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几点心得

2024-10-07

初中数学教学几点心得(共12篇)

初中数学教学几点心得 篇1

初中历史教学不同于高中历史教学, 其具体表现在知识体系的构建、问题的分析方法、问题的解决和运用这三方面。例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较为简单的知识体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会很难解释得清楚;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和哲学原理的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毫无用武之地。经过一年多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后, 笔者认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必须注重科学的生动性、逻辑的形象性、教学的互动性。

一、科学的生动性

科学的生动性, 即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之上的语言生动和形象幽默, 它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明显地弱于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若用严密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关注课堂中要学习的知识体系很可能适得其反。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有采用生动的语言, 利用幽默的形象, 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或对学生耳熟能详的事例的陈述等方式把抽象的历史问题具体化, 才能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基于此, 教师应苦练语言的表达能力, 将历史课本中艰涩、难懂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转化成有趣的历史故事、幽默的人物形象传达给学生, 给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 等待学生绘声绘色的反馈。当然, 也可以借助其他各学科的内容进行交叉分析。例如, 在教学“七七事变”一课时, 教师可通过语文课本中的《卢沟桥》一文进行互动介绍。又如, 在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采用语文课本中的《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一文中的内容进行辅助分析。

二、逻辑的形象性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必然要套用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和哲学原理的内容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与讲解, 但初中学生没有学过这些知识和内容。过去教师还可借助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帮助初中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而今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教材改变, 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崭新的教学方法。具体而言, 方法有二。

1. 把逻辑性较强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为了便于初中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知识, 教师应把逻辑性较强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例如, 在教学“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社会属性”这一内容时, 可通过在菜场卖菜的实例让学生感悟计划经济的微观性和滞后性、市场经济的宏观性和前瞻性。又如, 在教学“姓‘资’还是姓‘社’”这一内容时, 可通过邓小平提出的“黑猫白猫”论 (不管黑猫还是白猫, 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讲解经济形态与社会属性的关系。

2. 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 充实和丰富历史知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教师要合理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 在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特征进行形象而直观的描述的同时, 使所教学的历史知识变得充实而丰富。例如, 在教学“最可爱的人”一课时, 教师可通过叙述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 告诉学生谁是最可爱的人。不过, 课文中展示的黄继光、邱少云的例子更多地凸显了中国志愿军战士高大的英雄形象, 而其可爱的一面似乎展示不足。这时, 教师就应合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充实和丰富所教学的历史知识。为此, 教师可选择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请学生朗读, 让学生体会文中表达的情感, 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 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又将教学过程情感化, 在教学历史知识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情感。

三、教学的互动性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 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领悟理解并形成反馈。教师在学生的反馈中感知学生的心理活动, 从而不断地重组、缩小或拓展知识范围, 以适应学生的爱好和兴趣, 使学生理解、掌握并正确应用课堂知识。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将理论性较强的难点和重点内容,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切身体会、感悟学习。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甲扮演投资兴办企业的资本家, 资本家的目的就是剥削雇佣工人、榨取剩余价值;让其他学生扮演雇佣工人, 雇佣工人受雇于资本家, 并被资本家奴役和剥削;最后, 雇佣工人群情激昂地反抗资本家。通过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 不仅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的形成过程, 更让学生融入其中并深刻地领悟历史课本中所包含的知识难点, 还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所收到的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通过践行上述三种教学方法, 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 学习的兴趣大为提升, 不仅能较好地理解比较艰深、晦涩的知识点, 更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教学效果提高了, 学生能力增强了, 师生关系拉近了。

初中数学教学几点心得 篇2

武穴市四望中学刘友强 摘要:

倡导生物实验教学,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及时总结。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预习实验内容,明确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力求学生实验“个个精彩,人人熟练”。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心得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生物学实验可以向学生提供生物界的感性认识,培养初中生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和观察、分析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可以激发初中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能在初中的起始阶段,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养成正规的实验习惯,逐步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同时也为将来进行物理、化学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怎样培养初中生的生物实验技能呢?

