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共8篇)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篇1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学校:乌市第116中学
授课人:
对于本节课我我在课前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做了准备,但由于是第一次上录像课,并且也是首次接触到本节课,因而在上课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其一是随机应变能力较弱,在学生没有按照既定回答作答,如何做到生动的引导回到正确的探究方案方面,还需要长时间的锻炼和努力。其二是在上课过程中容易紧张,面对镜头不自然,这也是准备不够充分的表现,应该在今后的每一节课当中,都当公开课,都当录像课,严格要求自己。其三是对于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兴趣的教学目标认识不够,过于强调科学知识,而忽视学生对于科学知识获取的途径和方法的设计,今后应当更加注重过程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篇2
生物柴油 (Biodiesel) , 即脂肪酸甲酯, 是一种含氧清洁燃料, 由菜籽油、回收烹饪油、动物油等可再生油脂制取加工而成。作为优质的柴油代用品, 属环境友好型绿色燃料, 具有深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保障石油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和制造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产生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1]。生物柴油的制备实验是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紧密贴近科研前沿所设置的一项应用化学专业实验。
目前化学催化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但均相强酸、强碱催化剂的后处理问题, 易于造成污染环境。而非均相负载型固体碱催化剂存在催化活性较低的缺点[2]。
离子液体 (ionic liquid) 具有挥发性低, 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液相, 且不燃等优点, 具有明显的“绿色”环保性质。离子液体的生物柴油合成方法, 是采用有烷基咪唑、季铵 (磷) 盐等含氮、含磷化合物与金属或非金属的卤化物形成在室温下呈液态的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 用来合成生物柴油。该方法的特点就是离子液体既可以作催化剂又可作溶剂, 加快反应, 绿色环保的优点[3,4]。
对应着本科生实验项目所经常提及的研究型、开放型、综合型这三种教学类型, 具体的如何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如何让学生在专业实验中尽快地运用科研思维来学习教学实验, 应当是每一个实验教学工作者的重要的工作命题。
教学实验进行之前, 首先安排进行大学生创新实验的几名学生进行催化剂的制备。采用两步法合成得到[Bmim]BF4离子液体并运用红外光谱仪进行官能团分析确定最终目标产物。然后将其作为教学实验用催化剂用于合成制备生物柴油, 并对制备的生物柴油进行了气相色谱仪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表征。
二、[Bmim]BF4离子液体的制备
本实验类型定位为研究型教学实验。为此将前沿科学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提出, 让学生进行课前文献查阅并写出相应的实验设计方案。课堂进行中, 实验老师进行合理的引导, 最终按照正交试验法这种最优化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以分组进行实验、最终多个实验小组实验数据汇总。按照建立跨班级、跨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的数据库, 分析实验规律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当学生知道自己正在讨论和实践的内容是学术前沿或者是热门研究项目的时候, 并且是有分工、有合作的形式进行科研探索, 自然而然就能够激发起学习热情和研究兴趣[5]。
三、离子液体做催化剂制备生物柴油
1. 实验过程。
称取30g大豆油, 放入250m L的三口烧瓶中, 架上回流冷凝管, 置于电热式磁力搅拌器中。缓慢搅拌升温至所需温度, 按预先设定的反应参数, 计算催化剂用量及甲醇用量, 分别滴加到烧瓶中。开始计时, 同时恒温搅拌, 反应结束后, 将产物温度降至室温。在分液漏斗中静置20min, 等分层后, 下层为甘油相, 上层为反应得到的生物柴油。
将分出的甘油相减压蒸馏, 分离的离子液体催化剂用正己烷洗涤, 并在70℃下真空干燥3h。离子液体回收后可再次回收重复使用。
2. 正交试验的设计。
实验过程归纳引导学生认识“正交试验设计法”等最优化实验方法的应用。正交试验法可以以较少的试验次数得到较优的较全面的实验规律。这是进行科研项目实验方案设计的常规要求, 也是进行实验的必要素质要求。[6]
有了合理的实验方案才能得到理想的实验结果。实验过程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 分别进行自主选定不同反应条件如:选定不同的催化剂用量;采用不同的反应操作条件, 如改变时间、温度、压力等。这样可以在确定实验要求目标的前提下, 制定正交实验的因素与水平表, 制定正交试验的方案。
正交试验法可以有效整合各个因素和水平, 比较可信地反映出实验的真实状况。根据前期单因素实验的研究结果, 确定影响生物柴油制备的4个主要因素:离子液体用量、反应温度、醇油摩尔比和反应的时间。采用4因素3水平, 进行正交试验设计。探索生物柴油转化率的变化, 探索优化条件, 得到更高的酯交换转化率。
