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教育培养

2024-12-11

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共11篇)

社会公德教育培养 篇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公民的道德修养也有了很大进步,但一些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趋势相悖的现象还存在着,冷漠歧视、破坏公物、破坏环境、破坏公共秩序等有损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对社会公德建设以及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高社会整体的公德意识和公德水平。

一、公德缺失的状况

寂静深夜,手机短信惊醒梦中人,打开一看,原来是“二手车优惠广告”;新手初上路,贴上“实习”标签,望求车友包涵照顾,哪料屡遭别车;超市里,有人站在“请勿品尝”标牌旁细品慢尝……相信以上状况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当我们困扰于生活中这些问题时,应该都会想到两个字“公德”。

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不讲文明礼貌,不诚实守信,比如梁丽“捡”黄金案。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不爱护公物、损害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意识淡漠。比如,“醉驾”和“富二代飙车”成为了民众议论的热点。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肆意破坏自然环境。中央二台2009年8月11日播出的节目—削峰行动:抚平宝宝的痛,让人触目惊心。“先天唇腭裂,先天性脑积液膨出,先天性脊柱裂,山西大量新生儿惊现先天残疾。环境恶化,水源污染,矿产非法开采威胁新生儿生命”。

二、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它处于道德规范体系中的最低层次,它是敬业、奉献等更高道德境界的基础,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任何昌盛发达之邦,所有文明繁荣之国,无不将社会公德培养教育放在治世重要位置。

良好的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我国文明史,昔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好景观;横觑欧亚诸国,今有西方文明,日韩中兴,经济腾飞,文明发达的美好现实。然则无不以修德养德,恪守公德,遵行公德作为治世基础、为生产发展的促进和保障。公德的建设、培养、教化也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一个显著标志。英、德等国不吝惜在社会公德教育上投巨资,使本国公德建设达到相当高水平。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崇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注意培养国民公德意识。

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增强,则整个社会人与人关系就和谐美好,人人心情舒畅,有利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生产。而且文明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公德意识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人与环境关系,促进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尤其是对于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公德的培养和教育

第一,整个社会要大张旗鼓营造一种氛围,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构筑起遵守社会公德的堤岸。政府要花力气在社会公德教育上投资,广开渠道兴办公德教育事业。大力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淳化民风,净化社会风气,使广大市民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形成遵章守纪为荣、违章违纪为耻的观念,把遵章守纪这个外在要求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习惯。

第二,家长的公德教育势在必行。马克思曾经指出:“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家长作为一种行业的从业者,自然应当像其它行业的从业者一样接受必要的职业训练。鲁迅先生就严厉批判过“当父母不须受教”的旧观念,提出应专门为家长开办师范性质的学堂:“殊不知中国现在,正需父范学堂。”可是这些教育理念在国人心中的普及程度太低了。太多的父母自身道德修养有限,更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少数父母忽略言传身教的作用,我行我素,根本不顾及不良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这样一个个儿童在家庭教育里边就没有养成遵守公德的习惯,长大以后坏习惯难以纠正。

第三,把教育者的教育提到议事日程。教育者的公德教育刻不容缓,全社会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拉响公德教育的警钟,教育者绝不能坐等自己被别人教育,而要主动学习,主动修养。我们不能等待先有一批达到理想人格的教育者,再由他们去培养被教育者的人格。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教育者的身教的重要性要引起高度重视,一言一行可资效法,具有较高公德评论价值。教育者要与学校中的学生一道补上公德教育课,让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净化社会风气的“活性碳”,留给子孙后代一个没有污染的社会。

第四,教育要以育人为目标,强调道德教育。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来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但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从小学阶段至大学阶段,德育的地位一直很尴尬。因为现在中小学都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相对应的学科甚至在幼儿园都已经受到重视。德育不是必考,且无法考出真实成绩。于是学校阶段的德育教育成为鸡肋,地位重要,实际学生都无所谓。课程不受重视,行为自然也就不加约束。造成绝大多数学生思想政治可以考很高的分数,但行为散漫,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很低。

第五,加强公德的培养和建设除了需要“软”的道德教育外,还需要“硬”的强制手段:即由政府和法律所代表的硬性机制。在现代条件下,社会秩序主要靠法制来维护,正义也要靠法制来伸张。法规是人们遵守社会秩序的有效武器,只有法制才能真正做到治恶惩恶的作用,并使遵守和维护道德的行为不至于付出太大的代价。但需要指出的是,把解决道德问题完全交由法律来承担,将导致全社会对道德教育的放松。因此,只有将道德教育与法律结合起来,才能加强道德的“硬”度和威力。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教育必将使人们的公德意识水涨船高,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更加完美,从而真正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目标。

摘要:在我国飞速发展的时代,在物质文明昌而盛之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关重大的问题——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教育的问题。本文由一些缺失公德的焦点事件开始,论述社会公德的重要性,最后对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教育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社会公德,缺失,重要,培养,教育

参考文献

[1]刘颖.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思想特点及德育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2):13-15.

[2]杨建国.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11):23-25.

[3]翟红军.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思想平台,2005(5):66-68.

社会公德教育培养 篇2

席 丽 娟

9月28日,我带领部分学生到航天广场参加金塔县第二届胡杨节开幕仪式,中间的一段小插曲我记忆犹新。当活动开始后,负责协调组织的人员发现学生们口干舌燥,便拿来了两箱矿泉水。水刚放下,学生们知道是给自己喝的,竟蜂拥而上,哄抢起来,抢到的,洋洋得意,空手而归的,满脸沮丧。看到这不和谐的一幕,我作为老师很是羞愧,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虽然只是一件小事,虽然只要要求一下就可以,但是,事后我反思再三,认识到学生的社会意识,应该建立在班级意识的基础上,它是建立社会公德意识的基础。回校后我利用给学生讲故事的方式,对他们的行为心理进行调整。使他们明白现在虽然处于和平年代,处在一个吃得饱、穿的暖的时期,不需要为了让别人而损失自己,但是应该具备这样的品德,才能体现出自己的社会价值,才能表现出自己良好的品质,让社会认可自己。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之我见 篇3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

1.文明行为习惯的缺失。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知识分子”,理应懂得文明行为习惯的内涵与意义,理应是社会文明的“代言人”,但素有“天之骄子”之称的某些大学生在某些时候却缺乏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让人颇感失望。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校园内文明行为丧失,如校园里面“请勿践踏草坪”的标牌形同虚设,恶意毁坏学校公共物品的情况时有发生,图书馆里大声喧哗的情形也屡见不鲜;二是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基本的礼仪规范得不到尊重,人际交往中社会公德所要求的个人的仪表整洁、语言文明、举止端庄等视为不和时宜,而出语粗野、举止轻浮则被认为潇洒。三是不注意在公众场所的形象,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上车不排队等现象也多次见诸报端。

