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漫谈(精选10篇)
信息技术漫谈 篇1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它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至今,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 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之一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水平, 如果对计算机一窍不通恐怕难以胜任办公室工作了。
一、办公用品的变迁
上世纪80年代以前, 我们国家计算机极为稀缺, 除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外的部门几乎都没有计算机, 那年代办公靠得是一支笔, 一把格尺和一个算盘, 写一手漂亮字, 会打算盘, 能填写各种报表, 会编制统计报表者就算是办公室难得的人才了。记得父辈曾经说过, 念书要把字写好, 把数理化学好, 什么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据说上世纪70年代末期吉林省只有两个部门有电子计算机, 一个是吉林大学, 另外一个部门是一家研究所, 全省需要使用计算机的部门要排队到这两台机器上去上机, 上机之前要在相关数据纸带上打孔, 轮到某部门上机时把事先打好孔的数据纸带装到计算机上读到机器里再计算。这样可以节省数据输入占用机器时间过长的问题。好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袖珍计算器在办公领域逐步普及, 很快淘汰了算盘。随着时代的发展, 计算机逐步普及, 国内办公领域逐步开始应用计算机来完成一些计算比较繁琐的工作。到20世纪初期, 打字室, 打字员逐步淡出办公领域, 现在很少有哪个部门专门配备打字员了。过去纸质化办公逐步向无纸化、信息化过渡。
二、计算机技术发展
进入20世纪以来,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计算机技术日异月新, 计算机从软件到硬件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单就计算机操作系统而言, 从DOS操作系统, Windows95、98、2000、me、XP到Windows Vista、Windows7、Windows8、8.1、Windows10经历了十几代更迭。硬件从硬盘以兆为计量单位到以TB为计量单位, 内存从几兆到十几个G。如今办公室几乎人手一台电脑, 通过内网、外网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化, 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了解世界的变化, 坐在电脑前就可以和世界任何联网电脑直接交流。信息化、网络化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也改变了千百年来形成的办公规律。
三、信息时代的办公技术
说到办公技术, 不同的时代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也不相同, 计算机学科所涵盖的内容之广是该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 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 这些分支有些是偏向于理论的, 有些是偏向于应用的。不同应用领域和行业的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尤其是计算机刚开始普及的年代, 懂计算机, 学过计算机的人不多, 绝大多数人是通过各种计算机培训班逐步掌握一些计算机知识的, 那年代能够把办公业务用计算机完成就很不容易了。会用Office软件, 熟练使用Word、Excel、Power Point就算计算机技术不错的了。如今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Internet日益普及, 不仅办公室, 就连居民家庭已经广泛使用互联网了。这就要求办公人员不能满足于简单懂一些计算机技术, 必须下苦功夫学习科学技术, 掌握现代化计算机技术, 努力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
四、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是指控制和协调计算机及外部设备, 支持应用软件开发和运行的系统, 是无需用户干预的各种程序的集合, 主要功能是调度, 监控和维护计算机系统;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各种独立的硬件, 使得它们可以协调工作。系统软件使得计算机使用者和其他软件将计算机当作一个整体而不需要顾及到底层每个硬件是如何工作的。
应用软件 (application software) 是用户可以使用的各种程序设计语言, 以及用各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的应用程序的集合, 分为应用软件包和用户程序。应用软件包是利用计算机解决某类问题而设计的程序的集合, 供多用户使用。计算机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应用软件是为满足用户不同领域、不同问题的应用需求而提供的那部分软件。它可以拓宽计算机系统的应用领域, 放大硬件的功能。
作为办公室工作人员, 必须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下载、安装和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办公自动化、信息化需求, 还需要我们不断更新知识, 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 不仅仅要熟练掌握PC机、笔记本技术, 还要掌握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技术, 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 还要掌握OS/2、UNIX、XENIX、LINUX等操作系统, 掌握智能手机WP系统、IOS系统、Android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办公服务。熟练应用各种设备实现文件传输、信息传递、文件存储等项办公室常用计算机技术。为做好每一项具体工作, 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作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至今,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 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之一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水平, 如果对计算机一窍不通恐怕难以胜任办公室工作了。本文论述了以下几个方面:办公用品的变迁;办公室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计算机技术发展;计算机软件。
关键词: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软件
信息技术漫谈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整合
信息技术是新型的教学媒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即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不但能优化教学过程,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下面我就以小学语文的教学为例,谈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所带来的效益。
一、信息技术再现情境,激活感官,激发情感
从教学实际出发,利用现有条件下的教学软件,根据教学需要的内容制作出实用的课件来再现课文中的情境。它能改变原来枯燥的文字呈现形式,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唤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直观而生动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教学识字,生动活泼,有情有趣
