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经济合作协议

2024-08-26

两岸经济合作协议(共12篇)

两岸经济合作协议 篇1

近一时期, 台湾朝野及学界对两岸是否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 (CECA) 一事吵得沸沸扬扬, 马英九也为此亲上电视台接受专访, 说明台湾当局对于两岸签署经济合作协议的立场, 并确定将推动与大陆签订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

两岸是否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一事攸关台湾经济未来发展, 台湾各界也高度关注此事。本质上E C FA为经济议题, 不涉政治、更与统独、撤飞弹 (属两岸和平协议范畴) 无关, 实有必要从经济专业的角度, 告诉台湾人民什么是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台湾为什么要与大陆洽签?

WTO会员签署经济合作协议的相关情况

要说明什么是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就必须先由WTO谈起。WTO现有会员153个, 再加上包括俄罗斯在内的30个观察员, 几乎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体均全部加入WTO, 会员间相互提供当初入会时所承诺的关税减让条件。然而这样的关税减让条件有限, 依旧存在某种程度的关税及非关税贸易障碍。

过去欧美各国曾尝试通过WTO来推动全球性的自由贸易, 但因各会员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全面推动更高程度的关税减让并不容易, 各会员因而转向推动区域性经济合作, 签署区域贸易协议 (RTA) , 相互提供比当初加入WTO时承诺的更优惠的条件, 即“超WTO协定”。

WTO对于会员间签署的经济合作协议, 不论其名称为何, 一律通称为RTA, 以有别于全球自由贸易协议。截至目前为止, 会员间一共签署了421个RTA向WTO及其前身“关税竖贸易总协定” (GATT) 报备, 目前有230个RTA正在有效实施中, 可见WTO会员间签署RTA已呈世界潮流。

什么是经济合作架构协议?

通常WTO会员签署RTA不会一步到位, 会先搭起双方同意的经济合作架构, 接下来才一步一步充实其内涵。例如, 大陆在2002年12月9日与东南亚联盟 (ASEAN) 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定》, 但到2005年7月20日双方才签订《货物贸易协定》, 也就是说《框架协定》签署三年后才正式开始货物贸易减税;2006年底双方签订《服务贸易架构协议》, 隔年7月1日才实施第一阶段服务贸易自由化, 至于双方的全面经济合作则从2010年才开始实施。

换句话说, 双边《经济合作架构协议》 (ECFA) , 即双方经济合作的法律基础及基本架构, 主要内容就是双方合作的序言、宗旨、目标、精神及纲要, 至于具体细节问题, 则由双方未来进一步签署货物或服务业贸易协议来达成。但是架构协议可先对急迫性工业产品提供优惠关税, 称为“早期收获”。而“早期收获”降税项目, 所需时程与降税幅度, 都需经协议双方谈判后才能决定。

经济合作协议的分类、内容及效果

至于WTO于会员报备RTA的分类, 不论其名称为何, 一律是依其协议实质内容来区分类型。

1.对于实施部分货物关税减让的RTA协议, WTO归类为“部分范围” (PS) 。

2.实施大多数货物关税减让则归类于“自由贸易协议” (FTA) 。

3.若是协议内容含有服务业合作, 则归类为“经济整合协议” (EIA) 。

4.WTO另有货物关税同盟 (CU) 报备的例子, 但截至目前为止, WTO尚无学理上“共同市场”与“经济同盟”报备的案例。详细做法可见WTO对会员签RTA的分类标准及案例表。

绝大多数WTO签署的RTA属FTA的范畴。至于签署名称问题, 各会员所签的协议名称五花八门, 例如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签署的《澳新紧密经济关系贸易协议》, 印度与新加坡签署的《印新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另外, 印度与马来西亚、印尼、新西兰等也均拟签署CECA;日本及新加坡则签署了《日本新加坡新世纪经济伙伴关系协议》。

由此可见, 双边签署经济合作协议的名称不论是用“紧密经贸关系” (CER) 、“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 (CECA) , 或是“经济伙伴协议” (EPA) , 均无中央对地方, 或是有矮化主权的问题。只要双方同意即可, 实质内容对彼此有利最重要。

这里还有一点值得说明, 由于香港、澳门也是WTO会员, 所以大陆与港、澳签署的紧密经贸关系 (CEPA) 也向WTO报备。可见只要是WTO会员间签署的RTA, 一律须向WTO报备, 就连香港、澳门是大陆的特别行政区也不例外。

台湾必须与主要贸易伙伴签署经济合作协议

在WTO会员间彼此积极寻求签署RTA的情况下, 台湾虽然在2002年1月1日以“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名称加入WIO, 并且于1991年即加入亚太经济合作会议 (APEC) , 但若不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更进一步的区域经济合作, 享有“超WTO协定”, 台湾在与这些会员进行贸易时, 将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台湾是以外贸为导向的经济体, 2008年出口额占全民生产毛额 (GNP) 的比例高达63.49%, 对其经济成长贡献卓著, 因此有必要确保出口畅旺, 持续为台湾经济成长注入源头活水。未来只要在“以台湾为主, 对人民有利”的原则下进行, 对经济发展有实质效益, 台湾应尽速与其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签署经济合作协议, 至于协议实质内容不论是属于P S、F TA、E I A或CU, 只要是有利于台湾对外贸易的协议均可。而名称只要台湾同意即可, 签CER、CECA、EPA或是其他的名称, 在WTO规范下均无矮化的问题。

目前台湾仅与巴拿马、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厄尔瓦多、洪都拉斯签署了FTA, 这些国家与台湾贸易仅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约0.167%。面对全球230个RTA的冲击, 台湾应与其贸易金额较多的对象, 包括美国、日本、中国大陆、新加坡等签署才更具意义。而与中国大陆签署经济合作协议是台湾整体对外贸易政策的一环, 并不是唯一, 但是却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 原因无他, 即两岸经贸往来对台湾经济成长的贯献极大。

两岸签署经济合作协议的必要性

自台湾当局正式开放两岸贸易及投资往来后, 两岸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大陆目前为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伙伴及第二大进口伙伴, 2007年两岸贸易为台湾方面赚取了462.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若依大陆统计则为775.6亿美元, 为台湾经济成长贡献良多。

另一方面, 累计至2008年10月, 依大陆统计, 台湾一共有77, 011个投资项目在大陆经营, 在台湾采购原料及零配件, 在大陆加工组装后再出口至美国等主要消费市场。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促进了台湾对大陆的出口, 让台湾从大陆赚取大量外汇。这种投资型态是大陆依赖台湾的技术、台湾依赖大陆的劳工及土地等生产要素, 而两岸共同依赖美国的消费市场。这样的分工型态结果使三方均获利。台商赴大陆投资是台湾经济实力向外的延伸, 当局有必要确保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权益, 持续为台湾经济贡献力量。

效果通常对双方有利

至于双边签署协议的效果, 通常WTO会员签署双边RTA一定是双方有共识, 且对彼此有利的先行, 所以用常识判断, 双边签署协议一定是增加彼此的效果。就实证分析而言, 根据台湾经济研究院“全球贸易分析模型” (GTAP) 的富证模型分析指出, 两岸若签“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 (CECA) , 可为台湾实质GDP增长0.16%, 贸易条件增长1.94%, 投资水准增长3.15%。而根据台湾政治大学董振源教授对台湾企业界的调查, 若台湾可以加入东盟, 台商及外资企业对台湾投资会增加23%~37%;若两岸签署“经济整合协议”, 台商及外资企业对台湾投资会增加29%至42%。

部分产业急需协调以利公平竞争

在两岸贸易及投资往来如此密切的状况下, 台湾当局要确保两岸经贸往来持续为台湾经济成长贡献力量, 所以必须与大陆签着经济合作协议, 主要目的即去除人为的关税及非关税贸易障碍, 让两岸经贸往来更加顺畅。尤其是2010年“东盟加一”成立后, 大多数东盟国家产品可免关税进口大陆, 而台湾出口大陆的石化、机械、汽车等产品要征6.5%~14.9%不等的关税, 厂商是处于不公平的贸易环境下经营。

民意及产业界支持两岸签署协议

与大陆签署经济合作协议, 不论其名称是早先提出的CECA或是马英九定名的E C FA, 名称只要台湾方面同意即可, 而其目标就是要降低关税及非关税贸易障碍, 替产业营造良好的贸易投资经营环境, 这是救产业、救失业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台湾石化业、机械业, 以及六大工商团体均表示同样看法, 台湾“行政院研考会”发布的民调也显示, 约51%的民众支持两岸签署ECFA, 不支持的约为2.9%。《远见》杂志的民调也有相同结果, 52.4%的受访民众认为, 只要对台湾利大于弊, 当局就可与大陆签订ECFA。

避免台湾经济被边缘化并便于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洽签

过去台湾曾与新加坡等国洽谈签订FTA, 但最后均功败垂成, 其主要原因即为两岸关系的紧张对立。也由于两岸关系紧张, 台湾无法加入W T O架构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及自由贸易区, 甚至寻求与台湾自身经贸关系密切的美国、日本、欧盟等签署FTA也障碍重重, 其结果会导致台湾经济被国际社会边缘化, 企业丧失国际竞争力。而根据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估计, “东盟加一”成型后, 台湾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必然下降, 将有为数超过11.4万名员工失业, 台湾经济将被边缘化, 后果非常严重。

自马英九就任后, 两岸关系显着改善, 不但赢得美、日、欧盟等主要国家的高度欢迎与肯定, 也大幅拓展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两岸关系改善后, 欧洲商会已经清楚表态, 支持台湾与欧盟签“贸易提升措施” (TEM) , 如此欧盟国家每年GDP可因此增加20亿欧元, 台湾GDP每年增加38亿欧元, 双方都可以扩大产量,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东盟秘书长苏林也表示, 两岸必须达成某种相处方式, 东盟才会同时与两边交往与合作。故台湾与其他国家签署FTA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双方的贸易往来, 而与大陆签署经济合作协议的目的不但是要促进两岸经贸往来, 同时也是台湾与其他国家能否签署FTA的重要手段, 是避免台湾经济被边缘化的重要一步。