由表2可知, 极差大小顺序为RC>RD>RB>RA, 即影响生物柴油产率的因素的顺序为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的量>醇油比。离子液体[Bmim]BF4制备生物柴油的优化条件为:醇油比8.3:1, 离子液体用量0.3%, 反应温度60℃, 反应时间3.5h。所得生物柴油的产率为71.71%。
四、生物柴油的仪器表征
选取学生实验制备的典型生物柴油样品, 按照要求处理并进行气相色谱测定。
1. 实验过程。
采用SP-3420A色谱仪, BF2000工作站, KB-Wax毛细管色谱柱 (30m×0.25mm×0.25μm) ;氢火焰检测器 (FID) 。调节柱温210℃;汽化室温度280℃;检测器温度280℃;分流比10:1, 进样体积1μL, 载气为N2, 辅助气为空气, 柱头压为0.1MPa的参数条件进行色谱分析。用丙酮将生物柴油稀释10倍, 静置后吸取溶液上层清液, 注入色谱仪。
2. 色谱仪分析结果 (见图1) 。
对学生制备的生物柴油的成分和组成进行气相色谱图分析后。结果表明:参照各标准品谱图确定制得的生物柴油主要由4种脂肪酸甲酯组成:亚油酸甲酯、油酸甲酯、亚麻酸甲酯和棕榈酸甲酯。其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含量较高 (大于93%) , 饱和脂肪酸甲酯的含量较低。从谱图上的保留时间推断这些百分含量低的组分大部分为碳链较长, 分子量较大的脂肪酸甲酯, 证明试验所得的产物主要为生物柴油。
五、结论
通过教学实践可知, 将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制备生物柴油作为课题研究导向的专业教学实验课, 能够全方位开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吸引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符合转变教育思想、促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校教育改革的目标, 有其进一步进行教学研究和探索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一平.生物柴油制备方法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 2003, 22 (1) :8-12.
[2]赵光辉.生物柴油产业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J].化工中间体, 2013, (02) .
[3]李胜清, 刘俊超, 刘汉兰, 等.B酸离子液体催化剂在生物柴油制备中的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 2009, 48 (2) :438-441.
[4]李怀平, 汪全义, 兰先秋, 等.离子液体[Hmim]HSO4催化菜籽油制备生物柴油[J].中国油脂, 2008, 33 (4) :57-59.
[5]郭福.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谈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几种关系[J].中国大学教育, 2014, 282 (2) :27-28.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篇3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认识到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2.学习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二、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三、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食盐水、两个胶头滴管。
3.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50克食盐、5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五、教学过程
(一)马铃薯的沉浮
1.导入新课:(课件出示马铃薯图片,通过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2.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
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
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 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或者糖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要求:取2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或者糖,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或者糖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或者糖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或者糖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实验记录
水的量 | 食盐的量 | 沉浮情况 |
200毫升 | ||
200毫升 | ||
200毫升 | ||
200毫升 | ||
200毫升 |
3.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5.你能使上浮的马铃薯下沉吗?
