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金融合作新格局(共4篇)
两岸金融合作新格局 篇1
“广东正在申请以粤港澳合作为主题的自由贸易区,人民币跨境使用和构造离岸及在岸人民币中心是重要内容。”广东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刘文通今年1月中旬在第七届亚洲金融论坛第一财经(香港)金融峰会上曾作出上述表述。
刘文通称,上海自由贸易区体现了中央支持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决心,上海开了一个好头。广东的金融资产总量约17万亿元,粤港澳的金融资产总量超过30万亿元,合作上有巨大互补性。
马年伊始,本刊记者就未来粤港澳金融合作主题,对刘文通进行了专访。
《广东经济》:刘主任,您好。首先请您评价一下未来粤港澳金融合作所具有的战略意义。
刘文通: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建设以香港金融体系为龙头、珠江三角洲城市金融资源和服务为支撑的金融合作区域。”规划还提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 民币业务中心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和“增加金融中心的全球影响力”。
广东作为中国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产业发展的互补优势,不断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不但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促进粤港澳金融市场合作与对接,以实现粤港澳三地经济金融融合发展和保持香港、澳门经济社会繁荣稳定,而且对其他周边地区经济金融发展将起到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将为国家总体金融开放改革提供很好的积累经验,战略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广东经济》: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粤港澳三地共同努力,全面开启了金融交流与合作的大门。2012年国务院批准《广东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更为粤港澳金融合作提供了“顶层设计”,粤港澳金融合作得到快速发展。请您谈谈近几年来粤港澳金融合作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刘文通:2008年以来,广东省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将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作为广东金融发展重要战略,建立了粤港、粤澳金融合作专责小组,通过签署《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和《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金融合作内容,在CEPA框架下积极推动金融合作先行先试,将粤港澳金融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
截至2013年10月末,港资银行已在广东设立营业性机构157家,6家香港银行在广东设立异地支行58家,实现了港资银行对广东省的全覆盖;澳门国际银行最近获中国银监会批准在横琴设立代表处。广东省在香港上市的企业达156家,累计融资额约3777亿港元;全省已有7家证券公司、7家基金公司、3家期货公司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粤港合资设立了广州广证恒生证券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在粤港资背景保险公司9家,代表处4家,港资入股的保险专业中介公司4家。广东累计发生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达到3.2万亿元,其中八成以上为粤港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QDII与RQFII双向开放、跨境ETF产品交叉挂牌等试点顺利推进,岭南通与澳门通实现了互联互通。
目前,广州南沙致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合作示范区,已引进设立100多家金融机构网点;深圳前海入驻金融企业220多家,率先开展了跨境人民币贷款试点;珠海横琴已入驻金融企业260多家,发行了多币种借记卡。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加快发展,辐射亚太地区的现代金融产业后援服务基地已基本形成。
《广东经济》:下一步,广东推动粤港澳金融合作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刘文通:当前,广东正在积极申报建立粤港澳自由贸易园区,并以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目标作为主攻方面, 全面深化粤港澳合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在2013年分别召开的粤港金融合作专责小组第五次工作会议和粤澳金融合作专责小组第三次工作会议上,粤港、粤澳双方研究提出了下一步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推动粤港澳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工作计划,工作重点是不断完善粤港、粤澳金融合作更紧密工作机制、积极创新跨境人民币业务、争取降低金融机构准入门槛、推动粤港共建广州期货交易所、加强粤港 澳资本市场合作、创新发展跨境保险产品和服务、加快粤港澳重要平台建设、共同推动设立粤港澳自由贸易园区等方面的合作。目前,粤港、粤澳专责小组各成员单位正按照共同制订的工作计划,积极推动各项合作事项的落实。
《广东经济》:广东申报设立粤港澳自贸区是当前大家十分关注的焦点,粤港澳金融合作作为其主要内容,未来将如何充分利用粤港澳自贸区机制、全面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构建广东金融对外开放新格局?
