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尊严的语文课堂(共7篇)
构建有尊严的语文课堂 篇1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更有尊严”, 这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的深情话语。尊严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只要是人, 就有作为人而高于物、高于其他生命形式的价值和道德地位。教育, 作为最富有生命力的事业, 理所当然就应具备教育尊严。而语文教学就是以呵护心灵、养护生命为主要目的, 我们语文教师就更有责任、义务构建有尊严的语文课堂。
一、树立有尊严的语文课堂观
教育的宗旨是为促进个体发展, 教育的尊严体现在彰显生命特性上。课堂活动就是把学生作为最终目的, 而且是最高的目的。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发展学生, 语文课堂必须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观, 要体现教师的尊严与学生的尊严的和谐统一。教师的尊严与学生的尊严不是一重一轻, 而是双方平等的“互敬互爱”。这些认识必须深深地扎根于我们语文教师的脑海里。这是我们构建有尊严的语文课堂的思想依据。
二、有尊严的语文课堂的构建
能不能构建有尊严的语文课堂不仅仅涉及语文教师的面子问题, 它更是考量我们内心是不是对教育的尊重与虔诚。我们语文教师只要恪守为师之道, 尊重自己的身份与责任, 又有极其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精湛的专业造诣, 就有可能赢得学生、家长、同事的尊重。但这还不足以构建有尊严的语文课堂。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尊重知识, 尊重老师的劳动, 积极思考, 勇于创新。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共振, 才能构建出有尊严的语文课堂。
1. 有尊严的课堂需要生命的参与
现在各地新课改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 语文课堂死板沉闷的氛围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学生在语文课堂能闪耀灵光、展现个性, 这给我们语文课堂赢得了极大的尊严。但是, 毋庸讳言, 语文课堂还是存在诸多弊端:或教师唱独角戏, 不顾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需求;或照本宣科, 把参考书、教案奉若圭臬, 缺乏探究与创新。可以想象, 这样的语文课堂很难谈得上有什么尊严, 因为这样的教学谁都会, 根本不需要情感的投入、思想的参与, 灵魂只是旁观者。在这样的课堂, 学生要么麻木不仁, 睁眼休息;要么亦步亦趋, 鹦鹉学舌。光阴流逝, 一无所得, 灵性的火花彻底熄灭。一位名师说过:“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面对一本教参, 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 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丧失了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丧失了尊严, 能靠他去`立人'吗?”我们语文教师要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 用自己的思想之火点燃学生的思想, 用高尚的心灵去启迪学生的心灵, 用智慧的灵光照亮学生渴望的双眸, 用一种生命去关怀另一种生命, 让“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 一棵树摇撼另一棵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2. 有尊严的课堂需要人格的支撑
当下, 社会现象光怪陆离, 城市夜空霓虹闪烁。喧闹繁华的红尘中, 我们语文教师能守住自己的一方心灵净土殊为不易。我们也要为房子、车子、孩子而忙碌。有的人在市声喧闹中可能找不着北, 有的人在贫瘠的山野遥望启明星。但不管日子是穷是富, 我们得记住自己的身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而且一定要坚信这句话的正确性。要坚守心灵的麦田必须依靠我们自己的倔强与执著。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语文教师实在有保持一点文人清高的必要。要拒绝家长的任何馈赠或送礼但话语婉转, 拒绝有偿家教但答应义务辅导, 拒绝家校往来中的不正之风但不拒人于千里之外。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了教育教学的公平、公正, 才能维护教师的自尊, 才能净化社会风气, 才能真正做到廉洁从教;也只有这样才能稳稳地站立讲台, 理直气壮地营造有尊严的课堂。试想一想, 为了有偿的家教, 本该在课堂上讲的知识却“迁移”到家教时讲, 这样的课堂哪能找到教师的尊严?接受了家长的馈赠, 然后对其子女格外关照, 能有尊严可言吗?藤野先生就是凭着一个教师的责任感, 以及一个医学研究者对学术的热情、忠诚, 赢得了鲁迅先生无比的敬重, 引发出崇高的敬意。鲁迅说:“在我所认识的我师之中, 他是最使我感激, 给我鼓励的一个……每当夜间疲倦, 正想偷懒时, 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 而且增加勇气了。”可见, 藤野先生对于鲁迅先生的影响有多深!
