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教育(通用12篇)
人性教育 篇1
我们随便闲谈, 今天麻烦大家抽个时间, 来谈谈儿童教育的问题。
先讲我的感想, 我对于这里国际实验学校所有的年轻的老师们, 真的很佩服, 这句不是说空话。为什么佩服?在这个时代, 你们都很年轻, 尤其受现代大陆的教育出身, 加上社会的环境, 能够在庙港我们这里, 没有娱乐的场所, 好像也没有机会讲恋爱。太湖大学堂真是一个修行的地方, 你们诸位在这里, 等于在一个冷湫湫的古庙里, 但非常认真热情地教育孩子们, 所以我内心非常佩服你们。在一般的都市, 或者各地乡村, 也有它活动的地方, 而你们诸位晚上没有出去玩, 都很清心寡欲, 有空的时间还在读书锻炼身体;有时候我随便讲一点课, 你们有兴趣也来听, 这个非常难得, 所以很佩服你们。老实讲, 将心比心, 我年轻的时候, 比你们还年轻, 十九岁就出来做事了, 二十一岁就带兵了, 而能不能心情像你们这样安定, 我自己都不敢想象, 所以很佩服你们。这是第一个讲心里的话。
第二点我觉得大家还要进修, 进修是为个人自己的前途, 你们将来不论是不是从事教育, 或者以后改变做别的事业, 进修都是很重要的。
这个在哲学上有个名称叫“人生观”, 我常常说现在这个教育错了, 也没有真正讲哲学, 因为真正的哲学, 人生观很重要。我发现现代许多的大人, 比你们年龄大, 甚至到六七十岁, 都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了, 我讲的是我个人的经验。我常常问一些朋友, 有的现在很发财, 有的官也做得大, 我说你们究竟要做个什么样的人, 有个正确的人生观吗?他们回答, 老师你怎么问这个话?我说是啊!我不晓得你要做个什么样的人啊!譬如你们做官的人, 你想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这是人生的两个典型。发财的呢?我也经常问, 你们现在很发财了, 你究竟这一辈子想做什么?可是我接触到的发财朋友, 十个里头差不多有五双, 都会说, 老师啊, 真的不知道啊!钱很多, 很茫然。我说对了, 这就是教育问题, 没有人生观。
所以我刚才跟你们讲, 我看你们年轻做老师的, 我九十几了, 人老了看五六十岁都是年轻人, 这是真话。五六十岁了, 他们自己觉得还年轻得很呢!我在五六十岁的时候也精神百倍, 比现在好多了, 现在已经衰老了。但是五六十, 也算年龄大了, 但也没有一个真正正确的人生观。换一句话说, 看到现在我们国内十几亿人口, 包括全世界六七十亿人口, 真正懂得人生, 理解自己人生价值、人生目的的有多少呢?这是一个大问题, 也就是教育的问题哦。
我二十三岁, 中国正在跟日本打仗的时候, 四川大学请我演讲。我问讲什么?总有一个题目吧!有个同学提出来, 那就讲“人生的目的”。我说这就是问题, 我说人生什么叫目的?先解决逻辑上命题的问题, 是题目的主要中心。什么叫目的?譬如像我们现在出门上街买衣服, 目标是街上的衣服店, 这是一个目的。请问人从娘肚子生下来, 谁带来了一个目的啊?而现在有人讲人生以享受为目的, 也是一种;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领导全民的思想, 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当年孙先生, 我们习惯叫孙总理, 提到孙总理谁敢批评啊?可是我很大胆, 我说孙总理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也不对。谁从娘胎里出来, 说我是来服务的啊?没有吧!所以人生以享受为目的, 以服务为目的, 以什么为目的, 都是后来的人, 读书读了一点知识, 自己乱加上的。我说你们叫我讲的这个题目, 本身命题错误, 这个题目不成立。但是你们已经提出来要我讲人生的目的, 我说第二个道理, 在逻辑上这个命题本身已经有答案, 答案在哪里?人生以人生为目的。
刚才讲到人生的价值观和人生的目的, 现在都搞不清楚了。那么人活着, 生命的价值是什么?这是个问题。刚才我提过, 一个人做官的, 是想流芳千古, 或者是遗臭万年?这两句话不是我讲的, 是晋朝一个大英雄桓温讲的。这样一个大人物, 他要造反, 自己想当大英雄, 人家劝他, 他说人生不流芳千古就遗臭万年, 就算给人家骂一万年也可以啊, 他要做一代的英雄, 这也就是他的人生价值观。在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人, 公然讲出了他的目的。
所以讲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我现在经常告诉人, 年纪大了, 一半是开玩笑, 一半是真话, 我说人生是“莫名其妙地生来”, 我们都是莫名其妙地生来, 父母也莫名其妙地生我们, “无可奈何地活着, 不知所以然地死掉”。这样做一辈子的人, 不是很滑稽吗?
我现在讲这个话和今天要讲的, 听起来越讲越远了, 但是和教育有关, 我拉回来讲, 这就是教育问题。今天来讲话, 也是为这个主题来的。譬如我们学校, 孩子们发生一些问题, 我都知道, 虽然我都不管, 冷眼旁观, 耳朵听到风声, 已经知道一切了, 这是老年人的经验。孩子们的问题, 是教育问题, 是人性的问题。刚才我提到人生这些问题, 牵涉到全世界人类的教育问题, 我们现在只讲教育, 教育的基本是人性的问题, 人怎么有思想?这个思想是唯物还是唯心的?人怎么有情绪?怎么有喜怒哀乐?而且全体的人类, 中国人有两句老话可以概括了, “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你看我们这个人类很奇怪, 我们中国十几亿, 乃至全世界六七十亿人口, 同样是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 但没有两个人一模一样的。你说他同他很相像, 真比较起来是有差别的。所以中国的哲学跟西方不同, 中国人这一句土话, “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是最大的哲学, 也是最大的科学。如果研究科学, 那就是基因问题了。基因是个什么东西?譬如上一次香港研究基因最有名的医生来时, 我就告诉他, 基因不是生命的最初来源, 基因后面还有东西。他说是, 是有问题。他这一次再来, 说发现是有个东西, 我说还有, 还没有完全发现。
所以这个人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是一个问题, 教育最高的目的是培养人性, 指向人性。所以中国人讲学校、学问, 这个学字的古文怎么解释?你们里头的老师们都正在研究国学, 中国的国学这个学字, 学者效也, 效法, 效也是学习。譬如我们唱歌、跳舞、练拳, 少林寺的高手王老师, 教你们易筋经, 你们看到没有?我们几十个人学, 哪一个学得跟王老师的姿势、神气内涵一样?这个标准很难。我说学武功、读书、学文章、演戏、唱歌, 能够学习效法跟老师一模一样, 是很难做到的。这是学的问题, 也就是效的问题。所以我们搞教育这是一个大问题了。所谓学校, 中国这个校字呢?木字旁边一个交, 那是盖一个地方, 集中大家来学习, 就是学校。
所以讲做一个老师, 现在中国人所了解的西方教育是爱, 我就笑, 你们看了几本书?你讲的西方是美国还是法国、德国, 还是荷兰、意大利, 还是哪里?西方有几千年历史, 就是一个爱字吗?中国都没有吗?中国爱字也早讲了耶!至于什么叫做爱?这都是问题。
所以讲到学与效, 中国《礼记》讲这个效, 我们做老师的, 办教育的, 任务太重了, 孩子们随时在效法老师、父母。教育不光是嘴巴里教, 也不只是读书, 父母、老师的行为, 一个思想, 一个情绪动作, 无形中孩子们都学进去了。这就是教育, 这个教育叫“耳濡目染”, 孩子们, 人嘛, 天生有耳朵, 有眼睛, 他听到了。老师们偶然也讲两句黄色笑话, 你以为孩子们没有注意听, 实际上他已经听到了, 叫耳濡目染。父母也好, 师长也好, 社会上人也好, 他们随便一个动作, 他一眼看到, 已经进去了, 这就是教育。所以教育, 不只是在你上课教点什么, 整个的天地, 自然的环境, 统统是教育, 所以教育是这么一个道理。
中国《礼记》上有两句话, “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 我常提的, 老师有两种, 一个是经师, 一个是人师。古代什么叫经师?教各种各样的知识学问, 就是经师。你就看到现在的幼儿园、小学老师, 上至大学里硕士、博士的大教授, 不过是传播知识的经师而已。我也做过大学教授很多年, 也带过硕士生、博士生, 我自己就笑, 我手里毕业的硕士博士很多。我说小兄弟啊, 告诉你吧, 学位一定让你通过, 恭喜你, 不过你尽管通过拿到博士学位, 不是你学问行了, 这个学位是骗人的, 拿这张文凭骗饭吃, 学问还谈不上。学问连我都没有, 活到老, 学到老, 学者效也, 这个效果在哪里?很难了。
我常常说, 现在的教育, 哪有老师啊?我在大学里上课, 派头很大, 大家都晓得南老师来上课, 同学们喊立正啊, 我说请坐, 请坐。因为我真怕, 为什么怕?我二十一岁起带兵, 上场校阅, 统统是这样, 满校场几千人, 喊立正, 司令官万岁。那时自己留个胡子, 冒充四五十岁, 自己觉得好高好伟大啊!可是, 一年以后我已经悟到了, 这是什么狗屁的事, 这是唱戏嘛!万人敬仰, 一呼百诺, 这个威风大吧!只要讲一声啊, 大家都害怕了;眼睛看看茶杯, 好几杯茶就来了, 这个味道一般人觉得很好过啊!可是我已经悟到了, 这没有道理。所以那个时候服侍我的勤务兵, 吃饭时要帮我添饭。虽然大家都是勤务兵为长官添饭, 而我吃完了自己添, 勤务兵看到都傻了, 大家都是这样, 你怎么不让我添饭?他说你不要我了啊?我说没有啊!我是人你也是人, 我有两只手可以做, 我现在做官, 你给我添饭, 我老了谁给我添饭?我一个人时, 我不能浪费我的手啊!你坐下来, 我需要的时候再叫你添。这同教育都有关系。所以我带兵的时候, 兵跟我就是兄弟。对兵讲话, 不像跟你们讲话, 对兵讲话很简单, “他妈的”, 你以为那是骂人啊?有时候那是奖励的话。这些兵多数是文盲, 没读过书, 对他们讲话, 像我们今天这样, 那要他的命了, 他才懒得听。你娘的, 我妈的, 他就懂了。这也是教育。
所以刚才讲的“经师易得”, 传播知识容易, “人师难求”, 中国几千年讲教育问题, 人师是用自己的行为、品性、言语影响学生。有道德有品性, 一辈子给孩子们效法, 这叫人师。譬如我们大家想想, 我们在座的都受过教育, 由幼儿园到初高中、大学, 请问哪个老师给你印象最深刻?有几个是你最敬佩的?我想很少。例如我学拳术武功的, 有八九十个老师, 我少林、武当, 十八般兵器都学过。我对于学武的老师都很恭敬, 后来到台湾还碰到一两个, 他看到我好高兴。我请他到家里吃饭, 他爱喝酒, 唉呀!我请了一次, 再也不敢请了。他一餐饭吃了六个钟头, 慢慢喝酒, 就谈那一些讲过的事。他希望我在台湾恢复武术的教育, 这个老师学武的, 不文, 没有文化基础, 不像我们这里的王老师, 所以我非常钦佩王老师。
