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金融危机及应对

2024-09-08

历次金融危机及应对(共9篇)

历次金融危机及应对 篇1

金融危机下,信用社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2008年雷曼兄弟的倒闭,一系列的破产案件犹如塔米若纸牌一样一一上演,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由此愈演愈烈。走在金融危机边缘的信用社,无疑也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打了一个寒寒的冷颤。

面对2009年国家宽松型的货币政策,拉动内需的指导思想,以及推动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我们信用社也处在一个金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如何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我们2009年的当务之急。

新的农村经济形势。

在过去,每逢年末,大量的农民工返乡会带回大量的资金用于存放在信用社或者归还贷款利息。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农民工没有带回象以往那样大额的资金,我们的存款也大大缩水,再加之5.12大地震,居民取出资金用于维修房屋等,我们的存款更是雪上加霜。至于贷款利息的清收也如同存款一样遭遇到了金融的寒冬。

面对存贷款利息一降再降,存款减少贷款难收这样尴尬的局面,信用社应该何去何从如何下手呢?

我认为任何危机都有它的突破点,特别是在中国的农村。国家政府对农村经济的扶持从未停止过。各种补贴更是从未断过,粮食直补,生猪补贴,危房加固等等,这部份钱对一些经济较紧张的农户来说是需马上取出用于适处的;但对于另一些经济较宽裕的农民来说,这是一部份闲散的资金。也许他们会盲目的取出用于存放在其他金融机构或者用于其他不必要的消费,这时我们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就需以我们的真诚和热情来做好解释工作,让农民将这部份钱以定期或者活期的形式存在信用社,告诉他们在经济不稳定的时期,银行利息虽然低,但是是无风险的报酬;对于一些想留在农村发展畜牧业养殖业以及修建房屋的农民工,我们可以在详细调查过后,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向他们发放小额贷款,综观这一条思路,其实它本身就是“服务三农”的最好实践。

新的农村业务发展。

以往信用社的业务比较单一,收入来源主要是贷款利息,面对不可抵挡的金融危机以及高速发展的农村,我们必须拓展我们的中间业务,强化我们自身的业务能力。这对于本身基础比较低,业务还不健全的我们来说,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当然有压力才会有动力,随着sc6000成功上线,我们可以在当前形式下,大力开展汇兑业务并与保险公司,理财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合作,为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提供保险、理财、汇兑业务,为在农村发展的企业提供资产管理和理财业务。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与农村的中小型企业和一些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代收代售代发业务。我们可以为供水供气供电等公司代收居民需缴纳的各种款项,也可以代理各种企业发放工资这样一种业务,还可以代理其他金融机构销售各种收益较稳定风险较低的债券、基金。这样一来,我们即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又能将每年高额的存款利息转嫁出去,还能从中获得中间业务手续费。这样一来我们就充分利用了财务管理学中的财务杠杆经营模式将负债经营作到利益最大化。

新的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

在很长一段时间,农村一直处在信用社寡头垄断的情况下,再加之农民本身的文化程度不高,我们工作人员又长期处在有利条件下,形成了很多不好作风。比如态度差,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不高,这些都是群众抱怨的现象。如今面对农行,邮政储蓄……这些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我们又该如何在留住原有客户群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客户呢?

首先,我们还是要从自身做起。提高我们自己的文化修养,以专业从业人员的身份来要求我们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耐心包容的态度来接受我们客户的不足,以专业专注的态度来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帮助,这同样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其次,我们还要大力的拓展我们业务。因为业务才是我们发展的硬件,态度再好,没有有效的业务能力,不能为群众提供方便,这也是不能挽留客户的缺陷,也势必在残忍的竞争中淘汰。

最后,我们要搞好市场营销。将我们的优势,我们的新业务,我们“服务三农计划”大力的有效的广泛的推销出去,让客户知道我们的优点,我们的方便之处,我想在这样一种有利的自我营销之下,我们信用社的社会影响力会大大增加,新客户会越来越多,老客户会加倍信任我们,随之当然的就是我们竞争力会越来越强,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立于有利地势。

金融危机是机遇还是挑战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去把握这个度,我想在拥有广泛群众基础,政府大力鼓励的有利条件下,再加之我们自身不断的发展更新,那我们的信合事业定能在金融危机这场大浪淘沙中,崭露头角。

历次金融危机及应对 篇2

一、金融危机对香港之“危”

金融危机对香港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滑, 就业市场萎靡, 失业率上升;并且对香港经济的主要引擎——金融、房地产和国际贸易都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1. 香港经济整体衰退, 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滑。

金融危机爆发后, 香港大部分行业的经济活动趋向疲弱, 其中以金融、保险、地产、运输及零售批发等最为严重。相关数据显示, 香港2009年首季GDP跌至-7.8%, 创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以来新低。其中整体货物出口按年急跌22.7%, 创55年以来最大跌幅, 是令香港经济疲软的主要原因;首季整体投资大跌12.6%, 本地私人消费开支下滑5.5%, 连续三季收缩。另外, 货物进口、服务贸易输入输出的额度都有大幅下滑, 香港经济整体受到较大冲击, 外围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2. 金融危机引发香港企业倒闭潮。

相关数据显示, 2009年前4个月申请破欠基金人数为2788宗, 较去年同期的2283宗上升22%, 涉及审索款项总额1.57亿元, 较去年同期的1.15亿元升幅37%。已处理的申请高达3093宗, 较去年同期增加108%, 基金已支付7220万元, 按年增加209%, 平均每宗个案所获赔偿高达25860元, 较去年同期的18975元上升36%。以上数据显示, 金融危机对香港企业冲击较大, 许多企业生存陷入困境。

