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总结

2024-09-30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总结(精选12篇)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总结 篇1

我县有未成年人XX.XX万。近年来,紧紧围绕构筑“六位一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以“筑牢五道防线”为抓手,通过抓实思想道德建设、优化成长环境、强化特殊群体关爱,不断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促进全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一、健全体制机制,筑牢政府保护防线。

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抓总,司法、教育等部门相互配合的“大保护”格局。投入XXXX多万元,建设县级儿童福利指导中心、镇级儿童福利指导站、村级儿童之家,健全覆盖城乡的县、乡镇、村三级救助保护网络,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全面落实教育、医疗、住房等保障政策,全县XXXX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病重残儿童均得到保障。

二、坚持源头治理,筑牢家庭保护防线。

坚持源头治理,相关部门定期组织开展家庭家教宣传活动,引导督促家长认真履行未成年人保护法赋予的责任,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好“人生第一课”,学好用好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能,积极营造温暖的家庭环境。同时,在全县扎实开展“最美家庭”推评活动,发挥典型模范家庭的示范作用,大力宣传典型事例,引领广大家庭向善向上,重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

三、抓好学校教育,筑牢校园保护防线。

定期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举办各类主题班会、安全警示教育会、应急演练X.X万多场次,切实提高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同时,全面建立完善校园安全保障以及安全事故、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对校园及周边治安开展专项整治,预防在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坚决制止校园内的商业化行为,遏制校园欺凌、霸凌事件的发生,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四、凝聚多方力量,筑牢社会保护防线。

自上而下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服务机制,发动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建立健全主动发现报告机制、临时监护服务机制,依托县未保中心、乡镇未保站、村儿童之家,对发现的遗弃、虐待、伤害、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事件及时介入并调查处置,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坚持把教育、帮助、挽救未成年人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整合教育、公安、检察院、法院以及共青团、妇联、心理辅导机构等资源,搭建起未成年人保护多元化组织平台,全面提升未成年人保护机构服务能力。

五、提供法律服务,筑牢司法保护防线。

积极发挥未成年人司法中心作用,凝聚司法合力,在案件询问、取证、审判等各环节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受害人的诉讼权利及合法权益,为困境未成年人提供专业的社会调查、心理支持、关爱救助等服务,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总结 篇2

按照中国人的思维:给你们学校拍个片子,相当于免费宣传了,竟然还要这么麻烦?但仔细想一下,校长的解释确实也有道理———虽然我们是可信任的外国官方媒体,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里约这样一个高犯罪率的城市,学校更有义务对自己的学生进行严谨的保护。想明白道理后,我对巴西未成年人保护的措施肃然起敬。

再说一个例子: 去年是世界杯年,由于担心世界杯期间未成年人卖淫或被迫卖淫现象蔓延,巴西总统府人权特别秘书处和联合国儿童署5月份联合在世界杯前推出了一款智能手机APP,让公众可以随时报告看到的未成年人被迫卖淫行为。这款手机应用与巴西全国多家未成年人保护机构相连,在接到报告后,相关机构可以及时进行干预,巴西人、外国球迷或者游客都可以轻松使用。政府还充分利用电视广告、出租车、旅馆、航空公司等公共载体进行宣传,并通过体育明星和学校来推广、宣传这款APP。在世界杯开赛前,这款APP的下载量就已经超过4万。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巴西的代表加里·施塔尔说,巴西是世界上首个提供智能手机报告未成年人受到侵犯APP的国家,现在,这一应用已经被推广到哥斯达黎加、牙买加、多米尼加和伊朗等国。世界杯结束后,在里约2016年奥运会期间,这款APP还将继续发挥作用。有关专家还希望,这款APP能够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等大型国际赛事期间,也得到广泛使用。

其实,巴西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上的先进经验,也是多年来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结果。在上世纪20年代,很多刚刚出生的婴儿被遗弃,有些被收养,有些只能流浪,弃儿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他们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可能性也很大,这促成了1924年成立的未成年人法庭,为18岁以下的公民提供法律帮助。

1927年,巴西颁布的未成年人法是第一部官方的、以司法形式干预未成年人生活的法律文书;1941年,巴西司法部成立了未成年人帮助机构。此后还成立了许多机构、颁布了许多相关法律,但主要功能都是帮助遭受不正常对待的未成年人,而并非对他们自身的权益提前进行保护。

二战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成立对巴西未成年人保护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1988年,巴西宪法中加入了相关条款,要求绝对优先保证未成年人生活、卫生、饮食、教育、娱乐、就业、文化、自尊、自由、家庭和社区和谐相处,规定远离任何形式的忽略、歧视、剥削、暴力、压力等行为都是家庭、社会和政府的责任。1990年,巴西出台了更为具体的《儿童和青少年章程》,在法律层面进一步确定了未成年人保护的标准,这一章程也在国际上被认作未成年人立法的典范。

当然,仅仅纸上谈兵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相应的体系来保证这些权益,这包括权益的推广、权益的捍卫和社会监督。2006年,总统府人权特别秘书处成立了全国儿童和青少年权益委员会,并在2007年制定了青少年社会教育体系建设草案,列出了一系列司法、政治、教育、金融、管理方面的规则。2012年1月,罗塞夫总统正式签署法律,巴西各州开始建设这一体系,并着手培训执行这套新规则的人员。

在政府和社会多年的努力下,巴西儿童死亡率降低、青少年营养不良的状况也有明显改善,使用童工的现象也大幅减少。不过,这也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有专家指出,保证青少年权益,除了法律保障、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更重要的是保证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目前,巴西正在推进全面的幼儿教育,创造更多的基础教育机会,因为从源头遏制青少年犯罪,才是从长远角度保护这一人群利益的关键。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双向保护;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

近年来,我国检察机关在未成年刑事检察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在对刑事司法过程中未成年人“双向保护”理念、机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双向保护理念”在指导未成年刑事检察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的保护机制方面并没有将该理念全面贯彻到位,还有不少需要健全和改进的地方。本文就“双向保护”理念在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工作中的运用和实践展开论述。

一、双向保护理念在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工作中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双向保护理念”在部分地区没有转化为机制

双向保护理念作为我国刑事司法过程中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理念,应该体现在未成年刑事检察工作全过程的方方面面。但是,在部分地区的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中,该双向保护理念仍然停留在“理念”状态,没有根据该理念的基本精神,按照高检院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机制或适用机制。笔者认为,不将理念或精神转化为具体的适用机制,就不能将该理念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检察工作。这就如科学理论,没有转化成能够应用生产时间的技术,就不能出生产力。在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工作过程中,也是如此。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机制不能就是简简单单的犯罪记录封存,而封存的具体工作必须体现该项工作对未成年人的双向保护。

