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教学

2024-08-26

网上教学(精选12篇)

网上教学 篇1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Internet的不断发展, 网上教学已经成为一种现实。所谓网上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学习的知识。当然它还包括教学资源调度, 教学计划管理, 学生学籍管理等。由于网上教学具有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别化等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网上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

1. 基于局域网上的教学模式

1.1 多媒体教学网的教学模式⑴教学模式的流程

多媒体教学网上的教学模式。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基于教室里的多媒体局域网, 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许多相同之处。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对学生进行授课, 在这个教学模式教师起主导作用, 教师把准备的多媒体CAI课件放入服务器, 以便上课调用, 这些课件起辅助教学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信息处理系统是对教、学信息的处理。使教学双方随时能得到反馈的信息。

⑵教学模式的特点

(1) 支持互动式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时, 可将教师机的屏幕 (图像、动画、文字) 语音 (音乐等) 实时广播给任意指定的个别、部分或全体学生。也可对学生机实现个别、部分或全体的轮流监看、监听。随时与学生机共用键盘和鼠标, 进行对话和可视化辅导, 实现交互式教学需要时可指定学生机为教学实例。

(2) 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 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育方式, 使有创造性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更为出色。把教师的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教学的重点, 突破教学上的难点。

(3) 有利于大班教学

传统的大班教学的效果一般可能不如小班。但如何上好大班课, 这是很值得我们考虑的因素, 学校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 (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材的需求) , 大班教学成了事实。多媒体网络的教学平台为教师上好大班的课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环境。

随着教学班规模的增大, 了解学生个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但在多媒体网络教室, 由于可以实现互动的教学活动,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与学生的交流, 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做到的在这里都可做得更好。

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 教师再也不需要扩大自己的嗓音和加强手势及脸部表情, 或者如何书写大字以使坐在后面的学生看得清, 因为大屏幕的投影机及网络的广播功能, 教师再不需忧虑传统的大班教学的烦脑, 可专心一意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教学设计。

(4) 充分整合教学资源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水平, 选择或编制CAI课件, 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收集各种的多媒体素材 (这些素材可能来自其他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 自己的工作总结, 甚至是学生的习作等) 。在提出某个课件的需求时, 即注意课件的科学性, 又注意它的教育性和艺术性。最后在计算机专家、教育心理学家, 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制作出MCAI课件精品。这些MCAI的精品放在网络上, 供师生们共享。

(5) 提供科学的教学测量手段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系统提供课堂教学信息系统,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科学的测试和评定, 以提供确切的学生学习数据供教师教学决策作为依据。

2. 基于Internet教学模式

2.1 教学模式的流程

基于Internet教学模式, 它包括教师、学生、课件 (CAI、CAL、ICAI、IMCAI等课件) , Internet和WWW技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把课件文档, 挂在WEB服务器上, 网络上的学生经过注册登记, 就可在自己工作站上访问教师的WEB站点。教师和学生通常不在同一地点, 学生也不一定在同一个教室, 他们也不一定在规定时间内上课。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学生通过Internet不仅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 而且可以随时阅读、浏览世界各地图书馆的资料和信息;学生除了听课还可以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发言。开展课室讨论等。

2.2 Internet教学模式⑴个别学习模式

个别学习者可以通过WWW查询和阅读在线数据库中的信息;调用在网络上教学软件, 由教学软件模拟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也可以通过E-mail或Internet Phone向教师提问, 还可以在网上BBS站 (电子公告) 上提出疑问, 征求解答。这种模式的特点可以24小时进行, 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随时在网上下载学习的内容或向教师请教, 从问题的不同时间、角度来学习, 这正是建构主义提倡的随机访问学习方法。有助于学习者掌握非良构领域知识, 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缺点缺乏实时的交互性。

⑵ONE TO ONE学习模式

远距离教学中的一对一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的和学生之间的一对一关系。在师生一对一的学习模式中, 师生之间进行实时的多媒体交互。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了对课程的具体指导, 学习更有针对性, 也更有成效。

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学习属于协同型学习, 即两个学生对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网络共用写字板、画笔或某些应用程序 (课件注释系统) 相互交流讨论, 协同学习。通过种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促进学生自己的学习、总结和自述, 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的协作精神。

⑶ONE TO MAMY学习模式

在一对多的学习模式中, 一位教师同时向多个学生授课, 除独立操作外, 学生只能和教师进行交互或者通过教师的控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互。这种模式的交互学习不仅仅是学生观看屏幕上远地教师的授课, 而是在学生决定的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 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得以实现的教学, 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

2.3 Internet教学模式的特点

(1) 教师必须具有网上教学能力。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 教学双方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3) 学生学习更自主, 而且具有网上学习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4) 为学生构建一个多媒体, 全方位的虚拟学习环境。

(5) 教育的投入小, 效益大。

网上教学 篇2

本节课是第四单元A部分的一节单词会话课,是A部分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现在进行时的用法。在Let’s Learn中主要学习五个短语,Let’s talk做了对话的示范。在本节课中,教师要很好地带领学生从已经学过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入手,通过比较,让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一般现在进行时的用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能听、说、读、写动词短语:drawing pictures, doing the dishes, cooking dinner, reading a book and answering the phone.(2)能听,说目标语言“What are you doing?”,“I’m „”。并能用“What are you doing?”,“I’m „”在恰当的情景中进行语言交际。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学的动词短语过度到本节课的正在进行时。(2)通过图片、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3)通过创设真实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听故事,表演故事之中,强化听英语,说英语的兴趣。

(2)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善故事之中,树立积极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本课时重点是需要掌握五个动词短语的ing形式掌握主要句型(2)难点是现在进行时动词后要加ing。

四、教学过程: Step1.Warm-up

1、Greetings

2、Sing a song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边唱边做动作,既活跃了气氛,复习了有关家务劳动的短语,又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Step2.Review

1、教师用课件出示五年级上册所学动词短语的图片,让学生认读,其他同学边跟读边做动作。

do the dishes cook the meals read a book set the table do homework clean the room ……

2、Free talk I can do housework.What can you do? Can you cook the meals? Can you clean your bedroom? ……

Step3.Presentation

1、Let’ Learn

(1)、教学doing the dishes,并呈现现在进行时的问答形式:What are you doing? I am …。a.教师拿出一个盘子: I can do the dishes.Can you do the dishes? 【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Yes,I can.然后教师请一个同学拼写这个短语。)教师同时在黑板上写下do the dishes,教师边做洗碗的动作,边对学生说: I am doing the dishes.然后在黑板上的短语后面加上ing变成doing the dishes,强调ing的发音.教师引导学生做洗碗的动作,并跟说: I am doing the dishes.用其他的词组进行替换,通过适当的动作引导学生理解现在进行时表达的含义.并适时帮助学生总结:在人称后面加上系动词,在把动词加上ing就可以表示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

b.出示几个动词短语,请学生将动作短语转换成ing的形,并试着读一读.c.导入What are you doing?句型 T:Now I’m doing the dishes。

学生做洗盘子的动作,师问:What are you doing? 【预设】:学生回答:I’m doing the dishes.)多问几个学生。教师请学生猜What are you doing?的意思,并板书领读。d.Play the game“Go,Stop”to drill the sentences.Ask the students pass a plate one by one.(师生一起边拍手边问:What are you doing?当师说Stop时,拿到盘子的同学要边洗盘子边说:I’m doing the dishes。)【设计意图】通过传盘子游戏集体练习、重点突破主句What are you doing?)(2)教学cooking dinner。

a.出示词组。T:You can do the dishes.Can you cook dinner? 教师板书,领读。并说:It means: cook the meals.T:(师边做饭并问)Now who can ask me with the sentence? 【预设】:学生可能一起回答“What are you doing?”)T: I’m cooking dinner。

教师板书ing,画连字符号、领读。b.Drill.T: Now, please cook something and practice in pairs.You can cook eggs, noodles, tomatoes… T:(师生示范)Mm…Yummy.What are you doing? S1: I’m…

【设计意图】由问You can do the dishes.Can you cook dinner? 自然引出cooking dinner的教学。并用两人合作的形式,边做动作边练习,让学生全员参与,拓展了思维。)(3)学习reading a book。T:(师读书并问)What am I doing? 【预设】:生回答“I’m reading a book”老师将答案写在黑板上。)T:I’m reading an English book。Please read books and say: :I’m reading____ book。【设计意图】让学生随便说出自己读的书,既是对旧知的复习,又是对新知的操练。)(4)学习drawing pictures T:(当学生说到读picture book时)You are reading a picture book.Let’s see.教师边看边说:Pictures, beautiful pictures.Can you draw pictures? 教师边板书边说:I am drawing pictures。领读并引导学生拼写。T:Now I am drawing a tree.What are you doing? T:(引导学生边画边说):I am drawing …(5)学习answering the phone。a.出示词组。Now let’s listen and look.T:(出示打电话的课件)What’s he doing ?