3. 香港金融业受到冲击, 股市成为“重灾区”。

作为香港支柱产业之一的金融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香港的银行如汇丰、星辰, 投资银行如高盛, 均已在香港的分支机构进行裁员。随着危机的深入, 香港银行业将面临信贷成本上升, 非利息收入减少等问题, 会对金融业造成更大的冲击。另外, 香港市民的金融投资意识极强, 且投资呈现国际化, 随着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大衰退, 全球的股市、汇市先后出现大规模的崩溃式下跌, 港股不例外的成为重灾区, 香港投资者损失惨重。

4. 金融危机重创香港房地产业, 楼市出现萎缩。

香港房地产业也在所难免, 楼市市值出现萎缩低迷。从2008年10月份开始, 香港整体房价加速下跌, 成交数量明显减少, 投资商纷纷撤离以求自保。靠获取佣金收入维生的地产代理业的成交额也大幅减少, 个人收入实时大减。2009年首季建筑业的失业率高达12.7%, 属于失业率的重灾区, 更明确的显现出金融海啸对香港房地产业的冲击。

5. 旅游消费疲软, 零售业绩下滑。

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香港的实体经济, 很多中小企业陷入财务周转困境, 零售商户倒闭。仅去年10月份, 香港就有48家企业申请破产清盘, 在倒闭的企业中, 既有名不见经传的小型企业, 也包括历史悠久的电器老店。经济的不景气严重影响旅客的外游意欲, 与往年相比, 旅行社接到的内地团体客有较大比例的下降, 游客的消费欲望和体现的消费能力大不如前, 原本拉动香港零售业销售额主力的内地旅客消费下降, 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香港零售连锁业业绩的下滑。

二、金融危机对香港之“机”

金融危机对香港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 使香港经济步入衰退, 但同时“危中有机”, 香港应该审视这次危机中暴露出的问题, 加紧与内地合作, 巩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走产业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1. 中央政策的支持、背靠大陆的优势以及欧美金融规则的崩

溃, 都为香港加强港深共建和粤港合作, 进一步巩固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金融危机爆发后, 以美国为主的金融规则已经崩溃, 新的规则体系需要重构。香港作为唯一与伦敦、纽约鼎足而立的国际金融中心, 拥有健全的法制, 低资金自由出入, 信息发达, 人才荟萃, 经济充满活力, 并且有祖国大陆的强力支持, 如中央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订货币互换协议, 为香港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内地机构利用香港平台开展国际金融业务;支持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等, 这些优势和政策都为香港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 香港应利用这些优势, 同时利用《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 加强粤港合作, 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2. 利用金融风暴显现的问题, 重新审视香港优势产业发展道

路, 积极巩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之外, 应利用自身条件, 推进香港产业多元化, 继续走高产值发展道路。

通过这次危机, 香港应该重新审视独沽一味搞金融业的思维和实践。走高产值道路, 大力发展金融业, 积极巩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无可厚非, 但金融业只是高增值、高附加值产业之一, 并非全部, 一味搞金融业非长治久安之计。通过这次危机就可以看出, 金融业起落较大, 稍有风吹草动, 经济就会出现下滑, 因此无论从政策的制定还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 都应积极拓展香港经济的多元化。

但从香港现有的产业结构来看, 香港原有的优势产业部分已经失去了优势, 且未出现新旧交替, 只见产业走向末路, 却未见新兴产业成为新增长点的趋势。尽管香港早在几年前已经与深圳达成共识, 在河套地区建立以高等教育为主体、混合高新技术研发设施和创意产业用途的教育枢纽, 但由于没有认真推动, 教育枢纽发展速度缓慢, 特区政府应该积极推进教育枢纽计划的发展。除此之外, 香港拥有良好的信息网络、技术平台和基础设施, 以及汇合的中西文化和法治精神, 这些条件使香港中医药产业规范化以及认证、信誉保证和建立品牌方面拥有极大的优势。另外, 《CEPA补充协议六》的签订, 以及《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都为香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发展平台, 香港要积极把握机会, 发展金融业的同时, 改弦更张, 发掘和发展新兴产业, 推动香港产业的多元化, 为香港经济开拓更多新的增长点。

三、香港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危机爆发后, 面对经济整体下滑、企业破产数量增加、失业率上升、旅游消费疲软、零售业绩下滑、房地产市场萎缩等问题, 香港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 但经济危机对香港经济影响的深度和程度仍不能乐观评估, 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推动香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使香港经济早日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

1.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港珠澳大桥建设, 推动经济增长, 带动就业。

特区政府应“大干快上”, 利用“反周期”作法, 加大基础设施工程的投入, 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 积极推进“十大基础工程建设”和各类工程建设, 尽快上马“规模大, 见效快”的基建工程, 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刺激经济的发展。同时, 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的建设, 增进物流和人流的畅通, 进一步促进香港经济的回升。

2. 采取有效措施, 增强企业竞争力。

香港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强金融服务、贸易物流、旅游及零售、地产与建筑等行业的竞争力。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保证和存款保证, 确保融资渠道畅通。积极推进知识资本管理计划, 免费为中小企业提供顾问服务。企业本身也要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好好利用自身的知识资本, 同时认清外在的竞争压力, 找出需要引进的新知识和专门技术, 发展未来业务, 再有, 对高效员工采取留用措施, 保留部分加薪预算予高效员工, 为其提供额外发展和学习机会, 提高自身竞争力。

3. 积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创意文化、创新科技、教育医疗、中医药等新兴产业。