記忆字形的音、形、义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是将来步入文学殿堂的基石,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记忆汉字的字形既是识字的重点也是识字的难点。传统的识字教学往往是老师唱主角,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得很吃力,学生不但记不住或记不牢,久而久之还会产生厌学情绪,低效率的识字教学严重影响学生今后的阅读、写作水平。多媒体与识字教学有机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我们知道多媒体教学课件集色彩、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于一身,具有较强的整体性、集成性、交互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观察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创造、指导”的课堂中学会学习、学会自主,提高识字效益。如在教学第三册《识字8》一组形声字的学习时,我首先把“包”出现在屏幕上,然后加上不同的偏旁并进行闪烁,接下来是“包”字变成红色,这样一来,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同是一个“包”字,加上不同的偏旁,意思就不同了呢?这些新字又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一边让学生思考,一边再播放精心挑选出的一些插图动画,这样,教师把教学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真正做到了“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很快就掌握了字音、字义和字形。通过多媒体直观图的演示和突出的“闪烁”,激起学生对学习新知的渴求和思考,增强思维的动力,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
三、信息技术解决难点,形象直观,事半功倍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只有产生与文本的对话期待后,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詹天佑》一文虽然感人,能激起民族自豪感,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加上一些专用性词语,学生理解有难度。为此,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先出示一张“京张铁路图”,引导学生理解“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进而认识这条铁路的重要性,同时出示“给诺索夫夫人的信”,让学生理解詹天佑临危受命的执著、豪迈、无畏。再用动画的形式展现詹天佑为了缩短工期而想出的不同施工方法。
四、信息技术设计习题,形式多样,灵活机动
为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发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分层次,因人而异地设计习题内容,以更好地检验教学效果,提高反馈信息。①根据画面内容,判断出描写课文的哪一部分,并用简短的一句话做出概括。②观看课件,背诵文中的段落,增加形象记忆,积累优美词句。③依据画面内容,指导学生即兴进行口头习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观察力。
信息技术课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恰当而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进行整合,能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变静为动,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学生易于接受。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整合,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军事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技术漫谈 篇3
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随着军队信息化的迅速发展, 对网络环境及信息系统的依赖越来越多。但只有信息安全得到保护, 信息化才能健康发展。等级保护就是对信息网络系统和重要信息系统按其重要程度及实际的安全需要, 合理投入, 分级保护, 保障信息安全和信息系统可靠、稳定的运行, 促进信息化建设健康地发展。
完善的信息安全政策和良好的策略是搞好信息安全保护工作的关键, 而信息安全保护政策和策略必须依赖于对信息安全问题的正确认识和信息安全保护抉择的正确取向。但在国家和军队出台有关安全标准之前, 信息安全状况很难有效地把握, 若长期对这些问题认识不足, 不尽快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 势必影响信息化建设、国防建设、国家安全。因此必须针对现实情况, 对当前信息安全等级进行科学划分, 并采取必要措施, 提高信息系统效率。
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能力包括对抗能力和恢复能力。不同级别的信息系统应具备相应等级的安全保护能力, 即应该具备不同的对抗能力和恢复能力。将“能力”分级, 是基于系统的保护对象不同, 其重要程度也不相同, 重要程度决定了系统所具有的能力也就有所不同。一般来说, 信息系统越重要, 应具有的保护能力就越高。因为系统越重要, 其遭到敌方破坏的可能性越大, 后果也越严重, 因此需要提高相应的安全保护能力。
二、基于信息融合的信息系统安全评估研究
信息融合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和发展的一种信息综合处理技术, 最早即是应用于军事领域, 用于目标的检测识别和敌我双方战争态势的评估。现在信息融合的应用已从传统的军事领域拓展到信息处理的方方面面。国外研究者已经开始把这种基于多源数据的信息获取、分析、分类和决策的信息融合技术应用在信息系统安全分析方面, 如入侵检测、病毒检测、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等领域。
信息融合的关键问题和思想, 就是提出一种理论和方法, 对来自一个系统的具有相似或不同特征模式的多源检测信息进行互补集成, 从而获得当前系统状态的准确判断, 在此基础上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 为采取适当的系统策略提供保障。信息系统安全评估同样是一种目标的检测, 自然也可以应用信息融合的技术。如果综合应用多种检测手段获得同一对象的多源检测信息, 借助于多源信息融合的理论进行信息系统安全评估, 可以获得不错的效果。进行信息系统安全评估的目的不仅仅是得到系统的安全状态、存在哪些漏洞和风险, 最关键的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即制定出相应安全策略, 建立一个基于信息融合的信息系统安全评估分析模型, 得到准确的评估结果。
三、网络信息探测与漏洞检测评估体系
(一) 网络信息探测技术。要对目标系统进行安全
评估, 首先需要进行信息探测, 收集相关信息, 为进一步的分析与评估做准备。网络信息探测通常采用两种策略:第一种是被动式策略, 第二种是主动式策略。被动式策略是基于主机的, 对系统中不恰当的设置, 脆弱的口令以及其他与安全规则相抵触的对象进行检查。而主动式策略是基于网络的, 它通过对信息系统进行模拟攻击并记录系统的反应, 从而发现目标系统的安全漏洞。网络信息探测技术就是通过查询目标系统的端口并记录目标的响应, 收集相关的系统信息, 以检测本地或远程主机的安全弱点的技术。
(二) 漏洞检测技术。
漏洞检测的评估方法是一种基于规则的网络安全评估方法。基于规则的方法是从己知的案例中抽取特征, 并归纳成规则表达, 将目标系统与已有规则逐一进行匹配。漏洞检测主要是对系统的各种脆弱目标扫描, 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发送构造探测的数据包到目标的指定端口, 并将目标的应答信息同规则库中的进行匹配, 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漏洞信息。实现对漏洞信息的发现需要和对各种规则的特征进行分析, 针对漏洞信息的特点采用合理的探测包构造方法和判断匹配的方法。此外还需要对各种信息的存在条件、形成原因、危及的系统和版本等进行分析, 以便在结果输出时给出漏洞的详细描述。
四、应对风险提前采取措施
前面介绍了几种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措施, 但在真正的信息战中, 如何在攻击发生前辨别和消除隐患才是夺取制信息权的关键所在。以下三种方法可有效地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一) 采用经过安全论证的系统。
