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监管措施(共8篇)
互联网金融监管措施 篇1
亟需监管的互联网金融
上周公布的“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引导证券期货互联网业务有序发展,支持证券期货服务业、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创新产品、业务和交易方式,支持有条件的互联网企业参与资本市场。事实上,自2000年以来,金融业已成为一个高度数码化和电子化的技术行业。当前国内金融中介机构所面临挑战还远不仅来自互联网公司的挑战,更来自国外金融机构。国内出现的互联网金融,其功绩与其说是建立新的运作模式,不如说是对现有模式提出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互联网金融与银行借贷结构
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其基础是银行的协议存款,也即同业存款。银行存款一方面有普通存款利率,另一方面有协议存款(同业存款)利率。在定期存款利率之上再有协议存款利率,是为了保证银行的金融垄断地位。银行当然不会用自己的利润来支付这笔利息,于是这笔高出基准利率的利率,一方面成了对贷款企业的课税,另一方面抬高了资金进入任何风险投资的门槛。如果有6%的存款利率,股市或债市起码要有6%的回报,机构投资者才有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和承担风险的动力。协议利率的风险是存款商业银行倒闭,这种风险目前大部分人都敢承担。事实上,不只是余额宝,不少理财产品的盈利都来自在基准利率与协议利率之间的套利。
有人说协议存款的利率有根据,因为它同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Shibor)相近。且不说这两者之间谁是鸡谁是蛋,Shibor本身就不应当被拿来作为国内存款率的基准。Shibor是模仿伦敦银行间拆放利率(Libor)建立的。Libor建立在伦敦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开各国政府的金融监管,伦敦可以说是世界的“自贸区”。国际银行在伦敦决定相互借贷的短期利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考虑各国的利率政策。在美国,不少贷款特别是房贷都参照Libor,但没有人用Libor作为存款的基准利率。否则,国家的利率政策就落入银行的掌控中。对于国家来说,货币不只是交易和借贷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调节经济和金融政策的工具。
协议存款的存在已经有些年头,历来是中介机构为银行收集居民存款,银行支付给中介机构两种利率的价差作为报酬。等到余额宝出现,它不但凭借互联网作为广徕客户的渠道,而且站出来说,你多给我的钱我不要,我把它还给储蓄客户,这一来就造成了金融界的地震。
余额宝这么做自然也不是出于无私。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同现有的商业模式不同,领先于现有商业模式。对互联网来说,客户和信息等社会资本可能比金融资本更重要。因此,它们可以在打车软件上烧钱,也可以在互联网金融上让利。这种零盈利的运作穿过了金融业“互惠互利”的保护层,暴露了银行信贷结构的不合理,揭穿了银行拥有90%以上金融资产之不撼地位的秘密。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中介机构
余额宝尽管能够调度数千亿资金,所做起的还只是中介的作用,并没有直接从事信贷,没有进行银行业务,也没有发行货币。所以,即使对银行存款准备金的管理方法进行调整,也只能影响余额宝投资的产品和它拥有的资金的流向。只要协议存款利率同普通存款利率之间的无风险套利机会存在,除非不允许互联网公司持有过量的资金,否则就无法控制储蓄从普通存款通过互联网金融的渠道流入协议存款的现象。即使要进行这样的限制,互联网公司也可以通过收购金融公司来绕过这个坎儿。事实上,已经有互联网公司开始做这件事。
金融中介公司的竞争力是互联网金融提出的另一项挑战。既然有这样的套利机会存在,为什么正牌的金融公司没有抓住机会?余额宝不是一个很伟大的概念。上世纪80年代,美国金融界的最大创新之一,就是银行自动将客户的储蓄从利息较低的活期存款转入利息较高的定期存款。互联网金融反映出,金融公司在技术建设方面,远不是互联网公司的竞争对手。
国内的金融公司在系统建设方面比较落后。券商很少自己建设自己的系统。目前国内给券商写系统的软件公司主要有几家,其中最大的一家已经被互联网公司控制。就系统建设而言,国内的金融机构需要意识到时代在转变,不应当错过机会。
2000年以来,金融业已经成为一个高度数码化和电子化的技术行业。在美国股市里,决定交易成功与否的速度,已经不是用千分之一秒而是用百万分之一秒来衡量。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每年都花费几百万甚至上亿美元来更新自己的系统,以此提高交易速度,加强分析能力,增添人工智能成分。在国内很少有金融中介机构真正意识到电子化已经是金融运作的心脏和肺腑。国内金融机构同国外机构合资,往往停留在提供跑道和分享盈利的水平,很少有能够分享技术。
在国外,任何一个大型金融机构,银行也好,券商也好,交易所也好,想要在竞争中站住脚,很少不靠自己建造的系统。系统不仅是交易的工具,而且是积累经验和智慧的基因库。因为有了这样的系统,即使出现人才流动,也不会影响到公司的竞争地位。国内金融中介机构所面临的还远不只是互联网公司的挑战,其在技术方面的最大挑战将来自国外金融机构。随着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深入,这样挑战离得并不远。
互联网金融与监管理念
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是必不可免的。不过,“互联网金融监管”这个概念本身值得推敲。
任何金融活动只要涉及大规模积聚居民储蓄,在大多数国家都要受到监管。这不仅涉及到保护居民的权益,防止欺诈和滥用,而且涉及到金融风险和安全风险。拿余额宝来说,不但对机构的诚信和资金的安全需要监管,而且对投资产品的风险也需要进行披露和监管。
互联网金融监管首先会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监管是不是意味着担保?第二,为什么只是互联网金融监管,而不是更大范围的银行外民间金融活动监管?
