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2024-10-31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精选7篇)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IFG) 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 以简易智能状态量表评估认知功能, 并运用多因素回归分析IFG与认知的关联性。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186例, 其中认知功能障碍者7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教育年限、高血压及IFG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及IFG是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IFG是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其早期诊断和治疗可能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情况。

关键词:空腹血糖调节受损,认知功能障碍,横断面研究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 是血糖水平介于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之间的一种中间代谢状态, 属于糖调节受损, 有学者将其称为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类似, IFG的发病机制也和B细胞功能受损及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1]。据国内外的最新报道, 糖尿病及糖耐量受损即糖调节受损的另外一种状态均与中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障碍相关, 可能是中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2,3]。但是, 关于IFG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报道较少, 且尚无一致的结论[4,5]。本文探讨IFG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 以期为老年性痴呆的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所有对象均选择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检查或收住院的对象。经过简易智能状态量表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6]检测认知功能情况。排除患有恶性肿瘤、心肝肾有严重功能不全的患者。研究共纳入受试者186例, 男92例, 女94例。其中认知功能障碍组70例, 年龄74~87岁, 平均 (78.31±9.25) 岁, 男32例, 女38例, 受教育年限为 (3.56±2.85) 年;认知功能正常组患者116例, 年龄71~82岁, 平均 (71.24±6.03) 岁, 男60例, 女56例, 受教育年限为 (6.46±3.01) 年。2组之间年龄、受教育年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制定老年人认知功能调查表, 纳入以下可能相关的影响因素: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总蛋白水平、IFG、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是否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等。以上疾病的诊断必须有据可依, 如既往外院的诊断, 或者本次来院检查得出的诊断。其中, IFG指血糖水平在7.8~11.0 mmol/L。

1.2.2 认知功能情况的检测:

采用中文版MMSE进行检测, 该量表有19项, 分为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及计算力、回忆、语言能力等5个分量表。每题回答正确得1分, 回答错误或不知道为0分, 总分为0~30分, 得分越高表示认知能力越好。张明圆等[7]对MMSE量表进一步研究, 认为中国老年人群认知功能障碍标准为:文盲组MMSE<17分, 小学文化组MMSE<20分, 中学及以上组MMSE<24分。

1.2.3 生化指标的检测:

血液生化采用日本产奥林巴斯AU640全自动生化仪, 血常规采用日本产Sysmex XE-5000血细胞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行×列表的卡方检验;多因素模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IFG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基线资料分析

与认知功能正常组相比较, 认知功能障碍组年龄较大、受教育年限偏短, IFG及高血压的发生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其他因素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见表1。

注:与认知功能正常组比较, *P<0.05, **P<0.01

2.2 IFG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将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总蛋白水平、是否存在IFG、是否有脑卒中、是否有高血压、是否有冠心病、是否有高脂血症、是否吸烟、是否有饮酒、是否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等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中, 结果显示:年龄 (P<0.001) 及IFG (P=0.038) 等与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随着年龄增长, 老年人认知功能逐渐下降。据统计, 62%左右的>65岁的老年人患有认知功能障碍或老年性痴呆。这些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不仅导致了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的缺失, 还对其家庭以及社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已经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8]。认知功能障碍是老年期痴呆重要的早期临床表现。研究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 才有可能对老年性痴呆做出早期诊断、治疗和干预。

国内外相关文献证实: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吸烟、饮酒, 以及某些躯体疾病如脑卒中、高血压及高脂血症均可能与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下降相关。最新研究认为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均是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2,3,9]。与糖耐量受损类似, IFG也是糖调节受损的一种类型, 在台湾人的研究中发现2种类型患者对胰岛素敏感性方面的改变相当, 而IFG提示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更严重[9]。IFG和糖耐量受损患者早期胰岛素分泌均下降, 但糖耐量受损者晚期胰岛素分泌也受损;糖耐量受损患者具有明显肌肉胰岛素抵抗和中度肝胰岛素抵抗, 而IFG患者肝胰岛素抵抗明显, 肌肉对胰岛素敏感性接近正常[10]。本研究对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IFG也是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一项危险因素。国外的研究也表明IFG是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代谢标志物之一[5], 并且是老年妇女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因素[4]。这些结果均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目前关于糖尿病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关联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的机制有:脑血管病变[11], 胰岛素抵抗[12], 晚期的糖化终产物[13], 炎症反应[14], 氧化应激[15]和胰岛素、β-淀粉样蛋白竞争胰岛素降解酶[16]等。对糖尿病动物模型的脑部研究发现, 海马锥体神经元的树突萎缩, 棘密度下降, 神经脆弱性增加, 神经元减少, 这些特征均与阿尔茨海默病及动物模型一致[17,18]。而胰岛素及相关治疗能逆转这些变化[19]。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能引起脑部的功能微变化, 如脑白质疏松、一般影像学检查难以检出的微病变, 已有研究证实这些亚疾病可能与老年认知功能下降相关[20]。

