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儿童素质教育

2024-05-20

漫谈儿童素质教育(共9篇)

漫谈儿童素质教育 篇1

漫谈家庭教育

各位家长:

大家好,我是蒋皓宇的妈妈。首先,感谢老师对我的信任,让我就孩子的教育问题在此发言。还请各位家长多多指点。

一、寒假学习生活情况

假期生活对一个孩子来说既是一个学期繁忙学习后的休息,又是各方面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机,所以我们始终重视孩子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一放假,我们便要求孩子制定了较为详实的寒假学习生活计划,通过我们的审核打印成文贴上墙,以此来督促和提醒他对照执行。因此,在短暂的假期里,孩子快乐、充实,在方方面面颇有收获。

1.主动并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科作业,预习新课,阅读课外书籍,即复习了旧知识又增长了新知识。

2.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能做到关心体贴父母。如打扫卫生、收拾碗筷、做些简单的饭菜等,使孩子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

3.假期适逢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利用此机会让孩子了解春节的传统习俗:扫除、贴春联、做汤圆、包饺子、守岁等,感受节日背后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4.加强体育锻炼。假期休息的同时,不忘锻炼身体,每天户外运动至少一小时,比如跳绳、踢毽子、打羽毛球、打篮球……寓运动于娱乐中。

5.参加了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走亲访友时,做客时,能做到彬彬有礼;招待客人时,能当称职的小主人;在公共场合,能做文明、谦让。

6.收看健康有益的电视节目。如:《新闻联播》、《我爱发明》、《春节联欢晚会》、体育比赛等,不沉迷于网络。

总之,假期生活是祥和而充实的,孩子在不断成长,对世界的认识也有惊人的进步,他们处在求知若渴的年龄,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之心,贪婪地汲取着知识,希望我们能做好引导者和教育者,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松、健康的生活环境。

二、课外阅读情况

通过学校的培养,在老师的精心教育下,蒋皓宇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作为家长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但总感觉他的阅读兴趣不是特别浓厚,为此,我也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给孩子准备充足的好的课外书籍。如:购买、到图书馆借阅、跟他人交换等。最近,他主要看了《史记》、杨红樱校园小说系列等书。

2.提出读书要求,指导阅读方法。

3.每天读书1小时,主要安排在晚上睡觉前。

4.能叙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适时以聊天或是探讨的形式,来了解孩子的阅读情况,及时进行鼓励。

5.对一些感受深刻的文章或是故事,写出自己的读后感。家长及时进行点评。

6.与孩子同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三、教育孩子的心得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一生的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具有独立人格、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每一位家长的迫切要求和希望。以下是我们教育孩子的一些心得。

(一)重视孩子的思想教育,为孩子树立榜样

我们认为,一个优秀的孩子,首先要在道德上优秀。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在孩子刚刚懂事的时候,我们教给孩子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等基本的为人之道。我们认为,身教重于言教,所以从各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通过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教育和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如今,皓宇十分懂事,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每天都会为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并且尊敬老人,关心他人。我们对此感到十分的欣慰。

(二)营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做朋友

家庭教育中,平等意识是营建民主和谐氛围的基础。要让孩子成长成为一个自主意志,有自己的思想的人,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思想和意见。作为父母,我们应调整好心态,树立平等意识,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

平时,我们注重倾听孩子谈话,了解孩子的物质需求、心理需求,尊重孩

子的选择。作孩子忠实的听众、知心的朋友。要想教育孩子,必须多方了解孩子需要,并在适时的时候给他指导。在为孩子做决定之前,我们都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不喜欢,我是不会勉强。这样,拉进了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我们和孩子成为了好朋友。

我们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全家一起读书、看报,并开展一些趣味活动,也经常陪孩子下棋、玩魔方等,开发孩子各方面的潜能和兴趣。

另外,要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能什么事都管。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为将来能够独立生活打好基础。

(三)关心孩子的学习,重视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是孩子的第一任务和首要任务,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再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不可能特别理想。蒋皓宇学习比较自觉,每天放学回家能主动完成作业。我在工作之余,做到了经常关心和过问孩子的学习,针对孩子在学习上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对孩子进行教育,和他进行交流和沟通,要求孩子首先要有一种认真端正的学习态度,对学习的内容要活学活用,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要扎实和透彻,培养孩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我们还注重启发和引导孩子多去思考问题,针对各门课程,着重掌握和理解重点难点问题,不死记硬背,不面面俱到,掌握行之有效、灵活运用的学习方法,培养孩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对于孩子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我们都予以鼓励和表扬,对他做得不好的事情也要帮助他分析问题,找出不足,耐心地说服教育,勉励今后加强学习,鼓励下次取得好成绩,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的学习热情。

(四)帮助孩子树立目标

孩子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了远大志向,不管是在顺境中还是在遇到挫折时,都会一往无前。当然,我们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度,切忌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只要他快乐、幸福,能够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就足够了。但是,前方有个目标总是能鞭策人不断地努力。所以,我们帮助孩子做一些短暂性的目标。孩子就像一个小树,要让他不断成长,长成参天大树,必须要有充足的阳光。

除此之外,我们很配合学校的教学举措,平时积极阅读各种教育杂志,有时

也会通过网络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从中学习良好的教育观念和方法,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

我们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我们的孩子定会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时代要求的,身心健康、具有独立人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家庭教育的困惑

1.教辅资料做与不做。

2.家长在教育理念上有分歧。

3.孩子答题粗心,错的往往是最简单的题目。

五、对学校和老师的建议

1.要求学生在校在家都要讲普通话。

2.通过校信通多交流。

3.发放英语磁带。

漫谈儿童素质教育 篇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离不开儿童文学潜移默化的熏陶。近年来,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 儿童文学越来越成为拉近小学语文教育与小学生距离的有效手段, 越来越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一、教育作用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教育作用, 是通过作品中塑造的生动逼真的艺术形象来影响、感染小学生, 让小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得到心理上的和谐与平衡。优秀的儿童文学是爱的文学、真的文学、美的文学, 可以有效帮助小学生认知爱、理解爱、拥有爱, 进而传播爱。

