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研究

2024-06-02

河洛文化研究(精选11篇)

河洛文化研究 篇1

引言

在地域文化研究中, 河洛文化研究兴起较晚, CNKI文献检索论文有24篇左右。大多数学者如杨作龙、郭绍林、董延寿和毛阳光等使用史料考据法对河洛文化进行梳理, 其中也包含有河洛文化对书画艺术 (宫大中, 1998) 及豫剧艺术的影响研究;有些学者如刘保亮、余艳等对河洛文化进行研究, 仅有少数学者从语言角度对河洛文化进行研究, 如李焕有从晋语与河洛文化的渊源进行探寻。

本文拟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对河洛文化话语个案进行系统、细致的分析、评价, 描述其在媒介话语流传中的现状, 以发展河洛文化话语理论, 为中原崛起话语实践乃至发展本身产生明确的指导意义。

理论框架

话语 (Discourse) 缘起于语言学, 其研究原是对单语词或句子的分析, 而后发展成更高层次的文本结构研究。由于其忽视了人对话语的解释权而受到批判, 话语理论旋即转向社会实践的层面。“话语”由此延伸为“指任何具有类似语言结构的表意方式和表意单位, 它是形式的, 也是内容的”[1], “在话语中我们能听到欲望、历史、政治无意识等诸多异质成分交织起来的混响”[2]。“话语不仅仅是语言, 一种话语就是一种调控权力之流的规则系统。”[3]

话语是一个物质性的东西, 其本身反映了言说者主体的意愿;其他受者在接收话语时, 会对其有一番解读, 话语本身的物质化体现和传受之间的背景、情境差异都会影响二者对同一话语的解读, 进而影响彼此的实践行动。话语的内容、形式、过程和权势关系等, 可以决定区域发展的方向, 影响其发展的策略、机遇甚至成败, 因为话语与经济发展两者有机结合, 不可分割[4]。

河洛文化媒介话语

河洛文化媒介话语是一个复杂的现象, 本文无法对此进行全面研究, 但期望在某些至关重要的方面做较为系统的调查分析和评估。因此本文将聚焦所收集的话语主体和内容情况, 对所收集的有关河洛文化的新闻、讲话、文献等媒介话语材料进行个案分析。

本文将借鉴话语语言学的方法分析和评价河洛文化旅游节媒介话语中传受者的情况, 对具体的河洛文化旅游节媒介话语事件文本进行梳理, 透析出说者、听者之间的话语互动和洛阳城市品牌传播的媒介环境。从2011年举办的河洛文化旅游节来看, 文化节组织实施的话语传者是以洛阳市旅游局为主体的政府话语、媒体话语, 参与群众为客体的受者话语, 可以通过对一些新闻案例的解析看出话语传受之间的互动及民众的参与热情。

官方话语主体下的河洛文化旅游节。河洛文化旅游节是洛阳文化中的一项盛会, 以“让世界了解洛阳, 让洛阳走向世界”为宗旨, 以“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目标, 以促进旅游发展为重点, 深度挖掘河洛文化的博大精髓, 着力推介洛阳旅游的丰厚资源, 努力把河洛文化旅游节办成中外文化交流、客家文化交流的平台, 办成洛阳人民和游客的盛大节日。如:

洛阳确定河洛文化旅游节总体方案:二十三项旅游活动九月将让您大饱眼福

河南文化产业网8月24日消息:……据介绍, 本届河洛文化旅游节由省旅游局、河南电视台和洛阳市政府主办, 由洛阳市旅游局和洛阳市花会办承办……[5]

该新闻凸显的话语主体是主办方省旅游局、河南电视台和洛阳市政府, 承办方为洛阳市旅游局和洛阳市花会办, 各单位配合, 树立一盘棋思想, 齐心协力, 要做到产业发展与城市提升相结合、“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结合。

对官方话语的回应和互动。新闻话语群指的是传者从某一意图出发, 将内容相似或相近的三篇以上报道集中在某一时间段内传播的新闻报道群体。新闻话语群比单个新闻话语文本更具张力。这是因为新闻话语群是一个经过精心构建的自足体, 内容更为丰富, 其蕴涵着巨大的意义能量, 受众在对新闻话语群进行解读的过程中, 这巨大的意义能量团得以释放, 从而形成张力。这种话语群张力对受众的影响是:引发受众思考, 而受众思考的问题一般又会超出新闻话语群之外, 新闻话语群外的相关社会问题都会被受众链接在一起, 形成文本、受众、社会现实的立体互动, 从而使受众的话语群解读获得派生意义。媒体在对河洛文化旅游节报道时以预告的方式向受众搭建了河洛文化旅游节新闻话语群落的框架 (如:洛阳将推出河洛文化旅游节特别报道:搭建国际文化舞台展示旅游名城风采[6]) , 并对河洛文化旅游节期间作为媒介话语客体的受众即群众对官方话语的回应做了一系列报道, 如:

演出56场观众50余万“河洛欢歌·广场文化狂欢月”显成效[7]

开幕式细雨绵绵中外演员热情不减文化盛宴精彩现[8]

为了打造传承和发展河洛文化的标志性特色符号, 展示河洛文化的深厚内涵, 洛阳河洛文化研究会充分依托洛阳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文化特点, 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河洛郎”标志性动漫卡通形象, 媒介对这一群体性事件进行报道, 彰显了该事件的受众 (群众) 对官方话语的热烈呼应。

河洛文化旅游节开幕在即大奖征集河洛郎动漫卡通形象[9]

“河洛郎”动漫卡通形象征集评选揭晓———

“阳阳”代言2011河洛文化旅游节[10]

媒体话语是最为直接的话语主体, 其话语的构建与传递常常牵涉到媒介对受众即群众参与的转译与传播。同时, 每个主体都在自身的现实情境中对河洛文化旅游节这一事物进行着话语的构建。

话语的经济文化生产力。话语具有产生效益的能力, 是传者直接的利益收入。传者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实现话语文本的张力, 在媒体消费者阅览文本的同时, 使话语进入生产和消费的意义场。

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在先秦时期孕育出了不少商业巨子, 如商圣、财神范蠡, 中华第一儒商子贡, 商人的祖师爷白圭。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河洛文化话语的内核———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他们弃官从商的气魄, 敢于冒险的精神, 体现了河洛文化的精髓。河洛文化话语及精神通过媒介的传播可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如:

2011河洛文化旅游节圆满落幕旅游总收入47.65亿元[11]

河洛文化旅游节新闻话语群在媒体的频频亮相, 会吸引大量游客、客商来洛, 从而使文本事件转化为经济事件, 在传播河洛文化的同时, 也有力地拉长了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带动了当地市场的繁荣。

媒介话语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这里所说的内容分析不是简单、表面的文字语义分析, 而是通过多元的综合、对比去挖掘话语的各种言外之意 (如隐含之意、意料外语义) 和话语语言特点。本文拟以话语分析的视角, 参照自由、和平、民主的国际追求准则, 揭示媒介话语现象的河洛文化本土特质和媒体在洛阳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河洛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世俗生活的和谐有序和人文关怀。媒体在本次河洛文化节期间从“和谐文化”、“关圣文化”以及“邵雍理学”等侧面塑造了洛阳文化的厚重。如:

第二届世界和谐文化论坛在洛阳召开[12]

关林朝圣大典暨海峡两岸关公文化论坛将开幕:为河洛文化旅游节增光添彩[13]

河南伊川筹备祭拜邵雍千年诞辰[14]

然而本届河洛文化旅游节仅仅让一两个与河洛文化有些关联的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和河洛文化论坛撑起河洛文化旅游节的核心内容, 略显单薄;而由10多个国家和地区表演团带来的“世界风情大巡游”作为河洛文化旅游节的亮点, 给人的感觉似乎更显河洛文化的没落而不是复兴。一系列当地房地产、名车展示和苹果、葡萄节, 虽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主旨在内, 但因为河洛文化的展示太过单薄, 难以撑起“搭台”的大任, 经济唱戏就显得过于突兀。如:

“河洛文化节”难寻河洛文化“西洋景”唱主角

……17日开幕的“2011中国洛阳河洛文化旅游节”上, 由10多个国家表演团带来的“西洋景”唱起主角, 反倒是河洛文化的身影难寻。[15]“河洛文化节”要突出洛阳为河洛文化核心地位, 譬如儒释道文化、饮食文化 (水席) 、周易文化、周文化、商文化 (忠义孝) 、墓葬文化、陶瓷文化、建筑园林文化、服装文化 (周服、汉服、唐装) 等。然而为什么会出现以西洋景为河洛文化节展示的亮点, 而不是以独特的河洛文化地方戏曲及其他节目表演为亮点的现象呢?究其原因是主办单位的话语呈现方式不对。洛阳要将挖掘培养展示河洛文化作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依托, “世界风情大巡游”只能作为点缀, 而不能作为话语的主干, 其对洛阳名城的国际化更无多大助益。

结论

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学者一般都采用社会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视角, 而本文意在通过对河洛文化媒介话语中的语言交际活动的系统分析和价值判断, 揭示特定标本区域 (河洛地区) 媒介话语的重要特点和问题。但由于选取的新闻文本数量有限, 不能绝对客观地穷尽河洛文化话语所隐含的传受者之间的互动, 弱化了对新闻话语做出的定性分析。

本文仅从河洛文化话语的主客体分析、话语的内涵和话语的生产力三方面对新闻文本进行分析解读, 有兴趣的学者还可以从话语语言使用形式特点和使用策略等方面对河洛文化话语进行深入的探讨。

河洛文化研究 篇2

河洛文化的概念由何而来?易经系辞传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论语》:“凤鸟不至,河不出图。”《竹书纪年》:黄帝在河洛修坛沉璧,受龙图龟书。此乃河洛文化河图洛书之记载。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的核心和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之内,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大量考古发现资料和古代文献记载说明,华夏文化是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文化。而河洛地区可以说是夏文化、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及其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区,是之后的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中华民族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河洛地区是炎黄二帝的主要活动区域,是炎黄文化的肇兴之地。炎黄文化以地域而名就是河洛文化,二个称谓指向的是一个内容,如今国外游子依然以河洛人、炎黄子孙称谓自己,这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表现,因此现代意义上来说,河洛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炎黄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国学文化。河洛国学文化就是这样的文化称谓。

