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培训章程(精选7篇)
文化教育培训章程 篇1
开封文化培训学校章程
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科教兴国,培养更多的实用技术人才,特制订开封文化培训学校章程。
第一章 : 总 则
第一条:开封文化培训学校,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办学,以法治校。
第二条: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中等实用技术人才。
第三条:注重办学的社会效益,做到家长的希望就是我校应尽的义务,学生的前途就是我们的生命线。
第四条:开封文化培训学校依照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有关规定报批、登记、注册。
第五条:学校经济上独立核算,亏损自补,余额投入学校发展。
第六条:本章程为开封文化培训学校的最高行为准则,对全体教职工及各级领导有约束力。
第二章 : 名称和地址
第七条:法人代表:张宝香 第八条:校名:开封文化培训学校 第九条:地址:开封市东京大道中段?
第三章 : 投资及回报 第十条:开封文化培训学校投资300万元人民币。资金和资产靠自筹,产权归学校所有。
第十一条:学校经济上独立核算,亏损自补,余额投入学校发展,出资人按月领取工资,工资标准为校长工资。
第四章:办学规模
第十二条:近期规模:2017—2018年在校生
人;2018—2019年在校生;2019—2020年在校生
人。
第五章:办学层次及形式
第十三条:学校开展各类岗位职业资格的技能培训及岗前培训。第十四条:学生在校实行非全日制学习形式。
第六章: 招 生
第十五条:招生对象是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
第十六条:学校招生坚持自筹生源为主,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完成全年招生计划。
第七章:学科设置
第十七条:学科设置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用技术为主体。
第十八条:专业设置为:家用电器应用与维修、计算机及其应用、汽车维修三个专业,并针对人才市场的需求,不断改造老专业,增设新专业。
第八章 : 内部机构及管理体制
第十九条:董事会是由出资人张宝香及教职工代表共七人组成,教职工代表由出资人提名,全体教职工选举产生。董事会决定学校的重大事项,任期为三年。
第二十条: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对学校一切工作全面 负责,各科室领导对校长负责。
第二十一条:校长下设校长办公室、教务科、后勤科、招生就业办、财务科。第二十二条:人事制度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制。
第二十三条:工资制度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工资,补助和按劳取酬的课时工资,奖励以工作成绩为依据。
第二十四条:建立严格的考核,监督制度。
第九章: 学生管理
第二十五条:对学生加强素质教育,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第二十六条: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的方针,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第二十七条:按照学生守则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
第十章 : 内部机构人员职责
第二十八条:校长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并行使下列职权:
1、执行学校董事会的决定:
2、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
3、实施发展规划,拟定工作计划,财务预算和学校各项制度的制订;
4、聘任和解聘学校工作人员,实行奖惩。
5、完成董事会的其它授权。
第二十九条:各处室按照自己的职责工作,校长办公室协调各处室的工作。
第十一章 : 财务制度
第三十条: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
第三十一条:按照国家制度规定记账、算帐、报帐做到手续完备,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账目清楚,日清月结,按期报帐。第三十二条:按照国家会计制度的规定,妥善保管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档案资料。年终及时整理编册、存档,按期移交会计档案。第三十三条:固定资产折旧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学校的一切收入及固定资产归学校所有,任何人不得侵占和挪用,结算剩余部分只能投入学校使用。
第十二章 :学校终止
第三十五条:学校遇到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以及其它原因导致学校无法举办,可申请自然终止,按国家法定程序,由董事会处理善后事务。
第十三章: 其它事项
第三十六条:本章程如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符,以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为准,并进行修改。
第三十七条:章程修改由董事长提出,通过召开董事会做出
开封文化培训学校
文化教育培训章程 篇2
一、大学组织文化的内涵及其特性
社会组织作为人类协调活动的集合必须将其活动和任务连结成一个有机的协调整体, 在整合的过程中逐步将组织成员和各系统的活动达到统一。正是基于对组织目标的认同, 组织成员在活动之中会形成一种巨大的力量, 它通过影响组织成员的价值信念系统而对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就是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根植于组织成员特定的基本信念及其价值观, 形成特定的行为准则, 并指导组织成员的组织活动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 它通过影响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组织运作, 使其成员的行为发生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改变, 从而使组织得以有效整合。
组织文化对一个组织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 如标识功能、规范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适应功能等等。有研究发现:组织文化通过影响知识分享进而影响组织创新;组织文化通过知识分享和组织创新间接影响组织绩效[1]。组织文化为组织成员提供了言行举止的标准, 能够引导和塑造组织成员的态度与行为, 从而使他们有效地相互沟通和合作。正是这样一套价值体系指导着组织成员的日常工作关系, 从而决定在一个组织里人们如何相互沟通, 哪些行为受到鼓励, 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以及如何分配权利和地位[2]。正如De Long认为的那样, 组织文化已成为不同层面的知识间发生关系的媒介, 它创造了一个社会性的相互作用, 即最终决定组织如何实施有效地创造、分享和应用知识的环境[3]。
大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也是特殊的文化组织, 其组织主体、组织内容、组织活动及其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大学组织文化的内涵包括6个因素: (1) 环境:作为组织, 其对环境的定义是什么, 其组织成员对环境采取的态度是什么? (2) 使命:作为组织, 其对使命的定义是什么, 使命是否构成决策的基础, 组织成员对使命的认同度如何? (3) 社会化:社会化对组织成员的意义是什么, 如何社会化, 组织成员如何知晓其在组织中的社会化程度? (4) 信息:组织的信息有哪些组成, 组织信息的分享程度如何? (5) 战略:组织的战略制定主体是谁, 制定的程序是什么? (6) 领导:组织领导的构成与产生形式是什么, 组织成员对组织领导的期待是什么[4]?正是由于大学组织目标多元、结构多层、专业多样、学科属性多重, 而其组织成员思想自由、思辩活跃, 因而科恩和马奇在《领导与模糊性》中曾以“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来描述大学的组织形式。这一特殊的社会组织以组织文化的形式将外似松散的结构紧密相联, 进而形成不同的学科、专业群体, 虽似“无政府”实为“有序”, 虽似“有序”但却“松散”。正是大学组织文化鲜明的个性特征决定了大学制度的文化取向, 并与其他社会组织有着明显的差异[5]。笔者认为, 大学作为文化组织, 其文化和组织的正式章程是其使命的彰显。使命是大学之精神执守所在, 规定着该大学作为组织存在的价值, 规范着大学的发展方向。大学组织成员因其组织章程而构建共同的组织价值理念、体认组织认同感、营造组织文化氛围, 在无序中实现有序创造与分享, 从而更加有效地彰显大学的使命及其精神内核。
二、大学章程:大学组织文化的制度保证
