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受教育权

2024-08-09

儿童受教育权(精选12篇)

儿童受教育权 篇1

现代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也带动了农村地区劳动力的区域转移,而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在国家大力倡导构建法制社会、公平社会的今天,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进行必要的法理分析,找出其存在问题的根源,并探索一些改进完善措施,是法律界人士以及社会各界所共同关注和企盼的。

一、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不平等的原因

在本文的研究中,重点从法理角度分析,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不公平、不平等的原因,在于如下三个方面:

(一)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专门法律缺失

在现行的法律法规制度中,对儿童各项权利保护的法律比较完善,但是在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专门法律方面,基本上还没有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公平受教育权的法律。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作为一类比较特殊的群体,其生活能力、经济水平等相对普通儿童,显得更加弱势,在适用普通的儿童权利保护法的相关条款时,不能很好的考虑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缺乏针对性强、监管力度大的专业性法律保护。

(二)宪法不支持公民自由迁徙权,户籍制度不够公平

从1975年宪法取消我国公民的迁徙自由权后,直到现在公民的自由迁徙权没有得到恢复,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将我国的公民划分成相差较大的两类群体,农村地区的农民同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公民在社会整体福利、劳动报酬、法律赔付等方面不是统一标准,农民同城市公民的标准相差较多,这就是一大部分农民要舍弃农村的土地,迁徙到城市的根本原因,即寻求更优质的社会福利资源和劳动收入。在教育领域,由于农村地区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上学需要缴纳高额的借读费,这就会让一部分农村儿童被迫失学,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得不到平等的对待。

(三)城乡教育资源、教育水平相差较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由此可见,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教育权的重要内容,教育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应当由全社会的每一位成员公平享有。但是,实际上由于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分布较少,教育发展水平低,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质量。

二、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公平正义的措施探讨

(一)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进行专门立法

美国法学家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理论主张人们在选择社会规范时,不去考虑自己在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或角色,每个参与者都被作为社会的平等成员来考虑,这最大可能地保证将来最弱势的社会成员能得到最好的保护。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针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实现方面,应该进行专门立法,扩大对其受教育权的保护权限。同时配合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条例,加以细化,用专门的法律去规范和保障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公平受教育权的实现。

(二)适时将自由迁徙权写入宪法,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变化,城乡之间的巨大鸿沟急需要引起重视,从共民的自由迁徙和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做出调整,以尽快缩小这种巨大的差距,对农村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进行公平对待,在享受社会福利、接受教育方面,要逐步进行城乡并轨,缩小这种明显的不公平现象。选择合适的时间窗口,在宪法修订时将公民的自由迁徙权重新写入宪法,从宪法层面支持社会公民不同地域之间的流动。按照社会成员的平等对待权,如美国法学家德沃金在《认真对待权利》指出的,无论处于社会中任何阶层的人,都享有得到平等对待的权利,在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上,国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这一特殊群体实现公平的权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得到有效的教育,关系到儿童的健康顺利成长,也对农村未来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必须重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公平受教育权的实现,否则会影响下一代农村社会人才的成长。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制定适度倾斜的保障政策

国家的一般法律法规,在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保障方面,大多是概括性、原则性的要求,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加之农村地区人们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观念落后,自身对公平的受教育权利认识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国家结合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实际受教育情况,制定针对性强,有一定倾斜性的保障政策,通过倾斜性的保障政策,力争促进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顺利入学得到平等的学校教育。这也符合著名的法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的观点:即对社会地位层次较低的成员,进行必要的利益保障和政策倾斜,最终实现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的权利。美国在黑人、妇女权利对待方面,很多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制定,都是依据《正义论》的相关观点。我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作为农村重要的未来力量,他们的受教育权利必须通过适当的倾斜政策保障公平实现。

三、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生活中急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同时也是考验国家法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农村留守儿童的公平受教育权受到经济、社会、法律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在本文的研究中,重点对这几方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法理层面,对进一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立法,争取平等的受教育权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希望可以对提高留守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摘要:由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导致很大一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而将孩子留在了农村。从最近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接近6000万,缺乏父母的教育监督,致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情况存在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不平等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实现农村留守儿童公平受教育权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自由迁徙权,受教育权,监督缺失,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饶龙飞,欧阳晓安.教育权概念之辩诘——学说述评的维度[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2]辛占强,许国动.国家教育权与家庭教育权紧张的原因探析——以需求与责任的关系为分析维度[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3]李丽君.受教育权视野下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2).

[4]李晓燕,夏霖.父母教育权存在的法理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儿童受教育权 篇2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至今仍然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各种权益日益受到损害,尤其受教育权更为严重。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受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改善。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受损;原因;对策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快速的社会转型和社会化进程。同时应运而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2013年1月4日教育部等5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可见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

一、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含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社会化进程应运而生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人口为了改变命运或生活状况而选择进城务工。而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导致他们没有能力支付子女的高昂的借读费和住宿费,这些孩子不得不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并托付给家人、亲戚或朋友。就这样产生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二)受教育权

《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权利和义务。” 由此看来受教育权既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义务。基于此,留守儿童受教育权概括为:那些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未成年儿童享有的由国家提供和保障的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和条件,通过学习,能获得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机会,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权利。

二、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受损的现状

(一)平等入学机会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目前,入学机会权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各入学阶段的入学率和升学率上。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0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前,全国大中城市已经完成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但直到2004年,仍有至少10%的农村地区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些县甚至连小学教育都没普及。

(二)获得公正评价权受到损害 这里所讲的公正是相对的。由于种种原因留守儿童缺失了家庭教育,因而他们需要学校良好的教育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再加上监护人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政府对此方面的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先天营养不良。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校依然采用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就造成留守儿童处于不利地位,进而形成了一种“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恶性循环,也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马太效应”。义务教育是大众化的教育,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因此,在这一阶段更注重公平。

三、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受损的原因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第二款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可见,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保护都有一定的义务和责任。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依次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受损的原因。

(一)从家庭层面讲

1、农村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严重损害了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家庭教育是人最早接受的教育,然而农村传统的“放任自流”的家庭教育观念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不仅使留守儿童不好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甚至是辍学。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受教育权利。

2、监护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不到位。这也是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受损的原因。多数留守儿童被托付给祖父母或父母双方中的一方,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低甚至是文盲,再加上年龄较大或其他原因,他们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

这样,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就出现了断层或缺失。

(二)从学校层面讲

1、学校的管理方式不当。目前,许多农村中小学依然采用放任自流的管理方式,任由学生的发展。采用的评价方式依然是以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所有这些都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利的保障。

2、部分老师或学生对留守儿童歧视。由于缺失家庭教育,留守儿童在某些方面固然要差于正常的儿童,而有些老师就只关爱那些优秀的学生,学生往往也效仿老师,这样留守儿童就得不到相应的关爱和帮助,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从社会层面讲

《教育法》第45条规定“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为儿童、少年、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由此看来,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目前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例如学校周边网吧、ktv等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娱乐场所随处可见。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约束,而自身的控制力又不足,所以会经常出入这些场所。这样就不利于保障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

(四)从国家层面讲

1、立法存在缺陷、法律法规不健全。虽然我国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来保护适龄儿童有权利和义务平等的接受教育。但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一部针对留守儿童的专门法律,这使那些“不作为”的组织不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保护留守儿童受教育权有了可乘之机。

2、陈旧的政策尤其是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派生出的教育制度上的“地域制度”,使农村留守儿童丧失了平等的受教育权。我国的义务教育实行财政地方分级管理,一旦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就无法带走自己本应享受的教育经费。而进入另一个地方,又由于当地教育经费不包含这些流入的人口,而导致学校不愿意接收他们。而为了求学这些学生不得不支付高昂的借读费。

以上是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四个层面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受损的原因。

四、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保护措施 在分别阐述各个层面的原因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保护提出对策:

(一)家庭层面的保护

1、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宣传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重要性。教育他们努力对孩子倾注关怀,保持与孩子的心灵沟通,让孩子树立一种“知识改变命运”的观点。彻底放弃“读书无用论”。

2、家庭监管方面,尽量不把孩子托付给年龄过大或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因为他们本身的知识水平有限,不仅不能教育好孩子还可能会对孩子的教育造成负面的影响。

(二)学校层面的保护

1、改变不当的管理方式。学校的管理方式关系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一种好的管理方式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缺失家庭教育,学校应该努力通过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这样才能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有些学校实行了“代管家长制”,这一方法对于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家庭教育有显著的效果。

2、加强教师、学生的教育,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怀,避免歧视现象的发生。学校可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让学校里优秀的老师和学生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关怀和帮助。这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3、开展心理教育。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常常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因此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开设心理教育课,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或开设心理咨询热线或专门的心理咨询部门,以此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使其健康成长,保护其受教育权利。

(三)社会层面的保护

社会是我们成长的大家庭,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需要这个大家庭的关心和帮助。

(四)1、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资助,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基金。国家应号召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用捐赠所得的钱建立专门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基金,以此来弥补农村教育经费的缺失,促进其义务教育的发展。

(五)2、社会各部门应携手净化社会治安环境。例如公安、工商和教育部门应该联手净化校园的周边环境。加强对校园周边网吧、ktv等娱乐场所的管理,彻底清除对学生精神有毒的活动场所。

3、将留守儿童的关爱纳入以乡镇组织为中心的大社区工作视野,以留守儿童关怀为核心,充分挖掘社区中的有生力量,打破组织隔离,在社区范围内确定并整合资源与服务,支持和强化学校、学生和家庭之间的联系。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和实现。

(四)国家层面的保护

国家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保护,国家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1、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国家不仅是教育权利的分配主体,同时也是权利保障的主体,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利的保障应从立法做起,完善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利最好的保障。

2、改变原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给公民一个平等的户籍身份。只有打破这种地域分界,留守儿童才有可能跟随父母进城读书,才能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利得到平等的实现。

