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2024-11-11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精选12篇)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篇1

摘要:田径项目被誉为“运动之母”,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高校田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 高校的田径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 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存在造成了课堂教学质量的低下。针对这些问题, 可以从以学生为中心, 提高学生的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注重毅力的训练和提高教师质量;转变教学方式三方面做出尝试。

关键词:高校田径课堂,重要性,问题,建议

随着国家越来越大力度的提倡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针对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现状, 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作为我国教育改革重要内容的体育教学, 其中的田径课程占传统体育教学大纲中的比重较大, 一般田径教学被认为是所有体育项目的基础。田径是有“田赛”和“径赛”两部分构成, 但它是径赛、田赛和全能比赛的统称, “十项全能”比赛的项目是由“田赛”和“径赛”中的相关项目构成的。田径项目中包括跑、跳、竞走、投掷等项目, 因此田径项目在发展和增强人的各种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它能够提高人的健康和工作能力, 促进人体内的新陈代谢, 改善神经系统和人体器官的功能。通过高校的田径教学将一些田径项目的训练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训练和自觉练习来提高身体素质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名大学体育教师, 虽然田径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大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大学田径教学却因为一些因素的影响对课堂教学质量带来了影响。本文以高校田径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 主要分析高校田径教学的意义以及影响高校田径课堂教学的因素, 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解决性建议。

1 高校田径教学的意义

田径运动是一项古老的运动, 它同社会其它运动项目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它被认为是“运动之母”是名副其实的。田径运动在培养专门的体育人才和复合型的体育人才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教的田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田径运动给教学带来的现实意义

高校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高校的田径教学又在体育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高校的田径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田径教学中涉及的运动项目较多, 各个运动项目对学生的身体各项素质都有着有效性, 是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促进形式。上面提到过, 经常参加与田径运动项目有关的锻炼, 能够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和身体系统以及器官的协调和发展, 除此之外,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特别是长跑、竞走等田径项目的学生, 在身体的适应性、意志力的磨砺和吃苦耐劳上面都有着突出的优势。田径运动在对学生在身体和意识方面的促进作用, 在客观意义上说是实现了体育教学终身训练的教学目标。除了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好处外, 田径项目中的慢跑、快走等项目也常常是追求身体健康和健美的学生的首选项目, 也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

1.2 学生个性对田径教学带来的价值

田径项目对于年龄没有多大的要求, 只要选择合理地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方式联系都能够保证整个机体的技能协调发展。田径除了是一项健身项目外, 还属于竞技项目, 对于时间、速度、高度等方面都有着竞技的要求。大学生处于身体发展的强壮阶段, 争强好胜的心理比较强, 再加上个性的差异, 往往会在训练中带有产生不良情绪和心理。田径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技能, 还包括对学生的真确引导, 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健康心理和情绪, 并通过耐久性的训练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吃苦耐劳, 如何通过磨砺自己的意志来增加获得成功的机会。高校田径教学不仅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在挖掘潜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也是高校田径教学所具有的内在价值。

2 影响高校田径教学的负面因素

影响高校田径教学的因素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做出论述, 具体如下。

2.1 影响高校田径教学的客观因素

(1) 场地和天气状况的影响。田径项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对运动的场地和实时天气条件有着特殊的要求, 一般正常情况下, 教学活动的展开都是在室外进行。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如下雨、下雪、刮大风等恶劣天气, 教学活动场地应该由室外转移到室内。一些高校建有专门的体育馆, 如果没有条件限制, 可以在受到天气条件的影响时在室内场地开展, 但是大多数高校的体育馆的使用都有一定的限制, 如果没有审批是不能使用的, 这种状况的存在就使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无法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2) 课时安排的影响。高校体育课的安排一般只有4个学期, 每一学期的课时数又很少。虽然田径课在大学期间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 但是这些技术性强, 又具有丰富性的课程却在高校体育教学大纲的调整中变得越来越少。据教育部的相关统计数据来看, 田径课的教学课时数已经从1980年颁发的占348学时的教学计划中减为2006年时的108课时了, 这个课时数下降率高达69%。学生没有充足的课时来保证学习的时间, 又由于学生的自我训练意识较差, 没有养成自觉地习惯, 这就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和掌握田径的技能。学生的技能掌握不达标, 必然造成学习的困难, 从而影响高校田径课堂教学的质量。

(3) 没有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素质教育倡导要从全面的角度看待学生的成长, 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传统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根据学生的分数来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 这种偏执于一面的方式造成了学生对田径课的不满意。目前普通高校田径课成绩的评定包括达标、技评、平时成绩和理论考试等四个类别的标准, 通过对田径课堂成绩满意程度的抽样调查中发现, 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表现出来不满意的态度, 认为现阶段的成绩评定体系应该进行调整。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于学习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缺乏合理地评价体质, 大学的田径课堂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2.2 影响高校田径教学的主观因素

影响高校田径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表现: (1) 学生的自觉训练意识较差, 缺乏吃苦耐劳的毅力和精神。随着田径课课时数的减少, 学生的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 从这一方面来说, 学生自觉练习田径的习惯养成会很难, 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会选择在考试之前进行突击。这种不良行为的存在不仅不会对自身的健康有力, 也对田径课的教学效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娇生惯养,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田径课的许多项目如长跑、竞走等需要时间和耐力, 许多学生内心十分抵触, 觉得自己肯定跑不下来同时也不愿意跑。这种较低的自我要求肯定对于田径课堂教学会产生不良影响。 (2) 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存在一定的脱离实际的情况。一些教师多年采用同一种教学方式, 从来都是热身、理论教学、演示讲解和自由练习, 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低下。从教师的因素来讲也对高校的田径课堂教学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3 高校田径课堂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提出的影响田径课堂教学的主、客观因素, 一些外在的客观因素由于有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存在, 因此, 教师要更多地从造成影响的主观因素出发,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及时改动, 以达到提高教学的目的。

3.1 以学生为中心, 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田径课堂上, 首先, 教师的教学应当从学生积极提高学生田径项目的积极性出发, 先引导学生了解田径的基本知识, 对田径项目的优点和错误进行运动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有全面和清醒的认识。其次,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特有的锻炼习惯, 将田径中的项目同日常的健身活动结合起来, 这样既可以培养运动能力又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对于课堂教学的提高有着促进的作用。

3.2 端正学习态度, 注重毅力的训练

针对许多学生缺乏训练的毅力问题, 教师在授课中不仅仅是要将技能传授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在传授技能的同时给予学生一种意识、一种素养。教师需要在训练过程中强调毅力对于训练、对于做任何事的有利方面, 让学生知道只有有毅力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3.3 提高教师质量, 转变教学方式

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特别是田径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 提升他们的从业态度、规范教学的模式对于增强高校田径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关键的作用。高校要通过一定的方式鼓励教师积极更新知识结构和体系, 在增加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这种使田径教师师资队伍不断专业化、高效化的方式有利于提高田径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召.基于新课改下的大学田径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8) .

[2]周萍.浅析影响大学田径课教学效果的因素[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8) .

[3]黄忠辉.探讨大学田径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施路径[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 (6) .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篇2

陈 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的鲜明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面临着“大社会”和“小课堂”冲撞的挑战,而且面临着“传统模式教学”与“现代手段教学”取舍的论战。如何赋予高校思想政治课以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成为教师在教学中所关注的课题。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讲”和“说”上,而是要从思想政治的高度去审视现实,更多地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重点体现在“活”上。教师要紧紧把握信息时代的脉搏,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之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迅速推广,各种教学课件层出不穷。特别是多媒体课件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使原本“沉闷”而趋于“危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又焕发了新的“青春”与“活力”。尽管多媒体课件教学使思想政治课焕然一新,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矛盾,如上课过度依赖多媒体,忽视师生间人与人的交流、面对面的谈话,教师变成PPT或影像播放的操作员,学生变成机械感观的影视者,屏幕变成学生视觉的刺激物等。因此,在提倡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同时,不得不从理性的思维角度来把握多媒体课件教学运用的若干规范和原则。

