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交流会

2024-06-08

两岸交流会(共9篇)

两岸交流会 篇1

切磋琢磨,相得益彰

——经济管理系海峡两岸学生学术交流会 经济管理系海峡两岸学生学术交流会于2016年4月7日晚六点半在办公楼四楼会议室举行。出席本次交流会的有台湾高雄第一科技大学财经学院金融系主任林君瀌教授及学生一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燕晓飞主任、李淑玲书记、王明哲副主任、赵明霏老师、汪星余老师,以及来自经济管理系经济学、工商管理和财务管理三个专业20余名学生。

交流会由王明哲老师主持,燕晓飞主任代表经济管理系的全体师生对来自台湾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希望通过此次学术交流会增进两岸高校学生间的了解与友谊,深化学生对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相关问题的认识,相互借切磋究方法,取长补短,提升彼此的研究能力。林君瀌主任在讲话中,也表达了对此次交流会的期望,并认为交流会取得的效果意义非凡,希望这样的交流定期举行。

交流会上,来自台湾的赖淑冠同学和何静宜同学分别以《2008年之后日本实施的政策是否能拯救失落的经济》、《信息不对称与现金价值的关系》为题发布了她们的研究成果,来自我校经管系的汪扶摇、徐智勇、于珊平、吴若茗和王雪娜同学分别做了关于《互联网金融》《P2P风险控制》《股权众筹》《互联网金融对消费者消费理念及效应的影响》和《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主题发言。之后,同学们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展示了对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最后李淑玲老师对交流会进行总结,表达了希望以后继续举办此类活动的愿望。

通过此次交流,海峡两岸的同学们既加深了友谊,又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所进益,听取了双方对待问题的独到见解,交流会圆满成功。

两岸交流会 篇2

先期开幕的第六届海峡论坛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致辞中强调, 将广泛听取台湾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 深入了解台湾民众的现实需求, 不断扩大两岸交流合作的参与面和受益面, 不断增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对两岸民众尤其是对台湾基层民众有利的事, 大家就要多做, 并且要努力做好。两岸关系的历史是由两岸人民共同书写的。两岸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的交流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至关重要, 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们欢迎更多的台湾同胞, 不分党派, 不分行业, 不分地域, 不分老幼, 都参与到两岸大交流的进程中来。

今年的第六届海峡论坛还新增加了“两岸青少年新媒体文创论坛”、“两岸社区治理论坛”、“海峡茶会”等3项活动, 以进一步加强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 特别是加强两岸青少年间的交流。首届“海峡两岸青少年新媒体文创论坛”以“中国梦·海峡情”、“新媒体·新青年·新发展”为主旨, 出现最多的“新”字也表达着两岸间的交流需要新生力量的加入, 也正在增加新的内容, 以期出现新的进步。全国台联副会长、全国青联副主席纪斌, 台湾人民最大党主席许荣淑、金马台澎交流协会会长苏进强、新党秘书长吴成典、中华文化民主党主席许佑宇等领导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给论坛发来贺信。信中勉励海峡两岸青少年彼此间多接触、多了解, 增强共识、携手合作, 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创造出新的青春业绩。

第六届海峡论坛闭幕后, 6月25日,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一行访问台湾。抵台伊始, 张志军主任即特别用闽南话向广大台湾同胞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台湾乡亲大家好!我可能讲得不太标准, 但我的心意是真诚的”。在接下来的访问中, 访问团一行一天一站, 起早贪黑, 奔波宝岛南北各地, 与岛内专家学者和大学生、农渔民、少数民族乡亲、中小企业业者、大陆配偶、宗教信众等各届基层民众“深接触”、“带着耳朵”倾听他们对发展两岸合作、共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并与他们坦承沟通, 说明、解释大陆对台政策措施的本意与善意, 促进了与台湾基层民众的沟通。

此次访台结束后, 张志军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与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达成的积极共识包括:继续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和推进ECFA后续商谈进程, 尽快启动共同研究工作, 务实探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与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相衔接的适当方式与可行途径;继续协商海协会与海基会互设办事机构, 在就探视问题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基础上, 务实妥善解决其他遗留问题, 尽早完成协商;继续积极推动研究解决大陆旅客在台湾中转和进一步便利两岸同胞往来的问题, 支持两岸有关方面通过适当渠道适时进行沟通;继续共同培育两岸旅游市场, 努力维护旅游品质, 推动两岸旅游业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支持两岸有关方面适当扩大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继续扩大深化两岸文教科技交流合作, 推动两岸新闻交流, 大力支持开展两岸基层民众和青年学生交流等。这些事项涉及到两岸民众的切身福祉和权益。下一步, 国台办和台湾陆委会将继续保持沟通联系, 通过适当渠道逐步推动落实。

同时, 张志军此行通过与台湾各界和基层民众的交流, 也表示深刻感受到台湾民众普遍认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为两岸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应该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在听取意见中, 台湾民众对进一步加强及改善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两岸直航、采购台湾农渔产品、便利两岸民众往来、保护台商投资权益, 深化两岸宗教交流、少数民族交流、民间信仰交流、青年和学生交流、社区基层交流, 持续推进两岸农业合作等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这些意见和建议, 我们将认真研究, 制定和完善有关工作措施。通过此访, 我们进一步增进了与台湾民众共同携手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心。我们将继续坚持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 落实“两岸一家亲”的理念, 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更多成果, 造福两岸民众。

对于大陆国台办主任此次访台, 台湾学者也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有力地鼓舞了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台湾社会力量的信心。此行被台湾各届盛赞为“倾听之旅”、“沟通之旅”、“信心之旅”。

两岸交流,出版共进 篇3

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作为一个两岸出版交流的专业平台,一直得到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厦门市政府的重视,政府和出版社都投入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这为两岸出版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届交易会的出版活动也有不少亮点,吴小莉、张大春、张晓风、九把刀、章缘、朱振藩、刘台平、商传、饶雪漫等两岸三地的32位名家受邀举办签售活动和讲座活动,吸引近30万人次的市民读者前往主会场和各分会场参观购书,图书零售额约250万码洋。在吴小莉的活动的现场,读者的热情很高涨,这样人气极旺的签售活动不仅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同样对于城市文化打造也是有很大的好处。但总的来说,本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活动还是较少,特别是与两岸相关的活动不多,其他活动却大多是针对大陆读者的图书营销活动。

文博会和图书展放在一起,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地方政府这种立体的文化综合性活动确实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人气很旺,一举多得,黑鱼多吃。例如,广西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义乌文博会也是这样的举办模式,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也被收罗在厦门文博会的麾下。在传统出版日益被边缘和夕阳的今天,这种模式确实可以帮助图书聚集人气,但人在屋檐下,也不会有什么很好的感觉。

火爆数字背后的冷清呈几多?