2.诚实守信意识的缺失。俗话说:“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人与人交往的最基本道德,如果人与人的交往不以诚信为前提,人与人的交往是不可能维持下去的。然而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却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考试中的诚信缺失;经济上的诚信缺失;人际交往中的诚信缺失;求职过程中的诚信缺失等。这些缺失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在求职、升学等方面遇到挫折。

3.集体主义意识的缺失。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等价交换原则泛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中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由于新一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养成为他人着想的习惯,只知索取,不讲奉献;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集体主义观念薄弱,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等现象不在少数。

上述现象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而且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同时也在社会上造成了消极影响。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1.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养成氛围。一个人要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意识,和周围的环境氛围分不开的。积极向上、文明礼貌的社会氛围,是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体的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正气,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第三,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在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以此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2.加强社会公德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舆论氛围。一方面要加大社会公德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气氛,塑造有利于社会公德形成的环境。学校也要开设相应的社会公德教育课程,把社会公德纳入对学生的考核中,同时开设一些实践课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习惯,使大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社会舆论在大学生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要积极倡导公德意识,推崇先进模范,宣传优良的公德事迹,谴责不讲公德的行为,鞭挞丑恶现象,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人人讲公德、唾弃不文明行为的良好公德环境。

3.重视实践教育,注重知行统一,把社会公德意识外化为自己的行动。当前,大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是不知而是不能践行、不愿践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更不能忽视学生的自我实践活动。因为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基本都有相对全面的社会公德观念。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大学生社会阅历浅,思想不成熟,情绪波动大。因此,要想养成良好的道德,就必须把所学到的社会公德规范,运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去,有意识地不断实践,注重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学校、团委、学生会应当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把内在的道德观念外化为外在的良好行为。

4.建立大学生思想品德档案,完善大学生思想品德奖惩机制。当前对学生奖惩的主要标准是依赖分数,造成了不少学生“只注重高分数、而不注重公德修养”的现象。完善大学生思想品德奖惩机制应该构建一个以道德行为为主要标准的素质评价体系。把学生道德素质纳入对学生的考评范围内,确定其在总体评价中相应的权重和分值,使之成为对大学生进行奖惩的重要依据。对于对道德践行尤其在公德方面做得好的同学,要及时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于在道德践行方面表现不良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从而产生一定的警戒效应。其次、要建立大学生操行评定档案,将其道德践行情况作为今后职业道德评定和商业信用评定的依据,提高其不道德行为的社会信誉的成本。

相信随着整个社会的重视,学校教育的加强以及大学生自身修养的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会越来越强,他们定会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流砥柱”。

幼儿社会公德教育点滴谈 篇4

一、幼儿存在知行不一致现象的原因

1. 教育方式不全面。

幼儿社会公德教育多停留在抽象说理上,缺乏实践训练,使得自控能力较差的幼儿只在头脑里形成一种思维概念,难以将所知道的社会公德理论付诸实践。

2. 缺乏实际生活体验。

幼儿与外界接触及自主的人际关系少,独立进行社会道德行为判断的机会不多,加上成人的过多呵护,公德教育未能得到反复强化,印象不深。

3. 家庭的不良影响。

调查发现,一些家长不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有许多不良行为,有意无意地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影响。另外,孩子的公德行为不但得不到赞赏,反而被讥为“傻”,抵消了幼儿园的正面教育效果。

二、措施

针对以上所述问题,我们要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采取有效的教育引导措施,让幼儿把所学的社会公德教育付诸实践,使幼儿对社会公德知行一致。

1. 结合一日活动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利用晨间和户外活动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在晨检时,提醒幼儿主动和老师问好;在户外活动时,当幼儿碰到困难需要教师帮忙时,教师可要求他使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当然教师也不要忘了及时回应。

利用集中教育活动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要渗透到每个学科的集中教育活动中,如在语言活动中,通过阅读、看图讲述、讲故事等形式,让幼儿在理解故事的同时认识到要遵守社会公德;在社会活动中,提出“同伴摔倒了,我们该怎么做?”等问题,让幼儿进行讨论,从而更好地遵守社会公德。

利用游戏进行社会公德行为训练。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游戏占着重要的地位,教师要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为幼儿获取道德知识提供了可能性,我们要结合游戏活动进行公德行为训练。游戏首先使孩子感到愉悦、好奇,而这种感觉,用高尔基的话说,就是理解的开始,是获取知识的途径。在游戏中,幼儿懂得了什么是社会公德,什么不是社会公德,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学习判断善恶、美丑、好坏、是非等简单的社会公德行为准则,不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如玩“小汽车”音乐游戏时,我特意编制了角色游戏“上外婆家”、“去超市”等穿插其中。幼儿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文明做客、礼貌待人、文明购物等公德行为的模拟实践,增强感性认识和体验。

2. 创设情境,强化社会公德教育。

幼儿在园内实际上也是处于一个微型的“社会”中,时常会遇到各种涉及公德的情境。如饭前幼儿都要去洗手、喝水等,经常会出现拥挤现象;美工活动中常会无意丢下纸屑和废物,影响环境卫生。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利用小品、情境表演等创设情景,善于抓住时机,因势利导,通过暗示、提示、活动等主动刺激幼儿做出相应的反应,抑制不良行为的萌发,强化幼儿对道德行为的认同感。如带幼儿秋游,事先提醒幼儿不能随地小便、吐痰;观看演出时,保持安静,不随便站立或走动,不能光顾自己看得舒服而妨碍别人,适当的时候要鼓掌等。

3. 家园合作,共同实施社会公德教育。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大教育源。家园要密切联系,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为谁而家教,家教为了谁。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带有“下赌注”的感觉,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四过”: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过分的保护,致使这一代的孩子中有不少人出现“三无”:无情、无能、无责任感,更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因此,家长必须改变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明确“为谁而家教,家教为了谁”,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社会公德教育。教师可通过家长会及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做家长的工作,讲明道理,提出要求。

