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特征论文

2024-08-18

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特征论文(共8篇)

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特征论文 篇1

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冷凉的山区, 在原产地以及被引进到其他地区以后, 只限于气候冷凉的地区种植。直到后来新品种的育成, 才扩大了种植区域。目前马铃薯已经成为世界上四大种植作物 (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 之一, 种植国家有148个, 总面积达1838万公顷, 总产量近3亿吨。我国的种植面积为400万~450万公顷, 占世界马铃薯总面积的20%~25%;总产约占18%, 占亚洲的70%;人均占有量为45.8千克, 人均实际消费32.1千克左右。根据自然条件和马铃薯栽培特点, 可将我国马铃薯生产划分为四个区域, 分别是北方一季作区、中原两季作区、南方秋冬作区、西南单双季混作区。本文主要分析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生长发育期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 土壤

马铃薯是浅根系作物, 吸收范围较小, 同时块茎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氧气, 因而要求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灌条件好, 以壤土和砂壤土为好。轻质壤土透气性好, 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 播种后块茎发芽快、出苗整齐、发根也快, 有利于块茎膨大。在这样的土壤中, 块茎淀粉含量高、薯皮光滑、薯形整齐。在沙性大的土地上种植马铃薯, 需要加强肥水管理。尤其要增施有机肥, 并注意施肥方法和时期。在生长期间要勤浇水, 化肥应分期追施。在这种土壤中, 植株苗期生长较快, 后期易出现脱肥现象, 易发生早衰。黏性较大的土壤, 由于保水保肥能力强, 且肥力较高, 如果管理得当, 有利于获得高产。但这种土壤容易板结, 雨后或浇水后透气性较差, 所以块茎易出现畸形, 表皮不光滑。对于这种土壤, 最好能加以改良, 采取压绿肥、掺沙子、增施作物秸秆肥料等措施。这种土壤不利于发小苗, 中后期植株生长旺盛, 也易出现徒长现象, 生产中要注意加以调控。

马铃薯喜欢偏酸性的土壤。PH值为4.8~7.0的土壤都可种植马铃薯, 最适宜的土壤PH值是5.0~5.5。土壤PH值<4.8时, 植株表现早衰、减产。PH值为5.6~6.1时, 多数品种生长良好, 在偏酸性的土壤中, 块茎淀粉含量有增加的趋势;当土壤PH值达到7.8时, 不抗盐碱的品种生长开始受到影响;土壤PH值在8.5以上时种植马铃薯时更应慎重, 选用抗盐碱性强的品种。

2 温度

马铃薯要求冷凉气候。当气温过高时, 植株的生长和块茎的形成都会受到抑制。据测定, 当日平均温度超过25℃, 夜间温度超过23℃时, 块茎的形成和膨大都会受到抑制。

块茎解除休眠后, 气温5℃时芽条开始极缓慢地生长。播种后10厘米地温达到7~8℃时, 幼芽即可生长成苗;10厘米地温达到10~12℃时, 出苗快且健壮。出苗后, 18℃的气温最有利于茎的伸长生长, 6~9℃时生长缓慢, 高温则引起植株徒长。叶片生长的下限温度是7℃, 最适温度是12~14℃。较低的夜温最有利于叶片的生长。植株可忍受的极限低温是0.4-0.5℃, -0.8℃时幼苗开始遭受冻害, -1.5℃时茎部遭受冻害, -3℃时全株枯死。在4℃的高温下, 茎叶停止生长。形成块茎所需的最适气温是17~20℃, 10厘米地温16~18℃, 低温下块茎形成早。例如, 在气温为15℃时出苗后7天形成块茎, 气温为25℃时出苗后21天形成块茎, 温度再高块茎就难以形成。当气温为24℃时, 就严重影响到块茎的形成, 29℃时块茎停止形成。夜间温度越高, 越不利于块茎的形成, 这就是中原地区夏季不能种植马铃薯的主要原因。

3 光照

马铃薯的生长、株型结构和产量的形成等, 对光照强度和光照时数都有强烈反应。光照强度不仅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 而且与茎叶的生长有密切的关系。马铃薯植株的光饱和点为3万~4万勒克斯, 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 光合作用也开始降低。据测定, 在3000勒克斯的光照下, 块茎干重只有1.6万勒克斯光照下的1/15~1/20。马铃薯茎叶的生长喜欢长日照。当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时, 有利于茎叶进行光合作用, 对地上茎叶健壮生长和开花结果都非常有利。块茎的形成和发育要求日照短、夜温低的条件。如在12小时的光照条件下, 光合产物向块茎中的运转速度为19小时光照下的5倍。夜间温度越高, 光合产物向块茎中的运转量就越少。夜间长、气温低的条件下, 块茎生长最快。在短日照条件下, 茎的伸长生长停止较早, 块茎发生也较早, 植株提早衰亡。光照长短对匍匐茎的形成无影响, 但能影响到匍匐茎的长度, 即长日照促进匍匐茎伸长。所以, 在中原地区如果播种晚, 会导致匍匐茎加长, 结薯不集中。

光照长短、光照强度和温度三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如高温一般可促进地上茎的伸长生长, 而不利于叶和块茎的发育。短日照可以抵消高温的不良影响, 而使植株矮壮、叶片肥大、块茎形成较早。因此, 高温 (适温范围内) 、短日照条件下, 块茎的产量往往高于高温、长日照条件下的产量。

由上可见, 对马铃薯产量形成最有利的条件是, 幼苗期短日照、强光照和适当高温, 有利于促根、壮苗和提早结薯;发棵期长日照、强光照和适当高温, 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同化系统, 即促进植株生长健壮;结薯期短日照、强光照和较大的昼夜温差, 有利于光合产物向块茎中运送, 促进高产。

4 水分

马铃薯是喜水作物, 由于根系分布浅、数量少, 对干旱条件十分敏感。马铃薯不同的生长期对水分要求不同。发芽期芽条仅凭块茎内的水分便能正常生长, 待芽条发生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后才能正常出苗。此期土壤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0%~50%。出苗后到开花期随着植株的生长,