一、多媒体课件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1、新信息和新形式进入新课堂。新编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虽然改变了传统教材的纯系统理论,增设大量的辅助文字材料,力求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但是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传递,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的时代性与材料的滞后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特别是教材资料的陈旧性与网络信息的新颖性一时难以解决。多媒体课件以其宽广的视觉、敏捷的速度搜索有关经济、哲学、政治、职业道德等现实材料,以快速灵活的方式进入课堂,学生不但对书本上介绍的有关事例的来龙去脉有了了解,而且使他们知道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促使学生去憧憬、预测即将发生的事情。多媒体课件架起了“大社会”和“小课堂”信息桥梁,当学生在重新审视所学的思想政治课时,感觉时间短却内容丰富,这种耳目一新、有板有眼、有松有驰、有练有讲、有思有疑的感觉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对克隆羊、纳米技术、人类基因的研究现状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世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的哲学原理找到了科学和信服的依据。

2、新技术和新课堂带来新效率。大容量新信息在新技术的处理下,使枯燥乏味的语言变得图文并茂、生趣盎然,抽象难懂的理论在大量形象具体真实的背景中得以理解和落实,使转瞬即逝图像变为定格分析;课前、课中或课后一支动听悦耳的音乐,使太多的平静变为充满激情的跳跃,使作业练习立即处理在相关知识的身旁,形成知识网络的再现,达到学以致用、用以质疑、以疑促学的效果。如:运用课件处理“三个和尚没水喝、二个和尚有水喝”,“滑铁卢之战和锦州之战”来强化分析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的各个理论层次,有音乐、有动画、有历史烽烟战火,课堂容量增大,在有限的时间里真正感受“效率=教育生命”。多媒体课件不仅能鞭策教师寻找激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探索多媒体课件与思想政治课的最佳结合点,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且可以促使教师向科研要效率,于是“向50分钟要效率”的口号变为现实。

3、新角色和新思维培养新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教师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一群人”中解放出来,由知识的讲解者、传递者变成学生的帮助者、指导者,由直接教学转为间接教学,由幕前转为幕后,成为教学课件的编制者、管理者、服务者。角色的改变,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品格和心理健康,及时指导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心理,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此外,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改变学生思维方式,用立体思维的模式从多维的角度来归纳原理,培养其自我求知的新能力。如用矛盾分析方法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时,通过“井冈山的灯火、长征的风雪、遵义会议的召开、延安的宝塔、卢沟桥的烽烟、长江天堑的飞渡、新中国的旭日东升、‘十年文革’的动荡”等,得出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存 在的问题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4、新功能和新境界落实新目标。新时代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课新的教育功能,面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环境的复杂性,说教与死板灌输只能事与愿违,“假、大、空”让人排斥、拒绝和讨厌。多媒体课件以写真或仿真的形式,用崇高境界的材料和画面来表现思想政治课的功能,使学生在发现、探求和喜怒中升华自己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如课件对“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使馆工作人员不顾个人安危,义无反顾地把五星红旗升到使馆最高点”、“香港青年登上钓鱼岛插五星红旗”、“孙楠《红旗飘飘》歌曲片段”、“08年奥运火炬在法国传递时,遭到藏独和反华势力袭击的中国残疾运动员金晶姑娘奋不顾身保护火炬”、“台湾作家余光中《乡愁》配乐诗”等画面的构建处理比单纯地说“国家尊严、利益高于一切、一国两制等”要强数百倍。

二、多媒体课件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存在的问题

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愿望与缺乏先进教学设计理论指导的矛盾。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大胆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观愿望是好的。由于这种“突破”缺乏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未能充分尊重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使教育教学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到最佳效果。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更多地想到“自己怎样上课”的心理体验和传授知识的教学流程,处处体现自己的“主导”位置,却很少分析了解受众主体——学生,即使考虑了也无法兼顾,出现新的“教师+课件”的教师中心论。

2、多媒体“辅助性”与“喧宾夺主”的矛盾。多媒体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再先进和现代,也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手段,也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只能为教学内容服务,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动情点来达到教学目地,无法取代师生间人与人的交流、面对面的谈话。但是在实际运用操作中,一些教师为达到多媒体的某种演示和刺激效果而淡化教学内容,造成“喧宾夺主”表面的热闹,缺乏真实内容的尴尬场面。这种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只会冲淡教学的最终效果,适得其反。

3、多媒体课件素材取与舍的矛盾。平时注意搜集素材,用时信手掂来,这是制作内容详实、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兴趣课件的前提条件。在制作课件时教师对素材的取舍不能忍痛割爱,缺乏对众多素材的筛选,导致素材缺乏典型性,臃肿泛滥,虽有趣味性,但表面上的“容量大”而与实际结合不佳,说服不力,大量信息素材的堆集,从而导致新的“满堂灌”。同时,由于涉入素材多,在演示时,没有掌握好最佳时机,过早、过迟、过多地出现,引起学生注意的迁移或无意注意,从而大大影响教学的达成度,产生“干什么”与“无目的性”矛盾。

4、多媒体现实性与可操作性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多媒体课件进课堂,一些多媒体课件像“时装”一样好看但不“实用”,只适合教学示范课和公开课。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它难得几次闪亮登场,大大影响教师驾驭现代化教学媒体的熟练程度,使多媒体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一些学校硬件设备滞后,无法满足多媒体教学需要,常常因技术问题被迫中途停止。一些教师因个人能力问题,在多媒体课堂上总离不开电教教师的帮助,由以前课堂里的“一人主导”变成了多媒体教室里的“二人转”,这种缺乏“运用自如”的教学手段注定它没有“生活装”一样的实在和大方。

三、多媒体课件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对策

1、坚持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它的运用始终是为教学内容服务来达到教学目的。课件的制作应以授课内容为依托;课件的流程操作应以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为线索;课件的重难点不是技术的重难点,而是以教学内容的重点而强化、解析、展开、运用、升华,以突破教学难点寻求最佳效果为攻尖点,为教师传授知识扫清阻碍,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能力提供平台。任何形式的脱离、割裂于内容之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有悖于教育教学规律。课件所对应的每个教学内容,开展的每一个活动都应有效地发挥现代化手段的优点和专长,始终如一地为内容服务,才能体现使用价值。

2、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多媒体教学应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功能和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的有机结合,使教与学这对矛盾的原动力更好地推动教学工作。多媒体课件进思想政治课堂,教师对教学流程的完整把握和游刃有余,对课堂驾驭的超凡脱俗和自由浪漫,对重难点突破富有纵深发展和外部扩充思维的深刻性和多维性,弘扬学生主体意识,从当代大学生情感最真诚、易接受、也是最容受侵蚀之处给予真、善、美的滋润,给予假、丑、恶的憎恨和批判,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联系和思考,促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和融洽,使课堂不再乏 味和枯燥、学生不再寂寞和惆怅,在兴趣驱动下学生成为真正的知识主人。

3、坚持素材典型性与科学思想性的统一。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运用中,教师应该注意从大量丰富多彩的素材中涉取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事例来为教学服务,通过具有时代性、典型事例使学生拓展思维,不断联系实际,体现主人翁意识,达到升华觉悟的目的。教师的教学本身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是非判断上要符合国家意志的标准,在选择素材时要理性地对待敏感、尖锐问题,要热情洋溢、情真意切地歌颂时代的主旋律,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敌对势力言论要毫不犹豫地进行抨击,这样把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和多媒体课件的特点相结合发挥其优势,以达到教学环节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问题处理的内部优化。

4、坚持系统硬件建设与课件资源开发的统一。要加强多媒体综合教室和电子阅览室平台建设,提高教学手段现代化,以满足教师多媒体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更多知识和信息。要大力开发教学使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直观材料,辅助教师讲解,从多角度表示相同的信息,使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原理和法则。要积极引进教学实训软件,为学生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和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交互活动,在解决问题中去学习,去发现知识,掌握技能。

总之,多媒体课件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时代产物,它不断为教师的工作提高效率推波助澜,为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与书本知识相融锦上添花。同时,在教学实践运用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教师只要正确处理好人与物的交换,把教师、课件和学生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达成高度统一,就可以发挥其应有价值。

高校会计教学中的问题与改革途径 篇3

关键词 会计教学 问题 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专业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会计学在我国的专业设置较晚,教学体系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发展速率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对会计专业的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因为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造成会计专业人才整体水平的下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如何从现实发展状况出发,“对症下药”实现会计教学的有效发展,笔者在下文中将就此展开具体论述。