本次交易会大陆有400多家出版单位参展,台湾地区也有近三百家出版单位参展,其中在台湾排名前100位的出版社中有超过三分之二来参展,包括城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联经出版公司、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图书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家大型出版单位。台湾参展图书3万余种约10万册。如果单纯从数量上看,图书数量看着实不少,展场规模之大自是不必言说了,而会展结束后主办方提供的成果更是可观:第九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现场订购销售图书4230万码洋,达成138项图书版权贸易,协议版权出版总码洋6600万元。对于外界而言,这一连串的数字是可喜可贺的成绩,然而作为一个专业观众心里多少还是有些疑惑。按着洋洋洒洒的台湾参展单位名录索骥,在台湾馆不大的区域内实在没有寻觅到那么多的参展单位,倒是以厦门外图台湾书店名义参展的台版图书几乎占据了一半的摊位,真的冠着台湾出版社名字的摊位屈指可数,一再地查看后终于有些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原来是厦门外图台湾书店为多家台湾出版社“做了代言”,只要厦门外图台湾书店经销的台湾出版社,均顺理成章地成为参展单位。从理论上说,也真的无懈可击,于读者也不无益处。但对于笔者之类的专业观众,却不免有诸多不便。这种“代言体”至少有两点不足:一是新书少,出版社不来直接参展当然不会有很多新货上市;二是只见图书不见人,怎么谈生意呢?这些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国内诸多书展的诟病。在此次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上,笔者发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馆配市场较冷清。根据现场观察参展的3万个台版书品种是有可能的。因为笔者看到馆配区面积极大,几千平方来的面积,放几万本书是没有问题。也许是价格的缘故;也许是图书馆采购来得较少的缘故;也许存在着其他原因,台版书馆配区人气也不是很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台版书的馆配潜力依然很大。据某大学图书馆资料显示,其一年采购的台版书就达100万元,可想而知这市场有多大。虽然台湾地区面积不大,但是几千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基本上可以供本岛市场体内循环。不是说一旦放开大陆图书入岛,台湾市场就不复存在。因此,大陆和台湾的出书结构并不十分重合。

第二,版权交易无亮点。既然是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版权贸易当然是其中重要的内容,笔者也是怀抱此愿而来。现在台湾图书市场还有很多是大陆的风向标、实验室,引进欧美图书,往往还要先看看台湾有没有引进,市场走得怎么样。然而抱着引进台湾原创图书的目的而来的编辑,可能未必能在交易会上找到台湾出版社负责版权的经理人,虽然台湾馆内的摊位都有工作人员坐镇,但是一问才知道大部分都是大学生志愿者在照顾摊位。也能找到几个台湾出版社的人员,但几乎都不是负责版权,而是出版社负责发行的,他们参展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图书馆馆配图书的订购。

台湾出版,何去何从?

每年一届的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交易什么,有什么来支撑这规模盛大的交易会呢?所以,我们不得不再去审视和重温台湾出版业的有关情况。台湾地区在1987年解除“戒严”后,思想界开始活跃,民营资本迅速进入到了出版行业,各种小型出版社比比皆是,而且各具特色。台湾号称有4000多家出版社,虽然一年出版4种以上新书的出版社约1000家,在仅有2000多万人口的地区却拥有数量如此庞大的出版社,这个绝对数量还是惊人的。现在,台湾每年出版4万种新书,扣除6000种由非盈利单位编列预算执行出版外,其余的3万多种都由商业出版社出版。

台湾出版业除了出版单位数量多、以民营出版为主,另一特点是翻译出版一直占据着主导位置。在整个五十年中,无论是西文的翻印,还是古书的翻印,台湾出版业始终以此作为主业。20世纪90年代台湾的出版品种翻译类书籍占总出版量的30%~50%,而且翻译延续至今,台湾地区是版权购买的重要地,台湾出版界在引进外文图书上往往走在大陆之前,已经成为大陆最大的版权引进地。根据新闻出版总署2006~2008年的版权统计数据,在版权引进数量上,台湾地区已经超过美国、英国等传统版权引进地成为大陆最大的合作伙伴。2008年,大陆从台湾引进版权数量达到6040种,占当年版权引进总数的38.29%。台湾地区人口数量小,一方面造成了图书市场小,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作者资源的不足,近年来原创图书不断减少,不少出版社已经转而开始到大陆寻找作者资源,而作者资源不足势必使出版商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图书市场,引进版占据半壁江山也是必然,这也使得其版权引进走在了大陆前面。所以,引进版图书的转口贸易仍然是两岸出版交易的一大板块,但是这种趋势显然在日益趋缓。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的冷清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问题:大陆出版社在版权引进渠道和经验日益成熟,这种转口的贸易会越来越少。笔者觉得现在最值得两岸出版交流的是台湾出版界的选题策划能力和出版经营的精细化管理。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调研,欧洲的化妆品最便宜的不在香港,而在台湾,为什么呢?因为台湾的商业竞争最激烈,竞争激烈,当然要精细化管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多的顾客。这也就是大陆出版界理所当然地要向台湾出版界学习的简单理由。有3万种台版图书在厦门展出,大陆出版人应该珍视这个机会,好好地参观和研究。当然,更希望有更多的台湾出版社参加交易会,与大陆出版同行面对面地交流。

台湾的综艺节目一度是大陆各大卫视学习模仿的对象,《康熙来了》在大陆地区的风靡足见台湾综艺当年的魅力,然而时过境迁,大陆综艺近几年来已经超越台湾,大手笔地向欧美购买综艺节目版权,制作出了诸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广受欢迎的综艺节目,而台湾地区的民众现在成了大陆综艺节目的拥趸。2013年年初的《我是歌手》因为有台湾歌手的参与,更是在台湾地区引起了收视热,传闻台湾的“议员”还一度因台湾歌手最终没有摘取桂冠而质疑节目。台湾本土综艺的没落一大原因是制作经费的不足,无法做出大手笔、制作精良的节目,风水轮流转,大陆综艺终于在台湾综艺面前抬起了头。综艺节目的优势转换已经实现,那么台湾图书市场和大陆图书市场呢?