享廷顿认为, 作为一种规范性文化, 制度“不过是稳定的、受到尊重的和不断重复的行为模式”, “社会规范和制度对人们行为指出一定的方法, 形成一定的样式”。大学制度就是大学的“制度性文化”, 也就是说大学必须遵循这样的规范体系及其组织文化心理制度。组织成员自觉地按照组织的价值理念与制度文化来规范自己行为的力量, 在社会学家埃茨奥尼 (Amitai Etzioni) 看来是一种“规范权力”。埃茨奥尼认为, 个人对组织服从的主要原因有两种:其一, 个人对组织的服从是以组织可运用的控制结构为基础的, 即通过组织的权力和权威结构来保证个人对它的服从, 他称为结构方面的服从;其二, 组织成员服从组织是因为他们愿意致力于组织目标的实现[6]。大学是由专业人员构成的一种“价值理性”组织 (value rational organization) , 这种组织的成员对价值具有绝对的信念。通过组织的价值和信念使专业学术人员个人的活动统一到大学组织的目标上来, 从而使大学组织成员的活动得到整合[7]。而大学章程的建立与推行在大学组织文化成员的目标导向、价值引领、利益调整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大学章程建立的目的来看, 莫不是举办者意志的体现。大学章程确立的目标主要在于明晰举办者在大学设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明确大学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等内部关系。而这种关系的确立与明晰正是大学制度的重要文化特征。
从大学章程的价值与功能来说, 大学章程有如下功能: (1) 维护大学教育的合理秩序; (2) 提高大学的运行效率; (3) 实现大学管理的民主化; (4) 保障大学主体之间的公平性[8]。
从大学章程所调整的关系角度上来看, 大学章程是连接高等教育法与大学规章制度的纽带, 从而形成内外衔接、和谐一致的大学运行规则体系, 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趋势。大学章程虽是一种国家法律以外的行为规范, 由大学自己来实施, 其效力仅限于特定大学的组成者和相关主体, 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但大学章程是大学自主管理、依法治校的法律基础, 也是大学举办者、管理者对大学监督和管理的需要。
从大学章程的内容来看, 大学章程是以条文形式对学校的重大事项做出全面规定所形成的规范性文件。其内容形式主要包括绝对必要记载条款、相对必要记载条款以及任意记载条款。绝对必要记载条款, 就是在章程中必须予以记载的事项, 不可缺失, 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项, 则该章程不具备应有效力;相对必要记载条款, 也是依法应该在章程中加以规定的事项, 但是否一定见诸于章程条款, 制定者可视具体情况而自行确定, 没有在章程中做出规定的条款, 则没有效力, 但这种缺失并不影响章程的整体效力;任意记载条款, 是指大学举办者认为有必要记载的事项, 这些事项形成与否, 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但条款一经形成并经核准, 便发生法律效力, 举办者和办学者都必须遵守。可以这样认为, 章程的绝对必要记载条款体现了高等教育法对大学章程内容的统一要求, 而另二者则主要体现了举办者的意志, 使举办者能够把自己的意图体现在大学章程的规则之中, 有利于学校按照举办者的意图去办学, 从而办出风格, 办出特色[8]。
三、我国大学章程:制度缺位的组织文化之殇
从组织文化学的法理角度来看, 大学章程不仅是对大学自身组织结构和行为能力的基本定位, 也是对其组织内外关系运转的基本规定。这种章程制度一经确立, 理应体现大学举办者的意志和利益, 为形成正常有序的大学教育秩序提供制度保障。
近代中国在大学建立、发展的初期, 几乎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章程作为其主要规章制度。解放以后, 大学管理采取了政府高度集权管理的模式, 大学也就逐步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 政府成了社会与大学的中介, 大学办学自主权在政府的“计划”下几近消失。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 大学的规章制度只是将政府的相关政策、条令、教育规章等具体化。此种情况之下, 大学制定章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就几乎为零。《教育法》明确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必须具备某些基本条件, 包括相关章程。《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根据《高等教育法》第二十七条和第二十八条的规定, 今后申请设立高等学校者, 必须向审批机关提交章程。在《高等教育法》施行前设立的高等学校, 未制定章程的, 其章程补报备案工作由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规定逐步进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第四十条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加强章程建设, 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 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但是今日之中国大学, 悉数制定大学章程的要求远未实现。当前我国大学章程的缺位与缺失突出表现在于大学章程“无章可依、有章难循”的现象。
目前, 我国大学办学中出现的一些非理性现象, 都与大学没有章程或不按章程办学有很大的关系。举例来说, 作为公立大学举办者的政府, 应该给大学提供符合法律规定的办学经费, 但目前来看, 政府拨给大学的办学经费随意性较大;另外, 大学办学中出现的不良贷款、非法圈地、无度扩校、盲目升格和扩招等现象, 与举办者的随意性和监督不力有很大关系。从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大学仅仅把制定大学章程作为大学设置的必要条件, 在实际工作中却并未按章程办事, 大学章程作为保障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法律地位形同虚设。
作为具有法人地位的社会组织, 中国大学章程建设为何举步维艰, 抑或形同虚设?其作为组织文化的重要形式, 为何不能发挥其明确组织目标、凝聚组织力量的文化功能?笔者认为, 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 作为组织文化的主体, 大学对于其自身价值与法律地位认识的局限性。当下, 组织文化的主体———大学, 其价值观念牢牢地囿于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 远远没有树立与现代大学制度相匹配的价值观念和法治观念。正如别敦荣在《大学章程价值研究》的序言所说:“在当前大学章程还没有引起实际工作者, 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教职工高度重视的情况下, 关于章程操作性问题的研究难以发挥实际作用。”由此看来, 建立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艰巨性, 与我们对大学所持的价值观念、组织文化地位不无关系。
第二, 原有的大学规章制度消解着大学章程的建立与推行。我国很多大学在其发展历程中, 制定了各种名目繁多的具体措施和规章制度, 这种在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下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 对大学作为社会文化组织的认识不够, 不能准确地揭示大学作为文化组织的性质, 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思维定势造成的对这些规章制度的依赖, 进一步阻碍了大学章程的制定与运行。
第三, 大学章程制定程序与运行程序的缺失造成其法定地位的缺失。我国的大部分大学是其章程的实际制定者, 教职员工 (代表) 大会是其表决机构, 大学校长是章程的负责者, 教育主管部门是审批者。而当前政府作为公立大学的举办者, 其法定权利并没有在大学章程的制定者资格中体现出来。章程制定主体在制定过程中的缺位, 章程制定程序没有做到合法、合理、有序, 是我国当前大学章程制定中最大的弊端。这可能使大学教育主体误认为, 大学章程只是大学成立条件之一, 却未见得有多重要, 从而使大学章程的实际价值被忽略[9]。
四、大学章程: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路径
大学因其自主独立的法人实体地位, 必须制定组织文化的载体———大学章程, 才能实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功能。早在1650年, 哈佛大学就确立了其章程, 对学校性质、组织机构、权利、印章、财务等方面做出了规定[10]。正如哈佛大学前任校长陆登庭所说, 因为哈佛大学形成了一种明确的办学理念, 一套系统的制度和运行机制, 即使现在没有校长, 哈佛大学也一样可以正常运转[11]。制定大学章程, 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相契合, 也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符合大学组织文化理念在我国的制度化, 符合我国大学制度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那么, 如何实现大学章程在大学组织文化制度中的作用呢?