回答第一个问题,监管不等于担保。只要政府进行监管就认为政府担保,这是国内各个金融市场都需要打破的怪圈。金融市场就是通过回报与风险的交易实现投资目的,如果市场都由政府担保,那么市场就不是市场。在民间金融监管中,如何贯彻这个理念,将关系到互联网金融能否健康发展。
回答第二个问题,是不是应当有所谓的“互联网监管”?如果出现互联网金融,就在现有的监管体系之上加进一个互联网金融监管,这实际上还是过去的特权金融的理念。今天让互联网公司从事金融,明天汽车行业利用剩余资金也进行类似的金融运作,那么,需要再加上一个“汽车金融监管”吗?如果只是因为互联网规模大,就把它吸收为“金融特权俱乐部”的一员,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一定不是好事。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应当沿着目前国内改革大方向,以统领全社会的大法为纲,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方向,不是为“互联网金融”立法,而是通过立法来监管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所有银行外金融机构。
互联网金融监管措施 篇2
互联网金融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版块:一种是个人对个人的贷款即人们常说的p2p, 另一种是个人对企业的贷款即p2b。在目前的市场中p2b比p2p有优势, 在借款人信用等级、资金用途方面、p2p的风险比较p2b的风险要高。
一、互联网金融合理监管的必要性
现在的互联网和金融相结合发展出了很多衍生产品, 而且发展趋势也变得多元化。就目前的市场形式而言, 金融监管是非常必要的。现如今, 金融监管目前没有变得更具体化、细节化, 而互联网金融多元化的发展使得现在的监管环境十分脆弱。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崛起, 金融监管迫在眉睫。
(一) 存在非理性个体行为
例如现在最火热的p2p投资, 它的投资利润比银行的利息高出5倍到10倍之多。虽然p2p网站对于那些贷款者进行了信誉评级, 投资者是分散筹集资金, 但是p2p的风险仍然是非常高的, 这一点往往被p2p网站所淡化, 投资者仅仅是将利益最大化的投资想法可能会使得投资血本无归。
(二) “羊群效应”使投资者不理性
合理的投资能保证货币的保值或者赚更多的钱, 但是现实当中有许多不懂得投资的人, 他们往往更多的是根据他人或者大多数人的投资理念去投资。“羊群效应”在有些地方是可以运用的, 但在现代的投资方面往往跟风者都是受害者。例如在近些年的股市中, 许多人看到他人在股市挣钱了, 自己也入市, 这样的跟风者大都是赔钱出市的。目前网络金融市场上最流行的投资软件是余额宝。余额宝的存款利率是银行的3倍, 余额宝下还有很多衍生产品, 例如蚂蚁金融他的存款利率是银行的6倍。蚂蚁金融就是将投资者的钱购买市场基金, 不过可以随时赎回。但是, 在这操作中需要涉及到存款流动性的问题和期限问题。如果投资市场发生巨大变动, 投资者们集体将自己的存款赎回, 这会导致余额宝没有那么大的资金流, 它可能不能在段时间内将资金返还用户, 由于市场的紧张因素加上余额宝不能短期还款, 这又会引起更多的用户恐慌, 导致更多的用户要求返还存款, 这样可能会导致余额宝出现大面积违约, 导致无法还款。所以投资者在投资时如果只是一味的跟风, 这是非常不理性的行为。
(三) 政府部门对于风险控制力不强
投资风险分两种, 一种是潜在的显性风险, 另一种是隐藏的隐形风险。显性风险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回顾分析、已发生的偏差、不合格或是审计中的缺陷项等来辨识出来, 而隐性风险则需要通过对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来判断, 而且需要结合知识管理来拓展目前的知识面以便更加有效的识别出隐性风险。
将风险分为显性和隐性的好处在于可以让正在开展风险管理的人们认识到, 咱们不仅要关注显性风险, 更应该关注隐性风险, 这些隐性风险往往危害会更大, 因为我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它们是风险。
如果识别出隐性风险, 这个跟如何获得隐性知识的方法是一致的, 知识管理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通过知识管理我们可以掌握如何将隐性知识外显化, 也可以获取隐性知识, 当然也可以借助此种方法来识别出隐性风险。
(四) 存在欺诈性等非法行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网络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据不完全统计, 有超过45%的企业在过去2年时间内发生过信息安全问题, 在这些存在信息安全的公司中不乏国内知名大企业。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金融公司不断增加, 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管制不到位, 导致了各种企业开始玩“猫腻”, 不少黑心公司开始兴风作浪。例如:某些网络金融产品在网络营销过程中, 对于投资的风险都是避重就轻, 对于展示面最大的字符就是预期收益。这会的极大的误导投资者。为此, 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不能放任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监管, 应该出台较为完善的监管措施, 这样才能促进互联网金融更健康的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有效措施
(一) 健全互联网法律法规
为了更好的维护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秩序, 对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是非常必要的。完善法律法规的意义;
1、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 对于金融方面的法律有《中国人民银行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金融机构撤销条例》、《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诸多法律, 对于金融和证券方面的法律比较完善, 然而在那些相关法律条文中, 涉及到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法律近乎没有。为此, 国家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
2、互联网金融有涉及内容比较广、领域多等特点, 由于互联网金融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 所以相关的法律法规没能及时跟上;即使有涉及到的内容, 也因为跟不上互联网发展的节奏而起不到太大作用。为此, 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急需完善。
(二) 建立全面的互联网管理体制
互联网涉及到许多行业, 而且涉及到很多领域, 这就加大了互联网监督监管的难度。为了实现更为合理的管理, 就需要对于那些网联网金融监督空白领域多下功夫, 对那些互联网金融管理中的重复管理, 进行不断优化整改。为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首先, 政府要加强各个金融管理部门和网络管理部门相互协调;
建立起一行三会的制度, 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多交流沟通, 强化监管力度, 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2、其次是减少根据我国的互联网发展情况, 实施切实有效的监测制度的改革。
我国的银行业也要发展其固有作用, 银行的介入使得金融方面的监管更加全面, 也促进了监督管理结构的转化。
3、注重互联网的自律性组织的作用。通过制定统一的法律管理制度, 网络监督管理委员会也要加大执法的力度。
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 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更健康的发展。
(三) 对金融监督管理机构进行权限进行确定
和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 例如;美国就实行SEC认定目前美国P2P平台的交易模式是一种实质上的证券发行行为 (由指定银行购买借款人的债权后发行借款凭证, 投资人购买借款凭证) , 因此要求所有P2P平台必须进行注册, 该项注册通常耗时几个月, 耗资几百万美元。笔者认为这可以算是经济限制手段的一部分, 比较高的准入门槛也导致了目前美国P2P行业的新参与者不多。这个规定是SEC基于现有的法律法规而制定出来的权宜之计, 有很多呼声呼吁制订一部专门针对P2P行业的法规, 但短期内看来还不太现实。
参考文献
[1]樊劲松.随需应变大唐电信DC-NGNCC IP呼叫中心平台[J].通信世界.2008 (21)
[2]樊劲松.论知识经济的作用及其对经济理论的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1999 (11)
[3]樊劲松.防止出境套汇对策分析[J].中国外汇管理.1999 (11)