发挥成人的榜样作用。教师、家长应以身作则。成人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成人的言谈举止,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要把幼儿培养成一个有公德的人,成人首先自己必须做一个有公德的人;要求幼儿不做的事成人自己绝不做。如家长带孩子外出或与人交往时,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做好孩子学习遵守社会公德的榜样。教师的公德榜样更多地表现在对待幼儿上,如平常请幼儿帮忙做事时,教师要认真地道谢;发现幼儿乱扔纸屑,教师不能只站在一旁高声批评,而要采取行动让幼儿知道应该把纸屑放入垃圾桶。教师要注意发挥幼儿的榜样作用,有意识地讲一些优秀儿童遵守社会公德的事,要求幼儿把这些人作为榜样,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并把本园、本班幼儿的公德行为画成张贴画,引导幼儿效仿,激发幼儿的进取心。

在对幼儿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时要注意生动形象。要提高幼儿对社会公德的认知水平,光靠条文、提要求是不行的,因为幼儿难以接受,记忆也不深。我们要注意根据社会公德教育主题的需要,将要求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幼儿听,收集图文资料让幼儿观看,并请家长配合在生活中涉及社会公德方面的内容,适当地引导幼儿观看、学习,让幼儿在直观形象的活动中、在娱乐中接受社会公德教育,加深他们的理解,增强他们的公德意识。

社会公德教育实施方案 篇5

为切实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在全校教师队伍中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下简称“四德”)专题教育实践活动。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以师德教育活动为重点,以开展“四德”践行活动为主体,以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为核心,以爱校、爱生、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重点,进一步引导广大教职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教职工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提高全院教师“四德”意识与水平,努力塑造教职工新形象,营造学院新面貌。

二、工作原则

1、“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

2、“正面教育,引导为主”的原则

3.与教师队伍建设、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的原则

三、教育实践活动内容

(一)学习活动

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建设文明城市的要求,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四德”有关要求。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师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不断提高教师对“四德”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内涵的认识,不断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影响和带动学生、家长群体的“四德”建设。

(二)实践活动

1、开展“四德”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通过校园网、板报、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进行“四德”宣传;在庆祝教师节、组织教师参加先进教师模范事迹报告会,师德建设专题报告会、座谈会。评选校内优秀先进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树立典型,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

2、开展教师“庄重承诺、严格践诺、多方评诺”的师德践行活动。制定“师德自律公约”,纳入本校管理制度;开展教师“庄重承诺”活动,对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严格践诺”情况开展“多方评诺”,接受社会监督,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师德水平。

3、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以“关爱学生、影响家长、辐射社会”为主题,全面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专题教育实践活动。

四、措施保障

1、成立“四德”专题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组织“四德”专题教育实践活动。

组长:覃堂洪

副组长:邓明远

成员:各班班主任

(一)动员阶段

在全校教师队伍中宣传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做到全体教师人人知晓,积极参与。“四德”知识知晓率须达到100%。制定学校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专题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组织认真学习全国优秀教师的师德风范、师德师风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建设的理论资料。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习,学习习近平年来我国教育行业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学习做一个好老师和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从事教育事业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振奋精神,凝聚人心,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二)实施阶段

结合我校的具体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开展“三个一”活动。即:评选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开展“师德师风”创新教育活动,开展师德征文竞赛,组织一次全校交流活动;开展一次师德专项问卷调查。

(三)总结阶段

时间为12月中、下旬。检查验收工作。为确保此项工作有效推进,学校将把贯彻落实情况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中,把教师师德表现列为教师工作考核、职务职称评聘和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师德评价标准、评价评估方法和体系,开展师德教育检查评估和评选师德标兵表彰活动,以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师德教育活动。

六、工作要求要求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加强对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组织和领导。切实加强对教育活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四德”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学校将制订宣传方案,加强对活动的宣传报道,努力营造“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活动的浓厚氛围。校园网、宣传栏等要充分发挥宣传阵地作用,明确报道重点,加大工作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新经验、新做法和新典型的重点宣传,在校园网开辟专门栏目和版面进行集中报道,增强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3、解决问题,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针对解决当前社会反映强烈的师德师风问题。如,纠正办学、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杜绝教师对学生讥讽、歧视、侮辱或变相体罚等行为;杜绝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或有偿家教等以教谋私行为;杜绝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杜绝招生乱收费、考试舞弊等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严惩败坏教师声誉的失德行为等。

4、建立师德教育的长效机制

努力建立“四德”的激励或长效机制,确保师德教育和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师德建设是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强化师德教育和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师德教育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促进教师师德教育管理规范化。同时,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师德教育的内容、模式和方法。着力建立我校“四德”教育的激励和长效机制,确保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社会公德教育培养 篇6

关键词:社会公德大学生体验式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九寨沟的拥堵到庐山的断桥,从金字塔刻字到法国卢浮宫洗脚,一件件被新闻媒体曝光的不雅事件折射出中国公民社会公德意识低下。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佼佼者”在社会公德建设方面承担着更重的社会责任。要保持社会的主流意识继续积极向上,必然要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逐步建立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这就需要我们社会群体中的每个人从点滴做起,“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努力提高自身社会公德意识,最终形成推动整个社会公德意识提升的大潮。

1.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原因分析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道德血液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身上数千年,中华民族养成了崇德向善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当今的大学生,他们理性爱国、心系社会、思维活跃、热衷新知、乐观自信、个性张扬、目标明确、善于规划,我们的社会呈现出公共秩序井然有序、文明礼仪广泛普及、志愿服务蓬勃开展等诸多特点。然而,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社会道德水平的进步,大学生的道德领域也出现了不可回避的突出问题,大学生的道德底线也一次次接受着不同程度的挑战。道德诚信、乐于助人等优良传统都成了“浮云”,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冲击下,漠视人命、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层出不穷。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的失德事件,损害了公众利益,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十分恶劣。为什么大学生的失德现象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时期容易多发或者频发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

1.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给社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诱发了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传播与扩散,对一些人造成了腐蚀,使他们唯利是图,只认钱、不讲德,笃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甚至为一己之力,突破道德底线、挑战法律权威。“经济利益至上”俨然已经成为当今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信条。其实在任何一个社会的转型时期都会存在失德的根源。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时期,在西欧,卖棺材的人天天盼着死人,这是多么不道德的行为。但是没有死人,卖棺材的人就没有市场。

1.2道德教育不够有效

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够宽泛、手段过于落后、作用认识重视不够,存在着“抓道德教育流于形式”等敷衍塞责的现象。空泛老旧的教育内容、僵化教条的教育形式和笼统不加区分的教育方法,直接导致公德教育的针对性不够、实效性不强,缺乏必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最终效果泛泛。

1.3道德约束本身的局限性

道德约束力,其本身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这使得道德的惩戒作用对于一些大学生的失德行为是失效的。大量事实表明,道德问题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事情,仅靠道德自律、良心谴责是不够的,必须加强管理。当前,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无法对一些失德行为进行惩治,这导致了社会的失德成本低,甚至零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失德现象的发生。