3、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改革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体制,完善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度。这些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资和建设,只有不断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受教育条件,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和平等的实现。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不是迅速就能解决的,他将较长时间的继续在我国存在。全社会要尽力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还农村留守儿童一片灿烂的天空,让他们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的大家庭里健康成长。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06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 [3]教育部·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4]谢妮、申健强、陈华聪·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5]张玉林·2004中国教育不平等状况蓝皮书[j].校长月刊,2005(5)

儿童财商教育日益受重视 篇3

财商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在传统观念中,未成年之前,孩子应该与金钱保持距离。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童是否应该接受财商教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摆在家长面前。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超过6成的家长每月都会给孩子零花钱,但仍有近4成的家长不会给孩子零花钱。在给孩子多少零花钱方面,超过5成儿童的月零花钱在50元以下,月零花钱在100以上的“大款”则有10.5%,而家长学历越高,每月给孩子100元以上零花钱的比例也越高。究其原因,可能是高学历家长收入会比较高,他们更认同给孩子零花钱的多少,决定于家庭收入和父母理财观。

传统的财商观念也许成了孩子们成长的一种羁绊,对此家长却可能毫无意识。数据100数据显示,40.4%的家长会主动给孩子零用钱,34.8%的家长或长辈会在孩子生日或者节日的时候给钱,26%的家长会随着孩子,孩子要了就给;只有不到三成的家长会以学业奖励或与孩子劳动所得的方式而给予零用钱。相对来说,爸爸主动给予或者孩子要了就给的比例偏高,方式比较随意,而妈妈则会有所控制。

数字100数据显示,对孩子零用钱消费的合理性方面,逾6成的家长信任自己的孩子,认为合理,孩子能比较清楚自己花过的钱,其余3成的家长则对孩子的消费认为不合理,觉得是一笔糊涂账,1成的家长则表示茫然,不清楚。从孩子的角度看,大部分孩子则比较会管理自己的零用钱,对自己没花完的零花钱的处理方式主要集中在放在家里保存(44.0%)或者交给父母管理(24.6%)及存入银行(18.8%),继续花完的比例仅占1成。数字100分析师认为,让孩子学会对零用钱的支配,对他们成人以后的生活和理财十分重要。

树立正确金钱观成现阶段家长财商教育的最重要目的

数字100数据显示,超过8成的家长认为理财教育非常重要,在本次调查中,家长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占比71.7%,其次是培养孩子的理性消费观,占63.1%,排名第三的是让孩子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的占59.4%。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家长对孩子早期的财商教育还是希望孩子能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从小养成良好的理财行为习惯以及培养财富修养等(见图1)。

然而,关于对孩子的财商教育内容方面,家长也有不同的想法,其中73.9%的家长认为财商教育要让孩子知道合理用钱,69.8%的家长则需要让孩子懂得通过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39.9%的家长则希望孩子知道存钱的道理,另有20.9%的家长则想让孩子尝试投资。不管用何种方式,教孩子“认识”钱、“掌握”钱、“赚到”钱以及投资理财是家长将健康的理财观种植到孩子的头脑中的循序渐进的方法。

数字100调查显示,68.6%的家长认为需要孩子自己在实践中领悟,68.3%的家长认为需要自己来教导,32.5%的家长则认为需要通过学校教育,而有11.3%的家长则赞同银行、保险等专业金融机构的培训,另有7.8%的家长则会寻找专门的理财培训机构对孩子进行培训。总体而言,大部分的家长还是希望与自己的孩子互动,并在亲子教育的同时帮助孩子学习规划梦想、管理人生,由于目前我国的儿童财商教育还比较空缺,所以只有小部分的家长认为需要找专门的机构对孩子进行理财培训。

在经济化的全球发展下,越来越多的成年人陷入经济困境。这更提醒我们,早教育,早进行系统性的理财教育,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被问及“如何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时,近7成的家长会让孩子尝试通过劳动而获取报酬的方式,53%的家长则会把压岁钱或者他自己挣到的钱交由孩子自行支配,32.7%的家长则会引导孩子进行一项投资,值得关注的是,32.6%的家长会引导孩子参与一些公益捐助活动,教育孩子分享财富。

当今社会越来越开放,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新一代人不仅会影响这一代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更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兴盛与实力。数字100分析师认为,对财商教育的重视,并不意味着赤裸裸的追求金钱,财商教育是教会我们为了获得幸福而懂得牺牲,不要害怕吃亏。中国教育也应尽早意识到财商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力助孩子们成为建设性的一代。

城市流动儿童受教育现状研究 篇4

关键词:流动儿童,教育,弱势,身心健康,改善建议

进入20世纪90年代来, 我国流动人口在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 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最为显著的结构变化之一就是流动人口的“家庭化”, 即在流动人口中, 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以过去“单身外出”的方式而是以“举家迁徙”的形式流动。这样, 在流动人口中, 儿童人口越来越多。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中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人, 随父母进城的流动人口子女近2 000万人。而在这一个庞大数字的流动儿童中间, 小学入学率为85%, 初中入学率仅为20%。

中国儿童中心2005年完成的一项抽样调查也表明, 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不及全国儿童的平均水平, 失学率竟高达9.3%。一直未上学者占6.85%, 失学者占2.45%, 从8岁到14岁, 流动儿童未上学比例由0.8%增长到15.4%, 中途辍学的现象比较突出。

可喜的是,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已经越来越关注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助解决流动儿童“受教育难”的问题。不仅确立了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为主, 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 而且对于民办民工子弟小学也给予了很大程度上的扶持。到目前为止仅上海市松江区就有民工子弟小学35所, 可见大部分来上海打工的流动人口要想解决子女在沪的小学就读问题是不难的。部分社会爱心企业也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让更多民工子女享受到了城市经济发展为教育事业带来的果实。

然而部分学校部分民工子女受教育条件得到改善的背后, 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辛酸和问题。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他们最美的童年本该像花儿一样美丽绽放, 然而这些流动儿童由于所处的独特生活环境, 使得他们的童真受到了很多外在环境的忽视甚至扼杀。这对流动儿童身心发展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可能是影响一个流动儿童、可能是影响一群流动儿童、甚至可能是影响未来的整个社会。所以, 必须引起社会高度的警惕和重视。

一、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仍然困难重重

笔者通过对上海市城乡结合部的几所民工小学进行走访与调研, 总结出流动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营养结构不合理, 生长发育受影响

流动人口的家庭收入不高, 打工赚的钱大多准备几年之后回乡买房养老之用。在城市里除去房租和生活费用支出, 家长很难舍得花钱去大力改善家庭的伙食, 不仅因为经济限制, 也因为时间限制。因此, 流动儿童的生活水平比较低, 平时吃的也比较简单, 在营养方面尤为欠缺。这样的物质条件是严重影响流动儿童的身体发育和成长的。

从笔者所在的团队对上海霍邱为民小学、广丰诚信小学两所民工小学的实地考察中发现, 大部分学生中午基本都在学校就餐, 而学校的伙食条件较差。霍邱小学由于处于松江镇中心地带, 这几年政府给予了一定的关心, 2005年松江区政府还专门给霍邱小学购买了一定数量的食堂器材用于食堂建设, 但是投入的资金数量仍然很有限。相比之下, 距离松江镇中心较偏远的广丰小学自2000年办学以来, 一直处于远离人们视线的边缘地带, 几乎无人问津。可见, 对于大多数民工小学而言, 由于私立学校减少办学成本的初衷, 加上社会的关心程度欠缺, 种种因素导致了流动儿童的营养状况与城市儿童存在天壤之别。

2.居住环境条件差, 卫生和健康状况很难保证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 民工子女居住的房子大多是随父母一起租赁的简易房, 不仅面积小、拥挤、生活不便, 且居住房屋阴暗潮湿, 卫生条件差, 这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卫生隐患。而且由于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这些流动儿童经常跟家人一起一家老少合用一个毛巾、甚至洗脸洗脚合用一个盆。有些儿童甚至从来没有养成刷牙、便后洗手等最基本的卫生习惯。

而且, 受经济因素和观念因素两大重要因素影响, 导致流动儿童卫生保健服务需求和利用不足。而这些生活在城市的上千万流动儿童的卫生保健问题, 在威胁流动人口健康的同时, 也开始影响流入地的卫生、经济甚至社会稳定。

3.在公立学校受歧视, 难以与城市儿童平等相处

根据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授的社会声望调查显示, 流入城市的农民 (即城市农民工) 在城市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十分低下的地位上, 在全部100种职业的排位中, “进城经商的农民”排在第92位, “进城打工的农民”被排在第94位, 而且, 排在最后十位的职业, 都是主要由农民工从事的职业, 如传达室人员、人力车夫、废品收购员、保姆、搬运工、单位保安人员等等。这份调查非常直观地表明, 城市农民工是城市社会声望分层的底层。很多在公立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表示, 一开始城市儿童还愿意和他们交朋友, 一旦得知他们的家庭背景是农民之后, 便不自觉地产生了隔阂, 这种同龄人的歧视对流动儿童的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

由于在公立学校读书却不能像城市子女一样自由自在地与人平等相处, 这些流动儿童会感到自我封闭, 他们觉得自己不能被身边的环境接纳。事实上, 流动儿童大多“生在农村, 长在城市”, 甚至是“生在城市, 长在城市”, 由于长期脱离了家乡的社会生活环境, 他们已对乡土产生了距离感与陌生感。一份调查显示, 90%以上的川籍务工人员都表示将来要回到家乡去, 而70%的农民工子女都明确表示出了不愿再过父辈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然而城市并不完全接纳他们, 甚至视他们为社会不稳定因素而随意驱赶他们, 社会资源并不平等地向他们开放, 那么他们生活的出路在哪里?他们不像第一代农民工, 城市拒绝、排斥他们的时候, 他们可以回到农村去, 但流动儿童长大后作为二代移民面临着既无法回到农村, 又无法融入城市社会的双重悖论之中。如果不能及时处理, 这种心理上产生的歧视感与剥夺感, 在行为上表现出来, 那必然会发生灾难性的社会后果。