一、首先要培养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初中生对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每当进到实验室,许多学生都兴奋异常,东摸西看,自觉性与自制力很差。因此,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是上好实验课的保证。如果教师忽略了课前实验规范的教育,实验过程中就常常会出现一片混乱的景象,学生的实验效果明显降低。为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顺利进行,必须向初中生强调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的重要性。并要向他们讲清道理,反复教育,使学生明白并自觉遵守,保证实验室内环境安静,以免干扰到其他小组的实验操作。如本人实验完毕或有事要离开,须报告实验教师。总之,要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良好实验习惯。

此外,在第一次做实验前,教师应编好实验小组。根据学生情况,选好实验小组长,让他们在实验中起到引导和管理的作用。在实验进行中,教师在巡堂中应适时表扬纪律良好、操作正确的实验组,唤起学生的遵守纪律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且注意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他们管理好自己的组员,对表现欠佳的组员进行提醒,通过集体的力量来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了规范的实验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实验作风。

二、预习好实验内容,明确实验过程

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节性的限制,有些生理性实验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只有让每个学生弄清了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每个实验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入实验室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要事先进行实验难点和要点的讲解,以使学生掌握要领,使实验达到

预期目的。如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中,对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显微镜使用不当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实验。初一新生对第一次接触到的显微镜,有着浓厚的兴趣,总是急切地想了解它,使用它。怎样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之能够尽快地学会熟练使用显微镜呢?要想达到熟练使用显微镜的目的,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过程。教师可利用活动时间提前培养好实验小组长,再由这些骨干学生去辅导带动其他同学做好实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运用挂图和实物这两种直观教具,带领学生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逐一对各结构进行辨认和识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对实验过程及方法步骤做到心中有数,为下节实验课作好准备。学生预习得好,将来做实验就能减少操作时的困难,大大缩短操作时间。

三.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初一新生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

生物学为观察提观察结束后,还要指导学生整理好当天的观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师生共同分析和研究实验的结果,以及实验成败的原因,让学生逐步懂得如何改进以后的观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供了丰富的材料。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观察条件,如标本、模型、挂图等等,特别是活生生的实物,以此来加强直观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就被培养了观察能力。

四.学生实验力求“个个精彩,人人熟练”

学生实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技能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我们大多数教师总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去做实验,总是教师做、学生看,或是很多实验攒到一节课做。这样时间倒是省了,而学生又能记住多少呢?相比而言,学生实验协调了“学”与“习”的关系。在实验中让学生体味了生物课其乐无穷,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古人云“往事开头难”,只要初一新生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严谨的实验态度。相信学生实验会个个精彩,人人熟练的。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的几点心得 篇3

情景是一根纽带,联系着理论与现实。尤其在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借景生情,以理激情,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以便根据教学预期触发学生某方面的情感。

1情绪感染法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和家庭背景,要想把所有的孩子融合在一起,最好的方式就是情感感染,用情緒打动每一位学生,形成一种有爱的学习环境和班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定位好自己的情绪,然后有效的感染和引导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与学生发生共鸣。另外教师还应具有幽默风趣,充分发挥体态语作用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又一重要方面。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恰到好处的耸肩和手势都会把鼓励、期盼、等待、肯定与赞扬传达给学生,这些无声的语言会感染和激励学生,给他们信心、力量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

2情境展示法

素质教育倡导教学手段多样化,于是出现了后来的多媒体教学。在政治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同样应该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可以将教学内容更直观的表现在学生眼前。例如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幻灯投影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电化教学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政治事件发生的情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中学政治教学中注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特定的课堂氛围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3自我体验法每一个政治理论都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理论的背后都是长期的实践和总结

所以,在学习政治理论的时候,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去实践理论,在实践中体会和理解。同时,学校应该多针对政治理论开展相应的辩论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这种积极的氛围中深入挖掘政治背后的意义。老师要鼓励学生勇敢地站出来,亮出自己的色彩,通过学生自己的“现身说法”,来进行自我教育。