一、高校会计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陈旧,课程设计不合理

教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手材料,也是接触新知识的必要工具,而目前我国高校使用的会计专业教材却较为陈旧,教材更新周期长,从而导致许多最新的经济成果难以及时纳入会计教材中去,教材内容和现实社会生活的结合点逐渐减少。有的教师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对内容进行删改和补充,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教材内容陈旧的现状。另外在课程设置上,许多冗杂和重复的课程设置,比如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许多内容上有明显重复,在课程安排上缺乏沟通和协调,导致课程设计内容重复。而在会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却明显没有得到发展,因此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提高,专业学习缺乏系统的课程规划,显得杂乱无章。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不明确一方面与我国高校长期存在的专业编制问题有关,一方面与对学生的认知和了解不充分直接相关,无法了解学生的能力和需求,从而无法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需求角度出发,进行目标明确的针对性教学。会计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突出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的特色,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清晰,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也没有突出教学的重要意义。

(三)传统的教学观念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教学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定中由于受考核制定的制约以及教学大纲的规定,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许多教师注个人科研能力的提高,却忽视了正确教学观念的形成。在传统教学观念下,课堂是教师的主体,一切以教师为核心,进行灌输式的死记硬背教学,教学形式的单一和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直接影响了会计专业的发展,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不高。

二、会计教学改革的途径分析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理念直接指导者现代教育,传统教育理念不利于会计专业的发展,要实现有效教学,首先就需要变革楚傲天教学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模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实践操作空间,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式和吸收知识的方式难以达到教学效果,加上教师只注重理论教学,往往让学生难以理解。其次,应对教学手段落后,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创造性和趣味性。引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完善实验室建设,强化实践教学

目前会计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在高校中还是普遍不足的,因为实验资源有限,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为了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实现:首先扩大实验室规模,提高设备质量,校内模拟系统应该重点突出,完善实验室内部的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等,和现实接轨拓展实验分析的内容。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师要将实践教学作为会计专业教学的重点,在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穿插案例分析等具有实践性的内容。最后,高校应该尽可能和企业之间加强联系,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将所学会计专业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完善会计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建构

针对目前会计专业教材不合理,内容陈旧的情况,首先需要及时更新教材,缩减教材更新的周期,将最新的经济常识和知识融入教学。教学大纲的制定应该尽可能贯彻和落实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将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合理安排会计专业的课程,各个学科之间做好沟通和交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出发,制定灵活的教学方式,促进人才的全面培养和发展。

(四)建设一批优秀的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他们在学生的学习中承担着引导者的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并且是深刻的,良好的师资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随着教学改革和时代的发展,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及时更新个人知识储备,把握时代的动态信息。完善学校的教师考评制度,引进优秀的教师,建设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03:178.

[2]胡著伟.会计实验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

高校篮球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篇4

关键词:高校,篮球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为篮球在民间的广泛流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中, 篮球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篮球教学是否成功主要由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积极性等两个因素决定。

一、当前高校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技巧缺乏, 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竞技篮球训练模式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为技术规范和战术方法而教, 而学生为应付技术考核而学, 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技战术方法, 不能真正适应社会和高校多向、多层次的需求。教学过程中重竞技, 轻健身;重模仿, 轻创新;重传授技术, 轻培养兴趣。此种模式的教学, 过于强调篮球运动的正规性与技术, 战术规范性, 而忽视了篮球运动所具有的娱乐性, 趣味性与健身性, 也忽视了学生的丰体性和基础性教育, 更不用说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二)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强调学生对技术动作的学习, 没有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从而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将教学内容简单化, 集合, 点名, 热身, 然后就让学生自己练习或是半场比赛, 导致学生随意性很大, 不能够真正学到篮球知识。此外, 部分教师教学内容的安排未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缺乏深度性, 教法单一, 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 不能适应现代篮球教学的需要。

(三) 篮球教学中实践与理论脱节

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室外课, 忽视了理论课的重要性, 导致学生对技、战术都比较熟悉, 但没有对这些内容进行理论性的理解, 从而使得篮球课结束后自己不知道学了什么, 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而且, 大多数情况下, 学生只是在被动训练, 而不是根据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主动训练, 在缺乏理论的指导下, 学生的技、战术训练显得比较空洞, 训练的效果就难以保证。

(四) “健康第一”的思想未能真正贯彻到篮球教学实践中

体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理应为学生的健康问题承担更多的责任, 健康应是高校体育教学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篮球教学自然也不能例外。然而, 在当前的篮球教学中, “健康第一”的思想不能真正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认为, 上课加强对学生技战术的训练, 就能使学生在练习中得到锻炼, 增强体质, 达到教学的目标。也有一些教师在篮球教学实践中没有结合理论综合进行教学, 从而未能使学生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

二、改善高校篮球教学的建议

(一) 采用比赛教学的方式, 培养学生兴趣

要想使学生对篮球运动产生长期稳定而浓厚的兴趣, 必须结合篮球运动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笔者认为, 比赛教学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法, 所谓比赛教学, 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在比赛中学会打球, 锻炼身心;其次是掌握方法, 终身受益;最后是积极参与, 体会乐趣。比赛是篮球运动的最终目的, 它具有强烈的竞赛性和对抗性,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机智灵活的意志和作风;还可以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激励人积极向上、勤奋好学。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积极因素, 在课赏教学中强化比赛教学, 采用多种比赛方法。例如, 有全场和半场、有单项技术个人赛、有三对三、五对五、寝室对寝室、班对班的教学比赛, 甚至可以男女混赛等。在分组比赛时人员的搭配要合理, 让学生感到有学习和奋斗的目标。要适当放宽规则和运动技能的要求, 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会打球, 锻炼身心, 积极参与, 体会乐趣, 并加以临场裁判知识的指导, 营造一种宽松而愉快的学习气氛。

(二) 推进高校篮球教学改革, 更新教学理念

高等学校篮球教学的改革, 既要重视提升大学生运动技能和基本素质, 也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需要。既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篮球运动的参与意识, 还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实现科学锻炼和系统锻炼的能力与方法, 培养大学生适应和融入未来社会的综合能力。因此, 高等学校篮球教学应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 在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 强调篮球运动的游戏和娱乐功能, 弱化竞技功能, 改变过去单纯意义上的技术与技能的学习。更主要的是把篮球运动的休闲、健身、等现代观念转变成大学生的自觉意识, 培养大学生自觉锻炼身体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使得大学生通过篮球教学的学习而养成科学锻炼和健康行为习惯。

(三) 教学中要注重理论指导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高校篮球教学中, 必须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首先,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 必须坚持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让学生了解到所学的技术和战术的重要性、使用这些技、战术的前提和要领是什么、运用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等等, 使学生做到学前目的明确, 学中重点突破, 学后有所领悟。其次, 在理论教学中, 要重视学生篮球战略训练理念的培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篮球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技能, 而且向学生灌输战略性训练理念, 让学生对篮球运动的本质、规律性的把握及长远发展有全面性、指导性、方向性和创新性的理解和判断, 学生只有在理解这种理念后, 才会明确训练目标, 主动提高篮球意识。

(四) 优化体育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要引导教师认真剖析自己的教学, 明辨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现向“健康第一”的思想转变。领会其精神实质, 站在当今教育发展的前沿去思考问题。我们的篮球教学应该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贯彻篮球教学的始终, 结合体育理论综合施教, 使学生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教师必须明确体育教学的任务应以“健康第一”为出发点, 要一切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 通过篮球教学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刘世柏.普通高校篮球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3) :149-151

[2]高林洲.新时期高校篮球教学改革思路与对策[J].科教导刊, 2011 (2) :60-61

[3]陈杰.高校篮球教学中常见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科教文汇, 2009 (2) 206-207

四风问题在高校中的普遍表现形式 篇5

问题对照检查资料

[发布单位:心理学院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9-11] 针对本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心理学院通过查阅资料、广泛调研,参照“教育部关于“四风”问题在直属高校的具体表现”,结合心理学院实际,从理论及普遍的角度,整理出“四风问题在高校中的普遍表现形式”,希望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结合普遍现象,对照检查,在学习领会重要文献及讲话精神中,切实能“照清自己,端正自己、解放自己、提高自己”,以达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解决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师生观念,弘扬优良作风,保持先进本色的目的。

一、形式主义方面

1.会议重部署,轻落实,往往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无果。教学科研中,目标、理念、口号多,对于实际问题研究少、解决问题措施少。

2.对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理解不到位,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不能很好地结合学院实际,照搬照抄,工作停留在“文发了、会开了、话讲了”,制度停留在纸上、墙上、网上。有的党委中心组学习流于形式,质量不高。

