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践行社会公德(共3篇)
高职生践行社会公德 篇1
一、课例的背景
1.学校公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学校应该是社会公德教育的主阵地, 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我们却发现学校的公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虽然社会公德的内容通俗易懂, 但却容易被我们所忽视, 同时学校在教育方式上, 方法过于死板、单调、理论说教多, 情感陶冶少;灌输多, 启发少。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一定程度导致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在我们校园里,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公德水平未能达到我们的期望, 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在与老师相遇时麻木地擦肩而过, 学生出口成脏, 校园内墙壁上杂乱的球印脚印, 地面随手乱扔的垃圾, 还有层出不穷的违纪行为等, 学生公德现状不容乐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弘扬时代新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构成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三大为着力点, 其中,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最稳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一般条件。而校园生活其实也是社会公共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成为“社会人”之前接触最多就是校园生活,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其实就存在于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由此可见, 社会公德教育应该是学生公民道德建设中最基础的环节, 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石。基于这种背景, 笔者深感在校园开展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学校公德教育的新途径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道德建设的过程, 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 吸引群众普遍参与, 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活动体验式教学与这种新形势下提出的道德建设新途径不谋而合。活动体验式教学就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创造实际或模拟情境, 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 用自己的感官去直接感知, 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感悟, 从中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 加深对理性知识理解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以任务为中心, 以活动为形式,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活动中体验、感悟、内化。
本文以一节中职学校德育课“践行社会公德, 我是一名合格的公民”为例, 探讨如何在活动体验式教学中实现公德教育, 力图通过这种方式让“社会公德”在学生心灵中生根发芽, 促使同学们能自觉自愿地去践行社会公德。
二、课例的设计
(一) 活动主题:践行社会公德, 我是一名合格的公民 (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三课“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
(二)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
(1) 能概述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2) 能辨别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认同社会公德, 以遵守社会公德为荣, 以违背社会公德为耻。
3.运用目标:
能从身边小事做起, 自觉践行社会公德, 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4.教学重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5.教学难点:社会公德的践行。
(三)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体验式教学法
(四) 活动流程:
整个活动以践行公德作为落脚点, 以学生的兴趣作为激发点, 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
第一阶段———课前:自主学习, 学生兴趣生 (两周时间)
教师方面:设计项目任务书 (见表1) 和学习评价表 (见表2) ;选出五名项目负责人, 让项目负责人招募合作伙伴, 组建自己的团队;指导每个项目组的同学完成任务。
学生方面:学生通过自荐或推荐方式选出五名项目负责人, 分别负责公德中的五项内容, 并由负责人根据学习任务在班上招募合作伙伴, 组建自己的团队, 分别是:“文明礼貌”项目组、“助人为乐”项目组、“爱护公物”项目组、“保护环境”项目组和“遵纪守法”项目组。团队初步组建后, 项目组的同学要根据任务书的内容完成任务。任务书主要是引导学生尝试从学校这个最熟悉公共领域去观察, 了解学生公德现状, 发现问题, 收集筛选整理素材并策划项目宣传方案, 并与老师共同策划和制作短片《社会公德———校园篇》, 从正面的角度去诠释作为中职生, 我们可以怎样践行社会公德。
1.调查我校学生“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调查方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 ;
