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神经功能

2024-09-11

脊髓神经功能(精选11篇)

脊髓神经功能 篇1

摘要:成立专科护理培训小组并实施: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践培训相结合。实施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及效果评价。实施前后护士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估专科内涵、护理患者信心、压力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并发症及满意度有统计学差异。对护士进行脊髓损伤神经系统评估技能的专题培训可激发护士参与脊髓损伤病人管理的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改善病人的护理结局。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估,护士培训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或脱位引起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在各种原因所致的脊柱损伤中,约有1/3病例伴有脊髓损伤,颈段可达50%[1]。它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损伤,往往造成病人不同程度的截瘫或四肢瘫,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神经系统评估是判断脊髓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既可靠又可重复的检查方法[2]。护士神经系统评估能力强弱及评估结果直接影响护理计划制定、护理措施实施和护理效果[3]。借鉴国内外培训经验,笔者所在医院根据骨科实际情况于2014年4月~2015年9月对骨科护士分层级进行脊髓损伤神经系统评估技能相关知识专题培训,取得一定成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两个骨科病区N0-N4护士36例。

1.2方法培训前问卷调查:对我院两个骨科病区直接参与脊髓损伤护理的同事进行了护理脊髓损伤病人的忧虑问卷调查,派发問卷36份,收回有效问卷36份,回收率100%。调查问题涉及到了解护理人员接受脊髓损伤病人护理的专科培训情况、护理脊髓损伤病人时的压力、信心、健康教育资料是否足够、理解治疗方案等。

1.3调查结果分析大多的护理人员没有接受脊髓损伤病人护理的专科培训,即使有也是以讲座形式进行,缺少实际性的操作训练。压力源主要来自于护士对脊髓损伤疾病的病理生理、急救措施、并发症的处理不掌握。护理人员对护理此类病人信心不大主要是对脊髓损伤的评估方法、病情观察、康复知识不足、加上临床上指导护士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资料不足。

1.4理论授课(以幻灯片的形式授课,共2个课时)内容脊柱的生理解剖,脊髓损伤的定义、病理病因、患病率、分类、损伤标准、初期护理、治疗原则、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神经功能评估卡片的使用,评估表格的书写等。

1.5培训要求让受训护士分批次到手术室观摩手术、轮转门诊进行门诊观摩和跟随骨科医师主任每周对病房进行查房,让护士对我院骨科目前的手术开展过程和手术新进展有所了解,同时,还应该准确认识到手术之后的护理重点和护理干预技巧等,比如如何无痛化的搬运病人、对生褥疮患者如何开展护理等;了解并掌握骨科常规检查的流程和目的,并且告知患者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学会识别简单的X光诊断报告,掌握骨科临床治疗过程中常用的护理配合方式,比如石膏包扎、固定和小夹板使用等;掌握脊椎损伤患者术后常规护理和特殊护理的方式技巧。提高骨科护士的专业护理技巧水平,让其能够掌握一定的骨科治疗和护理技术。

1.6操作培训(1)观看教育示范操作VCD(由学员自修);(2)实地观看操作,在指导下配合操作(1个课时)。(3)指导下进行实地的操作与配合练习(1个课时)。理论及操作考核根据学员的学习进度,安排理论及操作的考核。(理论考核时间为15min,操作根据实际而定)由学员自行申请,二周至四周完成一批人员的培训。

1.7理论授课与实践培训相结合(1)成立脊髓损伤专科护理培训小组:由一名赴香港研修骨科专科护理的专科护士担任组长,两名经培训考核后合格的护理组长为培训指导老师,骨科护士长为督导员,担任督导与协调工作,并请科室主任担任咨询者和合作者。(2)培训材料:脊髓神经评估小卡片、示范教育VCD,统一的神经评估记录表格等。(3)分层级培训:对2名选取的护理组长首先进行培训并考核合格,授予指导老师资格;由专科护士协助指导老师对科室的护士分批进行培训及考核,直到整个病房的护士都能熟练掌握脊髓损伤的护理评估方法掌握。

1.8培训效果评价培训结束后对培训成绩、培训方式意见、调查问卷分析统计结果等进行效果评价。

1.9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6.0版统计软件,使用率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士培训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估前后压力、信心及理解治疗方案的比较经过6个月的专题培训,结果表明,通过规范培训的护士专科内涵明显高于培训前,对治疗方案的理解明显高于培训前,管理脊髓损伤病人时压力明显下降。见表1。

2.2护士培训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估前后患者并发症及满意度的比较经规范培训的护士管理的患者并发症明显减少,临床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患者满意度较培训前明显提高。见表2。

3讨论

笔者研究表明,对护士进行脊髓损伤神经系统评估技能的专题培训可激发护士参与脊髓损伤病人管理的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改善病人的护理结局。培训值得推广应用。

Sherr(1989年)指出经过系统良好的护理技能培训,不易遗忘。把“脊髓损伤病人神经功能评估操作流程示范”制作成图文并茂简单明了的神经功能评估随身小卡片以及VCD视频教学影像,这种多元化的培训方法适合培训不同层次的临床护士,使临床护士更全面的掌握脊髓损伤神经评估方面的专科理论知识及相关评估工具的使用,提升临床护士对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评估及护理技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改善病人护理结局[2]。

多元化的规范培训可以拓宽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懂得如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制定实施成组计划,应用人、物、法、环的因果关系去分析和处理临床护理问题。

建立和健全统一标准相关培训制度和管理方法可以提高临床护士对脊髓损伤护理的信心及实践能力,激发护士参与脊髓损伤病人管理的积极性,早期识别危及脊髓损伤患者生命的伤害,并在必要时进行快速干预,提高患者救治率,降低患者伤残率,节约医疗资源。

显著提高了骨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让护士从医学院学生过渡到护士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她们刚刚从进入社会就要面临如此繁重的临床护理任务也是非常艰难的,“如何才能够快速从学生转换到骨科护理人员”是骨科护士都应该注重的问题之一,这项问题将直接关系到骨科护理队伍的建设和护理质量的提高,而护理培训就是最有效优化这方面问题的方式。

通过专业的临床护理培训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护理水平。通过分阶段的培训能够让各阶层的骨科护理人员都能够让自身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医患之间的矛盾问题和护理交接问题也将得到大大的优化。在降低医患纠纷的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自身的护理安全系数[3]。

专科护士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1)专科护士选拔标准有待于统一,提高调查中只有1名男性专科护士,说明男护士参加专科护士培训的人数少,管理人员应当关心男护士的专科发展。(2)专科护士理论培训时间较为合理,临床实践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专科护士理论培训时间、学员对培训内容、课程设置、课程管理较为满意。根据临床调查分析来看,专科护士培训前后其科研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其发表专业论文的数量没有增加。因此,在专科护士培训中需要增加科研培训的内容和科研培训的时间,提高专科护士的科研能力。相比较我国的临床实践时间尚无统一标准,且区域性差异较大。因此,相关部门在制定专科护士培训大纲及临床实践安排时应考虑学员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培训的时间与内容,提高学员的主动性。(3)专科护士无再认证,并缺少再培训。目前国内缺乏对专科护士的再培训及再认证。美国的CNS执照有效期通常为5年,日本的CNS5年后资格更新。本研究显示,63.4%专科护士认为需要再培训。(4)专科护士培养中的其他问题。调查对象中93.5%的人主动要求参加专科护士培训,显示有较强的学习愿望。培训方式、费用支付方式以及培训期间个人收入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专业的脊椎损伤护理能够大大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和受挫感,提高患者的恢复信心和能力,因此对骨科护士进行专业化的护理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重点强化护理培训过程中的环节交替和内容衔接,让护理培训的专业性有所提高,并且还应该在不断的临床护理过程中总结更多完善的临床护理培训方案。

参考文献

[1]Kely SR.The role of intestinal stoma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J].Spinal Cord,1999,37(3):211-214.

[2]Han TR,Kim J H,Kwon BS,et al.Chronic gastrointestinal problems and bowel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J].Spinal Cord,1998,36(7):485-490.

[3]彭爱萍,包良笑.广东省238名骨科护士脊髓损伤病人神经系统评估技能调查[J]护理学报.2013,22(3):23-24.

脊髓神经功能 篇2

神经内科

主讲人

护士长:大家下午好,今天的护理查房主要讲的是视神经脊髓炎的病人,现在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视神经脊髓炎的一般知识。

视神经脊髓炎 又称Devic病或Devic综合症,是视神经和脊髓 同时或相继受累的急性或亚急性脱髓鞘病变。

病理 病变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视交叉,脊髓病损好发于胸段和颈段。病理改变是脱髓鞘、硬化斑和坏死,伴有血管周围炎性细胞侵润。

临床表现 好发于青年,男女均可发病。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病情进展迅速,可有缓解-复发。急性严重的横贯性脊髓炎和双侧同时或相继出现的球后视神经炎是本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可在短时间内连续出现,导致截瘫和失明。

1、视神经受损症状:急性起病者,可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单眼视力部分或全部丧失;一些患者在视力丧失前一两天感觉眼眶疼痛,眼球运动或按压时疼痛明显;眼底改变为视神经乳头炎或球后视神经眼。亚急性起病者,1~2个月症状达到高峰;少数呈慢性起病,视力丧失在数月内稳步进展,进行性加重。

2、脊髓受损症状:脊髓受累以胸段和颈段多见,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横贯性脊髓损害或上升样脊髓炎样表现。病损以下出现相应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此外,不少病人可伴有痛性痉挛和Lhermitte征(屈颈时,自颈部出现一种异常针刺感沿脊柱向下放散至大腿或达足部)。辅助检查