3.浮躁,急功近利,不愿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对基础研究工作重视不够。轻实际成效,重短期效应,轻长远建设。机构成立,推动的如何,效果如何,没有人过问。4.发展战略规划“不接地气”,提法很新颖,文字很讲究,但脱离实际,操作性不强,规划做完了,摆在那里没人看。在发展战略上没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发展规律和办学特点研究得不够透彻,导致对学院发展战略缺乏理解和支持。

5.工作不扎实,好大喜功,浮在表面。办学理念思路原则提得多,具体抓落实少,措施不到位,制度跟不上。办事流程繁杂,工作效率低。

6.检查多,评比多,指标繁杂。

7.在人才培养上轻视育人功能,对本科教学重视不够。对学生的成才成长没有落到制度上、行动上。

8.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重外部引进人才,轻内部人才的培养和提高。

二、官僚主义方面

1.领导干部联系师生不够广泛,渠道不够畅通,深入教学科研一线调研不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办法不多。

2.在制定政策中,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师生参与民主决策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3.机构设置随意,协调沟通不够,工作效率不高。

4.领导班子成员分工不合理,大局观念、全局意识不强,形不成合力。5.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存在重学历和学术背景,轻人品和工作实绩。

三、享乐主义方面

1.领导干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面对改革发展的难题总是从客观上找原因,习惯于拿老眼光看待新事物,拿老办法对付新情况。2.领导干部工作精力投入不够,推动学院改革发展的动力不足,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奢靡之风方面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篇6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高校武术教学中日益凸显了众多的问题,当前的高校武术教学中呈现出教师专业能力不足、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教学内容没有新意以及教学形式单一等众多的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教学中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无法准确的传递出正确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得高校武术教学的教学质量低下,下文将针对现今的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前沿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得出正确有效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高校 武术教学 问题及应对

武术是一种传统的,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以及价值,充满民族特点的中国传统的体育醒目,同样也是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中的重要选修内容之一。在高校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优良品质进行相关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民族意识。武术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现今的高校武术教学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武术教学的教学质量。

一、当前的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

(一)专业教师的数量不足

在现今的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的武术教师应当拥有良好的业务水平,并且应当具有良好的组织、示范能力,武术教师不仅在思想上应当充分认识并了解武术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而且应当认真详细的研读高校武术教材,争取更快更好的完成高校武术教学目标。目前的高校武术教师并不是武术教学的专业教师,教师自身对传统武术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且自身素质以及教学能力参差不齐,这样的武术教师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武术教学的要求,严重的影响了高校武术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

在日常的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材大多以二十四式太极拳之类的为主,而大学生本身并没有习武的基础,再加上大学生相对来说年龄较大,身体的柔韧性较弱,因此,这样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而言相对较为困难,这样使得学生对武术教学产生了畏难情绪,并且由于其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其同现代教学的原则相去甚远,与现代教学现状不相符,不利于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武术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在日常的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无法有效的激发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让武术课堂变得更加的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高校武术教学质量。

二、高校武术教学问题应对措施

(一)丰富武术教学内容

在日常的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将理论教学连同实践教学相结合,重视武术学习中的攻防之术,并且,教师在进行日常高校武术教学中,应当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大学生本身是活泼好动、思想活跃的一个群体,教师应当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高校武术教学的特点来进行以学生为本的因材施教。

在武术教材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太极拳以及相关拳术的教学,这一类的武术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大致差不多,教师应当充分的掌握这一特点,在教学内容中,充分的体现武术教学的教学特点,突出武术教学的风格特点,从而有效的提升武术教学的教学质量。

除此之外,在武术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武术理论教学,大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善于独立思考,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从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从而有效的认识到武术学习的意义以及特点,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

在日常的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运用多种多样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武术教学,从而有效的提升武术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法,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教师可以同学生以一种朋友的形式进行教学,真正的融入到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的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快更好的设计相关的教学教程,如同,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的有趣的游戏进行教学,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提升学生的武术学习效果。

再如:教师在进行日常高校武术教学中,应当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因材施教,同时,在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作为一位引导者,参与到武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以及指导,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教师应当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同进步提高,教师应当充分的利用身边有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例如:多媒体,在日常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武术表演的展示,让学生从他人身上悟出武术的真正意义,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热情,进而有效的提升高校武术教学的教学质量,丰富武术教学的教学形式。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教育教学的不断完善提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武术教学作为一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承担着继承、发扬以及传播我国传统武术的重任,因此,教师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应当教诲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训练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的促进中国传统武术教学的改革创新。因此,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的完善现有的武术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武术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热情以及积极性,从而更快更好的进行高效武术教学改革,进而有效的提升高效武术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加记.当前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2] 孙加记.当前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11(03).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篇7

何为“三自主”体育教学?它是源于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其主要宗旨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 达到锻炼学生身心的目标, 完满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它要求: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要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主选择体育项目;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教师任课;自由安排自己学习的时间, 把这三个要求简单的称为“三自主”。高校体育教学“三自主”课程模式的要求, 无疑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技能与知识的主动性, 丰富了课程资源, 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技能水平, 更好的的实践了“健康第一”的课程指导思想。但“三自主”体育教学本省还处于发展时期, 具体的要求与做法并没有尽善尽美。所以, 在“三自主”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有点院校没能根据院校实际, 盲目开设“三自主”教学;有点高校流于形式。笔者通过对“三自主”体育教学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查找问题发生的具体原因, 试图找出解决的方案, 为完善进一步“三自主”体育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2 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对“三自主”体育教学认识

“三自主”体育教学无疑是较为科学的教学模式, 其形成有一定的历史背景, 主要是为了解决体育教学目标难以完成这一突出问题, 试图建立起学生主动进行学习与锻炼的目标。但这一改革不是彻底的颠覆, 好的教学方式要继续保留, 要根据各自实际选择性的开展。有些院校不能根据自己的师资、场地器材、课程资源等现状, 盲目开展“三自主”改革。有些院校师资资源紧缺、场地器材不能保证, 跟风冒进开展“三自主”体育教学改革, 结果只能是流于形式, 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2.2 课程资源不能达到要求

开展“三自主”体育教学需求不断拓展课程资源。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 备选的体育科目要尽量多, 覆盖面广。但有些高校还是把奥运竞技项目作为主要的备选科目, 田径、篮球、足球、排球、武术依然是主要开设项目, 即使进行“三自主”体育教学改革, 但项目难度大, 备选项目少, 兴趣性不强,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是难以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与锻炼效果很难保证, 让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的理念更是无从谈起。

2.3 教师技能过一单一

“三自主”体育教学有严格的预设条件, 要使学生自由选择教师、自由选择项目, 体育教师就要一专多能, 这是搞好要求“三自主”的前提。但我国体育教师的培养过程, 是以专项特长为方向进行培养, 体育教师过于注重自己的特长, 技能发展极不协调。很多体育教师会打篮球的不会踢足球, 会小球的不会大球, 这在我国高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热衷的街舞、羽毛球、健美操等项目, 很大一部分教师不能掌握基本的技能与教法。这就使得学生选项与教师技能不能吻合, 二者的矛盾日益凸显。

2.3 学生技能发展单一

近年来, 多次教学改革主要批判以技术为核心的体育教学目标, 较为成功的扭转了为技能为核心的体育教学。但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为了提高素质, 还是需要有技能这一载体, 没有体育技能, 也不能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三自主”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了的地位, 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但有的院校“三自主”体育教学改革偏离了目标, 学生在大学期间, 只培养学生一项体育技能, 有些课堂演变成专业训练。结果是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进步放弃学习, 一部分学生技能单一, 甚至频繁出现运动伤病。

3 对策

3.1 正确认识“三自主”教学

必须把“健康第一”作为“三自主”体育教学改革条件。不能因“三自主”教学改革的实施, 忽视了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三自主”体育教学改革只是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的目标并没有发生变化, 要围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养成主动锻炼的习惯进行课程教学。在这一前提下, 利用“三自主”体育教学这一新模式, 努力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 完成体育教学的目标。

3.2 不断开发课程资源

奥运项目要尽量少的安排进教学计划, 把学生喜欢的、时尚的、锻炼价值大的体育项目拓展为教学内容, 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出台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3.3 拓展体育教师的技能

高校开展“三自主”体育教学, 首先要教师具备多样技能的授课能力, 由于学生爱好广泛, 传统的奥运竞技项目不符合学生的要求, 教师要能身兼数职, 无论是大球、小球都要掌握基本的技能与教学能力, 适应“三自主”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3.4 培养学生多样技能