四、阅读资料
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液滴加热
调制液体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六、教学反思
本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自主构建问题,自主设计探究方案,自主开展探究过程,自主完成探究结论,亲历探究活动完成总结和应用的过程。
为了使学生发现一定浓度的液体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我在设计调配一杯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这一活动中,没有像教材中那样,让学生调配一杯盐水,而是采用了两种材料:盐、糖,调配出多种都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溶液,从而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材料,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探索到“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中的“一定浓度”,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10包实验材料,每包10克,要求学生将实验材料一包一包的加入清水中,每加入一包后,都要用玻璃棒搅拌,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情况,并做好实验记录。从最后的汇报中,可以看出学生们认识到,在水中加入一包、二包材料,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只有加入更多的材料,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这是因为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学生对于本课实验所要揭示的科学概念真正做到了在实验中总结,在理解中记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本次教学也引发了我深层次的思考。课堂中当我演示完两个马铃薯放进两个水槽中沉浮不一样,学生都在质疑第一个水槽中的水里有盐时,我顺势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有什么方法证明第一个水槽里装的是盐水呢?同学们如我所料,想到了用火烤,但同时也有我没想到的方法,一个学生说把第一个水槽里的水全倒掉,再放入清水,看看马铃薯能不能浮起来,如果马铃薯沉下去,说明原来水槽中的水里有盐:接着另一个孩子说要向另一个水槽中加盐,如果马铃薯能浮起来,就说明第一个水槽的水里有盐。这时我惊喜地发现,我的学生们已经懂得了如果去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是多少难得的一件事啊!
这堂课,让我明白,作为科学教师,最大的挑战不是设计多少巧妙的实验过程,而是怎样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探究、思考、表达、并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空间。教师只有将这种空间和权力真正交给学生,才能使每个学生有机会,有能力为自己的成长负责,形成一种自主构建的学习文化。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篇4
班级:10初教(科学)学号:1031601024 姓名:王卷生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七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2、教材的编写意图
本课内容既是对本单元第一课内容的联系,延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也是对后面研究马铃薯沉浮原因的一个铺垫。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前面所学的陈沉与浮的特征。
3、教学目的
(1)科学知识
①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②了解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2)科学探究
①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②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③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4.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5.教学难点
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演绎法、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法、开放、自主。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自主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知识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六个主要的教学程序是:
(一)引入: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魔术)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三)实验验证
(四)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五)介绍死海
(六)课堂小结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魔术)
教师:以一个魔术将学生引入课堂——做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的实验。引导学生猜测。学生:观察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猜测并验证猜测(包括实验的设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教师:让学生猜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测。学生:学生猜测原因并设计实验验证
(三)实验验证
教师:指导加热方法提出加热时的注意事项。
学生:做液体加热实验观察;比较加热后两种液体残留物的异同;得出实验结论。
(四)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出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学生: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开始试验调制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五)介绍死海
教师:叫学生读有关死海的介绍;介绍中国的死海。学生:观看介绍死海的幻灯片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六)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教师:布置作业,下课。
六、说板书
黑板分为主板和副板 主板:
课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加热后得出结论:2号烧杯中的液体里溶解了其他物质
调制液体后得出的结论:当液体达到一定浓度时马铃薯才会浮起来。副板:
一、记录马铃薯的沉浮
二、记录学生的猜测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篇5
xxx小学
xxx 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这课里主要是通过帮助学生逐步激发兴趣——形成预测——实验论证——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问题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充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同时,在探究木头特性活动中对学生渗透节约木材资源、探究木制替代品、保护环境的教育。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稚气未脱,对大千世界的求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可能是教师语言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学生动脑思考、举手发言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这应该是这节课不太成功的最大原因。另外,由于实验结果的不统一性,导致我直接转到了例外情况的分析阶段。实验结论就难以进行,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疏漏。
课的开始,我以一个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本课,而后引出本一节课的课题,引出本课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为了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能有效地开展,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我为学生的“做”架起一道“思考——实践”的桥梁。在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实验中,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材料分类——预测猜想——动手实验——整理信息——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探究中很快发现:用金属做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但是用塑料、纸和木头做的物体在水中却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在此,我只得告诉学生,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材料的一个特性,然而出现了不一样的情况,这就是科学,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去研究。深化了学生的认识。最后只得匆匆总结得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制成它材料有关。
在后阶段“认识木头”的探究活动中,我遵从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征求大家想研究木头哪方面的知识。接着抓住用途与特性来研究。在学生讨论研究阶段,可能是老师表达要求有不足,同学们在研究特性时,大多都写得是木头的用途。我及时采取措施,到小组中去及时做针对性的指导,才拉回来一点势头。学生对于木头这种材料是非常熟悉的,为此,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他们先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木头做,引导他们从木头的用途上来得出木头的特性,并在活动记录单中以气泡图的形式展示,而后对学生进行珍惜森林资源的教育,部分学生也得出木头的基本特性,但是有一些学生对于特性一词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篇6
蒋美荣
一、教学目标: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3、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4、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5、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6、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7、增强充分利用材料、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水槽、毛巾、木片、纸片、塑料盖、仿真水草、回形针、铁片、记录单
三、教学环节:
(一)导入
1、观看“乌鸦喝水”短片。提问:如果乌鸦把小石子换成小木块,它还可以喝到水吗?为什么?
