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合拍片的前景

2024-11-07

两岸合拍片的前景(精选5篇)

两岸合拍片的前景 篇1

两岸“三通”, 这是几十年来海峡两岸的诉求。令人感到高兴的是, 2008年12月15日, 两岸同胞盼望已久的两岸直接“三通”正式实现。在新的历史时期, 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对“失去十年”的台湾经济而言, 其作用无疑是巨大而积极的。

一、两岸“三通”简述

“三通”是海峡两岸间通邮、通航、通商的简称, 它本质上是在“一个中国”原则下的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 但因为过去被台湾当局赋予了太多的政治色彩, 因此变得非常复杂。两岸“三通”, 从其构想的提出, 经过间接或局部的“三通”发展, 直至陈江会签署协议实现两岸直接“三通”, 其经历可谓是漫长而曲折。

1. 两岸“三通”的构想

自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民国国民党政府迁台之后, 蒋介石政府宣布停止台湾对大陆的一切形式的通商﹑通航和通邮。以后的30多年间, 两岸人员往来和通邮、通航、通商全部中断, 两岸同胞处于隔绝状态。由于长期隔绝, 大陆和台湾的同胞互不了解, 对于双方造成各种不便。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 “我们认为, 这种藩篱没有理由继续存在。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 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 互通讯息, 探亲访友, 旅游参观, 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台湾和祖国大陆, 在经济上本来是一个整体。……我们相互之间完全应当发展贸易, 互通有无, 进行经济交流。”1981年9月30日,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 在新华社发表谈话时, 再次呼吁“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 达成有关协议”, 这也是祖国大陆第一次明确“三通”的内容。从此, 大陆方面为实现两岸“三通”进行了不懈努力。

2. 两岸间接“三通”的发展

长期以来, 台湾当局人为地制造“三通”障碍, 拒不开放直接“三通”。因此, 两岸“三通”只能单向、间接和局部地进行。具体表现在:首先, 两岸在邮政业务方面, 从1989年6月起, 两岸邮件总包直封并经香港、澳门转运, 通过第三方实现通邮。在电信业务方面, 通过1999年、2000年先后建成的中美、亚欧、亚太海底光缆, 两岸电信部门开办了电话、数据通信、移动电话漫游、电视电话等业务。其次, 在空中通航方面, 1995年12月、1996年8月, 澳门航空、港龙航空分别开辟了澳台、港台航线, 实现了大陆经澳门、香港至台湾“一机到底”的间接通航。自2003年起, 两岸实现春节包机, 从台北、高雄经停港澳至上海往返接送台商。在海上通航方面, 1997年4月, 福州、厦门和高雄间的海上试点直航开始运行。2001年以后福建沿海地区与台湾的金、马地区开通了两地民间海上客运、货运航线。再次, 在通商方面, 呈现单向快速发展。大陆市场向台湾企业和商品全面开放, 但大陆产品输台受到限制, 大陆的企业也不能直接入岛投资。

3. 两岸“三通”的实现

20年多来, 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两岸人员交流日益频繁, 贸易日益发达, 两岸经济互补互利局面逐渐形成。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两岸单向、间接和局部的通邮、通商、通航等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2008年11月4日, 两岸三通取得实质性突破,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签署了四项重要协议, 其中《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和《海峡两岸邮政协议》三项协议40天内生效, 两岸将开通空中双向直达航路, 使客运包机常态化并开通货运直航包机, 两岸将相互开放主要港口进行海运直航, 还将实现直接通邮。2008年12月15日, 两岸民众期盼30年之久的直接通航、通邮、通商正式变成现实。

二、两岸实现三通对台湾经济的积极影响

两岸达成“三通”, 对于要“拼经济”的马英九政府而言, 是其任内对台湾民众一个很好的交代。同时, 对于已经“失去十年”而徘徊不前的台湾经济而言, 则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台湾经济将在如下五个主要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

