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经济

2024-07-04

两岸经济(精选12篇)

两岸经济 篇1

模式与路径选择

在1976-1990年间,台湾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从台湾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可以看出,“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是台湾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从统计数据上可以看出,台湾经济发展中的对外依存度相当高,在实现经济起飞的1970年代贸易依存度高达87.27%,在2000—2008年间的依存度更攀升至96.87%。较高的贸易依存度及出口对GDP的显著贡献表明,对外贸易是台湾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也是带动台湾整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台湾的进出口结构中,美、日长期以来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强化与美日的经济联系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

在1975年至1987年间,台湾对美、日的整体贸易依存度平均达到53.06%。而同期,台湾对从美、日的进口依赖度也高达53.13%多,其中从日本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更高达29.84%,“输入之对台湾之重要性在于原料及机器设备的输入占总输入的94%”。从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分析,台湾从美、日的进口产品绝大多数都是资本品,而出口则以消费品为主。美、日是台湾最主要的出口市场和原材料、设备的进口市场,并在分工基础上大体形成“出口美国、进口日本”的贸易格局。

在1969—1990年间,美、日等西方发达经济体的强劲增长和产业、技术转移为台湾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产业升级条件,成为推动台湾经济成长最重要的外部因素。通过密切的经济合作,美、日与台湾之间形成了有效的产业分工关系,台湾也因此加快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并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进而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这是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也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

发展战略与合作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分析,大陆区域合作战略是以“和平发展”为出发点,通过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和安全合作,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多面向的区域合作体系,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战略机遇期,进而推动区域共同发展。就经济层面而言,大陆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逐步从参与东亚多层次的地区合作机制的创建,走向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动东亚区域实现全面的一体化。从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看,大陆选择了以“10+1”为主轴,并率先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实现“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基本运行框架。这一进展显示出,中国大陆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积极姿态与日益增强的影响力。

尽管大陆在推动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的定位与功能逐渐明确,但囿于各方面因素(国际环境、战略竞争者、地缘与历史因素等)的制约,尚未确立起区域合作的主导性优势,反而面临着新的、复杂的竞争环境。其原因在于,从地区乃至全球力量板块上看,任何区域权力结构的调整,实质上意味着区域既有势力结构的改变和区域新秩序的重构。在结构变动的过程中,出于对前景不确定性的担忧,既有的结构反而会呈现强化的趋势,极易导致新旧结构更替的潜在冲突;而只有当新兴力量占据明显优势、且新结构的发展前景逐步显现时,既有的结构才可能出现松动乃至于出现重构的态势,这种态势必然对区域的整体发展具有直接的、战略性和深远的影响。由此分析,在区域合作的发展过程中,主导地位的取得、战略竞争优势的确立是区域合作重构与发展进程中的关键。

作为东亚地区合作的战略基点,东盟不仅战略地位非常突出,而且也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但由于自身的实力薄弱、内部整合程度有限,因此,难以真正发挥领导和推进东亚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重任。专家指出,就东亚一体化这一复杂而艰巨的历史进程来考察,从长远和根本上说东盟难以承担起东亚一体化的主导和核心力量这付重担。而东亚主要经济体中国大陆、日本、韩国虽经济依存度高、共同利益逐步扩大,但在区域安全结构上又处于对立状态,进而导致在东亚地区合作中无法回避对区域合作主导权之争。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国大陆与日本之争。此外,美国从全球战略的角度出发,利用其全球霸权地位以及东盟寻求战略平衡的心理,积极强化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介入。针对这种复杂的情势,大陆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也需要有新的调整,在合作的方式与途径方面应进行深化和细化,以确保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取得主动权。

从目前情况分析,“由于亚洲地区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与其他地区联系的广泛性,今后亚洲区域合作也不可能只有一两个统一的渠道,而仍将是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同时发展”,但从长期发展趋势看,如无法形成有效的突破则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可能将长期处于较低的层次而难以取得大的进展,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形成稳定的合作“轴心”与动力源,而中国大陆在其中可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总体而言,当前制约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因素较为复杂,但核心是缺少合作的主轴,这其中既有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因素,也有着成员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政治互信以及共同利益基础有待进一步巩固的原因。基于此,如何通过区域合作的有效实践,缓解东盟对“中国崛起”的担忧,进一步深化彼此的共同利益基础,成为中国大陆进一步发挥在区域经济合作中主导与推动作用的基础与关键。而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利用两岸签署ECFA后的新情势,深化两岸联系、增强两岸互信、实现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中国大陆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导力量,同时也有利于两岸在区域一体化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因此,在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基础上建构起区域合作的双层结构,对于中国大陆区域合作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两岸经济密切互动的现实也为这一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格局调整与合作契机

总体而言,东亚区域经济发展仍处于不平衡状态,现代世界经济体系理论所谓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的结构尚未完全打破。长期以来,日本处于东亚经济发展的核心,包括台湾在内的“四小龙”处于半边缘状态,其他经济体则相对处于边缘区域。近年来,日本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其东亚经济核心地位已经出现松动的趋势,但借助在资本、技术与管理方面的相对领先优势,日本在推动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台湾经济一度出现“边缘化”危机,但在进一步与大陆深化经济合作的基础上,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基本保持其“半边缘区”的地位。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大陆基本上处于被排斥在世界经济体系之外的状态;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逐步融入现代世界体系;经过30年的发展,大陆已经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济大国,2010年经济总量超越日本,居全球第二,并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乐观者甚至预计大陆的GDP最快于2020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由于人均GDP、整体发展水平等方面距离发达经济体尚有很大差距,因此,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核心区”尚有较长路程要走。因此,目前的东亚经济体系总体而言尚处于调整与变动之中。

在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大陆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最重要的方式与途径,因此,大陆方面在积极参与全球多边合作的同时,也开始进行战略调整,全力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2001年1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中国—东盟峰会上宣布推动成立中国(大陆)—东盟自由贸易区(10+1)。2002年11月初,中国大陆与东盟(ASEAN)正式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2010年1月1日,自由贸易区正式运行。

和平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快速增长、积极负责的合作态度,使得中国大陆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东亚区域经济格局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区域合作战略的调整。曾经是东亚经济发展推动力的日本经济,在经历了长达10多年的增长停滞后,已经难以继续发挥东亚经济的“火车头”作用,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大陆。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改变的深刻意义在于,“对于东亚区域内各国和地区来说,大陆的崛起是一趟促进发展、共享繁荣的高速快车。”区域内主要经济体已经把大陆作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与合作对象,对大陆投资和贸易已经成为东亚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而且,随着大陆经济的持续增长,承接大陆的投资与开拓大陆市场也已成为东亚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取向。由于市场与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中国大陆经济崛起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进。可以预见,大陆以其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潜力巨大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众多的科技人才和发达的基础技术体系,以及一部分具有世界水准的高科技产业和完整的产业结构,将在东亚产业分工中发挥更大的比较优势。中国大陆的巨大的市场潜力,将形成巨大的规模效应,给处于经济转型和一体化进程中的东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大陆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影响力必将日益扩大。

更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大陆除了重视“10+3”和“10+1”的经济合作之外,还特别重视海峡两岸“一国四方”(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中华经济圈”的建设。面对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促进大陆与香港及澳门经济合作的深化与发展,逐步消除在一国之内三个独立关税区之间的要素流动与制度障碍,大陆中央政府分别于2003年6月29日和2003年10月17日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了《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协议》(CEPA),并立即开始了具体实施工作,目前协议已进入到第六阶段,显示大陆与香港、澳门之间的经济合作,已由民间自发的松散形式,全面转变为官方机制化协调的新模式。而此类的紧密合作安排如扩展到台湾的话,就会形成一个合作空间更广阔、互补性更强、合作潜力更大、更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经济协作体系。从一定程度上讲,“一国四方”经济的机制化合作应当成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动力源。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东亚地区的贸易互补指数由1985年的51.2点升至2001年的67.3点,绝对指数高于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和欧盟(EU)。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东亚地区开启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这个进程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区域内各经济体之间的双边或多边的自由贸易协议以及经济一体化制度的研拟或安排,如中国大陆分别与香港、澳门达成的更紧密经济合作协议(CEPA)、与台湾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日本与新加坡的新时代经济合作协议,中国大陆与东盟自由贸易区(10+1)及研拟中的中、日、韩与东盟自由贸易区(10+3)等;二是区域内各经济体与区外经济体的双边或多边经济合作,如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加坡自由贸易协议,亚太经济合作论坛(APEC),上海合作组织,东盟与印度自由贸易区等。在这些各种各样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中,对东亚经济发展影响范围最大及最具有深远意义的当属“10+1”及研拟中的“10+3”,因为这一区域合作机制将形成一个经济总量、经济增长及市场潜力都堪称世界第一的超级区域经济集团,对全球经济发展及国际经济秩序重构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大陆无疑是公认的有着主导性影响力的推动力量,对区域内新的合作体系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并进而成为带动东亚区域经济成长的重要力量之一,这也是新的东亚经济合作格局的最大特点。

在这一发展态势下,两岸经济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进一步推动着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的深化与发展。

两岸经济 篇2

背景

2010年1月26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第一次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专家工作协商在北京举行。大陆方面由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郑立中带队,台湾方面由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副董事长高孔廉带队,成员包括两岸相关经济主管部门的人员。海峡两岸就《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名称、基本结构、建立协商工作机制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海峡两岸经过一天坦诚和善意的协商,取得了多项共识。海峡两岸认为,海峡两岸研究单位关于《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共同研究的结论和建议,体现了海峡两岸经济的现状和特点,反映了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海峡两岸一致认为,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有利于海峡两岸展开进一步的经济合作,有利于海峡两岸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经济激烈竞争的挑战,有利于建立具有海峡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有利于增进海峡两岸人民的福祉(zhǐ)。海峡两岸同意,《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基本内容涵盖海峡两岸之间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市场开放、原产地规则、早期收获计划、贸易救济、争端解决、投资和经济合作等;今后将按业务议题进行协商。海峡两岸还交换了税则和有关经济管理规定与统计数据等。

海峡两岸同意,应本着先易后难、求同化异、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和先大事记

2005年4月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历史性的会谈后共同发布的《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中,明确提出:“促进海峡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2008年 海峡两岸关系实现历史转折后,台湾方面提出希望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08年底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海峡两岸可以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09年12月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领导人在台湾省台中市举行第四次会谈,同意将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纳入第五次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协商重点推动的议题。

2010年1月 关于《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第一次专家工作协商在北京举行。海峡两岸就《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名称、基本结构、建立协商工作机制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取得多项共识。

2010年2月~6月 随后5个月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又分别在台湾省桃园县和北京举行了两次专家工作协商,逐渐敲定《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文本构成、早期收获计划等重要内容。

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领导人第五次会谈在重庆举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会谈中就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后续商谈议题等交换意见。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分别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上签字,然后互换文本。热烈的掌声、炫目的闪光灯,又一次见证了海峡两岸历史性的时刻——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从此开启新篇章。2010年8月17日晚间台湾立法机构二度表决通过《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10年9月11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完成换文程序,同意《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于2010年9月12日实施。经济后政治的原则,尽快推动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进程。

[1]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特点

两岸签署框架协议是两岸经贸交流经过30多年互惠互补、相互依存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中断近十年的两会协商得以恢复,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基本实现,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两岸共同认识到,互为重要经贸伙伴的大陆与台湾,不应置身于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潮流之外,两岸同胞期盼建立制度化经济合作的愿望日益增强。

