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观念

2024-10-29

编辑观念(精选4篇)

编辑观念 篇1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国的出版业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字出版的兴起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而科技图书主要是介绍科技成果、传播科技信息的平台, 对于科技图书编辑的职业素养也提出新的要求。本文着重探讨数字出版时代科技图书编辑的观念更新, 以期对编辑日常实务有所裨益。

1数字出版与科技图书编辑的定义

1.1数字出版的定义

数字出版主要是指通过数字技术对内容加以编辑加工, 借助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 呈现出的特点是:产品形态数字化、内容生产数字化、传播渠道网络化、管理过程数字化等[1]。当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涉及:数字报纸、 网络教育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电子图书、网络游戏等等。数字出版简而言之就是以内容作为基础的文化产业, 成为当前出版产业的必然趋势, 其中竞争力最大的是选题策划方面。

1.2科技图书编辑的定义

科技图书编辑主要指对时效性强、小众化、专业化的科技图书出版工作进行编辑加工出版相关工作[2]。例如, 在数字出版普及的时代, 作为一名建筑类图书编辑, 也应该增强数字出版相关业务的学习, 依据数字出版的特点及工作内容而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将海量的科技信息、科技成果传播给读者, 让更多的人了解科技的意义。

2数字出版成为科技图书编辑的必然趋势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媒体技术等等不断普及,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显著提高, 读者阅读方式也更多元化, 纸质阅读逐步向数字化阅读转变, 数字化阅读方式更加便捷、多样化, 例如手机阅读、光盘阅读、 网络在线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数字化阅读带动着数字出版成为出版行业的新趋势, 对于传统的出版单位有着极大冲击, 也陆续的转型升级,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先后制定了多种指导性文件, 为出版单位进行数字化转型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字出版是新形势下出版行业的必然趋势, 对从业者的工作模式、思想观念等都提出新的要求, 对于科技图书编辑者而言, 更应该紧抓时代潮流, 不断学习数字出版知识, 掌握数字技术手段, 进一步提高科技图书在数字出版中的竞争力, 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3数字出版时代科技图书编辑观念更新的几点建议

3.1增强选题策划的竞争优势

选题策划是数字出版的核心, 当前科技图书编辑身处于数字出版时代, 在选题策划中就应该与时俱进, 别具匠心才能提升亮点, 加入数字出版元素, 充分发挥数字出版技术的特点, 不断提升选题策划的竞争优势。

选题策划之前, 编辑可以通过网络, 登陆各类的科技网站, 搜寻海量的信息, 了解科技前沿的最新成果、研究热点, 多角度的深度挖掘最新的科技信息资源, 为选题策划打下良好基础;定好选题之后, 编辑娴熟运用多种数字技术的不同载体进行内容的加工整合, 逐步拓宽选题的思路, 加入音频、 图片、动画演示等多媒体技术的展示, 使得图书产品更加丰富、立体, 最大限度的去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此外, 提高作者原创水平, 注重挖掘数字出版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读者阅读纸质版图书同时, 也可以转化思维观念, 融入数组出版构想, 实现数字版的进一步推广, 扩大读者群。

3.2借助网站, 积极拓展全媒体出版

所谓全媒体出版就是不仅仅进行纸质出版, 而且运用互联网、手持阅读器、手机等终端数字设备以数字形式同步进行出版[3]。科技图书编辑应该充分利用好网站资源, 使得纸质图书与网站之间的协调发展。例如:在出版建筑施工技术类图书的时候, 纸质图书操作流程的内容上可以放上二维码, 读者购买纸质图书之后可以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网站中能够点击看到施工实际操作流程的相关视频。对于网站的建设中, 编辑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参与其中, 出谋划策, 使得读者浏览网站时候能够快速、简便的搜到自己所需信息。对于读者在网站上的疑问或者留言, 编辑应该及时的进行回复, 和读者之间友好互动, 帮助读者解决疑难, 提高网站信誉, 让读者感受到图书之外的优质服务。