4.私立学校条件差, 全面发展受限制

从笔者走访的几所民工小学来看, 这些民工小学大多没有文体设施。以广丰民工小学的办学设施为例, 该小学没有任何体育设施, 整个学校除了一个两层的教学楼就只有一个十分简陋的平地操场。而且, 该校一共570名学生, 从1~6年级一共8个班级, 教师人数13人, 几乎全部是从事基础知识教育教学方面的。学校课表上的美术课就是让学生拿一个图画本自己练习, 音乐课就是用DVD给学生放歌听, 而体育课就是让学生自己在操场上玩丢手绢、踢足球。

5.父母忙赚钱, 与孩子交往少

通过对上海松江霍邱民工小学的20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我们发现, 只有13.8%的学生选择排解心事的方式是与父母谈心, 这主要有两种原因, 一是父母工作忙没时间, 二是和父母之间有代沟。很多同学是选择与朋友谈心, 可是一旦身边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呢?他们只能把心事憋在心里 (详见表1) 。

%

6.黑色网吧诱惑大, 学生沉迷其中

从笔者与团队成员对上海松江周边的民工小学进行走访的结果来看, 黑色网吧对民工小学学生造成的危害极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务学业的比比皆是, 学校和家长都非常无奈。

在对一名民工小学的老师进行访谈时他语重心长地跟我们谈到, 自从学校周边有了黑网吧, 他经常要去网吧看有没有自己班上的学生在这些网吧打游戏上网。学校附近的网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日常学习, 同时也对学校的日常管理构成了严重威胁。由于父母本身就工作很忙, 很多学生一放学就直接去网吧, 一玩就是几个小时。而且, 在网吧的这些学生还经常会受到社会不良少年的带动, 对身心造成极坏的影响。

据了解, 多年以来对黑网吧的整顿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 但是黑网吧却仍然愈演愈烈, 如今已是一个受害越来越广、危害面越来越大的毒瘤, 导致未成年人因沉湎网吧而造成的悲剧不时传来。笔者希望, 政府应从根本上防止这颗毒瘤的扩散和蔓延, 还未成年人一片纯净的蓝天!

7.屡受不良少年欺侮, 身心受到伤害

“校园的围墙再高, 也挡不住外面的风”, 这是笔者做访谈时记忆极为深刻的一句话。当笔者问及霍邱民工小学的校长目前学校教育现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的时候, 校长跟我们谈到, 目前该校学生受教育的最大瓶颈既不是政府没有给钱, 也不是社会没有给赞助, 而是周边鱼龙混杂的环境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一到下课放学时间, 就经常有不良少年在学校大门附近守着这些放学回家的学生, 对他们进行敲诈和勒索。很多学生被敲诈之后还不敢说出来, 怕遭到这些不良少年的打击报复, 长此以往, 身心造成极大的创伤。有的干脆也去敲诈勒索低年级的学生, 或者找小混混当自己的“老大”保护自己, 当然, 找“老大”是要交“保护费”的。

二、改善措施

1.解开户籍制度的枷锁

流动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就是受户籍制度影响的结果, 没有城市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 不论这些孩子是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 还是在城市出生且生活在城市, 在所居城市都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流动儿童基础教育被排斥在城市和乡村的教育体制之外, 而被迫以体制外自发的市场化方式来解决。当市场化的教育提供和有效需求 (支付能力) 都处于严重匾乏的状态时, 流动儿童就没有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流动儿童受教育的现状完整地复制了中国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损害了基础教育的义务性、公平性、完整性的原则。所以, 笔者希望可以解开这种束缚, 至少在教育上解开。因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是宪法赋予的, 是人人平等的, 谁也不可以剥夺。

2.政策和教育基金向民工小学倾斜

从流动儿童处于弱势地位的成因上来看, 很多都是由于经济上的弱势引发其他方面的弱势所致。在以经济指标为导向的世界格局, 强弱之分植根于经济实力的强弱势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弱势群体与贫困群体不能画等号, 但仔细分析弱势群体的成因及成员结构, 不难发现弱势群体所指与中低收入所指存在极大重叠, 弱势群体中相当大一部分人是因经济贫困所致。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相比, 受教育条件明显存在天壤之别。因此, 国家的教育投资与政策支持将直接影响着流动儿童乃至整个弱势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

3. 学校定期为流动儿童家长进行免费培训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有很大区别的。一方面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 而学校教育是成长教育, 是在已有模型上进行修剪、扶正以及培养;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是丰富的、是潜移默化的, 完全通过现实生活中各种事、人进行的。而学校教育则具有规范性强、目的明确、方法一致等特点。更明了一点说就是:家庭教育是让一个孩子面对多件事, 偶然性强;学校教育是多个孩子面对一件事, 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所以, 家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关键的环节, 是学生品行养成的初级加工。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那么家长“琢玉”的知识从何而来呢?学校可以通过相应的辅导班对家长进行培训。当然, 培训的时间最好在周末或者晚上, 这样可以让学生家长不至于耽误工作。

4. 媒体呼吁和谐共处, 让流动儿童免受歧视

校园是孩子们成长的绿色家园, 孩子们在绿色中陶冶情操、在阳光下丰盈生命。所以, 孩子在校园里应该是求知而不是相互攀比的。俗语说同窗共读乃前世修来的福分, 能够在童年最纯真的时光中遇见一群来自远方的小伙伴, 也是生命中的一种缘分。正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民工朋友推动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城市人有何理由拒他们的子女于千里之外?近几年可能由于媒体对民工的负面报道比较多, 让城市人对农民工产生了心理上的恐惧, 事实上, 这些并不是农民工的本质。我们需要媒体对这些流动儿童的父母多做正面报道, 只有善待农民工以及民工子女, 才能更好地让民工朋友投入到城市建设中, 为城市的发展继续做更大的贡献!

5.加大学校周边环境监管力度, 倡导健康教育氛围

针对不良少年骚扰民工小学学生这一现象, 笔者认为可以跟警方展开合作, 加大对民工小学周边环境的治安巡逻和管理。一方面对这些不良儿童的处罚措施可以更加严格一点, 一经查处, 严加办理, 这样可以让他们望而生畏;另一方面, 加大举报和悬赏力度, 让这种现象一旦发生之后警方可以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避免对民工小学学生的伤害扩大。学校要勇于承担起学生“保护伞”的角色, 给被不良少年伤害过的学生及时做心理辅导, 让他们可以及时走出阴影, 回归正常的校园生活。

三、结束语

幸福的孩子大多有着相似的幸福, 不幸的孩子则各有各的不幸。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流动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他们同样是祖国花园里幸福的花朵, 他们不应被忽视, 更不应被歧视。中华之崛起需要这批建设者, 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梁启超先生曾说过,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 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 需要人人付出一点爱!

参考文献

[1]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2]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0.

[3]叶庆娜.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差异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 2007 (7) .

[4]宋艳.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长春教育学报, 2005 (12) .

学龄前儿童受教育论文总结 篇5

响应中央西部大开发号召,促进东西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程度是首要任务。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将来的建设者,把每一个孩子铸造成栋梁之才,是国家的期盼,也是每一位家长的骄傲。那么在乡间路上跑着的那些孩子们受教育程度是怎样的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为了解在新农村,现在的家长是怎样教育自己孩子的?现在的孩子在上学前从父母那里能得到那些教育?为此结合自身经历,我展开调查:调查农村学龄前儿童受教育程度。

通过对农村当前现状以及所存在问题的了解,结合自身上学时的情况,我拟定了一份关于农村学龄前儿童的调查问卷,卷中总共十道题,所调查对象为农村学龄前儿童群体,问卷均由被调查儿童家长或长辈亲自填写,调查涉及四个村子,共计16名儿童。通过一周的调查走访,现将所存在问题以及我个人的看法观点进行如下总结:

我们先来看这道题的调查统计结果:

(6).在孩子小的时候,您如果发现孩子有某种特长,天赋!比如:跳舞,唱歌。即使到了上学的年龄,您会让孩子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去发展吗?

A.会,让其按其兴趣爱好来(4/16)B.不会,学习始终是第一位,(6/16)C.先学习,等大了再任其发展兴趣(6/16)现在城里的小孩在寒暑假上各种兴趣培训班,比如钢琴,舞蹈。城里的孩子很小时就能歌善舞,而农村的孩子只会在沙堆里玩。通过这道题的统计结果显示:只有25%的家长会让孩子按兴趣发展,而75%的家长还是把学习看的很重,不会让孩子按兴趣发展。试想没有兴趣在其中,孩子又怎么出类拔萃?

我认为:父母应该注重孩子的兴趣发展,让孩子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不仅可以节约社会资源,而且还能真正的为祖国各行各业造就一流人才,真正达到术业有专攻,使我国工农业得到更迅猛的发展,为我国更早更快的进入共产主义贡献力量。

再来看这几道题的统计结果:

(4)古人常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孩子犯错时,您是怎么做的?

A.耐心教育,给孩子讲道理(13/16)

B.非常生气,有打骂行为(3/16)

C.不闻不问,任其作为(0/16)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只有大约20%的家长有打骂行为,数据显示结果貌似很可观,但是在我调查时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大多数家长都承认自己有打骂行为,但是对于我们的调查,他们都认同A是对的,因此他们选A,这说明家长还是知道应该给孩子讲道理的,但是并没有付诸在行动上。

(1)您在孩子上幼儿班前是否会教孩子写自己的名字?

A.会(8/16)

B.不会(8/16)(8).上学前,您会给孩子教一些简单的加减运算以及字母吗?

A.会(15/16)

B.不会(1/16)调查显示:在上学前多数家长还是会给孩子教一些知识的,但是有一半的孩子在上学前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我认为这是与我们那时候不同的,我们那个时候大多数孩子都会写自己的名字。现在的农村父母也是费尽心思给孩子找一个好名字,但是孩子在上学前好多都不会写自己名字,不知道家长是担心给孩子教错笔画,还是别的原因

(5).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请问在孩子上学前,他(她)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时候吗?例如:劳动节,国庆节,端午节是什么时候。

A.都知道(1/16)B.知道一些(8/16)C.知道几个(2/16)D.都不知道(5/16)这项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国家,但是在农村家长很少会给孩子教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见闻。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端午节被韩国申遗,也能够说明现在人们的民族意识不强,没有文化传承意识,更谈不上文化保护。

(9).在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你会将孩子放在______?