初中化学教学的几点心得 篇4

一、巧用古典诗词诠释化学概念

在许多情况下文科与理科仿佛是两条不会相交的平行线, 但是, 如果你能恰到好处地使它们相交, 那就会收到既活跃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快乐学习的效果。例如, 学生在初中化学开篇就碰到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个概念, 过来人会觉得是小菜一碟, 但对初学者而言, 却如雾里看花。这时教师如能拿出古典名著《西游记》中两个几乎人人皆知的主角——孙悟空和猪八戒来比喻: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就像孙悟空翻来变去, 到头来还是孙猴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就像猪八戒由天蓬元帅变成丑猪头后, 就再也变不回去了。又如学生对混合物和化合物也经常分不清, 教师应告诉学生:混合物重在“混”字, 是指不同的几种物质简单地混在一起, 彼此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可用物理方法把它们分开, 它们各自的性质还保持原状, 是一种陶渊明《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关系;而化合物重在“化”字, 是指不同的几种物质通过化学反应后生成的一种全新、稳定的纯净物, 用物理方法再也不能把它恢复成原来的物质。

二、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 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 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 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 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 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 否则学生就容易将一些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当成是单质 (如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白磷与红磷的混合物) , 因为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同时也可能将食盐水、糖水、碘酒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 (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 氧化反应的槪念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化反应”, 在授课时就要特别强调该概念中“氧”字后面没有”气”字, 这个氧既包括氧气也包括后面将学到的氧元素。

三、剖析概念, 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 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 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 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 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 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 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个要点剖析清楚, 归纳成四个要素, 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 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 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 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 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 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要点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 缺一不可。

四、形象比喻, 浓缩精华

在学习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催化剂等概念时, 可以根据它们的内涵特征, 分别用几个字来记住它们:化合反应——“多变一”, 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分解反应——“一变多”, 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催化剂——“一变二不变”, 能改变反应物的反应速率, 而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变。又如在教元素符号时, 可以打些形象的比喻, 使学生容易记住这些符号。例如:氧O——被蚊子咬时很“痒”, 同时长个圆圆的“0”, 硫S——一条“S”形弯弯曲曲的小河在“硫”淌。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 有不少学生总是忘记配平和标上气体号“↑”、沉淀号“↓”, 为此可以提醒学生要“左顾右盼”, “上蹿下跳”, 既形象又贴切。在讲到离子符号与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时, 学生对二者很容易混淆, 可以告诉学生从三个方面去区别:其一方位不同, 离子在元素符号的右上方放标记;而化合价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放标记。其二标记的顺序不同, 离子是先数字后正负号 (且数字为1时不用写) ;而化合价是先正负号后数字 (且数字为1也要写出来) 。

初中数学教学几点心得 篇5

初中数学导学案使用心得 导学案无疑已成为新式课堂的载体。它的功能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

教师是导演,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监督者,见证者,合作者,是学生讨论得出某种结论和规律的欣赏者。首先,督促引导学生认真独立预习,初步感知教材,发现问题,教师抽查一部分学生了解预习情况,以备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在预习环节上也提倡小组间探讨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将问题上交给老师。其次是上课,避免就导学案讲导学案,这样学生无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上课时可带着问题有目标的去听;课堂上我按照导学案的思路来讲课,学生可根据所学知识将学案完成,个别无法完成的同学也知道自己哪部分没听明白,课后问时也有根据;这样学案在学生手中有三遍过,做了到内容的清晰掌握。利弊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我在课前抽查一部分学生的完成情况,发现成绩好学生基本能做到独立完成 70%-80%;程度一般的同学,能完成40%左右;程度差的同学,只能将书上的原文找到填写出概念。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各自的收获,尤其是程度差的同学,如果没有导学案可能根本不知从何学起,所以效果比较明显。

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因为程度不好课后整理导学案有一定难度,上课时忙于导学案的整理,很多重点内容听不到,没分清主次。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把导学案使用的更好。

数学教学的几点心得 篇6

一、少讲多练,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

学生正处于多动的年龄阶段,如果只有“听”这一种途径,单调乏味,容易使学生情绪低沉,注意力分散,与其让学生被动听讲,不如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就容易把未知的变成已知的,比如,学生在学习数的认识,数的运算时,让学生亲自摆一摆,想一想,动手、动脑、手脑并用,同时还可以边摆边自言自语地讲述思考过程,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又如,我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先让学生做个实验。先发给每个小组一个四边形纸板