河洛国学文化网是河南亨九缘易文化策划传播有限公司,按照河洛国学文化促进会、世界易学领袖协会河洛分会、河洛国学文化领域诚信自律联盟的分工和授权,独家承办的传播河洛国学文化基地,其精神是:道立乾坤、累善积德、永不满足;其口号是“传承河洛国学文化、构建新型和谐社会”“牢记弘扬华夏传统国学国术之使命,竭诚呼吁易学领域名企名家之团结”“强强联手、精诚团结、和合共荣,物物相与、百家争鸣、和谐进步”;其宗旨是:立足河洛文化、传播文明风尚、运用象数哲学、服务人民大众;其运作方法是:发展内部会员、加强培育引导,普及国学基础、破除愚昧迷信,认证国学名家、树立行业典范,量化考试标准、科学评价资质,呼吁行业团结,定期学术交流。本网为河南亨九缘易文化策划传播有限公司独家版权所有,旗下河洛国学文化促进会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儒释道易理论研究,面向社会提供专业培训,开办文化讲座,走进企业单位,提升企业文化,挖掘和培育河洛国学文化传播的优秀单位和个人,大力宣传推广。世界易学领袖协会河洛分会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全体会员队伍,正确传播国易理念,破除周易就是算命的认识误区,以象数文化理论,以周易的天地自然辩证思想指导人生,打击江湖之流启动军马,能骗就骗住,骗不住就诅咒,非把钱挣到手的邪恶做法,净化易文化从业环境,提高内部员工易文化道德修养。河洛国学文化诚信自律联盟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河洛国学文化领域的团结,联络河洛国学文化从业单位和个人,面向社会公开承诺,自觉接受社会和内部监督,对诚信自律,开拓创新的国学名家进行集体评价认证,展示河洛国学行业的名家风范,定期评价考察联盟单位,形成联盟理事单位为骨干,示范单位为标兵的自发联盟体系,促进河洛国学文化从业的诚信自律氛围形成,更好地发挥河洛国学文化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中的引导作用。

河南亨九缘易文化策划传播有限公司以“传承华夏文化理念,构建新型和谐社会”为宗旨,以“坚持社会正义,合规合法经营”为原则,以“纯朴民俗、净化民风、服务民生”为目标,以“道立乾坤,累善积德,永不满足”为企业精神。大道无语,大德无形,天地人三才合一,儒释道万法归宗。公司名曰“亨九缘”:“亨”者,顺利也,又通“烹”,音通“恒”;“九”者,数之极也,音通“久;“缘”者;缘分也,音通“远”、通“源”、通“圆”。言其音,“九缘”曰永久之缘、曰广袤之远、曰本体之源、曰九州方圆。蕴八卦,藏五行,河图洛书,尽于其中;其于宗教,“九缘”乃佛教法相宗之九种因缘,章炳麟《国故论衡•原名》云:“若浮屠所谓九缘:一曰空缘、二曰明缘、三曰根缘、四曰境缘、五曰作意缘、六曰分别依、七曰染净依、八曰根本依、九曰种子依。”成唯于识,缘起缘灭,依根取境,离合用殊。若天山万里,遥入眼帘;空中震电,乃达耳鼓。知其所以,亨于其中。亨九缘—亨通、永恒、本源、久远;方圆九州烹五行,祈福纳祥保平安!河洛国学文化的标识由河洛文化专家和安先生亲自设计,中间为H型草字“礼”,H的横线为一太极,提醒每一位河洛国学文化从业者内修以德,外现以礼,心有太极,善德不易,实则中间也为河洛的首写字母HL,外部左右为两个半月怀抱,半月尚未合口成圆,反映着当前河洛国学文化传播尚不够圆满,需要大家相互团结,共同努力。标识简单明了,便于理解和确认。此标识作为河洛国学文化的标识为旗下各单位同时采用,标识为河南亨九缘易文化策划传播公司独家所有,盗用必究。

河洛国学网旗下机构的主要服务项目如下:

1、开展相关资质评审工作:对公司、协会、联盟内部遵纪守法的民间河洛国学文化人才经严格考核认证,颁发统一编号的专业技术资质证书。

2、开展河洛国学文化研究成果评审工作:在会员和联盟单位及个人中,对优秀的河洛国学文化研究成果,通过专家评审,颁发相应的成果评审证书。

3、开展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奖申报评审工作:对弘扬并有效运用国学文化,建立新型有自身特色的企业精神,实现企业利润增长的企业,评审企业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4、开展河洛国学文化优秀企业及企业家评审工作:对有国学文化底蕴,在企业经营实践中,诚意正心、诚实守信的优秀企业及企业家,进行评审。

5、开展优秀慈善单位、慈善家评审工作,在公司、协会、联盟内部大力倡导善行善举,弘扬勤劳致富、回馈社会的理念,对积极救助鳏寡孤独、残疾贫困儿童、赞助贫困地区、受灾地区的单位和个人,评审优秀慈善单位及优秀慈善家。

6、开展风生水起优秀建筑楼盘策划评审工作,对藏风聚气,设计优秀的商业建筑楼盘进行策划,提供古建筑风水策划案,提升楼盘品位和社会影响力,并为客户提供风水指导策划书,于此同时,每评审最为符合古建筑风水要求的十大风水楼盘。

7、开展风生水起优秀装饰装修企业评审工作:对善于风水设计,有优秀代表作品的装饰装修企业进行评审,颁发证书。

8、开展优秀风水设计师评审工作,对善于运用古建筑风水理论,把现代设计与古建筑风水理论有效结合并运用的建筑设计人员、装修设计人员进行考试评审,经专家认定,对优秀人员颁发证书。

9、加强河洛国学文化领域的交流与推介:团结河洛国学文化爱好者及相关机构,召开不同形式的学术交流大会;弘扬儒家文化,每召开弘扬儒学网络交流大会;对河洛国学文化研究和传播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10、开展国学名家认证工作,对河洛国学文化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理论研究者,实战高手,流派掌门等进行认证,颁发认证书并进行宣传推介,11、开展河洛国学文化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相应的民间保护组织,挖掘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风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12、开展河洛国学文化领域从业机构诚信自律宣誓和民间自我监督考评工作,对内部从业机构进行评比,在社会上公示,构建河洛国学文化领域诚信自律以理事单位为骨干,以示范单位为典型的联盟优秀群体。

13、吉祥文化产品开发及销售:祈福纳祥传统吉祥物品,各种规格,质地的儒释道神佛像,佛堂八供佛具,安炉八宝及电熏香炉,风水化煞及旺官旺财旺丁旺文昌用品,加敕开光十二生肖守护神,流年专用吉祥物品。

14、加盟连锁经营服务:全国各县(市)城区内每处只设立一家亨九缘吉祥物加盟专卖店,地(市)城区设立一家旗舰店,省(市)大城市设立一处总部(配合一个旗舰店),实行“五统一专”,即统一形象、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统一宣传、专业经营。

15、开展各种国学文化专业培训:由本网协作专家,发挥自身优势,开办国学启蒙、术数基础、企业文化、四柱八字、六爻六壬、奇门遁甲、堪舆风水、太乙紫薇等各种培训,在培训中发现和挖掘人才,推荐新人,营造国学文化领域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

16、建立全国性河洛国学文化网络系统,在各省市设立二级分站,向下延伸,省市县连接一体,遍及全国各地,扩大网络覆盖面,为河洛国学文化传播提供最大化网络支持,实现社会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一体化、系统化,以适应新时代的文化传播需求。

17、建立河洛国学文化网络商务平台,对各种培训服务、咨询服务、交流服务、文化产品提供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全国连锁,信息共享,总部为加盟单位提供网络推介和信用担保从而建立起全国最大最权威的产品、信息、服务商务体系。

18、开展人生及企业策划:主要内容有(1)象数人生预测:排忧解难,指点迷津。一事一测者须提供年命、性别、所在地,预测终身者同时须提供出生详细时间,标明公历或农历,出生地点。(2)象数起名测名:须提供名主的详细出生时间及出生地点、性别民族、家族字辈、起名意向。企业则须提供老板的详细出生时间、性别、所在地,说明经营内容及发展目标等详细情况。(3)象数企业谋划:结合象数哲学思维,提供人事安排,资源配置,营销方案等设计指导。长远设计,须提供老板的详细出生时间、性别、经营项目、发展方向等内容。(4)象数风水策划:提供阴阳宅选址,风水鉴定与调理,家宅装修指导,主要包括阳宅风水、阴宅风水、公司风水、楼盘风水、办公风水、婚姻风水、置业风水、催官催财风水、生命健康风水等。(5)象数择日选吉:通常是结婚、开业、动工、搬家、生育、上任、出行、办事等吉利日时的选定,凡民用三十七事,皆以传统吉课和民俗参考提供最佳选择。(6)象数心理咨询:结合象数理论,为客户解决失眠、抑郁、焦虑、精神紧张心理疾病,同时解决小孩不听话、婚姻烂桃花、子女上学不开窍问题。(7)象数顾问参考:以象数之学服务社会,担任个人或企业顾问,为人生的顺利发展出谋划策,帮助老板解决疑难问题,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相关联系方式:

固定电话传真:0377—63026929

协会官方网址:http//

名家认证邮箱:hlgxwhcxlm@163.com hlgxwhcxlm@126.com 客服腾讯号码:1269022252

1310023813 1269736979 1207220222

张建升:弘扬河洛石文化 篇3

2012年4月6日10:00,洛阳市文化收藏界迎来“辉煌时刻”。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闰振堂以及洛阳相关领导,为来自围棋、驿站、牡丹瓷、奇石等领域的8家民营博物馆同时授牌。

作为洛阳首批民营博物馆之一的河洛石文化博物馆,闫振堂会长亲自为其揭牌并高度评价:此举谱写了洛阳市奇石收藏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为赏石、书画艺术爱好者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是洛阳宝贵的文化财富。

