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共12篇)
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 篇1
作为艺术类高校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合唱指挥也是基础高等院校音乐学本科专业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一门必修课。合唱指挥是在原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合唱与指挥两门课有机整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课程, 其教学内容以合唱、指挥的理论与实践为主。合唱指挥课程教学建立在学生广泛参与合唱实践的基础上, 此课程的有效开展对学生音乐才能的发展, 合作协调能力的培养, 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教学能力的提高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 当下我国高校的合唱指挥教学状况不容乐观, 存在诸如教学方法传统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仅没有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体验, 而且导致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受限。所以, 对我国当下高校合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很有必要, 而且在此基础上, 我们要探索对应的解决对策, 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在理论知识、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当下高校合唱指挥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 对于合唱指挥教学没有正确认识。合唱指挥教学中的合唱与指挥是相互融合的整体, 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相互辅助、相互渗透的。合唱是合唱指挥课程的开设基础, 也是连接其教学和实践的关键。但是, 一些专家、教师没有正确而全面地认识合唱指挥教学, 在教学中过多地强调指挥的重要性和教授“如何指挥”, 没能将合唱和指挥融合在一起, 难以实现良好的合唱指挥教学效果, 也使得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提升。此外, 基于这种不全面的认识, 一些专业研究者往往忽视了从合唱的角度对合唱指挥教学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 而更注重对指挥进行相对独立性的研究, 导致合唱指挥者在实践中往往不能完全操控整个合唱局面, 一旦参与合唱者出现问题, 难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从容应对。
其次, 合唱指挥教学方式传统、单一。当下高校合唱指挥教学大都依然沿用了言传身教的传统方式, 重视理论灌输和技能训练, 而对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然而, 教师的单纯讲解很难让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和抽象理论理解透彻, 而且, 教师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疏忽会导致学生不了解自身的实际能力、难以发现自身的知识缺陷、实践能力差。此外, 在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没有在合唱指挥教学中得以有效运用, 如多媒体教学等, 这对于合唱指挥教学的长足发展和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是极其不利的。
再次, 合唱指挥教材有很多问题。当下, 我国有很多版本的合唱指挥教材, 然而这其中却极少甚至没有适应高校教学要求的。高校采用的合唱指挥教材也没有统一版本, 其内容虽然相差不多, 但都没有针对性和创新性, 而且有些教材的一些内容存在理论化严重、学术色彩浓厚等不合理、不全面的现象、不适用于学生难以适应音乐教育发展要求。
最后, 专业的合唱指挥教学师资匮乏。虽然在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 近几年高校合唱指挥教育有了发展, 然而依然缺乏专业的教学师资。由于没有足够的专业合唱指挥教师, 一些高校的合唱指挥课多由声乐器乐教师或者经过专业院校短期培训的合唱指挥教师来上, 这直接导致了教师变动大、教学内容安排随意、教学方法不科学等问题的出现。此外, 合唱指挥教学所学的专业设备也难以得以配备齐全, 导致教学难以顺利开展。
二、解决对策
首先, 正确认识合唱指挥教学。合唱指挥教师要认识到合唱是合唱指挥教学的开设基础, 要同等重视合唱与指挥, 将合唱与指挥融合起来进行教学,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综合教学和训练, 逐步从传统的合唱、指挥独立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在指挥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让学生站到合唱者的角度把握指挥知识, 并能从合唱者的心理进行体会和把握, 以更好地把握指挥方式和指挥技巧。这对于学生将来的指挥实践和现场的把控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其次, 改进合唱指挥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要将学生技能训练、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起抓。此外, 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应该与时俱进, 不仅要将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引进来, 还要充分有效地运用到合唱指挥教学中, 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升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图像、文字以及音响等形式将音乐作品在不同合唱速度、不同音域和不同声部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行对比, 以加深学生对合唱作品的认识以及对合唱指挥细节的精确性把握:教师还可通过计算机将学生日常的指挥实践视频进行储存, 并让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在反复的观看中明白自身知识的欠缺, 以及合唱指挥实践能力需要完善的地方。
再次, 完善合唱指挥教材内容。高校合唱指挥专业选用教材要以适合学生学习特点和实用为基础, 而且要能切实有效地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内容上, 高校合唱指挥教材教要有针对性和创新性, 要精准地体现合唱指挥教学目标, 要能有效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 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在语言上, 高校合唱指挥教材要力求深入浅出, 切忌过于理论化、晦涩难懂。
最后, 加大师资投入。高校音乐专业要重视合唱指挥教学师资的投入, 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合唱指挥教师队伍, 不仅要引进优秀的专业合唱指挥教师, 也要重视在职合唱指挥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学校可以定期为合唱指挥教师安排培训, 同时, 在职教师也要自觉进行学习, 学校要对合唱指挥教师的进修学习给予充分的支持。此外, 高校音乐专业要重视合唱指挥专业设施的配备, 要在保障合唱指挥教学和学生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上, 逐步完善专业设施设备, 以不断满足教学和学生的需求, 促进合唱指挥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不断提高。
总而言之, 在时代大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今, 认清我国高校合唱指挥教学现状是十分有必要的, 而且,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以便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不断总结对应措施。我们要积极引进科学先进合理的合唱指挥教学方法、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参与主动性, 使学生真正掌握合唱指挥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合唱指挥教学的发展。
摘要:合唱指挥是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一门新课程。此课程以学生的广泛参与为基础, 学生在此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以音乐演唱者和指挥者的双重身份来理解、体验和表现音乐, 更好地提升音乐素养, 所以教师一定要在充分理解此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 当前的高校合唱指挥教学存在很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问题, 本文就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并提出解决对策, 以期能够为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合唱指挥,教学
参考文献
[1]韩英辉.合唱指挥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 2011 (6) .
[2]杨明刚.高师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章, 2011 (23) .
[3]应玫.浅谈合唱指挥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7) .
[4]刘文华, 王冬梅, 谢莉.关于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的探索[J].山东社会科学, 2011 (S1) .
[5]孟浩.浅谈高校合唱与指挥课教学[J].大众文艺, 2011 (9) .
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 篇2
合唱指挥课程现有学员35名,共分为男高音、男中音、女高音、女中音四个声部,学习合唱曲目两首:《彩云追月》《最亲爱的人》,培养指挥学员一名,钢琴伴奏一名。现对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总结的教学经验做以陈述。
一、在教学授课方面,秉承兴趣为主,着力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合唱指挥选修课作为众多兴趣课程中的其中一类,调节学习生活紧张节奏,环节学习压力有着重要作用,其次在培养合唱声部人员互相配合的同时使学生从中学得团队协作精神的可贵,也培养了学生除了在艺术课堂上所学不到的音乐艺术技能。对每一节课掌握的知识点由兴趣逐步产生爱好,有爱好衍生为技能的培养宗旨是合唱指挥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在学生学习课程方面,以教师作简要曲目陈述,学生自学为主。
主要过程:由四位声部长负责,监督每个声部学员自练曲目基本声部,再由教师指出曲目中需要注意特殊处理的小节和各音,最后由指挥学员指挥,完成整件作品。过程当中教师对钢琴伴奏和指挥学生做个别辅导,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在总的排练中教师给于学生正确的处理方法和明确的指示。
三、在教学反思方面,以每节课最终排练时发现的问题做最后陈述,以学生自学时遇到的问题做个例辅导,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对《彩云追月》中弱声部“啊”字的起式,应当给予前半拍示意,后半拍进早的演奏准则。男中音声部演奏伴奏部分前,应当做首要练习,并与旋律声部做好配合(音量须弱)等。
总的来说,合唱指挥课程在短短的为期半个学期的开展过程当中,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总体上属于中上水平,提出表扬的是合唱团团长、副团长以及钢琴伴奏和各个声部的负责人员。
高校合唱指挥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高校;合唱指挥教学;音乐专业
一、前言
音乐专业的合唱指挥课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是需要学生组织排练进行实际练习的。如果仍然按照理论课程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就会导致学生的演唱技巧得不到锻炼,自主排练能力不能提高,给日后投入具体工作增加了难度。音乐专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毕业后都会投入中小学的教育工作。如果这些毕业生在合唱的认识上存在问题,也会影响到中小学生。所以,我国高校的音乐专业必须重视合唱指挥教学,通过以下几个角度来提高合唱指挥教学的教学水平。
二、加强学生的演唱技巧训练
在我国高校当中,音乐专业的学生一般到了大二才会接触合唱指挥课。由于在学校学习的时间还不长,学生们对于声音的概念往往还比较模糊,处于初步摸索阶段。这时候的学生往往演唱技巧还不够熟练,在演唱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声音,也有些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音准问题,但是没有很好的办法去控制演唱过程中的声音。而合唱指挥教学的开展,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虽然学生在之前缺乏合唱的经历,甚至可能根本没有进行过合唱训练,也仍然不妨碍合唱指挥教学的进行。
学生在进行合唱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为了凸显自己的声音用力喊。在进行合唱训练之前,首先要先训练学生对气息的控制能力,感受发声过程中横隔膜的振动变化。然后,要让学生学会在演唱的时候控制自己的发声,通过练声曲来对演唱时的口腔变化情况产生记忆,养成学生良好的发声习惯。最后,要向学生强调合唱与独唱的区别,意识到合唱需要团队协作,而不是越大声效果越好。只有合唱团体团结协作,发挥个人的音色优势,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演唱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合唱感
合唱是带给人们听觉享受的艺术形式。学生需要经过长期的聆听,才能够形成对合唱的欣赏感,拓宽自身的事业,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1]。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合唱的风格、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教材中的合唱曲目欣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手段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欣赏到更多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合唱作品,丰富学生的欣赏视野。另外,通过欣赏不同风格、形式和内容的合唱作品,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助于毕业后从事音乐教育的学生普及合唱知识,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提供给学生欣赏的合唱曲目,可以是由流行歌曲改编而来,也可以来自于著名的影视作品当中,可以是音乐剧中的一些合唱作品,也可以是国内外的民歌民谣改编成的合唱曲[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合唱比赛,观看合唱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合唱现场的范围,对合唱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提高自主排练能力
合唱指挥课,不仅要带领学生欣赏合唱曲目,锻炼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指挥技巧,更是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合唱指挥的一系列环节,包括组件合唱团、选择合唱曲目、进行合唱训练、解决合唱训练过程中的常见问题。通过亲身体验这一系列过程,学生不仅能够锻炼演唱技巧和指挥技巧,也会增强自主排练能力和实际问题处理能力,综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演唱技巧和指挥技巧的训练是合唱指挥教学最基础的目的之一。作为合唱的指挥者,必须要能够正确引导合唱团的成员进行正确发声,在适当的时机调整各部分发声的强弱[3]。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处理能力,也是合唱指挥必须具备的。合唱指挥必须要对音乐作品具有足够深刻的熟悉理解,了解作品的风格和内容、作品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等内容,分清合唱曲目的声部强弱和和声走向。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进行再创作,锻炼自身对音乐作品的创新能力。合唱指挥是合唱团的灵魂,要根据合唱团成员的能力特点,制定适合合唱团的训练方式。另外,调动成员的训练积极性,培养成员对合唱的兴趣爱好也是合唱指挥的职责之一。比如说对于老年合唱团,指挥要意识到成员年纪偏大,记忆力减退,在训练过程中要保持耐心,还要考虑到成员的身体状况来安排训练时间。
五、结论
合唱指挥课是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这一课程,学生不仅能够锻炼演唱技巧和指挥技巧,还能够培养合唱感,拓宽音乐欣赏视野,提高自主排练水平。我国高校的音乐专业要站在合唱发展的前沿,不断提升合唱指挥的教学水平,综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常开起.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的思考[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04:82-85+88.