3. 有尊严的课堂需要书香缭绕
古诗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读书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最重要的途径。今天的学生特别是高三学生, 课本上的汉字基本认识, 课文基本都能读懂, 阅读写作比教师要快, 接收的信息很丰富。我们语文教师凭什么才能赢得学生、家长、社会的尊重?凭什么构建有尊严的语文课堂?这些拷问, 我们不得不面对!笔者认为, 最根本的是靠我们的专业。只有专业性强, 才有不可替代性, 才有尊严可言。试想, 一项工作人人能做, 那就是简单的劳动, 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我们的语文课堂在学生心中必须是创造性的、不可替代的、人文气息浓的。我们要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而不是其他课。要想专业性强, 唯一的只能是多读书、勤思考。王栋生老师在《这是我的一片土地》 (《人民教育》2008年第2期) 中写道:“作为一个学习者, 不能不读书。只有多读书, 我们才能始终像一个儿童那样, 睁大了眼睛看世界, 才能不断有所发现。……教师只要肯读书, 教学未必是难事。”语文教师要重视阅读。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带出爱读书的学生, 爱读书的师生才能共同构建有尊严的语文课堂。
4. 有尊严的课堂必须要有色彩的美丽
色彩即个性。鲜花美丽了春天, 色彩美丽了课堂。语文教师应该是最有色彩的教师, 语文课堂应该是最有色彩的课堂。语文教师学识渊博, 情感丰富。语文教师的情感处理或激情飞扬, 或肃穆庄严;语言运用或诙谐幽默, 或尖锐深刻;教学方法或循循善诱, 或耳提面命;师生关系或如兄妹和谐, 或如父子情深。语文教师就是要大胆追求属于自己的色彩。鲁迅先生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我们语文教师就是用鲜明的色彩涂抹课堂!没有色彩的课堂就是僵死的课堂, 就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没有教学风格就没有教学地位, 就没有为师的尊严!因为色彩即生命, 它长久地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没有个性的教师一如念经的和尚, 是不会给学生有什么心灵影响的。我们今天还能记起我们中学老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 完全是记住了他的个性特点、个人色彩。鲁迅先生还记得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 特别是记得寿先生的“大声朗读”———“我总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 因为读到这里, 他总是微笑起来, 而且将头仰起, 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 拗过去。”这就是寿老先生读书时的投入, 是有极强的个性色彩的。今天我们读到此, 不免觉得可笑, 然而, 这不也是可爱吗?寿老先生可爱的形象一直深深地保留在鲁迅心中。在大力追求教学个性的今天, 我们语文教师要带头建设有色彩的语文课堂, 彻底摒弃干巴巴的条分缕析, 让情感的河流浇灌课堂;彻底摒弃满堂死灌的填鸭式教法, 让学生个性的灵光照亮课堂;彻底摒弃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 让互尊互敬的新风吹拂课堂;彻底摒弃木然淡漠的教态, 让丰富的表情生动课堂。
构建有价值的“悦课堂” 篇2
一、“悦课堂”的结构观
教师对“悦课堂”的把握,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自发到自觉、从表层到深刻,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学流程是课堂教学的生产线。抓好了教学流程也就抓住了教学的生产线。“阅学·悦学·越学”是践行“悦课堂”的三个主要流程,亦即“悦课堂”的结构观。
第一阶段:“阅学”。“阅学”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体验式学习活动。其核心思想是给学生自主体验学习的主动权,保证学生有自主体验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主要活动形式有阅读、体验、操作等。“阅学”阶段的关键是学生要有独立的思考、自主的体验。“阅学”的动力来自学生自身的主动性,“阅学”的核心是思维,“阅学”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阅学的导航是“阅学单”。