2.“体验式教育”是触动道德底线最佳方式,是道德回归本质的最佳途径

德是根,物是花,厚德才能载物。近代著名思想家章太炎曾感叹:“道德衰之,诚亡国灭种之根基。”道德失范的危害不容小觑。然而,课堂上大学生也理解道德的重要性,也明确自身存在的一些道德失范现象。课堂上“灌输式”的讲授,学生表面上听得认真,但真正入脑入心的很少,更难指望学生去主动实践道德的意义。因此,应该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出击,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学生从心底愿意去从事这样的活动。这就需要我们为这些大学生创造机会去体验触动内心的道德底线的时刻,这或许就是道德回归人性本质的最佳途径。

体验教育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卢梭、杜威、皮亚杰等人的教育思想。体验是人对外界事物的第一感知,是对外界的直接认识,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普遍情感存在的方式。它主要是通过身体力行的行为去主动接触外界事物和情景,从而引发“自我”内心的一种触动,并通过感受、体味或言语等形式表达出来。体验式教育就是从学生的全面成长出发,从而唤醒学生的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素质,以身体力行的行为和自我感受的反省,从而促进自身的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体验式教育就是以亲身经历的方式达到认识理解、加深理解,从而触动内心达到顿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是深刻体验的结果,真正体验的真谛。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大学生公德意识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下大力气解决社会公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整治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

三、“体验式教育”在提高大学生公德意识方面的几点探索

古人云:“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从倡导“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到“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教育从来没有停顿过。道德教化养成、道德失范治理,基础在教育。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教育的对象、环境和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还沿用老套路、旧办法,很难取得成效。因此,我们必须不断的创新教育观念和手段,让社会公德教育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体验式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能更好地激发人们提升公德意识的自律性,增强社会群体的道德力量,营造“有德光荣、失德可耻”的社会公德氛围。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体验是最好的学习,经历是最好的经验。“体验后的反思+体验过程中积累=成长”,多一点体验和经历,就多一点学习和经验;早一点体验和经历,就早一点成长和提升。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提升是个慢功夫,“揠苗助长”和“立竿见影”都是不可取的。“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要以各类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安全为前提、以实效为目标,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推动大学生深入体验生活,勇于担当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林红梅.生态伦理学概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81.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社会公德教育培养 篇7

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标准和需求不断增加, 只有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素质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因此, 在掌握本领的同时, 抓好技校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 是满足岗位需要、胜任一线工作的基础。

一、当代技校生思想道德基本现状

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 各技工院校对技校生的社会公德教育逐步重视并得以大力加强, 取得了明显成效, 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诚然, 大部分技校生能做到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现代公德的观念、意识、责任感等在一定程度上有较强的体现, 并以行动实践“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但仍存在着相当一部分社会公德失范的技校生, 并表现出许多社会公德不认可的做法。包括: (1) 卫生习惯差:乱丢垃圾、乱涂乱画现象比较严重; (2) 漠视规章制度:早恋、随意插队、抽烟喝酒、小偷小摸; (3) 学习目的不明确:迟到、早退、旷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成为习惯……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学习, 而且对健康成长也产生重大的影响, 后果令人担忧。加强和改进技校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因而显得重要而紧迫。

二、技校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探析

(一) 学校教育的缺陷

社会公德集中体现并反映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明礼仪、品德修养的重要内涵, 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教育的头等大事。但实际上, 传统的学校教育重分数轻素质, 以分数的高低来定义学生的优劣, 以排名来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思想教育、道德情操、政治觉悟等素质培养只停留于表面, 对社会公德的教育缺乏长远规划, 教育目标空泛化、理想化, 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教育过程抽象空乏, 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 没有道德实践的道德行为怎能提升个人能力?

(二) 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的制约

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 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强, 许多家庭都把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尤为重视, 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在孩子的学习上, 片面地追求分数, 忽略了孩子社会公德方面的教育。加上现今的“90后”多为独生子女, 他们是家庭的“核心”人物, 父母往往因溺爱而对他们的各类要求无条件地满足, 对孩子的错误无原则地原谅, 更不说教育引导了, 长期下来, 养成了孩子娇气、蛮横、不讲道理、不善沟通等性格, 并伴随孩子进入社会, 演变成骄傲、冷漠、自私、孤僻等不良习气, 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公德意识之上。此外, 父母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无时不在影响着孩子, 但由于他们很多时候不注重个人形象, 在孩子面前漠视社会公德, 甚至抱怨、指责, 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三)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社会公德认知出现偏差

青少年不断学习及不断适应各种社会规范, 为成为正式社会成员做准备。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很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而产生的负面效应, 扭曲了助人为乐、遵纪守法、尊老爱亲、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 良好社会风气受到污染, 弱化了人们在自我调节、自我约束方面的作用, 个别技校生自控力不强, 在社会上诸多不道德行为面前, 失去了判断力, 放弃了高尚精神的追求, 自我为中心、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评价利己化逐步取代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重利轻义、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长远的情绪在滋长, 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

(四) 技校生自身思想行为的弱化是其社会公德失范的内在原因

当代技校生朝气蓬勃、年轻活泼、思维活跃、积极上进、想象丰富、勇于创造, 但同时社会阅历浅、实践经验少、是非辨别弱、自控能力差,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成熟, 活泼与沉默、单纯与复杂、坚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矛盾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一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付出得不到肯定、生活不顺心等, 对社会某些现象和不良风气不能正确认识, 道德观念淡漠, 人生天平发生倾斜,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凸显, 消极不满、自暴自弃、冷漠自满、随波逐流等情绪也随之产生, 打牌、抽烟、逃课等不良恶习逐步显现, 更甚的部分学生由于家庭问题、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 自卑、沉默、消极、仇恨, 甚至出现严重心理问题, 这些, 都对他们如何正确地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及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公德行为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做好技校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 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 切实强化对技校生的公德教育

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良好的公德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无疑是积极的、促进的。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 只有优化公德环境, 让学生在和谐积极的公德环境中成长, 才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首先, 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其次,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并以实际行动维护自身形象, 提高公德修养;第三, 积极发挥新媒体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 通过学校公众号、学生电视台、校园广播台等宣扬正确的公德意识, 树立学习榜样, 宣传先进人物事迹, 摒弃不道德的现象和行为, 形成人人讲公德、处处讲文明的良好公德环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美化绿化工作, 以整洁、优美、舒适的物质环境熏陶人、感染人, 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 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政治课程教学