刘文通:粤港澳自贸区侧重于广东与港澳两地的经济联系。未来,粤港澳金融合作将以自贸区为机制创新平台,全面深化三地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打造具有更强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合作区域。
一是创新跨境人民币业务。香港已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聚集了8000亿元左右人民币,这为深化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提供了良好基础。一方面要发挥香港国际化平台作用,推动广东金融资本“走出去”,另一方面要创新人民币金融产品和投资工具,引导人民币资源服务广东经济发展。通过粤港澳三地的合作创新,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又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二是充分发挥粤港澳金融资本服务广东实体经济的作用。粤港澳自贸区是建立区域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创新平台,粤港澳三地的金融资产高达30万亿元人民币,通过金融等重要制度创新和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推动港澳资本、管理、技术等各种要素在自贸区聚集,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是通过粤港澳自贸区的准入负面清单和准国民待遇制度,进一步引进境内外总部金融机构或功能中心,形成新的金融聚集区,有效提高广东金融业的国际水平、综合竞争力和创新力。
粤港澳自贸区是新时期广东建设金融强省的重要平台,广东总体金融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粤港澳整体金融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未来广东将充分利用粤港、粤澳金融合作专责小组等各种机制全面推动自贸区建设, 共同深化金融合作,构建广东金融改革开放新格局。
两岸金融合作应双向直接对等 篇2
但是, 由于两岸制度的差异性, 特别是台湾方面对大陆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 两岸金融合作仍存在诸多瓶颈因素, 主要表现在单向、间接、不对等三个方面。
不合理现状
就单向而言, 台湾与大陆金融合作过多地强调权利而较少地承担义务, 想单方面独享金融合作的成果。比如机构准入方面, 自1997年第一家台资证券机构在上海设立代表处至2009年底, 共有15家台湾证券公司、13家台湾保险公司、10家台资银行在大陆设立了代表处, 并有两家台资银行和五家台资产寿险公司在大陆营运。多年来, 大陆的商业银行、证券机构和保险公司积极争取赴台设立机构, 但直至2009年底两岸银行、证券、保险部门MOU的签署及2010年ECFA的出台, 大陆金融机构赴台设立机构才有实质性进展。
就间接而言, 台湾和大陆仅隔一道台湾海峡, 直线距离只有120公里, 近在咫尺, 两岸金融合作却要通过第三地, 既浪费时间又增加运营成本。长期以来, 两岸通汇都是通过第三地, 虽说从2009年2月26日起, 两岸实现直接汇兑, 但只局限于美元, 不能直接汇兑人民币和新台币, 多有不便。因两岸尚未建立货币清算机制, 台湾各银行进口的人民币现钞几乎都靠香港汇丰和美国银行专案进口, 货源并不是很充足, 不能完全保证人民币供应量。从通汇角度看, 由于人民币和新台币未建立清算机制, 后端的汇款及清算作业仍须取道外商银行, 借用美元清算。
就不对等而言, 大陆和台湾之间的经贸往来与金融合作不对称。两岸存在紧密的经济联系和庞大的贸易额, 经济流要求高品质的金融流来配合并提供服务, 但是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长期以来滞后于两岸经济交流的发展要求。目前, 大陆已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和顺差来源地, 却不是最大的金融合作伙伴, 有悖常规。台湾强调大陆金融开放, 要求享受“超WTO”待遇, 而自己却设置重重障碍, 不给大陆对等待遇。
“地堡思维”作祟
之所以造成两岸金融合作出现单向、间接、不对等的问题, 是因为台湾当局的“地堡思维”所致, 自以为是, 又万分恐惧, 于是构筑“地堡”, 防范对方。台湾当局对两岸金融交往的政策总是以“政治优先”、“安全至上”为基本准则, 动辄把金融问题政治化, 视陆资金融企业为洪水猛兽, 层层设防。一些台湾民众也担忧大陆银行“规模过大, 会对本地市场造成冲击”。
其实大陆和台湾之间的金融合作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大陆金融市场广阔, 陆资银行规模大、网点多, 而台湾市场对于大陆金融市场而言也是一片神秘的土地, 台湾金融市场化程度比较高, 台湾银行国际化管理也比较先进, 两岸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完全可以做到优势互补, 利益共沾, 达到双赢。