我学文的老师, 差不多也有一百多个, 而且有前清的举人, 有功名的。真正的老师, 我只有一个袁老师, 另外还有一两个学文的老师。我现在提一个问题, 也做你们参考, 我们大家反省, 那么多的老师, 影响自己一生, 很值得效法、敬佩、亲爱的, 能一想就想起, 就跟想到自己父母一样的, 有哪一些?我想大家跟我一样, 从小受教育到现在, 多少老师都忘掉了, 为什么?“人师难求”。现在我们做人家的老师了, 注意, 要给受教育的孩子们留下你的影像。说了半天乱七八糟的话, 我就是解释“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这两句话。
这是讲老师方面, 我们现在回过来, 再讲中国的教育, 先不谈西方什么爱的教育, 西方爱的教育这个观念, 到现在流行八九十年了。我们的教育没有提这个, 原来的教育不讲爱不爱的, 但比爱还严重。我们五千年的历史, 我们中华民族公认的老祖宗——轩辕氏黄帝, 一切文化一切基础在那时已经开始, 到现在四千七百多年了。我们的历史,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这个教育我们是有个目标的, 我讲这个目标, 我又岔开了。
西方讲教育史, 开始是宗教, 可以说从摩西十诫开始, 然后到天主教、基督教, 一路下来。世界上的宗教都是教育, 不过另外订一个宗旨, 向某一个宗旨走, 所以叫宗教, 这是简单的解释宗教。西方的教育几千年, 是由宗教演变出来的。中国教育从我们老祖宗黄帝开始, 不是宗教, 而是人文的教育, 所以教育有三个条件, “作之君, 作之亲, 作之师”。作全国人民的领导, 万姓之宗的就是作之君, 我们中国人的姓近一万个, 实际上有九千多个, 百家姓只是一点点。有一部书叫《万姓统谱》, 我们万姓宗奉的共祖, 就是轩辕黄帝。这个下来不是宗教教育, 是“作之君”, 作领导;“作之亲”, 是作长上, 爱百姓如子女;“作之师”, 全国等于一个大学校, 他就是校长, 就是大导师。
中国文化有君道、师道, 到了后代师道超然独立, 超过帝王和父母之上, 这是做老师的尊严。我们中国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 作皇帝一样要礼拜, 把师道尊奉在君道及父母之上, 所谓师道的尊严到这个程度。上古历史有称三公, 当了皇帝还有老师讲课。我经常讲, 书上也有写, 中国古代政治, 譬如唐、宋朝以后, 做皇帝的也要进修, 每个月要请一个老师来讲课, 老师是大臣学士或翰林院的大学士, 请来的这些学者叫经筵侍讲, 直到清朝还保留这个制度。
还有一个故事, 讲明清这些太子、王子没有登位以前, 也有宫廷的教育, 是请民间考取翰林学士, 学问好的, 来教孩子们。皇帝、皇太后还亲自出来给老师行礼。
某一代, 这个皇太子不守规矩, 不认真读书, 吊儿郎当, 那个时候一样要打手心的哦。这个太子被老师打了手心以后, 老师再给太子跪下。打手心是师道, 跪下是行臣子之礼, 对不起了。太子回去跟老祖母皇太后报告, 老师打我。老太后不高兴了, 这个老师怎么可以随便打太子?不可以, 祖母给你出气吧!就请经筵侍讲的老师进宫, 皇太后请吃饭, 但是很客气的讲, 某某人啊, 我们这个孩子请你教, 是要严厉点, 但是我们皇家的孩子, 读书也做皇帝, 不读书也做皇帝。这位大臣一听站起来, 是, 太后, 读书的做圣贤的皇帝, 不读书的是做暴虐的皇帝。这个皇太后一听愣了, 马上说你讲得对, 尽管打吧。
这个是讲古代教育史, 现在还在这个话头的开始。浓缩一点, 教育的目的及人性的问题。所以我常常吃饭讲笑话, 我一辈子可以说党政军什么都干过, 生意也都做过, 人生的经历不少, 但是你们看我九十多岁了, 现在他们搞了一个太湖大学堂, 我在这里也同你们一样, 也在从事教育啊, 是教大人的啊, 你看每天吃饭谈笑话, 他们都来看南老师, 我是在教育啊!而且我还更寂寞, 我要讲的话没有人听呀。所以我经常吃饭给大家讲, 你们郭校长都听到的, 教育无用论, 我几十年讲到现在, 我发现中国这一百多年来, 出现教育问题了。
现在不谈教育无用论, 浓缩回来, 教育是人性的问题, 这同我们今天讲话最重要, 人性究竟是善良还是坏, 还是不善不恶?在外国的教育哲学很少讨论这个, 中国比较特别, 有几派。春秋战国的时候, 我们假设儒家以孔孟做代表, 儒家讲人性是善的, 人天生下来个个是善良的, 后来怎么变坏了?思想行为受社会污染的影响, 变坏了, 所以我们教孩子们读《三字经》,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这十二个字, 太深了, 可以写部一百多万字有关教育的书。他说人性本来是善良的、平实的, 就在目前。性在哪里?就是生命的本来, 这个思想哪里来?人性里头来的。这个名称叫人性, 这个性相近, 这个“相”, 是现状, 是个名词, 不是做动词了。人性是近于善, 每个人都是好的人。所以孟子说, 你看任何人都有爱人的心, 看到一个人死了, 哎唷, 好可怜啊, 他就有慈悲心生起, 西方人叫爱, 人人都有, 看在哪里发生。所以孟子说,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人性是善良的, 慈悲心本来有, “性相近”。为什么人性会变坏?没有受到好的教育, “习相远”, 习惯搞坏了, 这个坏的习惯, 是受社会的影响, 家庭父母的影响, 种种的影响, 因此离开善良的人性越来越远了, 所以社会上坏的人多, 善良的人少, 我们自己的行为思想, 坏的念头思想、情绪多了, 善良清净这一面就少。“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所以刚才提到要学习善的一面。
可是同样是儒家的荀子, 他也是孔子后代的学生, 徒孙辈, 跟孟子差不多同时, 他提的意见不同, 认为人的天性是恶的, 自私自我的。譬如一个婴儿, 当他饿了要吃的时候, 只管自己要吃, 如果是双胞胎, 两个同时饿时就会抢。因为人性本来恶的, 所以要教育, 教育是为了把恶的习性改正为善良, 这是教育的目的。可是同是儒家的哲学思想, 有主性善、性恶之异, 这是中国文化几千年就有了哦!当时在西方的教育, 还没有我们讨论的这样高明。
与孟子同时的学者, 有一个人又不同了, 就是告子, 在《孟子》书上提到的。告子说人性不是善也不是恶, 人生下来, 天生非善非恶, 善恶是人为加上识别, 碰到事情的是非分别起来的。他说人性, 像一条毛巾一样, 你要想折叠成什么形状就成什么样, 所以需要教育, 把他塑造成一个好的人格, 告子是主张人性不善不恶的。
第四家, 墨子 (墨翟) , 跟儒道和诸子百家不同, 他认为人性生来是白净的丝绸一样, 无所谓善恶, 无所谓不善不恶, 同告子的说法差不多, 有不同, 看社会教育给他染成哪个颜色, 就变成那个颜色。这是讲人性。
教育是讲什么呢?基本的教育原则是改正人性, 使人向善良的方面走, 这是一个目的。所以教育的目的是改进人性, 教育就是政治, 就是法律。
一个国家政府的领导人, 希望全体老百姓向善, 可是老百姓不上道, 因此用法治, 用刑罚, 所以中国的教育从春秋战国周秦以前就打手心的, 这个叫夏楚, 不是随便打的。因此我们小时候, 是受这个教育出身的, 老师坐在那里, 让你背《古文观止》哪一篇, 背错了三个字, 在手心打三下, 轻轻的处罚;如犯了大的错误, 把手掌垫起来打, 那就严重了。
所以前天我一个老朋友, 杨麟先生, 他都八十几了, 他说老师啊, 我和您上下有五代的交情, 我把儿子、孙子也带来见您的面。那天他坐在这里, 听到我们谈孩子们的教育, 他说教育怎么不打?要打的啊!我们就是打出身的。他的儿子都四十几了, 他们都是喝过洋水的留学生。他当场在这里讲, 他说你问我儿子, 我的儿子小的时候被我痛打, 不是随便打, 他做了一件大错事, 我叫他趴在凳子上, 裤子脱下, 我气得一下找不到东西, 拿手来打他屁股, 打得很厉害, 我手都痛了三天。他儿子在那里笑, 爸爸你是痛了三天, 我痛了四十几年, 现在还在痛呀。好在爸爸打我一顿, 我改过来了, 不打就改不过来。他父子俩对笑, 他说对嘛, 教育有时候非打不可。
这是讲打与不打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准体罚, 我现在不是提倡体罚哦, 讲历史故事给你听。其实体罚或是不体罚很难说, 像我带兵的时候有一度不主张体罚, 做错了事怎么处理?立正, 站在前面, 两手平伸, 两手指头各拿一张报纸, 站一个钟头, 手不准挂下来, 只要低下来就要挨打。你们去试试, 站十分钟看看, 要你的命, 说起来我没有体罚呀, 但比体罚还严重。
我们谈教育, 讲人性善恶, 都讲了, 教育是改进人性, 究竟应该严厉的体罚, 还是只讲原谅呢?大有问题。我们现在这里办的是实验教育, 我跟郭校长讲, 我们办这个教育究竟对与不对?心情负担非常重。譬如刚才讲的, 都是这里宾客真实的故事。譬如前几个礼拜, 一个老朋友来, 说他正接手政府一个机构的首长, 原来的首长, 犯了贪污罪, 贪污很多的钱。这个朋友同时也在做慈善, 以及推广农村教育。这位朋友的地位不低哦。他说我接手那一天, 我就背了个包包自己坐个出租车去。他们还没有上班, 只晓得那一天这个新的领导要来接手, 他们没想到他会坐个出租车早到了。他说我自己推门进到办公室, 有一个职员看到, 问你干什么的啊?我来报到的。我也没有讲自己是什么人。那个职员态度还满好, 你请坐吧。我就坐在那里等, 他也不理我, 我坐了半天, 我说老兄啊, 我来报到也是个客人啊, 请倒杯水给我吧!那个人就起来倒水, 然后讲了半天, 他问我姓什么, 那个人想到了, 哦, 严重了, 就赶快用手机打电话, 给那个比较重要的长官, 说某某人已经到这里了等你们。我说你不要打电话, 他正在路上开车, 听说我先到了, 他万一紧张, 出了车祸就糟糕了。
我说你这个毛病啊, 素来作风很民主自由, 很好啊。后来你上来讲什么?他说我上来就说, 我晓得公司损失很大, 还有很多烂账, 我跟你们讲, 现在这个案子结论已经出来了, 我明天正式上班, 你们有许多手头不清的, 拿了钱的, 赶快归还;如果来不及归还你手边那些钱, 赶快捐给慈善机构;如果真来不及捐给慈善机构, 就去捐给和尚庙子, 捐给基督堂、天主堂也好, 赶快捐掉。再来不及啊, 在家里后院挖个洞, 深深地埋下去, 但是你不要被我们挖到, 挖到就对不起了。我听了哈哈大笑, 我说你讲得很有意思。他说老师这样好不好?我说你讲得非常幽默有趣, 只能这样处理了。真的一翻出来, 有很多人贪污, 你怎么办?只好送去法院了。这是讲人性的问题。
教育同人性有关系, 你说一个年轻人犯了错误, 是原谅他, 让他自我反省改正?还是教育处罚呢?这是人性大问题, 至于处不处罚, 或让他自我坦白不坦白, 这很难下定论, 要临机变通的。总之教育是启发引导人性向好的路上走。如说一定完全用爱心, 要他自动启发的方法, 除非他是圣人。
譬如清朝有一个很有名的大案, 你们在书上大概读过。有个人年轻犯罪, 做土匪头抢人, 被绑到刑场, 要被杀头以前, 老规矩, 做官的要问, 你还有什么话吗?有。这个时候他提出来的, 做官的要给他做到。他说我想见我的妈妈一面。那应该, 马上派人把妈妈接来后, 两个都痛哭啊。然后, 妈妈说你还有什么话讲?他说妈妈你很爱我, 我马上要死了, 要离开你了, 我要求吃你最后一口奶, 妈妈解开给他吃奶, 他一口就把妈妈的奶头就咬掉了。他说妈妈我今天的下场就是你教出来的, 我从小爱拿人家东西, 你还鼓励我, 说我那么聪明那么乖, 每次你都那么教我, 所以我认为偷人抢人是当然, 才落到今天的下场。
所以究竟教育怎么教是个大问题, 不要轻易下结论。就是说, 我们从事教育的人, 怎么把人性教好。像诸位老师那么尽心, 昼夜带孩子, 可是对教育的方法, 教育的诱导, 向哪一条路上走, 很值得研究。我们这里是实验学校, 正好大家做个讨论, 我们有时间再讨论。对不起, 耽搁大家太久了。 (本文系作者在2010年4月8日对江苏太湖国际实验学校全体教师们关于儿童教育的内部讲话)
