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保护法笔记

2024-10-13

未成年保护法笔记(精选8篇)

未成年保护法笔记 篇1

《未成年人保护法》——学习笔记

第一条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未成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未成年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条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第三条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

第四条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

第五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第六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建立安全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采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不得在危及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设施、场所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学校、幼儿园安排未成年人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

第七条教育行政等部门和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根据需要,制定应对各种灾害、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的预案,配备相应设施并进行必要的演练,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第八条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在校内或者本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应当及时救护,妥善处理,并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第九条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互相配合加以管教;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

依法设置专门学校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保障专门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专门学校的管理和指导,有关部门应当给予协助和配合。

专门学校应当对在校就读的未成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

专门学校的教职员工应当关心、爱护、尊重学生,不得歧视、厌弃。

第十条幼儿园应当做好保育、教育工作,促进幼儿在体质、智力、品德等方面和谐发展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

作为教师,通过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内容,我深深知道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教师这个群体,在现实社会中充当着多重角色。

作为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社会公德。作为家庭成员,应有家庭美德。

由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因此有人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同时对教师的苛刻与责备也日益增多,这就要求做教师的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博大宽阔的胸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怀„„还要有甘于清贫的孺子牛精神,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境界。而忽略了教师面对成千上百性格各异的、情绪不宁的学生时所承担的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之下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不过这种压力也造就了教师百折不挠、勇于奉献 的青松般的性格,但教师毕竟是人而不是神,老师的言行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提倡教师要讲究职业道德,要弃那些功利的、腐朽的思想、简单的粗暴的方法,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把培养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的责任勇敢地承担起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用多样化的、积极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与学生发生冲突,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不讽刺、挖苦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关爱,从而迸发出学习的热情。同时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加大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对一些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及时、有力的打击、惩处。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根据未成年人的特殊心理、生理特点,因材施教,因人而导,有的放矢;教育工作方式、方法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用老套套,要注意改进方式,不断创造一些新的工作方法;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社会上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将一些原来形成的工作机制、工作做法规范化,用规范化建设来提高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工作的整体水平。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相关条例能够更好地维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未成年人是人类的希望,国家、民族的未来。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承担着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培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神圣义务。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

法制的基本知识,不断增强教育法制观念,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正确的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未成年保护法笔记 篇2

( 一) 生存现状

据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课题组2006 年所做的《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 以下简称《报告》) 显示: 截至2005 年年底, 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总数逾60 万。其中94. 8% 的孩子生存状况堪忧。调查还显示80% 的服刑人员被捕入狱后有68% 的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 很快陷入贫困状态。①2013 年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44. 7% 的父母服刑的家庭子女, 每月生活费低于200 元, 72.77% 低于500 元。

( 二) 受教育现状

除生存现状堪忧外,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 父母服刑是家庭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据2006 年调查统计“全国中小学的平均辍学率为1. 28% , 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平均辍学率为13. 1% ”。②父母入狱后未成年子女的辍学率大幅度上升, 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

( 三) 心理健康现状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普遍存在自卑、悲观、易怒厌世的心理, 被他人歧视或排挤。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他们的心理问题, 对其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二、已有的社会救助组织及社会效果分析

( 一) 已有的社会救助组织的种类

我国现有的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的主体主要有儿童村、社会爱心人士、收容所、儿童院; 其中儿童村、太阳村是比较成形专业的救助机构, 其他的都是在民政部门的指导下“顺便做”, 司法、教育、妇联、共青团等组织都或多或少做了一些帮扶工作, 但责任分工不明确, 也没有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依据及系统的救助方法, 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二) 实际产生的社会效果

太阳村是民间设立的抚养特殊人群的非政府组织 ( NGO) , 目前已有北京、西安、陇州、新乡等六个中心, 据调查得知, 四个中心在运营上基本独立, 都是由当地女子监狱发起建立的。太阳村的社会抚养方式虽然比较稳定, 有助于解决该特殊群体的生存问题, 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但缺陷依旧存在, 对于心理扶贫还不到位, 资金缺乏, 有限的社会捐助和救助力度相之于庞大的救助群体无异于杯水车薪。民间组织也急需规范运营, 收容所和儿童院并非专门针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开放的, 对于该群体也都是顺便照顾。诸如太阳村、儿童村之类的救助机构并没有在全国得到普及, 难以对这一特殊群体提供全方位的帮助。