[4]钟世舟, 花振新, 樊劲松.一个新的紫杉烷二萜化合物的NMR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1996 (06)
互联网金融监管措施 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加强监管;现状;措施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网络互联网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发展起来的,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网络交易、网络借贷等金融业务以无法阻挡之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一方面,各大银行自建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了业务范畴,实现了金融业务的网上交易,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另一方面,非银行主导的各种金融业务在网络环境中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网上交易、网上借贷等一时间成为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活动,例如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促进了网上购物的发展,并营造了强烈的互联网金融氛围,以淘宝网为例,2015年“双十一”当前的交易额接近千亿,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已发展成为影响广泛、服务快捷、涉及金额巨大、资金流动快的新时代金融模式。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常见形式有商业银行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等,其形式多种多样极为丰富,例如第三方支付又可分为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和有担保的第三方支付,交易过程中不但极大的方便的交易双方,还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促成了其迅速发展、壮大。在互联网金融活动中,可以感受到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逐渐的浮出水面,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强化互联网金融监管得以控制和解决。
二、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在享受互联网金融为我们带来的方便时,我们也应该理性认识到互联网金融活动中存在的风险的,正是因为它能通过减少中间流程为我们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所以在金融活动过程中存在于信息不确定性,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制定完善的监管体系才能让互联网经济在方便快捷的基础上更加安全可靠。
(一)个体金融借资活动不理智因素
在互联网金融的借贷行为中,网络只能完成对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匹配工作,通过匹配工作来降低金融借贷活动双方对彼此信息的不对称性,但这种方法并不能到保证对双方信息真实性,也不能确保双方信息绝对对称。在现今金融市场环境下若不重视对互联网监管,将会对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产生巨大影响。除此之外,个体金融活动中会出现不理智的金融行为,通过互联网金融监管能够有效降低因不理智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例如当下广泛使用P2P网络借贷,P2P是指一种将小额度资金聚集,借贷给有资金需求的企业或个人的一种金融行为。它在满足个人或企业资金需求、提高社会闲散资金利用率、发展小微企业或个人信用体系这三个方面有重要价值。P2P金融体系中,投资者需要在确保借贷人信用的情况下才能保证资金安全回收,但在互联网金融条件下,P2P网络借贷公司并不能确保借贷人信用,因此利用P2P进行借贷活动需要承担一定风险。现如今大部分以P2P网络借贷为主要收人来源的企业单位,都对外声称公司能够保证借款人信用,但考核标准没有形成规范,考核结果也不够可靠。基于此基础上,如果借贷方信用存在问题,就会对于投资人的资金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即使投资行为存在风险,投资者也常常会因为期待借款人丰厚的利息艇而走险,对借贷行为做出不理智决策,给投资者带来经济损失。如此前提下,投资方就会对金融市场的安全性失去信赖。
(二)不理智的集体行为对金融市场产生的破坏
相比个人的不理智性,集体的不理智行为会对金融市场造成更严重的不良影响,在现有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中,比如余额宝金额平台中存在的问题。余额宝是一个通过第三方进行存储资金或进行支付的金融平台,对于人们在余额宝上的投资,余额宝平台会定时回馈给投资者应有的资金收益。除此之外,使用者也能通过余额宝平台进行资金支付,在这样的金融体系中,如果投资集体做出了不理智行为,例如大规模撤回基金等,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会对相应的金融体系造成极大冲击,如果没有对这种情况进行控制可能会直接导致相应金融体系崩溃。
(三)对互联网金融事故的责任追究
由于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金融项目存在更大风险,所以很多互联网金融产品和金融项目的开发商都不愿意为投资方承担风险。为了提升销售量,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者常常会在宣传过程中给予投资方模糊的承诺,致使部分投资方无法正确认识到金融产品中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产品如果出现了问题,相关金融市场无法承担这样的损失,最后,这些经济损失只能由投资者个人承担。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套成熟的互联网金融事故责任划分体系,落实责任分属。
三、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对策建议
首先,要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管理。一方面,注重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动态性,能够与时俱进的完善互联网监管体系,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运营模式,促进互联网金融的程序化。例如规范业务操作,重视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另一方面,应规范互联网的评价、信用度等,科学完善个人信用平台,注重互联网交易中的信息公开度,尽可能降低交易风险,避免互联网金融发展中问题的出现和扩大。第二,加强行业间交流。一方面,注重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整合,通过金融网络数据库建设、共享平台建设等途径提高互联网金融活动中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协调各部们职能,统一政令,提高行业间的交流和沟通,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第三,完善计算机安全体系,例如应用计算机网络加密技术,推广网络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等技术,预防网络漏洞及网络攻击等,降低互联网金融的网络风险。第四,强化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准入管理,例如加强准入注册登记,以降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风险。第五,优化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环境,结合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对互联网金融依法监管的水平和力度。第六,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补偿渠道,降低参与者的风险承担,同时也能对互联网发展中的一些不良行为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以此促进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效率。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14(08):3-9.
[2]王莉莉,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探讨[J],现代商业,2015(05):75-76.
