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布线

2024-09-27

电气布线(精选8篇)

电气布线 篇1

1 引言

系统电气布线一般是指连接系统内部各分部件电气信号, 在各种规定的工作状态协调设备内部电子设备或机电设备正常工作, 并与其它系统进行能量传输和信息交换的设计工作。通常以系统内部线缆、线扎等形式体现。系统电气布线十分重要, 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系统的电气性能, 影响系统的可靠性、维修性, 影响生产的工艺性, 并对系统结构设计产生影响。

2 三维数字化设计现状

2.1 三维数字化结构设计现状

随着三维设计手段的广泛使用, 许多企业在产品研制中已经大量开展了基于UG的三维建模、结构仿真分析、生产加工仿真等应用工作, 缩短了研发周期、降低了研发成本, 提高了产品设计质量。某些产品在系统建模过程中, 直接采用了分部件制作的精确的UG模型,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1,2]。

2.2 国外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设计现状

国外对三维数字化布线设计已经开展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和应用, 开发出了多款包含三维数字化布线功能工具软件, 包括Pro/Engineer, Pro/CABLING以及UG等, 这些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国内也有诸多文献报道[3]。

2.3 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设计现状

目前, 三维数字化电气布工作在许多企业内部已经开展, 对工具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 形成了专用软件模块, 但主要应用单位是工艺部门, 与设计工作要求有偏差, 符合现有标准的设计资料还不能直接应用, 也不能输出符合现行标准的设计文件。对于系统电气设计人员来说, 并不适用。设计人员依然沿用传统的设计方法[4]。

3 系统电气布线涉及的工作内容

系统电气布线设计, 虽然说是“电气”设计的工作, 但对于一个具体产品而言, 还关系到产品研制生产的其它方面。系统电气布线设计与系统结构设计相互影响, 同时涉及产品的工艺性以及与生产有关的其它方面。

3.1 系统电气设计

系统电气布线设计是电气设计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体现, 将系统内部关联的电信号按规则连接, 最后以符合标准要求的二维电气图纸的形式输出。设计人员需要在了解各组成部分电气性能的基础上, 与分部件设计人员一起合理确定对外电信号的点定义, 并将系统内部各点经一定的路径正确的连接在一起。系统电气设计还应在其它设计人员的配合下确保产品电气性能满足上级设计师系统的要求。

而系统电气图包括电路图、接线图 (表) 和线扎图等不同形式, 从不同方面规定了系统电气要求。虽然不同图纸表现的形式不同, 但表现的实质内容是相同的。系统各电气信号点的连接关系, 在图册中以不同形式表述了4遍:电路图、接线图、接线表、线扎图各一遍。

现在的设计过程中, 这些内容都是设计人员手工录入, 耗时、费力, 大量精力消耗在没有技术含量的重复性工作上, 而且还难以避免人为失误。

3.2 与结构有关的设计、协调

进行系统电气布线设计时, 还要从电气设计角度参与结构设计, 事实上很多电气设计意图需要结构设计的配合才能实现。

分部件、电路板在系统内部的空间位置的安排也需要与结构设计有效沟通。在一些系统中, 有的电路工作时对其它电路会有很强的电磁辐射干扰, 从电磁兼容的角度出发, 就应该为这样的电路设计单独的腔体来安装;系统中, 有的电路之间有相互连接关系, 而与其它电路没有连接关系, 那么原则上有连接关系的电路板应尽量靠近;另外, “怕干扰的”和“会干扰其它电路的”应尽量远离。这些情况影响系统电气布线。

从电气三维布线设计的角度来说, 各线束原则上应做到“强弱分开”、“交直分开”以及“高低分开”, 这就需要对系统内部的信号进行分类, 按照不同特性将信号分成需要分别走线的几组。否则, 信号通过电缆束相互耦合、形成干扰, 即使电路板本身处理的再好也不能在系统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而导线的线型和线的多少, 线扎中形状、走向以及分束和固定位置、方式等更多的体现出形状、尺寸、重量和安装方式等结构特性, 这些特性与结构设计相互影响。

在现在的布线设计过程中, 这些与结构有关的特性在设计之初难以全部准确描述, 主要靠设计人员的经验和采用模拟手段估算, 在第一轮样机研制出以后, 对照实物进行修整。最常见的例子是, 固定导线线束的夹子很少有一次全部设计到位的。

3.3 与工艺人员的沟通、协调

系统电气设计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出几张图纸, 而是为了最终提供能够快速、大量生产的满足要求的产品, 如果产品电气设计工艺性不好, 可能会直接导致生产难度大、效率低, 而生产难度大还会使产品存在隐患的风险增加, 这些问题都会在后续的生产、试验和使用中或早或晚的暴露出来, 处理问题会牵扯设计人员大量精力。而且航天系统对禁、限用工艺有着详细、明确、严格的管理规定。因此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工艺性, 尽可能早的和工艺人员充分沟通、交流, 准确传达设计意图, 尽可能充分了解工艺要求。

目前产品研制中, 系统电气设计人员与工艺的沟通大多是依靠二维图纸和电话联系, 信息量较大但并不直观, 工艺人员对二维图纸的理解需要一定时间, 难以将所有信息及时、全面、无遗漏的反馈给设计人员。导致一些产品中出现工艺问题的情况, 而有的产品在设计收到反馈信息后已经没有周期进行设计上的更改了。

3.4 其它

除上述三个主要方面的工作外, 系统电气布线设计还需要与许多其它部门和人员开展沟通、协作。

4 电气布线设计三维数字化应达到的目的

采用三维数字化的手段进行电气布线设计, 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性, 解决传统设计方法和手段中的问题, 至少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4.1 完成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前面提到, 电气设计图纸中有些设计内容表现的实质是相同的, 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很多工作在实质上是重复工作。而计算机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高速度, 如果由设计人员完成某一设计的某一种形式, 而计算机自动按要求生成其它输出形式, 则可以大大提高设计工作效率。比如由电气设计以某种方式确定信号点的连接关系, 布线工具可以直接自动生成符合QJ 1931《电气简图绘制规则》的各种图形或表格, 甚至自动生成工艺人员需要的各种图形或表格。

