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途径(精选12篇)
改革创新途径 篇1
摘要: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是其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否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高校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我国高校的理财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财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只有在认清自身现实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转变高校财务管理理念, 优化传统管理模式, 借助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高校内部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才能不断推动我国高校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改革创新
财务管理是高等院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及到高校的科研、教学、后勤等多个环节, 主要包括高校财务预算、收费、核算等内容, 在高校的内部管理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办学规模迅速扩大、资金流通量持续增加的背景下, 做好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保障高校各环节日常管理和运行的基础条件。
一、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财务公开程度低, 管理欠透明, 当前我国高校基本已经实现了校务公开, 但是, 对于学校日常运行管理中的财务问题, 却大多不在校务公开的范围之内, 即使是一些学校将日常花费列入校务公开名单之中, 但也基本以总金额概况为主, 没有分条列出, 导致粗略不详。这一做法使得高校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大打折扣, 也使得一些腐败分子有机可乘。 (2) 当前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尚待完善。预算管理是高校有计划地落实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有效依据, 一般来说, 高校各部门的日常收支都应当按照部门预算严格实施,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财务预算管理仍不容乐观, 有些高校的预算下达时间滞后, 由此造成年初财务管理混乱, 有些高校虽制定了详细的部门预算, 但在执行中却仍旧时常出现挪用、占用、串用经费的现象。此外, 当前多数高校并未建立有效地预算执行管理和监督机制, 对于预算的执行缺少有力的跟踪、分析和评价, 这使得预算经费被随意追加, 预算的严肃性难以保证。 (3) 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力度不够, 资金流失时有发生。目前, 我国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已经基本脱离了单独依靠国家财政拨款, 筹资渠道开始日益多样化, 这使得流入高校的资金数量不断增多, 方式多种多样, 部分高校在此情况下, 没有能够建立一个涵盖范围广、执行力度强的财务管理制度, 造成账目混乱。例如有些高校重复建设情况严重, 造成资产浪费, 还有些高校违规建立“小金库”, 出现公款私存、贪污腐败等现象, 造成资金的大量流失。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的健康有序发展, 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解决。
二、高校财务管理方式的改革与创新途径
(一) 转变高校财务管理理念, 树立成本效益意识
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方式进行改革, 首先应当从思想上摒弃以往那种成本意识淡薄、效益理念淡化的错误观念, 切实树立成本效益意识。因此, 作为高校财务管理部门, 应当切实认识到优化、深化、细化自身财务管理流程, 实现资源、资金有效配置的重要意义, 严格资产管理, 重视高校财务预算工作。具体来讲, 应当认识到高等教育资金的盲目使用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必须提高决策意识, 提升高等教育资金利用率, 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从根本上优化自身的成本意识、建立行之有效的成本效益制度。通过这一方式, 使今后高校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不断上升。
(二) 加强高校预算控制, 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
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的目的在于是自身在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节约开支, 优化经费的使用、支出结构。因此, 做好财务预算工作至关重要。笔者认为, 当前高校在财务管理中可以适当的吸收社会企业所实行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在预算制定之初便兼顾到整个高校的运行过程, 并对学校中各部门各单位实行“零基预算”的编制法则, 最大限度的强化预算编制单位。同时, 强化预算管理, 细化经费指标, 对预算经费进行定员定额配比, 在执行中, 也应当严格进行管理, 建立详细的项目花费明细, 坚决杜绝超预算、无预算支出现象的发生。此外, 还应建立严格的预算跟踪分析以及评价机制, 对预算收入的完成情况和支出情况、资金使用效益进行有效跟踪和评估, 及时发现当年预算指标和实际执行情况之间的偏差, 并分析偏差出现的原因, 改进之后的预算管理, 以此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 加强内部控制, 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加强高校内部控制, 最终目的是为了防止差错和经济舞弊行为, 防止高校的国有资产流失。对此, 文章认为, 应当首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 以此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 对于可能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情况进行及时的预警。同时, 针对当前高校中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同步存在的情况, 财务管理部门还应当进行妥善的分析, 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经营性资产、实现其保值增值。对于以往出现的内部控制不力造成的重复建设、重负购置等情况, 财务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专门的机构、派专人负责, 以此减少高校资金的浪费, 降低高校运行的成本。
三、小结
总而言之, 在日趋复杂的办学环境下,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作为财务管理部门, 应当不断地调整思路, 更新观念, 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 重视成本效益, 加强对于资金、资源的控制, 以保障国家教育经费的合法、合理、有效使用, 这也是今后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叶习红.高校财务管理的三个新理念[J].会计之友, 2009, (10) .
改革创新途径 篇2
一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一定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企业党的建设;一定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企业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的始终;一定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推进企业党建工作不断发展。这是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国企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要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实现党建工作重心转变。企业党建工作必须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心及时调整和转换思路,由过去单纯靠完成上级党委指示和依赖企业行政支配为主线,向以企业生产经营为主导的方位转移。把党建工作渗透到生产经营的深层次环节之中,取得党建工作主动权。
三要着眼于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党建工作由“务虚”向“务实”转变。一是要在企业经济发展上求实绩。在生产、经营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使党建工作带动企业经济建设出实绩。二是要在企业改革中讲实效。从制定工作规则和管理办法入手,将考核目标进行层层分解、细化,定期、定性、定量考核。
四要实现人才使用机制的创新。一是要选拔干部时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二是要坚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党的干部“四化”方针;三是要坚持公开透明、公平竞争,走群众路线;四是要坚持对干部的全面培训、教育考核,监督检查;五是要坚持对中层以上干部的任免须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的程序。
五要打造党组织与群团组织相融合的工作机制。国有企业党组织应全面领导、指导和协调企业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在企业党委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形成这种“面”“线”相融合的工作机制,才能大力促进企业经济建设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国有企业党组织必需健全企业党组织与群团组织相融合的工作机制,放手让各“线”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企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六拓展党建工作的“创新”载体。当前,应着重从三个方面创新党建活动的载体:即创新组织载体,通过党建把企业中基层组织、优秀分子整合起来,形成促进企业发展的党建共同体;创新服务载体,党组织运用宣传、教育、思想工作和丰富多彩的活动等载体,更新干部员工思想观念,为企
业改革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创新制度载体,建立起与企业改制相一致的党建工作环境氛围,为党组织服务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政治制度保证。
第六,着眼建设和谐创新型企业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营造改革创新的和谐环境。企业的和谐稳定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检验企业党组织凝聚力、亲和力与向心力的重要标准。十七大报告指出的:“经济增长的环境资源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些在社会变革中还没有完全解决的老问题和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干部职工的思想,干扰企业的各项工作。在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各种矛盾更加突出,职工思想更加活跃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是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要在搞好生产、市场营销,促进企业又好
又快发展的同时,通过作风建设、队伍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和群团工作维护企业的和谐稳定。如坚持以人为本,培育企业成长基因,打造企业文化标志性工程,弘扬“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企业精神;加强人文关怀,开展“送温暖”活动,通过“元旦”、“春节”、“五一”、“七一”、“八一”等节日走访慰问离退休干部、困难党员、困难职工、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军专干困难户。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还要积极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发挥带头作用。在为洪水、地震灾区和贫困地区的捐赠活动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创新途径浅析 篇3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现状 创新途径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发展高等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1]。因此,更新教学思想、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
一、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性
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播中心的高等教育,服务科技,培养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科研力量注重了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不断为社会开辟新产业,通过技术服务、咨询、专利、专有技术等直接服务科技,在开辟创新产业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促进了社会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借助深厚的文化底蕴,价值取向,以及学习氛围等对社会产生的强大辐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深刻而久远。在经济成为知识化和技术化经济,知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培养的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对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高等教育在开展继续教育,营造学习型社会,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高等教育利用能为人们提供接受教育的各种机会这一特点,培养各类高等专业人才、管理人才来造福于后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高等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
二、 高等教育改革及发展的现状
素质教育只是高等教育的附加和点缀。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阔学生的视野,解决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过弱的人文熏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的问题[3],推进素质教育,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实施了一些具体方案,其宗旨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教育。但是表面化、形式化,素质教育不作为知识教育,专业教育,课内教育的现象仍然存在。其次,培养方式制约过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才的需求必须具备自发性、前瞻性和创新性以及快速适应性的品质。为了适应以学生为本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改革在尊重学生个性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是在设置专业、学制、设计学时、制定大纲等方面考虑的更多的是社会的需求以及学校的规定等。教师上课备课考虑的是教学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忽视发展的可持续性。社会发展要求教育改革必须具有前瞻性,持续性和超越性,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但是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学生接受的现成的知识多,专业教育多,创新能力培养较少,基础教育较少,很难适应经济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创新途经