教师板书:answer the phone请生加ing并试读,教师强调连读,请学生单个读。b.操练。做高低声游戏。If the teacher says quietly, the students say loudly.If the teacher says loudly, the students say quietly.【设计意图】answering the phone 这个词组的发音是难点,所以用这个游戏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多次重复,加深记忆。)

同桌打电话练习新词组和句型。

师生示范打电话用语:T:Hello,____.This is Miss Yu.What are you doing?

S: I am… What are you doing? T: I am…

【设计意图】师生示范打电话,自然渗透打电话常用语,然后通过小组练习,既是对前面四个短语的阶段性总结,又渗透Let’talk的内容。)2.Listen and read 教师播放Let’s learn 部分的录音,学生边听边指边读,力争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设计意图:纠正学生的发音,有利于说一口纯正的英语。)3.Let’s talk

(1)形式:Listen to a story(Baby, baby, what are you doing?)。

播放课件,课件中出现了一家卡通人的集体照,有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宝宝。

课件出现了场景一: 爸爸在9:00给小宝宝打电话。小宝宝在画自画像的场景。Ss欣赏课件中的故事,并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出目标句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3)Practice

重放故事,Ss跟读故事。

【设计意图】集体表演故事,熟悉目标语言的语音语调。)

【设计意图】分角色竞赛表演故事,从语音语调的培养过渡到学生的模仿能力的培养,同时巩固目标语言。)

4、Listen and read 教师播放Let’s talk 的录音,学生跟读。

【设计意图】通过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5、Practice 学生编新的对话并上台表演。

【设计意图】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6.Let’s try 学生听录音,完成练习。Step4.Practice 创编对话。1.布置任务。

T: Today we learned so many actions.Now please make a dialogue with them.You can do housework;have a picnic, do sports, and study.2.出示课件提供需要的语言材料,请学生分组创编。

【设计意图】在拓展环节,我不只让学生着眼于今天学的五个词组,而是把学过的大约20多个词组给大概归为四类,通过屏幕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自编对话,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Step5.Summary T:What have you learned in this lesson? 请生回答。

师总结:本课除了学会了这些知识之外,我们还要学会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Step6.Homework After school, please give your friend a call in English and talk about what you are doing.五、课后反思

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单词对话课。其设计理念是:从学过的动词短语到本节课的现在进行时,以故事富于目标语言真实情景,并做为教学的情景线,使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本课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反应与课堂成果不错。这个课例主要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

1)学生主动参与。有趣的故事,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表演故事,完善故事,配对游戏的学习活动都有学生自己完成,其中有个人思考,有小组分享,又有小组间的竞答,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作为集体一员的责任。

2)学生自主发现。学生在“听一听,选一选”的练习中,自主总结,归纳语法点,体验发现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网上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二、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不得不靠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3.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单向互动向多向互动的转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4.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我们并不认为传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有效的,但我们认为,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1.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求得了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2.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自身发展是有规律的。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的确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同时,还要承认,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有个性差异性,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均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

学生是独特的人。首先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人。有效教学活动中,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力量的舞台。其次是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学生由于受不同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心理世界,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3.“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民主、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理念决定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均处在课程中,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建者,他们共同参与积极开发,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教学、强化学生体验。

4.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构建课程整合网上协作教学模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提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同时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各种传统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把握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实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四、新课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1.兴趣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2.生活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

3.信息化教学策略。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探究性教学策略。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有效教学是教学相长的教学 篇4

一、全面认识“有效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获得了具体进步是断定有效教学的标准,但教师的发展也是教学有效的保证因素之一。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相互影响、互为作用、共同进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有效教学的双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 教学相长, 这才是有效的教学,才是受广大师生欢迎的教学。

二、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

有效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情景能让学生体验到生物与生活同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各方面、各层次的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

1.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引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如在讲授遗传规律时,可以利用大文豪萧伯纳的故事帮助有效创设问题情境。上课开始,我们可以给大家讲述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演员喜欢上了萧伯纳,信中向他表白说,如果我俩在一起后,我们的儿子一定会拥有你的头脑,我的美貌。故事说到这里,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不一定吧,也有可能是萧伯纳的容貌和演员的头脑啊? ”疑问和兴趣就是学习探讨的动力。学生看似“无意”的提问就是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对遗传规律的学习的契机。最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其实萧伯纳最后就是借助了刚才同学们的推测委婉地拒绝了那位演员的求婚呢。故事的结局引起了同学们的哄然大笑,但是同学们的笑是一种对知识了然的笑,在问题中反思,在反思中收获,那就是有效教学中同学们得到发展的体现。

2.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是让学生随意通过不同途径 、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 从而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得到认识与理解。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探究实验中,我发现本来学生应该是按计划观察洋葱外表皮细胞的,但是有部分学生居然好奇地把头发和剪下的指甲放到显微镜上,企图观察到细胞。此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引导他们随意进入另一个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在“意外”中得到即时性生成,获得新知。因此,我调整了教学顺序,根据学习主题重新创设了新情境,鼓励他们思考:为什么刚才我们在显微镜中能看到洋葱内表皮细胞,但为什么看不到头发的细胞呢? 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进行了问题探讨。终于,通过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他们得到了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结论。相同的知识,却在不同的情景中获得,这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常用策略。

3.创设生活化情境 ,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根据教材内容, 善于创设与社会热点相关联的教学情境能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又如近段时间本市水厂拟提高市区水价,街上、报纸上、网络上市民们都在议论纷纷。水厂解释道水价上涨的原因主要与污水处理的问题有关。我发现这就是一种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水资源利用问题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接着我就着手组织学生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水价听证会。同学们在会上分别扮演政府人员、水厂负责人、市民代表等角色,他们通过大量调查,就水价上涨问题陈述自己的观点:如城市污水处理方案,水价上涨原因,目前梧州面临的水资源威胁,等等,在这场与社会问题紧密相关的辩论中,使污水处理原理及珍惜水资源,爱护环境等社会、生物学热点知识得到了落实,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在真实情境中、积极思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教学是教学相长的教学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倾注满腔热情,努力发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情景、实物,使之与初中生物知识有机结合,力求吸引学生主动地学,高高兴兴地学,与此同时,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如能得到质的飞跃,与学生共同获得发展,教学相长,才是实施有效教学获得的最大效益。

1.有效教学能促进教师完备教育科学知识 。

追求教学的有效,决不能片面地只关注学生发展,只有教师也关注到了自身需要,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有效。教师只有不断积累相关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在生活中,教材中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中不断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与学生共同得到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

2.有效教学能提高教师服务意识 。

在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必须具备服务意识,体现在平时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所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品质才会在同感和共鸣中得到落实和发展,课堂才会有效、高效。

3.有效教学促使教师不断发现 。

善于发现的教师课堂内容开阔, 丰富的学习资源富含生活化气息,容易引发学生共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真正担当起学习引导者的角色。例如,在上到“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课时,教师利用我市的特产梧州龟苓膏和豆浆晶的包装袋作为教具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上学生有的注意到了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 有的注意到了上面的出厂日期和保质期,有的关注到了上面的生产厂家。有了兴趣,就有了钻研、探索的动力。学生从来自生活中的事物中感受到了“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应该注意什么”等相关生物知识的存在。有效的教学过程能促使学生培养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分析、内化能力,同时,教师加强了自身对学生的了解、分析能力,对生活资源优化的能力。教学相长,是教与学所能达到的最优效果。

4.有效教学能开拓教师的集体智慧 。

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设计,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设计,一句令学生捧腹大笑而又让他有所得的话语, 更多的来自于我们这个共同提倡、实施有效教学的教师集体。一直备受好评的认识“反射弧”五个基本环节的学生活动,单单利用一个纸团在同学间就能进行的接力传递游戏, 就让学生深入认识了反射弧的组成,认识到反射弧是一个统一整体。游戏简单,但学习效果明显,除去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学生能亲自参与,学习的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为使教学有效,集中教师共同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便能达到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有效教学,师生各有所得。有效的生物课堂能激发学生无限的学习动力,转变学习态度,教师也从中促进对个人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相长,有效教学促进课堂不断和谐。