而这些宝贵财富的主人就是河南警盾安全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收藏家协会赏石收藏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北京观赏石协会顾问、北京茗石轩文化会所董事长、河洛石文化博物馆馆长张建升。

缘起牡丹石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欧阳修在几百年前可能没有想到这句赞美牡丹花的诗句,如今用来赞美牡丹石是如此恰当。

张建升也没有想到,20多年前,煤炭部工作的兄长一句无心的“家乡有奇特的牡丹石”,会让他与牡丹石结缘,并最终投身奇石文化事业。

“惟妙惟肖的牡丹石,铮铮铁骨,光明磊落,象征着友好和欢乐。”张建升谈及钟爱牡丹石的原因立即兴奋起来。

他告诉记者,牡丹石经过上亿年以上火山喷发而形成,它像一朵朵盛开的牡丹,有花瓣还有花芯,硬度已经达到玉石级了。1997年,号称“石材王国”的意大利专家对牡丹石的考察结论是全世界仅此一处资源,是世界奇石珍稀资源。

2004年10月26日,牡丹石入驻中南海,是中南海紫光阁前唯一标明地域名的一块奇石,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为之题写“洛阳牡丹石”。

为了弘扬河洛文明,传播牡丹文化和观赏石文化,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还与中方联合精心设计了牡丹石小型张邮票,并于2010年第28届洛阳牡丹花卉开幕式上首发。

一方牡丹石浓缩为艺术的精华、文化的灵魂、友谊的使者、洛阳的名片,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纽带,是中国赏石界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迷上牡丹石的张建升,斥资收藏了相当数量的牡丹石精品,被业内人士称为“牡丹石收藏大家”。

在看过张建升的收藏后,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激情挥毫“洛阳牡丹石,国色动京城”;中国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闫振堂也高度评价“牡丹花为国花,牡丹石乃国宝”;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寿嘉华则赞誉“牡丹花开石中来,古今中外显风采”。

捡来的高“升”

如果张建升不在公司,那他有可能在黄河边上捡石头。

张建升掌管的河南警盾安全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建筑智能化、研发、安防、消防、装饰装修工程设计安装和施工服务的现代化企业。同时在北京、上海、深圳、洛阳等地设立分公司和不锈钢分公司、钢制办公家具、国际贸易公司等分支机构。

“捡石头既锻炼身体,又放松心情,是最佳的有氧运动。”张建生说当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去捡捡石头,亲近自然,欣赏石头,就什么压力都化解了。

还记得有一次公司遇到困难,张建升心情极度压抑。为缓解压力,就到黄河岸边寻石为乐,刚到河滩不久,就发现有一方暗红色的卵石,上面清楚地印着一个“升”字,形象自然,正是他名字中的一字,又寓意运势高升。

直到今天,张建升依然激动不已:“这可是几千万年前的石英岩,经过河床长期冲刷打磨而成,简直是太绝了!”得到这方奇石之后,张建升回到公司,果断做出决定,变被动为主动,坚定信念,带领着团队,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基础、以服务为依托,稳扎稳打,使公司效益和利润一路攀升,开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有了坚实的经济支持,张建升的石文化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除了奇石,石雕,石刻等与石文化相关的古玩艺术品,张建升也开始涉猎唐宋以后各朝代的石雕石刻,光是形态各异的石狮子就不下几百尊。老的灵璧石、太湖石、英石等也为数不少。

其中,他收藏的古石“C龙”,石体浑厚沉稳,前冲上翘的头部,显得神采飞扬。该石还在“全国首届书画·奇石·盆景·根雕艺术大赛”中获得了金奖。

弘扬河洛石文化

洛阳是一个古老的历史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河洛石文化历史悠久,是第一个走出国门与韩国建立石文化的姊妹城市。但是,在全国奇石市场日益蓬勃的今天,洛阳奇石的产业发展却落后于其他地方。

河洛奇石有几大品种,包括牡丹石、竹叶石、黄河石、荷花石、梅花石、黄蜡石等。尽管有些奇石资源已经面临枯竭,但其市场价值还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

如何推动河洛奇石的产业发展?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的企业家,张建升一直在做实践性的探索——茗石轩,就是他为了发展奇石文化产业而迈出的第一步。

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的茗石轩,陈列有400余方以河洛地区石种为主的精品奇石、名人名家书画、古石刻、木雕装饰等传统文化瑰宝,交相呼应,相得益彰。馆内的包间也以洛阳地域的石文化为主题而命名,国画、墨韵、百花、梅花、集萃、步云、兰亭,或气度恢弘,或朴实端庄。充分展现了其厚重的文化氛围,为赏石、书画艺术爱好者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

以石为媒,交流会友。茗石轩把石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以及传统书画文化相结合,定期的举办书画、奇石文化交流互动活动,建立了一个弘扬河洛石文化的根据地。

如今,茗石轩更是有了新身份——河洛石文化博物馆。作为洛阳首批8家民营博物馆之一,河洛石文化博物馆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使命。谈及建馆初衷,张建升说:“我的公司做安防、消防、装饰工程,除了功能和美观,更多承担的是责任;而传播、弘扬石文化,发展石文化产业更需要奉献。”民营企业可以为保护河洛文化遗产、发展河洛文化旅游产业出一份力。

籍中央提出“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时机,张建升又将奇石馆开到北京。

2012年元旦,朝阳公园8号公馆附近的朝阳花卉市场内,张建升斥资百万,打造的茗石轩奇石书画交流中心开业。立足首都,借力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推广河洛石文化,传播赏石文化,促进石文化产业的发展。

“奇石改变了我的人生,奇石带给我财富,奇石更赋予我前行的力量,我会一直走下去!”放眼未来,张建生出语坦诚而坚定。

河洛文化研究 篇4

一、舞蹈诗《河洛风》的诗化结构和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

( 一 ) 舞蹈诗《河洛风》的诗化结构

用诗一样的形式, 诗化的结构展示了从远古的波涛、夏商的九鼎, 到东都胜景、盛唐威仪, 到国色天香, 艺术地再现了动人心魄的开凿龙门、潇洒风流的河洛才子、气势辉煌的武皇登基, 美丽绝伦的牡丹吐芳等发生在河洛地区的历史事件;用诗的气质和韵味, 融入音乐的灵魂和气魄, 再加以舞蹈的形态和神气, 史诗般的再现了洛阳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化, 演绎了河洛大地独特的文化气韵——从河图洛书出现、洛神传说, 到周公定鼎、韩魏风骨以及唐代武皇时的繁荣等历史片段;采用艺术化的剪裁, 蒙太奇的手法, 诗情画意般的创造, 阐释了洛阳的山水情怀, 勾勒了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 反映了洛阳的兴衰与中华民族休戚相关的发展脉络, 就像一首首优美的诗歌, 诠释了洛阳的历史, 这就是舞蹈诗《河洛风》

《河洛风》有六个篇章构成, 分别是序幕《洛神》、第一篇《龙门之光》、第二章《东都盛景》、第三章《九朝乐舞》、第四章《国色天香》和尾声。它的舞蹈创作, 深深的扎根于本身深厚的文化沃土之中, 从民间生活风情中, 寻找创作素材, 将当地的风土人情作为切入点融入到创作之中;从河南人的性格特征入手, 深入生活, 细致的体现了当地人民不怕困难、自立自强的精神特征。同时在发掘整理的过程中, 敢于创新,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的结合, 在音乐的选择中, 保留了原有“十万宫廷乐舞”的曲调和演奏风格, 新添加了编钟等乐器。同时根据“关林秋祭”整理成的关公“朝拜”仪式《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 除了保留了原有的复古祭祀等程序以外, 并且新增了武术、祭祀舞、文武八佾舞等内容, 使其更具观赏性。把洛阳五大都城遗址紧密的串联在一起, 用独特的舞蹈语言, 展开了洛阳都城遗址的历史画卷。

( 二 ) 河洛历史文化元素在《河洛风》中的具体表现

1.《序·洛神》中的洛神传说和艺术形象的塑造

洛神, 是上古时代的一个美丽传说, 在《太平广记》卷三百十一《萧旷》篇和《类书》卷三十二《传奇》篇, 都记述着萧旷与洛神女艳遇一节。相传她原是伏羲氏的女儿宓妃, 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 降临人间, 来到洛河岸边。在民间中, 《洛神赋》不仅是一个神话, 还是一幅名画, 同时也是三国时期文学巨匠、一代枭雄曹操之子——曹植笔下的爱神形象。

2.《龙门之光》中龙门石窟文化的艺术再现

《河洛风》第一章《龙门之光》, 向观众描述了河洛儿女对佛教信仰的虔诚和对石窟艺术的追求。洛阳山水, 龙门首焉。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 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 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 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 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历史记载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的“报身像”。武则天自起名“曌”。姓, 不用辨。则:在辞海里有乃, 即, 只, 而, 若, 之, 那么的含义;天:在辞海里有颠, 天帝, 天空, 依靠, 精神源本的含义。曌, 不言而喻, 光照乾坤。而卢舍那的译意正好为“光明遍照”。编导们选取了“祭香”、“祈愿”、“开凿”、“礼佛”等场景, 用舞蹈的表现形式, 通过肢体语言,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龙门石窟, 卢舍那大佛, 伊水两岸壮观的摩崖造像, 这些不是心血来潮的产物, 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 而是凝聚了千千万万的智慧和劳动得到的。

3.《东都胜景》中洛阳东汉太学和民间艺术的完美结合

《东都胜景》围绕洛阳太学的主题, 插入了洛阳纸贵的文坛佳话和学子们追求功名的求仕之道, 用具有鲜明特色的河洛民间艺术, 把洛阳东汉太学和洛阳民间艺术完美地接合, 烘托主题思想。