3.3积极拓展营销渠道

当前在数字出版环境下, 对于科技图书编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单纯的选题策划、编辑处理等传统工作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 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参与到图书的发行与销售数字化流程中。其中图书网络营销就是一种新渠道, 通过互联网及新媒体在社区、豆瓣、博客、微博、微信等进行评论、互动、传播, 逐步推动图书销量的点击量、销量。作为编辑一旦图书出版之后, 应该积极的在网上书店加强宣传, 填写营销建议书, 及时更新到网上书店, 第一时间展开图书网络营销的开展。将定价、书名、 目录等内容梳理好, 重点写好编辑推荐, 让作者一目了然。如今, “在线试读”成为网络营销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营销策略, 例如当当网等, 用户留言编辑及时回复, 将潜在阅读者变为购买者。

参考文献

[1]李宏滨.新时期科技图书编辑能力与素质探析[J].科技传播, 2015 (10) :182-183.

[2]易新.浅谈科技图书编辑的必备素质和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18) :18-19.

[3]尚海霞.新时期科技图书编辑的素质和素养[J].中国科技信息, 2013 (10) :220.

编辑观念 篇2

一、民生新闻节目的受众需求

受众需求是民生新闻节目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新闻工作者对民生节目的定位与编辑首先应从受众需求的分析入手, 明确节目需求特点, 从而为服务受众奠定基础。具体来说, 受众的需求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民生新闻节目需要贴近受众生活。不同的民生新闻节目可以有不同的主线, 但都必须以受众生活的实际为核心。有的受众关心柴米油盐, 有的受众关心家庭氛围, 有的受众关心工作发展。民生新闻节目的受众希望能够从节目中看到自身生活的影射, 并探讨自己所关心的问题, 获得生活启发。因而只有持续开展贴近受众生活的新闻报道, 民生节目的编辑才能获得收视率的保障。

其次, 民生新闻节目需要和受众开展互动。受众对民生新闻节目的关注绝不仅限于内容的播报, 更重要的是从中感受到节目与观众的互动。对大多数受众群体来说, 虽然自身并不一定参与互动, 但节目编辑过程中与代表性受众的互动, 也能够使其他受众群体产生共鸣, 仿佛自己也置身于互动的环节。

最后, 民生新闻节目的受众具有多元化的需求。民生新闻节目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板块, 如经济民生、文化民生、社会民生, 每一类民生新闻都具有不同的受众群体, 而且伴随时代的发展, 受众群体的观看需求也处于变化之中。

二、要从受众的大众化心理和需求出发, 主动适应受众观念的变化

1. 贴近生活

从农村多样的农业产业发展到城市工人更为细密的分工, 人们都忙于怎样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快节奏的生活、社会功能的完善, 使人们交流和联系减少, 人们需要掌握更多的自主解决困难和问题的经验或方法。这样, 作为及时、开放的信息载体的新闻, 成了人们学习知识、掌握有效信息的重要选择, 而受众的这个选择的目的性, 要求新闻媒体以一个受用的“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在面前, 这样, 平民化、生活化, 以关注和帮助群众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和困难为主要选题内容的民生新闻便很好地充当了这一角色。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节目、南京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的实用资讯板块都是以为市民群众提供及时新闻信息帮助为出发点, 深受欢迎。由于节目能够为受众提供自主生活和解决问题的参考, 深受群众喜爱, 节目也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2. 坚守真实

事实上, 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是自身进步 (社会化) 的需要。当今社会, 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 都可能影响到人的生活方式或思维方式。这些变化是什么?群众需要了解尽可能原生态的新闻事实, 以获得信息帮助。否则受众就会失望, 媒体也将失去公信力。而民生新闻的实践正说明了追求新闻原生态的重要性。民生新闻表现的特点是本土化、贴近性、低视角、平民化。选题着眼点更多是街道、社区话题, 讲述的是平民百姓的新闻, 平民百姓的心头事, 让新闻走进百姓生活。节目形式讲求故事化, 情节化。这些特点使民生新闻更加便于受众接受, 也表现出高度的真实性。民生新闻的亲近性、生活化和人文关怀特点改变了以往那种高高在上的新闻表达方式, 使受众在轻松愉快的收视心情下自觉获得有用信息, 实现学习和进步。