在实施有效教学的这段时间,我们有太多感受与思考。虽然还存在不足,但作为教师,我们希望通过努力尽可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我们希望让更多师生共同体验、进步、在共同发展中领略 初中生物 有效教学 的精髓 , 感受有效 教学的真谛———教学相长。

摘要: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获得进步、教师能否共同成长是提高教学有效性过程中应该关注的元素。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让学生在活动、情景中体验到生物与生活同在的乐趣,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体验,才会得到更好的进步与发展。有效教学是教学相长的教学。

网上教学反思 篇5

本周我主要采用让学生看直播课和在优教信使中做作业、微信班级中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在一周的学习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由,我告诉学生:现在老师只是你们的学习伙伴,只能隔着屏幕督促你们,能学到多少知识,全看你自己在这样的课堂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通过本周作业的情况看,自制力好的学生收获不少,自制力差的学生自悟自学能力差家长在督促不到位只有小小的收获。除了这个外我认为学生在本周的学习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部分家长对这样学习的方法不够重视,没能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优教信使学习及时上传作业。

2、部分学生家长操作不熟练,作业不会提交。

3、个别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监管不到位。

网上教学 篇6

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门正式学科的历史还不到两百年[1],但是学者们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却没有停止过。同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一直也是饱受争议的对象。语言教学的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就已经成为对外汉语学界的探讨话题,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紧密相关,很少有人去质疑它的地位(限于年代久远,本文所涉及到的研究以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文献为主)。但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文化的渗入,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被推上风口浪尖被迫进行对比,对二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的争论也未曾间断。到21世纪,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关系的研究基本上形成了定论——将文化作为教学因素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因此,这时期的研究主要以“如何有效地将文化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为主。

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中主要盛行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以纯语言教学为主,忽视了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并且提出语言只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的教学不能离开文化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因此,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提升文化教学的地位,打破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纯语言教学,以此来建立一种新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语言文化教学或者称“文化语言教学”。另一种则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本来就是语言的教学,文化只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因素。主张减少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确保语言教学的首要地位。

21世纪期间,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以及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依然是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领域的热议话题。在这期间,由于孔子学院的开办,使得文化教学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时期的研究主要以“如何有效地将文化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为主。总体上看,21世纪在有关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研究中重心已经开始偏移,具体表现为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争议探讨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研究。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初探阶段

在众多的研究之中,金路(1993)可以作为语言教学地位发生变化的正式开端。文章明确提出了语言教学以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教学为主,语言教学是一种纯语言的教学,是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2]。并且认为这种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存在重语言轻文化的问题,即注重语言本身而轻视语言行为。于是,开始提倡将语言与文化综合起来研究,甚至提出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的思想。

笔者之所以将金路(1993)作为语言教学地位发生变化的开始,是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间,金路首次明确质疑了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语言教学。提出要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的思想,主张建立语言与文化一体的教学模式。而更多的有关文化教学兴起的研究,也差不多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盛行的。

张德鑫(1989)谈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本质问题。他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本质是“以汉语为中心跨越文化的语言对比教学”,并且提出语言与文化一体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佳模式[3]。

王钟华(1991)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应该是一个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他甚至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该区分语言与文化孰轻孰重,因为语言与文化是一体的[4]。

邓时忠(1992)强调对外汉语教学不是孤立的语言教学,文化导入是决定语言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认为应该把文化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部分[5]。

王魁京(1993)认为任何一种第二语言教学都是语言和文化的一体化教学,并且认为语言现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6]。

研究者们分别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文化因素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两个方面论述了提升文化教学地位的观点。张德鑫(1989)、王钟华(1991)、金路(1993)、等侧重于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强调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将二者视为一个整体,建立语言文化一体化教学的模式。而邓时忠(1992)、王魁京(1993)等以文化因素对语言教学的影响,比如,以文化对语音、文字、词汇等语言教学的影响以及文化导入语言教学的优势,论证了提升文化教学地位的必要性。

除了主张提升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建立语言文化教学模式外,还有“文化语言学”[7]的说法。邵敬敏(1991)列举了三大文化语言学派,包括双向交叉文化语言学、社会交际文化语言学以及全面认同文化语言学[8]。三大流派不同程度是肯定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密切关系,以及文化教学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积极作用。游汝杰(1987)认为文化语言学是文化学与语言学的交叉学科,不仅体现于在文化背景下研究语言,还体现于利用文化研究语言[9]。陈建民(1999)认为语言具有人文性,文化语言学研究的是人们的言语活动,但要借助文化进行解释[10]。申小龙(1987)则认为中国语言学研究陷入困境的原因在于太局限于自己的研究领域(语音、词汇、语法等),没有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他认为在语言研究中,文化渗透是必然[11]。

这一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学界盛行着“提升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打破传统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建立语言文化教学理念”的观点。但在文化教学日益膨胀,而语言教学地位岌岌可危的这样一种形势下,幸运的是,也有维护语言教学的声音。

周思源(1992)认为文化观念要建立,但是建立的目的在于服务语言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文章还提出,如果总是抓住“要不要发掘语言教学背后的文化因素”这个问题不放,就会陷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困境,甚至使语言教学地位受到冲击[12]。

胡明扬(1993)在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时,提出将文化因素注入语言教学的同时,不能喧宾夺主,把语言课当作文化课来上[13]。

吴仁甫、徐子亮(1996)将对外汉语教学分为基础汉语教学、交际文化教学和知识文化教学。在谈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关系的问题时,文章强调了基础汉语教学,即语言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首要地位。认为文化只是语言教学的辅助背景,不是主体[14]。

徐甲申(1998)认为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在于没有看清它的学科性质。对外汉语教学与其他外语教学一样,是语言教学,并且是第二语言教学。因此,建议从其他外语教学中,汲取经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15]。

研究中研究者们明确反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过度提升文化教学的地位,坚决捍卫语言教学的首要地位。分别从文化因素过多导入语言教学的不利之处、语言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性质三方面进行了论证。周思源(1992)、胡明扬(1995)等从过多的文化因素导入语言教学的不利之处入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如果总是抓住“要不要发掘语言教学背后的文化因素”这个问题不放,太过于注重将文化因素注入语言教学,就会导致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变成文化历史课,甚至使对外汉语教学陷入困境。而吴仁甫、徐子亮(1996))等强调了基础教育,即语言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且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本质还是语言教学,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始终占据首要的地位。徐甲申(1998)等又以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性质为论据,再次证明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他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是语言学的分支,区分了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与汉语言文化传播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性质,从而证明对外汉语教学是不同于文化传播的一种语言教学学科,也证明了语言教学的首要地位。

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对外汉语研究领域有两种不同的声音:支持文化教学和支持语言教学。两边的研究势力可谓不分伯仲,各有各的立场。语言和文化本来就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16],那么读者就不难想象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给研究者们造成的争议了。虽然这一时期对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但对于二者孰轻孰重始终没有形成定论。因此,仍然是学界热议的话题。

(二)发展阶段

21世纪开始,“文化导入论”[17]“语言文化论”[18]“文化语言观”[19]等开始大放异彩。文化被抬至对外汉语教学的关键位置。期间,虽然也有研究者强调重申语言教学的首要地位。如:邓时忠(2005)在对对外汉语教学问题的思考中,强调了基础教育,即语言教学的重要性。认为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不同,不应该把对外汉语教学定性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学科”[20]。何孟谦(2006)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是一种为促进语言教学的跨文化的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终归是语言教学,应该以语言为主。不能无限制提高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21]。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发展日趋成熟,也有研究者从“学科性质”的角度试图重申对外汉语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教学,如朱志平(2000)明确了对外汉语教学作为语言应用学科之一,是应用语言学的分支,也肯定了汉外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文章也强调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问题一直以来是汉语言文化对外传播史的研究内容,而不是对外汉语教学所研究的内容[1]。但是,毕竟是少数。

21世纪初期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研究主要以促进文化教学的研究为主。如:张慧君(2003)基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提出文化是语言教学的重要部分。甚至于认为汉语学习者完全掌握汉语的关键在于文化教学而不是语言教学[22]。胡清国(2004)从减少文化冲击、帮助学生学习规范汉语以及提高言语交际能力三个方面谈到了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强调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23]。焦冬梅(2009)提出虽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但是不懂得语言中的文化,就不能算真正学习了这种语言。因此主张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把文化知识蕴含于语言学习之中[24]。张继伟(2011)认为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中,文化起着主导作用。在汉语国际教学中,文化在语言、汉字、词汇等方方面面影响着语言的教学[25]。谭庆林(2012)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但由于“对外”二字的限定,因此不能将其视为一般的语言教学,而必须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在语言教学中构建系统的文化教学模式[26]。李杨(2012)认为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离的整体,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甚至认为,语言只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27]。