IFG有着与糖尿病相似的病理生理特点, 如高血糖、胰岛素抵抗、糖基化终产物及脂质代谢紊乱;多数IFG患者存在B细胞功能减退及胰岛素抵抗, 与糖耐量正常人群相比, IFG患者的血管病变危险性显著增加;IFG患者常合并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及代谢综合征, 这些疾病或多或少与认知功能的下降相关。鉴于IFG是糖尿病前期, 早期诊断和预防, 不仅对糖尿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老年认知功能障碍也能起预防作用。我们的研究明确了IFG也是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一项危险因素, 为预防老年性认知功能障碍提供了理论基础。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篇2

糖化血清白蛋白 (GA) 检测是在糖化血清蛋白基础上对GA进行的定量测定, 是利用血清糖化的白蛋白与血清白蛋白的百分比来表示GA的水平, 去除了血清白蛋白水平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较糖化血清蛋白更精确[4]。最近国内有糖化血清白蛋白检测在糖调节受损及新诊断糖尿病人群中应用的报道, 但样本量不大, 重点非用于2型糖尿病的筛查。研究者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该院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的20岁以上成年人869名受检者进行了FPG和GA检查, 以评估FPG和GA在筛查DM及IGR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的20岁以上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 排除肝、肾、结缔组织病 (如肾病综合征、肝硬化) 、甲状腺功能异常和其他内分泌代谢疾病, 无急性感染等应激情况, 共入选869例, 男633名, 女236名, 平均42.95±12.3岁, 既往未进行过OGTT检查, 未诊断过DM或IGT, 未进行饮食控制及降糖药物治疗。受检前患者维持正常的饮食。

1.2 方法

受检者空腹10h测定空腹血糖及糖化血清白蛋白。FPG≥6.1且<7.0 mmol/l或GA>18.5%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进行确诊。对筛查资料进行收集和统计, 建立糖尿病筛查数据库。血糖化验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 糖化血清白蛋白试剂为液态化学酶试剂。

1.3 观察指标

临床观察FPG、2hp G、OGTT2h血糖、0 h、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后2 h血糖等指标。

1.3 评价标准

诊断标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根据WHO诊断标准 (1999) , FPG<5.6 mmol/L或2 hp G<7.8 mmol/L排除糖尿病;OGTT2h血糖≥7.8 mol/L但<11.1 mol/L为糖耐量减退 (IGT) , Oh>6.1 mmol/L而<7.0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 (IFG) , IFG和IGT统称糖调节受损。空腹血糖≥7.0 mmol/L或口服葡萄糖后2 h血糖≥11.1mmol/L, 确诊为糖尿病。无明显糖尿病症状者需要改日重复化验。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分析,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曲线) 获得FPG和GA与IGR诊断相关的最佳临界点。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算ROC曲线各点数据、绘制ROC曲线。采用联合试验方法进行比较空腹血糖、糖化血清白蛋白和两者联合检测在糖调节受损检出率与阳性检出率之比 (包括空腹血糖检查阳性率、糖化血清白蛋白阳性率及两者联合检查阳性率) , 空腹血糖、糖化血清白蛋白和两者联合检测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综合评定。

注:Se (sensitivity) 灵敏度;Sp (specificity) 特异度;You (Youden’s index) 约登指数;Od (omission diagnose rate) 漏诊率;Md (mistake diagnose rate) 误诊率;LR+ (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 阳性似然比;LR- (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 阴性似然比;PPV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阳性预测值;NPV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阴性预测值;AUC (area under the curve) 曲线下面积;联合1:FPG≥6.31mmol/l或GA>11.9%;联合2:FPG≥6.31mmol/l且GA>11.9%。

2 结果

2.1 该研究人群临床和实验室资料

按1999年WHO诊断标准, 首次空腹血糖6.1≤FPG<7.0 mmol/L者34例, 诊断为IGR有19例, 6例为糖调节正常者;但有9人OGTT 2 h PG≥11.1 mmol/L, 确诊为DM。

