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节水农业考察报告

2024-10-15

旱作节水农业考察报告(通用7篇)

旱作节水农业考察报告 篇1

赴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考察报告

据中澳两国农业部的技术交流合作协议,由农业部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组织的旱作节水农业考察团一行5人于7月28日至8月10日在澳大利亚进行了旱作节水及保护性耕作农业专题考察。考察期间,在澳农林渔业部工作人员的精心安排和陪同下,先后深入到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可持续农业灌溉研究院、农业大学、农机生产企业、农场等部门参观访问,与有关管理、科研人员和农场主、企业负责人等进行了广泛的座谈和交流,并受到了他们的热情接待,使考察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将考察到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现状

澳大利亚全国具备灌溉条件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余为旱作农业区。为了充分利用土壤水份和提高土壤对降水的利用,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澳大利亚的农业科技工作人员探索出了农机固定道作业、免耕等技术体系。

(一)旱地农业固定道机械作业模式(controlled

traffic)

在澳大利亚由于土地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全程机械化作业,为了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各农场普遍采用动力在100马力以上的大型农业机械。同时,由于大型机械反复在耕地上作业,损失了部分机械动力,会造成土壤压实、不利于降水入渗等,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经过多年研究,昆士兰大学总结了一套固定道机械作业模式。该项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农田中根据机械作业幅宽,所种植作物的行距等,建立一套定宽度的机组作业固定道,每次在田间作业的机组动力驱动轮和机具承载轮都在固定道上行走。

固定道自从1992年开始研究以来,到目前在澳大利亚推广应用的种植面积大约有50万公顷,固定道宽度普遍为3m。实践证明,采用固定道作业可以提高机械作业效率,从而减少大型农业机械使用中的功率损失(相当于减少油料消耗),增加田间土壤的蓄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同时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可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昆士兰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山西省寿阳县进行了这方面的技术合作,并在山西省寿阳县建立了示范区,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二)土壤盐碱化的治理与水资源管理

总体上说,澳大利亚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大部分农业区常年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历史上由于在重点农业种植区,采用各种灌溉措施,对水资源的利用不尽合理,导致在一些灌溉农业区出现了地下水位上升,土壤严重盐碱化的趋势。为了控制地下水位的上升,减少盐碱化对种植区生产的影响,目前在这些重点农业区采取了控制灌溉用水量,引灌水与地下水混合施灌及配套的排水措施。主要有:

1.严格管理控制灌溉用水。目前澳大利亚东南部水资源的管理采取了政府指导下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我们访问了其中维多利亚州的goulburn---murray

water机构。该机构围绕政府对当地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有关政策要求,在当地主要用水大户农场主参与的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的协调监督下,通过向管辖区内的用户(主要是农场主)收取一定费用来进行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该机构经过多年建设,在灌溉区建成了一套完整的输水和蓄水系统,实现水的统一调配供应和管理。每年该机构根据水资源总量为各用户测算一个合理的灌溉用水量,为每一个用户(农场)设立一个用水计量仪,限量供水。由于水资源属于国家,灌溉农场打井取水也受到严格限制,需要经过水资源管理机构初审并进行钻探和样品检验之后,方可决定能否打井取水,这一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地下水的开采。该机构在控制用水总量的前提下,鼓励不同水用户之间相互转让用水额度,根据各自的生产需求调剂用水余缺。

2.注重灌溉水的有效利用和技术发展。在澳大利亚部分实行漫灌方式的农场中,一般每一片灌溉地的低洼位置都建立一个蓄水坑,让灌溉水自然渗排,这样既减少了灌溉水的下渗量,又可以将灌溉渗排的水集中起来重复利用;在部分有条件的农场,大量采用大型移动式喷灌机械进行喷灌作业,主要是中心支轴式喷灌机械,作业效率高、效果好,也节约了大量的灌溉用水;另外一种灌溉方式是将灌溉水和地下盐碱水适度混合灌溉,即节约了引流灌溉水,又可以通过抽出地下水来降低地下水位;第四种灌溉方式是将城市污水经过部分专用耕地进行生物过滤处理,用于大田农业灌溉,该项技术目前正在我国天津市武清县进行合作试验。

(三)免耕、少耕及保护性作业的研究及应用

为了减少对耕地表土层的反复碾压而带来的物理性状的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失墒,在澳大利亚农业生产中,大量采用免耕、少耕及秸秆覆盖、倒茬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目前澳大利亚大部分旱作农业区的田间耕作基本上用翼形铲取代了铧式犁,进行不翻动土壤的浅松作业,疏松地表层10~15cm的土壤(播种时同步进行施肥作业),这样既能切断上茬作物和杂草的根系消灭杂草,又疏松了土壤,利于下茬作物根系的发育,另外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秸杆还田覆盖的作用,已经受到澳大利亚农业生产者的广泛重视。有关部门的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主要是利于促进土壤含水能力的提高,尽量吸纳降水,防止径流和蒸发损失,从而使有限的天然降水能够用于作物生长。对作物的生长和土壤有机质的改善作业一般在5~10年后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秸秆还田覆盖已经成为澳大利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各种农作物的倒茬轮作,是澳大利亚农业生产中实现免、少耕技术有效应用的辅助性措施。澳大利亚许多农场通过在牧草、水稻或小麦、三叶草等作物之间进行倒茬轮作,既实现耕地养分的供求平衡,又可减少同种作物连作而带来病虫大量繁殖的机会。在经过3~5年时间的连年免、少耕轮作后,进行一次耕翻作业,可进一步降低杂草和病虫的危害。

二、收获及体会

澳大利亚是一个国土资源丰富,有其独特地理环境条件的国家。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自然条件不是很好,缺乏淡水资源,年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全国具备灌溉条件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余全部为旱作农业区,灌溉农业区也面临和存在着土地盐碱化问题。但是通过考察粗略体会到,澳大利亚农业研究、农牧产品生产技术,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我们以为主要基于几方面原因:

(一)农业科研和技术开发注重适用性

澳大利亚农业科研、管理等部门都十分注重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特别是实用农业科技,做到了科研与应用紧密结合,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澳大利亚的科研技术人员结合本国农牧业环境条件,针对农牧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不断研究开发对土地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意义的适用技术,包括基础理论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

2.研究开发适应干旱条件的农业生产技术。澳大利亚旱作农业生产中普遍推广采用免、少耕作业、秸秆还田覆盖、多种作物倒茬轮作等,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耕种制度,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天然降雨,又能保持和改善旱作耕地土壤的物理性状。近几年,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进行的旱作农业固定道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和应用结果表明,该项技术降低了能耗,减少径流,培肥了地力,也促进了粮食产量增加。

3.精密农业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根据目前澳大利亚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条件,新南维尔士州初级工业产品研究中心(dpi)运用摄像系统、电子传感器、计算机等技术和设备,研制开发了用于精密农业生产的无人操作农业机械控制系统。现主要用于拖拉机田间喷洒农药的植保作业、开沟作业以及棉花的机械化收获作业。计算机控制拖拉机或联合收割机的田间作业,提高了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投入,为大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奠定基础,同时他们也正积极开展gps(地理信息系统)系统的实验研究。

(二)注重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在澳大利亚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应用的目的,并不是追求更高的单位面积产量,而更注重在保持农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下,通过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技术措施的应用,尽可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尽可能高的产出。

如在固定道作业模式的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试验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在保持原有单产水平前提下,减少传统机械化作业中的动力能耗,避免耕地土壤物理性状的破坏,保持土壤的蓄水纳墒能力。总体看,该项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已经表现出较好的综合效益。就免、少耕和秸秆还田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来说,专家认为,该项技术不会直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而对土壤生态的保护则是直接的目的。因此,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产应用,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寻求生产过程中综合效益的提高。

在新南维尔士州,当地的初级产品研究中心(dpi)与农场合作,围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对的降水量进行预测之后,再协助农场确定该的种植品种及数量,以求实现在雨水较好的年份农业产出量大,在较旱的年份生产损失降到最小,其目的也是为了生产过程中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三)政府对农业的发展给予了积极的扶持

