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布线设计

2024-10-13

三维布线设计(共4篇)

三维布线设计 篇1

1 引言

系统电气布线一般是指连接系统内部各分部件电气信号, 在各种规定的工作状态协调设备内部电子设备或机电设备正常工作, 并与其它系统进行能量传输和信息交换的设计工作。通常以系统内部线缆、线扎等形式体现。系统电气布线十分重要, 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系统的电气性能, 影响系统的可靠性、维修性, 影响生产的工艺性, 并对系统结构设计产生影响。

2 三维数字化设计现状

2.1 三维数字化结构设计现状

随着三维设计手段的广泛使用, 许多企业在产品研制中已经大量开展了基于UG的三维建模、结构仿真分析、生产加工仿真等应用工作, 缩短了研发周期、降低了研发成本, 提高了产品设计质量。某些产品在系统建模过程中, 直接采用了分部件制作的精确的UG模型,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1,2]。

2.2 国外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设计现状

国外对三维数字化布线设计已经开展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和应用, 开发出了多款包含三维数字化布线功能工具软件, 包括Pro/Engineer, Pro/CABLING以及UG等, 这些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国内也有诸多文献报道[3]。

2.3 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设计现状

目前, 三维数字化电气布工作在许多企业内部已经开展, 对工具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 形成了专用软件模块, 但主要应用单位是工艺部门, 与设计工作要求有偏差, 符合现有标准的设计资料还不能直接应用, 也不能输出符合现行标准的设计文件。对于系统电气设计人员来说, 并不适用。设计人员依然沿用传统的设计方法[4]。

3 系统电气布线涉及的工作内容

系统电气布线设计, 虽然说是“电气”设计的工作, 但对于一个具体产品而言, 还关系到产品研制生产的其它方面。系统电气布线设计与系统结构设计相互影响, 同时涉及产品的工艺性以及与生产有关的其它方面。

3.1 系统电气设计

系统电气布线设计是电气设计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体现, 将系统内部关联的电信号按规则连接, 最后以符合标准要求的二维电气图纸的形式输出。设计人员需要在了解各组成部分电气性能的基础上, 与分部件设计人员一起合理确定对外电信号的点定义, 并将系统内部各点经一定的路径正确的连接在一起。系统电气设计还应在其它设计人员的配合下确保产品电气性能满足上级设计师系统的要求。

而系统电气图包括电路图、接线图 (表) 和线扎图等不同形式, 从不同方面规定了系统电气要求。虽然不同图纸表现的形式不同, 但表现的实质内容是相同的。系统各电气信号点的连接关系, 在图册中以不同形式表述了4遍:电路图、接线图、接线表、线扎图各一遍。

现在的设计过程中, 这些内容都是设计人员手工录入, 耗时、费力, 大量精力消耗在没有技术含量的重复性工作上, 而且还难以避免人为失误。

3.2 与结构有关的设计、协调

进行系统电气布线设计时, 还要从电气设计角度参与结构设计, 事实上很多电气设计意图需要结构设计的配合才能实现。

分部件、电路板在系统内部的空间位置的安排也需要与结构设计有效沟通。在一些系统中, 有的电路工作时对其它电路会有很强的电磁辐射干扰, 从电磁兼容的角度出发, 就应该为这样的电路设计单独的腔体来安装;系统中, 有的电路之间有相互连接关系, 而与其它电路没有连接关系, 那么原则上有连接关系的电路板应尽量靠近;另外, “怕干扰的”和“会干扰其它电路的”应尽量远离。这些情况影响系统电气布线。

从电气三维布线设计的角度来说, 各线束原则上应做到“强弱分开”、“交直分开”以及“高低分开”, 这就需要对系统内部的信号进行分类, 按照不同特性将信号分成需要分别走线的几组。否则, 信号通过电缆束相互耦合、形成干扰, 即使电路板本身处理的再好也不能在系统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而导线的线型和线的多少, 线扎中形状、走向以及分束和固定位置、方式等更多的体现出形状、尺寸、重量和安装方式等结构特性, 这些特性与结构设计相互影响。