1. 两岸“三通”之后, 台湾与大陆的经贸往来进入低成本的新时代, 台湾经济竞争力迅速提升

长期以来, 间接、单向、不平衡的两岸经济往来格局使两岸人员往来和货物运输舍近求远、劳民伤财, 不仅引发肥水外流, 而且导致经贸成本过高, 直接削弱了台湾经济的竞争力。实现三通之后, 两岸人流和物流将以更低的成本加速流通, 必将增强台湾经济竞争力。首先, 直航之后, 台商及其货物到大陆不用再绕经香港或济州岛, 交易成本大为削减, 这对台湾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台湾“中华航空公司”董事长魏幸雄算了笔经济账:在油价约占五成成本的情况下, 双向直达后, 飞行时间约少40%以上, 成本约省20%。同样, 海运直航也可节约大量船舶运营和物流成本。例如, 原本从基隆港到厦门, 经香港中转后船期约需10天, 直航后仅需两天, 运输成本大为降低。此外, 随着《两岸邮政协议》的签署, 两岸原先已有的挂号信函业务, 将扩大到小包、包裹、快递以及平信, 且可以通过包机直接寄送, 不必绕道香港等第三地转寄。快递上午寄出、中午就能收到, 未来两岸通邮方面也将大大节省时间成本。据估计, 全台湾一年可因“大三通”节省上百亿美元成本和大量时间。其次, 两岸全面“三通”之后, 台湾原先对大陆产品输台的诸多限制将被取消, 岛内急需的价廉物美的大陆工业品和农产品输入台湾, 有利于促进岛内的生产与生活。

2.“三通”促进两岸加强合作, 台湾经济应对金融海啸及经济危机的信心激增

台湾经济在陈水扁当局的政治操弄下早已经风光不再。马英九上台后, 很快就碰上美国金融海啸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 世界经济形势严峻, 台湾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衰退迹象。2008年第三季度经济萎缩1.02%, 创下五年来首度单月衰退数据, 未来两季度预测负增长。出口萎缩, 股市低迷, 失业大增, 岛内再一次弥漫起对台湾经济未来的重重忧虑, 民众对主张“拼经济”的马英九政府的信心也降低不少。对此, 两岸加快沟通步伐并成功达成“三通”协议, 可谓是恰逢其时, 机遇难得。众所周知, 当前,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而且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债权人。在这次金融海啸面前, 众多大国都陷入了金融危机而艰难度日, 纷纷转向中国寻求帮助。从一定意义上说, 这次台湾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危机时刻靠上了殷实的祖国大陆。“三通”不久, 在上海召开的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就指出, 只要台湾提出缓解经济困难的要求, 大陆将竭力协助。这对台湾经济而言, 有如一剂强心针。大大增强了台湾民众和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信心。

3. 紧靠大陆腹地, 台湾海上交通枢纽地位突显

正如台湾“交通部长”毛治国说, 当两岸直航正常化后, 台湾位居东北亚与东南亚的枢纽位置将“再活过来”。确实, 台湾处于东南亚及东北亚之中, 为环球洲际航线与区域集散线的交汇点, 与亚太六大港口间平均航行时间最短, 海上交通十分便利。但是过去一个时期, 由于台湾当局实行“锁岛”政策, 对大陆开放不足使台湾逐渐丧失了区位优势, 台湾人不得不感叹“台湾被世界遗忘了!”可喜的是, 两岸实现“三通”最终突破了这种局限, 依靠中国内地腹地及其广大市场, 一方面台湾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越地理位置, 配合已有的便捷交通、厚实的制造业与工业基础等技术及经济资源条件, 积极发展加工转运事业, 通过接驳美日大型货轮, 再以小型货轮分装至东南亚及大陆地区各港口, 或是承接大陆及东南亚出口产品, 转运到美日韩港口;另外, 两岸“三通”之后, 没有了对两岸间运营成本过高的疑虑, 外商物流企业对台湾的投资信心随即增强, 有利于台湾吸引更多外商在岛内设立国际采购中心, 从而获得全球化发展空间。