根据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高等教育必须要发展创新,树立创新教育新理念,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创新课程体系,营造良好的創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一是形成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导施教和学生的主体认知相辅相成,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强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提高教学效果。近年来,在教学中,通过综合运用图表、录像、讲解、评析、讨论、调查、辩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一体化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具备了互动式教学的特征。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模式,以让学生会学、善学为目标,通过教与学的相互影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以及潜在的认知兴趣。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互动式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终极教育目标。
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跨入新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唯一能采取的行动即学习[4]。在全球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学习成为人们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网路获得高质量的学习资源,成为了当下人们学习的重要途径[5]。但在学习中,兴趣尤为重要,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力,制约着学生学习成果的好坏,有兴趣就有思维,就能创新。要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必然。高等教育也需要借助世界平台,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高等教育通过对教育理念、教育过程、教育方式的开放,实行开放式教学,把网络资源引入教学中,加速专业课程以及教材的建设,教师也可将其整合到自己的教学内容中,为自己的教学提供服务。教育意识的不断增强,教育行为的不断改善,营造开放、轻松、和谐、愉悦的气氛,从而产生教学共振,教师启动,学生感悟。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素质。开放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坚持开放式教学,是增强教育活力,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实现途径。
三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高等教育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开辟一个思考的空间,开拓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内需动力。在教学设计上,充分给予学生相互合作的契机和充分探索的机会,尽力提供可贵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的场景。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动觉智能,视觉智能和内省智能,使学生对掌握的知识有着直观的认识和理性的分析能力,看看、想想、议议、辩辩,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觉学习精神就会在不轻易间得到培养和锻炼,才能在知识的传授和知识点的突破上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教学中,精心设计创建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和合作的教学活动,既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又能开启学生积极思维的智能、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竞争精神和责任感。
四、 结语
在社会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改革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新路径,要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将创新贯穿到整个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激发学生潜在的认知兴趣、求知欲望、创新能力和各方面的素质。充分利用已经存在的客观条件,实现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培养高素质、高科技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樊国庆.浅析高等教育重要性[J].经营管理者, 2011(3).
[2]文祯中. 发挥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N]. 河南日报, 2012.2.22.
[3]李建强, 陈鹏, 黄海洋. 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定位审视[J].上海交大学报, 2003(2).
[4] 于智莘, 孙瑞岩, 杨白玉. 谈高等学校发展开放式教育.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2003, 19(3): 97-98.
改革创新途径 篇4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改革,方向,原则,途径
一、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改革的方向
作为高职学生而言,其多数存在自控制力较弱,兴趣保持不持久,以及价值观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等问题。因此,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高职学生的前述特定,对其进行科学的引导,以便使其身心健康成长。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可以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力、欣赏力,在这些基础上培养学生鉴赏美和甄别美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引导其追求美好生活。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国家教育事业的方针,也是高职美术教育的根本方向。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教育目标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美术技法,更应当使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得以提升,审美旨趣得到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美育思想,使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水平得到切实增进。此外,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注重密切同现代艺术发展趋势相匹配,以便使学生能够掌握美术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思想,从而为其日后的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创新的原则
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的发展程度进行积极的创新,以便实现美术教育对学生的传道授业作用。具体而言,美术教育创新应秉承下述方面原则:
1. 导向原则
此种原则乃是强调对美术教育的创新,应当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通过对美术教育课程编排创新、教学方式创新、实习实训活动创新以及教师授课理念创新等方面着手,尽可能地使学生成为契合市场实际人才诉求的专业美术人才。
2. 主体原则
此种原则乃是强调高职学生在美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依托对学生学情的精准分析,尽肯能地满足学生对美术知识的个性化学习诉求,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去掌握美术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去感知和认识世界,不断地继承、汲取文明成果并勇于创新,并使情感、素质、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3. 开放原则
此种原则乃是强调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不得闭门造车,而是应当对市场的实际人才诉求相结合。同时,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利用校外资源,吸收和借鉴国内外院校美术教育的成功范例,为学生创设现代化美术教育课程体系。
4. 多样原则
此种原则乃是强调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个体差异,从而做到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和兴趣着眼点,科学设置课程以及安排教学内容,从学生最为擅长或者最具兴趣的方面着手实施教学活动,进而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艺术品位、审美旨趣和美术技法得以提升。
三、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创新的途径
1. 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高职美术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分支,其必须同高职教育的整体人才培养理念相一致,也就是说,高职美术教育是以美术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理论知识培养为辅的人才教育模式。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市场对美术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科学设定教学目标,结合其他院校美术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实际对接情况,制定契合本校实情的美术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使学生在日后的求职就业道路上更具市场竞争力。
2. 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结合
从最近一个时期国内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实践情况来看,较为突出的问题便是理论知识教学同实践技能习得之间未能做到有效衔接。基于此种情况,高职院校应当为学生创设各种形式的实践技能习得契机,如组织美术社团、定期举办学生画展、设置实训基地等,同时,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应当积极寻求同企业合作,以便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契机,通过前述方式,将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从而为其日后的求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 转变教学方式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主导地位,在此种教学状态下,多以教师的直接知识讲解、学生听讲接受为主。美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因而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难以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因此,高职美术教师应当在实践中注重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首先,在教学目的的实现上,要以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在美术课堂上以提问或是小组探讨的方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想法,支持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其次,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诉求,以学生所擅长的方面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被赋予创作自由的情况下,产生较高的创作热情,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4. 注重德育渗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的并非简单地向受教育对象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当使受教育对象学会如何做人。因此,作为高职美术教育同样应当注重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原因在于学生在高职院校阶段的学习是处于人生的养成阶段,作为实践性较强的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对学生品质的形成、人格的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高职院校美术教育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时必须有目的、有意识、有层次地渗透德育。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依据高职院校美术教育课的特点,少说教,多体验,做到有机、有时、有序,使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心智得以健全、道德情操得以提升。此外,考虑到学生日后进入职场必然学会如何进行团队协作,因此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亦应当注重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具体而言,美术教师可以在一些大型美术作品的创作中,结合学生的美术专长进行分工,使每个学生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作品的创作,通过这样的分工合作过程,将使学生形成协作意识,并且团队合作意识得到有效地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维.提升高职院校书法教学的对策[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
[2]门芸.对当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2(16).