二、审美作用

不论什么体裁的儿童文学, 都充满着各式各样的艺术美,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可以很好地培养小学生对文学美、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感受能力, 使得他们的情感世界得到丰富, 审美水平得到提升, 思维能力得到加强, 生活情趣得到提高。

三、娱乐作用

娱乐性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属性, 也是衡量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优劣与否的重要标准。如果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不能给小学生带来精神的愉快和美的享受, 那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儿童文学作品, 也就难以发挥它的娱乐作用。郑渊洁童话之所以多年来广受中小学生欢迎, 经久不衰, 其作品中广泛存在的娱乐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像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这些经典形象的成功塑造, 故事情节的妙趣横生, 充分激发了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得儿童文学的娱乐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儿童写作生活方式漫谈 篇3

一、丰富多彩的生活犹如美丽的花园,任由儿童自由地采撷

儿童的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周围的世界是那么多姿多彩,这些都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如果缺乏对生活的感受力和必要的观察力,那么,丰富的生活就会如过眼云烟,提起笔来还是无话可写。

假期里学校装修一新,红黄相间,几何方格做成校园的外衣,充满童趣的班牌,楼梯转角处的古诗词……这一切都给儿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儿童内心充满表达的欲望。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分角度观察校园,一周内围绕“新校园”,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比一比谁观察得仔细,做一些素材积累,一周后把记录的素材整理整理,就成了一篇佳作。有儿童写道:“开学第一天,我开心地来到校园,发现校园变化真大,墙壁被粉刷一新,桔黄色的墙壁,使人眼前一亮。进入宽敞明亮的教室,墙被粉刷得更白,又添加了木板,使得教室更像温暖、亲切的家。”可见,校园是儿童每天学习生活的地方,当引导儿童把发现诉诸笔端,就自然唤醒了学生沉睡的心灵,使之长出一对敏锐的触角,用心去触摸身边的多彩,从一粒种子看到万紫千红的春天。

和家长游玩,记下所见所得;与朋友嬉戏,写下经历与快乐;同友人聊天,发出所思所想……凡此种种,都来源于生活。只有儿童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多听、多想、多实践,用自己敏锐的感觉去洞察生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才能打开习作与生活的通道,找到采掘习作金矿的藏宝之地,赋予学生一种广阔的视野。我们的习作教学只有和生活沟通,才能让学生在生活的万花筒中尽享五彩斑斓,绽放出五彩缤纷的写作之花。

二、美丽多姿的心灵世界就像波澜起伏的海洋,任由儿童真情流露

日记是儿童心灵的栖息地,是儿童放飞心灵的场所。儿童在日记中的倾吐,是沉睡在心底的一首纯真与无邪的乐曲;儿童在日记中的宣泄,是流淌在心灵上的一条快乐与求知的小河。笔者常引导儿童养成用文字表达情感的习惯,一旦有情感,就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表达得多了,儿童的情感也就丰富充沛了。

“……而更能让我发泄的是钢笔和日记,于是我大挥笔墨,对日记本‘沙沙’地发泄了,未经任何添油加醋,我竹筒倒豆子,把可恶的‘豆子’当机关枪对着日记本‘扫射’,‘竹筒’果然好了许多,唯一留下的痕迹是满是字的日记和脸上淡淡的几道伤痕。”这是一位儿童写于日记本上的句子,可见,“习作”并不需要辞藻华丽,字字珠玑,只要情感朴素,文字浅显,也是一篇好文章。而更为重要的是儿童要有“习作”的欲望和冲动,要有吐露心声、宣泄情感的意味,才能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和“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要求。

因此,笔者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记录下自己的点点滴滴欢笑与快乐,忧愁与烦恼,生气与兴奋,感激与自责,疑惑与迷惘,愤怒与忧伤……日记是为了记录下生活中一朵朵明亮的浪花,更是为了保持一种“写”的姿态。

当儿童习惯了用文字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记录生活的真善美丑,那么写着写着,生涩的笔触就变得流畅了;写着写着,淡漠的心灵就变得敏感了。从最初挤牙膏一般的艰难,到后来行云流水一般的自然,稿纸就像无垠的原野,手中的笔便成了黑色的骏马,尽情地任意纵横,儿童就会如“娇莺”般自由自在,放飞心灵,放飞童真,放飞想象,在习作的世界里“恰恰啼”。

漫谈教育论文的写作介绍 篇4

1、“实”: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脚踏实地,有科学价值。

2、“新”:观点、思路、题材、内容新颖独特,能吸引人。

3、“精”:文章精炼,能够将教育工作实践、科学实验业绩、成果的精华奉献给读者。

4、“准”:论点、论据、结论富有科学性、思想性,文字准确无误。

一篇优秀的教育论文,内容要充实,观点要新颖,富有说服力,要有实践上、理论上的创新与提高。

二、确定教育论文选题应注意的事项

1、应选择自己熟悉的、体验最深刻的、与本职工作有密切联系的内容为题材。一线教师的优势在于接触教育工作实际多,工作经验丰富,只要充分发挥优势,不愁找不到好题材。反之,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而盲目地追逐热点,则很难写出有力度、有价值的教育论文,论文写作《漫谈教育论文的写作》。

2、理清科学研究、科学实验与撰写论文的关系。有些教师感到论文难以完成,实际上存在着误解。科学研究、实验应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制订解决问题的计划――实践――总结――这一系列流程,不是凭想象或粗浅经验就能完成的。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并在实践中认真搞好资料经验的提取、积累、总结、提高。这样写起论文来就会有一种厚积薄发、水到渠成之感。

