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昆虫邮票(精选2篇)
漫谈昆虫邮票 篇1
日本侵略军一并于1931年发动“
九、一八”事变,开始全面霸占东北。在蒋介石不抵抗的指令下,东北军撤进关内。1934年3月1日,日本又扶植了一个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清朝废帝溥仪出任执政,将伪首都设在长春,改称新京。此时东北的邮政机构仍然隶属中华民国交通部,东北地区仍然使用中华邮政总局发行的邮票。1932年4月1日,伪交通部声称要接收东北邮政,但因邮政在国际上的特殊地位,加上是奉天邮务管理局邮务长是意大利人。手。但在将其他机关强行接收后,要于同年8月1日接受邮政,同时在日本内阁印制局印制了邮票和汇兑印纸,发给奉天、吉黑邮务管理局,命令从8月1日起发行使用。民国交通部同意奉天邮务管理局巴立地邮务长的建议,于7月23日下令关闭东北各邮局,封锁东北邮政,邮政员工全部撤入关内。奉天、吉黑两邮务管理局分别于7月25日、8月1日,被日伪强行接收。7月26日就开始伪满邮票。对中华邮政邮票和邮资明信片等,限期一个月内使用,年底前兑换完毕。至1932年底,共兑换伪满邮票60万枚,金额20900元(大洋)。
伪满洲国邮政邮票邮票设计
伪满洲国邮政邮票由于伪满邮票的设计大多出于日人之手,印刷也往往在日本,因此风格与日本邮票近似。在色彩使用、线条构造明暗关系等,尤为明显。如溥仪首次访日,日伪双方同时发行四枚一套纪念邮票(两竖两横),都采用暗调子,后两枚颜色完全相同。日本邮票中的白塔与伪满邮票中的富士山位置相同,构图亦同。若将此8枚邮票放在一起,说是一套亦不为过。伪满邮票的对偶票(即两枚一套图案相同,或四枚一套,由两套邮票组成),也源于日本。日本从1894年发行纪念邮票,就采用对偶方式,一直保持到1944年。伪满建国一周年、伪皇帝登极、伪皇帝首次访日、日伪缔结邮政条约、伪国都建设、伪赤十字社创立、伪皇帝二次访日,均为对偶。值得一提的是伪满通邮邮票。自从1932年7月24日,中华邮政从东北撤出后,不仅关内与东北的通信断绝,而且国际间由东北与苏联西伯利亚相联的邮路亦中断。断绝通讯终不能持久,日本又趁机利用满铁附属地邮便局与关内通邮,万国邮联也通过决定,提出不涉及承认伪满国家而单纯通邮的主张。1934年9月,在北平,中华民国政府与伪满政权谈判,11月达成恢复通邮的协定。其中包括伪满发行不带“满洲帝国邮政”字样,只有“邮政”字样的通邮邮票。贴这种邮票的信件,可寄往关内。在山海关和东北口设置交换局,通邮实施时间为1935年1月10日。日本人大矢博三设计了以兰花纹章和白山黑水为图案一套四枚的对偶票,即通邮一版邮票。票面虽然没有“满洲帝国”字样,但这两种图案暗谕伪满皇帝和伪满国土。尤其是通邮二版邮票,用偷天换日的办法,把“满洲帝国邮政”文字压进邮票纸里(即水印厚绢纹纸)。邮票上虽无满洲国 国名,但是有伪满洲国国徽。
伪满洲国邮政邮票-1932年7月26日至1945年5月2日,伪满洲国共发行37套159枚邮票。计普通(包括加盖改值)、通邮(包括加盖改值)、纪念(包括加盖)、特种,航空、贺年邮票。第三套航空邮票还未及发行,日本就已投降。未发行的还有普通邮票三版8分,俗称帝8分。该面值是伪满往关内的平信邮资。但由于国民政府拒收贴带有“满洲国”字样邮票的信件,所以就暂存库中。“八·一五”光复后,长春邮票库被砸,该票随之流出。