第一, 要规范大学章程的制定和生效程序。重视大学章程制定主体的合法性, 大学章程应体现学校意志与国家意志的综合,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 也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大学各利益相关主体应该积极参与到大学章程建设的全过程。大学章程制定主体应该在展开调研的基础上授权组建大学章程起草机构→广泛征求大学利益相关者审议章程草案→通过教职工 (代表) 会议表决通过草案→提交主管部门审批→备案与公布。大学章程一旦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核准, 就具有了法律效力。大学章程要内化为大学各利益相关者的自觉行动, 更好地约束彼此的行为, 提高大学管理者照章办事的自觉性, 增强师生员工对大学章程的认同感和参与意识。大学章程一经确立, 依照《教育法》学校就具有“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 政府或其他机构对学校的过度行政干预就丧失了法理基础。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组织文化的标识、凝聚、约束、导向功能。
第二, 要注重大学章程制定的组织文化价值导向性。大学作为文化组织的主体目标是大学使命的具体体现, 章程要明确大学的性质, 规划其自身发展的目标, 明确其组织法人的地位, 确立大学制度性保障。为了使大学真正拥有办学的自主权, 通过立法确立其自主地位, 是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考察英、美、德、法、日等国大学章程, 其章程的共性表现在:大学章程会同有关法律, 廓清了大学和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界线, 明确了大学自治的空间和自治的范围, 因而成为大学立校、运行的合法依据, 确立了大学的基本管理运作体制。这样的大学章程使大学内的每个机构、每个成员都知晓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价值指引作用。
第三, 要注重大学章程内容符合大学的组织文化性。章程对大学的组织目标、决策机构、行政机构、学术机构的划定、权责划分应该明晰, 大学各项重要事务运作程序应当明确, 这是办学效率和约束机制的制度性保障;对大学章程的适用范围也要做出规定, 对大学章程中所使用的条款规定进行解释并需要说明其适用范围, 以避免产生争议;完善解决争议制度, 按照法律的要求建立诉讼和复议等措施。另外, 对涉及使命、目标及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不应轻易改动, 如做修改则必须经过法定的程序。只有这样, 才能使大学章程成为大学理顺内外关系、健全内部管理体制的典章。
第四, 依据大学章程建立和完善学校制度体系。大学在制定章程以后, 需要制定与章程相关的一系列细则以便增强大学章程的可操作性, 使大学章程更为有效地得到落实。应以章程为依据对过去发布实施的规章制度进行废除或修订, 对于中国大学来说, 需要对党委全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和书记办公会的议事规则进行厘定;对各学部 (学院) 组织规程进行规定, 对其学术委员会章程进行必要的修订, 对学校各级学术委员会的组成进行确定, 以组织文化制度的形式切实有效地保障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均衡。
第五, 作为组织文化的制度保障, 大学章程在保持其稳定性的同时, 必须适应依法治校的深入、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事业的发展, 进行适时适当的修订和完善;与此同时, 大学相应的规章制度也要随章程进行修订和完善。总之, 只有通过章程的规范, 让各项制度成文, 才能为高校的和谐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才能使章程真正落到实处[12]。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任重道远, 建立健全大学章程是其重中之重。完善大学章程, 保障其有效实施, 才能真正凸显大学章程作为组织文化的核心功能。
(金家新,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重庆北碚400715;易连云,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重庆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1]曹科岩, 龙君伟.组织文化、知识分享与组织创新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9 (12) .
[2][美]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M].李维安, 等,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183.
[3]De Long D W, Fahey L.Diagnosing cultural barriers toknowledge management[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Executive, 2002, 14 (04) .
[4]William G Tierney.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 HigherEducation:Defining the Essentials[J].The Journal of HigherEducation, 1988, 59 (01) :2-21.
[5]龚静.组织文化:现代大学制度建构取向[J].教育研究, 2005 (07) .
[6]金顶兵, 闵维方.论大学组织中文化的整合功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4 (07) .
[7]Satow R L.Value Rational Authority and ProfessionalOrganizations:Weber’s Missing Type[J].AdministrativeScience Quarterly, 1975 (20) .
[8]米俊魁.大学为什么要制定章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01) .
[9]陈敏.我国现代大学章程的缘起与困境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04) .
[10]Harvard Charter of 1650[EB/OL].http://hul.harvard.edu/huarc/charter.html.
[11]刘继安, 储召生.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什么[EB/OL].http://campus.cer.net/20020812/3063949.shtml.2005-03-15.
文化教育培训章程 篇3
第一条宗旨
《青春期健康》杂志《人口文化》版理事会依托国家人口计生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青春期健康》杂志社,并与美国美中文化基金会结成战略联盟,致力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为会员单位搭建人口文化交流平台。助推理事会成员单位提升整体文化管理水平,促进理事会成员间的经济文化合作,并为理事会成员提供文化咨询、培训以及媒体关系建立和内刊办刊设计、单位形象塑造、品牌建立推广、宣传方案制定、新闻发布会的组织、危机公关等系列服务。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组织原则
第二条理事会组成
1、理事会由顾问团、名誉会长、会长、常务副会长、副会长、理事、会员、秘书处构成。
2、其中会长1名,由国家人口计生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王利民担任;秘书长1名,由国家人口计生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青春期健康》杂志社执行社长曹献民担任;常务副会长20名,副会长40名、会员300名。
3、《青春期健康》杂志《人口文化》版理事会每届任期两年,顾问由国家人口计生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青春期健康》杂志社邀请,主要包括政府官员、专家、文化艺术界、企业界、金融界、新闻媒体界知名人士。
4、每年召开一次会议,总结研究理事会工作,听取会长的工作报告及秘书处的汇报,对理事会各项工作及发展战略提出指导性意见。
第三条理事会成员产生范围
1、各行业为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及人类健康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单位。
2、遵纪守法,有良好的社会形象。
3、所在单位在本地区或本行业知名度高并有良好业绩与发展前景。
第四条理事会秘书处
理事会秘书处设在国家人口计生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青春期健康》杂志社,副秘书长由国家人口计生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青春期健康》杂志社负责委派。
第五条理事会成员申请程序
1、填写《青春期健康》杂志《人口文化》版理事会登记表,并加盖单位公章,邮寄或传真至国家人口计生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青春期健康》杂志社理事会秘书处。
2、所有理事单位及理事资质需由国家人口计生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青春期健康》杂志社审核决定。
3、经审核通过,按规定订阅《青春期健康》及《人口文化》版杂志,享受成员权益,履行成员义务。
4、理事任期从缴费的次月1日算起,任期为2年。
第六条理事会成员变更
书院文化 社团章程(范文) 篇4
为了进一步贯彻书院精神,学习、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帮助我校学生系统地学习古代的文化经典,体认我国民族古典文化的重大价值,为宣传和保护民族的文化遗产作出应有的贡献,学习书院文化,有利于进一步地了解我国古典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博大精深,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以饱满的热情热爱家乡,建设祖国。同时,我们要在研读古典文化的的过程中,提高我们对文化的辨识力,剔其糟粕,扬其精华,繁荣社会主义校园文化。
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国民,他的血管里,就一定天然地流淌着传统文化与古典文化的精魂。优秀的古典文化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从而带来思想、精神和伦理道德上的净化,对于我们中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有裨益。为此,拟制订此章程。其内容如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协会全名板浦高级中学古典文化诵读社。
