台等宣扬正确的公德意识, 树立学习榜样, 宣传先进人物事迹, 摒弃不道德的现象和行为, 形成人人讲公德、处处讲文明的良好公德环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美化绿化工作, 以整洁、优美、舒适的物质环境熏陶人、感染人, 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 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政治课程教学

课堂教学是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政治课的教学计划中去。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等, 同时也要以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 以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另一方面, 在教育方式上, 注重运用以较高的理论水平, 贴近学生实际的方法, 抑制不道德行为, 规范、强化社会公德, 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不断实践, 不断提升。

(三) 强化社会实践环节, 加强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

社会实践是技校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拓宽视野、克服盲目与无知的有效方法, 是培养技校生具有为人民服务和献身精神的重要环节, 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校通过组织学生正常有序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公益行动、志愿服务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规范, 形成制度, 约束自我, 并在实践中增强道德需要, 形成人生价值, 塑造健康的道德人格。

(四) 加强技校生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新形势下加强技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一, 学校要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 建立心理辅导中心, 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释疑解惑, 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活动情境中去感知、体验, 通过解决心理问题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公德认知和行为问题,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与良好公德行为习惯。第二, 定期进行心理测试, 通过情绪测试等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变化, 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档案, 为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特别是不良道德心态的学生建立跟进和回访制度, 分析其出现心理状态的原因, 正视自己, 摆脱矛盾、困扰和不良心态, 消除因心理精神疾病带来的不良因素和影响。第三, 每学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 让学生在学习、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主体心理辅导和课程中学会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 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五) 优化社会大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人从一出生就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 并持续一生, 不同的社会氛围, 个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各不相同, 有利的社会氛围, 是建设良好社会公德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技校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 有赖于整个社会公德水准的提升。第一, 充分发挥新媒介的作用, 正面宣传, 以弘扬正气为主流, 为良好社会公德建设创造正面的舆论环境。第二, 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扬善惩恶的伦理机制, 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是无形的, 但又是最有力量的, 在人人讲文明、讲道德的氛围中, 对个人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 全社会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创造良好法制环境, 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让知法、懂法、守法的观念深入民心。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品德与社会性[J].教育科学研究, 2003 (5) .

社会公德现状 篇8

(一) 积极的思想道德状况。

当前, “80后”、“90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大体上体现了时代特征,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热爱祖国, 具有正确的理想信念。

调查表明, 大部分青少年满怀爱国之情, 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对祖国未来发展前景积极乐观。在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中, 99%的学生对“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95%的学生最喜欢过的节日是中秋、端午、春节等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

2. 热爱学习, 具有正确的人生追求。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80后”、“90后”青少年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十分明确, 强调自身努力, 对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程度的思考。94%的学生选择面对难题自己思考解决;86%的学生认为艰苦奋斗没有过时;91%的学生面对因为成绩不理想而受到父母批评时会暗下决心勤奋努力;95%的学生选择职业的标准是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 能否发挥个人的特长;90%的学生对“老师与你商量, 将你的座位调到学习较差的同学旁边, 你会怎么想?”选择“自己有责任帮助他”。

3. 文明守信, 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

调查表明, “80后”、“90后”大多数学生崇尚文明、诚信, 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与社会要求基本一致, 对主流价值观表现出较高的认同。过生日, 一般花费不超过100元的占70%左右;只有1%的学生看到班上有同学穿名牌衣物, 而自己也要求家长买。买东西时, 如果售货员多找了钱, 95%的学生选择主动退还。班上民主投票推选班长, 有90%的学生的态度是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最佳人选。

4. 明辨是非, 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我们在问卷中针对当今青少年学生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的态度做过调查, 结果显示, 青少年是非观念都比较强, 对周围的诸如破坏公物、破坏环境、不讲究公德等不良现象持批判态度, 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有较清醒的认识, 具备青少年应有的责任感和道德素质。

(二) 消极的思想道德状况。

通过调查, 也发现“80后”、“90后”青少年身上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道德缺失问题, 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功利意识突出, 自私自利行为有上升趋势。在学习动机中, 50%的青少年是为了“出人头地, 提高社会地位”, 只有47%的青少年是为“国家和社会进步做贡献”。二是道德品质上出现一些偏颇。现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更加突出“利益”二字, 现代青少年更加注重实际利益, 并把追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统一起来。三是思想不成熟, 自制力不强, 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不健康思想的影响。四是诚实守信不足, 缺乏社会文明观念。

二、“80后”、“90后”青少年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环境方面。

一是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拜金主义泛滥、急功近利盛行、价值观念颠倒、美丑是非混淆,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判断能力, 从而导致中学生是非、善恶、美丑不分, 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抬头。二是文化传播媒体的负面影响。当今社会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传播速度快, 信息覆盖面广, 在给予学生大量知识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将糟粕 (如色情、打斗、凶杀与暴力等) 展现出来, 一些学生盲目模仿, 极易受腐蚀诱惑, 危害极大。三是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阵地相对缺乏。寒暑假中, 一些学生尤其是外来民工子女由于缺少活动场地, 只能到某些不适宜他们年龄段的场所参加娱乐活动, 导致个别人沉迷于网吧和电子游戏厅, 而这些网吧和电子游戏厅是分散在农村的, 且无营业许可证。四是传统美德受到冲击。经济的繁荣刺激着某些人物质欲望的膨胀, 而在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却遗忘了传统美德, 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某些学生心目中,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正在被淡化乃至遗忘, 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爱护公共环境等小节问题正在被一些人所忽视。