伪满洲国邮政邮票-邮票特点1934年3月1日,溥仪“执政”改称“皇帝”,“满洲国”更名为“满洲帝国”,年号由“大同”改为“康德”。故伪满邮票,前后有两种国名。伪满邮票的一个特点,其纪念邮票,有的是利用普通邮票加字而成,如新加坡陷落、太平洋战争一周年、勤劳奉公等票。纵观伪满邮票,伪满政权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邮票也必然是其附庸。由于工艺先进,管理严格,在设计、版式、印刷方面也有其优点,这是客观事实。但也有疏漏,比如“皇帝登极”邮票,其标记显然应该是用“满洲帝国邮政”,而上面却印着“满洲国邮政”。
伪满洲国邮政从1932年7月26日开始发行邮票,在近14年间发行了普通邮票、通邮邮票、纪念邮票、贺年邮票、特种邮票、航空邮票等共计35套,159枚。此外,伪满邮政还发行了6本普通邮票的小本票;印制而未发行的邮票有5枚,即:1934年印制的三版普通邮票中的一枚8分票,俗称“帝字8分”邮票,以及1945年日本投降前印制的1套4枚附捐邮票,俗称“飞机献纳”邮票。
伪满邮政在1932年7月25日接收东北邮政时,为开办汇兑业务,还发行过一套汇兑印纸,这套汇兑印纸图案为杏花,共13枚,面值分别为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1937年4月1日停止使用,未售出的一律焚毁,流出者甚少,所以现在市场价很高。
1933年5月1日,伪满邮政按“暂行邮政储金规则”,在长春、吉林等大中城市开办邮政储金业务,在1941年3月1日发行储金票两种,面值1角,图案为双鱼,这套票现在价格倒是不高
伪满邮政除了发行上述邮票、储金票和汇兑印纸外,还从1932年7月26日开始发行邮资明信片,1933年3月1日发行纪念绘图明信片,1935年1月1日发行“通邮”明信片,1941年5月2日发行“宣传标语”明信片,1941年7月26日发行“风景绘图”明信片,另发行加盖改值明信片18枚。据不完全统计,伪满邮政14年共发行邮政明信片30套135枚。还在1937年4月1日发行普通邮资封一枚。
伪满洲国第一套风景邮资明信片于1941年7月26日发行,全套15枚,邮资图案为“载粮大车”,有两种邮资面值,分印两种版式,背面风景图案也不同。面值2分的邮资片共有10枚,邮资图位于片左上角,刷绿色,竖式,上中部有“邮政明信片”字样,中间有一横隔线,通常线上部书写收件人姓名地址,线下部书写通信内容;邮资片背面图案分别为建国忠灵庙、国立中央博物馆奉京分馆、辽阳白塔、鞍山制钢厂、哈尔滨中央寺院、承德须弥福寿庙、镜泊湖、蒙古少女与蒙古包、开垦土地和羊毛纺织。
上面谈及了伪满洲国邮票、汇兑印纸、储金票和邮资明信片,伪满洲邮政还于1932年7月在民国代封票上加盖“满洲国”字样暂作代封票,从1933年开始发行满洲国自己的代封票,直到1939年止共发行了6版。
伪满洲国还发行过一个品种,可能吧里朋友就很少知晓了。1936年3月14日伪满各主要局(45个局),开始发售满日回信邮票劵,此劵是为方便通信人而发行,比如A国人寄信B国人,并拟自己负担回信邮资,A国人购此邮票劵,寄给B国人,B国人利用此劵依协定能在B国邮局换得寄平信的邮票一枚。伪满发行的回信劵实际上是只专为日本人使用的,共有4分、5分、4分改5分和5分改4分四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我国东北地区光复,伪满洲国解体,邮票停用。当然接收人员和邮票未来的及供应,还是沿用不少伪满票加盖,不过这个已经和伪满票不可相
提并论了!