课堂教学是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政治课的教学计划中去。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等, 同时也要以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 以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另一方面, 在教育方式上, 注重运用以较高的理论水平, 贴近学生实际的方法, 抑制不道德行为, 规范、强化社会公德, 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不断实践, 不断提升。

(三) 强化社会实践环节, 加强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

社会实践是技校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拓宽视野、克服盲目与无知的有效方法, 是培养技校生具有为人民服务和献身精神的重要环节, 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校通过组织学生正常有序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公益行动、志愿服务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规范, 形成制度, 约束自我, 并在实践中增强道德需要, 形成人生价值, 塑造健康的道德人格。

(四) 加强技校生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新形势下加强技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一, 学校要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 建立心理辅导中心, 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释疑解惑, 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活动情境中去感知、体验, 通过解决心理问题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公德认知和行为问题,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与良好公德行为习惯。第二, 定期进行心理测试, 通过情绪测试等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变化, 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档案, 为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特别是不良道德心态的学生建立跟进和回访制度, 分析其出现心理状态的原因, 正视自己, 摆脱矛盾、困扰和不良心态, 消除因心理精神疾病带来的不良因素和影响。第三, 每学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 让学生在学习、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主体心理辅导和课程中学会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 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五) 优化社会大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人从一出生就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 并持续一生, 不同的社会氛围, 个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各不相同, 有利的社会氛围, 是建设良好社会公德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技校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 有赖于整个社会公德水准的提升。第一, 充分发挥新媒介的作用, 正面宣传, 以弘扬正气为主流, 为良好社会公德建设创造正面的舆论环境。第二, 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扬善惩恶的伦理机制, 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是无形的, 但又是最有力量的, 在人人讲文明、讲道德的氛围中, 对个人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 全社会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创造良好法制环境, 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让知法、懂法、守法的观念深入民心。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品德与社会性[J].教育科学研究, 2003 (5) .

社会公德教育培养 篇8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基本现状

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步重视并得以大力加强,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学校都积极宣传贯彻,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实现。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缺点和弱点。比如:公共卫生习惯差,随地吐痰,乱丢杂物,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就餐时任意插队,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基础文明行为失范,不能尊老爱幼,尤其是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差,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不讲节俭,互相攀比,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等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而紧迫。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一)学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学生社会公德观念的缺失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是基础文明修养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多数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得失,以此来评判学生素质的好坏以及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

(二)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制约了学生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形成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绝大多数家庭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愿意花费时间去督促引导孩子的学习。但大多数家庭忽略了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部分父母或长辈对孩子宠爱有加,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犯的错误,无原则地原谅,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长此以往,造成了孩子惟我独尊、性格粗暴等不良习气,这种习气伴随孩子进入社会,就会表现为目中无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使孩子缺乏公德意识。

(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社会公德认知出现偏差

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通过不断学习及不断适应各种社会规范并成为正式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尚处于未最后形成的阶段,仍然较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被有些人认为是大话、空话、套话,使其在调节、约束人们行为方面的作用弱化,良好社会风气受到污染。面对社会上诸多的道德行为,一部分大学生放弃了高尚的精神追求,价值主体的唯我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价值评价的利己化,致使部分学生重利轻义、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长远,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四)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是其社会公德失范的内在原因

作为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等,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很容易沾染打牌、抽烟、破坏公物等不良恶习,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造成道德观念淡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孤独、沉默、消极、冷漠,甚至性格扭曲,这也影响到了他们正确地待人处世,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公德行为。

三、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进一步优化校园公德环境,切实强化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良好的公德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学校公德环境的优化来说,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培育。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作用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以实际行动维护学生形象、维护自身形象,提高公德修养。第三,积极发挥舆论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倡导公德意识,推崇先进模范,宣传优良的社会公德事迹,谴责不讲公德的行为,鞭挞丑恶现象,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讲公德、唾弃不文明行为的良好公德环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美化工作,以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熏陶人,感染人,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把社会公德教育纳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高校要重视社会公德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纳人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己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公德规范,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有意识地不断实践,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高尚的思想、行为得到强化。

(三)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加强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联系实际、向人民群众学习,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培养大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和献身精神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校可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咨询、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并力求使各项活动的开展形成一种制度,以保证这些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深刻体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发现人民群众伟大,增强劳动观念,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增强他们的道德需要,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活动情境中去感知体验,从而在其中解决心理问题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公德认知和行为问题,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与公德行为习惯;根据形势需要,各高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为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特别不良道德心态的学生咨询,帮其分析导致困境的原因,使之摆脱矛盾和困扰,正视自己的情况找到如何解决不良心态的方法,及时消除致使心理精神疾病的不良因素;定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并通过开展学习、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主体心理辅导,让学生学会自我保健、自我调节,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五)优化社会大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氛围之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都要受到环境氛围的各种影响。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水准得以提升。首先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体的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正气,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是无形的然而又是非常有力量的,在人人讲道德讲丰貌的氛围中,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第三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在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以此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大学生是高文化的社会群体,但在他们身上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学校道德教育、特别是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高校社会公德,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刘智峰:《道德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前言。

社会公德教育培养 篇9

(一) 积极的思想道德状况。

当前, “80后”、“90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大体上体现了时代特征,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热爱祖国, 具有正确的理想信念。

调查表明, 大部分青少年满怀爱国之情, 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对祖国未来发展前景积极乐观。在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中, 99%的学生对“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95%的学生最喜欢过的节日是中秋、端午、春节等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

2. 热爱学习, 具有正确的人生追求。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80后”、“90后”青少年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十分明确, 强调自身努力, 对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程度的思考。94%的学生选择面对难题自己思考解决;86%的学生认为艰苦奋斗没有过时;91%的学生面对因为成绩不理想而受到父母批评时会暗下决心勤奋努力;95%的学生选择职业的标准是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 能否发挥个人的特长;90%的学生对“老师与你商量, 将你的座位调到学习较差的同学旁边, 你会怎么想?”选择“自己有责任帮助他”。

3. 文明守信, 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

调查表明, “80后”、“90后”大多数学生崇尚文明、诚信, 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与社会要求基本一致, 对主流价值观表现出较高的认同。过生日, 一般花费不超过100元的占70%左右;只有1%的学生看到班上有同学穿名牌衣物, 而自己也要求家长买。买东西时, 如果售货员多找了钱, 95%的学生选择主动退还。班上民主投票推选班长, 有90%的学生的态度是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最佳人选。