1、急性期患者多有脑脊液细胞数及蛋白的增高,与多发性硬化不同,只有少数病者可出现寡克隆IgG带。

2、视觉诱发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多有异常。

3、脊髓核磁共振检查发现,80%以上的复发型病人的脊髓纵向融合病变超过3个,或3个以上脊柱节段,通常为6~10个节段。

诊断 典型病例临床诊断并不难,但仅有一次孤立发作且仅有一个部位症状则诊断困难,但后来的临床进展可证实。核磁共振显示的视神经和脊髓病灶、视觉诱发电位、脑脊液检查异常等均可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注意与单纯性球后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鉴别。单纯性球后视神经炎多损害单眼,没有脊髓病损,也没有缓解-复发的病程;多发性硬化的脑脊液细胞数及蛋白的增高不如视神经脊髓炎明显,并且核磁共振检查脊髓病变节段极少超过1个脊柱节段,而视神经脊髓炎脊髓纵向融合病变超过3个以上脊柱节段,通常为6~10个节段等特点有助鉴别。

治疗 甲基强的松龙大剂量冲击疗法,继以强的松口服等对终止或缩短病程,有一定的效果。另外,也可适当选用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

通过介绍,我想大家应该对视神经脊髓炎这个疾病有所了解了。下面请我为大家介绍一下病人病史、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治疗等。(护士):

现病史:患者,51床,陈雪梅,女,52岁,患者及家属诉2年余前突发双够缓慢行走,生活自理,今年9月份因受凉上述症状再发,无视力减退,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给予激素冲击治疗,护脑,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后症状缓解,但行走比此次发病前差,3天前因受凉后再发双下肢乏力,视力无明显减退,无畏寒,发热,咳嗽,咳痰,无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为求治疗,家人送人我院急诊科,急诊科经治疗后转入我科。查体:T36.5°C,P72次/分,R20次/分,BP106/61mmHg,神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无构音障碍,口角无歪斜,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增高,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指鼻试验阴性,闭目难立征阴性,双巴氏征阳性。

既往史:有“颈椎病病史” 椎动脉细窄病史。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

生化检验结果:总蛋白56.1g/L降低,白球比2.51g/L稍高。诊断:1.视神经脊髓炎 2.颈椎间盘突出症 3.椎动脉细窄 治疗:抗血小板,护脑,改善微循环,调脂及对症支持治疗。根据患者入院时的情况,制订了以下护理诊断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1.躯体移动障碍:与下肢瘫痪有关

护理目标:病人躯体活动能力恢复到最佳状态。

护理措施:1.准确评估病人患肢的活动能力,与病人共同制订护理计划;被动运动的幅度由小到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按摩应以轻柔缓慢的手法进行。②经常翻身:用双上肢的力量带动双下肢,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相结合,还可配合针灸、按摩、理疗等。护理评价:患者肢体肌力虽然较入院时有所恢复,但仍要坚持功能锻炼,希望尽快恢复到最佳状态。

2.有皮肤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肢体瘫痪、感知改变有关 护理目标:病人感到清洁、舒适,不发生褥疮。

护理措施:1.每2小时给病人翻身一次,按摩局部骨隆突处,并注意翻身时避免推、拉、拖的动作,以免擦伤2.注意合理进食,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3.每天按时巡视,床头交接班。

护理评价:患者感到清洁、舒适,没有发生压疮。

3.焦虑:与健康状况的改变在心理上造成威胁感,知识缺乏,环境改变有关

护理目标:患者焦虑感减轻。

护理措施:1.主动向病人介绍环境,消除由于医院环境造成的陌生和紧张感;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亲切而又耐心的解释和尽可能解决患者实际需要。3.给予视神经脊髓炎疾病的知识宣教,使之了解病情,从而消除紧张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4.与家属沟通,让其多关心病人,给病人心理安慰,感觉很温馨。

护理评价:经过治疗,随着病情的逐渐好转,再加上对疾病的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焦虑感已经减轻。

4.泌尿系感染的危险:与留置导尿有关 护理目标:没有发生泌尿系感染 护理措施:

1、向病人讲解泌尿系感染的常见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混浊等。

2、指导患者多饮水,每日1500-2000ml。

3、保持会阴清洁,每日进行会阴冲洗2次,必要时进行膀胱冲洗。

4、按需或按时夹放尿管,尿袋低于耻骨联合,防止逆行感染教会病人膀胱括约肌训练方法。

护理评价:没有发生泌尿系感染 5.便秘的可能:与长期卧床有关

护理目标:便秘情况有所改善

护理措施:

1、每日在早餐后定时协助病人排便,并给病人合适的环境(如用屏风或布帘遮挡)。

2、餐后30分钟指导并协助患者行腹部环状按摩,以促进肠蠕动,利于通便。

3、病情允许时,告诉病人在排便时适当用力,以促进排便,协助进行增强腹部肌肉力量的锻炼。

4、饮食应少食多餐,选用富含植物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多饮水,每天饮1500-2000ml,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5、肛门排气。

6、开塞露塞肛。

7、轻压肛门部位促进排便,大便干结时戴手套用手指抠出粪便。

8、使用缓泻剂,如口服大黄、碳酸氢钠以软化大便而排出秘结成团的粪结石。

9、保持病人身体清洁和舒适,大便后清洁肛门并洗手,及时更换污染床单,开窗排异味等。护理评价:便秘情况有所改善 6.生活自理缺陷:与肢体瘫痪有关

护理目标: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患者能主动寻求别人帮助完成生活自理。

护理措施:1.协助病人完成自理活动,鼓励病人寻求帮助;2.将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易拿取的地方,以方便病人随时取用;3.将信号灯可以放在病人手边,听到铃声立即予以答复;4.协助病人洗脸、刷牙、漱口、梳头、剪指(趾)甲;5协助病人床上大小便,如果给病人床上擦浴,要关好门窗,调节好室温,防止受凉,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6进食时避免更换床单、清扫床单等护理活动,保持进食场所要清洁.护理评价:病人自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主动寻求别人帮助。

健康教育:

1.下肢的康复训练仍是主要内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有耐心,更要有信心,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并且做到劳逸结合。

2.平日应保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要保持大便的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3.如果出院,严格按照出院后的医嘱用药,比如抗凝药,定期来院复查,随时调整治疗方案。4.注意保暖,避免受凉,疲劳等。5.如有不适及时就诊,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脊髓神经功能 篇3

【关键词】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中图分类号】R7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38-02

脊髓髓内肿瘤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据统计国外髓内胶质瘤在脊髓肿瘤中占25%,而在国内仅占13~15%。脊髓髓内肿瘤多发于青少年人群,且大部分为恶性。在该病的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因此通常发现较晚,一经确诊往往已处于晚期,可累及到脊髓的数个节段,严重时可对整个脊髓产生恶性影响,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近些年,随着MRI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已实现对脊髓髓内肿瘤的早期诊断,并且在诱发电位监测、超声吸引手术刀、显微神经外科等技术的协助下可直接对肿瘤进行手术切除,临床疗效良好[2]。我院自2011年~2012年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45例,同时以脊柱稳定性的重建技术为指导,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2012年收治的椎管内肿瘤患者246例中的髓内肿瘤患者共计45例(18.3%),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18岁,平均43.5岁;室管膜瘤22例(48.9%),星形细胞瘤14例(31.1%),脂肪瘤8例(17.8%),血管母细胞瘤1例(2.2%);肿瘤位置情况中,19例位于颈段,占42.2%,12例位于颈胸段,占26.7%,8例位于胸段,占17.8%,6例位于胸腰段,占13.3%。

1.2临床表现

早期临床表现[3]:感觉异常、行走不稳、四肢无力、疼痛感衰退,或伴感觉分离及括约肌功能逐渐衰退;晚期临床表现:丧失深浅感、截瘫,可伴局部肌肉萎缩、瘫痪等。本组患者45例,其中40例首发症为不同程度丧失深浅感,主要表现为节段性感觉障碍,如感觉不适、肢体麻木等,36例同时伴有运动功能性障碍(其中包括:括约肌功能逐渐衰退9例,双下肢全瘫2例),如肌力衰退、四肢无力等,少數患者伴有局部肌肉萎缩。

1.3 影像学检查

对本组所有患者进行MRI平面扫描及增强扫描,诊断结果显示病变部位:25例为胸段,12例为腰段,8例为颈段;行增强扫描后,强化33例,12例无强化,其中16例伴有脊髓空洞。MRI检查提示:25例为室管膜瘤,病变部位为脊髓中心,脊髓增粗,边界清晰,T1加权像为等信号或长信号,T2加权像为较长信号;16例为星形细胞瘤,病灶边界模糊,可见病灶呈弥漫性生长,其中8例不均匀强化,8例未强化;4例为血管网状细胞瘤,T1、T2加权像不均匀,为等信号,且可见流空现象,均具有强化征象。

1.4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镜下手术,患者取俯卧位,肿瘤位于腰部及胸部的患者垫高相应部位,从而使病变部位充分暴露于术野的最高位;肿瘤位于颈部的患者应尽量屈伸头部。术前采用MRI对所有患者肿瘤进行准确定位,胸腰段肿瘤37例,并在手术过程中进行X线椎体定位,从而明确肿瘤的上、下极。患者均给予显微镜下取正中入路进行手术,手术切口避开血管区,逐层切入,根据提示找出肿瘤与脊髓周围组织的交界带,通常呈水肿胶样,将肿瘤分块或一次性完整切除。采用止血纱布及明胶海绵对术中小出血进行压迫止血,不宜采用电凝;若术中出现大量出血,要首先明确血管来向,找出肿瘤供血血管,并采用弱电流电凝止血,同时在靠近肿瘤端剪断血管。术后给予相应的脱水及激素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感觉平面变化等。