2.2 FPG、GA与诊断为IGR相关的临界点

通过绘制ROC曲线, FPG与诊断为IGR相关的临界点为6.31 mmol/L, 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2%和99.3%, 曲线下面积0.294 (95%CI0.087~0.501) , 阳性似然比96.3, 阴性似然比0.32;GA与诊断为IGR相关的临界点为11.9%, 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1%和38.9%, 曲线下面积为0.737 (95%CI0.469~1.0) , 阳性似然比1.196, 阴性似然比0.692 (图1、图2) 。

2.3 FPG, GA筛查IGR效果的比较, 以及与联合试验筛查效果的比较

两种筛查方法相比, AUC面积最大提示筛查效果最好, 如表1所示。当筛查IGR时, AUC的结果为GA=11.9 (0.737) >FPG=6.31 (0.294) , 提示GA的筛查准确度较高,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联合试验可以提高筛查效率, 如表1所示。当两种方法联合的时候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

3 讨论

3.1 FPG在筛查IGR中的价值

该研究中, 以FPG≥6.31 mmol/L检出IGR的灵敏度为68.2%, 漏诊率为31.8%。采用ROC曲线, 提示FPG≥6.31 mmol/L时应进一步行OGTT明确诊断。

3.2 GA在诊断IGR中的价值

GA与受检者近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相关, 重复性好, 是监测血糖控制情况的指标之一, 与OGTT相比, 测定GA更为方便。GA作为新的监测方法, 至今尚未实施标准化的检测方法及质控。周健等采用全国10个中心的协作研究, 测定了380例正常体重、正常糖调节者的GA水平, 推荐10.8%~17.1%作为中国人GA的正常参考值[5]。唐峻岭等研究显示GA>18.5%在IGR及DM中检出率分别为18.18%及53.45%, GA水平在NGR、IGR、糖尿病3组间两两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6]。该研究目标人群为既往无糖尿病的社区人群, 单独采用GA≥11.9%判断IGR状态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1%和38.9%, 其ROC曲线下面积高于FPG的ROC曲线下面积, 提示用GA筛查IGR优于FPG。根据临床实践, 检验项目的诊断性能指标阳性似然比 (LR+) >10时可纳入疾病诊断, 反之, 阴性似然比 (LR-) <0.1时可用于排除疾病诊断。可见单用GA或者联合1均LR+<10, 故不宜用于诊断IGR。

3.3 联合试验在诊断IGR中的价值

由AUC面积可见GA筛查IGR优于FPG, 但是GA>11.9筛查IGR存在26.9%漏诊率。为了进一步提高筛查效果, 该研究采用联合试验, 分别采用平行试验和系列试验, 系列试验即FPG≥6.31且GA大于11.9%同时符合为阳性, 得出灵敏度为94.1%, 比单纯采用FPG≥6.31 mmol/L筛查糖尿病提高筛查效率38%, 而特异度无明显差异。单纯采用GA>11.9%作为诊断切点时漏诊率为26.9%, 而采用系列试验后漏诊率降低了78.1%。

该研究提示, FPG≥6.31且GA大于11.9%同时符合时诊断灵敏度较高, Youden指数最大, 误诊率与漏诊率之和最小, 筛查效果最好。因此, 当FPG在6.31 mmol/L以上且GA在11.9%以上时应进一步行OGTT, 以明确有无IGR。

摘要:目的 评估空腹血糖 (FPG) 和糖化血清白蛋白 (GA) 在筛查糖调节受损 (IGR) 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该院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的20岁以上成年人869例作为研究对象, 男633名, 女236名, 平均42.95±12.3岁, 受检者空腹10 h测定空腹血糖及糖化血清白蛋白。FPG≥6.1且<7.0 mmol/l或GA>18.5%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进行确诊。结果 按照1999年WHO的DM诊断标准, 该研究人群DM、IGR和正常糖调节者 (NGR) 分别为35例、19例、815例。通过绘制ROC曲线, FPG与诊断为IGR相关的临界点为6.31 mmol/L, 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2%和99.3%, 曲线下面积0.294 (95%CI0.0870.501) , 阳性似然比96.3, 阴性似然比0.32;GA与诊断为IGR相关的临界点为11.9%, 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1%和38.9%, 曲线下面积为0.737 (95%CI0.4691.0) , 阳性似然比1.196, 阴性似然比0.692。当筛查IGR时, AUC的结果为GA=11.9 (0.737) >FPG=6.31 (0.294) , 提示GA的筛查准确度较高。联合试验可以提高筛查效率, 系列试验即FPG≥6.31且GA大于11.9%同时符合为阳性, 得出灵敏度为94.1%, 比单纯采用FPG≥6.31 mmol/L筛查糖调节受损提高筛查效率38%, 而特异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空腹血糖联合糖化血清白蛋白筛查糖调节受损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 6.31 mmol/L<FPG<7.0 mmol/L且GA>11.9%时应进一步行OGTT了解2h PG, 以明确有无IGR。