人性教育 篇2
读《教育——培育美好人性》心得
在我校读书活动的开展下,不求甚解的读了《教育——培育美好人性》这本书。的确书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和追求美好人性的理想是我们教育者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老师,更加渴求所有的学生具有美好的人性,那样作为老师的我多么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感到自豪和骄傲!但是,有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我们的教育已经失去了一半的人性。失掉了一半的人性,也失掉了一半的教育。而这种失掉了另一半的教育,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呢?
一、美好人性教育——先立德再树人
笔者曾经看到一篇报道:。。。不知你有没注意过这样一个细节:当教师主动拣起脚下的废纸,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看看脚下。然而,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让学生拣起教师脚下的废纸,如有不从,也许会遭受翻白眼或训斥,甚者也许还要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在校园里,学生远远地就向教师打招呼,有多少教师能向学生还以颔首和微笑?更让学生困惑的是,在课堂上,老师不是整天喋喋不休地强调“文明礼貌”吗?难道文明礼貌只是学生的专利?师生集体外出游玩,教师们可以悠闲、安然地坐在座位上,可以对挤在加座上的小孩子难受的表情视而不见。我们会说:这叫“尊师教育”。震惊中外的新疆克拉玛依火灾发生时,如果不是某个人说“让领导先走”,怎会有那么多无辜的小生命倒下?不是都知道遇到危险时,先要考虑老弱病残吗?如果说,真、善、美是人性的本质的话。那么,作为“布道者”的教师是否首先要反思:我们到底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样的实例太多太多„„
二、培养美好人性是教育的永恒主题
人性与教育 篇3
关键词: 人性;教育;个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
关注人本身,关注人的发展问题,关注更人性化的教育成为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普遍的追求。在當今社会,由于人性教育的缺失与匮乏带来的教育问题屡见不鲜,为了人更好的发展,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在教育中融入并加强人性教育。
一、人性概念
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人固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认为“人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1],陈怡将其界定为由德性、理性、灵性构成,是区别于动物性的非动物性[2]。笔者在此将其界定为因自我需求而不断提升的类动物本能,区别于动物本能,人性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二、人性理论
从古至今,中西方学者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理论流派:
1、以孔孟和卢梭为代表的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是该流派的代表思想。孟子强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卢梭于《爱弥儿》开卷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该流派强调人出生时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强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环境和和教育的差异性改变了人,使人变好或变坏。
2、以荀子和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为首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恶的,他认为“目辨黑白美恶,耳辨声音清浊”是不可学、不可事的与生俱来的本能即“性”,这种与生俱来的“性”是恶的,必须通过后天习得“伪”来改变“性”,而如何习得则是必须要借助良好的教育才能“化性起伪”。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则一针见血的提出“人生来是带着原罪的,来世间是为了赎罪的。”
3、以告子和洛克为代表的无恶无善论。告子与孟子辩论时提出“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这类似于洛克的白板说,其代表作《人类理解论》中明确提出:“任何人在他刚刚来到人世间的时候,其大脑是一张无任何特征的白纸。”即人生来是无好坏的,没有任何差别,是后天的选择以及经验感知影响了人的观念,造成了人的善恶有别。
以杨雄和董仲舒为代表的有善有恶论。杨雄主张“人之性也,善恶混。[1]强调人的本性非纯善纯恶,而是同时存在这两个方面,具体要看事情究竟怎样才能做出判断,看表现出的是善还是恶。董仲舒的性三品说则是将人划分为三等,“圣人”拥有天生的“过善”之性,“斗筲”之性生来就是恶的,而“中民”之性可恶可善。
其实不管人性是恶是善,人性本质上并不是不能改变的,人是可以被教化的,以上名家都或多或少承认这一点。这就为人去改变或提升自己提供了理论依据,而最主要的问题其实是如何去提升,只有妥善解决了这个问题,人类才能更好的发展,进一步健全自己的人格。而促使人类去提升自己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人类的需求,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会发现由基本的生理需要到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其实就是人性提升的过程,人性的变迁是一个为了满足自己需求的过程,很难简单的判断其本性是恶还是善。
笔者比较赞同的是无恶无善论,随着人的成长,人的选择、经验的差异的确会显示出人与人的差别,但不能简单的判断或下定义这个人就是善的或就是恶的,因为在不同的情境中,即使事件一样人所作出的选择很有可能是不一样的,也无法通过科学或计算来估量或判断。人是非常复杂的个体,很难将其操作性的定义为什么,由人来研究人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制与壁垒,因此,与其说是人性是善恶,更恰当的是需求,人性即需求,贪是人类的本能,是这个本能影响人去做恶,然而为善亦是这个道理,我们常说要教孩子爱人,究其背后意义其实不是为了爱人,而是为了达到内心的平静,让孩子养成同情心,这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善欲而做的。若是如此,便无法判断其善恶,因其出发点便是欲。
人从一生下就有需求,婴儿想要被哺乳,便会大哭来引起注意,此外,小孩子大多喜欢甜食,美味的食物,生来即有口腹之欲也。在幼儿期,更是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然而随着年龄的成长,有些孩子慢慢学会体谅他人,拥有了同情心,有些仍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唯我独尊,这是由于趋利避害的本能所影响的,很难对这一本能轻易下定论以及判断其性质好坏,因为人既是独立社会个体,又是社会现实人,人不是绝对自由的,是在社会集体认定的公约下的自由,而人的变化又是被社会信条所束缚,正因为此,人必须为社会所改变,去适应社会,然而社会由人构成,因此制定一个合情合理合法的社会公约至关重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让人去遵守这个公约进而提升自己的人性。
当前,因为人性教育的缺失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屡见不鲜,诸如最近的高中生迫于学业压力自杀,研究生投毒事件无一不让人感叹这究竟是谁之过,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吗?折射在这些事件背后的其实就是人性教育的缺失。在当前应试教育体制下,由于过分追求分数、成绩而忽略了最关键的人性教育。在学校里,学生们被要求学习,学习书本知识,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考上好大学,有份好工作而准备着的,什么人性教育只要无法给学业提供帮助的都会被甩到一边,无怪乎出现“高学历的野蛮人”这一说,这种功利心态的教育现状一方面是受物欲横流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也更折射因人性教育缺失导致的教育观念的改变。
在当今社会,加强人性教育是当务之急。应当以人为本位,教其为善,教其做人,成人远比成才更重要,人性教育的目的即是让人学会做人。笔者认为人是可以被教化的,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人若不能为人,纵有万般才华又有何用?纵然教育并不是万能的,然而却不失为最佳途径,正如《学会生存》里提到的:人类存在着“共同的人性”,“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人们找出共同的人性,而找出共同人性的目的是为了追寻人性认同的民主、平等、自由、科学理性等真善美普遍价值。人性教育是为了更好地让个体独立的发展,让其创造出更大的力量,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林文斌.论人性与教育[J].新课程研究,2009,(8):8-10.
[2]陈怡.教育要研究人性、提升人性——兼谈中国文化中的情理精神[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7):182-186.
[3]纪大海.论人性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3,(6):21-23,54.