两岸出版交流与合作 篇4

摘要

今年是海峡两岸出版交流的第23个周年庆。

1988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海峡两岸图书展览”拉开了两岸文化出版交流的序幕,打破了隔绝40年的坚冰。23年间,两岸出版交流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从一般交流到实质性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3年的出版合作证明,两岸同胞皆为炎黄子孙,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唯有加强交流与合作,才能消除隔阂,增进互信,造福两岸同胞;唯有加强交流与合作,弘扬中华文明,传承民族精神,才能让华文出版走向世界。[1]

大陆开放

1976年10月,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大陆走向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大陆对台湾的政策也相应做了调整。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即日起停止了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中共对台方针从“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的重大转变,受到海峡两岸及海外华侨、华人的热烈拥护,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为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表了关于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重要讲话,进一步阐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其中指出,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

大陆的改革开放以及对台政策的调整为缓和两岸关系、促进两岸出版交流提供了环境保障和政策支持。

岛内解严

“戒严令”是指1949年5月19日国民党台湾省政府和台湾警备司令部颁布的“台湾地区紧急戒严令”。自1949年以来,“戒严令”是台湾当局实行专制暴力统治的主要手段,它将台湾人民的一切民主权利和社会活动都置于“军法管制”之下,对任何人都可以不经法律程序进行逮捕、关押和处决。长久以来,台湾各界人士谈“令”色变。但伴随着党外势力的崛起,台湾岛内要求政治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党外势力成为冲击“戒严”的急先锋。在这种形势下,1987年6月23日,《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法》在“立法院”三读通过,蒋经国也于1987年7月14日宣布:自1987年7月15日起在台湾地区“解除戒严”。[2] 《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法》在改变军事戒严体制、回归平常状态、放宽人民的自由权利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中在出版业方面,它放宽了“报禁”、“书禁”。从1988年元旦起,解除23种外文出版物的进口管制,简化进口手续,出版物的检查由“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和“新闻局”共管改为“新闻局”统管。并允许登记创办新报纸,解除了对报纸张数的限制。

“解除戒严”对于一年之后台湾出版界人士赴上海参加首届“海峡两岸图书

展览”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可能性。

1987年10月14日,国民党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政策。从此以后,在台湾各地出现了“探亲热”,并在“探亲热”的带动下,迅速兴起了“观光热”、“考察热”、“通商热”、“投资热”、“出版热”、“采访热”、“电影热”等两岸交流热潮。

破冰相识

1988年10月,台湾出版界人士克服克服了重重困难赴大陆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图书展览”,打破了隔绝40年的坚冰,开启了两岸出版交流的大门。

“历史的悲剧造成了两岸长达数十年的隔绝。曾几何时,鲁迅、巴金、茅盾、老舍、钱钟书的等诸多大家的作品在台湾都被列为“禁书”。然而,对于两岸中国人的文化心灵而言,仓颉造字是共有的眷恋,活字印刷是共同的骄傲,两岸一脉相承的文化家园岂是海峡或人为因素可以割断的。”[3] 开启这扇交流之门是历史的必然,是优秀文化传播的必由之路,是两岸人民心心相印的必然结果。

成果展示

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和两岸交流的扩大与深入,两岸出版交流与合作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而收益的是两岸的读者,并有利于两岸在文化学术领域的共同发展。

两岸出版经过20多年的交流与合作,其成果正以几何倍数增长。当年在台湾大学附近偷偷贩售“禁书”的商贩被一家家专卖简体书籍的书店代替,《呐喊》、《子夜》等当年的“洪水猛兽”早已被解禁,时下大陆作家的众多作品和介绍大陆的书籍都已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台湾各大小书店的书架。与此同时,台湾作家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大陆读者的视野。从琼瑶、三毛到王文华、蔡智恒,从席慕容、余光中到柏杨、李敖、白先勇,从蔡志忠的传统文化系列漫画到几米、朱德庸的现代都市题材绘本,都在大陆拥有了广泛的读者群。

2009年9月20日对于两岸出版界来说,是一个永远不能忘记的盛大节日。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牵头主办的“几年海峡两岸出版交流20年系列活动”20日在台北隆重开幕。大陆500余位出版界人士来到台湾,参与这个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两岸出版交流活动。此次交流活动以“书香两岸,情系中华”为主题,主要包括:海峡两岸出版交流20年图片展、海峡两岸出版交流20年座谈会、第四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第九届大陆书展、第十三届华文出版联谊会议、两岸大学生演讲比赛、两岸作家签名售书等。

时任中国版协常务副秘书长的黄国荣先生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采访时这样评价了此次纪念活动:“海峡两岸关系出现了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谋发展的新局面,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迎来了新的发展,共创双赢的新机遇。我们在这个时侯赴台隆重纪念海峡两岸出版交流20年,必将在岛内产生巨大影响,我们应该抓住时机,加强两岸出版界的合作,促成两岸华文出版一体化,携手并肩,互惠互利,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以统合之路,让华文出版真正走向世界。

其实,除了1988年的“破冰之旅”,值得纪念的还有1989年2月在深圳举行的“第一届合作出版洽谈会”,这是台湾出版界第一次成规模地参加两岸版权

贸易洽谈。紧接着,1990年8月28日至9月3日,“台湾出版人访问团”40余人参加了第三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合作模式:

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并向台湾5所大学赠送图书、图书展销)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 海峡两岸图书展览 共同投资开办书店 版权贸易

两岸出版界新春联谊会 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惠台政策

台湾出版商会

中台合资出版公司、兼并收购 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 两岸网上书城 成立股份公司。

美好憧憬

就传播中文领域来说

台湾有更丰富的出版经验,大陆则有强大的市场后盾。

附录:2010年中国台湾地区出版业大事记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总署网: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二十年回眸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8-06/06/content_8319355.htm

[2]张海鹏、陶文钊:《台湾简史》,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68-169页

[3]陈键兴、秦大军:写在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二十年之际 http://news.qq.com/a/20080921/001444.htm

[4]马群杰:《台湾地区文化产业与文化营销》,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 页

两岸电子商务交流合作发展情况 篇5

厦门市电子商务协会 2013年3月25日

厦门市电子商务协会自2007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海峡两岸电子商务的交流与合作。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举办海峡电子商务发展论坛

自2008年4月10日举办第一届“海峡电子商务发展论坛”,随后共举办了五届(2008年-2012年)。论坛邀请嘉宾包括商务部信息化司领导、海峡两岸各地电子商务协会、全国各地电子商务精英的参与,规模不断扩大,并受到海峡两岸电子商务届精英以及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论坛已经成为海峡两岸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电子商务盛会。

(二)组织举办海峡电子商务博览会

在成功举办电子商务论坛的基础上,2011年12月厦门市电子商务协会与台湾中华电子商务产业协会合作,共同举办了“首届海峡电子商务博览会”。首届博览会充分发挥海西优势,吸引众多台商来参观参展。博览会期间,厦门市电子商务协会与台湾中华电子商务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意向书,进一步增进两地交流、合作。在博览会开幕式上,厦门市电子商务协会与中国联通厦门分公司签订《全面通信战略合作协议》。据统计,首届海峡电子商务博览会81.1%的企业参展以企业宣传为主,34%的企业参展是为介绍新产品,28.3%的企业是以销售产品为主,45.3%是企业是为了开拓市场,43.4%的企业参展是为了寻求合作。

