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光芒(共6篇)
人性光芒 篇1
名师风采
★陈绍忠语录★
⊙语文是奠定人生根基的学科。
⊙学生不喜欢语文,多半是语文教师惹的祸。
⊙敏锐的语感,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
⊙学生的立身之本究竟是什么?是独立思考的精神,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呢?
⊙当学生徜徉于中外文学的百花园中,沉醉不知归路时,当学生习惯并热衷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诉诸优美的文字时,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语文教学当然要着力于语言,但更要着意于精神。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是教师以自己的痴迷渐染学生,以自己的激情熏陶学生,以自己的思想启迪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素养征服学生、激励学生。
⊙我们都教过巴金的《灯》这一课,“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这句话还如黄钟大吕,回响在我们耳边。我们不能只是给学生带来米粒,更多的是应该带来精神光辉的照耀。
“我和学生一起读鲁迅、钱钟书,读泰戈尔、莎士比亚,也读尼采,米兰·昆德拉……我以我对语文的钟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钟情于语文的学生。我常常想:当学生徜徉于中外文学的百花园中,沉醉不知归路时;当学生习惯并热衷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诉诸优美的文字时,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这是陈绍忠老师的心声。他说:“语文教学应该是一首激情的诗。激情来自文本,更来自教师。有位知名特级教师说过,语文教师要有好酒量。我想其意并不在酒,而是说语文教师不能缺少洋溢的激情。”“语文教材最具思想性。从孔子身上,学生能读出仁厚;从孟子身上,学生能学到睿智;从司马迁身上,学生能懂得坚韧……一篇篇闪烁思想光辉的名家之作,自然会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渐染。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并用自己的思想去熏陶学生。如果教师只会照本宣科,那又怎么能教出有远见卓识的学生?”
陈绍忠,1952年生,山东梁山人。特级教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曾任山东省梁山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梁山县教研室主任。现任江苏省怀仁中学(南京师范大学怀仁实验中学)语文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2001年由山东梁山县教研室引进到江苏省怀仁中学(南京师范大学怀仁实验中学)。自2001年起,连续9年荣获“教书育人政府奖”。因其教育成果显著,多次受邀外出讲学,推广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思想。2010年,江苏省怀仁中学为其专门建立“陈绍忠特级教师工作室”,旨在构筑学校人才培养高地,发挥特级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促进中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陈绍忠是一位学者型、专家型的特级教师,热心教育教学研究,大胆开拓,锐意创新,具有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鲜明的教学风格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充满底气、灵气和大气。先后在省市级教学大赛中获一、二等奖,多次执教省市级观摩研讨课,赢得普遍好评。先后承担过多项省市级教科研课题,取得了不少有推广价值的成果。参编、主编教育教学论著十余部,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承担过多项省市级教科研课题。
陈绍忠的课,似乎承载着引领学生道德和塑造人文精神的使命,他的语文总是渗透着“人”的教育,却又自然无痕。正所谓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宽度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深度,深度决定创造。陈绍忠的课堂,因他丰富的学识、灵动的智慧、激情与活力而成为充满底气、灵气和大气的立体课堂,使教学更成为教育。
陈绍忠说:“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着力营造这样一种激情洋溢的氛围。学习《纪念刘和珍君》,我会引领学生和鲁迅一起悲痛,一起沉思,一起愤慨;学习《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我会引领学生和舒婷一起走过那多舛的年代,一起抒发对祖国母亲的挚爱和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学习《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我会引领学生深深体悟惠特曼那失去父亲般的棰心泣血的哀痛……我的学生也经常和我一起感动,一起流泪。我知道那是直指内心的教育,那是提升感情、净化心灵的泪。”