协议内容由双方决定, 且可不必涉及劳工问题

通常WTO会员签署FTA或EIA的内容为:商品贸易、关税及非关税贸易障碍、产品标准、投资保护、服务贸易、知识产权、防卫措施、经贸争端机制解决等。协议内容是由双边协商定的。台湾的政策现阶段不允许大陆劳工来台, 因此两岸就ECFA问题展开协商, 协议中当然不会有大陆劳工来台的内容。

敏感性农产品可以排除

依WTO防卫机制规定, 部分商品进口对会员岛内产业可能伤害太大, 则可列为敏感性商品予以排除。例如, 日本一向保护农民, 坚决不开放农产品岛内市场, 此时该会员可经协商要求将该产品排除适用, 此即敏感性商品。以台湾而言, 农产品即可经协商以此排除, 绝对不会有大陆农产品长驱直入的问题。当然, 如果台湾不生长的农产品, 若经台湾方面同意, 可不适用敏感性条款。以农产品总共2246项而言, 其中2000年政党轮替前仅开放479项大陆农产品进口, 而2000年5月至2008年5月民进党执政的8年间, 增加开放937项, 合计共开放至1416项。可见民进党执政时开放大陆农产品进口的项目, 几乎为国民党执政时的两倍, 而自2008年5月国民党再执政以来, 还没开放过任何一项农产品。

先签架构逐步推动并订退场机制

就协商程序而言, 两岸若要签署全面的《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 (CECA) 相当复杂, 且费时甚久。像大陆与东盟自2002年签框架性协议, 至2010年才正式实施。所以两岸可先就双方“经济合作架构协议” (ECFA) 进行协商, 先就双方协议的宗旨、目标、精神及纲要进行协商, 确定双方经济合作的架构, 之后再逐步来落实具体项目。

至于具有急迫性的项目, 如石化、机械、汽车等产业出口大陆的关税问题, 可列入双方早期收获的项目。至于协商进程则是对台湾有利的先行, 双方有争议的先搁置, 同时亦可列入退场机制, 也就是产品开放后若发生问题, 可在一定时间前 (如一年) 通知对方终止开放, 一切在“以台湾为主, 对人民有利”的原则下进行。

在W T O会员纷纷签署区域贸易协议的浪潮下, 台湾经济要永续发展, 势必要与台湾主要贸易对手签署经济合作协议, 以享有“超W T O”优惠, 确保台湾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与大陆签署E C FA则是台湾整体对外贸易策略的重要一环, 但绝对不是唯一。

结语

两岸签署ECFA的主要内涵, 就是降低关税及排除非关税贸易障碍, 让两岸经贸往来更顺畅, 让台商权益得到更多保障, 是纯经济议题。尤其是海峡两岸都是WTO会员, 两岸贸易协议依规定要报WTO核备, 会员协商是对等的, 台湾方面的权益绝对可以在WTO架构下确保。

两岸自2008年海基、海协两会恢复协商以来, 所有两岸协商都是在对等、尊严前提下进行, 所签的六项协议均对台湾有利, 也获得绝大多数人民与国际社会的肯定, 绝无涉及政治或主权矮化的问题, 希望朝野各界人士能以台湾经济发展及人民就业为重, 用纯经济专业的角度来看待两岸签署互利互惠的ECFA。尤其是在马英九宣示“三不三要”的原则下, 也就是“不矮化主权、不会开放大陆劳工来台、不再开放大陆农产品进口”, “要凝聚共识、要循序渐进、要广结善缘”, 应可消除反对人士的疑虑, 让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能尽速推动落实。

两岸经济合作协议 篇2

背景

2010年1月26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第一次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专家工作协商在北京举行。大陆方面由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郑立中带队,台湾方面由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副董事长高孔廉带队,成员包括两岸相关经济主管部门的人员。海峡两岸就《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名称、基本结构、建立协商工作机制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海峡两岸经过一天坦诚和善意的协商,取得了多项共识。海峡两岸认为,海峡两岸研究单位关于《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共同研究的结论和建议,体现了海峡两岸经济的现状和特点,反映了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海峡两岸一致认为,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有利于海峡两岸展开进一步的经济合作,有利于海峡两岸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经济激烈竞争的挑战,有利于建立具有海峡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有利于增进海峡两岸人民的福祉(zhǐ)。海峡两岸同意,《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基本内容涵盖海峡两岸之间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市场开放、原产地规则、早期收获计划、贸易救济、争端解决、投资和经济合作等;今后将按业务议题进行协商。海峡两岸还交换了税则和有关经济管理规定与统计数据等。

海峡两岸同意,应本着先易后难、求同化异、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和先大事记

2005年4月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历史性的会谈后共同发布的《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中,明确提出:“促进海峡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2008年 海峡两岸关系实现历史转折后,台湾方面提出希望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08年底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海峡两岸可以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09年12月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领导人在台湾省台中市举行第四次会谈,同意将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纳入第五次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协商重点推动的议题。

2010年1月 关于《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第一次专家工作协商在北京举行。海峡两岸就《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名称、基本结构、建立协商工作机制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取得多项共识。

2010年2月~6月 随后5个月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又分别在台湾省桃园县和北京举行了两次专家工作协商,逐渐敲定《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文本构成、早期收获计划等重要内容。

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领导人第五次会谈在重庆举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会谈中就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后续商谈议题等交换意见。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分别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上签字,然后互换文本。热烈的掌声、炫目的闪光灯,又一次见证了海峡两岸历史性的时刻——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从此开启新篇章。2010年8月17日晚间台湾立法机构二度表决通过《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10年9月11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完成换文程序,同意《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于2010年9月12日实施。经济后政治的原则,尽快推动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进程。

[1]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特点

两岸签署框架协议是两岸经贸交流经过30多年互惠互补、相互依存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中断近十年的两会协商得以恢复,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基本实现,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两岸共同认识到,互为重要经贸伙伴的大陆与台湾,不应置身于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潮流之外,两岸同胞期盼建立制度化经济合作的愿望日益增强。

两岸签署框架协议,旨在逐步减少或消除彼此间的贸易和投资障碍,创造公平的贸易与投资环境,进一步增进双方的贸易与投资关系,建立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与发展的合作机制。与其他区域经济合作协议相比,框架协议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框架协议是具有鲜明的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协议。一是双方着眼于两岸全局利益,做到了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务实协商、合理安排;二是双方着眼于两岸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彼此关切,结合两岸产业互补性,达成了一个规模大、覆盖面广的早期收获计划,两岸民众得以尽早享受贸易自由化的利益;三是大陆方面充分理解台湾经济和社会的现状,着眼两岸经济长远发展,未涉及台湾弱势产业、农产品开放和大陆劳务人员输台等问题,体现了大陆方面最大的诚意和善意。

第二,框架协议是开放、渐进的经济合作协议。框架协议规定,两岸将在框架协议生效后继续商签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多个单项协议,逐步推进两岸间的进一步开放,最大限度实现两岸经济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第三,框架协议是全面、综合的经济合作协议。框架协议的内容涵盖了两岸间的主要经济活动,确定了未来两岸经济合作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规划。框架协议既关注协议签署后带来的即时的经济效益,关注两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更关注两岸经济的长远发展,关注两岸人民的福祉。框架协议的签署为两岸经济合作搭建了一个制度化的平台,但这只是两岸制度化合作的开始。

今后,两会专家将根据框架协议的规定尽快完成各单项协议的协商,不断丰富和完善框架协议的内容,务实推动两岸在各领域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让两岸人民全面感受到贸易投资更加自由、便利的好处。

大陆方面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就此议题明确提出:两岸可以签定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以最大限度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2010年农历春节到来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看望台商时说:“现在两岸正在商谈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是一件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双赢的好事。在商谈过程中,我们会充分考虑

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农民兄弟的利益,把这件好事办好。”

2010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表示,大陆将充分照顾台湾中小企业和广大基层民众的利益,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利益。在这些方面,大陆可以做到让利。2010年3月9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今年两会商谈工作有两大规划:以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商谈为重点,加快两岸经济关系迈向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的步伐;适时在两会商谈中增加文化、教育、卫生、新闻等议题,不断为两岸协商注入新的内涵。

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会上再次表示,要让利给台湾。这种让利,比如通过减免关税,通过早期收获实现。另外,也要做出让台湾农民放心的事情。“因为我们是兄弟”。

3月30日,国台办主任王毅接受台湾媒体《旺报》专访表示,签署ECFA是台湾方面先提出来的。并声明几点基本信息:首先,ECFA的性质是一个经济合作协议,协议中不会有政治内容,也不会有政治语言。二是指大陆方面选择对台湾降税的产品时,将尽可能选取能惠及台湾中小企业和广大基层民众的相关产品。三是指大陆方面提出希望台湾方面降税的要求时,将尽量不影响台湾的弱势产业。四是大陆不会要求台湾方面进一步扩大大陆农产品入岛。五是大陆无意对台湾实施劳务出口。[2]

台湾高层

台湾方面认为推动和大陆签署ECFA主要有三个目的:

一是推动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目前虽然两岸都是WTO的成员,但是彼此之间的经贸往来仍有许多限制。

二是避免台湾在区域经济整合体系中被“边缘化”。

三是为促进台湾经贸投资“国际化”。

2010年4月25日,马英九与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就ECFA进行电视辩论。马英九表示,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对台湾有利。签署ECFA,等于打通台湾经济的任督二脉。双方表情丰富各异。蔡英文表现不佳,被曝“有很大的挫折感”。

2010年4月10日,马英九到高雄向南部中小企业说明两岸经济协议,他强调签ECFA会“一帮二不三要”,就是要帮人民做生意,提升台湾竞争力;不进一步开放农产品进口、不开放大陆劳工来台;要关税减免、投资保障和保护智慧财产权。

2010年3月14日,马英九出席“两岸经济协议座谈会”时说,不签“两岸经济协议”的后果就是“生意难做、竞争不过”。

2010年3月14日晚间,中国国民党文化传播委员会针对媒体报导谭慎格指“两岸经济协议”会使台湾经济边缘化的言论,发表国民党文传会主委苏俊宾的三点响应。

2010年3月9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表示,两岸经济协议(ECFA)

4、5月完成谈判工作,6月签署协议是很好的时机。

2010年2月9日,马英九表示,两岸经济协议(ECFA)内容包括减免关税、投资保障与保障智慧财产权三大部分,目的是“帮助人民做生意,提升台湾竞争力”;首度松动今年上半年签订的立场,强调“现在协商并没有固定的时间表”。[2]

协议意义

中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杨毅在北京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在早前结束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第一次两会专家工作商谈中,双方经过坦诚和善意的协商,已就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名称、基本结构、商谈工作机制等达成多项共识。当务之急是双方加快推动商签的进程。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第一次两会专家工作商谈26日在北京举行。双方就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正式名称充分交换了意见,没有实质性的分歧。并商定协议的基本内容将涵盖两岸间主要的经济活动。双方同意尽快适时启动第二次两会专家工作商谈。

杨毅表示,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为了推动两岸经济进一步深化合作、遵守世界贸易的有关规则而做出的一项具有两岸特色的制度安排,是两岸经济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客观需求和需要。

相关知识

架构协议什么意思

是指签署正式协议之前所拟订的纲要,仅先定架构及目标,具体内容日后再协商,因为要协商签署正式协议旷日持久,缓不济急,为了考量实际需要,故先签署纲要式的「架构协议」,并针对攸关生存关键之产业,可先进行互免关税或优惠市场开放条件之协商,协商完成者先执行,这部分称为「早期收获(Early Harvest)」,可立即回应台湾面临国际经营困境产业急需排除关税障碍之需求。国际上,亦有其他国家签署架构协议之桉例,例如,东协分别与中国大陆、韩国、日本、印度等国都签有架构协议。

【海峡两岸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具体内容

1.何为ECFA?