我国规定伪满洲邮票等任何邮品不能参加任何官方展览,对进口,买卖也有严格限制
文章来自最专业的集邮网站
漫谈昆虫邮票 篇2
1840年5月1日,在英国诞生的世界上首种邮票———黑便士(Penny Black,见图1,邮票始祖,享有“世界邮票女皇/邮票界的女王”之美誉)正式面市销售[同日销售的还有马尔雷迪邮资封简[1,2],面值各有1便士和2便士,共4种,1便士面值本身呈黑色,2便士面值本身呈蓝色。马尔雷迪邮资封简是现代邮政广告的鼻祖,其设计者马尔雷迪(William Mulready,1786—1863)是爱尔兰裔英国风俗画家。罗兰·希尔最初更看好邮资封简而不是邮票],稍后出售蓝便士(Two Pence Blue,根据英国邮政总局邮票收货登记簿记载,4月27日蓝便士开印,5月2日才收到首个邮局全张[3],见图2),按规定它们都是同年5月6日起使用邮资才有效。[4,5]现唯一存世的1840年5月1日黑便士首日实寄封(投递局按“未付邮资”处理,仍需继续实施此前的“邮资到付”2便士政策。邮票上未盖5月1日收寄局日戳,信封背面则盖有收寄局圆形日戳,中转局在邮票上补盖5月4日红色马耳他十字戳)迟至1997年才被鉴定为真品。[6]现已知蓝便士最早的销戳日期是5月8日。[7]因蓝便士的面值高且发行量少,其珍贵程度要远超黑便士,但其知名程度却远逊于前者。
罗兰·希尔爵士(Sir Rowland Hill,1860KCB,1857FRS,1795.12.03—1879.08.27,辉格党党员,1864年获牛津大学荣誉民法博士学位,1879年获伦敦市荣誉市民称号,被国葬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是英国教育家(英语教师)、发明家和社会改革家,1835年开始关注并研究邮政问题,积极倡导改革保守的邮政制度,1837年2月22日发表小册子《邮政局改革———其重要性与实用性》(Post Office Reform:its Importance and Practicability)。邮票作为罗兰·希尔邮政改革的组成部分和“附产品”应运而生,它标志着世界近代邮政通信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黑便士邮票由罗兰·希尔爵士亲自设计,他以皇家造币厂(Royal Mint)首席雕刻师(始于1828年)威廉·怀恩(William Wyon,RA,1795—1851)精雕细刻的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1819.05.24—1901.01.22,1837.06.20登基,1938.06.28加冕)头戴王冠的侧面浮雕头像为主图,它源自1838年发行的市政厅纪念章(Guildhall Medal,又称城市纪念章,即City Medal),该纪念章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后于1837年11月9日首次循例访问伦敦市政厅而铸造,有多种材质(包括银质和铜质等)、款式和规格传世。[8,9]邮票以黑色为基调,采用白色无底纹纸和黑色油墨雕刻凹版印制,刷有背胶,无齿孔,未标注国铭[因英国在全世界率先发行邮票,当时无需标注国铭,此传统习惯一直沿袭至今而成为英国邮票的特色,英国邮票通常以在任国王头像或王冠作为国铭,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侧面浮雕像于1967年6月5日首次出现在英国普通邮票上,这就是著名的“梅钦邮票”系列中的第一种,由英国雕刻大师和艺术家梅钦(Arnold Machin,OBE,RA,1911—1999)雕刻,2006年“梅钦邮票”当之无愧地成为英国“文化图标”之一[10,11]],面值1便士(ONE PENNY),邮局全张(俗称整版票)12×20=240枚(当时1英镑=12先令=240便士,1个邮局全张的售价刚好是1GBP),故俗称“黑便士”。[12,13]黑便士邮票正中带有小“皇冠水印”防伪标志,它几乎具备了现代邮票的所有特征。[14]2000年英国《邮票杂志》举办160年来最佳英国邮票评选活动,黑便士邮票名列榜首。
图1世界上首种邮票———黑便士
图2蓝便士邮票
因采用马耳他十字戳黑色油墨盖销黑便士后容易造成重复使用(鉴此现存世黑便士信销票大多采用马耳他十字戳红色油墨盖销),1841年2月10日又发行了同版式的红褐色(棕红色)1便士邮票———红便士(Penny Red,见图3)。罗兰·希尔爵士(见图4)因开创邮票发行的新纪元而被誉为“邮票之父”和“近代邮政之父”。[15]英国人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曾一度禁止除本国皇室成员以外的其他任何人物登上本国邮票,直到19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作为非皇室成员首登英国《莎士比亚戏剧节》(Shakespeare Festival)纪念邮票才打破这一惯例。罗兰·希尔爵士则迟至1979年8月22日才首次在英国《罗兰·希尔爵士逝世100周年》(Death Centenary of Sir Rowland Hill)纪念邮票(4枚邮票+1种小全张)上露面。