澳大利亚是个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国家,政府对于农业的发展,农牧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十分重视。其国家农渔林业部(agriculture、fisheries

and

forestry---austrilia)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制定农业政策,提供项目资金。政府提供的项目资金包括投资和贷款。近几年,为了鼓励人们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资源,政府制定了自然资源继承信托项目,这是一个贷款项目,总金额15亿澳元(相当于人民币75亿元),执行期为6年。用于信贷的子项目包括,蔬菜、园艺、土壤改良、灌溉等方面。考察团走访的维多利亚州可持续灌溉农业研究所,新南威尔士州初级工业产品研究中心,根据当地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实用技术开发所需经费和人员开支全部由政府承担。为了推广新的先进农业技术成果,除科研机构外,每个州还有大量的技术推广人员,其中新南威尔士州现有技术推广人员300余名,推广所需费用和人员开支也全部由政府资助。

在农用柴油方面,澳大利亚与其他许多国家一样,对农用柴油实行财政补贴政策。据了解,农场主用于农业生产的柴油,政府给予每升补贴0.32澳元,约占市场价格的30%,这种扶持农业的优惠政策极大的推动了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加速了农业的现代化。

(四)完善的机械化是保持农场稳定生产经营的主要手段

澳大利亚的农场规模很大,一般土地面积均有几百公顷。考察团接触到的有从事奶牛养殖、畜产品采集加工、马铃薯、柑橘、葡萄、粮食及蔬菜等作物种植的生产农场。给我们总的印象是,农场规模很大,机械化程度高,社会化服务完善。

---一个拥有250公顷草场、300头奶牛的奶牛场,工作人员仅3人。奶牛场配置有一次能同时容纳60头奶牛的环形脉冲管道挤奶设施,在挤奶的同时喂给奶牛精饲料。每头奶牛腿部都置有电子识别号牌,当每一头奶牛进入挤奶设施后即被电子识别系统记录下产奶量,计算机根据产奶量指令送料装置供给相应的含有不同营养成份的精饲料添加,以补充奶牛的营养所需。这样300多头奶牛的挤奶和精饲料补充饲喂一个多小时即可完成。产出的牛奶全部密闭罐装储存,快捷卫生。

---在耕地面积667公顷具有灌溉条件的农场中,三年种植粮食作物,三年种草放牧,农牧轮作。农场的耕地全部经过激光平地机整修,主要种植小麦、油菜籽和水稻。该农场的机械设备投资不大,仅有幅宽8米的条播机1台,190马力拖拉机2台,农用运输车2辆,10吨浸种(稻种催芽)罐2台。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主要靠农机服务公司提供作业服务。如种植水稻,由农用飞机公司提供稻种飞播作业服务,农机公司提供水稻收获作业服务,并由专门的谷物烘干服务公司进行稻谷的烘干和贮存,直至稻谷上市被收购。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为农场主提供了技术支持,减轻了生产压力和管理的负担。

澳大利亚的农场能够得到稳定发展,与拥有的大型机械化装备和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是分不开的。

三、建议

(一)我国在旱作农业区应加大力度推广普及免少耕及秸秆还田覆盖耕作技术,具备条件的地区应积极采用固定道作业方法

目前,我国旱作农业区基本上沿袭铧式犁翻耕土壤的耕种方式。铧式犁翻耕土壤后需要耙地,才能达到播种作业要求。虽翻耙整地效果好并利于消灭病虫草害,但这种耕种方式使土壤失墒严重,并易产生径流导致养分损失。结合我国以小型农机具作业为主的特点,大部分旱作农业区应采用翼形铲不翻动土壤的浅松作业,疏松地表层10~15cm的土壤,同步进行播种和施肥。免少耕、秸秆覆盖等生产技术,将有助于我国旱作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在大型农业机械作业的旱作农业区,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的研究成果,实行固定道作业,降低能耗,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径流,提高农作物产量。据澳大利亚研究,农业机械动力一般在50~70马力比较适宜,在我国可以在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推广应用幅宽在2m左右的固定道作业方法,适当增加大型农机具的数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逐步探索精准农业技术的生产应用

近年来,以gps(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dds(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精准农业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稳步发展。目前,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农业研究机构已在部分地区试验开发为田间作业机组配套的水肥施用动态控制系统及执行机构,在田间水肥施用、果实采摘收获等作业时,可适时监测土壤墒情养分及产量等状况,为进一步的精准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及农业生产资料,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是发展精准农业的首要目标。在我国农业生产相对发达的地区,也应积极开展田间机械化精准作业技术的试验探索工作,我们认为应借鉴目前澳大利亚的做法,积极进行精准农业的技术基础准备,针对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国营农场等较大规模的种植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和基础条件,搞好田间作业机器系统的控制执行技术的试验开发工作,以追踪国际精准农业的技术发展,多方位地带动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

(三)灌溉技术的研究,土壤的盐碱化问题治理

合理利用灌溉水,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对于农业国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据澳大利亚新南维尔士州初级产品研究中心测定,如果灌溉水在田间地表流动不畅不仅渗漏损失大,灌溉水利用效率低,而且也使田间部分低洼耕地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盐碱化。目前以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田灌溉仍将以漫灌为主,由于土地平整度不够,地表水流不畅导致灌溉不匀和积水渗漏,影响灌溉效果并使产量不稳。土地平整度不够是漫灌水利用率低、用水量大的主要原因。考察澳大利亚的农田灌溉(漫灌),有四点可供我们借鉴。一是运用激光平地技术平整土地,使地表在灌溉时不积水;二是及时灌溉,掌握好灌溉的用水量;三是灌溉水的回收再利用;四是灌溉输水系统防渗和减少输水距离等。

(四)巩固和发展农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

澳大利亚农场主,从事粮食生产,依赖服务组织提供生产技术服务的经营方式,在我们目前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下,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现代农业是社会化的生产,生产过程的诸多环节离不开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支持,只有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农业生产在宏观上才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社会化技术服务的需求显得日益突出。国家应进一步采取倾斜政策,结合运营机制创新,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和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及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服务经营机制和运营方式,更好地为农业提供技术支持,解决好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和办不好的季节性生产问题。

(五)对农用柴油进行价格补贴

在澳大利亚农业生产中,对农用柴油实行约30%的价格补贴。目前我国农用柴油也多次涨价,给农民增加了很大负担。在我国加入wto后,对农用柴油实行补贴,既符合世贸规则,又可以减轻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对先进农机具、农机化技术的应用。

(六)有待进一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1、澳大利亚牛奶的高蛋白含量的基因工程技术。澳大利亚运用基因工程技术,使得本国生产的牛奶蛋白质含量不低于10%,而我国牛奶蛋白含量平均为4%,达到5%即为高蛋白牛奶,因此该方面的技术合作前景广阔。

2澳大利亚在果树栽培中采用了一种v形树冠种植、实行灌溉部分根系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果树产出量。值得我们借鉴和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3、果园生产机械技术和机具。在澳大利亚柑橘的葡萄种植园,已经实现了果实收获的机械化,效率很高,该项技术可以逐步在我国的大面积果树和葡萄种植园区进行试点试验。

4、畜牧业生产机械化技术。澳大利亚从牧草种植、收获到畜产品采集(牛奶、羊毛)等环节已实现全过程机械化。在我国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应借鉴澳大利亚的草原、草场畜牧业发展的经验,特别是牧草生产、草原和改良机械化技术和机具,在我国重点牧区进行引进试验。

赴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考察团

团长:杨

团员:赵嘉琨

马耀辉

旱作节水农业考察报告 篇2

此外, 西北旱作区以全膜覆盖集雨保墒技术为核心, 通过地膜覆盖集雨保墒, 深松耕营造土壤水库, 施用抗旱剂、保水剂提高抗旱抗逆性能, 使用缓控释肥料、有机肥料大幅提高单产, 最终达到提高自然降水生产效率的目的。

技术要点:

一、坡地沟垄耕作技术

坡地沟垄耕作技术宜于250以下缓坡地及较平缓的薄层耕地应用。一是坡地沟种, 宜于坡度稍大的薄层耕地。做沟从坡脚开始, 沿等高线从下往上进行;挖沟时表土上翻, 生土筑埂, 沟施有机肥, 熟土回沟。二是聚土垄作, 宜于较平缓的薄层耕地, 沿等高线起垄, 垄底施有机肥, 沟土堆垄, 整理成龟背状, 形成垄沟相间外观。同时周围兴建排水沟、蓄水池。