4.2 消除人为失误

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无人为差错的特点, 重复性的、相互关联的、能够通过逻辑或计算判断的工作, 应交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减少人为工作环节, 消除人的因素引起的纰漏、失误。

4.3 兼顾二维设计输出形式、有效传达三维信息

现阶段的管理要求对二维设计图纸的要求并未改变, 因此以三维数字化手段进行设计的同时, 需要所有设计信息能够以满足现有标准的二维形式输出, 否则设计手段不能满足现阶段设计的基本工作要求。

以三维数字化手段进行设计时, 三维模型应能够被充分利用, 信息应全面, 信息的利用向工艺、生产、检验等环节无差错延伸。

5 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工作开展需要的条件

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工作的开展和推动需要很多条件, 本人作为电气设计认为:这方面工作的条件应包括以下内容:

5.1 专用工具软件

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工作的专业性很强, 同时涉及产品的其它方面, 需要专用软件支持、建立统一的规则才能有效开展工作。

5.2 配套的研制流程、制度、规范

新的设计方法和手段导致新的设计过程, 如果要充分发挥“三维数字化”的优势, 产品的研制流程、过程的管理、有用信息的产生、转化和管理都要有与之相适宜的规范。

比如, 原有产品设计过程大致是:先确定系统方案, 然后完成系统结构设计, 利用结构件生产周期 (可能达3个月) 的空档完成分部件技术要求的确定和分部件设计、投产, 分部件设计基本完成后确定电信号的点定义, 有了点定义再开始系统电气设计, 在结构件加工完成前完成系统电气设计和投产即可。

如果采用了高效高质量的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设计手段, 而沿用原有设计流程, 电气设计效率和质量确实是明显提高了。但是, 电气设计工作仍然在结构设计工作之后, 即二者未相互结合, 那么在早期结构设计和仿真时, 系统内部线扎的信息就无法对结构设计形成支持或约束, 不能提高结构设计的效率、减少反复, 对结构设计工作没有改观。

只有与三维结构设计同步开展三维电气设计, 形成有用信息, 才能与结构设计形成配合。而要与结构设计同步进行布线设计, 就需要有电信号的点定义, 即各分部件点定义应基本确定。那么, 产品研制的流程就可能变为:先确定系统方案, 然后完成系统结构初步设计, 完成分部件任务要求的初步确定和分部件点定义基本确定, 据此并与结构设计协调进行系统电气初步设计, 完成结构设计并投产, 完成分部件任务要求的确定和分部件设计、投产, 根据确定的分部件设计修改、完成系统电气设计并投产。

流程变化需要研制计划和管理要求相应变化。

5.3 有关的基础库的建设工作

推动三维数字化电气设计, 还应该有效的开展基础库的建设, 所谓基础库是指包括元器件、导线和其它材料的模型库、设计和工艺要求规则库以及其它一些必要的分类库。模型库中的模型所包含的信息应当准确、全面, 能够与其它库形成协作, 能够供设计、工艺等相关人员直接调用;规则库的规则应当能够覆盖现有设计、工艺和其它方面的要求, 能够及时对三维模型进行评估;基础库的建设和管理也应有相应的规则和流程, 需要严格遵守。否则, 工作效率和质量会打折扣。

例如, 工艺标准规定:与端子连接部位的导线截面积一般不应超过端子接线孔的截面积。具体到所内某一具体的连接器, 就是所连接导线截面积不得超过焊杯截面积, 否则会被定为设计导致的限用工艺。以往的产品研制中, 这一问题已有发生, 特别是一个端子焊2根或3根导线时, 线头的情况更复杂。如果连接器的模型准确描述了焊杯尺寸特性, 导线模型准确描述了搪锡后导线线头的特性, 就可以根据工艺规则在三维建模阶段发现存在限用工艺的情况, 及早处理。

5.4 信息化部门和使用部门以外的相关部门配合

三维数字化电气设计的推动涉及到方方面面, 需要各个部门协调配合。

在很多元器件产品手册中通常只对安装特性和电气特性等进行了必要的介绍, 根据这些内容建立的模型包含的信息并不全面;而有的元器件生产厂对产品已经建立了准确、详细的三维模型, 甚至是可以直接为我所用的。这就可能需要与元器件有关的部门参与协调。

而三维信息的归档、保管、流转、输出也需要一系列设备的支持和管理规定的制约, 这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

6 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工具的功能要求

三维数字化电气设计工具是开展设计的关键, 是实现功能的核心手段, 直接影响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设计的效果。其功能应满足并符合与工作有关的各种要求, 要求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6.1 应能够与结构设计相配合

三维数字化电气设计在布线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需要与结构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协调, 同时需要对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信息。为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 应与结构设计同步开展工作。因此, 工具软件应能够使电气布线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配合, 线扎的结构特性能够在结构设计的三维模型中准确表达。

6.2 应能够与已有信息化工作融为一体, 成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工作的开展和推动应在现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 应是本单位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不应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已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应能够应用于三维数字化电气设计中, 信息交换可以直接也可以间接, 但应该是自动的、基于计算机的, 而不应是手动的、基于人工的。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工具软件应具有这一功能。

比如, 所GECC软件可以直接生成几种格式的表格, 这些信息包含了系统元器件的信息, 生成的表格可直接用于图纸、报告和元器件订货。个人认为这些信息也应该可以自动应用于三维数字化电气设计中, 否则的话工作效率的提高就打了折扣。