(二) 家庭因素方面。

在追求好成绩的理念驱使下, 许多孩子的课余时间被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提高班占用, 青少年成了学习机器, 只会读书, 不会做事, 更不会做人。生活能力得不到锻炼, 社会交往、处事能力也在逐步地退化, 只知道书本上的死知识, 不知道将知识用于实践和应用, 生活上也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感恩, 不懂得关爱他人, 这样的情况也必然影响青少年社会公德的状况。个别家庭教育甚至出现空白。一种是单亲家庭或父母离异后的再婚家庭;另一种是父母外出工作, 子女交由亲属代管的隔代抚养性质的家庭。家庭教育的缺失, 使社会负面影响乘虚而入, 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就会出现厌学等现象, 学生成绩因为厌学出现滑坡也必然影响他对社会公德的正确态度。由于家长自身素质的原因, 许多家长不能做到言传身教, 有的经常打牌赌博, 有的言行粗鲁, 有的家庭不和, 有的对长辈不尊, 这些不良现象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 给孩子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些必然给青少年社会公德养成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 学校德育教育方面。

一是学校德育教育略重共性, 略轻个性。面对经济社会生活多样化的特点, 学校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能力的过程中比较注意共性, 有时, 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明显不足, 造成学校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不佳, 从而影响了青少年学生对社会公德的看法。二是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有时有点形式主义。在升学率这根指挥棒下, 好多老师和学生因作业而占了很多时间, 有些活动的开展和设想未能真正落到实处, 从而影响了青少年学生对社会公德的看法。

三、解决“80后”、“90后”青少年社会公德缺失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 增强净化成长环境的社会合力。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 在当今开放的社会形态下,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影响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政府要对影响学生成长的不利的因素加以监管, 净化社会环境, 进一步清理整顿音像制品、电子网吧、图书报刊等市场, 加大“扫黄”、“打非”力度, 加强学校治安管理和周边环境的整治, 特别是农村的那些黑网吧, 保证学生有一个健康安宁的外部学习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在社区中加大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活动场所建设, 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如利用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民族英雄的纪念日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充分抓住入学、入团等重要日子的契机, 在实践活动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

(二) 扶正家庭教育的成才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 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是非观、审美观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长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还必须重视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一是家长要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在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等方面给孩子树立榜样。二是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温馨的家庭环境, 科学地处理好家庭关系和家庭矛盾, 保持家庭气氛的和谐, 使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好知识、学会做人。三是家长关爱孩子要有分寸, 适可而止, 要重视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 引导和帮助孩子正确理解和对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和压力, 如何与别人相处沟通, 如何很好地融入社会。

(三) 矫正学校教育“指挥棒”的指向。

学校依然是加强社会公德的主战场, 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主课堂作用, 从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符合学生成长各阶段特点的社会公德课程体系入手, 积极改进和创新学校德育教育。要积极探索分层次的德育教育,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 合理确定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使目标切实可行、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 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各种夏令营、知识竞赛、爱国主义主题演讲等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做事、做人,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代青少年只有自觉加强公德教育, 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逐渐克服不良习惯, 努力把自己锻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陈业宏.公共规范公德意识与公德构建[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2

[2] .樊茂春, 兰芳.论和谐社会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教育[J].文教资料, 2008

社会公德现状 篇9

1.学校公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学校应该是社会公德教育的主阵地, 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我们却发现学校的公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虽然社会公德的内容通俗易懂, 但却容易被我们所忽视, 同时学校在教育方式上, 方法过于死板、单调、理论说教多, 情感陶冶少;灌输多, 启发少。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一定程度导致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在我们校园里,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公德水平未能达到我们的期望, 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在与老师相遇时麻木地擦肩而过, 学生出口成脏, 校园内墙壁上杂乱的球印脚印, 地面随手乱扔的垃圾, 还有层出不穷的违纪行为等, 学生公德现状不容乐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弘扬时代新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构成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三大为着力点, 其中,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最稳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一般条件。而校园生活其实也是社会公共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成为“社会人”之前接触最多就是校园生活,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其实就存在于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由此可见, 社会公德教育应该是学生公民道德建设中最基础的环节, 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石。基于这种背景, 笔者深感在校园开展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学校公德教育的新途径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道德建设的过程, 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 吸引群众普遍参与, 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活动体验式教学与这种新形势下提出的道德建设新途径不谋而合。活动体验式教学就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创造实际或模拟情境, 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 用自己的感官去直接感知, 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感悟, 从中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 加深对理性知识理解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以任务为中心, 以活动为形式,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活动中体验、感悟、内化。

本文以一节中职学校德育课“践行社会公德, 我是一名合格的公民”为例, 探讨如何在活动体验式教学中实现公德教育, 力图通过这种方式让“社会公德”在学生心灵中生根发芽, 促使同学们能自觉自愿地去践行社会公德。

二、课例的设计

(一) 活动主题:践行社会公德, 我是一名合格的公民 (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三课“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

(二)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

(1) 能概述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2) 能辨别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认同社会公德, 以遵守社会公德为荣, 以违背社会公德为耻。

3.运用目标:

能从身边小事做起, 自觉践行社会公德, 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4.教学重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5.教学难点:社会公德的践行。

(三)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体验式教学法

(四) 活动流程:

整个活动以践行公德作为落脚点, 以学生的兴趣作为激发点, 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