需水量逐渐加大。从植株开花、结薯开始, 土壤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0%~85%。山东薯农有“花期缺水瞎地蛋”的说法, 充分说明了此期水分对块茎生长的重要作用。水在马铃薯各器官中的含量可达到75%~90%。其中茎叶的含水量最高, 块茎的含水量较低, 一般为75%~80%。水是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株体内的水分有1%~2%被用于进行光合作用。植株缺少水, 光合速率就要受到影响。水可以维持植株的正常姿态。植株柔软部位要保持挺立状态, 一方面靠纤维素的支持, 另一方面靠组织内的膨胀压的支持。水在保持膨胀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 当植株缺水时, 叶片和幼嫩的茎秆下垂。二氧化碳和氧只有溶解在细胞内的水中, 才能被利用或释放出来。土壤中的养分和叶片制造的糖类, 也必须溶解在水中, 才能被吸收和运送到各个器官进行利用。与其他作物相比, 马铃薯需水较多。据测定, 马铃薯的块茎每形成1千克干物质, 消耗水400~600千克。如果植株得不到足够的水分, 光合效率就下降。马铃薯植株的需水量因生长时期、土壤状况、施肥量、灌溉方法、品种、气候等而不同。

不同生长期对水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幼苗期由于植株较小, 气温不高, 蒸腾量不大, 所以耗水量较少, 约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10%。为促使根系下扎, 在苗期应相对保持地表干燥、土壤深层潮湿。苗期应保持土壤相对湿度为55%~60%。到发棵期, 植株生长速度快, 叶面积不断扩大, 因而蒸腾量也不断加大, 这一时期的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30%~40%。因此, 这时要保持土壤有充足的水分。在发棵的前半期要保证土壤相对湿度70%~80%, 后半期可逐步降低土壤湿度, 以便适当控制茎叶生长。进入块茎膨大期后, 植株的需水量仍然很高。据测定, 该期的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50%以上。这个时期应分别于初花、盛花、终花阶段浇水。这三次水缺少一次, 会减产30%以上。块茎膨大后期, 是淀粉积累的主要时期, 这时应适当保持土壤干燥, 土壤相对湿度以60%左右为宜。不同的品种耐旱能力不同。

参考文献

[1]曾国平.马铃薯生长发育几个阶段对环境条件的要求[J].湖北农业科学, 2008 (11) .

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特征论文 篇2

克隆植物结缕草在两种环境中的生长发育特征

以克隆植物结缕草为对象,研究了其在温室内、外两种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主匍匐茎上的复合节、根、Ta和Tb分蘖的形成顺序依次后移,且形成速率均呈相互平行的直线关系.但在温室内,主匍匐茎上的复合节及其它器官的形成时间一般均较温室外晚.复合节间的形成是逐渐完成的`,在温室外,一个复合节间的70%完成于该复合节形成后和下一个复合节间形成前,而其余则完成于下一个复合节间形成之后.在温室外,二级匍匐茎上复合节及其它器官的形成规律与主匍匐茎相似,但Tb的形成速率较慢.这与各级匍匐茎之间以及各相应构件器官之间资源传输与分配格局存在差异有关.通过主匍匐茎的向前直线型生长和次级匍匐茎的侧向伸展,结缕草分株被放置到更加广阔的生态空间,分株种群规模扩大,资源摄取能力增强,从而有助于提高结缕草的生态适应性和种间竞争能力.

作 者:李德志 申芳芳 王长爱 柯世朕 王超华 范旭丽 宋云 李红 周燕 LI De-zhi SHEN Fang-fang WANG Chang-ai KE Shi-zhen WANG Chao-hua FAN Xu-li SONG Yun LI Hong ZHOU Yan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上海,62 刊 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 “”(6) 分类号:Q145 关键词:克隆植物   结缕草   匍匐茎   复合节   生长   发育  

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特征论文 篇3

马铃薯生长需水较少,其最低蒸腾系数(需水量)只有350,而小麦、水稻分别是450和500。在年降水量350毫米左右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谷物类作物生长发育困难,而马铃薯不仅能正常生长,还能减少水土流失。

一、临夏州各地土壤类型对马铃薯生育的影响

(一)临夏州东乡、广河等东南部地区

临夏州东乡、广河等东南部地区主要为黄绵土,透气性好,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该类土壤播种后块茎发芽快、出苗整齐、发根快,有利于块茎膨大。该土壤中生长的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高、薯皮光滑,薯型整齐。马铃薯根系的数量、分枝的多少、入土深度和分布范围,因品种而异,也受栽培条件影响。早熟品种根系生长弱,入土较浅,数量和分布范围不及晚熟品种。土层深厚,结构良好,水分适宜的土壤条件有利于根系发育,及时中耕培土,增加培土厚度,增施磷肥等措施,可促进根系发育,有利于匍匐茎的形成和生长

(二)临夏州积石山县、临夏县、永靖县东北部地区

临夏州积石山县、临夏县、永靖县东北部为沙性大的沙壤土,不保水、易漏肥。在这种土壤中种植马铃薯,应注意增施有机肥,并注意施肥方法和时期,同时需要加强肥水管理。马铃薯生长期间要勤浇水,化肥应分期追施。该土壤中植株苗期生长较快,后期容易出现脱肥现象,也易发生早衰。

(三)临夏州和政县、康乐县

临夏州和政县、康乐县主要为黏性较大的黑麻土,由于保水保肥能力强,且肥力较高,如果管理得当,有利于获得高产。但由于这种土壤容易板结,雨后或浇水后透气性较差,所以块茎易出现畸形,表皮不光滑。对于这种土壤,最好能采取压绿肥、掺沙子、增施作物秸秆肥料等措施加以改良。这种土壤不利于发苗,但中后期植株生长旺盛,易出现徒长现象。

马铃薯喜欢偏酸性土壤,pH值为5.5~7.0的土壤都可以种植马铃薯,而且生长正常。种植马铃薯最适宜的pH值是5.5~6.5,pH值<4.0时植株表现早衰、减产。pH值为5.5~6.5时,多数品种表现正常。偏酸性的土壤中,块茎淀粉含量有增加的趋势。当pH值达到7.8时,不抗盐碱的品种生长开始受到影响,pH值达到8.5时,有些不耐盐碱的品种表现受害。因此,种植马铃薯前先要进行小面积试验,否则会造成很大损失。

二、气候与温度对马铃薯生育的影响

临夏州年均气温6.3℃,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零下27.8℃,年平均降雨量537毫米,蒸发量1198~1745毫米,日照时数2572.3小时,无霜期137天。马铃薯起源地气候冷凉,年平均气温5~10℃,最高平均气温21℃左右,因而使马铃薯形成了适应冷凉气候的特性。当气温过高时,植株的生长和块茎的形成都会受到抑制。