(二)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在部分地区流于形式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是一项对涉罪的未成年人的一项特殊保护制度。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司法机关对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应当封存。但是,在部分地区还没有完全落实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规定。没有封存、不知道怎样封存、封存要求执行不到位等问题突出。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经常见到案卷材料中涉罪未成年人刑事判决书等前科材料附卷,并且在有的法院,还将未成年时的犯罪前科作为量刑的依据。这不仅是与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相违背的,更有悖未成年人权益保护。

(三)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工作片面化问题突出

“双向保护理念”是指既对涉罪的未成年人进行保护,又对未成年被害人进行保护,不能顾此失彼,出现保护失衡的问题。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体现这一双向保护理念,既要对涉罪的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进行封存,也要对被害的未成年人的相关记录一并封存。在司法实践中,出于对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认识的片面化的问题,也会出现重涉罪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封存,而忽视被害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这与“双向保护的理念”是相互矛盾的,与该项制度设置的初衷是不相符的。

(四)司法实践中往往出现重封存、轻保密的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初衷是对涉罪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予以保密,为其未来的学习、生活及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但是,刑事诉讼过程的犯罪记录封存,不能仅仅是案卷材料的封存,更应该是在严格遵守办案保密制度下的封存。因为社会上对有前科的人员是多少存在成见的,没有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封存这一重要制度,就意味着人人可以知道、人人可以查询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这势必会给未成年人的升学、就业、参军带来不可避免的歧视。从涉罪未成年人的改造、悔过自新角度而言,未来的负面压力对其积极矫治、改造是不利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社会、学校、政府、司法机关都是有责任的。

二、以“双向保护理念”为逻辑起点。健全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机制

(一)健全未成年人犯罪记录的封存过程的监督机制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过程的规范性,直接关系到该项工作的质量。特别是绝对不允许相关案件记录材料的遗失或者有不应该在场的人在场观看。对此,建议检察人员在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过程中,应有该部门的负责人或者内勤人员监督进行。

(二)落实“双向保护”原则,不断细化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机制

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档案保管制度。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及与未成年人犯罪相关的未成年被害人的信息材料,要求由专人管理、专人负责,并保证保管的犯罪记录档案的安全,不得遗失或损坏。

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查询制度。根据我国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记录,除办案机关根据相关法律程序查询外,其他任何单位、组织或人员均不得查询。

建立未成年被害人信息遮盖制度。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查询,一般不应涉及未成年被害人的信息材料,但实际并非如此。公安机关基于办案需要查询未成年人犯罪记录,一般不应查看未成年被害人的相关信息。通常情况下,涉罪未成年人的相关记录会涉及到未成年被害人,在不可避免遮盖的情况下,应严格保密。在未成年被害人的信息是独立材料的情况下,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对该信息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遮盖,充分保护好未成年被害人的隐私等信息。

(三)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工作案件当事人评价机制

1.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评价机制

未成年刑事检察工作的根本目的权利保护,这种权利保护应该是建立在实质正义观点基础之上的,而不是仅仅是建立在形式正义之上的。这也是刑事实证学派(该学派持实质正义观点)与刑事古典学派(该学派持形式正义观点)的根本分歧。那么,未成年刑事检察工作在各个环节是否实现了实质正义?这不是由检察机关自己来评价的,而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自己的感受来决定的。笔者认为,让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来评价检察机关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机制的优劣、工作的好与坏,对于倒逼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工作应该具有现实意义。也只有在由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评价不断倒逼之下,“双向保护理念”才能更加实事求是地落实为“双向保护机制”,进而使得该项工作更加实实在在的反映双向保护,实现实质正义。

2.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被害人评价机制

司法活动本身就是司法人员与案件当事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司法活动的结果,大多也是司法机关对案件当事人行为的法律评价。在一定意义上而言,这种司法或法律评价是单向的。那么,事实上,这种评价也可以是相互的。以法院为例,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法院的评价不满意,则可以上诉至上级人民法院。我们检察机关在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中不妨也参照这一做法,我们工作的好坏,也交给未成年被害人来评价。

因为这个工作的名称是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机制,看似只是封存涉罪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但是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未成年被害人的隐私也是需要保护的,特别是性侵未成年被害人。这与“双向保护原则”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中,也要特别注重未成年被害人的相关信息、材料的保密,与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一并封存。

未成年被害人相关隐私等信息的记录的封存或保密處理的效果,由未成年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来评价,进而促使该项封存、保密处理工作不断改进,更加符合“双向保护理念”的精神和要求。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篇4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按照市青保委工作会议精神和社会发展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继续夯实基础,积极举措,不断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继续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努力提高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水平,以扎实工作迎接国庆60周年,迎接世博会召开。

一、坚持安全第一原则,切实提高未成年人的安全保障工作水平

1.认真落实中小学校园风险勘查隐患整改和后效教育工作,迎接6月份市复查。组织中小学校领导及教职员工收看“校园风险隐患扫描”录像片,及时整改风险勘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各中小学要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责任制,及时做好各季度的学生伤害事故统计、上报和情况分析,不断完善学生伤害事故预防和处理机制,努力营造家校共同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的氛围;学校要了解、掌握学生的体质状况,加强中学生体育测试过程中的安全防范工作,避免伤害事故发生。

2.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各中小学要以新一轮安全文明校园创建评比为契机,按照安全责任全员化、安全工作全过程、安全监督全方位的要求,完善各项安全制度,尤其是寄宿制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制度,不断推进学校安全工作。学校要加强技防设施的使用、维护和保养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建立技防工作档案,有效发挥技防设施在中小学安全防范中的作用;全面实施中小幼学校外来人员进校信息登录和挂牌访问制度;有校车的中小幼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校车的日常管理工作,督促租赁公司按照上海市校车管理要求确保车辆和学生的安全;加强师生、家长的安全教育,大力推进安全知识进课堂工作,举行各种形式的防灾避险演练和技能培训,积极组织学校参加上海市第二 1

届中小学防灾自护知识技能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不断提高师生识险、避险、自护意识和能力。

3.大力开展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公安部门要继续贯彻落实“八条措施”,坚持选派民警和交通协管员开展上学和放学期间的护校工作,维护学校周边治安交通秩序。工商部门和卫生部门要继续加强学校周边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学校周边各类无证无照经营活动和销售不合格食品、用品的行为。市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周边“三乱”现象的日常监管,对学校周边乱设摊顽症要落实专人固守制度,实施定点清除,及时制止跨门经营、占道经营等违规现象,依法取缔无证设摊等违法行为,保障学校周边环境整洁有序和学生进出校门的安全。

4.全力推进网吧长效管理机制。文广、工商、公安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网吧、游戏机房等文化市场、娱乐场所的监查,在寒暑期、双休日、节假日等重点时节加大督查力度,积极发挥网吧义务督促员的作用,继续保持对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违规率稳定在1.5%以下。继续打击无证照经营网吧的违法行为,尤其是加大对农村的黑网吧整治工作,研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为中小学生提供良好的上网环境。