两岸签署框架协议,旨在逐步减少或消除彼此间的贸易和投资障碍,创造公平的贸易与投资环境,进一步增进双方的贸易与投资关系,建立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与发展的合作机制。与其他区域经济合作协议相比,框架协议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框架协议是具有鲜明的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协议。一是双方着眼于两岸全局利益,做到了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务实协商、合理安排;二是双方着眼于两岸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彼此关切,结合两岸产业互补性,达成了一个规模大、覆盖面广的早期收获计划,两岸民众得以尽早享受贸易自由化的利益;三是大陆方面充分理解台湾经济和社会的现状,着眼两岸经济长远发展,未涉及台湾弱势产业、农产品开放和大陆劳务人员输台等问题,体现了大陆方面最大的诚意和善意。

第二,框架协议是开放、渐进的经济合作协议。框架协议规定,两岸将在框架协议生效后继续商签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多个单项协议,逐步推进两岸间的进一步开放,最大限度实现两岸经济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第三,框架协议是全面、综合的经济合作协议。框架协议的内容涵盖了两岸间的主要经济活动,确定了未来两岸经济合作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规划。框架协议既关注协议签署后带来的即时的经济效益,关注两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更关注两岸经济的长远发展,关注两岸人民的福祉。框架协议的签署为两岸经济合作搭建了一个制度化的平台,但这只是两岸制度化合作的开始。

今后,两会专家将根据框架协议的规定尽快完成各单项协议的协商,不断丰富和完善框架协议的内容,务实推动两岸在各领域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让两岸人民全面感受到贸易投资更加自由、便利的好处。

大陆方面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就此议题明确提出:两岸可以签定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以最大限度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2010年农历春节到来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看望台商时说:“现在两岸正在商谈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是一件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双赢的好事。在商谈过程中,我们会充分考虑

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农民兄弟的利益,把这件好事办好。”

2010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表示,大陆将充分照顾台湾中小企业和广大基层民众的利益,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利益。在这些方面,大陆可以做到让利。2010年3月9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今年两会商谈工作有两大规划:以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商谈为重点,加快两岸经济关系迈向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的步伐;适时在两会商谈中增加文化、教育、卫生、新闻等议题,不断为两岸协商注入新的内涵。

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会上再次表示,要让利给台湾。这种让利,比如通过减免关税,通过早期收获实现。另外,也要做出让台湾农民放心的事情。“因为我们是兄弟”。

3月30日,国台办主任王毅接受台湾媒体《旺报》专访表示,签署ECFA是台湾方面先提出来的。并声明几点基本信息:首先,ECFA的性质是一个经济合作协议,协议中不会有政治内容,也不会有政治语言。二是指大陆方面选择对台湾降税的产品时,将尽可能选取能惠及台湾中小企业和广大基层民众的相关产品。三是指大陆方面提出希望台湾方面降税的要求时,将尽量不影响台湾的弱势产业。四是大陆不会要求台湾方面进一步扩大大陆农产品入岛。五是大陆无意对台湾实施劳务出口。[2]

台湾高层

台湾方面认为推动和大陆签署ECFA主要有三个目的:

一是推动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目前虽然两岸都是WTO的成员,但是彼此之间的经贸往来仍有许多限制。

二是避免台湾在区域经济整合体系中被“边缘化”。

三是为促进台湾经贸投资“国际化”。

2010年4月25日,马英九与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就ECFA进行电视辩论。马英九表示,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对台湾有利。签署ECFA,等于打通台湾经济的任督二脉。双方表情丰富各异。蔡英文表现不佳,被曝“有很大的挫折感”。

2010年4月10日,马英九到高雄向南部中小企业说明两岸经济协议,他强调签ECFA会“一帮二不三要”,就是要帮人民做生意,提升台湾竞争力;不进一步开放农产品进口、不开放大陆劳工来台;要关税减免、投资保障和保护智慧财产权。

2010年3月14日,马英九出席“两岸经济协议座谈会”时说,不签“两岸经济协议”的后果就是“生意难做、竞争不过”。

2010年3月14日晚间,中国国民党文化传播委员会针对媒体报导谭慎格指“两岸经济协议”会使台湾经济边缘化的言论,发表国民党文传会主委苏俊宾的三点响应。

2010年3月9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表示,两岸经济协议(ECFA)

4、5月完成谈判工作,6月签署协议是很好的时机。

2010年2月9日,马英九表示,两岸经济协议(ECFA)内容包括减免关税、投资保障与保障智慧财产权三大部分,目的是“帮助人民做生意,提升台湾竞争力”;首度松动今年上半年签订的立场,强调“现在协商并没有固定的时间表”。[2]

协议意义

中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杨毅在北京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在早前结束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第一次两会专家工作商谈中,双方经过坦诚和善意的协商,已就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名称、基本结构、商谈工作机制等达成多项共识。当务之急是双方加快推动商签的进程。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第一次两会专家工作商谈26日在北京举行。双方就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正式名称充分交换了意见,没有实质性的分歧。并商定协议的基本内容将涵盖两岸间主要的经济活动。双方同意尽快适时启动第二次两会专家工作商谈。

杨毅表示,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为了推动两岸经济进一步深化合作、遵守世界贸易的有关规则而做出的一项具有两岸特色的制度安排,是两岸经济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客观需求和需要。

相关知识

架构协议什么意思

是指签署正式协议之前所拟订的纲要,仅先定架构及目标,具体内容日后再协商,因为要协商签署正式协议旷日持久,缓不济急,为了考量实际需要,故先签署纲要式的「架构协议」,并针对攸关生存关键之产业,可先进行互免关税或优惠市场开放条件之协商,协商完成者先执行,这部分称为「早期收获(Early Harvest)」,可立即回应台湾面临国际经营困境产业急需排除关税障碍之需求。国际上,亦有其他国家签署架构协议之桉例,例如,东协分别与中国大陆、韩国、日本、印度等国都签有架构协议。

【海峡两岸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具体内容

1.何为ECFA?

ECFA是指“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完整英文名为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不过这是台湾方面的称呼,真正的名字(中英文)要等两岸正式谈话才能确定。

2.何为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

是指在世贸允许的框架内,两岸类似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合作协议。台湾马英九政府为了缓和民进党与台联的反对,将台湾与大陆可能签署的CECA改为ECFA,台湾媒体称为“CE咖”,是“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的英文简称。这个安排类似香港与内地的CEPA,不过台湾官方顾虑如果

照搬CEPA,会被台湾一部分民众特别是民进党的支持者认为是将台湾“香港化”,因此,在设计协议的名称与内容方面都与CEPA有所不同。中国内地与香港的CEPA,以及内地与澳门的CEPA,都是一国两制下的安排,也是因为香港、澳门都是世贸的成员,具有独立的关税系统,因此这样的安排必须符合世贸的相应规定。台湾在世贸的地位,其实与香港、澳门相同,大陆与台湾签署类似CEPA的协议,具有法律基础。尽管,如果与大陆签署这个协议,国民党有足够的票数在立法院让其通过,但是,还是将名称作此调整为宜。

3.ECFA在台湾

台湾非常需要这个协议,不管名称是什么。马英九日前亲自出马通过电视台向民众介绍情况,他说:台湾出口到大陆去年已占40%以上、相关产业明年销到大陆就要面对6.5%的关税,届时工厂就会迁厂,估计会失去11.4万的工作机会、台湾的GNP也会下降一个百分点,因此现在的情势,已到非处理不可了。

台湾官方焦虑的是,明年东盟与中国的10+1协议生效,日本韩国也将加入成为10+3,这两者都是由中国在主导;台湾与大陆经贸关系非常密切,如果不能在10+1生效之前与大陆签署类似协议,今后就一定会被边缘化,而这并非大陆刻意“打压”台湾,而是台湾自己的不作为而造成。台湾的工商界太明白这个道理了,马英九也非常明白其中的要害。

台湾的反对党焦虑的是,如果两岸签署ECFA,台湾不仅在经济方面越来越依靠大陆,在政治方面最终也将走向统一。对于坚持“台独”的民进党与台联来说,这样的前景使他们不寒而栗。蔡英文作为专攻国际贸易法的学者,当然明白ECFA对台湾的重要性,也明白这个协议本身并不涉及主权问题,但作为民进党主席她却必须反对,这就是为什么台湾海基会秘书长高孔廉怒骂蔡英文“混蛋”。

绿营的民众其实不了解什么是CECA什么是ECFA,他们的逻辑非常简单,就是跟着民进党、台联的领导人起舞,凡是两岸合作的事情就要反对。然而蓝营的民众与中间的民众,相对素质较高,比较明白事理。民进党要求以全民公决的方式决定是否与大陆签ECFA,马英九认为可以考虑,因为看起来大部分民众会支持ECFA,如果公投通过,则民进党也有了台阶下。只是,如果事事都要公投,马英九的决策效率肯定要大受影响。

4.台湾方面推动ECFA的三个主要目的:

要推动海峡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目前虽然两岸都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但是彼此之间的经贸往来仍有许多限制。要避免台湾在区域经济整合体系中被“边缘化”。区域经济整合是全球的重要趋势,目前全世界有将近247个自由贸易协定,签约成员彼此互免关税,如果不能和主要贸易伙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台湾将面临被边缘化的威胁,在重要市场失去竞争力。而中国大陆是目前台湾最主要的出口地区,与中国大陆签署协议并有助台湾与其他国家洽签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可避免台湾被边缘化。

要促进台湾经贸投资“国际化”。帮助台湾融入全球经贸体系,并吸引跨国企业利用台湾作为进入东亚的经贸投资平台。

5.定位与基本原则:

是属于两岸特殊性质的经济合作协议,不违背世界贸易组织(WTO)精神;只规范两岸经济合作事项,如同两岸已签署的海空运等九项协议,不涉及主权或政治问题。

协商基本原则:第一,平等协商;第二,互利双赢;第三,彼此照顾对方的关切。

两岸共建“经济共同体” 篇3

9月8日下午,商务部、国台办在厦门联合举办了第三届“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论坛”,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台湾商业总会理事长张平沼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两岸产业界、学术界、各地台资企业协会、各省市商务主管部门共400余人参加了论坛。论坛就推动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促进两岸经济共同发展进行研讨。

姜增伟副部长在致辞中对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全力开创两岸产业合作新局面;二是积极推进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三是努力构建两岸经贸合作制度性安排。

张平沼理事长肯定了这几年来两岸经贸合作的发展及成果,他表示希望两岸各界有识之士携手努力,以配套方案全力推动两岸三通,采用和平对话的方式积极协商解决争端,推动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姜增伟:我们希望台湾方面,能够尽快按照“遏制争议、共创双赢”的共识,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与我们共同创造条件,克服困难,推进两岸关系正常化。

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指出,今年是大陆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两岸经贸交流开启的第30个年头。30年来,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形成了互利互惠的良好发展局面。当前,两岸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希望两岸同胞乘势而上,促进两岸经济的进一步融合。

“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吸引更多的台湾服务业来大陆投资,加强两岸在信息服务业、物流、商业零售、金融、医疗、会计、管理咨询、旅游、电信等行业的合作,台湾的服务业起步较早,管理先进,创新能力比较强,有很多经验和做法值得大陆借鉴和运用。”姜部长在论坛致辞上说。 关于推进两岸关系正常化,姜部长认为,两岸交流合作已经有了一定规模,但现在还仍然处在艰辛、单向、局部的非正常状态,大陆的企业、资金和供应商品,现在还在被限制入岛,这也是当前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希望台湾方面,能够尽快按照“遏制争议、共创双赢”的共识,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与我们共同创造条件,克服困难,推进两岸关系正常化。

曹小衡:“两岸关系还会有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要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

曹小衡所长认为,2008年,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两岸关系柳暗花明,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如何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探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径,成为一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工作。

当天,曹小衡所长还在论坛上回顾了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并从四个方面指出两岸经济的互补性尚未完全发挥出来:从当前两岸经贸交往的现实看,两岸经贸关系相对而言不升不降,如台商对大陆投资占当年对大陆投资的外资比重逐年下降;从两岸经贸联系的相关制度性建设的角度看,两岸贸易联系仍是单向性的规范,无双向性的制度建设;两岸经贸的长期失衡,台湾地区仍对大陆产品输台采取严格的限制;从国际经济角度看,台湾经济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边缘化”,这对台湾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安全、对两岸经贸的发展正在形成潜在的风险。