二、集雨水池集流技术

集雨水池集流技术系统是利用自然、人工铺设等集雨产流面, 将雨水富集, 加以蓄存 (水池蓄存) , 并进行调节利用的微型蓄水设施工程。

三、深耕 (翻) 深松技术示范

深耕 (翻) 深松根据不同土壤质地与土体构型, 在原有耕作基础上, 通过深耕 (翻) 深松, 打破坚实的犁底层, 改善心土层的障碍程度, 增加土壤渗透性和入渗深度, 提高保水蓄水能力, 减少地面流失与蒸发, 同时可以促进作物根系的发育, 扩大根系的吸水吸肥范围, 增加抗旱、耐肥、抗倒伏的能力。

四、节水灌溉技术

以修建蓄水池, 机井及引水主支渠道等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 利用节水灌溉设备与设施, 改漫灌为机耕化、管道化微喷灌、滴灌、渗灌等, 将有限水源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和土层中的灌溉方法。主要有微喷灌、滴灌、渗灌三种方式。

以上技术适宜于山区、岗地和丘陵易旱地区。在应用过程中, 应因地制宜, 推广不同技术模式。

五、全膜覆盖集雨保墒技术

1.根据降水量况来确定起垄覆膜时间:起垄覆膜时间可分为秋季覆膜、春季顶凌覆膜和播前覆膜三种, 秋季覆膜适合在年降水量300~400毫米的地区, 覆膜时间一般为10月下旬到土壤封冻前进行;春季顶凌覆膜在年降水量400~500毫米的地区, 时间为3月上、中旬土壤昼消夜冻时进行;播前覆膜在4月下旬播种前2~3天进行。

2.起垄规格:大小垄总宽110~120厘米, 大垄宽70~80厘米、高10~15厘米, 小垄宽40~50厘米、高15~20厘米, 缓坡地应沿等高线起垄, 垄沟、垄面要宽窄均匀, 垄脊高低一致。起垄方法:方法有畜力步犁起垄、机械起垄, 还有机械起垄覆膜一体式等, 可根据条件选择适合当地的起垄覆膜方式。

3.施用缓控释肥和有机肥:在覆膜前施入缓控释肥料, 保证作物整个生育期的养分供应。每隔3~4年施入一次有机肥料, 补充因产量大幅增加损耗的有机质及土壤养分。

4.覆膜:用厚度0.008~0.01毫米、宽120~130厘米的地膜, 每亩用5~6千克。起垄后全地面覆盖, 相接处在大垄的垄脊中间, 膜与膜间不留空隙, 用下一垄沟内的表土压住地膜。覆膜时地膜与垄面、垄沟贴紧, 并每隔2~4米横压土腰带, 防止大风揭膜并拦截径流。覆膜后在垄沟内每隔50厘米打一雨水入渗孔, 便于降水入渗到膜下土壤中。

5.抗旱剂播种:为保证出苗, 选用抗旱包衣种子。海拔1800米以下地区选用中晚熟品种, 海拔1800米以上宜选用中早熟品种;如未选用抗旱包衣种子可用保水剂对水浸泡播种。当土壤表层5~10厘米温度稳定在10~12℃时播种。用玉米点播器按确定的株距破膜点播, 每穴播2~3粒种子。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降水条件来确定种植密度。年降水量300~350毫米的地区以3200~3600株, 株距为35~40厘米;年降水量350~450毫米的地区以3500~4000株, 株距为30~35厘米;年降水量450毫米以上地区以4000~4200株为宜, 株距为27~30厘米。肥力较高的地区可适当提高种植密度。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篇3

一、适宜区域

该项技术适宜在我省长春、松原、白城等市的干旱县(市)和干旱地区推广应用。该技术在春旱严重干旱地区比人工刨埯坐水种每公顷节水达30吨以上,省工12个,省种15公斤,每公顷节省支出350元以上,增产幅度可达10%以上。

二、技术要点

1.机械深松蓄水

分全面深松和局部深松两种。全面深松是用全方位深松机或振动(翼式)深松机在工作幅宽上全面松土。局部深松是用铲式或凿式深松机进行间隔的局部松土。一般深松整地为35~45厘米、中耕深松深度为20~30厘米、垄作深松为25~30厘米。

2.行走式节水灌溉机械播种

(1)施水方式:一种是种床开沟施水,用施水开沟器在垄上开沟、施水。开沟深度一般为6~10厘米,宽度为10~15厘米;另一种是种床下开沟施水,施水在种床表土下面,施水铧尖调整到比开沟器铧尖低3~5厘米处。

(2)施水量:根据土壤墒情来确定施水量,使其土壤含水量满足种子出苗条件。旱情较重或沙质土壤施水量公顷60~90立方米,旱情较轻施水量公顷30~60立方米。

(3)机械组装:在拖拉机牵引的拖车上安装水箱,在拖车后挂接坐水种单体播种机;在水箱引出放水管在开沟器后部固定,用放水伐控制水流量;用单体播种机同时深施肥,将施肥口置于开沟器与水管出口之间;在播种机后挂覆土器,另外播后视土壤干湿情况及时镇压苗带,以防跑墒。

3.行走式机械苗侧开沟节水灌溉

用小四轮拖拉机牵引装有水箱的拖车,拖车后挂开沟器和覆土器,开沟器上附有苗侧开沟注水装置,使开沟、注水、覆土作业一次完成。开沟深度一般为15厘米,沟与苗带相距一般为10厘米,注水定额一般为6吨/亩(相当于每株灌水1.8~2.4公斤)。该项技术是以行走式和注入式为特点的节水灌溉技术措施,能够在苗侧根部形成一个具有保水、抗旱、增温、保苗等诸多效应的“湿团”体,灌水量是大水漫灌用水量的十分之一,在无降雨条件下可保持苗活20天,可有效解决苗期干旱补水问题。

4.应用抗旱保水剂

保水剂可以将雨水或灌溉水多余的部分吸收储存在土壤中,成为农作物干旱时的“小水库”,并在一定时间内缓慢供应给作物吸收。

(1)种子包衣:先将保水剂按1%浓度对水,待吸收成凝胶状后,在将玉米种子侵入,取出晾干即形成了包衣种子。

(2)拌土或拌肥:将保水剂与细土或化肥混合,在起垄时均匀撒入播种沟,每亩用量为1.5公斤。

三、注意事项

旱作节水农业考察报告 篇4

32新的国务院领导班子刚刚组建,抗旱就成了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3月下旬,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到山东考察并主持召开了部分省区春耕和抗旱工作座谈会,温家宝总理也作了批示,要求各地各部门紧急行动起来,把春耕生产和抗旱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重点包括调整农业结构,开辟抗旱水源,加大节水力度等。干旱早已不新鲜。

北方十年九旱,南方旱涝兼备。西部是缺水大旱区,东部几乎“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秋冬连旱,冬春连旱,春夏连旱。地上河湖在消失,地下水位在下降。面对这种现实,各地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逐渐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我们不能理解的是,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抓农田水利建设,也早就提出搞旱作农业,可为什么我们农业的抗灾能力还是如此脆弱?今年的春菜为什么贵?南方旱了,北方阴了,产量都降了。市场决定着农业的效益,而气候的决定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我们该怎样理顺与气候的关系?

为给当前遍及全国的抗旱工作和春耕生产提供服务,为针对干旱形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服务,记者走访了农业部新成立的旱作节水农业项目专家组专家彭世琪,从各种信息中得到一个答案:建立节水型社会、节水型经济、节水型农业的任务迫在眉睫,而要推动这一任务的快速实施,我国的节水农业必须走产业化之路,把节水的工程措施、农艺措施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把水利建设与农产品销售结合起来,把干旱农业的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抗旱观念,建立科学的节水理念。记者从来自各地的稿件中发现,他们在目前的春耕抗旱中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有许多是应该得到指导与纠正的。为此,记者整理出目前旱作节水农业必须确立的几个观点公之于此。相信这些观点的普及,将对引导今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也希望各地重温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水农业工作的意见,在新的认识的基础上,把工作做实做好。