ECFA是指“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完整英文名为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不过这是台湾方面的称呼,真正的名字(中英文)要等两岸正式谈话才能确定。

2.何为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

是指在世贸允许的框架内,两岸类似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合作协议。台湾马英九政府为了缓和民进党与台联的反对,将台湾与大陆可能签署的CECA改为ECFA,台湾媒体称为“CE咖”,是“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的英文简称。这个安排类似香港与内地的CEPA,不过台湾官方顾虑如果

照搬CEPA,会被台湾一部分民众特别是民进党的支持者认为是将台湾“香港化”,因此,在设计协议的名称与内容方面都与CEPA有所不同。中国内地与香港的CEPA,以及内地与澳门的CEPA,都是一国两制下的安排,也是因为香港、澳门都是世贸的成员,具有独立的关税系统,因此这样的安排必须符合世贸的相应规定。台湾在世贸的地位,其实与香港、澳门相同,大陆与台湾签署类似CEPA的协议,具有法律基础。尽管,如果与大陆签署这个协议,国民党有足够的票数在立法院让其通过,但是,还是将名称作此调整为宜。

3.ECFA在台湾

台湾非常需要这个协议,不管名称是什么。马英九日前亲自出马通过电视台向民众介绍情况,他说:台湾出口到大陆去年已占40%以上、相关产业明年销到大陆就要面对6.5%的关税,届时工厂就会迁厂,估计会失去11.4万的工作机会、台湾的GNP也会下降一个百分点,因此现在的情势,已到非处理不可了。

台湾官方焦虑的是,明年东盟与中国的10+1协议生效,日本韩国也将加入成为10+3,这两者都是由中国在主导;台湾与大陆经贸关系非常密切,如果不能在10+1生效之前与大陆签署类似协议,今后就一定会被边缘化,而这并非大陆刻意“打压”台湾,而是台湾自己的不作为而造成。台湾的工商界太明白这个道理了,马英九也非常明白其中的要害。

台湾的反对党焦虑的是,如果两岸签署ECFA,台湾不仅在经济方面越来越依靠大陆,在政治方面最终也将走向统一。对于坚持“台独”的民进党与台联来说,这样的前景使他们不寒而栗。蔡英文作为专攻国际贸易法的学者,当然明白ECFA对台湾的重要性,也明白这个协议本身并不涉及主权问题,但作为民进党主席她却必须反对,这就是为什么台湾海基会秘书长高孔廉怒骂蔡英文“混蛋”。

绿营的民众其实不了解什么是CECA什么是ECFA,他们的逻辑非常简单,就是跟着民进党、台联的领导人起舞,凡是两岸合作的事情就要反对。然而蓝营的民众与中间的民众,相对素质较高,比较明白事理。民进党要求以全民公决的方式决定是否与大陆签ECFA,马英九认为可以考虑,因为看起来大部分民众会支持ECFA,如果公投通过,则民进党也有了台阶下。只是,如果事事都要公投,马英九的决策效率肯定要大受影响。

4.台湾方面推动ECFA的三个主要目的:

要推动海峡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目前虽然两岸都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但是彼此之间的经贸往来仍有许多限制。要避免台湾在区域经济整合体系中被“边缘化”。区域经济整合是全球的重要趋势,目前全世界有将近247个自由贸易协定,签约成员彼此互免关税,如果不能和主要贸易伙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台湾将面临被边缘化的威胁,在重要市场失去竞争力。而中国大陆是目前台湾最主要的出口地区,与中国大陆签署协议并有助台湾与其他国家洽签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可避免台湾被边缘化。

要促进台湾经贸投资“国际化”。帮助台湾融入全球经贸体系,并吸引跨国企业利用台湾作为进入东亚的经贸投资平台。

5.定位与基本原则:

是属于两岸特殊性质的经济合作协议,不违背世界贸易组织(WTO)精神;只规范两岸经济合作事项,如同两岸已签署的海空运等九项协议,不涉及主权或政治问题。

协商基本原则:第一,平等协商;第二,互利双赢;第三,彼此照顾对方的关切。

两岸经济合作协议 篇3

2月19日。马英九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将落实竞选政见。与大陆洽签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CECA),推动经济关系正常化。去年底。胡锦涛总书记对台六点讲话中,也提及愿与台协商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两岸高层虽均已表态定调,但衡诸岛内形势,要想签署协议还需要克服一定障碍。

岛内经济遇到门槛

台湾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对外依存度非常高。因此虽然台湾虚拟经济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并未直接“中招”。但实体经济还是因外部经济环境急剧恶化而陷入危机。自去年9月以来,台主要经济指标均出现严重下滑:一是对外贸易额大幅下降。台进出口增长率从去年9月份开始下降,双双转为负值且屡创纪录。今年1月出口同比下降44%,进口同比下降56.5%。创几十年以来岛内最大单月跌幅。二是对大陆(含港澳)出口大幅下滑。去年12月,台对大陆出口同比下降54%。今年1月又扩大为58%。三是失业率升高。去年12月,台登记失业人数54.9万,失业率5.03%。另有隐性失业人数25.4万,合计失业人数80.3万。预计2009年上半年失业人数将破百万。部分企业虽然不裁员,但每周“开三停二”,放“无薪假”,形同部分失业。四是台币贬值,汇率走低,股市低迷。去年台币对美元的汇率由年初的32跌至35.2元。创22年来新低。台股加权指数去年以4591点报收,全年下跌3915点,跌幅达46%。五是GDP增长率大幅下滑。据统计,受去年第四季拖累。台全年GDP成长率仅为0.12%,今年形势更加严峻,增长率将为-2.97%。创台湾40年来最大衰退纪录。国外金融机构预测,台湾经济衰退实际情况将更严重。巴黎银行预测为-3.3%,法国里昂证券预测为-11%。

迫切需要CECA冲喜

所谓CECA,全称是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系指两岸间为促进贸易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而采取的相互降低或取消贸易关税与非关税壁垒、采取共同对外关税及贸易政策的经贸安排。马英九力推CECA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尽快拿出政绩,谋取连任资本。马英九在竞选中许诺上台后将实现“六三三”,即经济增长率过6%,失业率不超过3%,人均GDP在2012年达到3万美元。但目前来看,这张支票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兑现了。人们原以为国民党有执政经验。曾经创造过“经济奇迹”,但严峻的现实还是让许多人失去了方向感,产生了幻灭感,掉过头来抱怨国民党和马英九执政当局。在野党一扫陈水扁弊案曝光以来的萎靡,抓住机会大肆攻击马英九执政无能,放言要在5月19日马就职一周年之日。发起罢免马英九的运动。临近年底县市长选举,国民党当局心里有些忐忑。既然“拼经济”无望,马英九急需在国际空间和两岸关系方面做出些政绩,以弥补经济“短板”。然而要在国际空间方面取得突破并不容易。马英九最大的期盼是今年5月能够成为世界卫生大会观察员。但世界卫生组织作为联合国下设的一个专门机构有其特殊性。在当前两岸互信不足的情况下。台湾加入有一定困难。而且即使大陆同意台湾以某种形式加入,也需要修改世卫章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台湾转而准备在CECA方面寻求突破。最近马英九定调、“国安会”秘书长苏起力推、“经济部”和国民党智库迅速提出草案。反映出马英九当局拼政绩的急迫心理。

二是两岸经贸现状也确实需要CECA这种制度安排。自1992年台湾正式开放企业赴大陆投资以来,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大陆已成为台湾对外投资金额最多的地区,是台商海外主要生产基地。台方估计,2007年台湾与大陆贸易总额为1022亿美元。目前大陆是台湾最大出口市场和贸易伙伴。两岸投资和经贸往来如此紧密,却没有一个正式的、综合性的、能够反映两岸经济合作全貌和符合各行为体需要的经济协议,显然是不正常的。

三是即将到来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CECA。台湾是一个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经济体,离不开相对友好、便于资源产品和服务自由流动的国际市场。2010年元旦起。中国一东盟自贸区(10+1)、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六国自贸区将正式上路。届时中国将与东盟10国、海合会六国相互免关税。台湾将被排除在区域经济之外。这种排他性的经贸安排对台湾产业尤其是石化、机械、电子、汽车的冲击将非常巨大。2012年中日韩与东盟自由贸易区(10+3)也将上路。面对亚洲各国大规模经济整合之际。台湾若被单独排除在外。势必会对台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甚至可能造成台湾经济被国际社会边缘化的危机。如果台湾与大陆签署CECA,借助大陆融入东亚区域经济整合,才有可能保持产业竞争力。