A.农村学校的幼儿园(6/16)

B.县城学校的幼儿园(10/16)选B则原因是______?(多选)

A.城里教育好(8/16)B.城里环境好(4/16)C.城里开设课程多(1/16)通过我与家长的谈话中,我了解到选择农村幼儿园的家长是因为家里经济能力有限,他们也想让孩子得到好的教育,是不得已而为之啊!大多数家长还是看上了城里的教育,这足以说明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师资不够,质量不高!得不到家长的认可!

(10).您希望孩子将来成为_____?

A.医生(2/16)

B.教师(8/16)

C.工程师(6/16)D._________(填您心想的)(0/16)

这道题调查中我发现:有超过50%的家长给我说,他们从来没考虑过想让孩子将来干什么?我让他们从中选,有50%的家长选择了教师,这说明家长们依然崇尚教学,认可教育行业,社会提倡尊师重教,农村的家长也认同。这道题的D选项无人问津,问其原因有一部人怕麻烦,另有一部分人不会写字。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我提议:在农村建立公益性的家长培训班,专门负责教育农村家长如何管理,教育学龄前儿童。这样做的好处我认为有:1·可以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2·可以给父母更好的引导,促进父母与孩子更好的交流;3.可以缩小城市与农村学龄前的教育差距;让人们感受到国家对培养下一代的重视,提高政府的满意度。

自己的亲身感受:

经过我为期一星期的调查,体会到要做一件事真是不容易!尤其是调查某种事物现象!我在农村做的这个调查也有很多难点:1.因为我生长在农村,我知道大多数父母都不怎么会写字,所以让父母写出自己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显然不现实。所以几经考虑之后,我决定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出一份问卷,让家长们选择!2.既然是一份调查,就要基本保证调查不能局域化,因此我选择了卢家村,菜园村,赵家村等三个村庄进行调查。3.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所有的调查问卷表由我亲自手抄而成。4.农村中有好多人不认识字,在邀请其填表时,由我亲自给他们读取问卷内容,但我并无干涉其选择行为,让其根据实际情况自己选择。5.有一些家长无故不愿填表,在我的劝说下,才配合我完成调查表。

儿童受教育权 篇6

她,就是巴基斯坦17岁女生马拉拉·尤萨夫扎伊。

17年前,马拉拉的呱呱坠地,给亚齐丁一家带来了欢乐。虽说出生的是个女孩儿,按当地男尊女卑的习俗也不会被祝贺,但亚齐丁还是用一位阿富汗战争中女英雄的名字为女儿取了名字——希望马拉拉能够与众不同。在全是男性的族谱中,亚齐丁甚至还在自己名字下方画上一条线,郑重地写上了“马拉拉”三个大字。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似乎注定了马拉拉的命运非同凡响。

童年时代,马拉拉就耳濡目染地感受到了父亲对教育事业的孜孜追求。由于受习惯、传统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当地不仅不主张女性抛头露面,而且一般也不会让女性接受教育。但在父亲开办的学校里,不仅接纳女童上学,而且还接纳穷孩子上学。每次看到街边有捡垃圾的孩子时,马拉拉都会央求父母让他们能够进校园免费读书。

马拉拉的父亲原先在一所大学教授英语,但因学校不鼓励独立思考,她的父亲毅然辞职自己办学。在独立思考能力方面,马拉拉时常把父亲当作一面学习的镜子。“不要问我做了什么,要说我还没做什么。”父亲的这句话,无意中竟深深影响了马拉拉。而睿智的父亲、明理的母亲以及开明的家庭,更造就了马拉拉的自由人格,以至于马拉拉的父亲日后坦言:“为什么我的女儿如此勇敢?”“因为我没有折断她的翅膀。”

马拉拉出生的斯瓦特河谷,曾是巴基斯坦著名的风景区。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就用“山谷相属,川泽连原,林树蓊郁,花果茂盛”这样的诗句,来形容其秀美风光。近代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则将这一地区称之为 “东方瑞士”。随着冷战的结束,这里开始逐渐成为“恐怖主义的沃土”。荷枪实弹的士兵、铁丝网、暗堡中的枪口以及巡逻车上的重机枪,替代了玄奘笔下的世外桃源。

2001年“9·11”之后,塔利班的势力逐渐渗透并控制斯瓦特地区。他们禁止女孩接受教育,还攻击了上百所学校。当时马拉拉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学校,那是最后一批不顾塔利班命令而接受女学生的学校之一。但最终学校还是被迫关闭了。在学校里,马拉拉除了每日勤奋学习,还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倡导女孩子上学的权利上。

2008年,11岁的马拉拉开始用自己的声音对抗塔利班。在白沙瓦市的一个记者俱乐部,马拉拉第一次登台演讲并公开质问塔利班为何剥夺她的基本受教育权。随着政府军与塔利班武装冲突的升级,英国广播公司(BBC)乌尔都语网的记者阿穆尔·汗和他的同事们找到了马拉拉的父亲,希望他能够推荐一名学生用日记的形式为BBC匿名撰写博客。

起初,一个名叫艾什的16岁女孩儿同意写日记,但后来因为她父母担心塔利班报复而予以拒绝。最后,亚齐丁便向记者推荐了自己的女儿。尽管马拉拉此时只有12岁,但她的父亲却觉得女儿有足够的实力担此重任。在父亲眼里,马拉拉不仅学习成绩好,有演讲才华,更有满腔正义的英雄气概。“当然,让她去写博客是很冒险的。”齐亚丁说,“但是我认为,不去揭露事实会是更大的危险,因为这样我们可能最终为这种粗暴的恐怖主义和极权主义让步。”

自此以后,马拉拉开始用“太阳花”做笔名,有针对性地记录下塔利班统治下的恐怖生活。每次写完日记,马拉拉都要穿过塔利班控制的镇区,冒着生命危险将日记交付给当地BBC的通讯记者,再由通讯记者将日记扫描成电子文件,发送给BBC乌尔都语网的记者。

在日记中,马拉拉写满了对塔利班的愤恨以及对未来的担忧。日记在BBC的博客陆续发表后不到3 个月时间,就已经在西方世界掀起轩然大波。马拉拉的名字不仅与政治精英相提并论,而且还成为各国政要谈论的焦点。2009年5月,《纽约时报》记者亚当还专门将马拉拉和她父亲的故事拍摄成一部纪录片。由此,这个立志要当医生的小女孩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然而两个月后,马拉拉就在7月12日生日这天做出了“弃医从政”的决定。马拉拉说:“我现在有一个新梦想,要做一名政治家。因为这个国家里有很多危机,我想消除这些危机,拯救我的国家。”4年后,马拉拉则表示想当巴基斯坦总理。她告诉采访记者说:“我想当总理真的很棒,因为我可以通过政治拯救整个国家。”

随后,国内外知名媒体采访不断,马拉拉则始终不放过每一次接受采访的机会,竭力呼吁确保妇女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面对镜头,马拉拉从来不曾畏惧,也从来不依照塔利班的禁令遮挡自己的脸面。她甚至还向感到害怕的女孩们大声疾呼,恳请她们走出卧室为争取受教育的权利而斗争。

随着马拉拉对外宣传活动的增加,再加上媒体的频频采访,马拉拉的身份遂被一一曝光。由于在争取妇女权益方面的杰出贡献,2011年10月1日,13岁的马拉拉获国际儿童和平奖提名;2011年11月1日,马拉拉成为首位巴基斯坦“国家和平奖”得主。当地的《快车论坛报》撰文称,马拉拉是那片荒野中孤独的声音。她的奔走与呐喊成为激励女孩们重返校园的号角,她的荣誉与影响力也成为挑战塔利班的利剑。对很多巴基斯坦人而言,她俨然已经成为抵抗塔利班的象征。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随着媒体的传播与曝光,马拉拉父女二人双双被塔利班组织列为了“黑名单上的人”。 塔利班先是通过无线电广播发出死亡威胁,要求马拉拉的父亲阻止女儿的活动。后又在马拉拉的“脸书”(Facebook)底部留言予以恫吓。塔利班对马拉拉的仇视逐渐升级。2012年,塔利班组织的狙击手一连数月都在研究马拉拉上学的线路,准备实施袭击。就在塔利班欲再次踩点袭击之际,传来了马拉拉的母亲将在10月9日开始读书认字的消息。

nlc202309051055

为了杀死“恶魔”马拉拉,以便给更多的人一点颜色看,塔利班决定在10月9日这天实施枪杀行动。事件发生时,马拉拉正与其他学生坐在准备驶离校园的校车上。当时,几名持枪武装分子强行登上了马拉拉乘坐的校车。其中一名留有小胡子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掏出枪来厉声问道:“你们中谁是马拉拉?快说,不然就把你们全部杀死!”没有人作声,所有人都被吓坏了。“我就是马拉拉!”知道塔利班残酷的马拉拉镇定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原来是她!”持枪人不加任何思索,即刻朝马拉拉的脸颊和脖子扣动了扳机,然后仓皇逃离现场。当司机带着哭喊的学生、老师驱车赶往医院时,马拉拉已经没有了意识,鲜血仍然在流……

马拉拉遭受枪击的消息迅即震惊了世界。枪击事件暴露出塔利班更大的目标,那就是想要把古旧的宗教法强加给巴基斯坦民众。而马拉拉的遭遇,则唤醒了逆来顺受的巴基斯坦女性内心的自觉,让更多人勇敢地站出来。在国内,塔利班的这一暴行遭到朝野上下的强烈谴责,并迅速激起了一场跨越民族的宗教声讨浪潮。民众自发地通过游行示威等方式表示自己的愤怒。在卡拉奇,有无数的老师和学生来到省议会大楼外集会声援马拉拉,甚至还有学生上演话剧重现马拉拉被塔利班武装分子袭击时的一幕。在东部城市拉合尔,有50名逊尼派神职人员签署了谴责袭击者的书函,他们称马拉拉为“国家的女儿”。一所巴基斯坦大学还因此更名为马拉拉大学。