由此可以看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紧密相关的关系。虽然从共时的角度难以分出孰轻孰重,但从历时角度来看,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时代要求,二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分配比例是可以有所偏重的。以当前21世纪为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以及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孔子学院也遍布世界各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化教学势必占据着主要的地位。

(三)再探阶段

总体上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发展,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在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几近明确。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学界里涉及到二者关系的研究也是贯彻了文化教学关键说的思想,如:刘晓娜(2013)[28]、姚篮(2013)[29]、孙莉莉(2013)[30]、张梦媛(2014)[31]等。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认识也在逐步提升。比如:林娴(2011)区分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提出了文化因素教学和文化教学的本质不同。认为文化因素与语言教学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是主次关系[32]。高剑华(2007)提出了影响对外汉语教学的六大文化因素[33]。这一阶段,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正在逐步取代“文化教学”。这意味着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相关研究已经更加深入化和细致化了。

此外,近几年有关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研究也有围绕“怎样在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的问题展开。赵坤(2007)认为文化的导入应该从语音、汉字、词汇多个方面入手[34];黄雅婧(2010)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原则以及策略[35];芦洁媛(2011)提出了针对文化因素教学的几点建议[36];申莉(2013)探讨了怎样构建语言文化一体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37]。

三、余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关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讨论就没有中断过。只要谈到对外汉语教学就一定会引发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争议。而关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到底孰轻孰重的问题,我们依然不能妄下定论,只能说在不同的阶段应该有所侧重。就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情况而言,文化教学占据着更为关键的地位。不得不说,学界对于文化教学的呼声与孔子学院近年的高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许琳(2007)认为孔子学院定位为教授汉语,但更重要的是介绍中国文化和历史,成为介绍当代中国的平台[38]。刘纪新(2014)也强调了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使命是传播中国文化[39]。

但是正如普林斯顿大学的周质平教授的一次发言所说,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有夸大文化教学的倾向[40]。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固然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但语言教学始终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文化传播也要依赖语言作为推手。因此在笔者看来,时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把文化的教学置于比语言教学更高的位置似乎不合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语言教学在实际的汉语教学领域依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过于夸大文化的作用和地位,势必影响对外汉语教学的“质”。如今,孔子学院大呼停下脚步思考汉语教学的质量问题[41]。赵金铭(2014)也通过分析孔子学院汉语教学现状,认为提升汉语教学水平是孔子学院未来发展中吸引学生和留住学生的方法之一[42]。

基于以上论述,本文认为无论是对外汉语教学还是孔子学院,在高速的发展之后,都应该停下来思考“质”的问题。近年来,这种过于夸大文化教学或者说文化因素教学的模式是否真正保证了对外汉语教学的“质”呢?如果不能保证质量,那么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当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呢?这都是我们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接班人所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基金项目: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论文培育基金项目 校研字(2014)7号)

注释:

[1]朱志平.作为应用语言学分支的对外汉语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6).

[2]金路.把文化因素引进语言教学——提倡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思想[J].复旦教育,1991,(01).

[3]张德鑫.对对外汉语教学本质之认识[R].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1989.

[4]王钟华.建立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关系问题的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1991,(01).

[5]邓时忠.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6).

[6]王魁京.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与第二语言的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06).

[7]邵敬敏.关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反思.语言文字应用,1992,(02).

[8]邵敬敏.说中国文化语言学的三大流派.汉语学习,1991,(02).

[9]游汝杰.语言与文化学.语文导报,1987,(05).

[10]陈建民.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建设.语文建设,1999,(02).

[11]申小龙.历史性的反拨——中国文化语言学.学习与探索,1987,(03).

[12]周思源.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观念[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03).

[13]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04).

[14]吴仁甫,徐子亮.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位”与“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4).

[15]徐甲申.对外汉语教学与其他语言教学的异同[J].语言文字应用,1998,(04).

[16]刘薇.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04).

[17]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03).

[18]沈振辉.语言文化模式与对外汉语教学[J].复旦教育,1993,(04).

[19]金郁.文化语言观与对外汉语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9).

[20]邓时忠.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的再思考[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1]何孟谦.谈谈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R].中国会议,2006.

[22]张慧君.对外基础汉语教学的文化导入[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学科版),2003,(04).

[23]胡清国.对外汉语中语言与文化的教学及其把握[J].广西社会科学,2004,(03).

[24]焦冬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知识[J].文化学刊,2009,(05).

[25]张继伟.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

[26]谭庆云.从对比分析角度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构建[D].兰州大学,2012.

[27]李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思考[D].黑龙江大学,2012.

[28]刘晓娜.对外汉语教学之文化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9]姚篮.中国传统文化与对外汉语课堂研究融合研究[D].河南大学,2013.

[30]孙莉莉.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播研究[D].河南大学,2013.

[31]张梦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及其建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05).

[32]林娴.对外汉语教材的文化因素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33]高剑华.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J].文化学刊,2007,(06).

[34]赵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35]黄雅婧.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梯度与文化梯度的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0.

[36]芦洁媛.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因素教学关系探讨[J].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04).

[37]申莉.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统一体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8).

[38]许琳.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和任务[J]世界汉语教学,2007,(2).

[39]刘纪新.在语言桎梏中的汉语国际推广事业[J].理论月刊,2014,(06).

[40]周质平.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议题[R].在“文化与国际汉语教育可持续发展”会议上的主题演讲,2014.

[41]阿克曼(德).从歌德学院到孔子学院[R].在冬季思享会的主题演讲,2014.

如何实现网上教学资源共享的研究 篇7

1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网络技术的出现, 为我们信息资源的交流提供了条件, 特别是各大高等院校对教学资源以及各类相关信息的需求, 主要依赖于网络技术给予的支持。各综合类大学对信息资源不但信息的掌握量非常巨大, 同时更新量也非常大, 这就需要一个平台打通各高校间的信息网络, 在资源共享的同时也达到共建的目的。尤其在各专业深层次的课题研究上, 各院校同专业间的教学成果共享的同时, 也为新课题的研究开辟了捷径, 教学资源的透明化, 可以使各院校间对本专业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横向的比较, 也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扩充有限的校内学习。国外很多的高校都可以实现网上教学的共享很多名师的课程甚至是作业和习题都可以与该校的学生一样, 从网络上得到, 从而将远程教育普及化。就某个学校而言, 受自身资源开发的限制, 学科信息量是有限的, 然而构建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不但可以打开这种限制,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相对于某个学校独立的资源开发, 也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因此, 高校网络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是构建校园信息化的必经之路[1]。

2 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理论框架

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 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开发、管理、共享等一系列技术的创新, 实现了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构建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学习空间, 是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理论基础。这项技术的实施, 将涉及教育、技术、管理与保障等各个方面, 不仅要在技术支持上保证整个共建共享体系的完善, 同时也要在管理与保障上加大力度做到维护体系的持久发展, 保障资源的安全性[2]。

以教学资源为中心的共建共享体系, 以网络技术为依托, 将各个资源的建设者联接起来, 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科的发展, 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 为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信息保障。除了各项技术方面的要求以外, 同时也要以优秀的师资力量作为基础, 为网络教学资源的质量提供可靠的保障。

3 网上教学资源共享的具体实现

3.1 加快省级共享资源库建设和各学校自治共享进程

由于实行一步到位的全面共享, 还存在一定的技术以及资源整合上的困难, 因此我们可以以省为单位先建立一个省内范围的共享共建体系, 作为迈出资源共享的第一步。首先, 解决省内共享, 可以依靠政府给予相关的支持, 先组建一个省级的资源总中心, 省内辖属的各高等院校作为下设的子中心, 由各级子中心提供的资源以及政府投资购置的省外名校的优质资源一起搭建起共建共享系统的省内框架。同时在发展初期可以借鉴省内无偿省外有偿的省际访问网络, 随着各省自身体系的不断完善逐步向全国开放性共享迈进。这样既有效的对技术支持进行了逐步深化的检验, 也解决构建初期巨大的设备技术投资问题, 阶梯性的发展为共享共建提供了探索之路[3]。