尚需排除“三大”障碍

两岸领导人均已表态推动CECA,产业界也热切期盼尽快签署,但要具体落实起来,还需跨越三个障碍。

一是台湾内部先寻求共识。就CECA来看,当前的形势是岛内分歧大于两岸分歧,蓝绿分歧大于红蓝分歧。马英九在竞选时提出“两岸共同市场”概念,被绿营人士污化为“一中市场”,从而陷入僵局。马当选后放弃“两岸共同市场”。提出“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简称CECA,又被绿营人士刻意误导为CEPA,即中国大陆与港澳地区“更紧密经济关系安排”。马英九和相关经济部门抗压性不足,政策宣导不够。在绿营高压面前又要放弃CECA,采用新概念ECFA,即“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其间还有一些人反对用CECA。鼓吹签订TIFA。即“贸易与投资框架协议”。一个经济合作协议,实质内容尚不清楚,蓝绿两党就先围绕名字打乱仗,抹口水,闹到几易其名。可以想见,一旦进入实质协商,民进党的攻击炮火铁定属于惨烈级。在程序方面,民进党要求两岸签署经济合作协议前必须经过公投,为两岸合作设置障碍。在社会宣传方面,未看到执政党进行多少有效宣导,倒是一些绿营学者鼓吹两岸签署CECA后,“大陆即可将势力渗入台金融、旅游、媒体、地产、股市等领域,控制台湾金流、物流、人流。遂行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民生目的”,鼓动民众上街反对CECA。

二是台当局要端正思想。台经济部门官员赤裸裸表示,两岸签署CE-CA、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只是阶段性目标。终极目标是以CECA为跳板。谋求与美、日、欧盟、东盟、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扩大台湾国际空间。众所周知,自由贸易协定是国与国之间关于贸易的制度安排,台湾无权与其他国家签署自贸协定。大陆也不会为了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放任台湾与其他重要经济体签订m。台如果抱有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恐将增加两岸签署CECA的难度。

两岸经济合作协议 篇4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以下简称ECFA),是指在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框架内,两岸签署类似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合作协议。协议主要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及经济合作等,目的是要推动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

二、ECFA签署的动因分析:

1、ECFA对台湾经济的意义

(1)有力推动台湾融入东亚区域经济整合进程,抵消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利冲击。从2010年1月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先期与东盟六国)全面实行货物贸易自由化,实现零关税。此种情况,势必给台湾相关产业对大陆出口的竞争力造成冲击。

台湾有关经济研究机构纷纷预测:由于两岸尚无经贸方面的架构性协议,台湾产品仍要以5%-15%关税进入大陆,相对于东盟各国将明显处于不利境地。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冲击尚未化解的情势下,台湾经济又将面临新的困境。如果两岸签订经济合作架构协议,让大陆降低甚至取消对自台湾进口产品的关税,可抵消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利冲击。依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所做的研究显示,两岸如果签署了ECFA,将会使台湾的GDP增加1.65%到1.72%之间。

(2)吸引直接投资,促进台湾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通过签订ECFA,台湾得以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活动,因而可提高台湾的区位优势,增强对外商直接投资台湾的吸引力,从而成为跨国企业的进驻地点,促使外资企业将台湾作为其在东亚地区的生产、营销、研发与营运的基地。如果ECFA同时纳入服务业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将可促进岛内投资的成长,有效带动外资的流入,进一步提高台湾的经济成长率。同时,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亦可吸引台商增加在台湾的投资。在签订ECFA实现贸易自由化之前,台湾多数零组件出口至大陆必须课征关税,致使终端产品制造商要求零组件供货商必须一起至大陆投资。一旦大陆自台湾进口的大部分工业产品关税降为零后,这些零组件供货商可继续保持在台湾的生产,并藉由“大三通”采取国际贸易方式供应大陆客户。因为直接投资的增加,可有效创造结业机会。

(3)有助台湾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从两岸产业结构上看,台湾在若干产业的技术与管理上目前居于领先,而中国大陆在生产与市场规模上则是实力雄厚。两岸经贸关系若能透过ECFA的签署而积极合作,将有利于台湾调整经济结构,开拓、发展其产业优势。伴随ECFA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台湾塑胶化工、机械、纺织、石油、煤制品及钢铁等产业可以立即受惠,提高台湾商品在大陆市场的占有率,分享大陆经济成长的果实。同时,伴随服务与投资的进一步开放(如“两岸金融监理备忘录”的签署),台湾可充分发挥在服务业的管理优势,与大陆经济形成互补,提高产业竞争力。

2、大陆签署ECFA的动因分析

(1)符合大陆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战略,有助于奠定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的基础。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积极支持和加入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是大陆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加速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步伐。而通过适当的制度性安排,协助台湾经济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可以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实现两岸经济的双赢。

商签ECFA是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建构的重要议题,它不仅为两岸经贸领域的进一步合作提供了制度性突破,并将把两岸经济合作的格局提升到机制层面,为日后两岸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2) ECFA的签署对不同产业影响不同,总体有利于大陆经济的发展。据中国商务部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相关研究报告,在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分别与东盟建立自贸区,实现产品零关税的假设下,ECFA将助大陆GDP增长提高0.63-0.67个百分点;随着两岸间投资及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亦将带动大陆就业率增长。

从具体产业看,大陆22个产业中,两岸贸易自由化将提高13个产业的产出水准。其中电子产品、基础金属、汽车及配件、其他交通工具 (铁路机车、航天器、船舶等) 、其他农产品等行业是产出增幅前五位,分别增长7.14%、4.44%、3.56%、1.85%、1.37%。

(3)有利于产业升级,尤其是服务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透过两岸经济的密切交往,在制造业的生产技术上,两岸间更多的经济整合可以让大陆持续地获得台湾的技术移转,加速大陆本身产业水平的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服务贸易和投资的进一步开放,台湾可以充分发挥在服务业管理水平上的优势,投资大陆服务业;大陆亦可在相互贸易、投资中学习先进经验,提升自己服务业的管理水平,共同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三、小结

2009年12月下旬,海协会和海基会第四次两会领导人会谈在台湾台中结束。双方明确把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作为2010年上半年第五次两会会谈的重点议题,并为此尽快启动两会框架下的专家级磋商。这表明,受到两岸民众尤其是台湾工商界人士普遍期盼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终于有了明确的推进时间表。

参考文献

[1]、刘大年 ECFA的台湾观点 《财经文摘》 2009年第05期 P48-49

[2]、黄健群 ECFA对台湾影响解析《大陆台商简讯》第195期 98.03.15

河道两岸垃圾清理协议 篇5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镇政府委托 公司河道清理。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结合工程内容,为维护甲乙双方的合法权益,就该项工程施工中的有关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一、工程内容及范围 河道清理机外运

二、施工周期

本工程与 年 月 日开工,竣工日期为河道全部清理完成为止。

三、工程量与计价

1、工程量为 至 约 公里所有河道淤泥,拆除的混泥土和浆砌块石及河道内水草、垃圾、伏冰等杂物,实际工程量按甲乙双方现场签字确认的工程量为准。

2、甲乙双方商定本工程河道清理工程按时计件,参照玉树地区市场价项目单价为 元/小时。

四、工程预付款、进度:

1、工程预付款:本项目无预付款。

2、工程进度款:本项目工期较短,完工后尽快安排验收,验收结束后30日内一次性支付全部资金。

五、材料、设备供应方式:

1、甲供材料、设备:无。

2、乙供材料、设备:全部材料、设备

六、双方权利及义务

1、工程施工期间涉及安全由乙方全部负责,涉及安全所产生的相关费用一律由乙方承担。

2、质量必须达到合格,凡因施工单位责任,经验收达不到合格要求,必须返工到合格并承担因返工引起的一切经济损失。

3、施工过程中乙方应做好防护措施,防止机械设备破坏河道设施和周边公共设施及环境,做到文明施工。若发生此类情况,承包人负责赔偿,赔偿费用根据损坏程度从结算中扣除。

4、乙方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工艺流程及安全作业手册操作,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的伤亡事故由乙方自行负责。

5、乙方在施工期间必须严格服从甲方代表的管理,并认真做好竣工结算资料。

七、河道清理标准

应清理出淤泥、拆除的混凝土和浆砌砖块石及河道内水草、垃圾、浮冰等杂物,河水流动应畅通无阻。乙方清运出的杂物不得影响周边环境。

八、竣工验收 工程的验收须经乙方自检合格后报甲方验收。

九、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本合同自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 委托代理人:

两岸签署文教交流协议的序曲 篇6

9月6日,由大陆的中华文化联谊会和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共同举办的题为“把握契机,开创新局”的两岸文化论坛在台北召开,文化部部长蔡武和台湾“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盛治仁联袂出席并讲话,两岸共有150位专家学者参加。两岸文化论坛的举办不仅对于增进两岸互信,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引发两岸签署文化教育交流协议的思考。

举办的背景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六点意见,其中第三条便是“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胡锦涛提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愿意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推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迈上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新台阶”。两岸举办文化论坛,进行文教交流与合作,正是讲话精神成功实践的具体体现。

目前,两岸的文化教育交流呈现蓬勃发展的景象。据统计,自台湾当局开放台湾民众来大陆探亲以来,两岸文艺、学术、宗教、展出等方面的文化交流已累计达32万余人次。2005年以来两岸的文教交流更呈现井喷的大好局面,相继举办了公祭轩辕黄帝、兵马俑——秦文化特展、共同庆祝妈祖诞辰、雍正皇帝大展等一系列影响巨大的活动。今明两年还将举办南宋文化艺术特展、《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等等。另外,台湾方面还通过了“教育三法”,准许大陆学生赴台湾读书;大陆也发布新的惠台措施,接纳学测达到顶标级的台湾学生免试来大陆大学就读。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还存在一些壁垒和障碍,尚未实现全面化、双向化和机制化,因此迫切需求两岸进行文教交流方面的合作。

作为两岸众多领域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一直高度重视两岸文教交流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于2006年4月开始举办的两岸经贸论坛自第三届更名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而且在2009年7月以“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为主题进行专门研讨。论坛结束后,大陆文化部、教育部、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等四部门还公布了促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多项政策措施。此外,两岸还举行了包括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两岸城市文化创意论坛、情系八桂——两岸文化联谊行、闽台文化研讨会等活动。两岸文化论坛正是这一系列文化论坛的继续,同时交流的规模和层级也得到了发展。