4. 明辨是非, 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我们在问卷中针对当今青少年学生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的态度做过调查, 结果显示, 青少年是非观念都比较强, 对周围的诸如破坏公物、破坏环境、不讲究公德等不良现象持批判态度, 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有较清醒的认识, 具备青少年应有的责任感和道德素质。

(二) 消极的思想道德状况。

通过调查, 也发现“80后”、“90后”青少年身上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道德缺失问题, 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功利意识突出, 自私自利行为有上升趋势。在学习动机中, 50%的青少年是为了“出人头地, 提高社会地位”, 只有47%的青少年是为“国家和社会进步做贡献”。二是道德品质上出现一些偏颇。现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更加突出“利益”二字, 现代青少年更加注重实际利益, 并把追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统一起来。三是思想不成熟, 自制力不强, 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不健康思想的影响。四是诚实守信不足, 缺乏社会文明观念。

二、“80后”、“90后”青少年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环境方面。

一是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拜金主义泛滥、急功近利盛行、价值观念颠倒、美丑是非混淆,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判断能力, 从而导致中学生是非、善恶、美丑不分, 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抬头。二是文化传播媒体的负面影响。当今社会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传播速度快, 信息覆盖面广, 在给予学生大量知识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将糟粕 (如色情、打斗、凶杀与暴力等) 展现出来, 一些学生盲目模仿, 极易受腐蚀诱惑, 危害极大。三是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阵地相对缺乏。寒暑假中, 一些学生尤其是外来民工子女由于缺少活动场地, 只能到某些不适宜他们年龄段的场所参加娱乐活动, 导致个别人沉迷于网吧和电子游戏厅, 而这些网吧和电子游戏厅是分散在农村的, 且无营业许可证。四是传统美德受到冲击。经济的繁荣刺激着某些人物质欲望的膨胀, 而在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却遗忘了传统美德, 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某些学生心目中,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正在被淡化乃至遗忘, 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爱护公共环境等小节问题正在被一些人所忽视。

(二) 家庭因素方面。

在追求好成绩的理念驱使下, 许多孩子的课余时间被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提高班占用, 青少年成了学习机器, 只会读书, 不会做事, 更不会做人。生活能力得不到锻炼, 社会交往、处事能力也在逐步地退化, 只知道书本上的死知识, 不知道将知识用于实践和应用, 生活上也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感恩, 不懂得关爱他人, 这样的情况也必然影响青少年社会公德的状况。个别家庭教育甚至出现空白。一种是单亲家庭或父母离异后的再婚家庭;另一种是父母外出工作, 子女交由亲属代管的隔代抚养性质的家庭。家庭教育的缺失, 使社会负面影响乘虚而入, 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就会出现厌学等现象, 学生成绩因为厌学出现滑坡也必然影响他对社会公德的正确态度。由于家长自身素质的原因, 许多家长不能做到言传身教, 有的经常打牌赌博, 有的言行粗鲁, 有的家庭不和, 有的对长辈不尊, 这些不良现象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 给孩子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些必然给青少年社会公德养成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 学校德育教育方面。

一是学校德育教育略重共性, 略轻个性。面对经济社会生活多样化的特点, 学校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能力的过程中比较注意共性, 有时, 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明显不足, 造成学校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不佳, 从而影响了青少年学生对社会公德的看法。二是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有时有点形式主义。在升学率这根指挥棒下, 好多老师和学生因作业而占了很多时间, 有些活动的开展和设想未能真正落到实处, 从而影响了青少年学生对社会公德的看法。

三、解决“80后”、“90后”青少年社会公德缺失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 增强净化成长环境的社会合力。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 在当今开放的社会形态下,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影响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政府要对影响学生成长的不利的因素加以监管, 净化社会环境, 进一步清理整顿音像制品、电子网吧、图书报刊等市场, 加大“扫黄”、“打非”力度, 加强学校治安管理和周边环境的整治, 特别是农村的那些黑网吧, 保证学生有一个健康安宁的外部学习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在社区中加大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活动场所建设, 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如利用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民族英雄的纪念日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充分抓住入学、入团等重要日子的契机, 在实践活动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

(二) 扶正家庭教育的成才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 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是非观、审美观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长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还必须重视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一是家长要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在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等方面给孩子树立榜样。二是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温馨的家庭环境, 科学地处理好家庭关系和家庭矛盾, 保持家庭气氛的和谐, 使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好知识、学会做人。三是家长关爱孩子要有分寸, 适可而止, 要重视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 引导和帮助孩子正确理解和对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和压力, 如何与别人相处沟通, 如何很好地融入社会。

(三) 矫正学校教育“指挥棒”的指向。

学校依然是加强社会公德的主战场, 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主课堂作用, 从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符合学生成长各阶段特点的社会公德课程体系入手, 积极改进和创新学校德育教育。要积极探索分层次的德育教育,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 合理确定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使目标切实可行、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 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各种夏令营、知识竞赛、爱国主义主题演讲等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做事、做人,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代青少年只有自觉加强公德教育, 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逐渐克服不良习惯, 努力把自己锻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陈业宏.公共规范公德意识与公德构建[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2

[2] .樊茂春, 兰芳.论和谐社会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教育[J].文教资料, 2008

社会公德教育培养 篇10

关键词:高尔夫文化,社会公德教育,影响,特征

社会公德,简称“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最基本道德准则。[1]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举止文明、尊重他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公民的社会公德素质的高低反映着整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当代大学生正接受着高等教育,是国家的建设者、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公德失范是当前学校生活中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如有些学生目无尊长,为我独尊、注重自我个性,公德意识与公德责任淡薄等。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素质程度,不仅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更是会影响当前整个社会风气、价值观、人生观等,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高尔夫是一项严格要求遵守礼仪、规则,时刻为人着想的自律、文明的体育运动,有助于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形成与实践有着积极的作用。

1 高尔夫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积极影响

高尔夫运动精神——“超越于球技之外的高尔夫文化、文明,集高雅、诚信、自律及博爱于一体的运动”。大部分的参与者对自身球技很关注,然而,只有在赛场上遵守规则与礼仪,懂得谦让、友爱的人,才能真正深入领悟高尔夫文化内涵,才会更加受人尊重。正因为高尔夫特殊的文化性质,才使得它在社会公德教育——“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法纪”等方面有着独有的作用。社会公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特殊且广泛的社会作用,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养,养成社会公德意识、宣传维护与践行社会公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 . 1文明礼貌、友爱谦让