4. 构架两岸四地 (台、港、沪、穗) 经济便利区, 使台湾由边缘变成重心部分

近几年,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非常迅猛, 区域内各种贸易安排越来越机制化, 并且越来越具有排他性。由于陈水扁政府拒绝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因此台湾一直是“光荣独立”, 孤岛独悬的台湾经济出现了边缘化危机。马英九上台后, 重新肯定“九二共识”, 两岸终于达成“三通”。从发展趋势看, “三通”之后两岸经济整合的速度、范围和模式都将有较大的提升。其实, 早在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连战会谈后发表的新闻公报中就曾提出“建立稳定的经济合作机制, 并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 后来, 胡锦涛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发表的会谈公报中也提出就“建立两岸贸易便利和自由化 (两岸自由贸易区) 等长期、稳定的相关机制问题进行磋商”。当然, 在现阶段还不具备实现两岸共同市场的可能性, 但这些领导人的表态与意见为台湾经济出路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台湾可以参考香港通过CEPA模式使其经济风生水起的做法, 充分利用台湾与上海已有的深度合作优势, 积极推动两岸贸易便利和自由化, 并与香港、广州联系起来, 构建一个台、港、沪、穗为核心的两岸四地经济互惠便利区, 从而使台湾事实上成为“一个中国”经济重心中最有活力的部分, 使台湾经济及早从边缘化危机中解脱出来。

5. 两岸合作深化, 促进台湾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台湾的产业结构由农业为主发展到轻工业、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及服务业为主。进入21世纪, 台湾产业结构正在进入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阶段, 未来还将强化这一趋势。目前, 台湾产业转型正面临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外移、研发和品牌营销遭遇发展瓶颈、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不足, 以及日益严重的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压力等诸多问题。概括起来, 就是岛内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在技术、供给、需求和外部因素四个主要方面遇到了困难。这些问题与困难, 在台湾与大陆实现“三通”之后, 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首先, 台湾贸易与投资环境都将有较大改善, 两岸经贸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 可为台商提供广阔的市场, 促进台湾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 而传统产业转移大陆可为岛内新兴产业的发展留出各种资源空间。其次, 有利于形成两岸生产与服务协作体系, 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 从而缓解, 推动台湾产业结构顺利向高端技术和知识经济转型。最后, 增强与大陆方面产学合作, 充分结合大陆较为雄厚的基础研究实力和台湾应用技术较为发达的优势, 增强台湾的产业竞争优势, 赢得自身的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EB/OL].

[2]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3/content_704733.htm, 12979-01-01

[3]陈云林将于今日返回北京, 两岸三通改写历史[EB/OL].

[4]http://news.sohu.com/20081107/n260488211.shtml, 2008-11-7

[5]“大三通”到位惠及两岸, 台湾年省百亿美元[EB/OL]

[6]http://www.jiaodong.net/news/system/2008/11/10/010390653.shtml, 2008-11-10

[7]贾庆林:若世界形势持续恶化, 大陆愿助台经济解困[EB/OL]

[8]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taiwan/pages11/taiwan081221.shtml

两岸合拍片的前景 篇2

摘要:经贸和文化是连接两岸的两座桥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仅需要经济动力,也需要文化动力。而从长远来说,两岸文化和教育交流将触及基本价值观,文化和教育交流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所可能带动的认识与价值观的趋同,将比经贸合作与交流所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

关键词;全面化、正常化、制度化、和平发展

一、中华文化是两岸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两岸关系发展需要来自文教交流的动力,更需要强有力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支撑。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对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引起两岸人士的强烈共鸣。

千百年来,随着大陆居民不断迁徙台湾,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节日礼仪等早已传播至整个宝岛,使中华文化深植台湾、茁壮成长。

根据台湾当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底,台湾寺庙及教会教堂计14841座;其中庙宇超过1.1万座,而寺庙最多的是道教,有寺庙9137座,排在第二位的是佛教寺庙,有2281座。在台湾,所谓的“国语”广为流行,即使在偏僻落后的山区也是这样。正是因为“国语”的存在,所以两岸之间毫无语言障碍,相同的语言成为加深两岸感情的纽带。台湾流行的还有“闽南话”、“客家话”。台湾居民中,说闽南话的约占57.1%,说客家话的约占21.4%,讲原住民方言的约为2%,其余则讲其它汉语方言。无论是闽南话,还是客家话,都是由大陆移民带到台湾并流行于台湾的。