两岸实现全面“三通”以来,湖北、湖南、浙江、广东、广西、福建、贵州、陕西、河南、山东、北京、上海等地的(副)省长、(副)市长或省委书记,先后率团访问台湾。大陆省部级官员访台不但拉升两岸交流的层次,增进了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而且在台湾进行了大笔的采购,为台湾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蔡武此次访问台湾,便是两岸高层级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举办文化论坛不仅丰富了两岸高层交流的内涵,更使两岸民众的互惠互利和认知认同扩展至心灵层面。

成果丰硕

此次两岸文化论坛共达成八项共识,受到两岸媒体和民众的好评。

(一)两岸主管文化事务的官员提出诸多建议。蔡武在致辞中提出四点意见与建议,包括:一是凝聚共识,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制度化;二是深化交流,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三是搭建交流平台,不断拓展交流领域,四是加强产业合作,增强两岸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蔡武还指出,希望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制度化、机制化,期待双方积极为协商签署两岸文化交流协议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在两岸成功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定之后,深入探讨、协商签订两岸文化交流协定,建立两岸文化合作机制,有效地集中双方的资源、资金和创意,努力构建两岸文化交流新格局。盛治仁则提出多项两岸文化交流的具体项目,包括扩大文艺活动、文资保存技术和政策的交流,合作推广文创产业,相互保障知识产权,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放宽市场准入等。盛治仁还特别提出两岸研究互设文化办事处的可能性,以利更好地促进两岸文教交流。

(二)学者热烈讨论,达成八项共识。与会专家学者分为文创产业与市场、有形与无形文化资产、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和文学与社区总体营造等四组展开对话。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两岸民众同根同源,共享,中华文化,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持。同时,中华文化在台湾得到发展,内涵被极大地丰富。两岸只有加强文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消除影响两岸文化整合的障碍,才能实现两岸精神的融合,乃至政治上的统一。论坛最后形成八大共识,包括尽快商签两岸文化协议、互设民间文化办事机构、扩大文创产业合作、共同打造优秀剧目、汉字推广、对有形与无形文化资产的传承与利用、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博物馆与美术馆等交流。

(三)各方高度关注。此次论坛共有150余名知名人士参加,行业涉及产业界、演艺界、学术界和相关行政部门。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旺报》等主流媒体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并发表评论文章高度赞扬论坛的举办。台湾《中国时报》认为,两岸文化论坛将为两岸从经贸整合迈向文化整合打造新的里程碑,是两岸交流史上的新页。台湾《联合晚报》称,两岸文化论坛意味着两岸关系又走到一座新的高峰。出席论坛的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也认为,两岸文化论坛是两岸互动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两岸主管业务的首长第一次同台致词代表两岸关系顺利发展很重要的一步。国民党“立委”洪秀柱称,两岸举办文化论坛有助于台湾开拓大陆市场,促进台湾文化产业的发展。绿营则一贯表示反对,认为马英九当局“出卖了台湾主权”,但是应者寥寥,难以掀起大的浊浪。

签署文教交流协议的序曲

9月12日,也就是两岸文化论坛举办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内,海协会与海基会在6月签订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正式生效。在两岸经济方面协商已经基本完成,而且有新成立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负责处理后续经济事务的情况下,海协会和海基会协商的重点将移向何方备受关注。

可以肯定的是,两岸今后的协商谈判仍将本着“先易后难,先经后致”的步调进行。虽然大陆不断放出希望两岸进行政治军事议题谈判的信息,但是马英九当局却明确表示两岸政治谈判时机尚未成熟。为了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和增进双边政治互信的基本原则,大陆不可能单方面宣布两岸进入政治军事谈判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推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实现两岸文教整合成为现阶段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

第一,共同的历史和文化是两岸共有的财富,也是两岸最大的利益交汇点,两岸进行这方面协商的敏感性较低,比较容易获得两岸民众的认同,因此两岸可以借文教交流增进彼此的互信,凝聚祖国统一的共识,实现价值观的统一。

第二,岛内虽然保留了中华文化的根基,但是经过李登辉和陈水扁的“台独”教育和“去中国化”教育,岛内民众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十分混乱,尤其是岛内青年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贴近感十分薄弱,因此重建岛内民众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祖国统一的认同显得十分必要。

第三,文化与经济是通向两岸政治谈判、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两根支柱,缺一不可。海峡两岸的和平稳定与共同繁荣不能仅仅依赖物质方面的互利,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不能够替代文化的交流与思想的沟通。因此在两岸经济议题谈判已经基本结束,阻挠两岸经济融合的障碍已经基本消除的情况下,开展两岸文教领域的协商已经迫在眉睫。

两岸经济合作协议 篇7

两岸《标准检测认验证合作协议》的主要内容分析

在性质上, 两岸《标准检测认验证合作协议》属于类似ECFA的架构协议, 系为两岸针对标准、计量、检验、验证和消费品安全等五大领域建立合作机制做出方向性、原则性的规定, 同时制订出未来合作互动的组织安排。具体而言, 两岸《标准计量检验认证合作协议》将建立标准、计量、检验、验证认证和消费品安全等五大领域的合作机制。兹简述其具体工作项目如下:

两岸共通标准合作

促进两岸合作制定推动共通标准, 将有助于缩减标准内容差异, 使两岸产业界于设计、生产相关商品时能提前将相关标准资讯纳入考量, 通过产品规格标准的合作, 降低成本与消除贸易障碍, 以活络两岸商品流通与拓展商机, 并协助产业升级。其具体工作项目包括建立标准资讯交流平台, 以及掌握台湾各机构组织所推动的两岸标准沟通管道, 并协调、配合办理两岸共通标准合作事宜, 推动两岸共通标准交流研讨与标准制定相关行动等。

两岸检测验证交流合作

由于台湾高科技产品与检测技术较为成熟, 建立两岸检测验证交流合作将缩小两岸产品检测及验证程序等的差异性, 减少厂商重复检测及验证资源的耗费, 促进两岸双方产品的流通性, 进而为产品品质把关。其具体工作项目包含建立两岸检测验证资讯交流平台, 进行有关技术法规及检测验证资讯交换、推动两岸检测验证交流合作, 以及依据国际符合性评鉴机制的运作原则与要求, 建置两岸商品检验源头管理合作机制, 以建立双方相互之间对产品测试、工厂检查报告及品质管理系统验证证书的信心。

两岸认证合作机制

依国际符合性评鉴架构, 建立两岸试验室认证机构, 特别是台湾的认证基金会与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合作管道, 推动商品检测及认验证机制的相互承认, 加强两岸认证技术交流, 使两岸检测报告及验证证书皆能获得双方主管机关或使用者接受, 并增进两岸经贸活动的便捷化。其中具体工作项目, 尚包含建立两岸认证机构交流平台, 以及运用认证机构交流平台, 共同发展具弹性且可减少符合性评鉴成本的认证方式, 进而使得双方所认证的实验室、检验机构及验证机构的报告或证书能够获得彼此承认等。

促进两岸法定计量及量测标准合作

促进两岸法定计量及量测标准交流, 推动法定计量交流及度量衡器测试实验室的相互合作, 协助岛内传统度量衡业者根留台湾, 生产布局中国大陆。此外更整合两岸检测资源, 强化岛内产业发展所需的量测基础建设, 有助于未来中国大陆能基于相同计量基础而直接承认台湾的检测报告。在具体合作事项上, 包含建立计量资讯交流平台、推动两岸法定计量技术交流合作, 以及促进两岸量测标准实验室交流合作, 以增进两岸量测标准的相容性。

建立两岸消费商品监督预警机制

建立两岸权责机关对话管道, 推动两岸市场监督合作, 进行消费商品安全资讯交换、不安全消费商品讯息通报及市场监督管理等法规合作, 将有效防止不安全商品输入台湾市场, 落实源头管理, 确保消费者生命财产的安全。其中主要工作项目, 包含推动建立两岸消费商品安全资讯交流平台, 以了解、分析两岸市场监督制度及相关法规、执行单位、分工等资讯, 并安排市场监督人员互访、经验分享、培训、短期研究, 进而建置两岸市场监督资讯共通平台, 以及推动建置两岸不安全消费商品快速通报机制, 藉由双方不安全消费商品资讯通报联络窗口, 就重大突发事件指定紧急联络机关相互通报, 并建置两岸不安全消费商品资讯通报网及建构快速通报协处机制, 并掌握已输入消费商品流向, 进而即时采取停产、下架、召回等相关必要措施。

两岸《标准检测认验证合作协议》的重要性分析

标准、计量、检验、验证和消费品安全这五大领域都是两岸经贸进一步密切互动的关键配套措施。以标准来说, 固然无论是国际或国家标准, 原则上都属自愿采用性质, 但厂商自愿适用标准进行生产后, 便能开发出具有相容性且能够互通的产品, 降低研发与生产成本, 同时也可确保产品的品质与增加产品的价值与流通性。另一方面, 自愿性标准也是许多强制性法规的基础。例如在强制性商品检验制度中, 便常常需要纳入相关标准成为法规的一部份, 作为评估商品是否符合卫生、安全和环境的要求的内容。再如当局采购的规格要求, 也常会引用相关标准作为依据。从这个角度观察, 标准虽然是自愿性质, 但却是确保产品品质、增加产品价值的软基础设施。

虽然目前已有许多国际、国家或产业标准可资依循, 且WTO相关规范也要求应以国际标准为依归, 但对于尚未形成标准的新兴产品, 若能通过各种机制, 引导形成中的标准朝向对自身产业有利的方向发展 (最好包含自己所拥有的专利权) , 以享有“先行者优势”, 向来为美日等国重要的经贸策略。观诸两岸的产业发展结构, 对于如LED照明、数字电视、TFT液晶面版等尚未形成国际标准的新兴利基产品, 若能通过两岸合作机制, 发展出两岸“共通”标准, 即在同一技术架构下, 仍可就自身产业需求制定可相容、互通的标准, 并先于欧美日韩等国家推动形成国际标准, 则小至两岸经贸, 大至国际市场, 台湾厂商除可在产品销售获取优势外, 且可藉由全球专利授权扩大利益 (使用内含专利的标准时, 仍须取得权利人授权) , 更有助于这些新兴产品通过两岸与全球的强制检验与政府采购。