香港现行的向金融业倾斜的政策存在的弊端在金融海啸爆发后已经逐渐显现, 香港原有的优势产业日渐式微, 但又无新的增长点, 如果特区政府依然故我, 死抱金融业“一柱擎天”的迷思, 不及时调整香港的经济结构, 从长远而言, 香港经济难以乐观。香港应当及时改变产业结构和经济基础, 采取合理的政策和措施, 积极推进如创意产业、创新科技产业、中医药产业、教育枢纽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力争成为香港经济新的增长点。

4.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增强金融和经济机构的管理能力, 采取积极的金融和财政措施。

香港特区政府向来奉行“积极不干预”、“小政府、大市场”的施政理念, 但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 市场“无形之手”失效的非常时期, 就需要政府“有形之手”适度合理的干预。从宏观角度来讲, 香港的金融体系较为健全, 银行资本充足率高, 没有过度信贷, 外汇储备较充裕, 具备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 采取积极的金融和财政措施, 会有效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比如为银行存款提供充足保障;向银行提供流动资金, 加强资产管理及风险披露, 保持银行系统的稳健;充分发挥监管体系的作用, 对外资银行进行严密监管, 要求各家银行保持规定的资金额度, 对于在香港运营的外国银行, 不允许因母国需要而随意抽调资金等。

5. 借助《CEPA补充协议六》的签订和《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

中赋予的“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加快港深共建、粤港合作的速度, 加紧与内地的融合, 积极开拓内地市场, 使其合作产生的商机成为香港经济新的引擎。

新签订的《CEPA补充协议六》是在CEPA协议以及原有的5个补充协议的基础上, 是内地对香港进一步扩大的政策支持, 包括服务贸易开放、金融合作和专业资格互认方面等多项措施。CEPA协议以及CEPA补充协议的相关措施, 有助于支持香港在金融服务、物流、旅游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物流等高增值服务中心地位。另外, 在《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支持珠三角地区与香港在现代服务业方面的深度合作以及赋予粤港合作有关产业“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因此, 香港应积极把握当前机遇, 为开拓内地市场做积极周详部署, 加强与内地的紧密合作, 加快港深融合与粤港合作, 使开放措施得以有效落实, 使两地合作产生的商机成为香港经济新的引擎。

6. 充分利用中央支持香港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 加强与内地机构合作, 维持香港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金融危机爆发后, 中央政府在香港与内地金融合作、加快香港的基础设施建设、香港与珠三角地区经济合作、缓解港资中小企业困难、扩大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等7个方面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支持香港经济, 特区政府要充分利用中央实施的政策措施, 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与中央的相关措施对接, 实现政策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加强与中央政府相关机构的合作, 特别是与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的沟通联系与合作, 要更加注重信息交流, 保证正常的金融秩序与经济秩序, 进一步保证金融危机下香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港府预警全年经济受挫6.5%”[N].香港:经济日报, 2009年5月16日。

[2]骁骏:“香港沉着应对金融危机”[N].法制日报, 2008年11月9日。

[3]胡艺沈铭辉:在变革中摆脱困境——亚太国家与地区的国际金融危机应对之策[J].国际融资, 2009年第1期

金融危机的冲击及应对 篇3

金融风暴的主要危害及影响

金融风暴来势凶猛,挫伤力大。

美国金融风暴的席卷,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震荡着全球的金融市场、房地产业、出口加工贸易、汽车、旅游业和消费市场。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速放缓,欧美国际贸易需求消减,远程货运减少。今年1至8月,全国商品出口额与去年同期比回落5.3个百分点,其中,与美国的商品出口回落6.1个百分点。中国对美国出口的比例已从5年前的30%下降为12%。预计我国的集装箱需求由年初计划时的250万箱减少到150万箱。中集重庆物流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的集装箱生产,9月已开始停产。

金融风暴致使欧美丝绸市场需求大幅减少,重庆嘉泰丝绸进出口公司的丝绸出口同比下降了4成,预计全年出口额将减少500万美元(由年初计划2500万美元减少到2000万美元),近期已损失60多万元人民币。目前,重庆市丝绸出口市场的企业由13家已减少到8家,1/3的企业停产,1/3的企业亏损,丝绸业已陷入了“严冬”。美国金融危机直接造成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大幅度减少。随着外需放缓,外贸出口受阻,中国的纺织行业、汽车、化工、机电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出口型产业以及国际旅游业将受到重创。预计明年全国的外贸出口压力将增大,众多出口企业转向内销,这无疑会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尤其是消费能力提升的中西部地区的重庆市场形势更加严峻。因此,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动,将对我国企业的生存和产业的发展造成更大的冲击。

金融风暴带来的不确性,让更多的产业走向倒闭。

10月5日,美国金融海啸泛滥,全球股市风雨飘摇,每分钟就有一企业停产倒闭。一些城市的旅游市场也面临清淡,入境游客在大幅度减少。现在很多欧美游客预定赴中国的旅游计划都取消了,就重庆海外旅行社的业务已下降了30%。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和扩散,股市基金在暴风中飘散。受美国股市大跌的影响,亚洲资本市场刮起一阵倒闭风,中信泰富巨亏……中国香港、日本和韩国等亚洲股市纷纷暴跌。沪指10月下跌25%(沪指收盘1728.79点),累计跌幅达24.63%,创1994年7月以来最大月跌幅。10月29日,深沪两股市成交额(517亿元)萎缩10%。目前,股指较一年前的历史高点仍有近70%的跌幅,深沪两市A股总市值将蒸发2/3(即由2007年10月16日的27.5万亿元人民币减少到2008年10月30日止的11.42万亿元)。中石油A股大跌减幅6%,地产指数跌4.3%,A股每个账户平均损失38万元的市值。房地产是金融风暴触及最敏感的行业之一,让更多的购房者持币观望。目前,英国房价大跌,将有120万个家庭承担负资产的困境,美国已有1200万户家庭因金融危机受到负资产的严重威胁,民众的经济压力大。重庆腾祥房地产经纪公司忍痛割断所有业务关闭公司。估计我国在2年~3年内空置房率将会增大,由目前的1.3亿平方米将增加到1.45亿平方米(由144.4万套增加到161万套)。保险业也在滞待,一些企业主和高级管理人士(VIP)客户在门外思索,金融理财产品让民众失去信心,投保力度随之减弱,美国金融风暴带来的冲击波,已使中国保险业感到阵阵“寒意”。