由于各种工具软件是由不同的部门提出的需求、大都基于不同的开发环境和工具开发出来的, 因此信息直接交换的难度可能很大, 所以通过一些转换工具进行信息转换也是合理可行的, 但这些转换工具应在指定部门的主持下开发和使用。

6.3 信息的输出形式应符合现行的标准和规范

软件应能够将设计信息以符合标准的形式输出。对于设计而言需要能够生成符合QJ 1931《电气简图绘制规则》的二维图纸, 形成设计图册;对于工艺人员而言希望生成符合格式要求的工艺文件。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标准的输出格式, 还对软件功能的扩展和与其它工具软件的信息交换提供有力的支持。

6.4 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 提高工作效率

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软件应能够充分利用已输入的信息, 自动完成大部分工作, 人工参与的环节应尽量少。设计完成后软件应能以多种形式展示设计结果, 并能够自动根据规则对结果进行分析。

同时, 软件也应能够最大限度的将设计信息直接转换为工艺信息, 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效率, 也能够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人为失误。

同样的, 软件在应用于研制生产的其它环节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6.5 还应适用于电气设计为源头的其它环节

基于信息化建设的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工具, 应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能力, 因此其应用就不能只局限于设计环节, 或只局限于与设计直接相关的环节, 即软件的功能应最大限度的向后续环节延伸。

而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需求, 这就要求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工具软件能够面向不同的用户, 满足以设计为起点的所有信息用户的使用要求。

6.6 要考虑电气布线的发展趋势和其它形式

比如, 系统内部电气连接的形式很多是通过线扎连接实现的, 近几年也有通过挠性 (或刚挠结合) 印制板实现的, 这时候就需要布线工具软件与印制板制作软件互动。可能的过程是:布线工具软件给出印制板初步的结构尺寸和其它结构参数供参考, 信息导入印制板制作软件形成外形和尺寸信息, 完成印制板的设计并将信息返回布线工具软件进行分析, 同时信息加入结构模型用于结构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确认印制板设计是否存在问题。

6.7 要好用, 高效, 操作要尽量简单、直观

如果软件操作复杂, 需要人工录入的信息多, 使用起来效率低, 对设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没有改观, 甚至因各种原因反而导致设计人员的工作量增加, 那么这个工具软件是不好用的, 推广难度较大的, 这种情况应当避免。

7 结束语

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借助并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的特性, 使设计过程更加直观, 能够有效提高布线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是电气布线的发展趋势, 在国外已经开展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和应用。国内的水平还很初级, 但已有越来越多的单位投入这方面的研究。立足信息化建设和产品研制需求, 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出实用的三维数字化电气布线工具, 并形成相应的标准体系。通过采用先进的手段提高产品开发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周期, 提升单位竞争力。

摘要:随着三维设计手段的广泛使用, 全三维数字化结构设计方法和手段已经在产品研制中大量采用, 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而作为产品设计另一重要工作的系统电气设计特别是系统布线, 依然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 并未在设计方法和手段上呈现出与结构设计对应的发展。本文从系统电气设计的角度出发, 介绍了系统电气设计在产品研制中所涉及的方面, 说明了采用系统电气三维布线设计手段的必要性和应达到目标, 并指出在发展三维电气布线设计手段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系统电气设计,三维布线,信息化

参考文献

[1]白晓东.Pro/CABLING三维布线实践[J].航天制造技术.2006 (03) .

[2]安利全, 郑建明, 王永振, 张俊堂.三维布线技术在工艺中的应用.航天制造技术, 2009 (03) .

[3]米西来, 刘鹏.Pro/E线缆三维布线及生产应用.舰船电子工程.2009 (03) .

[4]苗振腾, 方沂, 路红杨.基于UG二次开发的自动电气布线系统的设计.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09 (04) .

电气布线 篇2

综合布线5道题:120;3层;100*75;1V r.m.s.,距离我选的300mm,用的规范上〉5kva,一方在接地的金属线槽的数据。不知道对不对。

接地电阻没算出来,比较靠近1.515。 这事情我也很奇怪啊,R=0.5*(P/ 根号下S)=0.5*300/根号下120*150=1.118啊。。。答案里面没有啊。最大接触电压和最大跨步电压,都不满足。数字是前面重复了两遍的那个数2060也不是还有多少。

防雷我用滚球法没算出准数来,接近13米。我看前面已经有高人解释过了。用折线法算得。

体育照明,第一题0.4663*103=48米。tg25度

安装功率我写的310个*2/个*1.1=682kw. 算了灯具效率。

但是算lx的题目,我没有用效率,得出289lx.是用公式直接算的。我也搞不清楚,到底要不要算上灯具效率。敬请指导。

中性线谐波确实是180*0.4*3算得载流量,不记得选的什么线了。

整流变压器,不可逆系统,根号3的阀侧相电压=额定电压。不可逆系统,阀侧相电流0.816三相全控桥*额定电流?谁能告诉我接的什么绕组?我怎么没注意这个事情啊。。。 不知道那位高手能给我提的醒,选的是什么数值。

110KV变电站

1、主变压器容量选择,貌似选的2*20000。我参考的第二题的已知条件。呵呵。。。 

3-110的电动机,我算了速断灵敏系数,选的不需要装设纵联差动。。。

继电保护的几道题,好像是都能算出答案数据的`。不知道有没有什么题眼~~~ 

避雷器与变压器、避雷引上线距建筑物上边沿、导线距屋顶什么的,我第一个忘了,后来两个选的2900,3400。 

变压器距建筑防火间距我选的10米。建筑不需要防火措施的 

储油设施:是20%还有60%么?我记得好像是c,

2、负荷计算

1)负荷计算,利用系数法,间断工作设备折算

2)同步电动机输出无功(功率因数超前),考虑无功增加系数,配电手册上可以找到,此处功率因数超前,求sin值应取正数,手册上公式已考虑的sin值的正负,带入数据可得到一摸一样答案