在台湾,中华文化已经深入到台湾民众生活的各个角落。台湾的孩子从小就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里长大,小学开始就已经有大量文言文的学习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包括历史和哲学,而这种教育正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中国的传统礼仪,民间的生活,民俗的传说和节庆,包括信仰,都和整个的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有人开玩笑说,连鬼都是从大陆过去的。

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灵魂和脊梁,是所有炎黄子孙共同拥

有的精神财富,是连接海峡两岸最牢固的心灵纽带。两岸因为独特的历史因素和地理条件,在传统中华文化基底之下,各自融入了不同文化元素,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貌,因为这样的同质异貌,在中华文化传统的保存、维护与创新的课题上也各有心得与视野,从而形成在文化交流上优势互补的局面。因其如此,两岸透过取长补短的频繁交流,更有助于刺激文化的新生与发展。

经过30年的交流交往,两岸的经济结合和利益融合已是相当广泛与深入,然而,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并不必然影响两岸同胞深层次的认同感,如果没有充分的文化交流,就不能建构两岸同胞的共同认同,这必将有损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二、两岸交流如潮水从未停止

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蓬勃发展,推动了中华文化在两岸的传承与创新,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理解和感情,特别是在两岸青少年之间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

但长期以来,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具有很强的民间性,由于经常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使得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成本高,有效性与动力不足,而“台独”势力对两岸交流的排斥、对台湾文化的反向建构——刻意建构“台湾作为主权独立国家”的“国家”认同感,把台湾主体意识包装歪曲成“台独”意识,更使两岸文化交流全面化、正常化的步履艰难,使两岸同胞之间仍然存在着诸多隔阂和误解。相对于两岸经贸交流的趋于正常化,逐渐走向制度化以及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所取得的一系列建设性成果,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还显得相当滞后。贾庆林指出:“这种局面应当改变,需要两岸有识之士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共同建议”虽只是论坛交流研讨的成果,却反映出两岸各界的认知和期待,预示着两岸文教交流发展新的方向,国台办主任王毅指出,这对两岸双方研究和制订政策十分有益

三、两岸期盼全面化、正常化、制度化

“现在我们期盼两岸文化交流也能日益走向全面化、正常化和制度化。”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朱新民说,这正是两岸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如何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制度化,构建两岸文化交流新格局?此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提出的“共同建议”凝聚了两岸文化产业界对此的思考与智慧。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如果海峡两岸适时商讨签署两岸文化交流协议,将有效地集中双方的资源、资金和

智慧,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由感性交流向理性交流阶段跨越。”

中华文化作为台湾文化的主体,形塑着台湾同胞基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但百多年来所经历的几度分离与回归,所受到的历史、地理和现实的多重外在环境的影响,又使台湾文化十分丰富多元,这是我们所面对的两岸文化交流的现实。这种现实使两岸文化交流比经贸交流更为复杂,成效也将更为缓慢,因此需要我们更大的耐心和包容。

绵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不但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根基,是海峡两岸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这个世界的宝贵贡献,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弘扬中华文化,把这种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汇集起来,势必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开创新的局面。【参考文献】

《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胡锦涛,人民网2009年1月1日 《推动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归根到底要靠青年》

胡锦涛,新华网2011年7月12日 《在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两岸合拍片的前景 篇3

一、大陆地区概况

1.“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电商

“互联网+”通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 (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 融入经济社会的各行各业, 它将传统产业在线化、数据化, 以此增强实体经济的发展力和竞争力, 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形态。而农业电子商务则将互联网运用于传统农业, 涉及农业生产的经营和管理, 农业产品网上销售, 网上支付, 物流配置管理等方面。

阿里巴巴、顺丰优选、京东等大平台相继投入农业电商, 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农业电商化。

然而随着传统农业交易模式的转变, 在譬如农产品的保鲜、运输等方面又产生了新的成本。此外, 在农产品的市场建立规范、物流体系的成立等各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也在方方面面阻碍着农业电商的发展。