技能与体育教学目标不是冲突的, 相反是高度一致的, 学生掌握的技能越多, 教学目标更易完成, 鼓励学生每学期换一个项目, 已经掌握的项目不要重复选择, 尽量多的丰富自己锻炼的手段。

3.5 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教师要建立起过程评价的新观念, 抛弃传统的结果式评价模式, 注重学生学习的态度与进步, 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 体现评价的体现评价的公正性、公平性以及科学性。

摘要:“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进行“三自主”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还需要:科学认识并掌握“三自主”体育教学的精髓;拓展授课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授课能力;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掌握多项锻炼的手段;使用过程评价方式等。

关键词:高校体育,三自主

参考文献

[1]王斌.“三自主”体育课程改革评价[J].教育与职业, 2013 (5) .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Z].教育部, 2002.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篇8

关键词:钢琴教学,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钢琴教育成为我国音乐教育的重点。但由于钢琴在我国并未完全普及, 钢琴教师之间的教学素质参差不齐, 加上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很多钢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较多问题, 这就需要钢琴教学为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而不断完善。

一、高校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缺乏系统性, 过于散乱

在大多数高校的钢琴教学中, 钢琴教师并没有真正了解学科教学目标, 对学生的教学工作缺乏计划性、针对性, 从而忽略了学科的教学体系, 缺乏对学生的全面了解,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2. 教学中过于注重钢琴演奏技巧, 忽视钢琴教学的本质

在目前高校的教学模式中, 几乎所有的钢琴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时, 都过于重视学生对钢琴演奏方法和技巧的学习, 而忽略了钢琴教学的本质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和欣赏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在对学生的钢琴教学中, 大多数的钢琴教师将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学放到无关紧要的位置, 着重培养学生对演奏指法、姿势以及手型等弹奏技巧的掌控,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对钢琴的学习热情, 也不能提高学生欣赏、理解、创作音乐的能力, 造成许多学生在进行钢琴演奏时不能充分理解曲目中所包含的情感和内涵, 弹奏时缺乏灵动性。

3. 教学方式单一, 缺乏针对性

不同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生源、环境、能力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学习进度的不同, 因此,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来制定不同的钢琴教学方案。然而, 现阶段的高校钢琴教学, 往往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模式来应对不同的教学体制、专业建设甚至是学生基础, 使得钢琴教学与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几乎不存在差别, 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因能力不足而无法对钢琴理论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和掌握。

4. 教学中过于追求结果, 忽略学生的长久发展

在钢琴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忽视引导学生对音乐的了解和喜爱, 而是片面的追求学生的竞赛能力和考级能力, 虽然通过这两种方法能使学生获得较高的比赛成绩和评级, 但是却影响了学生的长久发展。现阶段的钢琴教学普遍存在着急于求成的现象, 导致许多学生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 就盲目地参加钢琴比赛和评级, 其结果可想而知, 以至于许多学生失去了对钢琴的学习兴趣, 从而失去对音乐的热情。即使有些学生能够通过考级或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我们也可以发现,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放弃了对钢琴事业的继续深造, 投入了其他行业。

5. 教学与实际脱离, 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运用到生活中来

高校钢琴教学往往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弹奏技能, 例如, 练习曲能弹到车尔尼599还是849、乐曲能练到几级等, 却忽略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教学。这就是有些学生钢琴技术很高, 但是却不能为其他学生进行简单地伴奏, 有些学生可以熟练地弹奏乐曲, 却不能进行即兴编排演奏的原因。

二、完善高校钢琴教学的对策

1. 进行系统性教学

作为一名钢琴教师, 在对学生进行钢琴教学时,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明确教学目标, 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制定系统的教学方案, 针对不同课时、不同学生进行不同安排;不能即兴教学, 想到哪儿教到哪儿, 应当从基础做起, 培养学生扎实的音乐功底。

2. 加强音乐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

音乐教学是高校音乐系学生的基础性教学内容, 要想解决好学生在钢琴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加强对音乐的学习。钢琴教师应当在教导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上, 注重学生对音乐的倾听、感知、理解和喜爱, 例如为学生播放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 并为他们讲解乐理知识, 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全面提升, 从而提高钢琴教学质量。

另外, 在钢琴教学中, 应当注重对学生音乐情感的培养, 从而解决学生弹奏音乐空洞、苍白, 缺乏情感、逻辑和深度的问题。因此, 钢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应当对音乐的体裁、类型或风格进行分类, 从而根据这些分类进行针对性讲解, 并结合音乐的创作背景、作家的创作情感与学生进行交流, 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这些音乐的内涵及情感, 并在弹奏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从而弹奏出高质量的钢琴曲。对于那些不需要进行解释的钢琴曲, 应当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使他们自行理解和发挥, 从而挖掘学生潜力。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当努力为学生创作良好的音乐环境, 使学生多听、多练、多创作, 使学生建立良好的音乐情感。

3.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提高学生的钢琴技巧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素质的不同进行因人而异的针对性教学。钢琴技巧的掌握需要进行不断的学习、练习, 因此,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个人能力和学习规律进行教学, 层层推进, 从而培养学生扎实的音乐功底, 提高钢琴能力。另外, 在教学进度上, 教师不应该为了考试和比赛成绩而对学生“拔苗助长”, 要严格依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工作,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性格习惯, 在培养学生基本功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弹奏技巧, 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为学生打下良好基础, 提高学生钢琴演奏水平。

钢琴演奏是一门技巧与情感相结合艺术, 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 对学生进行富含情感与技巧的针对性教学, 使学生能够弹奏出优美动听的曲目。另外, 钢琴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 因此, 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时必须注重对学生钢琴兴趣的培养, 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钢琴事业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胡敏.浅谈高校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金田, 2013 (9)

[2]何桦.钢琴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2011 (60) .

[3]王英君.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 (4) .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篇9

1. 教学模式

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速。创业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时, 一些高校基本上是商学院模式, 创业教育课由商学院开设, 面向的对象主要是商学院的学生, 后来逐步扩展到面向全校学生, 成为校公选课。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创业教育的日益重视, 全国高校纷纷开展了自身创业教育的探索。在相互学习交流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当前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全校辐射模式。学校的创业教育工作主要由学校的教务部门负责管理, 课程的教师主要来自商学院, 创业教育在全校进行。课程设置主要为各院系选修课和校公选课的形式。②全校集聚模式。学校专设创业教育中心或创业学院, 其老师和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 该中心集中全校所有的创业教育资源, 学校所有创业教育活动由该中心提供。③混合模式。有些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有教务部门面向全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 而且也有专门的创业学院面向全校招收学生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 兼有集聚和辐射两种模式的特点, 而且有的学校还在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上向科技园区和地域进行扩展, 形成了自身的创业教育特色。

2. 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如何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创业能否教出来, 用什么方法教, 一直是我国当前各高校正在探索的问题。当前我国采用辐射模式的高校一般都把创业教育课开成选修课或校公选课的形式, 主要通过课程教育环节, 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而采取集聚模式的院校, 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相对比较完整, 以某高校的创业学院为例, 其课程体系如下:一是课程环节, 主要包括创业技能和知识培养相关的若干门课程;二是实践环节, 包括创业素质拓展、创业工作坊或创业项目科技展示会、职业发展团队心理辅导、创业类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三是实习环节, 是按照实习手册在创业导师企业完成每个学期总时间不少于15天的实习工作;四是结业环节, 主要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结题内容并参与答辩, 其次是所有培养课程及学分情况的核实, 及优秀的评选。由此可见, 在借鉴国外经验和兄弟院校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基础上,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正日趋完备。

3. 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创业师资的培养。近年来, 在教育部鼓励创业教育政策的扶持下, 许多高校纷纷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走出去”主要是指参加全国高校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近年来, 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 从2003年至2013年每年都面向全国高校教师, 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南大学等地举办了多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及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此外, 还有清华的DMC课程, 和团中央等部委从国外引进的KAB、SYB等课程的师资培训。通过这些培训和学习交流, 我国高校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化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请进来”是指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来校授课以推进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当前, 有很多学校的创业学院实行了校外创业导师制, 主要是聘请一些正在创业的企业家来校讲课、参加创业论坛、报告会等形式, 为大学创业教育提供鲜活的案例和创新的思维, 对学生的创业计划给予专业的指导和评估。也为有创业理想的学生提供建议。