3)自然平均功率因数计算

4)年有功耗电量,用平均有功×年利用小时,此处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条件为迷惑条件,算出来63000MWh

3、110kV变电站,两台油浸变

1)110kV变电站主变选择,考虑一、二级负荷及总负荷,选2×4万kVA

2)110kV进线最大持续运行电流,按2台主变,考虑过负荷系数1.3

3)油浸变与配电装置式的最小防火间距,查35-110变电所设计规范附录,为10m

4)考虑油水分离情况下事故油池设置,查35-110变电所设计规范附录,20%,60%

4、电动机继电保护整定

1)保护设置,速断保护Klm为80多,不需设置纵差保护

2)接地保护整定值,好像是7.2

3)低电压保护整定

5、110kV中性点有效接地系统,户外变电站设备距离校验,理解各项涵义

有两道题,是导体及变压器进线开关短路热效应时间,查规范可以查到

有一道题 是过负荷保护整定值及整定时间计算

有一题是算自然功率因数

方案设计阶段负荷计算常用的方法:A

单位面积功率法

B单位指标法

C

需要系数法

D

利用系数法

同步电动机输出功率计算:Qm=Sr*q

35KV变电所主接线:内桥接线适用于变压器不经常切换,故障率较高的变电所

电气布线 篇3

1 建筑电气配管与布线施工的准备工作

1.1 把好施工材料的质量关

在建筑电气管线正式施工之前, 要秉承安全至上, 质量第一的原则, 将其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施工材料注意检查, 把好材料的质量观。一般来说, 在正式施工之前, 电气施工技术人员都应该先对其建筑物的电力需求量有所估量和了解, 然后根据需求制定出可行的施工方案, 并结合建筑室内电气设备, 如空调、照明、给排水以及建筑装饰、消防等系统的管线安装设计, 绘制出全面、综合的施工管线图, 并交予相关部门审批。审批通过之后, 要根据其图纸的标识正确的选择施工方式和施工材料, 不同标识处的施工材料和施供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一点施工人员要尤其注意。最后便是对施工中所需材料的质量的检查, 相关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安全至上的原则, 认真仔细的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查, 严防质量不过关的材料投入使用, 从而对建筑工程质量以及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1.2 合理布置施工线路

材料合格, 施工方式敲定之后, 紧接着的工作便是布置合理、可行的施工线路。在建筑电气管线的安装过程中, 按现实情况来看, 线路情况的布置都应该以居民实际的用电需求为主要考虑因素, 并且布线施工人员应当具有超前意识。因为, 对于现代人来说, 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 使得越来越多的便民、新型电器走进了千家万户, 为了适应居民在使用中增大用电功率的情况下仍然能保证线路的正常运行, 必须在建筑电气线路布置中考虑到这一点。

另外, 由于建筑电气施工所涉及到的专业非常多, 并非仅仅是只做好电气专业这一方面就可以实现良好电气施工质量的。为此, 在具体的实践中, 必须要使电气施工与其他施工项目充分配合, 以减少重复施工, 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与质量。例如, 在电气施工设计中, 技术人员通过分析电气施工配管越布线的施工图纸, 判断与土建或水暖施工的共同施工环节, 与土建设计人员或水暖设计人员进行交流探讨, 共同审核施工方案和设计图示, 做好施工交底记录, 以促进电气配管与布线的施工更加方便快捷。

2 配管与施工原则与要求[1]

配线管主要是指电线电缆保护管, 主要有:镀锌电线管、镀锌钢管、PVC管等。在建筑物的墙体或楼板内预埋暗管时, 材料质量应符合相关电气标准。

2.1 混凝土浇注和墙体砌筑

在配管施工时要与土建进行配合, 加强与土建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协调工作, 根据图纸设计确定管线的敷设路由。预埋钢管上墙的弯头必须用弯管机, 不允许用焊接和烧焊弯曲。非镀锌钢导管采用螺纹连接时, 连接处两端采用专用接地卡固定跨接地线。镀锌管壁厚小于2毫米的钢导管不得采用套管熔焊连接, 套管与紧固螺钉应配套并经过强度和电气连续性试验。将暗管预埋进墙体或楼板时, 暗管外表面距墙面及地面的深度要大于两公分, 保证所在位置不出现裂缝等现象。

2.2 配管布线

出于建筑内部装修美观的需求考虑, 在配管布线时大多采用暗管的施工方式。在暗管与暗管的连接处, 不能仅仅用胶带粘结, 而应该采用套管连接的方式使两个暗管连接起来, 这是为了避免在线路穿过线管时不会因暗管断开而受到影响。若采用钢管作为暗管材料, 则套管与暗管之间的焊接必须要严密牢固。若采用PVC管作为套管连接时, 必须保证套管与暗管重合的长度大于外径的1~2倍, 且需捆绑牢固, 或采用专用胶水使其粘结无缝, 以避免接口处在土建施工中有混凝土或泥砂等物体的进入管内, 影响以后线路的顺利安装。

3 布线施工的注意事项[2]

在布线施工时, 所有的线路之间的接头以及在终端处的安装都必须要由专业的电气技术人员进行处理与安装, 严禁没有任何电气施工经验或不满足电气施工技能要求的施工人员进行布线。在线路的接头处, 要保证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当使暗管进入配电箱时, 要保证暗管的平直, 若线管较多, 在进入配电箱时要注意排布整齐且留有一定的缝隙, 而不能杂乱无章的进入配电箱。布线时, 插座接线要遵循“左零右火, 地线在上”的原则。火线、零线和地线的颜色要遵循以下原则:红色是火线;黄色或绿色是地线;黑色是零线。