礼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日常生活注重以礼待人。礼,能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减少纷争,缓和矛盾,协调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高尔夫运动是一项高度文明、礼貌谦让的体育运动,不仅仅运动形式有所呈现,其具体内容也有所规定,规则中有阐明,不论对抗有多么激烈,所有运动员都应自觉遵守运动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出礼貌谦让和良好的运动精神。主要表现在:着装要求,几乎所有球会俱乐部认为着装不整齐,不符合高尔夫运动的要求,是对俱乐部及其个人的一种侮辱。如着装必须穿带领的T恤,杜绝牛仔进入高尔夫,女性不能穿暴露的服装等;开球时,要准时到达指定开球的发球台,在开球时要保持安静,禁止大声嬉笑;球道上击球时,如果别人在击球,就不能讲话或空挥杆,不能在打球过程中吸烟,同时应将手机关机或静音,避免影响同组球员。击球时要将击起的草皮捡起放回原处,并铺上细沙。球落入沙坑,要从离球最近且沙坑坡度较小的地方进入,击球后将沙坑耙平,以免影响其他选手;果岭上,不能踩踏别人的推击线,保持安静等。可以说高尔夫礼仪贯穿整个打球过程,如果不能遵守礼仪,那么你将很难融入高尔夫,甚至很容易让别人失去对你的尊重,在整个赛场上所呈现的是高度文明氛围,是一场真实的文明礼貌实践活动,不仅是球技的较量,更是人格魅力与道德品质的展现。

1 . 2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高尔夫球场的建设过程中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是:最大限度保持和利用原有的地形和植被,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地下井铺设补给水时要设计回收渠道,尽可能收集雨水等。进入高尔夫球场,要求参与者爱护场内的设施设备,如整个球场绿葱葱的草坪,给人一种环抱大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在打球过程中,要将击球过程中被铲起的每一块草皮捡起来放回原处,然后铺上细沙踩紧,恢复其原貌;球落入沙坑后,要从离球最近且坡度较小的沙坑边缘进入,击球出沙坑后,用沙耙将沙坑耙平恢复原貌,并从原路返回;在高尔夫草坪维护精细的果岭上,不能在上面随意跑动等。爱惜身边的一草一木,用实际行动去保护地球、大自然不被破坏,高尔夫运动的这种实践过程中时刻伴随着礼仪的要求,严格约束自己。

1.3 遵守法纪

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对自身行为及内心欲望自我控制的自觉自律品格,需要规则、法律来规范和约束的高度自觉、高度自律行为。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无视规章制度、破坏环境等。高尔夫文化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守法品质的形成,最根本的原因是其运动的高度自律性和自觉维护规则。高尔夫成文及不成文的规则体系充分展现的是运动的整体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高尔夫规则中最基本的出发点:(1)所有参赛者必须在公平的原则下进行比赛;(2)在其比赛过程中,要客观地处理对自己有利的状况,如开球时间、水障碍区处罚杆的处理、遗失球的处理、差点规则等,在保障人们行为举止得体而规范的同时更是确保了球场的运作顺畅;(3)在大多数高尔夫比赛中没有裁判监督,主要靠同组队员相互监督及运动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规则机制对守法品质、维护法制意识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遵纪守法,严格按照规则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如果故意违规,如将球移到较好的位置,将会受到处罚,甚至被人嘲笑、不被人尊重。2自我调控,自律克己等品性。违反规则往往是出于某种利益,而高尔夫时刻要求严格约束自己,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博爱胸怀。3培养自省与改过的品质。在其运动中因为没有裁判随时在现场,参与者只有依靠自己自觉思想,反思自己行为的合规则性[2];在比赛中,有些错误只要及时改正就不会受到处罚,但如果不能知错就改,可能会罚杆甚至取消必比赛资格。如9月12日,美巡赛中国赛-凯迪拉克锦标赛第二轮开打,张新军因为首轮签错记分卡被DQ(取消比赛赛资格),这是张新军继6月份的上海览海公开赛之后第二次因签错记分卡被DQ。高尔夫规则以特有的语言,规范了球场秩序,为所有参与者营造了规范的社会环境,这些对公德意识和公德责任的培养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高尔夫文化内涵中社会公德教育特征

2.1 文明自律性

环境可以孕育人的品性的形成。高尔夫是一个高度文明、自律的运动,为社会公德教育营造了很好教育氛围。高尔夫礼仪时刻都让人们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方式,不管高尔夫参与者是在竞技运动中,还是在高尔夫会所,如果不遵守礼仪,就很难融入高尔夫圈子,无法真正享受高尔夫运动的魅力,更无法体验别人对你的尊重。当参与者进入高尔夫球场之后,一切的言行举止都要遵守礼仪、运动规则,而礼仪和规则所体现的是一种高尚、诚实以及博爱的高尔夫内在精神,无疑符合社会公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同时,在高尔夫技术交流中,不仅仅是技术技能上的交流,更多的是球场礼仪规范、诚信、为他人着想的友爱友善的高尔夫运动精神的传递,[3]效仿他们的人格品性、道德修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的养成、教育的效果,是受教育者们一个自觉自律的过程,高尔夫运动中没有裁判随时在现场,它要求参与者自觉遵守规则,严格要求自己。这不仅仅是规则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参与者对规则的尊重,表现出自觉自律的行为。只有把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行为的道德教育才是把道德教育落到实处的教育。[4]

2.2 诚信友善性

诚信是人们的第二个“身份证”,包括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中的信用。即待人处事真诚、诚实、讲信誉。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德,帮助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是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意识和责任感。高尔夫是一个高度自律、讲究诚信的运动。在高尔夫比赛中,没有裁判随时在场,但有许多状况且不容易被人发觉的利己行为,参与者要诚实地处理每一杆,如可以将长草区的球移动到较好的击球位置、水障碍区击球处理等,这就要求参与者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举止言行都须高度自律。“诚信、遵守礼仪、为他人着想”等高尔夫礼仪规范,时刻牵引着人们吸收和传递正能量,形成良好的人性品质。这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培养无不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和谐社会形成不可或缺的理论和文化积淀。

2.3 持久实践性

社会公德区别于其他的意识形态的最本质的特征是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表现的是不应只停留在口头上或是书面上,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实际行动中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努力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公德责任感。社会公德教育不仅是要把道德标准灌输到大学生们的头脑里,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做或做什么,更应该、更重要的是要能在实际行动中以道德标准、社会公德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在生活中,社会公德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学生目前的思想、情绪、观念都还未形成稳定,需要潜移默化地良好环境影响,带动和鼓舞正化自己的思想。高尔夫运动的内在精神,正是符合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将社会公德教育内置于运动之中,不仅可以促进运动的发展,更能实践人们的行为,使他们受到了感染和熏陶,更是一定社会的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类文明得以持续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一定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3 结语