海峡两岸金融合作与交流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当前两岸经贸的快速发展, 进一步加强和加深两岸金融合作也显得更为迫切。在新的国际形势和历史机遇下, 应当顺应时代潮流, 摒弃一切人为的障碍, 促进两岸金融业的优势互补, 继续深化两岸金融合作, 建立稳定长效的金融合作机制, 为海峡两岸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双向直接对等
眼下, 两岸金融合作有着新的契机。4月25日, 大陆银行业监管机构负责人刘明康和台湾银行业监管机构负责人陈裕璋在台北101大楼举行了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和两岸银行监管合作备忘录签署后的首次监管磋商, 标志着两岸金融监理平台正式启动。
两岸金融合作要想有新的发展, 必须朝着双向、直接、对等的目标迈进。
双向, 就是台湾和大陆的金融业要双向开放, 而不是单方面只强调大陆开放。考虑到台湾地区和大陆目前金融合作方面存在不少限制, 希望双方能进行更大程度的开放, 进一步就两岸金融机构相互开放的准入政策展开商谈, 尽快就市场准入的相关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和具体协议, 给彼此有别于外资金融机构的更优惠待遇, 加快两岸互设金融机构的步伐, 为深化金融合作提供制度保障。从短期来看, 建立并完善双方合作协调机制, 促进两岸金融合作紧密化, 实现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和投资要素的双向流动。从中期来看, 两岸金融合作应当基于经济一体化的战略高度, 促进两岸货币金融合作, 推动金融市场一体化。
直接, 就是逐步实现人民币和新台币的直接汇兑, 不要通过第三种货币绕“弯子”, 两岸之间直接开展金融业务。要继续扩大对企业金融服务, 特别是加强在中小企业金融等方面的合作, 努力推进两岸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 推动两岸私人银行部门的合作, 为企业提供理财服务。为满足两岸人员和经贸往来的金融需求, 规范两岸货币流通, 防范洗钱风险, 两岸应参考人民币与港币清算机制的经验, 尽快建立货币清算机制, 从而实现货币全面直接通兑。为适应大陆民众赴台旅游与两岸交流的扩大, 还应尽早推动个人消费金融等方面的业务发展, 为大陆民众在台旅游、消费提供便利。
对等, 就相互之间地位平等, 权利和义务对等。大陆和台湾好比一对兄弟, 在民族大家庭中地位平等, 不分高下。在两岸金融合作方面也要按对等原则交往, 大陆不因其“大”而小觑台湾, 台湾不因其“精”而卑睨大陆, 要相互尊重, 按市场游戏规则办事。在目前情况下, 双方都要作出让步, 给予对方以高于一般意义上外资的待遇。
两岸金融合作新格局 篇3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共同影响下,海峡两岸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特别是在2010年1月16日金融监理主管方面代表签订的《海峡两岸金融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正式生效,开启了两岸金融实质合作的新篇章。因此,在现阶段,加快两岸金融监管合作显得尤为迫切。
1 两岸金融监管合作的现状
1.1 两岸金融监管合作的必要性
两岸的金融监管合作首先可以有效促进两岸金融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保障社会公众利益,维护金融秩序;其次,加强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可以克服两岸金融监管机制与准则不同,避免单方面监管带来的风险与漏洞;再次,由于两岸长期缺乏实质性的金融交流,容易因监管准则不同带来摩擦,通过两岸及时有效的信息披露,增加透明度,规避系统性风险,从而提高两岸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从近年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来看,加强各国各区域的监管合作是绝对必需的。
1.2 两岸金融监管合作的优势
两岸开展金融监管合作最有利的条件就是政策的放开,两岸关系进入新局面以来,政策因素已经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合作的最有利因素。此外,国际上有许多惯例可供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参考,两岸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以遵照其中规范进行合作,大陆与台湾均加入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两岸进行证券监管合作可以参照其制订的《证券监管目标和原则》。
1.3 两岸金融监管合作的主要障碍
第一,两岸缺乏信息交流平台,两岸信息交流不通畅导致两岸金融监管合作滞后;第二,两岸金融监管的体制不同,国内实行“一行三会”的分业管理,严格控制金融业务的范围,台湾的金融监管是实行各行业监管,因此涉及跨行业金融事务时,容易产生“监管真空”或是“多头监管”;第三,两岸对金融人员的资质要求不同,不能互相认可,导致对金融机构的设立造成障碍。第四,两岸在金融法规、监管准则、金融制度环境上有所不同,导致两岸监管存在障碍。通过建立金融信息交流平台来缓解“监管真空”或是“多头监管”的问题;通过统一的资格认证考试,统一两岸金融从业人员的从业资质,加强两岸人员的交流与学习;通过签订《海峡两岸金融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减少在金融法规、监管准则、金融作业标准方面存在差距带来的摩擦。