在验电时, 一般要用验电工具重新检验火线、零线和地线, 以保证安全。同一室内的电源、电话和电视等面板应处在同一标高, 高差至少小于5毫米。

4 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4.1 暗管距墙面或地面的位置出现裂缝, 这是由于暗管埋设深度不足两公分, 或者位置出现偏差造成。

4.2 镀锌钢管的管口有毛刺及线管进入箱、盒长度不齐。

管口毛刺是由于锯管后未用挫刀及时处理, 在穿线时容易损伤线缆的绝缘层, 造成绝缘测试不合格, 住户使用电器时跳闸等问题。线管进入箱盒长度不一致是因为混凝土浇筑时没有专人及时跟进或线管没有按要求固定。

4.3 穿线中的线缆接头没有设在配电箱及接线盒处, 导线排列不整齐, 剥线头后的线缆头长度不同。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建筑电气的配管与布线是建筑电气施工中的重要环节, 是关系着用户在使用电气时的安全与稳定的关键。为此, 必须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的规范与原则进行配管施工与布线, 对于施工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 要提高警惕, 注意防范, 尽可能的注重电气配管的施工设计, 注重其管道的走向和铺设, 在保证电气配管施工质量的条件下, 最大限度地提升建筑居室的美观度。

参考文献

[1]宋志帮.浅谈电气配管施工技术及常见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26) .[1]宋志帮.浅谈电气配管施工技术及常见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26) .

电气布线 篇4

2009年5月21日, 西蒙电气 (中国) 有限公司在北京民族饭店隆重召开SIMON电气综合布线产品新品推介会。此次主题为“网络新起点”的新品推介会吸引了包括行业资深专家、主流媒体、各大集成商、设计院等在内的近200位嘉宾到场, 在大家的共同见证下, SIMON电气第二代综合布线产品全新上世。

SIMON电气 (中国) 网络业务部产品讲师王君原为大家带来SIMON电气第二代综合布线产品的详细介绍。此次SIMON电气推出的第二代综合布线产品包括SimNET楼宇布线系统和SimVIEW智能配线系统两个系列, 涵盖了配线架、模块、面板和跳线等各类产品。每一个产品都是SIMON研发人员智慧的结晶, 蕴涵着数十个专利设计, 每一个产品无处不贯彻“自由连接, 沟通无限”的产品理念。从自由设计到自由安装, 再到自由维护, SimNET楼宇布线系统体现的是SIMON的专业化、人性化以及超越客户所需的企业职责;SimVIEW智能配线系统旨在帮助客户建立一个更有条理, 管理更便捷的布线环境。从SimNET楼宇布线系统到SimVIEW智能配线系统, SIMON电气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系列布线解决方案, 成为您的布线专家。

在当前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 SIMON电气仍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工作, 除此次推出的SimNET和SimVIEW两个系列外, 还计划于年内推出另一个系列的新产品。这不仅是SIMON人敢于进取、积极创新的表现, 也充分说明对于此次推出的第二代综合布线产品, SIMON电气有着十足的把握和信心。

电气布线 篇5

1 电气保护技术简析

1.1 技术必要性

电气保护技术有着很高的必要性。既由于我国的室外电缆进入建筑物时往往会在入口处经过一次转接进入室内, 因此能够有效的避免因为电缆受到雷击产生感应电势或与电力线路接触而给用户设备带来损坏。除此之外, 电气保护技术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其能够有效的限制导体和地之间的电压。另外, 电气保护技术的必要性还体现在能够确保两个电极之间的电位差超过交流250V或雷电浪涌电压超过700V时来为导体和地电极之间提供一条导电通路, 从而能够有效提升其布线的稳定性。

1.2 适用范围

电气保护技术有着自身的适用范围, 通常来说固态保护器往往能够适合于60~90V这一区间的较低的击穿电压,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 其电路中并不能有振铃电压。除此之外, 电气保护技术的适用范围还体现在当期未达到击穿电压前能够有效的进行稳定的电压箝位, 但是如果一旦超过击穿电压则其会过电压引入地。另外, 由于固态保护器能够为综合布线提供了最佳的保护, 因此通过确定其适用范围就能有效的提升保护的效果, 最终能够更加便利的进行维护工作。即为了确保维护方便, 过流保护一般都采用有自动恢复功能的保护器来进行。

1.3 屏蔽效果

电气保护技术需要屏蔽效果的有效支持。在确定屏蔽效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分析其构成的屏蔽通道的薄弱环节。除此之外, 在提升屏蔽效果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消除电磁干扰, 工作人员应当确保屏蔽层没有间断点外, 还应当注重确保整体传输通道必须达到360°全程屏蔽。另外, 在确定屏蔽效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针对屏蔽层的腐蚀, 氧化破损等因素来优化屏蔽工作, 从而能够较好的做到全程屏蔽。

1.4 优化传输环境

优化传输环境对于电气保护技术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在优化传输环境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有效避免因为接地点安排不正确而引起的接地电阻过大问题, 从而能够更好地避免接地电位不均衡导致的接地噪声问题的出现。除此之外, 在优化传输环境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避免在传输通道的某两点产生电位差, 从而能够减少金属屏蔽层上出现干扰电流, 最终避免其性能与非屏蔽传输通道差距过大。因此这意味着为了更好地保证屏幕效果, 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对于屏蔽层正确可靠接地。在实际应用中, 为最大程度降低干扰, 除保持屏蔽层的完整, 对屏蔽层可靠接地外, 还应注意传输通道的工作环境, 远离电力线路、变压器或电动机房等各种干扰源, 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电磁兼容性的实际需求。

2 智能化建筑施工重点

智能化建筑施工重点包括了诸多内容, 其主要内容包括了根据功能施工、提升设计水平、增强规划水平、子系统施工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 对智能化建筑施工重点进行了分析。