(三)建设海峡电子商务创业园

在思明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半年多的施工改造,累计投入1500万元建设资金,园区于2012年6月27日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园区现有建筑面积1万4千平方米。目前已有厦门五八同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ebay旗下的Paypal、厦门思赢航空服务有限公司、厦门电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28家企业与园区签约,其中12家企业已正式入驻,总承租面积1万多平方米,注册资金累积达1亿多元。盛大“盛付通”也有意在园区设立销售分公司。

二、两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存在困难与问题

(一)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两岸电子商务合作已经取得诸多亮点成绩,无论是台湾业者,还是大陆业者,都从中分享到了实实在在的“果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登陆”的台湾电子商务业者,数量已逾数千家,且已在大陆扎下深根。2006年,台湾网劲科技与北京全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结盟。随后,百余家台湾商铺通过与淘宝网、新浪网合作,进一步带动了两岸电子商务的往来。大批台湾商铺将产品发往内地,不少商铺更是直接在大陆租用仓库,以克服两岸高昂的物流成本。

厦门作为海峡西岸的中心城市,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具有地缘优势。加之近年来,两岸经贸往来密切,都将有利于两岸开展更为广泛而深入的电子商务合作。2011年初,中国电信与中华电信签署了《海西经济区信息化建设业务合作意向书》及《iEN智慧节能服务商业合作协议书》,尤其双方计划成立电子商务平台,合作跨足网络购物市场,创两岸电信业先例。据了解,通过中国电信与中华电信合作成立的电子商务平台,两岸商家可上架贩卖商品,两岸用户未来都可通过该平台,上网购买热门商品。

(二)存在困难与问题

海峡两岸电子商务的合作,不管官方或是民间企业,社团也多都积极交流,台湾方面更拟订了华文电子商务发展计划,协助台湾商品与服务拓销至大陆,并辅导相关企业跨境经营大陆电子商务市场,然而在实际运作中面临着一些有待突破解决的问题。

1、电子商务经营方面

目前ICP执照,台商企业仍无法单纯以台资企业取得,透过合资或是第三方取得经营资格则存在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一个单纯的网络零售买卖的平台到底是要有ICP执照或是ICP备案即可,不仅在台湾有不同的说法,在大陆实际也是各有不同见解。因此台湾服务商遂采取了合作对接的方式,而商家也在这些合作的平台中求发展,但不免仍有许多限制。

另外,许多台湾企业发现即便想通过网络零售来开拓跨境市场,但各种规范将使得企业最终还是要落地设立公司。此时税务、办公室、员工等等成本也会相应增加。尤其是两岸税制不同,商标申请及知识产权保护等等,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几乎都必须交由专业人员协助才能妥善解决,其他各种两岸在工商行政管理的差异也是多有不同,这也阻挡了许多台湾中小企业的大陆电子商务之路。

2、物流快递方面

首先在商品准入方面就会让许多中小厂商为难,不仅耗时而且成本高,后续还有检体标签、商品检验、流通许可等等,办理手续繁杂。大三通之后大宗贸易的物流通关问题不大,然而网络零售的往往是少量多样,直接快递费用偏高,不适合单价较低的商品。从小三通进则往往无法取得正式发票,且通关并不稳定。

目前有厂商为使两岸物流更有效率,正在推动共仓共柜共配的方式。先在台湾集中共仓,透过海运共柜到大陆,再依据各电子商务平台需求进行共配。此模式是否能满足台湾企业的需求尚有待观察,其中包含最后一公里的快递服务速度与到货速度是重要影响因素。如果此模式稳定,将可使物流费降低,库存量下降。

3、资金流方面

两岸网络零售业者熟悉的在线支付工具并不相同,台湾方面更习惯于信用卡的支付模式。目前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由平台服务商引入台湾之后,解决了网络零售部分收款问题,但透过第三方支付收完款后,资金仍停留在大陆的账户之中,受限于外汇资金的汇兑,厂商如何顺利解决资金周转仍是一个头痛的问题。

4、网络营销方面

大陆网络营销方式之多,就连本土企业也未必能熟悉,更何况是一海之隔的台湾企业。加上不少企业习惯只当平台供货商,更少深入对网络营销的了解,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网络营销工具和方法,也就无从规划起,另一方面台湾商品在网络市场知名度低,本身产品单价较高,因此投入的营销成本自然不小,但也由于对于大陆网络市场的陌生,也就不容易评估投入与产出的效益。

三、2013年主要活动

1、举办“第二届海峡电子商务博览会”。

2、组团参加“2013两岸云端服务与电子商务发展论坛”,加强两岸交流合作。中华电子商务产业协会将于2013年6月在台湾举办该论坛,厦门市电子商务协会作为论坛协办单位,将组织厦门电子商务企业代表团参会。

3、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两岸交流会 篇6

台湾邮票的特色

台湾邮票,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台湾地区邮政发行的邮票。在此之前,从1888年3月刘铭传创办的近代邮政至1895年日本侵台前发行的邮票属于清代邮票;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收复至1949年9月发行的邮票属于民国邮票。

台湾邮票是中国邮票的一部分。台湾集邮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文化,有许多专题邮票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台湾邮票能吸引海峡两岸众多集邮爱好者的鉴赏收藏兴趣,主要在三个方面: 1.热爱祖国的同胞亲情源远流长

1950年6月台湾邮政推出的第一套普通邮票,主图是两岸祟敬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肖像,全套共13枚。接下去发行的常用邮票也颇具特色,具有很强的专题信息,例如先圣先贤邮票,展现出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和孔子尊容。

台湾邮政从1951年3月发行第一组纪念邮票至今,已经发行了200多组纪念邮票,其中有些内容如纪念辛亥革命、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和逝世、纪念古代教育家孔子、古代人物林则徐、现代教育家蔡元培等等。海峡两岸同题材发行邮票,层出不穷,各具特色。充分反映出台湾同胞热爱祖国的同胞亲情源远流长。2.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台湾邮票最值得称道的当属中华传统文化题材,其中尤以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品为图的“故宫古画”、“古物”、“历代名瓷”等主题邮票系列最具代表性。

从1960年开始发行的中国古画邮票,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古画为素材,选其久为人知的精品,如《清明上河图》、《百骏图》、《百子图》、各种扇面画乃至张大千的遗作„„等等,浓缩于方寸之地,反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古色古香的瑰宝,发行之后,广受欢迎。

1978年发行的《中国书法艺术》邮票,选印历代书法精品,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1979年发行《中国文字源流》邮票,反映我国文字从甲骨文到现代四千多年历史。邮票设计典雅华美,让人爱不释手。台湾还是首次发行生肖邮票的地区,从1968年11月12日就开始发行第一轮鸡年生肖邮票。