另一方面, 规范共享网络资源的提供、使用、管理等相关标准和权限, 保障资源的有效性。在大量的教学资源汇集、整合、共享的同时, 也要求各子中心完善好个人的数据库建设, 为总中心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提供技术支持, 另外建立一个独立的对外传输通道, 初期阶段与省外其他网络的互联数据由总中心来统一实现, 有了完善的规范和标准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和教学资源的优质、高效。

3.2 通过典型高校辐射带动, 形成共建共享试验性网络

首先选择技术与教学资源相对比较成熟的高校, 先期加入总中心, 组建系统的雏形, 试验性的开展校际的共建共享。在初期设想实现后, 再扩大加入网络的高校范围, 逐步扩充子中心, 最终形成覆盖全省的大范围共享。

3.2.1 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系统建设

通过省级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与省际信息交流的实现, 为网络教学资源的全国甚至全球化共享提供参照理论和实践经验。在省级网络建成后, 可以对国内国际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链接、兼容, 通过有偿或无偿的方式提供给用户, 从而使整个网络的覆盖面逐步向更广的方向发展, 从而实现对所有学科、各种优质资源的全面兼容。

3.2.2 各校共享资源库建设

针对参与共建共享的各高校现有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条件, 进行合理的分工, 优化资源信息库的建设, 各展所长。考察省级资源中涵盖的所有学科, 在资源的提供上, 采取各校的优势学科优先采用的原则, 保证优质的信息来源, 同时, 也对各高校的信息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 达成合理的共建共识。

3.2.3 加强共建共享各成员单位间的协作

由于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立的行政管理制度, 有效的行政管理对学校的建设固然必不可少, 但是对于科研发展却也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各高校的相关学科间缺乏协作, 整体资源利用不足, 限制的学科间的横向发展与互通。在实施共建共享的前提下, 要定期的组织各高校学科间的交流, 以学科为单位, 定期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新和讨论, 并由这些各校的学科带头人参与省级总中心的资源购置, 筛选省外的优质教学资源, 扩充本地共享网络[4]。

4 结语

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是信息社会下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也是高等教育完善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就目前的资源利用和建设情况来看, 各种规范的不完整和标准的不统一, 造成了发展与实际需求上的些许偏差, 同时由于技术限制以及各高校之间协作工作开展的不足, 很多共享的资源还都停留在自治上, 不能应用于更多的资源需求, 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因此, 如何逐步整合教学资源, 加强校际合作是共建共享工作的重点, 也是构建高校网络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新.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析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 2009 (2) :9~10.

[2]余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7) :15~16.

[3]朱凌云.教育资源库建设的观念与方法[J].教育技术通讯, 2009 (4) :33~35.

浅析网上教学中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8

在网络教学产生的初期, 网络学习仅仅局限在拥有良好计算机技能的高端学习人员和一些专业课程中, 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基本能得到保证, 但随着网络的普及, 开放式教育的不断推广, 网络学习的对象从专业人员走向了普通学生, 甚至在一些计算机尚未完全开展的中小学, 有些课程也开始逐步运用起了网络教学手段。当学生的学习技巧都没能相应解决的时候, 网络教学面临的结果便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下降。要解决这个问题, 要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好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

1. 学习技巧

首先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在网上学习, 包括一些简单的学习技巧, 例如学习目标的分解制定、学习时间的划分、学习效果的总结等。其次要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网络应用方面的知识, 例如如何有效地使用网络软件, 迅速地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 利用通讯方式如电子邮件、公告板、聊天工具进行信息的传递。第三, 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也是网络学习的必备技巧。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学习障碍时, 网络学习就要求学生利用写作、文字和教师进行沟通。若学生在文字表述上有所缺陷, 教师就不能及时和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团队学习能力

网络学习不仅仅是学生和电脑之间的交流, 而且是网络这一端的学生和网络那一端的教师之间跨时空的对话与交流。在计算机网络学习中, 尤其是学生参与一些协作式学习过程中, 学生所面对的人际环境和实际的人际环境不同, 因此需要有新的交往技巧和行为方式。在网络学习中, 网上讨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学习环节。有些学生可能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不善于和同学、老师沟通, 但在网上的一些协作性课程中, 学生必须通过团队学习来完成课程学习。而要让学生融入学习团队,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学生本身对新事物和新伙伴的开放和接受程度;

(2) 对网络软件应用能力的强弱;

(3) 学生的写作与文字表达能力;

(4) 学习的参与动机和学习的主动性;

除此以外, 在网络学习中可以尽可能多的应用非即时的交互方式进行在线讨论。因为非即时的交互方式可以留给学习者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思考、起草然后再进行答复,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在通信技巧和软件操作上的缺陷。而且非即时性的信息交互, 允许学生对作业和课题加以思考, 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3. 计算机操作能力

由于计算机是网络学习的基本平台, 因此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的强弱就直接影响着学生网络学习的效果。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在网络学习中必须掌握计算机文化与操作技巧以便在学习中有效地学习。主要包括:文字处理、图像编辑、表格处理、连接Internet、使用E-mail、网上浏览、信息的检索, 在一些专业课领域还要求学生掌握某些专门软件的应用, 如数学软件、统计软件、辅助软件等。当学生在计算机操作上有所欠缺时, 学生在网络学习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就会比其他同学多得多, 容易对学生的学习信心造成打击, 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放弃网络学习。因此, 学生的计算机熟练程度完全决定了他们在网络学习中能否成功。

4. 网络中的行为习惯

由于网络学习是开放性的, 没有班主任老师或者教学辅导员对学生在网上产生的语言或者行为令行禁止, 因此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习惯需要更多的自我约束力。

(1) 消息或者留言尽量简短。由于大多数人对阅读较长的电子邮件或留言会失去耐心, 因此我们在网络讨论时发送的留言尽量要简短, 如果实在有很多内容要讲, 也最好分成若干条短消息。

(2) 少用大写英文字母。通常在网络聊天时, 英文字母的大写相当于日常聊天的大声喧哗, 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或是讨论区讨论时, 除非必要尽量少用大写字母, 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3) 回答要直击主旨。当学生要使用电子邮件或论坛跟帖回复主题时, 最好是开头第一句就给出你的主要观点或结论, 这样表达信息不仅醒目, 而且简明扼要。

(4) 学会使用URL地址。当我们在回答问题或讨论某一观点时, 有时会引用到某一网址上的信息, 若学生要将该网址上的信息共享给其他同学时, 要给出该网址的URL地址, 以便他人可以直接点击进入, 省去了输入地址再打开某一网址的过程, 可以简化其他同学的操作。

网上教学 篇9

一、创设游戏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教学中的“游戏”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创设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 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 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兴趣, 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 采用游戏的学习形式组织学生学习, 可以使学生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学得愉快, 学得扎实, 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同时, 寓学于乐, 可以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 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突出其主体地位。例如, 在学习人体的激素与有关的一些疾病时, 教师可让学生轮流扮演医生和病人, 病人描述自己的症状, 医生判断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需要注射或口服何种激素, 然后可以联系激素分泌的器官、激素的作用等等。这样枯燥的书本知识就会变得有趣多了, 学生也更能记住相关的知识。又如, 生男生女的奥秘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又重要的生物学问题, 教学中可采用制作卡片随机抽取的游戏活动形式, 既充满乐趣又道出了道理, 比纯理论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再如在讲述膝跳反射时, 如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下, 会更好地达到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知识的目的。又如在学习正常足的足弓能缓减运动时身体的震荡的功能时, 可让学生起立, 跳跃两次。一次足尖着地 (足弓起作用, 身体震荡小) , 另一次用足跟着地 (没有应用足弓, 震荡强烈) 。经过此活动后, 学生的亲身体验, 是其他方法难以达到的效果, 学生马上就能明白足弓的结构与其生理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这种形象做法起到了其他方法难以达到的效果。