2 区域金融监管合作的国际经验借鉴
2.1 欧盟制订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律协调机制
统一的监管法规是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建立的前提,欧盟的监管合作是建立在完善的金融法律机制上,成员国之间以及成员国与欧盟之间签订了多边和双边的谅解备忘录,秉承了拉姆法路西框架的监管体系,涵盖了证券、银行、保险监管的立法协调。为了解决框架性立法、技术性问题,由欧洲银行监管者委员会、保险和职业养老金监管者委员会、证券监管者委员会等三者合力监管。
2.2 东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参照国际基本协议
东盟与北美贸易区成员国间的金融水平参差不齐,金融市场一体化面临重大困难,因此成员国间的金融监管协调要召开定期或是不定期会议,同时通过国际法或是世贸框架予以解决。当前全球金融监管合作主要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国际经济组织制定的基本协议。
2.3 大陆与香港逐步深入的定期监管交流
大陆与香港的金融监管合作是一个由点到面、逐步深入的过程。在香港回归的十四年来,双方通过进行定期会议、高层间开展业务与人员交流来加强两地的金融监管合作。在法制规范方面,从2003年6月双方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同年8月,双方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加强了监管合作与信息交流,2007年3月双方证监会签署了《监管合作备忘录》附函,标志两地的金融监管上升到了一个新阶段。
3 两岸金融监管合作政策的构想
3.1 两岸银行业监管合作政策的构想
3.1.1 两岸银行业监管合作的基础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就是巴塞尔规则,其监管的实质侧重于银行经营的安全性问题与效率问题。巴塞尔规则的特色在于它主要针对国际性金融监管协同,不是追求各国的统一监管法律与政策,而是在于各国不同的法律框架之间建立协调与沟通。巴塞尔协议对国际性的金融监管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规范国际金融市场,创造了更为广泛、全面的协同监管环境。
在巴塞尔新协议中,针对银行业的跨国监管,强调各国监管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监管,应从三方面加强监管合作:收集监管信息的切实途径;适当途径反馈,避免重复确认;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风险评估状况、管理过程与资本结构等关键信息的透明度。两岸银行业的监管合作应该以巴塞尔新协议为框架,确定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建立信息沟通的途径,统一双方信息披露的标准。
3.1.2 两岸银行业监管合作政策的构想
两岸银行业的监管合作中,首先容易出现“多头监管”,由于双方缺乏独立的评价机构,有可能产生监管权限的冲突与监管准则不同,导致东道国与母国的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重复监管,从而阻碍监管合作。监管双方必须清晰制定各自的监管责任,否则容易出现监管冲突和重复监管,增加被监管银行的负担。其次,两岸监管机构应对最后贷款人的责任分配做出明确规定,否则,可能产生道德风险,致使银行从事轻率的冒险活动,或是东道国不愿意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责任。两岸可能在适用巴塞尔协议中,选用有利于自身的内容,采取地主保护主义态度,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法律争端。
由于银行是吸收公众存款的高风险行业,一旦出现风险就可以造成金融业的系统风险,涉及整个金融领域,两岸银行业监管当局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管合作机制,台湾地区银行要直接在大陆设立经营性机构,或是参股大陆银行还是存在困难的。要取得实质性突破,关键要解决监管机制的设计问题,保证两岸监管合作稳步推进。
(1)完善法律,加强监管合作。通过法律的强制力,统一监管标准,针对已经签署的备忘录中出现的监管盲点,加以完善和规范,当出现一方监管机构的政策变化时,应及时通报对方,保持双方制定的法律与政策的协调一致。(2)明确两岸监管信息收集责任,完成高度共享。在两岸监管双方,设立专门的沟通协调机构,明确双方收集信息的责任与义务、途径和类别,统一两岸的报表与格式要求,避免加重被监管银行的负担。建立高效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共享数据信息、检查、调查报告和金融机构的往来文件。(3)增加协同检查方式,提高监管效率。可以不定期地采取联合检查或是委托检查等形式的协同检查,及时总结反馈,提出纠正措施的建议,提高检查效率,降低监管成本。