第二阶段:“悦学”。“悦学”是学生在课上进行小组展示和全班展示时的提升式学习活动。首先是小组内部展示,检验“阅学”效果,组内释疑提炼,形成小组观点,并为全班展示做好准备。全班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其他小组倾听思考、质疑补充,期待全体成员交流碰撞、启智求真。“悦学”绝不是“阅学”的简单重复,而是“阅学”成果的发表、研讨、碰撞、提升。“悦学”的关键是小组建设,“悦学”的核心是思维碰撞,“悦学”的成果是情、智、能的全方位提升。
第三阶段:“越学”。“越学”是课堂最后的拓展延伸式学习活动。孩子们经历了独立思考、自主体验的“阅学”,带着问题和思考走进教室;参与了研讨交流、碰撞提升的“悦学”,此时超越过去、超越自我是必然的,这样很自然就进入了“越学”阶段。此阶段内,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辩论的时间和空间,并引导学生带着新的问题与期待走出课堂,使他们永远保持学习的内驱力。
“阅学·悦学·越学”不仅仅是“悦课堂”的教学流程,我更把它们看作是教学的三个关键词,是我教学的基本理念。这三者不是孤立的,“阅学”是基础,“悦学”是核心,“越学”是关键。三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这三者不是封闭的,而是互为依托的,是三者的对话;这三者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发展的。
二、“悦课堂”的价值观
“悦课堂”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自主学习、体验性学习、创造性学习,进而享受学习。我认为,这不仅是“悦课堂”教学法的核心,也是所有教学的核心。我把这一核心的定位看作是“悦课堂”教学法的价值观。教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让学生会学、善学、体验性地学、创造性地学。
三、“悦课堂”的评价观
教学评价是教学流程操作的导向,目的是促进小组、小组成员及班级团队的整体发展。“悦课堂”的评价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状况进行评价,要将每个小组打造成学习、生活、娱乐等活动团体,由班主任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建立小组关于参与、展示等活动表现的评价标准,对各小组进行评价。二是对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在小组内、班级内进行评优活动,充分发挥领头羊的引领作用。三是学校对各班的课堂评价,将师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作为考量的第一目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作为第二考量目标,教师全程的调控能力作为第三考量目标。教学评价的真正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会合作、善质疑、乐思考,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促进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激发团队正能量,这就是“悦课堂”的评价观。
构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篇3
关键词:语文味,个性,自主
或许是受到了自然科学学科乐于用实实在在的数字去量化评估课堂效率的实用主义思潮影响, 现在一谈语文课堂教学, 大家似乎也都要讲所谓“课堂效率”、“高效课堂”, 好像不谈“课堂效率”、“高效课堂”就跟不上形势一样。
语文课堂要不要效率?答案无疑是肯定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是有效的和高效的?什么样的课堂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要回答这个问题, 按照效率的定义, 我们当然要看单位时间完成任务的情况。可是语文课堂教学, 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可以量化的只是一些训练及其结果, 对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带来的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影响, 我们几乎没有办法给出一个科学理性的判定。于是为了演绎“高效”课堂, 我们就需要在课堂上拼命“训练”, 以展示效果。语文课堂教学日渐变成了所谓“效率”主导下的技术性训练比拼, 语文课也就日渐失去了“语文味”。长期的“效率”主导已经对语文教育和语文课堂教学造成了严重影响, 如今的语文课, 几乎已经很难感受到语文味儿了, 甚至已经走进了误区。那么, 语文课的语文味儿究竟去了哪里呢?