2.1 根据功能施工

根据功能施工是智能化建筑施工的重点之一。在根据功能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对于计算机通信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除此之外, 在根据功能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对于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 (Building AutomationSys te m) 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S (Office Autom ation Sys te m) 以及通信自动化系统CAS (Communication Automation System) 等先进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 既在确定其施工功能的过程中来通过预先设置的数据对各个变量进行控制, 最终能够有效的提升施工的可靠性。

2.2 提升设计水平

提升设计水平也是智能化建筑施工重点内容。在提升设计水平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清晰综合布线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从而能够更好地根据各个系统来帮助综合布线设计人员有效的对其进行设计。除此之外, 在提升设计水平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根据建筑群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水平干线子系统和工作区子系统等不同的系统之间的区别来进行区分, 从而能够根据各个系统功能的不同来更好地确保布线施工的重点。

2.3 增强规划水平

增强规划水平是智能化建筑施工的关键所在。增强规划水平的过程中内部语音和数据以及图像传输都是工作人员所需要规划的内容之一。除此之外, 在增强规划水平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充分的考虑房间内部信息通信线路的设计。另外, 在增强规划水平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针对家庭应用网络常常集中在一个房间的情况和我国目前建筑设计中以开始采用统一规划房间用途的设计方案的现实情况, 来更好的解决了楼上楼下房间使用功能不同造成的不必要的噪声的问题。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通过增强规划水平工作人员还能够在进行住宅型智能化建筑线路设计的同时更好地根据工程功能设计要求进行布线前的线路设计, 从而能够有效提升设计的可靠性。

2.4 子系统施工

子系统施工即是对于智能化建筑综合布线中的各个子系统进行相应的布线施工。在子系统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合理的采用双绞线穿管埋地敷设。除此之外在, 在子系统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应当注重对于建筑内的连线进行连接。另外, 在子系统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根据线路设计要求来将各个系统进行连接。

3 电气保护技术在智能建筑综合布线中的应用

电气保护技术在智能建筑综合布线中的应用包括了许多内容, 其主要内容包括了提升接地保护系统性、增强布线可靠性、确保布线稳定性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 对电气保护技术在智能建筑综合布线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3.1 提升接地保护系统性

提升接地保护系统性是电气保护技术在智能建筑综合布线中应用的基础和前提。在提升接地保护系统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确保并且提高应用系统可靠性和抑制噪声的能力以及保障安全的能力。除此之外, 在提升接地保护系统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在进行布线设计施工前对于所有设备, 特别是应用系统设备的接地要求进行认真研究, 从而能够更好地弄清接地要求以及各类地线之间的关系。另外, 在提升接地保护系统性的过程中如果接地系统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其影响系统设备的稳定性并且引起故障, 甚至会烧毁系统设备, 危害操作人员生命安全, 因此工作人员通过提升接地保护系统性能够有效的促进智能建筑综合布线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3.2 增强布线可靠性

增强布线可靠性是电气保护技术在智能建筑综合布线中应用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增强布线可靠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确保配线间的接地应采用多股铜线与接地母线进行焊接, 然后再引至接地装置。除此之外, 在增强布线可靠性的过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配线架等设备接地应采用并联方式与接地装置相连, 不能串联连接。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根据综合布线系统的电气保护对于系统安全可靠运行起着重要作用, 并且通过精心设计和精心施工, 来促进智能建筑综合布线整体可靠性的不断进步。

3.3 确保布线稳定性

确保布线稳定性是电气保护技术在智能建筑综合布线中应用的重中之重。在确保布线稳定性的过程中随着合布线系统的不断完善, 在这一过程中系统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要, 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使综合布线系统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工作人员需要对于系统实施了过流过压保护、屏蔽保护以及接地保护等安全措施。除此之外, 在确保布线稳定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认识到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综合布线系统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智能建筑综合布线整体精确性的日益进步。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持续进步和智能建筑发展速度的持续加快, 电气保护技术在智能建筑综合布线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工作人员应当对于电气保护技术有着清晰的了解, 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智能建筑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建筑施工水平的持续进步, 电气保护技术在智能建筑综合布线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对电气保护技术和智能化建筑施工重点进行阐述入手, 对智能建筑综合布线要点和电气保护技术在智能建筑综合布线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气保护,智能建筑,综合布线,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巍.综合布线系统的电气保护[J].青年科学, 2009.

[2]高凌云, 高凌霞.论综合布线系统的电气保护[J].今日科苑, 2008.

[3]原刚.综合布线系统的电气保护[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电气布线 篇6

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降低工程造价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对输电线路进行优化和设计, 路径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证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项目设计过程中, 应该严格按照线路所处环境的实际地质、交通、气候条件对线路进行合理的优化设计。在进行线路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施工的难易程度、造价控制以及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并且要保证对通信、军事设备的避让, 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输电线路的最短化。

中国目前整个电力已经有稳定的电力网持续不断的提供电力, 保证日常的生活、生产的使用。既然电力的提供已经稳定, 那么建筑对于电力的要求也相应的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商场、工厂、民用建筑等建筑物对电力的要求各步相同, 该如何区分对电力供应的需求呢?我国的电气设计工程师在做一个设计前是需要计算好建筑未来将会使用的用电总量的, 这份计算在过去往往缺少标准以及经验。随着低压配电设计规范50054的出台, 改变了这一现象。稳定的配电构造系统成为了建筑物使用的保证, 新的产品不断的出现从简单的配电箱到现在的配电柜甚至现在国家大力建造的各式配电所正在一点一点的改变用电使用的格局。与此同时, 也产生了电缆公司、断路器公司、配电柜公司等新兴企业。这是人类进步的一种标志!