2 结果

通过手术中的判断及术后MRI复查显示,本组患者45例中,29例肿瘤全部切除,16例肿瘤大部分切除。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得以证实:25例为室管膜瘤,16例为星形细胞瘤,4例为血管网状细胞瘤。经手术治疗后,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33例,无明显改善8例,另有4例病情加重,其中手术死亡0例。对根据McCormick分级标准对所有患者的脊髓功能状态进行分级,其中Ⅰ级33例,Ⅱ级、Ⅲ级、Ⅴ级分别各4例。术后进行5~25个月的随访28例,无复发20例,包括室管膜瘤16例,血管网状细胞瘤4例,复发8例,均为星形细胞瘤,复发后均放弃治疗。

3 讨论

在我国,约有15~20%的椎管内肿瘤患者为脊髓髓内肿瘤,该肿瘤多位于胸及颈部脊髓。随着MRI及PET等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得该肿瘤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同时影像学数据还为手术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再加上激光、超声吸引、显微外科、双极电凝等技术在手术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及手术质量,并可方便地实施脊髓内肿瘤的全切除手术[4]。即便如此脊髓内肿瘤的治疗仍是目前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特别是上颈段脊髓内肿瘤,术后因神经损伤和脊髓缺血、水肿,可发生呼吸障碍、中枢高热、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致命并发症,因此,以往认为脊髓内肿瘤手术切除是十分危险的。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学者认为争取手术全切肿瘤是治疗髓内肿瘤的最好方法。

综上所述,MRI对于髓内肿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为该病的最佳诊断手段,同时MRI还可进行肿瘤的准确定位及定性分析,为制定手术方案、选择手术切口提供可靠依据。本组髓内肿瘤患者45例,诊断均采用MRI,其结果与后期的术后病理学检查完全一致,说明髓内肿瘤采用MRI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正确率,为该病的首选诊断方法,同时在MRI的指导下进行肿瘤的切除手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宋来君,庞长河,杨波,孙红卫,刘献志. 脊髓髓内肿瘤43例的诊断与治疗[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5(01):55-56

[2] 鲁质成,张显峰,荀雨龙,刘明. 显微手术切除脊髓髓内肿瘤[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02):307-308

[3] 陈坚,杨正明,张爱民. 脊髓髓内肿瘤显微外科治疗[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2(01):227-228

脊髓神经功能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75例脊髓损伤患者, 其男453例, 女422例;年龄33~72岁, 平均 (51.6±10.2) 岁。 损伤类型:完全性损伤420例, 腰骶部损伤268例, 颈脊髓损伤142例, 胸脊髓损伤45例。 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得以确诊, 排除原有的肠道疾病。 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病例分为干预组 (438例) 和对照组 (437例) 。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对照组护理

1.2.1.1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主动提供疾病的相关信息, 告知注意事项, 令其充分配合护士的工作。

1.2.1.2饮食护理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 告知患者应该多吃蔬菜、水果等食物, 少吃牛奶、糖等易产气的食物。 在饭菜保持新鲜的同时, 也需要保证充足水分的摄入, 从而达到软化大便的作用。

1.2.1.3药物导泻使用番泻叶、果导等药物协助排便。

1.2.1.4人工通便护理人员或家属戴上手套, 将润滑剂 (液体石蜡或食用麻油等) 涂在示指上, 将其慢慢插入直肠将粪便取出。

1.2.2干预组护理

1.2.2.1腹部按摩患者取仰卧位,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腹部按摩, 按摩方向按照以脐部为中心, 顺时针做环行按摩, 按摩力度以患者不感到疼痛为宜。 按压时告诉患者呼气, 每天2次, 每次15~20 min。

1.2.2.2肌肉锻炼在排便过程中, 腹肌和骨盆肌肉的力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应指导患者进行腹肌训练和吸气训练, 如仰卧起坐, 腹式深呼吸和提肛运动等。

1.2.2.3刺激肛门训练指导家属定时以示指和中指给患者扩肛, 以刺激排便反射, 使患者能够进行自主排便。

1.3观察指标

1.3.1肠功能指标

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各项肠功能指标, 包括腹痛、便秘、药物依赖、排泄时间及Wexner评分进行比较。肛门失禁Wexner评分:失禁类型分为固体、液体、 气体、卫生垫及生活方式改变五项内容, 频率分为从不、很少、有时、经常及总是。 0分=正常, 20分=完全失禁。

1.3.2生活质量

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问卷 (GQOL-74) 对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进行生活质量方面的评分, 生活质量方面内容主要包括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角色功能及社会功能4项, 并对以上4项及总分的得分情况进行比较。

1.3.3满意度调查

共发放875份调查评分表, 收回有效评分表875份。 满意度= (满意人数+基本满意人数) /总人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后各项肠功能指标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各项肠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1。

2.2两组患者干预后生存质量总分及各领域得分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组经护理干预后, 患者的生存质量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角色功能得分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组经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社会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2。

2.3两组患者干预后满意度的比较

由表3可知, 干预组患者满意人数为329人, 基本满意人数为88人, 不满意人数为21人, 满意度为95.2%, 对照组患者满意人数为118人, 基本满意人数为173人, 不满意人数为146人, 满意度为66.6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32, P < 0.01) 。 见表3。

3讨论

脊髓损伤患者因神经系统通路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可出现感觉、运动、反射等功能障碍[8,9,10]。 其中脊髓损伤对神经源性肠道神经系统影响十分严重, 因而造成患者的发生率较高, 导致出现便秘、腹胀、大便失禁、排便时间延长等一系列问题, 甚至引发机械性肠梗阻[11,12,13,14,15]。 这些都会导致患者饮食受限、户外活动受限、精神压力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本研究结果表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经过综合护理干预后, 干预组和对照组经干预后各项肠功能指标 (腹痛、便秘、药物依赖、排泄时间及Wexner评分) 均较干预前降低, 且干预后干预组的各项肠功能指标显著低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说明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肠功能恢复高于常规护理组。 表明干预组在降低患者便秘腹泻的发生率、减少药物依赖性、缩短排泄时间及减少肛门失禁评分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效果。干预组和对照组经干预后的生存质量 (总分、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及环境领域等方面) 得分情况均较干预前升高, 且干预后干预组的生存质量得分情况显著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说明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高于常规护理组。 分析干预后效果较好的原因可能在于:通过手指直肠探查、手指定时辅助排便、腹部按摩、规范用药、正确的饮食指导等护理干预帮助患者建立大肠反射、胃大肠反射、直肠肛门反射, 能及时保护残存的肠道功能, 有效防止便秘造成的肠道膨胀损伤肠壁牵张感受器, 实施肠道整体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情况。

脊髓神经功能 篇5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12月收治脊髓损伤(SCI)病人32例,男23例, 女9例,年龄15~78岁,平均住院天数38天。SCI患者通过留置导尿、手法排尿、反射性排尿三个阶段的膀胱功能训练,其中有8例在3周内拔除了导尿管,24例在25~51天拔除了导尿管,28例建立了反射性膀胱,能自行排尿。

手法训练:在膀胱充盈,膀胱底达脐上2指时,即可进行手法按摩排尿。

按摩方法:将一手掌触摸胀大的膀胱由底部向体部环形按摩3~5分钟,于膀胱上方慢慢向耻骨后下方挤压膀胱由轻至重,左右上下手法合理按压膀胱区反复数次,或在不同部位叩击膀胱区,按压时嘱患者使用腹压、排尿动作,直至膀胱内排出尿液[1]。排尿后操作者将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加压排尿,待尿不再外流时,松手再加压1次,力求排尽。对尿失禁患者,用力要稍大,方向朝会阴部;对痉挛性瘫痪患者,按摩时间约15分钟,手法要轻,挤压排尿量不少于每次留置导尿量的3/4。自主排尿后测残尿量50~100ml为成功,100ml以上者须再次留置尿管重复训练。

建立反射性膀胱:SCI患者在行膀胱功能康复时,应在两侧下腹部寻找扳机点,或刺激大腿内侧、会阴部、龟头,肛门塞入开塞露引发排便动作,或在病情允许时坐便桶排便,也可利用皮肤-膀胱的反射作用,刺激患者大腿内侧、阴茎体部或会阴部,以寻找引起排尿动作的部位以建立反射性膀胱。

穴位按摩针刺:利用祖国传统医学,进行针灸、按摩等手段,促进康复。另外针对合并症治疗,亦可使用中药内服、外用,以及穴位按压、针刺诱导膀胱排尿,取膀胱俞、中极、关元等穴位。

神经性膀胱功能康复训练的目标:①不用导尿管;②随意或不随意,但能有规律地排尿;③没有或仅有少量残余尿;④没有尿失禁,特别没有滴漏性尿失禁。

结 果

通过训练显效16例,能自行排尿,残余尿少于80ml,终止导尿;有效12例,能自行排尿,残余尿少于100ml;无效4例,尿潴留无明显改善,需经过导尿才能解决排尿问题。

护 理

心理护理:脊髓损伤病人由于担心愈后,心理负担很重,甚至不配合治疗,在护理上要多关心体贴病人,并介绍同种疾病好转的病例,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达到接受现实、正确配合治疗及护理的目的。

留置导尿的护理:留置尿管于次日夹闭,输液者每2小时放尿1次,不输液者每4小时放尿1次,留置尿管期间不更换管,不冲洗膀胱,3周后拔除尿管。一般术后40~100天要训练1~2周,伤后半年以上要训练2~4周,特殊患者视膀胱充盈情况而定。使患者相对处于不带导管状态,以便膀胱周期性扩张,刺激膀胱功能恢复。

膀胱充盈训练的护理:气囊尿管密闭式留置导尿,夹闭尿管,每3~4小时放尿1次。嘱患者定时饮水,限制入量,每小时饮水1次,每次不超过125ml,每天饮水量不少于800ml。晚8:00后不需再饮水。不要1次大量饮水,有些患者一旦尿路受阻,会使膀胱短时间内扩张,是有损害的。