教育使人性更美好 篇4
应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幸福追求。教育不可能允诺人一生的幸福, 但幸福的人生却从早期的教育体验开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欢乐和幸福。”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 班级授课制以其无可替代的优势迅速占据了主体地位, 为现代工业体系源源不断地输出着合格的产业工人。班级教育具有规模和效率的双重优势, 但却有无法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先天局限性。在应试教育影响下, 这种局限性又被无限放大, 学生沦为课业的奴隶、知识的工具、流水线上的产品。事实上, 每个社会个体都是与众不同的“这一个”。黑格尔说, “实际生活中的人物都是有特殊性和个性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基于“这一个”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思想观念, 每个人所追求的幸福也必然因人而异。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幸福的概念如此模糊, 以至虽然人人都想得到它, 但是, 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意追求或选择的东西, 说得清楚明白、条理一贯。”
要实现学生对幸福的追求, 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幸福观念的差异性。据《论语》记载, 颜回针对物欲横流、人心逐利的社会弊端提出了这样的幸福观:“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曾皙针对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政治现状提出了这样的幸福观:“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颜回之幸福重在个人品行修养, 曾皙之幸福重在社会政治愿景。孔子正是认识到了存在于颜回与曾皙之间的差异性, 所以才对两个看似极端的幸福观持肯定的态度。教育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就要尊重学生的选择,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幸福追求和个性化的生活方式, 不能以牺牲个人的全部丰富性、个别性而为其设定一个统一的、固定不变的目标。同时, 教育要启发学生认识自我, 反思自我, 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鼓励他们努力追求符合自己天性和意愿的幸福观和实现途径, 让学生在幸福中生活, 在生活中获得幸福。
教育过程须使学生获得幸福。“人通过劳动把他的目的、观念实现在劳动产品中, 使对象成为人化的对象, 使人的本质对象化了”, 马克思这段话启示我们, 幸福不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概念, 而是存在于人的全部生活过程中, 并通过生活过程显示出来。教育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更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感受幸福、追寻幸福、创造幸福不仅要体现在教育的结果上, 更要体现在教育的过程中。古往今来, 无论持什么观点、什么立场、什么目的的教育思想家, 他们几乎都认为应当让对象通过实践来实现其设定的教育目标。荀子认为, “《礼》《乐》法而不说, 《诗》《书》故而不切, 《春秋》约而不速”, 教材与教育内容和现实生活的矛盾常在, 所以更为便捷的办法便是“近其人”。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增进对生活目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理解, 积极地感受和体验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和幸福人生。它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不是学生看到“红色数字”所引起的短暂的欣喜, 而是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幸福地获取着知识的甘露, 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快乐相比, 由教育而获得的幸福更为持久而深入, 它是感性与理性的交织, 是生命在自由蠕动中获得的一种满足。
康德曾说:“人的天性将通过教育而越来越好地发展, 而且人们可以使教育具有一种合乎人性的形式。这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未来的、更加幸福的人类前景。”教育的本真就是对人类真善美的追求, 而真善美就是引导人们走向幸福、获得幸福的源泉。
高校教育管理人性化探讨教育论文 篇5
一、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自身的特性
人是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高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在高校的管理中,我们应该以人为中心,建立一个以人为本、有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这样的制度是我国高校教育体质改革的核心所在。但是,现在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并没有十分重视人性化的融合和制度的创新。特别是当前许多高校呈现出一些特点和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高校管理的特点
教育规律是教育管理者应该掌握的基本规律。教育规律的特殊性表现在各个地方,如管理内容、管理资源、执行人员、管理对象、管理活动、管理目标等。管理目标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地方,不是追求利益或者经济目的的机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人才,而非赚取利益。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在于高校中生活学习的主、客体都要比一般社会上的机构有较高的知识层次,教师和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约束意识,管理活动的特殊性是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学术展开,将管理学生的目标和其他管理目标的关系协调好,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的管理目标。这些都是高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特殊因素,是我们在制定、执行制度时需要注意的。
(二)高校的学术性
高校是通过一定的学术研究,产生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成果的学术组织,具有推动人类进步的功能。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主要部分,是兼顾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双重职能的一门科学,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摸索出规律。高校管理应围绕培养优秀的、专业的社会主义人才这一目标展开,要求管理者有专业的管理眼光和水平,教育思想和专业意识要跟上时代,不能闭门造车或一味地照抄照搬,要自己摸索适合自身学校类型的规律。拥有这样的素质和精神是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目标的必要条件。如果不具备这样的精神,没有应有的学术精神和学术素质,管理者只能让高等教育偏离它应有的轨道,甚至偏离教育的初衷。教育管理不单涉及管理内容,更涉及高等人才。我们要不断地总结和研究其中的内容、规律,制定适合的、人性化、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
(三)高校教育管理的开放性与封闭性
高校管理兼有开放和封闭的特点。高校的开放性表现在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与外界环境相互影响。外界的因素随时影响着高校内学生和老师,影响着管理制度的实施。同时,高校教育系统有着自我运转和良性循环的属性,不会轻易被外界所打破。必须要正确处理这对矛盾,单纯地强调高校教育管理的开放性或系统的封闭性,会导致高校系统的紊乱和能量过耗。
(四)高校教育制度的动态性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也应不断进步。教育要符合社会的要求,人的发展要符合时代的要求,才能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决定着人类的文明程度和觉悟水平。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在每个时代都对受教育者乃至教育者有具体而独特的职责描述和限制。同时,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还是人类学问的高级研究领域,兼具传承人类技术文明的作用,所以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起着关键的作用。人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只有根据管理对象和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教育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对人性的尊重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应该注重新型师生关系,改变传统办学理念和经验,强调学生的尊严、对学生的尊重,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重要的改革内容,使教育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把人当作管理之本,强化人的个性特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合理需要。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通过思想工作使学生的内心真正接受管理者的管理与教育。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行机制,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使管理进入更高的层次。权利和义务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和要素,始终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始终。我国高校的现状是学生的权利很少被人提起,学生基本上成为一个单纯的服从者。有的高校单纯强调对学生的管理权和学生的义务,不到有效保证和维护学生的基本权利,不能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想实现制度的科学性、人文性,就需要在管理制度的建设中考虑情感、人性、信念等因素。
三、人性化在高校教育管理的作用
第一,高校管理的人性化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人性化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是价值和利益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完全的社会人要具备自我意识、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能力,这是人进行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前提。同时,个性发展、勇于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校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第二,高校管理的人性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只有将青年的价值观培养好,才会形成高尚的社会风气,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能否在人性化的教育管理上让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第三,高校管理的人性化符合高校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二者的培养目标和着眼点是不同的,素质教育以培养人、教育人为最终目的,应试教育则更看重教育的选拔性功能。其次,二者在教学内容上有区别,素质教育主张对待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地教育方法,应试教育则以升学的标准来衡量教育成败。最后,二者的教育方式有区别,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展现教学内容,应试教育则通常只围绕考试内容进行,造成教育方式呆板僵化、学生积极性差。人性化的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缺乏人性化的教育和管理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四、高校管理中人性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民主平等。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中的民主平等是制度人性化的前提。我国各地发展不均衡,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但是,长期以来高校由国家统一管理,办学的意图和模式死板。高校管理制度要适应所在地区的特点,有自己的声音,有自己的定位,摆脱不适应自身的制度束缚。只有在制度上进行基于民主、平等的创新和改革,找到适合该地区或者该校的管理制度,才能缓解高校管理的问题。第二,处理好学校与政府的关系。政府要转变职能,树立为学校服务的意识,对高校进行政策指导、信息服务。高校应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成为自主的办学机构,并且有义务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第三,树立以人为本的课堂教育理念。课堂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地推进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平等、民主、尊重的基础上的一种启发式教学。应建立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新体系,制定以学生为主的人性化管理制度,把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最重要的标准,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够通过讨论、交流等形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第四,将激励作为高校人本管理的新途径。管理学认为激励是管理的核心,也是人本管理的核心。心理学家费隆提出期望理论,认为人总是渴望满足一定的需要和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反过来又激发一个人的动机。这个理论说明每个人都会有一种获取成就的期望心理,在高校工作的教职员工也是如此。所以,高校应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提高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注入活力提供良好的基础。在聘任制中坚持公平竞争、择优上岗的原则,就是一个很好的激励方式。
五、结语
中国正在社会转型期,国情复杂多变,社会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社会问题作为学校的外围客观条件,在显著地影响着大学的培育目标、教育价值和教育质量。高等教育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需要更新观念与制度,推行人性化管理,使大学教育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宋焕斌.高等教育若干问题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
[3]徐亮,刘志红.论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本主义理念[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
[4]王澍.以人为本学校教育管理思想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4(12).