[2]姚春城.对音乐教育专业合唱指挥课的几点思考[J].艺海,2014,07:165-166.
[3]陈丹.合唱指挥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评《合唱指挥的基础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119.
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考 篇4
1. 合唱指挥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合唱指挥可以说是合唱团队的灵魂, 合唱指挥对音乐情感和音乐内容的表达是否到位, 对整个合唱效果影响重大, 因此, 合唱指挥人才的教育与培养非常关键。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 合唱指挥教学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不利因素, 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水平上实现质的飞跃, 全面提高合唱指挥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在以往的合唱指挥教学中部分教师和学生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 对合唱指挥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片面的强调指挥教学, 而忽略了合唱的重要作用。往往造成学生在合唱指挥过程中不能完全操控整个合唱局面的现象。而且, 在教材内容方面一些较为经典的教材比较稀少, 高校的合唱指挥教学往往缺少既能适应当前教学形式, 又能体现合唱指挥教学目标, 同时还具有一定普适性的教材。在教材的内容方面大多雷同, 缺乏新意, 有的基础存在不合理、不全面的问题, 这便阻碍和影响了合唱指挥教学改革全面落实。另外, 教学方式的落后, 也是目前合唱指挥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2. 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创新对策
2.1 完善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强调合唱与指挥的内在联系性, 并将其合二为一, 通常情况下合唱与指挥是分开的, 且教师和学生容易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指挥的主体性。这样容易使合唱指挥教学缺乏整体性, 使学生的实践指挥能力和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高校还应该补充合唱艺术发展史和指挥艺术发展史等教学内容,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合唱指挥艺术, 能够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音乐艺术的发展规律。合唱指挥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让学生体验到合唱指挥的重要性, 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培养, 因此应该将理论与技能训练进行有机的结合, 使合唱与指挥教学能够同步进行, 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合唱指挥综合水平的提高。
2.2 完善教材内容
教材选择对教学任务与目标的实现有着直接的关系。教材的内容和功能应该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要与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一起, 突出教材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在理念知识构建上要准确把握, 系统而科学。教材的内容编写与曲目选择都应该遵循由浅到深的教学原则, 也要突出音乐教育的特点。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流行元素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音乐爱好, 同时, 也要积极弘扬民族音乐和传统音乐。
2.3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合唱指挥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使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和探讨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参与者的身份来引导学生,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合唱指挥教学应该重视每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对每位学生提供均衡的实践机会, 从而使学生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 全面掌握合唱指挥的综合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 还应该表现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音乐审美能力等方面。合唱指挥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学科, 它与音乐欣赏不同, 需要采用特别的思维方式和音乐形象来丰富音乐表现手段, 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内心体验, 也需要学生能够将这种体验转变成肢体动作, 从而完美的表达出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因此, 在合唱指挥教学中, 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及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尤其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取各种灵活的手段, 来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2.3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可以为合唱指挥教学改革带来更加灵活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和达到的。高校合唱指挥教学应该在继承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 敢于创新、大胆尝试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模式,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因材施教, 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无疑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典型代表, 它的直观性和丰富性, 能够为合唱指挥教学带来全新的视听效果, 多媒体能带来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工作负担, 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 在网络环境下, 合唱指挥教学改革的多元化模式也可以快速实现, 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 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和相关文献, 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和大量的合唱指挥视频。师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畅快的交流, 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2.5 成绩评估标准的改革
在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估方面, 应该改变以往单一依靠期末考试来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方法。而且部分学校对评分标准要求也不是特别严格, 一些合唱指挥考试变成了视唱考试, 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实际状况。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应该由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期末考试等元素共同体现。高校应该科学的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估, 科学的划分评分比例, 不能仅以考试来定成绩, 评优劣。
3. 结论
总之, 高校的合唱指挥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 其改革成效直接影响了当代音乐基础教育的发展和走向。在合唱指挥教学改革过程中, 我们应该本着积极创新的精神, 系统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总结经验, 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 实现高校合唱指挥教学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王琳.浅析合唱指挥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J].文学界, 2012, 5:303~304.
[2]杨明刚.试论高师合唱指挥课程的综合改革[J].大人文艺, 2011, 8:255.
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 篇5
学前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有系统、有计划且科学地刺激,使孩子大脑部位功能逐渐完善所进行的教育。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唱指挥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这不仅有助于全面提高该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积累中外音乐文化,更有助于日后开展学前教育工作的提高。
一、合唱指挥课程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地位
音乐是人们抒发和表现人的情感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属于重要的精神产品。近些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大热,大部分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学前教育,而音乐活动教育成为学前五大领域教育中重要组成部份。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关于合唱指挥方面的知识和内容,有益于促进该专业学生日后学前音乐活动教育的教学水平。其次,合唱指挥专业顾名思义就是包含“合唱”、“指挥”两方面的教学内容。因此该门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知识的专业素养,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对另外一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
此外,无论是合唱还是指挥,均要求学习者与他人形成良好的配合。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配合,学会在集体中准确的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成为一个善于合作、乐于融入集体的人。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合唱指挥课程知识,有助于塑造更加完美的品格。
二、合唱指挥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
(一)合唱指挥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
合唱指挥分为合唱教学、指挥教学两方面的内容。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被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帮助学生了解合唱方面的基础知识,并牢固的掌握相应的实践方法。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学生对现有的合唱教学方法和理念做出进一步的改进;其二,使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充分的运用合唱指挥的表现技能和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组织、训练、演出、管理合唱表演的相关方法;其三,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舞台合唱、指挥的表演经验;其四,在不断的练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并开拓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将合唱指挥课程中的相关教学方法与其它课程相互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
合唱(chorus)主要是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在其表演过程中常有指挥,合唱表演一般分为四个声部,它需要表演者具有相同的思想情感,在表演中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从而激发观众的情感,在合唱表演过程中,人声是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工具,与其它声乐形式相比,合唱能够更加直接的表现出精神情感。合唱分为混声合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几种类型。