第一阶段———课前:自主学习, 学生兴趣生 (两周时间)

教师方面:设计项目任务书 (见表1) 和学习评价表 (见表2) ;选出五名项目负责人, 让项目负责人招募合作伙伴, 组建自己的团队;指导每个项目组的同学完成任务。

学生方面:学生通过自荐或推荐方式选出五名项目负责人, 分别负责公德中的五项内容, 并由负责人根据学习任务在班上招募合作伙伴, 组建自己的团队, 分别是:“文明礼貌”项目组、“助人为乐”项目组、“爱护公物”项目组、“保护环境”项目组和“遵纪守法”项目组。团队初步组建后, 项目组的同学要根据任务书的内容完成任务。任务书主要是引导学生尝试从学校这个最熟悉公共领域去观察, 了解学生公德现状, 发现问题, 收集筛选整理素材并策划项目宣传方案, 并与老师共同策划和制作短片《社会公德———校园篇》, 从正面的角度去诠释作为中职生, 我们可以怎样践行社会公德。

1.调查我校学生“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调查方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 ;

2.根据我校具体情况, 收集相关的照片、录像、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 策划项目宣传方案, 并在课堂上用最适当的形式呈现出来。

3.与老师共同策划和制作视频《社会公德———校园篇》, 从正面的角度去诠释作为中职生, 我们可以怎样践行社会公德。

第二阶段———课堂:展示学习, 学生兴趣浓 (1课时:40分钟)

第1环节:体验情境, 激发兴趣 (5分钟)

教师活动:1.创设情境:有一天你走在某地铁出口处, 突然你看到一名中年妇女晕倒在地, 你会怎么做?2.引出社会新闻热点:《深圳IBM女高管地铁口猝死, 躺地50分钟无人救助》;3.适时点拨。

学生活动:1.回答问题;2.聆听新闻事件, 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了解学生态度及做法;引入社会新闻热点, 借此唤起学生的道德良知, 引发学生思考, 初步感知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进入学习状态。

第2环节:图说公德, 引发思考 (3分钟)

教师活动:1.展示一组社会中违反社会公德的图片;2.根据图片内容, 提出问题: (1) 图片中的内容违反了社会公德中哪方面内容? (2) 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这样做, 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3.点拨。

学生活动:1.观看图片;2.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教学, 让学生明白社会公德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微处, 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并反思自身行为, 进一步认同公德对维系社会秩序及稳定的重要性。

第3环节:项目展示, 分享交流 (25分钟)

教师活动:1.让各项目组的同学展示学习成果;2.鼓励同学们谈自己的感受, 并在五个项目组中选出“最佳宣传项目”。

学生活动:1.观看各项目组在班上展示学习成果;2.谈感受并进行投票。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 既给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又给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创造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通过榜样引领大家共同发展;学生在互动中加深了对践行公德的理解, 突出本课重点。

第4环节:体验感悟, 学以致用 (7分钟)

教师活动:1.播放师生共同制作的短片《社会公德———校园篇》;2.课堂小结;3.布置作业:填写学习评价表。

学生活动:1.观看短片;2.体验感悟;3.课后根据学习评价表, 进行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借助短片塑造身边的道德榜样, 用具体的行动示范正面引导学生践行公德, 促使他们自主感悟, 同时强化参演同学实践体验, 激发他们的自豪感, 坚定他们践行社会公德的信心和决心!力求突破本课难点。

第三阶段———课后:学习反馈, 学生兴趣存

本阶段, 教师利用学习评价表让学生有序参与教学, 维持学生学习兴趣。评价表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学生结合本课所学从公德五个方面反思自身, 自我检查;第二部分选出最佳宣传项目组, 以赛促学;第三部分总结自己参与了哪些活动, 谈谈自己的感受, 给老师提建议, 最后给自己评分,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了解教学效果。

三、课例反思

(一) 活动的效果

学生的道德品质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进行道德教育, 就是要在实践基础上帮助学生把这三者逐步统一起来, 实现知和行的统一。这是一节在活动体验中实现公德教育的课例, 老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主要设计了四种体验学习, 下面笔者将结合这四种活动体验学习谈谈本节公德教育活动课的效果:

体验1:亲身体验, 强化主体意识。在课前自主学习阶段, 老师通过设置既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第一项任务, 是要求各项目组的同学分别从五个方面, 调查我校学生公德现状, 发现问题, 收集整理素材并策划项目宣传方案。在调查过程中, 各项目组的同学热情高涨, 各显神通, 用手机捕捉校园片段, 其中“文明礼貌”组的同学非常灵敏, 刚好学校在4月初要举行一场校园招聘会, 他们利用这个机会走访招聘会的现场, 观察应聘学生的文明礼貌水平;“助人为乐”组的同学在班上收集同学中的好人好事;“爱护公物”组的同学深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去收集公物破坏情况;“保护环境”项目组的同学亲自来到学校的垃圾场进行实地调查, 了解我校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及同学们垃圾分类的情况;“遵纪守法”组的同学更是用真人再现了学校最近经常发生的学生“爬墙”离校现象, 在这过程中, 教师给予了学生参与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机会, 给学生体验到社会公德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避免了公德教育与生活脱节的现象。通过这一任务, 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 去发现, 去感悟, 在体验中提升了主体意识, 并能积极主动地进行道德判断, 做出道德选择。通过这样亲身体验, 社会公德的内容很自然地在学生心灵中生根发芽, 这样要比老师告诉他们要强得多。