我们不妨看看语文名师程少堂老师关于“语文味”的定义。“所谓‘语文味’, 就是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 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 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个性魅力, 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 进而使师生双方得到共同发展。”
在这个定义里, 程少堂老师突出提到了“个性”这个词, 强调了语文课的个性、执教者的个性和学习者的个性。个人认为, 这正是“语文味儿”的根本所在。语文课应有语文课的个性, 执教者应有执教者的个性, 而学习者也应有学习者的个性, 这就是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原来, 在追求“效率”的旗帜下, 我们已经离个性语文越来越远, 甚至是在背道而驰, 难怪我们对语文课越来越缺少语文味儿了。
那么, 我们又该如何构建富有语文味儿的课堂呢?结合程少堂先生的语文味理论和自己的理解与实践, 笔者认为应该从重建个性语文入手。
一.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上出语文课的个性来
程少堂老师说:“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 尽可能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 是使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儿’的前提。”由此可见, 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有一个内在的要求:那就是首先一定要研究语文的特质是什么。
那么语文的特质究竟是什么呢?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但大家最接近的共识就是它既具有人文性又具有工具性, 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可不能小瞧了这个特质, 这可是我们从事这个职业的人的意义所在。我们这个学科的个性正是来源于此。
几年前, 有幸现场倾听了陈仲樑老师上的一节语文示范课《风筝》就是一堂这样的课。整堂课没有“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运用, 没有“热热闹闹”的课堂讨论, 也没有急急忙忙的效果展示。有的只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寻找和品析关键词语和句子, 揣摩文章起承转合、前后照应的纹理。整堂课“安静”、“有序”、“温和”、“深刻”, “语文味”十足。
虽然我们很难抽象出语文课的个性究竟是什么, 但我们大概可以有这么几个视角来观察:一.它是语文课, 而不是其它课, 更不是其它的课的综合或者附庸;二.它具有独特性, 决不是某种固定模式;三.它是一种很高层次的艺术, 决不是简单的随性而为, 既有形又无形。说它“有形”是指具体的某一个人、某一堂课, 我们是可以感受到它的特点的;说它“无形”是指我们想用某种简单的模型或者模式去概括它又非常困难。
所以, 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说起来简单, 做起来其实很不简单。我们说它简单是因为我们没有在语文课应该具有的个性方面做深入研究, 以为无论怎么上的语文课都是语文课。事实上, 有些语文课我们只能说它徒有语文课之名, 而根本就没有语文课之实。只有那些深谙语文课的课程个性和掌握了真正的语文教学精髓的人, 才能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教学自主权, 让语文课堂处处彰显执教者的个性和人格魅力
程少堂老师在新作《呼唤“文人语文”——“文人语文”放谈》里认为我们“现阶段语文教学”“客观上已经进入”了“通过文本讲教师自己的生命体验”的阶段, 他甚至放言:“思想家可以‘我注六经’, 也可以‘六经注我’, 语文教师为什么只能够‘我讲文本’, 而不能‘文本讲我’?”
广州培正中学梁青老师也提出“语文, 应有‘我’在”的观点。他通过两个具体的教案分析指出:“平面地、静止地、琐碎地阐述文本, ‘我’便在语文之外, 匠气十足, 必死无疑;立体地、动态地、整体地观照文本, ‘我’自在语文之中, 文气四溢, 生机勃发。”
两位老师很鲜明地提出了语文老师应有独特的个性和人格魅力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老师具有个性和人格魅力呢?
在笔者看来, 首先就是要发挥语文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只有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教学自主权, 才能让语文课堂处处彰显老师的个性和人格魅力。笔者认为:这一点, 正是当前的环境对语文老师制约最大的一个部分。事实上, 我们一直都在寻找各种各样的模式, 试图寻找某种形而上的语文课的模型, 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我们一直都在有意无意地忽视作为个体的老师的个性存在, 甚至一些学校还在统一教案、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等, 语文老师连透一口气的空间都没有, 又如何让语文课堂有自己的个性?