讨 论

手法训练前对膀胱功能要进行评价,通过询问和观察,了解患者现有的排尿功能情况,是否有尿失禁或潴留。并应做常规尿液分析,如可做膀胱内压测定,膀胱镜检查、膀胱造影以及肾盂造影等。在除外严重输尿管膀胱逆流及泌尿系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后,方能进行膀胱功能训练。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康复护理技术,解决膀胱功能失调问题,是预防脊髓损伤并发泌尿系统感染的关键。

同时,配合相应护理措施,排除和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因素。

膀胱功能训练是解决SCI患者排尿障碍的简便、有效、可行的護理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减少了患者保留尿管的时间,控制了感染的因素,也顺应了脊髓性膀胱形成的发展规律,而且对患者回归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SCI患者神经性膀胱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尽早地建立自主性排尿节律,不施行或少施行导尿,免除随身携带尿袋,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有计划地训练患者的生活处理能力,尽早建立截瘫患者的排尿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脊髓神经功能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 1 动物与分组

选择清洁级雄性SD大鼠, 体质量 ( 220 ± 20) g, 共60 只。随机分为五组, A空白组 ( 12 只) 、B假手术组 ( 12 只) 、C模型组 ( 12 只) 、D脉冲电针组 ( 12 只) 、E音乐电针组 ( 12 只) 。由斯贝福 ( 北京) 实验动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合格证号: SCXK ( 京) 2011-0004。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动物室进行单笼饲养, 温度为 ( 25 ± 3) ℃ , 湿度 ( 45 ± 10) % , 自由饮水进食, 并且实行12 小时昼夜规律调整, 三天后进入实验。

1. 2 针刺方法

造模步骤参考课题组前期实验[8]。穴位选择参照全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研究会制定的《实验动物针灸穴位图谱》选取“大椎”“命门”两个督脉上的穴位。

空白组 ( A) : 相同饲养条件下不做任何干预, 但要在其他针刺组治疗时抓取进行束缚, 每次20 分钟, 持续到达预定时间, 以保证处理条件相同。

假手术组 ( B) : 相同饲养条件下, 术后不做任何处理, 但要在其他针刺组治疗时抓取进行束缚, 每次20 分钟, 持续到达预定时间, 以保证处理条件相同。

模型组 ( C) : 相同饲养条件下, 术后不做任何处理, 但要在其他针刺组治疗时抓取进行束缚, 每次20 分钟, 持续到达预定时间, 以保证处理条件相同。

脉冲电针组 ( D) : 于造模后先行BBB评分, 再选取“大椎” ( 第7 颈椎棘突下, 向下斜刺) 、“命门” ( 第2 腰椎棘突下, 向上斜刺) 。进针约0 . 5 ~ 0 . 7 cm。使用韩氏LH-202H型电疗仪, 上接阴极, 下接阳极, 持续脉冲电流, 频率2 Hz, 强度2 m A, 治疗时间20 分钟, 输出强度在刚开始时以背部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度, 待其适应后则以双下肢瘫痪肌肉出现有节律的收缩为度。每天重复治疗一次, 持续到达预定时间, 另外前七天12 小时为一个时间段给予大鼠庆大霉素消炎, 后七天24 小时为一个时间段给予大鼠庆大霉素消炎。

音乐电针组 ( E) : 于造模后先行BBB评分, 再行音乐电针治疗, 取穴与进针方向同脉冲电针组, 针柄接ZJ-12H音乐电针治疗仪 ( 中国针灸学会研制, 深圳市圣祥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 音乐选取治瘫处方[9], 每次20 分钟, 输出强度在刚开始时以背部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度, 待其适应后则以双下肢瘫痪肌肉出现有节律的收缩为度。每天重复治疗一次, 持续到达预定时间, 另外前七天12 小时为一个时间段给予大鼠庆大霉素消炎, 后七天24 小时为一个时间段给予大鼠庆大霉素消炎。

1. 3 脊髓取材

造模14 天后取上述各组大鼠每组6 只, 用10% 水合氯醛腹腔麻醉 ( 3. 5 m L / kg) , 待大鼠深度麻醉固定于弓形板上进行心脏灌注固定: 首先打开胸腔, 充分暴露心脏, 用灌注针从左心室心尖部插入直至主动脉, 再剪开右心耳, 灌注0. 9% 生理盐水约250 m L, 待肝脏颜色呈灰白色且从心脏流出的液体由红色变成透明清亮的液体, 可更换4% 多聚甲醛溶液继续灌注约300 m L, 时间30 分钟, 待大鼠出现四肢抽搐及全身僵硬、肝脏变硬可停止灌注, 卸下弓形板, 以打击点为中心, 剥离肌肉脊椎取出损伤脊髓节段 ( T9-11) , 约1 cm长, 浸入4% 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 待处理。将固定好的组织进行常规石蜡包埋, 连续切片, 切片厚度为4 ~ 5 μm, 部分切片进行HE染色, 部分切片进行尼氏染色。

用于Western Blot的标本造模14 天后取上述各组大鼠每组6 只, 10% 水合氯醛予大鼠腹腔麻醉, 待大鼠完全麻醉后, 迅速用手术剪剪下大鼠损伤脊髓节段, 剔除肌肉与骨头, 于无菌工作台冰盘上分离出脊髓组织, 放入无菌冻存管后置于液氮中, 之后转移至- 80℃冰箱保存, 待检测。

1. 4 运动功能BBB评分

综合评定大鼠SCI后的运动功能, 将大鼠后肢运动分为22 个等级, 后肢全瘫为0 分, 完全正常为21 分。包括早期以无或极少的后肢关节运动为特征, 中期以几次共济失调步态, 晚期以精细运动, 如拖着脚趾和尾巴, 躯干不稳定以及爪子交替轮转。

1. 5 HE染色、尼氏体染色检测

HE染色: 石蜡切片进行常规脱蜡; 浸入苏木素染色5 分钟, 1% 盐酸酒精分化5 s, 自来水冲洗反蓝30 分钟, 0. 5% 伊红染色5 s, 常规脱水, 透明, 中性树胶封片。尼氏染色: 石蜡切片进行常规脱蜡; 使用Solarbio尼氏染色试剂盒进行Nissol stain焦油紫法染色。

1. 6 免疫组化检测

常规脱蜡水合, PBS洗3 次, 5 分钟/次。抗原修复: 用柠檬酸钠缓冲液于微波炉修复后, 组织切片自然晾至室温。封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 3%H2O2室温孵育10 分钟。PBS洗3 次, 5 分钟/次。每张切片加50 μL正常非免疫血清, 室温孵育30 分钟。一抗孵育: 将组织切片于稀释的一抗溶液中4℃ 湿盒孵育过夜。PBS洗3 次, 5 分钟/ 次。二抗孵育: 将组织切片于稀释的二抗抗溶液中室温湿盒孵育1 小时。PBS洗3 次, 5 分钟/次。DAB显色, 室温1 ~ 10 分钟, 显微镜下掌控。dd H2O洗3 次, 5分钟/次。苏木素复染1 ~ 10 分钟, 1% 盐酸酒精分化, 显微镜下掌控。乙醇脱水, 二甲苯透明, 中性树胶封固。

1. 7 Western blot检测

取受损脊髓组织研磨, 提取蛋白, 采用Bradford法测定蛋白含量, 经10% SDS凝胶电泳分离, 转移蛋白至PVDF印迹膜上。用5% TBS-T脱脂奶粉封闭, 加入适当漂洗液稀释的抗体 ( 一抗浓度: NT-3 为1∶ 500; Trk C为1 ∶ 1000 ) , 封口, 4℃ 孵育过夜; 用大量的TBS-T漂洗液洗膜3 次, 每次10 分钟, 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 洗膜3 次, 每次10 分钟; 将PVDF膜放置ECL混合液中温育5 分钟, 于暗室压上X光片, 感光数分钟, 显影, 保存, 扫描。用IPP软件对扫描蛋白图象进行灰度分析。

1. 8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 0 进行统计分析, 以均数 ± 标准差 ( ± s) 表示。多组间比较, 数据呈正态分布, 方差齐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组间比较用LSD检验; 数据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采用非参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s T3 法进行, 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 1 运动功能BBB评分结果

数据为非正态分布, 采用非参数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成对比较方法, 结果显示, 造模后14 天, 与空白组比较, 假手术组BBB评分未有变化, 说明假手术未破坏脊髓; 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 模型组BBB分值明显减少, 经统计学分析, 有显著性差异 ( P < 0. 01) , 说明造模成功; 与模型组比较, 脉冲电针组和音乐电针组的BBB分值均有所增加, 经统计学分析, 有极显著性差异 ( P < 0. 01) , 说明脉冲电针与音乐电针疗法均能改善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 与脉冲电针组相较, 音乐电针组仅BBB分值增加, 但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 2 HE染色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 空白组脊髓前脚神经元形态结构清晰, 排列紧密; 假手术组神经元形态结构清晰, 可显现炎性细胞; 模型组神经元缺失明显, 边界不清晰; 脉冲电针组神经元数目较模型组数目增多, 且结构较为清晰; 音乐电针组较脉冲电针组神经元排列整齐。说明经脉冲电针与音乐电针治疗后均可促进脊髓前角神经元形态修复且音乐电针优于脉冲电针。见图1。