5.文体、卫生、质监、劳动等部门和单位继续在劳动用工、未成年人活动设施、未成年人食品卫生设施等方面继续加强监察力度,经委、烟草部门督促经营单位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烟草商品,对损害未成年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严处,绝不姑息迁就,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坚持指导和服务原则,不断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

1.继续做好对特殊未成年人群体的关爱、教育和保护工作。各街镇未保机构要依法开展本市沪籍留守儿童教育关护工作;建

立区、镇、校(社区)三级工作机制,通过一对一牵手结对方式切实做好因父母犯罪在押且需援助未成年人、以及涉毒家庭未成年人的关心援助工作,从生活、身心、学习、思想等方面给予切实关心和帮助;民政、教育、共青团、妇联、劳动等部门要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做好对贫困未成年人的助学工作,为社区青少年尤其是智残、体残青少年,以及未成年人中的特困、失足等弱势群体提供帮扶,使他们在接受教育、就业培训、回归社会等方面享受到特殊保护,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2.继续做好未成年人维权工作。司法、民政、教育、妇联未保等部门要进一步形成合力,协调社会力量为困境、弱势未成年人提供救助和法律援助等工作。共青团组织要继续依托12355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指导、法律咨询等各种引导和维权服务。依托专业社工队伍,为社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疏导、行为矫正、就业创业等各种服务。司法部门要发挥法律援助中心的作用,积极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坚持“打击与挽救相结合,维权与帮教相结合、履行司法职能与预防犯罪相结合”的原则,对未成年人强化司法保护。

3.加强农民工子女学校未保工作。教育局要根据政策落实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对农民工学校未保工作的指导,在农民工子女学校中建立未保工作网络和保护工作制度。

4.继续做好未成年人健康教育工作。卫生、教育等部门要探索建立学生健康教育和宣传的长效机制,继续推进学生龋齿充填减免实事项目和学龄儿童近视监测和干预项目。继续推进教室灯光改造工程和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

5.大力开展未成年人适宜的活动。抓住迎世博契机,司法、教育、文广、共青团、科委等相关部门要结合法制教育、城市文

明建设等在中小学生中开展迎世博宣传活动和法制宣传活动。教育、体育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文体资源向社会开放的管理格局和保障制度;各街镇未保办要加强工作合力,充分发挥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作用,向未成年人开放相关资源和设施,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教育性、趣味性强的文体活动和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和假期生活。

三、坚持教育和预防要求,不断完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格局

1.探索试点建立未保工作楼组信息员制度。按照预防预控工作重心下移至楼组的要求,区未保办将选择1-2个居(村)委探索试点实施楼组青保信息员制度,通过信息员及时了解社区未成年人、诉前判前考察未成年人及外来未成年人思想动态、行为表现、就业就学等情况。

2.继续加强工读教育。继续做好第三轮工读学校教师全员培训工作。积极组织参加第六届“拥抱明天”主题活动和第七届工读教育论坛。充分发挥工读学校的教育功能,继续为学校行为问题学生提供帮教工作。

3.公安、检察、司法、未保等部门要认真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继续认真落实“跨区作案”、“缓处考察”、“诉前考察”、“判前考察”的衔接和属地帮教制度。加强学籍管理,严格把住免学或缓学、休学、大龄退学关,控制辍学和大龄退学的学生数,防止辍学流生情况发生,从源头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4.公安部门要继续加强实有人口和行业场所治安管理,进一步扩大对有违法犯罪倾向未成年人的发现渠道,并将其纳入滚动排查控制工作体系,强化管控。

5.大力加强法制教育。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和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的作用,司法、教育、公安、检察院等部门通过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事迹 篇5

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事迹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祖国的兴衰与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我局领导一贯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紧扣《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实质,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近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领导,健全各项工作机制

我局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文明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自觉的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指定机关党办和教育科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制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实施意见》,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和有关科室具体抓,按期完成各项任务,达到目标要求,确保了关心未成年人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求真务实,把关心未成年人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对职工未成人子女的教育管理。对于职工子女的教育管理,本着对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和对他人负责的态度,教育他们要遵纪守法,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要求干部职工要经常与学校的老师保持联系,经常与学校互通情况,了解和掌握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对孩子好的行为和习惯要表扬,对不好的行为和习惯要正确加以引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建设人才。2004年以来,我局每年都奖励考上大学的职工子女,六一儿童节和春节对孩子们进行慰问。

二是积极搞好系统内帮扶。“5.12汶川大地震”后,我局积极协调,将重灾区××愿意异地读书的8名职工子女接到××读书,把高中学生安排在×中学,初中学生安排在×二中,为他们支付学费和生活费,我局职工还主动充当孩子们的临时爸妈,安慰他们,使他们减轻远离父母的孤独感,愉快地在×读书生活,现在有的孩子已经考上大学深造,有的孩子已升上高中。

三是协助好对结对帮扶村的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村是我局结对帮扶村,由于有的孩子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这些家庭的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需要别人的关心和帮助。我局成立结对帮扶小组,制定帮扶计划,四个机关党支部对口帮扶留守儿童,时时了解和掌握这些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2004年以来我局在每年春节和儿童节期间 都对留守儿童进行走访慰问,送去慰问金和学习用品,鼓励孩子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市局领导在结对帮扶工作中,亲自带头,给全体职工作出了表率,市局党组书记、局长××帮扶了2名农村儿童。

四是创建好社区活动阵地,抓好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社区是我局“共驻共建”社区,市局指定专人协助社区干部做好未成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大家庭,也是对未成年人成长具有直接影响的小环境。我们与社区基层组织一起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努力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二是定期开展对未成年人科普宣传活动;三是特别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指导和帮助。帮助社区建立了图书室和阅览室,为他们购买了电视机和音像制品。为社区未成年人的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真正把社区建成未成年人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乐园。

五是关心××盲聋哑人学校的学生,协助盲哑校抓好对盲哑学生的教育管理。××盲哑校是我局自发帮扶的学校,也是我局关注特殊儿童的一项举措施。2007年我局为每位学生购置了一套校服,价值4000余元,还为学校购置了3000多元花草树木美化校园。每年六一儿童节,市局党组书记、局长××都要带相关科室人员对盲哑校的师生进行走访慰 问,送去慰问金和学习用品,鼓励他们要树立坚强的生活信心,树立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好好学习,遵纪守法,将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六是积极参予“春蕾计划”助学行动。在行动中我局领导干部和机关各党支部党员主动与贫困学生结对子,两年来共捐资12600元用于资助21名家庭贫困的高中、初中、小学生完成本学年的学习。并鼓励他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成长为自立自强的优秀人才,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我局还对三名考上了本科的学生奖励了3000元。