(一)温度对茎叶生长的影响

块茎解除休眠后,气温在6℃时芽开始缓慢地萌动。播种后,10厘米地温达到7~8℃时,幼芽即可生长出苗;10℃地温达到10~12℃时,出苗快且健壮。出苗后,18℃的气温最有利于茎的伸长生长,6~9丈时生长缓慢,高温则引起植株徒长。叶片扩展的下限温度是7℃,最适温度是18~22=℃。较低的夜温有利于叶片生长。10厘米地温为17~23℃时,有利于茎叶的生长。植株可忍受的极限温度是-0.5~0℃,-0.8℃时幼苗开始遭受冻害,-3℃时全株枯死。在40℃的高温下,茎叶停止生长。

(二)温度对块茎形成的影响

形成块茎所需要的最适气温是17~20℃,10厘米地温为16~18℃。低温下块茎形成早。例如,在气温为15℃时出苗后12天形成块茎,气温为25℃时出苗后20天形成块茎,温度再高块茎就难以形成。当气温为24℃时,则严重影响块茎的形成,29℃时块茎停止形成或膨大。夜时温度越高,越不利于块茎形成。这也是中原地区夏季不能生长马铃薯的主要原因。

三、光照强度与光照时数对马铃薯生育的影响

马铃薯植株的生长、形态形成和产量等,对光照强度和光照时数都有强烈的反应。

(一)光照强度

光照强度不仅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而且与茎叶的生长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光合作用也开始降低。据测定,在3000勒克斯光照时,块茎干重只有1.6万勒克斯光照下的1/20~1/15。

马铃薯植株生长喜欢长日照。当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时,有利于茎叶进行光合作用,对于马铃薯植株健壮生长和开花结实都非常有利。但块茎的形成和发育要求短日照、低夜温的条件。如在12小时的光照条件下,光合产物向块茎中的运转速度比在19小时光照下快5倍左右。如果夜温高则光合产物输送量少,夜间长、气温低的条件下,块茎生长加快。

(二)光照时数

在短日照条件下,茎的伸长生长都停止得较早,块茎膨大也较早,植株提早衰亡,日照长短对葡蔔茎的形成无影响,但光照时间能影响到葡蔔茎的长度,即长日照会使葡蔔茎延长。日照时间、光照强度和温度三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如高温一般可促进茎的伸长,而不利于叶和块茎的发育。但是短日照可以抵消高温的这种不良影响,而使植株矮壮、叶片肥大、块茎形成较早。因此,高温(适温范围内)、短日照条件下,块茎的产量往往高于高温、长日照条件下的产量。

综上所述,对马铃薯产量形成有利的条件是,幼苗期短日照、强光照强度和适当高温,有利于促根、壮苗和提早结薯;植株生长期长日照、强光照强度和适当高温,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同化系统;结薯期短日照、强光照强度和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光合产物向块茎中运送,促进高产。临夏州独特的地理、土壤和气候条件,与马铃薯喜冷凉、抗干旱、耐瘠薄的特性相适应,使马铃薯成为临夏州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也使其成为临夏地区的适宜发展作物。

四、结语

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特征论文 篇4

关键词:植物生长调节剂,马铃薯,应用现状

植物生长物质可分为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两类[1]。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用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一类农药, 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和从生物中提取的天然植物激素。只要使用很低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就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起重要的调节作用。栽培技术措施难以解决的问题, 也可以通过植物生长调节剂来解决, 包括打破休眠、促进开花、调整植株、防止脱落、促进生根和增强抗性等[2]。众所周知, 水分、矿物质和有机物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而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在农业生产中已开始广泛地应用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功能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尤其在马铃薯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类

目前, 按照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来源划分, 有天然和人工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两类;按照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方式划分, 有植物生长抑制剂、植物生长促进剂和植物生长延缓剂3种类型。当前, 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绝大部分为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常用的植物生长抑制剂有脱落酸和抑芽丹。植物生长促进剂有萘乙酸、苄基腺嘌呤、赤霉素、吲哚乙酸和乙烯利等。植物生长延缓剂有多效唑、烯效唑、吡啶醇、矮壮素和氯化胆碱等。

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

马铃薯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了马铃薯的产量, 同时栽培技术水平和外界环境条件也会制约马铃薯的产量[3]。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已被广泛地应用到马铃薯生产中。通过大田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会对马铃薯的产量、品质以及地上部植株性状产生较大影响。

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DTA-6为植物生长促进剂, 安全性较高, SODM为SOD模拟物, 属于植物生长抑制剂, 2种调节剂都能调节马铃薯产品的均匀度, 降低畸形薯率和大中薯率, 还能提高小薯重量。宫占元等[4]在马铃薯现蕾期对马铃薯品种抗疫白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结果表明喷施浓度为100mg·L-1的DTA-6处理产量比对照产量提高9.65%, 能够提高马铃薯块茎鲜重积累、增大马铃薯块茎体积, 而喷施浓度为6.67mg·L-1的SODM处理产量比对照降低9.20%。申流柱等[5]研究认为, 威芋三号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后, 植株、主茎数、薯块重量和单株结薯数等性状均得到改良, 且叶面积系数比对照减少, 一段时间内叶面积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 有利于充分地利用光能, 提高群体的光合生产力。

植物碳水化合物的运输与分配等方面会受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调控[6], 淀粉作为糖的贮藏形式, 能够促进作物生长, 提高遗传基因品质和栽培环境等因素共同控制着淀粉的含量[7]。糖是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能够相互转化利用的主要物质, 光合作用及产量与糖含量变化密切相关[8]。马铃薯块茎中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其品质的优劣。有研究认为, 现蕾期叶面喷施烯效唑和SODM能改善马铃薯品质, 显著提高块茎中淀粉和维生素C含量, 降低还原糖含量[9,10]。宫占元等[11]研究表明, DTA-6和烯效唑可以降低匍匐茎和块茎内的还原糖含量, 还可以提高块茎淀粉积累量, 促进匍匐茎内淀粉的转移。吴文荣等[12]研究认为, 马铃薯盛花期叶面喷施浓度为1.333mg·L-1的膨大素, 能使块茎淀粉含量显著增加, 比对照提高52.46%, 喷施浓度为2.000mg·L-1的膨大素能显著提高马铃薯块茎中的还原糖含量, 但均未高于0.4%, 不会对外观品质造成影响。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地上植株的影响

马铃薯的收获器官是地下块茎。当形成块茎时, 养分会受到地上茎叶与地下块茎的竞争。因密度过大, 氮肥过多等原因, 马铃薯生产中常会出现植株徒长的现象, 从而影响块茎的形成与膨大。应用缩节胺、膨大素、矮壮素、比久和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 能够协调地上与地下部的生长, 防止植株徒长[13]。