2.根据我校具体情况, 收集相关的照片、录像、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 策划项目宣传方案, 并在课堂上用最适当的形式呈现出来。
3.与老师共同策划和制作视频《社会公德———校园篇》, 从正面的角度去诠释作为中职生, 我们可以怎样践行社会公德。
第二阶段———课堂:展示学习, 学生兴趣浓 (1课时:40分钟)
第1环节:体验情境, 激发兴趣 (5分钟)
教师活动:1.创设情境:有一天你走在某地铁出口处, 突然你看到一名中年妇女晕倒在地, 你会怎么做?2.引出社会新闻热点:《深圳IBM女高管地铁口猝死, 躺地50分钟无人救助》;3.适时点拨。
学生活动:1.回答问题;2.聆听新闻事件, 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了解学生态度及做法;引入社会新闻热点, 借此唤起学生的道德良知, 引发学生思考, 初步感知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进入学习状态。
第2环节:图说公德, 引发思考 (3分钟)
教师活动:1.展示一组社会中违反社会公德的图片;2.根据图片内容, 提出问题: (1) 图片中的内容违反了社会公德中哪方面内容? (2) 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这样做, 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3.点拨。
学生活动:1.观看图片;2.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教学, 让学生明白社会公德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微处, 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并反思自身行为, 进一步认同公德对维系社会秩序及稳定的重要性。
第3环节:项目展示, 分享交流 (25分钟)
教师活动:1.让各项目组的同学展示学习成果;2.鼓励同学们谈自己的感受, 并在五个项目组中选出“最佳宣传项目”。
学生活动:1.观看各项目组在班上展示学习成果;2.谈感受并进行投票。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 既给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又给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创造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通过榜样引领大家共同发展;学生在互动中加深了对践行公德的理解, 突出本课重点。
第4环节:体验感悟, 学以致用 (7分钟)
教师活动:1.播放师生共同制作的短片《社会公德———校园篇》;2.课堂小结;3.布置作业:填写学习评价表。
学生活动:1.观看短片;2.体验感悟;3.课后根据学习评价表, 进行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借助短片塑造身边的道德榜样, 用具体的行动示范正面引导学生践行公德, 促使他们自主感悟, 同时强化参演同学实践体验, 激发他们的自豪感, 坚定他们践行社会公德的信心和决心!力求突破本课难点。
第三阶段———课后:学习反馈, 学生兴趣存
本阶段, 教师利用学习评价表让学生有序参与教学, 维持学生学习兴趣。评价表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学生结合本课所学从公德五个方面反思自身, 自我检查;第二部分选出最佳宣传项目组, 以赛促学;第三部分总结自己参与了哪些活动, 谈谈自己的感受, 给老师提建议, 最后给自己评分,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了解教学效果。
三、课例反思
(一) 活动的效果
学生的道德品质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进行道德教育, 就是要在实践基础上帮助学生把这三者逐步统一起来, 实现知和行的统一。这是一节在活动体验中实现公德教育的课例, 老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主要设计了四种体验学习, 下面笔者将结合这四种活动体验学习谈谈本节公德教育活动课的效果:
体验1:亲身体验, 强化主体意识。在课前自主学习阶段, 老师通过设置既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第一项任务, 是要求各项目组的同学分别从五个方面, 调查我校学生公德现状, 发现问题, 收集整理素材并策划项目宣传方案。在调查过程中, 各项目组的同学热情高涨, 各显神通, 用手机捕捉校园片段, 其中“文明礼貌”组的同学非常灵敏, 刚好学校在4月初要举行一场校园招聘会, 他们利用这个机会走访招聘会的现场, 观察应聘学生的文明礼貌水平;“助人为乐”组的同学在班上收集同学中的好人好事;“爱护公物”组的同学深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去收集公物破坏情况;“保护环境”项目组的同学亲自来到学校的垃圾场进行实地调查, 了解我校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及同学们垃圾分类的情况;“遵纪守法”组的同学更是用真人再现了学校最近经常发生的学生“爬墙”离校现象, 在这过程中, 教师给予了学生参与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机会, 给学生体验到社会公德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避免了公德教育与生活脱节的现象。通过这一任务, 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 去发现, 去感悟, 在体验中提升了主体意识, 并能积极主动地进行道德判断, 做出道德选择。通过这样亲身体验, 社会公德的内容很自然地在学生心灵中生根发芽, 这样要比老师告诉他们要强得多。