图3红便士邮票
在黑便士邮票开始销售的第一天,英国动物学家、博物学家、大英博物馆(即不列颠博物馆)研究员格雷博士(Dr.John Edward Gray,1832FRS,1800—1875)就购买了1个四方连,因为他不仅对邮票这种新兴事物兴趣浓厚,而且很关注罗兰·希尔爵士在邮政改革中所倡导的普通信件由寄信人统一预付1便士的“均一邮资制”(1839年8月17日英国议会通过邮政改革法案并经维多利亚女王签署批准。英国邮政总局发出通告,此项政策自1840年1月10日开始实施,到付邮资则仍需2便士[16]),于是他想把黑便士邮票收藏起来作为实施邮政新制的纪念,由此人们便尊称格雷博士为世界上首位集邮爱好者,吉尼斯纪录称其为“首位背胶邮票收藏者”(The first collector of adhesive postage stamps,黑便士、蓝便士和红便士邮票都刷有背胶)。[17]1862年12月格雷博士出版了较早的邮票目录———《集邮者使用的邮票目录手册》(A Hand Catalogue of Postage Stamps for the use of the Collector,共54页),按出版时间排序,它在英文版邮票目录中只能列第3位,前2位是:(1)1862年4月由英国艺术家(画家)波迪(Frederick William Booty,1840—1924)编印出版的《集邮者指南(助手)》(Aids to Stamp Collectors,being a list of British and Foreign Postage Stamps in Circulation since 1840-by a Stamp Collector),封面署名为“一个集邮者”。初版时并无邮票图谱,几个月后的再版则内附波迪手绘的200多幅邮票插图,当是世界上最早带有邮票图谱的邮票目录,乃现代邮票目录之雏形。(2)1862年5月由英国集邮家芒特·布朗(Mount Brown,1837—1919)在集邮家瓦伊纳(Charles William Viner,1812—1906)协助下编印出版的《英国及其殖民地和外国邮票目录》(Catalogue of British,Colonial,and Foreign Postage Stamps)。1862年12月(“4月”之说依据不足)美国费城邮商克莱因[John William Kline,Jr.,1824—1892,阿德利亚(Adelia C.Kline,1825—1899)是其妻子]编印出版的《邮票收藏家手册》(The Stamp Collector’s Manual)是美国第一本邮票目录。
1878年(具体发行日期存有争议,尚无定论,中国集邮界绝大多数人士持7月下旬说,并将其上限定在7月24日,下限定在8月1日[18])大清海关邮政局正式发售了中国首套邮票———海关大龙普通邮票(简称大龙邮票,见图5),其主图是五爪蟠龙,背景衬以云彩水浪,邮票四周有齿孔,刷有背胶。大龙邮票全套共3枚:1分银(黄绿色,寄印刷品邮资)、3分银(朱红色,寄普通信函邮资)和5分银(桔黄色,寄挂号信邮资),由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制,采用无水印纸凸版印刷,先后发行过3期:1878—1882年第1期称“薄纸大龙”,1882年第2期称“阔边大龙”,1883—1885年第3期称“厚纸大龙”。[19,20]
图5中国首套邮票———大龙邮票
邮票源于邮政,集邮源出邮票,邮政是集邮之源,集邮又促进和宣传了邮政。邮票不仅是缴纳邮资的凭证,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科技、人物、历史和自然风貌的微型艺术品,是历史前进的真实记录。邮票是一种文化载体、宣传工具和艺术化身,故邮票被深谙集邮之道的保加利亚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季米特洛夫(1882—1949)赞誉为“国家的名片”。
小巧玲珑的邮票,以其精美的画面惹人喜爱。邮票画面常有花鸟鱼虫、珍禽异兽、历史文物、名人肖像、奇风异俗、风土人情,从宇宙星空到山峦湖海,从远古遗迹到最新科技成就,真是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千姿百态、妙趣横生,正可谓是方寸邮票,大千世界,气象万千,尽收眼底。因邮票画面涉及领域和范围十分宽广,故又获“形象的百科全书”和“包罗万象的博物馆”之雅称。