[3]周学东,李军.互联网金融:创新与监管的恰当选择[J].中国改革,2014,(4).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法律监管 篇4
摘要: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第三方机构的监管主体,产品销售的合规性,从业人员的资格,投资者客户的权利保障等等的问题都有待专门法律出台以及专门机构进行监管。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监管机构
监管职责
从业人员监管
法律保障近年来,随着市场利率化的推进,我国金融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从最传统的银行、证券、基金、保险,逐步出现了信托公司、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到现如今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金融服务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根据《2013中国银行业服务改进情况报告》,中国银行业平均离柜业务率达到63.23%,网络化特征日益明显。像余额宝这类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市场占比惊人,截至2014年6月30日,余额宝规模达5741.6亿,居国内最大,全球第4货币基金。打开网页浏览器,更是随处可见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广告,许多承诺平均年收益8%以上,更不乏高达16-20%左右的高收益理财产品。
但是在这个市场迅速发展的背面,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诸如时常爆出的利用互联网理财产品集资诈骗、产品到期无法兑付、老板携款潜逃等重大案件。由于互联网理财公司的法律监管模糊、公司的坏账准备往往缺失等原因,一旦发生这类情况,普通投资者很难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总结出4方面的法律问题:
第一、互联网金融公司是否严格设立、严格监管。目前,不同的金融理财产品发行机构,拥有不同的监管当局即“机构监管”,银监会对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发行的金融理财产品进行监管,保监会对保险机构发行的金融理财产品进行监管,证监会对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发行的金融理财产品进行监管。然而,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多样性特征,其金融业务往往同时涉及银行、基金、信托多个方面,并且现在还没有专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故只能由一行三会同时监管,其中涉及的分工需要细化。
互联网公司的经营应定期管理。这类公司往往将办公室设置在租借的高档楔子楼内,极少资金规模雄厚的金融投资公司才会购买整层甚至整栋写字楼作为公司总部。现在一家金融公司会存在十多家、甚至数十家的金融投资子公司或分部,大多数投资者往往无从获取其真实具体的信息。目前,许多互联网金融诈骗案件或多或少存在诸如公司法人离境出逃、整个公司人去楼空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要仔细研究是否应对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设立提高注册门槛。
银监会曾于2010年电话叫停“银信合作”的金融理财产品,这对当时规避监管的“银信合作”进行监管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这也是因为当时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是归属于同一监管部门监管的,才保证了对此类金融理财产品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一旦涉及到两个以上监管部门的金融理财产品的问题,就需要多个监管部门进行相应的协调,但这远远不如根据金融理财产品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监管,从而进一步促进金融理财产品的监管的科学化、促进我国理财市场的发展。
第二、产品发行的法律监管。银行发行产品必须提前向银监会进行备案后方可发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也是通过先报备后发行的类似方式。那么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产品是否也需要进行备案,从而避免不良分子利用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非常融资。目前商业银行除了做好坏账准备外,还需向人民银行上缴存款准备金,提高风险防范水平,防止发生大规模的坏账风险。那么相对风险更大的第三方金融公司是否也应当将自由资金的一部分上交给相关机构充作坏账准备金,做好风险防范措施,保护投资者和公司自身。
此外,可以从以往非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销售中借鉴一定的经验。例如,存在部分金融理财产品未对该产品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的信息披露,尤其是期限较长的一些理财产品,如信托理财产品。在2012年发生的吉林信托的1.5亿元骗贷案中,首先发现吉林信托的“松花江[78]号南山建材”信托理财产品存在骗贷行为的是公安机关而非吉林信托,暴露出监管部门在监管方面的失职。如果监管部门对信托机构的监管不只在产品发行上进行监管,而更多考虑产品周期中的运行风险,那么类似吉林信托这般失职的情况将大大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也会降低许多。而作为新兴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其在监管上的严格程度本身就比普通的理财产品低,如何控制其潜藏的风险,是非常值得思考和探索的。
此外,金融理财产品尚未形成标准化的信息披露格式,即便有些金融理财产品对其产品运行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披露,然而与同类的产品之间可比性较低,于无形中增加了监管成本。同时,“机构监管”的存在,也增加了各种交叉金融财产品在不同的监管制度下进行监管套利的可能。由于互联网的便利性,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中,套利的方式变得更加简单快捷,因而更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监管,避免不法分子进行套利。
第三、第三方金融理财的从业人员管理。根据法律规定,银行从业人员必须通过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证券基金、保险公司员工也必须通过相关的资格考试。但是第三方金融理财公司的销售人员,除了部分从银行、证券转行的成员外,大部分的从业人员往往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也没有参加过相关的资格考试。往往经过公司的简单培训就开始销售产品。并且由于工作报酬直接与业绩挂钩,因此其职业道德水准存在一定隐患,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且由于互联网的便捷性,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人员流动性也较大,因而急需建立一个协会组织,对这些从业人员进行考核,做到合格上岗,并对其长期监督,实行黑名单公开制度,如果严重违规应当予以公布将其从这个行业剔除,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四、产品销售的合规性监管。传统金融产品,需要客户前往银行或基金公司完成风险评估,在风险适合度配比的情况下方能购买相关产品并进行签约,整个过程一般在银行网点内完成,有监控和录音作为证据。像香港和西方国家,对于客户的风险评估与相关签约格外谨慎严格,确保客户对产品的风险的明确了解。但是对于互联网金融理财,客户往往只需在网上进行操作,对于产品风险的了解大部分出自销售人员的口述,而销售人员出于个人利益等原因,不会过多强调风险或对于相关风险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因此很容易造成客户对产品风险的误解,最终导致客户的资金安全产生风险。
按照以上四方面的法律问题,再结合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立法基本上还处于空白期的现状,对于互联网理财的监管机构、销售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主体资格、业务范围、内控风险以及法律责任等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需要尽快予以完善。
一是明确互联网金融理财的监管机构。对于互联网理财,应按照“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建立行业主管部门合作机制,要防止监管套利,应各司其职,同时也要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应共享信息,加强协调与合作,避免重复监管。