4. 在《九朝乐舞》中, 塑造女皇典型, 演绎帝都文化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 香烟欲傍衮龙浮。” (唐·王维诗) 。在洛阳的朝代更迭中, 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十三个朝代在洛阳建都。而盛唐时的武则天时代无疑最为引人注目。河洛文化所体现出的那种厚重深沉, 兼容并蓄, 自强不息, 天人合一的精神, 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5.《国色天香》中河洛牡丹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洛阳牡丹甲天下”, 在洛阳的五大都城遗址中, 隋唐都城遗址是象征中华文明最辉煌灿烂的一页, 它位于洛阳市区, 北依邙山, 南对伊阙, 西至涧河, 东逾瀍水, 洛水横贯其中。而作为它的见证, 洛阳牡丹则是那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其栽培始于隋, 鼎盛于唐, 宋时甲于天下。它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 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 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洛阳丰富的牡丹文化, 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

二、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及其特征

“河山控戴, 形胜甲于天下”, 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发源地, 河洛流域成为镶嵌在东方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十三朝古都的文化积淀, 不仅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河洛文化, 也养育了一大批勤劳, 勇敢, 诚实, 善良的河洛人。它既是狭义的中原文化,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精华。因洛水之阳而得名, 洛阳长期处于我国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 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历史地位的重要性决定了其独有的历史文化特征, 并具有深刻的鲜明。

(一) 典型的传统性河洛地区自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到北宋末年.七千多年间的文明进程一脉相承, 一直处于全国的核心和主导地位, 是中华民族产生、发展和繁荣的中心地区。

作为河图洛书的故乡, 洛阳也是《周易》哲学的发祥地。它是塑造中华文明的理论基础, 所体现出的宇宙生成的“太级“学说、”阴阳相合”的辩证法则、“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至今都在历史的舞台上闪烁着熠熠光辉。因此, 河洛文化的思想基础则应该是“阴阳合一”的辩证法, 核心和精髓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则是河洛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 巨大的开放性河洛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吸取了很多周边及域外的优秀文化。汉魏以后, 波斯、西域的音乐、舞蹈、石榴以及西亚的伊斯兰教等等, 相继传入中原地区。河洛文化以其博大的胸怀, 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汇上, 对外来优秀文化兼收并蓄, 融汇贯通, 弃其糟泊, 取之精华, 使其为之所用, 才得以长期处于全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先进地位。

(三) 鲜明的先导性自夏商以后, 河洛文化就不断向周边和世界传播。张骞、班超出使西域, 我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 运输到了西亚和欧洲。中国西域的丝绸之路, 使中国丝绸远销海外, 享誉世界, 中国国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 则为欧洲的航海时代指明了方向。

三、研究河洛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源头。深入地研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研究与地域形态密切相关的地域文化,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深刻鲜明的时代意义。

同时, 深入研究河洛文化, 有助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的本质特征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从而增进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 加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团结协作, 同时, 也能为“反独促统”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理论支持。因此, 对河洛文化的内涵、传承与影响进行深入地、全面地研究, 必将更加准确地阐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 使其成为维系和连接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的强大精神文化纽带。最终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四、结语

河洛欢歌先进个人材料 篇5

用心血和汗水浇灌文明之花

我叫**,今年**岁,***年参加工作至今,在***文化

馆工作。多年的基层文化工作中,我任劳任怨,为***群众文化事业奉献了青春和智慧,***各项文化事业取得的成就,无不浸透着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对文化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让我为自己的付出感到无怨无悔。

一、忘我投入,积极组织参与各项文化活动

“欢乐中原〃河洛欢歌”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每年都要组织几十场。今年是我*成立建区30周年,特举办了庆祝建区30周年“河洛欢歌——河阳之声”主题广场文化狂欢月活动,共举办了30场主题演出,其中戏曲调演和戏曲比赛10场,参加演员共近1500余人次,得到了老百姓一致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宣传效果、社会效果。**文化馆通过积极开展“河洛欢歌”广场文化活动,组织文艺下乡,开设文艺骨干培训班等,丰富了我区城乡群众文化生活,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我**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创造了条件。在基层文化工作环境里,我发扬吃苦耐劳精神,勇于创新,积极参与策划、组织各类广场文化活动、节日庆典活动及晚会演出、文化下乡下社区等。参与组织全区专业、业余及民间文艺团体和广大文艺爱好者,演出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营造欢乐气氛,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参与节会文化活动,尽情享受文化娱乐。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中,坚持以服务职工群众为核心,突出职工特色,形成了以职工艺术团为

1骨干的活动主力军,也为我区文艺舞台增添了一支重要力量。“情系职工”系列慰问活动自开展以来,走遍了全区、各村,从单一的文艺演出发展为电影晚会、联欢晚会等基层文化艺术培训、趣味体育等多种形式,给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带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成为我**的核心品牌活动。在每一次的活动中,我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每个活动的各环节中去,让自己的付出为每个活动的效果增光添彩。

二、精心组织,确保良好的演出效果

精心策化组织广场文化活动节目,用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打造一流广场文化活动。在***年“河洛欢歌——河阳之声”主题广场文化狂欢月活动中,我们馆分了四个工作组,有后勤保障组、节目协调组、音响组和灯光组,我负责文化广场活动的总协调工作,作为整场活动的总协调,每一场活动都尽可能的和各个组协调好,保证每场活动都能准时开演,保质保量,严格要求,以满腔的工作热情投身到***的文化事业建设中,努力打造出一个个广场文化的精品力作,让河阳广场上演的每一个节目,都能给人以至纯至美的享受。

每场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从组织节目到演出,多则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少则需要一个星期。开展广场文化活动,需要编排和策划,需要挑选节目与演员,需要决定节目内容与形式,需要我们文化馆工作人员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去综合考虑。必要时,还要我们自己编排节目。用专业的眼光,严格地策划着每个节目内容与形式。***广场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歌舞,有小品,有器乐演奏等,为提高整场演出档次与水平,我们文化馆工作人

员全力以赴,多方筹划,有时自己编排,有时从区外聘请演出人员,以广场文化演出需要为标准,用最精彩的文艺演出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广场文化。精心编排的节目,只有在广场文化活动中完美地表现出来,呈现给观众时,才能达到其最终目的。我和馆里同志们在完成节目组织策化之后,还需要对舞台背景设臵、每个节目演出时需要的灯光和色彩的变化、伴奏音乐及音响效果恰当地给出、观众情绪与演出现场气氛的配合等等,进行设计和综合考虑。正是由于我们这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最终将***广场文化活动推向全市前列,并成为全省广场文化活动的典范。

夏天阳光灼热,室外的气温达到35度以上,但是为了

保证晚上广场文化的正常演出,我和单位同事一起,头顶烈日,按照分工的不同,各自都在忙碌着。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来,衣服也被汗水浸湿了。多少年来,我记不清自己在广场上参与举办过多少次广场活动了。晚上来广场上看演出的群众,只看到舞台上多彩与闪亮的灯光,内容丰富趣味横生的节目,妙曼动人的音乐及主题鲜明的背景等等,谁能意识到,在这美好的演出效果背后,凝聚了多少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心血与汗水,***广场文化活动能够获得“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荣誉称号,也就是我们用多年的努力和奉献换来的。

河洛石文化博物馆举行保真互动会 篇6

第二十六次奇石书画保真互动会将于2013年7月21日举行,期待全国各地石友们、各界老师们的光临指导。河洛石文化博物馆将持之以恒、以雷打不动的精神,在书画奇石产业内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民福祉,为弘扬河洛文化,为洛阳文化对外交流做出贡献。

河洛石文化博物馆是中国收藏家协会赏石收藏委员会副主席单位,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单位,河南省第一家河洛石文化博物馆。

石文化是人类的起源文化,洛阳是中国华夏石文化的摇篮。赏石文化从古到今是人类不可分开的一种健康之粮、艺术精神依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赏石文化不断的发展和传承,逐步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和河洛石文化,迎合2013年中国洛阳第三十一届牡丹文化艺术节及中国洛阳第二届赏石文化艺术节,祝贺洛阳市政府成功申请“中国观赏石之城和中国观赏石之都”,河洛石文化博物馆特地组织了牡丹玉石冠名诗词评选这项活动。并特邀评定专家参与此项活动,他们是:洛阳诗词协会会长谭杰、洛阳美协主席文柳川、洛阳名誉书协主席李进学、洛阳市园林局副局长、洛阳市赏石协会常务副会长曲红恩、洛阳赏石界泰斗、赏石发起者95岁的前辈李德纯老先生、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国家一级鉴评师张建升等人作为此次活动的评审专家组,公平、公正的评选并有洛阳电视台全场跟踪报道此次活动的过程。

河洛文化研究 篇7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中国国务院《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中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在发展定位上,大中原要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尤其是将“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责任放在了大中原。同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政府三家在北京签署《关于共同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合作协议》为该战略确定目标为“10年打造区域性文化中心”,并确定到2020年,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中原文化的整体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对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吸引力、竞争力的优势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以上,并成为支柱性产业。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区的主要任务主要体现在:立足中原文化资源优势,统筹规划、重点突破,以龙头项目带动、文化品牌提升、特色产业支撑、文化高地引领、文化旅游目的地构建为路线图,加快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二、河洛文化的起源和内涵

(一)河洛地区

关于河洛地区的范围主要经历了“模糊说”和“四至说”两个阶段,现阶段不同的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地域划分,而根据朱绍侯先生的具体范围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河”指黄河,“洛”指洛河,在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流域,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早在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生活、繁衍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河洛文化不仅是中国史前文化的源头,更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后文化发展的轴心。

(二)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古代黄河与洛水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流。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以洛阳古都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涵盖了当今的中原地区,周边与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秦晋文化圈和燕赵文化圈相衔接,是中原文化的主体,更是华夏文化的精髓。

三、河洛文化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精华的传承体现

《易.系辞传》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体现出以河洛文化为主要基地的中原文化对于华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河洛文化产生于夏、商,成熟于周,发达于汉、魏、唐、宋,传承延续于其后的历朝历代,贯穿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她不仅是地域性的文化,还是延续千年的帝都文化,更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载体,是中华文化的根文化和母文化,因此,研究和宣传河洛文化是传承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精华的体现。

(二)深化河洛文化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历史上看,孕育和培养华夏文明的主要地区在中原,河洛文化是传承华夏文化的主体,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必须彰显中原文化优势,全方位、多层面、深层次挖掘地河洛文化,将河洛文化这个中华民族之根文化发扬光大。