二、创设直观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讲解生物的形态、结构和一些生理变化的过程, 如果只用干巴巴的语言来描述, 学生难以接受, 即使你讲得再好,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不会太高。因为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学习内容的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等环节。在这个复杂的认识过程中, 起点是感知学习的内容, 也是了解学习的内容, 并获得与之相关的较丰富的、全面的、正确的感性知识。只有这样, 才能为进一步理解教材奠定基础。所以, 使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如用形象、生动、有趣的比喻会给学生创设一个比较直观的情境, 便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可以采用打比方的方法 (车间———叶绿体, 能源———太阳光,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产品———有机物和氧气) , 贴近学生生活, 使学生容易理解。在日常的生物教学过程中, 恰当地、适时地运用好“双手”这一肢体语言, 可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有效地突破难点。例如在学习关节的结构时, 可用左手握拳表示关节头, 右手迎掌相握表示关节窝, 外罩一塑料袋表示关节囊, 中间充满了的空气表示滑液。又如计算机具有影视动画多种特技手法, 能将生物学中一些比较复杂的结构、关系, 特别是在正常条件下无法见到的生命活动过程, 以彩色的仿真式图像生动地表现出来, 对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进难点知识的认知, 大有好处。在学习血液循环时, 笔者用一张反映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光盘辅助教学, 将正常搏动的心脏“打开”, 并显示出心脏四个腔按顺序交替收缩舒张、血液运行、瓣膜开闭的真实情形, 起到了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很强, 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 对课本内容处于不满足状态。对于生物学学习来说, 富含矛盾的问题情境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问题情境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 利用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例子进行设计。例如, 在讲授“根对水分的吸收”时, 先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在家糖拌西红柿或腌制咸菜等, 给萎蔫的蔬菜洒些水使其恢复原状, 让学生观察一段时间后, 再询问学生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该方面的知识, 无法解释其中的道理, 于是就产生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这样,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动地获取知识。又如, 在讲“呼吸作用”时, 教师可首先提问:“人为什么需要氧气?”学生只知道人没有氧气就不能活, 可问为什么时却答不出来。学生总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 这正是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 它将推动学生带着疑问不断去思考, 如同萌发了创造性思维, 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一下子被激发起来。

四、创设“美感”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美感情境, 也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恰当应用诗词, 激发学生兴趣、启迪思维, 陶冶学生情操。例如, 在讲“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时, 可用“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等一些诗句烘托环境保护重要性, 同时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再如, 在讲授“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 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幅老农辛勤劳作图片, 请学生展开联想, 可能想到什么诗词。学生会马上联想到李绅的《悯农》中的“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并及时提问:“老农为什么会顶着烈日锄禾?”学生会积极思考、分析, 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 畅快自然, 寓教于乐,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又如, 在学习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所有内容后, 让学生辨析“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中诗人是否有失当之处, 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分析生物现象, 从而获得成功的快感和学习的乐趣。 (2) 在生物教学中巧妙地辅以一些与生物知识有关的妙语 (妙语是指成语、谜语、谚语、谐音语、顺口溜以及歇后语等, 这些将某些现象、事实或规律用精练上口的词句加以描述的语言) ,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如用“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来突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用“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来引出“植物的向光性”。“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它把生物的捕食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还有“飞蛾扑火”——昆虫的趋光性, “叶落归根”——生态系统的物资循环, “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草绳”——条件反射, “一山难容二虎”——种内斗争, “大树底下好乘凉”——蒸腾作用, “龙生龙, 凤生凤,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生物的遗传等等。实践证明, 用这些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述科学的知识内容,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五、创设实验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爱实验才爱生物学的。通过实验与观察, 不仅可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 以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 通过测量取得数据, 设计表格记录和整理数据的技能, 而且还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比如, 在讲到测量胸围差时, 首先叫两位同学上讲台边教他们测量胸围, 然后叫这两位同学演示给全班同学看, 直到学生掌握。最后让他们分组测量, 并设置表格整理数据, 结果大多数男生的胸围差为8厘米左右, 女生的胸围差为6厘米左右。经过总结交流, 使他们知道不同的性别、不同年龄以及是否经常锻炼, 胸围是有区别的。再如讲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 肺内气压小于外界空气的压力时就吸气, 肺内气压大于外界空气的压力时就呼气, 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学生比较难解的, 那就是为什么气体量不变、容积大、压力小?但是如果通过做实验学生就会很快弄清楚。于是我就给每一个实验小组发一个针筒, 并将针头拔掉。叫同学们用左手按住针筒前面的出气口, 右手将针筒的内套往后拉, 直到拉不动为止, 这时针筒内的容积最大。接着, 右手又将针筒的内套往前推, 越推越感到吃力。因为里面容积越来越小, 气体总量又没有改变, 所以气体压力就会变大。通过做实验, 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 还可以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 体验生命的真实面目, 领略生命的绚丽多姿, 激发学生的体验情感或学习欲望。如在进行研究性活动中, 组织学生参观植物栽培室, 参观栽培实验基地, 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带领学生参观标本室, 激发学生将对生物学的兴趣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 从而刺激学生更深入地探求。根据现代生物教学理论提出的两个结合 (课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的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有其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学校可以开展生物课外小组活动, 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在课外活动小组中,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 内容可以包括生物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食用菌的栽培等, 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总之, 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 创设多样化的情境, 寓教于情, 寓教于乐,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增强教学效果, 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能让学生对你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 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文从创设游戏情境、创设直观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美感”情境、创设实验情境五个层面, 阐明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做法。

网上教学 篇10

一、课前检测

1. 课前检测题目设计与检测意图分析

题1图1中, 可看成是由一个基本图形通过旋转而构成的是_________.

检测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的了解情况, 难度控制在七年级 (上) 5.2图形的变化的教学要求难度, 只要学生能够结合图形识别即可.通过测量分析学生在课前的知识储备情况.

题2如图2, 将三角尺ABC (其中∠ABC=60°, ∠C=90°) 绕点B按顺时针转动一个角度到A A1BC1的位置, 使得点A, B, C1在同一条直线上, 那么这个角度等于 ()

A.120°B.90°C.60°D.30°

检测意图本题对学生的要求从题1的直观观察判断旋转现象, 上升到量化描述旋转, 即绕哪一个点、按什么方向、转动多大角度进行旋转.通过测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之一——旋转角的学前感知情况.

题3平移、轴对称变换分别有哪些性质?

检测意图本题要求学生写出平移和轴对称变换的性质, 考查学生对以上两种图形变换性质的掌握情况, 了解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前认知状况.

2. 课前检测结果统计 (见表1) 、分析与教学建议

1.题1的检测结果显示:与生活中旋转的风车形象类似的选项 (2) 、 (4) 没有学生漏选.13个学生漏选了选项 (1) 是导致本题不到50%正确率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 学生课前对旋转的认识多是对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 (如风车) 的感性认识.因此, 我们的教学要从具体的实例出发, 帮助学生实现从“生活中的旋转”到“数学中的旋转”的认识提升.

(检测人数:36)

2.题2的检测结果统计显示有的学生错选, 反映课前学生对旋转角的认识有偏差, 教学中要引起重视, 不能简单一带而过, 要通过举例分析, 帮助学生纠正对旋转角的错误认识.

3. 题3的检测结果显示:

学生对平移、轴对称性质认识全面的学生均不足40%.分别有2名、8名学生对轴对称性质、平移性质已全然不知.由此可见, 本节课有必要在探究旋转性质之前, 先唤醒学生对前两种图形变换性质的认知, 帮助学生理顺图形变换性质的研究思路, 指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探究旋转的性质, 协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图形变换的知识结构.

二、课堂实录

1. 问题情境

T:日常生活中, 经常看到以下情景 (课件显示图3, 图中的叶片都在转动) .

T:同学们, 这样的图形运动你见过吗?

S:见过.

T: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S:旋转.

评析通过学生熟悉的旋转现象, 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旋转, 以便自然进入后面对数学中旋转的学习探讨.

2. 建构活动

活动一认识旋转

T:生活中还有与上述情景类似的现象吗?请举例.

S:旋转的摩天轮、钟摆……

T:上述情境中的运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课件显示运动的钟摆, 再数学抽象, 用《几何画板》展示钟摆旋转的过程)

S:都在绕着一个点旋转.

T: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运动?你能类比它们的概念, 归纳出旋转的特点吗?

S:平移、轴对称. (思索)

T:前面大家已发现了这种运动都绕着一个点转, 转时有没有方向?

S:有.有的逆时针, 还有的顺时针.

T:平移时要移动一定的距离, 那么旋转呢?

S:转动一定的角度.

T: (结合前面探究分析出的旋转的三个特点, 给出旋转、旋转角的概念, 并板书)

T:如图4, 正方形ABCD中, E是AD上一点, 将△CDE逆时针旋转后得到△CBF, 点D与点B重合.

(1) 画出△CBF.

(2) 旋转中心是哪个点?

S: (操作) , 旋转中心是点C.

T:你能找出旋转角吗?

S1:旋转角是∠ECB.