二是明确监管的一致性原则。为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应确保监管的一致性:首先,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金融机构,只要从事的金融业务相同,原则上就应该受到同样的监管;其次,对于互联网理财的线上、线下业务的监管应当具有一致性。应当融合互联网和金融两个行业的优势,既保持开放、普惠、去中介化的互联网特性,同时也要接受金融行业严谨保守的监管理念,有效防止互联网理财过度扩张引发法律风险。
三是界定互联网理财的法律主体与业务界限。互联网理财的实质就是购买货币基金,通常要在银行进行开户,而余额宝、理财通等跳过了银行环节,已达到第三方代销效果,第三方支付拥有的只是基金支付许可,与基金销售牌照的职能和业务范围还是存在区别的,其业务模式显然已“越线”,并且部分基金销售支付结算账户并未向监管部门进行备案,违反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和《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结算资金管理暂行规定》的相关规定。对互联网理财法律主体,可以参考银行监管的模式,适时采取颁发业务许可牌照的方式,设定一定的市场准入门槛,或者采取制定负面清单管理的方式进行规范。四是加强互联网公司的风险防控。互联网公司开展理财业务,首要的风险就是用户在互联网上的资金安全,用户账户面临盗号、木马病毒、技术故障、手机丢失等各种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互联网理财的成长。更为重要的风险在于互联网公司的资金管理能力,商业银行拥有专业的金融人才队伍,拥有一套完整的风险识别、测量、分析、报告、监控和处理体系,具有扎实的品牌信任度和资金安全性,而互联网公司理财业务普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对金融业务并不擅长,存在以补贴代替收益、资金期限错配、金融产品设计能力不高等问题。这都要求加强对互联网公司的市场主体监管,依法制定相关监督管理办法,按照“业务规模与风险承担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风险处置和风险隔离机制。
五是加强货币基金公司的风险防控。一般而言,货币基金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它投资的都是高安全系数和稳定收益的金融产品,但也并不是没有风险,一旦市场利率发生急剧变动或者基金出现巨额赎回,货币基金都可能会跌破面值,在国际上曾出现过首要基金和PayPal货币基金清盘的事件。余额宝、理财通的T+0赎回模式需要基金公司用自有资金或者借用银行资金来垫付,这对基金公司的现金管理能力是一个重大挑战。证监会应当要求基金公司就所投资银行协议存款作出风险管理,要求基金公司计提风险准备金,将风险准备金与所投资协议存款的未支付利息挂钩,当然这很可能影响一些货币基金公司的发展规模。
六是严厉打击洗钱等金融违法犯罪行为。在鼓励互联网理财创新发展的同时,必须及时惩治各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互联网理财发展良莠不齐,少数互联网企业运营中基本没有建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体系,而是披着互联网的外衣设立资金池,行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实,必须不断跟踪研究互联网金融理财模式的发展演变,划清各种商业模式与违法犯罪行为的界限。同时,互联网支付工具服务非常便捷,无需向对方透露有关财务信息,这为洗钱活动提供了不少便利。
因此,建议加强对互联网理财平台的反洗钱预防与惩治,要加强金融消费者理财权益保护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是金融监管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许多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重点。首先,要加强对金融消费者互联网投资理财教育,提高消费者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其次,要加强信息披露,强化互联网理财对投资收益和风险如实告知义务。理财产品协议一般规定许多免责情形,一旦客户因收益发生法律纠纷会陷入补救不能的困境。同时,由于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不够,如何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保护个人信息,还需与金融监管层进行协调完善。
互联网金融监管措施 篇5
一、总方案:2016.4.14,国务院联合多个部委召开电视会议,出台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整治期限:2016.04-2017.03 整治方式:央行牵头联合各金融监管部门成立了专项整治小组,不持牌但明显具备P2P网贷、股权众筹、互联网保险、第三方支付等业务特征的,按照相关领域的专项整治子方案进行整治;不持牌也不明确具备互联网金融业务特征的机构,由各省金融办(局)组织该省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等监管部门进行认定。
整治内容:第三方支付、P2P、股权众筹、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跨界资管、互联网金融广告及以投资理财从事金融活动等。 整治原则:
1、实行负面清单,要求P2P不得设立资金池、自融自保、期限错配、期限拆分;除信用信息采集、核实、贷后跟踪、抵质押管理等业务外,不得从事线下营销。
2、对于P2P和股权众筹平台,未经批准均不得从事资产管理、债权转让、股权转让、股市配资等业务。
3、对于股权众筹,要求不得虚假标的,不得明股实债变相集资,不得夸大实力和项目业绩等。对于线下私募发行的产品,不得通过线上向非特定公众销售,或者向特定对象销售但突破了法定人数限制。
4、对于跨界的互联网资管产品,未经相关部门批准,不得将私募发行的各类金融产品通过打包、拆分等形式向公众销售等。
整治步骤:
1、第一阶段:摸底排查(2016.4-7),各省级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内清理整顿方案,同时各部门、各地区分别对各自牵头区域开展清查。
2、第二阶段:清理整顿(2016.8-11),各工作小组和各地区分别组织自查,并实施清理整顿。
3、第三阶段:评估验收(2016.12-2017.3),形成报告并由央行会同有关部门完成总体报告,形成互联网金融监管长效机制建议。
二、第三方支付:《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严格支付机构市场准入和监管,加大违规处罚。
1、整治期内,一般情况下不批新牌;
2、支付机构与银行多头连接开展的业务应全部迁移到平台处理;
3、4、逐步取消对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的利息支出; 严查无证经营背后的银行和支付机构 开展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风险和跨机构清算业务整治。
1、加大对客户备付金问题的专项整治整改监督力度。
2、建立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制度。
3、逐步取消对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的利息支出,降低客户备付金账户资金沉淀,不以变相吸收存款赚取利息收入。
4、支付机构开展跨行支付业务必须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清算系统或者具有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进行。
5、严格支付机构市场准入和监管,加大违规处罚。 开展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整治
1、排查梳理无证机构名单以及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机构工商注册信息、客户或商户数量以及分布、交易规模、业务模式、结算方式、资金规模、存放情况,与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合作情况,是否存在跨地区开展业务,层层转包业务、与其他无证机构合作情况,是否存在挪用、占用资金的可能,相关机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是否存在违法犯罪记录或其他异常情况。
2、对业务量小、社会危害程度轻、能够积极配合监管部门行动的无证机构,可给予整改期,限期整改不到位的,依法予以取缔;对业务规模较大、存在资金风险隐患、不配合监管部门行动的无证机构,依法取缔。
三、P2P:《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网贷平台将实现“一户一档”,划定红线、政府不承担兜底责任,并根据平台定性方面、业务方面、是否踩“红线”等方面,分为合规类、整改类、取缔类。对于涉嫌从事非法集资的取缔类平台,相关部门将给予行政处罚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政府不承担兜底责任。
定性方面,主要看平台是信息中介还是信用中介,平台是否为客户提供增信的。若业务中涉及资金归集、发放贷款、自融自保、期限错配等行为,则该平台很可能被归类为“信用中介”,将成为整治的重点对象。
业务方面,则看是否是个体与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的直接借贷。