教育惩罚的人性分析 篇6
关键词:教育惩罚;人性;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121(2010)07-0009-03
教育惩罚是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教育方式,但在赏识教育、人文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再谈教育惩罚似乎有点“不识时务”。难道教育惩罚真的该退出学校教育的的大舞台了吗?事实并非如此,还有不少“不识时务者”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学等不同学科角度阐述了教育惩罚的合理性、教育惩罚的作用和实施教育惩罚的原则等问题。①但遗憾的是,从人性论角度研究教育惩罚的文章并不多见。为此,笔者将基于“性善”与“性恶”两种截然对立的人性论探讨教育惩罚的合理性以及教育惩罚的具体实施问题。
一、教育惩罚合理性的人性依据
在中外哲学史、教育史上,对人性的判断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其中对人性“善”还是“恶”的争论最为激烈,人们基于“性善”或“性恶”的人性判断,对教育的作用也提出了对立的观点。但是,在这里笔者要论证的是这两种截然对立的人性判断却不约而同地成为教育惩罚合理性的有力依据。
(一)性善论与教育惩罚
我国古代的孟子被认为是主张性善论的代表,他认为人性应当是指“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属性,而且“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肯定人性本善,肯定“人皆可以为尧舜”,但并不是说“人皆生而为尧舜”。仁义礼智虽然是“我固有之”,但孟子又不认为人生来就具备现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只能算是一种道德的可能性。孟子认为“我固有之”的仁义礼智是人们接受教育的结果,这就是孟子为什么把性善解释为“端”,把教育过程视为“扩充”本性的过程的原因。因此,人只有不断地扩充善端,培养善性,才能达到“尽心”“知性”“事天”“成圣”的境界;否则,善端就会变恶,到最后人就几乎无异于禽兽了。
孟子在坚持人性本善的基础上,十分重视教育在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其固有善端的作用。因此,当人们的善端没有向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而是朝着恶的方向前进时,教育惩罚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早在《尚书·舜典》中就有记载:“扑作教刑。”当时教官也是执行刑法的人,以槚楚为刑具,故称“教刑”。教刑是刑罚中较轻的一种,对于不勤学业的人,罚其体而警其心。而在记录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论著《学记》中,同样记载着“夏楚二物,收其威也。”事实上也是在说“扑作教刑”所起的作用。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对善端的“异化”绝不会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必要的教育惩罚是孟子扩充人固有善性,实现“明人伦”教育思想的必然组成部分。
在西方教育史上,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是性善论的代表。他认为人生来就有“学问”“道德”和“信仰”的种子,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的天性,但是也不排除使用惩罚。在其名著《大教育论》中,他专门用一章来论述惩罚。夸美纽斯认为: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的,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依夸美纽斯书中所述,“严格的纪律”即是惩罚)。他以“树木如果不去常加修剪,它们便会回复到它们的野生状态”做例子,强调惩罚的重要性。他又拿渔夫捕鱼做比喻:“渔夫用网到深水里去捞鱼,他不独用铅块悬在网上,使它沉下去,而且把橡木系在网的另一端,使它能够浮到水面。同样,凡是想把青年捞入德行之网的人,他就必须一方面用严酷的方法使之畏惧和恭顺,另一方面用温和与情爱的方法去抬高他们。能够结合这两个极端的老师就是好教师。”接着,夸美纽斯得出结论:在学校教育中犯了错的学生应当受到处罚。这种惩罚不是要消除他们所犯的错(因为既成的事实无法改变),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错。教师必须使学生知道惩罚对他们的好处,这样,他们才会把惩罚当做医生开的苦药一样看待。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家卢梭是性善论的另外一位代表,他在《致克里斯多夫的信》里说:“我在所有著作中,并以我所能达到的最清晰的方式所说明的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人是本性为善的存在者,他热爱正义和秩序;人心中没有原初的堕落;自然的原初运动总是正确的……一切加诸人心的邪恶都不出于人的本性。”[1]但卢梭并没有否定教育惩罚对儿童教育的重要作用,而是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思想推到了极致。在其名著《爱弥儿》中,他提出,对儿童的过失,应靠“自然后果法”去惩罚。“比如他打破了他房间的窗户,你就让他昼夜受风吹,别怕他受风寒,因为,宁可让他受冻着凉,也不可让他因人为惩罚而发疯。”“对儿童的惩罚永远应是他们的过失的自然结果。”“一定不要为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他的这些名言也成了主张废黜惩罚者的理论依据。事实上,仔细阅读《爱弥儿》后可以看出,卢梭虽然极力反对人为惩罚,但他并没有完全不要惩罚,而且,自然后果惩罚是在教师的密切控制之下的。
(二)性恶论与教育惩罚
荀子被认为是我国典型的性恶论的代表,他认为“人‘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的生理本能和人‘目可以见,耳可以听’的感知和认知能力是人性的主要内容”。[2]人性之所以恶是因为:“‘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焉’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果放纵本能而不加节制,各种罪恶将随之而生。”[3]基于人性恶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意指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即通过学习、教育或者礼仪法度使人的本性发生变化。西方的性恶论的典型代表是基督教关于人类的“原罪”说。《圣经·创世纪》载,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受到蛇的诱惑而违背了神的旨意,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因而有罪。罪通过遗传传给了后代子孙,因此罪是人堕落后的本性。原罪“主要指人类堕落以后,两种出自本性的罪恶。第一种原罪是指人类不认得上帝的堕落本性,……第二种原罪指道德意义上的邪恶,……保罗认为,这些罪恶出自人的肉体,随着肉体的遗传而遗传。”[4]基督教的原罪观点对西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性恶论的价值在于否定了“完人”存在的可能性。人性的完善和发展,是人性中恶的消解,而非善的积累,这是教育惩罚理论的逻辑前提。[5]惩罚就像医生手中的手术刀,它能为有“毛病”的学生做心灵手术,能让学生改正不良行为、品德等,帮助他们完善自己。
关注生命教育,践行人性关怀 篇7
近年来, 大学生戕害生命、漠视生命甚至是游戏人生虚度生命的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从撞死人却嚣张跋扈的李刚儿子, 再到各种因为感情、因为贫穷、因为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宿舍纠纷等等各式各样原因而选择放弃自己生命的大学生, 无一不是用血淋淋的惨淡真相告诉我们: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刻不容缓。除此之外, 因为缺乏保健养生知识, 懒于锻炼身体, 不懂得自我保护的大学生也大有人在, 无节制的抽烟、酗酒、网游等等行为也相当于选择了慢性自杀。
随着对大学生人文关怀的不断深入, 这些年高校对生命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起来。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号召下, 高校在注重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要加强人文教育的力度, 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欣赏生命, 尊重生命和爱惜生命。只有让大学生感觉到生命的存在和意识到生命存在的尊严和意义, 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自身的内在潜能, 提升其生命质量, 更好地实现其人身价值, 促使社会和家庭更加和谐美好。
二、关于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对策思考
生命教育的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 即公民教育与生活教育。针对这两个方面, 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一)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是指每个公民要有公民的权利意识, 包括应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各项平等权利, 拥有生存权、休息权、受教育权、婚恋权、隐私权, 他们的生命是平等的, 生命的尊严高于一切。当前生命教育中法制教育的匮乏是限制生命教育发展的原因之一, 我们应根据大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思想行为盲点和法制教育的亮点, 尝试法制教育和生命教育结合进行。
1) 交通法规教育。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也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每年因为交通事故造成死亡的大学生有很多起, 这些血淋淋的交通事故给许多家庭带来了痛苦和不幸, 因此加强在校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刻不容缓。建议高校能与公安交警部门配合, 加大《道路交通安全法》等配套法律法规的宣讲, 进一步提高在校大学生交通安全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以预防和减少在校大学生因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交通悲剧。
2) 禁毒教育。心理问题或各种挫折压力难以排解很容易诱使大学生吸毒解忧, 也有人缺乏对毒品的认识而误入歧途。一方面高校和社会要加强心理卫生的普及教育与咨询活动, 使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能得到适当的缓解。另一方面, 大学也要跟随时代步伐及时告知学生各种毒品的品种, 介绍毒贩吸毒、贩毒的手段、方法。有条件时, 组织学生参观戒毒所, 通过实地参观, 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毒品的巨大危害, 意识到远离毒品, 珍惜生命。
3)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我国现行宪法所规定的人格尊严, 主要指公民的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等人格权利。当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思考方式比较以自我为中心, 在集体生存环境下一旦产生矛盾往往会考虑不周, 做出一些伤害他人人格尊严的行为, 马加爵事件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在平时的教育中要注意树立学生的宪法意识, 学会尊重他人人格尊严也是对他人生命权利的尊重。
(二) 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指在教育中学会生活, 在生活中接受教育, 拥有生存的能力、应对复杂社会的自主能力, 这可以让每个公民在遭遇挫折、遇到困难时, 直面困难, 而不是选择逃避和放弃。
1) 树立生存意识, 学会保护生命。生命的价值首先是基于生命的存在, 在此基础上才能发展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和质量。高校可以结合体育课, 教会大学生如何科学地锻炼身体, 结合自身身体状况, 避免运动过当或不当而引发的休克、猝死等恶果;大学要给学生一个真正能普及性教育的知识平台或开展讲座, 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对于疾病知识, 每年也有大学生因不科学用药, 胡乱使用抗生素等问题而危及生命, 学校在这方面也要多做宣传, 引起学生注意。
2) 国家应把危机逃生教育作为大学的必修课。地震、雷击、电梯下坠、火灾、泥石流、被毒蛇咬伤、触电等灾害一旦发生, 学生是否能及时应对, 以最高效的办法挽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呢?掌握在危难时求生的基本方法, 仅仅靠偶尔的演习或者演练不会有太大成效, 国家应该通过立法, 把它贯彻在日常的教育中, 成为一门必修课,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和对生命的保护。
3) 强化意志磨炼, 增强抗挫能力。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对生命的践踏有时是因为其抗挫能力太弱造成的。加强挫折教育就是要做好挫折失败的心理预防, 学会自我激励。在挫折发生以后, 通过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配合, 分散失败的痛苦, 寻找重新站立的道路,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娱、体育等活动, 寻找业余爱好, 融入集体, 改善性格, 从而对生活充满希望。
以上通过对生命教育的若干探讨, 笔者希望在增强大学生专业的能力之外, 高校能使其拥有整合生命、生活与人生的能力, 引导大学生肯定与建立自己人生的目标与价值, 以拥有自觉、自主与自由的生命。
参考文献
[1]陈斯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高教探索, 2007.
历史教学如何加强人性教育 篇8
关键词:人性教育,民主的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情景教学
所谓人性, 是人的本性或人所具有的正常感情和理性。人性教育, 就是要通过培养人的精神理性、健康情感, 让他们从繁重的作业和盲目高分的重压下解脱出来, 获得人生应得的快乐, 以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来面对人生, 在广阔的生活舞台上演绎精彩的人生。
未成年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关乎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前途。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专家王玉凤的调查表明, 中国3.6亿未成年人中, 至少有3000多万人存在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 这说明塑造全新的教育观念, 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性已成为当务之急。
近年来我国正普遍开展的素质教育改革, 从任务和目标上也是与之相吻合的。但是, 目前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壁垒依然难以突破, 应试教育不仅仍然死死地占据着校园和家庭的主阵地, 而且在与应试教育相配套的传统教学方式的直接影响下, 使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难以体现, 其健康心灵情感和自由健全人性的养成也往往被忽视。那么如何彻底改变这种状况, 如何尊重学生的人性并逐步培养健全的人性、健康的心态, 使学生自觉成为学习的赢家、人生的成功者呢?