集邮(法文philatélie/英文philately)是指以收集、整理、鉴赏和研究邮票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性群众文化活动,它是伴随着邮票的诞生而风起云涌并迅猛发展壮大的。“集邮”一词最早出现于法文中,1864年法国古钱币收藏家和集邮家埃尔潘(Tobie Gustave Herpin,有时将“Gustave”误为“Georges”,1820—1900,“集邮”名词之父)根据希腊文转拉丁字母“philo”(爱好,若单词后跟元音开头,法文需写作“phil”)和“ateleia”(免税凭证,意即“邮资付讫”)而首创“philatélie”(意即“爱好邮票”)一词。[21,22]此前,英文采用“stamp collecting”(邮票收集),至今仍与“philately”并用。集邮不单单是指收集和研究邮票,还包括收集研究与邮票有关联的各种邮资票品,如邮资信封、邮资邮简、邮资明信片(集信封、信纸和邮资凭证三位一体)、邮资信卡、国际回信券、邮资包封纸和邮资签条等及其衍生品(如邮折等),可统称为集邮品。集邮活动的兴起与发展同近代邮政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同邮票的发行有着直接关系。
集邮是一项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高雅文化娱乐活动,其魅力无穷,兴趣盎然并乐此不疲者甚众,它不仅能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可以提高其艺术鉴赏能力。[23,24]集邮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史料性和娱乐性(合称“集邮五性”)于一身,无怪乎在世界各种业余爱好中,集邮始终居于领先地位,素有“好者之王,王者之好”(The King of Hobbies and The Hobby of Kings)之美称。[25]集邮在人类文化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仍将发挥其独特的重大作用,可以引导集邮者“益智、怡情、交友、储财”。在集邮研究领域,古代邮驿史、邮政史、邮票发行史和集邮活动史常合称为“集邮四史”。
集邮活动老少皆宜,闲暇之余整理和观赏一下自己邮册中珍爱的集邮品,不仅可获得美的享受和文化艺术的熏陶,而且是一种很好的娱乐消遣休闲方式。国际上从小学生到国家元首(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26]),都不乏集邮爱好者。收藏贵在持之以恒,当然传承和积淀亦很重要。收藏品市场大都遵循“物以稀为贵”的规律。在西方发达国家,集邮较为盛行,中华大地亦方兴未艾。集邮活动的兴衰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地区)是否富裕和人民生活是否幸福。据说在美国几乎家家都有3个本本———《圣经》、家用账本和集邮册(集邮簿)。[27,28,29]1983年许德珩老先生创作并书写的一副精彩集邮对联:“集天下名山大川於寸纸之中,时而阅之斯诚美矣;邮世界伟人学者在一匡(通“框”)以内,朝夕可见岂不快哉!”道出了集邮的真正乐趣和意义。常言道:“集一枚邮票,获一份欢乐;邮票千千万,欢乐常常有。”现如今是信息爆炸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业余爱好已趋向于多元化,在中国曾疯狂一时的“集邮热”正逐渐回归理性与纯粹。现代集邮理念的核心是快乐集邮。
曾有报道:1981年前捷克斯洛伐克普拉加市[此处“普拉加”有可能是“Prague”(布拉格)的误译,抑或是国名标注有误。现波兰首都华沙设有普拉加(Praga)北区和普拉加南区]收藏家雅·斯科里旺亮出一枚新发现的美国早期盖销票,面值3美分,销戳日期竟然是1839年5月8日,主图是避雷针的发明者、美国著名科学家和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像,票面虽已发黄,但仍完整无损。此事笔者未见后续报道(也许仅是美国早期的1枚地方性邮票),真假莫辨,理应高度存疑(疑真从无)。[30,31]全境通用的美国首套邮票发行于1847年7月1日,全套2枚:5美分红棕色是“美国邮政之父”本杰明·富兰克林头像(他于1775.07.26—1776.11.07出任邦联首任邮政总局局长[32]),这是全世界邮票主图首次出现的非国家元首肖像;[33]10美分黑色是“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总统头像。早在1842年2月1日,纽约的私人地方邮政“城市投递邮政”(City Despatch Post)就开始发售使用美国首种地方性邮票,主图是乔治·华盛顿总统头像,面值3美分。[34]
2 早期集邮活动之最