“红线”方面,即网贷平台不得设立资金池、自融、向出借人提供担保或者承诺保本保息、大规模线下营销、误导性宣传、虚构借款人及标的、发放贷款、期限拆分、发售银行理财和券商资管等产品、违规债权转让、参与高风险证券市场融资或利用类HOMS等系统从事股票市场场外配资行为、从事股权众筹或实物众筹等。
定价机制方面,平台是否以不正当高回报诱导出资,虚构、夸大项目真实性并隐瞒项目风险。
专注主业方面,平台是否是混业经营,从事资产管理、债权或股权转让及房地产及金融市场配资等。
四、跨界资管等:《通过互联网开展资产管理及跨界从事金融业务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排查范围:本地区企业注册名称中使用“交易所”、“交易中心”、“金融”、“资产管理”、“理财”、“基金”、“基金管理”、“投资管理”、“财富管理”、“股权投资基金”等字样的企业。排查范围还特别提及房地产等重点行业开办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业务跨省经营的企业,由注册地相关部门牵头负责,经营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加强配合。不跨省的,省级人民政府则需要全面掌握各类企业专项整治情况,督促省金融办(局)与相关金融管理部门当地派驻机构共同承担牵头整治责任。
省金融办(局)牵头整治各类交易场所、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租赁公司;央行支持省金融办(局)开展信息摸查和风险定性工作,对业务难以界定的,要承担牵头责任;银监部门负责对界定为通过互联网开展银行理财、信托理财、消费金融、金融租赁以及其他基于借贷关系的金融活动牵头进行整治;证监部门牵头整治证券、基金、期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保监部门牵头整治互联网保险;省工商局牵头整治互联网金融广告;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等也要与金融管理部门共同对本行业企业跨界开展互联网金融活动,配合做好整治共作。
五、股权众筹:《股权众筹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整治内容:“虚假宣传,误导投资者”、“欺诈发行股票等金融产品”、“持牌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违法违规开展业务”等; 牵头部门:由证监会牵头制定方案,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各省级人民政府按整治方案要求,组织开展本地区专项整治,建立风险事件应急制度和处理预案。 整治重点:
1、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平台(下称平台)以“股权众筹”等为名义从事股权融资业务。
2、平台已“股权众筹”名义募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3、平台上的融资者未经批准,擅自公开或者变相公开发行股票。其中,向不特定对象或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后股东累计超过200人,为公开发行,应依法报经证监会核准;而股东累计不超过200人的非公开发行,不得采用广告、公告、广播、电话、传真、信函、网络等等公开方式变相公开发行,也不得通过手机APP、微信、QQ群、微信群等方式进行宣传推介。
4、平台通过虚构活夸大平台实力、融资项目信息和回报等方法,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投资者。
5、平台上的融资者欺诈发行股票等金融产品。
6、平台及其工作人员挪用或占用投资者资金。
7、平台和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机构以“股权众筹”名义从事非法集资活动。
8、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期货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合作,违法违规开展业务。包括不得与未取得相应资质的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开展业务,不得通过互联网跨界开展金融活动进行监管套利。
六、互联网广告:《互联网金融广告的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17部委出台互联网金融广告整治方案禁9大类:
1、违法广告法相关规定,对金融产品或服务未合理提示或警示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承担风险责任的。
2、对未来效果、收益或做出保证性承诺,明示或者暗示保本、无风险或者保收益的。
3、夸大后者片面宣传金融服务或者金融产品,在未提供客观证据的情况下,对过往业绩做出虚假或夸大表述的。
4、利用学术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者的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证明的。
5、对投资理财类产品的收益、安全性等情况进行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
6、未经有关部门许可,以投资理财、投资咨询、贷款中介、信用担保、典当等名义发布的吸收存款、信用贷款内容的广告。
7、引用不真实、不准确数据和资料的。
8、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主管部门命令禁止的违法活动内容的。
9、宣传提供突破住房信贷政策的金融产品,加大购房杠杆的。
互联网金融监管措施 篇6
摘要: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形式与发展轨迹,也改变了传统征信业务的覆盖范围与应用领域,这为征信业监管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监管机构应结合征信市场参与者、信息采集与应用范围等方面的变化,从明确互联网金融中征信业务主体的身份定位和互联网金融征信问题的管理规定,充分关注信用信息社会化使用过程中的风险,制定社会化信用信息使用法规等方面着手,做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征信业监管工作。
国际上普遍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业务信息化的产物,其并未改变金融的本质,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升级后,为适应新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国内也普遍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产品的一种补充,其与传统金融相融合是未来金融业态发展的大趋势。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促进了征信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带来了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信息采集、信息保密、信息使用等方面的监管难题。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征信业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催生传统信用报告以外的信用评价方式 传统银行业信贷业务的信用分析中,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运营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生产的信用报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目前传统征信业务还无法覆盖互联网金融,无法为互联网借贷业务提供规范的信用服务,这种矛盾必然催生出一种对互联网金融债务人的信用评价方式。目前互联网发展产生了拥有海量数据的电子商务企业,它们可以通过实时分析和挖掘交易信息掌握客户的消费习惯,为互联网金融业务提供全方位的信息。
比如京东供应链金融服务、“京东白条”、天猫分期,以花呗等金融产品,已经在尝试以历史交易记录分析融资主体的信用情况,为消费者设定一定的赊购额度。这些互联网电商积累的数据丰富了对信息主体的信用评价内容。
(二)不对等使用传统征信系统信用信息的现象迅速增加 按照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构建原则,发生信贷业务的机构接入征信系统之后,需要正常报送数据三个月后才能获得查询权限,而目前的网络借贷平台却通过信息主体自行提交报告的形式绕过了这一原则。目前国内 P2P业务迅速发展,但 P2P机构尚未接入征信系统,其交易信息相对孤立,P2P平台无法直接从征信系统查询借款人的征信信息,社会其他机构也无法查询到借款人在平台上的借贷信息。多数平台依赖借款人自行提交征信中心的信用报告来控制借款风险。同时,互联网信贷业务中形成的信用信息却并不报送至征信系统,系统数据存在缺失。
(三)互联网数据中心信息采集及应用的风险不可低估 互联网金融发展催生出很多数据中心,包括大数据中心和诸多的中小型 P2P借贷平台。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业务调查及业务运转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个人和企业的基本信息、消费信息、资产信息及信贷信息。《征信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了征信机构信用信息禁止采集及限制采集的内容范围;但对于非征信机构采集个人及企业的信息采集和使用,我国还缺乏统一的司法考虑及行业规范。随着互联网经济与金融的不断发展,这些数据中心信息的使用及管理风险不可低估,如何区分其中的信用信息,如何规范非征信机构采集信用信息,以及如何保护互联网金融中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等问题,作为监管层都应给予足够的关注。