四、深化河洛文化助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一)以旅游景区为核心加强河洛地区物质文化展示

围绕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等珍贵文物遗址开发和提升与白马寺、龙门石窟等景区相配套的景点,打造河洛文化景区群,并以景区为依托加强河洛物质文化展示,如建立陶器、青铜器、唐三彩等文化展厅和体验馆,让游客在游览景区过程中加强对河洛文化的深层了解和体验。

(二)以实物为载体传承河洛地区非物质文化内涵

以河洛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品类繁多,涵盖民俗、传统技艺、杂技竞技、曲艺、传统戏剧、民间舞蹈、民间文学、民间美术等类别,主要有洛阳关林朝圣大典、洛阳水席、河洛大鼓、九莲灯、大里王狮舞、心意六合拳、杜康酿酒工艺等项目,是华夏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建设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展示中心、体验中心等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增强河洛文化的吸引力和体验性。

(三)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河洛文化传承的制度保障

要在用好国家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基础上,出台一批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的扶持河路文化传播和发展、传承区建设的政策。在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河洛文化传承建设投入的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的投入,搭建河洛文化投融资平台,为河洛文化深层次挖掘提供资金保障。在立足河南省高校的基础上加快经营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并扩大河洛文化研究队伍,为河洛文化研究提供人才保障。

(四)以创意产品为关键实现河洛文化的提升

积极运用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网络动漫等现代技术,深层挖掘河洛文化特色,推动河洛文化动漫创意产品的提升和发展。依托河洛独特文化资源,在《功夫诗·九卷》、《君山追梦.梦幻大典》等基础上打造实景演出项目,将河洛文化进行深层演绎。针对河洛文化内涵,打造科普、研发、民俗、朝拜、休闲养生等河洛文化产品体系,将更多的“河洛符号”展现出来,助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

河洛文化研究 篇8

关键词:列女,河洛地区,方志,类型研究

列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特殊产物。在列女的身上,不仅仅反映出历代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和评价机制,同时还蕴含着当时社会婚丧嫁娶的各类信息,更显示出编纂者的编纂态度。因此,列女传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和历史编纂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本文以列女这样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志为基本史料,力求细致地展现河洛地区的列女概况。

河洛地区身处内陆,是理学思想较为正统的地方,受封建思想影响深刻,因而列女史料较为丰富和典型。正如清乾隆《洛阳县志》列女传前言中所讲:“考古传记及通志旧郡邑志与近时所闻见者,得列女如千人,或居宦族,或出寒微……节妇孝妇洛阳尤多。”[1](p609)仅清乾隆《洛阳县志》一志,就记载了近八百名来历清晰的列女,河洛地区方志中列女数量如此之大;上至宦族,下至寒门,范围如此之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方志中所记载的列女数量不胜枚举,总的说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大义型列女

(一)良佐型

作为丈夫的伴侣和后辈的典范,这类女性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予男性极大的帮助。她们或谆谆诱导,如二程母侯氏“好读书知古事,适程执妇道勤教二子,颢颐为一时名儒”[1](p612)。或言辞激烈,如乐羊子“还就学,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行久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驱而言:‘夫子奋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归,何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七年不返。”[1](p609)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类型的列女并不仅仅限于夫妻母子这样一种生活上的概念,更多的显示出是其事业上的贤内助或指明灯。

(二)明事理型

这类列女大多具有高于一般妇女的眼界和胸襟。她们或言语非凡,如狄仁杰之姨卢氏:“仁杰启卢,曰:‘某备位宰相,相弟有何乐?愿从其旨。’卢曰:‘相自贵耳,老娥止此一子,不欲其事女主也。’仁杰敬服焉。”[1](p611)或从容殉国:“自张布政彦珩妻贾以下二十七人,皆经明末闯寇之乱从容殉国,巾帼声明凛然,矢丈夫之节,亦徵风俗之厚云。”又如绿珠:“崇坐党与,免官,居金谷别馆,孙秀使人求绿珠,崇不许,秀因劝赵王伦诛崇,介士到门,崇谓珠曰:‘今为尔得罪。’珠泣曰:‘当效死君前。’投楼下死。”[1](p610)短短数言,石崇的罪行不再提,反而绿珠作为一个明事理的列女形象被纂修者记录在了方志中。

(三)不忍受辱型

在此类别下还应当依据其所遭遇细分,主要有匪至,较为典型的是《宜阳县志》中记载的彭娥:“永嘉之乱,负器出,汲间贼至,走还,贼驱之溪边,有峭壁高数十丈,因大呼曰:‘黄天有神,我岂受辱于贼欤?’以首触石,山忽开数丈,驱入贼,逐之山,复合,贼皆碾死,娥不知所在,遗器化为石形,似鸡,号曰石鸡山,女娥潭。”[2](p834)之所以把这类情况与上种类型从容殉国的情况划分开的原因在于主动和被动。以及性骚扰,如马氏:“陈学诗妻马氏,夫出鄰,恶智三杰入室,欲污之,坚拒声噪,智遁去,夫归告之故,自缢。”[1](p619)身为骚扰实施者的男性也许没想到,仅仅是满足自己一时之快(很多时候还只是未遂),就会要了那些深受礼教影响女性的性命。

(四)留嗣型

在理学的影响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这句被后人曲解的话被深刻地印在人们的脑海里,因而在传统社会中,为家族延续血脉被认为是女性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这类列女较为典型的有:“太平守土公副室,年十九,太平公殁,遂矢志与马恭人经理家政,抚嫡子綦江公如己出,后綦江公亦殁于官,哀恸成疾,竟人事难展,转床席尤抚孙,曾不替也,年七三卒,笑谓家人曰:‘我于王氏三世亦可无愧焉。’”[3](p43)历经三世总算将王氏血脉保存下来,被纂修者记录在册,成为典范。

二、守节型列女

(一)随夫死型

即指在夫亡之后自己随之而去的,如:“秦其召妻崔氏,夫亡,年二十五,视含殓毕自缢以殉。”[1](p617)这类列女的事迹稍简,在方志中往往只有一两句话。但却是给人直觉冲击最强烈的一种,若政府大行提倡则会导致孀妇大量死亡。清政府曾下令禁止旌表这一行为[4],但在方志中记载这类列女得到旌表的例子也不鲜见。

(二)奉姑教子型

指在夫亡之后安心侍奉舅姑,抚养幼子。这类列女有一个大致相同的模式,如刘氏:“举人刘恭女,十六适马瑗恪,守妇道,二十二夫亡,哀嚎三日不食封饮,依礼孀居纺织奉养舅姑,抚幼子敬成立,远近贤之,正统八年旌。”[2](p835)侍姑教子型列女在整个列女群体中占有最大的比重,也是守节型列女在夫丧之后生活的一种最普遍的模式。

(三)守志多年型

这类列女往往因守志时间极长而受到旌表,在方志中不乏有“守四十年”“守五十年”这样的明确表示。有一个典型的例子,高氏:“赵庆妻,年二十一庆亡,遗孤,高亲耒耜抚子成立,年九十五卒,正统三年旌其门。”[5](p920)从这些实例中我们也能看出来,这类列女需要守志数十年才得一旌表,这也就与同得旌表的随夫死型列女形成强烈反差,因而社会上出现了家族逼迫年轻孀妇殉葬的功利现象。

(四)苦节型列女

这类列女她们所面临的生活不仅仅是夫亡之后的无所依靠,更是各类困境的交织,有的家徒四壁,有的受到族内欺凌。如:“玉亭县君伊藩典柄女,年二十四,适杨仞,不两月而寡,有遗腹,不忍死,衮事孝奉舅姑,及生男,家日落,又值宗禄久缺,纺织三日不得一食,其子日取屋后土作坯易粟,发地得钱数百,每日如之寻,复得石炭以供爨,马咸谓苦节之感云。”[1](p613)有的列女本可以抛下这个烂摊子不管,然而最终她们却承担了下来,这类列女往往受到乡里族人的尊敬,编纂者也会给予很高的评价。

(五)经理型列女

这类列女相对于其他列女来说有着相对高明的经营手段,能在夫亡之后依然把家族经理得井井有条,家中运转良好,有时还能接济乡里。如耿氏:“宪副王公镛继室,河阳望族……及共殁,遭家多难,散佚殆尽,萧条,氏以未亡人指住中外,井井有条十余年,家声赖以不堕,里人有女丈夫之称。”[3](p57)这类列女多出身或嫁与等级较高的人家,有着较强的经理意识和能力,夫亡之后主动出击面对生活而不是被动接受,同样能赢得乡里赞誉。

三、孝女型列女

并不是所有列女载入史册都与男性有关,孝女型列女就是这其中一类。

(一)自伤(亡)以供养型

这类列女在方志中的记载不在少数,甚至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故单列一类。所谓自伤,是指以牺牲自己肉体为代价换得父母或翁姑的康健。如李氏:“孝女李氏,董士新之女,父李看病剧,氏归宁,夜焚香,请代有言,惟人肉作羹可疗者,氏道割股,父病寻愈。”[6](p613)在《嵩县志》中,自伤以供养的记载尤其详尽,可谓满目皆是。对于列女的这一行为,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如宜阳知县恒伦、谢应起在《宜阳县志》列女传部分关于这类列女的记载之后有着这样的一段话:“按此凿胸割股愈父沉疴者,孝自足称愚,亦莫及幸一时,救死回生之术开,后来医创割肉之风,每稍效尤,动云经验,久祀节孝,义尽非经。”[2](p834)

(二)久孝型

这类列女大致来讲守寡开始时间比较早,且无子。以久侍奉舅姑如张氏:“二十一岁夫亡,无子,事七旬舅姑,勤劳不倦……守节四十年。”[7](p911)在《偃师县志》中出现了较多此类列女的记载,也反映出编纂者的编纂倾向。

四、混合型列女

此类列女多同时具有两种及以上的列女类型因而无法将其准确分类,不过一般的规律是守志多年型的列女几乎都同时具有教子成立及久孝的特征,有时还伴随有经理家业的任务,而家贫者又具备苦节的特征。较为典型的有陈氏:“庠生楚有常妻,年二十四而寡,二子尚幼,氏矢志坚贞,孝事翁姑,勤以治家,严以教子,苦节五十二年,高年七十六,长子庠生……人称节母裕后云。”[2](p841)对于占多数的列女来说,其性质都不单单具备一种的类型,因而上述如此细致的划分仅仅代表着各类列女事迹的构成元素,在这些元素之间可以有着各样的有机结合。因此,在我们探究列女生活的时候,不应片面、僵化地将其划分在某一具体框架中研究,应结合具体事迹进行综合探讨。

列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能够从微观层面上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因而将其作为一个群体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而方志,作为地方文献的一种重要资源,其本身也蕴含着大量的列女史料以待开发利用。正如《近代绥远地区列女研究》中所言:“以一定地区现存方志中的《列女传》为基本史料,在结合区域社会历史变迁和历史特点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特殊女性群体——列女进行细化研究,不仅可以突破以往对这一史料利用的局限,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开阔社会史、女性史的研究范围。”[8]

参考文献

[1](清)龚崧林纂修,汪坚总修.洛阳县志[Z].清乾隆十年刊印本,中国方志丛书[Z].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1976.