[3]梁立军.高职院校美术教学中多媒体的创新运用[J].神州,2012(35).
[4]李雯.浅析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几种途径[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6).
[5]马艳平.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J].数字化用户,2013(10).
[6]彭艳云.对高职院校美术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9(02).
[7]赵明.高职院校校园特色雕塑探讨——基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案例[J].美术大观,2011(12).
改革创新途径 篇5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论文题目: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途径
学生姓名
专业
层次
批次
学号
学习中心
年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途径 摘要: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原则。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关键词:改革发展稳定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不能互相协调就会影响很大 1.1 改革不应适时、适度时会起反作用 我国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现在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也仍处于攻坚阶段。当改革不应适时、适度时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引发过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而且还会出现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例如俄罗斯,实行所谓“休克疗法”,改革性质改变、跨度过大,导致社会生产力发展严重受挫,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社会急剧动荡,严重背离了改革初衷和方向。
1.2 整体不能协调发展
我国现在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方面占优势的巨大压力,如果我国经济发展不协调,就会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扩大,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超过现有资源的潜力,会引起通货膨胀和价格大幅度上涨,造成经济和社会不稳定。
1.3 维护稳定不能坚持长期经常性
当前,我们如果对以前获得的成果沾沾自喜,不能长期坚持下去,随着改革深化,利益格局调整,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社会治安状况依然严峻,经济犯罪猖獗,同境内外敌对势力斗争任务艰巨、复杂。尤其是极少数别有用心人利用群众对各级政府举办公益事业或重点项目存有疑虑,蓄意进行蛊惑煽动而引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从而影响了社会安定稳定。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2.1 改革应适时、适度
在经济体制改革上,特别是在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我们的改革应适时、适度。深化改革必须突出重点,分别轻重缓急,防止改革措施在时间上过于集中。改革措施要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认真考虑每项改革措施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把握好改革出台的时机和节奏。还要重视建立补偿机制,对在深化改革中利益受损的群体,要通过一定形式给予补偿。每一项具体措施出台、实施时间和范围都必须考虑到时机、条件是不是成熟,人民群众实际承受能力如何等问题。如果面临改革任务极为繁重:应打好国有企业攻坚战,力争在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住房制度、粮食流通体制、公费医疗、社会保障和政治机构等方面改革。尽管难度之大可以预料,但还是应咬紧牙关,坚决推进。这是因为,第一,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未雨绸缪,深思熟虑,时机已经成熟;第二,我们相信,经过改革,能够建立新秩序,形成新机制,促进生产力新发展。应把握好改革力度,否则就会影响发展,带来不稳定问题。国内外改革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经历了从农村局部到整个农村,从农村到城市,从单项改革到综合配套改革过程,取得了巨大成功,国民经济走上健康发展轨道,人民安居乐业。而有国家,在层层落实责任制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加强正面宣传、抓好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妥善处理突发性事件等方面,必须清醒地看到,伴随改革深入和利益结构调整,一些长期积累深层次矛盾将会凸现出来和尖锐起来,容易诱发不稳定因素。在改革中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实际困难,如国有企业效益不高,下岗职工不少,再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对金融领域潜在风险,有领导重视不够,警觉性不高;有地方农民负担过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社会治安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地方刑事案件居高不下,特别是因各种矛盾和纠纷引发群体性事件上升,等等。因此,在改革中,我们既应把握好度,又应高度重视和认真处理上述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为改革攻坚提供强有力保证。积极稳妥地处理好由此必然产生“三者”关系。
2.2 发展是整体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
突出发展问题,强调在加快发展问题上统一思想认识,就是应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稳中求进,再创新业;就是应强化政治意识、全球意识、机遇意识、实力意识,在加快发展中迅速壮大自己;就是应锐意改革、保持稳定,为
21世纪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但发展必须是整体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不仅指经济增长,还包括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可持续发展,科技教育及各类文化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等全面进步和提升。我们所追求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没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物质基础;没有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进步,物质文明建设就没有动力,经济发展目标就会因人口膨胀、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社会治安混乱而大打折扣,难以实现。可见,发展需应决定着改革内容;发展进度决定着改革步骤。从我市实际出发,当前,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应求对旧大一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进一步改革,即使是发展速度指标,也可以是预测性、指导性,可以而且应该随着经济形势实际变化加以调整。这是市场经济内在需求,不是来自外部行政干预和指手划脚。所以,我们提出实现去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比增15%、地方级财政收入比增15%目标,应是实实在在速度,协调发展速度,讲求质量效益速度。同样道理,发展和建设,我们还是强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能快则快;强调既不贻误战机,也不盲干失度;强调山区沿海有别,应分类指导,梯度推进。另一方面,改革是渐进、有序、有计划、有步骤,不具有改革条件时候,不考虑方方面面因素而仓促行事,必然败下阵来,于发展无助,于稳定有害。
2.3 维护稳定是长期经常性任务
我们务必始终保持高度警觉,进一步提高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重应性认识,充分认识到维护社会稳定是一项长期任务,从思想、组织、工作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持续稳定良好局面,为改革、发展创造一个更加稳定社会环境。应大张旗鼓地正面宣传,宣传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巨大成就,提高广大群众思想觉悟和素质,让大家知道成果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自觉维护安定稳定社会环境。应把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同科学求实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在出台改革措施和制定发展规划时,认真缜密地调研,科学慎重地决策,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切不可草率行事、盲目决策。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下大力气研究和解决与大多数群众切身利益相关问题。对涉及到群众利益调整改革和发展措施,对诸如计划生育、土地征用、旧城改造等具体工作,一定应做过细思想工作,消除群众疑虑和误解,理顺群众情绪,主动解决群众所关心问题,把可能出现不良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
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要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这是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三者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另外两个方面,而且会直接影响整个现代化建设全局。从理论上看,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三者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辩证统一。只有遵循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规律,坚定不移地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在深化改革中促发展保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改革创新途径 篇6
关键词:初等教育 课程改革 发展趋势 创新途径
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形势下,推动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既是适应推动教育体系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教育事业更好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传统的初等教育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结合实际有效推动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活动,从而保证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人才。
一.初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
1.初等教育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
从目前初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来看,理论课程在初等教育课程结构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初等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在素质教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方面的设置比较少,缺乏相应的重视程度,这同时也是导致初等教育课程结构设备不够合理的重要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好发展,就必须从初等教育阶段就对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但是目前的初等教育课程结构设置显然无法实现这一要求,这不仅对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产生了不良影响,而且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改革,最终教育会成为制约社会进步的因素,阻碍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因此初等教育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性急需进行改革和完善。
2.初等教育课程内容无法体现时代特征
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需求和对社会的认知要求与过去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教育作为指导学生认知世界、了解社会的重要基础,也应当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革。但是从目前初等教育课程结构来看,初等教育的内容并没有充分考虑时代发展的变化,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仍然按照之前传统的理论教育体系构建教育内容,这种与时代发展脱节的教育内容很难激发学生的学校积极性,而且也缺乏教育实用性。整个初等教育发展出现偏差,对初等教育发展的科学性产生不利影响。更严重的是,严重脱离时代发展实际的教学内容失去了教育的根本意义,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体成长和个性发展。
3.初等教育方式比较落后