三、“三多”是提高教育论文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1、多看:为学习、充实的需要,广览教育专业乃至其他门类的报章杂志、参考书籍,是开拓眼界、开拓思路的有效途径。

2、多思:在学习与实践的同时,要勤于动脑、善于动脑,多想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多想几个怎么写。

3、多记:人脑不是电脑,遗忘可能随时发生。在阅读、思考过程中,要多动笔,对突然涌现的灵感,要及时记录下来。

总之,要写出一篇优秀的教育论文,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有一个长期的实践积累过程,然后在占有大量、丰富、有用素材的基础上,经过缜密的综合、分析,才会写出观点新颖、内容详实的教育论文来。

1.教育论文写作

2.撰写教育论文的写作步骤

3.教育论文写作评价标准

4.教育论文写作步骤和技巧

5.论文的写作要求、步骤与论文写作技巧

6.论文写作的步骤

7.论文正文写作

8.论文写作流程

9.学术论文的写作

漫谈阅读教学中的思与悟教育论文 篇5

谈到阅读教学许多教师所想到的是采用何种方法来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些仅仅就方法的阅读只能是浮于表层的阅读,不能在学生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许多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时很少考虑到如何运用阅读材料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没有深刻地领悟到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摄取,也是情感的交融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碰撞的过程。掩卷沉思,学生能否通过阅读的内容激起心中涌动的真情,能否放飞个人理想的梦幻,能否让学生通过阅读领悟人世间的真与善,能否洞察人性的灵与魂,这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本文通过《牛津高中英语》课本的教学,浅析如何利用课文的题材内容来达到此境界,让阅读教学步入更深的层次。

一、思而激起心中的情

在一些课文中我们常常会阅读到有色彩、有声音、有个性、有灵气的的语言。也许廖廖数语就可以勾勒出生动的形象,描绘出动人的场景,传达出深远的意境,使学生从诗情浓郁的语言中享受到美的滋养,从而涌起心中的激情。通过文章的细读去品味英语文字所迸发出的大自然的瑰奇雄伟之美、生活中的绚丽璀璨之美、人情感的微婉隐约之美。阅读下面课文中的段落,便可真切地感受到其真谛。

Three mountains, Meili, Baimang and Haba, which are covered with snow, towered over the land. Their snowy mountaintops form a beautiful picture that will leave you at a loss for words.

Below the mountains, the sunshine reflects on the many lakes, making them shine like diamonds against the rich countryside. Sheep, cattle and horses wander on the green grass, and the surrounding forests are home to many birds and animals. In this peaceful land, people live in perfect harmony with nature, far away from the noise and worry of the outside world.

山之雄浑,湖之静谧,草长萤飞,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山顶白雪皑皑、山脚深草成茵、草原广袤无垠、湖泊星罗棋布。夕阳西下,湖面在落日余辉的映衬下波光粼粼。牛、羊在绿毯似的草地上悠闲地吃着草,林间小鸟在枝头婉转地吟唱,远离了尘嚣的香格里拉——这一人间天堂,用它那俊美的山,用它那恬静的湖,用它那幽香的草,用它那艳丽的花描绘出祖国西南边陲的秀美风光。读到这里你仿佛已置身于这世外桃源之中,胸中荡漾的是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个人的情思会情不禁自地随着这跳动的文字去畅想、去遨游。那一串串佳词妙句towered over the land,leave you at a loss for words,sunshine reflects on the many lakes,like diamonds,wander on the green grass,far away from the noise and worry 洋溢着大自然的美与个人的深情切意,让人感受到语言的“质地”和“芬香”。

二、思可放飞理想的梦

青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面临着人生道路的抉择,他们有着远大的理想。但每当遇到困难或遭受到挫折的时候,往往会流露出畏难的情绪,不能正确地对待人生征程中的艰难险阻。而阅读课本中的一些能激励他们前进的文章,会激起他们对未来憧憬的梦想,让他们的心灵深有感触,明确在悠悠的人生道路上每迈出一步都是一种考验, 只有认清方向和目标才能赢得人生中的翠绿。阅读下面课文中的段落,理想之梦便在眼前。

It’s hard to focus on being happy when you are a teenager! We have to work so hard at school, and when we try to take time to relax, there is always someone telling us things we should be doing or learning. In the future, I will be more mature and be able to make my own decision and do things that I enjoy. I will have a secure job that I like and I will find happiness in being successful at it.

It is nice to think that my happiest days are still ahead of me. Thinking this way gives me the motivation to work hard now so that I can enjoy my future life.

When you think about your future career, remember that some glamorous jobs can be rather difficult and that some ordinary jobs can be quite important. All of them together, though, help society function.

阅读这些课文中的段落仿佛在思想上经受了一次洗礼,也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学习上的每一次收获都是为未来工作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成功之路永远是充满荆棘的,只有不畏艰难险阻的人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通过阅读这些段落中的一些话语让人感悟到幸福的真谛和对理想的追求。作者用朴实的话语演绎了幸福的内涵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理想之梦时时在学生的心头萦绕,也使他们深深感悟到语言的教育功能作用。

三、悟出世间的真与善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了解文章的只言片语,而是要通过阅读的内容让学生从中悟出自己的真情实意。阅读教学中决不能只是停留在文字表层的涵义上,要透过表象去领悟、去深思、去欣赏,会别有一番风味。阅读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常常会使人明确这一点,也许看似一篇普通的文章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能悟出人世间的真与善。阅读下面的段落,便会领略了这一点。

There may be more people lost today, and I’d like to help them. You see, a fog this bad is rare. It gives me the chance to pay back the help that people give me when it’s sunny. A blind person like me can’t get across the road without help, except in a fog like this.