注: 与空白组相较, aP < 0. 01; 与模型组相较, bP < 0. 01。

2. 3 尼氏体染色结果

尼氏染色结果显示, 空白组脊髓前角神经元所含尼氏体丰富, 且神经细胞形态清晰; 假手术组与正常组尼氏体含量无明显差别; 模型组神经细胞结构破坏, 尼氏体明显减少; 脉冲电针组神经元所含尼氏体较模型组有所增多, 且神经元形态清晰, 排列致密; 音乐电针组较脉冲电针组神经元中所含尼氏体明显增多, 说明经脉冲电针与音乐电针均可增加脊髓前角神经元中所含尼氏体的数量, 且音乐电针组优于脉冲电针组。见图2。

2. 4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EK2 与p-ERK1 在空白组的脊髓前脚神经元细胞中含量较多, 且表达于胞浆中; 假手术组次之; 模型组二者表达均较空白组与模型组增加; 脉冲电针组与音乐电针组MEK、p-ERK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增多, 且音乐电针MEK、p-ERK的含量高于脉冲电针组。 见图3 、图4。

2. 5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与空白组、假手术组相比较, 模型组MEK2、p-ERK1表达增加, 但经统计学分析, 无显著性差异 ( P > 0. 05) ; 方差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 组间用LSD多重比较方法, 结果显示, 与模型组相比较, 脉冲电针组与音乐电针组的MEK2、p-ERK1 有明显升高趋势, 但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不显著 ( P > 0. 05) ;方差不齐用非参数检验统计, 组间用成对比较方法, 结果显示, 脉冲电针组与音乐电针组比较, MEK2、p-ERK1表达趋势较一致, 两者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 P > 0. 05) 。见表2、图5。

3 讨论

中医康复学认为, SCI的病机属本虚标实, 本虚为肝肾亏虚, 标实是指瘀血和痰浊阻滞经络, SCI的病位在督脉, 阻滞于督脉, 累及肾、脾、肺、肝, 病理性质主要是经络瘀阻、阳气不足。临床证型主要为肝肾亏虚与痰瘀阻络, 病机是督脉损伤, 肾阳不足[10]。

尽管脊髓损伤在脊柱, 但主要损及督脉。督脉总督周身之阳经与脊髓重合, 有统摄元阳、振奋全身阳经的功能, 且督脉与任、冲、阳维脉皆有联系, 可调节全身气血, 在全身经络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 与现代医学所描述的脊髓作为中枢神经的功能相类似[11]。主要选取“大椎”“命门”二穴, 旨在疏通督脉, 温肾壮阳, 活血化瘀, 使阳气通达全身, 使精血养四末而恢复机体各部功能。

电针治疗SCI有着“简、便、廉、验”的特点, 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通以伏打电池所产生的电流刺激可能会增强其治疗作用[12], 且对于恢复患者功能效果确切。督脉电针可以改善损伤局部组织的血液微循环, 且又能促进脑脊液流动, 减轻部位的水肿和血肿的压迫及黏连, 从而扼制脊髓继发性损伤的进行[13]。

音乐电针疗法是音乐、电疗、针灸三位一体之新型的理疗方法, 具有欣赏性和娱乐性, 可调节内脏生理活动, 消除病理情绪, 平衡心理状态[14], 音乐电针疗法的优势是身体不容易产生耐受性; 低、中频多波混合电流; 多种选择性音乐电疗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 以声和电两种物理因子同时作用于人体耳和经穴的一种新颖的非药物的自然疗法[15]。

细胞外信号通路系统在脊髓损伤的发病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 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ERK) 又被称为p44 /42MAPK, 是MAPK超家族中的重要成员[16]。MEK/ERK信号通路是将细胞外刺激信号传导至细胞内并调控其他基因表达的重要通路之一, 细胞外信号作用于细胞表面受体[17], 活化蛋白激酶的激酶MEK, 能够磷酸化并激活下游的ERK[18], ERK是已知MEK的唯一底物, 也是MEK磷酸化的唯一触点, ERK通路是由Ras、Raf、MEK、ERK组成的一条三级级联反应通路, 参与了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和凋亡, 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19]。研究表明丝裂原通路对神经前体细胞的生成、神经脊的形成和发育、突触信号传递, 以及意识、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从而促进神经细胞死亡参与脊髓损伤修复的过程[20]。

从本实验结果来看, 两组电针治疗组大鼠BBB评分高于同一时间段上的模型组大鼠的行为学评分, 表明接受了脉冲电针与音乐电针治疗后的SC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得到改善, 且两组电针治疗组大鼠神经元恢复较模型组明显。而MEK2、p-ERK1 的表达, 模型组较空白组与假手术组都有增加的趋势, 两组电针治疗组MEK2、p-ERK1 增加的趋势更为显著, 但均无统计学差异, 说明大鼠在SCI后14天受损脊髓有自愈倾向, 而电针可以加速受损脊髓的修复, 尽管在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上未见统计学差异。刁利红等[21]研究发现, 电针任脉的穴位可增加MEK2 水平, 罗文舒等[22]研究发现, 电针督脉穴位后, p-ERK1 的表达有所增加结合BBB评分与尼氏染色结果分析, 笔者推测受损脊髓的修复与MEK2、p-ERK1 的表达增加有关。

综上所述, 脉冲电针与音乐电针的治疗可诱导SCI大鼠受损脊髓MEK2、p-ERK1 的表达, 促进SC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改善脊髓前角神经元形态结构, 为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重建修复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由于本研究音乐电针在治疗时间上疗程相对较短, 样本量相对较少, 未能体现出其明显的优势, 与脉冲电针在诱导SCI大鼠受损脊髓MEK2、p-ERK1 的表达上无明显差异, 这有待笔者后期实验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 基于Raf/Ras/ERK信号通路, 探讨两种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后14天丝裂原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 (mitogen-activated/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2, MEK2) 、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 (phosphorylation-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 p-ERK1) 表达的影响以及对大鼠后肢运功功能和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雄性清洁级SD大鼠 (60只) , 随机分为五组, 空白组 (12只) 、假手术组 (12只) 、模型组 (12只) 、脉冲电针组 (12只) 、音乐电针组 (12只) 。采用改良式的Allen’s打击法复制模型。两组电针组选取“大椎”“命门”进行不同电针针刺干预, 每天1次, 每次20分钟, 空白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在治疗组治疗时进行抓取束缚, 保证处理条件的相同。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 SCI) 后14天, 采用神经功能评定法——BBB评分对大鼠脊髓损伤进行评估, 综合评定大鼠SCI后的运动功能。采用HE染色、尼氏染色方法观察脊髓损伤大鼠损伤脊髓前角组织病理改变。运用免疫组化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观察损伤脊髓前角MEK2、p-ERK1含量的变化。结果 BBB评分结果显示, 经脉冲电针与音乐电针治疗后, 脊髓损伤大鼠后肢活动功能较模型组均有改善 (P<0.01) , 且音乐电针评分高于脉冲电针, 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HE染色与尼氏染色结果说明脉冲电针与音乐电针组均可修复脊髓前角神经元细胞, 增加神经元细胞中尼氏体含量, 且音乐电针优于脉冲电针;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结果说明脉冲电针与音乐电针均可提高脊髓前角神经元中MEK2、p-ERK1的含量, 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脉冲电针与音乐电针均能诱导SCI大鼠脊髓内MEK2、p-ERK1的表达, 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再生功能, 音乐电针作用较脉冲电针略有优势。

视神经脊髓炎临床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共86例, 均为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期间收治的视神经脊髓炎患者。其中男20例, 女66例;年龄4~68岁, 平均年龄 (38.56±4.86) 岁。所有患者均经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 诊断标准依据1999年Wingerchuck等提出的新的NMO诊断标准[3]。其中首次发病者37例, 复发病例49例。病程25d~23年。所有患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视神经或脊髓损害症状。

1.2 病例纳入标准

(1) 单眼、双眼的急性视力下降或者有急性视力下降病史, 排除血管性及视网膜脱离等非视神经炎疾病所致的急性视力下降。 (2) 有肢体发麻、疼痛、感觉障碍、行走困难、大小便异常等症状的一项或多项, 或既往病史中有此症状。 (3) 以脊髓病变急症住院的患者, 颈椎、腰椎或胸椎的磁共振检查可见3个或超过3个脊椎节段的异常信号。 (4) 脑部磁共振检查不符合多发性硬化的改变。

1.3 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常规眼科及全身体格检查, 并详细了解院外检查内容, 并完善相关体格检查, 包括标准对数视力表、气动眼压仪、视野仪、视野检查、腰穿检查脑脊液。并对患者病史、临床症状特点、发病时间、误诊史、既往治疗情况、脊髓磁共振检查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本组患者男20例, 女66例;

男女比例1∶3.3。发病年龄4~68岁, 平均年龄 (38.56±4.86) 岁, 其中22~58岁患者共63例, 占总人数73.3%。其中首次发病者37例, 占43%;复发病例49例, 57%。病程25d~23年。

2.2 视神经损害

所有患者根据受累部位症状出现先后区分, 视神经为先者48例, 占55.8%;脊髓为先者32例, 占37.2%。二者同时出现者6例, 占7%。视神经与脊髓病变症状间隔时间3d~19年, 平均 (2.13±0.86) 年。双侧视神经症状者共65例, 占75.6%。视神经首先受累病例48例中, 单眼受累11例, 占22.9%。双眼受累37例, 占43%[3]。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受累眼均表现为瞳孔散大阳性。首诊患者36例, 16例诊断为视神经乳头炎、13例诊断为球后视神经炎、4例诊断为视神经萎缩, 仅有3例诊断为NMO, 漏诊率为91.7%。

2.3 脊髓损害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脊髓损害, 其中双下肢异常者51例, 双上肢异常者4例, 单侧肢体异常者22例、四肢肢体异常者17例、手指麻木者8例、大小便障碍者25例、根据脊髓损伤平面分类:颈段48例、胸段23例、腰段4例, 未见异常者11例。脊髓MRI图像显示, 脊髓增粗、水肿, 病变累计3个以上脊髓节段。