目前初等教育的方式方法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制约,大部分的初等教育大都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很显然,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后的教育方式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影响了教师教学的创新能力。在新的教育改革发展形势下,因材施教促进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发展,是当前初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初等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1.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理念指导实践,教育理念的革新是初等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创新的根本,在开展初等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创新之前,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树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的初等教育理念,根据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初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并以此为根据推动初等教育的发展。其次,要逐渐摆脱传统教育理念对初等教育发展的制约,以学生全面、个性发展为重点,在提升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另外,在初等教育课程结构设计中要做好人文意识的渗透教育工作,这既是新时期初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要求,也是提升初等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措施,渗透人文意识,就要求在初等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观念。最后,树立正确的初等教育观念还要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与足够的重视,尤其是要提升学生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素质教育过程中。总之,为了有效推动初等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必须对相应的教育理念进行革新,要用全新的视角、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理念去指导初等教育课程结构改革,推动初等教育全面改革奠定良好的思想观念基础。
2.丰富初等教育课程体系内容
教育内容的改革和丰富是初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方面,课程内容的选择作为初等教育课程结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整个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过去的初等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大都偏向于理论教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比较缺乏,在教学内容方面就缺少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体现。因此增加初等教育课程结构内容的素质性教育成为初等教育课程体系内容改革的重要方向。素质教育内容的创新必须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行。要在理论知识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增设相应的素质教育课程,如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艺术鉴赏能力教育和品行教育,丰富初等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另外,还要对结合时代发展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改变枯燥的理论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基于实际开展,通过实例开展理论教学等等,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初等教育教学的质量。
3.创新初等教育课程结构创新
教育课程结构创新也是初等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课程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会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学生全面综合发展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另外,对初等教育课程结构进行创新也是提升新时期初等教育课程创新发展的重要要求,为初等教育向着适应社会发展提供了可能。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初等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推进。首先是要增加初等教育素质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结构,初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人、育人,这就要求在初等教育结构中增加相应的思想指导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具有丰富性、趣味性,要贴合现代学生发展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另外,思想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要全面,要涵盖爱国思想政治教育、公民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素质教育等多个层面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监理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其次,要增设综合实践课程,这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实践性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开展系列综合实践课程锻炼,能够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动手操作技能进行有效培养。综合实践课程的建设要与相关的理论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并且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升初等教育效果和质量。另外,为了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的实践效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学校还要与社会团体、企业等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合作,安排假期实践、实习,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社会,发现自身与社会实践之间的不足,提高初等教育课程结构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4.创新初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
针对初等教育教学方式落后、单一的问题,必须结合当前教育教学技术创新和新型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对初等教育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首先,要做好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初等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中的应用,强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直观性、丰富性,增加初等教育的趣味性,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初等教育实践情境,营造良好的教育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将网络教学手段融入到初等教育体系当中,网络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丰富初等教育的内容,拓展初等教育的层面,网络教学手段在初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适应时代发展特点的重要体现,应当引起初等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视,信息时代的学生作为数字、网络发展的“原住民”,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因此开展网络教育教学活动是初等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另外,要丰富和创新初等教育的教学组织模式,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在初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初等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结束语
初等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针对初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需求,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等方面做好相关的创新改革工作,确保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序、有效推进。
参考文献
[1]陈佳.初等教育技能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新西部,2010,(8):232+228.
[2]夏小林.论新课改革背景下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J].改革与开放,2010,(20):177-178.
[3]太学英.“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科结构特色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6):95-98.
[4]哈希格尔勒.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4):177-178.
[5]刘浩.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项目编号:2015年安徽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初等教育专业教学变革研究(2015jyxm523)。
改革创新途径 篇7
一、国家创新型发展引导下的高校继续教育教学理念的改革
在现代化科技创新的发展中,更加注重西方发达国家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在社会企业的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继续教育的一种生产性投资过程。例如,对于英国的发展而言,在公民经费提供中,更加注重继续教育的全面发展,并结合继续教育的相关形式,在政府政策的结合中,将教育经费逐渐增加,将国家财政拨款逐渐增加,实现继续教育经费比例的不断增加,而在企业产业部门结构的不断完善中,做好职工教育经费的不断提供,在民间团体鼓励的过程中, 将个人投资教育不断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经费全面获取,而在义务教育的普及过程中,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
在国家创新型教育的全面发展中,注重教育体系的综合性改革和发展,并将原先教育体系的角色全面打破,在角色的转换中,结合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政府更要做好政策基础倾斜过程,结合财政资助的形式,对高校继续教育进行及时性的补充,做好继续教育立法的基础性工作,将继续教育稳定性发展全面加强,保证朝向正规性教育综合性发展。在教育立法的全面推进中,注重继续教育人力、财力的积极投入, 并在办学规模的结合中,做好经费的基础编制和发展,实现经费的积极投入,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借鉴中,更要开辟多元化渠道,在企业发展中,结合社会团体的形式,增大继续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对国外机构大力吸纳的过程中,注重我国继续教育市场的全面开拓。
二、国家创新型发展引导下的高校继续教育办学形式的改革
在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中,应注重高校继续教育的综合性发展,注重技术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全面培养,在技术应用过程中, 注重复合型人才的综合性培养,在岗位的结合中,注重多规格和技术培训的多样化发展,而在国际经济的发展中,注重经济文化科技的优先发展。而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注重教育产品的基础性开发,在对配套设施的建设中,结合产业化的规律实现基础性运作,办学机构逐渐与社会联系起来,实现消费教育时代的全面发展。 在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中,更要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背景,在教育内容的及时调整中,做好产品结构的综合性调整。而在政府行业的全面发展中,将行业和政府之间的沟通联系全面加强, 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