该段落为某天浓雾中一位盲人助人为乐为他人领路后的结语。“今天也许有更多的人会迷路,我要去帮助他们。你知道,像这样的浓雾是罕见的,它给了我机会去帮助别人,因为天晴时人们曾帮助过我。因为除了这样的天气,平时没人帮助,我过不了马路。”这位盲人用他那朴实的言语诠释了人与人之间的真与善。他深知,明眼人在这弥天大雾中行走的艰难,而平时别人给他的相助牢记在心,滴水之恩,怎能不以涌泉相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人世间真与善的一幕。读到这里学生的心灵必然会受到极大的震动,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折射出深刻的道理,让人回味良久。

四、悟出人性的灵与魂

如何从阅读文章的字里行间感悟到人性的灵与魂常常是阅读教学中的缺乏之处。如果阅读教学仅仅停留在文章表层分析的基础之上,就会使跌宕起伏、高潮迭起的文章索然无味,人物形象的刻画就会逊色许多,文章中人性的灵与魂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这种浮于表面的阅读不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捕捉这些能反映出人性灵与魂的语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其特别之处。阅读下面的段落,也许会有所启发。

I consider my father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in my life. What I value about my father is the care and love he shows for me and my family. My father also helps our local community. As chairman of the community centre, he has set up a committee to help elderly people in the area. My father also helps arrange a social afternoon once a week at the community centre to entertain the elderly. My father has been successful as a person because he cares about how people feel. He is always zooming around, trying to help others.

作者通过一位小孩之口赞美其父亲的崇高品德。从一位平凡的人身上折射出不平凡的事迹,课文的标题My Father, My Hero反映了其父的美好心灵。该段落将其父助人为乐、处处行善的形象跃然纸上。父亲是平凡之人,但他的行为却把他的美好心灵表露无疑。文章利用一些极其普通的词汇和短语刻画了其父人性的灵与魂。如:care and love,help elderly people,to entertain the elderly,cares about等。为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是父亲做人的准则,关心他人,胜于自己,是父亲人生的信念。尊老爱幼,无私奉献,是父亲情操的体现。他用爱点亮了人间的希望之灯,用爱温暖着人间的互助之情,父亲的形象有力地诠释了当今社会做人的美德,让我们看到了一幅人性美的缩影。读到诸如此类的文章,每个学生心中必然会涌动出一股真情,大爱无疆。

儿童哲学与儿童教育论文 篇6

—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童年的秘密》是20世纪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这本书研究了六岁以下儿童的心理发展及特点,列举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例子,分析了幼儿心理歧变的种种表现以及成人与儿童的冲突,论述了幼儿教育的原则及教师和父母的职责。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在导论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不得不说,儿童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怎样才能对儿童做好早期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幼教所面对的是一个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生机勃勃,充满动力的,却不善于以成年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个体。很多时候,我们对儿童的行为很难理解,甚至无法理解,也往往会对儿童的行为采用不合适的教育方法。

读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成人与而儿童冲突的这一部分。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因为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过程中,成人始终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并把它压垮”。在成人的严重,孩子热衷于一些十分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成人们会为此感到不可理喻,并且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而且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确实很有益的,而且是有趣的。他们能够从中得到满足感。蒙台梭利正是很好的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专门做了用于训练儿童扣扣子、系绳子的工具,这些蒙氏活动材料,让孩子在“工作”中探索发现和创造。教师作为孩子活动的间接指导者,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纠正帮助,更多的以儿童为中心,以培养幼儿独立的人格和个性。

书中有一个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蒙台梭利在书中讲述了成人是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成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戴全部由父母代劳。

前段时间坐公交车时,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位年轻妈妈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当众训斥她的孩子,先是对着孩子的脸打了几巴掌,孩子捂着脸哭了,看到孩子低头捂脸哭泣,那位妈妈又不依不饶地更大声训斥他,想通过权威的方式让他止哭,大人的“蛮横无理”的吼声,孩子委屈恐惧的哭泣声,让我的心一直在疼,我多希望那位妈妈能够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她或许不知道自己这样的方式会对年幼的儿子今后产生多么大的影响,甚至给孩子无忧的童年生活落下了阴影。稳定的生活保障对于一个孩子的童年来说,最要紧的是孩子能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我想到了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成人对儿童的态度就好像他们是儿童的造物主。成人认为他们自己永远正确,儿童要以他们为榜样,所有儿童的行为与自己相左的都是错误的。这种态度在潜意识上抹杀了儿童的个性,而成人却还自以为热心。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究开始慢慢消失。

成人总是无意识忽视 “儿童的精神”,与儿童相比,成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儿童,照顾和引导孩童,所以对儿童的错误理解越来越糊涂。因此解决的方法首先是成人要知道:他们错了。正如书中所说:解决儿童与成人的冲突问题的关键在于成人要具有认识到阻碍他们真正“理解”儿童和尚未意识到的错误,这种心理准备。

总体看来,这本书首先大力的批判了压抑儿童身心发展的旧教育,提倡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教育;同时对儿童心灵的秘密进行了探索,促使人们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而且,本书也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尤其是对像我一样的门外汉来说,大量举例也使得这本书更加易读、易懂。

儿童的世界非常复杂,成年人对儿童有太多的误解。但是,读了蒙台梭利的书,让我收获很多,其实只要多留心,认真揣摩儿童的成长过程,一定会探索出最好的儿童教育方式,使得儿童时期的成长发育更加顺利,从而成长为一名更加健康、更加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成年人。

《童年的秘密》让人们了解到,儿童具有丰富的潜能,但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而有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成年人的忽视和压抑。因此,我感受最深的是:幼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应是理解、尊重儿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儿童实现自身的潜能提供所需的帮助。