指挥,是指各种乐队、乐团、合唱团体等进行音乐表演时,在乐团前面进行整体表演控制的一种音乐指导形式。在指挥的过程中,指挥者会使用右手持指挥棒以便掌握速度和节拍,同时使用左手用以表示强弱等乐曲表情,合唱指挥一般不使用指挥棒。指挥对于音乐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指挥必须全面的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掌握其中蕴含的情感价值和现实价值。学前教育专业中的指挥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这样一来,学生在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就可以掌握带领幼儿组织合唱、引导合唱或是其它团体声乐表演的能力。因此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合唱指挥课,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个人的综合素养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掌握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从而提高学前教育整体效果。
(二)合唱指挥的教学方法
合唱教学过程中,其教学要点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教师需要安排学生进行系统的声音训练;其二,教师需要协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合唱学习及日常训练的曲目。声音训练是合唱训练中的技术性内容,学生声音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所呈现作品的好坏。声音训练首先要对学生的呼吸进行训练,良好的呼吸调节是顺利开展声音训练的前提和基础,它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弥补先天声音中存在的不足。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呼吸调节,就是对学生的肺部气息调节能力进行控制和训练,正常情况下的呼吸为自然呼吸,训练过程中一般需要需要借助人为呼吸形式进行训练。当然,呼吸训练也需要从呼气和吸气两方面进行:在吸气状态下,需要确保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放松的状态,调节气息向下沉,使气息通过鼻、气管进入到学生的肺部,并进行两侧扩展,为确保吸气训练的效果,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动作示范;呼气训练时,确保学生的嘴呈现收拢形态,使气流以平均速度呼出。吸气与呼气训练的频率一定要保持平衡。在呼吸训练的基础上,适当的声乐和钢琴二位教师分别为钢琴和声乐专业的二位学生训练发声技巧、讲解声乐作品的创作意图、思想内涵、人物性格、音乐风格、语句语气,乐句换气等;遇到外国作品时除以上几点外,还要注意外国作品的和声织体、语句语气、音乐韵律,增加外国作品的语言发音规则讲解,语言与音乐结合时的处理方式方法等等。授课形式仍采用个别授课与小组授课的形式,在声乐教学课中间加入艺术指导课,让钢琴艺术指导从声乐教学的初级阶段便一起参与教学, 不但可以使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学生从整体上对声乐这门学科掌握得更加深入与透彻, 而且可以使声乐教学形式与内容更加完善,达到教师的资源优化。
(三)为学生提供艺术
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协作能力。实践环节采取固定声乐学生与钢琴伴奏学生的搭档,通过课堂实践、考试实践、音乐会实践、比赛实践等几个环节对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训练。实践环节首先从课堂训练开始。声乐教学和钢琴教学通常是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改革后除每周的专业基本功课程训练之外再安排一节声乐钢琴艺术指导课,采用一对二的教学模式,即单周声乐老师授课,双周钢琴老师授课。让学生们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从最浅显的作品入手,可以使学习钢琴艺术指导的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声乐专业学生的发声习惯和声音特点,通过大量的作品不断相互磨合,相互提高,达到二者在完成作品上的高度统一,不断提高二者之间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
考试实践环节:考试采用正谱伴奏,由平时训练的组合进行考试,这样可以保障学生的演唱水平和伴奏水平正常发挥。评分标准由原来的只给声乐学生打专业分,改为给声乐与钢琴伴奏学生同时评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专业态度。
音乐会和比赛实践环节:有了平时的课堂合作训练和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再加上每学期的考试实践补充,学生们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作品之后,每年为学生设计主题式的音乐会进行专场艺术实践。在此基础上挑选实践音乐会中较为成熟的作品进行赛前训练,参加校内和校外组织的各种声乐专业比赛。学生们通过各个环节的艺术实践,从技术上到心理上都趋于成熟,作品的大量积累为双方的专业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实现音乐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改革初探 篇6
[关键词]高师 合唱与指挥 改革 建议
“合唱与指挥”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长期以来,高师“合唱与指挥”课在教学模式和形式、教学观念和方法等方面,受音乐院校合唱指挥专业的影响较大,难以适应基础教育的新标准和新要求,必须加以改革。
(一)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均对世界各国的国民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伴随国家教育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与实施,我国进入了现代教育史上最深刻、最全面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同时掀起了面向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的高师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合唱与指挥”一直是我国高师音乐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1981年9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印发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专业教学大纲草案的通知》,完成了包括合唱、指挥等在内的中国第一套完整的高师院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大纲。1996年2月国家教委体艺卫教司颁发《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在这门专业课程设置名称及课时分配中规定“合唱与指挥”为108课时,其课时要求仅次于视唱练耳课时、钢琴与伴奏课时、音乐简史与欣赏课时。2004年12月教育部教体艺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该方案建议“合唱与指挥”课程从4学分增加至6学分。可以看出,我国高师的“合唱与指挥”教育在国民音乐教育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并一直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但是,目前该课程教学踯躅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学生毕业后胜任合唱排练和指挥工作。
(二)当前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由于传统的“合唱与指挥”缺乏一个整体计划和教学体系,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施教过程中,通
常把“合唱”与“指挥”作为两门课程进行教学,把合唱课变成了“视唱课”、“声乐课”,指挥课变成了“体育课”。具体来说,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缺失“师范性”。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普通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高师的合唱教学课程应立足于基础教育,其性质应是一门师范性和综合技能性较强的课程, 不应成为一般性的基础课程。但是,目前高师教学计划中“合唱与指挥”课程的设置和目的及内容要求,有着很大的差别,各高师范院校对于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教学安排存在着对课程定位的不同理解,教学内容偏离了“师范性”特点。
2.教材内容存在缺陷。目前我国“合唱与指挥”相关教材非常多,但缺乏基本上能全国通用的、适合现今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能够体现师范教育特征的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教材。无论是高师“合唱与指挥”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合唱与指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编的《合唱与指挥》,还是秋里著的《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周正松编著的《合唱与指挥教程》等书籍,在内容和结构上都不十分详尽、全面。
3.专业教师的欠缺。高师普遍缺乏专业的“合唱与指挥”教师,而多是由声乐教师、器乐教师或理论课教师兼任授课,或是由院系选送教师到专业院校进行短期进修培训,这就造成合唱课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系统的“合唱与指挥”教学方法。
4.教学模式严重不适应需要。目前,师范院校的合唱课多是专业合唱团合唱排练的教学模式,学生以合唱队员的身份被定位于某一个声部,教师从音准、音色、音量、感情等方面对作品进行专业性地合唱排练,其教学过程往往是偏重近期的演唱效果而忽视长期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及教学组织。因此,由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对“合唱教学法”的系统学习,他们往往只会“唱”合唱,而不会“教”合唱,不懂如何用恰当的语言组织教学,更不能适应将来中小学合唱教学工作的需要。
5.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不够。长期以来,由于受专业音乐学院办学模式的影响,高师的学生多重技能、轻理论;重技能小课、轻技能大课;重单科领域的“高、精、尖”技巧、轻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重音乐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这种现象造成了学生对“合唱与指挥”这类集体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由于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师普遍缺乏科学的合唱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贯彻师范性、实践性的教学原则,以及学生中普遍存在“只要声乐学得好,合唱不用学一样能唱好”的错误思想,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学习效率不高。
(三)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改革的建议
1.构建适应基础教育的合唱教学内容体系。在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以基础内容为主。另外,从师范实用性的角度而言,要使学生能够胜任各类中小学合唱队的组织、训练、辅导工作,就必须要求合唱与指挥的教学要达到一定的规格,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合唱与指挥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和不断自修进步的能力。
2.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编写适合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的优秀教材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高师在选编教材时,应从单声部的齐唱开始,逐步安排二部合唱、三部合唱、四部合唱乃至更多声部的合唱。在合唱与指挥的训练和教学过程中所选的合唱作品在风格、形式、类型以及题材上应该多样化。在高师合唱与指挥教材曲目的选编中,要充分地体现合唱艺术的民族性。此外,高师合唱与指挥的教材中,还应选编一些不同时期优秀的、反映时代精神的合唱精品。
3.加强高师合唱教师队伍建设。新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新型教师,合唱艺术的创新教学呼唤合唱教师的创新素质。合唱教师除了具备普通音乐教师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应具备现代教育的理念和一定科学研究的意识,具备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基本能力和反思评价的能力。
4.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要合理安排知识点,优化组合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和概括性;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安排应讲究科学与合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知识点,为他们以后进一步研修合唱与指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5.完善配套的辅助教学体系,突出趣味性。一方面,要建立兴趣小组、多参加艺术实践、广泛接触作品等措施,以此确保《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之余,还应定期安排和举办一系列的合唱作品欣赏讲座,充分利用一切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欣赏优秀的合唱音乐会,观摩优秀合唱团的排练和演出,对世界一些著名的合唱团队演唱的优秀合唱作品进行深刻的剖析和详细的讲解,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合唱声音概念,不断提高学生的合唱鉴赏力。
总之,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改革应立足于师范教育,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为目的,努力使“合唱与指挥”课程能适应新世纪高师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聂中明,蓬勃.合唱与合唱指挥[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冯冶冰.对高师合唱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4,(3).