块茎形成期 (孕蕾至开花初期)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可明显抑制马铃薯顶端生长, 增加茎粗, 提高淀粉和糖分的含量, 加速光合产物向块茎转移, 提高产量[14]。刘秀杰[15]研究表明, 矮壮素、烯效唑和膨大素对控制植株徒长都起到了明显效果, 还能促进马铃薯扦插苗的结薯能力。张晓红[16]研究认为, 喷施50%矮壮素水剂、85%比久可溶性粉剂或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均能降低马铃薯植株高度, 增加茎粗, 对植株徒长起到良好的调控作用。其中喷施85%比久可溶性粉剂3 000mg·kg-1对抑制徒长的效果最好, 而且叶色纯正、发育良好, 单株结薯数比对照增加3 102.95%。杨文飞等[17]在马铃薯的初花期喷施了一种以微量元素为复配主体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即根茎唯他, 喷施浓度为375 mL·hm-2, 结果表明, 根茎唯他能有效地促进地上部经济性状的改变, 抑制植株徒长, 比对照株高降低9.17%, 同时增加了分枝数、茎粗, 提高了产量, 一般可增产10%~20%。

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马铃薯脱毒快繁及资源保存中的应用

试管苗的繁殖倍数取决于试管苗是否正常生长和繁殖速度的快慢, 若脱毒试管苗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取得较高的繁殖倍数, 进行大规模种薯生产时便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18]。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到试管苗脱毒快繁中也有一定的效果, 不仅能提高繁殖效率, 而且还能使试管苗变得粗壮。另外, 植物生长调节剂还能延长试管苗继代周期, 既节省了成本, 还能避免因反复继代出现徒长现象。

3.1 缩短节间, 提高茎粗

培养基中不同浓度和种类的激素会影响马铃薯试管苗的长势、根系生长情况。合适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入培养基中, 对促进马铃薯试管苗节间的缩短、茎粗的增加、移栽成活率的提高都有重要的作用。不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 试管苗生根比较缓慢、长势较差;加入浓度为1mg·L-1的6-BA和浓度为0.50mg·L-1的NAA时, 脱毒苗生根较快, 植株长势较好, 并且比较健壮[19]。张新永等[20]在MS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甘露醇、CCC、比久 (B9) 和多效唑 (PP333) , 探讨了其对试管苗的影响, 结果表明, 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都起到了壮苗的作用, 添加PP3330.2mg·L-1的处理效果最佳, 抑制了试管苗的徒长, 增加了茎粗, 缩短了节间长度。

3.2 壮苗, 提高繁殖效率

在生产过程中, 生长健壮的脱毒试管苗有利于继代培养。PP333、B9和甘露醇均兼有促进增殖和复壮的双重作用, MS培养基中加入0.01~0.10mg·L-1PP333或5~20mg·L-1B9, 既能改善试管苗的纤弱生长, 又能提高繁殖系数, 而高浓度的多效唑会强烈抑制试管苗的生长, 对继代繁育不利;甘露醇可有效促进腋芽的发育, 对试管苗的增殖效果显著[21]。李文刚等[18]研究表明, MS培养基中加入0.2 mg·L-1的IBA后, 试管苗生长速度加快, 繁殖周期比对照缩短了5d, 繁殖效率提高。此外, 在MS养基中加入10mg·L-1的B9, 有利于壮苗。高新一等[22]研究也认为, 在马铃薯试管苗培养基中加入适量CCC或B9可使细弱的试管苗变粗壮, 且不影响生长繁殖速度。钟志铭等[23]研究认为, 当光照强度为3 000lx、昼夜温差为8℃左右时, 即培养温度在18~26℃时植物生长调节剂壮苗培养效果最好。B9壮苗培养的效果最佳, 而且经济实惠;CCC仅在生长初期起到一定的壮苗作用。

3.3 控制生长速度, 延长资源保存时间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是通过茎尖脱毒培养获得的, 但是反复的继代培养容易造成试管苗的徒长, 这对于试管苗的壮苗和保存都是非常不利的。另外, 非生产季节进行试管苗的反复继代需要较高的成本, 工作量也较大。在保证试管苗正常生长的前提下, 若能延长试管苗的保存时间, 减少继代次数, 对于非生产季节试管苗的保存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植物生长延缓剂被引入了MS培养基中, 较多的报道都证实了生长延缓剂控制试管苗生长速度、延长保存时间的作用。

适宜浓度的CCC、B9和PP333加入到MS培养基中, 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试管苗的生长, 节间缩短, 植株矮化, 茎秆、根系粗壮, 保存时间至少为270d, 500mg·L-1的CCC可使马铃薯试管苗保存1a以上, 而且试管苗继代不会受到保存处理的影响[24]。张小静等[21]在分化培养基中添加适宜浓度的PP333 (0.1~1.0 mg·L-1) 、B9 (15~50mg·L-1) 和甘露醇 (10~25mg·L-1) , 试管苗的保存期可延长到90d以上, 且抑制作用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 更换培养基后, 试管苗长势能迅速恢复。黄萍等[25]在保存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了浓度为0、1%、2%、3%、4%和5%的甘露醇, 结果表明甘露醇对马铃薯试管苗的生长能起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同时还能延长试管苗保存时间, 其中浓度为1%~2%的甘露醇的保存效果最好, 试管苗能保存210d以上, 成活率达50%, 且不影响试管苗继代。

4 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理化建议

4.1 确定合理的喷施浓度

精确计算用药总量, 配制适宜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避免浓度与实际需要偏差过大。植株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要求比较严格, 若配制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不当, 植物生理变化会与预期目标相反。高浓度会造成叶片增肥变脆, 出现畸形叶片, 严重者叶片干枯脱落, 全株死亡;低浓度则不能满足植株需求, 达不到预期效果[26]。这就要求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时要做到浓度准确, 并且均匀施用。

4.2 确定适宜的喷施时间

根据气候条件, 在考虑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药效持续时间的基础上, 结合一定的栽培需要, 确定最佳的使用时间, 使其发挥最大效果, 并且节约成本。最佳的喷药时间为晴天傍晚前, 不要在下雨前或烈日下进行喷施, 防止药液浓度的改变, 影响药效。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喷施浓度和时间非常关键。在马铃薯上的喷施时期不能过早, 防止地上部同化系统的建立受到影响, 一般在现蕾至开花期喷施[13,14]。