在现在的布线设计过程中, 这些与结构有关的特性在设计之初难以全部准确描述, 主要靠设计人员的经验和采用模拟手段估算, 在第一轮样机研制出以后, 对照实物进行修整。最常见的例子是, 固定导线线束的夹子很少有一次全部设计到位的。

3.3 与工艺人员的沟通、协调

系统电气设计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出几张图纸, 而是为了最终提供能够快速、大量生产的满足要求的产品, 如果产品电气设计工艺性不好, 可能会直接导致生产难度大、效率低, 而生产难度大还会使产品存在隐患的风险增加, 这些问题都会在后续的生产、试验和使用中或早或晚的暴露出来, 处理问题会牵扯设计人员大量精力。而且航天系统对禁、限用工艺有着详细、明确、严格的管理规定。因此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工艺性, 尽可能早的和工艺人员充分沟通、交流, 准确传达设计意图, 尽可能充分了解工艺要求。

目前产品研制中, 系统电气设计人员与工艺的沟通大多是依靠二维图纸和电话联系, 信息量较大但并不直观, 工艺人员对二维图纸的理解需要一定时间, 难以将所有信息及时、全面、无遗漏的反馈给设计人员。导致一些产品中出现工艺问题的情况, 而有的产品在设计收到反馈信息后已经没有周期进行设计上的更改了。

3.4 其它

除上述三个主要方面的工作外, 系统电气布线设计还需要与许多其它部门和人员开展沟通、协作。

4 电气布线设计三维数字化应达到的目的

采用三维数字化的手段进行电气布线设计, 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性, 解决传统设计方法和手段中的问题, 至少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4.1 完成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前面提到, 电气设计图纸中有些设计内容表现的实质是相同的, 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很多工作在实质上是重复工作。而计算机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高速度, 如果由设计人员完成某一设计的某一种形式, 而计算机自动按要求生成其它输出形式, 则可以大大提高设计工作效率。比如由电气设计以某种方式确定信号点的连接关系, 布线工具可以直接自动生成符合QJ 1931《电气简图绘制规则》的各种图形或表格, 甚至自动生成工艺人员需要的各种图形或表格。

4.2 消除人为失误

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无人为差错的特点, 重复性的、相互关联的、能够通过逻辑或计算判断的工作, 应交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减少人为工作环节, 消除人的因素引起的纰漏、失误。

4.3 兼顾二维设计输出形式、有效传达三维信息

现阶段的管理要求对二维设计图纸的要求并未改变, 因此以三维数字化手段进行设计的同时, 需要所有设计信息能够以满足现有标准的二维形式输出, 否则设计手段不能满足现阶段设计的基本工作要求。

以三维数字化手段进行设计时, 三维模型应能够被充分利用, 信息应全面, 信息的利用向工艺、生产、检验等环节无差错延伸。

5 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工作开展需要的条件

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工作的开展和推动需要很多条件, 本人作为电气设计认为:这方面工作的条件应包括以下内容:

5.1 专用工具软件

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工作的专业性很强, 同时涉及产品的其它方面, 需要专用软件支持、建立统一的规则才能有效开展工作。

5.2 配套的研制流程、制度、规范

新的设计方法和手段导致新的设计过程, 如果要充分发挥“三维数字化”的优势, 产品的研制流程、过程的管理、有用信息的产生、转化和管理都要有与之相适宜的规范。

比如, 原有产品设计过程大致是:先确定系统方案, 然后完成系统结构设计, 利用结构件生产周期 (可能达3个月) 的空档完成分部件技术要求的确定和分部件设计、投产, 分部件设计基本完成后确定电信号的点定义, 有了点定义再开始系统电气设计, 在结构件加工完成前完成系统电气设计和投产即可。

如果采用了高效高质量的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设计手段, 而沿用原有设计流程, 电气设计效率和质量确实是明显提高了。但是, 电气设计工作仍然在结构设计工作之后, 即二者未相互结合, 那么在早期结构设计和仿真时, 系统内部线扎的信息就无法对结构设计形成支持或约束, 不能提高结构设计的效率、减少反复, 对结构设计工作没有改观。