对此,曹小衡所长提出构建海峡两岸制度性合作框架的路径可考虑分三步走:第一步,依一般游戏规则建立正常的两岸经贸关系;第二步,推动建立更为紧密的两岸经贸关系;第三步,使两岸经济向联系机密、高度依存、共同繁荣的“经济共同体”方向前进,使双方的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为两岸共创双赢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与此同时,两岸也可以考虑建立两岸经贸合作的试点,在当前的条件下,超前试行加快两岸经贸合作的一些举措,为未来两岸经济合作深化提供相关模式与经验。

“两岸关系虽然有重大转机,两岸人民和领导人有迫切往来需要,但两岸累积的问题是长期积累的,错综复杂,还会有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要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两岸人民也要抱着稍微不要那么着急的心态,可能会更好。”曹小衡所长最后做了预测。

林建甫:“2008年7月4号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两岸终于直航。”

对于陆资来台与台湾经济发展,林建甫认为,目的就是为了创造“双赢”,双赢体现在:对大陆企业方面,两岸合作可以开拓台湾市场,可以利用台湾的枢纽地位,可将台湾作为进军海外的试点。对台湾企业方面,可享受规模经济的经验(都市复制),有机会使用大陆在铁路、跨海大桥等方面的新技术,有机会与大陆的巨大经济市场连接。

林建甫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两岸资金的移动几乎皆为单向的流动,即台资流入中国大陆者多,中国大陆对台湾地区的投资却因政治的因素而停滞不前,资金过度倾斜可能造成失衡现象,长久之下将不利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两岸之间的经贸互动,因此开放陆资来台实有必要。”

他表示,虽然开放陆资来台可能面临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疑虑,但正面效益除可直接提供就业机会、充裕产业资金、活络金融市场外,还可扩大台湾金融市场规模,加速发展台湾地区成为亚太金融中心,对当前经济趋于疲弱的台湾地区而言具有正面的帮助。因此,对于符合对台湾地区有力、风险控管程度小、不需要两岸谈判等三个条件的陆资可望优先松绑,其中包括开放陆资企业来台上市、开放大陆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来台投资期货、开放陆资投资台湾生产事业基础建设发展及服务业项目等。

除此之外,两岸双方还应继续加强沟通协调,就陆资来台的相关细节问题进行磋商,如相关法律的制定、相关政策的出台等等,拓宽来台的陆资规模与渠道,共创双赢局面。

最后,林建甫先生描述了自己对两岸关系的愿望:“首先要松绑,促进资本市场自由化;其次要提升两岸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第三,两岸经验分享,商业经营更上一层楼;第四,创造两岸共同市场,奠基大中华经济圈。两岸能在和平与稳定的基础下,追求长远的福祉,世人也因此相信中国的和平崛起。”

“我们希望金厦跨海大桥早日搭建起来,连接两岸,形成金厦经济圈,建设‘海上双子城’,我们不希望再等!”林建甫呼吁。

张燕生:“人民币汇率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价格上升、社会成本上升,从长期讲,都是必然的趋势。”

张所长认为当前经济环境下,大陆企业转型的最大压力是,转型升级中,劳动力的相对成本变得更贵了,也就要求企业生产更好的、更贵的、有着更高技术含量和增值含量的产品。这是当前企业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

张燕生分析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和阶段:1、改革开放前,大陆实施重化工

业优先战略。2、改革开放以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开放格局。3、目前,大陆产业进入工资、土地价格、和其他要素价格、生态环境成本大幅上升的新阶段。

此外,就大陆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张燕生也谈了自己的几点观察:1、大陆有研发投入所占比例小,研发和创新活力是大陆规模以上企业的最薄弱环节。2、大陆企业的研发强度远远低于5%的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证标准。3、大陆有研发和创新活动的企业的各项指标明显好于所有规模以上的平均水平。4、虽然资源型企业的利润率明显高于中下游企业,但这类行业的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相对来讲并不高。

林省三:开放直航对厂商和航运业这而言,都是一个值得期待的竞争机会。

6月19日,台湾地区有关部门宣布扩大“小三通”使用范围;7月4日,两岸周末包机正式启动;7月18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正式启动。两岸“三通”问题一直是众人瞩目的焦点,在这次论坛上,长荣集团首席副总裁林省三就这一问题做了演讲。

提及直航对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林省三副总裁表示:“若能截弯直航,无疑地,对台湾经济发展必有共享。举例来说,台湾是世界信息产业的重镇,多项科技产品在全球市场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信息产品的循环寿命很短,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获得技术与零组件,将是致胜的重要关键。现阶段因为无法直航,布局两岸的厂商必须要面对高成本、低效率的转运过程,因而削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开放直航对厂商和航运业这而言,都是一个值得期待的竞争机会。因为航程缩短,人员的往返将更便利,关键零组件的进口与成品的出口都可以因此而节省不少时间与成本。中、长期还可以改善资源运用,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促进两岸的产业分工,扩大双边贸易。”

王承杰:目前,海峡两岸经贸合作正面临新的形势和机遇,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加强,争议和纠纷也必将呈上升趋势。

随着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和合作的迅速发展,贸易摩擦和纠纷亦不可避免地出现。如何理性地对待两岸经贸交流合作中出现的争端,切实地维护台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两岸贸易秩序,使广大台商和两岸工商界、法学及法律实务领域的有识之士所共同关注的话题。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承杰坦言,目前在解决争端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仲裁的了解不够、过多依赖行政诉讼、裁决的执行问题影响台商对仲裁的选择,他建议在涉台案件中更多地使用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方式,将行政调处与仲裁相结合,发挥两种纠纷解决机制的优越性,创设出方便于当事人的新的纠纷解决机制。

王承杰副秘书长还表示,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也将继续秉承独立、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和台湾中华仲裁协会的合作,为两岸经贸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江岷钦: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处理两岸经贸争端,加强相互知识产权的保护及维护正常的两岸经贸往来发展成为新的课题。

江岷钦教授在题为《两岸经贸争端解决机制之探讨》的演讲中指出,目前两岸经贸争端的形式有个人与个人争端、个人与“政府”争端、政府与“政府”争端三种。在两岸加入WTO前的经贸纠纷主要是企业层次的问题,未涉及两岸政府层面的交涉;纠纷处理主要通过当事人协商、两岸仲裁机构与法院诉讼等方式处理。但自2001年两岸先后入世,两岸经贸纠纷出现新的变化,除企业层次的一般经贸纠纷外,“政府”层面的经贸纠纷、贸易争端与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变得日益突出。

两岸业者探讨“阅读经济”新机遇 篇4

5月29日,“阅读经济与两岸实体书店转型发展研讨会”在台北举办,两岸出版业界相关机构负责人、专家学者等100余人出席。研讨会由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台湾两岸华文出版品与物流协会联合主办,台北出版商业同业公会、台湾电子书协会、台湾个体书店文化协会协办。

与会人士认为,实体书店目前面临的困难是由于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互联网营销的方便快捷等诸多因素综合导致的,两岸图书发行界必须面对现实,将实体书店销售与“互联网+”、主题讲座、拓展培训、餐饮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创新发展、走出困境。

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秘书长、大陆代表团团长张万兴在致辞中指出,从大销售或者说更宏观的销售环境来看,两岸出版业界不但有如何做好大陆与台湾市场的问题,更有如何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深化交流合作,以便形成共同的华文市场,进而积极参与国际出版业竞争的问题。相信会议对此会形成一些共识。

两岸经济 篇5

摘要:自2008年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由过去60年的紧张对抗转而走上和平发展的新道路。两岸直接“三通”更是大大加强了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必然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实现两岸共赢。

关键词:和平;稳定;两岸关系;经济发展

自从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后,两岸的统一问题一直牵动着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成为中华民族近半个世纪乃至未来一段时期为之奋斗的目标。50多年来,随着海内外形势的变化,两岸经历了从军事上对抗、政治上对峙、人员彼此隔离走向了军事上停止对抗、政治上局部对话、文化交流和人员逐步往来的互动过程。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推进,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祖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两岸经济关系日趋紧密,台湾经济兴衰日渐受制于祖国大陆经济发展和两岸关系疏密。两岸经济融合加深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有助于两岸关系的改善,实现两岸对话,尤其在当前海峡上空“黑云密布”的时刻,两岸经贸已成为最重要的维系两岸和平往来的纽带、指标和重建互信的渠道。同时,两岸经贸也已成为影响台湾经济发展的关键,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一、两岸经济合作的回顾

两岸经贸合作日益密切始于1979年年初祖国大陆提出 “三通”倡议,但两岸经济关系真正开始由秘密走向公开,并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自1987年蒋经国先生宣布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以后。另一方面,大陆已经成为台湾累计对外投资最多的地区,对祖国大陆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两岸经济关系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日益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发展、加强两岸间联系的重要纽带。

海峡两岸贸易总额从1979年的0.46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783.3亿美元,此25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31.9%,其中台湾地区向祖国大陆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7.9%,祖国大陆向台湾地区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4.6%。2003年台湾地区向祖国大陆出口493.7亿美元,占当年台湾地区出口总额的24.5%,与祖国大陆的贸易顺差成为台湾地区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从2003年起,祖国大陆超越美国、日本,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并且是台湾地区最大的出口市场,台湾地区是祖国大陆第二大进口市场。

四、我国台湾地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加强教师的专业教育和技术能力对师资队伍建设实行专业化,以便实现技职教育的品质化和精致化。到了2007年,两岸贸易总额突破1 200亿美元,已经占台湾对外贸易总额的30%。台商到祖国直接投资也迅猛发展。有学者作过统计,近年来台商海外投资的3/4都集中在大陆,上市上柜公司80%在大陆都有投资。

二、两岸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相互依存性

大陆经济自建国以来虽然经历过重大挫折,但仍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转变经济体制和实行改革开放,使经济实现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年平均增长率约10%,成就了“中国奇迹”。同时,台湾大地震对岛内信息产品的生产带来冲击,为满足分散风险的要求,台商继续将部分生产基地转移到大陆,祖国大陆已成为台商岛外投资的首选地区。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额的比重从 1981 年的1.1%上升到 2004 年的 6.39%,并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贸易国。中国在区域经济中的稳定与带动作用亦是日趋明显,并已成为东亚地区经济稳定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两岸经济由于贸易总额较大,互补性明显,所以相互依存度也较高。对外贸易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而台湾地区经济的外贸依存度本来就很高,并且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贸易占台湾地区对外贸易的比重又很高,因此,海峡两岸之间的经济合作已经成为

推动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1979年以来,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解冻与复兴阶段(1979~1991年)、快速发展阶段(1991~1998年)和全面合作阶段(1998~)。1998年以来,两岸虽经历了东亚金融危机、台湾政党轮替等事件,但两岸经贸仍平稳快速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台湾对大陆地区出口依存度由1990年的4.88%,上升到2007年的30.1%.1979-2007年,两岸贸易平均年递增率高达30%以上。2007年,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贸易顺来源地,最大的投资目的地。