2、课题引入:这节课我就来研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板书课题: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二)沉浮实验:验证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力是不同的
1、过渡语:今天,材料王国要举行仰泳比赛,老师邀请大家一起来做小裁判,为材料王国选出最适合仰泳的选手,你准备好了吗?
2、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今天要上场的选手吧。他们分别是哪个材料家族派来的?
3、既然是比赛,我们就来做一个规定,材料在水中怎样是沉怎样是浮?(出示图片)请观察水中四种不同颜色的小球,哪些小球是浮、哪些小球是沉?
4、我们规定:物体不碰到容器底部是浮,用向上的箭头“↑”表示;物体碰到容器底部是沉,用向下的箭头“↓”表示。这是判断物体沉浮的方法,大家记住了吗?
5、分组预测:(出示记录单)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接触过,观察过。接下来,我们进行一次观察能力比赛:请各组组内交流,然后预测这些物品的沉浮情况。为了简明方便,我们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利用简单符号描述我们的预测结果。(学生活动)
6、汇报交流:请各组汇报员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板书)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吗?(学生补充汇报并说出理由,教师补充板书)
7、温馨提示:(分组实验要求)现在记录单上的预测结果出现了不同意见,在预测结果上侧标注“?”,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预测结果吗?(学生说出:实验)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说过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老师想以朋友的身份对这次比赛再做一些要求。温馨提示:
a、按照上场顺序将材料选手排好队;
b、请操作员轻轻的依次将材料选手放入水中,等大家仔细观察出现的现象后取出(每位选手有三次机会),一位选手完成比赛后再换下一位;
c、请记录员及时记录实验结果,用 “↓”表示“沉”;用 “↑”表示“浮”,实事求是,如实填写;
d、请小组长将实验过的物品放在毛巾上,并且将浮上来的物品放在一起,将沉下去的物品放在一起; e、完成实验的小组请集体完成实验报告单,并尝试回答报告单上的问题。
8、大家听懂了吗?比赛开始啦!(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9、请最快的两个小组的汇报员汇报结果(板书),其他小组有不同结果吗?
10、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实验结果和刚才的预测结果存在分歧,我们应该以什么为标准作为我们判断的依据呢?(学生回答)追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小结:是呀,实验是验证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尊重事实,相信科学。
11、通过实验,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其中的规律?(指名汇报:金属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在水中是沉的,木头、塑料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一般在水中是浮的)物体的沉浮与它构成的材料有关。(学生补充完成实验报告单上的问题)
(三)认识木头
1、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仰泳冠军是谁?在第三课里我们已经对塑料进行了学习,今天我们就走进仰泳冠军——木头的世界,了解冠军背后的故事。
2、自古以来,木头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材料。人们直接把树木加工成木材,广泛地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请同学们找一找,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是由木头做成的?
3、木头可以做成很多物品,一定是利用了木头的某些特性,请你观察以下几种物体,说一说它们分别是利用了木头的什么特性?