关键词:空腹血糖,糖化血清白蛋白,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糖调节受损

参考文献

[1]张亭, 何訸, 杨惠岚, 等.糖化血清白蛋白用于诊断糖尿病及糖调节异常的价值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2) :274-277+298.

[2]古达清, 朱长清, 吴伟琼, 等.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白蛋白联合检测在糖尿病中的筛查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 (9) :1709-1712.

[3]蒋富贵, 董再全, 李西荣, 等.焦虑障碍伴糖调节受损帕罗西汀联合团体心理治疗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4 (5) :321-326.

[4]李焕英, 张梅.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糖代谢状况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7) :845-846.

[5]卢永屹, 唐红, 王佑华, 等.易筋经结合饮食调摄干预糖调节受损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4 (6) :55-57.

[6]张艳丽, 孟令荣, 马静静, 等.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截点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 :1946-1949.

[7]丘燕丽.酶法测定糖化血清白蛋白相关临床试验分析[J].中外医疗, 2014 (24) :186-187.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篇3

关键词:空腹血糖受损,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效果评价

空腹血糖受损是糖尿病的前期,是由正常发展到糖尿病的一个过渡阶段。如不及时干预,可导致胰岛素抵抗逐渐加重,糖脂代谢紊乱;β细胞功能受损、破坏、功能缺陷,发展为糖尿病。在此阶段,如果注意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血糖有可能逐渐变为正常,否则的话,则可能发展成为糖尿病。本研究对2007年1月—12月到我院体检查出的部分空腹血糖受损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治疗,评价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空腹血糖受损的预防治疗效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12月来我院进行体检查出空腹血糖受损患者120例,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55.2岁±9.4)岁。入选标准:(1)年龄35岁~70岁;(2)体检符合空腹血糖受损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6.1 mmol/L(≥110 mg/dL)但<7.0 mmol/L(<126 mg/dL);(3)既往无糖尿病病史,未服用降糖药物;(4)近期未服用噻嗪类、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等致血糖升高的药物;(5)无心、脑、肾、甲状腺疾病等病史。

1.2 方法

所有入选者均首先填写健康调查表,其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即生活方式、体重、腰围、体重指数(BMI)、是否吸烟、是否酗酒;记录血压;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FPG)、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干预组给予健康生活方式指导6个月,对照组不予任何指导,6个月后同时测定各项指标。

1.2.1 干预方法

对干预组患者每月义务举办1次健康教育讲座,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教育,指导他们的饮食、运动方式,制订个体化饮食、运动方案,并督促其执行。

1.2.1. 1 健康教育

每月义务举办1次健康教育讲座,重点讲授高血糖、高脂血症、高血压的主要危害及其与饮食、情绪、运动、生活习惯、不良嗜好等因素的关系,普及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的诊断、治疗、自我防治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建立自我防护的健康理念。

1.2.1. 2 生活干预

培养患者科学饮食、按时作息、劳逸适度的健康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减少总热量,吃低脂肪、低糖、低盐、高纤维素饮食。合理膳食、控制体重是预防心血管病的一个主要因素,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每日摄入饮食的总热量,维持热量的基本平衡。一般以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0%~20%,脂肪占30%,碳水化合物占50%~60%为宜。体重超重者要减轻体重,以每周减轻0.5~1.0 kg为宜;(2)低盐饮食,控制钠盐摄入量在每天6 g以下,尤其对于伴有高血压的患者,低盐饮食有助于血压降低;(3)低脂饮食,应少食动物内脏,多食植物油,少食动物油,并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及粗纤维,多吃水果和蔬菜,促进胆固醇的排泄;(4)低糖饮食,可以降低血糖的食物有苦荞麦、南瓜、芹菜、冬瓜、竹笋、木耳、蘑菇、洋葱、胡萝卜等。吃白肉(鱼鸭鸡肉)比红肉(猪牛羊肉)好,粗细粮要搭配。先吃菜后吃饭,血糖可减半,先吃饭后吃菜,血糖要翻番。加强关于糖尿病知识的健康教育,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尽早发现糖尿病,正确有效地治疗糖尿病,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带来的危害;(5)戒烟,如吸烟者不能彻底戒烟,可劝其减少吸烟量至每日5支以下;(6)控制饮酒量,重度饮酒和酗酒者一定要减量或戒酒。可适量饮用红葡萄酒,每日50~100 m L为宜。