3. 捕捉温暖

我们每一个人可以感受到的是, 社会节奏日益加快, 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随之增加, 所以, 希望生活变得更温暖、更安全成为人们的心理需求。而守望关照好受众心理, 与受众相知, 带去好邻居般的关爱与温暖成为民生新闻必须具备的潜质。而电视民生新闻之所以能走进家庭, 为受众喜爱, 也依赖了这个重要原因。百姓想什么, 需要什么?电视新闻播出什么, 反映什么?回答好这个问题, 就会给民生新闻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

4. 互动交流

民生新闻的另一个成功之处, 在于它给受众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在社会不断变化的背景下, 媒体作为社会话题的交流平台便很快催生。实践证明, 民生新闻很好地承担了这一角色。近两年, 民生新闻在实现与受众的广泛交流上作了较为大胆的探索。一方面, 群众直接走进民生新闻的几率越来越多,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事件当事人;另一方面, 不少新闻节目如《直播南京》、陕西电视台的《晚间播报》等都开辟了互动话题新闻, 让群众就某一事件发表看法, 让观众意见及时得以反映, 还有大多数民生新闻节目都开通24小时新闻热线, 如《南京零距离》有几十部热线电话, 并且来电有记录、有问题必答复。通过民生新闻这个交流平台, 受众的倾诉愿望更容易实现, 表达感情、发表见解不再是难事。因为有了民生新闻打造的这个与社会沟通交流的平台, 受众的倾诉愿望得到最大满足, 从

而使他们更加信赖和喜爱民生新闻节目。

总之, 民生新闻节目的兴起为新闻工作者带来了崭新的发展契机, 以受众需求为依托, 建立清晰的节目定位, 切实做好深入的编辑工作是民生新闻节目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万晓东.受众心理需求下的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浅论.科技创新导报, 2008年第27期

[2].熊艳玲.分析受众心理, 创新新闻报道.考试周刊, 2009年第39期

编辑观念 篇3

1 现代电视节目编辑观念探析

1.1 应充分发挥声图的共时作用

电视节目普遍采用声图同步的形式来传播内容, 这也是节目编辑在后期制作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和完成的工作, 就现代电视节目制作来讲, 声音 (在电视节目中主要是指解说词) 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编辑要以声音为核心来构建节目的内容, 完成一个具有立体化的声像统筹的思维活动, 而这一思维过程就恰恰是架构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鉴于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播出方式与受众的观看时间、观看方式所呈现的特点, 要想使受众观看电视节目的心态以及专注度得以端正和提高, 增强节目内容的传播效果, 就必须保持声图的同步, 充分发挥声图的共时作用[1]。

1.2 树立纪实与重构相结合的编辑理念

电视在记录生活场景、现实素材等方面, 能够给受众带来最大程度的参与感和真实感受, 这种同步记录性反映到编辑理念中就对现实生活的纪实性。在节目制作过程中, 为了节目内容的叙事需要以及激发受众的真实感受, 编辑要充分应用“现场”元素, 尽可能去增强节目的综合效果。电视节目内容中的画面蕴含了丰富的信息量, 编辑应注意对素材的选取使其能够充分反映真实场景, 传递正确、有效的信息。当然, 为了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在节目制作过程中, 编辑也不能一味追求纪实性, 还应对素材进行细致的梳理和重构, 综合运用多种元素, 增强受众的感官体验, 使节目内容更符合信息传播和满足受众的需要。

1.3 重视编辑技巧以及特技构成的视觉表现

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以及受众对电视节目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现代电视节目编辑更要重视编辑技巧的使用以及特技的采用, 以增强节目的视觉效果, 进而增强节目的传播效果。采用特技不仅能够完成较为困难或危险的拍摄, 还能够做出动态变化, 改变被选对象的运动轨迹以及节奏, 从而使节目画面更为精美, 动作更为逼真, 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因此, 在节目制作过程中, 编辑应重视编辑技巧以及特技构成的视觉表现[2]。

2 电视节目编辑观念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2.1 电视节目编辑观念影响着现代生活的独立性

现代电视节目制作普遍采用非线性编辑, 使节目内容更趋于栏目化和专业化, 在视觉文化上越来越注重张扬个性, 以丰富多彩、极富个性的形式来吸引受众目光, 如国内首档相亲节目——我们约会吧, 国内首档情景舞台秀节目——喜剧之王、国内首档慈善公益类节目——帮助微力量, 国内首档姓氏文化类节目——非常靠谱, 等等。受众的生活观念深受这些电视节目内容的影响, 张扬个性的编辑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以及生活的独立性, 就连电视广告都在突出个性化宣传, 其对我们购物观念和购房方式的影响, 实际上就是在影响着我们的独立性[3]。