体验2:角色扮演, 实践公德行为。课前自主学习阶段的第二项任务是:与老师共同策划和制作短片《社会公德———校园篇》, 从正面的角度去诠释作为中职生, 我们可以怎样践行社会公德。在短片的拍摄过程中, 各项目组的同学想出了很多在校园里践行公德的情景并付诸行动, 其中, 有在校门口主动向老师问候的情景, 有主动为老师提供帮助的情景, 有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并正确投进分类垃圾桶的情景, 有在课室里随手关电关门的情景, 有在课堂上认真投入学习的情景等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 不仅是行为规范, 而且是一种实践精神, 是以指导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在这一任务中, 老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实践公德的体验活动,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 用行动去塑造了践行公德的正面形象。同学们在策划和参演中深刻地体验到践行公德其实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学生的这种积极参与对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

体验3:情境体验, 澄清公德价值。在课堂展示学习阶段, 首先,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有一天你走在某地铁出口处, 突然你看到一名中年妇女晕倒在地, 你会怎么做?通过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了解学生的态度及做法。引出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继续追问:面对现在助人也有风险, 那么我们还要助人为乐吗?在同学们纠结着的时候, 老师适时引出今年4月发生的新闻事件:《深圳IBM女高管地铁口猝死, 躺地50分钟无人救助》, 借此唤起学生的道德良知, 引发学生思考:可能我们的一个善举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初步感知社会公德的重要性。接着, 老师趁热打铁, 呈现一组反应社会中违反公德的图片, 学生判断图片中的行为违反了社会公德哪方面的内容, 通过直观教学, 让学生明白社会公德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细微处, 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并反思自身, 接着老师抛出问题“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这样做, 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以此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学生在情境互动中澄清了公德价值, 进一步认同公德对维系社会秩序及稳定的重要性。

体验4:榜样示范, 体验榜样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本次活动中, 老师树立了两种榜样, 一种是实践公德的榜样, 老师借助短片《社会公德———校园篇》塑造了学生身边的道德榜样, 通过参演学生具体的行动示范正面引导其他学生践行公德, 促使他们自主感悟, 同时强化参演同学实践体验, 激发他们的自豪感, 坚定他们践行社会公德的信心和决心!另一种是敢于自主学习的榜样, 在课堂的项目展示环节, 老师分别请出五个项目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这些成果都是各项目组的同学自主学习的结果, 它们转变为我们课堂上鲜活的教学资源。这些成果有的通过课件呈现, 有的通过视频呈现, 有的通过小品呈现, 学生发挥了创造性, 又锻炼了动手和表达能力。虽然学生的展示略显稚嫩, 但是非常有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这样的展示, 既给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给其它同学树立榜样;又给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创造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我们借助这样的榜样示范, 力求能引领大家共同发展。

(二) 对本次活动的一些思考

1.在活动指导方面, 开展这样的活动体验课, 老师如果完全放手给学生去完成, 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老师的指导应贯穿学生活动的始终, 必要时甚至要亲力亲为指导学生, 这样学生才能有的放矢, 但是老师如果干涉太多, 学生又有依赖心理, 最后反而抹杀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生为本”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

2.在行为养成方面, 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 单靠一个活动是很难获得长久的效果, 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多想办法, 持之以恒地为学生创设更多道德体验的机会。

曾经有人说:道德说教和灌输培养不出真正的公民。主要原因恐怕在于我们的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 没有积极的自我参与意识, 这样的结果只能导致无效道德教育。没有亲身的体验就很难有灵魂深处的触动, 更不可能有态度和行为的真正改变。活动体验式教学的魅力就在于让学生亲身体验一番, 用自己的感官去直接感知, 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感悟, 在活动体验中丰富道德认知, 激发道德情感, 强化道德行为, 才能促使学生更大程度地实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刘创成.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从社会公德教育抓起[J].甘肃社会科学, 2002 (3) .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百问百答[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 (11) .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詹洁雯.中职德育活动体验式教学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13 (11) .

幼儿社会公德教育点滴谈 篇10

一、幼儿存在知行不一致现象的原因

1. 教育方式不全面。

幼儿社会公德教育多停留在抽象说理上,缺乏实践训练,使得自控能力较差的幼儿只在头脑里形成一种思维概念,难以将所知道的社会公德理论付诸实践。

2. 缺乏实际生活体验。

幼儿与外界接触及自主的人际关系少,独立进行社会道德行为判断的机会不多,加上成人的过多呵护,公德教育未能得到反复强化,印象不深。

3. 家庭的不良影响。

调查发现,一些家长不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有许多不良行为,有意无意地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影响。另外,孩子的公德行为不但得不到赞赏,反而被讥为“傻”,抵消了幼儿园的正面教育效果。

二、措施

针对以上所述问题,我们要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采取有效的教育引导措施,让幼儿把所学的社会公德教育付诸实践,使幼儿对社会公德知行一致。

1. 结合一日活动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利用晨间和户外活动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在晨检时,提醒幼儿主动和老师问好;在户外活动时,当幼儿碰到困难需要教师帮忙时,教师可要求他使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当然教师也不要忘了及时回应。

利用集中教育活动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要渗透到每个学科的集中教育活动中,如在语言活动中,通过阅读、看图讲述、讲故事等形式,让幼儿在理解故事的同时认识到要遵守社会公德;在社会活动中,提出“同伴摔倒了,我们该怎么做?”等问题,让幼儿进行讨论,从而更好地遵守社会公德。