汽车产业更面临降温的严峻形势,英国轿车销量下降21%,德国戴姆斯公司宣布停产。由于发达国家汽车市场的萧条,以及诸如俄罗斯、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的萎缩,整个汽车行业发展受到威胁。重庆长安、庆铃、力帆汽车老总也在呼吁救汽政策,提高出口退税费率。重庆力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各种金属表面加工处理的油漆和化学试剂,今年以来,每月提供给机械加工和汽车制造企业的产品减少20吨,一年将减少收入400多万元。金融风暴的冲击,由此带来全球汽车产业减员达2万多人。其中,德国戴姆斯公司将减员5000人,法国汽车业减员4700人。据国际劳工组织预测,金融危机有可能使世界失业人口增加2000万人,2009年将达到2.1亿,世界失业人口率将达到7%~8%。同时,金融危机更使我国青年大学生分配工作难。前时金融风暴已刮走广东东莞市樟木头镇合俊玩具厂的重庆4000名打工者的饭碗。

经济危机的严重信号

20世纪,世界出现过两次大的全球经济危机,第一次是1929年由美国出现的经济大萧条,造成了1930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第二次是1973年中东石油紧缺,使世界经济萧条,市场退缩,出现短暂性的危机。这次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比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更为剧烈、冲击力强、扩散面大、影响深远,无不使许多国家的经济陷入僵局,严重的可能导致整个经济崩溃。美国、冰岛、韩国、巴西、土耳其、英国等国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受到巨大的破坏,股票飘散、房贷艰难、汽车滞销、旅游减少,使更多的经济实体受到重创和摧残。据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10月28日的估算,持续不断的金融危机已使全球金融机构损失1.8万亿英镑(约合2.83万亿美元),全球金融股市已蒸发5.79万亿美元,其中美国2.25万亿美元的市值。迄今为止,各国央行和政府为支撑银行渡过难关,扶持经济实体稳定发展,已纷纷拿出总数高达5万亿英镑(约合7.85万亿美元)的资金救市,(欧盟救市资金已达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金融援助7000亿美元,但未包括美国信用卡9517亿美元的欠账和损失3650亿美元的债券放大),以拯救股市、房价的大跌,稳定金融资本市场,减少和防范金融危机对经济实体的冲击和摧残,扼止金融危机升级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世界几个主要经济发达国家面对金融危机采取的金融救市资本(详见下表):

面对经济危机的策略

加强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共同应对预防金融危机升级为经济危机。

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难点,中国政府应和主要国际金融组织加强协调与合作,参与各种救援计划,共同应对和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实施温家宝总理就上合组织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提出的继续推进区域内贸易投资便利化(包括国际道路运输和成员国的毗邻地区建立经济特区等开展合作);实现区域内基础设施网络化,互联互通;加快与联合国亚太经合会、欧亚经济共同体、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合作;在“上合组织发展基金会”建立后捐赠启动资金的四点建议,支撑和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大幅度减少,中国对美国出口的比例已由前几年的30%减少到12%。特别是纺织品出口需大量转入内销,这就给我国纺织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害。汽车产业、机电设备制造更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出口造成的转移排放将占总量的14.5%~24%。面对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应加快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按照国内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企业结构,为进一步扩大内需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加大新產品的开发力度,增加节能减排的投入,努力盘活存量,提升核心竞争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走出去”,在危机中寻找机遇,着力研究制定企业走出困境、稳定发展的策略措施。

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启动内需和促进技术进步,产业转型是面对金融危机政策选择方向之一,其中,加快农村土地制改革是扩大内需的着力点,通过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启动内需进入市场。同时,应松动医院、航空、铁路等服务业和垄断行业的准入管制,让在金融危机中的受损企业找到新的增长点。尽快落实扩大内需的10项措施,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同时,应加快城乡统筹改革发展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众的消费水平。

增加财政对金融行业的资金支撑力度,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近来,国家两次降低利率和下调准备金率,两次提高出口商品的退税率,共涉及3400多个项目、占全国对外出口商品的25%。下调贷款利率降低企业贷款成本。这次利率降低0.25%,相当于为经济实体释放增加流动性资金2000亿元。同时,应放松开发贷款和增加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贷款及土地政策,为企业经济发展和稳定市场起到助推作用。

在金融危机扩散中认真处理好三大关系

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挫伤着“敏感”行业,使一些企业陷入深渊、金融市场崩溃。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泛滥,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应处理好三大关系,即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储蓄与消费的关系。以增强企业经济发展的活力,防止造成资产的泡沫化和经济发展中消费不足的问题。

(作者系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历次金融危机及应对 篇4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沿海部分企业出现倒闭或经营困难情况,导致在珠三角、长三角一带务工的农民开始返乡,农民增收、农村稳定都将受到一定影响。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工返乡情况