珠算教育漫谈 篇7

第一节我国珠算教育概况

明清俩代, 珠算传授方法极为落后, 主要由私塾老师和店主传授珠算技术, 但有些私塾老师长于教四书五经, 而不善于教珠算。清代张豸冠的《珠算入门》自序说:“数为六艺之一, 古之学者罔弗能, 自词章之学兴, 而此道遂弃入土, 虽向老师宿儒问以六经四子中之涉于数者, 亦茫然不能解。”当时有的私塾老师甚至不懂计算, 而从学的门生, 志在学八股求功名, 也不想学珠算。商店学徒都要学打算盘, 多数由店主或老学员于业余学问传授。由于他们不懂教学法, 教学徒打算盘时不解释算理, 只教其死记硬背, 所以事半功倍, 收效较差。李文煦在《珠算讲义-弁言》上对此作了如下描述:“学徒从师三年, 强半时日, 都肆习于此 (指珠算) 。独是呆记成法, 练习运算, 叩其理, 则瞠目不能一解;语其法, 则胶柱鼓瑟, 无丝毫之变化。聪明者尚能本其法以致用;质钝者视习珠算为畏途, 徒耗时力精神, 而不能收毫末之效。”

清末兴洋务, 办学堂开始在小学采用以笔算为主的算术课。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还规定开设珠算课, 以利学生将来就业之用。在这份章程里还具体规定:初等小学四年级教加减法, 五年级教乘除法;高等小学 (相当于现在的初中) 教小数四则。民国元年 (1912年) 颁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 1929年修订了教学大纲颁布了《小学课程暂行标准》。但是, 由于这一历史时期, 从根本上讲统治者并不重视教育, 加之战乱频频, 外寇入侵, 珠算教育同其他方面的教育一样, 没有能够得到较大的发展。

珠算教育事业, 在人民掌握政权之后, 才有了长足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我国的教育部门, 从1950年起就抓教育大纲。在学校广开珠算课, 安排课时达156课时之多。建国以后的30多年, 6次修改教学大纲, 都设有珠算课。但是, 由于珠算教师缺乏专业训练, 一般均以能者为师走上讲台, 甚至因为没有合适的教师就不开珠算课。因此, 除一些珠算教学试点班较好外, 一般教学效果都不够理想。财经、商业院校和一般中等专业院校虽都开设珠算课, 但都列为考查课程。第一学年学完课程内容进行考察后, 即不再抓学生练习, 所以学生毕业后很少能胜任计算工作。八十年代职业教育大发展, 各类职业院校从占普通教育的7.6%提高到42%, 凡开设财会统及管理专业的学校均开设珠算课。这些学校为了使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狠抓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表现在珠算成绩上尤为突出。例如:一般大专生参加珠算技术等级鉴定通过四、五级都有困难;中专校毕业生通过三级有困难;职校在校学生则多数能达到一级或能手五、六级水平。另一方面为适应社会对珠算的迫切需求, 广泛开展了多渠道、多形式办学及发展, 不拘形式地开展珠算教育。除正规学校教育外, 在经济类电视大学、函授大学、职工大学, 也都附以珠算教育, 同时, 还开办一些职工专业学校、珠算培训中心, 珠算学校, 以及开办短期培训班、训练班、学习班等专门教授珠算。

由于广泛开展了以多渠道、多形式办学活动, 为国家输送了大批计算人才, 壮大了珠算教师队伍。中国珠算协会, 从1979年11月成立后, 第一件事就是抓珠算普及教育。各地珠协组织遵照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原则, 广开学路, 积极办学。几年来根据师资力量, 各地举办了不少短期的有成效的培训班或业余普及班。这些培训班教学的方法不限, 教材不限, 学员对象不限。城市可以办, 农村也可以办, 初级班可以办, 高级班、选手班、师资班都可以办。不拘形式, 办学从俭, 收费从低, 越办越活, 受到人们的欢迎。这种普及珠算活动, 不仅各级珠协组织积极办班, 并纳入工作日程, 许多业务部门, 如商业、银行、供销、粮食、物资、交通、铁道、解放军的后勤单位, 以及农、牧、渔业系统等, 也都组织过定期、不定期, 大型和小型的珠算培训活动。他们自配师资, 自编教材, 参加培训的人数越来越多。我国的珠算教育, 如此大规模地开展普及活动, 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第二节珠算教学

珠算教学是珠算教育的主要内容, 是为实现珠算教育目的而进行的主要活动。组织好珠算教学, 首先要具备以下条件: (1) 有教学设施, 即有供教学用的学校、教师、练习室、教具等; (2) 有师资, 即具有一支政治素质好和熟悉珠算理论, 通晓算理算法, 掌握教学方法, 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3) 有教学大纲和与教学对象、教学目的相适应的教材。这些都是搞好珠算教学的必备条件。此外, 研究和改革珠算教学法, 探讨强化珠算教学效果的途径都是极其重要的。

(一) 珠算教学法

1.珠算教学的两种方式。一是注入式, 二是启发式。所谓注入式, 就是教师上课时按教材内容逐章逐节讲解、举例、演算, 最后布置作业下课。整个过程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由教师“包场”满堂灌的教学法对任何课程都不适宜, 尤其是珠算教学。从心理学上我们了解到“注意”是认识客观事物、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集中注意 (也就是专心致志) 时, 大脑中就有一个兴奋中心;注意力分散时, 大脑中就有多个兴奋中心。由于珠算教学的内容简单, 演算时又有很多单调而又重复的动作, 因此最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另一种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遵循辩证唯物主义, 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活动;运用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思维活动, 生动活泼地学习, 把知识真正学到手。例如:教师在讲授定位时, 先在教学算盘上演算625×16=10000, 演算后, 讲明算盘上是以空挡表示零的, 现在算盘上只有一档有一个下珠靠梁, 于是提出谢列问题: (一) 积数有几个零? (二) 怎样才能避免多写零或漏写零? 这样就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集中到所提问题上, 这以后再讲定位方法和定位的重要性, 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珠算教学的关键问题。