一、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对人性教育的认识
北大校长许智宏讲到:“不学习人文学科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意义的人, 就不会成为一个有价值、有理想的人。”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 优势就是历史教材中具有丰富的人性化教育素材, 例如热爱生命的素材、积极人生观素材、道德情感素材、合格公民素材、民族精神素材、爱国主义素材、开放意识素材, 等等, 而做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 怎样才能充分地利用好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人之为人的教育呢, 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对人性教育的认识。
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师, 虽大多数是从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毕业的, 对以人文历史主线的历史以外的知识接触很少, 对人性教育认识不足。教师任教后, 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加之社会舆论和教育系统内部, 应试教育思想仍发挥着巨大作用, 使得教师必然或多或少地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新的《课程标准》目标就是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 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由此可见, 关注学生的发展, 关注人的发展。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人性教育。
教师不仅要转变观念, 而且更要拓展知识面, 加强对人性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并把积极地应用于教学之中, 才能够真正从思想观念上解决问题。
二、把握学科特点, 充分发挥历史课程中人性教育的优势
近年来所谓网络文化对学生有极强的影响, 而网络中蔓延的很多对时事新闻与史学方面的评述具有娱乐化, 肤浅及至狂热偏激的明显特点与趋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育和思想情感形成正处于变化的不稳定时期, 也使得网络文化在学生中间占有强势, 这种现状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抓住课堂, 把握学科特点, 对学生进行科学地引导与教育。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中学历史课堂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阵地, 也是主要阵地。历史教师就应善加利用历史教育的这种功能,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从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人性。
近年来, 许多社会问题引起校园内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比如2001年的“军旗装事件”, 学生反应强烈, 但多是粗暴的谴责与谩骂;2004年亚洲杯上日本男子足球队遭遇现场球迷的干扰甚至辱骂;当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时, 中国人在BBS上基本上使用了世界上最难听的语言来诅咒他, 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砸毁日本料理店, 并出现了“抵制日货”的高呼声。这反映的不是一种真正的爱国情感, 学生们偏激的思想感情的生成有多方面原因, 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对历史和现实政治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我们要让学生深入理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 比如日本战前法西斯体制与战后民主体制的区别, 以及变化的深刻背景;介绍日本社会现实地多元社会特点;引导学生更理性地思考历史与现实问题, 引导学生更宽容地对待他人以及更健康地参与网络世界。
三、依据教材设计, 把人性教育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去
首先应尽量创设历史情景, 因为历史上的事件不可能再重演, 应想办法让学生能在一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学习历史, 感受历史。笔者认为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 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 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 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次在学习方式上应倡导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大胆质
疑, 让学生主动参与, 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哪怕学生的观点与传统的结论不相一致, 也应给予宽容。例如:在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 先是展示一组家乡巨变的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喜洋洋”, 然后来一段抒情独白, 营造一种浓厚的历史氛围, 让学生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过程中, 有历史自由讨论, 有历史课本阅读, 有现场模拟采访, 有研究性课题的设置, 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加强人性教育是对历史教育本源的回归, 它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历史教育的发展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美国年度教师莱福·艾斯奎斯曾经说过:“我给了他们什么, 能让他们享用一生。”因此人性教育是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让历史教学焕发活力, 要让历史教学成为“人性”教育的典范, 充分引发学生对生命、生活更多的思考, 从而明确生而为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2]《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3]《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
榜样教育的人性反思与回归 篇9
究其原因, 这些现象都是缘于对人性的偏见和误解, 也正是由于这些误解和偏见才导致榜样教育一直在软弱无力的状态下徘徊, 同时这也是我国的榜样教育长期以来处于低效的原因之所在。
一榜样教育的人性反思
1榜样崇高失落的人性反思
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育者总喜欢树立一个道德上高尚完美、人性上近乎完美的榜样, 简单地把他拔高再拔高, 或彰显一点而掩全面, 以为只有把形象塑造得“高、大、全”才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然而, 这些完美的道德典范与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看到的真实状况有着太大的反差, 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这样完美的人。久而久之, 人们不再相信这些说教, 也就日渐产生了对榜样教育本身的麻木、厌恶和嘲讽。固然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或许出于种种目的的考虑而导演出类似“真实的谎言”的道德事件, 但这无疑会带来对道德事件本身的正当性进行审问的质疑。道德教育事件本身正当性的缺失, 还会导致借道德之口行不道德行为的事实。
也许正是人们出于对这种“伪崇高”的厌恶, 在“英雄时代”过后, 人们面对的是一批以“痞子”“流氓”自居的人物。这些“当代人物”要求摆脱一切约束, 不对任何人和任何事负责, 没有是非感, 没有责任感, 一切只求自己合适就好。正如王力雄先生在《渴望堕落———谈知识分子的痞子化倾向》一文中曾深刻指出的:“逃离神圣, 摈弃价值, 否定崇高, 集中体现在‘我是俗人’的口号上。既是俗人, 就不该坚守寂寞清贫, 就无所谓理想信仰, 就该满足七情六欲, 就有贪心、想挣钱、该下海、高消费……并且当然也不必以此为耻。”由此, 各种社会恶行大肆泛滥, 各种社会丑相沉渣泛起也就不足为怪了。
2榜样宣传变质的人性反思
凡是劳动模范和英雄标兵, 大都有催人泪下的典型事迹。而且谁的利益牺牲越多, 损失越是惨重, 就越是道德, 越是先进。不仅如此, 一个人做了好事还要隐瞒起来, 如若不然就不那么值得表扬, 这几乎成了一种制度。倡导这种做法的一个似是而非的理由是:一个高尚的人不应该追求名誉, 人做好事不是为了受表扬。因为道德之所以必要就是由于并非一切善行都可以用交换来获得, 否则也毋须道德来帮忙了。但是从政府和社会的角度看, 这既不公平, 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为德行不期望报酬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不应该得到报酬, 而是因为这类事情无法事先约定报酬。
例如, 我们有许多劳模, 数十个春节不回家而替他人值班, 那么其他人干什么去了?他们凭什么每个春节都在家过?劳模的付出使谁获得了利益?他们是否应该和有权利得到这个利益?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曾指出:“过去人们以为普及为别人做好事就可以改进社会风气, 实在是极大的误解, 因为这样培养出来的专门拣别人便宜的人, 将数十倍于为别人做好事的人。”这样的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结果道德吗?当然, 这并不是说雷锋就不要学, 义务劳动就不要做。例如发达国家的义工和志愿者比我们国家要多得多, 但他们的行为是建立在遵守规则和公平的前提下, 而不是用“奉献”来破坏公平。
3榜样教育中道德异化的人性反思
榜样教育作用的发挥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教化式的非权力的影响过程, 它是通过对榜样的介绍宣传, 使人接受某种道理或理想。其效力不在于强制性, 而是来自对社会舆论与自我良心的认同。这种非权力的影响有着无限的张力,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它能通过形象感染、舆论传播, 使人产生敬佩、依赖和亲切感, 从而使受教育者产生心悦诚服、自觉效仿的心理和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讲, 它是一种自然渗透力作用的过程, 它比那种带有来自利益等因素的或显或隐的强制性影响力效力更为深刻、广泛和持久。然而在我国, 榜样教育却是采取行政手段来推行道德, 不管人们是否有权自主地选择与模仿自己想要的榜样, 反正就是强行宣传与推广。如果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为了确保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 这种强力手段还可行的话, 那么在市场经济体系日渐完善, 社会日渐开放, 政治不断民主的今天, 再依托这一手段强而为之, 无论如何也是不理性与欠考虑的。这种行为不仅消解了道德自觉自愿的功能, 而且也消解了人们独立自主的人格, 培养了人的奴性, 最终也会瓦解榜样教育的公信力。
二榜样教育的人性化回归
“榜样的力量”并非如人们惯常所说的“是无穷的”。那么, 该如何进行榜样教育, 树立什么样的道德榜样以及倡导何种价值观念来引导与规范人性, 令人深思。
1理性自主———榜样教育人性化的首要前提
在这个信息来源日趋多样化的社会, 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选择, 从而学会为自己负责是更为根本的教育。一个社会的道德只有建立在这种理智的基础上才可能是长久、有效的, 否则就是盲目、失去理性的。一旦缺乏道德理性的批判能力, 榜样教育也就随之成了不需要头脑的德育。在价值日趋多元的今天, 榜样教育应该且必须是建立在理性与个人自觉意识上的教育, 是建立在对个人权利与自主意识的保护与尊重的基础上的教育。我们的榜样教育应尊重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保留人们选择学习对象的权利, 正如罗素所言:“须知参差多态, 乃是幸福的本源。”对于道德精神上的过度管制干涉, 不但管不好, 而且付出的代价是整个社会思想的停顿、学术研究的衰微、科学创造发明的枯竭, 造成的是“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 。即使权力对于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 所需要的也应是尊重:尊重人性, 尊重自由, 尊重生命。如此才能避免权力对人的异化, 才能锻炼人们的理性判断能力, 促进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对人性尊严的认同;才能避免榜样教育对人的异化、对人性的扭曲;也才能使教育充满“善”, 使人体认到“教育所固有的‘使人向善’的含义从来就存在。” (陈桂生)
2关注现实———展现榜样教育的人性情怀
回顾以往我们所树立的榜样, 大多数人的品德和精神无疑都是难能可贵的, 诸如献身型、拼命型、勤奋型、苦干型和无私型, 但对于一般人来说, 必须效仿无疑是在强人所难。所以榜样教育必须符合实际, 符合人性。如果榜样被塑造成完美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那么其中所暴露出的虚假性便会使得这种榜样教育迅速地远离人的本性, 远离人的本真。如果榜样人物的“特征”总是或伤或病或残或死, 而非健全的有着鲜活生命的人, 这种教育就难免会带来一种不健康的社会氛围, 甚至诱发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 为了成全某种道德而去有意无意地制造人间的苦难。比如“烈女”必须要先遭受侮辱, 要不然就成不了“烈女”。而在“文革”时, 为了体验一下做“革命英雄”的感觉, 许多人极盼望发生战争, 没有战争就搞对内的“武斗”。这是多么荒唐的行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完善、人们的个体意识不断增强并更加强调权利与义务对等的今天, 榜样教育必须要经得起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 经得起现实人生的理性考验, 才能展现其应有的魅力, 发挥其正面教育的作用, 也才能够体现出教育对人的真正关怀与尊重, 因为“只有眷注生活的教育才会有力量, 才能真正走进人的心中”。
3私欲不泯———寻求榜样教育人性化的制度保障
一个具有良好道德风尚以及人性纯良的社会是不可能单靠榜样教育来建立的, 更重要的还在于公平的社会机制和相应道德规则的建立。然而, 在我国强调“言善”“信善”的传统文化中, 总希望通过“诚意、正心、修身”来展示人的善, 总希望树立各种“无私”的道德楷模来使人变善, 而不是通过法律等社会规范来限制人的恶以及通过公正的制度来促使人向善, 结果导致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制度始终在“塑造至善”的幻影里恶性循环, 许多扭曲人性的事情接连发生。人的天性要求避苦求乐、趋利避害, 如果因为社会的制度安排不合理、社会赏罚机制的混乱而在事实上鼓励丑恶贬抑善良, 那么是不可能指望大多数人超脱于现实、承受巨大牺牲而去执着于善的。尽管任何情况下都会有一些具有风骨的人以不受功利羁绊的自由精神抵御这种逆向作用, 然而敢于抗衡社会大环境的人毕竟是少数。他们可以在社会的道德沉沦中展现人格的光辉, 但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来说, 他们的影响力依然是微弱的。
驻足回望, 曾经年少, 一代又一代的少先队员, 谁不是在雷锋精神的指引下宣读誓言?然而几经岁月沧桑, 待尝遍了世间百味, 看透了人间百态之后, 那份年少的纯真是否依然存在?其实, 在提倡“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同时, 也应辅以如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教育, 以避免现实中“老实人、善良人”反被损害, 更要避免瓦解人们的独立精神、自主意识以及对现实批判的理性精神。在坚定政治信仰教育的同时, 也应避免“一条大路通罗马”的极端教条;在突出道德规训时, 也应辅以起码的“智德”培育, 避免执著于“善恶”而忽视“真假”, 因为真假里往往也有大是大非。
参考文献
[1]陈桂生.关于“教育目的”问题的再认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5 (2) .
[2]刘智峰.道德中国——当代中国道德伦理的深重忧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3]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7.