三、中外关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保护理论及实践比较

( 一) 理论比较及我国应借鉴的部分

我国对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理论研究主要停留在组织社会学和组织管理学视角; 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个案研究和群体调查两个方面。美国主要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所面临的困境及服刑人员与其未成年子女的亲子关系进行研究, 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法案及救助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经验进行分析; 在研究内容上我国偏向研究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监护权、受教育权的保护意义及措施, 很少提出具体有效的措施帮助其脱离困境, 大多是笼统的介绍; 对于救助经验也缺乏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比而言美国的研究成果比我国多且深入; 研究方法上我国实证研究也比较少。③已有的实证调查除2006 年司法部的调查研究外, 其他的研究实证都存在样本较小、调查不广泛的问题, 使研究缺乏全面的事实根据, 而美国调查规模大, 个案分析较多, 值得我国借鉴。

( 二) 实践比较及我国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我国关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从实践和政策层面看有两个分水岭, 实践上以1996 年陕西省回归儿童村的成立为标志, 这是我国第一家免费为服刑人员代养子女的民间机构; 政策方面, 2006 年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等六部委共同发布的《关于开展为了明天———全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关爱行动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是我国首次从政策层面专门针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的文件。

美国对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实践早在1997 年的《收养和安全家庭法案》 ( ASFA) 中就有法律上的体现, 此后的《家庭安全和稳定促进法案》 ( PSSFA) 、《儿童与家庭服务改进法案》都进一步完善了“服刑人员子女指导计划”; 其中的《收养和安全家庭法案》 ( ASFA) 赋予儿童局提起终止父母监护资格的权利, 在法律方面对服刑人员子女的救助起了间接作用。但是因父母服刑而终止其法定监护人资格的做法个人认为在我国并不完全可取, 一则因为需要救助的群体数量较大, 而救助的资源与配套措施较短缺, 这对矛盾短期内无法缓解; 再则服刑人员的服刑期限有长有短, 不能一概终止其监护资格, 对于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或者服刑期限较长的可适当考虑终止其监护资格, 由法定监护机构代为监护、其他具备监护条件的人申请监护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监护。

四、针对遗留问题拟解决的办法

( 一) 加强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监护资格审查

父母服刑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其未成年子女失去法定监护人, 监护问题是保障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需要严格审查新的监护人的资格。完善未成年子女监护机制要发挥其他近亲属与国家及社会团体的共同作用, 对于父母一方服刑的, 当然由另一方负责监护, 双方均服刑的可依血缘关系的亲疏依次按照父母, 成年兄姐, 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其他近亲属确定监护权, 并依法定程序对以上监护人的监护资格进行审查, 确定第一监护人, 站在被监护人的立场上最大限度的维护其利益。

( 二) 设立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监护机构

国家应建立专门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监护机构, 例如建立全国和地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监护会, 国家监护会对地方各级监护会在保护该群体的权益方面发挥领导和监督作用; 对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犯罪率较高的地区可以申请增设监护机构, 乡镇可设派出机构专门管理, 监管相关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

( 三) 物质帮助和心理帮助相分离

针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问题, 儿童村和太阳村可以采取物质帮助和心理帮扶相分离的措施, 避免因两者同时进行而导致心理帮助不到位。儿童村和太阳村主要负责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存和教育问题, 对于心理疏导组织专业的心理医生定期诊断, 增加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对其父母探望、沟通的机会, 或者由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提出具体的心理辅导建议, 再由未成年子女的其他近亲属依照所给建议对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 如此可以更加有效的帮助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早日从父母服刑的苦痛中走出, 重新接纳社会并积极面对日后的学习和生活。

五、法律保障及政策建议

( 一) 立法设想

我国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主要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但是没有考虑到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这一特殊群体, 因此有必要在此方面加以完善, 总则上应明文规定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保护的本位意识、立法宗旨及权益保护责任主体; 内容方面, 对涉及特殊权益的部分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定, 细化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具体措施, 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群体纳入其中, 完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体制; 明确相关国家机构、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等责任主体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保护中的具体职责; 未成年人犯罪部分应从“未成年人本位”思想出发, 建立独立的未成年人司法、检查制度, 强化隐私保护。