七是主动关爱孤穷儿童。××关爱中心是由我局积极引资,由××基金会出资150万美元在××中学建立的一个为贫困儿童提供免费资助的一个非盈利性的社会福利单位,现已免费为86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吃、住和学习。成立之初我局就积极协调为其解决建址等问题,建成之初,赠送两台电脑解决老师的办公问题,每年开学前后,都给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和文具,让孩子们感受到关心、关爱,为幸福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生活。

关心未成年人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局一定要坚持以孩子为本,进一步做好关心未成年人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为我市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沟岸学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总结 篇6

为防止未成年人受到性侵犯,维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我校开展了丰富有效的德育活动,提升了全体师生的德育水平,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现对学校预防方案总结如下:

一、重视师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1、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共同学习了《致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

2、结合学校班主任工作职责,加强班主任对防止未成年人受到性侵犯的学习,在学习交流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责任感防控能力。

3、向学生进行了有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我们印发了《致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发给学生并向家长、社会开展宣传活动。

二、重视队伍建设,健全制度。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健全学校未成年人工作的领导队伍建设和制度落实,领导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地召开专题会议,分析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可行的计划与措施,同时学校与家庭形成了二位一体的工作网络,定期研究学生思想动态,密切关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协调各方力量,妥善解决问题。

三、优化校园文化,营造良好氛围。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我校进一步抓好行政值日制度、门卫制度、少先队值日岗、卫生监督岗和行规对口检查制度等,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五、主要开展的活动

1、充分利用课堂教育,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专题教育。学校督促和检查班主任做到专课专用,充分利用每天的午会课、每周一次的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渗透。组织规范的检查制度,促整体发展。

2、班级组织主题教育,结合纪念日,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总结 篇7

( 一) 公权力机关未明确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人员的权利

康均心、李娜在《现代法学》中指出在社区矫正过程中要注重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人身和心理, 未成年人心身尚未成熟, 又极易受到侵害 (1) 。对他们的人权保障更需注重, 但是在实践中, 仍然存在侵害未成年人权的可能。《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指导了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工作, 在很多方面都给了指导性意见。不过毕竟这是我国初步进行的矫正改革, 这部实施办法尚不完善, 在具体操作中还是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现实社会的地方。虽然其中有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权利保障条款, 但是未成年人其实会受到诸多方面的侵害, 零星的几条概括条款不足以全面保障其合法权益。再比如其中提到的社区工作人员, 没有具定义什么是社区工作人员, 社区工作人员又对谁负责等, 规定的还是比较模糊的, 这样从管理等级来说, 未成年人的权利如果被这些社区工作人员侵害又该如何救济?

( 二) 矫正队伍的职业化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不高, 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人权得不到可靠保障

社区矫正工作者一般包括志愿者为代表的、社会辅助人员、社区居委会成员和以司法助理员、各地派出所干警为代表的国家基层公职人员 (2) 。但是这样的组合, 他们在保障未成年人的人权时是可能存在漏洞的。比如从国家基层干警或者基层的司法助理来看, 本身有着法律基础, 但是社区矫正毕竟是作为一种刑罚方式, 是需要执行力予以维护的, 基层司法助理很难得到这种执行力。而派出所干警可能被赋予执行力, 但是还要保障对未成年的心里辅导和教育。基层干警学历无法与专业教师相比, 对未成年犯的文化教育、成人教育或者劳动技能教育方面会有所欠缺。在偏远地区的农村当然依靠农民来担任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 农民因为经济条件的制约, 司法服务意识欠缺, 很少能有农民自愿参加社区矫正工作中。实践中, 在农村中的社区矫正工作往往由村干部担任, 但是村干部的本职工作繁杂, 没办法全心全意投入司法矫正工作中。

二、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人员人权保障途径

刑法作为国家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关涉公民的基本人权, 人权保障是刑事法治理念的基础性要求 (3) 。

( 一) 加强教育宣传, 强化人权意识

加强对人权的宣传教育、普及人权保护观念, 这就要说到理念的创新需要思想的启蒙, 而思想的启蒙需要依赖教育, 人权思想的启蒙同样需要依赖人权教育, 通过人权的教育提高全社会权利保护意识和尊重人权的意识, 强化大家的人权观念, 使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权观念, 弘扬尊重和保护人权的理念。

( 二) 建立教育基地, 为保障人权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立教育基地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方便接受心理矫正和教育。教育基地为他们量身打造再教育计划, 不至于让他们脱离社会, 丧失受教育的机会。本来未成年人就应该学校接受教育, 但是误入歧途, 国家不能就此放弃他们。所以建立教育基地, 能让他们重新学习, 开展新的生活和工作, 不至于陷入与社会脱离的尴尬局面, 防止了给社区矫正人员造成心理偏差, 减少了被社会抛弃的挫败感, 避免了引起新的社会问题。

( 三) 加强心理辅导, 帮助其形成对权利的正确认识

对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必不可少, 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 虽然犯过之后有极强的悔罪表现, 能很好的总结经验教训, 但是不可避免的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创伤, 带来心里阴影。还要给他们打预防针, 避免重复犯罪的可能。社会上纷繁复杂, 未成人一次两次可以抵住诱惑, 但是无法保证长期“清白”, 很可能再次被犯罪分子利用, 和他们沦为同道中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在实施社区矫正的过程中应当附带对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的项目, 这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引导犯罪的未成年人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 认识到犯罪的严重性, 矫正不良的心理因素, 培养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 有勇气正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敢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健康向上的对待生活。

摘要:近年来, 未成年人犯罪比率不断提高, 未成年人犯罪群体成为犯罪群体中的组成部分。未成年人自身具有特殊性, 本身心理发育不健全, 不能完全判别是非。同时, 社会不良气息对他们的腐蚀性比较大, 当他们权利受到侵犯时不知如何维护, 一气之下容易选择暴力行为甚至极端的暴力行为, 把自己推向了犯罪的道路, 同时也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本文将从现状出发, 对社区矫正与人权保护的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社区矫正,人权保护,未成年人

参考文献

[1]周湘斌.社会工作充权视角下的释犯社区矫正政策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5 (4) .

[2]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491.

[3]赵秉志.全球化时代中国刑罚中的人权保障[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社会科学, 2006 (3) .