总统扎尔达里、总理阿什拉夫以及其他政要也纷纷发表声明,对袭击马拉拉的行为予以谴责。总理阿什拉夫当即赶往白沙瓦军区总医院,看望马拉拉并询问病情。他说:“袭击马拉拉不仅是犯罪行为,而且是对我们核心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的攻击。政府将下决心根除巴基斯坦的极端主义和激进主义。”为此,巴基斯坦政府不仅支付了马拉拉的医疗费,同时还悬赏1000万卢比(约10.4万美元)缉拿凶手。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则呼吁尽快将这一“恶劣、懦弱”事件的肇事者缉拿归案,并表示“支持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打击暴力激进主义”。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对此次袭击予以谴责,表示马拉拉“在捍卫女性权利方面表现得非常勇敢”。在英国,相关儿童慈善机构还向驻当地巴基斯坦高级专员公署递交请愿信,要求保障小朋友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马拉拉遭受枪击,间接推动了联合国相关机构对恐怖组织暴行的干预。事件发生后仅6天时间,联合国全球教育特使戈登·布朗就开启了支持马拉拉的请愿书,明确将“我是马拉拉”作为宣传口号,旨在确保到2015年每个孩子都能享受接受教育的权利。联合国国际教育特使、前英国首相白高敦随即访问巴基斯坦,并与巴基斯坦政府达成共识,落实2015年巴基斯坦儿童能够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巴基斯坦政府也宣布将为每名在校儿童提供每天两美元的助学金。

遭枪击后,马拉拉立刻被直升机送往开伯尔—普什图省首府白沙瓦的军区总医院。之后,为了让马拉拉接受更好的治疗,巴基斯坦政府又将她送到英国的伯明翰伊丽莎白女王医院接受治疗。最终马拉拉奇迹般康复。住院期间,当记者问及马拉拉是否想知道那名塔利班枪手为什要杀死她时,马拉拉平静地说道:“如果他们没有被洗脑,他们是不会干出自杀袭击和枪杀别人的事情的。我无法想象那个男孩儿对我开枪。换做我的话,我甚至不会用一根针去伤害他。我相信和平,我相信宽容。”

在住院期间,马拉拉还坚持着开始写自传。这部名为《我是马拉拉》的自传历经大半年时间的创作,终于在2013年下半年得以出版。书中披露了自己遭受枪击后的心路历程,谈及如何继续关注失学儿童的权利问题,同时表达了回国从政的愿望。“我希望这本书能让全世界读到,这样人们就能认识到有些孩子要想接受教育是多么艰难。”马拉拉如此道出了写作的初衷。

枪伤治愈后,马拉拉在英国伯明翰埃德巴斯通女子高中就近上学。每周,马拉拉都会通过网络与斯瓦特的朋友聊上数小时,了解女孩儿受教育的状况。

与此同时,马拉拉与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安吉丽娜 朱莉合作,倡导在发展中国家加强女孩儿受教育的权利并成立了马拉拉基金。2012年美国《时代》杂志把马拉拉评为仅次于奥巴马的年度第二大人物,且用“塔利班试图让这个巴基斯坦女孩儿沉默,但却放大了她的声音。她现在已成为世界女性争取权益的象征”对马拉拉予以高度评价。

然而,最令马拉拉激动和难忘的是,2013年7月12日她16岁生日这天,应邀前往联合国纽约总部发表演讲,公开讲述被塔利班袭击的经过。即便头部遭受重创导致发音不流利,但马拉拉还是用响亮的声音说道:“书和笔是最有力的武器。” “一个孩子、一位教师、一本书和一支笔可以改变世界。教育是唯一的答案。”她还表示:“我不会在威胁中后退,一定要为弱势孩童、特别是女孩子们呼吁,要争取和实现平等教育权。”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讲话时表示,极端分子袭击马拉拉恰好证明了他们最害怕什么——一个拿着书的女孩儿。为表彰她不畏威胁、积极为女童争取受教育权利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联合国还宣布将每年的7月12日定为“马拉拉日”。

也就在这一年,马拉拉还受到了美国总统奥巴马以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等政要的接见。2013年,马拉拉获得了2013年度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从而成为该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候选人。

2014年10月10日当地时间上午10点15分,化学老师将正在上课的马拉拉叫出教室,祝贺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虽然感到意外,但马拉拉还是坚持完成了当天的课业包括物理和英语后,才赶赴伯明翰图书馆参加记者招待会,发表获奖声明。

尽管只有17岁,但马拉拉的发言却极为得体。她说:“我想感谢家人,我亲爱的母亲和父亲。父亲未给我额外的东西,但他也从未折断我的翅膀,我很感激他能让我自由飞翔。我为自己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巴基斯坦人、一个年龄最小的女性获奖者感到骄傲。” “这不仅仅是一块用来保存的金属或奖牌,也不是我使命的终结点,而是开始。在巴基斯坦,我有两个选择:一是什么也不说,等待被杀;二是仗义执言,然后被杀。我选择了第二条路。”

得知自己将与印度儿童人权活动家萨蒂亚尔希分享和平奖,马拉拉深感荣幸。

诺贝尔和平奖评委会在颁奖词中说:“一个是印度人,一个是巴基斯坦人。他们能够在争取受教育权,反对极端主义的领域共同奋斗,这一点非常关键。今天,世界上大约有1.68亿名童工。在2000年,这个数字还要高出7800万。世界距离取缔童工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在斯瓦特,我是马拉拉,是那个在同一所学校里上了10年学的女孩儿;在这里,我是一个名人,是那个曾遭到塔利班枪击的女孩儿。原来的马拉拉已经不在了,我无法找到她。”从一名日记少女成长为一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拉拉一路艰辛。虽说也有时势造英雄的因素在内,但毕竟马拉拉是在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正义的良知”。因为,马拉拉始终坚信,唯有良好的教育才是“瓦解恐怖主义的有力武器”。

就在人们尽情分享着马拉拉获奖的喜悦之际,威胁的声音再次传来。一塔利班前分支组织在推特上声称,将用“闪亮锋利的刀子”对付马拉拉。尽管“从不感到孤单”,但在政治、文化、宗教、社会等诸多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马拉拉在海外学成归国后的从政之路将多有坎坷。因为,“要真正改变这个地区女性受教育状况,还要依靠巴基斯坦政府扫清该地区塔利班势力” 。

儿童受教育权 篇7

在全世界7, 100万失学青少年中, 有一半多是女童, 她们中的绝大部分生活贫困或居住在最不发达国家。儿童基金会指出, 女童获得中学教育将使她们得到更好的个人发展和保护, 并有助于扩大公民社会的参与, 打击暴力、性骚扰和人口贩运。有证据显示, 让女童获得更多的教育能够降低婴幼儿死亡率、推迟结婚年龄、降低生育率、减少家庭暴力。

教育还是使女童免于感染艾滋病的最强有力的武器。在全球感染艾滋病毒的年轻人中, 超过60%是女性,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 这一比例甚至接近70%。

儿童受教育权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按专业类别抽取江苏省某3所高校大学生2 420名,收回有效问卷2 363份,有效率为97.64%,其中符合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中“儿童虐待”标准[7]的学生969名。男生546名,女生423名;汉族学生935名,少数民族学生34名;独生子女367名,非独生子女602名;专业分布为管理类178名,理工类367名,医学类317名,文法类99名,不详8名。年龄17~23岁,平均年龄(19.6±1.0)岁。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由朱相华等[7]编制,共21个条目,用于评估儿童期虐待的频度及程度,每个条目采用1~5分计分,只要有1个条目所评估的虐待形式的频度和严重程度均≥2分者,可判定为受虐待者。(2)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8]。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由方积乾翻译成中文,用于测量与个体健康有关的生存质量,共29个条目,每条目采用“1~5”分计分,得分越高生命质量越好。(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9]。由肖水源等编制,用于评估被试的社会支持系统,有10个条目,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4)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9]。由刘贤臣等编制,用于评估青少年尤其大学生生活事件发生的频度和应激强度,共27个条目,包括人际关系压力、学习压力、受惩罚压力、丧失压力、健康适应压力和其他压力6个因子。(5)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由Mccrae等[10]编制,用于评估被试的五维人格特质,有6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5分计分,包括开放性、外向性、神经质、友善性和严谨性5个分量表。(6)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调查问卷[11,12,13]。参考费立鹏等问卷编制,包含专业类别、民族、宗教信仰、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亲属精神病史、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以及近1个月每天网游时间、饮酒的天数、吸烟的天数、吸毒的天数、赌博的天数等。

1.2.2 施测方法

调查协调员招集学生后,由经过严格培训的调查员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施测。调查前向被试介绍调查目的,回答疑问,获得知情同意并签字;发放问卷后宣读指导语和注意事项;被试答卷后现场收回并致谢。

1.3 统计方法

使用Epi 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导入SPSS 165.0建立数据库,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有无受虐待大学生生命质量得分比较

有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大学生的生命质量总分及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分量表得分[(56.67±7.21)(15.03±2.16)(14.56±2.30)(13.56±2.55)(13.52±2.02)分]均低于无受虐待经历大学生[(61.67±7.61)(16.21±2.05)(15.80±2.17)(15.00±2.64)(14.65±2.15)分](t值分别为16.207,13.499,13.318,13.297,13.059,P值均<0.01)。

2.2 受虐待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男性受虐待大学生心理和环境领域的生命质量得分均高于女生,社会领域得分低于女生(t=2.225~4.006,P值均<0.05);受虐待大学生生命质量在民族、独生子女、宗教信仰、亲属精神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4~1.711,P值均>0.05)。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状况受虐待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事后LSD分析显示,家庭经济状况好者其生命质量得分高于中等者且均高于差者;家庭关系好者生命质量得分高于中等者和差者;身体健康状况好者生命质量得分高于中等者和差者;心理健康状况好者生命质量得分高于中等者且均高于差者(P值均<0.05)。不同专业受虐待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事后LSD分析显示,管理类、理工类和医学类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得分均高于文法类(P值均<0.05)。见表1。