( 二) 司法设想

建立专门的审判和检查制度, 对涉及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一律由专门的合议庭予以审判;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建立专门独立的检察组, 本着“保护未成年人最大利益”、“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犯罪不同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则, 对未成年人及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监管责任主体的渎职行为和违法行为行使检察权, 检察组履行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犯罪的法律监督职责, 加强对这一群体刑事诉讼各个环节的监督。

( 三) 执法设想

执法方面, 可建立专门的责任追究机构, 组建专业的法律援助组织, 设立当值律师。

( 四) 政策设想

1. 发挥社保作用, 并且深化社保改革, 扩大社保的外延, 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也纳入社保范围, 借鉴外国的经验, 如德国的母子监狱, 设立儿童福利署、少年之家等机构。

2.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保护问题本质上仍然属于民生问题, 政府部门仍然是解决该问题的主力军, 政府应设立专门的救助基金供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生存教育等方面的费用支出。

总而言之, 鉴于我国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体系的不完善, 以及该群体面临的各种困境, 国家急需在立法、司法、政策方面有所作为, 以使体制、政策的雨露可惠泽这一特殊群体。对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保护力度也是一个国家法制发展状况及文明程度的侧面体现, 也是宪法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 因此, 为使我国法制体系更加完善, 关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监督保护机制的设立也势在必行, 而随着相关法律体制和政策的完善,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权益将会得到更好地保护。

参考文献

[1]常杨.在离开父母的日子里——中国首家罪犯子女儿童村纪实[M].西安:未来出版社, 2000.2.

未成年保护法笔记 篇3

父母不得使中小学生辍学

禁止老师对未成年人体罚

尽管不少学校在各自的校规中规定不准体罚学生,但“老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仍不时见诸报端。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家庭贫困是目前造成中小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有上亿农民在城市打工,涉及农民工子女数百万人。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从2006年起,国家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到2007年,这一政策将惠及中国农村地区约1.6亿中小学生,占全国近2亿中小学生的80%。

另一个原因是部分家长存在重男轻女的观念。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未成年人保护法》同时还规定:学校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

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将被处罚

发生突发事件应先救未成年人

近年来,吸烟饮酒低龄化趋势严重,未成年人饮酒比例越来越高,因饮酒导致未成年人斗殴、死亡事件时有发生,抽烟饮酒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在“法律责任”部分规定: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或者没有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标志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另外,法律还规定:生产、销售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药品、玩具、用具和游乐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不得有害于未成年人的安全和健康;需要标明注意事项的,应当在显著位置标明。

预防阻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中小学校周边禁开歌厅网吧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中小学校园周边不得设置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

对于违反条款的行为,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还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法律规定:“在中小学校园周围设置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的,由主管部门予以关闭,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未成年保护法学习心得体会 篇4

教师作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用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我们教师必修的一门功课。关注青少年儿童成长,维护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已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的社会中还存在着大量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现象,维护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还有许多需要我们的社会努力去做的事情,即使是在较发达地区,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的事也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全社会都来关注维护青少年儿童合法权益,并对此常抓不懈,将维护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作为一种经常性的工作来做。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专门法律,它具体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指导思想、保护内容、保护工作的原则,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予以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方法与内容,以及各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法律责任,是一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基本法。它的颁布和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视和关怀,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优化少年儿童成长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提高教育者的法律意识,使教育者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了解法律并遵守法律,应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的具体行动中。

二是要了解并尊重未成年人的客观需要,不以教师的主观意愿去要求孩子。未成年人正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需要和特点。比如孩子好动,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长时间安静地坐着不动。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和理解未成年人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凭者自己的主观意愿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

三是要充分认识不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危害性。不尊重为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会使学生未成熟的心灵受到残害,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如受侮辱的幼儿会形成懦弱或强烈逆反的性格,将来可能成为对自己和社会都不利的人;受体罚的孩子为了躲避受罚,可能会养成说谎的恶习。因此,教师对孩子人格尊严的侮辱,可以说是残害儿童幼小心灵的无形杀手,必须坚决予以杜绝。