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两岸累计贸易总额已达到9500多亿美元。台商在大陆设立投资项目已近8万个,累计实际投资达到493亿美元,如果加上台商经过第三地的转投资,累计实际投资约800多亿美元。台湾是大陆第七大投资伙伴,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顺差来源和投资目的地。2009年,大陆对台专项采购约140亿美元,并采取措施支持台资企业参与大陆重大基础措施建设,分享扩大内需所带来的商机,对协助台湾提振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台商也为大陆带来了资金、技术,扩大了对外贸易,增加就业,两岸已在相当程度上已形成了荣枯与共的利益共同体。目前两岸投资主要是台胞到大陆投资,1987年到现在,台商投资的主要特点是:(1)投资总额大幅度上升。1987,台胞对大陆投资只有80家,合同投资金额约1亿美元,到2009年贸易总额达1062.3亿美元。(2)投资领域较为广泛,投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台湾大财团进入大陆,投资大多在机械、电子、化工、软件、汽车、能源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3)投资规模逐渐大型化。迄今为止,台湾100家大财团中,已有1/3到大陆投资或计划到大陆投资。(4)投资地点由沿海向内地拓展。

三、两岸经济合作的前景展望

随着两岸关系“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主轴的确立,两岸经济合作必将向纵深方向发展,两岸经贸往来更加密切,经济融合度也将进一步提升。

(一)两岸经济合作的方向:区域经济共同体

自2005年连宋两位主席造访大陆,并提出了“两岸共同市场”和“两岸自由贸易区”以来,就表明了台湾有识之士在深思后对推动两岸关系已经达成了共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为使本国经济立于有利竞争地位,加强与巩固同本区域经济体的合作显得十分重要而且必要。透过香港这个中介与大陆进行经济合作,促使两岸三地优势进一步相互结合,推动两岸三地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形成互补、互利、互惠以及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首先,从台湾角度来看,如两岸政治僵局在未来仍持续不前,台湾将可能被排除在整个亚洲经济之外,最终导致台湾经济进一步边缘化。其次,推动两岸制度性经济合作已经成为两岸经济发展的必然。在两岸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中,大陆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海峡西岸的福建省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将在新的发展机遇下,依托大陆经济的实力,辐射海峡两岸,促使两岸携手,深化合作,谋求双赢。

(二)以“三通”为突破,深化两岸经济合作

2008年6月,两岸海协会与海基会才在暌违九年以后再次会谈,并就两岸直航等问题达成协议。随着两岸相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岸经贸交流日益密切,两岸政治僵局虽有所缓和,两岸的交流与往来正逐渐步入正轨,对两岸经济合作影响巨大。据台湾《新新闻》估计,单两岸实现海运直航一项,每年不但可以省下宝贵的时间,还可省下高达约2亿新台币的运输成本。台湾的各项民调也表示,岛内约有70%的民众认为“三通”有利于台湾经济的发展。相信经过两岸共同努力,完全意义上的“三通”将开启两岸经济发展的新篇章。2003年中国大陆有12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但是其中无一家是制造业企业。

“三通”和双向投资的启动,乃是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大趋势下的新突破。这改变了过去台

资企业将研发基地留在台湾,只将工厂搬到大陆,两岸企业各行其道的局面,两岸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互补和共同发展,增强两岸产业实力。

两岸在“三通”问题上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实属不易,两岸应以此为契机,顺应历史潮流,努力发展直接双向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让中华儿女共同携手,共创辉煌。

参考文献:[1]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09-2010学第2期总第64期

[2] 张子凤:《加强经贸合作 促进共同繁荣——试析祖国大陆与香港、台湾经济

合作关系》1998年第1期

数字出版对两岸经济的深远影响 篇6

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同时,电子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同时还要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出版行业必须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而数字出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

一.数字出版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

1. 大陆数字出版现状

数字出版是出版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在这个潮流和趋势的影响下,新的出版形态层出不穷。比如,在全球范围内,用手机阅读图书和报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趋势。目前,大陆的传统出版业也正经历着由数字技术引发的新一轮深刻变革。各个出版机构都加快改革的步伐,紧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构建起新形势下的出版业态,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力度。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07年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超过360亿元人民币,比2006年增长了70.15%。其中,手机报发展最为迅速,增幅高达300%,达10亿元;互联网期刊和多媒体网络互动期刊收入达7.6亿元;电子书收入达2亿元;博客出版收入达9.75亿元;在线音乐收入达1.52亿元。另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8月底,大陆出版社电子图书出版量已累计达到50万种。

上述这些数字说明,大陆数字出版产业即将进入高速发展期。

当然,大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大陆政府的对数字出版产业的扶持:

①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陆政府就对数字出版日益重视。到2007年,教育部批准在北京印刷学院成立传媒学(数字出版传播)专业,这是大陆第一次以数字出版命名的专业,专门培养熟悉数字出版规律,能适应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时代大众文化传播多元化趋势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目前,大陆有近20所大学开展数字出版的硕士和博士班,以满足数字出版产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

②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不断出现,政府也看到数字出版技术研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纷纷对数字出版行业的技术公司进行项目支持。北京市科委在2007年就投入巨资资助北京书生公司研发“互联网出版平台”。

③2008年国家进行大部制改革,为适应新的需要,新闻出版署专门设立数字出版司,专门负责、管辖数字出版领域的政策法规的建设与完善工作,及时解决数字出版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另外,新闻出版署还举办了两届数字出版博览会,并举办了多次有关数字出版方面的研讨会和培训班,大大的促进数字出版的发展。

2. 台湾地区数字出版产业现状

1998年,台湾数字出版产业的滥觞温世仁先生,以1亿新台币成立“明日工作室”,花巨资聘请当时的知名作家生产专属数字出版的内容,同时引进电子书版权。虽然,由于当时网络尚未普及,读者对网络阅读还没有形成习惯,导致明日工作室商业模式很难建立,最后不得不于1999年并入英业达集团,但温世仁后来又开设了“空中书城”,将电子内容提供给PDA和手机下载。应该说,台湾的数字出版在网络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就已经开始萌芽了。

目前,台湾的传统出版已进入微利时代,甚至进入了“寒冬”季节,而数字出版却有所上涨。对于这种现象,台湾汉珍数字图书公司董事长朱小瑄先生认为:传统出版式微,主要原因是由于信息产量的剧增,导致虚拟超越实体,技术颠覆传统。同时,朱小瑄先生还指出:“目前的出版市场是一个合纵联横的时代,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注重差异化。同时,出版者还要密切注意观察新兴一代的思维、习惯与阅读行为的改变,才能找到准确的市场切入点。”

为了刺激台湾数字出版的产值,台湾官方推出“数字出版金鼎奖”等相关鼓励措施。一些大型的出版机构纷纷搭建起数字出版的平台,比如,2007年8月,台湾城邦集团旗下就有5本杂志发行电子版,至今每月大约有6,000~8,000本付费下载量。而一些知名年轻作家(比如九把刀、弯弯、幾米等)也开始考虑加入数字出版的行列。

据统计,到2006年,台湾有线宽频网络用户数达493万户,上网人数达1,523万人,普及率达67%,当年数字出版总收入为52亿新台币。2008年,台湾有超过60%的人开始习惯数字出版的阅读,这使得台湾数字出版产业的产值占整个出版产业的20%以上。这标志着台湾数字出版已经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并悄悄改变人们的阅读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7月7日,由台湾52家出版业者与电信业者、通讯服务业者与图书馆共同筹组的“台湾数字出版联盟”已经正式成立,该联盟的第一届理事长由城邦集团首席执行长何飞鹏担任,秘书长由城邦集团营运平台总经理叶君超担任。这是台湾出版业第一次与科技及通讯业的大联盟,显示传统出版产业变革的决心。

二.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促进两岸相关产业的发展

①由于传统纸张与电子显示的差异,因此,各种电子阅读工具纷纷对设备从技术上不断地改进。比如,手機厂商推出了适合阅读的新手机,PDA厂商推出了符合移动阅读的掌上电脑。今年,作为OCR行业领头的汉王科技也推出了手持阅读设备,进军数字出版行业。

②随着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支撑数字出版的相关软件的研发受到异常的重视,在短短的几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北京书生公司、方正集团就已经投入巨资研发数字出版平台和相应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直接为出版商和用户提供数字出版相关的技术。今年九月,台湾远流宣布,自己已经开发出岛内第一个具有版权保护机制、也是全球唯一以繁体字为阅读考量的电子阅读平台“Koobe system”,将台湾数位出版的发展,内容和载体投入研发数位软体的研发。

③数字出版的不断发展,也引起了电信运营商和手机厂商的关注。自2003年起,移动厂商就开始在其短信平台的基础上推出了彩信、手机报等支持数字出版的业务平台。根据《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截止到2007年11月,大陆移动3.5亿的手机用户中,订阅手机报的用户已经超过2,000万,手机报的用户总量已经远远超过大陆任何一家平面媒体的发行量。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各家通信业务运营商都不同程度的加大对数字出版的投入力度。而运营商在数字出版方面的投入,也直接影响手机生产厂商对手机功能的开发,比如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多普达、酷派等厂商均推出支持数字阅读的多款手机。

三.打造新的经济产业

1.完善出版业的流程再造

数字出版的生产流程包括:内容源→内容创建→内容管理→内容发布→应用集成(技术服务、系统集成商)→多种运营接入(电信、网络服务)→用户。在这个生产流程中,数字出版将会对现行的印刷方式、物流方式、销售模式等带来根本性的变革。而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主要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①创作数字化——即写作多媒体化;

②编辑数字化——实现无纸编辑;

③出版数字化——多元化出版,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④发行数字化——实现网上发行,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读者和作者建立起交流、互动的平台,进而为读者和作者的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

⑤标识数字化——把一二次文献同步制作、报道与发行,实现社会性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⑥管理数字化——将流程管理与内容管理融为一体,在操作的每个环节上都可以浏览所涉及的内容,利于掌控出版流程和调整编辑模式,以提升出版质量和效率,而且为随机修改带来无可比拟的灵活性。

2.促使相关产业进行技术创新

由于数字出版产业链在完善的过程中,将会深刻地影响到内容、软件、硬件、运营通道、阅读习惯、付费方式等一系列的相关因素。这样,自然就会不断地促进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从而使得总体经济得以不断上升。

四.结论

两岸经济 篇7

自2008年以来, 台海局势发生了重大积极的变化, 两岸两会积极协商, 快速、高效地就双方经济交流中共同关注的议题签订了十余项区际经济协议, 内容涉及两岸空运、海运、邮政合作、旅游、食品安全、金融合作、知识产权、医药卫生合作等方方面面。2012年8月, 两岸两会又签署了《海峡两岸投资保障和促进协议》以及《海峡两岸海关合作协议》, 力促两岸投资关系的良性互动。可以说, 在处理两岸经济事务的过程中, 两岸区际经济立法的角色日渐凸显。

一、两岸区际经济立法的性质

两岸区际经济立法是特殊的国内立法, 是有中国特色的一类国内立法。

我国是一个多元法制国家, 境内有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等四个法域, 各法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法律制度, 都有自己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管辖权。各法域之间的区际法律问题将会长期存在, 区际法律协调机制不可或缺。为了规范和促进各法域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不仅需要有私法性质的区际民商法律的协调机制, 也需要有公法性质的区际经济法律的协调机制。

与香港、澳门相比, 台海两岸尚未实现统一, 两岸区际经济立法更为特殊。因为两岸之间开展和平交流, 所以需要有调整和规范两岸和平交流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因为两岸之间开展经济合作, 所以需要有调整和规范两岸经济合作的原则、规则和制度。两岸区际经济立法是两岸和解的时代产物, 既是具有纵向性质的中央和地方间的经济立法安排, 又是具有横向性质的大陆法域和台湾法域间的经济立法安排。考虑到中国大陆和台湾是全球的两个颇具份量的经济体, 所以两岸区际经济立法不乏时代新意和国际影响。

两岸之间目前的区际经济立法安排, 主要体现为两岸两会之间签署区际经济协议。这种区际经济协议, 不同于国际经济条约, 而是部分内容受WTO规则调整和规范的一国国内的特殊立法安排。“协议是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 唯一能在两岸全部领域发生强制力的法律文件。它在两岸关系治理中所起的作用, 是双方各自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命令) 所无法取代的。”