第二条 协会致力于古代文化基础经典的诵读与研讨,在师生中广泛开展宣讲活动,把日常的语文学习与古典文化的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把我国经典的文化精神慢慢地化为永久的心灵养分。
第三条 协会宗旨:
1.进一步了解、学习并积极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帮助中学生进一步深入认识古典文化的永久价值。
2.为宣传和弘扬祖国的经典传统文化作出当代中学生应有的贡献。
3.有利于更一步地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热爱家乡,建设祖国。
4.活跃校园文化气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滋养广大学生的书卷气息。
第四条 协会活动原则: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有关规定,严格依照板浦高级中学古典文化诵读社的相关规定开展工作。
2.协会活动内容要求健康向上、实事求是,致力于诵读研究古代文化经典,吸收古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养料,加大古文化的传播力度,让古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迷人的光彩。
3.协会成员的招募面向所有在校注册学生,着重吸收热爱古代文化,有志于传播古代文化的,有思想,有远大追求的同学,为共同创造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二章
会 员
第五条 凡是在本校注册,有正式学籍的学生,热爱祖国、思想上进、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学习能力良好、承认本章程、热爱民俗文化,通过本人申请,经过有关部门审核可成为本协会的注册会员。
第六条
会员享有以下权利:
1.本协会内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2.对本协会的工作享有批评和监督权。
3.对本协会的章程、制度提出修改建议的权利。4.本协会活动提出建议的权利。
5.对本协会的计划、活动具有知情权。
6.获得本协会服务的优先权。
7.参加本协会活动的优先权。8.有自由退出协会的权利。
第七条
会员履行以下义务:
1.熟读学习并遵守本协会章程、执行社团决议,完成社团的工作任务。2.维护本协会的合法权益和荣誉。3.完成协会交办的工作。4.参加协会的活动。
第八条 会员退会应以书面形式通知本协会秘书部,交回会员证。会员有三个月未参加本协会活动的,视为自动退会。
第九条 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及违纪违法行为,或患有严重疾病,经秘书处表决通过,予以退会。
第三章 组织结构
第十条 本协会设立常务理事会,设会长一名、副会长两名、秘书长一名。协会实行常务理事会集体讨论决议领导制。常务理事会由会长领导,副会长协助会长工作。
第十一条常务理事会构成:
本协会会员由常务理事和普通会员构成。常务理事会由常务理事构成。对本协会会员负总责,是本协会的常设机构和最高领导机构。常务理事会下设秘书处,由秘书长领导,全面负责本协会的各项日常工作。第十二条 下辖部门:
组织部 经典读研部 秘书部 策划编辑部
各部门主要职责: 组织部
1.开展日常事务工作,组织实施年度工作计划;
2.协调各部门开展工作。3.处理其它日常事务。经典读研部
1.各专业小组制定工作细则及活动方案,提交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2.负责收集及汇总每次活动所需材料。3.做好与其他各科学习之间的协调工作。
4.调查了解如何让当代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及学习古典文化。秘书部
1.负责会议的考勤工作 2.做会议记录
3.按时将资料交到协会总会
4.申请教室、桌椅、音响等设备
5.负责活动签到
6.协调协会日常工作
7.负责协会对各部门出勤的考核 8.建立会员人事档案 策划编辑部
1.负责协会每次活动的组织、策划工作。
2.排版设计展板、横幅等。
3.负责各项活动的前期筹备工作。第十三条 选举制度:
协会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每年进行一次换届选举,会长,副会长,每届任期为一年。可连选连任,但连任不得超过两任。
第十四条 协会各部门每学期需向组织部提交一次学期工作学习计划和学期工作总结。
第四章 活动范围
成都企业文化协会章程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团体定名为成都企业文化协会(以下简称协会)。
第二条 协会是由成都地区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会员单位自愿组成的具有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
第三条 协会在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活动。协会的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按照“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努力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学习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先进经验,面向企业,坚持继承与创新结合,与时俱进地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加强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推动企业实现管理创新,努力建设学习型企业,全面提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素质,致力于培育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条 协会是中共成都市委企业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的传播先进文化,从事建设企业文化和加强、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推动企业两个文明全面发展的群众性组织。接受成都市民政局的指导、监督管理。
第五条 协会的办公住所设在成都市羊市街19号。
第二章 业务范围
第六条 协会的业务范围,包括:
(一)传播中外先进文化,指导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建设学习型企业;
(二)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促进企业管理创新;
(三)承担中共成都市委企业工作委员会和全国、省、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下达的研究课题;
(四)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研究课题,组织专题调查研究和学习、考察、培训、宣传和交流;
(五)总结、推广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经验;
(六)表彰和奖励在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做出显著成效的优秀企事业单位和优秀工作者;评选和奖励优秀的协会工作者和优秀研究成果。
第三章 会 员
第七条 本协会会员包括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
第八条 成都地域的企事业单位,不分所有制、不分隶属关系,都可以成为本协会会员。
第九条 申请加入本协会的会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拥护本协会的章程;
2、有加入本协会的意愿;
第十条 会员申请加入协会的程序是:
(一)提交入会申请书;
(二)经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
(三)常务理事会授权协会秘书处发给会员证并填写会员登记表。第十一条 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协会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参加协会的活动;
(三)获得本协会服务的优先权;
(四)对协会工作的批评权和建议权;
(五)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第十二条 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一)执行协会的决议;
(二)维护协会的合法权益;
(三)完成协会交办的工作;
(四)按规定缴纳会费;
(五)向协会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第十三条 会员退会应书面通知协会并交回会员证。会员如果无正当理由一年不缴纳会费或不参加协会活动的,视为自动退会。
第十四条 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第四章 组织机构
第十五条 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其职权是:制定和修改章程;选举和罢免理事;审议理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决定终止事宜和决定其他事项。第十六条 会员大会须有2/3以上的会员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会员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七条 会员大会每届3年。因特殊情况需要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由理事会表决通过,报市委企业工委审查并经市民政局批准同意。但是,延期换届最长不超过1年。
第十九条 理事会的职权是:
(一)执行会员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或罢免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
(三)筹备召开会员大会;
(四)向会员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五)决定会员的吸收或除名;
(六)决定设立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
(七)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八)领导协会各机构开展工作;
(九)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二十条 理事会须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一条 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