4. 教学基地

从《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从2010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创业教育委员会到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全国创业教育示范教材《创业基础》, 可以说, 教育部对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不仅为全国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而且也在全国高校营造了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目前已有6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了“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江南大学等很多高校不仅成立了自己的创业学院、创业中心或创业研究机构, 而且还以大学生创业网、创业智库、微创等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和资讯支持。全国多地高校通过“挑战杯”“金蝶杯”、等各类创业计划书大赛和“沙盘模拟”等创业实践活动, 增加了学生的创业体验, 提高了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战经验。从2009年到2012年全国各地高校每年举办的创业大赛、创业论坛等活动已上万次, 参加的大学生超过300万人次。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兴趣。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目标定位不清

我国的创业教育是党和国家在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社会发展对创业型人才迫切需求的背景下作出的战略决策。但目前一些人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定位上还存在偏差。一方面, 有的人认为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就业出路问题, 其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创业的方法和途径的教育。甚至有人认为创业教育是国家为了甩包袱, 让少谙世事的大学生去自谋职业, 是极其不负责的表现。还有的人认为, 创业是学不来的, 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到1%, 高校搞创业教育完全是在瞎折腾。正因为如此, 在一些高校, 有些领导并不重视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的开展只是开设了一些创业方面的讲座和简单的课程, 但缺乏实施创业教育的整体性设计。另一方面, 有的人把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在一起, 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搞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

2. 师资匮乏

由于创业本身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进行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如果教师没有实践经验, 纸上谈兵式的教学很难激起学生的创业热情, 引起学生的共鸣。目前, 我国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适应创业教育教学的这种需求。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主要有二大来源:第一类是国内高校经过创业教育培训的“学院派”教师和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第二类是来自企业的创业导师[1]。第一类教师一般能够在课前精心准备好讲授内容, 但这些教师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 没有实际创业经验, 对市场、需求、预测、机会的把握等方面只能停留在理论化分析阶段, 教学效果难以实现;第二类创业导师主要精力在自己的企业, 有实战经验, 但理论研究往往不足, 无法完全替代专业教师进行创业教育。

3. 教学内容和方法欠缺针对性和创新性

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是有效开展创业教育的前提。但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的组织和实施上存在以下问题:①一些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公选课, 选课人数不予控制, 致使有的课成了人数达到140人以上的大班课, 一些好的教学方法, 如小组讨论, 情景模拟, 游戏环节等无法有效开展, 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很难保证。②有些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 完全是商学院管理学或经济学课程的移植, 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创业教育不能与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融合, 与学科专业教育之间不能形成有机的联系。③从国外引入的KAB、SYB等创业教育课程, 不仅丰富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 同时也为我国高校教师如何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目前在创业教育中推广和普及的行为导向教学法是深化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角色扮演等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对开展创业教育十分有帮助, 但实际运用时, 一方面案例数量有限, 对实践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来说, 无法全面深入地认识问题。另一方面案例的编写和设计上也存在不足, 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的问题设计。

三、提升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思考

1. 明确创业教育目标

国际劳工组织KAB创始人克劳斯认为, 开展创业教育并不是要求学生去开办企业, 而是教会学生具有创业的意识和精神, 同时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模式。尽管不是每一个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都有能力创业, 但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到企业工作后一定是一个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好员工。因此, 在高校的创业教育中, 让学生具有创业和就业的基本技能是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是目标, 使学生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模式是终极目标。要在明确的创业教育目标的指引下, 通过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完善学生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 让学生具备发现新价值的敏锐思维、了解创造新价值必需的知识与技能、掌握创造新价值的规律。同时, 要认真研究创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改革教育方法, 强化实践性, 探索教育新途径。

2. 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建设

创业本身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创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化创业知识和技能, 而且要有创业实践。一个有过创业实践经历经验的教师, 将会对市场、需求、机会有更好的洞察和理解[2], 如何找到自己的顾客、如何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 如何实现盈利、广告如何投放等, 这些切身的体验将极大地影响创业教学的效果。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兼顾近期急需与长远规划, 现阶段应从多方面着手进行完善与建设。第一, 要建立健全创业教师培养机制。不仅要鼓励教师多参加创业师资培训和交流, 还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研究活动, 增加创业实践经验。可鼓励教师离开高校进行创业实践, 通过国际标准的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和考核, 培养既具备创业教学理论水平, 又有创业实践经验的适合开展创业教育的创业教师;第二, 鼓励教师开展创业理论研究, 丰富创业教育理论体系, 并指导教学实践;第三, 聘请企业家、风险投资商等担任创业导师, 以创业讲座、论坛等形式参与学校的创业教育;第四, 要建立创业导师档案库, 不断扩充创业教学师资储备, 让创业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事业。

3. 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

从社会未来的发展与需求来看, 拥有专业背景的创业型人才更具备成长为新型企业家的能力, 我们的社会更需要具备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专业化人才[3]。实现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的融合必然是未来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 创业教育能强化、促进专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 一方面培养学生创业的意识和心理品质;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 产生专业学习的实际需求, 从而进一步激发与增加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强化专业教育。高校应将创业教育彻底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 使各学科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实现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的有机融合, 使大学生在现实创业中能够依托专业优势, 实现创业竞争优势。

4. 重视创业案例教学

当前, 案例教学是我国创业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 在开展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方面经验不足;另一方面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的创业教育案例缺乏。要鼓励并资助教师深入企业, 收集、研究和撰写案例, 建立创业教育案例库, 并将正式出版的案例视同教学或科研成果。将案例教学和实践活动贯穿于创业教学过程。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一方面是要针对性地精选案例, 另一方面要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学期学年的安排, 通过对案例教学的有效规划与控制, 达到灵活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激发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摘要:经过十多年的努力,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初见成效。然而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 创业教育的目标、师资、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为了阻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要提升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水平, 必须在教育目标, 师资培养, 课程体系建设, 实践平台, 培养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创新和深化。

关键词: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三区联动

参考文献

[1]刘月秀.生态系统视域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10) :61-63.

[2]刘碧强.美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12 (03) :71-79.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篇10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法律,体系

一、高校与学生间的法律关系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逐渐复杂化, 其法律关系的研究也日益成为热点问题。关于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有很多观点:把关于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主要观点是归纳为教育契约关系、特别权利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等理论。作者倾向于在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领域, 把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分为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这两种, 而这两种法律关系均在《高等教育法》中也有体现。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调查

(一) 问卷的构成、调查及其结果

1. 问卷构成

调查问卷由五部分构成, 包括:学校管理与学生权利冲突、基本情况与大学管理、学生权利与义务等。本文章分析主要依据问卷的结论, 探讨学校管理权与大学生权利冲突的相关问题, 并且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同学在问卷中明显不同于整体平均值的问题进行了跟踪, 了解出影响他们在问卷中选择的主要原因, 反映了问卷背后的更多事实与因素。

2. 调查对象

本次对位于贵阳市的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位于铜仁市的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二所职业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 覆盖不同专业及在读的一、二年级在校生, 共计发放问卷300份, 其中有效问卷281份, 有效率93%;有效问卷中, 男生187人, 女生94人。

(二)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1. 学生权利

学生的权利意识决定了其对冲突的看法以及处理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比较了解”的学生人数较少, 超过半数的学生对权利了解程度一般, “不完全了解”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 总体上学生对于权利了解有较大的欠缺。由此可见权利意识的主要来源是教育, 这同时也得到了本次问卷的印证, 超过半数学生通过教育而了解权利。正是由于权利意识的提高, 大部分学生对于自身的合法权益较为关注, 只有少于一半的学生会比较关注权益, 整体的权利意识状态较为淡漠。

受教育权的重视与否表明学生对于高校的教育的期望较高, 受教育权能否得到保障也关系到学生的自身发展、综合能力的培养等等, 因此高校能否得到学生的认可的重要因素是教育工作的如何开展。

虽然教育权日益受到重视, 但有超一半的学生却并不了解权利的组成与分类, 知道人身权利包含范围的有大约四成左右, 而对了解受教育权的很少只有二成。这反映了高校中的学生对人身权方面的了解限制较大, 导致了高校管理中一些落后的观念及规定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无法自主, 同时也反映出学生日益重视的自主权。