1982年开始发行《中国古典诗词》系列邮票,第一组是唐诗邮票,描写春夏秋冬四时佳景的四首唐诗,配以水墨淡彩的山水或人物画。接着发行宋词、元曲、诗经、楚辞和乐府等,图案设计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倍受集邮者欢迎。3.邮票内涵及外形的典雅华美

海峡两岸文化交融,台湾邮票选题十分广泛,多反映中华民族的人与事、文学古典,有不少是反映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民间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划龙船、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

台湾邮政还发行《古城会》等戏剧邮票和戏剧脸谱邮票,除舞台戏剧外,还有一些家喻户晓的三大民间传说故事如:“梁山伯和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等,以及寓言、童谣等邮票。

台湾邮政在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陆续发行了《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邮票,同时还发行“元杂剧(汉宫秋、西厢记等)”和“明代传奇(浣纱记、拜月亭等)”等戏曲文化邮票,还有石狮、乐器、体育、童玩、天工开物、神话、民间故事、建筑,以及“二十四节气”、“星座”和“吉祥”等系列邮票。

最后讲述在2007年至2008年期间,历经了“台湾”邮票票铭修改之历程。

阿扁执政,于2007年2月28日发行第一套票铭为“台湾”之邮票。2008年5月20日,台湾邮政计划发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萧就职纪念邮票。为此,马萧办公室在发行之前表示,票面下方应将“台湾”票铭改回“中华民国邮票”。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马萧办公室强调,若以上建议,“行政院院会”不同意,致使邮票票面上的文字仍有合法性争议,马萧办公室主张暂缓发行,俟就职后再研议是否发行。为此,台湾邮政公司总经理吴民佑表示,一切尊重马萧阵营的意见。经过台湾邮政与“行政院”沟通后,台湾邮政提供新版就职纪念邮票的设计稿,票面下方文字为“中华民国邮票”、“Republic of China”,邮票所附的边框上则印有“台湾邮政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字样。对于邮票所附连的边框上印有“台湾邮政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原先应是‘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等文字,马萧办公室指出,该发行单位名称虽然也有合法性争议,但文字系印于邮票附连的边框,并非邮票票面,并不影响邮票本身的合法性格式,所以马萧办公室仅对该边框上文字的合法性持保留意见,不因此反对纪念邮票发行。

据报:520马萧就职纪念邮票发行之时,台中邮局集邮中心专员陈金城表示,自从2007年邮局更名为台湾邮政之后,邮票就再也没有“中华民国”字眼,但领导人坚持要冠上中华民国才愿意发行纪念邮票。

自从2007年2月28日发行第一套票铭为“台湾”邮票后,在马英九上台前已发行26套;5月20日发行的马英九萧万长就职纪念邮票因为尊重当事人意见,票面文字改以“中华民国邮票”发行;5月29日发行的“台湾博物馆建馆百周年纪念邮票”又回到票铭为“台湾”邮票,据统计至8月1日的“台湾原住民文化邮票(续)”,票铭为“台湾”邮票共计发行33套。

据台湾“交通部邮电司”表示,在最后一套台湾邮票“台湾原住民文化邮票(续)”8月1日发行后,票铭为“中华民国邮票”将自8月20日的“义民节邮票”开始恢复发行。

两岸集邮文化的交流

从1949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间,由于海峡两岸处于军事对峙状态,两岸人员往来和通邮、通航、通商全部中断,两岸同胞处于隔绝状态。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双方尽快实现“三通”(通邮、通航、通商)。从此,大陆各部门进行了不懈努力。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受到大陆方面的欢迎,长达三十八年之久的两岸同胞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此后,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开展,推动了“三通”进程。

1979年5月,大陆邮政部门全面恢复收寄邮往台湾的函件。1988年3月,台当局也相应宣布台湾民众给大陆亲友的信件,由台湾红十字组织经香港邮局转寄大陆。1989年6月,台湾邮政部门开始直接收寄到大陆的信件。两岸邮件总包互相直封并经香港转运。1993年4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签署了《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从此两岸开始了互办挂号函件业务。两岸邮政部门相

互封发航空和水陆路函件总包,开办平常信函、挂号信函、明信片、航空邮简、印刷品及盲人读物等邮政业务。截至目前,两岸邮政部门已经相互封发航空及水陆路函件总包,开办平信、挂号信函、明信片、航空邮筒、印刷品及盲人读物等邮政业务。据统计,1994年最高峰时达1911万件。至2001年,两岸间互寄邮件达6000多万件。

两岸的恢复通邮,让中断了40年的两岸集邮交往开始逐渐恢复,带动了两岸集邮爱好者的交流,以及集邮组织的交往与集邮文化的研讨活动。

1988年11月13日至14日,台湾大学集邮笔友社在校内举办“大陆邮票特展”。这是大陆邮票首次在台湾公开展出。

1990年10月25日至29日,北京集邮协会在北京举办“海峡两岸集邮家首届邮展”。由厦门市同安区集邮协会主办的会刊《银城邮苑》,于1994年-1998年新春佳节之际,推出彩色专版“拜年特刊”,以两岸集邮文化为内容,刊登两岸集邮资讯,图文并茂,深受海峡两岸邮友欢迎与喜爱。台湾《大明报》特于1994年3月1日以彩色专版,介绍首期的“拜年特刊”给当地读者。

2001年12月13日,国家邮政局发行的《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四十周年》纪念邮票首发式在厦门隆重举行。福建省集邮协会与台湾集邮界联合在厦门举办“闽台集邮展览”。台湾集邮界选送了3部15框邮集参加了本次展览。同时举行闽台集邮学术交流会,会上海峡两岸的集邮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共叙邮谊,进行集邮学术交流。学术论文有福建省方友德、王东声、赖茂功分别撰写的《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九十年两岸相关邮票品研究》、《我对“中华民国”邮票的看法》和《“光复纪念”邮票发行始末》三篇论文。台湾省陈继勋、郑玉藩、唐存政分别撰写的论文《显现史实的辛亥革命后之相关明信片》、《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集邮论文之黄花冈烈士篇之币卷篇》和《存政谈邮》。来自全国集邮联、福建省集邮协会的集邮专家和台湾集邮界的六名集邮专家对这些论文展开学术交流。

2006年11月12日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日。为此,海峡两岸“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集邮学术研讨会在福州市邮政局会议厅隆重举行。该学术研讨会由福州市集邮协会、台北市集邮协会联合举办。福州市台办、福建省集邮协会、福州市邮政局、福州市集邮协会相关领导;台北市集邮协会会长俞兆年先生、名誉会长陈继勋先生率11名台湾集邮名家;以及福州市集邮爱好者,共有8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共收到论文10篇,其中台湾3篇,大陆7篇。分别如下:百城版孙中山像邮票的点点滴滴(台湾俞兆年);孙中山像常用邮票版铭及纸张(台湾 陈继勋);1949年以前在台湾所发行之孙中山像邮票(台湾 高瑜廷);伟人映方寸(大陆王东声);光辉形象,高山仰止——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两岸相关票品研究(大陆 方友德);孙中山先生参与设计的邮票(大陆 苏文土);三枚造假的孙中山像邮资片(大陆 吴更);孙中山轶事初探(大陆杨耀);中山纪念堂历史风云(大陆 陈忠仁);“中山”风景日戳赏析(大陆 杨顺虎)。