在美国感受社会公德 篇11

热心帮助陌生人

从西雅图入关后, 我因英文较差而为转机急得团团转, 一个当地的警察在还没有明白我蹩脚英语意思的情况下, 热情地帮我找了个在机场工作的中国人, 然后把我送到了乘机口。过了安检, 我想给女儿打电话报平安, 但是手机在当地不能用。环顾四周, 我看到一个带着孩子的年轻美国女性在候机楼餐厅坐着, 就走上前去, 用手比划着并加了几个简单英语单词说明我的意思, 所幸她很快就明白了, 热情地把电话号码拨通, 帮我联系上了女儿。

飞机在菲尼克斯机场落地后, 我又为选择哪个出口犯了难, 这时, 我遇见了一个来菲尼克斯陪读的中国青年, 无奈的是, 他的手机也不能用, 无法和接机的亲人取得联系。商议后, 我们准备用机场的公共电话。他带的全是100美元现钞, 我也只有20美元的纸币, 可那里的电话只认1美元的硬币, 于是, 我们决定用我的20美元去自动售卖机上买瓶矿泉水, 以换成零钱。“屋漏偏逢连夜雨”, 不知为何, 我把20美元塞进去后, 自动贩卖机没有任何反应, 钱也没有退出来。我们不得已找到机场的工作人员, 他们热情地给我们解释到:自动贩卖机是当地的商业机构放置在机场的, 他们没有钥匙, 由于是周末, 商业机构不上班, 无法帮我们把钱取回来。他们给商业机构打了电话, 说明了我们的情况, 并把我女儿的电话留了下来, 告诉我隔天来取这20美元。这个工作人员还把手机借给了我们, 让我们联系上了家人。就这样, 我顺利地见到了女儿。

自觉遵守规则

从机场出来, 我们上了高速路。高速路是双向六车道, 奇怪的是快车道上很顺畅, 几乎没有车辆通过, 而慢车道上却排了好多车。我问女儿原因, 女儿说:在美国, 两人以上的车辆才能行驶在快车道, 一个人驾驶的车辆只能在慢车道行驶。我仔细地看了看, 果然, 在慢车道上排队的大都是一个人驾驶的车辆, 且没有一辆有想进入快车道行驶的迹象。

菲尼克斯市公共设施和商业区门前的停车场大多是不收费的且没人看管。在靠近这些公共设施最便利的地方给残疾人预留有专门的停车位, 并设有标志牌, 这些车位经常是空着的。一次, 我去购物时, 发现已经没有普通停车位, 便建议女儿把车暂时停到这些便利的车位上。女儿告诉我, 在美国, 即使没有人监管, 人们也会很自觉地把车开到普通停车区域, 即使车位很远甚至找不到停车位, 也不会占用这些残疾人停车位。

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我女儿所在的亚利桑那大学。亚利桑那大学有两个收费停车场, 其中一个比较便利, 在校园礼堂门前, 收费较高, 这个停车场没有任何进出入阻拦的栏杆, 也没有人监管, 只有自动缴费设备;另外一个收费停车场可办年卡, 收费便宜但是要绕一个陡坡才能行驶上去。但是, 自动缴费的那个停车场即使没有几个车辆停驶, 办了年卡的车辆也不会停到那里, 而是会自觉地停驶在自己办年卡的停车场。

菲尼克斯的公交车都有便于残疾人上下车的设备, 残疾人不用下轮椅就能上下公交车。每次公交车站有上下残疾人的时候, 其他的乘客都自觉地排在队后, 静等残疾人的轮椅上车或者下去后再行动, 没有任何催促或者焦急的神情, 而残疾人的态度也是泰然自若, 没有任何不安。在没有红绿灯的小路口或者马路上, 司机若发现有人要过马路, 会马上减速停下来, 即使行人已快通过路口, 司机也会停下来待行人完全通过后再行驶。

菲尼克斯的加油站大多是无人看管的自助加油站, 来加油的司机自觉排队, 插卡缴费, 操作加油设备, 严格遵守安全须知, 维护加油站的环境卫生, 没有任何的插队现象。女儿带我游玩了几个城市, 在佛罗里达州和内华达州乘机时, 我发现进入安检后如果到登机口的距离较远, 在安检口附近就会停放几辆电瓶车便于老人孩子和残疾人乘坐。我亲眼所见的是, 除了规定可以乘坐此车的乘客, 其他人即使带了沉重的行李也不会乘坐这些电瓶车, 都是很自觉地步行至登机口。

女儿居住的小区是一个低收入人群和学生集中居住的地方, 人很多, 但环境卫生维护得很好。有一次我出门散步, 一阵风刮来, 一棵棕榈树的干树皮刮到了地上, 一个正骑自行车玩耍的十岁左右的小姑娘看见后, 从车上下来, 把枯树皮捡起送到垃圾箱后又骑上车玩去了。小区内有游泳池和健身房、篮球场等体育设施, 去这些地方的居民都很自觉地维护场馆的卫生。我经常去的地方是室内温泉, 每次去, 室内都非常卫生, 水温也都保持在适宜的温度并且水质干净。每次去的时候房子里的灯都是关着的, 有人进去才会把灯打开, 泡完后再把灯关上离开。

工作中的敬业精神

我去商店帮同事购买化妆品时, 顺便想给自己购买一种品牌的护肤品, 我说出想要的护肤品牌后, 售货员没有立即给我开单, 而是拿出试用品让我在手上涂抹试验, 然后拿出皮肤测试仪器来给我测试皮肤的肤质, 在测试了一个小时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不适合这个品牌的护肤品, 建议我不要购买, 并且说过段时间他们会进一些适合我肤质的品牌, 到时再让我来购买。

在女儿的大学里, 我认识了一个陪读的女孩, 这个女孩告诉了我她的一些事情。她是暑假才到这里的, 怀孕了不知道怎么做孕期检查, 快到三个月的时候才给医生打电话联系。和医生说明了情况后, 医生立马给她安排了检查。美国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情况安排检查的时间, 比较轻的病情, 会在几天之后安排检查, 比较急的病情, 会立刻安排检查。病人和医生之间是比较真诚的告知。外国人到医院看病时, 主治医生会建议他们讲母语。他们认为即使这些患者英语说得很好, 但是一些医学专业术语说得不一定准确, 不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情况。患者在陈述自己的病情时对着话筒, 医生戴上同声传译的耳机就能听到标准的英语。这样医生能很准确地了解到患者的病情以便准确地进行诊治。

上一篇:实践突围下一篇:空调安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