三、国家创新型发展引导下的高校继续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中,要结合西方国家的相关发展经验,在继续教育中,将强大的生命活力注入,并在继续教育的结合中,实现高校继续教育内容的普及。例如,在美国继续教育的发展中,不仅有乡村的农场主,还存在白领阶层的一些专业管理人员,在少数民族群体的继续教育发展中,更要结合基础性教育发展。在教育内容的改革发展中,更要始终注重继续教育的核心改革发展,对创新培养目标进行明确, 做好教学模式的合理选择。在课程体系的发展中,注重人才知识的创新发展,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在与职业道德教育素质的结合中,注重合理知识技能的不断培养,而在知识结构能力的全面培养中,实现教学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在这种继续教育发展中,将应试教育模式逐渐打破,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而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素质教育的全面培养,体现出知识技能的合理应用和发展。在这种创造能力的开发培养中,实现创新性思维方法的全面培养。在课程体系的改革发展中,结合学科的实际发展状态,对现代化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充分性的反映,而在新成果要求的结合中, 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在实际终身发展中,就要注重智能素质结构的合理调整,实现基础性的改革和发展。在高校的继续教育发展中,更要注重创新复合技术的基础性培养,在高层次的创新中,体现出先进性和国际性的全面发展, 注重综合性发展的综合特点。
四、国家创新型发展引导下的高校继续教育考试评价的改革
在教育体系的完善过程中,同样也要做好课程体系的综合性改革和发展。对于西方的发达国家而言,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保证有着严格的课程考核,还保证有着科学的课程考核过程。结合相对统一的考试标准状态,对较为完善的继续教育课程学习效果进行建立,保证有着相对完备的评估系统。在西方国家的发展中,结合学分转换 制度,将产学结 合全面实 现,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形势教育的相互衔接,对各种教育的立交桥进行构建,促进高校继续教育考试评价的基础性改革发展,实现互相衔接的根本进行。
例如,对于美国的继续教育发展而言,主要是对职业院校和技术院校逐步完善,在三级系统一级化的发展中,实现教育体系的全面完善发展。对于韩国的发展而言,主要是对学分银行体系进行建立,在校外环境中,对不同的经验和培训加以承认,在这种学分积累中,结合学校的基础教育,注重正规教育之间的和谐联系,将正规教育的局限性有效消除。在学历结合中, 注重职业资格证书的相互承认和沟通,而在相应能力标准的结合中,结合各种层次结构的知识技能情况,对欧洲学习互换系统进行建立,将教育的学位和学历认可逐渐提高,并将学生的自由流动全面加强,实现欧洲教育的综合性发展。
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而言,在实际的发展中,通过将教育考试的严格性逐渐加强,并保证科学化的教育考试过程。但是在继续教育考试过程中,通过将考分中的含金量全面增强,并注重继续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学分转换,实现教育的基础性建立和发展。在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中,更要注重教育考试的严格评价和管理, 并在授课的过程中,对考试的管理工作全面加强。授课教师通过对考试命题大纲进行严格的规定,做好课程考 核方式的 基础性改 革发展。 在试题库的统考过程中,注重专业课的课程内容分析,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对考试纪律做出严肃性的规定。在这种创新素质的全面培养中, 结合学员的实际生理特点,在心理特点的分析中,注重继续教育的综合性发展,将机械记忆不断减少,并加强理解的过程,在案例分析中,将开卷考试的比重不断增加,并将开卷试题的题量进行全面的提高,做好学员的学以致用,对学员的创新思考能力进行综合性的培养。
五、国家创新型发展引导下的高校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
在国家创新型发展引导下的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更要注重教学管理的过程,通过做好管理创新的综合应用,对继续教育的远程网络教育进行大力发展,在教育机会的结合中,注重学习机会的开放性发展,保证有着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对于学籍的管理,通过结合弹性的一种学制基础,并在学习者的学习中,结合继续教育的相关对象,在与传统教育手段的结合中,将继续教育发展的需求逐渐满足。在对发达国家的综合分析中,注重信息技术的全面分析,而在远程网络技术的应用中,结合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实现继续教育的综合性分析和应用。通过保证学习设施的智能化,同时也注重学习设施的网络化发展,在硬件设施建设力度的综合性加强中, 对软件的开发全面分析,做好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性认定,加强师资队伍的综合性发展和培训。
在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中,同样也要结合国际发展的潮流,在高质量的教学管理中,结合管理队伍的基础性发展,注重高校继续教育的基础性发展,在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教育综合性提高中,保证有着规范化和创新型的教学体系发展。在教学管理中,不仅体现出教育的基础理念,还要注重管理的过程,在继续教育发展现状结合中,注重教育管理基础知识的根本分析,在教学环节相互关系的结合中,将自身知识面不断提高,而在理论结合中,注重教学管理实践性的基础性应用,注重改革意识的不断提升,还要做好教学管理新思路的探索和创新,将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全面提高。
在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就要借助于现代化远程网络技术的相关信息特点,对我国高校的继续教育进一步发展,而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建设中,更要结合不同的录音和录像过程,注重教学先进性的电教手段,并在现代化网络教育中,对继续教育的内容及时地改变,而在教学结构的基础性改变和发展中,提供新的知识传授方式,在这种过程形式的提供中,实现参加者的全面负责和组织过程,加强个体的基础性学习,做好快速变化的职业要求。在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应用中,不仅仅对于继续教育机构的组织结构有着基础性的改变,对于继续教育机构的实际运作方式 同样也有 着基础性 的改变,这种继续教育的组织活动还具有相对简单化的基本特点。
六、结语
改革创新途径 篇8
1 高职计算机应应用用技技术术专专业业教教育育教教学 学 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革命命的的飞飞速速发发展展,,计计算算机机应应用技术的革命广泛泛而而深深刻刻。。它它深深入入到到人人们们 生产和生活的各个个领领域域。。无无论论是是企企业业还还是是事业,无论是生产产还还是是管管理理,,对对计计算算机机都都有明显的依赖性。。大大学学生生的的计计算算机机水水平平已已 经成为用人单位衡衡量量人人才才的的标标准准之之一一。。据据调查资料显示 :尽尽管管高高校校为为社社会会培培养养了了大大批计算机人才,但但事事实实上上,,符符合合用用人人单单位位需求的高素质的计计算算机机技技能能型型人人才才仍仍然然 十分短缺。造成这这一一现现象象的的根根本本原原因因在在于于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技术术专专业业的的教教学学与与人人才才 培养模式还存在诸诸多多问问题题。。
1.1 师资力量量薄薄弱 弱
百年大计,教教育育为为本本 ;;教教育育大大计计,,教教师师为本。高职计算机机应应用用技技术术专专业业教教师师的的职职 业道德、专业素质质、、专专业业知知识识、、实实践践能能力力等等直接关系着课堂教教育育教教学学的的效效果果。。目目前前 ,,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技术术专专业业教教师师基基本本上上都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没有有企企业业实实践践经经验验,, 有有的教师在专业实践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经验甚至是一张白纸。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实际工作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只靠空洞说教的课堂是很难培养出适应工作岗位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所以要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就要努力培养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1.2 专业建设不足
计算机行业是时代感很强的行业,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滞后这是众多高职院校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中可以看到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大多数毕业生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束手无策,就业后很长一段时间不能顶岗。出现这些岗位适应能力弱的现象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关系很大。主要表现在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实训教学等专业建设方面存在严重缺欠。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若想培养出满足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学校的社会竞争力,就必须加快专业建设步伐。
1.3 教学硬件建设不足
着眼于“应用”,服务于“一线”、立足于就业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与企业接轨、与社会接轨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不 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的原因之一便是学校的硬件建设不足,教学设备陈旧。尤其是那些实训基地、实训室、实训软件等明显滞后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着力点,及时更新学校硬件资源建设,与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相适应。
1.4 实践教学实效性差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信息技术认知能力、常用软件操作能力、网页制作能力、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能力、计算机硬件故障诊断和维修能力等 需要在实践实训中得到提高。然而,由于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薄弱,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工作业绩甚至是后续的发展。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大学生综合实践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实效性太差,有些教师只重视实践教学过程,没有明确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没有确定与社会接轨的实践教学内容 ;更没有制定一套科学的实践能力评价标准,这些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人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打造符合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摆在我们所有一线高职院校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面前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2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以培养职业型、技能型、实践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只有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 大刀阔斧地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 才能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才能适应知识经济一日千里的飞速发展 ;才能使高职院校在激烈地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见,创新办学理念、加快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是摆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2.1 历练“双师型”教师队伍
计算机行业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高职院校为了解决教师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实习实训教学能力弱的现状,学校应定期分批委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在实践中熟悉操作,丰富经验,了解市场,提高职业能力。教师通过历练使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事实告诉我们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政府、高职院校、教师本人共同努力。政府要制定政策,创造条件,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走“产、学、研”双赢的办学之路。另外,学校要重视教育科研活动,不断实践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从高层次上把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
2.2 专业建设与时俱进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要定期市场调研,果断摒弃那些被市场淘汰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市场需求定位课程设置,密切追随产业主流技术,研究朝阳技术,既推动计算机行业的进步,也有效解决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试想,如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能够和产业主流技术接轨,那么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又怎能不会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认可呢?如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能够顺应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的变化,那么,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又怎能不胜任岗位呢?因此,时刻关注科技发展动态, 了解市场人才的供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和教师责无旁贷。