早在20世纪60年代, 美国管理和预算局曾发布了一个通知, 即所有联邦政府机构的信息系统必须经过安全论证, 才能用于处理机密信息或执行关键功能。认证过程可以利用产品评估的结果, 以证实该产品符合与产品特征和安全有关的标准。这里的认证是指信息系统在其自身操作环境下的一种技术评估, 其目的就是对系统进行认证, 而认证是允许一个信息系统投入实际使用的一种官方权威结论。因此, 对于军用信息系统, 在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安全论证这一步, 对其进行充分的评估, 防止不安全因素运行在信息系统中, 以免造成失泄密事故或其它不必要的损失。
(二) 避免单点失误而造成全面失败。
俗话说:“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把这条理论运用到信息安全领域里同样适用, 就是说要避免因单点失误而造成全面的失败。通过多种防范措施, 信息资源可以得到更高层次的保护, 而不能仅靠单一的防范措施来得到保护。最容易导致失败的一点就是内部使用者接触到关键信息资源。“双人控制”的规定旨在减轻这种现象的危险程度, 其做法是使关键信息的操作至少需要两人以上合作, 否则不能被执行。即确信另一个人进行同样的操作, 这个人就不大可能用错资源。另外, 在避免单点失误这一点上, 使用备份系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即使数据和系统被破坏, 仍然有备份存在, 使系统迅速恢复正常。所有的信息资源都可以备份, 包括文件、应用软件。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和防止数据丢失, 无论它是由人为事故、自然灾害或者蓄意的破坏引起的。建立可靠的备份设施是防止意外事故的主要目的之一。
(三) 培训用户的安全意识及相关理念。
由于安全漏洞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人本身, 因此, 信息防御战也包含对人的教育部分。安全意识及培训计划可以让信息系统管理员知道相关的信息安全政策, 使他们对存在的风险和潜在的损失变得敏感, 而且还要培训他们懂得安全操作并学会和使用技术。这些计划可以提供网络空间培训以及实物和人身安全方面的培训。可以使信息系统管理员对常见的攻击保持警惕, 并知道怎样识别及避免上当。培训信息安全方面的系统管理员, 使他们可以妥善配置和和监控系统。对他们和其他管理员进行指导, 使他们明确自己在信息安全和事故中的责任, 从而更好的确保系统的安全。H
参考文献
[1]刘觐.基于信息融合的网络安全评估方法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
[2]王升保.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体系研究及应用[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09.
信息技术漫谈 篇4
一、引言
对大学新生开展新生研讨课,可以使大学新生尽快了解相关大学专业和课程设置,迅速完成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变,掌握新的学习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国内外许多高校都在近年来开设了新生研讨课。然而,目前不少新生研讨课流于形式,教学研讨仅局限于课堂内,主要的教学形式还是老师讲学生听,虽然课内有一些讨论,但是学生没有真正地参与进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了改进新生研讨课,我们在新生研讨课“光电信息技术漫谈与应用”中,尝试进行新生研讨课教学改革,突破研讨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把课堂内的研讨拓展至课外研究,把研讨问题引入更深更广层次;在具体的研讨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教师启发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课堂研讨与课外实验相结合。
二、课程改革和实践具体安排
“光电信息技术漫谈与应用”作为一门新生研讨课,它的作用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实验演示和操作、课题讨论辩论、课内外实验与研究等措施,帮助同学建立正确、全面的关于光电信息技术的认识,构建正确的知识观,激发学习研究光电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动力,获得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和素养,为后续学习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因此,精心安排课程内容,构建新的研讨教学模式。
课程内容包含四个模块:光学;电子和单片机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光通信技术。模块具体内容有:(1)光学:几何光学、波动光学、信息光学,重点理解成像系统的像差、光的干涉和衍射、光全息、光信息处理等内容。(2)电子和单片机技术:电路分析、线性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技术,重点理解电路分析原理、信号放大电路、模数转换、单片机工作原理。(3)光电检测技术:光电系统的构成、工作原理、应用范围、激光测距、光纤光栅传感、激光扫描,重点理解光电信号的调制、解调、检测原理,熟悉典型的光电系统。(4)光通信技术:调制解调、光发射、光接收,重点了解光通信原理、器件、光网络等。
构建新的研讨教学模式,通过漫谈、应用、研究、讨论四个教学环节来实现教学目的。第一“漫谈”,老师通过介绍典型光电仪器引出研讨内容,再辅以必要的讲解(研讨内容的知识背景、理论、技术以及进行实验演示等),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认识,为后续研讨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漫谈主要在课堂集中授课,采用多媒体、启发式教学,讲解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并通过必要实验演示、现场交流讨论,帮助学生获得必要基础的知识和技术,建立正确认识、获得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应用”,要求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进行相关的实验,从而获取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实验结果,进而培养并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理解基本知识和技术。第三“研究”,通过课外辅导和课内研究而展开;学生五人组成研究小组,教师辅导学生查找资料,确定选题,拟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开展研究,最后撰写讨论提纲和报告。第四“讨论”,学生通过课内外的研究,获得研究结果,最后将研究报告制作成演讲PPT文档,在课堂进行汇报答辩;答辩过程中学生教师提问、讨论、辩论,最终教师总结、评定研讨成绩。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以点带面实现基本知识框架的构建。教师以典型的有吸引力的光电仪器为知识切入点,通过课堂讲解、分析、讨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另外,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和做实验,通过对资料和实验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对光电信息技术的认识,重点理解光学、电子和单片机技术,了解光电检测技术以及光通信技术。
通过课内的研究讨论、课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协作和交流能力,以及掌握一定的光学元件调试、光路调试、电子线路设计制作能力。通过组队和选题,在光学测试、光电电路设计、激光测量技术、光通信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提高研究问题能力,提高科研素养。
教学方式采用“讲解——实验——研究——讨论”形式。教学方式上既有教师讲解又有师生互动讨论,内容上既有光电信息技术理论又有光电实验,空间上既在教室又在实验室,时间上既有课内又有课外,组织形式上既有个人又有团队。