2.4 脑脊液检查

本组患者中43例行腰穿脑脊液检查外观均未见异常, 呈无色透明状, 脑脊液压力在60~200mmH2O。糖及氯化物含量未见异常。27例脑脊液见白细胞数异常, 19例蛋白含量增高。

3 讨论

视神经脊髓炎, 又称Devic病或Devic综合征, 是视神经和脊髓同时或相继受累的急性或亚急性脱髓鞘病变。其临床特征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 单眼或双眼失明, 其前或其后数周伴发横贯性或上升性脊髓炎。在非白种人群, NMO明显多见, 如日本NMO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比例是20%~30%, 我国香港36%, 新加坡48%, 印度10%~20%[4]。NMO平均发病年龄39岁, 不同人种女性患病均明显多于男性, 女性患者占所有病例数90%, 本组中, 男20例, 女66例;男女比例1∶3.3, 与所报道相一致。

20世纪末, Wingerchuk等回顾总结了71例NMO患者临床资料, 拓展了NMO定义范畴, 主要观点包括:视神经炎和脊髓炎二者可同时出现、很短时间内相继出现或相隔较长时间 (数月或数年) 出现;视神经炎可为双眼受累, 也可单眼受累;有些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称为复发型NMO。故NMO可为单相病程, 亦可呈缓解复发的多相病程。本组患者病例中首次发病者37例, 占43%;复发病例49例, 57%。

本病急性或亚急性发病, 病情进展迅速, 可有缓解-复发。急性严重的横贯性脊髓炎和双侧同时或相继出现的球后视神经炎是本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5], 可在短时间内连续出现, 导致截瘫和失明。首发的视觉障碍常为眼球后疼痛, 尤其在转动眼球时明显, 随即出现视力减退、视觉模糊, 严重者很快失明, 双眼可同时发病, 也可单眼发病, 以后再累及另一侧视神经。检查时可见视野出现中心暗点或中心视野缺损, 还可伴有周边视野缺损。本组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受累眼均表现为瞳孔散大阳性。眼底改变可表现为视神经炎或球后视神经炎, 后期则出现视神经萎缩, 对光反射减弱。横贯性脊髓病变的首发症状通常为双下肢无力、麻木, 由远端开始, 数日内逐渐上升至胸段甚至颈段脊髓水平而出现双下肢截瘫或四肢瘫。

在本组中43例行腰穿脑脊液检查外观均未见异常, 呈无色透明状, 脑脊液压力在60~200mmH2O之间。糖及氯化物含量未见异常。27例脑脊液见白细胞数异常, 19例蛋白含量增高。有相关资料指出, 脑脊液压力与外观一般正常。脊髓病变发作时, 约半数病例可有脑脊液细胞数增多, 以淋巴细胞为主, 通常多不超过100×106/L。蛋白质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 大多在1g/L以下;γ球蛋白轻度增高;糖含量正常或偏低。当脊髓肿胀明显或伴发蛛网膜炎时, 可能出现髓腔不完全梗阻, 蛋白含量可明显升高。

因此, 可以归纳为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以40岁左右中年女性居多, 早期表现为视神经炎、视神经乳头炎等视神经症状, 其晚期后遗症以视神经萎缩常见。临床确诊指标主要为视觉诱发电位检查, 脊髓MRI检查多显示脱髓鞘病变, 主要发生于颈、胸段。

参考文献

[1]魏世辉.进一步提高对视神经炎与多发性硬化的认识[J].眼科, 2007, 16 (6) :361-362.

[2]邱怀雨, 张卯年, 魏世辉.视神经脊髓炎临床特点分析[J].眼科研究, 2010, 28 (2) :175-177.

[3]Marignier R, Sze JD, Vukusic S, et al.NMO-IgG and Devic’s neur-omyelitis optica:a French experience[J].Multiple Scleros, 2008, 14 (4) :440-445.

[4]于春水.重视多发性硬化与视神经脊髓炎的鉴别诊断[J].山东医药, 2008, 48 (37) :1-2.

25例视神经脊髓炎临床分析 篇8

1 资 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病人中, 男性8例, 女性17例, 男:女为1∶2.1。年龄13岁~66岁, 20岁以下2例, 20岁~29岁6例, 30岁~39岁7例, 40岁~49岁6例, 50岁~59岁2例, >60岁2例, 以20岁~49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单纯型11例, 其中6例患者发病前有发热、感冒、头痛、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复发缓解型14例, 2例病前有感冒、头痛。临床主要表现为视神经炎和脊髓炎症状。以视神经炎为首发症状14例, 以脊髓炎为首发症状8例, 两者同时受累3例。在以视神经炎为首发症状的17例患者中, 单眼受累7例, 双眼受累10例, 主要表现为视力减退、视物模糊、部分患者出现复视、视野缺损及眼球疼痛等。脊髓症状为横断性或上升性脊髓损害, 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渐向上发展的感觉障碍伴或不伴尿便障碍。眼与脊髓症状间隔最短3 d, 最长10年, 其中相隔一年的有13例 (52%) 。

1.2 脑脊液 (CSF)

有24例行腰椎穿刺检查, 1例患者CSF为黄色, 1例患者CSF糖含量增高 (该患者为糖尿病患者) , 22例患者的CSF均为无色透明, 压力 (80~180) mmH2O, 糖氯含量均正常。蛋白含量正常17例 (我院蛋白含量标准为0.150 g/L~0.405 g/L) , 增高7例, 均在 (0.483~0.767) g/L范围内, 为轻中度增高。白细胞数正常21例 (我院标准为0/mm3~8/mm3) , 增高3例, 分别为9/mm3、16/mm3、31/mm3。

1.3 视觉诱发电位 (VEP)

21例行VEP检查, 19例 (90.5 %) 异常, 主要变现为P100波峰潜伏期延长, 波幅降低, 波形分化差, 严重者引不出。

1.4 MRI

3例行头颅MRI检查均未发现脑白质脱髓鞘改变, 1例出现视交叉及视束水肿增粗。23例行脊髓MRI检查, 发现异常信号19例, 阳性率为82.6%。影像学显示T1WI条状或点片状低信号, T2WI高信号, 部分患者Gd-DTPA增强可见不规则强化。病变多累及3个或3个以上脊髓节段 (11例, 占57.9 %) , 最长累及6个脊髓节段, 以颈胸段最常见, 未发现腰段受累。1例患者反复发作后脊髓萎缩变细。

1.5 治疗与转归

所有患者入院确诊后均给予激素冲击治疗, 每日静点甲基强的松龙0.5 g~1.0 g或地塞米松200 mg, 连用3 d~5 d, 之后改为皮质类固醇递减治疗, 并辅以维生素B、神经营养剂等, 部分患者同时予丙种球蛋白治疗。总疗程2周~4周。结果显示11例 (44%) 患者症状基本缓解, 9例 (36%) 明显缓解, 5例 (20%) 缓解不明显, 包括2例60岁以上患者及2例复发缓解型患者和1例严重视力受损患者。

2 讨 论

视神经脊髓炎是视神经与脊髓同时或相继受累的急性或亚急性脱髓鞘病变。Devic于1894年首先对其进行描述, 故又名Devic病。NMO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组中8例患者病前出现感冒、发热、呼吸道感染, 提示发病可能与机体免疫机制相关。许多流行病学资料提示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遗传等因素有关[1,2]。

本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视神经炎和/或脊髓炎症状。绝大多数患者首先出现视神经炎症状, 数日或数周出现脊髓炎症状。视神经炎多表现为迅速出现的视物模糊、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复视、伴或不伴眼球转动疼痛。脊髓症状轻重不一, 可表现为截瘫、四肢瘫、传导束型感觉障碍、根痛、尿便障碍等。NMO临床分为单纯型与复发型, 80% ~90%的NMO病例为反复视神经炎和脊髓炎发作的复发型NMO。本组患者中复发型14例, 但症状体征仍局限于视神经与脊髓。而MS复发患者复发时在原有症状体征基础上叠加新发病损部位的症状体征。

CSF中的蛋白质来源于血浆和自身合成, 前者是血脑屏障的破坏 (如炎症) , 后者见于中枢神经系统实质性病变, 如MS[3]。本组患者CSF蛋白以轻、中度增高为主, 单纯型患者中3例CSF细胞数增高与血中白细胞增高、体温升高相伴, 可能与急性炎症所致血脑屏障破坏有关。复发型患者CSF细胞数增高与血中白细胞、体温升高无关, 考虑与自身合成有关, 但不排除多次发作致血脑屏障破坏的可能。

VEP是检查视神经脱髓鞘改变最敏感的方法, 其阳性率达90%以上。本组病例中21例行VEP检查, 19例异常 (90.5 %) , 与上述统计数据相符。

NMO影像学检查首选MRI[4]。本组患者中19例脊髓MRI发现异常信号。NMO急性期头颅MRI可见单侧或双侧视神经水肿、增粗、视交叉前段视神经出现条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 脊髓MRI表现为T1WI条状低信号, T2WI高信号, Gd-DTPA增强可见不规则强化, 常累及颈胸段, 病灶多纵向融合超过3个或3个以上脊髓节段, 可表现一定的占位效应, 常误诊为胶质瘤[5], 这主要与急性期脊髓充血、水肿及炎细胞浸润有关。

NMO的治疗原则是控制急性期病程进展, 延长间歇期, 减少复发次数。急性进展期多采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复发患者多加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 可改善症状, 减少复发。血浆置换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亦能快速有效控制症状, 且不良反应较小。本组患者均以激素治疗为主, 其总体有效率为80%。由于缺乏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 激素治疗与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许贤豪.多发性硬化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4, 37 (1) :526.