论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完善 篇8

关键词:国家亲权;未成年人;制度完善

2013年5月,贵州省金沙县的杨某多年来虐待、殴打其10岁女儿的行径曝光。行为人用毒打、针扎等方式,致使女儿身心受到严重损害。2013年6月21日,南京民警在走访辖区内一吸毒人员时,发现其1岁和3岁两个女儿已经饿死在家中。“贵州父母虐童案”和“南京饿死幼女案”触目惊心,引起全社会极大轰动。2015年2月4日,徐州市铜山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我国首例由民政部门申请撤销父母作为孩子监护人资格的案件。法院判决支持申请人铜山区民政局的申请,撤销被申请人邵某、王某对女儿小玲(化名)的监护权,指定徐州市铜山区民政局为小玲的监护人。此案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联合颁布并于2015年1月1日实施的《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的典型案例。这一意见首次明确七类严重伤害行为的监护人,将被人民法院判决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同时意见第27条规定,有权提起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的单位和个人,有未成年人的其他监护人、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未成年人住所地的村(居)民委员会、民政部门及其设立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妇联、关工委等。可见,国家亲权理念已经深入我国司法实践并走进了立法者的视野。

一、国家亲权理论的基本内涵

国家亲权理论是建立少年司法制度指导原则的核心所在。国家亲权,也称为“国家父母权”,是国家作为代替父母的监护人行使对未成年人的监管权力。国家亲权理论将未成年人看作国家的未来资产而非父母的私有财产,国家作为对未成年人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充分发挥其作为护卫的积极作用。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干预和保护不以父母存在与否为标准,而是以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管能力和监管的实际效果为依据。当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监护人监管不周时,未成年人的权益被置于各种不利因素之下,国家出于“儿童最佳利益原则”,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并强制介入儿童的成长过程,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憾,使儿童利益得到最大化保护。

国家亲权这一术语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法时期。罗马法时期最早出现的“全人类的父母”,“公亲”之类的术语包含了国家对公民所承担的保护义务,在某一方面接近于国家亲权用来指称“国家对于人民承担的责任”的含义。罗马法时期出现的这些类似于国家亲权的术语可以看作是国际亲权理论最早的根源。

国家亲权作为亲权的现代化产物,经历了从“绝对亲权”到“国家亲权辅助绝对亲权”再到“国家亲权超越父母亲权”的过程。今天,国家亲权理论指导着各个国家关于未成年人司法的建立,扮演着保护未成年人的少年司法制度支撑者的角色,充分体现了国家作为最后监护人对未成年的监管和保护。

二、我国建立国家亲权制度的必要性

我国家庭自治观念源远流长,家族观念根深蒂固,这既是传统历史文化传承下来的法律特色,也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确立国家亲权制度的“绊脚石”。在一系列案件中,如果存在以“未成年人最大利益”为理念的监护干预法律法规,政府部门有效介入,就有可能最大限度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避免悲剧发生。因而,有必要在我国建立国家亲权制度来保证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

一是弥补我国法律意义上的亲权制度缺失的需要。我国法律虽然在不同的法律中都规定了一些调整父母对子女权利义务的内容,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亲权的概念,然而这些规定过于概括抽象,权利义务要求不明确,欠缺可操作性,而且现有条文不足以涵盖亲权制度的全部内容。

二是解决我国实践中日益增多的未成年人问题的需要。随着社会转型,社会问题增多,父母对未成年人的职责会出现一定的疏漏。对于未成年人不能从其父母那里获得应有依靠的情况,国家应该及时站出来对未成年人行使双亲职责,保障他们的权益。

三是发展我国已有的国家亲权实践的需要。我国在1984年上海市长宁区法院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少年法庭,走出了国家亲权的第一步。我国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专属于未成年人的司法制度必然要以国家亲权理论为依托。《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颁布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亲权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四是保证我国与保护未成年人权利义务的国际公约相呼应的需要。发达国家介入“国家亲权”的实践,其都有严苛的“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并以国家亲权为理论基础,这是《儿童权利义务公约》所规定的。我国也是此公约的签字国,但在实践中还缺乏一整套完善的法律制度与措施。

三、我国国家亲权制度的完善

针对我国当前未成年人保护现状,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未成年人保护制度。

1.制定公法性质的未成年人监护法律

毋庸置疑,我国未成年人监护的立法指导思想中存在着“重私法自治,轻公法干预”的立法理念。《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监护法律多数属于私法,很少有公法色彩的法律条款。然而,事实证明,完全依靠私法性质的家庭监护制度不足以有效保护未成年人,需要制定公法色彩的监护法律,来引导政府、司法机关、被授权社会组织干预和监督未成年人监护事务。当前迫切需要树立这样一种理念,未成年人保护不仅仅是“家事”、“私事”,还是“国事”、“天下事”。因此,要更新未成年人监护立法的理念,使监护法律逐渐从私法领域渗透到公法领域,进入未成年人监护的私法公法化进程。在世界监护立法公法化的背景下,我国可适度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制定公法性质的未成年人监护法律,在社会法、行政法中制定未成年人监护干预的相关条款,如制定《儿童社会福利法》,逐步形成完善、配套的未成年人监护的公法规范体系。

2.设立专门的监护法庭

要更好发挥人民法院在监护领域的司法干预作用,需要设立专门的监护法庭,培养专业的监护法官,让法院成为未成年人利益的守护者,让司法真正成为保护未成年人的最后防线。这既是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监护的司法干预制度的有效途径,也是现代国际监护制度发展的重要趋势,典型的如德国监护法院。在我国现行法院体制下,设立专门的监护法院在法制程度、司法资源、财政保障上还有一定困难,但是设立专门的监护法庭还是可行的。指定有相关司法经验的监护法官专职负责调查、审理、裁决未成年人监护案件;明确监护法官的职责范围和行权程序;监护法官通过审理具体案件来确定、变更、撤销、恢复监护权,及时处理、宣判监护权纠纷案件;设立专职的监护法官,遴选有处理家庭纠纷或者监护纠纷的司法经验和法律修养较高的法官,使监护法官专业化、职业化。

3.建立健全被授权社会组织监护干预制度

文山县团委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总结 篇9

2010年上半年,全县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以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为目标,团县委积极开展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弱势青年救助、青少年维权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在构建工作网络、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关注和整治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突出社会问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法制教育抓思想。利用法制宣传月为契机,团县委会同政法委、县法制办、禁毒办,制作了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主要内容的写真喷绘宣传栏,在城区主要路段及各乡镇开展了法律宣传活动,向中小学生、团员青年介绍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关知识和注意事项,散发宣传资料2万多份,接待法律咨询360人(次),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法制观念。

二、推进“青少年维权岗在行动”活动。着眼于从解决重点群体和重点社会问题的角度建立和完善青少年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拓展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的领域和范围,创新工作机制,探索维护青少年权益的有效方法,形成各具特点的青少年维权形式和工作机制,做好经常性的维权工作。针对重点群体和突出问题,通过采取“维权岗行动月”、“维权岗行动日”、“专项整治行动”等形式,动员组织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开展集中活动,齐抓共管,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1三.实施“未成年人保护行动”。把未成年人作为“青少年维权工程”的优先领域之一。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未成年人保护的普法宣传教育;参与完善法律政策,解决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不断强化未成年人保护的制度保障;按照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推动有关部门切实做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司法和执法工作;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检查和监督,督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开展公共服务和公益救助,做好重点群体的保护工作,为未成年人多办好事、实事。