2005年7月23日下午,由厦门市教育局、市邮政局主办,市邮协、同安第一中学承办、金门县教育局、金门高级农工职校协办的首届海峡两岸中学生集邮夏令营在同安一中学术厅隆重开营。共有40名两岸中学生集邮爱好者参加,其中厦门和金门各20名。大会由蔡秉旋主持。同安区副区长郭永辉、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许十方、金门高级农工职校校长陈水芳出席了开营议式。出席开营式的还有:朱斌(市邮政局副局长)、徐志宏(市邮协秘书长)、曾金国(市青少年集邮协会会长),以及高炯贤(同安一中副书记)、洪志荣(同安一中副校长)等。江坚智主任在会上宣

读了海峡两岸第一届中学生集邮夏令营组织名单及两岸邮界、集邮名家发来的贺信、贺电。

金门高级农工职校校长陈水芳在会上代表金门县长李炷烽向大会赠送了贺礼、贺词,同时发表讲话,感谢在各方组织与领导的支持下,有这个机会一起参加首届中学生集邮夏令营,让两岸中学生在联谊活动中得以相互了解,促进两岸友谊。

两岸营员代表在会上发表了参加首届集邮夏令营的感言:我们有缘相聚于鹭岛,在这美丽的海滨城市上共同欣赏厦门的优美风光,共同学习集邮这门艺术课题。同安一中与金门农工学校在会上相互赠送了礼品。

会后,金门营员参观了同安一中集邮活动室。电视台记者釆访了金门高级农工职校校长陈水芳及金门中学生营员。

为期四天的夏令营活动,两岸学生营员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进行与厦门邮票主题原地的釆风活动,参观了宋代宰相苏颂的故居、苏颂科技馆;参观了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的故居及集美学村;参观了明代驿站,以及游览了海上花园“鼓浪屿”。让大家尤其是金门朋友对邮票中的厦门风土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同时,在老师的悉心讲课与精心指导下,掌握了集邮的基本知识,学习了邮集贴片的制作技巧。让两岸中学生集邮爱好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观赏到各种邮票,开阔视野,加深对邮票的理解和兴趣,提高道德修养和文化品位。通过四天的共同学习和生活,金门与厦门的青少年朋友们欢聚在一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06年8月4日至6日,首次在金门举办的台湾地区2006集邮展览与海峡两岸第二届中学生集邮夏令营,在金门县体育馆共襄盛举,是金门的一大盛事,也是金门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由吴亿年校长带领同安一中师生27人,于2006年8月4日上午搭乘鼓浪屿号客船抵达金门,参加海峡两岸第二届中学生集邮夏令营。此届夏令营由金门县政府、台北邮局主办,厦门市集邮协会、厦门市同安第一中学、金门邮局等协办,金门高级农工职校承办。金门高级农工职业学校和同安第一中学两校师生60多人参加交流,时值台湾地区2006集邮展览在金门揭幕,邮展成为交流的最佳舞台。金门县长李炷烽表示,这一次邮展,不仅为地区乡亲而办,为两岸邮艺交流而办,„„。特别是青少年朋友透过邮展的观摩学习,激发集邮的兴趣,培养正当的休闲与嗜好,当然也从邮展之中,从方寸之美可以看到天地之大、领会山川之美,也可以了解历史悠久,集邮、观邮都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乐事。此外也邀请到大陆相关单位来共襄盛举。台湾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清祺指出,此次集邮邮展四十多年来首次在金门举办,也希望藉此让两岸集邮人士打开交流管道。海峡两岸第二届中学生集邮夏令营全体营员参加了台湾地区2006集邮展览开幕典礼。同安一中“海峡两岸集邮文化研究会”送给大会的贺词是“祝台湾地区集邮展览圆满成功:弘扬中华文化,倡导休闲活动;振兴集邮风气,提升集邮水准。”同时致赠大会“海峡两岸集邮文化研究会”编印的大型彩色会刊《海峡邮苑》。

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学生集邮夏令营在金门县体育馆举行。金门县长李炷烽主持开幕式并为集邮夏令营授旗。台湾中华邮政有限公司董事长赖清祺、台湾中华邮政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民佑、台北邮局经理陈赐得,金门高级农工职校校长陈水芳、同安一中校长吴亿年出席了开幕式与闭幕式,并发表感言。两岸学生代表也分别在会上发言,对两岸同种、同文、同根生感触颇多。会上双方互赠了纪念品。金门县教育局长李再杭、厦门市集邮协会秘书长徐志宏参加了开幕式与闭幕式。

为期三天的夏令营活动给两岸的师生及集邮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起看邮展,一起切磋集邮贴片制作技巧,一起看太武之巅的天光云影,一起感受风狮爷的神圣与威严„„一枚小小的邮票架起了海峡两岸的连心桥。在集邮夏令营活动中,营员

们参观了在金门举办的台湾地区大型集邮展览,还按图索骥去寻访了与金门邮票图案主题相关的莒光楼、得月楼、金门风狮爷、小金门、太武山等原地景区,并举办了集邮知识交流课程。

两岸三地邮政、邮界及各界朋友们为此届发来了贺信、贺词,其中亚洲集邮联合会副主席、中华全国集邮联副秘书长刘佳维题词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丰富多彩的集邮夏令营活动,让两岸中学生学到更多的集邮知识,增长见识,增进了两岸师生情谊。同安一中的郑小云同学感慨地说,此次金门之行,让她学到了很多知识,结交了很多朋友,也让她深深感到厦门、金门两地是如此相似,令人备感亲切,特别是在马山观测所用望远镜看厦门时,才真正体会到“咫尺天涯”的含义。