就产业发展而言, 通过两岸合作参与标准制定工作及开发大陆内需市场可协助产业升级, 使台湾产业摆脱过往OEM或ODM的代工型态。两岸可针对尚未形成国际标准且具备合作利基的新兴科技产业进行标准合作, 帮助台湾产业拓展大陆市场, 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链, 进而布局全球、分散风险。但目前台湾产品输往大陆市场时, 由于在检测标准、检测程序、认验证及市场监督等符合性评鉴体系基础架构运作机制上仍存在许多差异, 且各主管机关间也缺乏对话管道, 因而常需重复检验或验证, 平白耗费不少时间与成本。故若能藉由验证认证合作来降低两岸贸易的技术性障碍, 将有助于台湾产品加速拓展大陆庞大内需市场。而在此一过程中, 计量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也可收提高两岸量测技术水准, 进而促进计量产业发展的效果。特别是通过计量技术提升精密仪器的精确度与稳定度, 则是提升检验服务, 以及维持高科技产业品质稳定与可靠的关键。

其次, 近年来各国和地区通过双边合作机制, 强化计量与标准等事项的双边合作的机制, 成为一种常见的发展。如《美国与加拿大计量与标准合作备忘录》、《美日测量合作备忘录》等即为显例;日本也与中国大陆通过中日计量标准合作委员会的架构, 建立起进行定期对话与合作关系;而美国也与中国大陆于2008年签订了《中美关于计量、标准和认证领域合作议定书》。由此可知, 国际间双边计量与标准合作机制的盛行。

事实上, 在检验与认验证合作方面, 通过双边 (如相互承认协定) , 以及与区域合作机制 (如APEC的电信相互承认机制) 等安排, 早已为国际间认为具有弹性且可减少符合性评鉴成本的方式。例如台湾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签署相互承认协定, 相互承认强制性领域的电机电子产品符合性评鉴结果 (测试报告和证书) ;与美国消费产品安全委员会 (CPSC) 签署备忘录, 进行不安全产品资讯交换;并分别与若干国家签署一般性合作协议/备忘录, 交换分享相关经验与资讯, 并进行技术交流, 均属于通过双边协定降低不必要成本, 促进贸易的例子。

最后, 在消费安全方面, 近年来中国大陆不安全消费商品问题严重, 往往造成消费者的恐慌与不安, 并持续引发消费者心理恐慌的连锁效应。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 为避免再度发生不安全消费商品流通造成民众恐慌等类似事件, 确有必要推动两岸消费商品安全合作。除了一方面加强外贸商品管制及市场抽查等措施外, 两岸如能建立起市场监督法规合作机制, 促进不安全消费商品讯息交流, 以落实源头管理, 将可有效降低不安全产品危害事件的发生。事实上, 欧盟与中国大陆在2006年便已建立类似合作机制 (也即欧盟消费商品快速警示系统, 简称RAPEX-China制度) 。在RAPEX-China机制下, 双方除资讯交换外, 中国大陆尚将依据欧盟的通报案件进行调查, 追踪其境内不安全商品来源, 并自出口端即采取如强化出口检验与限制出口等必要预防措施。

此外, 大陆相关强制性检测验证法规、制度比台湾繁复, 权责分工及执行方式也有所不同, 两岸如能建立商品资讯交流平台, 进行双方消费商品安全有关法规、行政措施及不安全商品资讯交换, 将可更加了解相关不安全消费商品处理机制, 使双方能即时采取加强检验措施。

依据前述分析, 倘若两岸能在标准、计量、检验、验证认证、消费品安全领域进行双边合作, 不仅将可强化双方对彼此法规制度的了解, 也可有效回应产业需求, 也建构消费商品安全合作的机制。特别是任何经贸互动关系原本就是利弊互见的发展, 而除产业利益外, 消费者权益的确保, 更是必须纳入考量的因素。因此, 两岸除了市场开放外, 还必须通过许多配套措施, 方足以建构一个兴利防弊的经贸关系。就算没有ECFA, 两岸商品在WTO架构下正常互动, 仍然需要建立这样的合作机制, 以消除不必要的贸易成本与障碍, 并为消费者权益把关。

总之, 为进一步落实两岸《标准检测认验证合作协议》的价值, 建议除在推动过程中, 应通过如定期公告技术讨论文件、标准草案、开放参与技术讨论等方式, 强化制订过程中各阶段的透明性, 以强化程序的正当性, 强调产业参与及透明化, 以避免双方因公权力介入引发产业争议外, 合作的范围也应以具有强烈潜在商机与发展潜力的商品为优先考量, 并应以产业界已形成共识的产品, 通过由下而上的方式, 由产业界通过对话机制提出范围, 并宜避免由当局通过由上而下的方式选择, 以维持其中立性, 避免发生“选择赢家”后所生的排挤效果与外界的质疑。

两岸经济合作协议 篇8

一、RTA/FTA是什么?

定义:区域贸易协定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RTA) 、自由贸易协定 (Free Trade Agreement, FTA) , 泛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同意采取互降关税、开放服务业市场及经济合作等措施, 以提高缔约国或地区经济利益的国际协定。

特性:根据世界贸易组织 (WTO) 的资料, 目前153个会员的平均关税税率约10.39%。FTA缔约国彼此间适用的零 (或较低) 关税等措施, 并不适用于非缔约国或地区。因此, FTA对非缔约国或地区的贸易及投资, 会造成不利的影响。部分WTO会员的FTA, 除经贸议题外, 更纳入劳动标准、环境保护、知识产权, 技术转移及国际援助等条款, 并改称为经济伙伴协定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EPA) 或其他名称, 但仍具备FTA的特性。

二、各国或地区洽签FTA的动机

发达国家:由于WTO多边谈判进展缓慢, 发达国家希望透过洽签FTA来开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等领先产业的国外市场。

发展中国家:希望促进与缔约国或地区的贸易、增加消费选择、稳定物价、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与技术移转等。

由于非缔约国或地区可能面临贸易及投资移转的负面效果, 出口受到冲击, 担心被边缘化, 因此, 很多国家或地区均积极与其他国家或区域组织 (例如东盟) 洽签RTA/FTA。

三、区域经济整合盛行

由于WTO多哈回合谈判发展缓慢, 未来进程充满不确定因素, 造成国际间双边FTA蔓延, 全球区域经济整合加速深化。近年来国际间签署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蔚为风潮, 依据WTO的统计, 自GATT时代至2009年10月1日止, 共有266个RTA/FTA生效实施, 且近年来发展迅速, 自2000年至2008年间, 每年约有11~24个RTA/FTA生效实施, 这9年生效的RTA/FTA共计有148个, 已超过前述总数的1/2。

近年来, 东盟分别与中国大陆、韩国、日本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已陆续生效实施, 东盟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也分别于2009年2月和8月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预订2010年初生效, 东亚成为全球最热衷洽签RTA FTA的区域之一。

迄今台湾仅与中美洲5国签有双边FTA, 其仅占台湾全球出口总额的0.187%, 对于占台湾出口总额达到88.7%的美、欧与东亚国家, 则尚无法签订任何双边FTA, 台湾陷于极不利地位。

四、全球各区域经济整合已对台湾产生负面影响

自2004年起台湾进出口占世界比重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台湾近年进出口占世界总进出口的比例详见表1。

单位:%

五、东亚国家FTA对台湾产生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韩国、日本先后与多国或区域签订FTA, 这些举措对台湾贸易发展已产生影响。以韩国为例, 韩国与东盟、韩国与新加坡、韩国与智利签订FTA后, 皆显示获得可观的贸易利益, 并对台湾产生排挤效应。

韩国于2007年6月与东盟签订的FTA生效前, 台湾对东盟10国出口平均增长20.1%, 韩国只增长16.6%;协定生效后, 台湾对东盟10国出口平均增长变成11.8%, 韩国却大幅增长24.0%。

韩国于2006年3月与新加坡签订的FTA生效前, 台湾对新加坡出口平均增长20.4%, 韩国则增长20.9%, 双方相当;协定生效后至2008年, 台湾对新加坡出口平均增长变成13.2%, 韩国却大幅增长30.1%。

六、东盟-中国大陆FTA对台湾的冲击已浮现

从大陆进口来源观察, 2005年东盟-中国大陆FTA开始降税, 大陆自东盟进口值首度超越台湾, 2008年已达1, 169亿美元。大陆自台湾及东盟10国进口分析详见表2。

单位:亿美元

七、未来东亚地区FTAs/RTAs对台湾潜在影响

研议中的FTAs/RTAs包括:东盟+3 (中国大陆+日本+韩国) 、东盟+6 (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 、中国大陆+日本+韩国FTA、韩国+中国大陆FTA (于2008年6月已进行5次产官学联合研究) 、亚太自由贸易区 (FTAAP) , 上述研议中的各项措施台湾目前均尚未参与, 对于台湾日后产业国际竞争力将产生负面影响。

八、为何需与中国大陆洽签两岸经济协议

第一, 台湾资源贫瘠, 岛内市场较小, 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 对外贸易极为重要。

第二, 大陆目前是台湾最大贸易对手、最大对外投资目的地和最大顺差来源, 2008年台湾对全球的贸易顺差是148亿美元, 对大陆和香港贸易的顺差即高达667亿美元。

第三, 全球区域经济整合与双边FTA, 已实质构成台商行销全球、布局全球的市场障碍, 该项实质市场障碍的负面效果已很明显, 2010年1月1日更加扩大, 未来10年将再进一步扩大, 台湾的国际竞争条件恶化, 竞争危机扩大。综此, 台湾有必要持续积极与各重要贸易伙伴洽签FTA, 掌握两岸和缓友善时机, 洽签两岸经济协议。

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

一、何谓架构协议

架构协议不是一步到位的FTA, 仅先制定架构及目标, 具体内容日后再协商, 处理较有弹性。并且以渐进方式逐年适用协议内容, 可以化解一般FTA立即且全面开放的压力, 提供岛内凝聚共识与政策调整的时间弹性。至于较急迫的产品, 可以搭配“早期收获”条款, 对双方最急迫且获有共识的货品与服务业, 进行关税减免与市场开放, 提早实现优惠利益。

二、洽签两岸经济协议的指导原则

第一, 对等原则:不采港澳模式、不会出现一国两制, 不涉及统独及政治问题。第二, 由易到难:分阶段、分步骤推进。第三, 搁置争议, 共创双嬴:不开放大陆劳工来台工作、不进一步解除农产品管制。第四, 先处理互补性高、具急迫性、高共识性的项目, 有争议的项目, 留待日后处理。