2.农业电商模式

多角度全方位的模式是促进农业电商发展的关键一环, 而作为成熟的农业电商经营方, 也需要从各个方面着手拓展销售渠道与销售模式, 通过对市面相关企业的调研, 大概分为以下集中类别:

(1) 依托于大型电商平台的经营方式。这主要体现在农产品销售方通过对诸如天猫商城、京东商城、一号店等大型平台为农业电商开辟的服务为依托, 通过大型平台的影响力或客源扩展销售量, 同时又能够利用大型平台已架构好的一系列电商服务流程, 节约自身成本。

(2) 建立B2C电商平台。“半岛蓝色海洋商城”平台实际就是通过直接建立一个“买和卖”的平台, 利用自身对海产品这一方向的专业化经营优势, 形成自己的特色模式, 并且做到产品精致而可靠, 同时由于一手的货源优势, 又能够保证产品价格的合理。

(3) 大宗商品交易。它既节省了报关报税时间, 同时又降低了成本。

(4) O2O模式的本地化。线上线下的结合, 能够通过优势互补降低成本并拓展销售渠道, 本地化的O2O模式具有更好的及时性, 同时也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 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而对于在线支付的利用又使得交易更为便捷。

3.发展优势与潜力

(1) 潜在市场巨大。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 也是农业大国, 发展电商化的农业。不仅促进了产业的变革与进步, 也服务了我国8亿农民。

(2) 政策支持。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 是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2月1日印发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同时, 结合国家提倡的“互联网+”, 足以得知国家对于现代农业电商的重视。

(3) 对传统农业的颠覆性。包括对农业信息服务的提升。对销售渠道的拓展及销售模式的革新。与传统的农产品交易交易模式相比, 线上销售节约了时间, 避免了不必要的繁琐环节, 提高了效率。同时, 节约了成本, 使得终端消费者获得了更优质的产品与更低的价格, 保证了双方的利益。

4.农业电商模式优化

(1) 成本优化。一手的货源是价位的保证, 这就要求农业电商企业与从事直接生产活动的农民保持良好的合作, 并发展较为成熟的合作模式, 同时又要保证质量。其次, 根据点烟“半岛蓝色海洋电商基地”的结果来看, 在全国建立了分仓, 时效是可以保证的, 比如上海的客户需要直接从上海的仓库发货, 这样也降低了由于长途物流带来的生鲜类农产品损耗。

(2) 合作优化。据悉, 在相关行业圈内会组织沙龙活动, 多家相同类型的企业进行联系与信息交流, 促进行业良性发展。同时交流的平台构建也是在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的。

(3) 服务优化。“蓝色海洋”采取了客服分级制度, 将服务的质量与客服等级和薪资挂钩, 形成竞争与淘汰, 同时, 又通过加强培训来提升服务质量。比如, 初级接待需要在40秒内回答好问题。电商行业的服务已经发展了一定时间, 如何将这些经验衔接到相关知识并不丰富的农村农业, 除了培训与学习, 也需要一个合理的模式来建立农民与客户沟通的渠道, 消费者与生产者交流了渠道。

(4) 支付方式优化。农业电商化自然也包含了支付方式的电子化, 借助如支付宝等相关平台, 方便交易流程与资金管理, 显然是农业电商所必要的。

二、台湾地区概况

1.台湾农业状况

台湾位于亚热带地区, 气候温暖, 雨量充沛, 台湾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林业四大部分。近50年来, 台湾农业生产结构已逐渐由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传统农业逐步转变为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与商业性农业。

2.台湾农业电商状况

台湾农会是为农民、农业及农村而成立的一种多目标性的公益社团法人, 以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知识技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收益、改善农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为宗旨。分为省、县、乡三级, 上级指导下级。然而农会的发展仍未与互联网进行一定的结合。

台湾注重休闲农业发展和营销, 也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存在诸多先进之处。然而电商化的农业仍未起步。据本小组调研, 台湾的农产品几乎不会通过互联网交易, 电子商务基本运用于行业高层组织领导与政府部分, 而基层则很少涉及。