[4]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
让学生沐浴人性教育的阳光 篇10
一放下架子, 拿出耐心, “以柔克刚”
每个学生都有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 教育的得与失, 常常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有一次, 课堂上的我讲得正起劲, 学生也兴趣正浓, 忽从教室后面飞来一纸团, 把前面的女生吓了一跳, 好好的一节课也被搅乱了。我连问了三遍是谁扔的纸团, 捣蛋者都没反应!我明明看见是栾×扔的, 本想给他个认错的机会, 可他居然不领情。我只好点名:“栾×, 是不是你?”“不是!”“那是谁?”“不知道!”真是岂有此理!他连屁股都没挪一挪, 一脸的满不在乎。要知道这个栾×, 调皮捣蛋是全校有名的, 众老师深感头疼却又无可奈何。当时我感到自己那点可怜的师道尊严受到了莫大的侮辱, 真想把他臭骂一顿。但我还是忍住了, 用一句玩笑话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
此后, 我便装作忘了这事, 不再追究。我想用“冷处理”的办法, 给栾×时间, 让他自己承认错误。又有一次, 因为抬水的事, 栾×和同学打架。借此机会, 我与他进行了一次面谈。没有摆大道理, 也没有花言巧语, 只是推心置腹地说了些实实在在的话。为了消除他对老师的抵触情绪, 我告诉他:“也许你觉得老师有时候对你不够尊重, 而因此恨老师, 但老师绝对不会因为你哪次不听话就冷落你, 甚至讨厌你;就算你现在不把老师放在眼里, 老师也永远把你装在心里, 因为, 我们是朋友, 而不是敌人。”我想打动他的可能就是这番话, 此后他不仅和同学握手言好, 而且飞扬跋扈的个性也收敛了很多, 还主动地找我背课文, 我也不用再为学生扰乱课堂而伤脑筋了。
二用尊重、信任创造出教育的美好境界
正如某位名人所言:想彻底拔除心中的烂草莓, 首先必须学会原谅和信任。
新学期开始, 一切安排妥当后, 我便组织学生打扫卫生。不一会儿, 卫生小组长戴×跑过来气呼呼地说:“老师, 我们组的来××不听从安排, 分给他的任务一点也没干, 还拿难听的话来激我, 您快管管他吧!”看到学生难为成这样, 我真有点心疼, 就赶紧安慰了戴×几句, 并答应他一会儿就过去处理此事。说起这个来××, 初一时我教过他语文, 文采还不错, 但其他方面的情况就不熟悉了。于是我先向曾担任他班主任的张老师了解情况, 没想到张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来××这个学生你是管不了的, 从初一下学期起他就已经这样了, 死要面子, 倔得很, 你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 我看是无可救药了。”
这话无疑给我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我找到来××, 别的同学都在热火朝天地干活, 只有他在一旁坐着歇息, 而且还板着脸, 撅着嘴, 一副不服气的样子。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 我没有批评他, 只是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办公室里的老师们都参加劳动去了, 我就让他坐在我对面, 先不提劳动的事, 而是发自内心地说:“刚才有个老师对我说, 来××这个学生老师管不了了, 我有点不服气。在我的印象中, 来××一直是个值得信赖的好学生, 课堂上经常会看到他精彩的表现, 这样的好学生还用老师管吗?”听到这话, 来××刚才还气鼓鼓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接着我又问起了他的家庭情况, 得知他是家里的独生子, 且是爷爷奶奶唯一的一个孙子, 其娇惯程度可想而知。来××还告诉我, 他爱唱歌, 可妈妈却极力反对, 昨天一气之下还打了他, 结果劳动时他就把怨气撒在了小组长身上。我对他说:“你是家里唯一的男孩, 爷爷奶奶还有爸爸妈妈把这么多的爱都给了你, 想想自己是多么幸福!但你不该让爱成为一种伤害, 不仅伤害了自己, 也伤害了爱你的人。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将来还要指望你照顾呢, 你拿什么养他们啊?”“当时, 我的弟弟刚考上大学, 因为身患绝症的父亲的离去, 弟弟放弃自己的初衷毅然选择了学医。”我含着泪把弟弟的故事讲给他听, 一向倔强的他竟流下了眼泪。他忽地站起来, 用十分坚定的语气说:“老师, 我错了, 我以后一定改!”我笑着点点头说:“老师相信你!”
三付出真诚, 让沟通从心开始
成功的交流应该是和煦的春风, 它能吹进对方的心田, 缓解对方的紧张和不安;应该是炎夏的及时雨, 它不应当出现在危机行为之后, 去亡羊补牢。
开学的第一周, 担心班内的情况不稳定, 我几乎每天都到班里转几趟。周三晚自习时, 发现有名女生没在教室里写作业, 我赶紧询问情况, 有几个和她比较要好的女生告诉我, 刘×晚饭时, 从学校后墙爬出去, 被一个与她同级但已经辍学的男孩带走了。我感到情况不妙, 于是立刻打电话叫来家长, 一同去寻找。几经周折, 终于在这个男孩的家里找到了刘×。原来, 自从家里有了弟弟后, 刘×就觉得爸爸妈妈不爱她了, 产生了抵触情绪, 星期天刚和父母吵了一架, 赌气到网吧里待了一夜, 于是就遇到了这个男孩, 进而就发生了翻墙逃学的这一幕。好在发现及时, 否则刘×的大好青春很可能被这一夜毁掉。此后刘×父母对其倍加疼爱, 也经常打电话问我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 就像朋友那样无所顾忌。更令人欣喜的是, 刘×在我们的共同爱护下, 走出误区, 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注重情感教育 塑造美善人性 篇11
一个人从启蒙学习开始所接受到什么样的情感教育,受到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影响,都将对他未来人格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众所周知,那些给人类制造巨大灾难的战争狂人,以及各种领域里的高智商犯罪者,无疑都是受过相当教育的人,只是他们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情感教育,或是被凶残的事件、丑恶的行为、低级的生活环境和庸俗的人群所熏陶与感染,从而与美善的情感无缘,却任丑恶的情感充斥心灵。近年来,我国的各级教育中暴露出重升学、重应试、重学科专业知识,而忽略了最根本的人性教育,在高校、中学甚至小学中,青少年犯罪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自私、惟利、自闭、暴戾、只谈实惠、不讲责任等不健康心理也比较突出。有学者在媒体上针对这种现象大声疾呼:教育要注重对人性的培养,而决不能培养出学富五车的魔鬼,身怀绝技的疯子和受过教育的纳粹。人性一但缺失,再要修补如初,难度就很大了。而培养美善的人性,塑造健全的人格,一个最重要、最根本的教育因素就是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是很宽泛的,如伦理学、心理学、美学、艺术、历史、生物等等。情感教育的方式也不一定是开设专门的课程来讲授,他是完全渗透在各学科之中的,是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手法来实施。使人理解大自然与人的维系关系、人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关系、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友善生存的重要意义和快乐情趣,从而使善良宽厚的情感扎根于心底,成为构成人格的基石,才可能以爱美向善、健康积极、守德诚信的品格去做人做事。完成情感教育的任务,应主要归于社会哲学科学。文学大家梁启超先生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握了。”美学大师宗白桦也说到:“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二者之间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的谐和的是‘美’(艺术)。”当然,这绝不是说自然科学就与情感教育毫无关联,或自然科学没有社会哲学科学重要。重理轻文或重文轻理的治学思想都属一孔之见,而失于偏颇。作为基础教育,他是一个国家整体教育的基石所在,他如同金字塔的底层,底层建筑的优劣将决定着全体国民素质的优劣。因此,基础教育绝不能一味追求考分和高考录取率,而是应从培养有丰富的情感、有健全的人格、有高尚的品质和较全面的文化知识等方面齐抓并进,只有这样的教育模式,才是理性的、科学的和真正成功的,也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强国使命。
高校舞蹈教育与人性的发展 篇12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舞蹈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及高校的重视,因此近几年内舞蹈教育有了很不错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对舞蹈教育的现状浅谈几点看法:(1)舞蹈教育在各高校间发展态势不均衡。综合类院校开展情况较好,但针对舞蹈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开设没有特色,力度不够。(2)有些高校与舞蹈相关的活动组织还较少,校际间的交流贫乏,校内活动的开展缺乏一定的组织性,系统性和连贯性。一些高校的舞蹈协会、俱乐部及社团还没有形成规模,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3)目前一些高校舞蹈人口规模较小,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局面,学生的舞蹈价值观,还缺乏深度,但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及实际需求很高。舞蹈活动参与的形式较为单调,缺乏专业的训练和指导。舞蹈的运动消费相对于其他项目偏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舞蹈人口的发展。(4)高校舞蹈教学环境不容乐观,物质条件差,场地设备远远不能满足。人文环境薄弱,认知度较低。
2 舞蹈教育在人性发展中的作用
舞蹈教学不仅是单纯的传授技能,它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下浅谈几点舞蹈教育对人发展中的作用。
2.1 舞蹈能给生命注入活力,给人以美的享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舞蹈是一种生命形式的跃动,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生命形式的跃动,就有欢悦的舞蹈。她伴随着人的一生,无论是婴儿﹑幼儿﹑青年﹑中年或老年,特别是当人们处在欢乐的时刻,舞蹈就是表达这种欢乐心情的最佳手段。
用舞蹈来表达内心的欢悦之情是人类共同的生理心理现象,这种共同的人性不受地域﹑民族﹑阶级﹑阶层的限制,可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巴西的狂欢节是《桑巴舞》的世界,坦桑尼亚的群众集会时必跳《塞洛舞》,而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农民收割小麦时则要跳《芦迪舞》。青年人喜爱用舞蹈来抒发他们如火如荼的青春热情。所以在许多高校,我们就可以看到有各种“舞协”的成立。这些有许多是学生自发的,而非老师安排组建的,对于一个老师来说,这是件好事。因为学生由衷而发地对舞蹈的喜爱,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于是就有了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舞蹈的愉悦性能让许多青年人聚拢。我认为在这一基础上,作为老师就可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在娱乐的同时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对良莠进行分析,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了自己的个性,促进了自身的完善发展。这时老师的指导就有了必要,因为这是一种审美态度的建立,而学生可能并未意识到。
舞蹈的娱乐性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只有通过表层的“娱乐”之后,有了美的感受与审美观的建立,才能使人身心感受到“愉悦”。精神的愉悦有内而外才是最关键的。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它的方向是指向舞蹈所带来的和谐与人类的创新,以及完善和发展人的个性。
2.2 舞蹈是一门和谐的艺术,培养学生的和谐观念
舞蹈的和谐性体现为内在动作的和谐与外在教育过程、各组成要素的整体和谐。旋转是基于把持人平衡力量的运用,弹跳则是对肌肉、韧带力度最大限度的锻炼和发挥。和谐即成一种美,舞蹈动作达到和谐,也必有其一定的审美标准。试以古典芭蕾为例。古典芭蕾强调动作姿势符合几何构图,强调“黄金比”。在舞蹈形式的纯粹抽象中而追求的“黄金比”,是符合“人的自然”的。也正因为符合了这一“自然”,才使我们看着芭蕾经久不衰。
舞蹈具有和谐美,而这种和谐美不单是内在动作,它还是外在教育过程﹑各组成要素的整体和谐。舞蹈本身就是一门综合艺术,涉及美术、音乐、文学等。所以在教育学生舞蹈的过程中还该让他们注意到视觉、听觉和思想上的整体统一。一个舞蹈离不开音乐、服饰、灯光之类的结合,脱离开来就不成舞蹈。优秀作品是整体的完整与和谐。所以在关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要注意各方同步进行。如此一来,学生感受到、学习到就不仅仅是舞蹈本身的动作了,更重要的是从内到外的全面发展。
2.3 舞蹈可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艺术本就不同于一些自然学科,她更重于“创新”而不是“发现”。自然学科的许多知识、规律是人们通过仔细观察思考之后探索发现的,而艺术则是建筑于这些被发现的客观规律之上再作创造。
有如世界上的七个音符可以奏出永不重复的乐曲一样,构造相同的人体可以跳出永不重复的舞蹈。一个人的智力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模仿力、创造力以及注意力等方面构成。舞蹈训练从身体的各个部位着手,对以上诸要素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从训练中可有效提高对时间、节律、节拍的感知和对空间、形象、动静状态等时空的判断,观察及想象能力,还能训练和提高不同部位在同一时间做不同动作的注意力分配与身体平衡协调能力。一个或一组动作,从模仿阶段经过学生内部自身消化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产生新的动作形象,从而有效地达到“二度创造”的目的。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对学生进行舞蹈教育,特别是一些编导作业,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培养创新思维。