只有与三维结构设计同步开展三维电气设计, 形成有用信息, 才能与结构设计形成配合。而要与结构设计同步进行布线设计, 就需要有电信号的点定义, 即各分部件点定义应基本确定。那么, 产品研制的流程就可能变为:先确定系统方案, 然后完成系统结构初步设计, 完成分部件任务要求的初步确定和分部件点定义基本确定, 据此并与结构设计协调进行系统电气初步设计, 完成结构设计并投产, 完成分部件任务要求的确定和分部件设计、投产, 根据确定的分部件设计修改、完成系统电气设计并投产。

流程变化需要研制计划和管理要求相应变化。

5.3 有关的基础库的建设工作

推动三维数字化电气设计, 还应该有效的开展基础库的建设, 所谓基础库是指包括元器件、导线和其它材料的模型库、设计和工艺要求规则库以及其它一些必要的分类库。模型库中的模型所包含的信息应当准确、全面, 能够与其它库形成协作, 能够供设计、工艺等相关人员直接调用;规则库的规则应当能够覆盖现有设计、工艺和其它方面的要求, 能够及时对三维模型进行评估;基础库的建设和管理也应有相应的规则和流程, 需要严格遵守。否则, 工作效率和质量会打折扣。

例如, 工艺标准规定:与端子连接部位的导线截面积一般不应超过端子接线孔的截面积。具体到所内某一具体的连接器, 就是所连接导线截面积不得超过焊杯截面积, 否则会被定为设计导致的限用工艺。以往的产品研制中, 这一问题已有发生, 特别是一个端子焊2根或3根导线时, 线头的情况更复杂。如果连接器的模型准确描述了焊杯尺寸特性, 导线模型准确描述了搪锡后导线线头的特性, 就可以根据工艺规则在三维建模阶段发现存在限用工艺的情况, 及早处理。

5.4 信息化部门和使用部门以外的相关部门配合

三维数字化电气设计的推动涉及到方方面面, 需要各个部门协调配合。

在很多元器件产品手册中通常只对安装特性和电气特性等进行了必要的介绍, 根据这些内容建立的模型包含的信息并不全面;而有的元器件生产厂对产品已经建立了准确、详细的三维模型, 甚至是可以直接为我所用的。这就可能需要与元器件有关的部门参与协调。

而三维信息的归档、保管、流转、输出也需要一系列设备的支持和管理规定的制约, 这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

6 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工具的功能要求

三维数字化电气设计工具是开展设计的关键, 是实现功能的核心手段, 直接影响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设计的效果。其功能应满足并符合与工作有关的各种要求, 要求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6.1 应能够与结构设计相配合

三维数字化电气设计在布线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需要与结构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协调, 同时需要对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信息。为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 应与结构设计同步开展工作。因此, 工具软件应能够使电气布线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配合, 线扎的结构特性能够在结构设计的三维模型中准确表达。

6.2 应能够与已有信息化工作融为一体, 成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工作的开展和推动应在现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 应是本单位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不应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已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应能够应用于三维数字化电气设计中, 信息交换可以直接也可以间接, 但应该是自动的、基于计算机的, 而不应是手动的、基于人工的。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工具软件应具有这一功能。

比如, 所GECC软件可以直接生成几种格式的表格, 这些信息包含了系统元器件的信息, 生成的表格可直接用于图纸、报告和元器件订货。个人认为这些信息也应该可以自动应用于三维数字化电气设计中, 否则的话工作效率的提高就打了折扣。

由于各种工具软件是由不同的部门提出的需求、大都基于不同的开发环境和工具开发出来的, 因此信息直接交换的难度可能很大, 所以通过一些转换工具进行信息转换也是合理可行的, 但这些转换工具应在指定部门的主持下开发和使用。

6.3 信息的输出形式应符合现行的标准和规范

软件应能够将设计信息以符合标准的形式输出。对于设计而言需要能够生成符合QJ 1931《电气简图绘制规则》的二维图纸, 形成设计图册;对于工艺人员而言希望生成符合格式要求的工艺文件。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标准的输出格式, 还对软件功能的扩展和与其它工具软件的信息交换提供有力的支持。

6.4 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 提高工作效率

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软件应能够充分利用已输入的信息, 自动完成大部分工作, 人工参与的环节应尽量少。设计完成后软件应能以多种形式展示设计结果, 并能够自动根据规则对结果进行分析。