4.3 注意药剂残留问题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能起到促进作用, 提高产量, 改善品质, 但是其在环境中的残留问题和对人畜的健康危害也应该引起重视。针对性强且更环保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发将是今后的研究重点[27]。植物生长调节剂属于农药类, 因此必须注意药剂残留问题。低毒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烯效唑、NAA、CCC、PP333、2, 4-D和BA等;微毒类的有IAA和ABA等;对人畜无毒的有GA和三十烷醇等。大量的研究表明, PP333在马铃薯上使用效果比较好, 但是其在土壤中残留的较多, 对下茬作物影响较大。受其污染的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射菌的含量均会下降[28]。矮壮素和缩节胺是比较安全的, 但要注意喷施的浓度, 并且尽量不要喷到土壤上。B9在土壤中残留时间可达1a, 降解比较缓慢, 喷施B9的土壤种植其它作物后可能会产生较大影响[29]。另外, 尽可能不要把植物生长抑制剂应用到种薯生产中, 以免对下一代马铃薯正常生长产生影响。

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特征论文 篇5

该研究以马铃薯为材料, 探讨紫外线辐射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为预测紫外线辐射增强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及培育优良马铃薯品种提供参考。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马铃薯研究室提供的马铃薯品种克新18号脱毒试管苗。取低温保存的试管苗1株切成约1cm长、带有1~2个腋芽的茎段, 在广口瓶内培养扩繁, 继代3次, 待试管苗扩繁至一定数量, 苗长至6~8片叶时切取茎段用于诱变处理。培养基为MS+3%食用白糖+6.5g/L琼脂, pH值5.8, 培养温度25℃, 光照14h/d, 光强2000lx继代时间2~3周。

1.2 试验方法

a.紫外线辐射在超净工作台上, 将马铃薯组培植株的茎段切下, 每茎段带1~2个腋芽, 放在无菌广口瓶内, 在超净工作台的紫外灯 (220V, 25W) 下一定距离处进行垂直辐射试验。试验设7个处理, 处理1~7分别用紫外线辐射0 (ck) 、8、16、24、32、40、48h (注:在进行辐射处理前, 需提前30min打开紫外灯, 以确保光谱稳定) , 每处理3瓶, 每瓶15个带芽茎段, 3次重复。

b.继代培养每个处理后的马铃薯试管苗茎段 (M0) 在生长25d后进行继代培养, 连续培养3代, 记为M1、M2、M3。

c.指标测定处理后第25d取样, 测定茎长、根长、叶片数和根条数, 采用常规方法测量, 每处理测定10株, 重复3次。

d.数据处理试验所得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处理, DPS v7.55数据分析系统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紫外线辐射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对不同紫外线辐射时间处理后的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的农艺性状进行LSD新复极差法检验 (见表1) 。结果表明, 在不同紫外线辐射时间处理后,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的茎长、叶片数、根长和根条数与对照相比均有所下降, 并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下降的越明显。当辐射时间为32h时, 脱毒试管苗的叶片数和根长与对照之间差异显著, 当辐射时间为40h和48h时, 茎长、叶片数和根长与对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当辐射时间达到40h以上时, 紫外线辐射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的生长产生了抑制作用。

2.2 紫外线辐射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再生植株的影响

2.2.1 紫外线辐射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再生植株茎长和叶片数的影响

M1~M3代马铃薯试管苗经过紫外线辐射处理后茎长与对照相比均有所降低, 除了M1代在紫外线辐射48h时与对照差异显著外, M2、M3代脱毒试管苗各处理与对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1~M3代马铃薯试管苗各处理的叶片数均低于对照, 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表明紫外线辐射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的抑制作用没有遗传给下一代 (见表2) 。

2.2.2 紫外线辐射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再生植株根系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M1~M3代马铃薯试管苗经过紫外线辐射处理后根长与根条数均低于对照, 当辐射时间达到32h以上时, M1代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的根长与对照之间的差异显著, 而到M2、M3代时差异明显消失, 与对照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说明紫外线辐射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根长的抑制作用只在M1代有所表现, 而在M2、M3代上表现不明显;M1~M3代马铃薯试管苗的根条数与对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大写字母表示1%水平, 小写字母表示5%水平。

注:大写字母表示1%水平, 小写字母表示5%水平。

注:大写字母表示1%水平, 小写字母表示5%水平。

3 结论与讨论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臭氧层破坏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加[11], 紫外线辐射增强已成为世界三大环境问题之一。紫外线辐射可分为UV-A、UV-B和UV-C, 波长分别为320~400、280~320、200~280nm, 其中UV-A不被大气层吸收、UV-C能被臭氧层完全吸收, 而UVB的一部分被臭氧层吸收, 由于目前臭氧层变薄、臭氧空洞的形成, 地表的紫外线辐射除UV-B外, UV-C的辐射量也在增加[12]。近年来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UVB辐射增强对植物的影响方面, 而有关UV-C辐射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试验以克新18号马铃薯脱毒试管苗为试验材料, 利用UV-C射线对其进行诱变处理, 并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的农艺性状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 发现当紫外线辐射时间达到40h以上时, UV-C辐射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的生长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为了验证UV-C射线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的诱变作用是否会影响到后代, 本研究对M1~M3代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 结果表明, M1~M3代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的茎长、叶片数、根长和根条数均低于对照, 但与对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UV-C辐射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的诱变作用没有遗传给下一代。

摘要:以马铃薯品种克新18号脱毒试管苗为试验材料, 研究不同紫外线辐射时间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紫外线辐射时间达到40h以上时, UV-C辐射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的生长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但对其后代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说明UV-C辐射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的诱变作用没有遗传给下一代。

关键词:马铃薯,试管苗,紫外线,辐射时间

参考文献

[1]刘录祥, 郭会君, 赵林姝, 等.植物诱发突变技术育种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核农学报, 2009, 23 (6) :1001-1007.

[2]BONNEL E.Potato breeding:a challenge, as ever[J].Potato Research, 2008 (51) :327-332.

[3]孙慧生.马铃薯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4]段艳凤, 刘杰, 卞春松, 等.中国88个马铃薯审定品种SSR指纹图谱构建与遗传多样性分析[J].作物学报, 2009, 35 (8) :1451-1457.

[5]金光辉.中国马铃薯主要育成品种的种质资源分析[J].作物品种资源, 1999 (4) :12-13.

[6]邸宏, 陈伊里, 金黎平.RAPD和AFLP标记分析中国马铃薯主要品种的遗传多样性[J].作物学报, 2006, 32 (6) :899-904.

[7]MULLINS E, MILBOURNE D, PETTI C, et al.Potato in the age of biotechnology[J].Trends Plant Sci, 2006, 11 (5) :254-260.

[8]ELIAS R, TILL B J, MBA C, et al.Optimizing TILLING and Ecotilling techniques for potato (Solanum tuberosum L.) [J].BMC Res Notes, 2009 (2) :141.

[9]李新华, 王文美, 刘树玉, 等.诱变育种在山东省选育农作物新品种中的应用[J].核农学通报, 1994, 15 (3) :126-128.