2.2 电视节目编辑观念影响着现代生活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一种与封闭性相对应的形式, 也是区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社会由封闭性过渡到开放性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 例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其中, 媒体所起到的宣传作用也不容忽视, 在特定情况下或给定的条件下, 媒体会对一种信息源进行不断的介入, 从而使其不断向外扩散, 这对社会的开放性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电视节目内容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传播了各种生活方式, 也证明了各种生活方式存在的合理性, 这也会被部分受众学习和采用, 通过电视的传播, 人们的生活将变得更为多元化, 进而促成了文化以及心理上的开放。

2.3 电视节目编辑观念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消费方式

电视节目编辑观念无论是对现代生活的独立性还是开放性的影响, 最终都会作用于人们的消费方式上, 电视文化主导下的消费主义倾向, 对现代人的生活消费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现实状态下, 受众接受和认可某一电视节目, 也是接受和认可这一电视节目内容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而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 电视节目实际上也是在制造生活欲望和消费欲望, 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则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4]。

3 结论

综上所述, 电视节目内容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电视节目编辑观念对现实生活的独立性、开放性, 以及消费方式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 现代电视节目编辑观念与现代生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随着社会级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 电视节目编辑观念将现代生活的影响将会越来越深刻。

摘要: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通过载有文字、声图的信号传播作品的节目, 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以及受众对电视节目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现代电视节目编辑也要更新观念, 增强节目的传播效果。本文主要从电视节目编辑的发展特点出发, 着重探讨了现代电视节目编辑应坚持的价值取向, 并分析了电视节目编辑观念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电视节目,编辑观念,现实生活,影响

参考文献

[1]马晓玲.现代电视节目编辑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素质[J].剧作家, 2010, 11 (4) :162.

[2]沈静.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中编辑思维的探讨[J].河南科技, 2012, 16 (7) :4-5.

[3]陈婉莉.试析电视节目编辑的创新与表现[J].新闻传播, 2013, 21 (10) :139-140.

编辑观念 篇4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方式, 被称为“华尔街日报体”, 简称华体, 与我们在消息写作中常用的倒金字塔式结构最大的区别不仅仅是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编辑更是一种考验。

这个考验主要源于报纸版面的制约。我们要在有限的版面中给予读者更多的有用的信息资源, 这就要求我们的文稿短而精, 而倒金字塔式体裁, 在编排时, 最安全与最正常的删改方式就是从最后一段往前删, 直到只保留导语仍然能充分展示新闻事实的核心内容。

而“华体”新闻因其体裁的特殊性就会使每一段都与前一段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些联系使得编辑不可能像删改倒金字塔式新闻那样从后往前大段删减, 而如果把每段都删节一部分, 成为一句话一段, 又会使文章的可读性与故事性大大降低。

因此, 可以这样说, 华体新闻报道能否在一张报纸上获得充分的版面空间,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要靠编辑改变思想观念, 更新新闻理论及实践水平。

改变观念, 正确认识版面信息量与发稿数量之间的关系

一个版上编发一堆垃圾稿件, 不如编发一篇新闻价值高、内容多、服务性强的稿件。但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比如减轻记者完成任务的压力、方便版面编排等, 尽可能删短稿件, 尽可能多地往版上挤稿子。有时也不排除在编稿时偷懒, 看见一篇长稿子, 直接另起炉灶, 改写成一篇很短的倒金字塔形式的消息。这种做法在初接触华体新闻时尤其明显。因为华体新闻报道一般要将一个故事贯穿始终, 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 直到把新闻的主题完全展现出来。这样做稿件不可避免地会较长。此时, 用倒金字塔的格式重新改写一篇消息稿, 显然要比细致地保留稿件原来风格进行编辑省时省力得多。只是这样一改写, 省事倒是真省了, 但记者在一个新闻报道中要透露的信息可能绝大部分都找不到了。