200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破解农民增收问题的突破口,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农民长期稳定就业的根本措施,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升级为目标,实施一把手工程,以“农民工安心工程”、“双带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载体,强化基础建设,提升培训能力,畅通转移渠道,扩充转移总量,增强转移稳定性,全面提高转移质量和效益。经过全市上下几年来的共同努力,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培训规模明显扩大,农民工劳务收入明显增加,维权力度明显加大,转移就业环境明显改善。2008年,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104.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8.3亿元,同比增长分别是5.2%和20%。乡内13.8万人,县内21.8万人,省内37.7万人,省外29.8万人,国外1.5万人;有组织转移62.4万人,政府组织转移28.7万人,中介和经纪人转移33.4万人;从事技术和管理40.2万人;常年转移39.8万人,半年到一年33.9万人,三个月到半年30.9万人。

春节前返乡农民工58万人,截止2月底仍未返程农民工24.9万人,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43%。这些目前仍然未返程的农民工,主要 1

是因为就业领域分布在建筑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这些行业用工一般都是在4月份以后开工,按以往规律返程时间主要集中在4-5月份。因金融危机返乡农民仅 1.2万人,占省外转移总量的4%,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1%。目前看,金融危机对我市农民转移就业影响甚微。主要原因:一是农民输出地集中在长江以北地区。此次金融危机对南部沿海地区影响较大,而我省农民在珠三角和闽东南地区务工人数较少,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集中在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地区,据统计,我市务工农民在大连、北京、天津、青岛、烟台、威海等地区28.5万人。近年来在长三角务工人数有所增加,但规模不大,因此受到的影响较小。二是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高。据统计,我市有组织转移农村劳动力较去年增加3.7万人,省外务工农民80%以上是有组织输出的。政府、培训机构、中介组织等为农民选择就业岗位多是输出地知名的大型品牌企业,这些企业用工规范,市场竞争力强,受金融危机冲击小,农民转移就业稳定性高,回流返乡的很少。三是向第三产业转移居多。我市农民在第三产业务工46万人。由于第三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偏小,因此返乡农民工还不多。四是高技能工种培训人数增加。由于我市近两年加大了技术含量高工种的培训力度,2008年,全市高技能工种培训人数已占技能培训总人数的30%,就业稳定率有很大提高。五是就地就近转移数量增长较快。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使省内县域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增强,就地就近转移数量增长较快。因省内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减低了我市农民转移就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六是金融危机的滞后效应。因金融危机向北方蔓延有一个滞后效应,现在影响虽然不大,但随着对实体经济影响的不断加深,预计金融危机今后对我市的影响会逐步显现。

二、应对金融危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措施

尽管我市务工农民回流规模不大,影响很小,但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远远没有结束,对农民转移就业和农民收入的影响还没有真正到来。因此,对金融危机可能产生的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结合实际,搞好分析预测,制定应对措施。

(一)加强调研和监测。组织劳转系统对返乡农民情况开展调查摸底,加强对农民回流情况的动态监测和分析测报,建立农民回流台账,了解回流农民的培训就业意愿和要求。及时了解掌握金融危机引发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

(二)开展技能培训。各地在搞好调查了解本地企业和大项目建设用工需求的基础上,按订单进行技能培训,扩大就地就近转移。抓住元旦、春节期间农民返乡机会,开展农机驾驶与维修、沼气工、特色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所需技能的培训。积极组织开展返乡农民的创业培训,靠创业带动就业。回流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可以享受阳光工程的补助。

(三)组织劳务对接。为做好回流农民的转移和转岗工作,各地要继续组织开展劳务对接活动,搭建对接平台,畅通转移渠道,为返乡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四)做好相关服务。组织劳务输出基地、培训机构、劳务协会等中介组织开展劳务对接、职业介绍和信息服务。特别要围绕中央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根据返乡农民技能和就业意向,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环保工程等方面帮助农民寻找新的就业岗位。

(五)鼓励返乡创业。组织、引导和鼓励各地返乡农民开展返乡创业,实现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一人创业、带动一方致富”的乘法转变,形成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良性循环。一要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创业服务。加强宣传引导,提升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为返乡农民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调动和激励农民返乡创业和各方支持创业的积极性。二要制定出台返乡创业政策。放宽准入条件,落实创业用地,实行税收优惠,支持从事个体经营。返乡创业农民可享受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三要加强财政金融扶持。各级财政应建立农民创业基金,为农民创业活动提供贷款补贴和贷款担保。积极探索建立民间贷款组织,解决农民创业的起步资金问题。

工会应对金融危机思考措施 篇5

接挑战,苦练内功共克时艰。进一步做好党政所需、社会所求、职工所急、工会所能的事情,着力建设务实工会、品牌工会、维权工会。

思考之一:发挥教育优势,引导企业职工坚定信心共克时艰,着力建设务实工会

能否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中发挥作用,是对我国工人阶级的重大考验。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要正确认识当前工会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团结动员企业职工进一步焕发主人翁责任感,在共克时艰、共谋发展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要引导企业职工在金融危机面前坚定信心。帮助和引导企业职工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是当前工会工作的重要任务。发挥工会舆论宣传阵地的作用,对企业职工加强形势政策教育,使企业职工不仅深刻认识这次金融危机的系统性、全球性、联动性、综合性和不确定性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又要正确把握金融危机对职工劳动经济权益的影响,从而冷静面对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困难,进一步坚定共克时艰、共渡难关的信心,努力把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引导企业与职工共克时艰。一是同舟共济促双赢。企业发展与职工权益休戚相关。金融危机下,更要发挥工会组织自身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动员职工与企业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既教育引导职工充分认识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主动为企业分忧,为企业发展出力;又要引导企业经营者充分认识到职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力量。只有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做到尽量不裁员、不减薪或少裁员、少减薪,才能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二是共克时艰保增长。企业和职工既是矛盾统一体,更是利益共同体,只有促进企业发展,才能从根本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应牢固树立“保企业就是保增长,保职工就是保民生,促和谐就能保稳定”的思想。积极教育引导企业职工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以主人翁态度应对金融危机。