2.3 受虐待大学生生命质量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发现,受虐待大学生生命质量及其各分量表得分与近1月饮酒天数、吸烟天数、吸毒天数、每天网游时间及年龄无相关性(P值均>0.05),与近1月赌博天数呈负相关(r=-0.119~-0.081,P值均<0.05);受虐待大学生生命质量及其各分量表得分与社会支持、外向性、开放性、友善性和谨慎性均呈正相关(r=0.112~0.574,P值均<0.05)。见表2。

2.4 受虐待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生命质量总分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专业类别、近1月赌博天数、社会支持、生活事件、大五人格等分数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受虐待大学生的生命质量总分与外向性、谨慎性、社会支持、开放性、性别均呈正相关,与神经质、生活事件总分、身体健康状况不良、心理健康自评差、家庭经济状况差、虐待总分均呈负相关。回归方程能够解释生命质量总分变异的54.5%(F=105.039,P<0.01;R2=0.550,△R2=0.545)。见表3。

注:*P<0.05,**P<0.01。

3 讨论

单因素分析发现,有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大学生的生命质量水平低于无受虐待经历大学生,且受虐待大学生的儿童期受虐待程度越重,近期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神经质人格倾向越明显,其生命质量越差;而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外向性、开放性、友善性和谨慎性等人格特质越明显,其生命质量越好。Dickinson等[14,15]也发现,遭受性虐待的女性有较差的生命质量,且消除精神疾病的影响后,其生命质量水平仍然与受虐待严重程度呈线性关系。田园等[16]认为,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较低、社会支持较高的个体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赵宗寒等[17]也发现,人格可以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

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外向性、谨慎性、社会支持、开放性仍然能够正向预测受虐待大学生的生命质量,神经质、负性生活事件、身体健康状况不良、心理健康自评差、家庭经济状况差、虐待能够负向预测受虐待大学的生命质量,其中人格特质的影响最为明显。有研究表明,受虐待越严重,受害者神经质倾向越明显,外向性、谨慎性、开放性越差,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水平越低[18,19];Draper等[5]认为受虐者可能低估自己的生命质量,来强化两者的因果关系。另外,身心健康状况越差,家庭经济状况越差者生命质量越低。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时对各变量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进行了考量,但因果推断尚需慎重,有待于设计更加完善的研究进行验证。

摘要:目的 了解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的生命质量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大学生生命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整群抽样选取江苏省某3所高校2 363名大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调查问卷等问卷测试。结果 969名有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大学生的生理(15.03±2.16)、心理(14.56±2.30)、社会(13.56±2.55)、环境(13.52±2.02)及生命质量总分(56.67±7.21)均低于无受虐待经历大学生[(16.21±2.05)(15.80±2.17)(15.00±2.64)(14.65±2.15)(61.67±7.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059~16.207,P值均<0.0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外向性、谨慎性、社会支持、开放性、性别均与受虐待大学生的生命质量总分呈正相关(β=0.053~0.198,P值均<0.05),神经质、生活事件总分、身体健康状况不良、心理健康自评差、家庭经济状况差、虐待总分均与受虐待大学生的生命质量总分呈负相关(β=-0.050~-0.341,P值均<0.05)。结论 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的受虐待程度越重,社会支持越低,近期负性生活事件越多,身心健康和家庭经济状况越差,其生命质量越低。

儿童受教育权 篇9

随着多排(层)螺旋CT技术的日新月异,对儿童实施CT检查的频率也不断提高。初步估计,每年仅在美国实施儿童CT扫描就达到7,000,000例[1,2,3]。包括国家肿瘤协会(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在内的许多科研组织达成共识,CT检查会给受检者带来潜在的患癌风险[4,5]。对于儿童受检者来讲,这一人群比成人对X线辐射更为敏感。另外,对于那些年龄较大的受检者来讲,实施CT诊断、辅助治疗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因为一般而言,癌变的长期辐射效应来不及在其身上得以体现。然而,对于儿童来讲,在他们未来的生命时光中就有可能出现由X线辐射导致的癌症(ICRP103,ICRP 2007)。为此,本文针对64排(层)螺旋CT给儿童受检者带来的辐射剂量进行评估,为儿童辐射防护优化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实验采用64排(层)螺旋CT(Light Speed VCT,GE,USA和SOMATOM Sensation,SIEMENS,GERMAN)进行扫描。研究对象:在3个月的时间内,从北京宣武医院CT室做常规头部、胸部和腹部检查的0到18岁受检者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的方法抽取30例。记录扫描过程中相关参数:扫描时间,扫描长度(起始结束位置),螺距,X线宽度(准值宽度),扫描层数,k Vp(千伏),每层变化的m A(毫安)。

患者的有效剂量采用从NRPB(National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Board,英国国家放射防护局)购买的SR 250软件进行估计。该软件采用的体模是基于一个标准成人的数学体模,并不能够客观反映儿童的受照剂量。Khursheed等人[6]采用一系列从新生儿、1岁、5岁、10岁、15岁到成人的体模,将有效剂量按照年龄进行了归一化处理。本文就采用这一结果对软件估算有效剂量进行修正,得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有效剂量。

2 结果

在30例受检者中,(0~5)岁(含)9人,(5~10)岁(含)3人,(10~15)岁(含)6人,(15~18)岁(含)12人。头部扫描15例,胸部扫描7例(其中2例采用自动曝光控制,将另外进行统计分析),腹部扫描8例。将记录的曝光条件代入剂量估算软件,分别得到头部、胸部、腹部常规扫描有效剂量的平均值。然而这个平均值是用成人数学体模进行估算的,将该平均值按年龄段进行修正,得到不同年龄段儿童不同扫描部位的有效剂量,见表1。

胸部扫描采用自动曝光控制的受检者分别为12岁和10岁,估算有效剂量分别为3.21m Sv和3.98m Sv,均低于其中5例未采用自动曝光控制的受检者。

3 讨论

CT扫描过程中对于相同的曝光条件,儿童获得的有效剂量往往比成年人大。这主要是由于儿童器官较小,获得的器官吸收剂量虽然较少,但器官的质量相对而言更小,在计算有效剂量时所使用的器官剂量是由整个器官的吸收剂量除以该器官的质量得到[7]。因此,在CT放射学实践中,对于儿童受检者单纯用k V,m A,剂量指数(CTDI)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来监控辐射风险是不够全面的,要考虑这些剂量量值在转换为有效剂量时成人与儿童的差异。本文的意义就在于量化这个差异,为儿童辐射防护工作提供参考。

此外,本次实验累计的胸部受检者病例同时包括采用自动曝光控制模式和没有采用自动曝光控制模式的情况。由于案例数目有限,根据实验结果初步分析,笔者认为对于儿童照射采用自动曝光控制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小受检者受照风险。这主要是由于自动曝光控制模式可以根据受检者体态调节曝光条件,而儿童和成人的体态差异比较大,既而剂量降低较明显。因此,建议将一般在胸部扫描中才使用的自动曝光控制模式应用到儿童不同部位的CT扫描中来,以降低儿童受检者辐射风险。

4 结论

对于儿童CT检查如何优化受检者受照剂量的相关思考。首先最基本的防护原则应建立在:如果可以采用超声、MRI等非X线检查手段就可以得到足够的诊断信息,则不要对儿童采用CT诊断。第二,由于X辐射效应有累加特性,尽量不要对儿童受检者进行多次CT检查,最好采取可替代的检查方法。由于有第一次CT检查获得的诊断信息作为参考,如果在后续的检查过程中必须采用CT检查,最好使用低剂量照射,以牺牲图像质量为代价减低儿童受照剂量。第三,在儿童CT扫描时,对于超敏感的器官可以采用铋材料遮挡的做法减低辐射风险。第四,放射工作者应该参与到儿童CT检查扫描模式的优化工作中,以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出适合儿童的扫描模式和曝光参数。

摘要:在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儿童受检者比成人对X线照射更为敏感。放射工作者在采用常规CT剂量表征量来评价儿童受检者辐射风险时就显得不够全面。本文以有效剂量作为参考量,针对64排(层)螺旋CT给儿童受检者带来的辐射剂量进行评估,为儿童辐射防护的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CT成像,辐射风险,儿童照射,辐射防护

参考文献

[1]Henry E.Ricea,Donald P.Frushb,Matthew J.Harkera,etal.Peer assessment of pediatric surgeons for potential risks ofradiation exposure from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J].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 2007,42:1157-1164.

[2]Coren ME,Ng V,Rubens M,et al.The value of ultrafastcomputed tomography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pediatric chestdisease[J].Pediatr Pulmonol 1998,26:389-395.

[3]Brenner DJ,Elliston CD,Hall EJ,et al.Estimated risks ofradiation-induced fatal cancer from pediatric CT[J].AJRAm J Roentgenol 2001,176:289-296.

[4]Mettler Jr FA,Wiest PW,Locken JA,et al.CT scanning:patterns of use and dose[J].J Radiol Prot 2000,20:353-359.

[5]Frush DP.Review of radiation issues for computed tomog-raphy[J].Semin Ultrasound CT MR 2004,25:17-24.

[6]Khursheed A,Hillier MC,Shrimpton PC and Wall BF.In-fluence of patient age on normalized effective doses calculat-ed for CT examinations[J].Br J Radiol 2002,75:819-830.