(四)互联网金融发展催生征信市场的结构变化 互联网金融发展将促使征信业市场结构从征信机构和信息提供使用者两方面发生变化。一是拥有大数据平台的互联网企业如阿里、京东等有发展为征信机构的趋势,且其已经在互联网业务中积累了大量信用信息及使用用户,一旦进入征信市场就会对国内征信行业结构产生较大影响。二是互联网普通类放款机构(如P2P平台)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对信用信息的依赖度越来越高,成为区别于传统银行机构的较大规模信息使用者,其无论是自行创建征信数据库,或者接入其他征信系统,均会对征信市场的结构产生影响。
二、征信业监管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征信业中的定位问题
顺应市场规律管理征信业,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征信系统中的定位可以有两种,一种是部分互联网企业如开展大数据分析的电商及部分提供数据分析的网络借贷平台可以定位为征信机构。2013年 12月,《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出台,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征信机构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中国人民银行已于 2014年发布26家企业征信牌照,并于 2015年1月份通知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这是引导大数据机构向征信机构转变的重要一步。另一种是不具备开展数据分析活动的网络借贷平台可以分步骤接入征信系统,充当征信系统的数据报送者和使用者。
(二)区分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差异
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涉及的信息范围、信息报送使用、信息载体、借贷主体等均存在较大差别,需要监管机构在监督管理工作中加以分析、区别管理,保证征信系统数据的完整性。互联网金融中的数据发生机构本身不是金融机构,不具备成为征信系统的数据报送者和使用者的先决条件,无法便捷地使用征信系统中的信息分析交易主体的信用状况。网络借贷平台属于中间机构,不参与借款,更多的是做信息匹配、工具支持和服务等业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贷机构,同时其又与传统的民间借贷不同,可以将网贷平台定位为代替广大资金使用方集成报送信贷数据的机构,对其出台专门管理办法,明确其在征信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征信业管理中信息报送及使用的公平性问题
P2P借贷平台较多地通过信息主体自主查询获得征信系统中的数据作为信用分析的依据,但其本身却不是征信系统建设的参与者。目前很多互联网金融业务中借鉴了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供的信用报告,且其版式为信息主体自主查询版本,内容较银行更加丰富具体。这种现象造成了对传统银行业机构信息使用的不公平现象,也容易引发信用信息社会化使用的风险。征信业中信息报送与使用的公平性问题,是监管部门管理征信业应该把握的总体原则。在传统金融领域,由于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多数尚不具备直接接入征信系统的条件,通过其管理部门一口接入也存在诸多管理与技术上的问题,所以其信贷信息的共享与使用同样存在公平性的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这一问题的影响迅速扩大,对其管理与规范成为较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信息不对称加重了与社会公众信用意识
不强之间矛盾引发的风险问题互联网金融发展提升了信息交互的速度与效率,同时也加重了信息不对称的影响程度。当前,我国普通民众对于信用信息和信用权益的认知仍然比较被动,主动构建个人信用记录的意识并不强。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大数据量、信息高速传递等特点使
得这一问题更为突出,民众自身信用意识提升的速度与互联网金融发展加速的信息不对称存在矛盾,企业经营者存在诚信意识不强的问题,两者相互作 用容易引发重大风险及社会不稳定问题。在我国先有征信业务后有征信立法的现实情况下,征信机构通过备案或审批方式跨过准入门槛之前,信息安全问题同样需要监管层解决。
三、征信业监管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的建议
(一)明确互联网金融中征信业务相关主体的身份定位 目前从事大数据分析的机构可依据《条例》及《征信机构管理办法》,通过规定流程申请成为征信机构,开展数据收集整理与提供等服务,其身份定位有着较为健全的制度依据。但是网贷平台的身份定位则存在一定困难,行业界和学术界也存在着“准金融机构”与单纯 “信贷服务中介”的争议,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金融机构。此外,平台的监管主体不明,既没有明确的信息安全监管部门,也没有明确的金融业务监管部门。需要监管部门在《条例》的大框架下,结合互联网借贷平台的实际,进一步细化管理规定。可以将互联网借贷平台定位为采集零散资金提供方与使用方的中间机构,作为征信系统的一个端口,实现将广大信息主体一口接入征信系统的目标;或者引导具备条件的平台机构向征信机构的方向发展,将其信息积累的业务纳入征信业监管范围。
(二)根据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差异,明确互联网金融相关征信问题的管理规定
一是互联网借贷业务中的信息内容范围扩大,但其信息采集需限定在《条例》规定的范围内。传统征信业中的信息主体主要为与金融机构发生信贷业务的信用信息,而互联网金融业务中则可能采集到范围更广的基本信息与信用信息。《条例》所规定的限制采集信息与禁止采集信息均有可能在其中,需要监管层加以甄别。
二是信息使用方与查询方可能不是同一主体。传统征信业中,除非代理查询业务,否则信用信息的查询方与使用方一般为同一主体,均为征信系统授权的信息查询用户。而在互联网借贷业务中,如果将借贷平台定位为信用信息的查询方,信息的使用方则有可能是借贷平台,也有可能是广大的资金提供方。需要监管部门细化对此类信息使用的管理规定,出台针对网络借贷平台适用的信息使用授权规定,以保护信息主体的信用权益。
三是信用信息使用的载体不同。传统征信业无论是授权或是信用报告使用主要通过纸质、面对面的方式来实现,而网络借贷平台则主要通过互联网实现,授权内容的确认、信用报告使用后的保管及保密等活动都无法通过传统方式实现。
四是众多网络借贷平台与传统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存在差异,为征信标准化的实现形成阻碍。依托互联网而生的网贷平台,对信息采集、保存、使用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多数平台无法及时就系统漏洞、黑客攻击、个性投资人账户等信息安全事件做出应对。监管部门有必要进一步细化对此类机构接入征信系统的要求。
(三)强化对信息主体的教育引导,充分关注信
用信息社会化使用过程中的风险《条例》对于数据使用机构信息保密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对于查询信息交付第三方使用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但是对于非接入征信系统机构使用信用信息缺乏约束。目前的很多信息使用者通过信息主体自主查询获得信用信息,不在《条例》规定的信息使用者的监管范畴。这些机构会逐渐积累大量的信用信息,其对信息的保管使用只能通过自律实现,没有有效方式避免其泄露信息,形成信息主体权益保护风险隐患。信息主体缺乏对自身信用信息的保护意识,同一信息主体同时查询多份报告交给不同使用者的情况较多,但是信息主体对保护个人信用信息不致外泄缺乏必要的关注,这必然造成信息使用的无序化,不利于信息主体的权益保护。
(四)制定社会化信用信息使用法规,对接入机构管理为主的监管模式形成有益补充
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探讨 篇7
一、当前互联网金融监管暴露出的问题
(一) 互联网金融行业中部分金融机构未取得金融牌照
互联网金融行业在金融界之中属于新兴市场, 有很多的金融机构是趁着这一股旺盛的势头加入这个行业中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讲,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金融市场创新机制的逐步完善, 让我国经济能够有更多的新鲜血液注入[1]。但是从各种网贷平台倒闭的事实之中能够发现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之中鱼龙混杂的情况较为严重, 有部分金融机构甚至是没有获得相关部门所批准的金融牌照, 难以有效地应对与化解风险, 其内部人员更是不缺以获得“私利”为目的的情况, 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相当突出。
(二) 现有的金融监管手段难以满足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需要