利用游戏进行社会公德行为训练。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游戏占着重要的地位,教师要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为幼儿获取道德知识提供了可能性,我们要结合游戏活动进行公德行为训练。游戏首先使孩子感到愉悦、好奇,而这种感觉,用高尔基的话说,就是理解的开始,是获取知识的途径。在游戏中,幼儿懂得了什么是社会公德,什么不是社会公德,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学习判断善恶、美丑、好坏、是非等简单的社会公德行为准则,不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如玩“小汽车”音乐游戏时,我特意编制了角色游戏“上外婆家”、“去超市”等穿插其中。幼儿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文明做客、礼貌待人、文明购物等公德行为的模拟实践,增强感性认识和体验。

2. 创设情境,强化社会公德教育。

幼儿在园内实际上也是处于一个微型的“社会”中,时常会遇到各种涉及公德的情境。如饭前幼儿都要去洗手、喝水等,经常会出现拥挤现象;美工活动中常会无意丢下纸屑和废物,影响环境卫生。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利用小品、情境表演等创设情景,善于抓住时机,因势利导,通过暗示、提示、活动等主动刺激幼儿做出相应的反应,抑制不良行为的萌发,强化幼儿对道德行为的认同感。如带幼儿秋游,事先提醒幼儿不能随地小便、吐痰;观看演出时,保持安静,不随便站立或走动,不能光顾自己看得舒服而妨碍别人,适当的时候要鼓掌等。

3. 家园合作,共同实施社会公德教育。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大教育源。家园要密切联系,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为谁而家教,家教为了谁。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带有“下赌注”的感觉,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四过”: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过分的保护,致使这一代的孩子中有不少人出现“三无”:无情、无能、无责任感,更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因此,家长必须改变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明确“为谁而家教,家教为了谁”,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社会公德教育。教师可通过家长会及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做家长的工作,讲明道理,提出要求。

发挥成人的榜样作用。教师、家长应以身作则。成人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成人的言谈举止,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要把幼儿培养成一个有公德的人,成人首先自己必须做一个有公德的人;要求幼儿不做的事成人自己绝不做。如家长带孩子外出或与人交往时,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做好孩子学习遵守社会公德的榜样。教师的公德榜样更多地表现在对待幼儿上,如平常请幼儿帮忙做事时,教师要认真地道谢;发现幼儿乱扔纸屑,教师不能只站在一旁高声批评,而要采取行动让幼儿知道应该把纸屑放入垃圾桶。教师要注意发挥幼儿的榜样作用,有意识地讲一些优秀儿童遵守社会公德的事,要求幼儿把这些人作为榜样,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并把本园、本班幼儿的公德行为画成张贴画,引导幼儿效仿,激发幼儿的进取心。

在对幼儿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时要注意生动形象。要提高幼儿对社会公德的认知水平,光靠条文、提要求是不行的,因为幼儿难以接受,记忆也不深。我们要注意根据社会公德教育主题的需要,将要求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幼儿听,收集图文资料让幼儿观看,并请家长配合在生活中涉及社会公德方面的内容,适当地引导幼儿观看、学习,让幼儿在直观形象的活动中、在娱乐中接受社会公德教育,加深他们的理解,增强他们的公德意识。

关于社会公德意识缺乏的理性分析 篇11

一、社会公共道德意识缺乏的表现

(一)在公共生活或共同生活中缺乏公共道德意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活动领域越来越大,公共交往越来越频繁,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纳入了公共生活的圈子。可是在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却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大声喧哗、排队插塞等扰乱公共秩序的现象时常发生。一些人对公共利益漠不关心、对公共责任互相扯皮,而且侵犯公共财产、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这些现象中,我们发现所谓公共道德意识的缺失。实际上表现为公民在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中缺乏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民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利益和职责关系,缺乏基本的社会化规范。

(二)人际关系的功利取向较强烈

在很多人眼中,经济实力、政治权力、社会地位是区分人角色的重要判断标准,功利色彩浓重而人情味淡薄,世态炎凉。对富豪、掌权者趋炎附势,而对贫穷潦倒者视而不见。在商场,服务员根据顾客的穿着打扮做出羡慕或蔑视的目光。这些现象表明,现代公民意识中平等、公平的价值评判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以及人文精神相当淡薄,“势利眼”视野与“一视同仁”的公共道德水火不容,人际关系上的强烈功利取向必定使大量处于社会弱势的群体及其成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从而有违公共道德。

(三)人际交往缺乏诚信

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立人之本,更是公共道德的基本内容之一。“诚信作为基本道德规范,意味诚实守信,也就是能够履行承诺而得到他人的信任。诚信要做到待人诚恳,相信他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有诺必行。”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是讲诚信的经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其中不单是制度安排问题,而且包括将诚信作为公共道德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之一加以大力弘扬。可是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活动中,诚信缺失的范围广泛、花样翻新:商业欺诈屡见不鲜、坑蒙拐骗司空见惯、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偷税漏税无孔不入等等,这些行为令人发指,已经严重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危及市场经济的基石。从有毒大米到有毒奶粉,诚信危机扰乱了公共道德秩序,若不加以挽救,将动摇人际交往中人对人、人对组织的基本信任,人人自危,一个充满不信任的社会不仅不利于经济发展,更会带来良心贬值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严重后果。