同时, 软件也应能够最大限度的将设计信息直接转换为工艺信息, 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效率, 也能够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人为失误。

同样的, 软件在应用于研制生产的其它环节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6.5 还应适用于电气设计为源头的其它环节

基于信息化建设的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工具, 应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能力, 因此其应用就不能只局限于设计环节, 或只局限于与设计直接相关的环节, 即软件的功能应最大限度的向后续环节延伸。

而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需求, 这就要求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工具软件能够面向不同的用户, 满足以设计为起点的所有信息用户的使用要求。

6.6 要考虑电气布线的发展趋势和其它形式

比如, 系统内部电气连接的形式很多是通过线扎连接实现的, 近几年也有通过挠性 (或刚挠结合) 印制板实现的, 这时候就需要布线工具软件与印制板制作软件互动。可能的过程是:布线工具软件给出印制板初步的结构尺寸和其它结构参数供参考, 信息导入印制板制作软件形成外形和尺寸信息, 完成印制板的设计并将信息返回布线工具软件进行分析, 同时信息加入结构模型用于结构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确认印制板设计是否存在问题。

6.7 要好用, 高效, 操作要尽量简单、直观

如果软件操作复杂, 需要人工录入的信息多, 使用起来效率低, 对设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没有改观, 甚至因各种原因反而导致设计人员的工作量增加, 那么这个工具软件是不好用的, 推广难度较大的, 这种情况应当避免。

7 结束语

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借助并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的特性, 使设计过程更加直观, 能够有效提高布线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是电气布线的发展趋势, 在国外已经开展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和应用。国内的水平还很初级, 但已有越来越多的单位投入这方面的研究。立足信息化建设和产品研制需求, 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出实用的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工具, 并形成相应的标准体系。通过采用先进的手段提高产品开发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周期, 提升单位竞争力。

摘要:随着三维设计手段的广泛使用, 全三维数字化结构设计方法和手段已经在产品研制中大量采用, 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而作为产品设计另一重要工作的系统电气设计特别是系统布线, 依然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 并未在设计方法和手段上呈现出与结构设计对应的发展。本文从系统电气设计的角度出发, 介绍了系统电气设计在产品研制中所涉及的方面, 说明了采用系统电气三维布线设计手段的必要性和应达到目标, 并指出在发展三维电气布线设计手段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系统电气设计,三维布线,信息化

参考文献

[1]白晓东.Pro/CABLING三维布线实践[J].航天制造技术.2006 (03) .

[2]安利全, 郑建明, 王永振, 张俊堂.三维布线技术在工艺中的应用.航天制造技术, 2009 (03) .

[3]米西来, 刘鹏.Pro/E线缆三维布线及生产应用.舰船电子工程.2009 (03) .

[4]苗振腾, 方沂, 路红杨.基于UG二次开发的自动电气布线系统的设计.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09 (04) .

三维布线设计 篇2

水平布线系统是将干线系统延伸到用户工作区的部分,包括从配线柜出发连接各个工作区的信息插座。水平布线一般处于大楼的某一层,它包括传输介质双绞线或光缆,介质终端所连的相应硬件。

一、水平子系统设计要点

水平子系统由每层配线设备至信息插座的水平电缆等组成。在整个布线系统中,水平布线是最难事后维护的子系统之一(特别是采用埋入式布线时。因此,水平子系统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线路冗余、网络需求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设计水平子系统时,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工程提出近期和远期的终端设备要求。

•每层需要安装的信息插座数量及其位置。

•终端将来可能产生移动、修改和重新安排的详细情况。

•一次性建设与分期建设的方案比较。

•走线方向。确定线路走向一般要由用户、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到现场根据建筑物的物理位置和施工难易度来确立。

•线缆、槽、管的数量和类型。

•电缆的类型和长度。

•电缆和线槽。

•采用吊杆还是托架方式走线槽。

•语音点、数据点互换时,要注意语音水平线缆与数据线缆的类型。

二、水平子系统的布线方式

水平布线是将线缆从管理间子系统的配线间接到每一楼层的工作区的信息输入,输出(I/O)插座上。设计者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从路由(线路)最短、造价最低、施工方便、布线规范等儿个方面考虑。但由于建筑物中的管线比较多,往往要遇到一些矛盾,所以,设计水平子系统时必须折中考虑,优选最佳的水平布线方案。一般可采用3种类型:

•直接埋管式。

•先走吊顶内线槽,再走支管到信息出口的方式。

•地面线槽万式(适合大开间或需要打隔断的场所)

其余都是这3种方式的改良型或综合型。

直接埋管方式

直接埋管布线方式,是由一系列密封在混凝土里的金属布线管道或金属走线槽组成。这些金属管道或金属线槽从水平间向信息插座的位置辐射。根据通信和电源布线的要求、地板厚度和占用的地板空间等条件,直接埋管布线方式可能要采用厚壁镀锌管或薄型电线管。

如果工作区面积不大,信息点数量较少,可以采用该方式。工作区到弱电井的距离可达40m,一个楼层用少量管路即可覆盖。布线设计简单明了,安装、维护都比较方便,工程造价也低。对于较大的楼层,可以划分为儿个区域,每个区域设置一个过线箱,从而缩短穿线距离。

如果布线区域面积较大,信息点的数量较多,那么,从弱电井中引出的钢管数量就会比较多。通常情况下,可以将这些管子埋在走廊的垫层中形成排管。

采用该方式布线可能会导致下列问题:

1、覆盖范围较小

排管由于打在地面垫层中,不可能在走廊垫层中放过线盒,而排管至少有两个弯管处,为了能够拉线,排管的长度不大于30m,因此,远端房间到弱电井的距离不宜超过30m。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综合布线系统尽量不使用分区配线箱,因此,一个弱电井涵盖的半径不超过40m,对于面积比较大的楼层就得使用两个以上的弱电井,这与现代建筑尽量减少非使用面积的趋势是矛盾的。

2、地面垫层较厚

由于排管的数量比较多,而且都打在地面垫层中。这就要求有较厚的垫层,否则会造成垫层开裂,这又与现代建筑尽量减少楼板及垫层厚度的要求相矛盾;如果楼板较薄,就会造成吊顶的吊杆打入排管中,增加造价并延误工期。

3、变更不太容易

垫层做完,摆放办公用具或家具后,再增加信息点,不能走垫层,只能走吊顶,工程量比较大。

4、工艺要求较高

钢管的截口不能有毛刺,否则就会在拉线时划破双绞线的绝缘层;管子接口处需焊接,打垫层时如果有缝隙,就会渗入水泥浆,形成堵塞,给穿线施工带来很大的麻烦,延误工期。

5、排管数量较多

一根管通常只能穿三根双绞线,否则,将由于电缆变形导致串音增加,双绞线性能下降。5类4对非屏蔽双绞线外径为5.6mm,截面积为24.65mm2建议线缆占用容量为排管的70%。因此,当信息点数量较多时,就必须使用较多的排管。同时,由于各支管都走地面垫层,容易与电源管线及其他管线交叉,需要在设计和施工中多加注意。

6、缺乏价格优势

由于排管数量比较多,费用相应增加,相对于吊顶内走线槽万式的价格优势不大,但局限性却比较大,因此,在现代建筑中正在慢慢被其他布线方式取代。不过,如果在地下层、信息点比较少,也没吊顶,一般还继续使用直埋管方式。

先走线槽再走支管方式

桥架(线槽)可以由金属或阻燃高强度PVC材料制成。桥架通常悬挂在天花板上方的区域,用在大型建筑物或者布线系统比较复杂而需要有额外支持物的场合。从弱电井出来的线缆先走吊顶内的桥架(线槽),到各工作区房间后,经分支桥架(线槽)分叉后,将线缆穿过一段支管引向墙柱或墙壁,贴墙而下到本层的信息出口,或者贴墙而上,在上一层楼板钻一个孔,将电缆引到上一层的信息出口,如图3-9所示。最后,将线缆端接在用户的信息插座上。

在设计、安装桥架(线槽)时应多方面考虑,尽量将桥架(线槽)放在走廊的吊顶内,并且去各房间的支管应适当集申至检修孔附近,便于维修,如果是新楼宇,应在走廊吊顶安装前施工,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布线工时,还有利于己穿线缆的保护,不影响房内装修。一般走廊处于中间位置,布线的平均距离最短,节约缆线费用,提高综合布线的性能(线越短,传输的质量越高),尽量避免线槽进入房间,否则不仅费钱,而且影响房间装修,不利于以后的维护。