[2]贺斌, 周晖, 赵忠新.视神经脊髓炎与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临床比较[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3, 36 (4) :313.

[3]黄如训, 梁秀龄, 刘焯霖.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38-49.

[4]武乐斌, 柳澄, 王光彬.神经疾病影像学图鉴[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241-243.

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的康复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SCI患者52例, 男38例, 女14例, 年龄16~54岁, 平均35岁, 其中C4~C6脊髓损伤18例, T7~T11脊髓损伤6例, T12以下脊髓损伤28例。所有病例均伴有排尿功能障碍, 均进行脊柱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

1.2 方法

1.2.1 脊髓休克期泌尿系管理

脊髓损伤致截瘫患者早期为脊髓休克期, 此时膀胱逼尿肌完全性麻痹, 失去收缩能力, 尿道括约肌张力也降低, 但不完全丧失, 致使尿道阻力仍高于膀胱压力, 因而患者出现尿潴留, 脊髓休克期一般约为3~4周[1,2], 脊髓损伤早期膀胱的管理为留置导尿, 持续引流, 术后留置尿管于次日夹闭, 输液者每2小时放尿1次, 不输液者每4小时放尿1次, 开放导尿管时按摩膀胱区, 教会患者Valsalva动作[3]即深吸一口气, 然后屏住呼吸用力收缩腹部肌肉, 配合排尿, 促进尿液的排出, 直至排尿结束, 减少膀胱残余尿。每隔1~2周更换1次导尿管, 每次更换之前务必将膀胱内尿液排尽, 拔除后膀胱和尿道可休息3~4h, 利于尿道粘膜的修复, 并嘱病人试行排尿, 如病人出现尿潴留, 应给予继续留置导尿。此期可鼓励病人多饮水, 增加尿量, 有冲洗膀胱的作用。为预防尿路感染应严格无菌导尿术或更换导尿管, 导尿管的更换对预防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导尿管的选择应是软硬合适, 粗细适中的, 最好内径为1.5~2.0mm, 以减少对尿道机械损伤和刺激, 定期清洗尿道口、会阴和外生殖器, 使之干燥无分泌物, 导尿管的刺激, 可在尿道口外见到分泌物或其痂, 宜用生理盐水棉签加以清除, 防止细菌繁殖, 应每日进行。这种护理方法, 顺应了神经性膀胱形成的发展规律, 是脊髓损伤致截瘫患者早期泌尿系管理的简便、有效、可行的护理方法。

1.2.2 脊髓休克期后的泌尿系管理

随着脊髓休克逐渐恢复, 逼尿肌出现反射性收缩, 开始时收缩持续时间短, 张力低, 以后收缩时间逐渐延长, 张力增高, 甚至出现逼尿肌反射亢进达到一定程度, 便可产生不自主性排尿, 这种排尿很不充分, 膀胱并不能将尿液排空, 存留有大量的残余尿。此时病人多表现为尿失禁, 诱导患者自行排尿后立即插入导尿管, 导出的尿量即为残余尿量, 正常为80mL以下。如膀胱残余尿多于80mL应给予间歇性导尿, 脊髓损伤患者的无菌性间歇性导尿术可以使患者相对处于不带导管状态, 以便膀胱周期性扩张刺激膀胱功能恢复, 现已成为脊髓损伤患者膀胱管理最常见的方法。每隔2~4h导尿1次, 不留置导尿管。导尿时宜选择稍细的导管, 插入时须有足量的石蜡油润滑管道, 以免损伤尿道或反复插管致尿道粘膜水肿。在2次插管之间嘱患者自行排尿, 同时采用其他方法刺激排尿, 如叩击耻骨上区、拍大腿等, 利用皮肤-膀胱的反射作用, 刺激患者大腿内侧, 阴茎体部或会阴部, 以寻找引起排尿动作的部位。应用间断导尿治疗病人应定时、定量补充水分, 一般方案为早、中、晚各400mL, 上午10点、下午4点及晚8点各饮水200mL, 晚8点至次日晨6点之间不饮水。饮水量应该包括进食时摄入的汤等液体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定时处理小便, 减少尿液在膀胱内停留的时间, 从而减少尿路感染和结石形成的机会。定时饮水以后, 排尿的时间也就可以相对固定了。

2 结果

以上所有病例无1例长期留置导尿管, 45例建立了反射性膀胱, 可自主控制排尿, 有6例病人需长期间断清洁导尿, 1例伴有尿失禁, 需配合使用假性导尿。

3 讨论

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在脊髓休克期, 膀胱均处于无感觉、运动、反射状态, 排尿中枢与大脑皮层联系中断, 患者因逼尿肌功能障碍, 不能自行排尿, 出现尿潴留, 在脊髓休克期利用留置尿管间断开放, 按膀胱容量进行排尿的方式, 使膀胱规律性充盈与排空而达到接近生理的状态, 可促进脊髓低位中枢与大脑间的联系, 这是截瘫患者尽早建立反射性膀胱的基础[4]。脊髓休克期过后间断导尿, 减少膀胱内残余尿量, 可使患者早期拔除尿管, 其按摩、按压训练可促使反射性膀胱的早期形成, 并且降低了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增强患者的信心, 此外我们应更关注排尿障碍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加强神经性膀胱的护理工作其最终目的是尽早地建立自主性排尿节律, 不施行或少施行导尿, 免除随身携带尿袋, 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 (SCI) 患者的膀胱康复护理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52例SCI患者通过留置导尿、间断导尿及反射性排尿的训练等相结合, 进行膀胱功能训练, 观察疗效。结果45例建立了反射性膀胱, 可自主控制排尿, 有6例病人需长期间断清洁导尿, 1例伴有尿失禁, 需配合使用假性导尿。结论科学的康复护理可避免长期留置导尿,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李主一.脊柱脊髓火器伤救治[M].成都:西南部队医药出版社, 1990:3~4.

[2]程利荣, 林琳, 王小红.膀胱训练在截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康复医学杂志, 1998, 13 (5) :231~232.

[3]李宁.护理诊断手册[K].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424.

脊髓神经功能 篇10

【关键词】康复技术;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90-01

前言: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疾病是脊髓损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脊髓损伤通常发生于重大的事故中,主要临床表现为脊髓局部疼痛、颈部活动存在障碍以及腹胀和腹痛等。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疾病对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严重时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近年来,医学临床中不断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最终医学中认为针灸结合康复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该疾病起到治疗的作用,对于促进患者身体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总结了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此疾病的研究进展。

一、针灸与康复技术治疗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一)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的研究情况

针灸在治疗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疾病过程中,首先可以体现为电针对此种疾病的治疗。学者兰静,张海兰,任杰(2014)等人在研究电针结合康复治疗干预机制对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时指出,电针主要是将传统的针灸廖家与能够刺神经的电刺激疗法相结合,在患者脊髓出进行治疗的一种手段,属于针灸治疗方法中较为普遍的手段[1]。通过针与电的结合,能够使电针在人体穴位上的使用达到一定的刺激性效果,从而提升电针在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治疗中的作用。学者兰静也认为,电针在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疾病中的治疗,对于患者的病情恢复具有重要影响,该学者将电针的使用分为不同的方法,其一是电针督脉的刺激性治疗方法,将电针以针刺的形式,对患者的督脉实施针刺,通过电针对患者减退穴位的刺痛,是其达到疏通患者血液流畅的目的。此种疾病的治疗主要是在患者脊髓损伤的相关部位进行针刺,从而减轻脊髓损伤部位对其他部位的压迫。其二是脊髓腔电针治疗方法,此种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电针的手段,对脊髓神经的根部进行刺扎,从而达到刺激脊髓植物神经的目的,并促进脊髓部位的血液循环。

(二)康复技术治疗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的研究情况

康复技术对于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疾病的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手段,能够通过阶段性的康复指导、锻炼等手段,实现对脊髓损伤部位的治疗。学者曾祥新,孙忠人,尹洪娜(2016)等人在研究康复技术治疗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疾病过程中,认为可以将治疗该疾病的疗程分为三个阶段[2]。第一个阶段是在脊髓损伤后的2~4周内,首先医护人员要对患者实施外科性的干预,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要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家属也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能够起到辅助性作用,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对患者展开拍背、翻身等辅助行为,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等进行适当的检测,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相应的影响措施,以避免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第二阶段是在脊髓手上后第4周~3个月,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实施康复护理过程中,要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健康科学合理的指导,鼓励患者多食用清淡和高纤维的食物,以此促进患者的胃肠道笑话;此外,医护人员要通过物理治疗的方法帮助患者恢复功能训练,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制定科学适宜的功能训练方案。第三阶段为脊髓损伤后的3~7个月,此阶段的康复训练技术侧重点逐渐从临床康复指导,转向为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康复训练指导,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脊髓损伤的恢复情况,为患者制定适宜的外出训练活动,并在训练过程中观察患者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改正方法。

二、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学者秀梅,徐彦龙(2016)等人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炎的研究中指出,针灸治疗对于脊髓损伤的治疗是根据对穴位的把握和刺激,对患者脊髓伤处进行穴位的扎刺,以此促进损伤部位的血液循环,从而使患者损伤部位能够逐渐恢复健康[3]。而康复技术则是通过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全方位诊疗和护理,对患者肢体功能训练进行正确的指导等,并通过不同阶段的不同康复技术对患者展开治疗,从而促进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两位学者认为将针灸与康复技术相结合治疗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疾病,不仅能够缩短患者住院的时间,减少患者住院的花销,同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恢复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上述学者在研究中专门对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疾病,和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疾病两种方案进行了对比,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研究得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效果上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语:脊髓损伤是医学临床中十分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发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同时以高费用的特色为患者及其家人带来极大的压力。以往由于医疗技术水平受到限制,无法对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疾病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与医疗事业的进步,医学中对于此种疾病也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目前医学中普遍采用针灸和康复技术的方法治疗该种疾病,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研究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对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疾病的研究,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性分析。以期能够提高针灸和康复技术在脊髓损伤后二便功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兰静,张海兰,任杰.电针结合康复治疗干预时机对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1):56-57.