第二十二条 本会设立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在理事
会闭会期间行使第十九条第一、三、五、六、七、八、九项的职权,对理事会负责(常务理事人数不超过理事人数的1/3)。
第二十三条 常务理事会须有2/3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四条 常务理事会至少半年召开一次会议
第二十五条 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
(二)热心建设企业文化;所在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在本协会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
(四)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最高任职年龄不超过65周岁,秘书长为专职;
(五)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六)未受到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的;
(七)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十六条 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如超过最高任职年龄的,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报市委企业工委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同意后,方可任职。
第二十七条 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任期三年。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任期最长不得超过两届。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须经会员大会2/3以上会员表决通过,报市委企业工委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构批准同意后方可任职。
第二十八条 会长为本协会法定代表人。如因特殊情况而由副会长或秘书长担任法定代表人,应报市委企业工委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同意后,方可担任。
第二十九条 会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
(二)检查会员大会、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决议的落实情况;
(三)代表协会签署有关重要文件。
第三十条 秘书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工作计划;
(二)提名副秘书长以及各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主要负责人,交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决定;
(三)决定办事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的聘用;
(四)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第五章 资产管理、使用原则
第三十一条 本团体经费来源:
(一)会费;
(二)捐赠;
(三)政府资助;
(四)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
(五)利息;
(六)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十二条 协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会费。
第三十三条 协会经费必须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第三十四条 协会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第三十五条 协会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会计不得兼任出纳。会计人员必须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
第三十六条 协会的资产管理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会员大会和财政部门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必须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
第三十七条 协会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必须接受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组织的财务审计。
第三十八条 协会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三十九条 协会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四十条 对本协会章程的修改,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后报会员大会审议。第四十一条 本协会修改的章程,须在会员大会通过后的15日内,经市委企业工委审查同意,并报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后生效。
第七章 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第四十二条 本协会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原因需要注销的,由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
第四十三条 本协会终止动议须经会员大会表决通过,并报市委企业工委审查同意。
第四十四条 本协会终止前,须在市委企业工委及有关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得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第四十五条 本协会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手续后即为终止。
第四十六条 本协会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市委企业工委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与本协会宗旨相关的事业。
第八章 附则
世界华人孝文化促进会章程 篇6
第一章 总则 性质:世界华人孝文化促进会,由海内外炎黄子孙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国学造诣及文化艺术修养的团体和个人组成。是从事国学及传统文化研究、开发、教育、宣传、推广、培训、践行的专业组织。是以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原则,广泛联系和团结世界华人,弘扬中华民族孝根文化,传承道德文明、倡导敬老爱老的风尚,以中华古哲先贤为榜样,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弘扬社会正气、振奋民族精神、传递正能量、促进家庭和睦幸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华崛起助力、为世界华人服务的公益性团体。
宗旨:遵守宪法和国家法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和美德,追溯中华先贤尚德思想,宣传新孝道,培养新理念,为世界华人交流与挖掘中华孝文化在新时代的践行提供平台,为中国的强大和世界的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
使命:兴我中华贤德,凝我华夏精魄;伫立东方之根,繁胜世界之林。
会员服务:
1、传统文化交流及培训。
2、孝贤评选颁奖及孝文化论坛。
3、孝贤事迹书刊编辑发行。
4、孝文化书画、摄影展。
5、会员企业网络平台。
6、国际华人合作。
7、架起政府与会员企业桥梁。
8、会员俱乐部平台。
9、出国留学、工作、旅游及投资服务、咨询。
10、老年禅修、健康服务、咨询。
11、敬老院。
12、孝文化研究院。
内设机构:
理事会:是本会最高权利机构。
秘书处:代理事会行使权力,是负责本会具体运营的常设机构。活动组委会:负责活动筹划、组织、会场布置、会务流程。
财务中心:财务管理部门。
服务中心:为会员、合作单位、志愿者服务及管理部门。老年服务委:为老年人提供禅修、保健、敬老院等服务。筹募组委:负责活动承办单位、协办单位、冠名单位、赞助单位等协调和联络。
国际组委:负责国际各国促进会的发展、联络及工作协调。国内组委:负责国内各省促进会的发展、联络及工作协调。自愿者组委:负责志愿者的培训、管理、注册登记工作。助残助学委:负责各地残疾人、贫困学生的救助协调工作。公关联络委:负责政府相关部门或领导及会员单位与政府相关部门的相关事务的联络与协调。
宣传委:负责网站建设、刊物编辑、发行等信息传播。孝文化研究院:
佛学研究处:负责佛学文化研究及传播。道学研究处:负责道家文化研究及传播。儒学研究处:负责儒家文化研究及传播。易学研究处:负责易经文化研究及传播。
艺术研究处:负责书画、摄影、文学艺术研究及传播。培训教研处:负责各类公益活动的巡讲、会员企业内训、管理层培训等的组织和实施。
第二章 工作内容
(一)、与从事传统文化机构及个人充分合作,并发现和培养传统文化人才。
将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做到极致。
(二)、不断引导世界华人,关注并参与孝文化的传播。积极挖掘全球范围内 的华人孝子孝女典型代表,举办表彰仪式及事迹的宣传推广。
(三)、牢牢把握传统先贤核心思想,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经常组织学
术专家、文化名人、道德模范的践行者举办孝文化讲座、研讨会、学术报告会,推广会员单位产品及其信息交流与互动,不断组织会员参观、考察及文化旅游。
(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教育培训基地,开拓多元化,多样式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持续不断的举办传统文化的展览展示,大力度开发建设文化名人故里并弘扬其贤达思想;深入挖掘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整理开发民间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打出一张属于世界华人的文化名片。
(五)、建立传统文化网站,创办电子会刊,开展传统文化典籍资源的推广化建设,增强传统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收集、整理及编辑出版姓氏家谱。