地面线槽方式

地面线槽方式就是从弱电井出来的线缆直接走地面线槽到地面出线盒,或者由分线盒出来的文管到墙上的信息出口。由于地面出线盒或分线盒直接走地面垫层,因此,这种方式适用于大开间或需要打隔断的场所。

该方式直接将长方形的线槽打在地面垫层中,每隔4-8m安装一个过线盒或出线盒(在支路上出线盒起分线盒的作用),直到信息出口的出线盒。地面线槽布线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信息插座离弱电井的距离不限。

地面线槽每4-8m接一个分线盒或出线盒,布线时拉线非常容易,因此距离不限。

1、强、弱电可以同路由。

强、弱电可以走同路由相邻的地面线槽,而且可接到同一线盒内的各自插座。当然地面线槽必须接地屏蔽,产品质量也要过关。

2、适用于大开间办公场所。

如办公或营业大厅面积很大,计算机距离墙壁较远。如果使用长跳线直接连接到墙上的信息插座和电源插座,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时在地面线槽的附近留一个出线盒,即可同时解决网络接入和电源供应的问题。

3、提高商业楼宇的档次

大开间办公是现代流行的管理模式,只有高档楼宇才能提供这种无杂乱有序线缆的大开间办公室。

地面线槽方式具有以下缺点

1、地面线槽做在地面垫层中,需要至少6.5cm以上的垫层厚度,这对于尽量减少挡板及垫层厚度是不利的。

2、地面线槽由于做在地面垫层中,如果楼板比较薄,有可能在装演吊顶过程中被吊杆打中,影响使用。

3、不适合楼层中信息点特别多的场合。随看信息点数量的增加,需要使用大量的线槽,门的宽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必须在承重墙上开洞,而这又是建筑安全规范所不允许的。另外,地面线槽多了,被吊杆打中的机会相应增大。因此,当同一布线场所超过300个信息点时,应同时用地面线槽与吊顶内线槽两种方式,以减轻地面线槽的压力。

4、不适合石质地面。精美的大理石地面上出线盒,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视觉效果。因此,地面线槽的路径应避免经过石质地面,或者不在其上设置出线盒和分线盒。

5、造价昂贵。为美观起见,地面出线盒往往采用铜质或不锈钢产品,因此,一个出线盒的售价为300-400元,比墙上型的内嵌式出线盒高出几百倍。总体而言,地面线槽方式的造价是吊顶线槽方式的3-5倍。

在设计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6、布线产品选型时,应选择那些有工程经验的厂家,其产品要通过国家电气屏蔽检验,避免强、弱电路对数据产生影响。敷设地面线槽时,厂家应派技术人员现场指导,避免打上垫层后再发现问题而影响工期。

7、应尽量根据甲方提供的办公家具布置图进行设计,避免地面线槽出口被办公家具挡住。无办公家具图时,地面线槽应均匀地布放在地面出口。对有防静电地板的房间,只需布放一个分线盒即可,出线盒敷设在静电地板下。

探析三维游戏角色造型的布线技术 篇3

1. 什么是三维游戏角色建模

三维角色建模就是用三维建模软件, 在三维空间里创建设定的角色模型形象, 目前市面上常用的三维建模软件, 如3ds Max、Maya等, 任何一款三维游戏、动画的角色, 都是通过三维软件建立出来的, 三维角色建模分为人体建模和怪物建模。三维人体建模就是在三维空间里创建一个人体的角色形象, 怪物建模就是创建一个非人类怪物形象, 一般都为兽类。

2. 什么是三维模型布线

三维模型布线就是在做模型时, 用来表现模型的形体特征的线框。

角色布线是根据模型真实肌肉走向或者是实体的结构需求, 来用线框表现, 越是复杂的模型, 所需的线就越多。在3ds Max里按下F3或在Maya里按下F4, 整个模型都会以线框显示, 可以看出整个模型的布线。