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 篇7
一、高校合唱指挥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形式单一
一切教育活动的实施都是建立在教育主体的研究之上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有些学生勤勤恳恳,有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更有少数学生缺乏上进心,不喜欢学习。倘若教师采用千篇一律或者“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是不恰当的。当前高校合唱指挥教学存在的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无法针对学生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二)合唱指挥课缺乏重视
由于合唱指挥课程在高校现代音乐教育体系中普及的时间还不长,部分学校缺乏现代教育意识,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他们看重的是学生的专业成绩和音乐演唱能力等,合唱指挥课被看成“形式课”,不愿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造成合唱指挥课的教学课时不足。
(三)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合唱指挥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课程,一些高校却忽略了合唱指挥课程中的实践性应用,过于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如此一来,合唱指挥基础课程变成了一门普通的文化理论课,实践教学被严重削减,课程教学也无法取得预期成效。
(四)合唱指挥教材具有局限性
任何教学活动的实施都需依托于教材,它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是专业课程建设的核心。但就我国高校实际情况来看,合唱指挥教学的教材内容较为单一,并且缺乏足够专业性。绝大多数的高校所沿用的教材都是由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教育部门所提供的资料编制而成的。这种教材虽然能够满足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需求,但也存在诸多局限。
二、合唱指挥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革新
(一)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合唱指挥教学包括了合唱教学与指挥教学两大方面的内容,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体现合唱与指挥间的联系性。进行合唱教学与指挥教学的融合,并发挥出两者合力,是合唱指挥课程设置的目标。虽然在分开状态下,指挥的主体地位更容易凸显,但是也会导致整个教学活动欠缺整体、系统性。只有进行两者的融合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指挥能力得到系统锻炼,并获得相应程度提升。高校应适当地增添合唱及指挥艺术发展史等方面的教学模块,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合唱指挥这门学科的艺术内涵,并充分意识到该学科的重要性。
(二)完善教材的教学内容
教材是为课程实践服务的,高校在进行合唱指挥教材编撰时应体现出为教学课程实践服务的专业性原则,并制定出适合各种教育层面的通用教材,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合唱指挥教学的统一性和专业性。还要明确教材内容的中心思想,合理地引入一些流行音乐的因素,让教材不仅具备基础性,更能突出实践性和时代性。此外,在构建理念知识框架时要准确把握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并遵循由浅到深的教学内容设置顺序。
三、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的创新策略
(一)革新合唱指挥教学理念
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实施都应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高校在开展合唱指挥教学活动时,只有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够充分产生效果,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应脱离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变课堂“填鸭式”教学为开放性“主动实践”教学。还可鼓励学生参加合唱指挥社团、深入社区、企业进行合唱指挥活动和社会实践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形成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
高校要想形成自身的特色教学模式,应在实施合唱指挥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为一体,让学生能够更早地接触社会,深入了解社会。首先,教师需要加大对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力度,依托合唱指挥的有关基础理论知识,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基础的知识和技巧,以突显出合唱指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还可以增加相应的欣赏内容,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挖掘深刻的思想内涵,从旋律中体会丰富的情感,让他们在这种潜移默化地熏陶之下感受合唱指挥的艺术美。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合唱指挥”课程的学科特点,重视与音乐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及横向联系,通过整合性教学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三)实现“合唱”与“指挥”联合教学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对话式的活动过程,合唱指挥教学更能够体现这种对话式的精髓。倘若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合唱指挥的艺术指导,实现两者的融合,让课堂成为音乐熏陶的主阵地,让学生的情绪能够和音乐形成默契,那么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学生也能够对音乐产生别样的情感。为此,教师在进行合唱指挥教学时,应加强“合唱”与“指挥”的联合教学,引导学生从指挥与合唱协调的角度进行思考,并掌握多声部合唱、音色、音量转换等环节的具体指挥方式。
例如:教师在讲授合唱指挥的主要任务这一内容时,就可以在课堂中创设角色互换的体现环节。先让一部分学生充当合唱队员,而另一部分学生依次指挥不同的乐章,在合唱活动结束后,进行双方角色互换。在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演出予以积极、中肯的评价,然后引出“合唱和指挥有什么不同”等问题。学生在角色情景中真实地体验到了角色变化所带来的不同,同时也从两者的角度思考了如何实现合唱与指挥的良好配合,基本都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再如:为增强学生合唱指挥的实践应用能力,教师可以(1)引导学生多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歌声与微笑》节目,让学生在观赏中学习;(2)定期举办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的“合唱指挥音乐会”,为学生搭建一个相互学习、观摩沟通的平台,让学生在感受合唱艺术魅力的同时又提升了技巧和素养。
(四)执行多元的课程评价模式
合唱指挥并不是一门简单的理论性学科课程,其关乎到学生音乐素质的养成,因此教学评价目标要向培养与发展学生全面的音乐能力靠拢。这就要求学校要实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向评价学生的发展过程转型;评价单纯的理论知识与简单技能向评价学生综合音乐能力转型;由学生被动接受考核向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过程转型。为此,高校要打破传统单一的期中、期末考试评价模式,构建一个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动态评价模式,形成三级联动评价机制,促进评价模式向多元化、时代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不仅可以对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舞台表现及时评价,还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论素养,考查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教育发展形势下推进高校合唱指挥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不仅是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应立足当前高校合唱指挥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分析,找出改革策略,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新型音乐人才。
摘要:新教育发展形势下,如何立足教育改革发展新方向,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型,以切实提高合唱指挥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将是相关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从高校合唱指挥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苏敏.合唱指挥学科特点与教学观念的整合思考——高校合唱指挥教学现状的分析及建议[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 篇8
一、高校合唱指挥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合唱指挥教学工作的正确认识
在一段高水平的合唱中,指挥是队伍的核心与灵魂,既存在于队伍当中,又高于队伍之上,放眼当前各大高校合唱指挥教学现状,呈现的是将合唱和指挥彻底分开的教学现象,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教学者对合唱指挥工作的错误认识。从合唱的角度来看,指挥与合唱是相辅相融的,如果在教学时只是一味地重点教授指挥,切断其与合唱的联系,那么学生的学习便成为一种数节拍的空洞任务[1]。另外,一些教学者还将指挥与合唱混淆,并没有看清指挥在其中的真正地位,这也表明当下一些教育者音乐素养的缺失。
(二)高水平的音乐专业师资队伍严重缺失
在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成为课堂内容的传授者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知识,应用在合唱指挥的教学工作上,更是要全面且正确地为学生传授专业指挥知识,提高学生指挥能力及音乐素养,因此,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必须得到证实。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各大高校中依旧存在专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缺失的情况,尤其是一些新兴的课程教师,其团队更多的由相关专业课教师拼凑而来,或是经过短期培训直接上岗,在教学工作的安排上较为随意,无法确保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无法确保学生真正地学好专业知识。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用欠缺合理性
在高校合唱指挥教学上,教师必须确保具备高效的教学手段,保障教学效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大胆创新,努力突破,丰富教学手段,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提高合唱指挥教学质量,但当前不少教师疏于开发新的教学方法,沿用传统的教师单向传授,学生被动听讲的手段,无法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合唱指挥的积极性,同时还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合唱指挥教学过于重视理论忽略实践
高校合唱指挥课程属于一门紧密联系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指挥工作的要求非常高,除了全面掌握理论知识以外,还要具备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指挥活动的能力,并在指挥过程中发挥创造力。但如今很多高校合唱指挥教学培养出来的指挥者具备的能力还远远无法达到上述要求。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上不合理,尤其是教学方法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大大减少了学生亲身参与指挥的训练量,影响学生指挥技巧的掌握及能力的发展,就连最基础的指挥熟练度也难以形成。
二、针对高校合唱指挥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
(一)全面提高教育者对合唱指挥教学的正确认识
在一个合唱大乐团中,合唱与指挥属于一个整体,两者均不能单独存在,尤其是指挥在合唱中更是发挥了引领合唱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全面认清指挥的重要意义,真正掌握指挥教学的本质,并将教学重点锁定在合唱与指挥的结合性教学中,教育学生置身于合唱的角度去感受指挥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学习指挥技巧与知识,全面提高合唱的指挥水平。
(二)强化对高校合唱指挥教学队伍的建设工作
面对当前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局面,高校管理者必须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有效的培养途径,建立教学能力强、专业知识过硬、教学手段高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培养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要求专业教师在专业水平达标以后,不断通过教学学习与培训,强化专业技巧的掌握,丰富知识,开拓眼界,全面提升自我艺术修养。其次,学校还要加大力度开展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如为教师提供外出交流和培训教育的机会,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最后,学校还应保证自身实力及知名度的提升,才有足够的条件吸引更多优秀的合唱指挥专业教师入校就职,也才能加强学校师资力量的培训工作,引入人才,从而解决合唱指挥专业师资人才不足等问题[2]。
(三)不断创新并完善合唱指挥专业的教育内容
合唱指挥专业教学的教学基础是学校专业师生应用的教材,而教材本身的不完善等问题必须引起专业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要在尊重教材教学基础的前提下大胆实现创新与补充,确保教材内容得以与时代音乐潮流相符,保证其具备相应的更新速度,同时还要强化自身教学重点的针对性,紧密结合合唱指挥内容与高校学生成长学习阶段的需求和特点,有目的地选择具有相近性和关联性的内容归入指导,串联教学,同时保证教学的个性化与趣味化,大力拓展校本研发工作。
(四)优化合唱指挥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要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之上,教师的教学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此外,充分利用当下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以视频音乐播放等形式为学生展现合唱指挥的现场性效果,同时也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或是利用学生合唱活动的拍摄视频,让学生自行查找出其中存在问题的细节,提高学生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合唱指挥教学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同时也展现了艺术的鉴赏性,专业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才能保证专业教学的实效,才能全面提高专业学生的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晓光.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的创新分析[J].教学研究,2014,11(12):138-139.