四、深化“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作为“青少年维权工程”的优先领域之一。针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闲散青少年、刑释解教青少年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点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学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制度 篇10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制度

为了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确保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贵州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一法一条例’”),特制定《小吉场镇教育管理中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制度》。

一、各校点每学期至少要召开一次全体教职工会,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未成年人保护‘一法一条例’”。

二、各校点每学期要向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发一封公开信,向家长宣传“未成年人保护‘一法一条例’”,明确家长(或监护人)的法定职责。

三、各校点每学期至少要召开一次家长会,广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一法一条例’”。

四、各校点各班级每学期至少要开展一次性知识和自我保护方法教育。

五、各校点要按规定开展好防“六灾一渗透”安全教育,建立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各类人员职责,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坚持开展隐患排查与整改,协调配合综治、安监、工商、公安等有关部门扎实做好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

六、各校点要千方百计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控制在1.8%以内。

七、各校点要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落实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措施。

八、各校点要按照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保证未成人在校体育锻炼时间每天不少于1小时。

九、有条件的校点每学期至少要出一期“未成年人保护‘一法一条例’”宣传专刊。

十、各校点要严格按照“未成年人保护‘一法一条例’”及有关法律和部门规章制度规范教职工从教行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并将师德师风建设考核落到实处,执行师德师风考核一票否决制。

十一、各校点教职工发现未成年人权益受到侵害时必须主动制止侵害行为,并在第一时间上报学校领导,各校点领导要在第一时间上报教管中心。

十二、各校点全体教职工每学期至少要写一篇“未成年人保护‘一法一条例’”心得体会。

十三、严禁男性人员擅自进入女生宿舍,严禁住校女生擅自外出超时不归。

十四、严禁教职工在非公共场所或非在校学习时间辅导学生、安排事务、处理教育教学等问题。

十五、严禁午间及下午放学后滞留学生进入教师宿舍或办公室。

十六、各校点全体班主任教师每学期对班级所有学生要至

少完成一次以上家访或电访,科任教师每学期对相应班级留守儿童至少完成一次家访或电访。

十七、各校点各班级每学期至少要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学习讨论“未成年人保护‘一法一条例’”。

保护未成年人网络权益正当时 篇11

在这个颠覆传统的时代,每一个群体在网络空间中的权利,应该是什么样的?他的行为规则,或者他的行为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特别是未成年人,他们的生活在网络的改变下又应该是什么样子?未成年人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需要进行特殊和优先保护。遗憾的是,到今天为止,网络空间中的信息服务、应用和创新对未成年人而言跟成人没有区别。他们在和成人一起上网冲浪的同时,也浏览着和成人一样的内容,并没有受到特别的对待。这些方面,笔者以为我们现在就应该开始重视。

从注重发展到注重保护

如果说我们过去考虑更多的是网络发展问题,网络给世界带来的创新和革命。那么今后的考虑可能不仅仅是涉及到创新和革命,更多的是对社会上每一个群体的权利保护,未来发展的长期性、持久性,以及这个过程当中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机制以保持这一点。

以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情况为例。按照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6月,18岁以下未成年人网民占了中国全部网民的18.7%,达到1.18亿。就未成年人这个特殊群体本身而言,有着很强的网络适应性,很容易受到网络应用的吸引。与此同时,未成年人又是非常活跃的网络群体,有非常强的参与性。可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未成年人处于一个特殊的生理、心理、智力发育阶段,特别容易受到网络中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网络的使用和对网络环境的塑造、应该怎样保护未成年人群体,这些是必须考虑到的。

在网络的实际使用当中,未成年人、青少年已经成为各种网络业务主要的服务接受者。因此,我们在制定规范时必须将这种情况考虑在内。那么,未成年人网络空间需要面对哪些问题呢?首先就是网络色情。大量网络信息,并不会因为在网络空间当中有未成年人的参与,服务提供者们就会针对性地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所有的信息都杂糅在一起。所以,未成年人可能会受到网络色情的影响。其次,网络欺凌问题。目前,系统的网络空间行为规范并没有建立起来,未成年人之间、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欺凌时常出现。最后,网络成瘾和网络犯罪问题。我们关注的是未成年人对网络的兴趣,包括自身能力的体现,甚至是荣誉感,使得很多人容易受到一些网上信息的诱导,最终走向网上犯罪的道路。此外,对未成年人群体来讲,网络隐私泄露的问题也同样严重。

未成年人保护该如何立法

对于未成年人网络权利的保护,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根据对各个国家的保护模式进行总结可以发现:

一种是以美国和新加坡为代表的国家主导的管理模式。这样的保护模式有一定的缺陷,受到地域的限制,因为网络本身是跨国界的。对于不同国家制度设计当中所存在的不同理念、不同执法方式,以及不同地域限定当中所产生的冲突,将影响保护的有效性。另外一种代表是行业自律的方式,这种模式以澳大利亚、法国为代表。这种模式实际是通过行业组织对行业本身进行了相应机制的设计,具有一定效果,但过多地依赖于企业的自律,能取得多大的效果主要依靠企业的自觉,需要企业主动承担责任和义务。

目前而言,我们认为中国未成年人保护应该是有法可依的,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尽管我们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但仍然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建设。在建设过程当中,需要理清基础的思路,包括参考或者了解国外相关的立法、学术研究的成果。与此同时,法律起草原则当中应当包含几个方面。第一,重点突出权利有限原则,要兼顾考虑行业发展和制度创新;第二,鼓励企业发展,引导其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平台,促进行业正向成长;第三,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的成果和经验,密切结合中国实际,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之内加强行业监管,通过设定行业的义务来提升企业的权利意识;第四,理清政府职能范围,改善管理界限不清、职能不明的状况。

该如何保护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应该是在特殊保护和有限保护的范围当中。网络空间的权利是未成年人的法定权利,未成年人的权利应该受到特殊保护,而这样的特殊保护需要有专门的保护机构予以实施。与此同时还应当考虑对于未成年人网络权利所涉及到的网络信息隐私的保护,平等使用网络、合理使用网络的权利,获得安全保障的权利等。此外,应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需要建立面向未成年人的网络有害信息禁止制度,要保证网络空间是能够面向我们的未来,面向民族的未来,面向未成年适合的网络环境。

各个主体应该在网络空间的未成年人保护中承担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家庭作为主要责任承担者,包括学校作为多种层面义务承担者,也包括政府部门、司法机构和网络服务业者和社会组织。从家庭层面来讲,需要行使网络监护权;从学校层面来讲,要明确学校的保护地位,也要明确学校在网络安全方面所承担的教育和对于教师的能力培养和相应的自律性要求,以及明确相关的保护义务。