儿童受教育权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河南省受艾滋病影响较严重的某村, 按OVC定义[1]确定研究对象60名, 年龄8岁~15岁;在同村一般儿童中随机选择60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评价工具及方法

①艾滋病知识、态度及家庭防护知识问卷, 包括10个艾滋病知识、态度相关条目, 10个艾滋病家庭防护知识相关条目, 得分区间均为0分~10分;②儿童青少年生活质量问卷:涵盖生理、心理、社会能力及生活环境4方面与自我满意度评价, 13个维度, 49个条目, 所有条目均为4级评分, 部分条目为反向计分, 在计算时需用5减原分数进行换算, 经换算后, 得分越高者生活质量越好[5]。评价方法:①分别对OVC与一般农村儿童的艾滋病知识、态度、家庭防护知识进行调查并比较;②分别对OVC与一般农村儿童的自我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基线调查并比较。

1.2.2 质量控制

从护理专业本科生中选出15人作为调查员, 进行统一培训。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表使用EpiData 3.1 进行录入, 使用SPSS11.5 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艾滋病高发区儿童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宣教需进一步加强

本次调查显示, 两组儿童艾滋病知识、态度、家庭防护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OVC是指自己感染 HIV 或父/母感染 HIV或父/母/父母因艾滋病死亡的儿童。如果儿童本身未感染HIV, 但与感染 HIV父/母生活在一起, 掌握基本的艾滋病知识、家庭防护常识、正确面对艾滋病的态度, 显得尤为重要。对OVC进行艾滋病知识、态度及家庭防护知识的健康宣教是提高其生活技能的重要方面, 使其正确认识艾滋病, 掌握简单而必要的家庭防护知识, 提高生活技能, 从而增强自信。针对OVC特殊健康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活技能干预, 其效果将比传统教育内容更为显著[6]。而已经感染HIV的OVC有权利与一般农村儿童在一起学习娱乐, 一般农村儿童掌握基本的艾滋病知识、正确面对艾滋病的态度, 既对预防疾病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又为OVC提供了公平、无歧视的良好环境。健康教育目前仍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手段, 艾滋病疫情在我国处于快速增长期, 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对农村地区, 尤其是艾滋病高发区儿童进行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7]。

3.2 展开心理支持, 改善OVC心理状态

本研究显示, OVC与一般农村儿童的生活质量总分、生活质量4个方面中社会功能、生活环境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各县政府、部门在落实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对艾滋病致孤和脆弱儿童的关怀救助等方面开展了相应的工作, 在物质上给予了一定支持。但OVC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两方面与自我满意度得分仍较一般农村儿童低。随着人们对艾滋病的深入了解, OVC的心理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8], 应积极展开切实可行的心理支持, 改善OVC心理状态。

3.3 针对艾滋病高发区OVC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支持待进一步研究

针对艾滋病高发区OVC健康教育、心理支持的模式、途径、形式在本次研究中未能涉及, 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Babad E.Preferential affect:The crux of the teacher expectancy is-sue[M]//Brophy J.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eaching:Vol.7:Ex-pectations in the classroom.Greenwich.CT:JAI, 1998, 7:183-213.

[2]Foster G.Beyond education and food:Psychosocial well-being oforphans in Africa[J].Acta Paediatr, 2002, 91 (5) :502-504.

[3]Atwine B, Cantor-Graae E, Bajunirwe F.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AIDS orphans in rural Uganda[J].Soc Sci Med, 2005, 61 (3) :555-564.

[4]林云霞, 郑薇, 陶小润, 等.山东省部分地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生活现状评价[J].疾病监测, 2008, 23 (8) :484-486.

[5]吴汉荣, 刘普林, 蒙衡.少儿生活质量量表信效度分析及全国常模的制定[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1) :18-21.

[6]何忠虎, 季成叶.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健康教育干预模式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1) :8-9.

[7]窦萍, 王振兴, 轩志东.艾滋病高发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知识来源方式调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0, 21 (1) :20-22.

受欺负儿童自我认同偏离的干预 篇11

【关键词】儿童 受欺负 自我认同

一、受欺负儿童的自我认同

受欺负儿童的自我认同主要涉及到自我同一性的建构和自我归属感的获得,那么我们可以将儿童对欺负的自我认同界定为儿童对自身是否受欺负的辨认,形成“我是/不是受欺负的”、“我应该/不应该受欺负”等一系列自我认知和评价。以自我认同为标准,可以将受欺负儿童分为两类:受欺认同儿童(self-labeled victims)和受欺否定儿童(non- labeled victims)。

受欺负儿童的自我认同,与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自我知觉有着密切关系。关于儿童的自我概念,社会心理学家库利和米德认为,儿童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就是“镜像自我”形成的过程。而Crick等认为,人际知觉的准确性是重要的社会技能指标,儿童的自我知觉对其同伴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洛克则将自我认同描述为对自我同一性的认可。

同时,自我认同作为欺负过程中的一个变量,起着一个过渡作用。Stockdale等人研究发现受欺认同儿童与受欺否定儿童相比,在过去7天遭受过更频繁的欺负。Unnever和Cornell在对中学生欺负报告决策调查中也发现了类似结论,他们发现年幼儿童和遭受长期欺负的儿童更易报告被欺负,并且猜测受到身体欺负的儿童会更容易报告这种公然违背校规的行为。不難看出,受欺负儿童的自我认同与受欺负的频率和方式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可以看出,自我认同程度反映了欺负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和儿童对受欺负的态度。而探究受欺负儿童自我认同的影响因素,对于揭示儿童受欺负问题的实质,进而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意义很大。

二、干预途径

受欺负儿童的自我认同偏离,可以归为两种:一种是儿童在遭受欺负之前,原有的自我认同能力就存在缺陷;另一种是儿童在受欺负过程中被迫改变了原来已有的自我认同。我们可以将此作为切入点,对儿童进行正确引导、积极反馈及心理健康教育,有区别地对欺负进行干预。

对于原有自我认同能力存在缺陷的儿童,可以通过自信心训练和交往技能训练提高儿童的自我认同能力。首先,OpMoore和Kirkham发现缺乏自信能力的低自尊学生更有可能被同伴欺负。应该引导受欺负儿童进行正确地归因,建立必要的自信心,使其正确看待自己所面临的危机,避免消极的自我否定。其次,部分受欺负儿童缺乏基本的交往技能,不能运用恰当的方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相处。

对于因受欺负而被迫改变已有自我认同的儿童,主要通过教师干预和朋辈支持帮助受欺负儿童恢复恰当的自我认同。教师干预是目前国内外欺负干预的一种主要方式。教师由于其权威性,对欺负的干预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欺负的态度,容易形成共识,也更方便已有欺负的解决。另外,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让学生正面接触有关欺负的知识,摆脱欺负在儿童心目中的神秘感和受欺负的羞耻感。已有研究表明,教师领导的欺负干预能够取得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除了教师干预,同伴关系是欺负发生的最直接背景,同伴作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广大实践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儿童的社会化是其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环境因素,通过家长、教师、同伴的影响,让儿童在观察、模仿中健全自我认同能力。另外,可以通过加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来促进儿童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三、问题

随着对受欺负问题的研究逐渐深入,人们开始探索欺负过程中主客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社会认知水平对欺负的影响,研究欺负的自我认同无疑又使我们向欺负的本质迈进了一步。但是我们仍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我们研究受欺负儿童的自我认同时,如何衡量儿童对欺负的认知水平,即怎样的量化才是合理的,才是在儿童的理解范围之内的。其次,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还有许多概念性的问题有待我们去澄清,而文化作为植根于人类社会的心理源泉,作为大多数社会现象的影响因素,也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的。

参考文献:

[1]Crick N R,Dodge KA.A review and reformulation of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children's social adjustment,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4. 115.74-101.

[2]M.T. Theriot et al.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05.979-994.

[3]Stockdale,M.S.,Hangaduambo,S.,Duys,D.,Larson,K.,& Sarvela,P.D.Rural elementary students',parents',and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bullying.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2002,26(4):266-277.

[4] Unnever,J.D,& Cornell,D. G. Middle school victims of bullying: Who reports being bullied?Aggressive Behavior,2004,(30):373-388.

[5]Smith,P.K.,&Sharp,S.School Bullying:insight and perspectives.London:Routledge,1994.

[6]Eslea,M.,&Smith,P.K, The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anti-bullying work in primary schools.Educational Research,1998,40(2).

论受教育权平等及其法律保障 篇12

关键词:受教育权,平等,法律保障

当今世界各国都普遍注重对受教育权平等的保护, 受教育权在绝大部分国家既是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教育立法规定的普通权利。我国也高度重视保障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 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 但受教育权的保障在实际生活中却不尽如人意, 社会生活中仍存在种种受教育权不平等的事实。本文拟就公民受教育权平等及其法律保障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以求抛砖引玉。

一、受教育权是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

受教育权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项普遍法定权利。公民受教育权不仅是《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人权法所确认的一项重要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也是各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权利。

首次在宪法中规范与受教育权相关权利的是德国1919年魏玛宪法, 而把受教育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明确写进宪法并加以保护的是1936年的苏联宪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出于对基本人权和自由的普遍关注和尊重, 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确认了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据荷兰学者亨利·范·马尔赛文、格尔·范·德·唐在《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一书中统计, 在总共142个国家宪法中, 规定了公民受教育权的有73个, 占总数的51.4%[1]。因此可以说, 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宪法权利已经在世界各国宪法制度中得到了基本肯定。受教育权同时还是国际人权保障的一项重要人权。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明确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应当免费, 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也以专条规定再一次明确了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 并对受教育权的内涵作出了完整的释义。

受教育权在我国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建国以来的四部宪法都确认了公民受教育权。现行宪法第46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但是,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对公民受教育权的规定只是原则性的, 为切实保障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依据宪法我国相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建立和完善, 受教育权已成为广大中国人民普遍并实际享有的权利。

二、受教育权平等的内涵

受教育权从人权的角度理解应该实行平等原则, 使每个人都能接受一流的教育, 充分发展人的潜能, 使其能适应智力的、社会的、精神的挑战[2]。受教育权平等自从二战以后基本上已经被各个国家写进宪法或者被其法律体系所确认。如我国《教育法》第9条第2款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 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同时第36条还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作为一项基本权利, 平等原则是受教育权享有与行使的首要原则。