3.两岸农业合作状况

据台湾农会相关负责人员介绍, 两岸的农业交流形式主要有学术交流会、专家讲座, 以及观摩活动等。往往, 台湾方面会给大陆传授农业上的新技术、新发现。而在实际合作过程中也会出现因为资金、政治等因素中断的状况, 这也体现两岸合作仍存在着进一步深入的空间。

三、两岸农业合作前景

两岸合拍片的前景 篇4

——从ECFA看两岸经济发展前景

摘要: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两会领导人签订ECFA。2010年8月17日,台湾立法机构通过《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框架协议的签署是两岸经济合作路线中至为重要的一步,是为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所作的特殊安排,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此次签署的协议确定了两岸经济合作的基本精神、内容、目标和措施;将逐步减少或消除彼此间的贸易和投资障碍。协议签署后,以往两岸经济往来的间接、单向、局部的不正常状况将得到改变,迈向直接、双向、全面的两岸经济往来新格局,有望最大限度地实现两岸优势互补,最大可能地促进两岸互利双赢。关键词:经济 CECA ECFA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原称为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协定或称两岸综合经济合作协定(英文简称CECA)

2005年4月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历史性的会谈后共同发布的《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中,明确提出:“促进海峡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到了2008年 海峡两岸关系出现历史转折后,台湾方面先提出希望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在2008年底,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的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海峡两岸可以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于是2009年12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领导人在台湾省台中市举行第四次会谈,同意将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纳入第五次两会协商重点推动的议题。2010年1月关于《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两会第一次专家工作协商在北京举行。海峡两岸就《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名称、基本结构、建立协商工作机制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取得多项共识。2010年2月~6月的5个月里,两会又分别在台湾省桃园县和北京举行了两次专家工作协商,逐渐敲定《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文本构成、早期收获计划等重要内容。2010年6月29日两会领导人第五次会谈在重庆举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会谈中就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两会后续商谈议题等交换意见后陈云林和江丙坤分别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上签字,然后互换文本。2010年8月17日晚间台湾立法机构二读表决通过《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9月11日两会完成换文程序,同意《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于2010年9月12日实施。至此再一次见证了海峡两岸历史性的时刻——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从此开启新篇章。

在从提出到签署ECFA的过程中台执政当局与工商界积极主张两岸签署ECFA,但其出发点并不完全是“互惠互利”的,不是实现“双赢”,而是完全是在站在对台湾有利的一面,是如何让大陆开放市场,如何让大陆取消关税与非关税障碍,而台湾却不仅在政治立场上十分坚定,以“守护台湾主权”为前提,而且在经济领域坚持“不该放的坚持不放”,要“拿得多,给得少”,其实就是要“政经利益两得”。

马英九在选举时就提出了“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这一处理两岸关系尤其是两岸经济关系问题的基本原则。台“陆委会”负责人具有强烈的“本土意识”,在ECFA问题上,不断强调“以守护台湾为原则”,“不容许台湾主权有丝毫的损害”。“陆委会”主任赖幸媛在《联合报》发表的“守护台湾,经济协定非倾中”一文中,尽管是驳斥民进党蔡英文反对两岸签署ECFA,但却一再表示,“未来不管以哪种协议的形式出现,台湾都不可能向中国大陆‘全面开放’,八百项农产品也不会开放大陆货登台;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不容许台湾主权有丝毫的损害,力求在主权与繁荣两方面‘人财两得’”。台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表示,“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过程,不能伤及国(岛)内产业”。可以说,台湾方面完全是在想搞一套“只利己”的经济合作协议。

在两岸经济整合机制问题上,大陆方面原本倾向借鉴内地与港、澳签署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模式,有关主管部门官员曾多次公开表达了这一立场。但台湾方面一直认为CEPA模式是将台湾香港化,是矮化台湾,表示了反对意见。于是马英九提出两岸可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CECA),认为CECA是介于自由贸易协定(FTA)与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之外的“第三模式”,于是CECA就成为马英九当局执政后极力推动的两岸经济合作或整合模式。