思考之二:保企业就是保增长,把握新时期工运工作新规律,着力建设品牌工会

各级工会要深刻把握新时期工运工作新规律,牢固树立“地位不能动摇、作用不能削弱、方针不能改变”的指导思想,增强工会意识,明确工会工作定位,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的严峻形势下,应按照“促进企事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原则,把保增长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品牌工作为支撑,助推经济社会建设。坚持把“工人先锋号”和“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作为保增长的品牌工作来抓。以“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为主题,重点围绕投资规模大、就业岗位多、对经济拉动作用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积极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引导职工主动参与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促进技术升级换代,将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促进企业既好又快发展。品牌工作要突出重点,实行分类指导。以增强企业科学发展竞争力、提升企业班组管理水平、营造和谐创业工作氛围为重点,着力打造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三型”职工,塑造一流团队,培育一类企业。品牌工作贵在完善和长效。对“工人先锋号”和“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创建要坚持统一标准、因企制宜、逐级创建、年评年审的动态化管理。建立品牌工作投入预算机制,设立品牌奖励基金,奖励金额随事业的发展可按比例逐年增长。积极为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人才库,选树首席职工和晋级职工,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创新职工技能素质培训方式、载体和手段,全面提升培训质量和水平,重点对受灾企业职工和农民工开展技能培训。

思考之三:切实贯彻以职工为本的理念,着力建设维权工会

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通过加强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充分发挥工会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的作用。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企业破产倒闭、裁员减薪、拖欠社保,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多。各级工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作为工会基本职责,把促进职工就业作为维权第一目标,把协调劳动关系作为最大的维权,让职工体面劳动,共享发展成果,努力实现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加强工会维权机制建设,完善职工利益诉求机制、职工权益保障机制、职工困难帮扶机制,实现职工权益维护的最大化。进一步建立完

我县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对策 篇6

一是加强市场调研,增强指导能力。采取“领导挂钩负责、部门对口联系”的方式,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工作,加强对各外(边)贸企业的了解,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开展对外贸易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组织好企业参加外贸业务知识和外贸政策学习培训,提高企业对国际形势和外贸政策的敏感度,促使企业在困境中抢抓机遇占领市场份额,树立完成任务的信心。

二是完善管理措施,提高服务水平。继续做好延长通关时间和《商务简报》采编工作,更好地满足企业外贸需求,确保口岸通关快捷、高效和贸易投资便利化。

三是抓好重点企业和重点商品的服务跟踪,为重点企业和重点商品构筑最佳贸易平台,确保抓重点见成效。1—11月铁矿石进口达41.8万吨,同比增长188.3%;电力出口6.3亿元,同比增长28.6%。

四是充分利用展会平台,扩大**企业知名度。6月份组织8户企业的18种商品参加第十六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组织了2户外(边)贸企业的2个境外投资项目到会签约,合同金额2450万美元;在2008年中越(**)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上,组织11户企业与越方12户企业进行12个项目的签约,签约金额达10702万美元,比2006年的8286.5万美元增长29.1%,创下历史新高。

五是努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贸易发展环境。5月20日,**公路大桥联检楼工程正式开工,目前已完成基础工程部分的95%,大楼主体a区即将封顶,完成投资270万元;进出口验货场可研通过评审,将于12月27日正式开工;新—河高速公路实现通车,蒙—河高速公路将于2009年1月通车,中越红河公路大桥完成合龙,这些硬件设施的完善,将为**口岸人员、货物、车辆的快捷通关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六是内外并举,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鼓励连锁经营进社区、进乡村,发展城乡连锁经营网络,带动全县商贸流通业发展,进一步促进消费;在当前“减顺差”的背景下,积极扩大对资源性产品及其他国内短缺原材料的进口,扩大对关键技术、重要设备的进口,加快形成进口来源多元化格局。

七是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省、州发展外贸的优惠政策,使企业真正享受实惠。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外贸的影响,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边境地区经济贸易发展问题的批复》(国函[2008]92号),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边境贸易发展有关财税政策的通知》(财关税[2008]90号),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替代原边贸进口双减半征收,使原来 “虚化” 的边贸政策落到了实处,在此基础上,省政府和省商务厅分别于10月30日和11月1日召开会议,制定了促进我省后两个月进出口增长的政策措施,对企业每进出口1美元的商品补助0.02元人民币;对企业出口信用保险费全额补助。这些措施对帮助企业树立完成任务的信心,扩大进出口业务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金融危机:

一是引导企业面对困难,在金融危机中寻找机遇,苦练内功,在困难的条件下赢得生存空间。

二是凝聚力量,整合资源,形成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以增强抗风险能力。

三是坚定信心,抓住钢材、水泥等建材价格下降的有利时机进行技改、转产,有条件的企业要想方设法恢复生产。

四是加强与金融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协调解决企业贷款、融资难的问题,使企业早日恢复正常生产。五是根据云经能源〔2008〕485号和文经〔2008〕201号关于对部分工业企业给予特殊电价扶持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从2008年12月15起至2009年3月31日止,在冶炼企业丰水期电价的基础上,下调0.03元的电费(即每千瓦时电价在现行目录平水期电度电价的基础上下浮了0.15元),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历次金融危机及应对 篇7