1.2.1. 3 运动干预

合理运动,减轻体重,消除将军肚很重要。为患者制订科学的运动方式,建议选择以大肌群节律性运动为特征的有氧代谢运动为宜,坚持锻炼,每周至少5次,每次30 min.如快走、慢跑、打门球、太极拳、太极剑、骑自行车、登楼梯、爬山坡等,不提倡举重、百米赛跑这类无氧代谢运动,以免导致不良影响或意外。

1.2.1. 4 心理干预

要有好心情。人遇到焦虑、忧愁、悲伤、愤怒、紧张时,可使血糖上升,若生活环境稳定,精神愉悦,笑口常开,血糖就会下降。每周对患者进行1次心理干预治疗,包括耐心、细致地听取患者的倾诉,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疾患,并进行疏导,及时帮助他们解除心理负担,保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1.2.2 评价指标

比较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前后患者的一般情况、血糖、血压和血脂水平。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糖、血脂水平,并做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资料的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以表示,各组数据均行正态性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予对数转换为正态分布。组内前后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2组年龄、体重指数、FPG、TG、TC及血压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2 2组各项代谢指标的变化

干预组治疗前后腹围、体重指数、FPG、TC、TG、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复查前后所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患者逐渐增多。已经证实,高血糖与胰岛素抵抗相互促进,环境因素中摄食过多、体力劳动过少导致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可引起一系列代谢变化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如游离脂肪酸、瘦素、抵抗素等增加和脂联素降低等,进一步抑制胰岛素信号传导途径,加重胰岛素抵抗,导致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冠心病的等危症,如不加以控制,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发生[1]。要做好高血糖、高脂血症的预防工作,最简单、成本效益最为合理的方式就是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已证实良好的生活方式能显著减少糖耐量减低(IGT)发生糖尿病的危险[2]。空腹血糖受损(IFG)存在空腹和餐后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分离状态,是一组有别于IGT的糖稳态受损人群。本研究结果一方面说明饮食和运动双重手段的干预效果明显好于单一饮食手段的干预,另一方面也提示非药物疗法的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还有一些不确定性需要完善。众所周知,生活方式干预减少糖尿病发病率的关键点之一是将患者体重控制在最理想的范围内,其机制认为是胰岛素分泌功能的改善[3]。《美国胆固醇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IFG是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从防治糖尿病及大血管病变角度出发对IFG状态进行干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规律运动可以改善IFG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初始病变——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4]。

我们的研究发现,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后,患者的血糖、腹围、腰臀比、体重指数、血压、血脂水平均明显下降。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治疗的重点内容,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戒烟等均是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病,改善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3.

[2]Knowlerwc,Barrett CE,Fowler SE,et al.Reduction in the incidence oftype 2 diabetics with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rmet-formin[J].N Engl JMed,2002,346(6):393-403.

[3]Yoshida Y,Hashimoto N,Tokuyama Y,et al.Effects of weight loss inobese subjectswith normal fasting glucose or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on insulin release and insulin resistance according to a minimal modelanalysis[J].Metabolism,2004,53(9):1095-1100.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38例空腹血糖异常并伴超重或肥胖 (BMI>25) 的患者。其中男性28例, 女性10例, 年龄46.38岁。空腹血糖异常诊断标准按美国ADA标准诊断。。

1.2 方法

均予二甲双胍缓释片500mg, 日二次口服。治疗1个月后复查空腹血糖和胰岛素、血压、血脂四项、体质量指数、尿酸及肝脏B超。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二甲双胍治疗1个月后, 患者空腹检查血糖 (FPG) 、体质量指数 (BMI) 及空腹胰岛素 (FINS) 、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尿酸 (UA) 等指标均有好转。见表1。