人性光芒 篇2
01
机翼下是黑沉沉的大地,不知迎接他的是机枪还是炮弹,他是否会变成挂在降落伞上的一具尸体……汤姆惊恐地看着这无尽的夜空,但他似乎也没有选择,为着正义的使命,他只能义无反顾地跳下去――英雄,有时候只是比别人多坚强了五分钟。
这个寒夜好冷,为了生存,汤姆和他的战友不得不徒手杀死敌人,其中还有一个十八岁的德国孩子――战争,就是残酷得让你无法选择生死,无法遵循心中的道德标准。
汤姆背着战友麦霍尼在枪林弹雨中一路狂奔,但军医“他已经死了”的呐喊让他彻底崩溃,因为是他,误杀了麦霍尼――所有的生命,都经不起一个疏忽。即便,你是如此地在乎。
02
这本美国小说的主要人物汤姆・拉斯曾以伞兵的身份参加过二战,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战后,他一人工作负担着家庭,每天穿法兰绒套装去工作,他是千万个美国家庭支柱的代表。虽然,战争只是汤姆生命的一小片段,但是战争的残酷还是给汤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灵创伤,让他时时想起,时时被戳痛,又时时需要面对不可预知的生活的未来。战后的生活并不如他在跳伞时期待的“只要战争结束了,一切都会变得美好”那样的轻松,他依然需要作出各种各样的抉择――选择他的工作,选择他的生活方式,选择面对曾经的谎言,选择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维持一家五口的艰难生活,汤姆不得不放弃他已经适应的舒适的生活环境,去和联合广播公司的“工作狂人”――霍普金合作。汤姆的第一个工作内容是为霍普金在心理健康的医学会议上的演讲准备演讲稿。以汤姆准备的演讲稿为提纲发表的演讲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完全起到了霍普金演讲所期盼的效果。霍普金对汤姆的工作能力、工作热情、工作态度非常满意,以至于霍普金准备安排更加重要和繁忙的工作给汤姆。但汤姆希望工作不会占用过多的个人时间,因为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后,汤姆觉得如果生命中每一秒都埋头于工作,生活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婉拒了霍普金的这个安排,霍普金表示理解,另外为汤姆安排了轻松的工作。
当生活走向正轨的时候,他在战争的空隙里的“浪漫结晶”又出现在他原本幸福的生活中。汤姆跟妻子贝琪商量要抚养这个孩子,每个月负担一百美元的抚养费。贝琪刚刚知道这个消息时特别震惊,她完全没有想到汤姆曾经会有这种背叛行为,几乎是情绪非常激动并与汤姆争吵着了解了整个事情的经过,汤姆回想着战争给自己造成的伤害,告诉贝琪自己现在已经不爱玛利亚了,但是玛利亚是在汤姆对世界绝望的时候陪伴了汤姆,在整个战争中,玛利亚是汤姆唯一的.希望,那确实是一个奇迹。
此时,贝琪还是无法理解汤姆,贝琪情绪激动地开车离开了家,当贝琪在漆黑的深夜车辆抛锚后,身处孤立无援的境地时,她终于完全理解了汤姆,意识到汤姆在战争中处于一个怎样不同的世界,贝琪原谅了汤姆在战争中的出轨行为。两人商量着每月负担孩子一百美元的抚养费。当时汤姆上一份工作年收入也只有九千美元,这一百美元的抚养费对整个家庭而言不是一笔小的开支。
03
其实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在给你惊吓的时候也会给你惊喜。汤姆的祖母过世给他留了一笔遗产,正好能满足他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心愿。但正当他变卖了祖母的房子时,祖母的老仆人爱德华・舒尔茨却拿出了祖母的遗嘱。
幸运的是,汤姆遇到了一位非常公正的法官伯恩斯坦法官。当老仆人爱德华・舒尔茨提出有权继承全部房产、地产并出示了汤姆老祖母签名的遗嘱时,伯恩斯坦没有仅仅局限在爱德华出示的遗嘱而形成心证,而是走访调查了汤姆与爱德华的银行账户,发现汤姆的账户仅有不到一万美元;爱德华的账户有七万多美元的存款,而且爱德华每个月都有存款;伯恩斯坦又走访了镇上的商店,发现爱德华在为汤姆祖母采购物品时收受供应商的回扣,如此劣迹斑斑的仆人完全有可能趁九十几岁的老祖母老眼昏花神智不清伪造遗嘱,这一推断随后也得到了印证。
汤姆顺利继承了祖母的遗产,可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汤姆想起了一句诗:“上帝端坐天堂中,世界万物各得其所。”我看到这里也不禁哽咽了。生活是如此不易,总有一些东西能鼓励着人们克服恐惧,对抗压力。这也让我想到了一句古老谚语:“世间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04
读完《穿法兰绒套装的男人》,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掩卷长思:作者用如此繁琐的笔墨细细描写一位经历了二战的老兵的战后生活,究竟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穿过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位平凡人在生活中从听天由命到挣扎到自主掌控的生命轨迹。也看到了在这个过程中,汤姆的一步步成长。汤姆坚守了自己的原则,()在工作中是多么认真负责啊,在与自己老板的交往中,他又是多么诚恳啊!以此他获得了老板对其人品和工作的认可,甚至安排他在距离家非常近的地方办公以至于不需通勤;在面对自己战争中私生子的求助时,汤姆也没有回避退让,他的开诚布公能够得到妻子的谅解,这完全是个奇迹啊!在与爱德华的遗产继承纠纷中,非常幸运有公正的法官为其主持正义,这一切都是多么美好啊!