从选课系统一开放就爆满到最后课程满意度达91%表明:这门新生研讨课课程深受新生欢迎,尤其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信息同学,还有很多同学因没有选上该课而懊恼。选修该课的同学,积极认真,到课率95%。尤其是在第二阶段,即实验研讨课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做实验,与老师和同学开展研讨,确定研讨内容、方案,最后实现了研讨目标,提高了学习和实验、研究、讨论的能力,为下一阶段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总结
通过这一课程,新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光电信息技术知识和实验技能,还增长一些做研究的能力。同学通过查找资料、确定研讨题目、开展研究,完成了研讨整个教学环节的要求,为他们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通过该课程,我们还认识到,新生研讨课——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将教学主体由教师讲课改成学生研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肯定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林冬华.美国新生研讨课全国调查20年:背景、发展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
[2]张红霞.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
信息技术漫谈 篇5
1 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革新, 高中教育的教学中加入了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和传统的教学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 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 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能够提高高中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1.1 多媒体的应用, 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 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一般的教学设计要求是, 选择一种合理的教学多媒体, 然后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 从而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学生在多媒体信息的引导下学习, 形成科学的教学结构, 以实现教学目标,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2 计算机模拟教学的应用, 使教学目标更容易实现
计算机模拟教学属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内容之一, 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由计算机设计出仿真的学习情境, 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进行学习和实验。计算机能够分析实验变化, 让学生知道结果, 从而实现学习目标。采用计算机模拟教学技术的优点在于:第一, 增加学生实验的机会, 突破了真实实验带来的经费限制。第二, 增加了实验的安全性。第三,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1.3 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 使学习环境更加开放
信息技术的另一个体现就在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育平台, 通过搜索和资源共享, 创建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第一, 网络教育的信息量很大, 能够提高教学内容的科技含量。第二, 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相互结合, 能够提供一种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被激发, 在学习中加入沟通会话、协作学习等元素, 体现出教学的个性化和层次化。第三, 网络教学能够突破时空限制, 远程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条件, 增加了学习机会, 促进了教育公平。
2 信息技术对高中教学的影响
2.1 促进高中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 实现了师生互动的高度开放局面
信息技术的应用, 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为师生互动、高度开放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定位上, 由原来的说教者、知识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设计者、帮助者;在教学媒体的定位上, 由教学讲解工具变为学生的通讯工具和认知工具。学生能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 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 在参与和发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2.2 促进高中教育教学形式的变革, 实现图、文、声、像并茂
在高中教育上运用信息技术, 使教学形式变得生动直观, 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第一, 教育技术的应用, 能够将教学信息从静态形式转变为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构成的动态形式。第二, 学生在真正的声音和图像中学习, 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 激发对知识的求知欲望, 提高教学效果。第三, 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的时空环境, 仿真学习环境的设定是在实际的工作环境基础上进行的, 从而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
3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高中教育在未来将会呈现出跨学校、跨地区, 甚至跨国家的远程教育。互联网的普及使我国教育科研网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如此, 各个高中学校之间能够实现网络的相互联通, 共享教育资源;学生可以不进教室, 通过上网自主式学习;教师或学生可以随时上网参加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学习活动。总之, 高中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达到高超的境界, 彻底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 高中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在新形势下, 高中教育应该转变传统的观念, 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 不断推进改革与发展。本文论述了我国高中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体现及影响, 并指出了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高中教师将呈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中教育,技术革新,发展,新形势
参考文献
[1]朱益明.新形势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7) .
[2]陈国良等.部分国家和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分流情况[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23) .
[3]刘文君.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日本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经济, 2007 (2) .