比利时集邮家和书商莫恩(Jean-Baptiste Philippe Constant Moens,1833—1908)于1848年开始集邮,1852年在布鲁塞尔马德莱娜市场鲍蒂埃画廊内开设书店,经销新书和二手书,不久就在书店一侧增设集邮柜台,销售他从信封上得到的信销票和从国外进口的新票,由此步入其邮商生涯。莫恩被吉尼斯纪录列为世界上首位进行邮票买卖的邮商,被誉为“集邮创立之父”。[35]1861年9月17日法国斯特拉斯堡出版商和集邮家贝尔热—热夫罗(Oscar Fran9ois George Berger-Levrault,1826—1903)刊印了世界上第一本邮票目录———《邮票》(Timbres-Poste,手写平版印刷,共12页,列出973种各国邮票,无图谱,亦无邮票售价),用于免费赠送邮友交流。世界上第一本作为商品销售的邮票目录则是同年12月21日由巴黎公务员(邮政署职员)波提克(Alfred Potiquet,1820—1882)编印出版的《世界各国邮票目录》(Catalogue des timbres-poste crées dans les diversétats du globe),共43页,列出各国邮票和邮资信封各1080种和132种,无图谱,亦无邮票售价。1862年1月(也许是1861年12月)莫恩刊印了自己的第一本邮票目录———《集邮者手册》(Manuel du Collectionneur de Timbres-Poste)。1863年7月世界上第一本印有售价的邮票目录在德国莱比锡诞生,同年稍后法国集邮家和邮商莫里(Arthur Maury,1844—1907)编印出版了法国最早印有售价的邮票目录,以其姓名命名的法国邮票目录持续出版至今。1864年9月15日莫里在巴黎创办《邮票收藏者》(Le Collectionneur de Timbres-Postes)月刊,这是法国第一种邮刊,直到1968年才停刊。1866年10月法国医生和集邮家勒格朗(Jacques Amable Legrand,笔名Dr.Magnus,1820—1912,科学集邮之父)发明量齿尺(perforation gauge=odontometer)。
1861年6月17日美国波士顿出版商惠特莫尔(John M.Whittemore)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本专门为集邮者设计印制的集邮册。[36]欧洲最早的集邮册则是1862年2月或3月由法国巴黎考古学家拉利埃(Henry Justin Lallier,1823—1873)制成并开始销售,采用书籍形式,漆布硬封面上印有法文“Album Timbres-Poste”字样,册内可插邮票约1200枚,稍后又出版了英文版和德文版集邮册。
世界上创刊最早的3种集邮刊物(邮刊):(1)1862年12月15日在英国利物浦创刊的《集邮者和广告月刊》(The Stamp Collector’s Review and Monthly Advertiser,曾名Monthly Advertiser和The Stamp Collector’s Monthly Advertiser),1864年6月15日出版至第2卷第19期后停刊,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的英国集邮家彭伯顿(Edward Loines Pemberton,1844—1878,系统集邮之父)于1864年1月起出任该刊编辑。最早关注集邮的非小说类英文期刊是1862年9月在英国伯明翰创刊的《每月情报员》(又译为《新知月刊》,The Monthly Intelligencer),它为集邮爱好者设有专页。(2)1863年2月1日在英国伦敦创刊的《集邮者杂志》(The Stamp Collector’s Magazine),1863—1866年瓦伊纳任该刊编辑,1874年出版至第12卷后停刊。(3)1863年2月15日莫恩在布鲁塞尔创办的《邮票》(Le Timbres-Poste,1897年1月起更名为Le Timbres-Poste et Le Timbre Fiscal)是第一种法文邮刊,1900年停刊。北美第一种邮刊则是1864年2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创刊的《邮票收藏者记录》(The Stamp Collector’s Record)。1955年1月28日创刊的中国《集邮》杂志现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邮刊。
世界四大综合性世界邮票目录(集邮年鉴):(1)英文版《吉本斯邮票目录》(又称《吉本斯邮票年鉴》,Stanley Gibbons Stamp Catalogue,出版地在伦敦):由英国集邮家兼邮商吉本斯(Edward Stanley Gibbons,1840—1913)创办,1865年11月首次出版(共16页),这是英国最早印有售价的邮票目录,亦是世界上最早的连续出版邮票目录和规模最大的邮票目录。(2)法文版《香槟邮票目录》(出版地在亚眠):1895年法国亚眠出版商伊维尔特(Louis Yvert,1866—1950)和泰利埃(Théodule Tellier,1856—1922)合作编辑集邮书籍,1896年11月首次出版其全球性《伊维尔特和泰利埃邮票目录》(Yvert et Tellier)和集邮册。出生于日内瓦的香槟(Théodore Champion,1873—1954)原是瑞士自行车运动员,1899年移居巴黎(1948年入籍法国)后成为集邮家兼邮商。