当然, 要让语文课深深打上“我”的烙印, 处处彰显“我”的个性和人格魅力, 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起决定作用的要件。能力不济, 或许照本宣科都有问题, 怎么可能让“文本讲我”?正如程少堂老师所说:“提高教师素质, 是使语文课有‘语文味儿’的关键。”只有那些能够自己读透文本的老师, 文本才可能因之而别具风情, 别有韵味, 才能真正做到“文本讲我”。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他们有时间思考, 有权利选择, 有机会表达, 有兴趣探索, 充分展示出一个学习者的饥饿感和个性来
每一年, 各个级别的公开课都听不少, 笔者的一个总的感觉就是:非常赶!老师在赶着把内容讲完, 把既定的教学任务完成好;学生在赶着把训练搞好, 把跟老师的互动配合好, 把所谓讨论的样子摆出来。有时候, 一个问题抛给学生, 因为时间关系一般学生一时回答不了, 老师得赶快寻班上的王牌来充当“救兵”解决问题。如此等等, 老师学生其实全在充当演员角色。我常常想:许多的语文问题, 一展开恐怕可能就是一个研究课题, 你要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思考好并且要表达出来, 这是一个何其高难度的要求!可是没有办法, 我们的“效率”要演出来, 于是明知道这是违背常理的事也要去做。
要彻底告别语文课这种蒙人的“虚假繁荣”状态, 我们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弄懂课文, 最基本的就是要学生自己去读,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 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方面执教者不能代替, 也代替不了。就像教育一个孩子不要犯错误一样, 我们总是试图告诉孩子这样不行, 那样也不行, 以便让他少犯错误, 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可是事实上, 靠我们说教并不能代替孩子通过犯过错所获得的人生经验。对孩子来说, 最有价值的就是他犯错误的过程和结果给他带来的人生体验。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
构建有意义的课堂教学评价 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099-01
课堂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标准,对一节课中教与学的活动和效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从而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科学依据。因为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基本的和主要的环节,所以课堂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评价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应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来制定标准。所谓定性分析,指课堂教学组织教学的情况、师生的精神面貌、教师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气氛等因素。定量分析指课堂教学中复习旧知识量、讲授新知识量、学生课堂练习量等因素的时间分配。通过综合归纳以上两方面的因素,综合目前课堂教学的实际,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可从以下四个主要方面进行。
一、教学目标的评价课
一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也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实现没有,教学要求达到没有,是一堂课成败的首要标志。课堂教学目标应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完成。具体来说,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认识目标、智能目标、情感目标三个目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并确定落实目标的优良对策。对于认识目标要考虑传授了哪些知识,训练了哪些技能,要始终把它作为贯串课堂教学过程的主线,并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落实。既面对全体,又因材施教,使集体教学、小组交流、个别辅导有机结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对于智能目标,要把它作为教学的核心,教师必须坚持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思想情感目标,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时机,和谐渗透,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二、教学艺术的评价
课堂教学的艺术主要体现在完成教学目标时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以及教师本身的基本功和素养的展现。首先,评价课堂教学艺术要看教师对教法的选择是否有独到之处。对于教法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可反映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地位,解决好“教”与“学”的矛盾,是很值得广大教师深刻思考和探索的。“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即说明无论用什么教法都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要因材施教。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主导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把“教”致力于“学”,才能把课堂教学效率落到实处。笔者认为,教师在实施“导学”过程中,遵循“诱导、引导、疏导和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课堂教学艺术成功与否,教师对教法的选择十分关键。
其次,评价课堂教学艺术要考察教师对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是否精当。课堂教学结构与课堂教学效果密切相关。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设计应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坚持“五为主”,实现“四要度”。坚持“五为主”是指:以发展为主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源、以练习为主线。要实现的“四要度”是指:复习要“高效度”、导入新课要“强力度”、传授知识要“参与度”、巩固练习要“多角度”。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坚持“五为主”,实现了“四要度”,实际上就是注意了教学活动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培养能力为主线的能动过程。
再次,对教学艺术的评价要注重教师的素养和教学基本功。其主要包括教态、语言、板书、板图、常规教具的操作使用等内容。教师是育人的职业,教师的仪表、神态应与这一庄严的职业相一致,教学语言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信息的主要手段,它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讲究语言的艺术性。教学语言应讲求科学规范,富于启发性和趣味性。有人说:“教学的艺术就是语言的艺术”,可见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一幅好的板书或板图,可以展示出教师的教学思路,凝聚着教材的精华,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优美、标准的操作示范和良好的临场应变能力也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敬,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堂气氛的评价
课堂教学是师生进行“教”与“学”活动的主渠道,课堂气氛主要通过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来烘托,只有知识而缺乏教学艺术的讲授难使教学效果达到满意的程度。同样只讲求教学艺术忽视教学内容的授课则仅是一种“花架子”。美国教育家林格伦把课堂上师生交流分为四种:单向交流、双向交流、多向交流和综合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对这四种方式要灵活运用,尤其要多采用后两种,以活跃气氛。此外,课堂管理是否科学化;教学手段是否现代化;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否真正被调动起来;学生的精神状态是否达到最佳境界等,都是影响课堂教学气氛活跃程度的因素,也是衡量一堂课是否真正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一个标准。
四、教学效果的评价
评价一堂课的质量,除上述三方面内容外,还要通过课堂上的反馈系统将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映给老师,再依据对效果的验收方能评定出本节课是否出色完成了任务。一般可通过听学生答问,查学生作业,看学生对话表演等途径获取学生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程序,并依据分层施教的目标原则来判定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显然,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应是教学成功的归宿。
总之,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我们在平日的教学实践中,要把这四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督促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把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落实到课堂之中。
参考文献:
[1] 盛 炎 语言教学原理 重庆出版社.2002.