[10]陈爱芹.紫外线诱变处理对马铃薯茎段再生植株生理生化变异的影响[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2008.

[11]U LF KARSTEN.Natural ultraviolet radiation an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induce formation of mycosporinelike am inoacidsin the marine macroalga Chondrus crispus (Rhodophyta) [J].Planta, 1998 (205) :257-262.

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特征论文 篇6

活性炭作为一种吸附剂在组织培养中经常使用, 其主要作用是吸附培养过程中植物细胞分泌的及培养基中的有害物质, 有利于生根[5,6]。韩文璞等在甜樱桃组织培养中, 在培养基中加入0.1%活性炭, 生根率达100%, 根系发达、洁白, 移栽成功率高[7]。余晓丽等在野生黄蔷薇离体培养基中加入0.2%活性炭, 生根效果较好[8]。为了在短期内培养出大量马铃薯脱毒苗, 诱导产生试管薯, 为马铃薯转基因研究提供材料, 本试验主要研究不同状态MS培养基和不同浓度活性炭对马铃薯脱毒苗生根, 增殖, 壮苗和试管薯诱导的影响。筛选出最佳活性炭浓度, 为降低成本和高效低耗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紫花白”马铃薯由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提供。

1.2 方法

1.2.1 培养基配制

1) 制作滤纸支持物:将滤纸剪成大小合适的小块, 四角剪开, 用镊子扎5个小孔, 放入广口瓶中, 以备液体培养时用。

2) 配制培养液:用量筒或移液管从MS培养基母液中分别取出所需的用量:母液Ⅰ为50m L/L, 母液Ⅱ、Ⅲ、Ⅳ各5m L/L, 蔗糖5g/L, 琼脂4.5g/L (固体培养基) , 一起放入容器中, 搅拌均匀, 煮沸。最后加入肌醇0.1g, 煮沸片刻。

3) 调节p H:用1 mol/L的Na OH溶液调节培养基p H为5.8。

4) 培养基的分装:溶化的培养基趁热分装入广口瓶中, 每瓶分装30m L, 盖上瓶盖。

5) 高温高压灭菌:将装有培养基的广口瓶瓶口向上置于金属筐中, 放入高压蒸气灭菌锅内。在98k Pa、121.0℃下, 灭菌20 min。高压灭菌完毕后, 培养基自然冷却, 放置1d后再使用。

1.2.2 不同状态培养基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将试管苗剪成带有1个腋芽的茎段, 分别接种到装有30m L固体或液体培养基的培养瓶中, 各接种20瓶, 每瓶接种5个茎段。置于光照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温度为 (25±2) ℃, 光照强度2000lx, 光照周期16h/d。培养过程中, 随机选取5瓶, 每瓶3株, 每隔7d对两种不同状态培养基中的试管苗生长指标 (根长, 株高, 茎粗, 叶片数) 进行统计。

1.2.3 不同浓度活性炭对马铃薯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分别向MS液体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的浓度为0 (CK) 、0.1%、0.2%、0.3%、0.4%、0.5%。对长势基本一致的试管苗剪成带有1个腋芽的茎段, 接种到以上培养基中, 每瓶接种5个茎段, 每个处理8瓶。培养温度为 (25±2) ℃, 光照强度2000lx, 光照周期16 h/d, 生长4周。随机选取5瓶, 3次重复, 每隔3d对各浓度下活性炭对试管苗生根情况进行统计, 记录统计结果。

1.2.4 不同浓度活性炭对试管薯诱导的影响

试管苗培养方法同1.2.3。待试管苗长至8~10cm时, 置于黑暗环境中, 在 (25±3) ℃, 黑暗条件下诱导结薯。随机选取5瓶, 3次重复, 统计结薯个数, 结薯大小重量, 结薯质量。

1.3 数据统计

将试验所得数据通过数据处理软件Excel 2007和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状态培养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从表1可看出, 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的植株的各项参数均明显高于固体培养基中培养的植株。一般试管苗成苗高度8cm左右, 液体培养基中的植株14d可达此高度, 而固体培养基中的植株在21d时才能达到。说明液体培养基中的植株生长速度较快, 成苗较早。从株高与茎粗看出, 培养7d时, 液体培养基的平均株高为5.80cm, 比固体培养基高1.51cm, 茎粗1.02mm, 比固体培养增粗0.16mm。其他各项生长参数也是液体培养高于固体培养, 而且每隔7d, 其液体培养的各项生长参数均有很大程度的增加, 明显大于固体培养植株所增加的数值。分析其原因, 可能是由于液体培养更有利于植株吸收营养, 植株生长速度快, 这对于短期内快繁苗和壮苗非常重要。

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差异显著性,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0.05差异显著水平, 下同。

2.2 不同浓度活性炭对马铃薯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由表2可知, 添加活性炭处理均比CK缩短生根时间、增加根数, 并提高生根率。当活性炭添加量在0.2%时, 生根率和根数均最高, 生根数平均为3.68条, 比CK高1.35条;活性炭0.3%时生根最快, 比CK早8d。活性炭添加量为0.2%与0.3%相比, 生根率, 生根时间和根数很接近, 差异不显著。所以活性炭浓度为0.2%~0.3%时, 均能明显促进组培苗的生根。

注:*生根时间为全部主根长出且长度大于1cm时的统计数据。

2.3 不同浓度活性炭对马铃薯试管苗增殖和壮苗的影响

添加活性炭处理均能提高组培苗的增殖系数, 起到良好的壮苗效果。随着继代时间和继代次数的增加, 组培苗生长势也在退化, 壮苗显得尤为重要。当活性炭浓度为0.2%时, 增殖系数, 株高, 茎粗普遍都高, 并且显著高于CK, 组培苗叶片深绿、茎粗, 生长最健壮 (见表3) 。

2.4 不同浓度活性炭对试管薯诱导的影响

由表4得出, 添加活性炭以后, 试管薯的产量与CK相比明显提高, 当活性炭浓度为0.2%的时候, 薯总重量最高, 比CK高2.8g, 结薯最多, 且薯生长快, 大薯率为54.8%, 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在0.2%与0.3%的活性炭浓度下, 薯总重、单重、结薯个数等指标均较接近, 差异不显著。0.2%较0.3%的活性炭浓度下大薯率稍高。因此, MS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浓度为0.2%~0.3%时, 均能快速诱导马铃薯成