3 针对高校舞蹈教育之现状,浅谈几点建议
3.1 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编写高等院校舞蹈教材
大学生的舞蹈教学与舞蹈演员的舞蹈教学不同,培养舞蹈演员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掌握表演技能,在舞台上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而高校开设舞蹈选修课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其次,大学生入学年龄一般都在18-20岁左右,骨骼的发育基本定型(比较坚硬、软度比较差),在训练过程中每进一步都要付出较大代价,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对舞蹈风格的掌握以及舞蹈动态美、动作的协调性等方面,以及从中体会出舞蹈内涵、精神和审美心理。通常,大学生每周只有2-4节舞蹈课,如果把精力集中在学习某个高难度技巧上,就会失去更多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高校舞蹈教材的编写应针对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善于发现和利用大学生学习舞蹈的有利条件应该看到大学生都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大学生学习自觉性比较强,精力容易集中,理解能力好,记忆力强。所以高校的舞蹈教材编写时要注意这一点,密切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科学教学。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开发智力、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目的。
3.2 注重舞蹈作品选材,通过播放和点评,让学生学会欣赏舞蹈,提高其舞蹈审美能力
基于舞蹈在美育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于普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讲,舞蹈作品的选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舞蹈思想主题的好坏,对学生的审美价值和标准起到了一个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在讲解舞蹈作品之前,首先要认真严格地对每一个作品进行筛选,所选择的作品必须有深刻的主题、立意和较高的欣赏价值,使同学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在思想上能够得到深刻的启迪,在审美认识上有一个大的提高。按照这一宗旨,我选择了2一3个舞蹈作品让学生欣赏。好的作品有了,但学生看不懂,也不能达到其教育效果,因此,针对每一个作品,我尽可能搜集最完善的资料,加上自己的体会为学生做细致的点评,使学生们明白每一个舞蹈作品都不仅仅是单纯的机械运动,都是有深刻主题和寓意的艺术作品,通过讲解,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独立欣赏舞蹈作品目的。比如在欣赏军旅舞蹈作品《走·跑·跳》时,先将作品利用vcd进行播放,让学生结合自已军训的感受,谈对作品的理解。然后,反复播放作品,在播放过程中讲解该舞蹈的基本动作是对现实生活中军事训练动作的艺术加工、提炼和升华,它通过当代军人在艰苦的军训过程中研发生的人和事,歌颂了甘于奉献、百折不挠的团队精神。
3.3 把舞蹈组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让大学生学习舞蹈的目的;一是了解和继承我国民族民间舞的优秀舞蹈,掌握其特点和提高鉴赏能力;二是通过对舞蹈组合的学习,提高自身各部位的灵活程度,加强四肢密切配合,使舞蹈动作更加协调统一,寻找美感,增强舞蹈的感染力。另外,选择组合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觉得应该选择那些在我国影响大、普及面广的经典性的舞蹈组合,还有就是选择那些具有独特风格,大学生能够掌握的组合以及表演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通过训练能够解决的问题的组合。例如新疆维吾尔族舞蹈,要求舞蹈者的身体各部位动作同眼神密切配合、传情达意,从头、肩、腰、臀到脚趾都有动作,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动与静的结合,动作大与小的对比、移动性、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了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用这样的舞蹈组合提高大学生在表演中手、眼、身法步的配合是非常有效的。学习这种舞蹈是寻找舞蹈感觉的过程,又是对造型艺术美的探索。
3.4 舞蹈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教会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欣赏舞蹈
舞蹈艺术是集美术、音乐、表演、服饰、文学、历史、地域文化等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在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更深层次熟悉和了解舞蹈的同时,也使他们学会欣赏多种艺术,了解舞蹈以外的知识,所以在上舞蹈作品赏析课时要多方面进行点评。首先,舞蹈当中的舞美设计包括舞台背景、灯光的制作、布置等,与美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舞蹈作品起着演染和衬托主题的作用。它从一个侧面能够提高学生对美术和色彩的感受力,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
其次,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没有了音乐,舞蹈往往就会是单纯的机械运动。欣赏舞蹈当中的音乐有助于理解舞蹈作品的内涵,而观看音乐当中的舞蹈有助于学生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在舞蹈欣赏过程中,无论对音乐还是舞蹈都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提高过程。
再如,通过舞蹈演员的服饰、表情、动作,可以让学生判断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民族及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舞蹈《金山战鼓》和《秦俑魂》通过演员的服饰可以判断演员所处的时代;而群舞《小溪,江河·大海》则是用镶嵌在每个演员衣袖间的一串亮片,表现了小溪的晶莹剔透和崎呕婉蜒,当小溪汇成江河、大海后,演员们用大幅度的动作将裙摆接连掀起,形成了波涛汹涌的巨浪,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领略到了舞蹈艺术的魁力。
在欣赏民族舞蹈作品时,除讲解舞蹈本身的含义外,还应讲解民族舞蹈的特点,包括形成这种舞蹈特点的地域、气候和风土人情等原因,这样不仅会加强学生对民族舞蹈的了解和热爱,同时还会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多方位地欣赏舞蹈。
3.5 欣赏课上安排教授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设计一些简单的
舞蹈情节,以增加舞蹈赏析课的吸引力,提高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在欣赏完一至两个舞蹈作品之后,安排教授学生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包括手位、脚位以及各民间舞中的一些简单的动作。如民间舞中的冲拳、双托掌、托按掌等动作,这些舞蹈动作同学们在原地起立就能够模仿,而且不同的舞蹈动作在特定的情节和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和效果。鼓励学生设计一些能够表现如亲人离别、欢聚和一些容易用动作语言表达的场面和情节,同时还鼓励学生模仿倒垂柳、雄鹰展翅飞翔等简单动作,以加深学生对舞蹈的切身感受。虽然学生们的动作并不很美观,也不被到位,但却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舞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加深了舞蹈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深切感受。
3.6 以舞蹈作品赏析为基础,多层次开展院内外艺术活动,提高大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表现力,从而达到美育效果
通过舞蹈选修课的讲授,很多同学渐渐地喜爱上了舞蹈,对于舞蹈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院组建了大学生艺术团舞蹈队,在授课的同时,根据同学们的训练程度,舞蹈队排练了如:《奔腾》、《黄土黄》、《荔枝飘香》、《如火的青春》等一批优秀舞蹈节目,创作了《校园女生》等集体舞和其他歌舞节目。这些节目除了参加院重大节日联欢外,还多次参加社会公益演出。我院舞蹈队以强大的阵容,严谨的台风,精彩的表演,受到同行院校和社会公众的好评,充分展现了新一代大学生的风采。同学们深有感触的说,通过舞蹈选修课的学习和训练,体魄上得到了健美、心灵上得到了净化、艺术上得到了启迪、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
3.7 改革传统的舞蹈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舞蹈教学中,“口传身授”这种师徒传承式的教学方法沿袭至今,成为舞蹈教学的基本模式,但一成不变的“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边注入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打破舞蹈教学中这种“一言堂"格局,笔者认为应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采用一些新的教法。
3.7.1 利用电化、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它的材料和工具是人的身体。它的艺术形象是通过人体有韵律的运动来塑造的。在教学过程中舞蹈的风格韵律、情感等所内涵的东西是教师很难用语言向学生解释清楚的。如果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示范动作欠准确、规范,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利用电视教材则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它可重复再现的功能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模仿动作和对照练习的有利条件。通过电视屏幕,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受到艺术的感染,多重感官的刺激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例如,学习蒙古舞时,学生通过观摩电视教材看到蔚蓝色的晴空飘着朵朵白云,绿色的草原上宝石般点缀着圆圆的蒙古包,一群群肥美的牛羊在微风中安闲地吃着青草,身着民族盛装的姑娘们载歌载舞……在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下,学生不但对蒙古舞的风格特点、舞姿韵律获得了丰富的感知,而且对蒙古民族的居住环境、生活习俗、民族服饰等有了具体的了解。由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加深,对所要学习的动作产生了兴趣和跃跃欲试的冲动。
在示范教学中,电视教学能不受现实条件的限制,超越时空将学生带入另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在训练和练习时学生能通过操作“快进”、“慢放”、“定格”将需要了解的某一过程或某一动作进行反复地观摩和推敲,直自弄明白。
3.7.2 利用电视教材开展多种教学活动
对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把培养学生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其具体方法为:(1)观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舞种,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2)利用电教设备,举办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其知识结构。如,“怎样欣赏舞蹈”、“民间舞蹈发展历史”等。(3)举办作品分析讨论会。组织学生观摩舞蹈作品录象带,欣赏著名舞蹈家的表演,分析其艺术特点,然后组织讨论。
舞蹈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后,它仍然要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与学生的练习实践相结合、与教学反馈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显著地提高舞蹈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才能有利地推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综上所述,人性的发展离不开舞蹈。日后如何在高校进一步推广舞蹈教育尚需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我们期望着有更多的人了解舞蹈,喜爱舞蹈,使其真正能带动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推进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摘要:本文立足于我国高校舞蹈教育之现状,从舞蹈教育在人性的发展中的作用方面,深刻地分析了开展舞蹈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并提出相关建议与改进措施以期舞蹈教育日后有更进一步地发展。
【人性教育】推荐阅读:
人性化教育理念07-15
教育管理的人性化06-27
语文教育需要人性化08-26
艺术教育要突出人性化06-24
人性的缺点 人性的优点08-12
人性反思07-19
人性关注05-09
人性主义05-15
人性之美06-22
人性意义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