(1) 抓紧基本功锻炼。任何一门技术都有其基本功内容, 珠算也不例外。要想学好一门技术, 必须从抓基本功锻炼着手。珠算的基本功主要有:指法、口诀、记数、看数、运算等内容。

(2) 精讲多练。所谓精讲, 就是教师以简练而又生动的讲授, 把教材内容阐述清楚。在讲授算法时, 所举例题要扣进这种算法的难点和重点。每教完一种计算方法后立即将预先出好的习题给学生练习, 这些习题也必须把难点和重点考虑到。例如:我们讲授挨位除法应明确立商档位时重点;中途退商是难点。举例题6552÷21=312说明凡是用逢几进几的口诀试商的都在前位立商。举例题23055÷87=265说明本位改商。举例题331550÷475=698讲述中途退商这一重点。

(3) 应选用配套教材。加算和减算、乘算和除算是互为逆运算的。为了用还原法进行复核, 应选用配套的教材。如加算用口诀法则减算也应用口诀法;如乘算用挨位乘, 则除算亦应用挨位除。这样, 不仅可以一练两熟, 而且是最可靠的复核方法。例如:我们把十笔数累加出和数, 再用算出的和数逐一减去各笔加数, 如算盘上出现空盘就说明加算无误。又如:我们算出286×79=22594, 则用积数除以79求出商数为286, 如是除不尽题, 则在求到要求的小数位后, 把余数保留在算盘上, 再将商数与除数相乘之积加到盘上, 便可求出被除数。用配套教材教会学生四则运算后可引导学生以加算复核减算, 以减算复核加算;乘除亦用互核方法, 这样可使学生掌握均衡的四则运算。所以采用配套教材教学是可取的。

(二) 怎样强化珠算教学效果

1.上好动员课。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微型计算器问世并逐步被广泛使用后, 珠算受到很大冲击。在社会上出现一股“算盘将进入历史博物馆”的思潮。在这样思想影响下, 教师对教学无信心, 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针对这种形式, 中国珠算协会成立后历年都把宣传珠算功能和它在现阶段的作用作为重要工作之一。通过宣传、普及珠算教育, 虽然改变了一些人对珠算的误解, 但大多数学生不愿下工夫练算盘而把希望寄托在计算器上, 因此在珠算的动员课上必须把算盘的计算功能、教育功能和启迪智力功能讲深讲透。例如将算盘的计算功能时, 要强调珠算的加减算比计算器快速、方便。而加减算又占整个计算工作的80%左右。因为算盘是以空挡表示零的, 所以遇到零即无需拨珠, 如150000在算盘上只需在前一档拨入一个下珠, 下一档拨入一个上珠即可, 而在计算器上则需拨键六次。用算盘计算多笔加减算时, 每笔数从左到右直线拨珠, 等数据拨完后答案即显示在算盘上;而计算器在每笔数输入前迂回揿键, 最后还须揿等号键才能显示答案。所以用算盘计算加减非常快速方便。

2.练好加减, 为四则运算打好基础。要督促学生用70%的时间反复练习加减算而不要急于求成地过早教练乘除算。因为乘是以加为基础、除是以减为基础, 加减熟练掌握后, 只要学会乘除运算法, 很快就能熟练。反之, 则不仅乘除算打不快、打不准, 连加减算也打不好。

3.抓等级考核引导学生全面掌握算法。首先, 按照学生入学时间的长短, 用中珠协颁布的“珠算技术等级鉴定标准”所规定的各级题型命拟分项和综合两种鉴定题对之进行考核。所谓分项鉴定就是把加减、乘、除三项分别出卷考核, 加减算按各级规定的题型不变;乘除算则由10题增加到20题, 后10题的题型与前10题的题型相同。分项考核每项限时10分钟。加减算每题10分;乘除算每题5分, 各卷总分均为100分。普通三至六级, 每项均以80分为合格。普通一至二级, 则每项以90分为合格。通过分项考核, 使每一学生了解自己哪一项是强项, 哪一项是弱项, 从而明确应加强哪一项的练习, 使各项水平趋于平衡。其次, 采用综合试卷考核。综合试卷考核即中珠协规定的普通各级均包括加减、乘、除算各10题, 各项成绩均必须达到合格分数线方为合格, 如有一项成绩低于要求的分数线就不算合格。所以应试者, 可按照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机动地使用限制时间 (20分钟) 。通过交替使用上述两种试卷向学生考核, 可使学生针对性地练习而使四则运算水平趋于平衡。

4.分析学生试卷, 检查教学效果。珠算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和试卷除了判其正误, 评其得分外还应将学生算错的题找出差错原因以检验究竟是教师讲授不清楚, 还是学生练习不力。如果多数学生在乘除算的答案中出现定位差错, 这就说明教师未把定位方法讲清楚。又如有的学生加减算常出现某一位多1或少1;多5或少5, 这就应辅导他们加强指法练习, 克服带珠的缺点。又如正确答案与错误答案之差是9的倍数则说明学生在运算中认数错误 (把12875当成128750入盘;把14272当成14227入盘等) , 就应辅导其增强认数能力。

第三节三算结合教学的概念

(一) “三算”

“三算”是指珠算、笔算、口算, 都是小学教学中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技能。

“珠算”是使用计算工具———算盘进行计算, 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

“笔算”是用笔书写竖式进行计算, 它是以加法、乘法、基本九九口算为基础列出竖式、记录中间过程、写出计算结果。起源于印度6世纪形成的沙盘算, 12世纪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 当时中国造纸术已于10世纪传入欧洲, 意大利的数学家将沙盘算改在纸上书写, 成为笔算。16世纪以后逐渐在欧洲普遍推行使用。本世纪初在中国普遍使用。