(六)、广泛与国内外传统文化传播从事着联合,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互访、考察等活动,组织设立对外文化交流咨询服务机构,链接世界华人,共同推动中华孝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覆盖。
(七)、引导促进会员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修养,培养成为孝贤模范。带动会员积极关心并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不断举办回馈社会的慈善活动。
(八)、积极推广文化扶贫。带动全社会爱心人士,不断捐助敬老院、孤儿院及社会弱势群体。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公益活动中。
(九)、发挥促进会大家庭作用。不断关注了解会员需求,随时向经济出现危机及家庭需要帮助的会员给予援助,想会员所想,急会员所急,体现大家庭的温暖与友爱。
(十)、加强政府部门联系,做帮助会员企业的坚强后盾。及时解决会员企业所需解决的问题。第三章 会员入会
第一条 会员组成:
全球范围内所有崇尚传统文化、并愿意致力于传播孝文化、孝敬父母、敬老尊老的华籍人士及团体。
第二条 入会条件:
(一)拥护本会的章程,热爱传统文化事业;
(二)有加入本会的意愿;
(三)在传统文化的业务领域(行业、学科)内具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条 入会程序:
(一)提交入会申请书,填写入会登记表;
(二)个人经理事会讨论通过,团体经常务理事会或秘书处批准通过;
(三)个人会员证由秘书处颁发,团体由会长颁发。
第四条 会员权利:
(一)参加本会的各项活动;
(二)获得本会提供服务的优先权;
(三)对本会工作的批评、建议和监督权;
(四)共享本会提供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
(五)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第五条 会员义务:
(一)遵守本会的章程;
(二)执行本会的决议;
(三)维护本会的合法权益和荣誉;
(四)完成本会交办的工作任务;
(五)随时向本会提供行业类信息;
(六)按规定交纳会费。
第六条 会员退会:
应书面通知本会秘书处,并交回会员证。会员在规定时限不交纳会费或不参加本会活动的,视为自动退会。
第七条 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会章程的行为,本会有权予以除名。
第四章 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产生及罢免
第一条 由本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授权,由秘书处
统 一行使。
第二条:机构人员设置 荣誉会长:6-12名
名誉会长:6-12名 执行会长:2名 会长助理 :2名 常务副会长:6名 副会长:6—12名 秘书长:1名 副秘书长:5—10名 理 事:名额不限 高级顾问:名额不限 顾 问: 名额不限 法律顾问: 2名 会 员: 名额不限
第三条 本会的荣誉会长、名誉会长、高级顾问、会长、常务副会长、执行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
(二)在本会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
(三)名誉会长、高级顾问任职年龄可以超过70岁;
(四)会长、执行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最高任职年龄不超过65岁,秘书长为专职;
(五)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六)未受过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
(七)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第四条 会长、常务副会长、执行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任期每届三年。可连选选任。
第五条 本会法定代表人由会长担任。本会法定代表人可兼任其他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第五章 资产管理和使用原则
第一条 本会采用公司化运作。经费来源:
(一)会员会费;
(二)社会捐赠;
(三)政府资助;
(四)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
(五)利息;
(六)其它合法收入。
第二条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根据本会的实际情况收取相应会员会费。
第三条 本会经费必须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及日常办公开支。
第四条 本会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数据合法、真实、准确、完整。需向国家和有关部门缴纳税费的,应严格执行。
第五条 本会章程的修改,必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
第六章 其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足广泛,良莠互现,本会所有人员需坚持:
(一)在学术研究中保持客观辨证、实事求实、谦虚谨慎的学风,不得夸大自己、严禁攻击其他学术团体和学者。
(二)、不得进行任何封建迷信、违背社会伦理、公序良俗的活动。
(三)不得以“易经咨询服务”等为由向单位和个人索要费用,但在开展易经学术活动或易经学术咨询服务时,在单位和个人完全自愿并能够客观认识和了解所提供服务的性质和功效的前提下,可以收取适当合法的赞助或捐赠。本会组织的用于捐印经典、扶危济困的善款均为专款专用,严禁未经允许以蓦集善款的名义个人敛财,对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均由其个人承担,对本会名誉等造成损失的,本会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四)本会人员要爱党、爱国、爱人民,不得参加任何国家禁止的非法组织、协会、团队、教会。
(五)对除执行本会工作任务外的一切言论和行为,均由当事人自行承担,与本会概无瓜葛,本会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七章 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第一条 本会因各种原因需自行解散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原因需要注销的,在无财务问题的情况下到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后即为终止。
第二条 本章程自公布之日起生效。2013、10、20
附: 世界华人孝文化促进会自愿者宣誓词:
文化教育培训章程 篇7
鉴于此,我们将问题转向“话语体系”角度重新思考。 “话语体系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学术理念、制度设置和实践方法,它不仅是‘说什么话、怎么说话’的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民族国家思想状况、价值观念、形象认同的综合反映。 ”[1]同样,在大学章程这一高校制度化建构的话语体系中,“学生权利的话语体系”不单单指向章程文本中用以描述学生权利内容的系列语言表达, 还意指章程所建构的学生权利观念、 态度、信念、实践等思想体系。从该界定中可以看出:在体系庞大的章程文本中,学生权利话语是内在地要求体系性的,不仅联结着话语布局、话语内容等文本性要求,还联结着话语语境、话语取向、话语思维、话语姿态等方面更广泛的价值、功能与意义。 从话语体系角度思考学生权利内容的清晰与否、精确与否、科学与否,将更好地诠释与解答大学章程制度规范、价值选择与技术呈现过程中透射的各种问题。 为此,本文尝试运用文本内容分析法, 对选取的大学章程文本进行统计、观察与比较,进而透析、展望大学章程中关于学生权利的话语体系问题。
一、大学章程中关于学生权利的话语基本情况
为确保文本的广泛性、权威性和公信力,本研究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教育部网站公布的84部大学章程作为样本(如表1所示)。 这些章程都是教育部直属或其他中央部门所属的“985工程”“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其中综合性高校的大学章程32部,理工类、农林类、师范类、财经类等单科性高校的大学章程52部。 从所属高校的办学层次和学科类型来看,在中国现行的大学章程中具有较高的公共认知度和社会认可度。
根据研究假设,笔者立足大学章程中关于学生权利话语的聚焦性主题, 确定编码统计的变量与指标, 并编制了“大学章程关于学生权利的编码表”。经过甄选、试测及修正,编码表信度系数Kappa值为6.896。 然后将选取的这84部大学章程文本对照编码表变量与指标(如表2所示)开展相关话语的统计、观察与比较 , 可以看到章程中关于学生权利话语内容的异同情况,主要呈现于权利资格、权责内容、权利保障和权利救济等四个方面。
1. 学生权利资格的话语表述同质性程度高 。 对于高校与学生关系的法律性质,我国法律规范一直没有明确规定。 法律规定的“缺位”,使得章程中对学生权利资格予以何种界定具有较高的规范意义。从样本中的话语表述来看,84所大学的章程文本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同一种方式予以描述,即将“学生权利资格” 内涵于对“学生”这一名词的定性条文中。 因此,章程对“学生权利资格”的界定,可从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身份定位、学生权利的来源等方面综合考察。 章程文本中,从“学生”的概念表述中可以得到一些关键词, 这些关键词在84个文本中的词频至少在74以上。 若将这些关键词合并在一起分析,以词频排序(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受教育者”“学校学籍” “依法录取”“入学资格”等,呈现了章程在学生身份定位、学生权利来源等方面的趋同性选择。此外,个别高校的章程对学生权利资格进行了一些补充性描述,其中《中国矿业大学章程》《西南大学章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章程》《中国政法大学章程》《南京理工大学章程》规定“学生是学校办学的受益权人”;《武汉理工大学章程》《四川大学章程》《山东大学章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章程》《华中农业大学章程》规定“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或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 这些补充描述肯定了学生在高等教育关系中的利益相关者身份,然而在当前章程中属于非常见性表述,与其他话语内容的关联性表现也很少。