3 讨论

二甲双胍另一优势在于有较坚实循证医学证据表明, 其是可降低心血管并发症风险的降糖药物, 在改善血脂水平、控制血压、提高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等方面均有效果。治疗空腹血糖异常, 除饮食治疗及运动疗法外, 二甲双胍为一种治疗胰岛素抵抗的良药。作用机制为;抑制糖异生及糖原分解, 改善受体后葡萄糖磷酸化,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此外, 尚有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独立作用) 、降压作用。

从临床观察结果来看, 二甲双胍能改善BMI, 作用机制与影响脂代谢有关, 本临床观察结果提示能降低TC、TG、LDL-C, 与文献报道较为一致。二甲双胍主要的降血糖机制是改善肝脏和肌肉的胰岛素抵抗, 对脂肪组织也有一定作用。在肝脏, 二甲双胍主要减少肝糖元输出[2], 还可抑制肝糖元异生和分解, 从而降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二甲双胍还可促进肌细胞葡萄糖无氧酵解, 增加肌肉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 抑制脂肪分解, 降低游离脂肪酸水平, 从而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分子水平的研究提示, 二甲双胍可抑制线粒体呼吸链, 增加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 激活单磷酸腺苷 (AMP) 蛋白激酶等, 增加细胞膜流动性[3]。另有研究表明, 二甲双胍能增加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 (GLP-1) 的分泌, GLP-1可促进2型糖尿病患者葡萄糖介导的胰岛素分泌, 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促进肝糖原合成和降低肝糖输出, 改善β细胞功能, 缓解高胰岛素血症。二甲双胍还可抑制GLP-1降解酶——二肽基肽酶4 (DPP-4) 的活性, 延长GLP-1的作用时间[4]。总之从以上结果来看, 二甲双胍可作为一种预防糖尿病发生, 治疗胰岛素抵抗, 改善脂代谢,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价格便宜的药物推广。

*治疗前后比较P<0.05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二甲双胍治疗空腹血糖受损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按ADA标准诊断的空腹血糖异常并伴超重或肥胖 (BMI>25) 的患者共计56例, IGT (5.6~7.0mmol/L) 诊断依据两次FPG及OGTT排除糖尿病给予二甲双胍缓释片500mg一日二次, 疗程1个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在治疗后1个月后, 患者体质量指数 (BMI) 、空腹血糖 (FPG) 、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尿酸 (UA) 等指标均有改善;在临床上病人感觉改变, 较前好转, 且原有脂肪肝在B超监测下提示好转, 有的消失。结论 二甲双胍治疗空腹血糖异常疗效显著。

关键词:二甲双胍,空腹血糖

参考文献

[1]夏红英.二甲双胍治疗空腹血糖受损患者52例临床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 2011, 33, (9) :885-886.

[2]He YL, Paladini S, Sabia H, et al.Bioequivalence of vildagliptin/metformin fixed-dose combination tablets and a free combinationof vildagliptin and metformin in healthy subjects[J].Inter J ClinPharmacol Ther, 2008., 46 (5) :259-267.

[3]牛鉴庭.二甲双胍干预治疗空腹血糖受损106例临床报道[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9) :247-248.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标准:空腹血浆血糖 (FPG) <6.1mmol/L为正常, 6.1~6.9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 ≥7.0 mmol/L为糖尿病[1]。对于空腹血糖>7.0 mmol/L者, 建议其进行内科治疗。笔者对空腹血糖6.1~7.0 mmol/L的938名体检者进行有关血糖和糖尿病基本知识的宣教, 并最终确定对其中360名排除严重心血管疾病且自愿参加本研究者进行研究。将360人随机分为两组, 干预组200人, 对照组160人。两组人员均为轻、中度体力劳动者, 体重指数20~23, 平均年龄 (47±9) 岁。

1.2 检测方法

被检者均空腹10~12 h, 早晨抽取静脉血3 ml, 离心3 000r/min, 取血浆, 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

1.3 观测指标

空腹血浆血糖 (FPG) 、甘油三酯 (TG) 、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

1.4 干预措施

1.4.1 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对干预组人员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保健护士每月随访1次, 监测血糖、血脂等, 及时录入并分析评价干预后的各项指标的变化, 干预周期为6个月。