(如图),让同学们求出其面积,学生肯定求不出。教师再引导,让同学们沿纸板的虚线剪开,再拼一拼,看能否求出其面积。学生很快会发现,拼成长方形后,会很快求出其面积。这时马上再发给每个小组一个平行四边形纸板,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其它的图形求出其面积呢?让同学们剪一剪,拼一拼,找出办法来,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放开了,并很快找到了答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很快求出其面积,我肯定了学生说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原于疑。提出问题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明确提问不仅仅是老师的权利,更应是学生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我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过程中,在出示主题图后,启发学生仔细观察图,提示学生:“看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都争先恐后地提出问题,有的甚至提出与所教内容不相干的问题。 由此可见,让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可以留给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他们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想办法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精神。

生活中每件小事都能帮助学生学数学。如:学生在学习“三

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这一内容后,我们可以要求同学们自己做一个底部是三角形和底部是平行四边形的嘹望台模型进行检验,在活动中,所学知识不仅得到检验和提高,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浓,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课堂教学要改变老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局面,要引导学生亲自走向新知识,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愉悦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教师巧妙地把自己转向幕后,把学生推向台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例如:教师在教“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一单元,就可以在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割补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尝试,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师在教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掌握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探求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他们自己探究出来的新知识,对他们印象就非常深,教师要由“独奏者”的角色变成“伴奏者”的角色,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五、建立和睦亲切的师生关系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许多学生往往是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举手投足无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直接的影响。

首先,作为教师,一旦走进教室,就要给学生衣着整洁,举止大方的感觉,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如通过精心设计的板书可给学生以示范作用。

其次,以情激趣,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情感是推动教学的双边活动的强大动力,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体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播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进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英语教学方法运用的几点心得 篇7

一、课堂教学坚持“听、说、读﹑写”

在任何语言中, 听都是首位的。听是信息的输入, 有了足够量的信息输入, 才能有相应的信息的输出。教师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大量的语言信息输入, 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注重每单元的听力部分, 让学生做好听力习题前的准备, 认真审题, 浏览题型。例如听力中的根据句子选出最佳答语, 听前可让学生通过先看全面的答语, 自己猜测问题是什么。再如听力中的短文题, 可以让学生先看卷面上的问题, 注意疑问词。这样可在听力材料播放中迅速、准确地找出信息点。每节课听力练习结束后, 可以让学生立即转述听力内容, 达到说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多听英语录音带, 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英语氛围, 尽量多地用英语组织教学, 坚持听说领先, 读写自然就跟上了。课上给学生3到5分钟大声朗读的时间,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又可以让困乏的学生提起精神, 如有需要, 读后教师可纠正学生单词的读音、长句子的断句位置, 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认真完成每单元后的写作练习, 教师可根据内容再给定写作题目。例如第一次作文让学生以第一人称书写, 第二次改用第二人称书写, 要求学生认真检查语法, 学生会从两次作文中体会到人称的变化, 并注意动词第三人称的变化, 达到灵活运用英语的目的, 使知识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二、组织好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

学生学好英语的目的不只是考试成绩优秀, 其最直接的目的是能学有所用, 为交际打基础。英语作为世界官方语言之一, 能够轻松、流利地用英语同国际友人交流才是最终目的。用英语交流信息、交流思想, 无论是口头交流, 还是书面交流, 都要达到用词准确的要求。现代英语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这门语言, 更关键的是要教会他们如何使用英语这门语言进行交流。

1.教师可针 对刚刚学过的 重点内容设置 几个问题。 例如教学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3“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以这一单元的标题作为问题, 分别提问学生, 让学生以真实情况回答如何去学校, 通过学生的答语, 了解学生对交通方式的表达, 注意学生take和by的用法, 从而实现知识点的反馈。

2.组织对话 教学活动 , 给定对话话题 。对话练习一般由两人操练或多人进行操练, 在学生掌握课本句型后, 让学生适当发挥, 根据实际情况有创造性地表演, 也可让学生自己创设对话情境, 真正体现英语课堂口语的交流功能。

3.以丰富的活 动带动英 语口语的 交流 ,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让英语课堂充分活起来。现在的中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表现欲, 愿意展现自己的才华, 只要教师抓住这一特点, 认真组织好课堂活动, 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三、教学中注重提示学生找出关键词