“口算”原称“心算”, 日本称“暗算”, 按照俄语译为“口算”, 实际是“脑算”, 是不列竖式、不用工具, 通过人脑思维计算直接得出结果。

(二) “三算”结合教学

近百年来, 自清末兴洋务, 办学堂, 在小学采用以笔算为主的算术, 但根据城乡社会需要, 另开设珠算课。由于珠算采用传统的口诀教学体系与笔算的教学体系不同, 以致长期分离教学。或先教口算、再教笔算;珠算或单独设课, 或穿插分段教学。实践证明, 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不少小学毕业生口算不熟, 笔算不准, 珠算不会。

通识教育漫谈 篇8

关键词:通识教育 综合能力 人格

在典型的后工业社会,劳动者最重要的知识不再是某种专门的知识,而是能够接受知识的知识,能够创造知识的知识,是看似无用而实则有大用的知识。大学的专业教育往往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每个人都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一生中会更换数次工作,如果这时候还将大学的教育局限在一个狭隘的专业上将不利于个人的发展。大学培养出来的应该是有充分学习能力、可以很快适应不同环境的人。

如何完成这种教育目标?人们可以设想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在大学教育,尤其是教育中强调综合知识与能力的训练,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面与良好的适应能力,而通识教育的目的正是要淡化专业、扩大基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进行交叉学科的学习,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要注重学生的阅读量和小班讨论的教学方式,培养有学习能力的人,而不是培养仅仅具备某种单项技能的人才。

兴起通识教育的其中一个背景是快速科技变迁带来的替代劳动力设备和随之增加的休闲时间。个体借着知识、智慧、善意与爱,在精神上摆脱物质的束缚,在生活中摆脱各种利害,不为物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获得真正自由。通识教育鼓励反省求真,追求心灵的成长和人性内在的精神解放,在真正的学习和探究中,展现个体的潜能,体悟生命的意义,诠释生活的真谛,实现对功利的超拔,对自我的超越。通识教育并非共识教育或认同教育,学生要敢于质疑、反思、检讨、追问、解构乃至颠覆,不仅从学理逻辑的角度审视,还要关切知识理性背后的正义性和善意性,发展各种知性美德。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自由教育的前提。通识教育作为摆脱各种奴役成为自由自主之人的教育,必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是“自由教育”的要点。在现实教育中,教育机构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很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却体现得严重不足,这种情况从基础教育一直延续到高等教育。教育应切实承担起责任,注重激发和调动学生内在的激情、兴趣、好奇心和探索冲动,要像陶行知强调的那样,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使他们能想、能干、能看、能谈,不受任何禁锢地学习和发展。

深入阅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康德等西方经典和儒家等华夏经典,以及《可兰经》《源氏物语》等非西方经典,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内在的价值尺度、精神品格、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帮助学生养成健全有力的人格。在《红色摇篮》中,毛泽东常常被错误地批判,他先是被免去前委书记职务,痛苦地离开红四军,在闽西一病不起,棺材就放在床边;在“赣南会议”上,他又被扣上五顶帽子,受到不公正对待;红军长征前,被剥夺军权的毛泽东病倒在于都河畔,只能坐上了担架……在重重挫折面前,最感动人的是伟人坚强不屈的个性和信念。高尚人格及独立思考最终成就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学做一个“大写的人”应是人的一生追求。

通识教育本身不是一个实用性、专业性、职业性的教育,也不直接以职业准备为依归。通识教育充分体现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思想,其“无用之用”主要体现为:一是彰显人的目的性,回到“人之为人”的根本问题上,使人活得更明白、更高贵和更有尊严。大学是理想的存在,是道德高地,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大学教育是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比,通识教育侧重于价值观的塑造,更突出精神品格和价值诉求,关切所做每件事情背后的动机、价值和意义,思考专业知识层面之上的超越性问题和事关立命安身的终极性问题,对伦理失落、精神颓废、生活浮华和自私自利保持起码的警觉和反省能力;对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无边消费主义等种种时弊,以及低俗、庸俗和媚俗等现象,保持清醒的认知和足够的张力,自觉抵制浑浑噩噩的市侩生活。同时,通识教育有助于学生找到与自身禀赋相匹配的爱好和兴趣,有助于锤炼在多元化社会和全球化环境生活的能力,为即将展开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根基。

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知识和所有学科准确的一般性知识的教育,是把有关人类共同生活最深刻、最基本的问题作为教育要素的教育,恰如杜威所言:“教育必须首先是人类的,然后才是专业的。”通识教育致力于破除传统学科领域的壁垒,贯通中西,融会古今,综合全面地了解知识的总体状况,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有机关联,实现整体把握,培养学生贯通科学、人文、艺术与社会之间经络的素养,避免知识的碎片化。

通识教育应以“完善人格”为本,即以“精神成人”而非“专业成才”为本,亦即以人的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理想信念、心灵攀登和全面发展为本,着力把学生培养成有个人修养、有社会担当、有人文情怀、有科学精神、有历史眼光、有全球视野的完整的人。1945年,哈佛委员会在著名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中同样明确提出,通识教育着眼于学生身体、道德和智力的和谐发展,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全面、视野广阔、教养博雅和人格完整的人。

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H.萨默斯亦深刻指出,“对一所大学来说,再没有比培养人更重要的使命。假如大学都不能承载这一使命,我看不出社会上还有哪家机构能堪当此任。假如我们葬送了人文教育的薪火相传,一切将覆水难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教育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新形势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人格培养与知识训练缺一不可。通识教育兼备人文精神及科学精神的联系,是帮助学生融入社会的学习。教育规划的焦点到底是扩展的技术需求还是非职业化的生活进程?两种教育理念哪一种对人类发展的贡献更大?大学教育贵在影响,塑造学生的灵魂。因此大学教育的重心应是“自由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 或“职业教育”。 人类文化的各门学科、专业之间,是息息相通、密切联系的。而且20世纪以来的科技革命说明,新兴学科的成就往往发生于各门学科之间的边缘或接合部位。今日之科学,若受狭隘的专业眼光限制,以“小我”自囿, 成为社会生产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必不能有重大的发展。的确,若不能“专”,便不能精,但若不能“博”,便不能“专”。 教育的义务和卓越性必须包括帮助学生快速应对现实世界,成为一个辩证的参与者。我们必须把教育中心思想推及所有的课程制定、校园规划,并选择关于在所有环境中促进学生成长的一整套人格教育理论——包括职业教育、智力发展、情绪引导和创意开发等等。