T:为什么?

S1:因为, (看板书, 复述) 旋转角是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 (对自己答案产生怀疑, 并停下回答, 思考着) ……

S:是∠ECF.因为, 点E与点F是一对对应点, 点C是旋转中心.

T:旋转了多少度?为什么?

S:90°.因为∠DCB也是一个旋转角, 由正方形ABCD可知∠DCB=90°, 所以旋转了90°.

评析本活动中运用了抽象、找共同属性、类比的教学方法.其中, 由实物图片抽象成几何图形, 是研究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一般方法.寻找共同特征, 抓住要点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 类比是常用的学习方法.

活动二探索旋转的性质

T:上面旋转中的两个三角形, △CDE与△CBF有何关系?

S:全等.

T:在前面学习的图形变换中也都有这样的现象.但它们都不止这一条性质, 还有哪些性质呢?

S:轴对称中, 对应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T:很好, 这条性质反映的是对应点与对称轴的关系, 那么学习旋转, 要研究对应点与谁之间的关系呢?

S:旋转中心.

T: (在图4的基础上, 隐去如图5中的虚线部分, 只呈现三角尺中间的小三角形与点C) 观察图中的小三角形, 利用直尺或量角器. (1) 探究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有什么关系; (2)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有什么关系?并考虑它们与什么有关.

(学生操作、交流、汇报)

(教师结合学生的探讨, 归纳并板书图形旋转的三条性质)

评析本活动中, 首先类比平移、轴对称性质, 明确研究旋转方向, 而后通过问题引导, 组织学生操作、交流、讨论, 实现学生对旋转性质的自主建构.

活动三探索旋转的画图

T:如图6, △M′N′P′是△MNP绕点D顺时针旋转120°后的图形, 图中有哪些线段相等, 哪些角相等?

S:ND=N′D, MD=M′D, PD=P′D, ∠PDP′=∠MDM′=∠NDN′=120°.

T:△M′N′P′是怎样画出的?

(学生思考片刻, 热烈交流讨论)

T:请大家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谁来说说?

S:连结DN, 用量角器在DN的左侧画∠NDN′, 使∠NDN′=120°, DN′=DN.同样的方法画出点P, M旋转后的对应点P′, M′.连结N′P′, P′M′, M′N′就得到△MNP绕点D顺时针旋转120°后的图形了.

T:表述得非常清楚、简洁.这样的画图关键是什么?

S:关键是画出三个顶点旋转后的对应点.

T:对, 画一个图形旋转后图形的关键是画准该图形关键点 (如三角形顶的点) 旋转后的对应点.

评析本活动中, 用“说画图想法”取代“动手操作”, 可节省学生盲目画图的操作时间, 增加学生思考、交流时间, 在教学上, 通常应思考“走”在操作前.

3. 数学运用 (运用旋转性质画图)

例1如图7, 已知点A和点O, 画出点A绕点O逆时针方向旋转100°后的图形.

例2如图8, 已知线段AB和点O, 画出线段AB绕点O逆时针旋转100°后的图形.

课堂练习:如图9, 已知△ABC和点O, 画出△ABC绕点O逆时针方向旋转100°后对应的三角形.

评析本环节的教学, 运用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路,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体验, 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4. 问题式小结

T:今天的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

S: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知道什么是旋转、旋转的性质和如何进行旋转的画图……

T:回顾我们探索图形旋转的性质的过程, 你对如何研究图形变换有哪些认识?

S:各种图形运动的性质都研究对应点, 平移研究对应点与平移方向、平移距离之间的关系, 轴对称研究对应点与对称轴的关系, 旋转研究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关系.

5. 思维拓展

将△ABC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得到△A′B′C′, 它们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之间有何关系?

评析本节课的“问题式小结”可帮学生回顾学习内容、领悟学习方法、形成整体认知, “思维拓展”可引导学生继续研究, 并为下节课做铺垫.

三、课后检测

1. 课后检测题目设计与检测意图分析

题1 (同课前检测的第2题)

检测意图本题放在课后检测题中, 其意图是考查学生对本节课的重要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旋转中的旋转角概念的认识, 同一题在课前、课后都检测, 便于对两次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测量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在图形旋转认识上的变化情况, 分析教学的有效性.

题2“旋转”有哪些基本性质?请写出.

检测意图“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是本节课的重要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难点, “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题要求学生用文字叙述旋转的性质, 从一定角度可有效检测出学生经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在教学重要目标、重点、难点上的学习效果.

题3如图10, 画出△ABC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对应三角形.

检测意图90°用三角板、量角器、尺规均可画 (作) 出, 以此在提高操作便捷性的前提下, 可有效检测学生对“按要求画出简单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的掌握情况, 深层次考查学生对“旋转的基本性质”的理解程度.

2. 课后检测结果统计 (见表2) 、分析与教学反思

(检测人数:36)

1.对比后测题1与前测题2的作答情况, 可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能正确认识旋转角的学生数增加了7人, 但仍有7人 (约占19%的学生) 没能正确识别该旋转情境中的旋转角.一方面说明本题的题型选择恰当, 迷惑选项设计合理, 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考查效度, 另一方面也反映让学生认识旋转角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反观前面的教学实录发现:在给出旋转角概念之后, 寻找旋转角的练习仅一个, 虽后面探索旋转性质、旋转画图也涉及旋转角, 但较为一般的旋转角的辨析性练习不足, 导致部分学生对旋转角的概念理解不到位.

2.由后测题2的作答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对应点到旋转中心距离相等”的认识深刻, 对“每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形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掌握情况较好, 这得益于教学中, 这两条性质的得出是在教师引领下, 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的, 且在后面的画图中反复运用到它们.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对“旋转前、后图形全等”的认识不足、印象不深, 原因出在教学中处理简单, 只有师生结合图2的一问一答, 教师对图形变换性质探究的思路不够深刻到位, 只是片面地强调“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关系”.

改进举措:在原课堂小结后接着追问:平移、轴对称或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之间有何关系?我们研究各种图形变换性质的思路是什么?而后师生共同提炼、归纳.这是一种“先整体, 后局部”的研究思路, 即不论是平移、轴对称或旋转, 变换前后的两个图形整体全等, 因图形是由点构成, 还需研究对应点与相应图形变换要素之间的关系, 平移的要素是平移的方向与距离, 轴对称的要素是对称轴, 旋转的要素是旋转中心与旋转角.这样, 学生对这些性质的认识将会再上一个台阶, 形成一个更为清晰、完整而深刻的认识, 同时还能切实领会数学研究的一些基本套路.

3. 后测题3的正确率达86%, 说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绝大部分学生已掌握简单的旋转画图, 从出错情况看, 多数是因对旋转角认识不到位, 导致画图错误.可见, 认识旋转角的教学确实需要加强.

网上教学 篇11

这一届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是国际学校高中部的最后一届,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比以往都差,所以在高一时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让大多数同学能够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解题能力,产生对历史的兴趣,将来以历史会考合格为目标。在高二时,主要是夯实书本基础知识为主,同时侧重于客观选择题,对主观材料题的解题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辅。2015届学生从高一到高二在期末统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排名。正因为统考成绩还不错,对“重选择题,轻材料题”存在的隐患性忽视了,放松了对主观题的训练,导致我的学生在主观题上的解题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在高三时远远落后了。

到了高三,由于试卷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弊端开始显现,在9月大市的统考中高三(1)班的主观材料题得分很低,在昆山排名最后。面对这种情况,我从学生的角度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同时开始进行自我反思,综合两者得出问题主要表现为:①高一高二指导思想有偏差,作业偏重于选择题,轻主观材料题,平时主观材料题做的偏少。②上课一讲到底,满堂灌,给学生看书、思考、做题时间太少,学生希望我留出一部分课堂时间给学生。③上课包办的太多,从原因,过程,结果老师大包大揽,没有给学生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思考问题的机会。④教学思想没有与时俱进,还是停留在高二教学思维上,总认为我的学生基础差,依然注重基础而忽视能力培养。