信息技术漫谈 篇6
1. 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实验观察
实验教学中, 特别是演示实验, 学生能否对实验现象进行有效的观察将会直接影响实验效果。缺乏认真准确观察的实验教学, 不利于学生从形象到抽象思维的发展, 也严重制约实验能力的培养。目前, 实验教学已经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足够重视, 实验教学仪器配备比较齐全。但因有些实验仪器体积较小使得能见范围小, 不利观察, 造成“前排学生看门道, 中排学生看热闹, 后排学生看不到”的现象。例如初中物理电学演示实验“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 要让学生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的微小移动这一现象, 就不能让学生全方位的观察, 如果借助现代电教设施进行实物投影就能弥补其不足, 利用投影器、摄像机、视频展台等对实验进行局部或全部放大后, 就可使全体学生准确观察实验操作过程或实验现象。
由此可见, 现代化的电教设施应用于实验教学, 可以弥补普教实验仪器的缺陷, 同时为学生概念和定律的理解掌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优化后的实验观察, 不仅增强学生对实验的浓厚兴趣,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辅助实验教学
由于受到时间、空间和初中实验条件的限制, 使得一些物理课题不能实现实验教学, 一些课题里仅靠实验还不能完全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 测大气压强的托里拆里实验由于做实验的水银有毒不能在课上演示;讲解动能与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单摆实验, 由于单摆运动, 使教师在分步讲解时, 没法与实验同步;连通器的应用船闸, 不能让学生到实地去观察。
没有计算机以前, 往往依靠教师用语言去“补”, 把“死”的说成“活”的, 使得“传统”物理教学存在一些难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有新的突出优势, 能够跟实验实现“优势互补” (不是全面替代) 。
3. 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技能训练工具
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开放性的操作环境。如通过虚拟一个刻度尺, 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从各个角度观察刻度尺, 并用不同的物体让学生进行测量训练 (如让学生测量圆柱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 导线的直径) , 当测量完成后及时给出反馈信息 (包括测量方法和读数) , 让学生反复训练, 学生就能通过对虚拟刻度尺的观察及其测量训练来完成对刻度尺的结构、测量方法及读数的意义建构。一些较复杂的物理仪器的使用如电流表、微小压强计等, 学生往往在操作时盲目性较大,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反复模拟实验过程, 使他们理解了原理、测量方法和初步掌握了实验技能后, 再到真实仪器上调试相关数据, 这样, 既减少了盲目性, 效果又十分明显。
4.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数据的处理
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不只是把它作为多媒体展示工具来使用, 更重要的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数字化信息加工工具来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高速化和智能化, 为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数据的获取、分析、处理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一些通用软件如Excel的数据处理界面形式非常接近物理实验数据的记录方式, 而且能够将数据以表格和图表的形式给出, 并显示出最终的结果, 运用起来非常方便。如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测定, 把记录表中的数据输入计算机, 创建Excel数据表, 然后把实验数据表转化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对应关系的数据表, 绘制点线图, 可有助于寻找相关物理量的关系。
二、有机整合的原则分析
1. 直观性原则
模拟实验比过去教师讲实验, 写实验, 学生读、背实验效果要好得多。然而, 不少教师认为做实验工作量大, 组织难度大, 既费时又费力, 不如模拟实验来得便利、精彩, 过分夸大的媒体技术, 导致一些简单易为、可见度大的实验也被其无情替代, 将立体的实验表面化, 大大降低了对实验的感性认识, 降低了实验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违背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2. 科学性原则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验教学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强调其功能只停留在“数量”的增强而忽视“质量”的提高, 又显然是十分错误的。实际上, 很多实验教师不顾实验类型、目的、内容等客观情况, 使用电教媒体时不注意合理配置、优化组合, 而是贪多求全、盲目滥用, 引起学生过多无意注意, 不仅冲淡了实验教学的内容, 而且使学生的情绪低落, 感知模糊, 思维抑制。因此实验教学中现代媒体的使用要遵守科学性原则, 不仅要符合实验教学本身的规律, 而且要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的规律;不仅要适时, 而且要适量;不仅要省时, 而且要高效。
3. 启发性原则
信息技术漫谈 篇7
一、针对学生做出科学分层
针对学生的特点、基础、综合能力进行分层,是分层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基础。教师需要在教学开始阶段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测评,包括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等。教师应当建立在这一测评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层。同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本身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做出科学的分层。教师需要保证对学生做出的测评能够直接反应学生的实际水平。关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可以通过试纸试卷来考察,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需要通过上机操作来考察。教师可以综合以上因素给学生分为三层,以其为基础展开接下来的教学任务。同时需要注意,在学生接受一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之后,教师需要再次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测评,了解学生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变化再次进行分层。这样在科学分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才能保证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提升。
二、根据分层制定合理教学计划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教师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力求带给学生能够获得能力提升的教学,突出本门学科的实用价值。针对信息技术基础较差、动手操作能力不高的学生,教师需要重点扎实其信息技术理论基础,让这一层次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整体上的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理论基础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教师可以针对教学进度,结合其兴趣爱好、理解能力安排综合性的教学,从理论技能和操作能力两方面开展教学。而针对信息技术基础一般,具备一定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和实用性,鼓励其通过个人的思考与锻炼来自主提升信息技术综合能力。同时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根据不同的课程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来提升中等水平学生的信息技术成绩。而针对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综合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重点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并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扩展,实现信息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例如《动画制作》这一部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向中低层次的学生重点讲解动画制作的方法,要求其能够制作出简单的动画即可,教学重点需要放在提升该层次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了解和喜爱程度上。而针对高层次的的学生则需要其能够在学习完本节内容之后制作出相对完整的动画作品,最好能反应出一定的人文色彩,从而进一步提升高层次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依照分层布置课后练习