责任编辑:曾维平

漫谈儿童素质教育 篇9

什么是儿童美术教育 儿童美术教育包括三层含义。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满足学前儿童审美情感需要的教育。学前儿童喜欢涂涂画画,他们对儿童美术教育应为学前儿童提供情感沟通与满足的机会。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种创造教育,是以培养学前儿童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每个儿童都有美术创作的潜能。在儿童的美术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在成人看来既可笑又可爱的形象,如不合逻辑的构思、不合比例的造型、随意安排的空间构图等。这些都是儿童从自身经验出发,经过大胆想像而创造出来的。因此,儿童美术教育应当鼓励和指导儿童以自己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形成有个人特色的艺术表象,并通过大胆想像艺术地表现自己的体验。

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操作教育,是培养学前儿童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也是感受和创造美的过程。儿童需要手、眼、脑的协调活动,他们需要用脑去想像、理解相加工审美意念,用语言表达感受,用手操作材料等。(南京师范大学孔起英副教授)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1、美术教育能健全儿童的大脑,开发智力。

2、美术教育能促进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

3、美术教育能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美术教育可以塑造儿童良好的个性。传统少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美术教学,注重临摹,忽视儿童的个性表现常用简化了的图形做为形象表现的模式,通过临摹灌输给儿童,把学简笔画称为让儿童掌握绘画“词语”。儿童在成长中,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成人先入为主地教他们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就会使儿童形成定势,儿童学会了这些形象公式,套用在自己的画里,就出现了所有儿童画一个模子的太阳、大雁、花、树„„。比如常见少儿园的孩子用一条折线画大雁,他们从老师那值得到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这个符号代表鸟,他们不知道绘画形象来源于生活,他们不懂得通过自己观察发现各种形态特征的鸟长得是不一样的,临摹教学使儿童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对生动有趣的物象不会画也不敢画,每个孩子的画没有个性。

2、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儿童成长的历程,教材内容脱离儿童实际 如教材内容由简到繁,从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的造型能力发展,认为:物象的形状越简单,儿童越容易掌握和接受,所以教材从简单形到复杂形安排,以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所以教材规定由平面形开始: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形„„看来这种安排似乎是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实际上儿童生来认识世界并不以形的繁简来发展认识,他们喜欢画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人和事,他们一开始拿笔画画就先会画人。儿童在成长中的思维常常产生掌握世界、了 解世界,并证明世界神奇的冲动,儿童图画常表现了人类发展中各阶段的创造力,他们能把大千世界中变化万千的事物,自由地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实践证明儿童绘画题材并不存在繁简问题,我通过教学实践了解到,富于变化的复杂形反而易于被儿童接受,如,中学教材中的旅游鞋、自行乍、古建筑„„,都是儿童写生的好题材。

3、传统美术教育的评估标准,压抑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只以象不象为评价作业 的标准,忽视了艺术中的多元化表现。(戎安娜:《我国传统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怎样正确进行少儿美术教育 一:儿童美术教育就应该“还孩子以率真的童年” 倡导提高中国孩子的创造力,还他们以率真的童年,在美术教育里面释放孩子的天性;让美术届和教育届的官方权威机构通过儿童美术事业得到很好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化。二:家庭美育环境是儿童美术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家庭美育,能够带给孩子和父母多少美好的沟通、能够点燃多少父母已经遗忘的艺术热情、又能对生活的质量有多大的提升,一个知晓艺术、知晓美的家庭中出来的孩子必定有着更好的情操、理想和志趣,所以,我们希望能通过努力把“艺术教育”从人为设定的功利架上解放出来,还艺术一个真正的意义,让它带给人们更多的情感、幻想和快乐。三:走出少儿美术教育误区

一、准确把握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定位。少儿美术教育目标应定位在孩子的终身受益上,而不能只限于年龄阶段。年龄特征强调的仅仅是此阶段少儿的一般规律,我们应该从每个孩子具体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目标的定位指向塑造个性、开发潜能和培养创造力上,使孩子终身受益。少儿美术教育的目标还应该把培养能力放在比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位置上。当然,没有知识和技能支撑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是知识和技能应是少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多方面的经验,而不纯粹是通过记忆储存起来的特定的知识与技能。所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应该整合在一起。

二、准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少儿美术教育领域的“教”与“学”跟其他领域一样,确是一对比较难以处理好的矛盾。要解决好这对矛盾,教师必须坚持“既要尊重少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尊重少儿的主体地位,就是支持少儿的自主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坚持在支持中引导,使教育与发展融为一体。具体地说,在少儿美术教育中,要从孩子的发展规律中了解“学”,在引导孩子的发展中把握“教”。让少儿在感受体验、操作尝试、探索发现中去理解知识、学习技能。

三、正确处理“即时效应”与“终身发展”的关系 应根据少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为少儿选择既贴近生活又让少儿感兴趣的美术教育内容。教师也可以结合各学科教育活动开展美术活动。如:在讲故事以后,引导少儿用美术(绘画、泥塑、小制作)来表现故事内容;又如外出参观回来,教师可以让少儿用绘画来表现参观时的情景。

上一篇:四2班语文工作总结下一篇:烟头魔头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