2. 学校的管理权与学生义务

学校的管理权与学生义务矛盾的重要原因缘于高校管理方面存在不足。超三成学生为不满意, 将近六成学生对学校管理为基本满意。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认为较为宽松的管理, 给了他们一定的自主权;而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则学生表示本院管理太过严格, 甚至保留了很多中学时代的管理模式, 在学生中形成了一定的抵触心理。有大约一成的学生认为学校的管理制度合理, 虽然这其中也隐含了一些学生的抵触的情绪, 但坦言高校的管理模式的确有待改进, 学校应当及时听取学生意见, 作适当的改变。而且由于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管理上制度不够合理, 在对待学校管理方面, 大多的学生属被动接受, 只有接近两成的学生会主动与学校管理人员合作。通过调查还发现, 能够知道学生与学校之间是行政关系的学生则是少之又少, 当然也与我们的法律规范不够明确有关。这些结果提醒高校的管理者, 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改善管理的环境、改革管理的制度。有权利必然就会有义务, 被调查的学生基本上对权利义务一致性持认同的观点, 而且对作为学生应承担的义务也比较明确。但结合实际, 学校可给学生更多的权利, 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如把一定程度的自治给与学生会, 发挥学生会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对于学生社团应当持扶持的态度, 尽量降低设立门槛, 如此便可督促学生培养自律意识, 也同时减轻学校管理上的压力。学生认同权利义务的一致性原则, 目的是希望学生的自身权利得到保障。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 使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对于学生的管理是有利的。

3. 学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冲突

一旦学校行政管理权力“越界”, 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当权利, 严重时矛盾会无法调和到激化的程度, 使得学校管理与学生权利以冲突的形式表现。学生几乎都认为学校管理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说到关于冲突, 有些学生认为学校管理范围过宽是的主要原因;管理方式粗暴及学生对学校管理方法的不认同。如学校规定“学校考试作弊的, 一律按退学处理”, 毕业证跟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挂钩等, 不仅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相抵触。

面对学校的管理, 学生较为敏感的是在生活环境、学习设施、考试、学校处分等方面, 本次调查的二所高职院校, 对敏感问题的关注度也大同小异。学生们尤其重视寝室的管理问题, 较为关注的是隐私权和财产权, 学生们普遍认为寝室是私人之场所, 对未经允许的管理员的经常擅自查寝和没收学生自有生活用品的行为特别反感, 有时宿管人员随便用钥匙开启学生宿舍的门使学生们始料未及, 如某职业技术学院一学生因为使用微波炉被没收而和宿管人员发生纠纷, 因为这毕竟是学生的私有财产;贵州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宿管人员私自开门进入学生宿舍, 致使一位正在沐浴的学生和宿管发生纠纷。

大多数认为学校不应过多干涉学生在外留宿, 这应是尊重个人自由权利的表现。对“假如学校以道德败坏为由开除怀孕学生的问题, 学生们反映出来的意见并不统一, 支持者与反对者大致持平。其中大部分支持者认为因为涉及到个人隐私, 会影响到受处分学生的名誉权, 处分行为不应公开;而反对者则主要认为站在成年人的立场, 性行为是自由的权利, 况且现行法律也未禁止在校大学生结婚。”

三、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 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法律问题表现在:

(一) 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高校学生管理规范依据主要是各高校自身制定的相关规范, 由于此类规范依据法律地位不高, 制定程序不完善, 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范极易与国家的法律法规产生一定的冲突。如:高等学校管理中对学生权利救济规范欠缺;如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只管理而未履行其应尽义务;高等学校未严格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来制定管制度理;高校超越管理权、滥用管理权等。

(二) 高校学生管理中法律意识不强

管理者法律意识滞后, 不能适应法制化管理的需求, 高校学生管理上人员是否具有法律意识, 直接决定高校能否法治化管理学生的关键。如管理过程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1) 权利救济途径的缺失。日常管理中缺乏应有的法律依据, 如高校在做出开除学生处理决定时的主要依据是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学校内部制定的《学生手册》等规定, 后者显然不属于法律法规的范畴, 不能作为处罚的依据。 (2) 多数学校存在某些处罚性条款, 对学生处以勒令退学或开除处分的条款上往往自由操作的空间过大, 有的甚至超越了法律的规定。严厉到考试作弊、怀孕、打架都成为被开除的条件。 (3) 管理活动中无程序意识。高校对学生处理决定作出, 几乎不走法律程序, 当事人的知情权、申辩权及获得救济的权利无法得到真正的体现。 (4) 重实体轻程序。高校对于违纪学生的处理, 缺乏规范的程序。高校依法行使自主管理权对违纪学生作出处理时, 缺乏正当的程序规则。这就常常会侵犯学生的健康权、隐私权、财产权、名誉权等正常权利。 (5)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内部各部门管理职权混搅不清, 使得有的部门管得过多, 有的部门什么都不管的局面, 学生有了问题会经常被踢皮球而找不到下家。

四、解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法律问题的对策

(一) 建立规范的高校学生管理体系

1. 树立“依法管理”的理念。

“依法管理就是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体现法治精神, 从决策的制定到实施都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 同时还应包括宪法中有关学校教育的内容以及所有其他与学校教育有关的规范性文件, 如《妇女权益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中涉及学校教育管理有关的内容。”因为法律不仅具有惩罚、预防违法行为的功能, 还有指引、评价、人们行为和保护合法权益的作用。依法治校对学生管理的要求就是依法管理, 从而使高校学生管理走向法治化程序。

2.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要以人为本, 具体到学校就是以学生为本, 把学生视为消费者, 把高等学校当做教育服务的机构的理念。这在一定意义上把学生视为买方, 而学校则是为提供服务的卖方。打破传统教育模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接受知识传授和管理, 这就迫切要求高校管理中必须树立平等的服务理念。

(二) 树立依法治校理念

高校正确理解和牢固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依法制定高校有关学生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依“法”主要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国家法律法规及规范。大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严格分清管理、教学与服务的基本界限, 以人为本, 改善学生管理模式, 保证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管理者清醒地认识到先进的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大学必须在学生工作中管理走法制化模式, 是其进步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还得以充分培育学生的权利意识为前提。

(三) 严格依法管理的程序

建立德法并进, 宽严并济的管理原则, 建立健全的调查取证制度。高校要建立健全的调查取证制度, 如在对学生进行违纪处分之前, 要严格审查学生所在二级学院提交的相关证据, 对有疑点的地方, 学生工作部门要调查核实, 以确保对学生的处分有理有据, 充分体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法治精神。同时可将听证制度引入学生管理中, 高校建立学生管理听证制度, 明确听证事项的参与人和范围, 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听证程序规则。要特别注意体现学生的权利本位, 使我国高校建立的听证制度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法律的救济手段相衔接。

(四) 建立规范的高校学生保障体系

1.建立学生管理审查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涉及问题众多, 稍有不慎, 就会出现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情况。因此, 高校在每项管理制度出台之前, 需要谨慎审查, 审查机构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人员、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及法律专业人士组成, 要充分发挥高校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士的在管理中的作用。制度审查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制度不出现瑕疵, 防患于未然。

2.建立重大制度和重大处分听证制度。建立听证制度对于学生基本权益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听证程序给被管理者一个可以申辩的机会, 也给了管理者一个宣传自己的管理理念的机会, 保障其知情权。

总之, 高校在学生教育管理中, 应明确自身的权力范围, 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做出的处罚决定要程序合法, 依据合法, 并且慎用管理权力。高校就必须依法管理、依法治校, 这不仅是高等学校实现教书育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要求, 更是依法治国方针的要求。要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化, 真正依法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不仅要完善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 重要的要促使高校管理者观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孙建新等.大众化时代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思考[J].江苏高教, 2010 (3) .

[2]吴秀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初探[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6) .

[3]何定.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2013 (2) .

[4]刘博.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法律思考[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院学报, 2014 (3) .

[5]陈彦彦等.法律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管理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 (6) .

[6]杨群英.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 2008 (1) .

[7]高平发等.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视阈[J].管理, 2013 (3) .