薯。注:质量小于0.1 g的试管薯未统计在内;受到污染的 (以瓶为单位) 按未结薯统计;大薯率以直径大于5 mm为标准。

3 结论与讨论

以“紫花白”马铃薯脱毒试管苗为试材, 可以看出:MS液体培养基在株高, 茎粗, 叶片数等方面明显高于液体培养基, 更适合马铃薯试管苗的生长, 不过, 在试验中发现, 液体培养基苗污染率方面明显高于固体培养基, 所以, 对操作条件要求应更严格。

液体培养基中添加适量活性炭, 可以促进马铃薯组培苗诱导、生根、增殖和壮苗, 是解决马铃薯品种退化、加速品种繁育进程的有效方法[9,10,11]。通常认为, 外植体生长过程中, 其生长代谢会分泌多酚化合物, 氧化后在培养基中形成褐色的醌类物质, 对外植体有毒害作用, 抑制了外植体的生长, 此外, 培养基经过高压高温处理后, 其中一些营养成分, 如蔗糖会转化为5-羟基糠醛, 也会抑制外植体的生长[12]。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外植体产生的有害物质、降低盐离子浓度、对离体培养有益物质解吸附作用, 故对马铃薯的诱导作用显著。

活性炭作为一种吸附剂, 对试管薯诱导同样具有明显效果。本试验结论表明, 在活性炭浓度为0.2%~0.3%时, 试管薯的数量和薯重为最大值。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外植体产生的有害物质的缘故, 另一方面可能是活性炭创造的黑暗环境有利于根的诱导和结薯[13]。故推荐试管薯诱导培养基中加入0.2%~0.3%的活性炭, 以利于试管薯的形成和发育。

试验表明, 添加活性炭, 浓度过大则不利于脱毒试管苗的生长, 生根, 结薯[14]。可能是由于活性炭还具有吸附培养基中的生长调节物质的作用。因此, 在MS培养基中加入适量活性炭粉, 可以促进外植体的迅速分化生长, 植株上部叶片数增多, 生长旺盛, 株系健壮, 结薯品质好, 数量多。确定最适条件后改进传统的实验方法, 提高了试管苗的质量, 使马铃薯试管苗生产更为快捷, 为转基因研究提供材料, 对工厂化脱毒育苗快繁有重要意义。

摘要:以“紫花白”马铃薯脱毒试管苗为材料, 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为培养体系, 分别研究了不同状态培养基和不同浓度活性炭对马铃薯试管苗生根, 增殖, 壮苗和试管薯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MS液体培养体系在马铃薯诱导中优于固体培养体系;活性炭浓度为0.2%0.3%时, 均能明显促进试管苗的生根, 增殖, 壮苗和诱导马铃薯成薯。

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特征论文 篇7

现通过马铃薯脱毒苗喷施烯效唑、膨大素和矮壮素3种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 研究了其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和种薯产量的影响, 以探讨适合马铃薯喷施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为马铃薯种薯的高效繁殖提供理论依据[6,7]。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材料为马铃薯脱毒扦插成活的剪尖苗。

1.2 试验处理

利用同一浓度10 mg·L-1的烯效唑、矮壮素、膨大素3种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试验处理, 分别以T1、T2、T3表示, 以清水为对照。

1.3 方法

试验于2009年10月在齐齐哈尔市园艺研究所温室内进行, 将剪尖苗用20 mg·L-1的萘乙酸浸泡15 min, 扦插在蛭石基质的育苗盘内, 每个处理2盘, 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栽培管理同常规, 30 d后选择高度20 cm, 长势一致的苗, 分别用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均匀喷施叶面1次, 成熟后收获。期间观察记载株高、叶片颜色, 收获时测量地上地下植株鲜重和种薯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扦插苗株高、茎粗和叶色的影响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喷施前马铃薯株高基本是一致的, 喷后, 处理T1、T2、T3株高分别增长了35.71、37.13、38.09 cm, 但较对照分别矮了14.42、13.00、12.04 cm, 从外观上看叶色较对照绿, 叶片变成了深绿色或黑绿色, 处理后叶面茎粗没有明显差异。可见, 喷施调节剂后, 基本控制了徒长的趋势, 其中T1处理即喷施烯效唑的矮化效果最明显。

2.2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植株鲜重的影响

从表2中可看出, 与对照比较, 喷施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3个处理, 植株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的鲜重和整株鲜重都明显的比清水处理的要低, 说明调节剂能够明显抑制植株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增长, 其中烯效唑处理的最低, 效果最明显。

2.3 不同处理对扦插苗产量的影响

通过不同处理的产量分析, 生长调节剂处理的扦插苗产量均比对照增产, 与对照均达极显著水平, 其中处理T1与处理T2、T3相比增产显著, 处理T2与处理T3之间差异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研究初步表明, 矮壮素、膨大素和烯效唑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植株徒长, 尤其是烯效唑的效果最为明显。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扦插苗的结薯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前人研究表明马铃薯的生长规律, 通过块茎形成期 (孕蕾至开花初期) 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可使马铃薯顶端受到明显抑制, 茎粗增加, 叶绿素含量增加, 光合速率提高, 促进淀粉和糖分积累, 加速形成的光合产物向块茎转移。使植株健壮, 根系发达, 促进地下马铃薯块茎膨大, 对马铃薯增产有显著作用[8,9,10,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马铃薯扦插苗上进行喷施能显著提高种薯产量, 值得在生产上应用推广。该试验未涉及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与品种是否有交互作用, 调节剂的最适浓度, 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效瑞, 王景才, 祁凤鹏.B、M、Mn、Zn在马铃薯上应用效果的研究[J].马铃薯杂志, 1996, 10 (2) :105-100.

[2]杜长玉, 高明旭, 刘全贵.不同微肥在马铃薯上应用效果的研究[J].马铃薯杂志, 1999, 13 (3) :14-l8.

[3]龚举品, 杨万丰, 黄佐全, 等.马铃薯初蕾期喷施多效唑技术初探[J].马铃薯杂志, 1999, 13 (2) :106-107.

[4]杜长玉, 李东明, 张志龙.不同生长素在马铃薯上应用效果的研究[J].马铃薯杂志, 2000, 14 (3) :137-140.

[5]张志军, 李会珍, 姚宏亮, 等.多效唑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和块茎形成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00, 30 (3) :318-322.

[6]梦云.几种生长调节剂在马铃薯生长上的应用效果[J].马铃薯杂志, 1987, 1 (4) :24.

[7]董红萍, 邹曾硕.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网室马铃薯种苗生产的影响[J].马铃薯杂志, 2005, 19 (3) :153-154.

[8]孟赐福, 傅庆林.微量元素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马铃薯杂志, 1993 (6) :99-101.