[2]曾祥新,孙忠人,尹洪娜,等.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6,11(01):60-62.

脊髓神经功能 篇11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84只8~10周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50±30)g,购自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许可证号:SCXK(粤)2011-0004]。

1.2 试剂与仪器

MT、苏木精、伊红均购自美国Sigma公司,无水乙醇、10%水合氯醛、大鼠NGF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兔抗鼠NGF多克隆抗体、Trizol试剂、DAB试剂均购自北京鼎国昌盛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PCR试剂盒购自上海江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美国ABI PCR 9700型PCR扩增仪,美国STAT FAX2100全自动酶标仪,北京君意JY025型凝胶紫外分析仪,HPIAS-1000彩色病理图像报告分析系统。

1.3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建立

依据改良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大鼠模型[5]。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麻醉大鼠,T11~13为术区,备皮消毒后做正中纵向切口暴露目标棘突和椎板,咬除椎板暴露脊髓硬膜,范围约0.6 cm×0.3 cm。采用质量为10 g的条形金属重锤于距硬膜2.5 cm处做自由落体运动打击暴露处脊髓形成脊髓急性损伤。以大鼠尾部及下肢出现抽搐、硬膜充血水肿为模型建立成功标准。清洗、消毒后缝合术口。

1.4 分组及实验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36只)、模型MT组(36只)及假手术组(12只),模型对照组和模型MT组随机分为A、B、C亚组,各12只。模型对照组和模型MT组依“1.3”法制作模型,判断模型成功后,模型对照组各亚组给予100 mg/kg无水乙醇1次,腹腔内注射;模型MT组各亚组给予100 mg/kg MT注射液腹腔内注射1次。假手术组则仅依“1.3”法暴露硬膜,并不损伤脊髓。三组术后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继续人工饲养,均给予抗感染(青霉素20万U/d肌注)治疗,生存期>3 d则给药3 d,人工辅助排尿排便(4次/d)。术后12 h模型对照组及模型MT组的A组再次进行神经功能评价后断头处死取材,模型对照组及模型MT组的B、C组分别于术后3、5 d进行神经功能评价后断头处死取材。

1.5 观察指标检测

1.5.1 血清NGF检测

大鼠断头取血2 mL室温静置30 min,3000 r/min离心15 min取血清储存于-20℃冰箱备用。采用大鼠NGF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检测血清NGF水平,操作方法按试剂盒说明进行。

1.5.2 脊髓组织NGF免疫组化检测

解剖患处,取以T12为中心的约1 cm脊髓生理盐水冲洗,均分为2段。上段进行常规制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厚度5μm,各组按1∶5比例取5张切片,采用兔抗鼠NGF多克隆抗体按试剂盒说明进行染色标记,DAB显色,于显微镜下观察。HPIAS-1000彩色病理图像报告分析系统对每张片随机5个400倍视野阳性神经细胞进行计数,取平均值。神经细胞细胞质、细胞核均呈棕色或棕褐色为阳性。

1.5.3 脊髓组织NGF mRNA检测

采用PCR扩增法。脊髓标本下段于-80℃冻存,取冻存样品研碎后采用Trizol法提取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以GAPDH为内参进行PCR扩增,引物序列见表1。取5μL产物进行凝胶电泳,分析图像对比NGF与GAPDH灰度值,以其比值作为NGF mRNA相对表达量。

1.5.4 神经功能评价

采用Tarlov评分法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价,0~5分为完全瘫痪至正常。脊髓损伤模型完成后Tarlov评分为1~4分方能继续进行实验。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及神经功能情况

模型对照组和模型MT组72只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均建立成功,术后12 h两组Tarlov评分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模型MT组Tarlov评分稍高于模型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 d模型MT组Tarlov评分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或P<0.01)。见表2。

2.2 脊髓损伤大鼠血清NGF水平

术后12 h、3、5 d模型对照组和模型MT组血清NGF水平均显著上升,模型MT组NGF水平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或P<0.01),见表2。

2.3 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NGF蛋白表达情况

脊髓切片中NGF阳性神经细胞染色呈棕褐色,集中于脊髓前角及周围灰质。术后12 h模型对照组和模型MT组NGF蛋白在脊髓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见图1。模型对照组、模型MT组术后12 h、3、5 d NGF蛋白在脊髓组织中的表达呈上升趋势,而模型MT组上升更为显著且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见表2。

2.4 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NGF mRNA表达情况

术后模型对照组和模型MT组脊髓组织NGF mRNA表达升高,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模型MT组脊髓组织NGF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或P<0.01)。见表2、图2。

注:与假手术组比较,*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P<0.01,“-”代表无数据;NGF:神经生长因子

3 讨论

MT在神经系统中分布广泛且具有多种生物效应,已经被证实在减轻对脊髓神经细胞的破坏、减少凋亡等方面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作为一种功能复杂的内源性激素,MT对神经细胞的增殖、分化同样具有调控作用[6]。NGF通过刺激凋亡抑制因子bal-2表达升高,抑制凋亡促进因子bax蛋白表达,促使bal-2与bax比值偏移,从而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高表达的NGF对损伤轴突有促进生长和加速再生的作用,并且在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中对神经细胞的发育、分化、生长、再生和功能恢复均有重要调控作用[7,8]。内源性NGF在脊髓损伤后表达会保护性升高,但由于无法维持有效浓度从而达不到促进神经系统修复的作用。

本研究采用大鼠建立脊髓损伤模型,由于NGF基因属即早基因,因而在术后立即给药,术后12 h NGF早期表达并开始对神经细胞转归产生影响,术后内源性NGF呈现上升趋势,到第5天达到峰值,因此,本研究选择了术后12 h、3及5 d作为观察时点。研究发现,MT有促脊髓损伤大鼠体内血清及脊髓组织中NGF水平升高作用。通过对三组大鼠术后12 h神经系统功能评价发现,两个模型组大鼠Tarlov评分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而模型MT组评分稍高于模型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可能由于脊髓仍处于休克状态,症状缓解表现尚不明显。而此时两模型组血清NGF水平、脊髓组织切片NGF蛋白及NGF mRNA表达水平已较假手术组显著上升,模型MT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此后两模型组大鼠体内NGF表达均有上升趋势,模型MT组血清和脊髓中NGF表达出现大幅度升高,而模型对照组上升趋势则较为平缓。不仅如此,两组神经功能恢复状态也呈现显著差异,术后3、5 d模型MT组Tarlov评分有显著回升,下肢运动功能逐渐恢复,且据观察发现大鼠精神状态较好,饮食恢复较快,而模型对照组则进展不明显。表明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严重受损,而内源性NGF生理性出现升高,起到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但效果并不佳,而通过给予MT促进内源性NGF的表达,大鼠体内NGF水平明显升高,并可到达有效浓度,对神经系统再生和功能修复产生作用。NGF直接给药会受到利用率低、半衰期短等限制[9],而MT具有高度脂溶性和水溶性,可轻易透过血脑屏障和细胞膜进入核内发挥作用[10],促进内源性NGF表达,自身也具有较强的神经保护作用,治疗脊髓损伤具有明显优势。

综上所述,MT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系统不仅具有减少损伤的保护作用,还通过促进体内NGF的表达促使神经细胞及轴突的再生,调节神经细胞增殖、分化,改善神经功能,增强对神经系统的保护。

摘要:目的 研究褪黑素(MT)对脊髓损伤大鼠血清及脊髓内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84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n=36)、模型MT组(n=36)及假手术组(n=12)。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模型对照组给予无水乙醇,模型MT组给予MT,均为腹腔注射。对比术后12 h、3、5 d大鼠血清及脊髓组织中NGF的表达及Tarlov评分。结果 术后12 h模型对照组及模型MT组Tarlov评分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模型MT组Tarlov评分稍高于模型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 d模型MT组Tarlov评分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或P<0.01)。术后12 h、3、5 d模型对照组和模型MT组血清NGF水平、脊髓组织NGF蛋白及NGF mRNA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显著上升,模型MT组则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MT通过调高脊髓损伤大鼠体内NGF的表达起到减轻神经细胞损伤、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神经功能恢复作用。

关键词:褪黑素,神经生长因子,脊髓损伤,神经保护,大鼠

参考文献

[1]胡爱民,张治国,侯志贞.褪黑素对大鼠实验性脊髓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36(2):164-166.

[2]朱俊德,肖朝伦,余资江,等.褪黑素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CA3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J].解剖学报,2011,42(4):441-445.

[3]丁华,袁志诚,狄荣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用褪黑素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J].郧阳医学院学报,2010,29(1):5-8,封3.

[4]李棋,麻伟青,王慧明.抗神经生长因子抗体对大鼠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模型的脊髓胶质细胞激活的抑制作用[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2,33(5):18-22.

[5]Manal EB,Azza M,et al.Taurine is more effective than melatonin onCytochrome P450 2E1 and some oxidative stress markers in 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ic rat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11,59(9):4995-5000.

[6]龚凯,罗卓荆.褪黑素对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5):384-387.

[7]江南凯.神经营养因子对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的相关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1,22(17):118-120.

[8]陈良.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区NGF与BDNF表达的影响[J].四川医学,2011,32(3):320-323.

[9]张洁元,段朝霞.嗅鞘细胞移植后大鼠损伤脊髓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5):518-521.

上一篇:规范服务流程下一篇:终端软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