体验2:角色扮演, 实践公德行为。课前自主学习阶段的第二项任务是:与老师共同策划和制作短片《社会公德———校园篇》, 从正面的角度去诠释作为中职生, 我们可以怎样践行社会公德。在短片的拍摄过程中, 各项目组的同学想出了很多在校园里践行公德的情景并付诸行动, 其中, 有在校门口主动向老师问候的情景, 有主动为老师提供帮助的情景, 有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并正确投进分类垃圾桶的情景, 有在课室里随手关电关门的情景, 有在课堂上认真投入学习的情景等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 不仅是行为规范, 而且是一种实践精神, 是以指导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在这一任务中, 老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实践公德的体验活动,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 用行动去塑造了践行公德的正面形象。同学们在策划和参演中深刻地体验到践行公德其实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学生的这种积极参与对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
体验3:情境体验, 澄清公德价值。在课堂展示学习阶段, 首先,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有一天你走在某地铁出口处, 突然你看到一名中年妇女晕倒在地, 你会怎么做?通过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了解学生的态度及做法。引出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继续追问:面对现在助人也有风险, 那么我们还要助人为乐吗?在同学们纠结着的时候, 老师适时引出今年4月发生的新闻事件:《深圳IBM女高管地铁口猝死, 躺地50分钟无人救助》, 借此唤起学生的道德良知, 引发学生思考:可能我们的一个善举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初步感知社会公德的重要性。接着, 老师趁热打铁, 呈现一组反应社会中违反公德的图片, 学生判断图片中的行为违反了社会公德哪方面的内容, 通过直观教学, 让学生明白社会公德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细微处, 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并反思自身, 接着老师抛出问题“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这样做, 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以此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学生在情境互动中澄清了公德价值, 进一步认同公德对维系社会秩序及稳定的重要性。
体验4:榜样示范, 体验榜样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本次活动中, 老师树立了两种榜样, 一种是实践公德的榜样, 老师借助短片《社会公德———校园篇》塑造了学生身边的道德榜样, 通过参演学生具体的行动示范正面引导其他学生践行公德, 促使他们自主感悟, 同时强化参演同学实践体验, 激发他们的自豪感, 坚定他们践行社会公德的信心和决心!另一种是敢于自主学习的榜样, 在课堂的项目展示环节, 老师分别请出五个项目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这些成果都是各项目组的同学自主学习的结果, 它们转变为我们课堂上鲜活的教学资源。这些成果有的通过课件呈现, 有的通过视频呈现, 有的通过小品呈现, 学生发挥了创造性, 又锻炼了动手和表达能力。虽然学生的展示略显稚嫩, 但是非常有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这样的展示, 既给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给其它同学树立榜样;又给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创造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我们借助这样的榜样示范, 力求能引领大家共同发展。
(二) 对本次活动的一些思考
1.在活动指导方面, 开展这样的活动体验课, 老师如果完全放手给学生去完成, 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老师的指导应贯穿学生活动的始终, 必要时甚至要亲力亲为指导学生, 这样学生才能有的放矢, 但是老师如果干涉太多, 学生又有依赖心理, 最后反而抹杀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生为本”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
2.在行为养成方面, 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 单靠一个活动是很难获得长久的效果, 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多想办法, 持之以恒地为学生创设更多道德体验的机会。
曾经有人说:道德说教和灌输培养不出真正的公民。主要原因恐怕在于我们的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 没有积极的自我参与意识, 这样的结果只能导致无效道德教育。没有亲身的体验就很难有灵魂深处的触动, 更不可能有态度和行为的真正改变。活动体验式教学的魅力就在于让学生亲身体验一番, 用自己的感官去直接感知, 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感悟, 在活动体验中丰富道德认知, 激发道德情感, 强化道德行为, 才能促使学生更大程度地实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刘创成.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从社会公德教育抓起[J].甘肃社会科学, 2002 (3) .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百问百答[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 (11) .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詹洁雯.中职德育活动体验式教学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13 (11) .
[5]潘发勤, 赵广忠.论道德教育中的活动-体验学习[J].教育探索, 2004 (7) .