简论两岸新闻交流20年 篇7

一、两岸新闻交流的现状

20年间, 海峡两岸新闻交流不断深入, 尤其是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 两岸的新闻交流与合作, 由非正式的转为正式的, 由单向的转为双向的, 由单一民间的转为民间官方共同的, 总体说来, 两岸新闻交流的形式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除记者采访外, 两岸新闻界互访频繁。每年国务院台办新闻局和中国记协都邀请、组织包括两岸新闻单位负责人、中层主管、编辑记者等多个层次的团组互访;两岸新闻机构之间签订协议, 进行信息互换、代为采访、合作采访、稿件节目交换, 还共同举办诸如文化学术研讨会、知识竞赛、大型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的大型活动, 新闻业务交流与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两岸新闻交流的“量”可以说有很大的改观, 两岸间的大事能比较及时得到传播, 但在“质”上却存在严重不足, 主要表现在不对称, 不平衡。比如:两岸驻点采访的新闻单位的数量上还是不平衡, 台湾方面有十三家在大陆这边, 大陆媒体在台湾有点的只有五家, 现在又准了两家媒体, 目前总共是七家, 但还是相当的不平衡。另外,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 两岸媒体在报道中“有所偏好”, 比如台湾媒体经常报道大陆的负面新闻、落后现状, 大陆媒体也常常宣传岛内民主纷乱、社会混乱等消极面。虽然这种状况原因复杂, 不能简单归罪媒体本身, 但它对两岸关系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 很可能会加重两岸民众的误解和隔膜, 阻碍两岸融合的脚步。

二、两岸新闻交流扭曲的原因分析

新闻交流质和量不对称的原因, 除了两岸长期的隔阂之外, 首要的原因就在于某些报道, 政治凌驾于专业、意识形态超越新闻价值, 完全是从政治上考量, 从而扭曲了原本应有的新闻价值。两岸新闻交流的背景和基础是两岸关系的发展, 两岸关系发展的比较顺利或者说正常化的话, 两岸新闻交流就会有很宽松的环境保障, 两岸的新闻记者采访报道相对来说就会顺利一些。但是20年间, 两岸关系可以说是曲曲折折, 所以两岸新闻交流也是难以取得持续的、深入的开展。

另外, 两岸新闻出现扭曲的情况, 还在于对对岸形象的塑立和建构本身存在了扭曲的现象。就是说我们在媒体上所看到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不全面的、不够有细节性的。两岸交流现在虽然很广泛, 但是真正到过台湾的大陆民众和真正到过大陆的台湾民众并不多, 基本上都是通过媒体来认知对岸的形象。所以媒体塑造的形象很关键, 他们的受众就会因为这样的报道而对对岸形成一个固定的印象, 形成思维定势。所以在20年的两岸新闻交流过程中, 我们观察到, 无论是台湾的媒体还是大陆的媒体, 因为深入采访的不够, 因为驻点记者的不够, 因为媒体报道本身存在的问题, 形成了两岸形象的扭曲。

三、加强两岸新闻交流的思考

第一, 从制度层面上, 两岸通过协商尽快建立两岸新闻交流的互信机制, 在过去, 也包括现在, 两岸存在很多的差异, 彼此也有很多戒心。两岸现在是又想加强新闻交流和沟通, 但是同时又害怕受到伤害。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 两岸首先要建立互信机制。这种互信机制是要消除彼此之间的歧见, 相互包容彼此的价值观, 理解彼此制度的要求, 接受彼此在行为处事方面的方式, 最大限度地化解彼此之间在意识形态等一些政治因素的纠缠, 建立两岸新闻交流正常化和制度化的秩序。

第二, 从实物层面上, 两岸媒体应该本着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和规则, 自觉承担起建构两岸真实形象, 推进两岸新闻交流的的社会责任。如果两岸媒体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话, 很多的扭曲、误解、歪曲的报道都还会在两岸的媒体上不断地出现。所以说两岸的媒体能够本着新闻专业主义的态度去报道, 就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沟通, 比如说两岸可以通过媒体了解对方的既定政策和制度, 对对方的报道的背景要加以充分的理解。这样就可以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报道, 说你的报道是错的, 我的报道是对的。其次就是对两岸媒体报道的方式和角度, 双方都要予以理解, 因为媒体所处的环境毕竟不一样, 所以不可能在新闻处理的方式上完全一致, 所以不能因此而指责对方说, 你的方式是偏激的、不正确的、不完整的、不真实的。

第三, 从合作层面上, 两岸要加强联动, 通过合作采访, 共同制作媒体产品, 或者是共同举办一些活动, 来扩大彼此受众的范围。同时加强两岸新闻采访从业人员的互访, 互相提高, 增进共识, 这对于两岸媒体未来的合作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两岸的媒体应该非常真实地反映两岸关系的现状, 真实地报道大陆和台湾所发生的新闻事件。在报道中彼此之间能够互相学习, 用诚恳的合作之心来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 朝着整合的方向发展, 当然还有很多方面可以进行交流, 最主要的是双方要在互信的基础上, 在新闻交流不断实践的基础上相互取长补短, 合作发展。■

摘要:新闻交流是两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现在两岸人员往来已比较频繁, 但绝大多数的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还是通过新闻媒体来了解对方、了解两岸关系发展现状。因此, 新闻交流对于沟通两岸同胞的感情, 对于增进相互了解, 消除歧见, 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海峡两岸,新闻交流,不对称,互信

参考文献

[1]“香港商报”《两岸新闻交流二十年》

2011两岸交流将更加活泼 篇8

一、图书进出口将稳步上升。图书进出口在两岸业界共同努力下,近十年来,每年都有大幅增长。前两年,由于金融风暴,多媒体冲击,图书进出口业务增幅较少,但总量还是增加。随着两岸关系的好转,两岸经济回暖,2011年图书进出口将会较之前几年有更显著的增长,增幅将超过15%。

二、版权贸易将有大的增长。两岸版权贸易总额一直列居首位。随着版权保护的加强,版权交流平台完善,大陆出版走向辉煌,两岸版权交易将更加活跃,交易成果将更加显著。

三、合作出版将有大的发展。两岸出版还没有真正开放,但两岸业者通过开办工作室、到对岸开办发行企业、参与合作经营,使出版准入成为可能。这些成功的经`验将会唤醒那些还在犹豫,彷徨的出版者,使两岸合作出版在没有开放的情势下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四、多媒体领域将成有识之士投资的热点。随着出版数字化,多媒体为出版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也使这个领域成为有识之士投资竞争的热点。“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现两岸有实力、有基础的业者都在进军或准备进军这个领域。

五、市场建设将成为两岸业界争夺的亮点。渠道为王,已为越来越多的业者所认可。台湾博客来、诚品、金石堂,大陆当当网、四川文轩、江苏凤凰、浙江博库,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们重视市场建设,要么有健全的销售网络,要么有好的物流配送系统。通过改制、企业重组、吸引风险投资上市后,台湾、大陆许多出版业者都具有雄厚的实力,都期望竞争华文图书市场。2011年市场建设竞争将不可避免要爆发。