在英语笔试的测试中, 高分的取得除了是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 还有就是应试技巧的掌握, 其中一项很适用的方法就是找出关键词。例如下面一句话:He ______ (like) playing soccer.其关键词为主语He, 第三人称 , 那么其谓语动词就要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likes”。再如:The children ______ (swim) now.此句中的第一关键词为时间状语now, 提示学生要用现在进行时表述, be swimming, 第二关键词为children, 主语人称是复数形式, be动词应选are, 这样构成完整的一句话“Thchildren are swimming now.”。同时应该告诉学生再翻译一遍句意, 用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翻译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会慢慢领会做题方法, 成绩也会慢慢提升, 增强学生学习语言的信心。

四、英语教学中逐渐增加阅读量, 培养学生语感

在中考试题中, 阅读题占有近一半分值, 那么, 做阅读题的准确度与速度尤为重要。下面是对中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几点建议。

1.学生的准备 工作。让学生把除单词表外遇到的生词总结到自己的笔记本上, 包括平时做题遇到的生词, 鼓励学生使用英文词典查阅生词, 查阅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记忆过程。对于初一下学期的中学生来说, 就可以引导他们读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英文文章, 像学生感兴趣的英美国家概况、人文地理。往往学生感兴趣的知识, 他们记忆得也会快些。

2.教师的准 备工作。 教师应该在每节课前准备好阅读材料, 每节课争取让学生做一至两篇阅读题, 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内容, 既要求学生的做题质量, 又要求学生的做题速度。在讲解中, 逐步教会学生怎样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 把阅读题中的生词记录下来, 扩大词汇量, 为以后做题做好充分准备。

中学生在强大的母语包围下, 听说外语的机会受到很大限制, 但学生大学毕业后会走向社会, 外语将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外语学习的情境, 通过应用相应教学方法, 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能力, 同时老师要不断学习、进步, 紧跟时代步伐, 用丰富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让他们对英语产生浓厚兴趣, 领会外语学习的美妙。

参考文献

[1]王初明.外语是怎样学会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初中英语教育的几点心得 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 学生的独立意识日益增强。作为初中阶段的教师, 应该从对该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变化出发, 转变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挖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建立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 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初中英语教育同样也不例外, 英语作为一外来语种, 无论是语言环境还是学生对英语的认知程度, 都需要我们去研究、摸索出一条更加适应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的教学思路。凭借自己对英语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我归纳几点心得供教育界同仁探讨。

一、分清角色, 努力打造“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英语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教育的主体, 教师用自己的思维施教, 用自己“领导者”的姿态授课, 用自己的“填鸭式”灌输知识, 这样下来整个课堂都是教师在做主演, 学生做配角, 教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 搞得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没有一丝生机, 一堂课下来, 学生真正记住、吃透的知识微乎其微, 教师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疲惫不堪。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就是要改变这一状况。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 如何充分利用好课堂的45分钟, 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

1. 做好英语课堂教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 有部分同学对英语存有抵触情绪, 一听上英语课脑袋首先就发懵了, 大脑一片空白, 久而久之, 英语成绩自然是低得可怜, 更谈不上用语言去交流了。英语教师如何去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我认为课堂准备工作尤为重要。首先是“引导”准备,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准备一些与本课有关的内容, 让学生带着“任务”来上这堂课;其次是“兴趣”准备, 我见过有的老师一上课就说“请同学们翻开书……页”“我们今天学习……课”。这种教学引导也太直接了, 学生没有什么兴趣可言, 如果老师以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个适宜青少年的能吊起学生胃口的开场白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的话, 学生就会提起精神, 进入状态;再次就是“信息”准备, 也就是准备好与课程相关的各种道具、教学设备等, 让学生全身心高度紧张的去学习, 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应该没有几个同学上课睡觉, 做小动作了。

2. 一个开放式的课堂, 必定是学生主体能充分发挥的课堂;

一个活动型占优势的课堂, 必定是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课堂;一个以学习能力培养为主、基础知识学习为辅的课堂, 必定是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的课堂。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精美的课堂导语好比优美的文章开头, 没有好的开头, 读者何以继续往下读你的文章?要让学生对这堂英语课一见钟情, 起到先声夺人之效, 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用生动的画面去吸引他们, 学生在声图并茂的感召下, 自然兴致倍增, 气氛上来了, 思考和回答问题就会相当积极踊跃, 这样一堂45分钟的英语课, 学生就会觉得意犹未尽, 期待着下一堂英语课的到来。