(一) 金融危机对德国经济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德国的地产融资抵押银行是受到影响最早也是最大、最直接的行业, 在金融危机中, 金融市场信贷紧缩, 各个金融机构陷入危机并濒临破产, 在此过程中德国政府为了避免危机蔓延而对其中的雷曼兄弟公司进行了全面接管。同时许多金融巨头在金融危机中也未能幸免, 德意志银行在2008年税后亏损达到了39亿欧元。在此基础上, 金融危机向德国实体经济蔓延, 由于信贷危机的存在和消费者以及投资者对市场信心的丧失导致了企业信贷困难并且出现了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在2008年德国制造业销售指数开始下滑并且不断恶化, 一直到2009年2月, 制造业销售指数下降了26.5%, 更严重的是依赖于出口贸易的德国制造加工业订单在2009年也出现恶化, 2009年2月的国外订单同比下降41.9%, 从而使德国的出口不得不面临严峻的形式。

(二) 金融危机对德国社会的影响

从就业方面看, 2009年4月的失业率是8.6%, 并没有出现很大的波动, 但是这并不代表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没有产生影响, 因为在2009年的3月份数据显示, 此时的就业人数下降了一个百分点, 而通常3月份本应是就业人数持续增长的时间, 这一数据的下降属于2006年的2月以来首次出现;从物价方面看, 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 大部分国家的GDP出现负增长, 而德国并没有明显波动, 但是从GDP增长速度也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德国物价产生了不明显的影响;从消费方面看, 总体而言金融危机对德国的私人消费影响较小, 虽然2008年4季度私人消费同比下降0.6%, 但是消费者信心并没有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出现大幅波动, 这与德国国内在当时的零售商促销、通胀率较低以及政府的经济振兴计划有着紧密的关系。

二、德国面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德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这个阶段性是德国政府对金融危机的认知逐渐深化而产生的:

在金融危机初始阶段, 由于金融危机对德国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 所以在此背景下德国政府对金融危机产生误判, 认为德国的经济不会受到金融危机过大的影响, 同时认为金融危机的产生是因为华尔街所表现出的贪婪行以及美国政府对国内体制监管不力所造成的, 所以在此阶段德国只是对金融危机的“肇事者”美国进行督促要求其加大对国内金融体制的监管力度。

2008年9月, 金融危机对德国金融机构的影响开始显现, 德国国内的地产融资抵押银行等许多金融机构都陷入了经营困境并且走入了濒临破产的境地, 在此背景下, 金融机构纷纷要求德国政府能够伸出援手。而德国政府也是在此时认识到了金融危机发展的严重性, 并紧急的宣布私人存款将获得德国政府的担保, 同时为一些金融机构提供了数额较大的资金担保以避免金融危机出现更大的蔓延。而随着金融危机对德国国内金融机构造成越来越明显的影响, 德国政府为了维持金融市场秩序并确保公众对国内经济发展的信心, 做出紧急应对。颁布于2008年10月的《金融市场稳定法》提出了对金融市场稳定局的设立, 而其职责是对高达5000亿欧元的稳定基金进行管理。稳定基金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国内资本的充足率并剞劂国内金融机构资金流动性不足问题, 从而确保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稳定基金的实际金额是4700亿欧元左右, 其中担保资金就达到了4000亿欧元, 其余的700亿欧元主要用来进行注资和参股。

为了更有效的避免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 德国在2008年11月和2009年1月分别出台了经济振兴计划, 其内容都主要指向了四个方面:一是投资方面。政府拨款200亿欧元用于投资建设, 其中的40亿欧元主要用来建设水路交通、道路交通以及轨道交通并进行建筑改造工程, 35亿欧元主要用来建设城镇的基本设施, 65亿欧元主要用来进行教育领域的建设, 如幼儿园、中小学教育设施建设等、15亿欧元主要用在“环保奖金”的支付以促进国人对汽车的需求。9亿欧元主要用来支持企业所进行的研发活动以提高中小企业所具有的创新能力, 而余下的33亿欧元主要用来进行各州投资项目的建设;二是降低国人负担。其目的在于提高国人的可支配收入。其策略主要体现在逐渐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进行上调并对其起征税率进行降低、减少法定医疗的保险费率、提升子女津贴支付额度、促进和保障就业。在促进和保障就业中, 德国政府用于保障就业的资金达到了28亿欧元, 其中的10亿欧元主要用在针对失业青年和短时工人进行职业培训来推动国人就业能力, 剩余18亿欧元主要用于对短时工人的补贴;四是信贷和担保制度。德国政府在为企业的信贷和担保方面提供1150亿欧元, 并成立专门的“德国经济基金”, 其目的在于帮助企业顺利度过金融危机的影响, 其中出口导向性企业是德国政府最为重要的担保对象, 而这一举措也有效的确保了德国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为德国经济的复苏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德国政府的救市政策中可以看出, 其主基调是遵循市场经济原则, 所以并没有对使用政府行为对国内的经济做出过度的干预, 而这种做法也使德国经济在金融危机阴霾逐渐散去的情况下顺利的恢复到了原本的市场经济轨道。

摘要:面对金融危机给国内经济以及社会带来的影响, 德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并为德国经济的逐渐复苏奠定了基础。本文在对金融危机对德国经济与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德国政府的应对策略做出了研究与阐述。

关键词:金融危机,德国,经济振兴计划

参考文献

[1]丁纯, 瞿黔超.金融危机对德国经济与社会的影响以及德国的对策[J].德国研究, 2009年02期

[2]赖讷·克伦普, 拉尔斯·欧·皮尔茨, 王程乐.德国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措施[J].德国研究, 2009年02期