2.3 加强实践实训教学
能深谙计算机基础知识,能拥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践技能,这是对计算机人才最起码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实训室、实训软件、多媒体等教学设施,加大实践实训课时比例,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
2.4 发展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即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就业前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才能形成职业岗位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个人认为 :提高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关键是激发高职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奋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起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实践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分层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教师通过任务、案例、实例和问题来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在完成任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升, 职业技能水平不断增强,为顺利就业夯实基础。
2.5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理论、轻实践 ;重结果、轻过程 ;重继承、轻创新 ;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个性人才。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急剧扩招,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市场,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决定了大学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如果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不强,应变能力不高就很难再激烈地就业市场上站稳脚跟。为了培养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拉近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学校要加大实践课程比例,以实际职业岗位技能需求为依托,制定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计划, 力求使学生实际技能与职业岗位需求零差距。大学生只有做到“零距离上岗”,才能不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因此,作为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2.6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准确定位。高职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就应该科学合理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在明确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披荆斩棘,奋力前行。认识社会的能力、职业竞争的能力、战胜困难的毅力等品质也逐渐形成。因此,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市场的动态发展,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方案,为学生顺利就业、实现人生价值开辟一条崭新之路。
3 结束语
总之,高职教育要本着“服务宗旨”、“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的要求 , 依据市场需求及时更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创新专业特色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 :只要我们教师在工作中善于积累、大胆实践,就能使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在探索中进步,快速走出“企业求贤若渴”,“毕业生就业无门”的怪圈!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已经影响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的质量。文章结合个人多年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工作实践,总结归纳了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若干共性问题,就新时期如何创新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堂教学谈几点个人粗浅的认识,与同行共勉。
机构创新的途径 篇9
1. 机构创新来自于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人们一方面出于满足好奇心而获取知识, 如:金字塔是怎么建造的?而更重要的是知识是来用的。机械设计中的理论知识是按照某种体系进行总结和传授的, 有一定的条理性, 或是受科学发展的影响, 或是受篇幅的限制。未能进一步的拓展。人们一代代地如此学习, 似乎这门理论内容就这么多, 就这么用, 思维逐渐成为定势。有约定俗成和先入为主的味道。如果能深刻地理解知识, 就会比较广泛地应用知识。可是很多人只会简单地背诵教科书上的条条, 以至于对知识的内涵挖掘不够, 当然知识利用地也就少了, 甚至会出现错误。实际上, 这些理论, 尤其是应用部分, 还可以进行创造性地拓宽, 形成新的知识点。兹举例如下.蜗杆蜗轮机构的知识经过深入挖掘, 获得了新的应用.
例子:反转式蜗杆蜗轮机构的产生
蜗杆蜗轮机构工作受力分析见图1, 各力数量关系式为:
式中:T1——力矩;d1——蜗杆分度圆直径;α——分度圆压力角
构件1——蜗杆构件2——蜗轮Fxi——轴向力
ni——转速Fti——圆周力n 2`——蜗杆反转转速
Fri——径向力λ——蜗杆螺旋升角M------转动力矩
在使用时, 主要利用输入Ft1而获得Ft2。一般地, 当Ft1 (或T1力矩) 为驱动力输入时, 蜗杆蜗轮轴线固定时, 可使蜗轮获得一个放大的输出转矩Ft2*d2/2, 当进一步挖掘蜗杆蜗轮机构的潜在属性时, 注意到Fx1与Ft2数值相等, 这时可让Fx1仍然为驱动力输入, 把蜗轮固定, 蜗杆轴线可围绕蜗轮轴线旋转起来, 其转动力矩M=Ft2*d2/2, 转向n`2=-n2方向。可以称利用这一潜在属性的蜗杆蜗轮机构为“反转蜗杆蜗轮机构”。这一属性的利用, 可使反转蜗杆蜗轮机构使用在具有自锁性能的翻倾机构中。
2. 机构创新来自于对广义机构的挖掘
机械产生于物理、力学。用物理的原理来实现机构功能就是广义机构了。为了便于知识的传授, 现在机构学主要讲刚体机构学, 其实对机构的主要要求是简单实用。广义机构有些能很好地满足这项要求, 应该认真挖掘。下举两例说明。
例1:连续定量分配自动倾卸机构
一种连续定量分配自动倾卸机构, 其工作原理和小孩玩的跷跷板一样, 哪边重, 哪边向下运动。如图2所示, 两个连接在一起的倾卸翻斗有一个轴支持着, 液体连续注入倾斜翻斗, 当左倾卸斗被液体注满到使重心达到倾翻程度时, 机构便会向左倾翻, 这时液体又会向处
在上位的右倾卸斗灌装, 当右倾卸斗被液体注满到使重心达到倾翻程度时, 机构便会向右倾翻。这样, 翻斗的左右翻倾和复位连续不断地进行着, 达到了连续定量分配的目的。这种自动倾斜机构结构简单, 利用重心这一力学原理巧妙地实现了自动的定量分配。
例2:轴承钢珠精选器
又如一种轴承钢珠精选器, 可以对钢球的圆度、表面精度、材料均匀度进行选择, 剔除不合格品。其办法如下:用一组表面上光滑的圆柱体, 按适当的间距排列, 将钢球以某一投射角投在第一个圆柱体上, 钢球会弹到第二、三、四圆柱体上, 质量合格的产品最后落到预先放置的容器中, 不合格的钢球则会在半途中淘汰。这是一组有若干个圆柱体组成的、奇妙的选择机构, 它非常简单, 实质上是没有“机构”的机构。
参考文献
[1]苏和平等。企业获得原创性产品设计方案的研究。机械设计[J]。2005年2期:5~7
试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途径 篇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东亚、拉丁美洲、土耳其、俄罗斯等地多次爆发金融危机,究其根源均在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严重的内在缺陷。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约束明显弱化,现存的国际货币体系既没有本位货币及其适度增长的约束,也无有效的国际手机调节机制,简直成为“无体系的体系”。而近来,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在全球的蔓延,又掀起了一场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讨论:到底什么样的国际货币体系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是否存在一个最佳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途径?对此,各方都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也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一)回归国际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主要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态。历史上,从英国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以后,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了金本位制,并且是典型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
金本位制本身具有多种优点。首先,可以保持货币汇价的稳定,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其次,由于国内货币发行量受到中央银行所拥有的黄金储备的约束,因而不会出现过分的通货膨胀;第三,它对于一国的国际收支能起到调节作用,依靠黄金的流出或流入使国际收支趋向平衡。在金本位制施行的近一百年中,它本身具有的这些优势使它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货币制度:它保证了流通中的货币对本位币金属黄金不发生贬值,保证了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外汇市场的相对稳定。
基于以上的优点,有观点认为,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可以考虑回归到金本位制。
但是,这种想法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恢复金本位制,根本不能够避免金本位所固有的缺陷:全球经济增长是无限的,而任何实物资产充当货币本位(如黄金),这种实物资产终究会因为量的固定而稀缺,那么这种实物的稀缺性就无法维持世界经济不断上涨而对货币不断增加的需求。金本位制最后也必将走向崩溃。
(二)调整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始于二战之后的国际势力格局变化。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四十四国参加的“联合与联盟国家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协定》,并在1945年正式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规定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从此开始了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
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这就是特里芬在1960年提出的“特里芬两难”。若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则国际金融市场美元短缺,势必影响全球经济的正常发展;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虽可满足国际间对美元作为支付手段和储备手段的增长性需求,但逆差的扩大意味着美元的泛滥、国际间对美元的信心的下降乃至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必将动摇。而事实上,1971年和1973年两次出现全球性美元过剩,美国无法承受其黄金储备的持续下降,于是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停止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了。
综合考虑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优势和缺陷,有观点提出了一种“调整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仍仿效原体系中的“双挂钩”制度,但只是将美元转换为多个国家的货币。即挑选出几种国家的货币,让它们共同维持和黄金的比价,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可以选择钉住其中一个国家的货币汇率。
这种想法从表面上来看,既保留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的稳定性的优点,又将原来美元所承担的义务分配给了其他的国家,避免了只由美国一个国家承担维持本币汇率稳定的责任,似乎更合理了。但是仔细分析,可行性也比较差。