四是教师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讲求合理有效的方法,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教师既要严格管理,又要耐心教育,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信任、平等的关系,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是对于存在缺点、错误的未成年人,教师更应对其进行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鼓励和帮助他们改进。未成年人在受到尊重的集体中生活,才会体会到受人尊重和尊重他人的价值,长大以后,就容易成为自立、自强、有道德、守纪律的人。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用多样化的、积极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与学生发生冲突,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不讽刺、挖苦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关爱,从而迸发出学习的热情。同时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加大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对一些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及时、有力的打击、惩处。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根据未成年人的特殊心理、生理特点,因材施教,因人而导,有的放矢;教育工作方式、方法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不能用老套套,要注意改进方式,不断创造一些新的工作方法;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社会上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将一些原来形成的工作机制、工作做法规范化,用规范化建设来提高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工作的整体水平。

未成年保护法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二】

通过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使我对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未成年人有哪些权益受到国家的保护、当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有了一定的了解。

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阶段,决定了其始终处于一种被抚养、被监护、被教育、被保护的地位。在生活中,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常常受到监护人、教师及其他成年人的侵犯,严重伤害了未成年人的人格和自尊心。在此,我只想谈一谈关于学生考试自己的一点想法:

应试教育下的学生们一心只为学习,一直以来,学生们考完试后的轻松完全被等待排名揭晓的紧张所代替。因此,对于考试他们总有着本能的畏惧。考得好则万事大吉,考得不理想则像“过街老鼠”到处被人数落。记得我曾教过的学生亲口对我说过:“自从我记事起,爸爸妈妈就不断地拿别人和我作比较。上学以后,在外人面前,他们喜欢拿我的成绩炫耀,回到家里,又对我提出更高、更苛刻的要求来。每次考试,我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排名,达到标准,才重重得舒出一口气,达不到,则情绪低落,惆怅不已。”由此可见,作为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分数,只重视自己在外人面前的面子,可真是苦了这些孩子们。

幸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学校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对于这样明智的举动,孩子们感到学习踏实多了。我认为,学生当然有必要知道自身的学习状况,但学校如果公布分数,容易对学生造成伤害。特别是一些不善于面对挫折、或是屡“试”屡败的学生,面对这样的方式,肯定会承受不了这个压力的,同时也会造成学生之间的歧视,以至于伤害一些学生的自尊心。而事实上,即使不公布分数和名次,只要这个学生自己本身有上进心,也能把握好尺度如何去学习。

然而现在整个教育环境更看重一个学生的成绩,逼得一批学生一味地只追求分数,盲目地认为学习只为了取得高分,因此走进了“为了高分而学习”的这样一个误区。虽然就表面而言,这似乎正和家长的意思,但是再进一步寻思,一味地注重成绩,是否会忽略一些更重要、更值得学习掌握的东西呢?换个方式思考,像我刚才提到的父母一样的家长,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觅得一份好的工作”。这句话固然有道理,但是,难道当今全方位的人才就仅仅是学习好吗?大学本科毕业的才子们难道都能有高薪工作吗?当然不是,除了学习以外,还有做人、社交等等很多在社会上立足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如今家长的眼里只有分数,似乎孩子去学校上学就只为了考高分,继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渐渐的,学生的思维模式也跟着定义为“分数高将来就有出息,反之就是没有出息的”,这样等于将一些对未来抱有憧憬,却因为成绩不好而逐渐放弃自己理想的同学,将他们的未来扼杀在了摇篮里。如今学校的排榜,就是一条无形的分界线,将“好”学生与“差”生彻底定义。如果说名次对优等生是种激励的话,那么它对差生则是一种打击或是贬低。这对于那些想学却又力不从心的学生来讲是不公平的,这样会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彻底放弃自己。

因此,《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相关条例还是很好的,相信能够更好的维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未成年人是人类的希望,国家、民族的未来。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承担着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培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神圣义务。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法制的基本知识,不断增强教育法制观念,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正确的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未成年保护法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三】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利用寒假我又重新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通过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内容,我深深知道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教师这个群体,在现实社会中充当着多重角色。

作为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社会公德。作为家庭成员,应有家庭美德。由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因此有人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同时对教师的苛刻与责备也日益增多,这就要求做教师的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博大宽阔的胸怀……还要有甘于清贫的孺子牛精神,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境界。而忽略了教师面对成千上百性格各异的、情绪不宁的幼儿时所承担的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之下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