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 篇9
关键词:合唱与指挥,课程内容,多元化
一、高校合唱与指挥专业课程内容现状
合唱与指挥专业课程近几年来, 虽然在课程内容上有所丰富, 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但仍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 课程缺乏系统、规范和具有权威性的教材。由于没有权威的教材, 全国各大高校的教材版本百花齐放, 教材多样化的同时缺乏系统的课程内容。其次, 大多数合唱与指挥教材普遍看上去更像是一本合唱书。教材内容对合唱队的训练方法以及指挥的手法训练, 如何选择、分析作品讲解甚少, 更多的是合唱作品。合唱作品最后, 课程内容选择上针对性单一;大部分合唱与指挥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 (包括合唱训练方法与合唱作品的选择) 上更倾向于专业院校的合唱队, 合唱曲目很少数量上适合业余合唱队, 适合儿童合唱的曲目几乎没有。这样的课程内容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 对合唱与指挥这门课程自身的发展也存在阻碍, 高校合唱与指挥专业课程内容多元化开发刻不容缓。
二、高校合唱与指挥专业课程内容多元化开发的必要性
我们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丰富并制约着我们的课程内容。社会的和谐发展, 促使着人们的业余生活逐渐丰富起来, 为合唱艺术的发展开启了新时代, 合唱已不再是专业音乐院校的专属活动,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唱合唱这个潮流来。随着社会发展对合唱艺术的促进, 社会需求的加大, 各单位对专业的合唱指挥老师的需求也增大。与此同时, 儿童合唱的发展最为迅速与持久。
在广阔的艺术园地里, 各地的文化馆、少年宫及电视台等部门都纷纷组建各种少年艺术学习班和社团。特别是少年合唱团如雨后春笋, 丰富着孩子们的文化生活, 童声合唱的发展, 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有用武之地。
高校合唱与指挥专业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开发, 笔者建议应从童声合唱入手。我们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后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普遍在中小学,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方针里提到的学生全面发展肯定了音乐教育在中小学教育的地位。由于我们的教学受课程内容的限制, 培养出来的学生所接受的是比较专业合唱队的训练方法, 因此, 他们在排练时只会依样画葫芦的按照在学校老师训练他们那样来训练这些不同层次的业余合唱队, 这种墨守成规的训练方法导致矛盾的出现, 排练效果肯定不如意。
面对着稚嫩的孩子们, 在排练过程中如何系统科学地训练, 如何使儿童能用甜美、圆润的声音, 有感情的歌唱, 是每个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责任, 他们应具备这样的能力。如何培养出具备一定童声合唱排练与指挥水平的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是高等专业音乐院校应认真探讨并使之现实的责任。然而, 目前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内容更多的是针对专业合唱队, 对童声合唱的内容涉及较少。因此在我们高校合唱指挥专业课上课程内容上应增添一些关于童声合唱训练的知识与方法这是非常必要的。
三、高校合唱与指挥专业课程内容多元化开发的具体思考
在高校合唱与指挥专业课程内容上应增添什么童声合唱内容, 值得我们探讨, 讲得太深与专业合唱队的训练方法无区别, 讲得太浅又没有多大使用效果。经过笔者思考建议应该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
首先, 从概念上弄清楚童声与成人发声的异同之处。儿童的发声器官、生理结构与成人的是完全一样的, 不同之处在于成人的声音宽厚音量大, 音色分明, 用声成熟稳定。儿童的发声器官尚未成熟, 用声纤细, 音量较小, 音域较窄, 但是声音甜美、清脆、明亮, 他只有咽腔口腔鼻腔和头腔共鸣, 成人不仅具备咽腔口腔鼻腔和头腔共鸣而且还有胸腔混合共鸣, 从而具备丰富的表现力。
其次, 根据童声的发展阶段来识别童声。中国著名指挥家杨鸿年老师曾将童声的发展阶段可分为:稚声期、童声期与变声期三个时期。稚声期是指从能说比较完整的语言的幼儿开始到5、6岁之间。此时的儿童发声的特点是声音小, 音域只有六至八度, 音色稚嫩, 但音准极不稳定。童声期是指6-12岁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声带的发育已开始有弹性, 音域与音量都逐渐得到扩张, 音色的可塑性增强, 音准的掌握也灵敏。变声期特指14岁—16岁的青少年, 男生变声期一般在14-16岁, 女生一般在13-15岁左右, 每个人的变声期时间是不固定的, 男孩子的变声期比女生较长。变声期间声音特征有:声音嘶哑、音域狭窄、发音疲劳等, “公鸭嗓”是青少年变声期中的一种特有表现。
由于稚声期和变声期的特殊性, 童声合唱的最佳时期应是童声期。童声期严格划分又可分为6-8岁童声前期, 9-12岁童声成熟期, 12-15岁童声后期三个阶段。童声后期属于儿童与青少年青春期的衔接阶段, 这时期无论在音乐修养、音色变化或者音域宽度, 以及发声技巧诸方面都是童声艺术的高峰时期。这个时期有的合唱团应以女生为主, 变声期的女孩子们接受过长期的合唱训练, 她们的声带应有一定的适应性。变声期的男孩子可鼓励他们在低声部使用气息支持下发出假声及弱声。
最后, 在弄清楚了童声声音的类别之后, 怎样去排练童声合唱值得我们思考。童声合唱发声训练中应涉及到合唱艺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齐、准、合。齐是指起声要整齐;准是指音与节奏的准确;合是指声部之间音量大小的配合与和谐。
第一, “齐”。正确良好整齐的起声是合唱的基础。起声在训练中又分为硬起与软起, 合唱训练应以硬起声为基础, 可以用无音高的哼鸣进行, 它的优点是能让孩子们找到气与声的正确比例。软起应告诉同学保持在硬起的气息紧张状态下, 起声前用缓慢的状态, 让声音缓缓流出, 练习时不添加任何强弱变化, 从而帮助合唱队开口能够整齐发音。
第二, “准”。音与节奏的准确无误是合唱的骨架。音与节奏训练可以尝试从朗读歌词开始, 进而要求和着乐曲本身的节奏来朗颂, 而后再过渡到歌唱的形式。训练过程中, 还应强调孩子的发声位置, 发声位置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音准与音色。对发声位置过分靠前或者过分靠后的孩子, 应选择相应的解决办法。比如对由于发声部位太靠后而造成的音色闷暗问题, 可引导儿童寻找叹气的感觉, 并配以yi、ye、ya、he、la等发声练习, 适当地使位置靠前;对由鼻音造成的闷暗问题, 则应少唱或暂时不唱带有鼻韵母的字, 宜多唱一些帮助口腔打开带a、o的字母。
第三, “合”。声音和谐, 声部之间的配合是合唱的灵魂。要想达到“合”的效果, 训练除了唱还应加强听的训练。听的训练可以是教师弹琴, 让学生摩唱, 加强孩子对音高的认识;也可以培养孩子们演唱时认真聆听其他声部演唱, 学会对声音音量大小, 音色的识别与调控, 注意声部的和谐与平衡;再者, 还应多播放一些优秀的童声合唱作品, 让孩子们有榜样可以学习, 培养孩子的审美观, 加强对优秀作品的鉴赏能力。
中国动画该改改说话方式
胡婷马景雯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马鞍山243041)
摘要:在从事动画专业的教学教程中, 我们总是强调中国动画的“寓教于乐”这一功能。然而“寓教”并非“说教”, 中国动画中刻板的说话方式, 已经使动画片失去其乐趣。我们需要改改说话的方式, 使“寓教于乐”名符其实。
关键词:寓教于乐;直白;说教
“寓教于乐”是中国动画的一个鲜明特征。中国的动画事业在解放后, 有两次繁荣时期, 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如1956年的《骄傲的将军》, 1958年的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 1960的中国首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还有60年代初享誉国际的《大闹天宫》, 文革后的《三个和尚》《哪吒闹海》等, 都是教育功能非常强的影片。“寓教于乐”成为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家们的艺术追求, 相对于国外动画强大的娱乐功能, 中国动画并没有重视, 而是将重点放在教育功能上。即是重结局而不重过程, 忽略了娱乐的过程。使得中国动画的“寓教于乐”名不符实, 具有很强的教化性, “乐”显得有些沉重了。
“寓教于乐”, 从字面的意思上看, 是将教育融入到乐趣中的意思。它源自于诗学艺术, 即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提出的一种理论观点, 是对文艺特点与社会功能之间关系所进行的概括性说明。在《诗艺》中, 贺拉斯提出, 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 诗人写出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 同时对生活有帮助, “寓教于乐, 既劝谕读者, 又使他喜爱, 才能符合众望。”贺拉斯强调艺术的社会教育作用, 同时强调这种认识教育作用必须通过艺术的审美方式和具体的形象表现来达到, 读者和观众是在愉悦的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 受到教育。
中国动画始终认为, 动画的首要功能应该是社会教育功能。娱乐性并不重要, 久而久之, “寓教”也就变成了“说教”, 似乎不说教就不能成为动画片了。例如中国近代动画片《天眼》中, 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家里有只猫在变成人形后长着翅膀、拥有第三只眼睛。每当第三只眼睛张开, 便会变出神奇的东西, 来帮助主角。类似日本动画片《机器猫》的故事架构, 故事的创意及设计还是不错的, 画面和叙事的方式很适合幼儿园和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来观看。但是在动画片的末尾, 天眼会飞出来, 用第三只眼睛发出电光, 射出一排字在屏幕上来给本集故事做个总结。内容有“要取得别人的信任, 首先自己要做好”, 还有“要学会尊重别人”。这样直白的言语方式, 说其是说教, 不为过。让孩子们感觉好像我们不是在看动画片, 而是又在接受长辈的教导或是在课堂上上思想政治课。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接受程度, 较大孩子还会产生抵触, 进而影响了观看动画片人群的年龄结构, 将观众限制在幼儿及低龄儿童了。而同样架构的《机器猫》, 并没有摆出家长的姿态, 并没有直白的说出哪样是好, 哪样是坏, 是通过故事的发展, 让观者自己去体会。最近在百度贴吧上, 看到一个关于观看《机器猫》人群的年龄统计, 有很多成年人都还在看。其中有一位35岁了, 带着儿子一起看, 统计中最大的一个观众有52岁。这是《天眼》永远也无法达到的。
我们看动漫强国日本。他的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末出现在中国。其动画作品类型丰富、剧本好、画面美, 观者能很快的感受到乐趣, 被其吸引。日本有句口号:让3岁到80岁的人都有漫画
综上, 为了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的积极发展, 为了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培养的人才能在工作岗位中发挥更出色, 加强高校合唱与指挥专业课程内容多元化的开发, 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事合唱指挥工作者思考的, 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
看。这在当时中国人的心中, 动画片只是给小孩子看的观念彻底被颠覆了。中国刮起了一股日本动漫旋风, 许多幼儿、儿童、青少年甚至是成人, 都加入到其中。也出现了许多立志想为中国动漫事业做出贡献的青年。分析其作品, 并没有出现孩子犯错, 家长出来教育的场景, 也没有出现好孩子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说辞。作品中没有直接的“说教”, 每部动画都仿佛是一部文学作品或是一部手绘电影。他们舍弃了直白的教化, 而是将一种精神或是一种思想融入其中。