一、市场需求必须与气候规律结合调整农业结构不仅要以市场为导向,还必须把节水作为一个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体系。从全国看,北方产粮区与水资源不相匹配。长江以北15个省、市、区的粮食生产总量占全国的40%,而水资源只占19%。如果不进行大的调整,北方水资源矛盾将更加尖锐。从作物看,如冬小麦耗水大,它的生长期不在雨季,一生耗水靠灌溉。但它同时具有耐盐碱、抗干旱的特点,只有普及节水灌溉,它的优势才能存在。河北省现有4000万亩小麦,亩平需水300立方米,如果亩平节水100立方米,就会大大减轻当前用水压力。牧草耐旱,发展粮草轮作,有利于增加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辽宁省现在全面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辽西地区则把一半的耕地从种植业中退出来种植牧草和经济林,同时规划了畜牧业和林果业的发展。通过合理的作物配比、农牧轮作以达到最佳经济效益的观点正在一些地方落实。

二、综合技术必须与结构调整结合从“真实节水量”这一新节水概念出发,减少不可回收利用的水资源损失量才是真正的节水。因此,节水农业不是单纯地搞节水工程、搞渠道防渗、搞管道输水、搞喷灌滴灌,而是建立包括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和管理措施在内的综合技术与管理体系。近几年的实践又有所扩大,即在提高水的利用率的基础上,结合调整农业结构,把一些用水大、种植生长时间与自然降水的时间不吻合的作物调整下去,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节水农业模式。在西北地区,利用水窖蓄水,伏旱时节点浇保产,建立起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降低了产量波动风险,把更多的土地腾出来开发经济作物,涌现出很多典型。他们在发展节水农业过程中,把综合技术与结构调整结合,同时实现了工业与农业结合,技术与产品结合,示范与销售结合。

三、旱区节水必须与灌区节水结合节水农业包括旱作节水和节水灌溉。目前,我们有很多节水技术在旱区推广了,而在灌区没有推广。节水农业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提高单方水的产出。节水的关键在田间,而不论是旱区还是灌区。如今的华北灌区,其实早已经是旱地了。十年前,记者在河北采访时乡农技员就反映,井已经打到200米深了。可现在,河北农民仍然打井不辍。主要原因是节水农业没有真正推开,节水的农艺措施与结构调整没有跟进。全国灌区用水占水资源消耗总量的2/3,节约灌溉用水是节水农业的潜力所在。因此,当务之急是把农业节水工作做到灌溉农业中去,把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与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结合起来,实现灌区节水农业的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管理措施三结合。

四、水利成本必须与技术推广结合过去,我们的用水管理不计成本,只管取水,不问养水。许多地方为治理污染,不得不进行大量的投入。许多地方,几乎完全依靠大水漫灌。由于今年黄河水实行有计划调度,使沿黄各地用水告急,传统的灌溉模式的弊端也彻底暴露。宁夏引黄灌区的引水量被削减了一半,600多万亩的农田无法再大水漫灌,宁夏开始寻找小麦节水措施。措施有没有?有。我国许多农艺措施就是针对抗旱而逐渐形成的,只是长期以来,人们重灌溉面积的扩展轻节水技术的推广。在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了一整套的节水农业培训材料。冬小麦改消耗灌溉为主为消耗土壤水为主;稻田也没有必要大水漫灌而推广湿润灌溉及三旱整地、旱育稀植、双季改单等技术。这些措施可在产出不变的前提下减少灌溉用水30-40%。

五、要实行节水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过去国家投资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独立运行的,建设与用水没有衔接。这种管理的脱节表明我们没有把水利当成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只是“利用”。有专家认为,在节水农业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在于产业化规模太小。上下游无法统筹,宜林宜牧地区也争相扩大灌溉面积,导致效益搬家。农业部从1996年开始了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从农业生产需要出发,从产品产出目标出发,决定工程方案、农艺措施的协调配合。针对当前日益严重的水危机,我们必须组织起来,走节水农业的道路,将目前的农业水利科研、管理力量组织起来,对农业水利的工程、技术、管理措施加以集成,对节水农业的生产结构、农技人员、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统筹规划。把节水农业作为一项工程进行全程整合,是节水农业的当务之急,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以色列高效节水技术考察报告-2 篇5

作者: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赴以色列考察团

2006年5月6日至18日,由农业部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组织的中国赴以色列农机化高效节水技术考察团一行13人考察访问了以色列。期间,先后参加了以色列第16届国际农业博览会、出席了中以国际农业论坛、考察访问了以色列的国际农业开发合作中心(CINADCO)、普拉斯托如pastro)灌溉公司和以色列约旦河谷水协会,参观了基布兹(Kibutz)和以色列农业科学院等单位。

以色列位于亚洲西部,北接黎巴嫩、叙利亚,东临约旦,西南与埃及接壤,西濒地中海。面积约为2.8万平方公里,人口700万左右。以色列的水、土地和矿产资源都很贫乏,但经济较发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8万美元,居世界前12位。以色列工业主要有电子、军火、钻石加工、化工、纺织、电机、运输设备等。因有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圣地耶路撒冷及众多的名胜古迹,旅游业较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以色列农业非常发达,农业人口占3%。在农业生态环境非常恶劣的条件下,生产的农产品不仅满足了自身需求,水果、蔬菜、花卉等还大量出口,每年创汇达4.7亿美元。尤其以先进的沙漠温室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享誉世界。

一、以色列发展节水农业的特点和经验

以色列是干旱少雨的国家,一半以上的面积年降雨量在200mm以下,可耕地面积小,沙漠占国土面积的比重很大。但以色列非常重视农业发展,特别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创造出了令世界瞩目的农业发展成就。以色列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和经验。

一是扬长避短,发展旱作农业,建设沙漠绿洲。以色列国土的2/3都是沙漠,人均水资源仅270m3,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我国人均的1/8。面对恶劣的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以色列政府因地制宜,大规模发展作物根部滴灌和建设现代化的温室(或塑料大棚)环境控制“农田”,建成了一个个沙漠绿洲。沙漠温室主要用于种植蔬菜、花卉、瓜果和水产养殖,目前已占全国农业用地的35%左右。其温室或大棚设施非常现代化,棚内温度、湿度、灌水、肥料供应全部实现计算机自动调控,并可抵御时速150km的强风袭击。棚架为金属支架,顶部及四周全采用无滴膜,棚壁装有排风扇,地表有暖气、暖水管道及供水设施。棚顶装有天幕、帘幕、天窗及遮阳网,可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开启,还研制出了世界领先的可进行光照、气候控制、抗病毒、防紫外线和能够自然腐蚀的特殊塑料薄膜。先进的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结合,创造出惊人的成就,如温室西红柿产量高达20~26t/亩。二是以科学用水为基本国策,大力推行节水灌溉。由于淡水资源非常匮乏,以色列把水视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政府制定了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水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开发盐水与再生水灌溉管理体系两大总体发展目标。首先,注重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保护水资源。建立水、土、空气等生态系统“红线制”,严格控制水质和采水量。全国实行有

偿用水和用水许可证、配额制。其次,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自以色列建国以来,其农业生产增长了12倍,而农业用水量只增长了3.3倍。可以说,以色列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水资源,是当今世界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最有成效的国家。其发明的滴灌技术,可以使水分在土壤中均匀扩散,减少蒸发和渗漏,提高水肥利用率。目前滴灌技术已发展到第6代,供无土栽培使用的低流量滴灌喷头,每小时供水仅200mm。以色列每公顷农田用水量从1960年的8700m3减少到现在的5250m3,水肥利用率达90%,并有效防止了土壤盐碱板结化。第三,微灌方法的采用,带来了施肥技术的巨变——水肥灌溉兴起。依靠滴灌系统进行施肥,直接接触植物的根部,可以避免浪费。目前,以色列使用灌溉施肥技术相结合的地区已达灌溉区的80%。此外,还开发了地下盐碱水、城市废水灌溉和海水淡化技术,全国水资源仅16亿m3,而用水量达20亿m3,其中50%来自废水、江湖、污水处理和地下盐碱水,污水利用率达90%。目前,已建成一个年处理能力达1亿m3的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基地。

三是加强节水农业科研开发和推广。以色列建立了一套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社区(基布兹、莫沙夫)及社会科研机构相结合的科研、开发体系。研发出了一系列新的灌溉技术,每年都会推出5-10种新产品,每个科研机构和企业都注重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使其成功走人国际市场。目前,以色列生产的80%的灌溉设备都用于出口。