在两岸关系尤其是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大陆方面从两岸关系发展的现实出发,正面回应马英九关于CECA的提议。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期待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经济合作制度化,两岸可以为此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这是大陆首次明确提出两岸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概念,也是对马英九提议的善意回应。尽管目前马英九将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CECA)名称调整为“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但两岸经济整合或制度化合作的内容不变,两岸共同推动的方向与立场不变。

大陆在明知道台湾只想签“只利己”的经济合作协议下仍积极回应并与其签订ECFA表明了中国收复台湾的决心,协议为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所作的特殊安排,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协议还确定了两岸经济合作的基本精神、内容、目标和措施;确认将逐步减少或消除彼此间的贸易和投资障碍。协议签署后,以往两岸经济往来的间接、单向、局部的不正常状况将得到改变,迈向直接、双向、全面的两岸经济往来新格局,有望最大限度地实现,从这份协议中我们也看到台湾经济越来越依靠大陆,经济将与大陆越走越近。

参考文献: [1] 王建民,《对目前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势的几点观察》,《台声》,台声杂志社,2009年第5期。

两岸合拍片的前景 篇5

此次赴台, 两岸方面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会长刘利华率团出席了27日在台中举行的“两岸通讯产业合作与交流会议”以及30日在台北举行的“海峡两岸高新产业投资与合作研讨会暨采购洽谈会”并致辞。台湾“三三会”会长江丙坤、外贸协会董事长王志刚、台湾经济部门相关负责人杜紫军、卓士昭, 台中市市长胡志强等出席了相关活动。

赴台期间, 除了两次重要的交流研讨会议, 代表团一行还与台湾投资审查主管部门专家进行了座谈, 考察了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台湾工业总会、台湾工研院, 参访了台达电子集团、裕隆集团、苏晶电子、友嘉集团、鸿海集团等企业。

本次活动堪称今年两岸高科技交流最大盛事。大陆赴台成员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司局、部属单位、行业协会,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三大电信运营商, 华为、中兴、大唐、腾讯、海信、联想以及东风汽车、长安汽车、福建中海创、软通动力等企业。台湾方面包括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新竹科学园区、台湾机器工业同业公会、财团法人技术中心等机构, 中华电信、远传电信、台湾大哥大、亚太、威宝等五大电信运营商, 宏达电、联发科、广达等企业参与了相关活动。

在“海峡两岸高新产业投资与合作研讨会暨采购洽谈会”期间, 浙江永力达公司与台湾工业总会, 软通动力集团分别与台湾产联国际、澔奇教育科技以及大同世界科技公司签订合作意向书, 将针对精密机械、智慧农业与物流、教育学习中心以及自动化产业等方面加强合作。两岸高新产业企业也就汽车零配件、工业自动化综合解决方案、信息领域软硬件产品及服务、智能生活方案等方面举行了投资与贸易对接活动。据台湾方面预计, 此次交流将带来3.1亿美元商机, 高于去年的2.2亿美元。

此次代表团参访, 主要有五点体会:

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ECFA) 签署以来, 两岸贸易和投资快速增长, 陆资赴台投资步伐明显加快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出席“两岸通讯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

从贸易角度看, ECFA签署以来, 两岸贸易快速增长。以电子信息产业贸易为例, 2012年, 两岸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049亿美元, 同比增长13.2%, 占两岸贸易额比重高达62.1%。其中, 大陆从台湾进口电子信息产品862.9亿美元, 出口186.9亿美元, 两岸电子信息产品贸易逆差高达676亿美元。台湾是大陆第二大电子信息产品进口来源地和第七大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目的地, 两岸在电子信息产业合作拥有广阔前景。

从投资角度看, 据台湾经济主管部门负责人介绍, 2013年1到6月, 台方核准大陆企业赴台投资71件, 比去年同期增加12.7%, 投资金额为2.1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加77.3%。自2009年台湾地区开放陆资赴台投资以来, 累计核准413件, 投资金额已达7.2亿美元。据大陆商务部统计, 2012年, 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2229个项目, 实际投资使用30亿美元, 同比上升30%。截至2013年6月底, 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8, 984个, 实际使用台资583.1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 台资占大陆累计实际吸收境外投资总额的4.4%。对比两岸投资数据可以看出, 陆资赴台比例仍偏小, 企业也普遍反映赴台投资尚存在较多限制, 特别是在两岸互补性较强的面板、晶圆代工、半导体设备、封装测试等领域。因此, 两岸有关部门通过积极协商交流, 对于切实推动两岸互补领域合作, 实现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台湾经济部门、科技园区都欢迎大陆具有实力的企业赴台投资, 且招商引资力度大