不过这种压力也造就了教师百折不挠、勇于奉献的青松般的性格,但教师毕竟是人而不是神,老师的言行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提倡教师要讲究职业道德,要弃那些功利的、腐朽的思想、简单的粗暴的方法,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把培养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的责任勇敢地承担起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性差异,用多样化的、积极的方法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与幼儿发生冲突,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不讽刺、挖苦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使幼儿感受到家庭的关爱,从而迸发出学习的热情。

同时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加大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对一些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及时、有力的打击、惩处。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根据未成年人的特殊心理、生理特点,因材施教,因人而导,有的放矢;教育工作方式、方法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用老套套,要注意改进方式,不断创造一些新的工作方法;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社会上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将一些原来形成的工作机制、工作做法规范化,用规范化建设来提高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工作的整体水平。

未成年保护法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四】

今天,我上网看了一下《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专门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制定的其中一部法律。

学习这部法律,不仅使我了解到社会各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增长了我的法律知识,对自身的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未成年人保护法》主要分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等方面。未成年人处于人生发展进程中的幼弱时期,自我保护能力低,是个人权益容易受到侵犯的群体。在现在的社会上,有不少家长、社会上的人都不同程度地伤害了他们,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因此,制定这部法律,不仅可以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还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但是,即使制定了这部法律,有某些人还知法犯法,严重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比如,在我姐姐家附近就有一家网吧,我经过那里时经常看见有学生进进出出的,他们大部分都是未成年人。

而这家网吧的玻璃门上竟然贴着“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字样。《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有关主管部门和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这家网吧的经营者并没有阻止未成年人进入,这明显触犯了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说道: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等共同责任。我们应该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

当我们受到侵害时,我们不应该害怕或忍受,而应该大胆地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保护自己的安全,不让自己受到伤害。

未成年保护法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五】

一、教师要爱国守法,我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更应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依法执教的意识,并把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贯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与教育教学工作中。

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内容。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

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是培养塑造下一代,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德服人,以身立教,在平凡的工作中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

三、教师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师德师风规范要求,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坚持做到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用教师的爱心去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趣,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关爱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不歧视学生,更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在京口实小这个大家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未成年保护法笔记 篇5

通过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使我对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未成年人有哪些权益受到国家的保护、当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有了一定的了解。

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阶段,决定了其始终处于一种被抚养、被监护、被教育、被保护的地位。在生活中,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常常受到监护人、教师及其他成年人的侵犯,严重伤害了未成年人的人格和自尊心。在此,我只想谈一谈关于学生考试自己的一点想法:

应试教育下的学生们一心只为学习,一直以来,学生们考完试后的轻松完全被等待排名揭晓的紧张所代替。因此,对于考试他们总有着本能的畏惧。考得好则万事大吉,考得不理想则像“过街老鼠”到处被人数落。记得我曾教过的学生亲口对我说过:“自从我记事起,爸爸妈妈就不断地拿别人和我作比较。上学以后,在外人面前,他们喜欢拿我的成绩炫耀,回到家里,又对我提出更高、更苛刻的要求来。每次考试,我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排名,达到标准,才重重得舒出一口气,达不到,则情绪低落,惆怅不已。”由此可见,作为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分数,只重视自己在外人面前的面子,可真是苦了这些孩子们。

幸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学校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对于这样明智的举动,孩子们感到学习踏实多了。我认为,学生当然有必要知道自身的学习状况,但学校如果公布分数,容易对学生造成伤害。特别是一些不善于面对挫折、或是屡“试”屡败的学生,面对这样的方式,肯定会承受不了这个压力的,同时也会造成学生之间的歧视,以至于伤害一些学生的自尊心。而事实上,即使不公布分数和名次,只要这个学生自己本身有上进心,也能把握好尺度如何去学习。然而现在整个教育环境更看重一个学生的成绩,逼得一批学生一味地只追求分数,盲目地认为学习只为了取得高分,因此走进了“为了高分而学习”的这样一个误区。虽然就表面而言,这似乎正和家长的意思,但是再进一步寻思,一味地注重成绩,是否会忽略一些更重要、更值得学习掌握的东西呢?换个方式思考,像我刚才提到的父母一样的家长,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觅得一份好的工作”。这句话固然有道理,但是,难道当今全方位的人才就仅仅是学习好吗?大学本科毕业的才子们难道都能有高薪工作吗?当然不是,除了学习以外,还有做人、社交等等很多在社会上立足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如今家长的眼里只有分数,似乎孩子去学校上学就只为了考高分,继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渐渐的,学生的思维模式也跟着定义为“分数高将来就有出息,反之就是没有出息的”,这样等于将一些对未来抱有憧憬,却因为成绩不好而逐渐放弃自己理想的同学,将他们的未来扼杀在了摇篮里。如今学校的排榜,就是一条无形的分界线,将“好”学生与“差”生彻底定义。如果说名次对优等生是种激励的话,那么它对差生则是一种打击或是贬低。这对于那些想学却又力不从心的学生来讲是不公平的,这样会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彻底放弃自己。