[2](清)谢应起等修,刘占卿等纂.宜阳县志[Z].清光绪七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Z].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1968.

[3](清)徐元灿,赵擢彤,宋缙等纂.孟津县志[Z].清康熙四十八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Z].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1976.

[4]清会典事例五卷四〇三[Z].转引自刘春玲.近代绥远地区列女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6年5月.

[5](民)国张钫修,李希白纂.新安县志[Z].中华民国廿八年版,中国方志丛书[Z].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1975.

[6](清)康基渊纂修.嵩县志[Z].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Z].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1976.

[7](清)汤毓倬修,孙星衍纂.偃师县志[Z].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Z].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1976.

论河洛大鼓唱腔的艺术特色 篇9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民间器乐和戏曲五大类。其中说唱音乐又叫曲艺, 它是流行于人民群众中并富于地方色彩的各种说唱艺术, 如弹词、大鼓、琴书、道情、评话、相声等。在河洛文化中, 有一朵名谓“河洛大鼓”的艺术奇葩。它是一种以说、唱为艺术表演手段, 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歌唱社会生活的传统音乐。它以优美的旋律, 欢快热烈的音乐气氛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显示了河洛民间音乐自然纯朴的艺术魅力。“河洛大鼓”产生于清代光绪末年, 广泛流行于洛阳、偃师一带, 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一、河洛大鼓的历史渊源

河洛大鼓是一种以说、唱为艺术表演手段, 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歌唱社会生活的传统音乐。当地人都称河洛大鼓为“说书”, 至今在洛阳一带常把“说书唱戏”联在一起。河洛大鼓, 起源于清末民初, 是在洛阳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阳琴书旧称“琴音”, 早期的伴唱乐器是我国传统的七弦古琴。洛阳琴书早期演唱方式多为闭目坐唱, 其唱腔委婉细腻, 字少腔多, 节奏缓慢拖沓, 其演唱书目也多为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中、短篇故事。“琴音”在官宦、商绅和文人之间传唱, 词曲典雅, 流入民间后, 改称“琴书”, 其琴也改为扬琴。据洛阳地方志记载, 河洛大鼓形成过程和初创时间为:清末以前, 洛阳城乡流传较广的曲艺形式称“琴书”。约在清末民初, 偃师县琴书艺人较集中的段湾村, 有段炎等人前往南阳学艺, 学会了当地的“鼓儿词”。并与洛阳方言琴书结合后, 逐渐形成了具有洛阳地方特色的大鼓。河洛大鼓在发展过程中曾有“鼓碰弦”、“大鼓京腔”、“洛阳大鼓”等名称, “河洛大鼓”的名称是在1952年才正式命名的。河洛大鼓最常见的表演形式为, 主唱者左手打钢板, 右手敲击平鼓, 另有乐师以坠胡伴奏。演唱风格欢快活泼、气氛热烈, 常以“愿书”的方式, 在乡村庭院表演。

二、河洛大鼓唱腔

1、河洛大鼓的音乐唱腔

河洛大鼓的音乐唱腔在曲艺音乐的类别中属于主曲体的板腔体结构程式。其唱腔既善于叙事, 又能抒情, 特别是似说似唱的吟诵体, 更充分发挥了曲艺艺术的特点。唱腔紧密结合当地语言特点, 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给人以朴素亲切之感。在诸多流派中, 既有创始人段炎、胡南方、吕禄等人在琴书基础上吸收鼓儿词唱腔音调和鼓板等乐器而形成的鼓书唱腔, 又有经过第二、三代艺人发展、完善而定型的传统唱腔。建国后许多文化素养较高的艺人, 在吸收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广收博采, 使河洛大鼓的音乐、唱腔日渐娴熟。著名艺人张天倍的唱腔, 吸收了河南坠子的音调和调式特色, 独树一帜, 为丰富河洛大鼓的音乐唱腔做出了突出贡献。闹台, 这是开书前由坠胡、书鼓、钢板的合奏, 坠胡 (伴奏) 奏出快速、灵活、热烈欢快的音调。引腔:每场只用一次, 它是吟诗后正篇前的一个过渡。引腔的内容不限, 是演出者表示他要开始表演了, 引腔可长可短, 有高腔起唱, 也有低腔起唱, 还有平口平铺, 根据情绪变化选择。起腔、送腔:它是全篇开始第一个上、下句唱词的特殊唱法。情绪平和, 上句为起腔, 下句为送腔, 中间加奏过门, 起腔的速度稍慢, 给人以舒缓的开始感, 分为高起腔、平起腔和低起腔三种。下句即是送腔, 送腔分平送和花送, 用法因人、因书而异。送腔后一般接间奏。

2、河洛大鼓的演出形式

河洛大鼓的表演形式不拘场地大小, 或田间村头、剧场舞台均可, 不要化妆、不要道具, 全凭演唱者一人用语言来叙事写人。一般情况下每场只有一人演唱, 演出道具非常简单——折扇、手帕、醒木等物均可。表演时, 演唱者站在桌前, 一手摇响钢板 (铜板) , 一手敲响书鼓, 伴奏者有一人、两人、三人、四人不等, 乐器以坠胡为主, 伴以琵琶、二胡、三弦, 在那乡村山野之间, 清风明月之下, 战鼓咚咚, 琴弦铮铮, 钢板叮叮, 让人销魂。

演唱中有专人担任坠琴等乐器的演奏, 演奏者边演奏边和说书者插科打诨, 帮腔接调, 紧密配合, 增强气氛。同时说书人也要兼击鼓和钢板, 这不仅能主动掌握节奏, 还可以将鼓锤等乐器作为道具, 做出各种动作, 如举起是刀, 扎击为枪等。

三、河南主要剧种对河洛大鼓唱腔的影响

河南坠子还有承袭洛阳琴书的曲调等河洛大鼓的曲调来源于河南地方区域的多个剧种或曲种, 所以音乐的构成为非单一性的, 而是具有区域重构性质的音乐, 即在河南区域范围内的跨地区 (洛阳、南阳、郑州、开封) 重构, 是一个具有多重音调资源融合特点的曲艺音乐品种。河洛大鼓就是河洛大鼓, 它不是豫剧也不是曲剧, 更不是其他什么曲种。由于河洛大鼓艺人具有极强的吸收和融合能力, 他们已使洛阳地区的这个曲艺品种,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豫西地区音乐风格。正是他们从丰富的地方曲调中, 吸纳相关的音乐素材, 并将其重组为鲜活的音乐语汇, 巧妙地融人各种唱腔板式中, 使其成为书段中叙述故事情节与描写人物的表现手段, 从而大大增强了河洛大鼓的音乐表现力, 这可能就是河洛大鼓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曲种并具有独特魅力的原因所在。

在河洛大鼓传承过程中, 先后出现过许多知名的艺人。第二代传人有“说书状元”之称的张天倍, 在洛阳几乎家喻户晓;第三代传人程文和, 享誉豫西, 并曾代表河南参加全国首届曲代会, 一曲《赵云截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赏;第四代传人段介平, 以及原河南省曲艺团团长王小岳等, 都曾独树一帜, 闻名遐迩。这门艺术跟国粹京剧一样出类拔萃, 跟京韵大鼓一样魅力无穷, 跟苏州评弹一样弥足珍贵, 必须传承和发扬。传承和发扬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宣传。宣传是手段, 只有普及了, 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河洛大鼓才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内容简单化。音乐本身就是娱乐, 就是让人轻松的。如果复杂化, 就拉远了和群众的距离, 让群众觉得难理解、难学习, 就谈不上提高兴趣了。语言通俗化, 河洛大鼓的曲目多种多样, 尽量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段子和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只有听懂了才会感兴趣。

摘要:通过对河洛大鼓唱腔、以及与其他剧种的分析与研究, 从而总结出唱腔的规律, 对河洛大鼓目前的现状分析。我们不仅不能忽视和抛弃这些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而且还要保护与研究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具有生命力的部分, 使它作为一个艺术品种、一个音乐文物传给后世, 成为人类的文化财富。

关键词:河洛大鼓,唱腔,板式,发音,吐字,风格,文化

参考文献

[1]章鸣.略论汉语发音与民间音乐[J].音乐研究, 1991 (3) .

[2]中国戏曲百科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河洛文化研究 篇10

2010年11月16日至19日, 来自全国16个省市, 由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组成的20支代表队汇聚上海, 角逐2010中国FSAE的21个奖项。经过严格的静态测试和动态赛事, 河南科技大学“河洛风”车队获得“绿色环保奖” (最佳静音、最佳油耗综合奖) 、“最佳外观设计奖”、“最佳安全性奖”、“最佳赛车表现奖”、“年度综合奖”、“最佳车队新闻宣传奖”和“最佳车队网站奖”等7项大奖, 赢得评委会和企业界的广泛赞誉, 成为赛场上一匹夺目的“黑马”。

“好一辆拉风车!”