[8]张学亮等.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思考[J].石油大学学报, 2012 (5) .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篇11

关键词:大学日语;教学改革;分析

一、大学日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日语学科体系不完善

新中国建立以来,有两个外语语种是属于通用系列语言,分别是俄语和英语,其他的语言,包括日语均属于非通用型语言,也就是大众昵稱的“小语种”。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满足日趋紧密的国际交流,所以语言人才的需求激增,这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和建设的必然需求体现。又由于中国和日本之间非常繁密的商贸文化交流,所以需要大量的日语专业人才。正是在这种契机的引领下,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全球经济环境的改变,需要我国相关高校重视日语教学的发展以及相关的实际应用。现在高校日语教学的主要障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大量扩招,人才整体素养下降。其次是日语教学体系以及相关科研经费严重不足。最后表现在日语教育的理念、日语教育的方式陈旧,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日语发展的实际需求。所以,需要完善现有的日语学科体系建设。

2.教师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正是由于长期以来高校外语教育学科的不完善以及教学方式的陈旧,使得现阶段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以及教育素质亟须提高。很多教师在学生时代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他们现在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所以会产生一种固步自封的教学效果。很多日语教师注重日语理论的研究,或者意味着没有实际操作能力,在商务日语等教学领域中经验不足,甚至还会出现错误翻译的情况。那么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教学生,肯定会产生教学的障碍和阻力,这是需要值得注意的事情。

3.教材内容需及时更新

外语教学的效果和外语教学的内容有着不可分割的影响,也就是日语教学质量和教材内容的选择有着密切的联系。现阶段我国大学日语教学中课本内涵表现差强人意,内容单一陈旧,专业性不强,也不能更好地融合时代的语言气息。正是因为这样,它对学生的吸引力在逐渐下降,无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所以很有必要改善现有的日语教材内容,这也是外语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提升大学日语教学的措施

1.完善日语学科体系建设

在日语教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方面值得关注,这就是日语学科体系的完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培养学生日语学习的综合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其次是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性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共性特点,并考量学生的个性。再次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效果相融合,并在此过程中将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的意义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在日常的教学中也需要注重传授日本的文化内涵以及现在日本社会所具有的相关

特征。

2.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和效果是不可替代的。优秀的日语教师能够显著提升高校日语教学效率,在教学的整个环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外语教育的改革和完善,也需要注重日语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也在客观上对日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用日语表达的生活习惯,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广泛使用日语。其次是需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日语知识,也要领悟其中的日语文化气息。最后就是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日语教师也是很有必要成为一个虚心求教的“学生”。

3.科学合理地选用教材

日语教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体现在日语教材的选择和教授过程,这也是日语专业学生学习日语知识的主要媒介。这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体现在知识的全面性。其次是要体现在知识的实用性。再次是体现在学习的互动性。最后是体现在学习的有效性。同时需要关注的是在进行日语教学时,也需要关注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社会内容,这样才能够达到综合性教学的效果,这也是非常值得推荐的方式。

综上所述,现时代的发展非常需要外语人才,这不但体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层面之中,而且对个人的发展以及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激增。但目前我国高校日语教学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譬如,日语教学体系不健全,教师队伍整体素养差强人意,以及教学内容的陈旧等。所以,针对现有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和学生的现实需求,我们教师要改变现有日语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和内容,从而积极促进我国高校日语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解晶.高校日语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篇12

1 目前高校外语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德育工作开展受到阻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发展状况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东西方文化和思想的碰撞, 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 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甚至出现扭曲的现象。信息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高校的学生, 它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一定的侵蚀作用。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上的观念的影响, 对自身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开展有了一定的难度, 另外家长也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极大的影响, “不要管别人的闲事”等思想观念的灌输, 常会给学生带来道德选择的困扰, 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形式, 给高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1.2 教育功利化的问题

中国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比较深, 在长期的教育历史中, 分数都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也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评鉴也是按照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进行评判的, 传统教育认为只有取得好的成绩才能够有更好的职业前景, 在竞争强烈的社会环境中找到好的工作, 得到好的发展。所以说学生对于教育的认识就是, 只有取得好的成绩才是最重要的, 中间的过程不论是怎样的, 最终的考试成绩才是最有效的, 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 让学生成为了应试教育的产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竞争, 为的就是能够脱颖而出得到社会的认可, 在这样的教育形式下, 学生之间很难存在真正的友谊, 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分数, 常会出现一些明争暗斗的现象, 另外自私自利的心理也会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逐渐形成, 功利化的教育形式使得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高校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是严峻的就业问题, 面对父母和教师的期望, 面临竞争强烈的社会环境, 各方面的压力迎面而来。在这样的形势下, 学生很容易产生扭曲的心理, 使得德育教育与真实的生活产生很大的隔阂, 德育教育工作失去了原本的作用, 功利化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成为只知道竞争和个人利益的人, 不利于社会道德意识的提升。

2 高校外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式

2.1 传统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传统的英语教学形式, 也是最重要的教学形式, 要想在英语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就需要从课堂教育着手。让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思想观念的德育渗透,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教学的基本内容进行德育教育的拓展和渗透,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 即教会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 还要注重道德观念的培养,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

例如, 在学习“Who is the greatest man”这篇文章的时候, 当学习完教材上的基本知识之后,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中西方历史上, 你认为谁是你心中最伟大的人呢?”, 根据这样的一个提问, 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和讨论后, 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答案, 有的认为是毛泽东、周恩来, 有的则认为是爱因斯坦、丘吉尔或是华盛顿等人物, 每个学生心里崇拜的历史人物都是不同的, 教师应该给学生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 然后每个人根据自己想到的人物, 将这个人物在人类历史上做出的伟大贡献描述出来, 根据每个学生的描述, 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这些历史人物或是领导国家赢得了战争, 或者是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又或者是在人类文明上有重大的突破和发现的, 总之这些人物对人类历史都有着不同程度上的伟大贡献, 作为学生崇拜的偶像, 也起到了榜样的力量, 通过课文引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讨论, 让学生能够通过对这些历史伟人的了解, 对自身的发展和学习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要想成为一代伟人, 就需要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 充满工作热情, 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具备多种优秀的品质, 才能够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在学习有关西方礼仪方面的知识时, 教师也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礼仪进行回顾, 让学生不能忘记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历史文化的熏染下, 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和文化气质。

2.2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进行德育渗透

任何新的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 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人们要善于利用新兴事物有利的一面, 规避不利的一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逐渐走进信息化的时代, 在教育行业中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多媒体以及互联网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 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具有的丰富的形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当学生学习到关于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方面的教材知识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视频, 搜集一些有关的素材, 让学生从书本上的固定知识点中走出来, 这样的形式不仅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好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 让学生对于这些方面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教材介绍的知识方面, 还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提高学生对政治文化的敏感度。

2.3 结合社会和家庭环境进行德育渗透

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也并不是说只要学校进行德育教育, 就能够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德育教育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社会、学校和家庭是最主要的三个方面, 只有将这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 才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高校学生已经开始逐渐地接触社会, 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可以说是进行道德熏染的大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保证德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基础, 能够有效地推动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另外还有重要的一方面的影响就是来自家庭的影响, 家庭环境可以说对学生具有启蒙作用, 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家庭成员要给学生树立争取的道德榜样, 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学校则是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深化教育的最好的地方, 让学生能够更加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人才。

2.4 灌输于渗透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 在教学内容方面还是要采用主要的课堂教学的形式, 但是在借鉴西方教育工作经验的同时还要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国外思想观念是多元化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材料, 同时还要注重坚持中国传统的文化。教师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校园文化的建设,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精神,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校园文化的氛围。在高校外语德育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是最直接的教育渗透者, 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的不仅是理论方面的灌输, 更重要的是要教育的实践工作, 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标杆, 应该起到适当的示范作用。

例如,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一些英语活动, 可以免费给低年级的学生普及一些英语知识, 教师首先示范性地给学生进行义务教学, 这样一来其他的学生受到教师这种行为的感染, 也会逐渐投入到实践活动当中, 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这样的校园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地巩固学生平时学到的知识, 另外还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也是提升高校学生道德水平的方式, 教师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 以身作则, 能示范作用, 能够让学生对道德观念有重新的认识, 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

2.5 提倡更加人性化的和谐教育

现代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观念的能够适应社会环境需求的人才, 让这些学生能够逐渐适应社会环境的需求, 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在目前的高校教育当中, 学生之间都普遍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有竞争固然是好的一方面, 但是具有功利化教育是不被提倡的, 这样的教育形式容易让学生之间的感情变得十分冷漠, 每个人都为了自身的利益着想, 将素质教育变成了为了考试成绩的一场竞争。在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 倡导人性化的教育形式,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回归人的本位,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隐性教育,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质, 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将抽象的德育教育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

总之,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 即将走进社会成为社会上的一员, 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高校英语教学中,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一些西方文化的学习, 逐渐渗透德育教育, 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 最终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摘要:新的社会形势下, 高校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才能够保证教学的实施。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外语教学工作中的德育渗透问题展开讨论, 希望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学,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李丽君.大学外语教学与渗透式德育契合性现状分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2 (4) :23-24.

[2]王红莲.言传身教润物无声——以大学英语为例探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学时代, 2014 (1) :32-33.

上一篇:学习机理下一篇:新课标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