技能的人性光芒 篇3
不是去动物收养所帮小动物洗澡,也不是去贫民窟给贫民分发口粮。一种全新理念的诞生,彻底扫除了人们记忆中“志愿服务就约等于体力付出”的观念,并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直接切入慈善机构和全球500强企业的管理运行体制,这就是时代的新宠——技能型志愿服务(Skill-based Volunteerism)。
这种方式产生以后,很快便被一些具有敏锐眼光的知名企业和慈善机构抓住,成为有利于企业、慈善机构和志愿者个人发展的动力。
对于慈善机构而言,从各大企业选出的具有专业学历背景和企业运行经验的员工,直接投入到慈善机构的技术、财政、募款项目的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志愿服务中,不仅解决了慈善机构的人力资金紧缺问题,还在各个层面提高了慈善机构的管理运营能力。这些志愿者都是企业的优秀人才,他们不仅在自己的岗位上游刃有余,在志愿服务期间也长袖善舞。慈善机构再也不用担心没钱招贤纳士,更不用担心招来的人专业技能不够充分。
美国2006年的一个调查显示,79%的员工都要求所在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并完成一定量的社会回报。企业的社会威望和公信力,曾一度左右着优秀人才的求职选择。除了高薪、优厚的福利待遇、带薪休假外,企业的员工培训计划也是人才选择职业时考虑得比较多的方面。企业与慈善机构合作,为员工提供志愿服务机会,已经成为企业之间人才竞争的新杀手锏。
最近,一家总部设在纽约的金融分析行从《财富》杂志评出的全球500强企业里随机选出250位人力资源部经理,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有91%的调查对象同意:企业员工志愿服务于慈善机构,有助于其自身的专业技能发展,并最终更好地提升企业效益。
可惜的是,目前能为员工提供技能志愿服务平台,并把这项议程列入企业的长期运行体制中的企业,仅占全球500强的16%。而这16%的企业,多数把这样的技能志愿服务机会留给高层管理者。这些企业把技能型志愿服务、带薪假期和领导能力培训结合在一起,通过派遣高层管理者去慈善机构运行某个慈善项目一段时间,让管理者在充当志愿者的同时,具备经济全球化的管理眼光,提升与不同领域人士的合作能力,以及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调查中,有87%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乐于看到,企业的培训计划里更多涉及与慈善机构的合作或是技能型志愿服务,并且把这些培训机会推广到底层员工中。
如今,在技能型志愿服务方面,走在最前面的三家企业分别是,著名会计公司安永全球(Ernst&Young),全球最大的制药巨头美国辉瑞制药公司(Pfizer)和IBM公司。
人性光芒 篇4
一、尊重多元, 鼓励个性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但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学生阅读一篇新课文, 往往会用自己先前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化的情感, 推断和感受课文。因此, 在教学时可以先放手让学生尝试学习, 教师可提一些有助于学生自己去体验的问题。例如, 在教学《生死攸关的烛光》时, 可先让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 读懂了什么;是怎样读懂的;认为课文哪一部分最让人感动, 为什么。这样就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 引导他们进入个性化体验的过程。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 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也就是说, 学生对同一文本, 可能有多种的解读, 千差万别, 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 任意地评价学生, 而应该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例如, 教学《落花生》时, 课文拿花生与桃子石榴作比较突出花生的默默奉献时, 当大多数学生在津津有味地体会花生那崇高的品格时, 突然,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当桃子石榴也不错, 善于表现自己没什么不好。”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的学生像是憋了一股劲, 激动地说:“都像花生那样, 各种比赛就没有人参加了, 电视剧也没人演了, 广告没人拍了, 我们就什么也没得看了。”“你老是藏着, 就没有人知道你的优点了, 长大后你找不到工作了, 因为别人不知道你会干什么。”……我及时地肯定了这些学生, 他们敢于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体验。以后碰到自己的看法不同于其他人时, 他们都能自如地表达出来。