“好一辆拉风车!”当“河洛风”赛车驶出厚厚的棉帐篷时, 那鲜亮的柠檬黄和“太空战舰”般的别致造型一下子就抓住了人们的眼睛。听着人们的惊叹声, “河洛风”车队指导老师、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牛毅和郗建国心中暗暗得意:一刹那的亮点, 永远忘不掉。要的就是这效果。

2009年12月, 河南科技大学因其较强的科研实力获得大赛组委会的肯定, 成为中国FSAE 20个发起单位之一。在名校众多、强手林立的赛场上, 只有入场券是不够的。如何才能不做观众和陪练而有所收获呢?“河洛风”车队根据大赛要求明确了“以创新带出彩”的目标, 而“最佳外观设计奖”是他们志在必得的目标。

怎样才能实现“必得”呢?汇聚众人的智慧。在车身外形设计的征集中, 他们收到来自全校的64个方案。通过预选、复选、终选三次严格评比, 车辆工程专业王菲同学以分体式的车身和鲜明的配色设计入选。之后, 经过反复修改和完善, 终于打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浓郁文化底蕴的“拉风车”。

“河洛风”赛车的“拉风”在于它醒目的色彩和独特的河洛文化元素。“洛阳是十三朝古都, 黄色是唯一的选择。”牛毅说, 在赛车的颜色上, 他们摒弃了红、黑、蓝等常用色, 大胆地以柠檬黄为主色调, 辅以银灰色, 醒目而秀雅。赋予现代赛车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他们的奇思妙想。车身前端的红色牡丹雍容典雅, 告诉人们“我来自‘牡丹甲天下’的洛阳”;侧翼两侧的“天子驾六”古朴灵秀, 道出了车的前世和今生。将河洛文化元素与现代赛车巧妙地结合起来, 使“河洛风”赛车显得耀眼、大气, 且充满历史感和自豪感:我代表河洛, 我代表中原。

“河洛风”赛车的“拉风”还在于它流线型的车身和精巧威严的尾翼造型。车身是赛车的主体, “河洛风”的车身由小到大、由低到高, 流畅自然, 一气呵成, 给人清新自然、协调一致的美感。尾翼是赛车的组成部分, “河洛风”赛车尾翼的银灰色与车身的银灰色相呼应, 使车身和尾翼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两个形似“火箭炮”的排气管高高在上傲视群雄, 三个红色排气管则低调地装饰着尾翼的美丽。

“拉风”的背后

“完美亮丽的车身背后是弥漫的粉尘、刺鼻的气味和飞溅的火星, 各种奖项的背后是说不尽的酸甜苦辣。”提起往事, 车队队长、车辆工程专业074班学生苏丹深有感触地说:“虽然很辛苦, 可为了共同的理想, 大家没有任何怨言。”“河洛风”赛车的“拉风”背后, 是师生的倾心付出。

“河洛风”赛车队工作室设在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交通实验室三楼。那段时间, 工作室的每张桌子上都堆满了教科书、设计手册、图纸等资料, 电脑前同学们专心致志地用三维软件建立模型、模拟装配。从2010年3月到2010年7月, 在赛车设计的5个月里, 队员们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 从了解赛车的基本规则到硬啃国外赛车的培训材料, 从一个个软件的学习使用, 到一张张图纸的设计、修改, 从改造二极消声器有效降低赛车噪音到别具匠心设计进气口降低油耗, 从珍惜白天的分分秒秒到奋战至半夜时分, 伴随着赛车的“成长”大家也一步步成长、成熟起来。

2010年8月, 赛车进入全面加工制造阶段, 赛车队师生更是放弃休假全力投入其中。这是从设计蓝图到赛车实体、从基础理论到动手实践的阶段, 也是充满无限变数和意外挑战的阶段:很多设计方案理论上行得通, 但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实现;设计时只想着怎么出新、出亮点拿大奖, 却忘了实际的可操作性。别无选择, 他们只好重新回到工作室修改设计方案, 然后结合实际加工的可行性一点点地完善。而在制作车身时, 他们手拿砂轮机一点点地细心打磨, 一遍遍地喷漆, 再打磨, 再补漆……

2010年10月20日, 他们终于完成了“河洛风”赛车全部制造与初步装配。“河洛风”的诞生, 设计与制作历时8个月, 共采用13个验证实验和30项技术分析、检测, 绘制工程图540张, 自主设计、加工零配件400件, 建立实体模型1255个。

那嘹亮的“吆喝”声

与以往其他赛事不同, 中国FSAE特别设立了新闻宣传奖, 以扩大中国FSAE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河洛风”车队精心筹划, 把新闻宣传渗透每一个环节, 用嘹亮的“吆喝”声获得了比赛的“最佳车队新闻宣传奖”和“最佳车队网站奖”。

井然有序的校园“吆喝”。2010年1月, “河洛风”车队面向全校招新, 1026名学生报名参加;3月, 来自车辆、动力、交通、农机、机械等专业的大二至大四3个年级的68名学生, 通过面试、笔试被选拔为赛车队首批队员, 成立了总体组、转向组、悬架组、传动组、制动组、车身组、车架组、电气组、安全组、动力组、宣传策划组等11个小组;6月, 召开出征2010中国FSAE动员大会;11月, 举行河南科技大学2010中国FSAE校园巡展发布会。一时间, 中国FSAE成为河南科技大学师生争相谈论的话题。

由于2010中国FSAE是第一届, 很多人对此知之甚少。这对宣传策划组的同学来说, 既是煎熬也是考验。酷暑炎炎, 新闻官、车辆工程专业082班学生蔡善广与宣传策划组的同学或骑自行车、或挤公交车天天满洛阳城跑, 用仅有的文字和设计稿做宣传、拉赞助。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近1个月的努力, 赛车队得到了中国一拖、双瑞特装、洛阳亿众、中国移动等企业的大力支持, 参赛所需资金得以顺利解决。

注意细节的无言“吆喝”。细节决定成败。选拔赛车手时, 4名车手中2名是女生。在男生的赛场上, 她们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在报告答辩中, 同学们认真回答每一个问题, 并向裁判鞠躬表示感谢;在赛车安全保障上, 安全组组长李盼更像一个细心的管家, 对照赛事规则逐条检查, 购买国际认证的安全防护材料, 真正做到安全防护万无一失。赛场上, 每一项比赛前后负责检修的队员都一丝不苟地检查每一组螺栓, 让车手放心。

责任在肩的全方位“吆喝”。车队有自己的2名新闻官, 他们除了及时向组委会提交新闻稿件, 还要负责车队活动的各种宣传活动, 建立网站、撰写消息、拍摄照片、留存资料、广拉赞助, 甚至购买零部件等, 他们还负责赛车的设计方案、“河洛风”标志、水晶礼品以及“吉祥物”的设计和制作。在比赛现场, 他们的“洛洛”与“风风”显得那样与众不同, 因为他们是所有参赛车队中唯一拥有自己“吉祥物”的车队。

河洛写生笔记 篇11

伊洛河

伊洛河在巩义南河渡乡(现今称为河洛镇)的东面向北转弯,汇入黄河。和华北原野上的其他河流相比,伊洛河还算是比较洁净的。从河洛汇流的洛口沿伊洛河西行,便是巩县石窟寺。石窟中著名的《帝后礼佛图》浮雕,让人遥想当年伊洛河河道中从洛都驶来的豪华皇家礼佛船队,场景必定十分壮观。我曾经凭着东晋时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去想象伊洛河的景象,那一定是烟波浩渺,神仙出没的无边水域。在我先前的意识里,只有这样,才能让《洛神赋》中曹植悲叹情怨的诗句“人神之道殊”有足够的演绎空间,才能承载起曹植所思慕的洛水女神那若往若来的凌波微步。

我在伊洛河北岸支起画箱取景构思,当天的天气晴朗,在逆光条件下,对岸的景物细节一一可辨。1600年前顾恺之画过的这条河,现在已经不再广阔。据看守河滩菜园的老汉描述,在他小的时候,河水比现在大得多,现今的菜地在当时还是河床,涨水时河水能漫到邙岭脚下。现今的伊洛河滩地大都种上了小麦,在我的画面视野里,麦子的翠绿耀入眼目。运河沙的铁船轰鸣着它的马达,把掀起的河浪拍打到我的脚下,冲击着我残存的怀古幽思。而眼前的伊洛河已经没有了《洛神赋》中的神话色彩,时光让这条河流越来越贴近世俗,处处洋溢着人间的生机,把曹植和顾恺之用浪漫笔墨所营构的幻境淘洗得一干二净。

我退后几步审视自己的写生作品,画面上满是轻快的摆上去的笔触。其实,我事先并没有想过用什么样的笔意来描绘这春光明媚的伊洛河。我突然感悟到对景实地写生的魅力,景物是有情的,它无声地给予画家心理上的暗示,使画笔摆脱了刻意。

邙山

邙山是黄土高原的组成部分,位于黄土高原的东端。邙岭东西走向,夹在黄河和伊洛河之间,被伊洛河冲出一片河谷。画郑州和洛阳之间的这一段黄河,邙山往往成为画面上重要的景物元素。

洛口西边的邙岭有一道沟叫董沟,住着些务农的人家。豫剧艺术家常香玉的故居就在这道沟的沟坎上,是一个窑洞院子。站在常香玉故居上方的邙岭塬上,向南向北分别可以清楚地看到伊洛河和黄河。虽然河水滋养着两岸滩地的沃土良田和沿河杨柳,但河边的邙岭却从未受到它的恩惠。邙岭的土地是望天收的旱地,要等待龙王掉泪,农民才会有收成。

用唱豫剧挣来的钱,常香玉为她的故乡修了一条细长的灌渠。这条渠被当地人称为“香玉渠”。董沟的口上立有一块刻着“香玉故里”四个字的青石碑。这里不是风景区,常香玉家的老窑院也就没有什么标记。倘若不是本地的老人热心指点,我真的不会知道这块被丛树杂草掩映着的土坎上,那颓垣残壁背后,竟是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出生地,是收藏着她的童年的故居。常香玉故居大概很久没有人居住了,通往这个院落的狭窄的坡道生满了蒿草,斑驳的院门上着锁。但是村民们没有忘记在农历新年到来之前为这个院落祈福,总会有人给这个院门贴上新的春联和门神。这些吉祥符纸到了五月初还是艳红艳红的。虽然从下面望去它们只是细小的几点亮色,但却如同一片沉寂中突然哼出的一腔豫剧。2004年春,我面对景物现场,画了《常香玉故居》及其周围风光的一组油画风景写生。