4、学生填写木头特性气泡图。
5、生活中离不开木制品,一棵成材的树木在自然界至少需要生长十几年才能使用,树木的生长过程是如此的漫长,而我们身边有些人却这样做(屏幕出示破坏浪费森林资源的图片)世界上的森林正在急剧减少,破坏生态平衡,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容易引发沙尘暴(屏幕出示“沙尘暴”图片)。
6、森林资源是有限的,可是,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人们意识到了危机,已经开始使用其他材料代替木材,甚至把木协和木材边角料制成人工板材,广泛使用,你们知道哪些木材的替代品吗?(学生自由说)。小结:木材的替代品不但节约了森林资源,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能有效的弥补木材的缺陷,充分发挥材料的优势,满足生活的需要。
7、如何杜绝生活中浪费木材资源的现象?你有什么好办法?
8、老师愿意和大家一样做一名环保志愿者,向身边的亲人朋友宣传环保知识,让更多的人关注环保,善待地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四)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说)
2、结束语: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究其他的材料,科学的使用材料,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节约资源,保护资源,才能够让资源更好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四、板书设计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
木 片
纸 片
塑 料 盖
仿真水草
曲 别 针
铁 片
关注环保 善待地球
五、教学反思
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这课里主要是通过帮助学生逐步激发兴趣——形成预测——实验论证——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问题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充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同时,在探究木头特性活动中对学生渗透节约木材资源、探究木制替代品、保护环境的教育。对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第一、实验材料准备充分
平时,为了上好每一节实验课,我都是认真准备实验材料。《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这一课时要求给学生每组准备金属类、塑料类、木头类实心物体。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认识到金属类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塑料类、木头类实心物体在水中一般是下沉的。为了不给学生造成错误的认识,我把材料袋里的材料挨个放进水中检验好后再分别放入袋子中。通过动手实验,我发现材料袋里的塑料片在水中有时候是沉的,于是我把塑料片换成了塑料做的仿真水草。
第二、有趣的故事引入本课
课的开始,我以“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本课,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的内容上。再邀请学生当小裁判,为材料王国选出最适合仰泳的材料选手,学生觉得有趣就会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第三、实验前对学生的指导到位
为了让学生做好实验,我先让学生进行能够预测,预测沉浮前,我指导学生用沉浮符号来表示沉浮,并且在黑板上用“↑↓”板书强调,如果小组内出现有争论的物体可以在猜测结果这一列内画“?”表示。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目的地去做预测。再者由于使用的水槽是玻璃的,在实验前强调学生把实验材料放到水槽底部再松手,这样防止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把水槽砸坏,影响学生做实验。
第四、充分利用资料让学生认识木头。木头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物品是木头做的,为了让学生认识木头的特点,我出示了一些用木头做成的物品,使学生认识到木头的特点以及木头的应用很广泛。从而为下一个环节怎样节约资料---木头做好铺垫。
第五、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由于木头的应用非常广泛,人类对木头的开采越来越厉害。通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森林面积在不断减少,从而激发学生要爱护森林、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
通过上课我的反思如下:
第一、虽然已经准备好实验材料,但是在课堂中,还是有一个小组的铁片放到水中是浮在水面上的。这是因为学生把铁片轻轻地放在水面上,于是铁片就在水中沉下去了。我想了一下这是因为我没有说明白把材料放入水中的方式,在第二个班里教学时,我把铁片对折以后就没有再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第二、在填写实验报告单的问题时,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多,学生讨论时间内的效果不理想。今后应多一些时间给学生讨论,课堂是学生的。
第三、教学环节处理不是很恰当。在研究木头的特性这一环节时,我只是让个别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没有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这样得出的结论不是很全。
第四、板书的字体不是很整齐,应多练练黑板字。第五、因为有三位领导及两位老师在听课,以至于到后半段比较紧张,使得连接语有一些坑坑巴巴,今后应该自信一点。
幼儿园沉浮教学反思 篇7
2、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的加入到活动中,可以很好的从各个角度发现问题。
3、在今后做活动要准备多些设备,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动手做,让他们对学习感到兴趣。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案8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
【教学过程】
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清水 浓盐水 浓糖水 酒精 在液体中的重量
受到的浮力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建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
二、推测与验证 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
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马铃薯 清水 浓盐水
重量
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2.观察教科书第20页中间的2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是同体积。
四、沉浮原理的应用
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
五、整个单元的总结
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可以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进行整理:
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3.石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石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4.木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木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6.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有关)
【板书设计】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