因此, 作为一名编辑, 笔者的体会是, 不但需要时时学习新的新闻传播理论, 同时也要在实践中真正把报纸的理念贯穿到具体的工作中去, 不偷懒, 精编细编那些信息量大、新闻价值高的新闻, 还要舍得给版面, 敢于打破排版模式, 做抢眼新闻。当然, 这也需要报纸在考评上时时进行鼓励、引导。

紧扣主题, 围绕中心讲故事

观念转变之后, 在具体的“华体”新闻稿件编辑中, 要紧扣新闻主题, 编辑适当的导语小故事, 剔除不能使主题更鲜明的细节, 精练语言、平实叙述, 围绕报道的中心讲好故事。

编辑适当的导语故事。“华体”的最大特色在于运用作为导语的小故事情节吸引读者, 利用精心选择的事例层层推进, 直到完全展现新闻主题, 并在结尾时返回开篇故事, 从而串联上整篇报道。这势必使得导语故事成为稿件的一大“重头戏”。在编辑过程中, 笔者发现有一些学习或模仿“华体”的稿件过多地在导语小故事上着墨, 故事写得很精彩, 而整个报道的主题却显得不太重要了。有些稿件给人的感觉是偏离了主体新闻的采撷和挖掘, 过分寻求琐碎的事件。所以, 在编辑“华体”新闻稿件时, 首先要把握的一点就是:重新考虑导语故事的写作, 既要把这个故事写得趣味盎然, 又要简单、明快, 充满诱惑力, 更主要的是要能恰当地引出主题。也就是说, 在编辑过程中, 时刻记住这个导语故事是为主题服务的, 是用来引出主题的, 而不是与主题争风头。

立足事实, 剔除琐碎细节。由于“华体”新闻报道更多地采用非虚构或短故事形式, 需要汇集大量的新闻素材, 作者很容易陷入罗列事实的圈套, 将题材弄得零零碎碎, 不利于明确地表达思想。罗列事实也使作者习惯于跟在事实后面跑, 而不能从事实上升到广泛的概括。因而, 编辑在编稿过程中, 必须明确把主题放在首位, 立足于新闻事实。除去事件的来龙去脉, 编辑要处理的不单纯是事实和细节材料, 还有事实材料中的细微之处、情绪和情感, 从中选择最有意义的, 然后加以分析、概括, 通过细节观察的方式重构故事, 运用足够的背景及相关资料向受众诠释主题。与此同时, 毫不犹豫地剔除那些对主题来说次重要的细节。

精练语言, 避免刻意渲染。由于“华体”新闻报道的主体就是讲故事, 注重故事性, 一些初接触的新闻报道者常常会用一些文学上的手法来写消息性报道, 刻意渲染气氛, 运用一些矫揉造作的格调和弄虚作假的手法。编辑这些稿件时, 就要做到让稿件简单明了, 条理清楚。新闻的艺术在于写得简短、清楚明了, 只有在把新闻写得简明扼要时才能实现。因此, 在保证故事本身能反映主题的前提下, 应该尽可能地让事情本身说话, 用普通的词汇来讲述这件事, 并且使用直截了当的陈述句。为了做到平实叙述, 写作就像电视新闻镜头那样, 把现场展现给读者, 使读者能看到、感觉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

汲取精华, 用细节打动读者

“华体”本身是非事件性新闻写作的一种方法, 通过见事又见人的故事描述手法, 特别是通过普通人这个点以深化新闻主题的面, 在赋予了人情味的同时又突出了贴近性, 极易使读者产生共鸣。这也是“华体”这种写作风格备受推崇的主要原因。但是不少记者在运用“华体”框架结构进行写作时, 往往生搬硬套, 开篇是人物故事, 中间表现主题, 结尾再强行让导语故事中的主人公出来说两句话。而目前的综合性日报 (党报和晚报) 很多报道都是事件性新闻报道, 仍然不作改动地照搬“华体”套路, 就使得新闻报道形成了新的八股文。

【编辑观念】推荐阅读:

和谐观念10-17

转变观念10-17

组织观念05-08

观念误区05-14

观念制度05-15

保护观念05-26

家长观念05-29

实验观念05-31

转换观念06-05

儒家观念06-16

上一篇:英语教法案例下一篇:思想道德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