如在中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一部日本动漫作品《火影忍者》, 从1999年至今, 漫画已经连载14年, 动画片也在持续制作中。片中, 没有成为超人的主角, 因为每个人通过努力, 都会成为英雄。虽以忍术、战斗吸人眼球, 却以“珍惜、重视伙伴、团结协作、努力向上”的精神贯穿始终。片中主角是一个孤儿, 因为村子里的人都认为他是个怪物, 所以在幼年时他没有伙伴, 孤独且压抑。剧中对于这一段的描述极为丰富, 并大力渲染。画面中, 有其他小朋友的窃窃私语, 有父母告诫自己小孩远离他一些, 有长辈们对他负面的评价, 也有身体内怪物对他的蛊惑。主角仿佛是生活在黑暗的世界中, 没有阳光, 只有依靠恶作剧来引起别人的关注。后来他上学了, 拥有了师长和伙伴, 并通过自己的努力, 使村子里的人慢慢认同了自己。主角每每回忆起幼年孤独、黑暗的生活, 认为是师长和伙伴拯救了自己, 便格外珍惜现在所拥有。多年后, 在当自己年少时的朋友成为全村的敌人、被国家通缉时, 他仍然不放弃追回自己伙伴并将其从黑暗中拉回的信念。
我的一个朋友, 在别人的介绍下带着孩子一起看《火影忍者》这部动画片。看完后, 爸爸和儿子都很激动。喜欢恶作剧的儿子在主角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想起曾今被其作弄过的同伴, 便拿起一包好吃的东西跑出去找他们了。爸爸在观影后, 想到自己年轻时在学校生活的美好时光, 想起很久未联系的同学, 激动的拨打了手里电话。正是这种贴近自身的故事, 这种代入感, 使得大家切实体会到“珍惜伙伴”的内涵。这比直白的“团结友爱”的标语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再如一部日本动画片《钢之炼金术士》。片中所谓的“炼金术”实际上是“等价交换”原则, 同等质量价值的物质, 经过炼金术的改变, 也只能生成相同质量和价值的物质。“要得到某些东西就要付出某些东西”成为这部动画的主题。表面上平平无奇, 但经过一些剧情的渲染, 才会体会到其中的含义。会让学生联想到想要取得优秀的成绩, 必须要牺牲时间和付出努力去学习。也不再是我们口中那一句苍白的“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口号了。
综上所述, 在现代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下, 中国动画直白的叙事方式, 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 改变说话的方式已经成为必然, 多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 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及吸引人的故事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隋津云:《动画概论》,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2]《探析儿童动画片的寓教于乐》张雅洁、居全伟 (《电影文学》2010年第24期) .
参考文献
[1]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北京[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3
[2]李玲.童声训练中的误区及克服方法[J].艺术教育, 2012.3
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 篇10
(一) 分级训练的科学依据
为什么要对音乐类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合唱指挥》课提出分级训练的设想?首先, 这是在五项全能音乐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针对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学, 根据时代特点、环境特征、学生自身情况等因素, 在《声乐》《键盘演奏》《器乐演奏》《即兴伴奏》《合唱指挥》《舞蹈》《书法》《朗诵》等多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的诸多课目所列专业技能中, 选择其中五项对学生进行音乐素质培养, 因材施教并作出评价, 以全面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 《合唱指挥》课正是这五项全能音乐教育理念指导范畴下的多项课目之一。
《合唱指挥》历来是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必修课之一, 然而传统的《合唱指挥》的教学和考核方式仍不尽完善。就艺术教育规律而言, 《合唱指挥》教学缺乏像其它学科那样明确界定学生的学习程度、以及能够指导和规范教学的教材;其次, 就技术训练而言, 音乐教育专业《合唱指挥》的教学似乎也没有明确学生专业程度的具体要求, 这些因素对教学产生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合唱指挥》分级训练以级别的概念明确了学生在该课考核中程度的差异, 规划出合唱指挥教学要求的基本规格, 这不仅有利于在教学中系统规范地选择或制定教材、科学合理地把握进度, 而且还有利于公正、严谨的体现学生吸收知识的差异, 从而强化了考核的激励机制。此方案在教学实验中, 还将进一步采纳业内前辈与同行专家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使之更趋完善。
(二) 分级训练的学术背景
分级教学, 是本着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的原则, 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及其接受知识的潜能, 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 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案,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的教学活动。分级训练的学术背景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狭义的角度仅是从某一个专业的领域来看, 而广义的看, 更能说明相同规律在不同领域应用的共同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 将“教与学”这二者主客观因素通过分级训练的办法科学而合理的结合, 同样也反映在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当中。
儿童‘分级阅读’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开展, 证明了分级阅读研究对于提升少年儿童读者阅读水平的重要意义。因为分级阅读细化了孩子的阅读能力, 能培养孩子对书本知识的尊重, 使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充分感受读书之美。再比如杨细萍、吴海容撰写的论文《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训练模式研究》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19期) , 同样谈出了因材施教、分级教学的观点。还有谢承义、熊章绪编写的《微积分分级训练教程》 (科学出版社发行部) 、邢德峰汪波撰写的《探索新大纲士兵分级训练的路子》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熊江平的《现代文与文言文阅读分级强化训练150篇八年级》 (中国华侨出版社) 、缪应祺仰榴青袁爱华写的《普通无机化学精要与分级训练》 (东南大学出版社书籍作者) 等, 以上实例, 虽所跨学科各不相同, 但都将分级训练的采纳进自己的学科当中, 这充分说明分级训练的教学模式是有着广泛学术背景的。
(三) 《合唱指挥》课分级训练模式的可行性
首先, 按照级别训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有步骤的进行此课的学习, 仍需遵循因材施教、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教学规律。
其次, 可将学制细分为若干时段, 并在不同时段末期对学生进行考核检验, 根据考核来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再进一步灵活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曲目和教学方法。
二、《合唱指挥》课分级训练的具体实施
(一) 课程训练规划
本课程试从大学本科二年级开始设置, 到大四第一学期末结束, 学制为五个学期。以我国普通高校常规课时设置为参照, 以每学期教学周为18周为准, 每周2节课来计算, 应上90周共计180节课, 五个学期里减去国家法定的三个重大节假日 (三个五一、两个国庆、两个元旦, 共约10节课、以及期末最后一周考试 (10节课) 外, 预计实际总课时约为160节, 平均每学期课时总量约为32节, 共16周, 每周2节。
为使学生扎实的学好每首作品, 计划每学期选学3至4首风格不一的中外作品, 每首作品学时为4周, 共8节课, 其中, 前4节课来学习作品的合唱演唱 (合唱训练) , 后4节结合作品的演唱来学习作品的合唱指挥技法, 并按照级别递进来逐级增加曲目难度和规模, 具体的教学曲目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在教材中遴选。学生每学期应完成一个级别的学习任务, 随着年级的升高, 曲目的级别也同步提高。
(二) 受训学生规模
欲将此训练计划得以实施, 需客观认识到这是一门特殊的课程, 它是在一个课时段内, 将两种知识技能“合二为一”的来完成教学的课程。要想让课程有质量的进行, 就不得不审慎的编选上课学生的人数规模。就一般规律而言, 多数人事培训工作总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相等的时间段内, 对不同水平的人群进行培训, 人数少的一组总是会比人数多的一组培训的效率和质量要高的多。
从合唱演唱训练的角度来看, 在人员素质较好的前提下, 学生的人数可以多多益善, 但是从指挥技法教学的角度来说, 即使学生的专业素质普遍都好, 如果大规模的组织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该课的训练, 也会大大降低教学的质量和进度, 因为, 合唱演唱训练的教学特点是在人员素质均好的前提下, 参与演唱的人越多越好, 是群体性或小组性的集体课, 有高度的整合性;而指挥技法的教学是偏重于对每一个学习指挥的个体的关注和训练, 具有极强的个别针对性。一个完整的课时对于少数学习指挥的学生来说还够用, 而要在一个课时内面对大量学习指挥的学生, 教学质量的高低, 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鉴于我们面对的受教群体是高校音教专业的本科生, 他们不同于其它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 (单一专业系别的学生只需学好某一个专业技能即可) , 可以将时间和精力较为集中的安排专业学习, 由于音教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毕业后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或社会文艺活动的组织和演出, 客观上, 他们需要的本领是多才多艺, 如果要想让音教专业的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 既有质量、有效率的学好合唱演唱又学好合唱指挥, 同时还要兼顾学习其它的专业技能, 合理地鉴选和编排上课人数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
(三) 曲目级别与要求
训练曲目共分五个级别, 一级为初级, 五级为最高。
1.说明
(1) 合唱曲目浩瀚如海, 且许多业内前辈业已著有许多合唱或合唱指挥方面的书籍, 基于前辈们著作的基础上, 选出一部分有针对性、代表性的曲目, 再按照难易程度做以编排, 从而使学生更为明确的进入不同阶段、不同级别的学习。
(2) 由于学生已同步进入到多声部《和声理论》课和《视唱练耳》课的学习, 所以在级别训练计划中, 合唱作品声部的多与少不作为主要的难度参考。)
2.一级曲目
目标要求:能够准确地演唱并指挥篇幅较小的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合唱作品。
具体技术要求:
演唱方面:对合唱作品的音准、节奏、力度要把握准确, 声部间配合准确, 作品的感情表现准确。
指挥方面:指挥图示准确, 能较为清楚的指挥出不同声部的进出和衔接, 初步指挥出合唱作品的感情色彩。
(1) 《在太行山上》 (混声二部, 冼星海曲)
(2) 《灯碗碗开花在窗台》 (女声二部合唱) 山西民歌, 徐武冠、张强编)
(3) 《猎人合唱》 (男声三部合唱, 韦伯【德】曲)
(4) 《希伯来奴隶合唱》 (混声四部, 选自歌剧《纳布柯》, 威尔第【意】曲)
(5) 《半个月亮爬上来》 (无伴奏混声四部, 新疆民歌, 王洛宾改编)