因为未成年人大部分的活动时间是在学校,所以对于网络欺凌方面,学校应该承担相应必要的干预义务,以及协助矫治网络成瘾。当然,网络成瘾的矫治重点主体或者应该由家庭承担。社会组织和政府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职责,例如绿色网站的建设、新闻媒体承担起舆论引导责任、行业检查责任、准入评测机制等。另外,还需要加强上网营业场所的管理,对网瘾的矫治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最后还要建立网络过失行为的删除制度,尤其对未成年人应该予以限权,此外,提供举报有害信息合理渠道都是必要的。司法机关也要注重与诉讼有关的隐私权保护。

不可否认,互联网正让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发生改变。因为互联网,信息的获取方式、生产方式和再生产方式、交易方式、流通方式、安全保障方式,都在最近的二十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人和人的关系,人们在社会当中的地位和作用,人在每个组织当中的作用,组织的价值、组织的作用也与以往不同。笔者希望网络的权利应该成为今天中国少年的法定权利,未成年人的网络权利应受到特殊关注、保护。各个社会主体在未成年人网络保障体系当中,应该承担不同责任和义务,并且依法落实,而且对未成年人网络权利侵害的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不仅仅是中国,也是世界各国需要做的,更是面对人类的未来,我们需要共同探索和合作的事情。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总结 篇12

1、自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传统的媒介方式正受到新的挑战。一种依托于网络、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型媒介方式,正在风靡媒介领域。这种媒介方式,我们称之为“自媒体”。指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在中国,自媒体已经成为当下媒体的重要阵地。由于自媒体强大的传播速度和受众范围,使得信息的生产、积累、共享与传播都更加迅速和广泛。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兴起,促使社会话语建构的主体从传统权威转向普通公众,拓展了公共话题的来源渠道,改变了社会议题的设置方式,进而推动了信息传播秩序的变革。持续技术创新为这场变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也显示出其特点:(1)传播主体广泛性。(2)信息碎片化、情感化。(3)门槛低、运作简单。(4)交互强、传播速度快。

2、自媒体与未成年人保护

(1)未成年人使用自媒体的特点

(1)未成年人成为自媒体使用的主要群体

从互联网普及以来,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人数逐年上升,自媒体在未成年人中的使用率也及其频繁。第八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使用互联网的未成年人保持在90%以上,在上网的未成年人中半数左右使用微信.城市未成年人中有48.2%使用微信,农村未成年人中有50.7%使用微信,留守儿童中有51.4%使用微信。2014年,超过四成的未成年人使用微博。

(2)未成年人容易成为自媒体侵权行为的主要对象

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阶段,意识尚未成熟,在接触外界环境时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不良因素对其的影响巨大,容易形成歪曲的价值观、人生观。

在家庭中,父母往往会忽视甚至不尊重未成年人的个人意见,总是偏向于为未成年人安排好一切,强制未成年人按照其安排学习或生活。例如现今流行在微博等自媒体上“晒娃”的行为,丝毫没有顾忌子女的感受、尊重子女的隐私,导致未成年人容易被不尊重、忽视其意见的表达。

除了在家庭中得不到尊重,在学校中由于升学的压力,导致老师忽视学生的意见表达,过于重视学习成绩,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巨大的打击。以上的种种因素都是导致未成年人容易成为在自媒体上被侵犯的对象以及侵犯他人的对象。

(2)自媒体监管松懈极易侵害未成年人权益

自媒体作为互联网技术演进和社会发展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近几年迎来了快速发展期。但如今自媒体的监管已经显然不适应互联网发展速度,特别是在未成年人保护的方面,自媒体不但没有加大监管力度,而且未成年人群体的特殊性也没有得到重视。

自媒体对未成年人的各种侵害,究其根源是网络公约不规范,传播者和受众媒介素养不够,法律法规不健全。这就更加突出了自媒体监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就要求在这些新事物出现之初,该网络平台应及时地进行自我监管,不能有丝毫松懈。

二、自媒体侵害未成年人权利实例及原因剖析

1、自媒体侵害未成年人实例

2014年4月21日,微博上的一条新闻《孩子在香港街头小便,大陆夫妻与港人发生激烈冲突》遭到上千人的转发与讨论,该条微博是一段视频,在视频中孩子的脸部未打马赛克。而该微博被一名著名主持人转发并评论,将该事件进一步扩大,其中孩子的脸部与信息均被披露出来,使未成年人的隐私权遭受严重侵犯。通过自媒体侵犯未成年人名誉权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新浪微博上出现了一个以微博群组为平台,由三十来个成员组成的组织,其故意捏造和散播严重诋毁未成年组合TFBOYS队长王俊凯的不实信息,发布大量侮辱性文字和图片,对王俊凯及其家人进行恶意骚扰,该组织及其成员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王俊凯的名誉权及其他合法权利,影响极其恶劣,部分情节严重行为更已构成诽谤罪等相关刑事罪名。是何缘故导致这些侵害未成年人的事件频频发生呢?

2、自媒体侵害未成年人原因

(1)我国存在的立法缺陷

在我国,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确定了对未成年人权利的特殊保护,列举出许多措施,但对于自媒体领域的未成年人保护却几乎是只字未提。当然,在创立《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时候,自媒体在中国并没有得到普及,立法者也不可能将其囊括在法律之中。其后,虽然有关立法机关相继制定了几部关于网络侵权的单行条例,但法律中所列举违法行为远不及于自媒体领域的侵权范围,受到侵害的未成年人利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不可否认的是,法律在未成年人受到自媒体领域侵害的时候,给予了民法、刑法方面的救济。但不难看出,民、刑二法中救济途径所适用的主体范围包括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然而无论是从道德理念还是法律角度,未成年人相比成年人而言,应获得法律更多的保护。笼统的法律规定将两者一视同仁,有失偏颇。

(2)对于自媒体的监管不力

由于自媒体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较短,加之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商业利益,自媒体运行商通常出于自身的趋利性,往往在制定其运行的相关章程与规则时偏向于制定出有利于己方的规定,使之能够在自媒体上发生各种缺漏时,他们都能从中逃脱,概不负责。自媒体自身的监管制度不够完善,没有明确的处罚制度,也没有对监管不力的人员的内部惩罚制度,导致不良的信息能够拥有足够的时间在网上传播,从而使观看到淫秽视频的未成年人不可计数,对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损害。

(3)公民意识薄弱与责任追究困难

由于自媒体平台发表自己言论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导致了良莠不齐的公民法律素质体现。在我国,法制理念虽然正在贯彻于国情之中,但大多数人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当人们通过自媒体在行使享有的公民言论自由权的时候,难以掌握权利行使的范围,从而使得言论自由权被滥用,侵犯未成年人享有的合法权利。微信、微博、朋友圈上发布信息的作者通常采取笔名、昵称、甚至是匿名,而一条信息被井喷式转发的同时,想要找到源头是非常困难的。而信息被大量转载的同时,涉及的侵权主体往往是几千人甚至几万人。要彻查所有涉案的侵权人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是相当巨大的,司法资源的耗费也是不可想象的。