高职生践行社会公德 篇2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公共秩序的基本内涵,认识道德与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而社会公德与公共领域的法律规范则是建设和谐社会公共秩序最直接、最重要的社会规范。在领会本章内容的基础上,以期大学生在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增强社会公德的责任感,了解行政法律知识,提高社会公德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共领域法律规范,做和谐公共秩序的维护者。
一、基本概念:
公共生活、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公德意识、网络道德、行政法、行政法规、行政行为
二、基本理论:
1、遵守社会公德与维护公共秩序的关系
2、遵纪守法:公共道德与法律规范的统一
3、公共生活中的主要行政法律:《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三、基本问题:
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序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2、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高职生践行社会公德 篇3
对于这次调查, 大多数大学生对调查表所选的选项与现实中自己的作为大相径庭, 大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但是真正能够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人却不多。我们常说每人迈出一小步, 社会就会迈出一大步。几乎百分之百的同学对“宿舍中常流水常明灯”现象的看法是主动去关掉, 可是教学楼上卫生间里的水龙头经常在无人使用的情况下哗哗流水, 过往的学生却视而不见。调查显示: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主干群体, 80%左右的被调查同学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 仅有10%的同学公德意识薄弱。在这次调查中, 大学生对“公共场所插队现象”的看法, 来自学生的反馈是:上前“马上制止”的占31%, “心里抱怨”的占50%, ”心里谩骂”的占19%, 还有极其少数的“视而不见”群体。对于“在公交车上向老弱病残人让座”这一问题上, 大家几乎一致表态:主动让座;对“当乘手扶电梯, 怎么站”, 回答“自觉站在右边”的占80%, “随行人站的”占15%, “随便站”的占5%。在同学们回答“在外出遇到红灯怎么做”的一问中, “一贯遵守交通法规”的占97%, “偶尔闯红灯”的占2%, “经常闯红灯”的占1%。这表明, 在公德认识方面, 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 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 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但在具体行动的方面, 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 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 当“关于在校园内或其他公共场合乱扔垃圾的看法”中, 认为“很鄙视, 宁肯拿在手里也不乱扔的”占48%, 为“出于无奈, 周围没垃圾桶”的占50%, 为“怎么方便怎么来”的占2%。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 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 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 我们大学生还做的远远不够, 即不能做到“兼济天下”。比如“面对一些不良图片视频的做法”, 大部分选择“回避”, 只有极其少数选择“举报”。
二、大学生公德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1. 社会公德习惯缺失。
这主要包括在公共场合中不注意礼貌礼仪、行为举止、谈吐语言等方面, 有些大学生在公共场合仪表不整, 穿拖鞋、背心出入图书馆、教室、操场甚至老师办公室等公共场所;有些大学生在公共场合满嘴粗话, 和别人交流时指手画脚;个别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合举止不雅, 有伤社会风化;更有甚者上课接听手机或睡觉等。
2. 社会公德意识不够。
从调查中发现, 大部分大学生具有是非对错能力, 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不懂得遵守社会公德, 例如不爱护公共财物, 在教室桌椅上传播“课桌文化”, 在旅游景点随便留言, 在公共场所乱刻乱画、宿舍或教室内大声喧哗, 乘车不给老弱病残及孕妇让座, 乱扔垃圾, 不懂得节约水电资源等。
3. 诚信意识欠缺。
有些大学生思想浮躁, 不能脚踏实地, 在许多事情上希望不劳而获, 不求奉献只求索取, 缺乏诚信意识。主要表现在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就业违约、助学贷款到期不还等。
4. 法治观念缺失。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依法治国的社会,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 大学生应该算是一个高智商人群, 可是, 大学生违法的事件却时有发生, 更有名牌大学学生没有法治观念, 近年来高智商犯罪越来越多。例如, 个别大学生年轻气盛, 容易冲动, 一语不合就拳脚相向, 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也有个别人宿舍内赌博或看黄色录像等等。
三、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公德差的原因分析
1. 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传统和现代的文明理念发生了更加激烈的碰撞或摩擦, 这种碰撞和摩擦使处于在校园和社会衔接处的大学生们迷茫和矛盾。学校的正面教育与社会现实的教育出现反差甚至截然相反的现象, 这就让部分大学生在进行公德意识塑造及人格塑造上缺乏了明确的标准, 从而陷入到了迷茫中, 以前我们说大一时代的迷茫, 现在有些大学生甚至迷茫了整个大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 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 也面临严峻挑战。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 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 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2. 不当教育目标的影响。
素质教育在中国已经推行了很多年了, 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作用还在继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高的“分数”一直是学生和家长孜孜以求的目标, 也是绝大部分家长对孩子评价的“重要指标”, 高的升学率更把中小学生绑在了“数理化”课本上, 近年来, 又出现了奥数, 虽然颇有争议, 但好多中小学一直把这种奥数教育或明或暗地拿来考验我们的学生。这种情况下, 多数教育者更看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另外,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较多, 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较严重, 他们缺少与人“分享”的意识, 缺乏社会公德心及团队精神, 养成了不会照顾自己、得过且过的懒散作风。