首先,美国必然不愿失去美元的霸主地位。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依旧拥有着霸权。若是建立这样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将会有其他国家的货币来分享美元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利益。那么,这个需要各个国家的通力合作才能建立的“调整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势必会因为美国的不合作而无法成功建立。
其次,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调整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其实仍未解决主权国家货币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缺陷。“特里芬两难”仍然存在,只不过从美元变成了多种国家的货币。虽然在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恶化而出现本币过剩的情况时,还有其他国家的货币可以维持固定汇率,但是这也只是暂时的。只要是以主权国家的货币作为国际本位货币,最后都会出现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同样的情况,只不过是时间长短问题。
(三)建立超主权国家货币
建立一种超主权储备货币的想法由来已久。20世纪40年代凯恩斯就曾提出采用三十种有代表性的商品作为定值基础建立国际货币单位“Bancor”的设想,但未能实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69年创设的特别提款权(SDR),可以说是超主权货币的雏形,用以缓解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不过发挥的作用不大。而在2009年4月份召开的G20峰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再次提出,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然而,建立一种超主权国家的货币真的是可行的吗?笔者认为不尽然,至少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不现实的。其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是否能有一个具有足够公信力的组织,来发行这种“超主权国家货币”。
货币的发行,必须以足够高的公信力作为前提,而最高的公信力就是国家暴力。从目前看来,发行SDR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不具备这种公信力的,由基金组织这样一个没有暴力为后盾的国际机构来发行货币,其信用的取得是非常困难并且很不牢靠的。从这一点上看来,这甚至不如主权国家的货币。因此,周小川行长在文章中提到的“由一个值得信任的国际机构将全球储备资金的一部分集中起来管理”仅仅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想法。因为在世界各国都拥有自己的利益的情况下,这样一个超脱于各国利益之上的组织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这也就意味着,寄希望于由这个组织发行的“超主权国家货币”就是空谈了。
(四)完全独立浮动汇率制度
从1973年美国单方面宣布美元贬值,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之后,各国纷纷宣布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但大部分国家仍然选择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美元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各国在美国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仍然只能被动地承受美国通货膨胀或美元贬值的结果(譬如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中出现的情况)。鉴于这一点,有人提出实施完全独立的浮动汇率制度,才是最理想化的国际货币制度。
完全独立的浮动汇率制度的确具有很大的优势。首先,在这样的汇率制度下,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汇率上下波动幅度,也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而是听任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的变化自由浮动。其次,实施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保证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帮助减缓外部的冲击。第三,浮动汇率制下,一国不需要为了随时调整国际收支平衡,而维持巨额的外汇储备。
但是,实施这样的完全浮动汇率制度也具有一些问题。第一,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往往会出现大幅过度波动,可能不利于贸易和投资;第二,汇率的自由浮动,就带给人们进行投机活动的可能;第三,浮动汇率制度对一国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金融市场的发展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总结
从完全浮动汇率制度的问题看来,它并没有如黄金储量的稀缺,特里芬难题,超主权货币发行组织的设立等问题。因此综合看来,逐步实现完全独立的浮动汇率制度,在四种方案里面似乎更具有可行性。并且,结合目前欧元大有挑战美元霸权的趋势,可以预见,如果欧元能够成功经受住各种考验,世界储备资产中的欧元比重将明显增加,国际货币制度会出现美元与欧元的二元格局。这无疑是国际货币体系迈向真正的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和实现完全浮动汇率制度的重要一步。
摘要:针对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结合历史上曾经施行的国际货币制度的优势和缺陷,分析了现有的包括回归金本位制,实行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超主权国家货币和完全独立的浮动汇率制在内的四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案。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超主权货币
参考文献
[1]何璋.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5.
[2]多米尼克·萨尔瓦多,等.欧元、美元和国际货币体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
[3]胡筱蕊.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以及对现行体系中挑战的适应[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9,(2).
[4]国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及改革方向[J].中国经济研究,2009,(2).
改革创新途径 篇11
【摘 要】在各项教育中,德育教育是最为主要的,因为它不仅仅决定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而且也决定了社会的和谐程度。但是,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德育教育却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网络道德教育、师生沟通交流、计算机课堂教学这三个方面来探究中职计算机专业德育教育的创新改革路径。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 德育教育 问题 创新改革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在注重学生成绩的同时,开始逐步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成了现代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大多数中职院校来说,只要保证学生拥有扎实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即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则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德育教育就更不会被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因此,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德育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就业能力的增强。
一、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目标脱离实际
目前,一些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将《教育大纲》的德育要求作为教育教学的德育目标,完全没有考虑中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再加上这些德育目标太过于政治化和理想化,缺乏具体的操作措施和评价标准,这就导致有些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流于表面,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不仅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抗拒心理。另一方面,某些中职院校的德育目标太过于绝对化,没有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变化来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所以,德育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实效性不足。
(二)德育内容存在偏失
很少有中职院校具有自主开发德育校本教材的意识,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内容是根据国家的要求和思路来制定的,与时代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脱节,这就使得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指向性不足。再加上中职学生思维活跃,信息来源渠道广泛,所以,陈旧的、与时代脱节的德育内容是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的,德育效果自然也就无从保证。
(三)德育管理不到位
中职院校的教师教学压力和教研压力相对较轻,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德育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德育教师只是将德育道理生搬硬套地“灌输”给学生,不能够结合时代新现象和学生的实际问题来进行分析,所以,德育教学过程十分枯燥,学生找不到兴趣点。再加上有的教师在传授专业课知识的时候,没有注意专业知识和德育内容的结合,浪费了有效的课堂时间,德育教育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德育教育改革创新的路径
(一)将专业知识教学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
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教师除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实现专业知识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例如,在计算机课堂上,针对某些学生自由散漫、不敬师长的行为,教师要及时指出这种行为的错误之处,并要求学生立即改正。再如,在计算机上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遵守机房管理制度的意识,使其形成爱护机房设备的习惯。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团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地培养学生的程序意识,并结合现实中的计算机病毒案例,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引导学生按照步骤来正确操作计算机,积极使用正版软件,拒绝盗版软件。
(二)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
在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教师的言谈举止和道德品质都会在有意无意中影响到学生。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素养和高尚的思想道德节操,那么学生自然就会有样学样,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所以,教师要学会利用各种时机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情绪变化。例如,经常组织有关计算机方面的专题讲座,或利用电子邮件、视频聊天的形式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巧妙地将德育教育和生活实际及未来的工作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针对某些计算机专业学生不独立完成作业,窃取、抄袭他人作业的现象,老师可以根据这些行为本身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价值观和诚信观念。
(三)在网络计算机授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网络的广泛覆盖,一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之中,为此浪费了钱财、荒废了学业、拖垮了身体。无论是从精神方面还是从物质方面来说,网络游戏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再加上网络中某些错误价值观的误导,都给德育教育带来了难度。有专家曾经说过:“利用强硬的手段来阻止学生与网络的接触是不明智的行为,这只会激起学生的叛逆心,无论如何也要尝试一下。”在当代社会,互联网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手段和工具,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所以,计算机老师要在传授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对对待和使用网络,在网络计算机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潘高军.职业中专学生道德素质现状调查与道德教育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2]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07).