二、创设情景, 唤起角色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 作者在创作时, 不管选取什么题材, 也不管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他们所抒发的都是内心的情感, 表达的都是内心的体验。但学生要进入文本, 走进作者或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 因此, 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景, 让学生转变角色, 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感受。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我创设了几个这样的情境, 三天前, 你就听到纺织娘的叫声, 那时你就———;昨天爸爸妈妈都下地干活了, 你又———;今天, 你———终于抓到它了。通过这样换位思考, 学生能容易理解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同时他们也和法布尔一样喜欢上了小昆虫。
文学作品展现的并不都是当代人的生活, 历史题材也是文学表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遥远的时空距离为学生的直接体验设下了更多的障碍, 这时创设情景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李时珍》一文时, 我制作了课件, 利用多媒体, 展示李时珍跋山涉水寻找草药的艰辛, 展示了这样的情境, 夏日炎炎, 树林里闷热异常, 此时, 你就是李时珍, 携带的干粮已经吃完了, 饥肠辘辘, 口渴能忍, 你会怎么做?通过这样的情境体验, 学生更能体会攀登科学之路的艰辛, 从而理解了李时珍的伟大。
三、利用课外, 积累生活体验
小学生生活范围窄, 阅历浅, 再加上他们年龄小, 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不强,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他们可能熟视无睹, 这样要让他们更深入地体验往往很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他们从生活到课本, 又从课本到生活去体验。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桥之思》一文时, 可以先让学生去观察生活的周围有哪些桥,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 很自然地就能与他们观察到的联系起来, 一下子就能体会到桥的多样以及作用。在教学完《幸福在哪里》后, 我在班级里开展“寻找幸福”活动, 让学生在校园, 在家庭, 在社区寻找幸福。他们找到了幸福, 工地工人用自己的劳动盖起了高楼感到幸福, 老师看到同学们进步了很幸福, 妈妈生下了健康的宝宝很幸福, 我们在教室里学习很幸福。不仅深化了劳动创造了幸福的文章内涵, 而且扩大了幸福的外延, 对学生进行初步的价值观教育。
总之,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充满灵性的群体, 让他们在品读文本中去体验, 去感受, 去获取。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焕发人性的光芒。作为一名小学教师, 我无力回答钱老的问题, 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让他们勇于提出问题, 大胆质疑, 这是我们小学老师应该不断为之努力的。
人性光芒照耀激荡的年代 篇5
作为一部历史正剧,《北》的故事并不复杂,但充满戏剧张力。事情发生在1949年前夕的北平,通货膨胀非常严重,粮食紧缺,学运不断,腐败不止,美国方面也打算停止对国民政府的经济援助,时势空前紧张和混乱。整个故事主要围绕着一起走私贪腐案展开,时间跨度集中在一年里,既有我们习以为常的国共相互潜伏,也有所谓革命时期的爱情,可看性非常强。
长期以来,对于国共历史这块的影视描述,不是谍战,就是“百万雄师过大江”或者“建国大业”,很少有直面、细微、客观的展现。说实话,大多数人也很难说清楚其中的敏感部分到底在什么位置,但对于影视从业人员而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完全没有必要去触碰这类题材。据说刘和平的剧本完成之后,遭遇了投资方的撤资以及相关好友的“良言相劝”,但终究没有让他放弃这个在别人口中所谓“根本审核通不过”的剧本。其实只要认真看一看这部剧就知道,一切都在风险控制范围之内。表面上刘和平写的是时代嬗变风起云涌,实际上他写的是极端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下的人性。写政治冒风险,但写人性却万无一失。比如,方孟敖在面对父亲方步亭时的爱恨纠结,梁经伦在爱人面前的怯懦和虚伪,徐铁英因为贪婪而导致的阴毒,曾可达在巨大政治压力下表现出来的激烈……剧中几乎每个角色都是立体的,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芒恰好照耀那个激荡的年代。