二、第16届以色列国际农业博览会

以色列16届农业博览会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农业博览会之一,每年5月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市举办,展期6天,至今己成功举办了16届。今年的农业博览会展出了种子、花卉、农药、肥料、农机等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产品。考察团重点参观了展出的农机产品和农业装备设施。从展出的农机产品看,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新。展会上所展出的农机产品都是农机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刚刚研发问世的最新成果,如节水灌溉、再利用设备等。二是全。从大到430马力的拖拉机,小到修剪树枝的剪刀,品种多,范围广,琳琅满目。三是重点突出。以色列农业实际上是节水农业。各种灌溉、滴灌等灌溉产品应有尽有,展会给人突出的印象是科技领先,先进的传感技术与控制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联合收割机和植保、种植等机械作业工况的自动监视与控制,如联合收割机主要工作部件故障显示报警系统、自动对行系统、播种机排种与排肥的工况监视和农机作业量的自动记录等;电子学与信息技术在农业装备中的应用,使管理调度中心与田间作业机械、农作物生长环境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成为可能,来自田间的作业数据,通过中心计算机的信息存储、处理功能、专家知识库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制定出详细的农艺作业计划,并最终指挥田间作业的农业机械。21世纪这一发展趋势,代表了世界农业装备技术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以色列的研究人员根据需要研发出了不少适合本国的农业机械,如能同时收获两垄马铃薯的收获机,不仅坚固耐用,而且能出色地保证收获质量;为了提高蔬菜、水果出口的品质,自主开发了能根据直径、重量和颜色对水果和蔬菜进行分级和包装的移动式包装设备、机械分级设备和用于称量和包装的高科技精密设备。针对花卉生产,开发的一种网格套筒,专门用于球茎花卉的移栽繁育,即简化了分拣过程,又减少了损失;为满足“塑料农业”的需要,开发了可用于伸展、覆盖和收集塑料膜的一系列机械设备。还有自动饮水器、自动拾蛋器、气候控制系统以及称重天平等众多畜牧业养殖和生产设备。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针对果品的生产,还开发了用于柑橘等果树植保的气动喷洒器,它能更快、更有效地喷洒整个果树,而且使用农药更经济。开发了安置在柚树丛的专用喷洒

器,它的喷洒臂能透过树叶,由里向外喷药。这种技术创新可以让喷洒的药物最大限度地覆盖树叶和果实。为葡萄园设计的喷洒器由两个喷洒臂组成,可以同时向两行葡萄架喷药。这种方法在种植棚架西红柿及在露天土地上使用被证明十分有效。为在果园和温室中喷药,以色列开发了气压直筒式喷洒器,这种喷洒器最大的优点就是能用最少量的化学品有效地喷洒树丛。每公顷只需要使用200-400公升喷洒剂,比以往节约30%。使用这种喷洒器不仅操作安全,节约成本,提高功效,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三、企业考察

1.以色列普拉斯托(plastro)灌溉公司

成立于1966年的普拉斯托公司。是一家专业研究、开发和生产节水系统产品的公司。该公司和以色列另一家耐特菲姆(Neffilm)公司被世界公认为灌溉领域的先驱和技术领导者及滴灌产品配套最大的公司。公司的发展战略就是密切注视市场,建立满足客户需要的生产和加工设施,不断研发生产灌溉技术的高端产品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并将其推广到世界各地。市场目标为发展中地区和高度发展的市场,公司的市场已涉及到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目前公司的产品包括滴灌、喷灌、地埋滴灌、地埋喷灌、微喷、雾化喷头等,以及相关配套设备如:首部控制系统、施肥系统、过滤系统、二氧化碳系统、气象系统、遮阳系统、种植用各种检测仪器、电缆、光缆产品等等。承揽农业、林业、园林绿化、奶牛场建设等项目,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项目的设计、可行性分析、项目报价、产品、项目的施工、施工方案、施工机械、技术培训、设备、管理软件、加工成套设备、工艺条件、产品配方等。此外,提供种植技术、种子/种苗、植保、肥料、仓储、保鲜、产品分选包装运输、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路灯、自来水和污水等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及终端产品、承揽交钥匙工程并可提供上述项目的日常管理服务。提供环保产业的技术、设备。

普拉斯托公司产品的60%供应出口,在以色列以外的国家建立了7家产品生产基地并在64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公司直属的分公司或办事处,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完善的国际化售后服务网络。2001年在中国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在新疆、山东、北京建立了三家产品生产基地,负责加工、生产和销售公司的灌溉系列产品。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公司建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除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和装备,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外,将质量检验贯穿到每一道工序,力求制造质量的稳定;在原材料和外购件的采购中,已从单纯审核验收产品实物质量发展到同时认证制造方的质量保证体系,要求提供由第三方出具的认证证书,作为选购的前提条件;在装配调试过程中,对重要部件则在装机前进行磨合试验或性能试运转,整机装配后再进行规定时间的运行试验,经最终检验无问题后方可下线。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公司还十分重视产品的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力求生产、供应和服务的及时、周到。

2.约旦河谷水协会

约旦河谷水协会(J.V.W.A)成立于1978年,是约旦河谷的12个集体农庄组成的农业合作组织,负责约旦河谷两个现有水域水利项目及经营该地区协会成员所有用水的生产和供应。农业灌溉区域约7000多公顷。水资源主要来自亚穆克河,加利利湖是其第二资源。J.V.W.A技术人员开发了基于标准的ⅢI平台系统的Jordan2000灌溉控制系统,实现了从水源取水、为消费者供水、农业灌溉的全程计算机管理。除了为农业供水,J.V.W.A还负责城市废水的收集和处理,并将回收和经过处理的废水代替饮用水用于农业。为居民提

供的家庭用水水源来自加利利湖,通过严格的过滤程序和加氯、加氟处理后才送达消费者。所有储水均在密封混凝土水池中,通过极其严格的维护程序,并不断接受最先进的仪器检查,所以其水质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最严格的标准。

四、以色列的农业合作组织及技术推广体系

以色列农业的成功,得益于快速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变革,但农业合作运动和合作体系建设,对以色列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有许多独特的地方。1909年约旦河流域建立了第一个农业集体化定居点即基布兹;1921年,另一类相对个体化的合作性定居点即莫沙夫建立。目前,以色列农业合作组织体系仍以基布兹、莫沙夫为主,各占现有农庄的45%,还有10%是私有农庄。以色列的政治、法律机构和经济组织非常完善,共同支撑着以色列的农业发展。

1.公有制性质的集体农庄基布兹(Kibutz)。它是以平等和公有原则建立起来的独特社会、经济结构的农村生产和生活组织。在组织形式上是一种集体化的农场,长期以来,基布兹形成了集体生活的制度和基本原则,即坚持平等和社会主义,共同劳动,按需分配。基布兹采用民主管理方式,最高权力和奖惩机构是全体成员大会,履行讨论和选举干部,批准预算、决算,吸收新成员等职责。基布兹一般建有完善的生活中心,有公共会堂、食堂、俱乐部、托儿所、幼儿园、少年宿舍等。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变革,基布兹在体制、机制和管理方面进行了很大变革,内部的管理领域涉及广泛的经济活动,覆盖了生产、金融、采购、营销等所有方面,适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考察团参观的普拉斯托灌溉系统集团公司就是格沃特基布兹创办的一家跨国企业集团。以色列全国现有基布兹组织250个,每个基布兹的成员100-1000人不等。从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基本实现了一体化经营。

2.政经合一的合作社莫沙夫(Moshav)。所有农户在村落范围内,按照特殊的社会原则进行组织和管理。田地由国家租赁给农户,房屋、收入归农产所有。在生产环节,农户间完全独立、自主安排;而在产品营销、农业生产资料和设备采购等方面,则依托莫沙夫社区合作组织进行协调,提供服务。

目前,基布兹、莫沙夫分别创造了以色列农业总产值的32%和46%左右。以色列农业“公司+农户”模式非常成熟,农产品基本上实行订单生产,可以畅通地进入国内、国际市场。

3.农业技术支持结构——国家主办的技术推广。主要由以色列农业部内的农业技术委员会(FBTCS)协调科研、推广和各项技术活动的各方面,联合和组织基布兹和莫沙夫,开展技术创新、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形成技术服务网络和农民合作组织体系间的协作机制。基布兹和莫沙夫也是人力资源培训的良好工具,技术推广的主要工作是培训。考察团访问的以色列国际农业合作开发中心就设在特拉维夫市郊的一个基布兹里,并借助其教学和生活设施开展国内外技术培训及国际合作业务。培训内容包括蔬菜、果树、农机、奶牛等多学科、多领域;培训形式包括短期、中长期及国际培训,有英、法、西班牙、希伯莱等4种语言,仅2005年就有625位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技术人员在此接受了培训。培训经费则由以色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财政部和外交部3部提供。国际培训项目一般通过以色列驻外使馆获得;合作项目通过以色列农业部获得。通过农业合作组织体系培训,使发展中国家分享了农