低压配电保证了建筑物电力供给及稳定性措施, 一个稳定的低压配电系统成为目前大部分建筑追求的方向。而低压配电又融合了电气设计中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低压配电是电气设计的核心及发展方向。设计师往往绞尽脑汁的钻研不同建筑的配电系统构造, 新奇的想法层出不穷为人类更好的生活不断的做着努力。当然, 在现有规范的大环境下才去创新, 慢慢的被社会认可和认知。

而综合布线确实生活质量的直接反应,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用设备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这些设备的构架又需要综合布线的支持, 安全往往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建筑电气施工中综合布线系统接地的具体结构通常包括接地线、接地母线、接地干线、主接地母线、接地引入线和接地体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工不同但是最后的目标是一样的, 保证建筑物在信息时代的安全。在当今信息时代, 信息必须精确、迅速地传输于各个部门的通讯设备、数据处理设备和显示设备。传统的布线技术, 由于缺乏整体规划以及系统的设计而导致管线挤压、杂乱等严重安全隐患。一旦新增加设备等技术更新会造成麻烦甚至浪费这与国家提倡的绿色建筑方向互相违背。随着网络等技术的出现、应用、推广和发展, 原来使用的布线系统将无法满足要求。因此, 现在都普采用更合理、更优化、弹性强、稳定性和扩展性好的综合布线技术。这样才能保证了目前综合布线的使用同时也对未来技术的更新做好了铺垫。本着以人为本, 绿色建筑的目的, 运用安全防范产品构成防暴安全检测、监控及火灾报警等一些列系统;或是由这些系统为子系统组合或集成的电子系统或网络, 将人防和技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能。所以相关的造成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等一系列相关规范的诞生。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创新, 如何将新兴科技与人文使用相互结合成为了电气设计工程师的新课题。由此诞生了智能化建筑的概念, 智能化建筑具有多门学科融合集成的综合特点, 发展速度快, 由于发展时间短所以还没有明确的定义, 但是人们已经将将建筑设计、计算机网络、监控网络及自动报警等各方面的先进技术相互融合、集成为最优化的整体, 具有灵活、多变、适应性强、安全稳定及环保等特点, 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建筑, 在国内把智能化建筑统称为“智能楼宇”。

越来越多的智能化高楼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 先进的综合布线系统配线能力, 如设备配置是否成套, 技术功能是否完善, 网络分布是否合理, 工程质量是否优良, 这些都是决定智能化建筑的智能化程度高低的重要因素, 因为智能化建筑能否为用户更好地服务, 综合布线系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也产生了诸多新兴智能楼宇的出现, 当我们打开一些老式高楼的地下室时, 往往会惊讶的看到那密密麻麻的管线、和杂乱无章的管道。这是由于过去技术以及思想的闭塞造成的历史问题。现在新兴的智能楼宇正在努力改变这一现象。

在建设智能楼宇时需要预先将网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等信号线接入到每间房里方便使用, 所以在布置线缆时是不能随随便便的。实际施工时, 参考设计院给与的图纸结合实际情况按照暗敷设的标准进行。所以这些布线是事先设计与规划好的, 只有按照“结构化”来布线才能在日后的使用中达到维修便利, 保养及时, 有针对性发现问题的要求。与此同时, 现代化的综合布线技术还能有效的提高人们使用的安全, 减少外界的电磁干扰, 接地时也应该选择单点接地的方式, 这样可以避免因多点接地而引起电压回路。使天气等非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以及损失降到最低。

两者虽然为不同的方向, 但是却保证了建筑物正常运作的功能。低压配电保证了建筑稳定供电的环境, 而综合布线则保证了人们使用的需要。可以说这两项规范出台和使用成为了建筑电气中较为核心的两种力量。一明一暗、一动一静相互完美结合形成了现在电气设计的蓝图。这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这两项技术与规范的发展将会成为中国建筑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两大重点。

摘要:重点阐述了建筑供配电及综合布线在电气设计中的影响。

关键词:供配电,综合布线,建筑电气,影响

参考文献

[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2]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

电气布线 篇7

米轨内燃电传动车组, 采用交-直-交传动技术, 能够以最高80km/h的速度运行, 最高试验速度允许达到88km/h。动力系统由柴油机、发电机、牵引变流器、牵引电机组成。车体采用碳钢材质, 车体底架下平面距轨面908mm。后面将介绍详细环境条件。本文针对这一特殊车型, 提出车下电气布线设计方案。

1 环境条件

布线设计环境条件如下:温度范围:正常运行时的外部环境温度, +5°C~+45°C;正常运行时通风内部区域的环境温度, -25°C~+55°C, 按照EN50125-1[1]空气温度分类T3;存储, 运输时的环境温度, -25°C~+80°C;静止时道床上的环境温度, -25°C~+80°C;外部区域 (供应空气) 的年平均温度, +25°C。海拔高度:213m。环境影响:湿度, 最大相对湿度100%;风、闪电, 按照EN50125-1;雨、太阳辐射, 5K3类, 按照EN50125-1和EN60721-3-5[2];化学物质, 5C2类, 按照EN50125-1;石头, 最大直径15mm, 按照EN50125-1, 飞沙/落冰在此规范外单独考虑。

2 车下电气布线设计分析

综合考虑环境条件、运行条件、列车总体条件, 车下电气布线设计以EN50343-2003[3]为依据, 电磁兼容以EN 50121-3-1-2006[4]和EN 50121-3-2-2006[5]为依据。主要采用电线槽、电线管为电缆承载、防护载体;电线槽、电线管在车体底架的布置综合考虑车下设备排布、车下空气管路排布、转向架型式等因素;总体方案如下:枕内布线采用电线槽, 电线槽采用焊接与底架横梁连接;电缆穿底架横梁处在横梁上开过线孔;电缆由枕内穿枕外, 走电线管;电线管采用管卡固定, 在车体底架上面焊接管卡固定码;图1表示了车下设备排布, 图2表示了枕内线槽的结构型式。