3. 不断增强教师对学生的“爱心”。

一个没有爱心的老师是不能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 如果没有爱心, 老师会从心理上轻视课堂教学, 认为我把课程教完就没我什么事了, 谈什么会不会的问题;如果没有爱心, 老师会把整个课堂搞得特别压抑, 没有什么人会在一个压抑无比的环境下调动自己的五脏六腑各个系统去学习的, 自然就会学而无获;如果没有爱心, 发现学生上课睡觉、做小动作, 都会置若罔闻, 熟视无睹。

二、创新思维, 努力改进“课上为主, 课外为辅”的教学方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本领的主阵地, 但短短的45分钟时间, 学生很难把教师所授内容彻底消化, 所以就要开辟一条课外教学之路。有的人会说, 那就给学生补课, 增加课程安排, 加大授课程度, 我认为这种方法也许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即使学生不烦, 老师也会有想法喽。所以, 我认为:

1. 充分利用好课上的45分钟, 把学生全身心调动起来, 做到“授之以渔”。

我建议老师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地精讲。传统教学方法是老师见什么讲什么, 这样自己浪费了时间, 又导致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时间, 只是“填鸭式”的灌输。对于比较简单的课文, 不求通篇全讲, 而是采取让学生提问的方法, 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 这样学生就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自信和乐趣。注意对学生自我教育的培养, 学生一看就会、一点就通的知识尽量少讲, 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学会体会和总结。在做句型练习时, 采用精讲多练的方法, 精讲就是讲解要精辟透彻, 画龙点睛, 抓住实质, 依靠大纲, 钻研教材, 落实每篇课文知识点, 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多练就是指帮助学生在初步理解知识的基础上, 充分进行大量有实效的练习, 并在练习过程中做到内容适当集中, 内容逐步加深, 单项练习与综合练习并举, 关注同学的反映, 为学生当堂解决问题。

2. 拓展课外教学, 让学生把课上所学内容在课外实践运用, 从而加深学习内容的记忆程度。

方式有: (1) 布置课外作业。要注意作业的内容不是死记硬背课本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东西, 就运用所学句型去说去练, 或者和家里懂英语的人去做简单的对话练习; (2) 在学校设立“英语角”, 为学生创设一种英语交流的情境, 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 掌握语言的应用。

教学中的几点心得 篇9

讲台是教师的舞台, 教师要想把这台戏唱好, 必须预先进行创作、设计。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设计是一个不断改进、日趋完善的过程。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 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学生才有了安全感, 才能充满信心, 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 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 敢于质疑。这样, 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 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即亲其师, 信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 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的希望, 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 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

二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 一个数学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数学课中, 如何体现数学学科的人文性, 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 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 尊重需要, 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 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平行线时, 利用多媒体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起欣赏, 当可移动平行线呈现在学生眼前时, 我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未知的知识了!我适时地提出:“你们想问平行线什么呢?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数学之中, 也就是“融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 有了它, 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理解佳境。

三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表明, 教师给学生自信, 学生就会有很高的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 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 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 而教师的作用, 就是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四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 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 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 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2. 注重实践, 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 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 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 只有在实践中, 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 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 推荐给学生阅读。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 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理解和思考把感情表达出来, 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 在生活中学数学

“让数学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一直以来,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离我们很近。这样, 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应用数学的地方。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眼里有资源, 心里有数学, 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五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 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 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评价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 淡化分数的概念, 使“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 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的原则。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 会不断地追求, 不断地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提高英语教学的几点心得 篇10

一、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 在我国, 英语的讲授和学习大部分通过课堂进行, 不像我们学习自己的母语时有自然的语言环境。而将多媒体手段应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 就会解决这一难题。

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的厌倦情绪, 大多源于教师简单枯燥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能够自如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便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记忆课文, 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学习的动力。据此, 我在英语教学中大量制作教学课件、从网上下载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将抽象的课文内容变成形象的画面, 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促进了课堂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降低教学难度。既可以缩短教学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记忆效果, 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外语环境, 提高学生感知的自觉性,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都参与活动, 把英语教学变得更生动、更形象, 不仅有助于学生不通过翻译手段来理解所学内容, 而且促使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 加深学生的印象, 强化学生的语感。这样, 便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大幅度增加学生接触英语和使用英语的机会, 有利地促进了英语知识的巩固和英语语言习惯的形成。因此,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二、英语教师的各种素质对英语教学起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应具备多方面的素养。