以台湾新竹科技园区为例, 与会代表新竹市企业经理协进会顾问颜宗明在园区的管理模式中介绍, 园区的土地只租不售, 由台当局管理园区所有公共设施、建设及维护, 民营企业经审查入区后可租地自建或租用政府所建的标准厂房。在税收等优惠措施方面, 园区的优惠主要有四类, 一是营所税最高为17%;二是园区单位可在投资于公司研发支出金额的15%限度内, 抵减当年度应纳营利事业所得税额, 以不超过公司当年度应纳营利事业所得税额30%为限;三是由于新竹科技园区为保税区域, 因此免征进口设备及原材料相关税收;四是可申请研发奖补助及参加人才培训。

三、台湾在半导体产业方面优势明显, 两岸合作空间较大

大陆半导体产能约占全球产能的8%, 但在DRAM和NAND芯片消费方面却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高端产能缺位, 且研发实力弱。2013年上半年大陆芯片进口已超过石油, 跃居进口第一位, 芯片自给率不足10%。

台湾的半导体制造业拥有深厚的技术实力和管理经验, 2012年台湾在晶圆代工、IC封测、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方面持续蝉联全球第一, 在IC设计方面位居全球第二, 台湾在半导体产业链形成完整的IC设计、制造与封测产业链, 在全球竞争中居重要地位。据台湾工研院产业经济与资讯服务中心 (IEK) 统计, 2012年台湾半导体产业海内外生产总值达1.6342万亿元新台币, 较上年增长4.6%;其中集成电路 (IC) 制造业产值8292亿元新台币, IC设计业产值4115亿元新台币, 两者合占半导体产值的76%, 分别增长5.4%及6.7%, IC封装及测试业则各微增0.9%及0.6%。由此可见, 两岸半导体产业互补性强, 合作前景广阔。

四、台湾对大陆信息通信产业发展非常看好, 迫切希望与大陆信息通信业开展深度合作

信息通信领域合作是此次赴台开展高新产业投资合作的重要议题。在“两岸通讯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上, 两岸业界代表就4G产业链合作、智慧城市发展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在“两岸携手, 开启TD-LTE合作新航程——两岸TD-LTE业务互动仪式”上, 两岸三地出席人员共同进行了TD-LTE视频业务互动, 显示了TD-LTE技术的成熟。在“2013年海峡两岸高新产业投资与合作研讨会暨采购洽谈会”上, 台湾财团法人电信技术中心也展示了台湾方面在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的实力。

两岸TD-LTE业务互动仪式

围绕两岸通信产业下一步如何深化合作的话题, 刘利华提出一要“早”, 二要“深”, 三要“广”, 建议两岸在TD-LTE上早谋划、早行动、早参与, 并在5G发展上早研究, 加强合作, 并建议积极探索两岸在产业规划、技术研发、标准制度、品牌推广领域的合作, 加强资本、物流、信息等各方面的合作。台中市市长胡志强提出两岸必须强化4G产业合作, 甚至探讨5G规划, 面对全球竞争, 达到“全球通信产业中心在亚洲, 亚洲通信产业核心在两岸”的目标。

在交流中, 台湾方面展示了其很多企业在3G、TD技术方面的布局, 希望在4G领域寻求合作机会并谋划5G。面对大陆最新出台的信息消费政策将带动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等热点领域的大规模投资和市场, 台湾方面企业在参访过程中一再展示他们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方面的技术实力、服务能力及应用效果, 如富士康提出了“八屏合一”的概念。通过展示交流, 迫切希望能深度介入大陆信息通信领域的合作。

五、台湾在数控机床方面能力强, 加强两岸高端装备研发有利于互利共赢

上一篇:协同动力机制下一篇:生物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