因此,《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相关条例还是很好的,相信能够更好的维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未成年人是人类的希望,国家、民族的未来。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承担着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培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神圣义务。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法制的基本知识,不断增强教育法制观念,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正确的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021年未成年保护法学习心得体会文本【二】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教师是园丁,有人说教师是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一个不同于其他工作的工作,她神圣、伟大、高尚,世界一切赞美的词语都可以用在她身上。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学习的是《守则》《规范》;当我成为教师的时候,学习的是《教师法》。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今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修订新的教师法。教师作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用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我们教师必修的一门功课。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认为教师就是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吃点亏是可以吞下去,那现在我不会再怎么认为了,因为,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平等”的口号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法》不仅帮助教师得到她们的所得,也让教师有了行为上的准则,只有学习好它才能保证教师享有自己的权利。

另外,教师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一定的义务。近日,我又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后,让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学习的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用《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护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2021年未成年保护法学习心得体会文本【三】

通过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使我对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未成年人有哪些权益受到国家的保护、当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有了一定的了解。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专门法律,它具体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指导思想、保护内容、保护工作的原则,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予以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方法与内容,以及各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法律责任,是一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基本法。它的颁布和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视和关怀,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优化少年儿童成长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未成年人年龄虽小但同样享有人格尊严,学校或教师不得对其人格进行侮辱或诽谤。特别是在未成年人发生违纪的情况时,少数教师会粗暴侮辱、厉声训斥,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这些都是不尊重未成年人的行为。再联想我自己平日的班级管理与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与上文提到的现象相似之处,令我不禁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这是在违法!要使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得到保护,必须把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问题提高到法制的高度来认识,并自觉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我经过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之后,联系学过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我认为教师在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方面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提高教育者的法律意识,使教育者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了解法律并遵守法律,应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的具体行动中。

二是要了解并尊重未成年人的客观需要,不以教师的主观意愿去要求孩子。未成年人正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需要和特点。比如孩子好动,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长时间安静地坐着不动。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和理解未成年人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凭者自己的主观意愿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

三是要充分认识不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危害性。不尊重为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会使学生未成熟的心灵受到残害,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如受侮辱的幼儿会形成懦弱或强烈逆反的性格,将来可能成为对自己和社会都不利的人;受体罚的孩子为了躲避受罚,可能会养成说谎的恶习。因此,教师对孩子人格尊严的侮辱,可以说是残害儿童幼小心灵的无形杀手,必须坚决予以杜绝。

四是教师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讲求合理有效的方法,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教师既要严格管理,又要耐心教育,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信任、平等的关系,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是对于存在缺点、错误的未成年人,教师更应对其进行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鼓励和帮助他们改进。未成年人在受到尊重的集体中生活,才会体会到受人尊重和尊重他人的价值,长大以后,就容易成为自立、自强、有道德、守纪律的人。

未成年人是人类的希望,国家、民族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予以特殊保护,做好他们的培养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承担着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培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神圣义务。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法制的基本知识,不断增强教育法制观念,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正确的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021年未成年保护法学习心得体会文本【四】

最近,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此谈谈我的几点体会。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阶段,决定了其始终处于一种被抚养、被监护、被教育、被保护的地位。在生活中,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常常受到监护人、教师及其他成年人的侵犯,严重伤害了未成年人的人格和自尊心。如有时罚站,有时一个学生违纪全班同学挨批,优待尖子生,有时对后进生态度粗劣等。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了有关法律的规定,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教师要全面准确地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杜绝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应该让他们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则十分必要。