业技术、农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培养了更多的必需人材,快速提高了从业人员的能力,促进了社会进步。

五、几点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以色列的参观和考察,我们对以色列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既钦佩又折服。全国上下,从农业部长,到每一个基布兹成员的节水意识非常强烈,以色列农业部长在出席中以农业论坛的讲话中指出,以色列虽是一个年青的国家,但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优秀民族,在中东地区的约旦河西岸,这样一个自然环境较差的地方,生产出了世界上科技含量最高的农业产品,每年出口额在4.7亿美元。主要工作是做生命之源一一水的文章。

启示之一:制定积极的节水政策。

以色列的土地一半以上属于半沙漠地区,因此土地贫瘠和缺水成为以色列农业发展的两大难题。政府针对这两大难题,制定了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水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开发盐水与再生水灌溉管理体系两大总体发展目标的积极政策,建立全国输水工程,大力发展微灌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得出成功的灌溉农业需要长期有效地控制土壤中的盐和钠含量的科学结论,并通过完善排水、使用化学办法浸出盐和硼等方式改造受损土壤,为集约耕种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资源。其耕地面积从16.5万公顷增加到了44万公顷,农业产值增加了16倍,农田灌溉面积从建国时的3万公顷增加到了目前的19万公顷,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色列农产品自给率已达95%,蔬菜、水果、花卉等高价值的经济作物不但自给有余,每年都有大量出口。

我国属于水资源相对短缺且分布不均,农业产业相对落后的国家,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是必然趋势,但不可能采用一种发展模式,应一切从实际出发,尽快制定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发展节水农业的相关扶持政策,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启示之二: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持续满足目前和世世代代的需要,能较好保护现有资源和环境,技术上适应、经济上有活力,而且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这一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作为先进农业技术载体的农业装备,世界各国在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20年来,越来越重视开发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装备,如在以色列第16届国际农业博览会上看到的高效、低量、低毒农药和防扩散污染技术和施药机械,化肥深施技术和机械,精少量播种技术及机械,节水灌溉技术所需的喷、微灌设备,低污染动力机械,节省能源、减少对土壤破坏的联合作业机械,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所需的少、免耕作业机械以及延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的技术及成套设备等,就足以说明了这一切。我国应加大可持续发展研究与推广等方面研究示范,切实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制定积极的政策措施予以推动。21世纪世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实际上是农业机械等装备技术融合现代液压技术、仪器与控制技术、现代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并向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方向快速发展的过程,我国正在进行农业机械化实践,农民对农业机械需求迫切,但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大型农业机械资金不足,需要政府的扶持。这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如此,我国应加大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资金力度和补贴机具的种类范围,设立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培训、新机具推广专项资金。启示之三:积极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

以色列政府非常重视对农民的培训,在科技不断发展,技术不断进步的形势下,设立专项培训资金,制定培训规划,并借助企业、合作社等多种力量,通过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将科技成果和新技术源源不断地送到农民手中,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保证了高科技农业的协调和快速发展。这些做法非常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考察团团长:曹建军

顾 问:林建华 王文亮

副 团 长:董佑福

日本农业考察报告 篇6

应日本农林水产省的邀请,中国农业生产流通考察团一行6人,于2月19日至3月4日对日本农业进行了考察。考察团与日本农林水产省综合食料局、生产局、粮食厅、统计情报部等部门就主要农产品产销和贸易现状、法律、政策及农业统计等进行座谈,先后考察了北海道厅农政部、爱知县厅农林水产部、农林水产省蔬菜茶叶试验场(静冈县)及东京都中央批发市场大田市场、札幌市中央批发市场等。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日本农业生产及贸易

日本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约3900个小岛组成的岛国。国土总面积37.78平方公里,总人口1.252亿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日本农业属典型的超小型农业结构,在分散、小规模农户经营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生产状况

日本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一半,其次是小麦、马铃薯、豆类;经济作物主要有水果、茶叶、蚕丝、甜菜、蔬菜等。

1.稻谷——2000年稻谷总面积177万公顷(其中水稻面积176.3万公顷),比1999年减少1.8万公顷,减幅1%;稻谷总产量949万吨(其中水稻产量947.2万吨,比1999年增加31.5万吨,增产3%;水稻平均单产5370公斤/公顷,比1999年提高220公斤/公顷,增长4%。稻谷生产规模较小,经营规模相对较大的北海道,户均经营规模在10公顷以下和10公顷以上各占总户数的51%和49%,其它地区户均3公顷以下和以上的分别占79%和21%。稻谷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机械插秧、收割、烘干率分别达99.3%、88.9%和29.2%,水稻商品化育秧率为17.6%。7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日本实施农业结构调整计划,主动调减稻谷面积,扩大小麦面积,稻谷生产出现了控制和调减总量、推广优质品种、扩大经营规模等发展趋势。

2.小麦——2000年麦类作物播种面积23.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和都府县,其中小麦面积18.3万公顷;麦类总产量90.3万吨,比上年增产14%,其中小麦产量68.8万吨,比上年增产18%。随着稻谷面积的调减,小麦面积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3.大豆——2000年大豆播种面积12.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3%;大豆总产量23.5万吨,比上年增长26%。

4.甜菜——2000年甜菜播种面积6.95万公顷,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地区;甜菜总产量367.3万吨,平均单产53.15吨/公顷。

5.水果——2000年果树总面积29万公顷,总产量600万吨。其中柑桔、苹果面积占果树总面积的22%和16%,产量占果品总产量的25%和15%。

6.茶叶——2000年茶园总面积5.04万公顷,茶叶总产量8.9万吨。主要集中在静冈和鹿尔岛,茶园面积分别占全国总面积的41.7%和16%。静冈茶叶生产规模较小,以生产玉露、末茶等高档茶为主,鹿尔岛茶叶生产规模较大,以生产普通煎茶为主。日本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茶园管理基本采用小型机械,机械采茶面积占总面积的20%。

(二)农产品贸易状况

由于日本农业资源特别是耕地紧缺,虽然农业现代化程度高,除大米基本自给外,多数农产品供不应求,外贸依存度很高,成为农产品进口大国。1999年日本农林水产品进口额620.67亿美元,占外贸进口总额的20%,比1998年增7.2%;农林水产品出口额仅29.94亿美元,只占外贸出口总额的0.7%。其中,农产品进口、出口额分别为359.74亿美元和16.69亿美元。农林水产品进口国主要是美国、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999年进口额分别占27.3%、10.9%、6.8%和6.4%,与1995年相比,从中国进口份额提高了2.7个百分点。

1.粮食——日本国内粮食自给率在40%左右,1999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确定粮食自给率从40%提高到45%。1999年按照WTO协议,日本进口大米72万吨,占国内总消费量的10%左右。进口大米分别来自美国(占48%)、泰国(占22%)、澳大利亚(占16%)、中国(占12%)、越南(占2%)。其它粮食品种如玉米、小麦、大豆等主要依靠进口。1999年进口玉米1660.6万吨,进口额18.87亿美元,平均到岸价格(CIF)113.44美元/吨,进口美国玉米占95.7%;1999年进口小麦597.3万吨,进口额10.75亿美元,平均到岸价180.27美元/吨,进口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小麦分别占55.5%、25.5%和19.0%,国内小麦自给率仅9%;1999年进口大豆488.4万吨,进口额12亿美元,平均到岸价245.35美元/吨,进口美国、巴西、加拿大、中国大豆分别占79%、12%、3%和3%,国内大豆自给率仅4%。

2.经济作物产品——1999年日本国内生产食糖80万吨,总需求量231万吨,国内自给率35%,1999年进口食糖146万吨;1999年进口新鲜蔬菜82.7万吨,进口额9.3亿美元,平均到岸价1123美元/吨,国内蔬菜自给率在80%左右。其中,进口中国、美国蔬菜分别占进口总量的33%和29%;1999年进口冷冻蔬菜68.95万吨,进口额8.4亿美元,平均到岸价1222美元/吨,从美国、中国进口量分别占46%和34%;国内茶叶总消费量13.5万吨,1999年进口茶叶5万吨,其中从中国进口绿茶1.2万吨、乌龙茶2万吨。水果国内自给率为50%左右,果汁基本依靠进口。