三、洽签两岸经济协议的重要策略

第一, 以早期收获搭配调适期, 兼顾短中长期需要。第二, 开放项目与保留措施双轨推进, 保留政策调整的弹性。第三, 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强化大陆商品进口监测机制、建立两岸贸易救济制度、建构不安全商品通报机制。

四、两岸经济协议规划的内容

两岸经济协议考虑两岸经贸关系特性, 并参照东盟与中国大陆、韩国、日本、印度等国所签订的架构协议, 纳入“早期收获”条款, 规定未来要推动的后续协议、开始协商的时间、协商内容的大纲以及主要的经济合作事项等。

目前两岸尚未进入协商阶段, 因此以下所提供的只是台湾方面暂时拟定的两岸经济协议大概内容, 至于最终的具体条文, 需要等到未来协商后才能确定。

五、洽签两岸经济协议的步骤

第一, 双方个别研究;第二, 双方共同研究;第三;协商;第四签署;第五, 送“立法院”审议通过;第六, 生效实施。

目前进展:第四次江陈会谈已将两岸经济协议列为第五次江陈会谈的主要协商议题。两岸已于2010年1月26日展开第一次正式协商。

签署两岸经济协议的效应及当局的因应措施

一、签署两岸经济协议对台湾的效应

正面效应包括:第一, 根据台湾“经济部”委托中华经济研究所院研究结果显示, 签署两岸经济协议对台湾经济的正面影响包括:GDP上升1.65%至1.72%;出口增加约5%;整体就业人数增加约26万人。

第二, 有助于产业持续投资台湾。一旦大陆大部分工业产品对台湾的关税降为零, 将有助于产业持续投资及根留台湾, 继续创造就业机会。

第三, 加速台湾发展成为产业运筹中心。利用大三通增加货物及人员流通的便利性, 配合两岸货品降税及消除非关税障碍等效益, 可重新塑造台湾成为兼具转口、物流配销、终端产品加工等全功能运筹中心。

第四, 有助于大陆台商增加对台采购及产业竞争力。大陆进口关税降为零后, 自台湾进口相对成本降低, 台商可增加自台湾采购的数量。同时因品质较佳及成本降低, 有利于提升台商在大陆的竞争力。

第五, 吸引外商增加投资台湾。两岸签署ECFA后, 台湾销往大陆产品的关税优惠, 再加上台湾对知识产权保护较为周全、两岸开放大三通的便利、当局补助企业在台设立研发中心的优惠措施等, 将有助于: (1) 欧美日企业选择将台湾作为进入大陆市场的门户; (2) 优先与台商合作研发及生产, 将区域研发、生产或营运总部设在台湾, 让台湾成为跨国企业“全球创新中心”及“亚太经贸枢纽”的第一选择。

第六, 取得领先竞争对手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优势。台湾销往大陆大部分工业产品的关税降为零, 台湾将较日韩等竞争对手更早取得进入大陆市场的优势, 进而取代日韩的地位。以石化原料为例, 2007年大陆进口总值约763亿美元, 台湾占15%, 韩国占20%, 日本占18%;如将大陆平均进口关税6.17%降为零, 将有助于台湾取代日韩原有38%的市场占有率, 约380亿美元。

第七, 有助于台湾与主要贸易伙伴洽签FTA, 与振兴岛内经济, 创造就业机会, 提高民众所得。

产业负面影响包括:台湾对于中国大陆农工产品的进口限制项数目前仍有2200多项 (其中农产品830项、工业产品1380多项) , 不论已开放或管制大陆物品进口, 岛内仍有部分属内需型、竞争力较弱、易受贸易自由化影响的产业。未来如开放或调降关税, 可能对该等产业产生负面冲击, 将运用谈判策略, 争取有利条件, 并给予适当辅导, 协调转型升级, 提升竞争力。

二、当局因应措施

在产业方面, 将推动《因应贸易自由化产业调整支援方案》, 根据产业与劳工所受的各种可能影响, 未来10年编列总经费950亿元, 采行下列三种调整支援策略:

第一, 振兴辅导:包括辅导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中小企业融资信用保证、协助中小企业群聚发展、协助拓展外销市场。

第二, 体质调整:辅导产业升级转型、提供厂房及设备更新低利融资、就业安定协助。

第三, 损害救济:协助业者转换业种与产品、协助转业再就业。

在就业方面, 将协助就业安定, 提供在职劳工薪资补贴、职务再设计补贴、协助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提升、建立就业服务单一窗口、主动提供就业服务及职业训练讯息。

结语

两岸经济合作协议 篇9

2013年11月25至26日, 由海峡两岸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 台湾世新大学协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科技论坛”在台北成功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以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名誉会长的身份率领大陆科技代表团100余人出席本次论坛。来自两岸科技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300余人汇聚一堂, 围绕科技计划管理与科技资源共享、科技产业发展与管理、节能科技和前瞻生物科技4个议题进行了充分地研讨, 共商加强两岸科技创新的合作之道。

论坛共同召集人, 万钢部长与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朱敬一共同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并做主题报告。万钢部长在题为“实施创新驱动, 深化改革开放, 促进两岸科技合作”的主题报告中介绍了大陆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进展等。报告最后, 万钢部长对深化两岸科技合作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 搭建好两岸科技交流平台, 促进两岸科技和产业界交流交往。2011年首届“海峡两岸科技论坛”在北京举办, 搭建了两岸新的科技交流平台。今天, 两岸科技和产业界人士齐聚台北, 围绕科技计划管理与科技资源共享、科技产业发展与管理、节能科技和前瞻生物科技4个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 相信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除此之外, 由致公党发起的“海峡科技论坛”, 从2010年至今, 已经分别在福州、东莞、昆山和潍坊举办了4届, 两岸间还有“海峡论坛”、“两岸产业合作发展论坛”、“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等众多平台, 都是很好的交流合作平台。希望两岸的科技和产业界人士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些平台, 汇聚更多有识之士, 推动务实合作, 形成更多合作成果。

第二, 加强两岸科研人员往来, 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和学生的交流;积极推进两岸科学家共同承担科技计划项目, 共享大型科研设施, 共建联合研究平台, 推动更加务实的科技合作。

第三, 加强两岸科技企业、高新技术园区之间的合作。台湾在发展科技园方面有先行经验, 新竹科技园等科学园区的发展都有很好的成效, 也正在和大陆的企业和园区建立密切联系。大陆有105家高新区, 4家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和若干海峡两岸科技合作基地, 聚集了大量科技型企业, 特别是中小型企业, 在信息技术、LED照明、节能环保、生物资源等领域有广泛合作机遇, 两岸双方应鼓励企业及园区合作, 共同开展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合作项目, 加快取得实效。此外, 两岸应该充分利用2011年成立的两岸三地共同孵化网络, 整合孵化资源, 推动两岸园区中的企业发展。

与台湾清华大学杨泮池校长亲切交谈

第四, 促进技术转移合作。目前大陆技术交易规模已达6430亿元, 而且必将继续壮大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转移集聚区, 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协会也着力支持和服务于双方科技型中小企业交流合作。台湾技术交易机构可进驻或依托该平台与技术转移机构、知识产权经营服务机构乃至产业界进行多种深入合作。大陆创新驿站已覆盖26个省, 目前已建立了节能减排主题工作组, 今后还将成立更多主题工作组。欢迎台湾就节能减排等领域与大陆区域站点及成员站点建立对口合作关系, 在网络平台上协同开展工作。

万部长最后强调, 近年来两岸合作成果丰硕, 一共签署了19项协议, 涉及两岸合作的各个领域, 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俞正声主席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提出要深化两岸合作, 特别是深化两岸科技合作。从两岸科技、产业领域合作多年来的探索和现实需求来看, 双方应建立更紧密务实的合作关系。研究讨论两岸科技合作协议是推进两岸科技合作的关键一步, 可使两岸科技合作机制化、更加持久、深入和高效。

部分代表团成员与参与会谈的中研院成员合影

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朱敬一博士在主题报告中表示, 擅长“以巧碰强”的台湾科技界, 要加强两岸合作, 科技创新需要大陆广阔的市场。与会者分享了两岸科技计划推动模式的异同。

本届论坛闭幕式上, 宣布了推动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的12项共同建议 (共同建议附后) , 将推动建立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常态化机制和推动两岸实质性科技合作列入其中, 得到了两岸学者和产业界人士的积极好评。

背景资料: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阶段以来, 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从量到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首届“海峡两岸科技论坛”于2011年1月在北京成功召开。在两岸科技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两岸科技界广泛参与的第二届“海峡两岸科技论坛”首次入岛, 对于深化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科技合作的常态化与机制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台期间, 万钢部长还访问了中研院、工业技术研究院、新竹科学园、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以及华创车电技术中心公司、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科技型企业, 与“三三会”会长江丙坤等台湾老朋友会面, 与台湾产业界人士进行交流。在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 万钢部长就推动两岸科技与产业交流做主题报告, 工研院各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出席报告会, 并热情交流。

代表团参观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展示馆

第二届海峡两岸科技论坛共同建议

1.共同推动建立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常态化机制。

2.双方考虑共同支持两岸科技合作项目研究, 鼓励各界出资设立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资金。

3.加强两岸科技机构的交流互访, 支持举办各种形式的两岸科技交流活动。

4.支持双方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互设研发机构、分支机构, 或合作建立研发中心。

5.支持两岸在各个科学领域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

6.建立两岸科学 (高新) 园区交流合作机制, 为两岸科技产业的合作创造条件;鼓励两岸科学 (高新) 园区、大学研究中心、育成中心 (孵化器) 等开展交流与合作, 促进科技研发成果互惠与运用。

7.推动两岸在新兴产业领域开展合作, 支持两岸针对不同领域成立产业合作体系, 实现两岸优势互补和创新资源整合。

8.重点支持两岸在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与医药科技等涉及民生福祉的领域开展合作。

9.加强两岸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领域技术合作, 支援共同建设农产品和食品安全技术合作平台。

10.推动两岸在大型科学仪器研发、共享及实验动物领域开展交流合作;搭建两岸科技资源分享平台。

11.支持两岸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加强两岸在现代服务业布局规划、创新政策、发展策略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两岸经济合作协议 篇10