(6) 《金黄色的云朵过夜了》 (无伴奏混声四部, 柴可夫斯基【俄】曲)
3.二级曲目
目标要求:能够较自如地演唱并指挥中小型篇幅的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合唱作品。
具体技术要求:
演唱方面:对合唱作品的音准、节奏、力度要把握准确, 声部间配合较为默契, 作品的感情表现更为饱满。
指挥方面:指挥图示准确, 能准确指挥出不同声部的进出和衔接, 有表现的指挥出合唱作品的内容和情绪。
(1) 《乘着歌声的翅膀》 (女声三部合唱, 门德尔松【德】曲)
(2) 《飞来的花瓣》 (混声四部, 瞿希贤曲)
(3) 《阿拉木汗》 (混声四部, 新疆民歌, 谢功成改编)
(4) 《黄水谣》 (混声四部, 冼星海曲)
(5) 《保卫黄河》 (混声四部, 冼星海曲)
(6) 《夜曲》 (塔涅耶夫【俄】曲)
4.三级曲目
目标要求:能够较自如地演唱并指挥中型篇幅和有一定难度技巧的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合唱作品。
具体技术要求:
演唱方面:对合唱作品的音准、节奏、力度要把握准确, 声部间配合更为默契, 作品的感情表现更为饱满。
指挥方面:指挥图示准确, 能准确指挥出不同声部的进出和衔接, 较为自如地指挥出合唱作品的感情表现。
(1) 《西风的话》 (混声四部, 茅沅改编)
(2) 《闲聊波尔卡》 (三部合唱, 约翰施特劳斯【奥】曲)
(3) 《春潮》 (女声三部, 拉赫玛尼诺夫【俄】曲)
(4) 《雪花》 (女声三部, 爱德华-埃尔加【英】)
(5) 《缆车》 (混声四部, 路易兹·邓察【意】曲)
(6) 《青春舞曲》 (混声四部, 维族民歌, 王世光改编)
5.四级曲目
目标要求:能够准确地演唱并指挥中型或中型以上篇幅和难度技巧较高的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合唱作品。
具体技术要求:
演唱方面:对合唱作品的音准、节奏、力度要把握准确, 声部间配合默契, 作品的感情表现丰富、饱满。
指挥方面:指挥图示准确, 能准确指挥出不同声部的进出和衔接, 准确的把握合唱作品的内涵。
(1) 《送别》 (混声四部, 李叔同曲, 茅沅改编)
(2) 《悄悄地、悄悄地》 (男声合唱, 选自歌剧《弄臣》, 威尔第【意】曲)
(3) 《牧歌》 (无伴奏混声四部, 东蒙民歌, 瞿希贤改编)
(4) 《为什么不尽情欢乐》 (混声四部, 选自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 斯美塔那【捷克】曲)
(5) 《波西米亚人之舞》 (无伴奏混声四部, 选自歌剧《卡门》, 比才【法】曲)
(6) 《南屏晚钟》 (混声四部, 王福龄曲, 陈国权改编)
6.五级曲目
目标要求:能够准确地演唱并指挥中型或中型以上篇幅和难度技巧较大的多声部合唱以及领唱与合唱作品。
具体技术要求:
演唱方面:对合唱作品的音准、节奏、力度把握准确, 声部间配合默契, 作品的感情表现丰富、饱满。
指挥方面:指挥图示准确, 能指挥出不同声部的进出和衔接, 深入的把握合唱作品的内涵并在指挥中表现出来, 较好的协调领唱与合唱的音响平衡关系。
(1) 《掀起你的盖头来》 (混声四部, 维族民歌, 孟卫东改编)
(2) 《怒吼吧, 黄河》 (混声四部, 冼星海曲)
(3) 《家乡的黄昏》 (无伴奏混声四部, 巴托克曲, 苏乔夫编, 盛茵译配)
(4) 《村民合唱》 (混声四部, 选自歌剧《乡村骑士》, 马斯卡尼【意】曲)
(5) 《阳关三叠》 (女领唱与混声四部, 古曲, 王震亚改编)
(6) 《哈利路亚》 (混声四部, 亨德尔【德】曲)
三、结语
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 篇11
关键词:学生教学合唱指挥
0.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艺术体验。合唱作为一门常见的音乐艺术,发展迅速,参与和学习合唱的学生逐年增多。目前,很多幼师院校都开设有合唱指挥课程,但是就教学效果而言,并不理想,急需由“量”向“质”转变。
1.合唱指挥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1.1职业道德
合唱指挥者作为合唱的领头者,需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和感染合唱队员以及观众。因此,他必须具备饱满的工作热情、责任心以及敬业精神。[1]
1.2音乐能力
合唱指挥者不仅要熟知理论知识、作品的创作背景,还要具备敏锐的听音能力、对节奏的把握能力以及熟读乐谱的能力。此外,在对演奏作品进行艺术处理和挑选合唱曲目的过程中,需要合唱指挥者表现出前卫的艺术思想。
1.3工作能力
当代学生个性鲜明,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在演奏中,合唱指挥者需要充分调动合唱队员的演唱激情,使得合唱更加有默契,各种声音和谐一致。因此,合唱指挥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以及组织能力。
1.4创新能力
为了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有时需要在前人的指挥方法的基础上,融入合唱指挥者的个人技艺。这就需要合唱指挥者在平时的训练和表演中积累经验,不断创新,以提升作品的艺术表达效果。
2.合唱指挥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合唱指挥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优秀的合唱指挥者不仅要懂得如何指挥,还要通过指挥将音乐中的艺术、情感表现出来。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只重视向学生传授一些合唱指挥的技巧,而忽略了指挥的艺术效果。[2]再加上,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以前没有过合唱指挥的经验,这导致学生演唱的歌曲没有朝气,缺乏情感。
2.2教材内容陈旧
尽管目前关于合唱指挥的教材有不少,但是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能跟上音乐教育发展的教材却非常少。就教材内容而言,基本上都沿用了几年前的学习内容,没有新意,难以适应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另外,部分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存有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表现为:理论知识过多,具有鲜明的学术色彩,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针对性 , 介绍的合唱指挥方式往往都是针对成人合唱的,少有符合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合唱指挥内容。
2.3教学方法落后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将合唱指挥教学分为合唱和指挥教学两个部分。即机械、笼统地传授指挥方式,使得学生脱离合唱,而被动地接受指挥知识。这将导致参与指挥的学生不能站在合唱者的角度去思考指挥方式,在实际表演中,很容易出现步调不一致,演奏脱节的现象,无法达到预定的演奏效果。
3.提高合唱指挥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
3.1改进教材的内容
首先删减掉一些不符合当代中职学生审美要求的合唱作品以及学术色彩过浓的理论知识,适当地增加一些新的音乐作品以及图画、乐谱等形象的教学材料,使得教材更加实用、富有新意。另外,就教材语言而言,要由浅到深,通俗易懂,特别是讲解指挥方法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即使在脱离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理解和领悟其中的含义。
3.2提高学生的基本指挥能力
为加深学生对指挥的认识,了解基本的指挥动作,课堂上老师不仅要耐心地为学生讲解和示范不同的节拍对应的指挥动作,还要细心地讲解在合唱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并要求学生模仿和记录每一个指挥动作,并一遍遍地练习动作要领,以加深理解和记忆。针对教材上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老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其转化为形象的图片或者视频加以讲解和阐述。此外,老师还可以为学生录制一些学生自己合唱指挥的视频,并且播放一些由著名指挥家指挥的同曲目合唱视频,让学生通过观赏和比较指挥家的指挥动作来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指挥水平。[3]
3.3为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对未来从事合唱指挥工作的学生来说,在以后的工作中势必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因此,老师在教学中,不能采取一层不变的教学方法,而应对一些教学曲目进行改编,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探索出新的指挥手法,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样一来,合唱指挥者可以在掌握合唱队员演唱水平的基础上,使用不同的练声方法, 不同的声部组合等,以得到不同的艺术效果。
3.4提高师资的数量和质量
当前,一方面,专门从事合唱指挥教学的老师很少,另一方面,幼师合唱指挥课程的讲课内容和培养目标对老师的要求很高。首先,从事合唱指挥教学的老师要有深厚的音乐功底,才能为学生讲解合唱作品的内涵、表演方法等。其次,老师要懂得声乐,才能找出在学生合唱的过程,帮助学生找出声音的不足之处。[4]此外,老师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因为学生的指挥手法受到老师示范动作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虽然合唱艺术在我国发展了很多年,但是整体来看,从事合唱指挥教学的老师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每年派出1~2名优秀的老师前往音乐院校深造,并以这批老师为教学骨干,带动更多的青年教师。
4.增加学生的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
4.1开展形式多种多样的校内合唱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师专业学生的合唱指挥能力,巩固和检验音乐教学的效果,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学校可以在校内组织开展合唱比赛,并由老师们担任评审委员,对学生的合唱表演进行考核。老师可以通过观察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学生的合唱指挥能力作出评价:①歌曲的声音、节奏是否协调,参与演奏的合唱队员是否有默契。②是否准确掌握歌曲的音乐风格特点,所演奏的歌曲是否达到了相应的艺术效果。③演唱所使用的方法与技巧是否恰当。④动作、表情是否美观。
4.2让学生到校外演出
学校可以在各大社区成立合唱表演基地,并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组织学生到这些地方表演。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合唱指挥能力和胆量,还能促进合唱艺术的发展和普及、培养群众的欣赏习惯。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强与各个音乐表演中心的联系,在一些特定的节日,如春节、国庆节等派出合唱团队参加表演。在参加表演活动的过程中势必会接触各地各个学校的合唱团,这便于合唱指挥者相互切磋技艺和
学习。此外,学校还可以派遣一些优秀的合唱指挥者去一些音乐培训机构担任兼职指挥,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组织能力,不断积累经验。
5.结语
总之,精彩的合唱表演与优秀的合唱指挥是密不可分的, 要提升整个合唱团的表演水平,就必须要让合唱指挥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对此,学校要为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打造出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能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李金波.合唱指挥的素质要求及教学技巧初探[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3,03.