1900年伊维尔特和泰利埃联合香槟经销世界各地新邮并出版《伊维尔特和泰利埃—香槟邮票目录》(简称《香槟邮票目录》,Yvert et Tellier-Champion),香槟逝世后由伊维尔特和泰利埃公司编辑出版,恢复原名,但集邮界仍习称《香槟邮票目录》。(3)德文版《米歇尔邮票目录》(Michel Briefmarken Katalog,现出版地在慕尼黑):由德国收藏家和邮商米歇尔(Georg Hugo Paul Michel,1872—1944,1906年开始成为邮票经销商)创始编辑,1909年首次出版,早期版本只收录德语地区邮票。(4)英文版《斯科特标准邮票目录》(Scott Standard Postage Stamp Catalogue,“目录”美式英文拼写是“Catalog”,现出版地在俄亥俄州Sidney):由美国集邮家兼邮商斯科特(又译为司各特,John Walter Scott,1845伦敦—1919纽约,1863年移居并入籍美国,1917—1919年出任APS第12任会长,美国集邮之父)创办,1868年9月(可追溯到1867年6月,正式出版前共印出过15期单页邮票目录[37])首次以图书的形式出版(共21页)。
1921年5月3~6日,英国第8届集邮代表大会(Philatelic Congress of Great Britain,通常每年召开1次)在英格兰北约克郡的哈罗盖特镇(Harrogate)召开,大会决定创设“杰出集邮家名册”RDP(Roll of Distinguished Philatelists),每年遴选世界各地造诣较高的集邮家入选RDP并邀请入选者在名册上签名,同时颁赠1枚纪念奖牌以示表彰与鼓励,这是每届英国集邮代表大会的重要议程之一。人称“集邮国王”的乔治五世(1896—1910年出任RPSL第4任会长)是首个在RDP名册上签名者,其藏品后保存在伦敦白金汉宫,是英国皇家邮集的组成部分。大会同时决定追授尊崇世界上已故43位(含1对法国兄弟)早期著名集邮家为“集邮之父”(Fathers of philately),并将其姓名置于名册首页。[38,39]格雷、芒特·布朗、瓦伊纳、莫恩、贝尔热—热夫罗、莫里、勒格朗、彭伯顿和蒂法尼均名列其中,英国的吉本斯和美国的斯科特则并未入选。[40]被载入RDP名册遂成为世界卓越集邮家们所追求的含金量最高的一种国际性荣誉,被视为是国际集邮界的诺贝尔奖。[41]
世界上创立最早的4个集邮组织:(1)1865年1月在巴黎创立的“集邮协会”(SociétéPhilatélique),埃尔潘出任会长,当年6月就停止活动而自行解散。(2)1866年在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加拿大唯一英法双语同为官方语言的省份,也是除魁北克省以外最大的法语区)圣约翰市成立的埃克塞尔西集邮协会。[42](3)在斯科特的资助下,1867年在纽约创立首个英文名称为“Philatelic Society”的集邮协会,十几个月后即自行解散。美国集邮协会APS(American Philatelic Society)于1886年9月14日在纽约市成立,其总部现设在宾夕法尼亚州贝尔丰特(Bellefonte),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律师蒂法尼(John Kerr Tiffany,1842—1897)出任首任会长(任期:1886—1896年)。1940年APS决定创设名人堂(Hall of Fame),此荣誉只追授给为美国和/或国际集邮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已逝知名集邮家。1941年首批入选名人堂者中包括罗兰·希尔、斯科特和蒂法尼等15位集邮家,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于1945年入选名人堂。[43]文献[44]中称意大利集邮家迪耶纳(Emilio Diena,1860—1941)“于2006年在国际集邮联名人堂中被纪念”,其中“国际集邮联”显系“美国集邮协会”之误。(4)1869年4月10日在伦敦创立的“伦敦集邮学会”(The Philatelic Society,London),1906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七世御准添加“皇家”字样,翌年3月1日起正式更名为“皇家伦敦集邮学会”(又称英国皇家集邮学会)RPSL(The Royal Philatelic Society London)至今。中华邮票会(1925年7月11日成立于上海,1940年年底停止会务活动)、新光邮票研究会(1926年元旦成立于杭州,1954年起停止会务活动)和甲戌邮票会(1934年5月1日成立于郑州,1949年10月会务停顿)是1920—1940年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三大集邮组织。