信息技术课程的实用性要求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布置给学生配套的课后练习,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技能的巩固与提升。这一环节同样需要建立在分层的基础之上,布置给学生与其实际能力相应的课后练习,完成自我检测,并循序渐进的获得提高。针对低层次学生,课后练习需要倾向理论基础,布置简单的动手操作练习,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观察和使用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工具,加深对其的了解。针对中间层次学生,教师需要巩固其基础知识,布置具有综合性的练习。这些练习应当以实际操作形式为主,重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技能。而针对高层次学生,教师可以不再规定具体的课后练习内容,为学生制定一个主题,让其自由发挥,完成自己满意、能够反映自己实际能力的作品即可。例如可以让高层次的学生针对信息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进行设想,这一设想需要建立在已有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有一定的依托,具有实现的可能性。这样能够分层次的提升高中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给了其展示自我的机会,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可以从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分层、依据分层制定教学计划和布置课后练习的角度出发,实现分层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融合。从而不断提升高中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提供给其更为广阔的自我发挥和提升的空间,逐步提升其信息技术水平。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已经逐步走进千家万户的生活,成为与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一部分。当代高中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有诸多机会应用信息技术,但信息技术水平有限,综合操作能力存在差距。针对这类现象,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作出科学的分层,根据分层结果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并布置课后练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升高中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为高中生未来步入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关键词:高中教学,信息技术教学,分层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刘仙.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5.10:72-73
信息技术漫谈 篇8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刺激学生学习体育
的主动性, 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地位, 为打造高效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提供保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学习也需要兴趣, 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学习体育的兴趣, 在上体育课时经常见习。这对学生的体育素养的培养, 对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培养都很不利。由于学习体育兴趣的缺乏, 很多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 不能准确到位、刻苦训练, 专心致志, 致使体育教学效果不佳。为解决这些教学难题,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体育课程资源, 尤其是那些视频、图片资源, 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 调动学生体育运动中枢的活力,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之中, 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地位, 为打造高效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提供保障。
比如, 在进行“各种方式的跳跃”的教学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并腿跳跃折垫、侧向助跑几步连续跨越折垫、直线助跑几步起跳摸高等多种方式的跳跃。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到了这么多的跳跃方式, 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想亲自体验这些动作, 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科学设计教学环节, 优化教学方法, 解决体育课堂教学的难点,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进行成功教育的金钥匙。我们知道, 体育教学也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育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很抽象, 很多过程性知识学生难以理解, 我们体育教师必须紧跟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 研究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切入点, 科学解决体育教学中的难题, 降低体育教学难度, 使学生轻松理解体育运动的本质内涵, 从而在训练中能够得心应手, 提高体育学习的有效性。
比如, 在进行“助跑跳远”“单手推实心球”的教学时, 由于这些动作的连续性很强, 每个动作之间的时间很短, 教师的演示学生很难看清, 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视频, 遇到连续性强的拍节进行暂停、慢放或回放等设置, 给学生感悟、体会、讨论的时间,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降低教学难度, 提高有效教学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启迪学生思维, 提高体育教学的艺术性, 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在日常体育活动课的教学时,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典型的视频案例,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 通过视频启迪学生创新, 提高学生自主实践技能, 同时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艺术性, 综合体高体育教学效果。
比如, 在进行“跳绳”的教学时,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之后让学生交流跳绳方法, 很多学生只能说出“臂交叉跳绳———向前摇绳臂交叉跳绳 (并脚跳) 和向后摇绳臂交叉跳绳 (并脚跳) ”的方式。这两种方式也是教材上设计的学习任务。其实跳绳的技巧很多, 只是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的启迪。教师抓住机会, 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教师课前从网上下载的微课资源, 通过学生的自我欣赏, 了解了更多的跳法, 如:臂交叉单腿跳、侧身位单腿跳、弯腰旋转单腿跳、臂前单手摇绳双腿跳等方式。学生在观看视频片段的过程中, 不断发出赞叹之声, 很多学生感觉十分惊讶, 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这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视频的启发和感悟下,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教师再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 让学生进行尝试训练, 收到很好的训练效果。学生经过合作探索创新了很多跳法, 有效培养学生动作的协调性, 增加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实现了团队合作学习, 综合体高体育教学效果。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全面落实体育学科三维目标, 综合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
信息技术能够承载丰富的信息。教师应发挥信息技术的这一资源优势作用, 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资源中筛选优质体育课程资源。这一举措, 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体育知识的博大精深, 体会体育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综合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
比如, 在进行“亚洲运动会”的教学时, 教师在课前从网上下载亚洲运动会的开幕仪的视频, 下载我国奥运健儿获得金牌时颁奖的视频, 当五星红旗在亚运场上冉冉升起的那刻, 学生深刻感悟到体育精神的深刻内涵。尤其是那些奥运会上中国健儿刘翔、李娜、姚明、王浩等人的出现, 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好体育的士气, 以此激发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热情, 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感, 使学生备受鼓舞, 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综合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
总之, 信息技术辅助体育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加有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途径,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灵活了教师的教学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 突破了教学的道道难关, 有效促进农村体育教学活动的广泛开展, 综合体高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 全面达成体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赵瑞.浅谈跳绳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9 (1) .
[2]吴金宝.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2011 (16) .