细化设计如下:为方便电缆进出电线槽, 电线槽采用格挡型式;电缆出电线槽处, 电线槽边采用橡胶条进行边缘防护;电线管管口磨圆, 以防止穿电缆时划伤电缆外皮;为满足电磁兼容性能, 通信电缆采用带金属层屏蔽网管通长防护, 牵引电机交流电缆采用带金属层屏蔽网管通长防护;考虑转向架转动角, 牵引电机电缆出电机处, 保留适当长度;柴油机区域, 安装感温电缆, 以探测柴油机工作异常情况温度过高, 预防火灾。

3 结论与展望

现车布线完成后, 进行绝缘耐压试验, 试验如下:直流24V配线:工频640V、50Hz, 耐压1min无击穿或闪络现象;直流750V配线:工频3300V、50Hz, 耐压1min无击穿或闪络现象;交流380:工频2500V、50Hz, 耐压1min无击穿或闪络现象;交流220:工频1500V、50Hz, 耐压1min无击穿或闪络现象;网络和信号配线只做绝缘不做耐压试验。现车布线施工顺利完成, 验证了设计方案可行;绝缘耐压试验通过, 验证布线完成后电缆性能合格。此布线方案可在米轨、内燃电传动车组车型得到推广应用。

摘要:结合米轨内燃电传动车组的结构特点、环境条件、运行条件, 进行车下电气布线设计研究, 给出设计方案, 对设计方案作出评价与展望。

关键词:米轨,内燃,电气布线

参考文献

[1]EN50125-1-1999.铁道设备设备的环境条件第1部分:平板车辆上的装备;

[2]EN60721-3-5-1997.环境条件的分类--第3部分:环境参数组及其严酷程度的分类分级第5节:地面车辆上的设备;

[3]EN50343-2003.铁路应用机车车辆布线规则

[4]EN50121-3-1-2006.铁路应用电磁兼容第3-1部分:铁路车辆、列车和整车

电气布线 篇8

由于车架中部上方位置均预留给平台式工作机构及其附件负载较重, 所以相比于常见工程机车, 该转向架采用三轴方案, 转向架电气走线设计难度相对较大。基于此背景, 本文研究并设计桥梁检查车转向架电气布线安装, 着重介绍压码定位、转向架线管、电气线路走线等结构及安装设计, 以期为桥梁检查车的制造提供准备。

1 转向架整体布线思路介绍

考虑到: (1) 转向架外侧减震器械较多, 无法进行外侧边缘走线, 布线分为上端压码布线和内侧扎线杆布线方式; (2) 机车在行驶中外侧容易磨损, 轴温报警器、转速监控器等均采用上端靠横向中心线布置的方式。基于上述桥梁检查车转向架的结构特点, 转向架电气布线分为外侧、上端和内侧三部分。转向架内侧走线尽量靠纵向中心线布置。车上、车下线缆连接主要采用接线盒、穿线板的方式进行。

该车转向架所选用的电缆种类繁多, 轴温报警线、转速监控线、控制电缆、信号通讯线等, 各种电缆的功率、电压等级和用途各不相同。为了防止各电缆之间产生电磁干扰, 影响车辆正常运行, 该车除了在电缆选型上尽量选择屏蔽线外, 在转向架电气整体布线上, 尽量隔离不同种类的电缆[1]。桥梁检查车转向架电气整体布线示意图如图2所示。

2 压码的结构及安装设计

2.1 压码的结构设计

对于导线间互感电感耦合而言, 影响干扰耦合大小的因素有电流的频率、两导线间的距离以及并行在一起的公共走线长度。因此, 分区布线可以避免不同电压级别线缆之间的干扰[2]。基于此, 为了避免线缆之间产生干扰, 压码的设计要实现电缆之间的电气隔离。该桥梁检查车采用橡胶垫将压码分成A、B两部分, 分别放置控制线和信号线。经过验证, 此方法避免了不同电压级别线缆之间的干扰。图3为桥梁检查车压码结构及安装图。

2.2 压码的安装设计

压码的安装主要从便利性、可靠性、可维护性三个角度考虑。为了方便压码的维护, 同时保证线缆不被损坏, 在压码中间增加了橡胶垫用以保护线管, 压码盖与橡胶垫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由于机车运动时震动较大, 经常出现螺母松动、压码掉落等问题, 因此安装时着重考虑了压码紧固的要求, 在螺栓与螺母间增加了弹簧垫圈, 起到放松作用。压码与转向架的连接采用焊接的方式如图3所示。

3 转向架布线安装设计

考虑到电器线容易破损, 因此采用波纹管来穿线。由于线管较长, 为了防止交、直流电的相互干扰, 转下架线管由线管A、线管B组成。线管A与线管B内分别穿直流线与交流线, 如图3所示。线管安装通过压码与扎线杆的方式进行紧固, 便于维护。与传统机车转向架不同, 桥梁检查车转向架侧面元器件较多, 布线时要尽量避开, 布线路径如图2所示。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 桥梁检查车的研发势在必行。目前, 同类工程机车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所进行的桥梁检查车转向架电气布线安装设计及研究, 考虑到该桥梁检查车转向架的特殊结构, 相比于常见机车在转向架电气布线设计上有所区别。在走线时, 隔离了不同种类的线缆, 以避免干扰。同时, 在压码结构及安装上, 借鉴以往各种车型的压码结构, 做了适当的改进。整体上看, 这对类似结构的工程车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本文研究并设计桥梁检查车转向架电气布线安装, 着重介绍压码定位、转向架线管、电气线路走线等结构及安装设计, 以期为桥梁检查车的制造提供准备。

关键词:桥梁检查车,布线,扎线,夹具,设计

参考文献

[1]陈穷.电磁兼容性工程设计手册[S].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3.

上一篇:人源抗体下一篇:企业所得税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