二、日本农业法规及政策

日本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仅为2%,但国家财政农业预算约占预算总额的5%-7%。2001年日本农林水产省预算属“黄箱政策”的农产品价格补贴高达3兆日元(263.8亿美元),属“绿箱政策”的财政支出2.633兆日元(231.5亿美元)。日本的农业法律政策总体上建立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基础之上。

(一)日本《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的基本内容

1999年7月日本国会颁布了新的《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以下简称《新基本法》),废止了1961年制订的《农业基本法》。《新基本法》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强调确保国内粮食安全,努力提高粮食和食品的自给率;二是强调农业和农村的多功能性,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三是强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环保和文化等功能;四是强调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日本农业应对WTO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日本长期以来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为理由,采取如进口数量限额、高关税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多种措施控制进口的增长。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以来,特别是新一轮WTO多边贸易谈判以来,日本政府也认识到开放市场是大势所趋,并着手调整国内政策。

1.在市场准入方面,日本政策已承诺将除大米以外的所有涉及农产品的非关税措施加以关税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关税减让。但由于日本的主要农产品关税率很高,完成关税减让后进口产品仍难以与其国内产品竞争。如1999年4月实行大米进口关税化,将关税确定为350日元/公斤,在这一高关税水平下,进口米价格相当或略高国产米。

2.在国内支持方面,日本不会削减支持力度,但支持方式将根据WTO规则发生变化。属黄箱类的支持政策将减少,绿箱政策的支持将增加。《新基本法》在宗旨、粮食政策、农业政策、农村建设等方面做了重要的修正,但对农业的支持将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为达到保护日本国农业和农民利益的目的,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日本以农业的多功能性为理论依据,继续强调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3.在农产品出口关税方面,日本一方面通过关税来控制某些农产品对国内的冲击,另一方面对严重依赖进口的农产品(如粮食)要求确立出口禁止、限制措施的出口征税化。目的是使出口国的行为不会威胁到日本国的粮食安全,提高贸易的稳定性和预见性,使日本有稳定的进口粮食渠道。

4.在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方面,日本在逐步实施符合WTO规则措施的同时,与其它高收入国家相类似,将实行极为严格的进口食品质量检验制度,我国的多数农产品难以通过低价竞争方式打入日本市场。日本实行的检验制度和商品质量标准对农产品具有非常强的限制性。如进口新鲜农产品面临检疫、海外生产基地视察、非检疫性害虫的接受程度等多种障碍。

5.调整种植结构和品质结构,提高本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结构调整上,日本重点是适当减少相对过剩的水稻种植面积,增大豆和小麦种植面积,主要是通过补贴政策来调整。在品质结构调整上,主要通过价格机制来促进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优质品种和普通品种在市场价格上差异很大。

(三)日本主要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

由于日本农业资源特紧缺,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力价格高,虽然农业现代化、社会化服务水平高,但国内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日本政府一直采取对农业的高额补贴政策,对不同农产品采取有针对性的价格支持政策。

1.稻谷价格支持政策

1996年开始日本放开国内大米市场,除政府“定购米”外,其它大米实行自由流通。政府每年按农户稻谷生产面积向农户定购大米150万吨(约占国内大米年消费量的15%)作为国家储备米,由政府按大米生产平均成本确定定购价,一般定购价低于市场价格。如2000年大米定购价12587日元/50公斤(110.7美元/50公斤),比同期市场均价低12%。

农户自主参加稻谷生产调整计划,按国家计划进行稻谷生产。政府与农户共同出资建立稻作安定补助基金,对大米生产进行价格补贴。政府按前3年大米市场平均价确定基准价格。补助基金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自由参加的农户按上年大米产量、基准价格的2%交纳基金;二是政府财政按农户交纳基金的3倍出资。政府通过农协动用补助基金对大米生产价格与基准价格(2000年大米基准价14304日元/50公斤,相当于125美元/50公斤)之间的差价,直接给农户提供全额补助。如果实际补助金超过补助基金,由政府向银行贷款解决。

2.小麦价格支持政策

为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计划,压缩稻谷生产,促进小麦生产,日本政府对小麦生产采取高额价格补贴政策。政府按照前3年小麦平均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利润)和物价指数确定政府收购小麦的价格(基准价格)。对政府收购价(基准价格)与进口小麦市场价格(进口成本+经营费用)之间的差价,分别由政府财政或麦作经营安定补助基金给农户提供直接的价格补贴。2000年政府小麦收购均价7353日元/50公斤(64.7美元/50公斤),而政府小麦销售均价仅1923日元/50公斤(16.9美元/50公斤),其差价全部由财政补贴。

3.大豆价格支持政策

日本政府建立大豆交付金制度,由国家财政支付交付金。国家按照前3年大豆生产平均价格确定补助基准价。参加大豆生产经营安定计划的农户,按上年大豆产量、补助基准价的3%,交纳风险基金。政府动用交付金按农户交纳风险基金的3倍出资共同建立风险基金。当年生产价格与补助基准价的差价,由风险基金直接给农户提供差价80%的补贴。

4.糖料价格支持政策

日本政府对食糖产销建立了糖价调整制度,按糖料生产成本加上利润确定糖料收购最低保护价。政府指定农畜产业振兴事业团(特殊法人)全额收购企业的进口食糖,统一按一定比例抽取调整金。市场糖价由进口粗糖价格、调整金和精制加工费用构成。糖厂按政府确定的最低保护价收购农民的糖料,国产糖与进口糖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由政府补贴(交付金)、调整金给糖厂提供补贴。

三、日本农业统计及预测

日本农业信息化程度较高,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统计和产量预测系统。主要农作物生产状况调查和产量预报分别由农林水产省和地方农林水产部门独立进行。农林水产省的生产调查和预测结果对国家负责,是中央政府发布农产品生产状况和产量预报的依据,各地方农业部门的生产调查和预测只对当地政府负责。农林水产省在各都、道、府、县依据农作物种植面积直接设立农林水产事务所,全国共设立300个。现以水稻为例,简要介绍日本主要农产品生产量的预测体系、运作程序、结果发布程序。

(一)农产品生产量预测体系

日本的水稻生产调查和预测分四个阶段:一是制定调查标准和选定调查基点;二是通过巡回调查或实地调查获取必要的数据资料;三是对数据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从而做出水稻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预报;四是将预测结果向有关部门和社会公布。

从水稻播种到收获共进行6次常规调查,其中生长发育状况调查2次,分别在6月和7月进行;产量构成因素状况(指有效穗数等)调查2次,分别在8月和9月进行;产量预测调查1次(10月)和实际收获产量验收1次(收获期)。具体日期则根据当年气候条件作适当调整而不固定于某一天。产量预测运作程序分四个阶段:确定样本区、区内取样、产量构成因素调查、计算作况指数。

1.确定调查样本:第一步通过购入航空公司的航片将农作物种植区划分为2公顷的单位区,做出单位区内的配置图。为在费用较少的情况下保证较小的误差,又将单位区划分为实测地带和非实测地带(交通不便区),对实测地带依据各年产量的稳定状况细分为高单产区、低单产区、单产稳定区和单产不稳定区。对同一类型的样本点随机编号再抽样,被抽中的样本依编号和航片落实到田块。各县样本数的多少通过航片划定的单位区数和不同产量类型计算而来,各县每年的样本点数由当地事务所的统计情报确认,相对稳定。

2.区内取样:在每一样本区内按对角线确定三点,每点1平方米。测定穗数时每点取10蔸,共30蔸;测定粒数在三个区分别取3株、4株和3株,共10株;测定蔸数时每小区为1平方米,共3平方米。

3.产量构成因素测定:依据上述区内取样,分别计算出每平方米蔸数、每蔸穗数和每穗粒数。千粒重则根据历年资料和当年成熟度确定。利用这些产量构成因素求出预测产量。

4.计算作况指数:作况指数是日本农业部门用来预报年成好坏的一个指标,评价区间为:

作况指数106以上105-102101-9998-9594-9190以下

年成良较好平年较差不良显薯不良

作况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作况指数=10a当年预计产量X100%

10a平常年份产量

式中,10a(1000a=1ha)当年预计产量是由当年各地实测数据获得,10a平常年份产量是通过统计模型求得,其模型不但受气象指数(包括水稻生长期间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日降水量、日照时间和日最大风速等)的影响,还与当年灾害发生状况、栽培技术进步、品种更新等因素有关。

(二)农产品预测结果发布程序

从当年7月至第二年2月底,农林水产省向全国发布6次农林水产预测公报:7月15日为生育期信息,8月15日和9月15日为作物生长态势和作物种植面积信息,10月15日为种植面积与预期产量信息,12月15日为全年水陆稻产量结果公告。第二年2月底前公布不同品种、不同区域水稻产量信息。一是产量在全国排名前10位的品种及产地,二是各都道府县水稻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信息,三是水稻主产区产地、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信息。

全国各地的事务所将得到的资料数据通过专用内部网络报送到农林水产省统计情报部,统计部门进行综合汇总,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预测和统计结果后向外发布。预报结果由农林水产省向国会负责,各地农林水产部门所得资料及预测结果只适用于当地,不影响农林水产省的预报结果。

预报结果主要用于以下6个方面:供需计划基础资料、米价审定参考资料、稻作技术指导基础资料、农业公用事业基础资料、国民经济计划基础资料和其它政策改进基础资料。

四、考察体会和建议

通过两周的考察,对日本农业生产、贸易现状和发展趋势,农业行政管理和政策法规,农业经营机制等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系统的了解。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一)一体化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2001年1月日本中央政府完成了机构改革。改革后的农林水产省有公务员3万人,其中农林水产省本部4500人。农林水产省由农林水产大臣、副大臣、大臣政务官、农林水产事物次官、农林水产审议官、农林水产大臣秘书官,大臣官房、综合食料局、生产局、经营局、农村振兴局、地方支分部局、农林水产技术会议、审议会、事业单位管理机关等9个内局,粮食厅、林业厅、水产厅等3个外局组成。农林水产省依法履行全国农林水产生产、流通、贸易及农业支持保护、农村振兴等一体化管理职能。

(二)现代化的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与欧美大型农业结构相比,日本农业属典型的超小型农业结构。60年代以来通过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普及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积极推进规模经营,实现了农业基础设施、生产技术和装备的现代化,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三)产业化的农业经营机制。日本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协组织,较好地解决了小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特别是农协组织成为政府与农户之间、市场与农户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关键和核心作用。

(四)法制化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虽然农业在日本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低,但日本政府一直强调国家食品安全,高度重视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通过制订《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等法律法规,把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法制化,规范化。日本政府采取的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对促进农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负面作用,不但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使日本的农产品价格远远高于欧美国家,而且农产品的价格偏高,导致日本的生活费用高于西方其他国家,久而久之又会引起国民对政府的不满。

我国农业与日本农业在农户小规模经营这一点上,非常相似,日本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和产业化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日本是农产品进口大国,开拓日本农产品市场潜力很大。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按照WTO的规则,结合我国农业的实际,调整国民收入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大幅度提高“绿箱政策”农业投资比重,增加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植物检疫、农业抗灾救灾和农业保险等财政投入。从战略上重视粮食安全,逐步建立和完善生产、储备、供应、外贸、预警、低收入阶层保障系统等粮食安全体系。

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借鉴日本农协发展的经验,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扶持、规范农村各种类型的专业、技术合作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来抓,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三是研究开拓日本农产品市场。日本是农产品进口大国,我国应充分发挥毗邻日本的区域优势,抓住加入WTO的机遇,积极开拓日本大米、小麦、大豆、食用油、蔬菜、水果、茶叶等市场,提高我国农产品在日本进口市场的份额。重点是研究日本市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集中优势产区,调整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加强农产品卫生安全监测,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工包装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加强中日农业合作交流。中日两国农业存在相似性和互补性,农业科技、管理、贸易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建议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农产品贸易。

团长隋鹏飞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

团员吴宏耀种植业管理司农情信息处处长

淡妮娜国际合作司综合处调研员

张永林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农业处副处长

王学岚浙江省农业厅办公室办公室科长

蒋佐升湖南省农业厅信息中心副主任

谈旱作农业节水机械化技术 篇7

一、深耕蓄水耕作技术

深耕蓄水耕作技术包括深翻和深松两项技术,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疏松和加深土壤耕层提高土壤接纳自然降水的能力, 不同点是深翻全面翻转土壤, 深松只是局部的松动土壤, 不打乱土壤原有的耕层, 深松比深翻要深, 能形成虚实并存或土层不乱的全虚耕层结构。深翻主要采用铧式犁进行伏秋整地, 深度在20~25 cm。伏整地主要是接纳雨水, 熟化土壤, 增加耕作层, 秋翻地必须进行耙、耢、压连续作业, 达到播种状态, 确保第二年春天播种前不动土, 直接播种, 有利于保墒, 为抓全苗提供有利条件。深松主要是采用松旋耙联合整地、全方位深松整地和局部深松整地机具作业, 深度在25~35 cm。深松联合整地主要采用多功能联合整地机, 深松、旋耕、施肥、起垄、镇压一次完成, 可降低成本, 提高工效, 深松深度可达25 cm以上, 旋耕深度在14~16 cm。全方位深松整地主要采用全方位深松机, 对多年没有耕暄较硬地块或低洼易涝、易“泡水”的地块实行伏秋整地, 耕深深层30~40 cm, 浅层15~20 cm, 松后构成虚实耕作层, 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供水、蓄水的耕作层。松后耙平用于平播作物, 起垄用于垄播作物。局部深松是对全层土壤进行间隔疏松, 所应用的间隔深松机 (又称凿式或单柱式深松机) , 其工作部件是有刃口的铲柱和安装在其下端的深松铲, 两相邻铲柱和松土铲横向按一定间隔配置, 作业后两铲间有未松动土梗。主要适用于夏季整地作业。浅翻深松是指工作部件对表层土壤进行浅翻灭茬, 对深层土壤进行间隔深松, 深松深度在25~35 cm, 浅翻深度在12~16 cm, 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

二、抗旱播种

在墒情适宜时, 要抓住时机抢播, 通过精密化播种, 窄开沟减少开沟散墒、深施肥、定量播种、均匀分布、深浅一致、严密覆土、镇压紧实, 并一次完成全部作业。在土壤墒情接近出苗下限时, 可采用窄开沟, 重镇压技术进行引墒播种。墒情不好时, 可采用滤水机播, 可以滤水、播种一次完成, 或者滤水、机播分段进行, 从而保证获得全苗、齐苗。

三、镇压保墒、提墒

一是整地镇压。在春、伏、秋整地后要及时镇压。翻后地镇压有利于土壤紧实度的恢复, 为作物生长创造合理的土壤构造。深松耙茬起垄要起垄镇压连续作业, 防止跑墒。二是播后镇压。播种地块要随播随镇压或播后及时镇压。旱情较重时, 玉米等作物播种可采用苗带适度重镇压。适度重镇压有较好的提墒、引墒的作用。播后镇压有利于苗齐、苗壮。镇压不仅是重要的旱作技术, 同时也是重要的增产技术, 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秸秆、根茬还田

秸秆、根茬还田是秸秆粉碎还田和根茬粉碎还田两项技术, 由于这两项技术有粉碎还田培肥地力的共同点, 所以将其作为一项技术。秸秆粉碎还田作业一般在伏、秋季进行, 应和收获、整地作业相结合, 还要考虑来年播种的种床要求。我省大部分玉米作物在收获的同时, 在联合收获机尾部加装秸秆粉碎还田机, 粉碎后的秸秆抛撒于地表。也有的在人工摘穗后用秸秆粉碎还田机粉碎还田, 秸秆粉碎后的长度应小于12 cm, 严重干旱的地区, 秸秆粉碎后可以不翻地, 粉碎后的秸秆留于地表, 春天播种前, 将垄台上的碎秸秆耢到垄沟, 垄上播种。根茬粉碎还田, 一般在春季进行, 对于有深松基础的地块, 垄作时可以粉碎还田后扶原垄。也可以先粉碎还田, 再垄沟深松破垄夹肥合新垄。灭茬深度8~10 cm, 粉碎长度应小于10 cm, 切碎率和灭茬率在90%以上, 碎根茬在土壤中的混拌率应大于75%。

五、结束语

上一篇:小班角色游戏超市下一篇:乡镇团委基本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