作为教师每一天都面对的是未成年人,因此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放在首位!对这部法律,我觉得还应该多读、多想才能认识得更深刻,才能更好的指导我的教学和工作。

2021年未成年保护法学习心得体会文本【五】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专门法律,它具体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指导思想、保护内容、保护工作的原则,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予以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方法与内容,以及各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法律责任,是一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基本法。它的颁布和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视和关怀,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优化少年儿童成长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阶段,决定了其始终处于一种被抚养、被监护、被教育、被保护的地位。在生活中,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常常受到监护人、教师及其他成年人的侵犯,严重伤害了未成年人的人格和自尊心。如:在一些学校里,侵犯学生权利、伤害学生自尊心的现象时有发生,或多或少存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如有时罚站,有时一个学生违纪全班同学挨批,优待尖子生,有时对后进生态度粗劣等。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了有关法律的规定,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教师要全面准确地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杜绝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应该让他们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则十分必要。

幼儿园未成年保护活动总结 篇6

一、深入学习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

更好地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区交通局在辖区渡口开展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活动。工作人员向广大群众发放了未成年人保护有关政策规定的宣传资料,热情耐心地向咨询群众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知识。

二、落实交通运输领域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

加强对辖区内道路、桥梁施工的监管,对工程建设期间形成的坑、洼等隐患及时排查整改,设立警标志和防护设施。

加强隐患排查工作、特别是加强乡管员和渡工的管理、教育和培训,督促乡管员和渡工对青少年儿童乘坐渡船维持好排队上下船的秩序,备好应急救援设备,并应特别注意青少年儿童上下船时的通行安全。严禁青少年儿童在渡口渡运水域嬉戏玩耍和游泳。

组织开展了以预防青少年儿童水上交通溺水为重点的安全检查,全面检查各项预防溺水工作措施和责任落实情况,特别是渡口安全设施、隐患排查等方面落实情况。

三、强化客运服务场所和公共交通运输工具未成年人服务政策落实

浅谈我国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 篇7

一、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要做到法律化

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一九九一年九月我国制定了第一部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这标志着我国的青少年立法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把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了法制轨道。当前, 应当着重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 完善未成年人刑事立法。笔者建议, 制定未成年人刑事法律, 完善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制度, 真正体现教育、挽救的方针。区别于成年人犯罪的处罚教育, 最大限度的扩大教育面, 缩小打击面, 明确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和处罚原则;在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进行感化教育的同时, 对于严重违法的未成年人要及时惩罚教育, 使其受到强制性惩罚以引起思想上的重视, 这样, 会使其本人和广大青少年引以为戒。

第二, 完善未成年人人诉讼程序法律。在诉讼程序方面, 我国目前对少年刑事案件的办理, 尚没有一部较为完善的法律。使得司法实践中不少有利于未成年人被告人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的好做法, 无法可依。 (1) 笔者认为, 应加紧制定未成年人诉讼程序法律, 明确规定办理少年刑事案件的程序, 规定少年刑事案件的侦查、预审、起诉、审判等专门机构和人员的设置问题。使少年刑事案件的办理做到有法可依。

第三, 完善社会监管方面的法律。当前, 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对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矫治, 社会监管方面的内容, 较为充实、完善, 形成制度的主要是由行政法规规定的。笔者认为, 应将社会矫治、社会监管方面的等内容写进刑事法律中, 使社会矫治、社会监管方面的内容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写进刑事法律中, 使社会矫治、社会监管工作法制化。

二、建立完备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如何在侦查、检察、审判、监管工作中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寓教于审、惩教结合”的原则, 使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取得成效。 (2) 笔者认为, 应根据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和健康成长的需要, 要建立区别于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司法制度。当前, 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侦查制度。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侦查、预审阶段, 公安机关要依法设立少年刑事案件侦查、预审机构。必须区别于成年人罪案的侦查、预审, 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应当照顾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应当尊重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二是完善检察、审判制度。未成年人检察、审判制度在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感化、挽救少年犯中起着重要作用。从司法实践来看我国少年刑事审判制度虽然缺少立法, 但已经形成较为理想的完整体系, 并逐步带动侦察、预审、起诉、管教等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完善少年犯的劳改、劳教制度。违法犯罪青少年, 身体、心理正处在发育阶段, 各方面尚未定型, 应对其强化教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建立专门的少年监狱、少年收容所等专门改造矫治少年罪犯的场所。尽可能地按不同类型的少年犯, 根据自身情况、犯罪情况分别看管, 分类教育。应努力做到使少年犯既改造其恶习, 又督促其学习文化和生产技能, 把他们改造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 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劳动者。