1 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 (trade in service) , 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近年来, 服务贸易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20世纪后期以降, 世界经济开始由工业型经济逐步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历以畏, 2005) 。美国经济学家Fuchs认为, “一半以上就业人口不从事食物、衣着、房屋、汽车或其他实物生产的国家”就可以视为服务经济国家,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服务经济国家, 其他发达国家也逐渐或已经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杨圣明 (2008) 认为, 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必然是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服务经济的一个发展过程。因此, 工业时代之后, 服务经济必将成为下一个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001年12月11日, 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 (WTO) 成员国之一, 同时也被视为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签署国之一。近年来, 中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世贸组织2013年公布的各国服务贸易排名显示, 中国服务进出口贸易延续增长态势, 贸易总额达到4705.8亿美元, 全球排名第三位。继2007年我国与东盟签订《服务贸易协议》之后, 2013年6月海协会与海基会也正式签署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作为ECFA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后续协商所签协议之一, 它大幅降低了两岸服务业的准入门坎, 其中明确列出了一份服务市场开放清单, 两岸互相开放包括金融、通讯、运输、环境、娱乐文化在内的多种行业项目。

2 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

贸易自由化指各成员方通过多边贸易谈判, 降低和约束关税, 取消其他贸易壁垒, 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扩大本国市场准入度。服务贸易自由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贸易自由化在服务领域的具体表现, 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 自由贸易政策允许货物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在国际价值规律作用下, 可以刺激竞争, 鼓励发展,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促进世界性的分工和贸易发展, 扩大市场;同时使消费者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

WTO《服务贸易总协定》 (GATS) 规定国际服务贸易具体包括四种方式:

(1) 跨境交付 (Cross-border Supply) , 指一成员服务提供者在其境内向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 以获取报酬;

(2) 境外消费 (Consumption Abroad) , 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其境内向来自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 以获取报酬。它的特点是服务消费者到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接受服务。如病人到国外就医, 旅游者到国外旅游, 学生、学者到国外留学进修等;

(3) 商业存在 (Commercial Presence) , 是GATS中最重要的一种服务提供方式, 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建立商业机构 (附属企业或分支机构) , 为所在国和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 以获取报酬。包括通过设立分支机构或代理, 提供服务等。如一国电信公司在国外设立电信经营机构, 参与所在国电信服务市场的竞争就属于“商业存在”;

(4) 自然人流动 (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s) , 指一成员的自然人 (服务提供者) 到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 以获取报酬。它的特点是服务提供者在外国境内向在该成员境内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 例如专家教授到国外讲学、作技术咨询指导, 文化艺术从业者到国外提供文化、娱乐服务等。

根据GATS的规定, 服务贸易自由化关键的地方就在于降低市场的准入制度, 使服务产业能够更加自由地在各地区之间流动。而由于地区之间服务产业发展的不平衡, 在多边框架下要求所有国家都做出相同程度的开放, 对于弱势一方来讲是不公平的。而由于地缘经济的作用, 同一地区在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模式上更为接近, 因此, 在区域范围内削减贸易壁垒的可行性更大。所以, 服务贸易自由化应先在区域范围内推行, 然后逐步地开始全面的服务贸易自由化。

3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有研究表明, 海峡两岸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在总体上均处于劣势, 其中大陆在旅游业和建筑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而金融保险和专利等行业竞争力较弱;台湾在运输服务业竞争力较强, 金融保险服务业竞争优势相对于大陆而言较强, 计算机与信息业以及专利行业的竞争力较弱, 故两岸服务业的合作具有较为广阔的前景。此番两岸签订服贸协议, 旨在为两岸之间最终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奠定基础;加速两岸服务业融合、互补, 共同提升两岸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两岸民众的受惠面。

在该协议中, 大陆方面开放承诺80条 (非金融领域开放承诺65条, 金融领域15条) , 是在大陆加入WTO承诺基础上的进一步开放;台湾方面开放承诺64条 (非金融领域开放承诺55条, 金融领域9条) , 是在台湾开放陆资入岛基础上的进一步开放。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台港澳司。

台大经济学教授郑秀玲认为, 台湾服务业大都是微形企业, 若大陆服务业全面进入台湾市场, 这些中小企业根本无力招架坐拥雄厚资金的大陆国企。她指出, 台湾所有银行的资产总规模 (2012年:36.2兆元新台币) , 尚不足中国工商银行一家银行资产总额 (84.4兆元新台币) 的一半, 当银行业、物流通路、人才市场等方方面面都遭到资本的巨大冲击时, 台湾的弱势产业将无法生存。台湾学生之所以反对签署服贸协议, 其原因也大抵在此。

然而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指在两国之间, 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 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 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 , 由于两岸在服务业领域各自都有不同的优势产业和弱势产业, 那么签订协议互相降低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两岸服务业的融合及优势互补, 无疑是一次双赢的合作。其一, 有助于两地服务业的发展及输出;其二, 活络经济, 增加两地就业机会;其三, 逐步促使两地落实或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其四, 与国际接轨, 为签署其他经贸协议做准备。两岸签署服贸协议, 无论是对大陆还是对台湾, 不仅有利于两岸经济往来, 而且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与长期发展。

摘要:今年3月在台湾掀起了“反服贸”学生运动, 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引入了人们的视线。本文从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角度, 对两岸服贸协议中两岸分别承诺开放的项目进行了整理分析, 认为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必经之路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区域贸易自由化

参考文献

[1]Adlung, R, M.Roy.Turning Hills into Mountains?Current Commitments under the GATS and Prospects for Change[J].WTO Staff Working Paper NO.ERSD-2005-01, 2005.

[2]厉以畏, 王慧敏.世界产业服务化与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思考[J].世界经济研究, 2005 (1) .

[3]杨圣明.当代世界服务业发展新趋势[J].经济学动态, 2008 (09) .

马英九呼吁尽快通过两岸服贸协议 篇11

马英九11日上午举行记者会,针对高雄气爆后续、台湾经济未来发表谈话,随后接受媒体提问。马英九表示,面对艰难时刻,呼吁朝野不分彼此,共同合作,理性务实面对区域经贸整合与全球贸易自由化严肃议题,不要再让台湾停滞不前。

马英九说,为避免在亚太地区被边缘化,除持续推动贸易自由化,继续法规松绑与开放市场,也无法回避两岸经贸合作。

马英九称,“立法院”应尽速通过因学生运动而受阻的“两岸协议监督条例”与《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否则台湾会进一步被孤立。诚挚希望所有关心台湾的人,不分党派与立场,都应以台湾最高、人民最大利益为重,停止政治恶斗,放眼未来,冷静思考,为攸关长远发展经济愿景而努力,为人民谋取最大福利。

马英九说,要再次呼吁在野党放弃在“国会”霸占主席台暴力杯葛,如果再以少数暴力霸凌多数方式瘫痪议事,台湾经济命脉究竟该怎么办?千万不要赢了恶斗,却输了台湾。

两岸关系是机会极大化风险极小化过程

8月11日,马英九表示,台湾与大陆关系太密切,两岸关系是机会极大化、风险极小化过程,不可能永远不和大陆打交道。

马英九说,“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过不了,有些人认为根本就是反对大陆,要让协议签不成;就像华尔街日报社论所说,只会伤到自己,有没有必要这样去伤?

马英九表示,不要让国民党通過“服贸”,可是会伤到台湾企业,这些企业都不是国民党开的,大家要有广阔的胸襟,想象台湾未来面对什么挑战。把大陆看成敌人、洪水猛兽,不要和大陆交往,到底是谁受伤害?台湾要用技巧方式面对,考验当局是否能把风险变小、机会变大,当局过去6年的努力做出成果,这不是国民党成果,是台湾民众的成果,希望民众珍惜。不可能永远不和大陆打交道,若心态不改,很难相信将来台湾整个发展会很顺畅;台湾与大陆关系太密切,不是谁说要改就可以改。

评美媒台湾自甘落后论:说得一针见血

美国《华尔街日报》社论日前以“台湾自甘落后”为题,警示台湾当前的经济处境。据台湾《经济日报》报道,马英九对此表示,《华尔街日报》话虽说得重,令人听来刺耳,但这些话的确是一针见血的直指问题所在。

马英九表示,大陆是全球供应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经贸关系也极为密切,若是坚持设置与大陆往来的障碍,非但无解决问题,反而自伤。另外,陆韩FTA年底将要签署,台湾与韩国之间货品高度重叠,恐对台湾造成严重伤害,呼吁尽快通过两岸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议。

马英九表示,《华尔街日报》的社论点出台湾当前的困境与挑战,当局也多次提出以上看法,这显示经济自由化国际化、两岸合作确实是大势所趋。

链接

台湾对大陆观光外汇首度由逆差转为顺差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今年上半年大陆旅客赴台创汇36.3亿美元,是自2008年开放“大陆游客赴台观光”以来,台湾对大陆观光外汇首度由逆差转为顺差。

根据台湾“观光局”统计,近6年来,“赴台陆客”与“赴陆台客”人数差距逐年缩减,2008年差额为418.7604万人,去年缩减为228.7798万人,差距率为44%。

数据显示,去年有287.4702万人次的大陆旅客赴台,台湾旅客赴陆人次则有516.2500万。台湾“观光局”说,前往大陆的台湾旅客约5成为台商,而陆客赴台约有75%以上均为观光客。

根据统计,台湾对大陆的观光外汇逆差逐年缩减,今年1至6月份,陆客赴台观光创汇约36.3亿美元,而同期台湾旅客赴陆创汇30.67亿美元,这是台湾对大陆的观光外汇首度由逆差转为顺差。

统计指出,这些数字显示陆客对两岸旅游市场均衡发展及促进台湾经济,有明显帮助。

两岸经济合作协议 篇12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 台湾央行3月15日表示, 已开始和中国央行就建立货币互换安排展开磋商。在中国政府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之际, 此举朝着扩大人民币在台湾使用的目标又迈近一步。

台湾央行在提交给台湾立法院讨论的半年度工作报告中称, 建立货币互换安排有助于提升台湾市场上人民币的流动性。

台湾央行称, 截至3月11日, 台湾银行系统人民币存款总计129.2亿元, 但该行没有提供比较数据。此前, 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人民币直接清算机制已于2月初开始生效。

上一篇:现阶段安全管理状况下一篇:元代的甘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