1. 语言准确。

在这一点上, 对英语教师的要求比对其他英语工作者的要求要高得多, 因为教师是要将知识授予学生的。教师的英语不准确, 学生的英语必不准确, 以讹传讹, 遗患无穷。同样教师对学生英语的错误也不可放任纵容, 特别是书面作业, 更要一丝不苟地批改。

2. 知识丰富。

教师仅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 但没有书本知识就算不上一个好教师。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 丰富自身, 提高修养, 读书还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乐趣。作为英语教师, 应养成多读书、读好书、也读杂书的习惯, 真正成为“博学之士”。英语课本知识涉及方方面面, 和各学科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有了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 对英语课堂教学会有很大帮助的。作为英语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电脑知识, 这对于教学课件的制作非常有帮助。能熟练地操作电脑, 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做出非常理想的教学课件, 促进英语的教学。

3. 行为模范。

教师要为人师表, 不仅应“言传”, 还要“身教”, 以自己的行为做学生的楷模。教师在课堂上讲一些低级庸俗的笑话, 在课堂上攻击贬低其他教师, 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榜样”作用, 应尽量避免。

4. 幽默感。

教师不是喜剧演员, 但有一点幽默感对教学显然是有益的。在课堂上, 幽默的语言可以感染学生, 使课堂气氛紧张中有松弛,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5. 不偏不倚。

教师对所有的学生应一视同仁, 公平对待, 师生关系中不能分远近亲疏。教师因某些原因与某些同学交往多一些, 与另一些同学交往少一些, 这无可非议。但不能因此而表现出好恶, 特别是在考试评卷等方面。

6. 满腔热情。

英语教师要精力旺盛、满腔热情地投入教育工作。应当热情开朗、朝气蓬勃。性格内向的人某些科目可以教好, 如逻辑学、语言学等, 但教人用英语交流就勉为其难了。因此, 性格外向、长于交流的人更适合做英语教师。

三、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非智力因素刺激下, 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在知识掌握、智力发展和学科能力的提高等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启迪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核心。

1. 转变教育观念, 是学生接受创新教育的前提。

转变教育观念不应当是一个空泛的概念, 而应当具有具体的内涵。学生学习的兴致应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化为探索性、创造性;教师应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向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中国特色, 又要广纳国外先进经验。这些方法都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品德为出发点, 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

2.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接受创新教育的保证。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培养创造型人才, 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内外要采用肯定性和鼓励性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 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 要注意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因此, 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关爱学生, 信任学生, 尊重学生, 师生间形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 使学生身心愉悦, 有安全感, 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在这种情形下, 学生才会思维敏捷, 才可能去探索、创造。

3. 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空间。

加强课堂讨论, 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疑惑是学生的本能,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沉闷, 创新又从何谈起呢?教师每讲一个问题都要给学生留出讨论的余地, 通过学生的说, 能及时地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创新。将英语游戏引入课堂, 在游戏中按照学生的想象力、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开展group work, team work, pair work等教学活动,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谈论、评价、反馈、倾听, 激励、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们课下搜集相关的内容知识, 互相展示, 扩大知识面, 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4. 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自学能力是学生接受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不教是为了学生养成一辈子自学的能力。”未来的文盲, 不是没有知识的人,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 指导学生选择准确的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心得 篇11

一、激情教学,营造氛围

其实许多学生特别是男生对与社会有关的知识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他们不喜欢教条式的、枯燥乏味的历史课罢了。想要在课堂上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作为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必须全情投入。如果教师始终以同一种语调或带着某种情绪上课,这节课肯定是哈欠声不断,不一会儿,班上的同学就“倒下一大片”了。但是,如果我们能用激昂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及丰富多彩的肢体语言上