[2] 张正东 外语教学.重庆出版社.2004.
如何构建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篇5
“生命课堂”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 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生命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为阵地, 开展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生命课堂既是教师生命活力的体现, 也是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生命课堂的宗旨在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捍卫生命的尊严, 激发生命的潜能, 提升生命的价值。生命课堂是以教育应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发展、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等生命教育的理念为指导, 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能以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为教育目标, 顺应生命的整体性、现实性、体验性、自主性、创造性、生成性、多样性、独特性等特性, 选择学习内容, 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 创设课堂氛围, 进行教学评价。简单地说, 生命化课堂就是教师在选择学习内容, 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 创设课堂氛围, 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 要尊重生命, 要有生命。
二、高中语文课堂缺少生命力的原因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 很多老师都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校的高中生, 拥有较宽的知识面, 在课堂上的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 对一些问题也有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样教材附加的参考答案及现有教材已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学生的需求。因学生又善于对各种问题进行追根究底, 所以在以讲授为主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 老师在课堂上面所讲解的内容倘若没有一定的水平, 不能让学生有一种“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感觉的话, 是不能让学生与老师站在同一阵线上的。在高中语文课堂上, 老师向学生提问时, 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提问, 避免出现学生一时无法回答而导致全班冷场的局面, 从而让整堂语文教学失去制造生命力的价值。
三、如何构建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1. 深化认识, 净化心灵, 将知识更新转化为智慧。
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切身体会告诉我, 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理想在于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智慧, 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 从而构建起一个现代人所应有的价值观。而这一切的获得是不能强迫的, 是不能靠教师灌输的, 只能让他们在平等的、被人欣赏和关爱的幸福中去获取。
2. 营造与学生自主创造精神相一致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将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皿, 而是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 允许课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如何营造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气氛呢?首先是创设平等的氛围, 消除老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意识, 将师生活动建立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之中。其次是倡导平等参与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课堂上的教授过程由明到隐, 特别是在感受新知识后的问题探究阶段, 更应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主动学习, 使他们的主体意识充分地体现出来。最后是教学设计应尽量做到灵活多样。教师通过新鲜的刺激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创设愉悦的氛围, 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获得学习的乐趣, 唤起求知的欲望。
3. 从教学机智角度实现创新。
针对变化多端的教学情境, 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足够的教学机智。对于语文教师而言, 教学机智是其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表现, 充分展现了语文教师灵活教学、创造教学的风格特点。
4. 用好课堂阵地, 积极开拓思路。
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5分钟, 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学以致用, 这就看语文教师的功力了。
构建有尊严的语文课堂 篇6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创设恰当的意境, 引发学生想象力
想象能力是创新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对于小学生来说, 正处于由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 要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对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就不容忽视。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就能创设恰当的意境, 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有位教师在教学《小小的船》时是这样做的:教学前两句, 教师出示了一个用吹塑纸剪出的大大的弯月亮, 通过引导, 使学生认识了“弯弯”、“船”、“两头尖”的特点;理解后两句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太空的意境, 在电视上播放了一段科幻电影的片断, 宇宙飞船载着宇航员飞向深邃的太空, 闪烁的星星不时从舷窗外掠过。通过影片的播放, 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激发了他们的想象, 有的说:“我好像觉得自己坐在月亮上, 星星就在身边闪烁。”有的说:“我好像一伸手就能抓住闪闪的星星。”有的说:“星星一闪一闪的, 好像给我说‘我们交个朋友吧’。”对于“太空”这样既无生活体验又相当抽象的事物,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就能化抽象为具体, 在似可触摸的意境中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回归语文学习的本质,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应该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诵读、理解、揣摩, 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 提升语言素养。例如教学《草原》, 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新课。师: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听一段歌曲。 (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师: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歌曲, 你知道歌唱的是哪里吗?