(四)环境意识淡薄

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公共道德,不仅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应当对人讲道德,也应当对自然讲道德。启蒙时代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一方面高扬了人的价值,极大地释放了人的潜能;另一方面却使人在自然面前摆出了高傲的姿态,自然的价值仅仅在于它是人满足自己无穷欲望的对象和工具。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与工业文明一道,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冲突状态。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西方人开始逐渐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哲学、环境伦理把保护环境、善待自然,作为公民的公共道德的重要内涵。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中国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和二十一世纪初期,面临着经济建设、人口庞大、自然资源有限等巨大压力,由于过分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一些个人和集团为了个人利益或眼前利益,做出许许多多严重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破坏了自然平衡。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意排放废弃物等等行为严重污染人的生存环境,诱发各种疾病,如癌症,致使人的生存面临威胁。滥砍滥伐使森林资源锐减,过度放牧使草原植被遭受破坏,过度开采矿山、石油等非可再生资源剥夺了后代人的生存权利。这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表明我国公共道德体系中的环境意识在相当部分人身上还十分淡薄。

二、公共道德意识缺乏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毋庸置疑,公共道德意识的缺乏是一系列的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它在本质上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公共道德意识的缺乏,是由长期的历史与现实的原因造成的,其中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巨大影响,是公共道德意识缺乏的根本原因。

(一)自然经济条件下私德意识的历史惯性

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在经济形态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以及树立其上的政治、文化结构,造就了中国人比较发达的私德意识。在经济上,人们主要从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活动,生产生活领域比较狭隘,人际交往比较简单、单一。而社会公共道德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一是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存在。二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所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没有提供公共道德意识产生的土壤。在政治上,高度集中的中央专制集权统治将公共道德意识扼杀在摇篮中。在专制统治下,以森严的等级制度为特征的旧道德。“严格的尊卑关系、宗教的等级特权、统治和服从以及由此而来的泯灭个性、愚昧盲从、忠于个人等。”这一方面使得那些顺从专制统治的人产生了唯命是从、逆来顺受、依附性的奴化意识,另一方面使得那些不满专制统治的人极易产生对国家特别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公共责任漠不关心的态度。因此,公共道德意识也就无从谈起。在文化上,中国人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和道德品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教为先,育人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妥协和容忍,达观和幽默感,关于人性的透彻了解,通过律己而养成的品格,所有这些形成了个人所追求和社会所赞许的部分道德结构。”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传统延续下来。虽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已经消亡,但是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发达的私德意识仍然具有巨大的历史惯性,会潜藏在当代人的意识结构之中,一旦有合适的土壤就会死灰复燃,妨碍现代公共道德意识的构建。

(二)计划经济时期公共道德的建设与受挫

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我国奉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时期。在这一段的前期,公共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在后期公共道德却夭折了。

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中,十分强调道德的因素,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不仅被理解为在物质生产力上,更是在道德上。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进行,共产主义道德作为公共道德被广泛地提倡,树立了一系列符合共产主义道德的典型模范,共产主义道德被许多人实践着,人们之间形成了利他助人、平等团结的和谐关系。敬业奉献、助人为乐、人心向上等在社会中已经蔚然成风。“社会中不仅出现了大批艰苦奋斗、不为名利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无名英雄,出现了无数大公无私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即使普通群众的道德水平、社会风气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在计划经济的后期,这种建立在超越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一大二公”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共产主义道德,被严重地政治化和庸俗化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发生的武斗、砸烂公检法、批斗走资派、互相揭发告密等等,打着“革命”的旗号演绎着无数人间悲剧、闹剧,不仅践踏着起码的公共道德,而且连私德也被动摇,更遑论共产主义道德这种未来社会的崇高意识形态。权威的神化与继后被神化权威的坍塌,不仅动摇了作为道德基石的“奇里斯码”,而且暴露出共产主义道德作为全社会普遍遵循的公共道德是否适宜的问题。文革结束后形成的价值真空,实际上提出了构建什么、如何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公共道德的大问题。实事求是地讲,这个问题迄今为止并未得到有效的解决。相对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公共道德建设滞后,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既为公共道德的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己或自我价值的实现是道德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公共道德,市场经济也为公共道德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但是无庸讳言,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带有趋利和利己的一面,对公共道德有不利的一面。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天然属性,相应地在价值观念上,就表现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古典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经济人”的设定,将个人的利己欲望视为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在资本时代就是追求财富的增长。这种由于个人利益驱动而不顾整体利益的道德意识往往导致人们对道德权利的强烈追求而对道德义务置若罔闻,再加上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制度和体制的不完善,在社会生活中就很容易发生侵犯公共利益、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纵观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由于小农意识的局限、共产主义道德的夭折、市场经济的利己动机,造成了今天公共道德意识缺乏的现状。精神的荒芜和道德危机使人们呼唤公共道德建设。

三、加强公民公共道德建设的途径

社会公共道德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既需要提高每一个公民的自身道德素质,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既要靠教育,靠提高群众的自觉意识,又要靠社会舆论的监督,靠发挥法律和制度的强制约束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个人道德,为公共道德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个人的道德修养是本、是根。如果个体不注重道德修养,社会公共道德水平的提高只是一种奢望。重视社会、轻视个人的儒家文化,它的道德特点是以个人道德修养为出发点进而推及家庭、社区、国家、天下,形成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差序格局。因此,个人良好的公共道德,必须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从自身身边的小事做起。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端正自己心态,严格遵守道德准则,养成文明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于我们的一举一动。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过:“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就要求我们从自己的言行上下功夫,做到知行统一。如果我们只是空谈公德,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们的公共道德水平只会滞留,不会有任何进步。涓涓细流,终会汇成大海,我们每个人从自己的点点滴滴做起,使个人道德的根扎深扎牢,社会公共道德水平一定会得到极大提高。