3.2 两岸证券业监管合作政策的构想
两岸证券业的监管合作应当借鉴大陆与香港金融合作的成功经验,从可行性与基本条件出发,找到可行模式,完善备忘录细则,参考国际法例,统一两岸证券市场监管制度,规范双边的协调运作,实现两岸证券市场的监管一体化。
3.2.1 确定双方监管职责,完善监管细则
在现阶段,两岸进行多边监管合作的主要途径有信息共享、协助调查、联合视察等。建立专门机构负责收集相关信息与文件、检查信息与文件的真实有效性、提供当事机构在该国的有关信息;双方监管机构除了在信息共享上互助,还需应对方监管要求提供协助;联合视察可以加快双方监管融合,有利于双方取长补短、分享经验,提高跨国监管效能。
3.2.2 循序渐进地开放两岸证券市场
对两岸的证券市场的开放要采取渐进式,做出具体安排,做出相关承诺,完善监管细则,明确监管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允许两岸证券中介机构从事证券业务,统一并简化两岸证券人员的从业资格的申请程序,实现资格互相认可,推进两岸证券中介机构的整合。
3.2.3 完善备忘录,增强其可操作性
备忘录是各国对证券市场负有监管责任的监管部门间达成的,可以充当两岸监管当局信息交流和监管联合的渠道,同时双方受到“善意”的道义性约束,备忘录的签订有利于两岸证券市场的一体化和监管合作。但在备忘录中,应在有关的息共享程序、使用信息方式的许可、保密要求等方面进行具体规定,增强备忘录的可操作性。
3.3 两岸保险业监管合作的政策构想
保监会是大陆商业保险的主管部门,他的职能一是规范市场的经营行为,二是调控保险业的健康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保险需求的增加,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无论对保险立法还是对监管机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两岸的保险业经营范围不同,国内的分业监管模式容易受到监管范围的束缚,缺乏有针对性的监管制度安排,经常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与协调,容易出现监管滞后与重复监管。
3.3.1 完善外资保险公司的资金进入大陆保险市场的规定
首先,在源头上做好申请审批工作,为了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必须严格审查收购双方的资质、经营情况、财务情况,以及研究收购计划的可行性,收购程序是否合情合法。其次,加强对外资入股的最高比例限制,可以防止外资借壳直接进入本国的保险业市场,规避金融风险,保证正常的竞争秩序。再次,完善对外资股东的资格条件、保监会的审查与批准程序以及收购比例限制等规定,防止以垄断或是竞争为目的恶性收购。
3.3.2 完善对金融集团市场准入的监管
金融集团一旦出现风险,可能会波及整个国家的保险业,因此加强对金融集团的监管,完善对其的立法,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业务范围、法律地位、监管职责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才能规避产生风险的可能因素,确保一国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3.3.3 建立两岸保险业的国际交流平台
两岸的保险监管合作中难免会出现突发情况,除了参照国际法例,还可以通过一个制度化、经常性的信息交流平台进行沟通与协调,定期总结与反馈,加强协作监管和相互学习。
结合国际间的区域金融监管合作经验,两岸的金融监管可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终实现全面的监管合作。
参考文献
[1]郑鸣,黄光晓.两岸证券市场整合与监管探讨[J].亚太经济,2009(2).
两岸金融合作新格局 篇4
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表示, 国家外汇管理局本月初已批复同意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兴业银行签约授权的外币代兑机构在福建省内办理新台币兑换业务;原则同意厦门银行在厦门市取得结售汇业务经营资格的分支机构, 及其含签约授权的外币代兑机构, 试点办理新台币兑换业务。
至此, 福建新台币兑换取得新突破:兑换银行由3家增至4家, 新台币兑换业务由银行柜面延伸至签约授权的外币代兑机构, 扩大了兑换网点和业务延伸面, 在闽台胞兑换新台币将更加便利。
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 今年前9个月, 福建兑入新台币1.83亿元, 兑出新台币1.86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56.93%、137.43%。
【两岸金融合作新格局】推荐阅读:
两岸高校合作10-28
两岸创意农业合作07-21
两岸经济合作协议08-26
两岸银行业合作11-16
互联网金融展露新格局09-09
两岸新媒体教学改革07-25
两岸关系新动向论文09-05
开创两岸关系新局面论文01-13
海沧保税港区:构建两岸经贸合作桥头堡10-06
政协委员建议加强两岸中医药交流合作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