二、两岸区际经济立法的形式

如前所述, 两岸区际经济立法的主要活动, 是由两岸两会进行协商, 签署区际经济协议。其形式是授权立法而不是职权立法。这种授权立法的立法权并不产生于宪法和法律的直接规定, 而是产生于专门的授权。虽然授权立法不能超出授权范围进行立法, 但可以超出被授权主体原来的职权范围立法。

现阶段两岸之间的协商是由民间团体扮演重要角色。大陆方面授权海协会处理两岸间的具体事务, 包括代表祖国大陆与对方签署区际协议。台湾方面则相应成立财团法人海基会, 与海协会对谈。两岸两会的功能, 在现阶段的两岸关系中须臾不可或缺。两会透过制度性协商来达成区际协议, 正是“一个中国”国内的一种授权立法活动。两岸两会所签协议虽然不具官方正式法律文件的性质, 但是由于彼此在签订协议时均有各自公权力机构的授权, 且协议内容被各自公权力机构以各自的法律程序予以确认, 因而在两岸均具有法律效力。

大陆海协会作为社会公权力组织, 依据其自身章程的规定, 接受有关主管部门的委托, 经办涉台具体事务。一般来说, 海协会的章程只能规范内部关系, 其之所以能够参与两岸区际经济立法, 是基于特定公共利益的需要。平心而论, 有关授权立法的根据、主体、权限范围均不明确, 授权立法的监督机关和相应程序的规定亦不完善。为推进两岸两会协商的法治化进程, 大陆方面可考虑采行特别授权法的形式, 在特别授权法中说明授权的理由, 将授权事项具体化, 明确规定对授权立法的监督与控制程序, 规定“批准”、“备案”程序及授权期限等。

2009年11月16日, 两岸正式签署银行、证券及期货、保险业等三项监管合作备忘录 (Mou) , 内容主要包括信息交换、信息保密、金融检查、保持联系和危机处理等方面。此次大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与台湾“金管会”直接协商, 换文签署Mou。此次两岸签署Mou以大陆、台湾金融主管部门负责人名称签约, 落款分别是大陆方面银行业 (保险业、证券业) 监督管理机构代表和台湾方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代表。这也昭示着两岸区际经济立法已融进了职权立法的因素。

笔者认同由两岸业务主管机关直接协商并作职权立法的做法, 毕竟它操作便捷, 所签协议的法律性质更加明确, 并且也不损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原则。两岸业务主管机关直接协商并作职权立法的做法, 应予积极推广, 且予立法规范。

三、两岸区际经济立法的效力根据

如我们所知, 国际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 国家受国际法的拘束, 同时又是国际法的制订者。因此, 国际法效力的根据应在于国家本身, 即在于国家的意志。当然, 国际法效力的根据在于所谓国家的意志, 并不是指个别国家的意志, 也不能说各国之间有“共同意志”, 而所指的是各国间的协商意志。此外, 国际法的效力还有其实在的根据。当代绝大多数国家通过宪法和实践, 承认国际法的实在性。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两岸关系不是国际关系, 而是特殊的国内关系。为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及互利双赢, 两岸开展区际经济立法, 是双方政策衡量和政策定向的产物, 体现了两岸的根本意志, 也体现了两岸人民的主流意志。两大法域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两岸同胞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也是一致的, 两岸区际经济立法的效力根据就在于两大法域之间和两岸同胞之间的“共同意志”, 因而对台海两岸均有法律效力。

数年来, 两岸在遵守区际经济法方面, 均表现出极大的善意。2010年9月12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ECFA) 正式生效以来, ECFA的各项内容得到了有效落实。两岸依照货物贸易早期收获计划实施货物贸易降税, 并分两阶段实施服务贸易早期收获计划。迄今为止, 两岸已按ECFA规定全面实施了服务贸易早期收获清单计划的内容, 并将陆续把全部早收清单中的货物降为零关税。

四、两岸区际经济立法成果在各自法域内的适用

条约在国内法的适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将条约规定转化为国内法;一是将条约纳入国内法而无需转化。所谓“转化”, 是指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由于国内法律行为而纳入到国内法律体系中, 成为国内法律, 或者具有国内法律效力。从我国的法律实践来看, 是倾向于采取条约在国内直接适用的纳入方式。因为我国宪法对于条约在国内的适用未作一般性的明文规定, 而只是一些国内立法有直接适用的规定。在我国直接适用的条约多数限于特定事项的有关条约, 是有关民商事事项的条约在我国的适用。由国内制定法律对条约所规定的事项予以明确规定, 也是我国适用条约的常见方式。这种方式既允许直接适用条约, 又将有关条约的内容在国内法上明确规定, 予以实施。此外, 在现行法律规定与条约规定明显不一致或现行法律没有相应规定的情况下, 我国往往根据缔结或参加的条约的规定, 及时对国内法作出相应修改或补充。

两岸区际经济协议虽然在性质上不同于国际条约, 但客观上也存在在各自法域的适用问题, 以规范各自法域内的居民、机关、企业、社会组织的行为, 凸显两岸区际经济法的实际有效性。两岸区际经济协议向各自域内法的转化或者纳入, 自应根据各法域的立法体制, 以便于区际经济协议的实施为目的。由于两岸区际经济协议的内容多为管理性规范, 实践中多采转化方式。如两岸两会签署《海峡两岸海运协议》之后, 2008年至2009年间, 相关机构联合发布了《关于台湾海峡两岸间海上直航实施事项的公告》、《关于促进两岸海上直航政策措施的公告》等行政规章, 就两岸海上客货直接运输的实施、两岸海上直航的政策措施等进行了规范, 台湾地区亦于2008年12月出台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海运直航许可管理办法”, 消除了两岸“三通”的法律障碍。而为落实陆资赴台投资的两岸共识, 引导和规范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直接投资, 2010年11月, 国家发改委等机构联合发布《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管理办法》, 就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的条件、申请、审核、变更、终止等事项进行具体规定。

综观两岸现行的区际经济协议, 多为“契约性协议”而鲜少“造法性协议”, 多是规定两岸之间的具体权利、义务关系, 鲜少创设新的区际经济法原则、规则或修改原有的区际经济法原则、规则。也正因为如此, 两岸区际经济协议向各自域内法的转化, 往往体现为较低层级的行政规章。伴随两岸区际经济立法的深入, 上述情况也在渐渐发生变化。《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是唯一一部以法律形式出台的涉台立法, 大陆也拟对它及其实施细则进行修改, 以与两岸区际经济协议相协调。

五、两岸区际经济立法的质量保障

为保障两岸区际经济立法的健康发展, 应牢固树立秩序、自由、效率、公平的价值取向。两岸通过区际经济立法, 在台海两岸之间建立和维护经济秩序, 扩大和保障两岸的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自由。确保公平和提升效率, 是两岸区际经济立法的质量保障。

两岸区际经济立法, 应追求公平的价值目标, 坚持平等互惠, 这也攸关两岸区际经济法的可持续发展。反观两岸区际经济立法的实践, 大陆单方让利的现象比较凸显。为了帮助台湾农产品特别是优质水果在大陆销售, 自2005年8月起大陆单方面对原产于台湾的菠萝等15种水果实施进口零关税措施。

两岸作为两大经济体, 有着彼此不同的经济利益。两岸经济交往本质上就是互利互惠的经济行为, 应当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及规律。两岸区际经济立法, 应该坚持平等互惠的精神, 坚守平等互惠的原则。“平等”应该包括“对等”, 展现为“互惠”。大陆未来与台签署区际经济协议, 应坚持“成熟一项、签署一项”的稳健做法, 不急于让利, 更不盲目让利。大陆对台湾的让利, 只能是在秉持平等互惠原则基础上的有限、适度的让利。

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率, 指以最少的资源损耗取得同样的效果, 或以同样的资源损耗取得最大的效果。两岸区际经济立法, 应有效率目标的追求, 致力于降低立法成本和提高立法收益。为实现两岸区际经济立法效益的最大化, 两岸应该加强立法准备, 抓住立法时机, 提升立法效率;合理配置立法资源, 节制立法成本;改进立法的审查与批准, 防止重复立法, 造成立法的浪费;合理配置法律制度资源, 做到法律制度诸环节的协调运作, 提高法律效益的同时实现立法效益的提高。

只有确保公平, 并且提升效率, 才能保障两岸区际经济立法的质量。为两岸区际经济立法质量计, 两岸区际经济立法应当顺应两岸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步伐, 积极推进两岸产业合作向战略性产业及服务业转型。两岸区际经济立法还应将促进就业、缩小贫富差距等纳入其政策目标, 大力推动改善民生效果显著的“庶民产业”的发展, 力挺公平正义在两岸经济合作的战略地位。

参考文献

[1]万克夫.两岸区际经济法的创制与实施.湖湘论坛, 2009 (2)

[2]彭莉.试论近年来两岸法律事务处理方式的变化.台湾研究, 2011 (4)

两岸经济 篇8

两岸是否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一事攸关台湾经济未来发展, 台湾各界也高度关注此事。本质上E C FA为经济议题, 不涉政治、更与统独、撤飞弹 (属两岸和平协议范畴) 无关, 实有必要从经济专业的角度, 告诉台湾人民什么是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台湾为什么要与大陆洽签?

WTO会员签署经济合作协议的相关情况

要说明什么是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就必须先由WTO谈起。WTO现有会员153个, 再加上包括俄罗斯在内的30个观察员, 几乎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体均全部加入WTO, 会员间相互提供当初入会时所承诺的关税减让条件。然而这样的关税减让条件有限, 依旧存在某种程度的关税及非关税贸易障碍。

过去欧美各国曾尝试通过WTO来推动全球性的自由贸易, 但因各会员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全面推动更高程度的关税减让并不容易, 各会员因而转向推动区域性经济合作, 签署区域贸易协议 (RTA) , 相互提供比当初加入WTO时承诺的更优惠的条件, 即“超WTO协定”。

WTO对于会员间签署的经济合作协议, 不论其名称为何, 一律通称为RTA, 以有别于全球自由贸易协议。截至目前为止, 会员间一共签署了421个RTA向WTO及其前身“关税竖贸易总协定” (GATT) 报备, 目前有230个RTA正在有效实施中, 可见WTO会员间签署RTA已呈世界潮流。

什么是经济合作架构协议?