三、自媒体法律规制国内外比较研究

1、我国与未成年人保护有关的自媒体规制法律现状

我国为了防止自媒体的滥用对未成年人造成侵害,仅仅只做出了概括性的规定。例如,我国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五条第三款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八条也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网络等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图像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法律在保护未成年人免受自媒体侵害方面不仅的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甚至连零散的法律规定都不是仅仅针对自媒体领域的。对于自媒体侵权行为,除了引用概括性规定外,只能参照关于普通媒体的法律规制来规范。然而自媒体侵权行为的种类繁多,许多自媒体侵权行为并不是普通媒体侵权的范围,因此,类推适用普通媒体的法律规制也并不能完全解决现存的侵权问题。

2、国外与未成年人保护有关的自媒体规制现状

(1)韩国

韩国是全球家庭宽带普及率最高的国家,青少年接触和使用网络的几率大大增加。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韩国政府对网络进行了大面积的监管。近年来,政府相继通过了《促进信息化基本法》、《信息通信基本保护法》、《电信事业法》、《促进信息通信网络使用及信息保护法》等与网络信息有关的法案。韩国政府要求公民上网实行实名制,包括在注册邮箱和聊天账号时都要求注册人提供相应的真实有效的身份信息,详细到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

(2)日本

日本1998年8月13日公布的《有关不正当访问行为的禁止等的法律》是对互联网等的计算机网络通讯中,限制不正当访问行为和助长不正当访问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2003年6月13日出台《利用互联网异性介绍事业引诱儿童的行为的限制法》。该法中规定了例如对于交友类网站从业者,引诱不满18周岁以下的儿童从事性行为交易,处罚款一百万日元。对自媒体侵害未成年人现象,日本的《不良网站对策法》中明确了规制对象为有害信息,其核心在于网络过滤服务那部分内容。在自媒体上要求网络连接业务者在受到提供网络服务的申请时,必须为未成年人提供有害信息过滤软件或者相关服务才能进行使用。2013年4月日本还出台了《青少年网络环境整备法》,在该法中对网络运营商、监护人应承担的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

(3)德国

德国特别重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在立法上通常制定既保护公民的自由言论权,又着重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德国在网络传播领域建立了一个类似的自律组织——多媒体行业自律组织,负责互联网内容提供商遵循德国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各项规定。德国还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将网上的内容标明不同的年龄限制级别。该机构有权在没有收到其他机构或个人申请分级的情况下,将该媒体列入禁止名单;对没有在电脑上安装监控装置的,至少在网页上要有限制性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浏览黄色淫秽网页。

四、未成年保护自媒体法律规制的完善建议

1、制定针对自媒体平台管理人员的法律责任

法律除了规范自媒体的使用人员的行为,还应该规制自媒体的内部管理运行人员的责任才能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由于自媒体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能够运作,而且信息的发布也不需要相关文化部门进行审核,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发布在网上,所以对于自媒体平台的管理人员的责任应该相应提高以适应现今状况。关于自媒体侵权责任的法律规定,《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一款即有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可是却没有对自媒体运营商及其管理负责人的责任追责制度。所以制定相关责任制度来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

(1)明确自媒体的监管责任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明确自媒体的监管责任。在自媒体上有纷乱繁多的信息存在,作为自媒体运行管理人,对于信息的审查与监管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好监督管理和公民言论自由之间的界限,在不侵犯公民的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对自媒体上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查和监管。明确规定自媒体应该承担的监管责任,并且有一个最低限度的监管要求,至少在一些明显为不良信息的情况下,不能视而不见或者迟延处理这些信息,特别是对黄色、淫秽信息的删除和监管是重中之重。

(2)明确责任主体及相关惩罚制度

自媒体侵犯未成年人犯罪中,想要明确一个责任主体是一件不易的事情。那么作为自媒体平台例如微博、微信等公司就要负一定的责任。而责任主体又是对其进行处罚的必要构成要件之一。所以确定具体如下:首先,自媒体本身作为一个法人要负一定的责任,法律可以规定对其罚款,若公司不缴纳罚款,作出处罚的部门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并且还应该对公司的负责人追究责任,可以对未尽到监管责任的部门负责人或法人代表采取罚款、刑事拘留等强制措施。

2、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立法

立法应当扩大《未成年人保护法》涉及的领域范围,制定对未成年人在自媒体方面的权利保护。对于刻不容缓的自媒体侵权行为,应当以现有的法条来类推进行保护。自媒体在我国的法律领域还没有作为一个正式的具有标准意义的词汇,因此一些法条在制定时目的上并不涉及自媒体领域。但是,如果从法条的本身来看,侵权行为符合其构成要件,即使法条制定时范围不包括自媒体,也应当以符合现代要求的目的解释来类推适用于自媒体领域。

3、提高自媒体平台技术手段

所有技术性的变化最终都会给社会的规则带来变化。微博的出现也同样如此,而现在这样的规则还在摸索和逐渐形成的过程当中。自媒体平台必须加强自身技术手段,例如对注册自媒体账号的申请人进行年龄的筛选,对于成年人与未成年人进行区别对待,使其接收到的推送和其接触到的内容符合其年龄阶段所能承受的范围。对在一些黄暴信息的处理上,自媒体平台不但要防止未成年人接触到此类不良信息,还可以根据未成年人的需要促使其接受一些健康的性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文化的教育,不断提高未成年人对两性、暴力和黄色传媒的正确认识增强抵御不良自媒体信息侵蚀的能力。

自媒体平台的技术手段还必须运用在对侵权言论的主动控制和预防。例如采用过滤技术,防止侵权言论的无限制传播,对过滤技术遗漏的侵权信息也应该及时进行人工删除。基于网络运营者地位的特定性,其负有及时清除非法信息的特定义务,否则可能承担不作为的侵权责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自媒体超越传统媒体成为现今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未成年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带来高效便捷的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犯罪类型即利用自媒体侵犯他人权益,未成年人更是遭受侵害的主体之一。而我国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虽是有法可依,但在自媒体领域对于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却相对零散,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并且学术研究稀缺。在自媒体背景下,我们应该加强教育引导,明确媒体平台的责任规制,同时填补立法空白,并加之技术条件的辅助,多举措并举,从而构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侵害的完整体系。

关键词:未成年人,自媒体责任,法律规制

参考文献

[1]陈磊,杨简旭,陈鹏.自媒体时代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思考[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4(3).

[2]吴晓芳.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体监管与传播秩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2,6.

[3]杨传刚.日本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不良网站侵害的立法与启示[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4]鹤子.借鉴国外经验净化网络环境[J].科学决策月刊,2007(5).

上一篇:推进“校本研修”的实施方案下一篇:《睡蟒边的雪兔》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