当然,对于多数观众而言,长期占据电视屏幕的抗日神剧、谍战武侠剧、家庭肥皂剧已经让他们失去了耐心,电视剧更多沦为了不用思考的娱乐工具。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出,北平无战事,不仅没有激烈的枪战武打,就连一句逗人开心的俏皮话也没有,剧情一直以一种平稳而缓慢的方式发展着。但这并不意味着本剧“不好看”。每个人对“好看”的理解不同,有的喜欢看新奇的故事,有的则喜欢剧烈的戏剧冲突。《北》除了在“潜伏”这条线索上做了些悬念之外,更多地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具体每一场戏的设计和台词上。在观剧过程中,观众会被面前场景中的人物对话以及表演所深深吸引,而忽略场景、服化道、灯光、调度等一切技术层面的因素(尽管那些也很精美),专注内容本身。这也意味着对观众要求比较高,至少能看懂“戏”,而不是简单地被所谓流行故事模式和外在表现形式牵着鼻子走。的确,从《大明王朝1566》开始,刘和平就开始走精英路线,他既没有讨好观众的兴趣,也没有娱乐大众的义务。祖国的电视荧屏已经被娱乐统治太久了,需要刘和平这样的剧作家重新打开观众的视野,唤起世人对戏剧艺术的感受力。而另一方面,市场又像是一把悬在头上的利剑时刻闪着寒光,因此艺术的剧作通过市场化的包装才是最终出路。1.5亿的资金投入,六大影帝的加入,三大卫视同步播出,显示了制片方渴望在市场上有一番建树的决心。从最终较好的收视率来看,应该算是达到了想要的效果。
让教育散发出人性的光芒 篇6
这位同行的遭遇让我沉思良久。我敬仰其精神,也可悲其行动。老师不是圣人,他所要做的是,关注多彩的生活,感受时代的风云,而不要让学生三更眠、五更起,头悬梁、锥刺骨;要把自己看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追求快乐的教育,而不要让学生在书山题海里挣扎,正常的脊梁被弯曲,活泼的天性被磨光;要还给学生真实的生活,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呵护孩子的情感,而不要让学生课上失去了人权,课下失去了自由,个性受到压抑和忽视。
罗素曾说过:“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说得刻薄一点,当前的很多学校就像机器,教师则是这一部部冷酷的机器上的螺丝钉。从这种“流水线”上出来的学生,对学校、对老师会有怎样的感情可想而知。
教育的努力是给人尊严,而不是剥夺尊严。教育的目的,是去掉人身上可能沾染的各种不洁之气,培育尽可能高贵的精神种子。做教师,最重要的并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生命成长中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给生命以生长的力量,正确面对成功和挫折。对于没有定型的生命而言,她是应该由爱与美引导的。教育应当开发人内心光明的一面,不管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不好,能不能考上大学,学校都应该让他们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学生”只是暂时的角色,“人”却是永远的身份。正因为如此,谋求人的发展,才应该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全部责任,因此,真正的教育绝不只是对学生或三年或五年的简单涂抹,而是于人的一生起重要作用的重新塑造。教育应让生命享受丰富多彩的成长快乐与幸福。唯有这种快乐与幸福是持久而永恒的,是奠定人的生命基础和精神健康的不竭源泉。教育的神圣,就在于她关注生命的尊严。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提升生命的幸福并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这是教育根本性的价值,也是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
教育是科学的。我们要明白,教育不能不看分数,也不能光看分数。教育的真谛在于促进一切学生的全面地、高质量地发展。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之一就在于学校和教师要把“分数”的教育变为“人”的教育。我们的学校不缺乏含苞欲放的人才,只是少了点对人的个性、爱好、兴趣的尊重和呵护。学校不是磨平学生棱角的地方,而是要创建一个宽松的、充满童趣童真的氛围,引导他们快乐地、个性化地成长。教育是需要期待的,它是一种固守、一种耐心,是一份信任、一份宽容。让我们的教育发出人性的光芒吧!
(作者单位:南漳县第二中学
湖北襄阳441509)
【人性光芒】推荐阅读:
《论语》的人性光芒09-03
延安精神闪光芒05-29
光芒作文1000字07-06
企业家的光芒09-08
绿光芒读后感07-01
关于光芒作文500字07-20
散发属于自己的光芒散文05-23
黑暗中的光芒作文09-29
井冈精神永放光芒10-13
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老师们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