国际集邮联合会FIP(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Philatélie)于1926年6月18日在巴黎成立,时任比利时皇家集邮联合会会长比格伍德(Willy Bigwood,1872—1929)出任FIP首任会长(任期:1926—1929年),其总部设在瑞士苏黎世。[45]FIP自创建之日起就一直与万国邮政联盟UPU(法文Union postale universelle/英文Universal Postal Union,1874年10月9日成立,其总部设在伯尔尼,1948年7月1日起成为联合国关于国际邮政事务的专门机构[46,47])建立起良好的联系与合作。[48]1983年7月28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FIP第52届大会决定接纳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1982年1月30日成立于北京)为会员。
集邮展览(简称邮展,philatelic exhibition)是集邮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852年9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地图博物馆举办的工艺美术展览中,佛拉芒(Flamands)制图师和地理学家凡德迈伦(Philippe Vandermaelen,1795—1869)率先展出了1个镜框,内含88枚邮票,这是公开进行邮票展览的首次记录。1861年在意大利都灵举行了最早的本国邮票展览(邮展)。1881年11月13~20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了世界上最早的国际邮展。1927年6月4~12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办的国际邮展是首次由FIP赞助的邮展。[49]
3 世界珍邮和中国珍邮
1856年年初英属圭亚那发行的面值1分帆船洋红色邮票(British Guiana 1c magenta,1873年被乔治敦一位具威尔士和苏格兰血统的12岁小男孩在其叔叔的信封上偶然发现,DEMERARA圆形日戳的销戳日期是1856年4月4日,邮戳油墨很重,似乎是1枚其貌不扬且被剪去四角的八角形“残疾”邮票,见图6,以孤品存世。[50]1分邮票主要用于邮寄新闻报纸,同时还发行1种同图蓝色4分邮票用来邮寄普通信函)于1980年4月5日在纽约“世界奇异珍宝”拍卖会上的成交价是93.5万美元(USD,含10%的佣金),创当时单枚邮票的世界最高纪录,号称“世界第一珍邮”。[51]2014年6月17日该票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的最新成交价是948万美元(含20%的佣金),再次刷新单枚邮票拍卖的世界纪录,从而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上最贵和最富传奇色彩的邮票。[52,53]2015年6月至2017年11月,“世界第一珍邮”将在美国国家邮政博物馆(华盛顿)展出。[54,55]“世界第二珍邮”则是瑞典1855年7月1日发行的3斯基林班科错色邮票[″Treskilling″Yellow=three schilling banco error of color,在西曼兰省北部Nya Kopparberget(意为“新铜山”,今Kopparberg)的销戳日期是1857年7月13日,其中3斯基林班科蓝绿色票误为8斯基林班科的桔黄色,见图7,以孤品存世,1885年年末由斯德哥尔摩一位14岁小男孩在其祖父的信封上偶然发现。原票全套5枚,四周带有齿孔,这是瑞典发行的首套邮票,瑞典是继英国之后世界上第2个发行有齿邮票的国家][56,57],1996年11月8日在苏黎世的拍卖成交价是287.5万瑞士法郎(CHF,时约合230万美元),该票曾一度被认为是“疑似伪造票”。
图6英属圭亚那帆船洋红色1分邮票
图7瑞典3斯基林班科错色邮票
依发行时间先后顺序,正式发行邮票的前4个国家依次是英国(1840.05.06)、巴西、美国(1847.07.01)和毛里求斯。1843年8月1日巴西发行首套邮票,全套3枚,雕刻版印刷,面值分别是30、60和90雷斯(Réis),因采用面值数字为主图,看起来酷似牛的眼珠而俗称“牛眼邮票”。1847年9月21日毛里求斯发行首套邮票,全套2枚,桔红色1便士,深蓝色2便士,发行量各500枚,因雕刻者将“POST PAID”(邮资已付)误刻为“POST OFFICE”(邮局)而俗称“邮局邮票”,次年5月更正后重新发行。[58]巴西的“牛眼邮票”(一种竖三连,由30+30+60雷斯3枚信销票组成,以初始拥有者命名为帕克连票,帕克连票在“牛眼邮票”中最为珍稀[59])和毛里求斯的“邮局邮票”(目前已知1便士和2便士票仅各存世15枚和12枚,新旧票之比分别是2/13和4/8[60])均是举世闻名的世界级珍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