历次金融危机及应对 篇8

摘要:自2007年以来,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步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中国寿险公司造成巨大的影响。本文研究了金融危机对中国寿险公司的各方面影响,并初步探讨了中国寿险公司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寿险公司;影响;应对策略

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快速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认清金融危机对中国寿险公司的影响,不仅能够更好的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而且有利于中国寿险公司在剧烈变化的国际金融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寿险公司的影响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在重创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同时,也将触角伸向了保险行业。尽管中国寿险公司在国家政策壁垒的保护下,没有出现由于直接投资金融衍生品而带来的财务危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相对较小,但这对于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的中国保险业来说,依然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当前,中国保险公司受到了以下四方面影响。

1.企业净利润大幅下滑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投资市场疲软造成中国各寿险公司净利润大幅下降。上市公司2009年一季度季报披露,中国人寿实现净利润53.87亿元,比上年同期的34.74亿元增长了55%;中国平安实现净利润15.3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滑66.4%;中国太平洋实现净利润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滑88.88%.

2.营业收入稳步提升

寿险公司积极调整了业务结构,使保险业务收入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国人寿原保险合同保费达到2955.91亿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50.34%。中国平安寿险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11.78亿元,同比增长27.79%。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达660.92亿元,较上年增加30.39%。

3.大多数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略有下降但依然充足

收到中国资产市场的负面影响,中国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略有下降,但是均高于保监会的相关规定。截至2008年末,中国人数寿险业合计偿付能力溢额1141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达310%。平安保险公司集团偿付能力充足率为308%,较2007年的486.7%出现明显下滑,其寿险偿付能力在180%以上。太保人寿保险业务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4%,较上年下降43个百分点。

4.调整资产结构,加强实现风险管理

面对经济形势变化和宏观政策调整,中国保险业迅速做出反应,在风险控制和资产管理方面取得较好成效。面对不利的投资环境,大多数寿险公司一致的举措都是积极进行投资结构调整,如进一步加大债券类投资占比和固定存款投资占比,并缩减了投资风险较大的权益类投资占比,如下表所示。

二、中国寿险公司的应对策略

由于政策壁垒等原因是中国寿险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直接受损情况不大,但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势必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寿险公司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1.转变寿险公司经营理念

长期以来,中国大部分寿险公司对资金运用风险缺乏足够认识,超范围、超比例投资时有发生。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寿险公司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是一次难得的风险教育机会。中国寿险公司应该加强对金融危机的研究,强调发挥保险的保障功能,注重承保和投资的共同盈利。

2.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提前进行风险防范

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为确保寿险业经营的持续性和稳健性,中国寿险公司需要关注宏观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加强对经济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关注对保险业产生突出影响的领域,有准备地化解因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家政策调整可能给寿险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

3.加强银行合作

2008年以来证券市场出现大幅度震荡,不断走低,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向因此发生了变化。银行受到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适当减少贷款业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中间业务。中国寿险公司应该抓住银行业发展中间业务的机会,发挥银行的品牌优势和寿险的保障与投资功能,有利于扩大寿险产品的销售份额。

4.发展保障型产品

近年来,寿险行业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保障功能发挥不足、业务结构不尽合理、投资型产品占比过高等问题。在现今经济周期性调整的背景下,保障型保险产品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相对较小,有利于保险公司更好地应对经济周期波动,应加大保障型产品的发展力度。

5.形成一支高素质营销队伍

寿险产品对销售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其具备基本的保险知识和营销技巧,还要有法律、金融等相关知识。要根据当前实际,探索营销员分级分类管理,建立寿险销售资格制度,形成一支高素质营销队伍。

参考文献:

[1]吴定富:金融危机下中国保险业的监督和发展[J].中国金融,2009(4).

浅谈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篇9

艺术设计系09环艺29090101020方树威

2008年下半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迅速恶化,演变为一场历

史上罕见的、冲击力强大的、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破坏最甚、危害最久的深刻危机,其对世界经济的长期负面影响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中国作为世界第四经济大国和第三贸易大国,其经济

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使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股市和楼市大幅度波动,房地产价格下降增大,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就业形势将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不乐观的一年。首先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从而使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这一情况无疑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带来新挑战。其次,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预计将会有大批外企和中小企业倒闭、收缩,从而大幅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就业空间。

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宏观经济的突出矛盾是经济增

长回落和通货膨胀问题,针对宏观经济的政策目标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控制通货膨胀的压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认真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是指国家为达到既定经济目标对财政

支出和公债作出的决策。世界经济总体下滑、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国内物价上涨严重。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有助于稳定国内市场环境,平抑国际收支,提升人民币的信用,发挥积极稳健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

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其具体的内容是:

1、运用支

出政策积极优化结构,大力强化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和增加有效供给。

2、实

行结构性的减税和税制改革,服务于长期的市场建设和机制转换。

3、多方协同

配合,积极推进调动市场潜力的政策性融资。

4、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呼

应,适度扩张,给突遇寒流的经济增温供暖。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

了应对金融危机及发生的灾情,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总的方向是货币政策从“从

紧”转为“适度宽松”。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消费比重过低,导致内需不

足和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国外市场需求的拉动。因此政策着力点是扩大内需特别是刺激消费需求,要以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真正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利用这次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时

机,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尽管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较多,但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

大,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会越来越好,所以,我对未来三十年的中国经济增

长充满了信心。当然,中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道路不可能是线性的,其中总会伴随着各种周期性、历史性和体制性因素的约束和影响,这需要

我们不断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和经济金融改革中面临的新

上一篇:手机简单祝福短信下一篇:小兵张嘎抗日影片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