通常WTO会员签署RTA不会一步到位, 会先搭起双方同意的经济合作架构, 接下来才一步一步充实其内涵。例如, 大陆在2002年12月9日与东南亚联盟 (ASEAN) 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定》, 但到2005年7月20日双方才签订《货物贸易协定》, 也就是说《框架协定》签署三年后才正式开始货物贸易减税;2006年底双方签订《服务贸易架构协议》, 隔年7月1日才实施第一阶段服务贸易自由化, 至于双方的全面经济合作则从2010年才开始实施。

换句话说, 双边《经济合作架构协议》 (ECFA) , 即双方经济合作的法律基础及基本架构, 主要内容就是双方合作的序言、宗旨、目标、精神及纲要, 至于具体细节问题, 则由双方未来进一步签署货物或服务业贸易协议来达成。但是架构协议可先对急迫性工业产品提供优惠关税, 称为“早期收获”。而“早期收获”降税项目, 所需时程与降税幅度, 都需经协议双方谈判后才能决定。

经济合作协议的分类、内容及效果

至于WTO于会员报备RTA的分类, 不论其名称为何, 一律是依其协议实质内容来区分类型。

1.对于实施部分货物关税减让的RTA协议, WTO归类为“部分范围” (PS) 。

2.实施大多数货物关税减让则归类于“自由贸易协议” (FTA) 。

3.若是协议内容含有服务业合作, 则归类为“经济整合协议” (EIA) 。

4.WTO另有货物关税同盟 (CU) 报备的例子, 但截至目前为止, WTO尚无学理上“共同市场”与“经济同盟”报备的案例。详细做法可见WTO对会员签RTA的分类标准及案例表。

绝大多数WTO签署的RTA属FTA的范畴。至于签署名称问题, 各会员所签的协议名称五花八门, 例如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签署的《澳新紧密经济关系贸易协议》, 印度与新加坡签署的《印新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另外, 印度与马来西亚、印尼、新西兰等也均拟签署CECA;日本及新加坡则签署了《日本新加坡新世纪经济伙伴关系协议》。

由此可见, 双边签署经济合作协议的名称不论是用“紧密经贸关系” (CER) 、“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 (CECA) , 或是“经济伙伴协议” (EPA) , 均无中央对地方, 或是有矮化主权的问题。只要双方同意即可, 实质内容对彼此有利最重要。

这里还有一点值得说明, 由于香港、澳门也是WTO会员, 所以大陆与港、澳签署的紧密经贸关系 (CEPA) 也向WTO报备。可见只要是WTO会员间签署的RTA, 一律须向WTO报备, 就连香港、澳门是大陆的特别行政区也不例外。

台湾必须与主要贸易伙伴签署经济合作协议

在WTO会员间彼此积极寻求签署RTA的情况下, 台湾虽然在2002年1月1日以“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名称加入WIO, 并且于1991年即加入亚太经济合作会议 (APEC) , 但若不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更进一步的区域经济合作, 享有“超WTO协定”, 台湾在与这些会员进行贸易时, 将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台湾是以外贸为导向的经济体, 2008年出口额占全民生产毛额 (GNP) 的比例高达63.49%, 对其经济成长贡献卓著, 因此有必要确保出口畅旺, 持续为台湾经济成长注入源头活水。未来只要在“以台湾为主, 对人民有利”的原则下进行, 对经济发展有实质效益, 台湾应尽速与其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签署经济合作协议, 至于协议实质内容不论是属于P S、F TA、E I A或CU, 只要是有利于台湾对外贸易的协议均可。而名称只要台湾同意即可, 签CER、CECA、EPA或是其他的名称, 在WTO规范下均无矮化的问题。

目前台湾仅与巴拿马、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厄尔瓦多、洪都拉斯签署了FTA, 这些国家与台湾贸易仅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约0.167%。面对全球230个RTA的冲击, 台湾应与其贸易金额较多的对象, 包括美国、日本、中国大陆、新加坡等签署才更具意义。而与中国大陆签署经济合作协议是台湾整体对外贸易政策的一环, 并不是唯一, 但是却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 原因无他, 即两岸经贸往来对台湾经济成长的贯献极大。

两岸签署经济合作协议的必要性

自台湾当局正式开放两岸贸易及投资往来后, 两岸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大陆目前为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伙伴及第二大进口伙伴, 2007年两岸贸易为台湾方面赚取了462.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若依大陆统计则为775.6亿美元, 为台湾经济成长贡献良多。

另一方面, 累计至2008年10月, 依大陆统计, 台湾一共有77, 011个投资项目在大陆经营, 在台湾采购原料及零配件, 在大陆加工组装后再出口至美国等主要消费市场。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促进了台湾对大陆的出口, 让台湾从大陆赚取大量外汇。这种投资型态是大陆依赖台湾的技术、台湾依赖大陆的劳工及土地等生产要素, 而两岸共同依赖美国的消费市场。这样的分工型态结果使三方均获利。台商赴大陆投资是台湾经济实力向外的延伸, 当局有必要确保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权益, 持续为台湾经济贡献力量。

效果通常对双方有利

至于双边签署协议的效果, 通常WTO会员签署双边RTA一定是双方有共识, 且对彼此有利的先行, 所以用常识判断, 双边签署协议一定是增加彼此的效果。就实证分析而言, 根据台湾经济研究院“全球贸易分析模型” (GTAP) 的富证模型分析指出, 两岸若签“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 (CECA) , 可为台湾实质GDP增长0.16%, 贸易条件增长1.94%, 投资水准增长3.15%。而根据台湾政治大学董振源教授对台湾企业界的调查, 若台湾可以加入东盟, 台商及外资企业对台湾投资会增加23%~37%;若两岸签署“经济整合协议”, 台商及外资企业对台湾投资会增加29%至42%。

部分产业急需协调以利公平竞争

在两岸贸易及投资往来如此密切的状况下, 台湾当局要确保两岸经贸往来持续为台湾经济成长贡献力量, 所以必须与大陆签着经济合作协议, 主要目的即去除人为的关税及非关税贸易障碍, 让两岸经贸往来更加顺畅。尤其是2010年“东盟加一”成立后, 大多数东盟国家产品可免关税进口大陆, 而台湾出口大陆的石化、机械、汽车等产品要征6.5%~14.9%不等的关税, 厂商是处于不公平的贸易环境下经营。

民意及产业界支持两岸签署协议

与大陆签署经济合作协议, 不论其名称是早先提出的CECA或是马英九定名的E C FA, 名称只要台湾方面同意即可, 而其目标就是要降低关税及非关税贸易障碍, 替产业营造良好的贸易投资经营环境, 这是救产业、救失业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台湾石化业、机械业, 以及六大工商团体均表示同样看法, 台湾“行政院研考会”发布的民调也显示, 约51%的民众支持两岸签署ECFA, 不支持的约为2.9%。《远见》杂志的民调也有相同结果, 52.4%的受访民众认为, 只要对台湾利大于弊, 当局就可与大陆签订ECFA。

避免台湾经济被边缘化并便于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洽签

过去台湾曾与新加坡等国洽谈签订FTA, 但最后均功败垂成, 其主要原因即为两岸关系的紧张对立。也由于两岸关系紧张, 台湾无法加入W T O架构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及自由贸易区, 甚至寻求与台湾自身经贸关系密切的美国、日本、欧盟等签署FTA也障碍重重, 其结果会导致台湾经济被国际社会边缘化, 企业丧失国际竞争力。而根据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估计, “东盟加一”成型后, 台湾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必然下降, 将有为数超过11.4万名员工失业, 台湾经济将被边缘化, 后果非常严重。

自马英九就任后, 两岸关系显着改善, 不但赢得美、日、欧盟等主要国家的高度欢迎与肯定, 也大幅拓展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两岸关系改善后, 欧洲商会已经清楚表态, 支持台湾与欧盟签“贸易提升措施” (TEM) , 如此欧盟国家每年GDP可因此增加20亿欧元, 台湾GDP每年增加38亿欧元, 双方都可以扩大产量,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东盟秘书长苏林也表示, 两岸必须达成某种相处方式, 东盟才会同时与两边交往与合作。故台湾与其他国家签署FTA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双方的贸易往来, 而与大陆签署经济合作协议的目的不但是要促进两岸经贸往来, 同时也是台湾与其他国家能否签署FTA的重要手段, 是避免台湾经济被边缘化的重要一步。

协议内容由双方决定, 且可不必涉及劳工问题

通常WTO会员签署FTA或EIA的内容为:商品贸易、关税及非关税贸易障碍、产品标准、投资保护、服务贸易、知识产权、防卫措施、经贸争端机制解决等。协议内容是由双边协商定的。台湾的政策现阶段不允许大陆劳工来台, 因此两岸就ECFA问题展开协商, 协议中当然不会有大陆劳工来台的内容。

敏感性农产品可以排除

依WTO防卫机制规定, 部分商品进口对会员岛内产业可能伤害太大, 则可列为敏感性商品予以排除。例如, 日本一向保护农民, 坚决不开放农产品岛内市场, 此时该会员可经协商要求将该产品排除适用, 此即敏感性商品。以台湾而言, 农产品即可经协商以此排除, 绝对不会有大陆农产品长驱直入的问题。当然, 如果台湾不生长的农产品, 若经台湾方面同意, 可不适用敏感性条款。以农产品总共2246项而言, 其中2000年政党轮替前仅开放479项大陆农产品进口, 而2000年5月至2008年5月民进党执政的8年间, 增加开放937项, 合计共开放至1416项。可见民进党执政时开放大陆农产品进口的项目, 几乎为国民党执政时的两倍, 而自2008年5月国民党再执政以来, 还没开放过任何一项农产品。

先签架构逐步推动并订退场机制

就协商程序而言, 两岸若要签署全面的《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 (CECA) 相当复杂, 且费时甚久。像大陆与东盟自2002年签框架性协议, 至2010年才正式实施。所以两岸可先就双方“经济合作架构协议” (ECFA) 进行协商, 先就双方协议的宗旨、目标、精神及纲要进行协商, 确定双方经济合作的架构, 之后再逐步来落实具体项目。

至于具有急迫性的项目, 如石化、机械、汽车等产业出口大陆的关税问题, 可列入双方早期收获的项目。至于协商进程则是对台湾有利的先行, 双方有争议的先搁置, 同时亦可列入退场机制, 也就是产品开放后若发生问题, 可在一定时间前 (如一年) 通知对方终止开放, 一切在“以台湾为主, 对人民有利”的原则下进行。

在W T O会员纷纷签署区域贸易协议的浪潮下, 台湾经济要永续发展, 势必要与台湾主要贸易对手签署经济合作协议, 以享有“超W T O”优惠, 确保台湾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与大陆签署E C FA则是台湾整体对外贸易策略的重要一环, 但绝对不是唯一。

结语

两岸签署ECFA的主要内涵, 就是降低关税及排除非关税贸易障碍, 让两岸经贸往来更顺畅, 让台商权益得到更多保障, 是纯经济议题。尤其是海峡两岸都是WTO会员, 两岸贸易协议依规定要报WTO核备, 会员协商是对等的, 台湾方面的权益绝对可以在WTO架构下确保。

两岸经济 篇9

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 就算是当时的政府对于引入侨资这一问题没有给予充分的注重, 对于其关键性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不过还是规划设计了部分与引入侨资、保障侨汇所相关政策与法律规定。后来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时期, 对于这一领域内的法律问题都暂时的停驻不前, 一直到后来的改革开放时期才一个接一个的出台。1985年4月2日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华侨投资优惠的暂行规定》, 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期由我国国务院所公布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华侨和香港澳门同胞投资的规定》;2002年国务院侨办制定了《涉侨经济案件协调处理工作暂行办法》。从当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针对侨资管理这一问题所设立的法律政策不断累积变多, 同时其保障范畴和力度水平也不断增大。因政府相关政策的办法, 给各级政府起到了有效的指引作用, 在我国各个省市地区也开始对这一问题给予了重视, 并颁布推出相应的地方性质规定, 为华人华侨在当地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利益保障。

二、台湾地区引入侨资的法律建设状况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初期, 台湾地区当地政府公布实施了《涉侨与外国人投资输入出售物资办法》这以条文规定, 然后再同一年又推出了《管理外汇条例》这一法律条款, 到了七十年代末期推出实行了《华侨及外国人投资生产事业输入自用及其设备简化程序办法》, 接着又在当年制定并公布实施了《华侨回国投资其经审定之投资额课征遗产税优待办法》这一法律政策。

回顾台湾地区政府对于涉及华人华侨经济管理问题的法律文件的完善情况来看, 我们能够清楚的了解到其对于侨商在当地投资管理局限性的降低, 同时也给投资活动带来更多的便利与利益保障。而上述我们提到的优惠政策主要表现为侨资的结汇与审批方式等等。