生:草原。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草原》。 (板书课题)
新课教学:
A.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生初读课文, 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自学生字词语。过程:略)
B.细读课文, 深入感悟。通过生细读课文, 师生共同分析, 理解课文第一部分:草原美。 (过程:略)
C.图文对照, 对比升华。
师:从课文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草原的美丽, 现在我们从视觉再来体验草原, 看看能得出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幻灯片在大屏幕上依次出示草原美景图)
第一张:蓝天下一望无际的草原。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感受)
生1:草天一色。
生2:无边无际。
……
师:谁能用文中的词语说一说呢?
生争先恐后:一碧千里。
师:对比“草天一色”、“无边无际”与“一碧千里”, 哪个用得好, 好在哪里? (在屏幕上打出三个词)
生1:“草天一色”虽然能体现草原的特点, 但是什么色让人不明白。
生2:“无边无际”比较空泛, “一碧千里”不仅体现了草原的碧绿, 还表明了具体的范围, “千里”其实已经是相当相当的宽广了, 给人的感觉较真实。
……
用同样的方法, 教师采用图文对照, 引导学生分析“线条柔美”、“翠色欲流”等词语, 在看、想、对比中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 对草原的美有了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在本例中, 教师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用音乐引入课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美图引导学生描述, 再出示文中词句进行对比与分析, 处处不离语文学习的特征。
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搭建研究性学习的平台, 促进学生的探究愿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中指出:“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教学环境中。”在小学语文课本中, 有部分课文是介绍科学知识的, 它们有的是通过一件小事揭示某个科学道理, 有的则是介绍某项科学发明的过程, 总之这些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是严谨的, 有的甚至是枯燥的。如何能在语文课堂中既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 又能潜移默化地传授学生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呢?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文, 介绍了“大陆漂移学说”, 介绍了大陆由一个整体到撕裂、漂移的过程, 学生仅从文本中是无法领会的。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把这一过程制成课件:把世界地图中的大陆板块制成可移动的图块。课堂中让学生亲自动手, 体会让时光倒流, 把漂移的大陆再“漂”回原处, 拼合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远古大陆”, 在“漂”回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认真观察、探究大陆漂移的可能路线及先后顺序;接着再让学生把拼合的大陆再通过“漂移”, 还原成今天的大陆、海洋的样子, 整个过程中, 学生们始终处于合作学习和探究讨论之中, 在“漂移”的实践中掌握了科学知识, 体验了科学发现的巨大乐趣。
本例中, 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搭建起了研究性学习的平台, 就能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 在发现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 提升语文和科学素养。
构建有活力的语文活动课 篇7
语文活动课是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由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活动的内容、形式、环节、场合等都可由学生来确定。
整个过程要做到既“活”又“动”,学生参与面广,生生交流密切。它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依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实施中,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1、活动方案要有可行性
第一,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必须对学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或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或能使学生增长语文知识、开拓视野、开发智力,或能使学生锻炼思维、培养能力,或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与道德品质教育等等。这是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
第二,活动内容要有针对性。一堂语文活动课要有鲜明的主题,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体现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活动课教学要符合实际。一是要符合当地实际,包括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民族、历史、环境等;二是学生实际,如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年龄、爱好、身心发展状况等。
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过程、只有符合实际,才能顺利完成语文活动课的教学任务。要创设活动情境,设计一个特定的氛围,使学生浸于角色的体验之中。