六、两岸业界交流活动将更加务实。两岸业界交流活动除了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大陆书展,相关产业如印刷、设计、美术、文学、数字出版等,还有不少其它类型的交流活动。两岸各自举办的各种业界活动也都向对方开放,所以两岸交流活动不胜枚举。早期,各种业界活动能参加就好,大家注重的只是形式、形象、礼尚往来,而现在则越来越看重实际效果,那些没有实际意义、只注重作秀的交流项目将会被淘汰。所以2011年两岸出版交流活动将会更注重实效,当然这个实效可能是社会效益,可能是经济效益,可能是远期效益,也可能是短期效益,可能是有形利益,也可能是无形利益,总之,要有大家可以信服的效益。

两岸交流会 篇9

字号:小大2013-01-09 16:52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南京曾是中华民国首都,中山陵作为中山先生陵寝所在地,承载着两岸同胞许多共同的记忆,将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凸显更为重要的作用,为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作出应有的贡献。2011年11月,国台办正式授予南京中山陵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一、中山陵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山陵不仅是南京展示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更是联接华夏儿女情结、沟通两岸亲情的纽带,在海峡两岸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年来,中山陵园管理局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旅游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接待台湾“三党”领导人,加强与台湾“国父纪念馆”的交流合作,组织两岸青少年交流活动,开展孙中山思想研究,举办两岸学术研讨会等,为推动宁台合作,扩大南京影响,推进两岸和平发展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山陵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设立为深化宁台交流合作,提升我市在全国对台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南京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南京旅游业繁荣发展等方面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二、中山陵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中山陵交流基地设立以来,得到国台办、省市台办和各级政府的关心重视,交流基地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但同时,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1、政策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对于交流基地建设,目前市里还没有相关的具体扶持政策。如在扶持资金、配套设施建设、文化保护维修、赴台审批政策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据了解,外省市交流基地不仅给了牌子,并且也都有相关配套的政策支持。如台儿庄交流基地成立后,政府投资40亿元加大台儿庄古城建设,省财政一次性拨给基地工作经费500万元;海南保亭交流基地政府投入200万元作为交流基地启动经费。

2、领导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交流基地申报前期,市台办和中山陵园管理局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办公室就设在中山陵园管理局,基地主要工作由孙中山纪念馆承担。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成立市一级的领导协调机构。办公室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没有专门的渠道,由中山陵园管理局自行解决。而外省市一些基地已经做到具有独立的机构编制和财政经费保障。如,枣庄市成立了高规格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领导小组,在市台办挂牌设立了基地办公室,由一位台办副主任兼任基地办公室主任,设立了独立的行政编制和工作经费;海南保亭成立了由分管对台工作副省长任组长的“海南省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安排省台办一名处长任中共保亭县委常委,主管交流基地建设工作;梅州市台办对外加挂了“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办公室”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运作,其中主任由市台办主任兼任,在市台办增加1名副主任领导职数,兼任基地办专职副主任负责具体工作,增加了2个事业编制,基地办工作经费每年80万元。

3、对台工作资源有待进一步开拓

中山陵园管理局在多年的海峡两岸交流活动中,打造出了一系列对台交流的品牌,积极开展与岛内各党派、高层人士、文化团体和民间组织的交流交往,除接待台湾三党领导人外,还先后接待台中市议员代表团、两岸县市双百论坛代表、台北奥委会代表团等团体。2011年,来中山陵参观游览的台湾同胞达到50多万人。但从总体看,中山陵园管理局对台交流渠道有限,在规模、层次、交流频次上与其在海峡两岸的影响力不相匹配,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同时,对政府主办的如紫金山峰会、台湾名品交易会等高规格对台活动的参与度不够。

4、孙中山纪念馆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目前的孙中山纪念馆是1987年在藏经楼的基础上开辟而成,由于所在位置较偏僻,交通不便,到访的游客稀少。同时展厅面积狭小,大量内容丰富的展品无法得到充分展示。而人流量大的中山陵周边却没有为游客提供一个可以深入了解中山陵丰富文化内涵的展馆,游客对中山陵只能走马观花作粗浅了解。特别是中山陵免费开放以来,日均游客虽然达到2-3万人次,但参观时间大多只在1小时左右,造成游客虽多但留不住人的尴尬局面。

三、对中山陵打造全国示范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建议

目前国台办授牌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共17家。据了解,国台办正在研究制定规范的管理办法,并将打造一批示范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由于中山陵在两岸关系中特殊的政治地位,我们认为,如果政府各部门能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中山陵完全有能力率先创建成为全国示范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统筹各级资源,加大政策扶持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对基地建设的投入,同时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整合利用各类资金,形成合力。对于交流基地建设,建议地方财政要给予一定力度的支持。

二是出台扶持政策。建议有关部门起草支持基地建设的政策文件,尽快出台相关具体政策措施。如重大建设项目立项、规划、用地保障等。

三是拓宽资金来源。建议设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发展基金,邀请台湾国民党方面、台湾各党派和台湾知名人士参与,动员吸引海内外台胞捐资,共同推动交流基地建设。

四是简化基地人员赴台手续。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担负着更多对台交流的工作任务,对台交流交往也会更加频繁。建议赋予一些特殊政策,放宽交流基地人员赴台和文化办展等审批权限,简化程序及手续。

2、强化组织领导,明确机构设置

一是强化领导机构建设。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由国台办批准设立。建议成立市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领导出任组长,台办领导和交流基地所在地的党政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参与。

二是明确机构设置。为便于加强对台工作领导,争取更多全国性对台资源落户南京,建议中山陵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办公室设在市台办,增加一位副主任编制,任办公室主任。同时,建议市编办对机构的人员编制进行统一定编,切实保障基地工作稳定有序开展。

3、加强资源整合,拓展交流渠道

一是对民国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修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景区内的民国纪念性建筑、学术机构和文化设施、民国阵亡将士墓地、民国名人公馆别墅等进行保护修缮,推动中山陵在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基础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此外,还要深入挖掘灵谷寺舍利佛教文化和孙权陵三国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加强对台文化资源整合。

二是进一步拓展新的交流渠道。加大与全国孙中山、宋庆龄纪念地的交流,以及海峡两岸四地(台湾、香港、澳门、南京)民国名人如宋美龄、张学良纪念地的交流,扩大中山陵在海内外的影响。

4、完善配套设施,打造精品展馆

建议在中山陵周边新建或利用原广场前的旧建筑改建一座综合性的孙中山纪念馆,通过陈列展示、孙中山思想及民国文化研究、对台文化交流、爱国主义教育、设立台胞旅游接待中心等,进一步突出中山陵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优势,打造好、利用好、发挥好中山陵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特色和品牌,使之成为两岸民众详细了解和感受中山精神的必到之地和南京与台湾交流合作的主要窗口。鉴于中山陵免费开放所带来的维护资金的巨大压力,建议纪念馆建设资金由市财政承担,并积极争取省财政的支持。

责任编辑:汤文慧 作者:台盟市委

上一篇:读雨巷有感下一篇:礼来面试经验总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