找到了问题所在,接下来要开始改变和进行战略调整了,首先确定下一阶段宗旨:第一、加强材料解析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同时不放弃基础知识。第二、在民办学校,语数外更是重中之重,所以特殊的校情,决定了我的阵地就在课堂,所以下一阶段重视课堂,给学生课堂时间。有了明确的目标,接下来采取措施,具体做法如下:①在选题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题目。现在我每天要从题海中选题,自己先做一遍,再从中挑选适合我学生的题目。②加强材料题的答题方法、解题能力的指导,同时结合学生的作业,告诉学生怎么回答和区分这类问法。③根据高考考点编好详细的教案学案,这样节省出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既巩固基础知识,还留出了部分时间还给学生。④以前是满堂灌,现在最大的变化就是每堂课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看书、思考和提问。⑤以前讲试卷一讲到底,给学生讲的时间太少,现在改变思路,留出一部分时间鼓励学生来讲题目,倾听学生的思路,从中及时发现问题。

第二阶段的教学战略调整:由于高中历史存在人民版和人教版两个版本,为了给我的学生留出足够的课堂时间,下一阶段要做的是:第一、找出两个版本共同的描述重点记忆。重点记忆两个版本共有描述,既可以突出重点,还可以节省时间。第二、对于两个版本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大胆减掉。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留出了时间给学生。第三,对于两个版本略有区别地方大胆的借鉴。例如必修一“选官制度的演变”这一子目中,我既给学生看了纪录片《科举》,又借用人民版内容“世官制”这一知识点,大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事实证明在以后的做题中大有帮助。又如必修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人教版提到“东汉杜诗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只有文字没有直观图片,学生做到这类题目时不能理解和明白,而人教版正好有图片,所以我就把人教版的图片给学生加深了学生对“水排”的印象。

教学战略的调整还包括充分利用影像资料的教学,高三历史内容比较枯燥,为调动我们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为了让历史鲜活起来、让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活”过来,同时为了强化上课所学的历史知识,我还运用了“纪录片外交”,给学生看历史纪录片。历史纪录片是真实历史的再现,目的性强,不但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无限精彩,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可以有效地解决历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例如在上必修一“资本主义代议制”和必修二“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选修一“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时选择很有名的《大国崛起》系列,里面涉及到大量的书本知识,对于我们的学生帮助很大,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的兴趣。看过的人也许会发现近年的大量材料题涉及到大国崛起里面所讲的内容,所以看影像资料对教学还是有一定帮助的。讲“抗日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时可以看《百年中国》。近年CCTV9记录频道有部纪录片《科举》,讲的是从“世官制到科举制的演变”,我在上“选官制的演变”时就大量参考了里面的内容,上完课后又让学生看了这部纪录片,让学生边看边做笔记,通过看纪录片,学生强化了书本知识。实践证明对于我们这类民办普通高中学生,利用录像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一定的助学效果。

总之,在私立的十年期间,教学模式从开始的一成不变,照搬以前的教学模式,到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调整。在私立学校老师出去交流机会少,接触到外面先进教学理念的机会更少的情况下,尽管受到自身素质、专业发展水平的限制,反思的内容和程度还较低,但是教学反思已经成为提高我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网上教学 篇12

关键词:教学技能,教学见习,观摩

2011年10月的一天上午, 09级在外实习的一个学生给我打来电话, 告诉我她要代表去实习的学校参加县里的教学课赛。我在她难以抑制的兴奋的话语中, 得到了两点信息, 她之所以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能在校级、乡级的比赛中胜出, 一是她所去的县正在进行教改, 二是她在校所学到的一些理论和观摩到的一些教师的课正是所去的学校教改的方向。

师范生的学习过程与职业技能学校的学习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目的都是要形成一定的技能。技能是指通过一定的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也就是说, 技能是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获得的。但在这一过程中, 对于师范生来说, 在技能的获得上, 与技校学生又有一定的不同之处。我们所面对的不是一堆机器零件的认知与组装等等, 不能时时让学生面对一群初中生或小学生, 去直接感受真实的课堂情景。为实现这一目的, 传统的教学要求是:理论学习-见习-试讲-实习。而见习的要求是带学生进入一所中学或小学学校, 进入课堂直接去听教师的课。但自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之后, 据了解, 各校每一级、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在百人以上, 而笔者所在的学校从05级开始, 每一届都是6个班, 最多的时候到了340多人。在这样的见习形式中, 以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 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如果班级学生太多就无法组织去听课, 因为没有一所中小学能同时接纳几百个学生同时进入几个教室听课, 城区的中小学班额数都较大, 教室的空间是有限的;二是如果授课教师没有准备或者我们去的时候任课老师刚好只是进行练习课、复习课等, 我们也不可能让人家改变教学计划来将就, 这样的见习很难收到好的效果。三是这样的见习不能随时进行, 更不能结合理论教学内容来给学生进行实时的指导。既然教学见习是师范生技能形成中的一个必要手段, 传统的见习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需求, 那么, 如何建立起新的教学见习就成为在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回顾自己多年来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上的教学实践, 笔者有了以下的一些感悟与实施。

一、改变教学模式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以某种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为依据而建构起来的, 可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既简约而又完整的模型。它集约地体现了设计、实施、调控、评价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教学方法论体系, 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得以发生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媒介、桥梁。课堂教学有其模式, 一门课程的教学也有其模式。《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教育专业学生重要的、必修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专业技能课程, 也是专业核心课程, 集中体现师范教育专业个性, 是教师素质培养的显性课程, 它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整合所学专业知识, 形成专业技能和未来语文教师所需要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 完成教师专业化的进程。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从总的方面来说, 是使学生掌握语文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形成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 为学生的教育实习服务, 为学生毕业后走上教学岗位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因此, 在这一门课程模式的设计中, 在理论教学环节上,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入课堂, 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等的使用, 给我们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供了平台, 将传统的“理论学习-见习-试讲-实习”改为“理论学习-观摩提升-试讲实践-实习”模式。笔者认为, 见习的含义即是一种观摩, 只是我们狭义的理解了这一形式。观摩法是教学中的一种常规方法, 是指组织学生观看利用幻灯、投影、电视录像、教学电影等电教媒体展现与教学有关的内容, 目的都是要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体验, 从而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二、精选观摩内容, 精心安排观摩时间

任何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必得与其教学目标相适应, 因此必须考虑观摩材料的选择。可以说网络的存在让我们对找到观摩材料提供了便捷, 但每一门课程教学时间都是有限的, 要让学生进一步直观地解读已知的理论, 在这些浩如烟海的材料中做出选择。这就必须考虑:一是与教学进行过程中理论的结合度, 也就是紧扣教学理论, 理论学习与观摩穿插进行;二是适用性, 也就是要让学生感觉到是可以模仿的。

以教学“教学过程”这一内容为例。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 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 要求教学目标应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新课程改革之后提倡的常规教学过程是“引导-研读-运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我们精选“语文报杯”教学大赛中的精品课程进行观摩。因为, “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是全国中学语文界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影响最广的赛事, “弘扬课改精神, 倡导新型理念, 奖掖优秀教师, 推广成功经验”是其宗旨, 其所做的一些探索往往对后来的课堂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引导-研读-运用”这一模式的运用, 就让学生认真观摩第一届大赛初中组金奖获得者李卫东老师执教的《听潮》, 并指导学生一一对应归纳出引导过程的四项内容:预习、解题、介绍有关资料、课前谈话;研读过程的两个阶段:感知阶段 (初读) 、分析阶段 (精读) ;运用阶段 (复读) :知识转化为能力。明确了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应有的教学任务和方法。又为了凸现当代教学理念中“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问题, 观摩了深圳育才中学夏志明老师执教《陈太丘与友期》的教学片断, 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研读过程中的“初读感知-深入分析”中“质疑-理解”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三、做好观摩中的指导

观摩不是欣赏,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 外行看热闹。师范生在理论上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如果说在观摩中没有一定的指导, 观摩的效果就会有偏差。比如说, 在观看一节课后, 问他们:这节课你如何评价?学生经常回答:很好。再问:好在哪?答:我一听就懂了。“听懂了”, 这只能是就所观摩的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而言的, 这显然不是我们的教学中所要求的, 所以, 让学生跳出原有的认知, 教会学生“看课”是观摩中应有的内容。通过指导让学生对所观摩的课有更多理性的评判, 如一节课中课堂上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安排是否得到保证, 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 怎样衔接过渡, 怎样安排详略, 怎样安排讲练,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否准确清楚、生动形象有启发性, 语调是否做到了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等等。

总之, 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教学中, 第一学期教学中所涉及的一切教学技能理论都及时进行教学观摩, 第二学期的教学技能训练学生都能很好地模拟, 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方向, 更有乐趣, 也促进了教学技能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文彦, 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徐林祥, 张中原.语文教学技能全扣训练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

上一篇:真空预冷机下一篇:语文教育需要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