2. 学生权责内容的话语内容呈现主流性关注 。 学生权责内容的话语设计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对立统一关系,文本分析中需要将学生权利与学生义务两个方面统一起来考量。样本章程在“学生”专章或专节中的“学生权责范围”话语体系布局完整,除《清华大学章程》采用分条列举方式,其余章程文本都在学生权利内容与学生义务内容专门条款中予以并排列举, 其中权利内容条款一般列举6至9项权利,义务内容条款一般列举5至7项义务。这些关于学生权利义务内容的话语表述虽然略有不同,但涉及的范围基本相似,其中权利内容主要包括“平等接受教育”“自由学习”“获得公正评价”“获得奖励和资助”“参与学校管理”“参加学生组织”“陈述和申辩” “申诉和诉讼”等,义务内容主要涉及 “遵纪守法”“缴纳学费”“遵守学术道德”“合理使用公共设备”“维护学校利益”“完成规定学业”等。 从整体上看,章程在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法》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规定的学生权利义务内容基础上,依据各校情况都进行了具体权利与义务内容的话语设计,行文基本相似,呈现了当前高校对学生权利义务内容的主流性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目前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高校治理体制改革趋势,87%的章程在权利条款中,专门建构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内容,然而参与范围与层次的厘定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参与层次表述上,《复旦大学章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章程》专门采用“决策”这一高层次参与的语词表述,《中国人民大学章程》等26%的章程除了列举“知悉”“建议”之类语词外,还采用“监督”“批评”等较高层次参与的语词表述; 参与事务范围表述上,《东北大学章程》等15%的章程设计的参与范围较为明确详尽 ,涉及 “学校发展”“教育教学”“治安管理”“学术研究”“校园文化”“后勤服务”等具体语词,其他章程虽然也有表述为 “学校重大事项”, 但话语设计总体上较为笼统抽象;以外,对学生参与限度与责任则没有话语设计。
3. 学生权利保障的话语框架基本形成 。 目前章程对于学生权利保障已形成了基本框架的设计,除了在 “学生” 专章或专节中集中建构权利保障条款外, “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社会支持与监督” 等章节中也有少量涉及。笔者将这些内容分为学生权利的组织保障和机制保障两个方面。其一,样本章程一般将“学生权利组织保障”的话语设计聚焦于“学生代表大会” 条款。统计来看,目前各校章程都明确规定了学代会、 学生会的地位作用,对于职责权限和程序规定则差别较大:《东南大学章程》 等31 %的章程明确列举了学代会、 学生会的职责权限;《上海外国语大学章程》和 《西南大学章程》 专门就学代会召开的程序性内容作出了详细规定,而其他高校的章程在这些方面的表述则基本处于空白。 除此之外,《北京大学章程》等40% 的章程在“组织机构”“管理体制”或“社会支持与监督”等章节中,规定了学校特定机构中的学生代表席位,明确学生代表在“学术委员会”“校务委员会”“理事会”“招生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妇女委员会”等学校组织机构具有参与权。 其二,“学生权利机制保障” 内容主要以学校的给付性履行条款予以呈现。统计发现,这些条款中的话语内容主要涉及学校“建立学生奖惩制度”“设立奖助贷补等资助项目”“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就业服务”“提供文化体育设施”等实体性权利保障机制,而对于学生陈述、申辩、听证等程序性权利保障机制,则很少有章程明确规定。
4.学生权利救济的话语设计颇为简单。章程作为高校内部“最高纲领”,应着重设计学生权利救济渠道中的陈述、申辩和申诉等校内救济制度,尤其是校内申诉制度应成为章程重点描述的内容。 虽然74% 的样本章程对“学生权利救济”进行了专门性话语设计,建有“学生权利校内救济”专门性条款,或在“学生权利保障”条款中合并建有“学生权利校内救济”专门性内容,但总体来看,这些内容大多只有短短一两行, 对于“救济机制”或“救济机构”的具体话语设计颇为简单。 统计发现,《上海外国语大学章程》等38%的章程采用了 “学生申诉委员会”“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 之类语词对权利救济机构予以明确表述 ,其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章程》等7%的样本章程对权利救济机构的成员组成、职权范围、运行程序等方面建有程度不一的话语解释与延伸。 除此以外,其他章程没有对 “学生权利救济 ”进行专门性话语设计 ,仅仅在 “学生救济权”条款中对引发陈述、申辩、申诉的理由进行了话语描述。
二、大学章程视域下对学生权利话语体系的反思
大学章程中的学生权利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立足于我国高校法治实践的系统工程,章程中的每一个话语要素、每一种话语描述、每一项话语环节,所需要传递的是学生权利话语信息背后的法治价值与力量。 基于这种理解,笔者将章程中的话语信息置于权利理论、权利观念和权利实践这一法治逻辑体系中进行反思,以此探寻话语体系在制度规范、价值选择与技术呈现等方面的多元表现力。
1. 权利理论的话语对接逻辑尚显不足 。 学生权利话语的正确理解和妥善运用,首先需要仰赖于章程制定者对学生权利理论的普遍理解和深刻反思。目前章程在学生权利理论的话语运用问题上,均已围绕权利主体、权利的一般规定、权利客体、权利保护等方面的 “元理论”“元知识”, 对学生权利进行了普遍性规定。 然而其中突出的问题是:章程中的学生权利话语与“权利理论”“权利知识谱系”形成完整意义上的逻辑性对接尚显不足,尤其在权利与权力、权利与义务规则处理上,其话语的严谨性、逻辑性问题更为凸显, 这在根源上为高校公共生活中的学生权利关系模糊、 不足甚至失序埋下了伏笔。
第一,权利与权力关系的衡平性考虑不够。 权利与权力的衡平发展是章程中极其重要且难以把握的问题。 章程要处理好学校权力尊重学生权利、学生权利制约学校权力的连锁关系,需要将学生权利融入大学治理权力之中, 对学生权利行使与学校给付性履行、消极性义务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衡平性考虑。 目前,章程对学校给付性履行和消极义务都有不同程度的话语体现,41%的样本中甚至建有5条以上学校给付性履行条款,可以说数量较为可观。 然而章程对于这一衡平规则的话语把握, 还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绝大多数章程中的学校给付性规范只是泛泛而谈或是予以回避,在体现本校特色的职权给付机制方面比较逊色,对于学校消极义务更是没有任何涉及。 尤其表现在“学生权利救济”问题上,章程一般在学生权利条款中规定“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时,向学生申诉委员会或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 而相对应的学校给付性履行条款的话语表现则不尽人意,《中国人民大学章程》 等26%的章程对权利救济没有具体的条款设计,《东北师范大学》 等10%的章程虽然建有专门条款,却只表述为“ 学校建立健全学生权利保护和救济机制,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之类简单抽象话语,可见章程在学校职权与学生私权之间关系的衡平发展上显然考虑不足。二是个别章程在学生权利内容缺位的情况下设计学校给付履行内容,如 《东华大学章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章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章程》的学生权利内容条款中,在没有明确 “学生参与权利”的情况下,建构了“学校鼓励、支持和保障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之类的学校给付履行条款。 由此产生的问题是,章程依然没有很好地解决学校职权对学生私权的过度张力,学校职权主体在很多情况下随意进入学生权利领域的可能性较大,对学生权利进行制控和限制的空间也较大。
第二,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统一性考虑不周。 章程是彰显权利法定的权利规范,在对学生主体“赋予权利”的同时,还须对权利主体“科予义务”、对权利不当行为做出限制。需要关注的是,“义务仅仅为权利而存在,其实质是为了满足权利人的利益,使得权利的行使和实现更为真实和完整。 ”[2]因此义务的设计与安排要顺应权利要求、以权利为核心,这是法理上的自洽性要求。目前章程在学生权利与义务对立统一规则的话语把握上, 相对于学生权利的肯认性规范而言, 学生义务的规制性话语显得考虑不周,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和学校成员的义务规范解释力与广延度受到较大限制。进而言之,从权利之合理代价角度看,章程中的“缴纳学费”“遵守学术道德”“完成规定学业”“合理使用教育设施”等语词,较真实地体现了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关系中的各项权利义务规则;而“遵纪守法” “维护学校利益”等语词,尽管一定程度上已体现学生作为学校治理成员的“权利本位”精神,然而恰当性描述治理关系下学生参与之社会责任、法律限度和实现代价方面却实为逊色。可见,当前各校章程对于“以权利为中心”设计学生义务内容仍然存在滞后性,不仅会造成学生权利自我主张与自我抑制之间关系的结构性失衡,更大的问题是,章程规定之外的学生权利行为,也容易被主观草率地纳入“不当行为”之中,学生权利真正和完整享有会受到很大限制。
2. 权利观念的话语呈现轨迹常有偏移 。 章程中的学生权利话语体系反映了高校在学生权利问题上的公共价值与信仰体系,需要充分利用法律、政策与社会现实条件给予的空间,将概念清晰、表意明确、逻辑一致的权利观念,合情、合理、合法地呈现于学生权利话语轨迹。 以当前高校章程的现实情况看,依法治校虽然已经深入人心,要将理想的、既有的权利观念转化或展示为章程中的学生权利话语,还存在着一些困境。这些困境主要反映在权利图景设计和权利规范传递过程中,表现为话语体系常常不能系统、客观、准确地表达权利愿望,形成权利观念与话语呈现之间不同轨的现象。