关于声乐教学改革的途径探析 篇12
关键词:声乐教学,存在问题,改革途径
声乐即是通过嗓音来进行乐曲吟唱, 进而展现音乐之美的具体形式。为了有效的提升声乐教学质量, 这就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就目前教学当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革, 不断完善和优化声乐教学。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教育改革事业, 在声乐教学的改革之上也获得了不小的进步, 但部分问题依旧还没能得到良好解决。
一、声乐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 声乐教学教师教学水平不高。近几年以来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也在影响着声乐教学的改革, 究其根本有效的提升声乐教学质量, 首要工作就是从教师着手, 提高其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 将直接对教学质量的优劣造成影响。作为声乐教师一方面必须具有高超的演唱能力, 另一方面也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当中, 起到的不仅仅是示范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将声乐有关知识通过科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 将自身所学知识转化为简单易懂的知识进行传授, 然而在这一点之上有极大一部分教师做的都不是十分理想。尤其是在我国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 声乐教师人才缺乏, 甚至部分教师身兼数职, 仅仅将声乐教学当作一份无关紧要的兼职。而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 学校所请的声乐教师大多是一些演唱实力雄厚, 同时经验丰富的歌星。这部分教师虽然自身能力较高, 但大多数并未系统学过如何教书育人, 甚至部分老师并不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 能够进行的仅仅是示范和较为散乱的理论教学。
(二) 教学针对性不强。大部分院校在意识之上已经认识到改革声乐教学的重要性, 但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却过于表面化。改革的效果不佳, 或者改革策略缺乏可操作性。对于教学内容、方式等之上也没有更多创新性的改革, 教学依旧持续着统一化模式, 缺乏针对性的教学。部分普通高校在进行改革之时, 并未注重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色, 仅仅通过生搬硬套其他顶尖音乐院校的改革策略。这就导致了声乐教学的改革和学校实际状况存在较大出入, 不能实现因材施教。不仅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而且实用性不强。
(三) 教学模式落后。我国的声乐教育起步较晚, 相较于其他方面的教育发展, 声乐教学的发展也一直较为缓慢。目前为止, 我国的声乐教学依旧存在摸索前进的阶段, 在教学目标、模式等方面缺乏科学规范, 整体较为落后。而且大部分学校就声乐教学方法之上的改革相当不足, 缺乏有效的创新和改进。依旧延续着传统声乐教学模式, 加之传统声乐教学在很多方面已经无法充分满足如今的教育需求, 已经对如今的声乐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除此之外, 部分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之时偏重实践的应用, 相应的缺乏了对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分离, 也对如今的声乐教学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二、声乐教学的改革途径
(一) 发展个性化教学模式。对于各大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而言, 声乐属于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课, 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当中, 该门课程始终贯穿其中。各大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由于受到地域因素、经济条件、自身条件等方面的影响, 决定了其在专业水平、歌唱条件等之上也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近几年各大院校纷纷进行扩招, 音乐专业学生的数量急剧上升, 而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方面却并没有随之增加, 这就为声乐教学的改革带来了巨大的难题。结合之前各大院校的改革结果来看, 改革效果不佳, 这就要求首先从教师着手, 有效的革新教师观念。促使教师形成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的教育观念, 不断提升其教学水平和能力, 为声乐教学的改革打下良好基础。教师还应当认识到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有效的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家教育部对声乐课程的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 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发展学生的个性。”
声乐作为音乐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其面对的学生是多样性的, 进行统一性的教学很明显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 并且培养其独有的演唱风格。为此教师就应当多多的和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和特色, 拒绝进行统一性的教学, 有效的开展个性化教学。同时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天赋、爱好等方面, 对于一些风格特殊的学生要秉持包容的态度, 进行因材施教。
(二) 推行开放式教学。转变过去封闭式的教学, 推行开放式教学。随着院校扩招的实现, 学校的学生大量增加, 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就成为了一个重大的难题。部分学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始进行集体课, 在初期这种教学方式优势较为明显, 同时也是值得推广的。第一, 在初入学校之时, 对于一些非专业性的学生对于声乐演唱技巧、能力等方面的了解是十分缺乏的, 在教学初期如果就进行一对一教学显然是不科学的, 同时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这就要求在教学之初可以开展开放式教学, 让学生初步了解发生状态、正确歌唱姿势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还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质量。第二, 进行小组教学。通过小组教学, 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 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歌唱的方法、技巧等。通过小组交流和讨论, 对学生歌唱当中的某些问题进行纠正, 同时多角度灵活的使用歌唱技巧。使之组内成员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积极提高个人学习能力。第三, 在进行声乐集体课教学当中, 教师可以针对其中的初级的多声部技能进行训练, 还可以选择经典作品进行鉴赏, 对其中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和相应的训练。在此基础之上, 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艺术修养, 增强对艺术的感受力。为之后的重唱、表演唱等多人合唱打下良好基础。
(三) 开展现代化教学。声乐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特性, 不能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分离, 必须通过艺术实践从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学生而言, 实践是最好的练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开展多媒体教学, 进行课堂外教学等方式。促进多元化教学的发展, 可以通过演唱比赛、歌曲接龙等形式, 不断的练习声乐和方式, 有效的提升其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的声乐教学当中还存在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教学理念落后、教学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这就要求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 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加强个性化教学等,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有效提升声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新民.以“师范性”的测评促进“教”的改革——关于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J].音乐创作, 2013, 05:185-186.
[2]静文佳.赤峰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学分析及改革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
[3]梁小成.2000—2010年间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文献综述[D].武汉音乐学院, 2012.
[4]刘娜.关于声乐教学改革中实践教育观念的一点思考[J].大舞台 (双月号) , 2009, 05:67+78.
[5]王娜, 李圆圆.关于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0, 06: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