三、两岸引进侨资的立法与经济成效对比分析

(一) 纵向对比

1.大陆引进侨资的阶段成效

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几十年间, 在侨资引入问题上所获得的成效较为显著, 引入水平较之前有了极为明显的提升, 正逐渐的发展成华侨华人在我国大陆投资的关键所在。人民日报曾经有相关报道称:从调查统计数据结果来看, 当前在我国侨乡资源占据最明显优势是广东地区, 截止到当前已经引入的资金总额度超过了一千两百亿美元, 占据比例最大的是潮汕籍, 超过总比重的30%。就拿广东省的广州市来说, 当地的侨资企业就已经超过了四千家, 总的投资已经超过了三百亿美元, 并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这在我国都属于领先水平。从当前的情况来看, 中国大陆对涉侨经济管理法律规定的愈发改进, 有效增强了华侨华人对于在我国大陆地区投资的把握, 并激发了其对于投资的热情。总的来说, 日趋全面的立法体系、可行的投资政策以及相对稳定的政治条件对于侨资而言都会是其投资的关键性影响因素。

2.台湾引进侨资的连贯性成效

相较于我国大陆地区来说, 台湾在吸引侨资相关法律的建设问题上具有连贯程度水平较高的特征, 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开始, 台湾地区就开始对于侨资问题给予充分重视, 这为台湾当地经济体系的完善创造了极为关键的推动作用。

进入到两千年之后, 台湾开始进入了降低侨外投资项目控制力度的时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带动下, 为了方式被我国经济体系所连带作用, 台湾开始进一步提升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于涉侨经济立法这一问题来说, 台湾在二零零三年初办公实施了《侨外投资负面表列一禁止及限制侨外人投资业别项目》这一政策文件, 在这一政策的保障下, 华侨华人在台湾地区的投资利益得以确保。

(二) 横向对比

1.台湾引进侨资的立法体系健全

台湾地区引进侨资主要是以法律、法规为主, 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投资软环境。台湾地区对引进侨资相当重视, 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华侨华人对台投资的法律法规。台湾地区的引进侨资立法对其本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表现在扩大出口贸易、促进出口加工业的发展、提高经济实力等方面。就算是台湾在引入侨资法律建设问题上较之前有了明显进步, 不过不可忽视的是依然有不完善的缺陷。

2.大陆引进侨资的合理深化

相比之下, 新时期的大陆涉侨经济立法也处于逐步完善的进程中。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 中央政府对涉侨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鼓励华侨华人对大陆投资, 并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予以明文规定, 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 都制定了鼓励侨资对华投资的法律法规。

中国大陆从中央到地方在引进侨资方面所制定的法律法规, 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规定的:其一, 侨资企业身份确认;其二, 投资形式;其三, 审批程序;其四, 税收优惠;其五, 侨汇方面。

通盘比较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引进侨资的法律法规及其经济成效可见:大陆涉侨立法在系统性上逐步完善, 从广度来看, 涉侨经济立法对侨资企业身份确认、投资形式、审批程序和税收优惠等方面进行明文规定, 内容涵盖面较广, 对侨资保护力度较强;从深度来看, 大陆涉侨立法不仅有中央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 也有各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条例、规章, 在吸引侨资上实现因地制宜, 不仅提供给侨资最优惠的投资环境, 还为华侨华人对台投资解决了后顾之忧。

摘要: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 我国政府对于华人华侨的权益问题一直都给予了充分关注, 并提供了相应的保障政策, 一直致力于对法律的建设中。近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后频频颁布实施针对性政策法律条文给市场状态改善提供相应的推动性力量, 从而给侨资企业的前行与进步提供法律支撑。以下试对大陆和台湾在引进侨资的立法与经济成效进行对比分析, 以期扬长避短, 进一步有效推进。

关键词:大陆与台湾,立法,经济成效

参考文献

[1]段世德.东南亚华人投资中国大陆的原因浅析 (1978-2000) [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2]沈丹阳.华侨企业对华投资基本情况、新趋势及引发的思考[J].中国外资, 2006 (09) .

台湾大选后的两岸经济合作态势 篇10

调整既定经济政策

马英九在新任期内, 虽然存在着众多不确定因素, 但从已往执政四年的经历来看, 当局利用行政资源, 释放多项利多政策, 特别是推出“黄金十年”的发展规划, 有效化解了许多社会危机问题。在与大陆经济深层次的合作《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ECFA) 的签署, 让岛内普通民众享受到了“和平红利”和台湾经济成长的甜头, 民众对经济复苏的“无感”转为“有感”,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众对马当局的不满情绪。对此, 马当局力争今后4年以“拼经济”的成效来为岛内民众带来更多的福祉。

老干新枝拼经济

马英九在选战中提出“黄金十年”的目的, 就是要让台湾“脱胎换骨、创造幸福”, 让岛内民众都能存有“安心”的感觉。马英九在其第二任期内已没有再连任的压力, 完全可以放手实现自己的理想, 不必再斤斤计较民调的数字。然而, 面对欧债危机的蔓延、台湾产业结构的调整、贫富差距、税制改革等现实问题, 皆是对新当局的重大考验, 且难以轻松面对。现在岛内诸多财经界人士期盼马当局能够“带领台湾安然度过可能出现惊涛骇浪的2012年, 开创台湾经济新局”的呼声, 让马英九感到他的第二任期如履薄冰, 万万不敢掉以轻心。

为了接受未来四年经济发展的挑战, “马吴体制”在胜选后的几天内就快马加鞭地进行人事布局工作, 选配了在台湾有“金融王子”美誉的陈冲和被视为“学者从政典范”的江宜桦为主的“新枝”, 辅以以实务经验见长的经济“老干”们来搭建台湾新一届行政主管机构。“陈江配”的出炉, 颇受岛内各界 (特别是工商界) 的充分肯定, 就连民进党对此也没有太多的异议。“马陈江”三人将形成落实“黄金十年”的“铁三角”。以陈江搭档的“财经内阁”组成, 宣告了马英九在其第二任期内将以拼经济、落实社会公义为自己的施政轴心。马英九期盼能够带领台湾民众度过全球金融风暴的袭击, 但更希望其新“内阁”能够拼出台湾的财经新局。台湾媒体如是所述, 这是12年来, 台湾首度由财经专长人士领衔“组阁”, 这项任命有两个重要隐喻:一是历经多年的政治狂飙之后, 台湾选择再度向“经济优先”转轨;二是台湾要加紧脚步, 将这些年失去的竞争力和方向感追回来。这也是马英九新任期内最重要的目标

直面欧债危机问题

标普及惠誉信评机构相继调降欧洲各国信评, 显示出欧债危机仍然阴霾未散, 它也给台湾经济带来了二次衰退。去年9月底, 台湾经济主管部门公布8月份的景气对策信号, 发现已从代表平稳的“绿灯”转成代表衰退的“黄灯”。而上一次景气灯由绿转为黄的时间点为2008年5月, 不到半年, 金融海啸就突然来袭。距现在虽然才两年多, 台湾经济也刚刚谷底翻身, 然而二次衰退的危机却又悄悄袭来。如若遭遇二次衰退, 对于内需市场较小且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台湾经济, 当然不可能独善其身。去年8月份以美元计价的台湾出口金额年增率只达到了7.2%, 大幅低于市场预期的15.05%;而从去年下半年以来, 月平均出口金额的下滑, 显示出国际经济的趋势对于台湾经济发展已构成不小的影响。

目前, 台湾提出因应欧债危机的七大策略中, 就强调以促进投资来加温内需, 而吸引民间资金来投资公共建设则是马当局推行的重要措施。马英九的连任也让民间看到更多的“和平红利”滚滚而来, 因而今年台湾民间投资公共建设项目的金额预计超过3000亿元新台币, 这是往年的6倍多。

马英九曾承诺当选后要提升岛内中低收入户的生活水准, 此项承诺如能兑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对拉抬民众消费力度, 扩大台湾内需市场是能够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

欧美和大陆一向是拉动台湾经济成长的两个引擎, 如今一个引擎受损, 必须更多地仰仗另一个引擎。为了应对这些预知的风险, 马英九及他的“财经内阁”为在新任期内扩大出口、投资和消费, 在很大程度上把希望寄托在大陆的新兴市场, 他们利用台湾经济“船小好调头”的特点, 积极对接大陆的“十二五”规划, 期望以此来减缓由于二次衰退对台湾经济的冲击。

积极发展两岸经贸关系

2010年4月, 在台湾举行的“双英 (马英九、蔡英文) 辩论”上, 马英九首度抛出“黄金十年”的主张, 尔后又进一步阐述了希望借两岸签署ECFA之势, 将台湾打造成全球创新中心、区域经贸枢纽、台商营运总部和外资区域总部。

“黄金十年”是马英九要突破当前政治障碍的最佳途径, 让台湾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巨大的平台, 而这个平台的搭建, ECFA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关键之钥。因此, 利用ECFA的实施是马当局开创台湾“黄金十年”的必然举措。ECFA在去年1月1日正式实施后, 对台湾的经济增长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今年台湾输往大陆的ECFA所列早收清单中的项目有95%将降至零关税, 这使早收清单的利用率将上升逾五成, 可使台湾对大陆的出口仍将有9%的增长, 整体出口的增长率可达8%~10%。若今年6月海协与海基两会在第八次商谈中能够完成《投资保护协议》的洽签工作, 在陆资入台呈现“好戏连场”的同时, 台商的回台投资也会相应带动起来。更何况ECFA一系列的后续协议, 即货品贸易协议和服务贸易协议的洽签工作都可望在马英九新任期内有显著的成果出来, 实现大幅度的商品关税相互减免和服务业的相互准入。这样就会有众多的大陆企业和大陆台商顺应ECFA的深化趋势, 利用台湾优质的研发及生产资源来投资台湾。

与此同时, 跨国企业投资台湾的信心明显增加, 目前承诺赴台投资的金额超过了3000亿元新台币。在此基础上, 欧美、日本、韩国的企业也想搭ECFA之便, 以台湾为跳板, 进入巨大的大陆市场。他们会利用参股、并购、委托代工, 以及合资设厂等多种方式, 来与岛内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关系。目前, “东盟+大陆”、“东盟+日本”、“东盟+韩国”等已成为东亚区域合作的主要渠道, 但台湾却一直无法参与其中, 尤其是今后“东盟+3 (大陆、香港、澳门) ”经济体成立后, 台湾的经济边缘化将更加明显。因此, 面对亚太地区经济整合的快速发展, 马英九已充分认识到ECFA的实施是台湾凭借大陆市场逐步融入区域经济整合、加速建成两岸自由贸易区、提升台湾经济总体竞争力、避免经济边缘化的唯一可行途径。这有利于解除台湾面对出口竞争力大都被削弱的威胁, 甚至可以发挥两岸及港澳的整体优势, 成为带动东亚地区经济整合的重要纽带。

两岸经济 篇11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遵循平等互惠、循序渐进的原则,达成加强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意愿。

双方同意,本着世界贸易组织(WTO)基本原则,考虑双方的经济条件,逐步减少或消除彼此间的贸易和投资障碍,创造公平的贸易与投资环境:通过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本协议》,进一步增进双方的贸易与投资关系,建立有利于两岸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合作机制。

经协商,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章总则

本协议目标为:

一、加强和增进双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

二、促进双方货物和服务贸易进一步自由化,逐步建立公平、透明、便利的投资及其保障机制。

三、扩大经济合作领域,建立合作机制。

双方同意,考虑双方的经济条件,采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措施,加强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一、逐步减少或消除双方之间实质多数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二、逐步减少或消除双方之间涵盖众多部门的服务贸易限制性措施。

三、提供投资保护,促进双向投资。

四、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和产业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贸易与投资

一、双方同意,在本协议第七条规定的“货物贸易早期收获”基础上,不迟于本协议生效后六个月内就货物贸易协议展开磋商,并尽速完成。

二、货物贸易协议磋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一)关税减让或消除模式:

(二)原产地规则:

(三)海关程序:

(四)非关税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SPS):

(五)贸易救济措施,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实施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六条的协定》、《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保障措施协定》规定的措施及适用于双方之间货物贸易的双方保障措施。