例如,一位教师在设计《周总理,我们怀念您》的活动课时,黑板上张贴周总理的肖像,苍松翠柏环绕着,学生凝望相片,动情地诵读课文《一张珍贵的照片》中描写周总理外貌的句子。接着让学生凭借诗歌《周总理,您在哪里》,声情并茂地追忆周总理的足迹。
于是,“小桂花”来了,“清洁工人”来了,站岗的“小郭”来了,青年工人“刘秀新”来了,……他们纷纷缅怀周总理的丰功伟绩,一同在《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种情境式的活动,加深了对周总理品格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对周总理的热爱之情。
师生从表演中不仅品味到朴实的语言,更为重要的是让心灵接受了一次爱的熏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重要的是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要做好充分准备
一节成功的语文活动课,课前的充分准备是不可缺少的。需要学生准备的要及时通知学生:准备什么、怎样准备、什么时间完成等。语文活动课的准备多而杂,教师必须考虑仔细、周到,才能少出偏漏,为上好活动课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活动内容搜集,学具教具制作,到活动场景的安排,均可让学生参与,教师的作用是做好指导工作。
如,在高年级设计“互赠格言”活动,课前,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有关读书立志的格言,上课时,讲格言,课后进行格言展览等活动。又如在上《诗情画意迎新年》这节活动课节中,学生作了充分的准备不但安排了一个诗情画意、喜气洋洋的教室,还自行筹备了水果、糖、饼、卡片等奖品。
由于学生准备得充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性充分体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学生通过体验,把自己融入情景,通过自己的理解、消化,转化为表演技巧,自始至终处于人为创设的大语言交际场景中,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兴致勃勃地参与活动过程,实现了课文和学生的深层对话,突破了教材的束缚,达到了活动的目的。
3、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活动课的关键是让学生活动起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发自内心的要求“我来试一试”。“要树立起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观念。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外活动中,都要把学生放到主体的地位,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使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学习、领会与感悟。这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就提高了。
第一,要求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教态,表现出的情绪与教学内容相符合,以此引导学生深深的投入进去。只有投入才会有积极的思考,才会有忘我的认真,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第二,要及时的进行引导与点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
一堂活动课是一个整体,应该是连贯而流畅的,如果学生遇到了较难的问题而影响了活动的进行时,教师要做及时而有度的点拨与引导。引导不够,会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导过头,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完成活动任务,便成了包办代替。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要求教师的指导要有启发性和高度概括性,要抓住关键。无数实践证明:学生唯有在自主参与中领悟、积累、创新,方能提高语文素养。
2010年,我接了一个语文基础不太好的班。起初,我上了一节名为“词语大擂台”的语文活动课,引导学生展示其所积累的词语。课上,我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比一比哪一组说的词语多;并能选自己喜欢的五至六个词语说一段话。
这节课,学生展示出的词语,不足前六年所学的50%,说出课外的其它词语就更少了。这节课终了,我抓住本节课的“亮点”给了他们鼓励,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成绩,并布置了一个新的活动:读课外书,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摘录下来,期末评比谁积累的词语多。
在学期结束时,这项活动便显现出了它的活力: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在悄然提高,就连写字速度也快了,也工整多了。这些,是教师的“满堂灌”和“题海战”永远无法替代的。
4、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从教育本质的目标来看,“无个性既无人才”。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自主的、积极的参与,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
语文活动课不同于语文学科教学,它有极大的灵活性。在课程安排上,它可根据内容、形式的需要,课内课外齐头并进,校内校外互相结合;在活动形式上可因内容要求和年级不同灵活多样,如竞赛式、游戏式、交流式、表演式等;在活动目标上,还具有灵活性,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身心发展、知识水平和学校办学条件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不同的收获,获得不同的发展。
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我们看到,语文活动课程正是语文课和语文课外活动中的一座桥梁,一头是语文课上所掌握的知识,一头是课外生活中获取的零乱的直接经验,在语文活动课的架构下,两者实现联系。
【构建有尊严的语文课堂】推荐阅读:
语文教师的专业尊严感07-13
尊严的作文600字:尊严无价10-08
尊严的教案06-30
有关尊严的作文08-03
尊严的话题作文12-18
体育与尊严的关系07-08
与尊严的作文50005-25
描写尊严的作文素材06-08
有尊严的活着美文10-02
感受法律的尊严(试题)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