二三维模型布线特点

对三维游戏模型进行布线, 主要是为了表达模型的形体特征和做动作时的需求, 但这些都必须在一个模型面数范围内, 要在规定的面数范围内既要准确地表现出模型的形体特征, 又要让模型在动作时不会有太大的拉伸。模型的布线要用在合理的位置, 体型形态的变化, 可以用线来控制。

在三维游戏角色布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布线的方式一定要与肌肉运动的方向相符合, 在关节部位, 不要吝啬用线, 要表现出关节的结构, 以便做动作。 (2) 布线要均匀, 模型布线密度不均匀, 会影响游戏运行的速度, 使游戏运行速度时快时慢。 (3) 遵循四边面, 不要出现五边面及以上的面, 可以用少量的三角面。因为游戏模型在导进引擎时, 会自动以三角面计算, 五边面及多边面导进引擎将不会认可。

三UV分解的技巧

不管是[UVM Map]还是[Unwrap UVW], 它都是对模型进行UV展开的方式, UV展开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模型的成败。[UVM Map]常适用于简单较为规整且单独的平面、圆柱、球、正方体, 直接使用[UVM Map], 这样比较方便快捷。[Unwrap UVW]主要是对模型的面进行展开, [Edit UVW]是对UV展开后进一步的调整。在对模型UV进行拆分时, 要对模型进行一个全面整体的结构分析, 可以加快游戏模型制作中UV展开的速度和准确, 提升工作效率。

我们在展开UV时,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展UV的接缝, 应当在模型的隐蔽处。在画贴图的时候, 接缝之间的颜色像素很难完全一样, 这样在贴图贴上模型显示就不会直观的看见。 (2) UV尽量避免拉伸。一个模型, UV的原始比例, 如果需要缩小或放大, 应选中编辑框里的所有UV同时等比例缩小或放大。 (3) UV应排满UV框, 但不能超出UV框。在贴图中, 贴图的空间应充分利用, 尽量调整好UV的排列位置, 将UV框排满, 以增加模型的精度, 如果超出UV框, 制作的贴图, 超出的部分模型就不会有贴图显示。 (4) 在UV框里, 排UV时把模型相邻的两边排在一块。这样在画贴图的时候就很顺手。 (5) 能够重贴的UV, 尽量重叠。这样UV框里就可以空出一部分空间, 增加贴图的精度。

四结束语

游戏模型的制作主要是面数的把控和对人物的造型特点的理解, 要控制好面数那就得精简布线, 使每条线都布得合理到位, 每条线都不能浪费, 但是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很好的造型基础和对高模的理解下。模型的面数也不是越少越好, 而是越接近规定的面数越好, 要想做好一个游戏角色模型, 还要了解游戏的类型, 游戏中游戏角色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职业、性格等, 一般游戏都不用高模, 因为要提高游戏的运行速度。模型的贴图制作很重要, 贴图不能太大, 也不能太小, 太大了占用资源, 太小了模型的精度不够, 游戏角色很多细节都是靠贴图来完成的, 如常用到的有法线贴图、AO贴图、透明贴图等。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在三维游戏角色制作方面的日益成熟, 三维游戏角色的制作会更加的简单, 工艺也会更加的明确细致。而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来的角色既是对文化的传承, 也是对传统的发展和创造。

摘要:角色造型在三维游戏和动画中占有主导地位, 玩家与观众的第一视觉会从整个场景集中到角色身上, 然而角色的好坏, 主要在于模型制作过程中的细节, 制作方法和过程都有异同之处。本文主要以三维角色造型布线为切入点, 对三维角色建模的概念、三维模型布线的特点及UV分解的技巧进行了探讨。

综合布线设计方案 篇4

设计中包括语音和数据的信息点设置,整个园区共设计了4781个信息点(包括数据点和语音点)。

1、信息点的设置

2、子系统的设置

按规范相应要求设置了六个子系统:

工作区子系统,由超五类信息模块及单口、双口面板构成;水平子系统,由超五类4对UTP双绞线组成;管理子系统,主要由超五类24口机柜式RJ45端口配线架,跳线理线架、110式100对配线架和24口机柜式光纤配线箱组成;垂直干线子系统,主要由室内六芯多模光缆和三类50对大对数铜缆组成;设备间子系统,主要由超五类24口机柜式RJ45端口配线架,跳线理线架、110式100对配线架和24口机柜式光纤配线箱组成;建筑群子系统,主要由110型100对19英寸机柜式配线架和24口机柜式光纤配线箱,六芯单模光缆、室外六芯多模光缆和室外三类50对大对数铜缆组成。