(二)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日本或者韩国,就拿过马路这样的小事情来说吧,只要红灯一亮,即使路上没有车辆,任何人都不会乱穿马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他们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公共道德,这是社会舆论的力量所在。社会舆论蕴含着巨大潜能,褒善抑恶,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雄笔一支抵万军”,枪杆子和笔杆子是党和政府管理国家的重要工具,记者常被称为“无冕之王”。作为“党的喉舌”的大众媒体,一方面应表扬先进,完善真善美。对社会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扬,使广大群众从良好的道德品质中汲取力量,从模范事迹和良好行为中受到鼓舞,引起情感共鸣,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提高遵守公共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大力谴责和鞭策不道德行为。对随地吐痰、排队插塞、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进行曝光,引起广大群众的齐声谴责,使不良社会现象无立足之地。

这样通过大众传媒的监督,净化社会空气,提升公民道德境界,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促进社会风气好转。

(三)抓好制度法律这个建设根本

培养公共道德意识,离不开教育的作用,但是教育并非是万能的。“道德教育只是一项道德传递和以德育人的活动,按照杜威的说法,教育就是指导,道德教育就是道德指导的活动。道德指导的活动充其量也只是思想意识范围内的活动,况且大多数道德教育是学校范围内的道德指导活动,虽然也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抓好制度法律这个建设的根本,充分发挥它们的威慑作用。对掠夺公共财产、侵犯公共利益、浪费社会资源、污染社会环境、破坏公共设施的人加大惩罚力度,“利剑高悬”使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

参考文献:

[1]焦国成,公民道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余玉花,社会公德的价值内涵[J],江海学刊,1999(6)。

[3]陈昌玖,论市场经济的道德价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社会公德工程化建设探讨 篇12

社会公共道德也称为社会公德,属于道德范畴,即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是调整人们在公众场所活动的道德规范,是对强制性法律的补充。社会公共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社会公共道德是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安定团结,和谐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人们对社会公共道德缺失的行为日益关注。在报纸、电视、网络上,我们常看到人们对公共场所典型的不道德行为的口诛笔伐,强烈地表达着对不道德行为的谴责。但就在人们对社会公共道德缺失行为激烈讨论之时,社会道德缺失行为却还在不断发生,继南京“彭宇案”,“‘豆饼大妈’捡钱案”后,75岁老汉从公交后门跌倒在地,众人却不敢施救,老汉大喊:“是我自己跌的,你们不用担心”[1];刘先生捡到空钱包,请来4位市民作证,证明他捡到钱包时里面就没钱,然后才打了110报警[2]。而最近发生的“砍杀学生案”、“药家鑫”案、“留日学生刺母案”等等社会不道德行为又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德缺失的新一轮讨论和思考。人们在不断的讨论中抒发着各自的观点、意见,也表达着对社会的关心和对社会公德建设的高度关注。

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融洽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表现为一种人际关系的和谐状态,这种人际间的和谐状态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所在。”从和谐社会的这一本质要求来看,我们发现了道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两者之间的重要关联:作为调节人际间关系的重要手段,道德建设构成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实现,有着十足的重要性[3]。此外,社会公德意识也是我们与国际接轨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在当前利益调整期和矛盾凸现期,如何正确引导公民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完善建设和维护社会公德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我们应当认识到,仅仅依靠提倡和宣传的方法是有其局限性的。社会公德建设中引进工程化建设的概念可能是建立稳定、有效道德建设机制的理论基础。

2 社会公德缺失的动因分析和社会学中的代理理论

我们应当认识到,社会公共道德意识不是天生的,不能等同于人们常说的良心。公共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社会活动中总结形成的社会文化,成为人们有效调节其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举例来说,如同公路上开车,本来左行或右行并无优劣可分,但如果有人左行,有人右行就会使交通陷入混乱。社会公共场所的群体行为亦是如此。另一个例子,当大家都在右车道上行驶时,有人发现左边超车道比较空闲,就很“聪明”地一直占据超车道行驶。这个“方便之处”很快就会被人竞相模仿,致使超车道功能消失。所有的驾驶人员,包括起先那些“聪明”的驾驶人员最终都会因没有了超车道而恼怒。社会公共道德的消失正是如此。

一些人利用违反社会公共道德而获利时,往往对另一些人造成(可以承受的)损害,由于这些损害的可承受性,使得社会系统仍能表面上继续运行,从而使人们忽略了道德维护建设的必要性。但是当社会多到一定数量的人都无视某一道德规范时,社会的调节功能就会随之消失。

非强制性的社会道德仅仅是停留在意识层面上的,约束力很低。这使得一些通过违反道德而获利的行为表现出明显的示范作用,从而使非道德行为迅速蔓延,造成社会公共道德大面积丧失,影响社会正常运行[4]。

当相关的社会公共道德规范被忽视,必要的调节功能完全丧失时,社会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建立这一社会公共道德约束的愿望。这样一来,道德问题就会变为社会问题,进而发展为政治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公德水平与民众素质的关联较小;与社会管理机制的联系则密切相关。