[9]刘效瑞, 王景才.B、Mo、Mn、Zn在马铃薯上应用效果的研究[J].马铃薯杂志, 1996 (2) :108-109.

[10]杜长玉, 高明旭.不同微肥在马铃薯上应用效果的研究[J].马铃薯杂志, 1999 (3) :141-144.

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特征论文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马铃薯品种为主栽品种克新13脱毒试管苗。接种材料均取自生长健壮、来源一致的马铃薯脱毒试管苗中部第4~5节段、单节茎段接种于相应处理的培养基上, 以避免由于植株顶部与底部长势不同所引起的试验误差。

1.2 方法

试验所用培养基均以马铃薯增殖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 加入蔗糖30 g·L-1, 调节pH最终达到5.8。即处理1:增殖培养基+CCC (矮壮素) 500 mg·L-1;处理2:增殖培养基+B9 (丁酰肼) 80 mg·L-1;处理3:增殖培养基+PP333 (多效唑) 0.3 mg·L-1;CK:增殖培养基;将25 d苗龄的克新13马铃薯脱毒试管苗茎段分别接种到各培养基上, 每个处理均设3次重复, 每次重复分别接种10支试管, 各试管中接种茎段数为3个, 倒入培养基的量相同。置于温度25℃, 湿度80%, 光照2 500 lx条件下培养16 h, 观察其长势。28 d后记录试管苗的存活情况、生根情况、株高和生物产量等, 应用DPS和Excel软件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长延缓剂对马铃薯试管苗保存的影响

由图1和图2可知, 当保存到1个月时, 3种生长延缓剂处理中试管苗的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试管苗节间距缩短, 植株矮化, 茎秆、根系粗壮, 叶色深绿, 植株生长健壮, 培养基颜色无明显变化。对照处理试管苗植株较高, 茎秆较细, 根系较弱, 叶色绿, 培养基颜色无明显变化, 各处理的成活率均为100%。当保存到3个月时, 对照试管苗的植株由于顶到封口膜转而弯曲向下生长, 植株基部的茎粗变化不明显, 越靠近植株顶端的茎越细, 且呈白色, 植株分枝较多, 新生叶特别小, 颜色浅绿, 多数老叶褪绿变黄, 根细长, 变成黄色, 紧挨容器壁向上生长, 试管苗成活率为92.22%, 培养基呈黄色, 可能是由于马铃薯自身生长时释放的分泌物引起的。3种生长延缓剂处理中的试管苗株高明显矮于对照, 植株健壮, 根呈白色, 老叶呈深绿色, 新生叶片较大, 颜色深绿, 试管苗成活率为100%, 培养基颜色无明显变化。当保存到6个月时, 对照处理的试管苗多数枯黄死亡, 成活的试管苗也反复弯曲生长, 新生叶特别小, 老叶色黄, 茎越来越细, 根细长发黄, 培养基呈黑色。3种生长延缓剂处理中的试管苗植株生长仍然健壮, 试管苗成活率为100%, 培养基无明显变化。

当保存到9个月时, 对照处理的试管苗全部死亡, 只是试管苗顶端仍呈绿色, 处理1 (CCC) 、处理2 (B9) 和处理3 (PP333) 的成活率分别为94.44%、90.00%和83.33%。当保存到12个月时, 处理1 (CCC) 、处理2 (B9) 和处理3 (PP333) 的成活率分别为67.78%、58.89%和44.44%, 但处理2 (B9) 和处理3 (PP333) 的培养基颜色变黑, 植株虽然不高, 但多数叶片萎蔫枯黄, 茎秆、根系均变黄。当保存到14个月时, 处理1 (CCC) 、处理2 (B9) 和处理3 (PP333) 的成活率分别为41.11%、28.89%和2.22%。处理1 (CCC) 的马铃薯试管苗在保存到14个月时仍有40%以上的成活率, 而对照试管苗保存到9个月时, 成活率为0。由此可知, 经增殖培养基附加CCC 500 mg·L-1处理的试管苗比对照可延长5个月的保存时间, 保存效果比其它处理好。

2.2 CCC保存对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将保存6个月的CCC处理中的克新13品种试管苗转入增殖培养基中进行继代培养, 继代1个月后, 调查各处理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和根数等形态指标。结果表明 (见表1) , 经保存处理后继代的试管苗在株高、茎粗、叶片数和根的数量等方面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即对试管苗继代生长没有影响。由此可以看出, 用CCC保存马铃薯试管苗不影响试管苗的继代生长。

3 讨论

PP333 (多效唑) 对试管苗有明显的矮壮作用, 促进生根数, 抑制根的伸长, 该试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但同时发现, PP333 (多效唑) 不利于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的成活。B9 (丁酰肼) 使马铃薯脱毒试管苗节间距明显变短, 但低浓度的B9 (丁酰肼) 抑制植株生长的作用较小, 高浓度的B9 (丁酰肼) 又不能保证植株的成活率。由此可以推出, B9 (丁酰肼) 的使用效果受其使用浓度、基本培养基种类和附加的激素种类、浓度等影响。在培养基中添加CCC (矮壮素) , 试管苗的生长明显缓慢, 根的发生也得到了抑制, 保存效果也比其它处理好, 因此, 可以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摘要:以马铃薯主栽品种克新13脱毒试管苗为试验材料, 以添加CCC (矮壮素) 500 mg.L-1、B9 (丁酰肼) 80 mg.L-1、PP333 (多效唑) 0.3 mg.L-1的培养基对其进行增殖培养, 比较不同生长延缓剂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增殖、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殖培养基中附加500 mg.L-1的CCC (矮壮素) 保存效果最为理想, 可使马铃薯试管苗种质保存12个月以上, 而且经过保存处理后对试管苗继代没有影响。

关键词:生长延缓剂,马铃薯,脱毒试管苗

参考文献

[1]崔翠, 王季春, 何凤发, 等.不同MS和B9浓度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生长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1, 23 (5) :414-417.

[2]李玉梅, 马强, 李玲.B9对脱毒马铃薯试管苗的影响[J].西北园艺, 2003 (1) :7-8.

[3]徐传朝, 张夏菊, 刘爱君.活性炭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和微型薯诱导影响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3, 5 (5) :106-107.

[4]郝文胜, 赵永秀, 杨丽华.比久在马铃薯良种繁育中的应用[J].中国种业, 2004 (10) :43-44.

[5]杨琼芬, 白建明, 隋启君.马铃薯组培技术中的壮苗研究[J].云南农业科技, 2006 (1) :20-23.

[6]张巧仙, 范冬梅.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4 (1) :82-85.

上一篇:企业战略联盟下一篇:依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