课,那么效果会大不一样,因为学生会深受感染,自觉进入学习角色。其实,良好的课堂氛围一旦营造出来,也就意味着这节课已成功了一半。或者我们还可以多借助多媒体教学,多给他们一些感观的认识,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效果也是不错的。例如:“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这一课,教材只是很概括地说了一下变化的表现和原因,很空泛。我制作了一个课件,用图片和视频客观形象地展示了每个阶段的变化,再通过前后对比让他们自己归纳变化的原因。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真是一举多得。

二、架设知识“桥梁”,引“生”入胜

要使学生真正学好历史,提高教学质量,光有激情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新课改后教材新的特点是结论性内容较多。一些老师认为历史课没有什么内容好讲,只需向学生灌输结论,让他们记住该记的内容就行了。其实,高中历史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记住结论,更重要的是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历史问题,从而真正做到正确认识社会,学有所用。所以,教师不能只充当“教书匠”,简单地将知识“复制”到学生的脑中就行了,而是要充当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媒介,帮助学生架设通向教材的结论的桥梁,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原因”这一内容,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先展示了三段相关的材料:其一是经济危机发生前美国社会财富分配悬殊的情况;其二是危机前美国的各行业生产规模快速扩大及工人工资增长相对缓慢的材料;其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股票价格不正常地暴涨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我适当地给予指导、点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的本性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在无政府干预下会盲目扩大生产。同时也因其贪婪的本性,使工人实际收入的增加根本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造成社会贫富分化悬殊,社会总体需求相对狭小,加上当时人们把投资证券视为发家致富的捷径,使股票价格飞涨,掩藏了供需矛盾,使危机更具破坏性。这样学生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课堂效果明显好于“填鸭式”的说教。

多利用一些知识媒介,不仅能使枯燥的历史课变得“有血有肉”,让学生产生求知欲,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上的结论,甚至还能发现新问题,得出新颖的结论,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平时多积累,课堂有“料”讲

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跟什么都沾上边。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讲纯粹的理论,课堂很快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听了也会感到没趣。我在课堂上,就会“天马行空”,例如:在讲述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时,会顺带告诉学生“种族”与“民族”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长”了一点见识;在讲解“绥靖政策”的影响时,我给学生念了美国波士顿犹太屠杀纪念碑前马丁牧师的一段铭文:“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起来为我说话了”,他们听后沉默无言……课堂上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助于他们了解历史的“课外话题”常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甚至着迷,这既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无形中也增加了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平常应多注意各种知识的积累,各种科学知识要懂一些,时事要关注……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我们都要有所了解,这样我们讲解历史所需的佐证才能随手拈来,在课堂上我们才能“激扬文字”“指点江山”。

以上是我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历史教学质量的几点尝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一起不断“尝试”吧。

初中数学教学几点心得 篇12

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而互助学习方式就是落实新课改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获得知识的乐趣。下面是我对“互助学习方式”的认识和在教学运用中的一些体会。

一、互助学习的主要模式

独立探究, 学生根据导读提纲独立学习课本知识, 尝试完成导读提纲中的练习, 并对学习中的疑难和心得做好笔记, 以便在课堂的分组合作学习中进行探讨交流。

分组合作学习, 几人一组, 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对课前所学知识, 疑难和心得进行讨论, 通过交流以达到初步理解知识、掌握方法的目的。

1.全班讨论, 由小组提出问题, 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全体同学自由讨论补充发言。

2.师生互动, 教师根据学生所学情况, 适当对本节课知识及时进行梳理, 安排一定的练习让学生完成, 然后进行评价、概括, 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其实, 在政治教学中运用最多的“讨论”, 就是一种互助学习的方式, 因为讨论可以集中学生的集体智慧,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使学生充分体验到集体实践探索知识的乐趣。

二、互助学习方式在政治教学中带来的效应

在政治教学中运用互助学习方式, 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调动, 通过独立探究使学生养成了独立学习的能力。通过分组合作学习, 使学生增强团队精神, 团结协作能力, 使学生学会交流、交际能力大大增强。通过讨论互相质疑, 包括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的质疑,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而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是多向的, 如怎样去倾听别人的意见, 怎样组织自己的语言去质疑等等。通过小组评比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学习中, 学生真正成了主体, 成了学习的主人, 获得了表现的机会, 成功的机会。在师生互动中, 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得到了培养, 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透彻。

三、在互助学习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上一篇: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下一篇:动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