E—Learning技术漫谈 篇9
关键词:E-Learning;数字化学习;培训
E-Learning也称数字化学习或网络化学习,是信息与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总称,广义上它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部分,狭义則单指非学历的企业培训,即E-Learning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这种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源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培训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需要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种矛盾,早期主要采用单一视频的方式来实施教学,使用卫星传送模拟信号来实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转向采用数字化学习技术。
1 发展现状
《BusinessWeek》曾作过统计,全球2000家大公司中已有88%实施了E-Learning。据ASTD (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2007年对221个组织机构的E-Learning调查报告显示:采用E-Learning培训的时间比例由五年前的11.4%上升至2006年的30.28%,其中2006年完全在线学习的时间高达25.2%;另一份培训报告也显示,2007年完全在线学习的时间比例上升至30%(Werner,2007)[1]。不仅欧洲和北美如此,E-Learning在亚洲的发展也很快,韩国、日本、新加坡的一些著名企业都开始采用E-Learning方式进行企业内部培训[2]。企业E-Learning的推广应用,也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从对近年美国企业实施E-Learning成效的调查结果来看:企业的培训总费用缩减了70%,差旅费用下降了50%,企业的生产率上升了40%,而参与培训的员工总数却增加了25%[3]。据ASTD预测,到2010年,雇员人数超过500人的公司,90%都将采用E-Learning进行培训。
国内企业的E-Learning技术起步较晚,初期主要是一些具有信息、教育机构和销售等背景的大型企业率先采用E-Learning技术,近二十年以来,国内网络通信技术有了长足发展,远程学习方式更进一步,以中国电信为代表的部分企业率先采用了E-Learning技术,并获得了较大成功,由此,其它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逐渐开始接受E-Learning这种培训方式,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自2005年开始,国内E-Learning技术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逐渐形成了以中国电信网上大学为代表的一系列学习平台。
2 典型案例介绍
中国电信现有67万员工,是国内应用E-learning的典型代表,其网上大学是为满足各类员工培训需求而建立的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学习系统,于2002年底开始进行可行性研究,2003年上半年立项,同年11月投建。次年3月正式投运,2004年12月通过终验。2006年进行二期建设。经过多年发展,它在培训管理流程、岗位技能认证、创建学习型组合和知识共建与共享中地位逐渐获得认可,并在各级各类培训中显示出无法比拟的优势。
中国电信各级公司的培训管理与实施工作全部通过网上大学进行,截至2008年8月,各级单位累计在线实施培训班83940个,中国电信网上大学的平台系统已成为国内相对较为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平台。北京大学企业与教育研究中心对我国一些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为“影响贵企业E-learning发展的主要因素”,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领导重视程度”(83%)与“缺乏与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政策”(73%),尤其是“领导重视程度”,比例达83%,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内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始终停留在第一阶段。其它主要因素依次为:服务器与网络速度(59%),难以评估E-Learning成效(55%),员工没有E-Learning学习意识(49%),课件缺乏针对性,形式呆板(49%),与业务部门进行合作存在难度(39%)。
面对前两个问题,天狮集团的做法值得借鉴,在天狮集团,关于E-Learning方面没有明确的政策性条文,但是总裁很支持开展E-Learning项目,很多课程高层都会参与学习和考试,包括集团副总裁也会参与考试,高层的参与会带动所在部门和整个公司员工积极参与;领导的讲话也会做成课件放在平台上,便于职工线上学习;新员工培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培训合格者方可进入面授环节;配合面授课程,职工可集中在平台上进行复习,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以上这些做法,尤其是在初期,会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处在第三、第六的两个问题属技术范畴的问题,只要达到一定重视程度,即可获得解决。技术是企业E-Learning实施的前提条件,核心目的还是为了作用到人,所以员工自主参与度直接关系着技术实施的成败。从表1中可以看出四个年度中,参与在线学习的人数逐年上升,在线时间呈平稳态势,同时,由于课件数量及质量的提高,在线学习所占全部培训时长百分比逐年提高,而所需投资却逐年递减。
表1 中国电信E-Learning基本情况
中国电信集团“大规模在线岗位技能认证”项目从2007年6月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该项目由中国电信人力资源部与中国电信学院共同负责。参与该项目学习的员工来源于中国电信各省市所有分公司员工,该项目紧密联系实际工作,同时还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高层的参与,在战略上与公司发展保持一致,因此取得了较大成功,截至2010年3月,共进行在线认证41场,涉及8大岗位,12大专业,3个等级,超过12万人次参加认证,超过7.5万人已通过在线认证。由于采用了在线认证方式,节约了大量经费,提高了工作效率,粗略计算,仅2008年,单计算短期投资回报率已达980%,同时还可以实现动态认证机制,即认证后两年内有效,这就使得职工必须经常参与在线学习才能够保障认证的长期有效,有利于快速更新知识体系。
依照企业信息化模型所给的5个阶段,中国电信目前已达到第三阶段成熟期。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电信E-Learning技术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实时性和互动性功能较弱;课件资源质量参差不齐;考核性因素较多资源也会影响职工参与的积极性等。这些也是大多数E-Learning技术使用单位需要共同面对的。
3 总结与反思
E-Learning作为一种新事物、新形态,及时地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而要真正取得实效,就需要人们接受它,为此需要先征得高层管理者的支持,进而推广,解决了观念和体制问题之后,关键是要配合实际工作,使之能够与公司的文化及发展战略相结合。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许多中小规模的企业,并不需要达到中国电信网上大学那样的规模,E-Learning的运用可以只选取几个方面,软件环境可以根据需要定制。
加入考核甚至是认证的环节实践是可取的,但是不能因此就忽略了职工的感受,考核环节过多会打击其参与的积极性,本着以人为本的做法,这种做法是欠妥的,所以,建立职工对E-learning的兴趣还是非常重要的,应用中需要突出其服务功能,平台中应及早加入心理测试及职业生涯构建环节,让想通过学习获得进步的人从中受益。
作为硬件条件之一,完善的培训机房与稳定的网络带宽配备非常重要。
培训行为尽量在工作时间内实现,工作时间外的在线课程要带着福利和激励的色彩,比如技能鉴定和职称相关测试的辅导,为了保证其实时性,可以考虑定点定时播放,并配备相关人员进行在线辅导。
此外,还必须认识到,E-Learning技术固然先进,但并不意味着它就能解决培训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只是一种硬件、一种技术,很多问题都是源于传统培训行为本身,还需要实事求是地去分析解决。
参考文献:
[1]丁新,龚静红,陈立勇.企业E-Learning现状调查与分析——以TCL集团为研究个案[J].开放教育研究,2008(4):100.
[2]W3C.RDF/XMLSyntaxSpecification[S].http://www.w3.org/TR/
rdf-syntax-grammar/,2004.
漫谈新闻信息的有用性 篇10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看待新闻信息的有用性, 传媒人员又该如何增强新闻信息的有用性呢?