教育平等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在我国,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到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古希腊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 将公正和平等运用于国家人才的选拔, 强调了国家领袖人才并非凭出身和财富, 其决定性的标准是知识和品德。他开办的“学园”招生给每个应试者以平等的机会, 按照其表现择优录取。亚里士多德则明确提出了正义的平等观, 即其分配正义所指的比例平等:平等地对待平等的, 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社会财富和荣誉将根据每个人的功绩和价值按比例平等加以分配[3]。这是早期朴素的教育平等理念。近代由西方新兴资产阶级将平等推广到教育领域, 并最终在法律上确定人人平等享有受教育权。二十世纪以后尤其是六七十年代以后, 随着“教育民主化”思潮的兴起, 教育机会平等问题更成为教育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点。

受教育权平等的核心是受教育的机会平等。在西方, 教育机会平等的内涵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认为, 教育平等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到今天, 表现为教育起点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和教育效果的平等。瑞典教育家T·胡森认为, 受教育权的“平等”有三种含义:首先是指个体起点的平等, 即每个人都有不受任何歧视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其次是指在中介性阶段的平等, 即教育过程中受到平等的对待, 以平等为基础对待不同人种、民族和社会出身的人;第三是指最后目标的平等, 即促使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机会平等。形成了“起点平等论”、“过程平等论”和“结果平等论”三种理论形态[4]。再如索里·特尔福德认为, 所谓教育机会平等, 并非指全国人民都接受同等的教育, 都从小学、中学而升入大学, 而是指国家以最公平的方式使人人凭其禀赋及能力而受到一种适合其才能与需要的教育, 使受教育者站在平等的立足点上, 不受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男女性别、宗教信仰、种族地域等的限制, 均有机会接受一种适当的教育, 使每个人的天赋才智都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5]。

我国学者在分析和总结西方学者关于受教育权平等观点的基础上, 对受教育权平等进行了理解和阐释。根据我国的立法, 受教育权的机会平等的内涵一般被归纳为:1.入学机会平等或入学不受歧视 (在社会、经济文化、阶层、民族、种族、性别、地理等方面) ;2.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平等;3.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平等;4.在获得知识和本领上的机会平等。

受教育权的平等还包括受教育的待遇平等。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取缔教育歧视公约》对教育平等作了祥尽的阐述。该公约规定, 教育平等包括消除教育歧视和消除不平等 (教育机会和待遇的不平等) 两个方面。根据第一条的规定, 受教育的待遇平等就是要求消除一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社会出身、经济条件的歧视, 取消一切损害教育平等的区别、排斥、限制或特惠, 使每一个公民的受教育权都能得到公平的保障。因此要求国家所设立的提供基础教育的学校均衡的配置教育设施、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 以使公民能大致上平等的享受教育资源。

三、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现状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但公民的受教育权平等在现实中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缺陷,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义务教育领域的不平等。我国城市的中小学教育基本上是由国家财政拨款, 农村的中小学教育则基本上是以摊派的方式由农民自己负担, 这使农村儿童无论是受教育的机会还是受教育的待遇都无法与城市儿童平等;其二是受高等教育权上的差别对待, 即高等教育招生政策中的城市偏向主义和身份歧视。考试的标准既然是同一的, 则录取的标准也应该是同一的 (按成绩平等) 。但实际上农村考生要取得入学资格往往需要比城市考生更高的成绩。城市考生无论就其已享受的教育资源而论还是就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机会而论都要数倍地优越于农村考生, 农村考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承担了国家不平等保障的不利后果, 而这种政策无疑又加剧了这种不平等;其三是性别保障上的不平等, 尤其是对农村贫困地区女童的受教育权保障严重不足[6]。

四、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

宪法中规定受教育权只是对权利的认可, 正如列宁所说“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要使纸上的权利变为现实的权利, 就需要有完善的权利保障体系, 依法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实现。下面主要从立法和司法两方面来讨论受教育权的保障问题。

(一) 立法保障

1.完善现行宪法确认受教育权的规定

我国宪法第46条对受教育权“权义复合性”的规定应当加以修改。首先, 从法理上混淆了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的关系。因为法理学上权利意味着可为, 可不为;义务意味着必须为。权利主体对自己的权利可以“做”, 也可以“不做”。它要求义务主体在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关系中承担某种必须履行的义务。按照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 “受教育”作为一种权利, 公民既可以行使, 也可以放弃;作为一种义务, 公民则必须履行, 这种规定自相矛盾, 让人无所适从。其次, 受教育权是一种宪法权利。按权利本身之意理解受教育是公民应该享有而由国家予以保障的基本权利, 而绝不是同时应承担的义务。这样规定使国家和政府作为主要义务主体责任不明确。因此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这种表述不够科学, 容易造成人们认识上的混乱, 在实践中给教育立法带来困惑, 导致实施教育法困难。对于本条规定, 笔者认为表述为“公民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国家承担实施和保障教育的义务”比较合适。

2.完善实体法的保护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法体系中, 立法数量少, 层次不高, 而其中有关保障受教育权的实体法部分则更为单薄。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有关受教育权的教育立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 都还存在不足, 特别是对侵犯受教育权所负责任的规定还相当模糊。在《教育法》中, 应进一步细化受教育权的内容, 扩展并明确受教育权的子权利;完善受教育权被侵犯后权利救济的程序;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 (教师) 、学生家长和其他教育法主体在保障公民受教育权中的义务。在《义务教育法》中明确相关各方因违背该法的规定而应承担的责任, 如应负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以及这些责任所依据的其他法律的相关条文[7]。此外, 在其他的法律法规中, 应修改或废除那些违反受教育权平等保护的歧视性规定。

3.完善程序法对受教育权的保障

没有程序保障的权利, 等于没有被赋予这种权利。我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重实体, 轻程序”的倾向, 对受教育权的程序法保障落后于实体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都规定了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有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的权利。这是对受教育权程序方面的一个重要保障措施。但没有法规或规章对学生申诉制度作进一步的具体规定, 缺乏专门负责受理学生申诉的机构和人员、关于申诉时效、申诉后处理机制等方面的规定。给学生行使申诉权、维护自身权益造成极大困难。所以急需在立法上将学生申诉制度予以规范化、具体化, 使其有更大的可操作性, 拓宽学生受教育权的救济渠道。除了在相关法律中完善程序条款外, 还有必要制定专门的程序法来保障受教育权。

(二) 司法保障:完善公民权利的宪法救济体制, 建立宪法诉讼制度

从我国教育法律体系可以看出, 我国很重视从法律角度去规定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但在实践中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常受到侵犯。根据权利的主张要素, “有权利必有救济”。当受教育者的权利受到侵害时, 在各种法律救济和权利保障措施中, 司法救济是最基本的救济。

在实践中受教育权的实现常受到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其他社会主体的侵犯。根据权利属性, 受教育权兼具自由权和社会权双重性质。自由权性质的受教育权属于防御性的消极权利, 要求国家不得侵害并尊重公民受教育权的享有, 其中当然包括其他主体也不得侵犯公民平等受教育权。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或不履行法定职责而使公民的受教育权不能充分实现即产生了行政权对受教育权的侵害。自由权性质的受教育权还受到其他社会主体的其他形式的侵害:如冒名顶替他人入学, 负有义务教育责任的学校没有法定依据拒绝学生入学等。社会权性质的受教育权属于积极权利, 其实现有赖于国家的积极作为, 立法机关必须制定法律以提供权利实现所必需之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一旦立法机关制定了侵犯受教育自由权或者怠于行使立法权以促成受教育社会权的实现, 则构成立法违宪, 对受教育权的立法侵害就产生了。

在受教育权救济方面, 我国现行受教育权救济途径不能满足社会现实需要。从我国司法实践来看, 已被法律具体化的受教育权救济途径是民事诉讼, 它解决的只是平等主体之间受教育权方面的争议。对于行政机关对受教育权的侵害主要通过行政诉讼方式实现救济的。但是在我国宪法的规定和根本政治制度下, 司法机关不享有违宪审查权, 我国享有违宪审查权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人民法院只审查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抽象行政行为被排除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外。如农民的子女在某些城市上学要交纳数量不等的赞助费, 这种做法虽然有违宪法平等原则, 却并不违反地方政策或部门规章, 因而是不可诉的。这必然使被抽象行政行为侵害的受教育权无法得到救济, 权利处于虚空状态, 同时也使受立法违宪侵害的公民受教育权得不到有效救济。

因此本着“没有得不到救济的权利”的法治原则, 笔者认为应建立宪法诉讼制度, 在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无法给予受教育权完整的救济保障之时, 宪法诉讼将是受教育权平等保障的最后屏障。宪法诉讼是对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案件进行合宪性审查, 其结果有两种, 即合宪有效或是违宪无效。主要适用于立法机关的立法和政府的抽象行政行为是否合宪的争议。目前世界上的合宪性审查制度有三种模式:一是前苏联的权力机关审查模式。我国基本属于这种模式。二是美国式的司法审查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大多是英美判例法系国家, 这与我国实体法的法律文化传统相去甚远。三是专门机构合宪审查模式。设立独立于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之外的第四个机构来行使合宪审查权[8]。各国实行何种审查方式和该国的现实国情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 笔者认为我国应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合宪性审查模式:在普通法院内部设立宪法法庭, 确认其有直接的司法审查权。宪法法庭受理宪法争议案件。当然前提是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穷尽了法律上所有救济手段, 仍无法获得保护, 应予受理。宪法法庭通过对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行为是否违宪进行审查, 若确认违宪则撤销该行为, 以达到维护公民基本权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亨利·范·马尔塞文, 格尔·范·唐.陈云生译.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华夏出版社, 1987.159、166.

[2]王启富, 刘金国.人权问题的法理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209.

[3]龚向和, 谢静琪, 曾翠萍.试论受教育权的平等理念[J].大学教育科学.2003, (02) .

[4]张人杰.胡森论均等不相容性[J].外国教育资料.1989, (3) .

[5]吴德刚.中国全民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6]曲相霏.受教育权初探[J].政法论坛.2002, (3) .

[7]王建军.论受教育权的宪法保障[D].四川师范大学.2005.

上一篇:能力比对实验下一篇:高层建筑中的隔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