春天,油菜花开。邙岭罩满了黄灿灿的油菜花,饱满的亮黄色把崖壁和地坎的色彩推向于灰紫色。邙岭说是山,却没有峰,岭顶上是相对平展的塬。邙岭的基本形态元素是大大小小的立方体,山上的庄稼地是大大小小的矩形平面。作为绘画题材,它很能启发画家的构成意识。

油菜花盛开时的黄真是直黄不拐弯。我有过在云贵高原写生的经历,那里的天空蓝得也是直蓝不拐弯。直抒感受地写生,往往使人怀疑到是不是高原反应使画者的视觉出了问题。面对这遍山油菜花,我心里直打鼓,想了想,下定决心,就直黄不拐弯地画这遍山的油菜花。我在塬上画油菜花,山腰间一块花生地里,一个农妇在前面刨坑,一个小女孩跟在后面往坑里点种。这样的情境不由得使我想到常香玉的童年,想到她的豫剧,想到她的唱腔为什么这样亮,这样厚重。

相对于在陕甘黄土高原多见的倾斜线,邙山有更多的垂直沟壑。邙山的整体色调是灰黄色,通常情况下显得很含蓄,但也不乏多变的色彩。豫西地区包括邙山的某些支脉,有一些红土地段。因为干旱和土质贫瘠,水土流失严重,这里的植被不像南方红土地带发达。在政府的引导下,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现在的山丘上长起了丰盛的茅草和成片的树苗,各种景物元素的色相对立度和色彩饱和度都很高。作为油画写生课题,难度确实很大。我不想以回避的态度去“修正”它的色彩并置关系,因为这正是它可贵的色彩特征。对景写生,传递真情实感是最重要的,具体到画这个题材的技巧关键,是尽量把握好画面色块面积的对比和分割。

河洛的渡口和船工

我画河洛,是从画汜水开始的。汜水在郑州的荥阳县的西北部汇入黄河,它的西边就是虎牢关。在三国时代汜水和虎牢关都有过著名的战事,但是没有留下什么物质化的遗迹,因此很少有人到这里来访古。由汜水口向西,依次是巩县(今巩义市)的沙鱼沟、洛口、南河渡和康店。这些乡镇的形成和以往的繁荣,都和它们曾经作为黄河或伊洛河的重要渡口有关。

1973年,我陪王式廓老师在河南写生时,还没有康店伊洛河大桥。当时过河完全依靠木船,用人力摆渡,渡口的交通流量非常大。王老师画了许多河南农民的肖像写生,为他作模特的,有不少是伊洛河康店渡口的船工。他和船工们交往,成了知心朋友。王老师在康店写生时突发脑溢血,倒在他的画前,经抢救无效去世。当时最感悲痛的是这些老船工,他们说“他是画画累死的啊”。抢救王老师的时候,他们昼夜不眠,自发地值守在渡口,一次又一次地把医生、护士、药品、医疗器材和应急的移动发电设备从孝义镇摆渡到康店。

nlc202309091109

黄河船工搏击激流时的情景,曾在抗日战争时期,使诗人光未然和音乐家冼星海产生创作冲动,《黄河大合唱》就是以黄河船工的号子作为引子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河洛地区写生时也经常搭乘摆渡船过河,亲身经历过黄河暗滩漩涡的险恶,亲眼目睹了船工们镇定的奋力合作。每当这时,我都会想到《黄河大合唱》,对诗人和音乐家以黄河船夫的形象象征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深有同感。

黄河的河床过于复杂并且变化无常,其实并不利于船只航行。黄河船很有特点,都是平底的,船身显得笨重夯实。在公路和桥梁不发达的年月,河洛的船运西达晋陕,东通京杭大运河,是河洛地区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途径。在黄河上行船,尤其是向西过三门峡,那是搏命的行当。远航的老船工是当地见多识广的人,他们偶尔会同我讲当年同行的船如何遇难,但更爱讲的是化险为夷的经历和一些快乐的事,比如黄河桃花汛时的“黄河漂鱼”之类的趣闻。

我为汜水口和黄河八里胡同东口的黄河艄公做过肖像写生。回头看这些三十年前的画,令我欣慰的,不是画面所记录的他们历尽风霜的容貌和肤色,而是对特定人物的达观和淡定的精神的传达。画的时候没有多想,可以说是很自然地就把人物画得比另外几幅鲜活一些,或许因为他们都曾是我的房东,他们的性格已经刻录在我的潜意识里了。

村庄和村民

河洛一带的居民有着悠久的聚居传统,即使是偏僻山村,往往也有十来户人家。村民们有朴素的社区意识,一家有事,全村相帮。山村的村民至今保持着善待过路人的古老习俗。我在河洛山区写生,如果中午还没有收工,村民只要看见了,就会把他家的午饭分一份给我,哪怕要爬几个坡,走很远一段路,也要送到我的手中。我很不好意思,他们却说不让过路客误了饭时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村民们喜欢和你拉家常,问得很细,不是好奇,而是礼貌。他们鄙视“不正干”,讨厌游手好闲,尊重有劳动技能的人。在他们眼中,写生画家是靠诚实劳动谋生的,因此,他们会很关心也很喜欢地看你作画。

我有时会和当地的农民讨论油画,或许有人会不理解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其实这对讨论双方是一种互惠的情感和知识的交流。我经常去写生的村子,村民们都已经知道我画的是油画,而且得出远看更好的观赏体会。最初总会有村民热心地给我介绍当地的名胜古迹,他们会问我:“你画点子日常的景儿有啥新奇。”现在他们说:“这日常的景儿经你这么一画还真好看。”我画村巷,村民们曾说我画的“没有人气儿”。这使我反省,提醒我是不是把村巷当作了几何静物。说到底,最理解当地风景本质的,还是具有当地基因的人。

生产场景和生活场景

三十年前,我画了一些生产与生活现场的场景油画速写。当时的农业生产以生产队为单位,各种农活如间苗、追肥、改水、提灌、收割和打场等的生产现场,都是众多人物的组合。我的《安装水泵》《制坯》《菜地》和《磨面》等写生作品都是那时画的。随着彩色摄影的普及,在当今,这个类型的油画写生已经很少见到了。无可置疑,彩色摄影为色彩画家收集创作素材提供了许多方便,但它不可能完全替代油画家的场景写生。生产生活现场的场景油画速写,最可贵的是“场”的氛围对画家的视觉和心理的影响,包括油画家最看重的色调氛围的影响。就我个人的体会,摄影记录有时十分生动,但它往往是瞬间的生动。而现场写生中的生动感中不仅有画家独特的艺术性格,还会在画面上留下场景过程的生动感。画家在写生时在不断地抓取时间和空间的片断,同时不断地把这些片断融注到整体的感受之中。这种整合是照相机不可能做到的。

乡土情怀与油画语言

王式廓先生在安阳写生时,我问他写生要抓住那些东西,怎样才能抓住。王先生没有正面回答。他说,写生过程中,当你画到画面上出现了能体现对象本质的“大关系”的时候,你的心会“咯噔”一下的。看王先生画的农民肖像写生,首先看到的不是他的绘画技法和绘画的语言风格,而是饱含内在性格的人物形象。他好像把绘画技法藏在了画面形象的深处,这是更高品位的油画语言。王先生说,写生时,画家要用自己的心去和写生对象沟通。他的这些教诲对我后来的写生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每当我面对写生对象,便会努力地寻找能使自己的心“咯噔”一下的契机。

每一块乡土有每一块乡土的本色,每一位画家也有每一位画家的本色。我常常思考怎样使这两种本色相互给力而不是相互排斥。我的心得是,要解开这个结,只能是依靠“真诚”这两个字。写生画家很可能因为仰慕某个前辈画家的画风,或是有了已经被外界承认了的固定风格,就把写生对象套到预设的程式中去,以为是采取了一种最有把握达到预期效果的写生方法。长远地看,这种写生程式常常会给画作留下矫情做作的痕迹,丢失的是景物的本质和画家的自我。写生画家对“师造化”的真诚,经常体现在是否珍惜景物给予你的最初的激动,因为你的这份激动往往来自景物对象的特质。特定的乡土主题并不妨碍画家的艺术个性。乡土主题为画家的绘画语言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一个地域甚至同一个写生对象,都有可能容纳不同个性,不同绘画语言风格的画家去抒发各自的感受。

我画乡土题材写生,非常看重当地普通群众对我的写生作品的观感。油画是外来画种,人们常常探讨油画的民族化问题。其实油画只是一种有材料和工具特征的绘画手段,民族化的关键在于它的民族气派。历史上任何一种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化都有它本土民众的认同的深度和参与的广度作为支撑的基础。虽然在油画中融入中国的文人画的气质、意境和笔墨是油画民族化一种途径,但是画家如果漠视本土的最广大的基层观众,那样就有可能是缺了一条腿的民族化。尊重观众不等同于取悦于观众。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了诗要先念给市井闾巷中的老大娘听,他的诗不但没有因此而变得低俗,反而很唐代,很中国。我喜欢并且追求平实、真诚和内蕴的油画语言,它使我有可能更深入地走进这一题材,倾诉我的乡土情怀。

回顾我的写生实践,它给过我收益也给过我一些深刻的教训。受过院校训练的画家,要解决在深入生活的写生中摆脱习作惯性的课题。具象写实风格的画家要解决绘画语言从客观记录向艺术创造升华的课题。

几十年的河洛写生经历,使我积累了一些河洛题材的写生作品,也积累了对这片中原厚土的感恩之情,感谢它给我的艺术营养。我的体会是要画出河洛乡土的味道,就要把自己真正认同为这块厚土的儿女。在艺术作品中,乡土素质的背景是艺术家乡土情感的积累。当画家不再把自己看成是世外的艺术贵族或游客,才有可能画出乡土的风采和内涵。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也美丽下一篇:西方钢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