3. 缺乏意志力。
好的公德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要想养成学生成熟健康的公德意识, 家庭和学校需要完美配合, 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孟子说:“人性本善”, 其实许多大学生在接受到一些教育和事物时, 他们心里面完全知道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 并且都有把自己培养成具备良好素养的大学生的冲动, 也会付诸行动, 但大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恒定的意志力, 不能长期坚持下来。
4. 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激励机制。
思想上的教育不具有操作性, 我们一直追求让我们的教育讲到学生心里去, 使他们心灵上有感悟, 行动上有体现, 要想学生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并不容易。前些年, 许多人都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比起数学、英语真是简单多了, 所以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中很多都是不够专业的教育者, 自从2004年云南大学出现了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事件”, 大家才发现原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多么重要, 而社会公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之一, 它是一个无法量化的教育, 如果我们真要制定一个量化的考核方案, 有些时候会适得其反, 它只能是一种“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四、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公德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1. 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 提供道德楷模。
教育者要有无私奉献的师德。虽然教师这样一个职业是一个人的谋生手段, 但选择这样一个谋生手段的人比其他职业的人要有更高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境界。真正的教师必须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有春蚕的精神、园丁的品格、孺子牛的志向。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 不仅依靠科学真理的力量, 还要依靠教师自身的人格力量, 所以要有诚实正直的人格。英国教育家罗素曾说,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 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理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教育者要爱生重教。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2. 营造良好氛围, 提供优质外部环境。
在校园、教室、公寓、图书馆、餐厅等场所设立宣传标牌、警示语等标志, 给大学生营造出一种建设和谐校园的整体氛围, 把“要我做”的被动行为变成“我要做”的自觉行为, 唤起大学生内心的激情和上进心, 形成一种良性竞争, 使学生在校园中处处有压力, 处处有动力。
3. 建立相对完善的评价和考核机制, 激发学生的动力。
要建立完善的评价和考核机制, 比如, 建立大学生社会公益档案, 把这种考核结果纳入到学生的期末成绩, 召开年度表彰大会等活动, 树立起一批标兵和榜样, 激励大学生向榜样看齐, 向文明迈进, 让公德之花在校园盛开。
4.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是教师的首要责任。学生教育活动的主体, 而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 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不能充分发挥决定着学生主体地位能不能更好地体现。老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典范, 在潜移默化中要为学生树立起文明的标杆, 同时, 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荣辱观等, 进而健康成长成才。
5. 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
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要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同时以学生社团和班级为载体, 把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与学生对自己的考核结合起来, 把公德教育融合到活动中, 把自我评价及自我教育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
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 人员构成复杂, 素质参差不齐, 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 这就需要用纪律和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 熟知校规校纪, 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纪为耻”, 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律。然而, 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 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作弊现象的调查中, 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 同时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过早的世故圆滑, 有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 要改变这一现状, 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 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 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继红.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理性思考[J].江苏高教, 2003, (1) .
[2]龚海泉.走进新世纪的高校道德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45.
【高职生践行社会公德】推荐阅读:
农业高职院校社会实践07-19
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性10-27
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论文09-22
试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社会需求与现状探究10-21
残疾高职生07-21
高职生社区05-25
高职生作文10-07
工科高职生10-12
高职生成绩11-01
高职生学习策略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