有用与无用
新闻信息的有用性, 至少分别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通过新闻事实的报道, 让人们了解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或了解、认识了一个新鲜事物、新鲜动态或新鲜经验;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报道、解读或对问题的深刻揭示, 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产生了影响作用;对有违法纪、法规或不公、不正行为与现象, 进行了舆论监督, 维护了公平正义, 保护了国家或群众的利益;通过对人物、故事或现场情景的再表现, 给人一种精神美、情景美的美感享受或思想感动;服务类信息使人获得了收益;告诉人们一个未曾了解又需要了解的科学知识。
无用或基本无用的新闻信息, 一般分别有如下表现:报道选题不“贴近”或主题不明确, 缺少针对性;虽然抓了问题, 但缺少深入的解读分析, 使人不得要领;事实不新鲜, 已过时效;空话、废话、概念话太多, 文风令人生厌;科技、财经新闻不通俗, 让人看不懂;服务类信息写得不专业、不明白或不及时, 让人没法用或用不上。
有用与无用, 虽只有一字之差, 但却关系到媒体功能、作用的发挥, 关系到受众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对受众的服务质量的高低。现今, 一些媒体发行量低或节目收视、收听率低, 有用的新闻信息少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大用”与“小用”
如今, 几乎任何一家报、台都是新闻与服务类信息并存。而不同的新闻信息所产生的作用也会大小不等与不同。因此, 任何一家报、台都会遇到如何认识不同新闻信息的各自作用以及如何处理其关系的问题。所以, 对此进行探讨, 是很有必要的。
什么样的新闻信息可称为具有大作用呢?一般来说, 产生一定影响、较大影响、重大影响的新闻及帮助不少人获得效益或获取知识的信息, 都应该称为有大作用的新闻信息。还有一种对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力、重大冲击力并“影响历史进程”、“推动历史前进”的新闻报道, 则应该称为特大作用了。
“小作用”应当包括: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和一条可用的并能获取一定收益与知识的服务类信息。
不过, 大与小是相对的。一条普通的财经信息对国家可能没大用处, 但却让百姓由此增加了一笔不小的财富。那么, 这条信息对那位百姓的家庭经济来说, 能说不具有大作用吗?
由此可以看出, “大用”与“小用”、新闻与信息都有着不同的用途, 有着不同的使用者、受益者。因此, 我们在处理它们的关系上, 自然是都要抓好, 因为新闻事业本来就有多种功能。但不同的媒体有着不同的侧重, 比如党报和服务类报纸就会有根本的不同, 必须正确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但是, 无论何种何类新闻媒体, 无论是以主流新闻报道为主, 还是以服务类新闻信息为主;无论是采发哪种新闻信息, 无论发挥着哪种作用, 都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一部分, 都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用脑与用心
探讨有用性的目的, 是为了增强有用性。那么, 怎么来增强新闻信息的有用性呢?下面按照报、台传媒中的两大类新闻信息, 即主流新闻报道和服务类新闻信息继续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做主流新闻报道, 除了坚持真实性外, 更多的是讲究新鲜性、指导性、深刻性、针对性、贴近性, 追求冲击力、影响力, 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因此, 采发主流新闻, 主要用的是政治头脑及其思想见解。《中国记者》1995年第11期《不可拘于一格》一文, 就介绍了一个靠动脑“多想一想”, 使短消息起到大作用的典型事例。
1979年9月, 在庆祝建国三十周年时, 河南进京演出了一出豫剧《唐知县审诰命》。“以丑角行当表演刚直不阿的正面人物”, 本来就“是戏剧的一大创造”, 加上演员牛得草把剧中“人物外部形象的‘丑’和内在品质的美, 完美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使得七品知县唐成这个人物既可笑, 又十分可敬可爱, 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特别是戏中知县高堂上那一“当官不为民做主, 不如回家卖红薯”的题款, 更是受到群众喜爱。9月5日这天中午, 当新华社编辑李耐因听说这一情况并做了一些了解后, 头脑中闪现了一个想法:群众为何热烈地欢迎这出戏, 重要的还是因为反映了呼声, 产生了共鸣。因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提出拨乱反正的方针, 平反‘左’的错误造成的大批冤假错案, 需要一批敢于坚持真理、勇于负责的干部, 这才是这出戏受群众欢迎的现实背景。”因此, 需要通过介绍这出戏, 反映群众对我们党的干部的期望。于是, 他怀着激动的心情, 很快编写出了体现上述思想的戏剧新闻, 并在当天下午向全国播发, 很快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反响, “当官不为民做主, 不如回家卖红薯”也成了人们流行的口头语。
一条戏剧演出短消息, 何以成了当时极具针对性和导向性的主流新闻, 何以蕴含着这么深刻的思想力量和如此大的影响力, 其作者的政治头脑及其独特的思想见解, 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做政治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政治头脑不同, 做服务类新闻信息, 则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 特别需要用心去做。因为, 服务类新闻信息内容庞杂、形式多样、专业性强、工作任务繁琐, 而且又讲究实用、及时, 很需要新闻从业者以良好的服务心态, 用耐心、细心、专心、精心去做。另外, 从采写制作者与受众的关系看, 也是前者为后者服务, 而不是相反。你做的报道、节目只有得到受众的喜爱, 满足了他们的需要, 人家才会乐意读、看、听你的报道与节目, 所以必须尽心服务。
【信息技术漫谈】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信息素养10-22
一信息与信息技术10-21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05-14
信息与信息技术 说课稿08-29
信息技术07-05
技术信息09-20
信息技术整合电子技术09-27
质量技术监督信息技术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