下面对各子系统结合具体应用产品分别进行说明:

(1)数据中心

综合布线系统的主机房(建筑群网络总设备间)位于数据中心地下一层计算机网络控制中心,电话交换总机房(建筑群通讯总配线架)位于数据中心地下一层通讯设备间内。

数据中心的地下一层、1层、2层、3层均设置楼层配线间,地下一层的楼层配线间管理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的信息点,其余楼层配线间管理本层的信息点。

由地下一层电话交换总机房向地下一层、1层、2层楼层配线间各敷设1根室内3类50对线缆,由地下一层计算机网络控制中心向1层、2层、3层楼层配线间各敷设1根室内6芯多模光缆。

(2)图书馆

在2层设置配线间管理整个图书馆的信息点。

(3)教学楼

1层、2层、3层均设置楼层配线间管理本层的信息点。教学楼1层设机柜接入由数据中心拉来的1根室外50对线缆,再由此分出3根室内50对线缆向1层、2层、3层楼层配线间各拉一根室内50对线缆。1层楼层配线间接入数据中心拉来的1根室外六芯多模光缆,再由此向2层、3层楼层配线间各拉一根室内六芯多模光缆。

(4)会议中心

地下一层设置配线间管理B1和1层的信息点。

(5)食堂

一层设置配线间管理食堂的16个信息点。

(6)体育中心

设置一个配线间管理体育中心的9个信息点。

(7)1号宿舍楼(南楼)

1层设置机柜接入由数据中心拉来的7根室外50对线缆,再由此分出3根室内50对线缆拉向6层楼层配线间,3根室内50对线缆拉向3层楼层配线间,1根室内50对线缆引向1层楼层配线间。

1层楼层配线间接入数据中心拉来的1根室外六芯多模光缆,再由此向6层、3层楼层配线间各拉一根室内六芯多模光缆。3层楼层配线间管理2和3层4层的信息点,6层楼层配线间管理5和6层7层的信息点,1层楼层配线间管理本层的信息点。

(8)1号宿舍楼(北楼)

1层设置机柜接入由数据中心拉来的9根室外50对线缆,再由此分出4根室内50对线缆引向6层楼层配线间,4根室内50对线缆引向3层楼层配线间,1根室内50对线缆引向1层楼层配线间。

1层楼层配线间接入数据中心拉来的1根室外六芯多模光缆,再由此向6层、3层楼层配线间各拉一根室内六芯多模光缆。3层楼层配线间管理2和3层4层的信息点,6层楼层配线间管理5和6层7层的信息点,1层楼层配线间管理本层的信息点。

(9)2号宿舍楼(南楼)

1至9层每层均设配线间,1层设置机柜接入由数据中心拉来的17根室外50对线缆,再由此向2至9层每层拉2根室内50对线缆,1层楼层配线间接入数据中心拉来的1根室外六芯单模光缆,再由此向2至9层每层楼层配线间各拉一根室内六芯多模光缆。各层楼层配线间仅管理本层的信息点。

(10)2号宿舍楼(北楼)

1至9层每层均设配线间,1层设置机柜接入由数据中心拉来的18根室外50对线缆,再由此向2至9层每层拉2根室内50对线缆,1层楼层配线间接入数据中心拉来的1根室外六芯单模光缆,再由此向2至9层每层楼层配线间各拉一根室内六芯多模光缆。

(11)行政楼

1至5层每层均设配线间,1层设置机柜接入由数据中心拉来的10根室外50对线缆,再由此向1层2层3层每层拉2根室内50对线缆,向4层拉3根室内50对线缆,向5层拉1根室内50对线缆,1层楼层配线间接入数据中心拉来的1根室外六芯单模光缆,再由此向2至5层每层楼层配线间各拉一根室内六芯多模光缆。各层楼层配线间仅管理本层的信息点。

(12)公寓楼

上一篇:创业企业融资行为研究下一篇:中学音乐教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