三、建立未成年人法律实施的监督制度

法律制度、体系建立后, 在具体实施中必须要建立法律监督体系来保证法律的实施。否则再完备的法律最终可能成为一纸悬文。在未成年人法律实施过程中, 应当建立起完整的未成年人法律监督体系, 有了严格、有效的监督体系, 才能保证未成年人法律的实施, 才能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这个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司法机关的监督。最高人民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效力的判决和裁定, 如果发现确有错误, 有权提审或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4) 人民法院对于人民检察院起诉的案件认为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或有违法情况以及违反未成年人保护原则时, 可以退回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 或通知人民检察院纠正。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少年审判工作。

二是社会组织的监督。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和街道居委会、村委会等群众组织的监督作用, 并从它们各自工作的范围组织群众力量对未成年人法律实施进行监督。

三是社会舆论的监督。社会舆论是社会上众人的议论和意见, 它能广泛地反映人民群众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意愿和要求, 能对政府提供一种其他机关无法提供的监督作用。 (5) 社会舆论监督手段、方式有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体对未成年人法律实施情况做了大量说实地报道, 披露了大量的违反未成年人法律、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件、案件。有力地维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保护法笔记 篇8

一是注重刑事和解,保护未成年被害人的求偿权。首先是对遭受物质损失的未成年被害人,通过追赃、支持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等方式使其获得有效的经济赔偿。其次是注重倾听未成年被害人的合理诉求,提起诉讼前全面了解被害人的家庭情况、思想状态、诉讼请求以及赔偿要求,并对犯罪嫌疑人的财产情况及经济能力进行细致的调查摸底。对犯罪嫌疑人认罪的案件,督促其主动赔偿;犯罪嫌疑人无力赔偿而未成年被害人又确实有特殊困难的,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如该院办理的张某(16周岁)、刘某(13周岁)聚众斗殴一案中,张某与对方约定打架时不能带刀,而持刀将被害人捅成重伤的刘某不满14周岁,张某、刘某及其法定代理人均以自己无过错为由拒绝赔偿,进行多次调解无果后,该院主动与政府部门沟通,帮助被害人一次性申请司法救济金3万元,优先解决身体康复问题,解决其燃眉之急。

二是注重精神救济,保护未成年被害人的健康权。未成年被害人心智尚未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易被不法分子侵犯权利。该院注重对未成年被害人进行心理抚慰,确保未成年被害人及时得到心理疏导,正常生活学习。如在办理性侵类案件时,一方面安排女性干警向未成年被害人核实案件事实情况,注重询问场所、环境的选择和询问技巧的运用,避免对其“二次伤害”。另一方面与洛阳市心理协会的志愿者合作,制定详细的心理抚慰计划,与家长、学校及时沟通,共同商讨关爱帮教措施,定期进行回访,为未成年被害人提供精神救济,让其重拾信心。该院办理的李某(未成年,初三学生)被强奸一案,就启用了心理抚慰机制,现李某已顺利升入高中。

三是注重细节工作,保护未成年被害人的隐私权。该院对涉及未成年被害人隐私的案件,从审查阅卷、调查取证到出庭公诉每一个细节,都注意保护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帮助未成年人疏泄消极情绪,消除心理阴影,防止因办案造成不必要的信息传播而导致未成年被害人的隐私扩散。如该院办理的闫某涉嫌强迫卖淫一案,为听取该案的五名被害人(均为初中在校学生)的意见,专门指派女性检察官到五名未成年被害人所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取证,且不开警车,不着检察服;询问五名被害人时,除其法定代理人可以在场外,其他人员一律不得旁听;在询问该案的未成年证人时,明确要求该证人除向司法机关陈述外,一律不得向其他人员陈述;在制作起诉书时,绝不体现五名未成年被害人的真实姓名;出庭公诉时,不重复提及未成年被害人的真实姓名;在10天内快速将该案诉至法院,做到快诉、快判,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上一篇: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下一篇:七彩的端午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