[2]闫春雷.合唱指挥技法对激发合唱团员情感的有效性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10.
[3]刘捷,秋如.艺术生——谨以此献给所有心中有梦的孩子以及培养他们的人[J].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3,04.
再议合唱指挥教学之要点 篇12
一、准
“准”即准确。它是合唱指挥教学中需最先把握却最不易处理的问题, “准”不仅对合唱指挥中的预示动作即各种起拍、收拍的手势干净、准确提出最基本的要求, 而且还对指挥者在音色、音准、节奏、力度、速度、表情方面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如何使指挥能真正达到准确、完美的境界, 这确是一个值得商榷、研究的问题, 因为指挥也同别的艺术一样, 它遵从一般的规律, 但又常常不能拘泥于固定的程式。下面, 笔者就指挥如何把握“准”这个要素进行必要的探讨。
(一) 熟悉作品, 准确理解作品。
熟悉作品就是要求指挥对作者所处的历史年代、政治环境、生活情况以及触发创作激情的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这样才能对作品的表现内容、情绪、意义有较充分的理解, 否则, 指挥者的感情就很难与作品相融合。只有对作品进行潜心研究、学习, 深刻理解作品, 才能正确诠释作品, 成为音乐作品的再创造者, 表达出作品本来的内涵及精神, 并将作为一个指挥的创作力量化为活的新生命而溶于作者的曲意中, 最终沟通作者与听众的心灵, 使听众能透过指挥来理解作品中各种情绪的起伏变化, 欣赏作品真正的内在美。
(二) 准确把握作品的节奏和旋律。
节奏和旋律是构成一部作品的基本要素。节奏是最原始的音乐素材, 是音乐的骨架,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 它象活泼、生动的精灵, 纷纷跳出来, 娓娓诉说, 一个个美妙的旋律象一缕缕和风吹过听众的心灵, 它的震撼力是无可言喻的, 那么, 怎样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节奏和旋律呢?
1. 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
掌握、控制节奏是合指挥的基本职责, 一个指挥如果不能正确地统一各个合唱队员的节奏, 把握演唱进行的速度、表现作品的强弱, 其混乱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良好的节奏感是先天赋与的, 但无可置疑, 后天的训练和培养对发挥这种才能将是不可或缺的。要培养良好的节奏感, 首先要使学生注意各种音符的时值以及休止符的时值;其次要使学生明确了解节奏与节拍、节拍与拍子的区别, 这两个问题好象很普通, 但要使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真正解决却是相当不容易的。教师应优先处理这两个基本问题。另外, 应根据学生指挥的实际情况, 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对于作品中特别复杂的节奏和特殊的节奏型, 可在某一声部加强练习, 但要注意循序渐进,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要注意发掘学生敏锐的听觉、乐感, 培养学生高度的鉴赏力。
敏锐的听觉与高度的鉴赏力是一个指挥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和谐是合唱最基本要求, 故应戒绝由于某一成员音色太突出, 而使整个合唱的效果遭到破坏。因此, 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及乐感, 使他们能发现问题症结之所在, 并予以纠正。实际教学中, 应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听音训练, 并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刻苦钻研, 只有具备高度鉴赏力的合唱指挥, 才能体会音乐的美妙, 下意识地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指挥的手势中, 释放出作品本身的生命活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必须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鼓励学生多欣赏一些名歌、名曲。
(三) 准确的指挥手势, 灵活的暗示能力。
合唱是否整齐, 节奏是否正确, 力度是否同步, 完全取决指挥的基本动作及各种图式 (各种起拍、收拍) 是否正确, 因此必须要使学生的基本概念清楚、基本动作规范、基本图式明晰, 除非有节拍交错、变化的要求或一只手的动作另有目的外, 两手的动作应以对称平衡为原则, 切忌两手臂太拘束或因紧张而使两肩抬高。遇到渐强或特强音时, 动作力度要集中, 但不可变得僵硬、呆板。对于节奏性强的作品, 要以纵的打法为主, 同时不可偏废横的打法, 要尽量保持手势连贯, 使合唱队员与听众能感觉到旋律的起伏变化, 显示层次的对比。合唱指挥必须具备无声的语言与合唱队员或伴奏者相互沟通思想及意念的能力, 以固定、独特、临时性的暗示动作来丰富指挥的语言, 平实、完美地将作品的内涵表达出来。暗示的方式包括丰富的面部表情、生动的眼神、头的摇摆、双肩的轻微耸动等, 灵活的暗示能力是指挥手势的有力补充, 某些情况下, 它甚至能使指挥达到一种超越自我、完全溶入作品的意境。
二、省
“省”即简明节约、干净利落。指挥动作的大小应由作品的内在需要来确定, 原则上能用小动作的尽量避免用大动作, 即使节奏复杂、强音或特强音出来或作品达到高潮需要以较大的动作来指挥时, 动作也不应夸张的太厉害。平常练习时, 应鼓励学生指挥动作愈小愈好。这样, 一旦需要用大的动作表现时, 效果才会突出。否则, 就无法真正表达作品内在的激情、灵感和作品真实的灵魂。教学中, 要使学生尽快脱离两手同时无休止对称划图式的阶段, 两手必须给予适当的分工, 左手负责表情力度的变化并提示某些声部的进退及长音的保持, 右手主要负责节奏、图式。通常, 一只手能完成的尽量避免用两只手, 通过眼睛暗示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意志时, 就不必用手, 如有些作品的前奏或间奏较长, 那么指挥给一个起拍就可以了, 而不必从头至尾地指挥, 但这只是一般原则, 不能机械地理解运用, 应视作品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过犹不及”繁琐花哨的动作只会使合唱队员与观众迷惑、倦怠, 而不可能有其他更好的效果。必须善于以最小动作获得最大的艺术效果。有的休止空拍完全可以不打, 静止有时所达到的效果是任何动作都不能比拟的。
三、美
“美”即指挥动作美观、自然、大方。作为一个指挥, 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使听众从合唱中得到愉悦的感受, 但相当一部分音乐素养较高的听众, 他们的目的却不单是聆听作品, 还想欣赏指挥的动作是否具有正确的节奏与优美的音乐性。他们对指挥的要求不仅仅是外表的姿势美观大方, 更要求指挥的动作具有内在的修养。因此, 指挥必须学习、研究造型艺术, 借鉴舞蹈形体方面的美学观点, 结合作品设计出艺术性的指挥动作, 这样才能与合唱完美地融为一体。
四、结束语
合唱指挥表面看来好象很简单, 实际上, 要想洞察这一艺术的奥秘却一点也不容易。然而, 如果能正确把握“准、省、美”这个三个要素, 对初学者来说, 无疑是踏上了指挥正确道路的第一步。不过要想迈出这关键的第一步却绝非是一蹴而就的事, 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辅导, 只有学生真正领会了这三个要素, 才可能有更大的提高和发展。
摘要:本文对合唱指挥教学中的三要素“准、省、美”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提出了一些注意要点, 说明了重视此三原则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合唱,指挥,准,省,美
参考文献
[1]《合唱与指挥》.秋里.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6.
[2]《乐队指挥法》.朴东生.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10.
【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推荐阅读:
高校合唱与指挥课教学05-31
高校合唱指挥课05-14
高校《合唱与指挥》05-24
高校合唱教育05-10
高校合唱排练05-27
高校合唱团的训练方法07-25
普通高校合唱团发展10-02
合唱指挥手势11-23
合唱与指挥感想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