因为互联网金融是建立在传统金融与信息网络两者基础上的, 不再受限于时空的限制, 这就让市场上资金的流动变得很难预测。我国当前所采用的监管组织形式以及现场检查手段更加适用于传统金融业, 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却显得明显不适用。因此, 互联网金融业务迫切的需要更加完善的检查手段与监管形式。
(三) 监管机制尚不明确, 在监管上存在空白
和传统金融业相比, 互联网金融中的服务业务以及产品形式更加的多样, 同时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限制标准较低,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金融行业的经营模式的发展。但是却与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有冲突。我国当前所实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已经使得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同时, 我国当前所实行的金融监管协调制度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互联网金融跨市场、跨业务、跨区域所带来的各种监管难题。
二、强化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措施
(一) 强化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组织可以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有效地补充, 发挥着相当重要的自律管理作用, 是金融监管部门与互联网金融机构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缓冲。互联网金融行业具有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 其产品和业务经常会涉及到不同的行业, 如果金融监管机构仍然是根据分页监管的原则来进行监管在有时是很难取得良好效果的。而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所建立起来的行业自律组织, 则能够在监管之中更加的灵活, 更具有针对性, 其自觉性也更强, 监管的范围也相当的宽广。并且行业自律组织利用行业内的自我归来进行监管, 利用协商的手段来对一些非紧急的问题进行解决, 可以有效降低监管开支。
(二) 对监管理念进行创新, 逐步转变成功能性监管
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来看, 混业经营是大趋势, 互联网金融则能够推动我国金融业快速的转向混业经营, 推动我国金融机构快速实现多元化经营, 在风险控制的原则之下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 需要积极的创新监管理念, 要逐步的从机构监管转向成诶功能监管, 并根据经营业务性质来对监管对象进行合理的划分。当落实到对具体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监管上时,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交易过程之中的风险达到最小化, 进而使得监管的成本得到降低, 改善监管效率[2]。
(三) 明确监管主体, 完善监管机制
对于我国当前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不明, 亟需要构建起完善的监管体系, 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责进行明确。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 我国监管互联网金融的专业监管人员还较为缺乏, 因此需要大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监管人员, 专门负责针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其次, 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金融监管法律体系进行合理地修订与晚上, 通过制定出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具体业态的专门法律, 设立其专门的监管职能部门, 对监管主体与监管职责进明确。最后, 则是需要积极的打造出互联网金融监管网络监管平台, 积极运用各种先进的网络非现场监管手段, 更好地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
三、结语
互联网时代, 金融创新快速发展, 特别是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与新风险对监管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 必须要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实际情况, 加强监管, 促进互联网金融的有序健康发展, 让互联网金融在金融领域中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谢平, 邹传伟, 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 2014, (08) :3-9.
互联网金融该不该监管? 篇8
3月15日,央行决定暂停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一些市场人士和消费者情绪颇为激动,认为央行此举是遏制创新,甚至是为了保护银行和银联的既得利益。此乃言过其实。暂停并非停止,只是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业务需要进一步完善客户信息安全保障、资金安全保障、支付流程安全等措施,在此基础上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业务还会鼓励发展,整个互联网金融也才能健康安全发展。
这一点中央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态度非常明确,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要求支持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当然包括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等创新业务。长远看,笔者相信互联网金融会颠覆和改造金融格局,创造金融新时代。
然而,健康有序发展必须以严格监管为基本前提,严格监管和鼓励发展并非水火不相容,那些情绪激动的朋友们过于极端地将二者对立起来。笔者以为大家热烈讨论互联网金融之时,首先应该明白一个常识性的道理,那就是互联网和金融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不可等量齐观。世界各国对任何金融服务皆有严厉监管,没有例外。无论你是以传统方式搞金融,还是以互联网和任何其他新科技搞金融,都需要接受金融业共同的监管规则。互联网企业只要想搞金融就必须接受与其他金融企业相同的监管规则。
另外,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客户信息安全保障、支付流程安全可靠、资金安全等等,都是大问题。不能因为互联网是创新,就忽视其风险,甚至完全否定其风险。一旦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最终还是纳税人埋单,而且其系统性传染效果和负面影响将非常巨大。
一旦支付体系出问题或崩溃,客户信息大量流失或被盗,后果不堪设想。笔者总有一个担心:如果金融支付和其他金融服务大都或全部互联网化,我国又没有掌握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国内多数互联网巨头的大股东又是外国投资者,我国金融信息极有可能被外人掌控,这可能才是最大的金融风险和隐患。
9.11恐怖袭击之时,格林斯潘身困瑞士。第一个电话就是给联储副主席,要他确保支付体系绝对安全。美国支付体系至少有两个备份。掌控信息科技最高端的美国,仍要时刻警惕金融信息的泄露,警惕恐怖袭击金融支付体系,何况中国还没有占到数字信息领域的制高点,出问题的概率更高,必须防患于未然。
历史一再表明:并非所有金融创新都是好处大于坏处,收益大于成本。有些金融创新就是金融危机的定时炸弹,次贷危机是典型例子。
笔者以为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是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似乎特别热衷于杀入金融业,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不专注自己的主业?不去斥巨资开发下一代信息技术、迈向世界技术最前列,占领世界信息技术最高端?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互联网金融监管措施】推荐阅读:
互联网金融监管论文09-21
互联网金融的法律监管07-01
互联网保险监管05-15
邮政金融与互联网金融07-13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创新09-20
互联网金融现状10-14
互联网金融特征05-13
互联网金融下05-14
互联网农村金融05-22
互联网金融审计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