1.4.2 饮食干预 (1) 培养良好饮食习惯:进餐要定时定量; (2) 均衡饮食: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占总热量的50%~60%、15%~20%和25%~30%; (3) 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摄入, 减少高胆固醇和油炸食物摄入, 多食含纤维食品、适量低糖水果, 烹调以清淡为原则, 尤其伴有高血压者更要限盐摄入; (4) 戒烟限酒指导; (5) 提供膳食处方、膳食搭配、烹调方法、个体化营养指导。

1.4.3 运动干预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等情况, 循序渐进, 逐步增加运动量及活动时间, 强度以“运动后心率=170-年龄”为宜[2]。

1.4.4 健康教育 (1) 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 指导干预组人群了解糖尿病 (DM) 的概念、发病原因、并发症和治疗; (2) 每月举办1次健康教育讲座, 专题报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 高血压的预防与治疗, DM的预防与治疗, 血脂异常的预防与治疗。

1.5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两组间各指标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见表1)

(x±s, mmol/L)

干预组FPG、TC、TG、LDL较干预前均明显降低 (P<0.05) , 而HDL水平明显升高 (P<0.05) ;对照组FPG、TC、TG、LDL较干预前均升高, HDL降低, 其中FPG升高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其余各项的升高无明显差异 (P>0.05) 。

3 讨论

健康体检应把IFG作为重要筛查项目, 早发现、早干预, 避免和减少DM的发生。对体检中发现的血糖升高或与血糖升高有密切关系的项目发生异常时, 要追踪随访, 以便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健康教育干预是预防慢性病的重要策略和有效手段[3];同时实施个体化营养治疗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本次研究显示, 通过饮食、运动干预以及健康教育等综合干预措施进行干预后, 干预组的FPG、TC、TG、LDL异常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对IFG人群进行有效干预, 可明显降低由IFG到DM的转化, 从而减少DM的发病率。早期发现血糖异常并及时干预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对预防DM的发生很重要。充分认识血糖筛查的重要性, 加强对>40岁、高血脂、高血压等高危人群的FPG筛查, 并及时给予干预, 降低IFG发展为DM的可能性。美国《糖尿病治疗指南》明确指出, IFG是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 从防治DM及大血管病变角度出发对IFG状态进行非药物干预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Genuth S, Alberti K G, Bennett P, et al.Follow-up report on the diagno-sis of diabetes mellitus.The expert committee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Care, 2003, 26 (11) :3160-3167.

[2]陈志梅.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J].中国疗养医学, 2005, 14 (5) :353-354.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83例为我院2006年9月-2007年5月间就诊的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有关空腹血糖受损(IFG)的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6.1 mmol/L,<7.0 mmol/L,餐后2 h血糖≤7.8 mmol/L。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男26例,女15例,年龄27岁~65岁,平均年龄(38.24±12.13)岁,体重指数(BMI)(23.8±3.9)kg/m2;对照组42例,男29例,女13例,年龄29岁~62岁,平均年龄(37.52±11.81)岁,BMI(23.1±3.3)kg/m2。2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给予相同的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治疗组每晚餐后加服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0.5 g。每3个月复查空腹及餐后2 h静脉血糖。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数据均采用表示,2组间治疗前后数据比较使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P<0.01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例和9例失去联系或因故加用、改用其他药物而退出。治疗组空腹及餐后血糖好于治疗前;对照组空腹及餐后血糖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空腹及餐后血糖明显好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有1例发展为糖尿病,4例糖耐量减低;对照组确诊为糖尿病的为4例,糖耐量减低者7例。见表1、表2。

注:t1、P1为各组配对检验值,t、P为2组t检验值。

注:t1、P1为各组配对检验值,t、P为2组t检验值。

3 讨论

空腹血糖的维持主要靠基础胰岛素分泌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决定。IFG患者是由于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及基础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的肝糖输出增多造成的[2]。严格的生活干预可以减轻体重、减小腹围,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以减少肝糖的输出,使空腹血糖改善。但实际上能真正做到并保持的并不多,相当多的IFG患者单独使用生活干预疗效尚不满意,需要加用药物治疗。

二甲双胍可增强肝细胞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增加葡萄糖转运体的活性及基因表达,抑制糖异生及葡萄糖的输出;加强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3];同时还有抑制食欲、减轻体重等优点,且价格低廉,是目前公认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也是干预IFG最常采用的治疗措施。

本组采用生活干预加用二甲双胍缓释片服用,1年后收到良好的效果,与单独生活干预组相比,空腹及餐后血糖均有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发展为2型糖尿病和IGT的人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同时前者体重指数也低于后者。部分患者服用二甲双胍缓释片有轻微胃肠道反应,但较常规片剂轻,多能耐受,极少需停药。