第一,权利图景的模糊性处理较为明显。 大学章程是高校内部纲领性文件,虽然不能事无巨细、包罗万象地述及学生权利,但重要的、根本性的权利问题不能省略或简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章程需要建立全面、系统、真实地表达权利观念的话语体系,而不能仅仅满足于零散的、浅表性的、宣示性的学生权利图景, 造成话语轨迹疏离权利理想、权利目标的困境。 尤其是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学生参与权问题上,目前的问题是,尽管各校章程对于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都设计了规范内容,但其话语框架还是参差不齐的,在具体涉及学生 “参与权层次”“参与事项范围”“参与权限” 等利益博弈、分配和协调问题时,往往表意不明朗甚至予以回避。从“学生权利内容”条款所涉及的参与权表述来看,《东华大学章程》 等12%的章程直接忽略了 “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这一权利;《兰州大学章程》 《清华大学章程》《中央音乐学院章程》只提到“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话语描述中没有涉及参与范围与参与层次的界定;《东南大学章程》 等56%的章程仅仅涉及“知悉”“建议”之类低层次参与的表述;《同济大学章程》 等71%的章程没有涉及任何参与事务范围的表述,等等,导致章程中虽然建立了基本的学生参与内容但实施性不强的尴尬局面。 当然,我们也看到个别章程针对学生参与权做出了一些更深远的探索性话语设计。如《北京大学章程》对于学生代表在学校“学术委员会”中的参与审议、决策和监督进行权利肯认;《复旦大学章程》对于学生代表在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中参与指导、审议和监督进行权利肯认;《吉林大学章程》 等39%的章程对于学生代表在 “校务委员会”“理事会”“监事委员会”“招生委员会 ” 等组织机构中参与咨询、建议、监督等进行权利肯认等等。 然而整体上看,这些进步性规范在体现权利理想方面仍然存有较多不足,话语安排大多只停留在咨询建议等浅层次的公共参与,对学校重大方针决策性参与的具体描述十分匮乏,对于学生代表的产生方式和人数比例等问题更是没有阐述和叙说,这对于保障学生主体参与权还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权利规范的技术性把握较为欠缺。“大学章程的上位法体系中应该排除部委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及其他教育行政规范,对上述规章,大学章程应采取 “不抵触”原则,而非“依据”原则。 ”[3]《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均已建有程度不一的学生权利规范,章程作为“下位法”,显然权源依据需来自于法律法规,而具体话语设计和概念界定方面则可以接受、尊重和遵循规章政策的规定。 目前的情况来看,章程对于不同层次权利规范的话语呈现技术并没有予以充分重视,表述学生权利义务内容时对于依据哪些规范解说不一,简单罗列甚至堆砌不同效力层次权利内容的情况均有存在,很多情况下甚至将补充权利与追加权利混为一谈,使得权利观念在章程话语中难以客观、有效地予以呈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学生权利话语的预期价值,降低了章程的权威性与执行力。 样本中,我们甚至发现《东华大学章程》《华中师范大学章程》《西南交通大学章程》《北京体育大学章程》《北京化工大学章程》《南京农业大学章程》的“学生权利内容”条款,采用“学生除享有宪法、法律、法规规定的权利外,还享有以下权利:……” 之类表述,而在具体列举权利时,却又将法律法规明示的学生权利规范予以重述,而非列举法律、法规、规章明示之外的学生权利内容,不仅使得话语在前后逻辑表述上凌乱,还造成了权利归属不清晰。
3. 权利实践的话语观照层面存在隐忧 。 权利理论与权利观念离不开主体实践原则而独立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学生权利实践是体现或表达学生权利问题的最有力范畴。 大学章程视域下,学生权利的话语体系要成为指导权利实践的理念, 须把握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植根于学生主体权利生活的充分要求,二是要致力于学生主体权利生活的建设发展。目前高校章程在学生权利问题上,基于学校具体情况对话语内容有一些现实性探索,但总体上仍以趋同化、泛示性的表述居多,人本性元素匮乏、程序性要求不彰等,使得学生权利话语的正当性和有效性受到很大挑战。
第一,权利主体的人本性元素表述较少。 章程要植根于学生主体权利生活的充分要求,首先需要强调话语内容以人为本、尊重权利主体。 这不仅仅表现于学生权利内容的精致安排,更重要的是应当体现于对学生个体权利资格、学生组织权利定位问题上。 目前章程在借鉴吸收法律规章和范式结构的基础上,强调遵循既有章程范式的体系性要求,对于学生个体权利资格十分默契地使用了“受教育者”“学校学籍”“依法录取”“入学资格”等高频词语,在体现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公共教育行政关系的同时,对于学生在高校公共治理生活中的权利成员资格却很少关注。样本中只有 《中国矿业大学章程 》等12%的章程建有 “学生是学校的受益权人”“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之类补充性阐述。 显然,章程在学生权利资格方面缺乏采用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的勇气与决心,其话语表述在体现开放融通的人本性方面还是有些欠缺的,对学生权利生活的实用价值的关注令人堪忧。 无独有偶,章程在学生参与公共治理问题上虽然明确了学生组织参与机制,赋予“学生组织”“学校机构中的学生代表”不同维度的参与保障,然而话语设计却忽略了对学生参与意愿、参与能力、参与意志等人本性因素的界分处理,或是模仿沿用既有章程文本的“标准化”话语模式,或是直接采用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的抽象性、指令性话语,其权利实践过程中的举步维艰也就可想而知了。由此来看,当下虽然强调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参照章程范本规则来制定有特色、 有系统的章程文本,但若是过于强调章程文本的范式性与自洽性,忽视甚至切割学生权利的人本性元素,便会陷入实际话语脱离权利生活现实的困境。
第二,程序正义的现实性问题回应不多。“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前提和基础,程序性的规定有利于保证权力运行的规范化,防止滥用权力。 ”[4]章程作为主体权利的肯认规则,致力于学生主体权利生活的建设发展,在建构实体性权利规则的同时,还需要建构起权利生活的程序性保障。学生权利的程序性保障是联结着权利运行、归责原则、保障方式、救济渠道等诸多方面程序规则的实践建构性问题。 目前章程在“学生权利组织运行”“学生申诉救济”方面予以了一定程度的程序性考虑,其中31%的章程列举了“学代会的职责权限”,38%的章程明确了具体的“学生申诉救济机构”,这些权利话语在体现实体性规则的同时,其中也蕴含着一些程序性规则和理念。 然而遗憾的是,样本章程对程序性内容的安排并不多,章程在学生权利保障方面大多只是将 “告知”“申诉”“听证”“时效”“公开”“回避” 等程序性内容一笔带过甚至直接予以忽略,对于实践运作中的现实意义十分有限。如在“学生听证”这一具有代表性程序保障机制方面,仅有《东南大学章程》等11%的章程在条款中建有“学校建立学生听证、申诉等权利保护机制,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这类简单性表述内容,可见即使在这些条款中,即听证机构成员结构比例的科学化、听证渠道的公开性公平性,听证程序的民主性公正性等现实性问题,也都没有予以原则性体现。这显然与现代大学制度所要求的程序正义相去甚远,存在法治层面的诸多缺憾。
三、学生权利话语体系建构的维度思考
在我国依法治国、依法治校背景下,进一步理顺大学章程中关于学生权利的话语体系,高校亟需步入学生权利的“中国法治时代”,建立学生权利话语的理性标准。 具体可以从话语语境、话语取向、话语内容、 话语思维和话语姿态等五个维度去理解和把握。
1. 话语语境维度 : 立足学生权利的本土场景 。 “话语体系的建构一方面要立足于民族自身的现实生活语言,另一方面要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充分要求。 ”[5]基于这种理解,大学章程视域下,语境不单单指向章程文本为学生权利表达提供的言语场域,更意指学生权利话语所需面临的社会现实环境。当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的高校法治环境远比西方高校复杂得多,学生权利与高校行政管理、教育服务、公共参与等治理结构性因素盘根错节地搅缠在一起。章程在考量与学生权利相关的文本风格、知识体系和结构脉络等方面话语技术自洽性的基础上,更需立足于我国社会大环境下的文化传统和时代要求、高校内部小环境下的既有体制和改革模式两方面的实际,重新认识和解读现实生活中学生主体的各种权责利关系。只有放宽视野,契合高校现阶段的法治样态,章程才能在理顺学生权利关系、完善话语既有模式方面迈出关键的一步。
2. 话语取向维度:调适学生权利的理想要义。 我国大学章程中存在的学生权利话语隐忧,可以说是当前社会转型期学生主体权利理想在高校章程建设领域的一种困境投射。这意味着章程在对既有权利理论和知识体系予以理解和言说的基础上,须调适学生权利理想于文本框架中的各种话语关系,既要避免过度强调学生权利话语的合目的性、方向性而回避主体理想的做法, 又要避免过度强调话语逻辑合精确性、可靠性而割裂主体权利理想的情况。 尤其是在“学生权利的资格”“学生参与权的范围、层次与渠道”“学生组织的职责权限”“学生权利救济机构”等体现学生主体身份定位、主体权益保障等系列问题上,章程须以理性的目光审视话语体系建构中的各种法治盲点、阻碍与困境,筛选和肯认学生权利生活中的合理愿望和需求。只有在传达、体现、解决学生权利主体理想基本问题的前提下, 法治实体与程序的正义才能得以平衡、 法治理论与现实的张力才能得以保持。
3. 话语内容维度 : 遵循学生权利的缘法而制 。 “大学章程作为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大学行为的总规范,实际上是法的法治模式、法的精神和法律条规在一所大学的进一步延伸和具体化、个性化。 ”[6]正因为如此,章程中学生权利问题的种种理性表达,以及内含于理性表达之中的实践正当性, 都必须通过概念、原则、逻辑等法律技术要素的支持才能实现。而构建具有法律理性精神的学生权利话语内容,不仅需要彰显话语内容的法律权威性,还需要体现话语内容的法理规范性:对于上位法规范体现较全面的“文化教育权利”,章程在依照法律法规、参照规章范式的基础上,仍需进一步明确权利表达机制、实现机制和救济机制并予以具体设计, 不得随意进行权利肢解或限缩;对于“政治权利”“人身权利”“社会经济权利”等宪法性公民原权利,章程在遵循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和比例原则的前提下,须结合当前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实际情况予以特殊性、可行性设计。
4. 话语思维维度:关注学生权利的开放发展。 学生权利话语是历史的范畴, 更是现在与未来的范畴。 当前我国高校正在经历治理体系改革,学生权利话语建构可以说是章程立足改革实际对学生权利关系的再诠释。 除了对法定性、既定性权利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对自定性内容的开放性、发展性建构成为章程在话语思维上的新要求。为了保持话语创新发展与理性守持之间的平衡与张力,章程一方面须关注高校转型现实中逐渐放大的学生权利诉求,着力于“学生利益相关者”权利资格、权利范围与权利限度的开放性设计,从学生权利的角度思考如何建构学校给付性和消极性义务,从学校权力角度考虑怎样规制学生权利僭越的边界;另一方面则要顺应当前社会同质化程度逐渐降低的趋势,着力于学生权利发展性和衍生性设计,将学生权利的构成、表达、运行、救济等各种主题放在可发展、可讨论的话语状态中,为学生权利发展预留校内具体规范扩展的话语空间,促成学生权利话语在校内章程和校内规范之间的良好回应。
【文化教育培训章程】推荐阅读:
民办文化教育学校章程09-15
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10-02
文化知识教育05-29
高职教育文化06-14
文化智慧教育07-27
文化融合教育09-23
文化教育与数学教育09-02
文化体育协会章程07-26
民族文化交流社团章程08-24
高等教育院校文化教育07-17