社会组织管理学中有一个代理理论:组织因成员各自利益交织成合同关系网,其存在需要强制性的监督和管理;这个监督管理是有成本的[5]。这个理论同样可以扩展到社会公共道德范畴。即人们在社会公共场所的活动是需要强制性监督管理的。这个监督管理的内涵包括调解、调度、同步等等,是建立在权威和公信力的基础上的,这也就是说人大和政府应当公开地负责这个职能。简而言之,人们在社会公共场所的活动需要有强制性的管理。

3 社会公共道德极强的示范性作用

社会公德具有极强的示范性作用。基于社会公德与其他道德范畴的密切关系,道德建设应从社会公共道德建设着手。同样,社会公德的败坏,会迅速波及其他道德范畴并引起变化。一个违反道德的行为现象若不及时遏制,就会很快地形成灾难性影响。

社会公德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社会公德大多是人类在数千年的社会生活中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是前人在公共生活的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表现为不言而喻的道德原则、约定俗成的民俗民风和传统习惯。在现代化时代,社会行为千变万化,仅依赖社会文化积累在民间逐渐形成道德规范的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社会需要。在近期金融危机中,西方无限制的金融衍生品行为就是典型实例。当一些人无视良心,利用信息不对称而谋取私利时,这样的行为迅速蔓延为大规模效仿,造成社会灾难。

4 社会公德建设是一个工程

目前社会公德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宣传提倡、表彰典范作为实施手段。但社会道德建设应以实现有约束力的规范为目标。当一个目标确定之后,从现状到达目标,应用工程化方法论常常是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化的概念,就是将公民道德建设定为一个个工程目标,对应地设置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道德建设工程项目。在每个独立工程项目的计划设计阶段,先要将社会需求分解为明确的可实现的条款,达成社会共识。工程是由流程组成的;工程实现的结果是流程集合。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将项目分解为单元模块,并构成相互关联的静态结构,实施规范的操作流程就形成了有效的动态系统。

简言之,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化是指将系统化的、规范的、可度量的方法应用于社会公德的建立、运行和维护,即将工程化应用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各个流程中。

从理论上看,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水平强行依赖于社会公共道德管理水平。社会公共道德的建设不能只建立在人们“自觉”的基础上,应当是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监控的工程化建设过程。而启动和促进这一工程的主体正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5 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应挑起社会公德建设的大梁

基于前面的理论探讨,社会公德调节功能的实现和维护应当以政府为中心。而社会公德建设工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教育。高等教育对社会公德建设的宣传和普及作用是关键性的。简而言之,社会公德建设体系包括政府的社会公德建设运营系统和高等院校宣传教育、示范和推广基地。因此,社会公德建设也应以政府机构和高等院校为先试先行的主体。

应用社会公德管理系统作为基础设施,各级政府在先试先行的公共道德建设中,应当有明确的工程化意识、遵守工程原则,有计划、按流程、循次实施,渐进明细地实践社会公德的条款和流程。同时要统筹协调,应用社会公德管理系统加强对所属公共服务机构的指导;并从政策、资金、设施、场地、人员等方面,保障社会公德管理系统在公共服务中的正常运转和功能的有效发挥。各级人大机构应用社会公德管理系统,使用网络低成本建立民意反馈快速通道;按照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的原则,建立公共服务绩效与社会公德的综合评价体系(如借用已广泛使用的决策系统DSS),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与评价办法,加强业务监督。将公共服务中的道德行为纳入各级政府、高校人事部门工作目标的考核范围。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保障公共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

具体来说,社会公德行为应与政府和教育部门职员考评挂钩。加强对政府和教育部门公共服务人员的道德培训,包括道德理论、管理理论、法律知识、基本社会工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从而具备做好公共服务所需的各项条件,使政府公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也激励高等教育机构大力开展社会公德理论研究。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形成诚实守信、服务至上、爱岗敬业、规范服务的行为风尚,系统地提高公共服务行为规范。

高等院校的社会规范道德法律研究机构,应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整理出明晰且可界定,可执行的规范条款,为人大机构推行某一道德法规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此外,高等院校在先试先行中,可以将学生在公共场所的道德行为,如排队,作为评估学校道德绩效的标准之一。

6 结论

社会公共道德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工程。社会需要有公信力、有法定强制力的机构管理公共道德的建设和维护。社会公共道德的建设应当采用工程化的方法。道德建设的步骤应当是,大力宣传提倡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施和普及,逐渐形成明确公开的奖惩制度和法律约束。利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广泛推广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为基础,建立社会公共道德管理系统和立法支持系统,辅助以现代工程管理技术。社会道德建设工程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即要严格地把握“道德项目”的范围,又要公开的、可确定、可取证、可执行的社会公共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朱宏俊.老汉跌倒无人敢搭救大喊“是我自己跌的”[EB/OL],2009,02(23).http://news.163.com/09/0223/09/52 R1IPPI00011229.html.

[2]狄公.市民捡空钱包找4人做证称不想成豆饼老太[EB/OL],2010,01(04).http://news.qq.com/a/20100104/000109.htm.

[3]威峰.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道德工程[EB/OL],2009,10(19).http://www.zhrcsxdd.com.cn/read.asp?id=1855.

[4]刘明学,孙伟霞,高顺利.大学生公共道德危机及教育对策[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上一篇:承载结构下一篇:企业存货成本管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