三、依据本条纳入货物贸易协议的产品应分为立即实现零关税产品、分阶段降税产品、例外或其他产品三类。

四、任何一方均可在货物贸易协议规定的关税减让承诺的基础上自主加速实施降税。

一、双方同意,在第八条规定的“服务贸易早期收获”基础上,不迟于本协议生效后六个月内就服务贸易协议展开磋商,并尽速完成。

二、服务贸易协议的磋商应致力于:

(一)逐步减少或消除双方之间涵盖众多部门的服务贸易限制性措施:

(二)继续扩展服务贸易的广度与深度:

(三)增进双方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

三、任何一方均可在服务贸易协议规定的开放承诺的基础上自主加速开放或消除限制性措施。

一、双方同意,在本协议生效后六个月内,针对本条第二款所述事项展开磋商,并尽速达成协议。

二、该协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事项:

(一)建立投资保障机制:

(二)提高投资相关规定的透明度:

(三)逐步减少双方相互投资的限制:

(四)促进投资便利化。

第三章经济合作

一、为强化并扩大本协议的效益,双方同意,加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合作: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

(二)金融合作:

(三)贸易促进及贸易便利化:

(四)海关合作:

(五)电子商务合作:

(六)研究双方产业合作布局和重点领域,推动双方重大项目合作,协调解决双方产业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七)推动双方中小企业合作,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

(八)推动双方经贸社团互设办事机构。

二、双方应尽速针对本条合作事项的具体计划与内容展开协商。

第四章早期收获

一、为加速实现本协议目标,双方同意对附件一所列产品实施早期收获计划,早期收获计划将于本协议生效后六个月内开始实施。

二、货物贸易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应遵循以下规定:

(一)双方应按照附件一列明的早期收获产品及降税安排实施降税:但双方各自对其他所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普遍适用的非临时性进口关税税率较低时,则适用该税率:

(二)本协议附件一所列产品适用附件二所列临时原产地规则。依据该规则被认定为原产于一方的上述产品,另一方在进口时应给予优惠关税待遇:

(三)本协议附件一所列产品适用的临时贸易救济措施,是指本协议第三条第二款第五项所规定的措施,其中双方保障措施列入本协议附件三。

三、自双方根据本协议第三条达成的货物贸易协议生效之日起,本协议附件二中列明的临时原产地规则和本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的临时贸易救济措施规则应终止适用。

一、为加速实现本协议目标,双方同意对附件四所列服务贸易部门实施早期收获计划,早期收获计划应于本协议生效后尽速实施。

二、服务贸易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一方应按照附件四列明的服务贸易早期收获部门及开放措施,对另一方的服务及服务提供者减少或消除实行的限制性措施:

(二)本协议附件四所列服务贸易部门及开放措施适用附件五规定的服务提供者定义:

(三)自双方根据本协议第四条达成的服务贸易协议生效之日起,本协议附件五规定的服务提供者定义应终止适用:

(四)若因实施服务贸易早期收获计划对一方的服务部门造成实质性负面影响,受影响的一方可要求与另一方磋商,寻求解决方案。

第五章其他

本协议的任何规定不得解释为妨碍一方采取或维持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一致的例外措施。第十条争端解决

一、双方应不迟于本协议生效后六个月内就建立适当的争端解决程序展开磋商,并尽速达成协议,以解决任何关于本协议解释、实施和适用的争端。

二、在本条第一款所指的争端解决协议生效前,任何关于本协议解释、实施和适用的争端,应由双方通过协商解决,或由根据本协议第十一条设立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以适当方式加以解决。

一、双方成立“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委员会由双方指定的代表组成,负责处理与本协议相关的事宜,包括但不限于:

(一)完成为落实本协议目标所必需的磋商:

(二)监督并评估本协议的执行:

(三)解释本协议的规定:

(四)通报重要经贸信息:

(五)根据本协议第十条规定,解决任何关于本协议解释、实施和适用的争端。

二、委员会可根据需要设立工作小组,处理特定领域中与本协议相关的事宜,并接受委员会监督。

三、委员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例会,必要时经双方同意可召开临时会议。

四、与本协议相关的业务事宜由双方业务主管部门指定的联络人负责联络。

基于本协议所进行的业务联系,应使用双方商定的文书格式。第十三条附件及后续协议

本协议的附件及根据本协议签署的后续协议,构成本协议的一部分。

本协议修正,应经双方协商同意,并以书面形式确认。

本协议签署后,双方应各自完成相关程序并以书面通知另一方。本协议自双方均收到对方通知后次日起生效。

一、一方终止本协议应以书面通知另一方。双方应在终止通知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开始协商。如协商未能达成一致,则本协议自通知一方发出终止通知之日起第一百八十日终止。

二、本协议终止后三十日内,双方应就因本协议终止而产生的问题展开协商。

本协议于六月二十九日签署,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两份。四份文本中对应表述的不同用语所含意义相同,四份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附件一货物贸易早期收获产品清单及降税安排

附件二适用于货物贸易早期收获产品的临时原产地规则

附件三适用于货物贸易早期收获产品的双方保障措施

附件四服务贸易早期收获部门及开放措施

附件五适用于服务贸易早期收获部门及开放措施的服务提供者定义

两岸经济 篇12

1 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现状

2010年6月29日, 海协会与海基会两会代表在重庆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ECFA) , 这是大陆与台湾开展交流合作以来最主要的成果, 是经济领域合作成果的集中体现。这一协议的出台凝聚着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2008年, 马英九公开表示海峡两岸应该商议“综合性经济合作协定” (CECA) , 2008年底, 作为对台湾方面要求商议经济合作协议的回应, 胡锦涛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30年座谈会上表示, 可以与台湾签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但这一协议名称受到岛内不同声音的质疑, 后于2009年2月马英九通过媒体表示将协议名称改为《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ECFA) 。正式协议签署之前, 两岸海协会与海基会相关人员组织多次会谈,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最后版本才得以问世。ECFA以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精神为基础, 以进一步扩大两岸经济、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为宗旨, 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合作、早期收获等全方位的内容。在货物贸易早期收获方面, 大陆对原产于台湾的539项产品实施降税措施, 而台湾对大陆的降税产品清单仅包括267项。双方将在早期收获计划实施两年内分步将关税降为零。

(1) 贸易。从图1看, 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对当年台湾地区出口大陆地区的规模影响显著, 2010年比2009年出超增长32.87%, 是2008~2012年期间增长率最高的一年。这表明, 2010年6月份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对当年台湾对大陆的出口有较大正面影响, 当然这其中不排除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逐渐恢复带来的积极效应。根据图2, 可以看出大陆地区2010年比2009年从台湾的进口规模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结合图1和图2, 可以发现, 作为产品的销售市场, 台湾对大陆的依赖要高于大陆对台湾的依赖。

(2) 投资。近两年, 台湾对大陆投资总额连续下降, 但2013年仍然保持86.8亿美元。根据商务部数据, 2013年1~12月对华实际直接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中, 台湾以52.46亿美元位居第4, 如图3。对台湾地区而言, 大陆投资市场举足轻重。自2009年台湾开放“陆资”赴台, 大陆累计对台投资8.65亿美元。2013年侨外赴台投资49.3亿美元, 较上年减少11.25%;但2013年大陆资本对台湾投资金额3.6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0%。2013年, 侨外赴台投资、台商赴大陆投资、台湾对外投资, 均为负增长, 只有陆资赴台为正增长,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陆地区作为一个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 世界第一大的人口体不可避免地对台湾经济社会产生深层次影响。

(3) 旅游。海峡两岸互通旅游, 是从1988年开始的。1987年台湾允许台湾居民登陆探亲, 由此引发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热。由于两岸隔离近40年之久, 1988年的大陆探亲放行, 致台湾赴大陆探亲人数井喷式发展, 当年达45万人次之多。但, 当年大陆赴台旅游人数不足1000人次, 台湾对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还是严加限制的, 仅允许探病、奔丧。时隔20多年后, 两岸旅游业又有较大程度发展。2012年大陆共接待入境游人数1.32亿人次, 实现旅游 (外汇) 收入500.28亿美元。其中外国人2719.16万人次, 香港同胞7871.3万人次, 澳门同胞2116.06万人次, 台湾同胞534.02万人次, 港、澳、台三地共占比79.5%。出境游人数达8318.27万人次, 其中台湾以首站出境目的地人数263.02万人次位于香港、澳门、韩国之后, 居于第4位。与居于第一位的香港 (3495.56万人次) 相比, 差距显著, 即使与居于第2位的澳门 (2150.29万人次) 相比, 也有相当大的落差。从陆地面积和人口规模看, 台湾在开展与大陆双向旅游领域应该更具优势, 但由于两岸政治敏感因素及由此引起的旅游手续复杂性较大地影响了两岸双向旅游发展。如笔者调研的贵州省, 在办理旅游通行证时, 台湾比香港和澳门要多出具一份有赴台经营资格的旅行社出具的全额旅游费用 (5万元以上) 的发票, 这使得“大陆居民往来台湾地区通行证”的办理程序更复杂, 流失了部分游客。

2 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现状

“台湾文化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其中国属性最迟到清代基本定型。”甲午战争后, 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 台湾重回祖国, 在日本盘据台湾的几十年里, 日本文化对台湾文化有一定影响。1949年国民党退据台湾以后, 台湾政权多年以来一直受到美国支援, 同时美国文化和价值理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台湾文化发挥影响。大陆与台湾分处两地, 半个多世纪两岸接受着不同的文化和教育, 两地人民生活习俗和观念已存在部分差异。特别是关于“台独”与“台统”的认识差异, 以及所接受政治制度的中西方差异, 这可能是存在于两岸人民中最主要的文化差异。1987年台湾开放台胞来大陆探亲后, 台湾歌手开始来大陆表演, 两岸文化交流由此开启。1992年, “大陆艺术演出团”赴台湾演出, 两岸文化交流开始双向发展。2008年以来, 两岸文化交流加快发展。近年, 两岸文化交流主要涉及五个领域: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分享、艺文演出、文化周及研讨会、教育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如“2012年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暨科学技术研讨会”、“2013年海峡青年旅游学院会谈”、“2014年两岸大学生交流汉字书法艺术”、“中国好声音”设置台湾海选赛区等等。特别是2010年6月ECFA的签署促进了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仅2014年7月的交流与合作即达80次左右。

3 结语

马英九上台执政以后秉持“先经后政、先易后难”的两岸关系原则, 特别是鉴于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台湾地区认识到加入东亚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与大陆地区签署了ECFA, ECFA对两岸经贸发展将提供更多便利, 两岸贸易、金融、投资将得到更好发展。密切的经济往来将为两岸文化提炼出更多共性, 有利于在两岸民众心中达成更多共识, 相应的文化交流也将更加频繁。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对政治往来也将带来积极的影响。

摘要:1949年, 国民党退据台湾以后, 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隔绝数十年, 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两岸关系才破冰发展。2008年以后, 两岸关系互动更加频繁。2010年ECFA的签署, 加快了大陆与台湾关系的进展, 海峡两岸在经济、文化领域开展了规模日益扩大、程度不断深化的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海峡两岸,经济,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俊峰.ECFA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J].台湾研究集刊, 2011 (2) .

[2]投资台湾网.2013年“陆资”赴台创新高台资“登陆”续减[EB/OL].http://www.iitw.taiwan.cn/topnews/201404/t20140415_6017675.htm.

[3]国家旅游局.2013年1-12月来华旅游入境人数 (按入境方式分) [EB/OL].http://www.cnta.gov.cn/html/2014-1/2014-1-16-15-52-71196.html.

[4]胡幸福.三十年台湾旅游研究述评[J].山西师大学报, 2009 (5) .

[5]陈孔立.两岸之间的文化冲突[J].台湾研究集刊, 2014 (1) .

[6]王仲.两百年来台湾文化变迁概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12 (3) .

上一篇:公共设施的系统设计下一篇:有效提问成就精彩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