综上所述,生活干预结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是治疗IFG并阻止其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有效措施,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Gerstein HC,Santaguid P,Raina P,et al.Annual incidence and relative risk of diabetes in people with various categories of dysglycemia:a systematic over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7,78(4):305~312

[2]田建卿,邹大进.2型糖尿病预防的药物与非药物干预询证医学研究进展[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9,29(3):145~149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篇7

关键词:空腹血糖受损,冠心病,危险因素,发病率

空腹血糖受损是指患者在服糖后2小时, 血糖正常<7.8mmol/L (<140mg/d L) ;而空腹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值, 但尚未达到确诊糖尿病的水平, 即≥6.1mmol/L (≥110mg/dL) 但<7.0mmol/L (<126mg/dL) [1,3]。2003年11月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将IFG的切点下调至5.6mmol/L, 但临床中还未达到完全认可[4]。糖尿病是CHD的危险致病常见因素之一, 但是IFG是否也是CHD形成的危险因素还有待探讨。现本文便将我院收治的180例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进行探究, 并除外了其他的危险致病因素, 来分析IFG和CHD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收集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 内科收治的180例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 其中, 男患者有91例, 占55.56%, 女性患者有88例, 占44.46%, 所有患者年龄均在31~71岁, 平均年龄为 (45.50±6.95) 岁。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差异, 无显著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排除了全身或者局部的急性感染, 严重肝肾功能损坏等疾患, 近期酗酒或吸毒, 肝功能异常、无恶性肿瘤者, 无化疗患者, 未服用激素等危险因素。

1.2 方法

对所有收集的患者, 根据每位患者不同的空腹血糖 (FPG) 水平, 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A组FPG<5.6 mmol/L, B组5.6≤FPG<7.0mmol/L, C组FPG≥7.0 mmol/L。对这3组之间的导致冠心病的血脂、血压、吸烟等危险因素, 还有每位患者的冠脉粥样硬化程度, 进行对比并观察规律。

1.3 危险因素

血脂水平都在TC≥5.2 mmol/L、TG≥1.70 mmol/L水平。高血压史:既往就患有高血压病史, 每位患者入院后, 在非同日均进行两次血压的测量, 均≥140/90 mm Hg。吸烟史平均在 (25.79±7.95) 年。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打包处理完成, 计量资料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 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文收集的三组病例中, C组患者中随着FPG≥7.0 mmol/L水平的逐渐升高, 年龄因素、血脂因素、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的患病率及三支发生病变的概率, 较其他两组显著升高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中的患者FPG<5.6 mmol/L高血压病史、血脂因素、患冠心病率及三支发生病变的发生率, 显著较其他组降低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5.6≤FPG<7.0 mmol/L的患者中, 高血压病史、血脂因素、患冠心病率及三支发生病变的发生率比A组明显升高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A组和C组之间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空腹血糖受损者约有1/3在几年后发展成糖尿病, 有1/3维持不变, 另外1/3转为正常。且2001年公布的《美国胆固醇防治指南》中则也明确指出IFG是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5]。因此, 对这些人要叮嘱其应该经常复查, 并且积极预防。

总之, 糖尿病是最重要的心血管系统危险因素之一,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 临床中应积极干预空腹血糖受损, 以达到降低患者的心血管系统总体风险。除了糖调节异常外, 高血压史、血脂的异常及吸烟等均为心血管系统的主要危险因素。当多种危险因素在患者中并存时, 对其心血管系统的危害要显著增加。所以在平日里的临床工作中, 我们都应该做到及早发现并积极早期干预FPG, 努力将FPG水平控制在5.6 mmol/L以下, 才能达到有效的预防其进展成为临床糖尿病, 也预防其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降低了心血管意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Gensini GG.A more meaningful scoring system for determining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m JCardiol, 1983;51 (5) :606.

[2]周北凡, 小清, 阳丰, 等.中国中年人群糖尿病和FPG异常对心血管病发病的预测价值[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9, 31 (3) :226-230.

[3]苏海燕, 潘长玉, 刘敏, 等.探讨空腹血糖受损界值下降的临床意义[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8, 24 (3) :261-264.

[4]张波, 王金平, 杨文英, 等.空腹血糖受损诊断标准下调的合理性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4, 20 (5) :396-398.

上一篇:儿童的安全用药下一篇: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